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年人如何应对产业转移所带来的机遇-张强
青年大学生如何应对产业转移所带来的机遇
当前,随着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是否协调成为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键。
一、产业转移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呈现新特点
(一)从传统制造业向第三产业转移
人力资本更多地流向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是大量吸纳高等教育人员就业人口的主渠道。
(二)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由于东西部地域差别的客观存在和开放政策效应,东部沿海城市,发展机会较多,可是经过近二十年的快速发展,东部沿海城市的人才市场已经逐渐饱和,区域性就业压力明显加剧。但是面对这种现状仍有相当大比例的毕业生不愿去西部省份,不愿下基层工作。
(三)从白领阶层向蓝领阶层转移
大多数的毕业生倾向于毕业后进机关事业单位或者国有大中型企业,可是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所能吸纳的人才毕竟有限,无法为社会提供足够多的岗位,相反民营三资企业对蓝领型技术人才需求比较旺盛。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不要把自己定位的过于高端,积极到民营中小企业就业,踏踏实实从底层职位做起,逐步的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
1.大学生就业难的外部原因(1)产业结构的影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根本性制约因素,是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制造业层次低,处于简单引进、承接和复制的阶段,尤其是高端产业发展严重不足,难以持续吸纳较多高端人才以及维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出了高要求,从而提高了大学生就业的门槛,这也成为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2)地域结构的影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和东西部地域差别的存在,使得大学生往往大量聚集在东部而不是中西部地区,2.大学生就业难的内在原因:
(1)缺乏扎实的专业基础
(2)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3)缺乏良好的适应能力。
二、产业转移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的思路和对策
(一)学生:要调整观念,提升素质
1、要注重专业学习。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重要基础。在湖北工业大学发放的问卷调查中表明,有65%的毕业生认为在求职过程中,自身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水平是企业首要看重的。所以相应的技能是大学生进入职业领域的资本。
2、要提升综合能力。虽然学习和专业知识很重要,但社会中需要的是复合人才,职业中更是非常看重情商和逆境商。所以,大学生还需要掌握其他综合能力。大学生应该通过几年的学习,让自己能真正独立和成熟起来,让自己以良好的形象进入职场。
(二)学校:要深化教学改革,促进供需对接
1、科学调整专业设置。学校应该建立高校生源报考录取比预警系统、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反馈系统,通过实际考察后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制定扩招规模。同时学校也应该应对瞬息万变的就业市场需求,对现有专业进行大胆的调整、改革。
2、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学校应该着力解决大学生求职技巧的培训。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有效结合,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的断层。在发放的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湖北工业大学有73%学生甚至是毕业生不清楚本校的就业指导机构的职能和办公地点,从中可以看到一些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的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一些适当的调整。
(三)政府:应注重加强宏观调控,营良好就业环境
积极创造就业环境。一是要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信息系统。建立公信度高的就业信息发布平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二是要通过政策调整来鼓励企业招聘应届毕业生。三是要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通过助学贷款代偿、考研考公务员加分等优惠政策鼓励毕业生去基层、西部就业。政府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创业失败生活保障等服务。
相信在政府的亲切关怀、学校的合理引导、学生的不懈努力下,大学生就业难这个问题,最后一定能得到良好的解决。学号:201051023229
姓名:张强
班级:2010级财政学32班
第二篇:大学生如何应对产业转移带来的新机遇
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发生的这些趋势性变化,为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是大学生仍需要针对这些新的趋势和变化做出各方面的调整,以便能够抓住产业转移新机遇,顺利就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是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首先,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青年大学生应抛弃“天之骄子”的精英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选择能够发挥自己专业才能的各种就业岗位,而不是紧盯公务员、事业单位、大型国企等传统岗位。其次,随着国外和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向中国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中西部地区必然迎来工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吸纳大量的技术和管理人才。青年大学生应认清这一产业转移趋势,积极选择到中西部能发挥自己专业才能和创造力的广阔地区就业,而不是挤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东部沿海地区。
二是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掌握就业主动权。科技含量更高的技术密集型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以及中国东部沿海的产业结构升级趋势,都需要技术和管理过硬的专业化人才。而为抢占竞争制高点的新兴产业的发展,也需要大量的综合素质高、专业化强的人才加盟。因此,青年大学生应努力学习专业基础知识,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积极参加社会锻炼,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以便在这次科技创新大潮中大显身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是从“打工型”就业向“创业型”就业转变。国内外产业转移新趋势为中国大陆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工业化发展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也给青年大学生带来了广阔的创业舞台。青年大学生可以凭借自己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良好的科学素养,依靠政府的各种扶持政策,积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变“找饭碗”为“造饭碗”,以创业促就业,并吸纳更多的大学生就业,掀起创业致富的热潮。
第三篇:青年大学生如何抓住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
随着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当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是否协调成为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键。
一、产业转移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呈现新特点
(一)从传统制造业向第三产业转移
人力资本更多地流向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是大量吸纳高等教育人员就业人口的主渠道。
(二)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由于东西部地域差别的客观存在和开放政策效应,东部沿海城市,发展机会较多,但当前东部沿海城市的人才市场已经逐渐饱和,区域性就业压力明显加剧。
(三)从白领阶层向蓝领阶层转移
大学生不因把自己定位的过于高端。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所能吸纳的人才毕竟有限,无法为社会提供足够多的岗位,相反民营三资企业对蓝领型技术人才需求比较旺盛。积极到民营中小企业就业,从底层职位做起,逐步的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
1.大学生就业难的外部原因
(1)产业结构的影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根本性制约因素,是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制造业层次低,尤其是高端产业发展严重不足,难以持续吸纳较多高端人才以及维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出了高要求,从而提高了大学生就业的门槛。
(2)地域结构的影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和东西部地域差别的存在,使得大学生往往大量聚集在东部而不是中西部地区。
2.大学生就业难的内在原因:
(1)缺乏扎实的专业基础(2)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3)缺乏良好的适应能力。
二、产业转移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的思路和对策
(一)学生:调整观念,提升素质
1、注重专业学习。自身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水平是企业首要看重的。所以相应的技能是大学生进入职业领域的资本。
2、提升综合能力。社会中需要的是复合人才,职业中更是非常看重情商和逆境商。所以,大学生还需要掌握其他综合能力。
(二)学校:深化教学改革,促进供需对接
1、科学调整专业设置。学校应通过实际考察后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制定扩招规模。同时学校也应该应对瞬息万变的就业市场需求,对现有专业进行大胆的调整、改革。
2、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学校应该着力解决大学生求职技巧的培训。
(三)政府:应注重加强宏观调控,营良好就业环境
积极创造就业环境。一是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信息系统。建立公信度高的就业信息发布平台。二是通过政策调整来鼓励企业招聘应届毕业生。三是通过优惠政策鼓励毕业生去基层、西部就业和自主创业。政府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创业失败生活保障等服务。
相信在政府的亲切关怀、学校的合理引导、学生的不懈努力下,大学生就业难这个问题,最后一定能得到良好的解决。
第四篇:产业转移给当代大学生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产业转移给当代大学生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摘 要:近年来我国东部地区资源、能源、市场日趋饱和,厂房的租金地价也不断上涨,这使得多数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针对如此现状多数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前景广阔的中西部地区或经济欠发达的二三线城市,新一轮的国内产业转移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的国际产业因得益于高度发达的交通运输业,打破了地域限制更大规模地发生转移以期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对于即将走出象牙塔走向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来说新一轮的国内及国际产业转移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本文针对目前国内及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究其对大学生的影响。
关键词:产业转移 大学生 机遇与挑战
产业转移定义: 产业转移是发生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之间的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区域转移的现象。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这种现象叫做产业转移.产业转移产业转移有时会扩展到某类产品甚至某类产业。产业转移又包括两类,国内的产业转移叫做区域产业转移,跨国的产业转移叫国际产业转移。
当前环境下产业转移的特点:
区域产业转移
当前,东部地区受土地、能源、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影响,加工贸易产业开始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产业加速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随着东部地区经济高速发展,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供给趋紧、企业商务成本不断提高、资源环境约束加大等问题日益突出,产业升级压力不断增大。面对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和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长三角乃至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为适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应对经济一体化,腾出空间有效承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在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提升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业、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石油化工等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同时,也主动向外围地区转移包括加工贸易在内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从总体上看,东部产业转移呈现这样几个特点:一是产业转移规模越来越大;二是转移的产业主要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转移的势头强劲;三是对资源能源依赖较强的上游产业转移趋势明显;四是来源地相对集中,大都来自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等地;五是交通运输条件较好的中西部省区,在吸引产业转移方面明显占优。目前,东部加工贸易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已经渐成气候,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这种趋势还会继续加强。
国际产业转移
国际产业转移常由经济梯度较高的发达国家指向亚、拉美等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控制并专注于研发、营销和服务等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链高端环节或“头脑产业”,将处于附加值较低的产业链低端的生产、加工、制造、装配等环节或“躯干产业”大部分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甚至将产业链高端的非核心环节(如非主要框架的设计活动、营销、物流等)以外包的形式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伴随这一进程,非股权参与的生产外包(包括“贴牌生产”)逐渐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新兴方式。
发达国家在继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某些资本、技术密集产品。国际产业转移已进入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并存的发展阶段
国际产业转移中的产业集聚效应日益突出。在当今跨国公司的分工体系中, 跨国公司及其战略伙伴之间形成了密切的技术关联、生产关联和市场关联。一旦跨国公司到海外投资, 必然带动与其相关联的上游和下游产业的企业相继进行跟进投资, 最终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 并通过集群内部的高度专业化分工, 使集群中各企业共享产业关联效应。目前,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集聚效应也已初步显现。如韩国的现代公司在山东威海设立投资项目后, 已有多家韩国的汽车零配件及相关企业进人威海投资。
产业转移给大学生带来的机遇 无论是国内区域产业转移还是国际产业转移,我们都可以看到在世界经济贸易发展活跃,生产以及资本要素快速流通的的背景下,传统产业或劳动密集型产业已日薄西山,而新兴产业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创意产业等则呈现出勃勃生机,犹如雨后春笋般覆盖各个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由于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科技研发能力要求较高,因此不适合作为大学生的首选。然而创意产业是一个充满活力并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群。它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新领域, 需要大量知识储备多、创新精神强的高新人才, 而大学生群体正好符合这一特征。
大学生进行创意创业是一项可行可为的、前景广阔的事业, 它不仅可以有效的突出的大学生就业矛盾, 更可以迅速发展, 成为地解决当今社会方经济乃至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兴驱动力。有报道说, 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全世界平均水平是20% 左右, 中国则低于10%。这显示, 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者较少、成功率也较低。从数字不难看出, 我国大学生创业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挖掘。大学生要主动出击, 积极投身创意创业产业, 通过自身为自己的个人努力为自己打造一个光明的未来。
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活到老学到老”再一次被认证为至理名言。毛主席曾经说过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而作为大学毕业生更应将学习作为奋斗终生的事业,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当前形势下越来越多的的国内及国际拥有高技术含量、先进管理经验、厚重的企业文化的企业发生转移,这对于大学生来说可谓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在这些公司里,大学生则不会愁英雄无用武之地,他们不但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华,更重要的是这些公司可以说是继大学之后的第二课堂,在良性的竞争中大学生们往往会为了不断提高自身实力和价值或努力学习企业先进的生产技术或进行专业深造等等。总之大学生到了这些企业就进入了一种不断自我升级的模式,而这种自主的学习力的养成不仅是他们职业生涯的铺路石更是更是他们受益终身的财富。
产业转移给大学生带来的挑战:
大学生在看到新形势下产业转移带来的光明的前景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其面临的挑战。首先,从产业转移的整体趋势上看,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处于一种越来越尴尬的灰色地带,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眼高手低”,不肯降下身段在基层或是劳动密集
型行业中打拼;而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准入门槛又较高高刚毕业的大学生很难达到其标准,因此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再次,从国内产业转移的地域分布特点来看,企业的迁入地大部分是经济不发达的二三线城市或是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都较差的中西部地区。毕业生择业存在一种北京“ 过高期望” 心理, 都希望自己能在条件好、待遇高的地区找到一份好工作, 在心理上潜意识的排斥经济条件差的地区,。高校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宁要北京一张床, 不要外地一套房。” 一些经济繁荣, 发展速度较快的地区, 成了大学生择业的聚焦地,。所以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客服自己的心理因素及所谓的“面子工程”,即便克服了这一层因素,能否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坚持下去仍然是未知数,中西部地区条件比较艰苦,自然环境比较恶劣,这对于从小在温室中长大的90后来说也是一项严峻的考验。
虽然近年来有很多实力较强跨国公司在我国的广泛投资带动了相关就业,但是这些跨国公司对从业者的要求也很高: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协作能力、交际能力、办事能力等都必不可少,除此之外还要有一定的计算机和外语的能力。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院校都是去精英化教育,大学生的专业口径过于狭窄、单一很难适适应经济、管理和外语等方面的需求。
第五篇:当代大学生应如何抓住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当代大学生应如何抓住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我们知道,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产业转移的发生,既能促进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带动区域经济高速发展,也会对当地的人文环境、社会稳定和就业产生巨大的影响。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过去的30年,中国从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和发展机遇,在未来的30年中国将从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利益和机会,从而调整我们的产业结构和优化升级,我们应当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充分了解中国在国际产业转移中面临的各种机遇和挑战,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更好的提升企业和行业的竞争力。近年来中国抓住了全球产业转移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已经发展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一大批产品的制造能力跃居世界前列。
产业转移给我们带来一定的就业机遇。
通常情况下,产业的专业往往伴随着劳动力的转移。对产业承接国家或地区而言,伴随着产业转移,相应的就业机会回转一旦产业承接一方。同时,随着产业结构的提升,承接地区就业劳动力也向教育程度更高的专业人才倾斜。对产业转出国家或地区而言,产业转移可能造成就业机会的丧失。但是,产业转出地区通过产业转移优化了该地区的产业结构,新兴产业的发展会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并且,由于新兴产业的产业层次更高,就业劳动力结构也会进一步得到优化。
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我国经济得以强劲增长,并且随着工业的发展,为众多劳动人口提供了长期稳定的工作机会,吸引大量农业人口进入工业生产。在扩大就业,提升就业劳动力结构的同时,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并且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工业发展对高素质,专业化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强,也给广大青年大学生带来长期稳定的就业。
伴随着经融危机的爆发,全球经济发展放缓,产业的劳动力吸纳能力降低。同时,伴随着我国教育的大众化,就目前为止,在校大学生已达3500万。于是,产业转移给大学生带来的挑战接踵而至。
当然,产业转移带来给我们带来机遇的同时,青年大学生仍需对这些趋势和变化做出便要的调整,以便能够抓住机遇,顺利就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要注重专业学习。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重要基础。在湖北工业大学发放的问卷调查中表明,有 65%的毕业生认为在求职过程中,自 身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水平是企业首要看重的。所以相应的技能是大学生进入职业 领域的资本。
2、要提升综合能力。虽然学习和专业知识很重要,但社会中需要的是复合 人才,职业中更是非常看重情商和逆境商。所以,大学生还需要掌握其他综合能力。大学生应该通过几年的学习,让自己能真正独立和成熟起来,让自己以良好 的形象进入职场。
3、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首先,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青年大学生应抛弃“天之骄子”的精英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选择能够发挥自己专业才能的各种就业岗位,而不是紧盯公务员、事业单位、大型国企等传统岗位。其次,随着国外和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向中国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中西部地区必然迎来工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吸纳大量的技术和管理人才。青年大学生应认清这一产业转移趋势,积极选择到中西部能发挥自己专业才能和创造力的广阔地区就业,而不是挤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东部沿海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