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考试《大学语文》文言虚词

时间:2019-05-14 12:32: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专升本考试《大学语文》文言虚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专升本考试《大学语文》文言虚词》。

第一篇:专升本考试《大学语文》文言虚词

专升本常用文言虚词

一、12个常用文言虚词: 之:

a)代词,表指代作用,可以指代人、事、物,译为“他(她、它)”,“他的”,„„做宾语 [例] 爱共叔段,欲立之。

姜氏欲之

b)代词,表指示作用,作定语,译为“这”,“这个”„„ [例] 之二虫又何知(《庄子》)c)代词,衬足音节,无意义,不翻译 [例] 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左传》)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

d)助词,用于定语与中心语之间,译为“的”„„ [例]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e)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 [例]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公子亦自知也 f)助词,指明语序倒装,不翻译 [例] 姜氏何厌之有

其是之谓乎

我之谓也(《秋水》)

g)动词,译为“到”、“往”

[例] 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李将军列传》)其:

a)代词,表指代作用,译为“他”,“他的”„„ [例]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 b)代词,表指示作用,译为“那”,“那个”„„

[例]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c)语气词,表估计、推测语气,译为“大概”,“恐怕”„„ [例]王室其将卑乎(《国语》)

d)语气词,表反问语气,译为“难道”„„ [例]其敢忘君主之大赐?(《左传》)

e)语气词,表祈使、命令语气,译为“就”,“要”,“一定”„„

[例]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者:

起辅助作用的代词。与一般代词不同的是,“者”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必须附着于其他词或短语之后,共同构成名词性结构,以指代一定的人、事、物,可在句中充当主语、定语、宾语、中心语等。可以与“者”组合的词类较多,意义或作用也各不相同,主要有: 与名词组合:

主要可分两类:复指名词或名词性主语,引出谓语。此时“者”通常可以不译,也可视需要译为“„„此人”、“„„这个人”、“„„的情况”等。例如: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李将军列传》)

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马伶传》)

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

2.复指名词或名词结构,充当动词宾语。此时“者”通常可以不译,也可视需要译为“„„此人”、“„„的人(情况)”等。例如:(1)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冯谖客孟尝君》)

与数量词组合:

表示数量的种类。可译为“种”、“样”、“类”、“方面”等,也可不译。例如: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此三者,吾遗恨也。(《五代史伶官传序》)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谏逐客书》)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谏逐客书》)

与时间词组合:

表示一定的时间范围,可译为“„„的时候”等。例如: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季氏将伐颛臾》)

(2)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答李翊书》)

与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组合:将原有的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变成名词性结构,可酌情译为“„„的”、“„„的人(或情况、东西、事情等)”。例如:(1)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谏逐客书》)

与动词或动词短语组合:

将原有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变为名词性结构,也可酌情译为“„„的”、“„„的人(或情况、东西、事情等)”。例如:(1)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季氏将伐颛臾》)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庄子?秋水》)

(3)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谏逐客书》)

(4)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李将军列传》)

(5)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张中丞传后叙》)

(6)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前赤壁赋》)此外,“者”字结构有一类是提示或强调结果,以引出对缘由的解释,此时可译为“„„的原因”等。

例如: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庄子?秋水》)

若是者何也?(《谏逐客书》)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冯谖客孟尝君》)所,代词

“所”也是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的辅助性代词,所组成的结构也是名词性结构。与“者”不同的是:(1)“所”置于其他词或短语之前,而不是其后;

(2)“所”的后面只能接动词,而且通常是及物动词。因此,如果不及物动词、形容词等与“所”字组合,它们自身一般也都变得具有及物动词的性质;

(3)“所”字之所以通常与及物动词组合,是因为此时的“所”具有动词宾语的性质。因此,“所”字结构说明的是受动作行为支配的对象物,而“者”字结构则是说明发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实施者(如“所见”指看到的东西;“见者”则指看东西的主体),二者的意义差别是明显的,决不可混为一谈。例如:君臣相顾,不知所归。(《五代史伶官传序》)――所归:归处。

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所希冀:企盼的内容。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庄子?秋水》)――所连:指禅让的君位;所争:争夺的政权;所忧、所劳:指为此而忧虑、操劳的国事。

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李将军列传》)――所之:去的地方、去处。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陈情表》)――所能上报:指能够回报的恩德。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前赤壁赋》)――所如:去往的地方。

此外,还有一些由“所”组成的常见结构应当注意: 1.“所„„者”

此一结构表达的意义等同于“所”字结构,而不等同于“者”结构,亦即说明受动作行为支配的对象,而不是发出或实施动作行为的主体。例如: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谏逐客书》)――所重者:看重的东西;所轻者:轻视的东西。

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答李翊书》)――所为者与所期者:指文章的写作与期盼达到的水平。

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冯谖客孟尝君》)――所寡有者:缺少的东西。所欲忠者,国与主耳。(《张中丞传后叙》)――所欲忠者:愿意效忠的对象。所以

“所以”这一凝固结构表达的意思较复杂,主要有:

意义比较具体,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凭借、工具、方法等,可译为“用来„„ 的„„”、“凭它来„„的”等。

如:A.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谏逐客书》)

B.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谏逐客书》)

C.亟称其人,所以劝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答李翊书》)

D.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答司马谏议书》)

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知所以志也。(《张中丞传后叙》)

意义比较抽象,用以引出某种结果的原因,可译为“导致„„„的原因”、“这就是„„的原因”。

如:A.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谏逐客书》)

B.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五代史伶官传序》)

C.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李将军列传》)指代缘由、原因的名词性结构,做动词宾语。

如:A.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

约数词

此时接续在数量词后,表示大约的数量范畴。可译为“左右”、“前后”等。例如:未到匈奴阵二里所,止。(《李将军列传》)

诸,合音词

1.“之于”的合音(即取“之”的声母、“于”的韵母和声调拼合而成。“于”古音同“乎”)。“之”为指示代词,“于”为介词,所以此时“诸”只出现在句中:“之”是前面出现的动词的宾语,指代上文提到的人、事、物;“于”则与后面的词或短语组成介宾结构,介绍前面的动宾结构关涉到对象、处所、地点、内容等。例如:用与舍属诸人。(《答李翊书》)

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答李翊书》)

更譬诸操舟„„(《论毅力》)

公伐诸鄢。(《郑伯克段于鄢》)

2.“之乎”的合音。“之”为指示代词,“乎”为语气词,此时“诸”只出现在句末: “之”是前面出现的动词的宾语,“乎”用来结束句子。例如: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论语?子罕》)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梁惠王下》)约数词 此时“诸”作定语,表示某一范围的全体,或全体中的每一个体,可译为“各位”、“众”等。

例如: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卷。(《冯谖客孟尝君》)

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李将军列传》)焉,兼词

兼有介词“于”和指示代词“是(此)”的意思,通常用于动词或动词结构之后,介绍关涉到的人、事、物、处所等。

例如: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寡人之於国也》)

虢叔死焉,佗邑唯命。(《郑伯克段于鄢》)指示代词

通常用在及物动词之后充当宾语,指代前面出现的人、事、物等。

例如: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论毅力》)――尝焉:试着做这件事。

若甚怜焉,而卒以祸。(《种树郭橐驼传》)――怜焉:爱护百姓。疑问代词

通常用于动词或动词性结构之前表示疑问,可译为“哪里”、“怎么”等。例如: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季氏将伐颛臾》)

焉足以知是且非邪?(《答李翊书》)

姜氏欲之,焉辟害?(《郑伯克段于鄢》)语气词

作为语气词,“焉”可用于句中或句末,表示不同的语气。表陈述语气,可译为“了”,或不译。

例如: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庄子?秋水》)

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论毅力》)

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如:君何患焉?(《郑伯克段于鄢》)

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报刘一丈书》)

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答李翊书》)则

连词,可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表示不同的逻辑关系。主要有: 表示顺承接继关系,可酌情译为“就”、“于是”、“那么”等。例如: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於国也》

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郑伯克段于鄢》)

抵暮,则前所受赠金者出。(《报刘一丈书》)表示逆向转折关系,可酌情译为“却”、“反倒”、“然而”、“但是”等。例如:人死,则曰:“非我也,兵也。”(《寡人之於国也》

今取人则不然。(《谏逐客书》)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陈情表》)

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论毅力》)

他植者则不然。(《种树郭橐驼传》)表示让步关系,可译为“虽然”、“倒是”等。例如:美则美矣,抑臣亦有惧矣。(《国语?晋语九》)

善则善矣,未可以战也。(《国语?吴语》)

巧则巧矣,未尽善也。(《傅子?附录》)而,连词 作为连词,“而”通常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结构,而是连结形容词、动词、形容词或动词性结构、主谓结构、句子等,表示多种逻辑关系。主要有:

表示顺承接续关系:

有时是表示两种行为或性质的联系,可译为“就”、“来”等,也可不译。例如: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庄子?秋水》)

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答司马谏议书》)

飘飘乎如遗世而独立,羽化而登仙。(《前赤壁赋》)

坐客乃西顾而叹。(《马伶传》)

有时用在偏正结构里,连结状语和中心语,可酌情译为“来”、“„„着”等,也可不译。例如: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庄子?秋水》)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冯谖客孟尝君》)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冯谖客孟尝君》)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前赤壁赋》)

有时表示时间上的承续性,可译为“以后”、“然后”。例如:公入而赋„„姜出而赋„„(《郑伯克段于鄢》

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论毅力》)

(2)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李将军列传》)

有时还可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例如:(1)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李将军列传》)2.表示逆向转折关系,可译为“却”、“但是”、“然而”、“反而”、“反倒”等: 例如: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季氏将伐颛臾》)

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季氏将伐颛臾》)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庄子?秋水》)

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论毅力》)

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这耶?(《张中丞传后叙》)

若甚怜焉,而卒以祸。(《种树郭橐驼传》)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前赤壁赋》)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前赤壁赋》)

虽一毫而莫取。(《前赤壁赋》)代词

指代第二人称,用作主语或定语,译为“你”或“你们”。例如: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左传?定公十年》)

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种树郭橐驼传》)

于(於)

介词。主要用法有以下几种: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事物、内容等,可译为“对”、“向”、“到”等,有时也可不译。例如: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氏将有事于颛臾。”(《季氏将伐颛臾》)

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答李翊书》)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之,有献于公。(《郑伯克段于鄢》)

文倦于是,愦于忧,而性懦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冯谖客孟尝君》)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地点、时间等。可译为“在”、“从”、“至”、“到”等。

例如: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移其粟於河内。(《寡人之於国也》)――于:可译为“到”、“至”。

昔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谏逐客书》)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五代史伶官传序》)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郑伯克段于鄢》)(6)谁习会计,能为文收责于薛乎?(《冯谖客孟尝君》)(7)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前赤壁赋》)(8)列兴化于东肆,华林于西肆。(《马伶传》)(9)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前赤壁赋》)

3.置于形容词或某一结构之后,引出对比的对象,表示二者间的比较,可译为“比„„”、“与„„比起来”等。

例如: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於国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寡人之於国也》)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

(许远)与(张)巡同年生,月日后于巡,呼巡为兄。(《张中丞传后叙》)

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取于人矣。(《答李翊书》)――胜于人:超过他人。

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李将军列传》)

4.用于被动句中的动词或结构之后,引入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意义。

例如: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庄子?秋水》)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前赤壁赋》)

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取于人矣。(《答李翊书》)――取于人:被他人学习效仿。

以,介词 作为介词,“以”的用法较多且意义复杂,但基本内容是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或凭借,其余用法大多可视为这一其本用法的引申和变化。分别说明如下:

表示凭借

基本用法和意义是表示动作行为以某人、某物为依据或凭借,可译为“用”、“拿”等。例如: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陈情表》)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五代史伶官传序》)

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马伶传》)

有的表示以某事或某种技能为依据或凭借,意义有所虚化,除可译为“用”“拿”外,还可译为“凭借”、“依照”、“根据”等。

例如:王好战,请以战喻。(《寡人之於国也》)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於国也》)

皆以用战为名。(《李将军列传》)

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论毅力》)

梨园以技鸣者,无虑数十辈。(《马伶传》)

有的表示凭借某种身份、资格或地位从事某事,意义更为抽象。例如: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

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李将军列传》)

其后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李将军列传》)表示原因

原因是导致某种结果的逻辑根据,因此此种用法可视为表示凭借用法向更为抽象的事理逻辑方面的延伸和发展,可译为“因”、“因为”、“由于”等,有时也可直接翻译为“凭着”、“凭借”。

例如: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冯谖客孟尝君》)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陈情表》)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陈情表》)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陈情表》)

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答李翊书》)

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张中丞传后叙》)

表示带领、带领

可以带领、带领的其实也一定是可以依赖、可为凭借的,因此也与表示凭借的用法有一定的关系,有时甚至也可直接翻译为 “凭”、“靠”。例如: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诗经?氓》)

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张中丞传后叙》)表示时间

“以”的此种用法相当于“在”、“于”,有时可据需要译为“按照”。例如:以元朔五年为轻车将军。(《李将军列传》)

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寡人之於国也》)表示关涉或处置对象

“以”的此种用法相当于“把”、“让”等。例如: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卷。(《冯谖客孟尝君》)

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冯谖客孟尝君》)

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冯谖客孟尝君》)

必以其言为信。(《张中丞传后叙》)

(二)副词 作为副词,“以”主要表示某种情态或语气。例如:(1)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冯谖客孟尝君》)――以:只有,也就是。

(三)连词 作为连词,“以”的语法功能与“而”类似,只不过通常只用于表示顺承接续的种种关系,可译为“就”、“来”、“而”、“然后”、“而且”等,也可不译出。例如: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郑伯克段于鄢》)

今皆解鞍以示不走。(《李将军列传》)

且硕茂,蚤食以蕃。(《种树郭橐驼传》)――蚤食以蕃:果实结得早而且结得多。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前赤壁赋》)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前赤壁赋》)

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马伶传》)

(四)动词

“以”作为动词,常见的是“认为”、“以为”的意思。

例如: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庄子?秋水》)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庄子?秋水》)由“以”构成的几种常见结构 1.“以”字结构用作补语

在古汉语中,由“以”构成的介宾结构,时常用作动词或动词性短的补语成分,表示这一动作行为的方式、工具、凭借或关涉到的人、事、物等。而现代汉语中这种用法基本不再出现,相关内容通常用状语或动词宾语的形式出现,这是在阅读理解时应当注意。例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寡人之於国也》)――树之以桑:把桑树种在那里(或:在那里种上桑树)。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於国也》)――申之以孝悌之义:教给他们孝悌的道理。

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答李翊书》)――告生以其道:把他自己掌握的道理、知识告诉你。

请其矢,盛以锦囊。(《五代史伶官传序》)――盛以锦囊:用锦囊装起来。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五代史伶官传序》)――系燕父子以组:用绳索把燕王父子捆起来。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则某知罪矣。(《答司马谏议书》)――责我以在位久:用在位时间太长为理由批评我。

而贼语以国亡主灭。(《张中丞传后叙》)――语以国亡主灭:告诉(他们)国家已亡、君王已死。

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张中丞传后叙》)――责二公以死守:以死守孤城为理由指责张巡、许远。

省略了的介宾形式在古汉语中,当介词“以”后面的宾语是代词(如“之”、“是”之类),而且所指代的对象已在前文出现时,那么这个代词宾语时常可以省略。阅读和理解时又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代词宾语所指代的对象出现在前面的句子中,相距较远,翻译时就应当把这个代词宾语补出。例如: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郑伯克段于鄢》)――请以遗之:请求把君王的煮肉送给她。

左右以告。(《冯谖客孟尝君》)――手下把这件事告诉孟尝君。

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冯谖客孟尝君》)――以何市而反:用收债的钱买什么回来?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谏逐客书》)――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因为变法而富足,国家因为变法而强大。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馀年。(《陈情表》)――无以至今日:不能靠祖母活到今天;无以终馀年:不能靠我度过残年。

欲将以有为也。(《张中丞传后叙》)――打算留着这条命有所作为。

二是代词宾语所指代的对象在同句之中,而且就在“以”字之前,翻译时可直接将它作为“以”的宾语对待。这种情况也可看作是“以”的宾语为了强调而提前的形式。

例如: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礼记?大同》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氓》)――秋以为期:以秋为期。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谏逐客书》)――用驱逐客卿的方式帮助敌国,用减少人才的行为使仇人获利。

3.“以为”

“以为”是古汉语常见的凝固结构,主要有两种意义: 一是复合动词,表示“认为”、“觉得”的意思,这较为常见。例如: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冯谖客孟尝君》)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谏逐客书》)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答司马谏议书》)

二是省略了代词宾语的“以”字结构与动词“为”组合而成,因此是两个词。理解和翻译时必须把“以”的宾语补出,才不致产生误解。例如: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季氏将伐颛臾》)――以为东蒙主:让他(指颛臾君)东蒙山祭祀的主祭人。

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辞之以为博。(《庄子?秋水》)――以为名:以此博取高洁的美名;以为博:以此换取博学的赞誉。

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冯谖客孟尝君》)――无以为家:没有用来养家的资财。

传其事以为官戒。(《种树郭橐驼传》)――写下他的事迹,以此作为官员的戒鉴。且,副词

作为副词,“且”可以表示情态、程度、时间等,可译为“尚且”“姑且”、“暂且”、“而且”、“况且”等,这与现代汉语的用法近似,不难理解。另有两种用法是现代汉语所不具备的,应注意掌握。

置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之前,表示这一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快要”、“就 要”、“将要”等。例如:(1)坐,且将戮。(《张中丞传后叙》)

(2)虽食,且不下咽!(《张中丞传后叙》)

(3)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李将军列传》)――且尽:将要完结。下同。

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李将军列传》)

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张中丞传后叙》)

及其无救而且穷也„„虽欲去,必不达。(《张中丞传后叙》)――且穷:指将要无计可施。

2.置于数量词之前,表示接近这个数目,可译为“大约”、“接近”、“快到”等。例如: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张中丞传后叙》)

去后且三年而马伶归。(《马伶传》)连词

连结前后两项,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作“是„„还是„„”、“„„还是„„”等。例如:焉足以知是且非邪?(《答李翊书》是且非:对还是错。)

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李将军列传》)

连结前后两项,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又„„又„„”或“一边„„一边„„”等。例如:居一二日,(萧)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史记?淮阴侯列传》)乃

副词

作为副词,“乃”可以表示多种接续关系或情态,有时用法近于连词。表示顺承接续关系,可译为“于是”、“就”等。例如:今尔出于崖,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庄子?秋水》)

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李将军列传》)

表示逆向转折关系,可译为“却”、“但是”、“反而”、“竟然”等。例如: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谏逐客书》)

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客孟尝君》)

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徒令臣出东道。(《李将军列传》)表示对某人、某事的确认,可译为“这”、“这就是”等。例如: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冯谖客孟尝君》)

因烧其卷,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冯谖客孟尝君》)

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冯谖客孟尝君》)

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李将军列传》)

表示对结果的强调,可译为“才”、“这才”等。例如: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答李翊书》)

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李将军列传》)

告广曰:“胡虏易与耳。”军士乃安。(《李将军列传》)

良久,乃许之。(《李将军列传》)

5.表示递进,常与“至”等合用,或译为“以至”、“以至于”。例如:(1)无论事之大小,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论毅力》)代词

指代第二人称,通常只作定语,可译为“你(的)”、“你们(的)”。例如: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第二篇:文言虚词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后面的题。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下》)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a.①齐人伐燕,胜之②句读之不知

b.①箪食壶浆,以迎王师②以弱天下之民 d.①人力不至于此②月出于东山之上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后面的题。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也,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2.下列各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b)a.尝与其父奢言兵事 b.括母问奢其故 d.分断其军为二

解析 b项“其”是代词“其中”。其余三项均为代词“他的”。参考译文 ——第2题

赵括从年少时就学习兵法,同人家谈论军事,自以为天下的人都赶不上他。有一次同他父亲赵奢讨论起来,他父亲都驳不倒他,然而他父亲并不认为好。他母亲就问赵奢其中的缘故,赵奢说:“用兵是危险的事情,他看得太容易了。赵国将来 不用他作大将倒也罢了,如果用他作大将,使赵军失败的一定是他。”这次赵括要统兵出发了,他的母亲就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可作大将。” 赵括随即代替廉颇(担任抗秦大将)后,全部更改(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撤换并重新安排军官。秦将白起听说了这些事,出动奇兵,假装败退,截断了赵军运输军粮的道路,把赵括的军队一切为二,(于是)赵军军心离散。经过四十多天,军中兵士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秦军射死了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于是几十万兵士投降了秦国,秦国把他们全部活埋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寒朗字伯奇,鲁国薛人也。永平中,以谒者守侍御史,与三府掾属共考案①楚狱②。颜忠、王平等辞连及隧乡侯耿建、朗陵侯藏信、护泽侯邓鲤、曲成侯刘建。建等辞未尝与忠、平相见。是时显宗③怒甚,吏皆惶恐,诸所连及,率一切陷入④,无敢以情恕者。朗心伤其冤,试以建等物色⑤独问忠、平,而二人错愕不能对。朗知其诈,乃上言建等无奸,专为忠、平所诬,疑天下无辜类多如此。帝乃召朗入,问曰:“建等既如是,忠、平何故引入?”朗对曰:“忠、平自知所犯不道,故多有虚引,冀以自明。”帝曰:“既如是,四侯无事,何不早奏,狱竟而久系至今耶?”朗对曰:“臣虽考之无事,然恐海内别有发其奸者,故未敢时上。”帝怒骂曰:“主持两端。促提下。”左右方引去,朗曰:“愿一言而死。小臣不敢欺,欲助国耳。”帝问曰:“谁与共为章?”对曰:“臣自知当必族灭,不敢多污染人,诚冀陛下一觉悟而已。臣见考囚在事者,咸共言妖恶大故⑥,臣子所宜同疾,今出之⑦不如入之,可无后责。是以考一连十,考十连百。又公卿朝会,陛下问及得失,皆长跪言,旧制大罪祸及九族,陛下大恩,裁止于身,天下幸甚。及其归舍,口虽不言,而仰屋窃叹,莫不知其多冤,无敢忤陛下者。臣今所陈,诚死无悔。”帝意解,诏遣朗出。后二日,车驾自幸洛阳狱录囚徒,理出千余人。(节选自《后汉书•寒朗传》,有改动)注 ①考案:审处。②楚狱:汉光武帝刘秀的儿子刘英为楚王。汉明帝刘庄在位时,楚王因谋逆被废自杀。因这一案件受牵连而被处罚的人“以千数”。③显宗:汉明帝刘庄。④陷入:定罪判刑。⑤物色:指形貌、模样。⑥大故:大事。⑦出之:古代称“有罪不判,重罪轻判”为出罪,称“无罪判刑,轻罪重判”为入罪。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a.专为忠、平所诬

诬:诬陷 b.冀以自明 冀:希望 d.帝意解 解:解释 解析 解:缓解,消解。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d)a.①试以建等物色独问忠、平②(屠)以刀劈狼首 b.①乃上言建等无奸②陈胜、吴广乃谋曰

d.①口虽不言,而仰屋窃叹②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解析 ①表转折关系,②表承接关系。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无敢以情恕者。

译文:没有人敢按照实情宽大处理。(关键词:以、恕)(2)四侯无事,何不早奏,狱竟而久系至今耶?

译文:四位大臣没有犯罪,为什么不早些上奏,案子审理完了,还(把他们)长久地关押到现在呢?(关键词:狱、竟、系)(3)臣自知当必族灭,不敢多污染人,诚冀陛下一觉悟而已。

译文:臣自知必遭灭族,不敢多连累别人,只诚恳地希望陛下醒悟罢了。(关键词:族灭、污染、诚、冀)参考译文

寒朗字伯奇,鲁国薛人。永平年间,寒朗以谒者身份代理侍御史,与太尉、司徒、司空属官共同审理楚王谋反案。颜忠、王平等的供词牵连到隧乡侯耿建、朗陵侯藏信、护泽侯邓鲤、由成侯刘建。刘建等人的供词说没有与颜忠、王平见过面。当时显宗大怒,官吏害怕,凡有牵连的人,一律陷入案中,没有人敢按照实情宽大处理。寒朗同情他们的冤屈,试用刘建等人的形貌单独审问颜忠、王平,而两人错愕竟认不出来。寒朗知道其中有诈,于是上书说刘建等没有谋反,纯粹是颜忠、王平二人诬陷,并怀疑天下无辜受牵连的人大多如此。显宗就召寒朗进宫,问道:“刘建等如果没有罪,颜忠、王平等人为什么要牵连他们?”寒朗答道:“颜忠、王平自知所犯的是大逆不道之罪,所以想牵连很多的人,希望表明自己无罪。”显宗道:“既然是这样,四位大臣没有犯罪,为什么不早些上奏,案子审理完了,还(把他们)长久地关押到现在呢?”寒朗答道:“我虽考查他们没有事,但是担心国内还有别人揭发他们的谋反之罪,所以不敢及时报上来。”显宗发怒骂道:“竟这样模棱两可,快拿下去!”左右的侍卫正要将寒朗拉下去,寒朗说:“希望说完这句话后再被处死。小臣不敢欺君,只是想帮助国家罢了。”显宗问道:“谁和你一起写的奏章?”寒朗回答道:“臣自知必遭灭族,不敢多连累别人,只诚恳地希望陛下醒悟罢了。我看到调查案件的人,都说奸恶大事,臣子都应该痛恨,拷问无罪放出不如按供词抓捕进去,可以不承担责任。因此拷问一个连累十个,拷问十个连累百个。又公卿朝会时,陛下问及得失,都是长跪在地下说,旧制叛逆大罪祸及九族,陛下大恩,才只办本人的罪,这是天下最大的幸运。等回到家里,口里尽管不说,却仰头叹息,没有哪个不知道下狱者多冤枉,但没有敢忤逆陛下的人。我现在把要说的说了出来,的确是死而无悔。”显宗怒意消解,下诏叫寒朗出去。两天后,显宗亲自到洛阳狱中审录囚徒,释放出一千多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棋 鬼(清)蒲松龄

扬州督同将军梁公,解组乡居,日携棋酒,游林丘间。会九日登高,与客弈,忽有一人来,逡巡局侧,耽玩不去。视之,目面寒俭,悬鹑结焉,然意态温雅,有文士风。公礼之,乃坐。亦殊撝谦。公指棋谓曰:“先生当必善此,何勿与客对垒?”其人逊谢移时,始即局。局终而负,神情懊热,若不自已。又着又负,益愤惭。酌之以酒,亦不饮,惟曳客弈。自晨至于日昃,不遑溲溺。

方以一子争路,两互喋聒,忽书生离席悚立,神色惨沮。少间,屈膝向公座,败颡乞救。公骇疑,起扶之曰:“戏耳,何至是?”书生曰:“乞付嘱圉人,勿缚小生颈。”公又异之,问:“圉人谁?”曰:“马成。”先是,公圉役马成者,走无常,十数日一入幽冥,摄牒作勾役。公以书生言异,遂使人往视成,则僵卧已二日矣。公乃叱成不得无礼,瞥然间,书生即地而灭,公叹咤良久,乃悟其鬼。越日,马成寤,公召诘之。成曰:“书生湖襄人,癖嗜弈,产荡尽。父忧之,闭置斋中。辄逾垣出,窃引空处,与弈者狎。父闻诟詈,终不可制止,父愤悒赍恨而死。阎摩王以书生不德,促其年寿,罚入饿鬼狱,于今七年矣。会东岳凤楼成,下牒诸府,征文人作碑记。王出之狱中,使应召自赎。不意中道迁延,大愆限期。岳帝使直曹问罪于王,王怒,使小人辈罗搜之。前承主人命,故未敢以缧绁系之。”公问:“今日作何状?”曰:“仍付狱吏,永无生期矣。”公叹曰:“癖之误人也,如是夫!” 异史氏曰:“见弈遂忘其死;及其死也,见弈又忘其生。非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哉?然癖嗜如此,尚未获一高着,徒令九泉下,有长死不生之弈鬼也。可哀也哉!”(《聊斋志异》)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a.会九日登高,与客弈

会:相约 b.神情懊热,若不自已 已:停止 d.故未敢以缧绁系之 系:捆绑 解析 会:适逢。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a.①公礼之,乃坐②癖之误人也,如是夫

b.①及其死也,见弈又忘其生②非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哉 d.①自晨至于日昃②于今七年矣

8.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癖之误人”的一组是(d)①日携棋酒,游林丘间 ②自晨至于日昃,不遑溲溺 ③父愤悒赍恨而死 ④促其年寿,罚入饿鬼狱 ⑤不意中道迁延,大愆限期 ⑥徒令九泉下,有长死不生之弈鬼也 解析 ③害死父亲,④缩减寿数,⑥永不超生。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b)a.书生爱棋成癖,家产荡尽,父亲气死,他也不知悔改,最后被阎王减了寿数,罚进饿鬼狱。b.书生虽然酷爱下棋,但棋艺不精,与扬州督同将军梁公的客人下棋时,屡战屡败,最后只好跪地求饶。d.书生在阴间时本来有个赎罪转生的机会,可他沉迷弈棋,误了给东岳泰山凤楼写碑记的期限,最后落得个永世不得超生的下场。

解析 书生跪在梁公面前是乞求梁公叫勾魂使马成不要用绳索捆他的脖子,而非因为输 棋“跪地求饶”。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公礼之,乃坐。

译文:梁公对他表示敬意,他才坐下。(关键词:礼、乃)(2)阎摩王以书生不德,促其年寿,罚入饿鬼狱。

译文:阎王因为书生品行不端,减了他的寿数,罚他进饿鬼狱。(关键词:德、促)(3)不意中道迁延,大愆限期。

译文:不料他在路上拖延,大大地误了期限。(关键词:意、迁延、愆)参考译文 ——棋鬼

扬州督同将军梁公,罢任后在乡间闲居,每日带着围棋和 美酒,在郊野游玩。适逢九月九日登高,与朋友对弈。忽然有个人走了过来,在棋局边徘徊,观看两人下棋,不忍离去。只见他样子贫寒俭朴,穿着一身缝满补丁的旧衣裳。然而气度温文尔雅,有文士之风。梁公对他表示敬意,他才坐下。梁公指着棋盘对他说:“先生一定精于此道,何不跟客人对一局呢?”他推辞了半天,才开始对局。一局下完他输了,神情懊丧,像是仍然不愿停手。又下了一局,又输了,越发羞惭懊恼。请他喝酒,他也不喝,只是拉住客人下棋。从清晨直到太阳偏西,连小便也没有时间。

正在因为一着棋谁该先下谁该后下争论不休的时候,忽然这位书生离开座位,惊恐地站了起来,神色十分凄惨沮丧。不一会儿,在梁公座前跪了下来,头叩出血乞求救他。梁公非常惊讶,将他扶起来说:“不过是游戏嘛,何至于如此?”书生说:“请你嘱咐马夫,不要捆我的脖子。”梁公又很诧异,问:“是哪个马夫?”书生答:“马成。”原来,梁公有个马夫叫马成,常去阴司充任鬼吏,经常是每隔十来天去一次,携带冥府文书作勾魂吏。梁公因为书生说得很奇怪,就叫人去探看马成,而马成已僵卧在床两天了。梁公于是申斥马成不得无礼,一眨眼之间,书生立即不见了。梁公叹息了很久,才明白他是鬼。过了一天,马成苏醒之后,梁公把他喊来盘问。马成说:“这个书生是洞庭湖和襄江一带人士,爱棋成癖,家产荡尽。他父亲很担心,把他关在书房里。他却跳墙出来,偷偷地跑到空地方,找人下棋。父亲知道后臭骂了他一顿,他仍不知悔改。父亲抑郁苦闷含恨而死。阎王因为书生品行不端,减了他的寿数,罚他进饿鬼狱,到今已经七年了。适逢东岳泰山凤楼建成,东岳大帝发下文书到各地府,征集文人写一篇碑记。阎王把他从狱中放出来,让他应召作文,以便赎罪。不料他在路上拖延,大大地误了期限。东岳大帝派当值的功曹向阎王问罪,阎王大怒,派我去搜捕他。前次听从您的命令,所以没敢用绳子捆绑。”梁公问:“他现在怎么样?”马成说:“还是交给了狱吏,永远没有转生的机会了。”梁公感叹说:“不良嗜好误人,竟到了这种地步!” 异史氏说:“看见下棋就忘记自己已经死了;等他死了以后,看见下棋又忘记了自己还有机会转生阳世。这不是说他所嗜好的比生命还重要吗?然而嗜好到这种程度,还没有学得一手高棋,只能让九泉之下多个不愿再转生阳世的棋鬼罢了。实在是可悲得很啊!”

在2009年全国18套高考试卷中,有10个省考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综合近年来考查的情况看,考查频率最高的虚词依次是:以、而、之、其、乃、为、因。复习中可以把它们列为重点虚词。

准确推断文言虚词的秘笈 1.词性界定法 有些文言词语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根据上下文只要是能从词性的角度作出正确的判断,一般就能对词语进行正确的判断。如果一组句子中同一个文言虚词的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也肯定不同。例如2009年广东卷第二大题第6小题中“发兵捕之,久不得”和“周怀政之诛,帝怒甚”的两句,前一个“之”是代词,他;后一个“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2.语境辨析法

即根据上下文语境(包括外部语境)来推断,在整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如前面第1题中“齐人伐燕,胜之”中的“之”,前句的意思是“齐国人讨伐燕国”,“胜之”的意思是“战胜了它”,表结果。因此“之”是代指“燕国”。3.代入验证法 4.结构推断法 5.标志确定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虚词句式的标志词,抓住标志即可事半功倍。如判断句的标志词“者”“也”“乃”等,被动句的标志词“见”“于”“为所”等,宾语前置的标志词“是”“之”等;定语前置的标志词语“者”“之”等。如第1题a项中“句读之不知”中的“之”就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再如,判断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当立者乃公子扶苏”。被动句:“见笑于大方之家”“若属皆且为所虏”。宾语前置标志:“何罪之有”“唯利是图”“唯马首是瞻”。定语后置句:“求人可使报秦者”“处江湖之远”。

第三篇:10个文言虚词

10个文言虚词

1、之

(一)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③ 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韩太尉书》)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满井游记》)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太尉书》)

(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2、者

(一)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如: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二)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3、而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 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③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④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②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

4、其

(一)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③屠大署,恐前后受其敌(《狼》)

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如:偶然得之,非其所乐。(《上枢密韩太尉书》)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③以勉其学者也(《墨池记》)

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狼》)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二)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③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

(三)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送东阳马生序》)

5、以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①屠惧,投以骨(《狼》)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④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②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

(三)“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②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说新语〉三则》)

6、焉

1.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句末疑问语气助词,可译为“呢”。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3.代词,相当于“之”。如: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

4.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从这里”“在那里”。如:①不复出焉(《桃花源记》)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③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判论战》)

7、虽

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如: ①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8、然

(一)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如:①父利其然也(《伤仲永》)②谓为信然。(《隆中对》)③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始得西山宴游记》)

(二)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如: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②然志犹未已。(《隆中对》)

(三)语气助词,分三种情况:

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如: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2.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如:①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墨池记》)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3.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 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

“好像„„似的”。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9、乃

(一)作副词。有三种情况。

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如:①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三则》)

2.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如: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3.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4.用于判断动中,相当于“是”“就是”。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二)作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如:①乃入吴寻二陆。(《周处》)②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三)作代词,译为“你、你的”。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10、于

介词“于”的主要用法有: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如: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②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③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墨池记》)

文言虚词复习

程建平

【课标要求】

①、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基本内容

②、背诵优秀诗文80篇。

【知识概要】

①、字词:掌握常用的文言虚词、实词、古今异义,识别通假字;

②、句式:把省略句中省略的词语补充起来,把颠倒的词序转换过来;

③、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概括文章中心。

④、从文体特点上辨别不同类型(记叙类、非记叙类)的文言文,进行分析、整体感知。

一、“以”的用法.A、作介词。可译为“把”、“被”、“对”、“用”、“将”、“凭”、“因为”、“根据”、“按照” 等。

⑴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山之一毛 ⑵不以物喜

⑶何以战

B、作连词。可译为“和”、“又”、“而”、“以致”、“以便”等,也可以不译。

(1)以塞忠谏之路也。

(2)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

C、作动词。一般译成“认为”、“以为”。

⑴皆以美于徐公

(2)我以日中时去人近

练习:

⑴以伤先帝之明。

⑵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⑷悉以咨之

⑸属予作文以记之。

二、“之”的用法

A、作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操蛇之神闻之。

B、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此诚危急存亡之秋

C、作结构助词,使宾语前置。何陋之有?

D、作动词。相当于“到”,“往„„去”。

⑴辍耕之垄上。(2)送鲍浩然之浙东

E、作语气助词,起调整音节的作用。公将鼓之。

练习:

⑴又间令吴广之次所丛祠中。

⑵恢弘志士之气。

⑶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⑷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⑸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三、“而”的用法:

A、表示并列关系。中峨冠而多髯者

B、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或“然后”。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C、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等。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D、表示修饰关系。相当于 “地”“着”。笑而止之

练习:

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⑵长跪而谢之

⑶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4)任重而道远

四、“为”字的用法

1、wèi

介词,可以译成“被、替、给”等

不足为外人道也

2、wéi

(1)判断动词: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一般动词:为坛而盟

为人五

3、名词

或异二者之为

练习: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为人谋不忠乎?

3、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4、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五、“然”字的用法

1、代词、译作“这样”“如此”

父利其然也。

2、连词,放句首,表转折关系。

然足下卜之鬼乎?

3、助词,分两种情况:

(1)用在形容词末尾,可译作“„„的样子”“„„地”。

秦王怫然怒。

(2)用于句尾,常与“如”“若”等连用,构成“如„„然”“若„„“可译作“„„的样子”“像„„似的”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5、动词,可译作“对的”“正确的”“是对的”

吴广以为然。

练习:

1、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2、谓为信然。

3、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六、“焉”的用法:

A、作兼词,相当于“于之”。

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B、作疑问代词,哪里。

⑴且焉置土石。

C、作语气助词。

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七、“于”的用法

1、引出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相当于“在”、“到”。

2、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对”、“对于”、“给”

3、用在形容词之后,表比较,可译为“比”、“胜过”

第四篇:专升本大学语文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大学语文(专升本)入学机试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郑伯克段于鄢》一文中,“多行不义必自毙”一语所指斥的对象是()

A.武姜 B.公子吕 C.共叔段 D.郑庄公 2.屈原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创造的新的诗歌样式是()

A.楚辞 B.风雅诗 C.乐府诗 D.古体诗 3.下列诗篇中,在形式上通体对仗的是()

A.《山居秋暝》 B.《行路难》 C.《登高》 D.《无题》 4.下列作品中,属于人物传记的是()

A.《季氏将伐颛臾》 B.《郑伯克段于鄢》

C.《五代史伶官传序》 D.《马伶传》 5.“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中的“并头莲”是()

A.用典 B.夸张 C.排比 D.比喻

6.在《论毅力》中,作者引用了古人的一段话:“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说这话的人是()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庄子 7.茅盾的第一部以描写三十年代都市生活为主要内容的革命现实主义巨著是()

A.《林家铺子》 B.《子夜》 C.《腐蚀》 D.《蚀》

8.下列作品中,属于寓言体传记文的是()

A.《李将军列传》 B.《种树郭橐驼传》

C.《马伶传》 D.《背影》 9.善写羁旅行役之词的词人是()

A.李煜 B.柳永 C.苏轼 D.李清照 10.五四时期与资产阶级改良派展开“问题与主义”论战的代表人物是()

A.陈独秀 B.李大钊 C.鲁迅 D.郭沫若 11.《谏逐客书》中的“客”指的是()

A.客商 B.看客 C.客卿(客籍官员)D.游客 12.下列诗篇属七言绝句的有()

A.《行路难》 B.《从军行(青海长云)》

C.《登高》 D.《无题》 13.杜甫兼长各体,尤其擅长()

A.古体诗 B.七言绝句 C.乐府诗 D.七言律诗

14.下列作家中,与柳宗元齐名的是()

A.李白 B.白居易 C.韩愈 D.欧阳修 15.《答司马谏议书》中的“司马谏议”是指()

A.司马相如 B.司马迁 C.司马昭 D.司马光 16.《前赤壁赋》是一篇()

A.汉大赋 B.抒情小赋 C.骈赋 D.文赋 17.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以赞美母爱、童真、大自然而著名的作家是()

A.郁达夫 B.冰心 C.朱自清 D.戴望舒 18.最早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口号的是()

A.马克思 B.培根 C.黑格尔 D.牛顿 19.下列诗人中,以边塞诗著称于世的是()

A.曹操 B.岑参 C.李白 D.陆游 20.被称为“曲状元”的是()

A.关汉卿 B.王实甫 C.白朴 D.马致远 21.鲁迅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

A.《狂人日记》 B.《阿Q正传》 C.《祝福》 D.《伤逝》 22.现代文学史上,擅长描写北京底层平民生活、作品具有浓厚京味儿的作家是()

A.孙犁 B.茅盾 C.老舍 D.郁达夫 23.主张顺其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家是(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韩非子 24.下列文章说理运用类比方法的是(A.《论快乐》 B.《论学问》 C.《论毅力》 D.《种树郭橐驼传》25.以通俗易懂、雅俗共赏著称于世的诗人是(A.曹操 B.陶渊明 C.杜甫 D.白居易

26.下列作品中以驳论为主的是(A.《谏逐客书》 B.《五代史伶官传序》

C.《答司马谏议书》 D.《报刘一丈书》

27.下列作家中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一起组成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是(A.鲁迅 B.郭沫若 C.茅盾 D.巴金 28.《氓》这首诗选自《诗经》中的(A.《陈风》 B.《卫风》 C.《小雅》 D.《大雅》

29.《书》曰:“满招损,谦受益。”的“书”指的是(A.四书 B.六书 C.尚书 D.汉书

30.《前赤壁赋》在结构上继承并发展了赋体的传统表现手法,即()

A.主客对话、抑客伸主 B.描写为主 C.议论为主 D.抒情为主 31.由一般原理推导出关于个别情况的结论,这样的论证方法是(A.归纳法 B.演绎法 C.类比法 D.例证法 32中国近代作家中最早高度评价和极力提倡小说创作的人是(A.鲁迅 B.胡适 C.黄遵宪 D.梁启超 33.下列作品中最富有浪漫色彩的是(A.《论语》 B.《左传》 C.《战国策》 D.《庄子》 34.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主张的是(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苏轼

35. 提出文学是“剪裁的艺术”这句话的西方作家是(A.斯沃夫特 B.斯蒂芬生 C.亚里斯多德 D.莎士比亚 36.记叙父亲为儿子送行一事的回忆性散文是(A.《往事》(一之十四)B.《嘱咐》

C.《背影》 D.《爱尔克的灯光》 37.《张中丞传后叙》刻画南霁云的形象,主要用(A.议论 B.抒情 C.肖像描写 D.细节描写 38.下列诗歌作品属于五言律诗的是()))))))))))))))

A.《从军行》 B.《山居秋暝》 C.《陌上桑》 D.《蜀相》 39.下列作品中,被列为豪放词的是()

A.李煜《虞美人》 B.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

C.李清照《声声慢》 D.辛弃疾《破阵子》

40.郭沫若于1921年出版的有重要影响的诗集是()

A.《猛虎集》 B.《女神》 C.《我底记忆》 D.《望舒草》 41.下列作品中,尤其擅长描写战争的是()

A.《春秋》 B.《左传》 C.《孟子》 D.《战国策》 42.《郑伯克段于鄢》中的中心人物是()

A.姜氏 B.郑庄公 C.共叔段 D.颖考叔 43.下列诗人中,以田园诗著称于世的是()

A.曹操 B.陶渊明 C.王维 D.白居易 44.李清照的《声声慢》写于晚年,此时流落于()

A.山东青州 B.江淮之间 C.湖北湖南 D.江浙一带 45.在《选择与安排》一文中引用的“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一语出自()

A.韩愈的文章 B.柳宗元的文章 C.欧阳修的文章 D.苏轼的文章 46.我国古代写诗最多的著名诗人是()

A.陶渊明 B.李白 C.苏轼 D.陆游

47.辛弃疾《水龙吟》中“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所用典故出自()

A.《史记》 B.《左传》 C.《三国志》 D.《世说新语》

48.编辑《乐府诗集》的宋代学者是()

A.刘向 B.曹操 C.苏轼 D.郭茂倩

49.成语“分崩离析”出自()

A.《谏逐客书》 B.《季氏将伐颛臾》 C.《秋水》 D.《寡人之于国也》 50.采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的是()

A.《秋水》 B.《谏逐客书》 C.《答李翊书》 D.《报刘一丈书》 51.“越调”是()

A.词牌名 B.曲牌名 C.宫调名 D.绍兴地方戏曲 52.五四时期,小说多采用“自叙传”方式和第一人称的写法的著名作家是()

A.朱自清 B.郭沫若 C.郁达夫 D.冰心 53.《论快乐》中“我们说快乐,正好像说四方的圆形,静止的动作同样地自相矛盾”一句,采用的修辞手法是()

A.反语 B.排比 C.比喻 D.设问

54. 《箱子岩》开头记叙作者两次游览箱子岩的情景,这两者的相互关系是()

A.对比 B.类比 C.映衬 D.铺垫 55.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门槛》,是一篇充满象征意蕴的()A.诗歌 B.散文诗 C.散文 D.小说 56.诙谐幽默、寓悲与喜、具有“含泪的微笑”的独特风格的美国著名小说家是()

A.杰克·伦顿 B.欧·亨利 C.马克·吐温 D.德莱塞 57.“郑伯克段于鄢”一语出自()

A.《论语》 B.《孟子》 C.《春秋》 D.《战国策》

58.《论气节》中作者列举了“一鼓作气”、“浩然之气”、“正气”等材料,是为了说明气是()A.有所不为的 B.有勇无谋的 C.战斗的、积极的 D.静止的、消极的 59.中国现代文学著名作家巴金最重要的一部代表作是()

A.《灭亡》 B.《寒夜》 C.《家》 D.《憩园》

60.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的世界著名小说家是()A.契诃夫 B.泰戈尔 C.莫泊桑 D.欧·亨利

61.下列诗歌属于乐府旧题的有()

A.《短歌行》 B. 《饮酒》 C.《月夜》

62.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唐代诗人是()

A.韩愈 B.柳宗元 C.白居易

63.下列诗句属于《采薇》的有(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C.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64.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和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词人是(A.柳永 B.苏轼 C.李清照 65.下列加点字为语气助词的是(A.曰.归曰.归 B.三十而.立 C.之.二虫又何知 66.“功施至今”中施.读作(A. yi B. si C. shi 67.《前赤壁赋》为苏轼被贬何处所作(A.黄州 B.永州 C.沧州

68.王维的《送梓州李使君》是一首(A.赠别诗 B.七言古诗 C.山水诗 69.《道士塔》的作者是(A.余秋雨 B.莫言 C.金庸 70.《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的叙事人是(A.王雄 B.丽儿 C.表少爷 71.“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中的“甘”、“美”、“安”、“乐”属于(A.使动词 B.意动词 C.名词 72.“皆以客之功”中的“之”应解为(A.助词“的” B.动词“到” C.代词“这”

73.下列诗(词)句属于李清照的有(A.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B.闺中只独看 C.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74.“春如旧,人空瘦”的作者是(A.陆游 B.唐婉 C.白居易 75.下列作品属于余秋雨的有(A.《道士塔》 B.《蛇》 C.《乡愁》 76.《蛇》的作者是(A.刘以鬯 B.余秋雨 C.余光中

77.巴金在《爱尔克的灯光》中写到“我的心灵的灯”象征着(A.大家庭的没落 B.生活的悲剧 C.走向新生 78.《铸剑》属于(A.散文 B.神话 C.小说 79.《望海潮》属于(A.小令 B.慢词 C.唐教坊曲名)))))))))))))))))

80.《月夜》的作者是()

A.杜甫 B.李白 c.白居易

81.初唐时期力反齐梁诗风,标举“风雅寄兴”和“汉魏风骨”,在复古旗帜下进行诗歌内容革新的著名诗人是()

A.王勃

B.卢照邻

C.沈期

D.陈子昂 8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结构的基本线索是()

A.江水的流动过程

B.月亮的升落过程

C.花林的空间变换

D.白云的飘浮显隐 83.《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戏的主角是()

A.崔老夫人 B.张珙 C.崔莺莺 84.《诗经》“国风”中揭露统治者对人民残酷剥削,并表达人民热烈向往美好生活的诗篇是()

A.《伐檀》 B.《七月》 C.《硕鼠》 D.《君子于役》

85.主张“兼爱”、“非攻”的先秦诸子是()

A.孟子 B.墨子 C.庄子 D.荀子

86.我国现存最早的一篇文学批评论文的作者是()

A.孔融 B.曹植 C.曹丕 D.王粲

87.陶渊明的下列作品中,悲愤豪放之作是()

A.《咏荆轲》 B.《饮酒》 C.《归园田居》 D.《桃花源记》 88.王维《山居秋暝》:“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所用典故出自()

A.《诗经》 B.《楚辞》 C.《论语》 D.《庄子》 89.《楚辞章句》的作者是()

A.刘向 B.司马迁 C.班固 D.王逸

90.“信誓旦旦”一语出自下列哪篇作品()

A.《兼葭》 B.《离骚》 C.《短歌行》 D.《氓》

91.“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思想观点是下列哪篇文章提出来的()

A《邵公谏厉王弭谤》 B《苏秦始将连横说秦》 C《晋楚城涯之战》 D《烛之武退秦师》 92.诗句“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作者是()

A.曹操 B.曹植 C.曹丕 D.王粲 93.《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中“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所用的表现手法是()

A.对比

B.夸张

C.比兴

D.反衬 94.以短篇小说擅长的作家,代表作有《党费》、《普通劳动者》、《粮食的故事》等()

A.峻青 B.王汶石 C.康濯 D.王愿坚

95.吴春儿、李佩钟和蒋俗儿这三位性格迥异的女子是孙犁哪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A.《菏花淀》 B.《铁木前传》 C.《风云初记》 D.《山地回忆》 96.《三家巷》通过不同类型的三个家庭反映出20年代中国复杂微妙的阶级关系,其中,代表买办资产阶级的是()

A.周家 B.何家 C.李家 D.陈家

97.建国后第一部描写高级知识分子的剧本是()

A.《妇女代表》 B.《明朗的天》 C.《龙须沟》 D.《布谷鸟又叫了》

98.熔历史与小说于一炉的长篇小说《六十年的变迁》的作者是()

A.欧阳山 B.周而复 C.李六如 D.浩然

99.以下不属于杨朔作品的是()

A、《樱花雨》 B、《天山景物记》 C、《荔枝蜜》 D、《万丈高楼平地起》

100.马烽、西戎的《吕梁英雄传》归入下列哪类作品比较合适?()

A、土改斗争小说 B、农村生产斗争小说 C、工业题材小说 D、新英雄传奇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文章中属于书信体的有(A.《答李翊书》 B.《谏逐客书》 C.《答司马谏议书》 D.《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E.《报刘一丈书》 2.下列诗歌中属近体诗的有(A.《饮酒》 B.《从军行》 C.《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D.《山居秋暝》 E.《杜陵叟》 3.下列先秦散文中属历史散文的有(A.《论语》 B.《孟子》 C.《左传》 D.《庄子》 E.《战国策》 4.《诗经》在表现形式上的主要特点有(A.四言为主 B.一韵到底 C.常用重章叠句 D.比兴手法 E.讲究对偶 5.下列诗篇中属于用乐府旧题的有(A.曹操《短歌行》 B.王昌龄《从军行》 C.李白《行路难》 D.白居易《杜陵叟》 E.陆游《关山月》 6.中唐古文运动中的主要倡导者有(A.王勃 B.陈子昂 C.韩愈 D.柳宗元 E.欧阳修 7.我国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的主要著作有(A.《悲剧心理学》 B.《文艺心理学》 C.《诗论》 D.《文艺对话录》 E.《西方美学史》

8.韩愈在《张中丞传后序》一文中,主要补叙了下列人物的英勇事迹(A.张巡 B.许远 C.雷万春 D.南霁云 E.贺兰进明

9.下列作家中属创造社的成员有(A.郭沫若 B.闻一多 C.成仿吾 D.郁达夫 E.朱自清 10.下列现代文学作品中属于记叙文的有(A.《故乡的野菜》 B.《再别康桥》 C.《故都的秋》

D.《沙滩上的脚印》E.《箱子岩》

11.下列文章中属于游记散文的有(A.《秋水》 B.《箱子岩》 C.《故都的秋》 D.《再别康桥》 E.《往事》 12.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有())))))))))))

A.王维 B.岑参 C.高适 D.孟浩然 E.王昌龄 13.郭沫若的历史剧作品有()

A.《屈原》 B.《虎符》 C.《王昭君》 D.《蔡文姬》 E.《武则天》

14.下列词人中基本风格属于婉约派的有()

A.李煜 B.柳永 C.苏轼 D.李清照 E.辛弃疾 15.“元曲四大家”指的是()

A.关汉卿 B.王实甫 C.马致远 D.白朴 E.郑光祖

16.下列文学家中属于宋代的有 A.李商隐 B.杜牧 C.欧阳修 D. 苏轼 E.王安石

17.老舍在《断魂枪》中,主要刻画了下面几个人物的心态(A.沙子龙 B.赵七爷 C.王三胜 D.水生嫂 E.孙老者

18.下列文章中属于议论文的有 A.《答李翊书》 B.《谏逐客书》 C.《答司马谏议书》 D.《陈情表》 E.《报刘一丈书》

19.欧·亨利的小说作品有(A.《麦琪的礼物》 B.《警察与赞美诗》 C.《羊脂球》 D.《小公务员之死》 E.《最后的藤叶》

20.以下警句出自《五代史伶官传序》的有 A.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 B.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C.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E.惟陈言之务去 21.《寡人之于国也》一文所采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有 A.比较法 B.演绎法 C.归纳法 D.筛除法 E.连锁推理法 22.作为 一篇议论文,《秋水》一文的主要特点是 A.寓言的方式 B.归纳的方法 C.对话的形式 D.善于援譬设喻 E.连锁推理的方法 23.《郑伯克段于鄢》中郑庄公的性格特点是 A.阴险毒辣 B.狂妄愚蠢 C.乖戾昏愦 D.工于机谋 E.老成 24.在《李将军列传》中,与李广形象构成对比反衬关系的人物形象有 A.大将军卫青 B.匈奴射雕者 C.程不识 D.望气王朔 E.李蔡

25.下列成语中出自《诗经·氓》的有 A.胸有成竹 B.二三其德 C.夙兴夜寐 D.信誓旦旦 E.望洋兴叹 26.曹操《短歌行》中的用典句有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C.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D.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E.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27.下列词句出自苏轼《水调歌头》的有()

A.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B.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C.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D.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E.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28.下列《前赤壁赋》的几组句子中属于对偶句的有()

A.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B.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C.午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D.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E.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29.在小说《**》中,作者用以刻画赵七爷形象的典型细节有(A.辫子盘上放下又盘上 B.竹布长衫脱下穿上又脱下 C.三句不离口头禅“一代不如一代”

D.时常坐着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三国志》 E.经常坐在门槛上抽烟不说话 30.欧·亨利小说《麦琪的礼物》的构思精巧主要表现在(A.采用倒叙手法 B.叙写中多次转换人称 C.双线并行,一实写,一虚写 D.悬念强烈 E.结局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 31.《铸剑》一文中塑造的人物有(A鲁迅 B眉间尺 C宴之敖者 32.《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的主角是(A崔莺莺 B张珙 C红娘

33.下列作品属于余光中的是(A《听听那冷雨》 B《乡愁》 C《神女峰》

34.与汤显祖的《牡丹亭》并称为“临川四梦”的作品是(A《紫钗记》 B《邯郸记》 C《还魂记》

35.杜甫的《月夜》中写了几地之月(A鄜州月 B长安月 C灵武月

36、《采薇》一诗的艺术特点是(A、反复咏叹 B、抒情和写景融为一体 C、起兴手法

37、下列至理名言出自《论语》的有(A、举一反三 B、当仁不让 C、君子成人之美

38、下列诗篇属于乐府旧题的有(A、《短歌行》 B、《月夜》 C、《春江花月夜》

39、《长亭送别》一折戏的主角是(A、崔莺莺 B、张珙 C、红娘 40、“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运用的修辞手法有(A夸张 B、对比 C、借代))))))))))))

第五篇:2014年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大纲

2014年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大纲

一、总则

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旨在考察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实际水平,以选拔出合格的专科生升入本科段继续学习。

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学科是集工具性、基础性、审美性、人文性、趣味性、综合性于一体的课程,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与文学的主要载体之一,凝聚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本学科作为培养健全的大学生的合力因素之一,旨在通过教学,提高大学生的语文水平(阅读、写作、赏析),提升其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拓展其观察世界的视野、挖掘其认识世界的深度。

三、考试内容

根据指定教材和教学大纲拟订的学习篇目,考试的具体内容如下:

(一)《蒹葭》

1、关于《诗经》的基本常识。

2、风、雅、颂、赋、比、兴。

3、《蒹葭》的朦胧意蕴和“温柔敦厚”的美学特色。

(二)《国殇》

1、《楚辞》与《诗经》在文学形式与美学风格上的比较。

2、屈原的悲剧。

3、《国殇》的场面描写与其豪放悲壮的审美意蕴之间的关系。

(三)《东门行》

1、汉代文学:

A、汉赋(代表作家)。

B、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特点。

C、《古诗十九首》的情感内容。

2、《东门行》的戏剧特色。

(四)《饮酒》

1、如何看待陶渊明之“隐”?

2、陶渊明田园诗的特色。

3、《饮酒》一诗“忘世”、“忘我”、“忘言”三层境界。

(五)《咏怀诗》

1、从阮籍的隐居、醉酒、作诗、长啸、越礼看魏晋的时代风云。

2、分析本诗以实写虚,寄景抒情的手法。

(六)《春江花月夜》

1、唐诗的四个阶段(列举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

2、《春江花月夜》结构上的特点。

3、《春江花月夜》的意境美:诗情、画意、哲理三者水乳交融的境界。

(七)《将进酒》

1、盛唐气象的内涵。

2、关于李白:侠、道、儒(盛唐时世造就的积极入世与怀才不遇以至消极悲观两者结合的诗人人格)。

3、李白诗歌的风格:以气驭诗、雄奇飘逸。

A、手法:夸张、想象。

B、诗歌形式:以乐府为主的诗体。

C、情感:强烈的自我意识,情感大起大落,跌宕起伏。

D、语言:清新自然。

4、《将进酒》一诗如何体现李白诗歌风格?

(八)《登高》

1、关于杜甫和他的诗:“诗圣”和“诗史”的由来。

2、《登高》赏析:古今七律第一。体会第三联“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

(九)《锦瑟》

1、李商隐诗歌的特色。

2、《锦瑟》中典故的运用。

(十)《山园小梅》

1、林逋之“梅妻鹤子”。

2、赏析《山园小梅》。

(十一)《浪淘沙》

1、掌握宋词概貌。

2、李煜前后期词风及其变化。

3、赏析本词(白描手法、对比手法)。

(十二)《浣溪纱》

1、理解这首词“情中有思”的艺术特色。

2、领会“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妙处。

(十三)《苏幕遮》

1、苦难的生活经历对范仲淹成长成才的影响。

2、本词情景交融,以景衬情的特色。

(十四)《江城子》

1、苏轼的人格:“不合时宜”、正直旷达。

2、《江城子》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3、比较《江城子》(苏轼)与《鹧鸪天》(贺铸)这两首悼亡词。

(十五)《醉花阴》

1、李清照前后期词词风。

2、领会这首词情感表达上“含蓄蕴籍”的特征。

3、具体分析本词的烘云托月手法。

(十六)《再别康桥》

1、理解徐志摩的“康桥理想”。

2、具体分析这首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十七)《孔孟语录》

1、了解孔子生平、掌握孔子思想(“仁”和“礼”)。

2、《论语》与《孟子》风格之比较。

3、试述《孔孟语录》的“当下性”特征。

(十八)《报刘一丈书》

1、本文中刻画的三种典型脸谱。

2、本篇散文的艺术手法(漫画、对比)。

3、理解这篇文章所描写现象的跨时代意义。

(十九)《乌篷船》

1、2、周作人人生经历的启示。本文如何体现周作人散文“平和冲淡”的特色。

(二十)《世说新语》

1、魏晋风度的内涵。

2、魏晋南北朝的“志人”与“志怪”小说。

3、《世说新语》的艺术风格及在本篇中的体现。

(二十一)《宝玉挨打》

1、《红楼梦》的悲剧性。

2、“宝玉挨打”的原因。

3、分析本选段围绕“宝玉挨打”事件所体现的贾政、宝玉、黛玉、宝钗等人物的性格。

(二十二)《伤逝》

1、鲁迅小说的现代性特征。

2、分析《伤逝》中的人物形象。

3、分析悲剧原因。

(二十三)《受戒》

1、汪曾祺的作品。

2、分析《受戒》中自然风光和风俗人情的描写与表现主题之间的关系。(二十四)《苦恼》

1、小说的主题思想,“以小见大”的写作特色。

2、小说中“人与人”的关系与“人与马”的关系对比手法及其作用。3、具体分析小说中如何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与心理。

四、指定教材

《大学语文》(王志林、修宏梅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二版)

五、样卷

《大学语文》专升本考试样卷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

五百年间的诗歌()篇。

2、《漱玉词》的作者是(),《珠玉词》的作者则是()。

3、人称“梅妻鹤子”的北宋诗人是(),()是他咏梅的代表作,有“千古绝唱”之称。

4、“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句中,“惩”字释义为()。

5、()被南朝文论家刘勰誉为“五言之冠冕”。借牛郎织女的传说来表达人间哀怨之情的()一诗便出于此。

6、《世说新语》为南朝刘义庆编著,它不仅是()体小说的代表作,而且是()的主要载体,对后世士大夫文化有深刻影响。

7、()?()?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8、“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句中,“阑珊”释义为()。

9、人生得意须尽欢,()。(),千金散尽还复来。

10、“老东西”、“小东西”是小说()中的人物。

11、()是贯穿前后期“新月社”的代表诗人之一,《再别康桥》是他的代表作。

12、(),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

二、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15分)

1、《论语》

2、子君

3、新月派”诗歌三美”

三、简答(每个7分,共14分)

1、简述李后主前后期词风的变化。

2、徐志摩的“康桥理想”是什么?

四、分析题(共11分)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1、解释“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3分)

2、指出本文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2分)

3、分析这段话的思想实质(3分),并谈谈你的看法。(3分)

五、赏析(10分)

《锦瑟》

六、作文(30分)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请就这句话进行辨析,写成一篇议论文。要求:字数500字以上。

下载专升本考试《大学语文》文言虚词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专升本考试《大学语文》文言虚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2年大学语文专升本考试大纲

    2012年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大纲 一、考核目标主要考核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分析浅近文言文、一般语体文的能力以及应用文 写作的能力。二、考核内容 考核内容分为......

    初中文言虚词总结

    初中文言虚词总结 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

    赤壁赋文言虚词总结

    《赤壁赋》文言虚词总结 1.之 ⑴(代词)它。①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②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⑵(代词)这。①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⑶(助词)的。①壬戌之秋②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③舞......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心之所向,所向披靡 (沪教版)初中语文课文目录(H版) 七年级第一学期 阅 读 第一单元 朗读(六) 综合训练 1国际歌* 2最后一次讲演3周总理,你在哪里? * 4生命的意义 5古文两篇 爱莲说......

    赤壁赋文言虚词小结

    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

    18个文言虚词详解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1、“而”字主要的用法如下: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32个文言虚词详解

    ·32个文言虚词详解一、安 怎么,哪里。例:尔安敢轻吾射!又安敢毒邪?燕雀安知鸿鹄这志哉? 安全,安定。例:谢庄遂安。可以为富安天下。 安逸。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

    文言虚词的用法

    文言虚词的用法 一、而 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④青,取之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