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简约而不简单---小学议论文教学
简约而不简单——我看小学语文议论文教学
在不久前的一次语文教师论坛上,有位教师问及我小学语文议论文教学应该如何开展的问题,我很惶恐——我没有从事过真正系统化的小学语文教学,只能从高中教学的片段中,捕捉一些灵感,和朋友们共同学习。
《说勤奋》,是苏教版小语教材中的第一篇议论文,论题清晰、论证生动、语言朴实。孩子们第一次议论文,感觉多少应该有些异样,所以会兴趣盎然。他们初步领略了别于瑰丽、别于奢华的另外一种魅力。
个人认为,本文的教学就是要解决好“一个中心”和“两个人物”。
“一个中心”,即“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开门见山,文章一下子就把论点鲜明、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两个人物”,第一个是宋代杰出的史学家司马光。他自小勤奋,每每老师讲完课,总是悄悄躲在一旁独自消化,反复朗读,直至滚瓜烂熟。课上,我们要学会引领孩子们质疑:司马光为什么要躲起来勤奋呢?然后,再把问题抛给孩子们。孩子们总会有自己的答案;比如,躲是为了避免打扰,也是为了让自己静心。我们都说,“心远地自偏”,司马光也不例外吧?
语文的魅力就在于,时空可以超越,我们是不是可以创造情境,让司马光栩栩如生地呈现在孩子们眼前?语文教学的智慧在于,如果让孩子从文本中得到认同,尤其是更充分的认同。接下来是“警枕”的例证,辅以“19年”这一数字,播撒下第一枚关于勤奋的种子。
第二个人物,我国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例证旨在说明一点:“即使基础比别人差,只要肯下功夫,也是照样可以成才的。”白描式的笔调告诉我们,短暂的暗淡可以跨过去,机会是均等的,勤奋是必须的。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勤奋可以拉长我们的生命,孩子们也人人都懂。说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但愿在课后的行动也余音缭绕,水到渠成。
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一直期待这样的课堂,有一个情绪化的“场”,能够激发孩子强烈的阅读期待。也一直在构建这样的课堂,在课堂上,孩子愿意和文本对话,愿意兴致勃勃地读书,愿意分享彼此的思考,愿意交流彼此的情感,然后我们共识共享共进。
走进,深入。深入,走进。
可是,到底需要怎样的方式,孩子的智才得以启迪,情才得以激发?语文教学就是要触摸孩子的心灵。其实,“勤奋”不是说教,更是思想的烙印。我想,这大约就是语文的人文特质吧。
议论文教学,简约而不简单,未必生涩,未必没有精彩……
第二篇:数学教学简约而不简单--
数学教学简约而不简单
数学是一门充满理性和智慧的学科,小学数学课堂则应是小学生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成长历程。“有效课堂”的提出,是对目前教育中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的一种反思和回应。有些课堂失去了教学的本性,变成了教师哗众取宠的舞台,给人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莎士比亚有句名言:“简洁是智慧的灵魂。” 借鉴到课堂教学中,就是要删繁就简,返璞归真,追寻形式简约而内蕴丰盈的课堂,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其实,把复杂的数学知识教得简单明了,让数学课散发特有的“数学味”才是数学教学应该追求并达到的一种至高境界。数学的最高境界是“简约而不简单”。简洁的教学情境、简约的教学环节、简明的教学语言、简易的教学手段,无不折射出教师精湛的教学技术、深刻的教学思想。
一、简洁的教学情境
思考起于问题,学习源于情境。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情境的创设对于课堂教学至关重要。如今大家一想起情境的创设,都会联想到“生活情境”、“童话情境”等,言必称生活、童话,似乎离开了绚丽多彩的生活画面和童话故事,就不称其为情境,这种想法是有失偏颇的,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真实、有效、有意义的课堂情境的设置。
教学《8的乘法口诀》时,我就采用了以对口令的形式复习乘法口诀,直入课题,引出《8的乘法口诀》,由于学生好胜心强,简简单单地对口令就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所以,情境的创设应该为数学教学服务,数学内容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十分自然地找到现实原型,并且现实原型的引入确实也能有效地增进、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此时的生活情境就是合适的、有价值的;如果数学内容本身没有明确的现实原型,并且从数学知识本身引入反而会更直接、更清晰,此时,就没有必要“为生活而生活”“为童话而童话”,直接从数学旧知引入亦未尝不可,或许还可收到开门见山、简捷明了的效果,大大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二、简约的教学环节
过程决定结果,细节决定成败。我们在讲公开课时,往往想展示最完整的教学环节,所以在设计教学时考虑到方方面面。为了上好一节课,绞尽脑汁搜集很多资料,点点面面考虑很多,恨不得将所有涉及到的知识点都讲到,这也舍不得丢,那也舍不得放,致使教学环节臃肿。学生在这种环环相扣的“线性序列”安排下,缺乏自主活动的空间,也没有更多感受和回味的时间。简约化的数学课堂,要对知识点有所侧重,学会取舍。
我前几天讲了一节数学课-《图形的周长》。在认识周长的时候,我设计了辨一辨、指一指、摸一摸、描一描、找一找,在求周长时,通过大量的图形求规则图形、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过后,我进行了反思:在后十五分钟,由于急于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有些知识点就只是流于形式,走马观花地走了一遍,学生在一个知识点还没来不及回味便匆匆地学习另一个知识点,这十五分钟的教学就成了赶场子的表演。也就是说,在设计教案时,考虑得太周全,反而顾此失彼。
因此,教师要适量安排教学内容。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若内容太多,教师不容易讲清讲透,往往为完成教学内容显得手忙脚乱,学生则只能囫囵吞枣,一知半解;若内容太少,则学生收获不大,浪费时间,效率不高。要在研究教材、了解学生的前提下,努力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理顺一节课的主要教学环节。
三、简明的教学语言
教学本身缺少生动的因素:没有催人泪下的情感,没有优美动人的诗句,教师语言的作用就是日益突显,它犹如一根魔杖,调控着数学课堂,因此如何提炼数学教师的语言,使其简明是我们的不懈追求。
还以《图形的周长》为例,在练习时,要求学生描出图形的周长,其中有个图形是大客车,由于我的语言够简但不够明,学生有的描的是车体的周长,有的描的是整个车(包括车轮的周长)。
从这一个小小的细节中,我们看到,教师课堂语言的准确程度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率。我就是犯了语意不明的毛病,使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的。如果当时我的要求准确些,就不至于产生这样的后果了。只有教师问题的指向明确了,学生思维的方向就明确了。
课堂教学是教师智慧与学生智慧的碰撞,教师智慧的语言是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的催化剂,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教师要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
四、简易的教学手段
目前,新课堂崭新的教育理念,比较重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于是很多老师在教学形式和教学媒体上花了很多心思,一旦公开课就搬来多媒体,好像不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就不是一节好课,其实传统的教学手段并不代表传统的教学思想。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还是越简捷越好,省略不必要教育手段,化繁为简,注重实效,让一切教学手段为教学服务。
王焕亭老师在讲授《角的初步认识时》时,就没有使用过多的课件,而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实践通过找角、指角、摸角来认识角。并通过折角、画角、摆角进一步认识角。在王老师诙谐幽默语言的引领下,教学效果特别好。
莫德尔说过:“在数学里美的各个属性中,首先要推崇的大概是简单性了。”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更有实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位老师、一群学生,没有表演,没有多媒体,犹如一幅简笔画,线条既简单而意境深远。在简约中追求深刻,这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至高追求。课堂不是舞台,学生不是道具,教案不是剧本,教学不是表演,简约化的课堂教学,才是扎实、厚实、真实、大气的课堂!
第三篇:让语文课堂简约而不简单
构建简约并不简单的语文课堂
语文的最高境界是“跳出语文”,但仍然回归“教语文”,还语文以“本色”,这正是语文味“正”之所在,也是简约率真的艺术特色之所在。简约率真不是简单粗糙,而是举重若轻、删繁就简,把非课堂的因素、非学科的本质彻底摒除,是“返于自然、归于纯净”的艺术境界,有“体素储洁,乘月返真”的洗炼之美。这样的课,是兼具艺术美与语文味的课。
一、精简目标:围绕文本,聚焦重点
很多老师,面对一篇课文,往往无所适从,不知道要教什么东西,看看这段,好;看看那段,也好!于是从头到尾,蜻蜓点水地将课文过一遍,三维目标又希望各个都能落实,以致于教学目标是多而杂。其主要原因是没有把握文本的特点,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其实有时学习目标的制定比语文教学本身要难。
因此要使语文教学达到“简约”首先要精简目标,教师要抓语文学习的大目标,在各个阶段要紧扣“听、说、读、写”这四大版块。让课堂“简约”而不“简单”的目标,留给学生的才是真东西。如主题式教学,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的整合,留给人的是心灵的震撼。比如说《理想的风筝》一文,以“生命的感悟”这一情感目标为主导,让我们记住了“生命的价值”,如此简约,而又如此不简单。当一个主题愈有意义,愈被深入或精致地处理,愈能置于情景脉络,愈能根植于文化、背景、认知以及个人的知识中,学生便愈容易学习、记忆和生成。一篇文章,它的精髓是什么,它的筋脉在哪里,教师要有一双慧眼,能够拨开云雾见天日,能够透过现象抓本质,能够取舍得当。
二、流程设计:简洁优化,行云流水
1.精简问题,给学生以探究的广袤天空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要想显得简约而丰满,教师必须把握对话的本质,以话题统领对话。当前的阅读教学新满堂灌的教学的形式基本上是以教师的问题串起来的——大问题套着小问题;学生课堂上的主要生活方式,是在猜测问题的答案。课堂上,他们与静思默想基本“无缘”,和潜心会文近乎“绝交”,有的,只是热闹、肤浅、无聊地回答老师的问题。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非常强调个体的实践。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近文本,做文本的知音,就必须留出整块时间给学生。
如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时,我以探究“这是一个()扫路人”为线索,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方式,在靠近学生认知处进行设计的。按照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本课由浅到深分为三个环节:外貌探究、语言探究、行为探究,重点放在人物解读上,层层深入,揭示天游峰扫路人的行为本质,让学生的思维更深入,情感更饱满。
2.精简环节,让预设绽放光彩
我们倡导“非线性”的“版块预设”。这种教学设计是分支式的,一问有多答,一项任务可能出现不同的努力方向和解决路径。这样的版块设计,就为精彩的生成提供了无限可能。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提高认识的主要渠道和途径。因此我们要采取点线结合的方略。“点”的运动形成了“线”。线索是贯串情节发展过程的脉络,作者借助它把零碎的内容联珠缀玉般地交织起来,使文章各段意思贯通弥合,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万山旁薄,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挈一领。”没有主线的课堂,形散神散,教学点线密集散乱,剪不断理还乱,如麻绳拎豆腐——别提了。因而,语文课上,我们要在深入钻研文本和准确把握学情的基础上,舍得“忍痛割爱”,以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语言材料,使课堂教学成为一首流畅的诗。
三、言语生发:简练适度,引发共鸣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课堂中省去了不必要的言说,就如同秋天的天空一样明净,让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教师的引导、过渡、讲解,评价语言的简洁、精练、准确,有条理性、启发性、艺术性,能让学生置身于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杜甫诗云:“语不惊人死不休。”虽含有修辞夸张成分,但告诫人们要重视语言、提炼艺术。美国的一本《教育学》一书中也写道:“每一个干练的教师就是一个艺术家。”教师以片言只语或点击要旨,或褒奖鼓励,或启发补充,或释疑解难,师生之间的对话成了心灵之歌,师生便在和谐的氛围中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谓“简洁为美”,意在于此吧。要做到教学语言简练首先要寻文本语言的“亮点”。所谓文本语言的“亮点”也就是“文眼”,即文章的焦点和脉络,它把纷繁的内容凝聚在一点上。教师惟有通过密切地接触文本,创造性地切入文本,通过一个字、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个段落„„一以贯之,才能“窥一斑而见全豹”。
我们语 文 老师在课堂语言的运用上,要彻底抛弃课堂语言中出现的不良习惯,树立生动、简约、富有启发性的语言风格。这里的“简约”,不是说简单无物,更不是肤浅,而是在教学中尽量排除一些形式的、表面的、无休止的、不必要的、刻意雕琢的东西,最大限度地追求课堂教学的最优化。用时下一句比较时髦的广告语“简约而不简单”来诠释我们的语文教学倒也挺到位的:把复杂的语文教学变简约,本身就是一种不简单;也唯有“简约”的课堂,才能培养出“不简单”的学生。这种“简约”,是一种意识,是一种大气,是一种境界,更是语文课堂回归生命本色的选择。
四、方法选择:简单实用,画龙点睛
当前有些语文课一环扣一环,看似行云流水、天衣无缝。冷静分析,这样的课堂中,很多的学习环节,学习障碍、陷阱都是教师事先故意设置好的,还变着法儿让学生去钻。如果能使冗长拖沓的教学过程变得便捷,使复杂多样的教学方法变得简单易行,就能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增强学生的探究精神。但是这决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简”其过程与方法,是为了“详”其重点,“精”其方法,给学生留下点悬念和思考的空间,就是给学生自由和发展。
如教《学会合作》一课时,让学生回顾说明方法,探究发现,从各自的兴趣和差异出发,选择体会最深的那些形式进行课堂交流,为学生成功探究创造了条件。全体学生所能获得的成果,也足以涵盖课文的全部。在执教《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那过程与方法更可谓是“简”得不能再“简”。仅靠一根线——作者的游览顺序是什么?——以简驭繁,突出重点,学生才有时间去探究,才有兴趣去探究。
五、简练的训练与作业:扩大学生自主空间
把握了教材,确定了目标、教学过程和方法,这时候,就可以从容地走进我们的课堂了。听说读写的训练随处可设,只是,设在哪儿最好,值得推敲。学生要练的是什么?是需要的,是不会的,是对他有促进意义的,是能够让他们得到发展的。训练和作业都不可少,简练点就好。那种“题海战术”是对人性的漠视和对人心的摧残。我根据B.S布鲁姆的“掌握性学习”策略,设计一些分层作业和练习,把作业分成自选题、分层矫正题和自编测验题三类,让学生选择完成相应的题目,就是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减少反复、机械的形式训练,开展生动、实际的阅读和实践活动,融知识、能力于感情、价值观中,这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
所以,简单也是一种能让人怦然心动的境界。曾记得有位名人说过:“越是简单的东西越科学!”简单也是一种美!我们现在的语文承载了太多的负荷。如果能让语文简单点,那么语文一定也会使大家都能喜爱她。让我们一起为语文课堂“减肥”!
第四篇:“简约而不简单”的片段教学1
“简约而不简单”的片段教学
南平市教师进修学校 余 辉
片段教学是截取某节课的某个局部的教学内容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不仅经济、省时,形式灵活多样,不受时空限制,可以重复再现,具有简约、灵便、易转型等特点,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的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动态演讲过程,突出强调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个人钻研和合作探索相结合,既能融进教师个人的教学特色、经验,又能吸收他人的智慧、经验以及当代教学理论的精华。
我们说片段教学简约,是因为片段教学的时间大约限定在一二十分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要表现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能力和教学基本功,确实不简单;说简约,还因为片段教学主要的功用是教学研究与评价,为了避免烦琐,现场是可以没有学生的。在一个虚拟的场景里“传道授业解惑”,教师须入“手中无剑心中有剑”的境界,确实不简单。
简约也好,不简单也罢,一节课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何况是一个片段教学的课堂?面对这样的课堂,我们要做的只能是:或让目标更加明确,或让程序更加清晰,或让内容更加突出,或让风格更加鲜明。下面,我以北师大小学数学第七册《生活中的负数》为例,谈谈我个人对片段教学的思考。
一、目标应依需而谋 片段教学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从教材内容入手,寻求最佳的角度切入,来安排恰当的教学活动。而教材中的每道例题、每幅插图都有其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育功能,因此教师在进行片断教学时,首先要在准确把握教材意图的基础上,合理取舍、补充和调整教学素材,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目标地有效达成,促进学生地当前学习和后续发展。
我们知道:对负数的认识,应该是一种对新数的认识,是对数概念的扩展,更是对学生认数系统的重构。以前,学生对数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数量多少的层面上,现在要从数量的多少扩展到不仅表示数量的多少,还可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对学生原有的认知系统来说是一个飞跃。《生活中的负数》的例1和例2试图通过气温和存折两个例子,让学生体会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点明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内涵。教师如果照本宣科,直接呈现,虽然可以使学生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但是难以实现“让学生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教学目标,更无法达成目标中的“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经历数学化、符号化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进行本课片段教学设计时,首先要确定课时整体目标,然后着手将课时目标进行分解、落实,合理切割,分配到学习准备、新知探索、巩固内化、总结延伸等教学片段中,细化为各片段教学的目标,并使各教学片段形成知识链,为实现课时目标服务。下面我们就来剖析一下《生活中的负数》一课的各教学片段的目标:
1、学习准备阶段 由于负数的学习是在正数基础上的拓展,与正数的意义相比,需要考虑相反的意义,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所以在设计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说反话”的游戏为载体引入教学,为相反意义量的感知奠定基础,达成“感知日常生活中存在许多相反意义的量,知道什么是相反意义的量,为负数学习的引入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的目标。
2、新知探索阶段
(1)正负数概念教学片段
教师设计负数概念教学片段时,通过创设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记录相反意义的量,产生认知冲突的教学情境引入——用“+”、“-”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正确书写和读正负数——揭示正负数概念,对应的片段教学目标是:学生尝试记录相反意义的量,产生认知冲突,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经历数学化、符号化的过程。初步理解正负数的意义并能够正确书写和读写正负数。懂得用正负数来表示日常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
(2)0的内涵探索教学片段
教师设计0的内涵探索教学片段时,教师通过让学生拨温度计的操作,空白刻度图的素材给学生提供了思维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思考,迫使学生创造出分界点——0,由此深刻体会0的新内涵,让学生表示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的海拔,教师适时设问:“海平面如果用一个数来表示,用什么数合适?”由此引出0的含义,突出0的分界作用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负数的意义,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从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巩固内化阶段
对《生活中的负数》的练习设计,教师可以精心安排的练习,通过教材记录体重数实现“强化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认识”。通过让学生对“某地今天气温零下1℃,记着(),与昨天相比,下降了1℃记着()。”进行分析、说理以及两个-1℃的比较中,达到“进一步加深对正负数意义的理解,拓展负数概念的外延”的目标。
4、总结延伸阶段
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对话、交流,“检测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和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可以说,教师在进行片段教学时,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清楚选取的教学片段教材安排的意图和作用,从而确保在进行片段教学设计时,能够紧紧关注教学目标,逐本舍末,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
二、程序得依法而用
课堂教学结构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结构完美、布局合理的教学设计,可以增强片段教学的艺术魅力。例如,我们选取《生活中的负数》突破教学重点的片段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围绕“说出生活中的负数——读出温度计上的温度——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在温度计上拨出温度的变化——用正负数表示海拔高度——分类,界定正负数和零”的数学活动展开片段教学:教师通过创设记录数据情境,呈现了学生的原认知状态。提出活动要求:记录数据时要准确、简捷、快速。由于这个活动的目的性强,有思考的价值,也易于操作,所以通过尝试,学生逐渐体会到了数学符号的优越——简捷明了。接着通过5℃和-5℃一样吗的讨论,在学生思维触动时,通过让学生拨温度计,教师给学生提供的空白刻度图的素材,给学生提供了思维的空间,有效激发起学生的思考,迫使学生创造出分界点——0,由此深刻体会0的新内涵,接着教师通过让学生表示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的海拔,并设问:“海平面如果用一个数来表示,用什么数合适?”由此引出0的含义可以说是水到渠成。这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了一种数学化的再创造的过程:由繁到简、由文字叙述到符号表达,充分感悟了负数产生的必要性。
由这一片段教学的设计中,我们知道:进行片段教学时,选取的教学素材,应该尽可能具有现实性和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通过清晰的活动主线,把学习活动串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力求使片段教学能够有层次、有梯度地推进,又不失浑然天成的整体和谐。
三、内容得依经而念
教师确定了片段教学的内容后,首先要吃透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在进行片断教学时,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从容不迫。而片段教学的侧重点应该是教法和步骤,教法可以体现你的教学理念,是突破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步骤则是教法的具体操作程序,安排好步骤可以使教学过程合理流畅,有条不紊,富有层次感。先让我们一起看“在数轴上认识正负数”的教学片段(虚境型片断教学):
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温度计,淘气有问题要请教你们了。他把温度计横着来看,以0℃为界,哪边的温度可以用正数表示?哪边的温度可以用负数表示呢?(教师略微停顿)张XX同学说“0右边的温度可以用正数表示,0左边的温度可以用负数表示。”你们同意她的说法吗?既然大家都同意张XX同学的意见,老师请你们思考一个问题:“温度计越往左边温度越怎样?”(教师略微停顿)李XX同学说“越往左边温度越低。”你们赞同他的意见吗?有不同的意见吗?赵XX同学还发现“越往右边温度越高。”你们赞同他的意见吗?那就是说“越往左边温度越低,也就是左边的负数越来越——”一起说,越往左边温度越低,也就是左边的负数越来越小。那往右呢?我请钱XX同学回答,哦,他认为“越往右边温度越高,也就是越往右边的正数就越大。”有不同意见吗?谁能把赵XX同学和钱XX同学的说法连起来说一遍?好,老师请王XX同学回答,全班一起说一遍,“越往左边温度越低,也就是左边的负数越来越小。越往右边温度越高,也就是越往右边的正数就越大。”同学们如果让温度计继续变化,它就变成了以后我们要深入学习的数轴了。(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数轴)这个温度计的左边有无数个数,右边也有无数个数。那么,这个温度计就可以看成是一条怎样的线呢?对了,是一条直线。我们一起把这个温度计简化一下(教师在黑板画出一条直线,并标注对应的数字。)然后接着说:既然0左边的温度表示负数,我们就在左边数字前添上负号“-”,0右边的温度表示正数,我们就在左边数字前添上负号“+”,像这样的直线在数学上叫做“数轴”。(板书:数轴)同学们想一想,数轴与我们以前学习的线段图有什么不同?真聪明,的确,线段图是线段,数轴是直线。还有什么发现?太棒了。线段图没有0,数轴有0,还有向右的箭头。那么,我们一起观察数轴,-1左边有哪些数?这些数比-1大还是小?为什么?同样的道理,0右边的数字会越来越——大。同学们的回答真是太精彩了,下面老师请你们闭上眼睛想一想你头脑里的数轴,0在哪里?负数、正数在哪里?怎么画箭头?0的左边有多少个负数?它们的大小怎样变化的?现在把你头脑里的数轴说给同桌听一听。(组织同桌交流)同学们,我们刚才学习了数轴,大家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轴”。这个 “数”就是“正负数”,这个“轴”就是“数轴”。
古人云:“技达于道者,艺也”。是说技巧若能够表达事物的本质属性与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入求真至善达美之境地,便堪称艺术。“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这个片段教学中,教师精选数轴教学的切入点,通过把温度计横着放,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温度计这一数轴的“直观模型”(事实上温度计已经具备了数轴的三要素:原点0、正方向、单位长度),将温度计加以合理的开发运用,改造为数轴,同时灵活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图象组织、调控等手段,充分发挥教学情感的功能,使学生对数轴的学习,有了深切的感悟,获得了独特的学习体验,并习得了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牵一发而动全身”何难?“举一例而反三隅”何愁呢?
四、风格得依技而展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经说过:“在艺术中,有风格的作品才是美的。”“重视风格,也就是重视个人的独特性”。“成为你自己”这句镌刻在奥林匹斯山石上的名言,应是每个教师教学风格的矢志不渝的追求。
教学风格,实际上就是对教师处理教学问题的行为方式的一种概括性描述。片段教学也是同样,只有有风格的教学,才能达到教学艺术美的境界。因此,片段教学也应该充分展示执教者的基本素质。你可以用板书来表现书法功力,你可以用范读来表现朗读水平,你可以用广征博引来显示自己的知识面,你还可以用自然的教态、饱满的精神、洋溢的激情,去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思维共鸣,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数轴上认识正负数”的教学片段中,教师就是通过灵活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图象组织、调控等手段,充分发挥教学语言的激励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共鸣,展现自身教学风格的。
总而言之,好的片段教学只要做到目标明确,内容充实,程序清晰,逻辑性强,风格鲜明,语言简明扼要,有改革意识,有见地,有特点。
第五篇:片段教学简约而不简单
片段教学,顾名思义:截取某节课的某个局部的教学内容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说简约,是因为片段教学的时间大约限定在一二十分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要表现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能力和教学基本功,确实不简单;说简约,还因为片段教学主要的功用是教学研究与评价,为了避免烦琐,现场是可以没有学生的。在一个虚拟的场景里“传道授业解惑”,教师须入“手中无剑心中有剑”的境界,确实不简单。
简约也好,不简单也罢,一节课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何况是一个片段教学的课堂?面对这样的课堂,我们要做的只能是:让目标更加明确,让程序更加清晰,让内容更加突出,让风格更加鲜明。下面,以《乡下人家》片段教学为例,谈谈我的思考。
一、目标应一需而谋
师:学校的“快乐积累”活动已经开展很长时间了,但每次都有一些同学不能愉快地完成积累的任务,为什么呢?
生1:因为他们不想背。
生2:因为他们懒惰。
师:是啊,但人不是一生下来就这么懒惰的,所以我在想,他们不想积累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不喜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没有兴趣的事情,有多难啊!所以,刘老师想帮帮这些同学。我送你们三个词——感受、体验、积累(板书)。其实,这三个词在第六单元的导读里有,请大家打开99页,迅速浏览导读的内容,画出有这三个词的句子。(学生批划后)谁来读一读。
生:“学习本组课文,感受田园诗情、体验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补充板书:田园诗情、优美语言、精彩句段)
师:下面,先让我们走进《乡下人家》,去感受田园诗情、体验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
目标的确定,体现的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成就学生终极发展的教育思想,而学生的需要与单元训练重点的契合,则是教师挖掘课程资源,因材施教意识的体现。
二、程序得一法而用
片段一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乡下人家》的一自然段。谁可以把这一段话读通?
生:(纷纷举手)我可以。
师:不要吹牛,读通的要求是不能出错,我给一点时间,大家再试一遍,确实有把握了,再举手。
(这是第一读,要求很简单,就是把课文读通,让学生自由读,实际是让他们有充分的准备,能够轻松自如地进入状态。)
片段二
师:下面,我请三个同学来读。
生:(争先恐后)我来读。
师:但我有一个条件,读书的同学必须先回答我的一个问题,答对了才能读。(有学生把手放下了)看来有的学生不够自信,(对举手的学生1),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为什么我要请三个学生来读这一段话?
生1:因为这一段有三句话。
师:恭喜你抓住了机会!这应该感谢你的自信。
(这是第二读,整体感受段落结构,并检查初读的效果,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片段三
师:这么美的文字,老师也想读。(范读)听了老师的朗诵,你有什么感受?
生2:老师读得很美!我好象看到了乡村田园的美丽风光。师:是的,因为我的语气比较舒缓。
生3:我好象来到了乡下人家的瓜棚下。
师:那是因为我把自己当成了作者,我就站在瓜棚下呢。下面,请你们也把自己想象成作者,也试着用舒缓的语气读一读。
(这是第三读,用范读引路,将学生带进诗情画意的田园,感受读的美好,并在比较中感悟读的要领。)
片段四
师:请一个同学读第二句,想一想,你想向大家传递什么?
生4:“当花儿落了的时候,藤上便结出了青的、红的瓜,它们一个个挂在房前,衬着那长长的藤,绿绿的叶。”
师:你从他的朗读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5:我感觉那“绿绿的叶”很柔嫩。
师:是的,因为她把这里读得很舒缓。(对生4)你还能读出什么感觉?你觉得瓜架上的瓜多还是少?
生4:多。
师:那么,应该怎么读?
生4:„„(把“一个个”读得突出了)
(这是第四读,抓住一些关键词语,点拨性的读,帮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中提升读的品位。)
片段五
师:刚才,我们分三个部分读出了作者对屋前瓜架的喜爱,下面我们跟着音乐把它们连起来读,一定会更加美好!还想读吗?
生:想!
师:好,请跟着音乐读。(老师起头,学生自然跟上„„)
(这是第五读,是回归整体的读,从初读到这里是一个轮回。到这里,读的意境升华了,读的兴趣高涨了。)
或许,这个片段教学所用的方法过于单一了——就是读。除了读,再没有用别的什么“高招”解决学生感受、体验与积累的问题。五彩缤纷的课件在短促的时间内闪烁,显然不合时宜;演一演、画一画、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多元互动,似乎也显得多余。所以,就保持了一条清晰的线条,在读的线索中,把学习活动串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教学过程有层次、有梯度地推进,又不失浑然天成的整体和谐。
三、内容取一经而念
师:(指名读第一句)请你在这句话中,找出一对近义词。
生1:攀——爬
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用?
生2:这样可以避免重复。
师:是的,你读一读,看两个词可不可以交换位置使用?
生2:(默读)我觉得交换了不好。屋檐用“爬”很合适,而瓜架用“攀”更加生动了。
师:我也觉得这样用是最好的,可见,作者在用词的时候,是用了心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注意读出作者的用心。
生:“乡下人家,虽然住着小小的房屋,但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
师:(读)轻轻地闭上眼睛,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3:我看到了绿绿的瓜藤在瓜架上攀援。生4:我感受到了春天乡下的勃勃生机。
师:多好!我们把书背过来。
生:(教师起头,把学生自然带入背诵中)„„
一个“攀”字把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瓜藤的轻盈灵动渲染得不遗余力,也让孩子们的想象飞翔得无边无际„„这是一个浓缩了的精彩世界,是文本在这个片段里值得一取的“真经”。取真经而念之,锲而不舍,是读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