第一篇:简约而精练的“语文主题学习”
简约而精练的“语文主题学习”
“简简单单教语文,轻轻松松学语文”“一课一得”是“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核心理念。学生轻松而有实效的“得”取决于教师简约而高效的“教”。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摆脱繁缛琐碎的教学束缚之余,不要误读了“语文主题学习”的理念。这简单不是浅显,不是粗糙,需要教师凭借丰厚的教学修养和高超的教学艺术,构建简约的教学流程,探寻一条具有统整性和开放性的解读思路,使外在的简单与内在的精练相得益彰,实现高效课堂。从烦琐的教学中解脱出来,披沙拣金,力求切切实实又简单轻松地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
下面,我以《春酒》“1+x”“语文主题学习”阅读课型为例,谈一谈如何在拓宽教学格局、扩大课堂阅读量的同时,注重提炼文本的重点,深入解读文本,打造精品课堂。
●学习目标设定简明精恰
学习目标设定要简明精恰,聚焦到文本的核心价值上,聚焦到学生的认知特点上。
《春酒》这篇诗化的散文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4单元的一篇课内教读课文,“思乡”是本文一大主旨,“乡愁”是琦君作品的一大主旋律,我们可以引领?W生了解琦君的作品特点。《春酒》里富有情趣的细节描述,如,文中“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淳朴厚道的细节,在“会酒”席上氤氲,弥漫成浓浓民风之美――善于运用细节描写传情是一个语用主题。琦君表达的“思乡怀旧”之情,用语有陶渊明式的平淡中见丰腴,用素淡、洗尽铅华的笔调诉说着对童年、家园的深情――品味语言也可以设定为一个主题。“1+x”中的“1”担负着“以例悟法”的艰巨任务,起着“举一反三”的作用。引领什么?例题侧重点在哪儿?考虑到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编者目的在于通过所选文章让学生体会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感受妙趣横生的语言。同时《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引导本年级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所以,我们以细节描写为主题,将教学目标设定为: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通过品析细节描写及准确生动的词语体会文人的故乡情结。以此为切入点对《春酒》进行创造性的辐射阅读,进而引领学生感受民风之美、人情之美、生活之美。明确“春酒”所蕴涵的对家乡文化的眷顾,以及由这一风俗所折射出的“家乡情结”。
●教学设计简中求质,探寻简约高效课堂的最佳路径
以往的语文课堂,每篇课文可讲可学的内容很多,环节设计要考虑方方面面,学生学得不透彻。如同漫画上那位挖井人,马上要挖到水,却离开了。所以,“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倡导“一课一得”,要突出训练的目标,凸显文本内容的重点,削枝强干,纲举目张,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训练重点,突破难点。《春酒》整节课的教学环节包括:
1.初尝春酒知文意,本环节围绕主题对作者进行简要介绍,再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作者围绕春酒回忆了哪些人、哪些事?作者念念不忘的仅仅是春酒吗?
2.细品春酒悟乡情,即再次走进课文,合作学习细节描写及词语运用的妙处,感受作者细腻的情怀。
3.再酿春酒感乡愁。设疑:多少年后,身处异地的琦君如法炮制的八宝酒还是以前的春酒吗?少了什么呢?
4.拓展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粽子里的乡愁》(问题设置同《春酒》)。
5.回归目标,谈收获。
其中“细品春酒悟乡情”环节是难点,我先让学生明确细节描写的概念,即细节描写是对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是指人物、景物或事件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强调精彩语言不全是细节描写,再通过两个例子作对比进一步明晰概念,并提示从修辞、词语、句式和人物描写方法角度赏析。总之,教学环节的设置力求简约,削枝强干,落实训练重点,问题设置精致,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给学生的思考指明方向,帮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完成学习目标,做到课堂上教师教得简单,学生学得轻松。
●教学语言简明真诚,引领学生静下心来悟语文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提倡高效课堂,精简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大量阅读。教师若欠缺对课堂语言的提炼,指向不明、??嗦,会大大影响教学的效果。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语言应做到问题语言简明清楚,过渡语言简单自然,评价语言简练真诚,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在执教《春酒》一课时我格外注重这一点,所有的语言都指向教学目标。例如,由教学环节“初尝春酒知文意”转向教学环节“细品春酒悟乡情”时,过渡语言的设计让我颇费脑筋:如何让学生在感知文意的基础上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准确获取“一课一得”中的“得”,完成高效课堂的预设?我是这样衔接的:作者难忘的不仅是春酒,更是故乡。怀着对故乡深深的思念,琦君笔下“吃春酒”和“会酒”的场景历历在目,酒席上晃动的身影那样鲜活、生动,而这一切都藏在极不起眼的人物细节里,下面我们来品味文中人物的细节描写,体味作者的思乡情怀。这样引领学生进入研讨范围。再比如,对于学生课堂问题的回答,教师评价要有引导作用。记得当时在分析“童年的我”时,学生反复用到的词语是“天真”“活泼”“可爱”,我相机提示:生活在“钢筋丛林”的我们现在能有机会随性到邻居家做客吗?有人将你揽入怀里吗?在我的铺垫下,学生扣住文本回答出关于“童年的我”的细节描写也折射出乡情淳朴、家乡难忘的感情。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要用简单的“很好”“不错”来敷衍,是好在语言流畅、深入体味,还是好在积极思考?都要真诚地倾听和评价。“语文主题学习”要求教师从教材内容和教学实际出发,反复推敲文本,精心组织课堂语言,做到简洁凝练,规范生动,体现人文关怀,言简义丰,指向明确。用简洁、清晰的形式有效达成课堂教与学的核心要素,让学生自主聆听“正道”语文,静下心来悟语文。
“语文主题学习”要求我们在教学时,要学会放弃,放弃是为了更有效地获取;要学会选择,选择是为了更高效地拥有。简约是一种智慧,是反复打磨、精心遴选、褪尽浮华后的洗练与明净。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我们不仅应该努力把教材读厚、读深、读透,做学生的知音,更要深入浅出,跳出文本,做高明的教者,把语文教学的内容以凝炼简约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语文课堂成为别样的“简约精品”。
编辑/李莉E-mail:1183916794@qq.com
第二篇:小学语文论文 简约而不简单
简约而不简单
——试探寻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的简约之法
[内容摘要]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它们都是阅读最基本的方法,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略读与精读一样重要。应该说,在信息时代,略读更能迅速、便捷地获取大量信息。就应用程度而言,略读比精读更为广泛。根据略读课文的编排特点,我们应该充分落实目标,开发课程资源,拓宽视野,使小课堂变成大语文,切实提高略读课文教学有效性,不断探寻略读课文教学的简约之法。
[关键词]略读课文 教学 简约
翻开小学语文的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不难发现,略读课文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从二年级下册开始,就有了略读课文,而随着年级的增高,略读的篇目逐渐增加而精读逐渐减少,到六年级下册略读课文总量比精读课文还多一篇,足见略读课文在文本内容中的分量和编者的良苦用心。那略读课文应该略什么,怎样教才有效呢?这已经成为我们现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了。
在我们实际的略读课文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一些倾向:(1)局限于让学生回答文后或文前阅读提示中的一两个问题;(2)忽视对略读课文的学习指导,略读课成了自读课;(3)把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完全等同起来;(4)以课时紧张为由把略读课变成了学生课外阅读材料。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略读比精读的应用更为广泛,其优势在于快速捕捉信息,在于发挥直觉思维的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略读课文教学在阅读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研究略读教学之“略”,探寻略读教学简约之法显得颇为重要。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在教学时也不妨多作思索,不断探寻适合的略读课文教学规范。那么,如何有效开展略读课文的教学呢?我想,首先需要教师带着新的眼光设计教学过程,进行“精”处理。以下是我对略读课文教学过程的点滴思考。
一、导入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关键阶段,一堂课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堂课的导入。导入是思维的起点,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往往关系着学生学习这一节课的效果如何。
1.从课题开始,主动质疑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是全文信息的高度浓缩,或直露或蕴含着文章的主旨。学习略读课文从课题质疑入手可有效将编者预设的提示与学生的年龄、认知实际有效结合,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以《千年梦圆在今朝》为例:首先出示课题,让学生先说说课题字面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千年的“梦”是指什么?千年的“梦”是怎么圆的?为什么千年的“梦”今朝圆了?这些问题可以成为研读课文的主要线索。这样,就可以从质疑开始,引导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带着浓浓的阅读期待快速进入文本学习。
2.从提示入手,新旧联系
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每个单元前面都有导语,课与课之间有时也会有导语。仔细阅读不难发现,这既是学生的阅读提示,也是教学的依据。教师课前要细细研读,这样才能心中有本,抓住教学的要点,明确教学目标。
如六年级下册第五组以“科学精神”为主题的课文,精读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和略读课文《我最好的老师》之间的导语是“科学精神是科学家从事研究工作不可缺少的。对我们来说,科学精神也需要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一点一滴地培养。默读下面的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事?作者为什么说怀特先生是他‘最好的老师’?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前一句是与前文的过渡,后一句是对本文学习的要求。从导读中,师生很敏锐地就抓住了教学的主题目标,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
二、整体感知
在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是个必然具备的环节,可以获得关于阅读文本的初步印象、粗略知道文本大意。
应该说,略读课文前面的提示是十分有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明晰的示意,提示了学习要求和方法,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指引着略读教学的有效开展。以《鲁滨孙飘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为例,在教学这两课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自读连接语,明确学习要求,教学的重点放在“浏览”上,通过两个精彩片断的阅读,教给学生浏览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在阅读长篇作品时,通过浏览抓住精髓,边摘录精彩句断,边写写心得体会。通过这两课的教学,还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经典作品的乐趣,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再看前边的《千年梦圆在今朝》,针对学生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梳理,同时结合学习提示聚焦重点问题,再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自读文本。这样,学生就会顺着问题进行整体感知,在整体感知中自我释疑、品味语言、提升境界。
三、深入研读
略读能力的培养是略读课文的主要目标,但并不排除精读。叶圣陶先生说过:“略读的略字,一半系就教师的指导而言:还是要指导,但是只须提纲挈领,不必纤屑不遗,所以叫略;一半系学生的功夫而言:还是要像精读那样仔细咬嚼,但是精读时候出于努力钻研,从困勉达到解悟,略读时候就已熟能生巧,不需多用心力,自会随机肆应,所以叫做略。”可见,略读课文的“略”是指教师指导和学生所花的时间,而非是对课文的粗略理解。对于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通过有层次的阅读,在内容理解、情感感染与语言感悟上也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略读文本因其篇幅长,所以课堂上采用默读形式的时候比较多,但这并不是说朗读不能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世界,触摸语言文字的味道,品评语言文字的内涵,从而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浸润学生的精神人格。要想去悟、去品,朗读是很有效的途径。例如《一夜的工作》中有这样一段话:在回来的路上,我不断地想,不断地对自己说:“这就是我们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对于这句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或者喃喃自语,或者豪情满怀,或者放声高歌,甚至想象自己就站在清晨寂静的十里长安街上,在对着全世界激情呼吁。学生这时通过朗读所得到的语感体悟和对作者此时内心独特的情感,尽情洋溢在朗朗的书声中。这是其他任何分析、解剖都无法达到的效果。
教学略读课文,教师应把握课堂中教学行为的分寸。当教师把学生引进书本后需要适时“隐退”,应腾出大量的时空让学生运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主阅读;汇报交流时,教师只是提纲挈领,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提出存在问题;深入点拨时,引导学生再次去阅读,疑点再读读,趣点再品品,重点处多走一个来回,帮助学生把文本真正给读懂。
但应该强调的是“略读”不是“浅读”。教师是应以教材为生成点,基于整组、整体的目标,该出手时就出手,特别是在重点、难点的地方,要精当点拨,激活学生阅读的热情,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的增进、学习方法的迁移等,这过程也是略读课堂最亮丽的环节。
四、拓展延伸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既然略读是为了推广应用,略读课文的教学,就应该以教材为拓展点,内引外连,进行课前、课中、课后拓展阅读。上完《灯光》后叫同学们课后阅读和收集有关于革命英雄、革命斗争的书籍和资料,想想自己的感受,用一节课做专题的交流和展示;学习《一面》和《有的人》两篇课文时,在学生根据学习提示完成自学交流的任务后,我们就可以引入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与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让学生选择阅读;而《汤姆﹒索亚历险记》的教学中,结合学习提示“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人?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刻?”“这是我了解到的马克﹒吐温的名字的由来:‘水深12英尺,轮船可以安全通过。’”“我读了整本书,觉得汤姆刷墙那一段很有趣。”学生有了更多的思考„„这样既对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作了总结与提升,同时又适时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是学习的拓展与延伸,打破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使其成为一泓活水,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阅读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长才干,学做人。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简洁是智慧的灵魂。”简约,是一种自由的感觉,是一切美的源泉,也是一切美的终点。略读课文教学以简约的教学目标、简要的教学内容、简洁的教学过程、简练的教学方式、简化的语文作业给予学生更为广阔、自主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逐步向个体阅读和自由阅读过渡,为语文学习开辟另一片自由多彩、排斥纷繁的天地,让语文教学在简约中回归本源。我们应该把“略读”提升到一个应有的高度,略读课文的教学设计,我们应该进行“精”处理,不能一略而过。当然,简约教学要求老师不简单,我们应该做个智慧型的老师,一切以学生的需要为主。
[参考文献]
1、叶圣陶、朱自清 《略读指导举隅》
2、刘松林著 《语文教学艺术:献给青年教师》
3、倪文锦主编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4、《语文新课程标准》
商务印书馆,1942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
第三篇:片段教学简约而不简单
片段教学,顾名思义:截取某节课的某个局部的教学内容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说简约,是因为片段教学的时间大约限定在一二十分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要表现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能力和教学基本功,确实不简单;说简约,还因为片段教学主要的功用是教学研究与评价,为了避免烦琐,现场是可以没有学生的。在一个虚拟的场景里“传道授业解惑”,教师须入“手中无剑心中有剑”的境界,确实不简单。
简约也好,不简单也罢,一节课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何况是一个片段教学的课堂?面对这样的课堂,我们要做的只能是:让目标更加明确,让程序更加清晰,让内容更加突出,让风格更加鲜明。下面,以《乡下人家》片段教学为例,谈谈我的思考。
一、目标应一需而谋
师:学校的“快乐积累”活动已经开展很长时间了,但每次都有一些同学不能愉快地完成积累的任务,为什么呢?
生1:因为他们不想背。
生2:因为他们懒惰。
师:是啊,但人不是一生下来就这么懒惰的,所以我在想,他们不想积累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不喜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没有兴趣的事情,有多难啊!所以,刘老师想帮帮这些同学。我送你们三个词——感受、体验、积累(板书)。其实,这三个词在第六单元的导读里有,请大家打开99页,迅速浏览导读的内容,画出有这三个词的句子。(学生批划后)谁来读一读。
生:“学习本组课文,感受田园诗情、体验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补充板书:田园诗情、优美语言、精彩句段)
师:下面,先让我们走进《乡下人家》,去感受田园诗情、体验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
目标的确定,体现的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成就学生终极发展的教育思想,而学生的需要与单元训练重点的契合,则是教师挖掘课程资源,因材施教意识的体现。
二、程序得一法而用
片段一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乡下人家》的一自然段。谁可以把这一段话读通?
生:(纷纷举手)我可以。
师:不要吹牛,读通的要求是不能出错,我给一点时间,大家再试一遍,确实有把握了,再举手。
(这是第一读,要求很简单,就是把课文读通,让学生自由读,实际是让他们有充分的准备,能够轻松自如地进入状态。)
片段二
师:下面,我请三个同学来读。
生:(争先恐后)我来读。
师:但我有一个条件,读书的同学必须先回答我的一个问题,答对了才能读。(有学生把手放下了)看来有的学生不够自信,(对举手的学生1),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为什么我要请三个学生来读这一段话?
生1:因为这一段有三句话。
师:恭喜你抓住了机会!这应该感谢你的自信。
(这是第二读,整体感受段落结构,并检查初读的效果,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片段三
师:这么美的文字,老师也想读。(范读)听了老师的朗诵,你有什么感受?
生2:老师读得很美!我好象看到了乡村田园的美丽风光。师:是的,因为我的语气比较舒缓。
生3:我好象来到了乡下人家的瓜棚下。
师:那是因为我把自己当成了作者,我就站在瓜棚下呢。下面,请你们也把自己想象成作者,也试着用舒缓的语气读一读。
(这是第三读,用范读引路,将学生带进诗情画意的田园,感受读的美好,并在比较中感悟读的要领。)
片段四
师:请一个同学读第二句,想一想,你想向大家传递什么?
生4:“当花儿落了的时候,藤上便结出了青的、红的瓜,它们一个个挂在房前,衬着那长长的藤,绿绿的叶。”
师:你从他的朗读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5:我感觉那“绿绿的叶”很柔嫩。
师:是的,因为她把这里读得很舒缓。(对生4)你还能读出什么感觉?你觉得瓜架上的瓜多还是少?
生4:多。
师:那么,应该怎么读?
生4:„„(把“一个个”读得突出了)
(这是第四读,抓住一些关键词语,点拨性的读,帮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中提升读的品位。)
片段五
师:刚才,我们分三个部分读出了作者对屋前瓜架的喜爱,下面我们跟着音乐把它们连起来读,一定会更加美好!还想读吗?
生:想!
师:好,请跟着音乐读。(老师起头,学生自然跟上„„)
(这是第五读,是回归整体的读,从初读到这里是一个轮回。到这里,读的意境升华了,读的兴趣高涨了。)
或许,这个片段教学所用的方法过于单一了——就是读。除了读,再没有用别的什么“高招”解决学生感受、体验与积累的问题。五彩缤纷的课件在短促的时间内闪烁,显然不合时宜;演一演、画一画、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多元互动,似乎也显得多余。所以,就保持了一条清晰的线条,在读的线索中,把学习活动串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教学过程有层次、有梯度地推进,又不失浑然天成的整体和谐。
三、内容取一经而念
师:(指名读第一句)请你在这句话中,找出一对近义词。
生1:攀——爬
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用?
生2:这样可以避免重复。
师:是的,你读一读,看两个词可不可以交换位置使用?
生2:(默读)我觉得交换了不好。屋檐用“爬”很合适,而瓜架用“攀”更加生动了。
师:我也觉得这样用是最好的,可见,作者在用词的时候,是用了心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注意读出作者的用心。
生:“乡下人家,虽然住着小小的房屋,但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
师:(读)轻轻地闭上眼睛,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3:我看到了绿绿的瓜藤在瓜架上攀援。生4:我感受到了春天乡下的勃勃生机。
师:多好!我们把书背过来。
生:(教师起头,把学生自然带入背诵中)„„
一个“攀”字把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瓜藤的轻盈灵动渲染得不遗余力,也让孩子们的想象飞翔得无边无际„„这是一个浓缩了的精彩世界,是文本在这个片段里值得一取的“真经”。取真经而念之,锲而不舍,是读的境界。
第四篇:让语文课堂简约而不简单
构建简约并不简单的语文课堂
语文的最高境界是“跳出语文”,但仍然回归“教语文”,还语文以“本色”,这正是语文味“正”之所在,也是简约率真的艺术特色之所在。简约率真不是简单粗糙,而是举重若轻、删繁就简,把非课堂的因素、非学科的本质彻底摒除,是“返于自然、归于纯净”的艺术境界,有“体素储洁,乘月返真”的洗炼之美。这样的课,是兼具艺术美与语文味的课。
一、精简目标:围绕文本,聚焦重点
很多老师,面对一篇课文,往往无所适从,不知道要教什么东西,看看这段,好;看看那段,也好!于是从头到尾,蜻蜓点水地将课文过一遍,三维目标又希望各个都能落实,以致于教学目标是多而杂。其主要原因是没有把握文本的特点,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其实有时学习目标的制定比语文教学本身要难。
因此要使语文教学达到“简约”首先要精简目标,教师要抓语文学习的大目标,在各个阶段要紧扣“听、说、读、写”这四大版块。让课堂“简约”而不“简单”的目标,留给学生的才是真东西。如主题式教学,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的整合,留给人的是心灵的震撼。比如说《理想的风筝》一文,以“生命的感悟”这一情感目标为主导,让我们记住了“生命的价值”,如此简约,而又如此不简单。当一个主题愈有意义,愈被深入或精致地处理,愈能置于情景脉络,愈能根植于文化、背景、认知以及个人的知识中,学生便愈容易学习、记忆和生成。一篇文章,它的精髓是什么,它的筋脉在哪里,教师要有一双慧眼,能够拨开云雾见天日,能够透过现象抓本质,能够取舍得当。
二、流程设计:简洁优化,行云流水
1.精简问题,给学生以探究的广袤天空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要想显得简约而丰满,教师必须把握对话的本质,以话题统领对话。当前的阅读教学新满堂灌的教学的形式基本上是以教师的问题串起来的——大问题套着小问题;学生课堂上的主要生活方式,是在猜测问题的答案。课堂上,他们与静思默想基本“无缘”,和潜心会文近乎“绝交”,有的,只是热闹、肤浅、无聊地回答老师的问题。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非常强调个体的实践。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近文本,做文本的知音,就必须留出整块时间给学生。
如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时,我以探究“这是一个()扫路人”为线索,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方式,在靠近学生认知处进行设计的。按照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本课由浅到深分为三个环节:外貌探究、语言探究、行为探究,重点放在人物解读上,层层深入,揭示天游峰扫路人的行为本质,让学生的思维更深入,情感更饱满。
2.精简环节,让预设绽放光彩
我们倡导“非线性”的“版块预设”。这种教学设计是分支式的,一问有多答,一项任务可能出现不同的努力方向和解决路径。这样的版块设计,就为精彩的生成提供了无限可能。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提高认识的主要渠道和途径。因此我们要采取点线结合的方略。“点”的运动形成了“线”。线索是贯串情节发展过程的脉络,作者借助它把零碎的内容联珠缀玉般地交织起来,使文章各段意思贯通弥合,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万山旁薄,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挈一领。”没有主线的课堂,形散神散,教学点线密集散乱,剪不断理还乱,如麻绳拎豆腐——别提了。因而,语文课上,我们要在深入钻研文本和准确把握学情的基础上,舍得“忍痛割爱”,以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语言材料,使课堂教学成为一首流畅的诗。
三、言语生发:简练适度,引发共鸣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课堂中省去了不必要的言说,就如同秋天的天空一样明净,让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教师的引导、过渡、讲解,评价语言的简洁、精练、准确,有条理性、启发性、艺术性,能让学生置身于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杜甫诗云:“语不惊人死不休。”虽含有修辞夸张成分,但告诫人们要重视语言、提炼艺术。美国的一本《教育学》一书中也写道:“每一个干练的教师就是一个艺术家。”教师以片言只语或点击要旨,或褒奖鼓励,或启发补充,或释疑解难,师生之间的对话成了心灵之歌,师生便在和谐的氛围中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谓“简洁为美”,意在于此吧。要做到教学语言简练首先要寻文本语言的“亮点”。所谓文本语言的“亮点”也就是“文眼”,即文章的焦点和脉络,它把纷繁的内容凝聚在一点上。教师惟有通过密切地接触文本,创造性地切入文本,通过一个字、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个段落„„一以贯之,才能“窥一斑而见全豹”。
我们语 文 老师在课堂语言的运用上,要彻底抛弃课堂语言中出现的不良习惯,树立生动、简约、富有启发性的语言风格。这里的“简约”,不是说简单无物,更不是肤浅,而是在教学中尽量排除一些形式的、表面的、无休止的、不必要的、刻意雕琢的东西,最大限度地追求课堂教学的最优化。用时下一句比较时髦的广告语“简约而不简单”来诠释我们的语文教学倒也挺到位的:把复杂的语文教学变简约,本身就是一种不简单;也唯有“简约”的课堂,才能培养出“不简单”的学生。这种“简约”,是一种意识,是一种大气,是一种境界,更是语文课堂回归生命本色的选择。
四、方法选择:简单实用,画龙点睛
当前有些语文课一环扣一环,看似行云流水、天衣无缝。冷静分析,这样的课堂中,很多的学习环节,学习障碍、陷阱都是教师事先故意设置好的,还变着法儿让学生去钻。如果能使冗长拖沓的教学过程变得便捷,使复杂多样的教学方法变得简单易行,就能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增强学生的探究精神。但是这决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简”其过程与方法,是为了“详”其重点,“精”其方法,给学生留下点悬念和思考的空间,就是给学生自由和发展。
如教《学会合作》一课时,让学生回顾说明方法,探究发现,从各自的兴趣和差异出发,选择体会最深的那些形式进行课堂交流,为学生成功探究创造了条件。全体学生所能获得的成果,也足以涵盖课文的全部。在执教《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那过程与方法更可谓是“简”得不能再“简”。仅靠一根线——作者的游览顺序是什么?——以简驭繁,突出重点,学生才有时间去探究,才有兴趣去探究。
五、简练的训练与作业:扩大学生自主空间
把握了教材,确定了目标、教学过程和方法,这时候,就可以从容地走进我们的课堂了。听说读写的训练随处可设,只是,设在哪儿最好,值得推敲。学生要练的是什么?是需要的,是不会的,是对他有促进意义的,是能够让他们得到发展的。训练和作业都不可少,简练点就好。那种“题海战术”是对人性的漠视和对人心的摧残。我根据B.S布鲁姆的“掌握性学习”策略,设计一些分层作业和练习,把作业分成自选题、分层矫正题和自编测验题三类,让学生选择完成相应的题目,就是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减少反复、机械的形式训练,开展生动、实际的阅读和实践活动,融知识、能力于感情、价值观中,这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
所以,简单也是一种能让人怦然心动的境界。曾记得有位名人说过:“越是简单的东西越科学!”简单也是一种美!我们现在的语文承载了太多的负荷。如果能让语文简单点,那么语文一定也会使大家都能喜爱她。让我们一起为语文课堂“减肥”!
第五篇:数学教学简约而不简单--
数学教学简约而不简单
数学是一门充满理性和智慧的学科,小学数学课堂则应是小学生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成长历程。“有效课堂”的提出,是对目前教育中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的一种反思和回应。有些课堂失去了教学的本性,变成了教师哗众取宠的舞台,给人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莎士比亚有句名言:“简洁是智慧的灵魂。” 借鉴到课堂教学中,就是要删繁就简,返璞归真,追寻形式简约而内蕴丰盈的课堂,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其实,把复杂的数学知识教得简单明了,让数学课散发特有的“数学味”才是数学教学应该追求并达到的一种至高境界。数学的最高境界是“简约而不简单”。简洁的教学情境、简约的教学环节、简明的教学语言、简易的教学手段,无不折射出教师精湛的教学技术、深刻的教学思想。
一、简洁的教学情境
思考起于问题,学习源于情境。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情境的创设对于课堂教学至关重要。如今大家一想起情境的创设,都会联想到“生活情境”、“童话情境”等,言必称生活、童话,似乎离开了绚丽多彩的生活画面和童话故事,就不称其为情境,这种想法是有失偏颇的,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真实、有效、有意义的课堂情境的设置。
教学《8的乘法口诀》时,我就采用了以对口令的形式复习乘法口诀,直入课题,引出《8的乘法口诀》,由于学生好胜心强,简简单单地对口令就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所以,情境的创设应该为数学教学服务,数学内容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十分自然地找到现实原型,并且现实原型的引入确实也能有效地增进、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此时的生活情境就是合适的、有价值的;如果数学内容本身没有明确的现实原型,并且从数学知识本身引入反而会更直接、更清晰,此时,就没有必要“为生活而生活”“为童话而童话”,直接从数学旧知引入亦未尝不可,或许还可收到开门见山、简捷明了的效果,大大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二、简约的教学环节
过程决定结果,细节决定成败。我们在讲公开课时,往往想展示最完整的教学环节,所以在设计教学时考虑到方方面面。为了上好一节课,绞尽脑汁搜集很多资料,点点面面考虑很多,恨不得将所有涉及到的知识点都讲到,这也舍不得丢,那也舍不得放,致使教学环节臃肿。学生在这种环环相扣的“线性序列”安排下,缺乏自主活动的空间,也没有更多感受和回味的时间。简约化的数学课堂,要对知识点有所侧重,学会取舍。
我前几天讲了一节数学课-《图形的周长》。在认识周长的时候,我设计了辨一辨、指一指、摸一摸、描一描、找一找,在求周长时,通过大量的图形求规则图形、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过后,我进行了反思:在后十五分钟,由于急于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有些知识点就只是流于形式,走马观花地走了一遍,学生在一个知识点还没来不及回味便匆匆地学习另一个知识点,这十五分钟的教学就成了赶场子的表演。也就是说,在设计教案时,考虑得太周全,反而顾此失彼。
因此,教师要适量安排教学内容。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若内容太多,教师不容易讲清讲透,往往为完成教学内容显得手忙脚乱,学生则只能囫囵吞枣,一知半解;若内容太少,则学生收获不大,浪费时间,效率不高。要在研究教材、了解学生的前提下,努力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理顺一节课的主要教学环节。
三、简明的教学语言
教学本身缺少生动的因素:没有催人泪下的情感,没有优美动人的诗句,教师语言的作用就是日益突显,它犹如一根魔杖,调控着数学课堂,因此如何提炼数学教师的语言,使其简明是我们的不懈追求。
还以《图形的周长》为例,在练习时,要求学生描出图形的周长,其中有个图形是大客车,由于我的语言够简但不够明,学生有的描的是车体的周长,有的描的是整个车(包括车轮的周长)。
从这一个小小的细节中,我们看到,教师课堂语言的准确程度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率。我就是犯了语意不明的毛病,使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的。如果当时我的要求准确些,就不至于产生这样的后果了。只有教师问题的指向明确了,学生思维的方向就明确了。
课堂教学是教师智慧与学生智慧的碰撞,教师智慧的语言是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的催化剂,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教师要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
四、简易的教学手段
目前,新课堂崭新的教育理念,比较重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于是很多老师在教学形式和教学媒体上花了很多心思,一旦公开课就搬来多媒体,好像不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就不是一节好课,其实传统的教学手段并不代表传统的教学思想。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还是越简捷越好,省略不必要教育手段,化繁为简,注重实效,让一切教学手段为教学服务。
王焕亭老师在讲授《角的初步认识时》时,就没有使用过多的课件,而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实践通过找角、指角、摸角来认识角。并通过折角、画角、摆角进一步认识角。在王老师诙谐幽默语言的引领下,教学效果特别好。
莫德尔说过:“在数学里美的各个属性中,首先要推崇的大概是简单性了。”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更有实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位老师、一群学生,没有表演,没有多媒体,犹如一幅简笔画,线条既简单而意境深远。在简约中追求深刻,这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至高追求。课堂不是舞台,学生不是道具,教案不是剧本,教学不是表演,简约化的课堂教学,才是扎实、厚实、真实、大气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