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复习教案

时间:2019-05-13 21:47: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言虚词复习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言虚词复习教案》。

第一篇:文言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虚词

一、引入

二、重点

十八个重点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三、分析

(一)而 用作连词:

A表示并列,译为“又”,例蟹六跪而二螯

B表示递进,译为“并且”“而且”,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表示承接,译为“就”“接着”,例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D表示转折,译为“但是”“却”,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E表示假设,译为“如果”“假如”,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F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也可不译。例吾尝终日而思矣

2、用作代词:只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主语,译为“你的”“你” 例: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3、复音虚词“而已”,置句末,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罢了” 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二)其

1、用作代词

A第三人称,代人,代事物,作定语,译为“他的”“它的” 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B第三人称,代人,作主语,译为“他”“它”,例秦王恐其破壁 C第一人称,可作定语或主语,译为“我的”“我(自己)” 例: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指示代词表远指,译“那”“那个”“那些”“那里”例:则或咎其欲出者 E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多为数词,例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测度反诘婉商期待等语气,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例: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表期望

3、用作连词,A、放在句首,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例: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B、表示选择关系,译为,“是……还是……”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三)为

1、用作介词

A表动作行为的对象,译“向”“对”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B表动作行为的替代,译“替”“给”例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C表动作行为的时间,译“当”“待到”例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D表动作行为的目的,译“为着”“为了”例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E表动作行为的原因,译“因为”“由于”例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F表被动,译为“被”,例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用作助词,放在疑问句末,表示诘问,可译为“呢”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3、用作动词:译为“做”“治理”“作为、当作”“认为”“是”“担任”

(四)以

1、用作介词

A表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译“用”“拿”“凭借”“按照”“用(凭)什么身份”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B提宾作用,译为“把”例: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C表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因”“由于”例: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D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相当“于”,译为“在”“从”例:余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E表动作行为的对象,译为“和”“跟”,也可译“率领”“带领”例:天下有变,王 割汉中以楚和。

2、是以、以是: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3、用作连词,相当于“而”,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A表并列或递进,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译“而”“又”“且”“并且”或不译。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B表承接,译为“而”或不译,例: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C表目的,译为“而”“来”“用来”“以致”例:作《师说》以贻之 D表因果,译为“因为”例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E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译为“而”或不译 例: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4、以为:

A译为“认为”例:皆以为美于徐公

B译为“把……当作……”例:相传以为雁荡

5、用作动词,译为“任用”“当作”

(五)于

A、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例:

1、得复见将军于此

2、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3、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4、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5、故燕王欲结于君

6、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7、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8、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9、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 [答案]:

1、在;

2、在……方面;

3、向;

4、到;

5、跟、同;

6、在……中;

7、从、自;

8、对、对于;

9、给

B、表比较,译为“比”,例

10、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表被动,译为“被”,格式:“于”“受……于……”“见……于……” 例

1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

D、于是 :

1、表原因,译为“因此”,例12: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2、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译为“在这”“从这” 例13: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译为“在这职业上)例14: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译为”在这时)

(六)则

1、用作连词

A表承接,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原来是”“已经是”,例: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B表假设,可译为“假使”“如果”,或译为“那么”“就”

例: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C表并列,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可译为“就” 例: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D表转折让步,“则”表转折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让步,“则”用在关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

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2、用作副词,且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或译为“是”“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七)之

1、用作代词

A代人(第三人称)代物代事,例:作《师说》以贻之 B指示代词,表近指,译为“这”,例:均之二策

2、用作助词,A定语标志,译为“的”或不译,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B补语标志,译为“得”,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宾语前置的标志,例:宋何罪之有?

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E音节助词,无实义,可不译,例:顷之,烟炎张天

3、用作动词,译为“到”,例:沛公引公之薛

四、总结

五、练习

第二篇:中考文言虚词复习教案

中考常用文言虚词复习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在文言文中,根据词是否具有实在意义,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实词,另一类是虚词。这两类词在文言中的作用也不同。曾有人这样说,如果说实词是文言文的肉体,那么虚词则是文言文的灵魂。虚词为何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这是由它的灵活性决定的,它的意义会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但也正因为这一点,加大了虚词学习的难度。而虚词从去年开始又成为我们临沂中考的考点。我们就必须把握一些常见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不过大家不用怕,今天我们就一块来归纳复习几个常用文言虚词的用法。

二、复习目标

1.了解文言虚词复习要点:去年临沂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常用虚词的用法与意义;

二、虚词在文言句中的翻译;

2.掌握 “之、而、以、于”等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三、考什么

首先请同学们看一下,我们临沂2013年中考《语文考试说明》中规定的14个文言虚词:之、而、其、以、于、为、焉、者,也、乎、且、则、乃

其中“之、而、其、以、于、为”使用的频率很高,当然考试的几率也就更大一些,这节课我们就先来复习这几个虚词的用法。

四、怎么考

复习之前,我们先来看一道题,是2012年我们临沂市的中考题。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和“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中的“以”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因为 B.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来 C.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山市》)用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凭借,依靠 从这道中考题中可以看出:

1、题型设置:为选择题,选项为四个,题干要求判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意同。

2、题料来源:四个选项全选自课内所学课文。

同时,这道中考题告诉我们,必须灵活把握常用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才能得心应手,做对题目,把这两分轻松的收入囊中。那接下来我们就来借助题目归纳总结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五、复习归纳

一、“之”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

1、二世杀之()

2、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3、宋何罪之有?()

4、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5、久之,目似瞑()

6、(陈涉)辍耕之垄上()

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8、固以怪之矣()

9、马之千里者()

(二)“之”的用法归纳

1、代词(1)一般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2)指示代词:(之+名词)可以译为“这”

2、助词(1)结构助词(定语+之+中心语)可译“的”。

(2)结构助词(宾语+之+动词)

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不译。

(3)结构助词(主语+之+谓语)

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无实义,可不译。

(4)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可不译。

(5)音节助词:(时间词+之)或(动词+之)补足音节,无实义,可不译。

3、动词(主语+之+宾语)可译为:去、往、到。

(三)直击中考

1、下列句中“之”的意义或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怅恨久之

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B:何陋之有?C:公将鼓之D:辍耕之垄上

2、“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两狼之并驱如故 B.小大之狱 C.布衣之怒 D.王之蔽甚矣

二、“而”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

1、佣者笑而应曰()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3、夺而杀尉()

4、人不知而不愠()

5、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二)归纳:“而”字通常用作连词,在句子中表现词与词之间的并列、顺接、修饰、转折、递进等关系。

(三)直击中考

1、下列各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日出而林霏开 ”中的“而”相同的一项是()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溪深而鱼肥 C.乃记之而去 D.呼尔而与之

2、“而”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学而不思则罔 B.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C.挟天子而令诸侯 D.足肤皲裂而不知

三、“以”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意义

1、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2、以君为长者()

3、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以塞忠谏之路也()

6、策之不以其道。()

7、臣以王之攻宋,为与此同类。()

(二)“以”的用法归纳

1、用作介词①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②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③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2、用作连词: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

表结果,译为“以致”。

有时相当于 “而”。

3、作动词,译为“以为、认为”

(三)直击中考

1、“以”的意义和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B.以告先帝之灵 C.以光先帝遗德 D.以咨诹善道

2、“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以衾拥覆 ”中的“以”相同的一项是()A.必以情 B.以残年余力 C.徐喷以烟 D.以彰其咎

四、“于”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

1、万钟于我何加焉()

2、胡不见我于王()

3、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4、骈死于槽枥之间()

5、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7、不求闻达于诸侯()

8、皆以美于徐公。()

(二)“于”字的用法归纳

1、引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

2、当于与“比”连用时,译为:“跟、同”

3、引出处所、时间、范围,可译为“在、从、到”

4、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三)直击中考

1、“于”的意义和用法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中的“于”相同的一项是()

A.休祲降于天 B.贤于材人远矣 C.欲有求于我也 D.又留蚊于素帐中

2、“于”的意义和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不求闻达于诸侯 B.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C.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五、“为”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为”字的用法。

1、不足为外人道也()

2、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3、二虫尽为所吞()

4、若为佣耕()

5、为坛而盟。()

6、以丛草为林()

7、或异二者之为()

(二)“为”字的用法归纳

一、用作介词,一般读作“wèi”。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给”、”替“等。

2、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

3、表示被动,译作“被”。读作“wéi”

二、用作动词,读作“wéi ”。1.可作判断动词,译作“是”。

2、“为”也可作一般动词,可译为:制造、修筑、接受等动词,翻译比较灵活,其意根据语境而定。

三、用作名词,读作“wéi ”。

(三)直击中考

与”知之为知之“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径寸之木为宫室 B.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C.项燕为楚将 D.士卒多为用者

六、“其”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复前行,欲穷其林()

3、其真无马邪?()

4、其真不知马也()

5、既克,公问其故。()

6、安陵君其许寡人!((二)“其”字的用法归纳

1、用作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那”、“那个”、“那些”、“这”、“这种”等。

3、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推测、反问、愿望等语气: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难道”等,或不译。

(三)直击中考

下列句中“其”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百姓多闻其贤 B.安求其能千里也 C.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D.其如土石何?

七、“乃”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乃”字的用法。

1、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久而乃和()

4、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二)“乃”字的用法归纳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于是”等。

2、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3、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

二、用作判断动词,相当于“是”“就是”。

(三)直击中考

与“乃记之而去 ” 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见渔人,乃大惊()B.太丘舍去,去后乃至()C.乃重修岳阳楼()

D.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六、方 法 指 津

1、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

2、上下文推断法: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

3、代入筛选法:

在阅读和解题时,将某个虚词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

4、标志确认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我们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如:被动句“为„„所”、倒装句”何„„之有?”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就复习到这里,所剩虚词,下节课继续归纳!

第三篇:初中文言虚词复习教案

初中文言虚词复习

教学目的: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教学重点:掌握“之而其为以于”的常见用法。教学方法:归纳总结,讲练结合。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文言虚词“之而其为以于”使用频率高,是武汉考纲要求。在中考试题中,文言虚词一般不作为测试重点,只要求考生对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进行区别,以有助于理解文言语句。

二、考点阐述:

首先让我们看2010年武汉中考题:

10.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例句: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A.何以战

B.不以物喜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D.以塞忠谏之路

1.考点设置:常见虚词“之而其为以于”的意义和用法

2.题型设置:为选择题,选项为四个,题干要求判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意同。3.题料来源:所选阅读材料以外的例句几乎全选自课内所学课文。4.考查难度:要求从意义和用法两方面解题,即解释虚词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和语法功能。

三、复习方法:

①掌握常用虚词的一般用法。

②通过比较分析,根据语境推断虚词的意义和作用。③为常用虚词的每一种用法列举两、三个典型例句。

四、复习常用虚词“之、而、其”

(一)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满井游记》)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学生练习:

指出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和意义 故时有物外之趣。菊之爱,陱后鲜有闻。水陆草木之花。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菊,花之隐逸者也。彼竭我盈,故克之。渔为甚异之。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辍耕之垄上。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学生练习:

指出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 泉香而酒洌

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失丽

日出而林霏开

呼尔而与之

朝而往,暮而归 面山而居

人不知而不愠

其(一)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②屠大署,恐前后受 2

其敌(《狼》)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①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狼》)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二)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

学生练习:

指出下列句子中“其”的用法意义 舍其文轩 望其旗靡 不可知其源 增其旧制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其西南诸峰 其喜洋洋者矣

五、完成《能力训练》相应题目

第二课时

一、复习常用虚词“以、于、为”

教师讲析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①屠惧,投以骨(《狼》)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④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三)“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学生练习:

指出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意义

以光先帝遗德

以咨诹善道

无从致书以观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属予作文以记之

以塞忠谏之路也

以伤先帝之明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教师讲析

介词“于”的主要用法有: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如: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②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③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 3.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可译作“比”。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

4.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

学生练习

指出下列句子中“于”的用法意义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

告之于帝(《愚公移山》)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苛政猛于虎也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教师讲析

㈠动词wéi(1)“做”①行拂乱其所为 ②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2)“作为、当作、成为” 例: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3)“说” 例:①孰为汝多知乎

(4)“是”例:①知之为知之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㈡介词wèi ⒈“替、给、向” 例:①愿为市鞍马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③不足为外人道也 ⒉“被” 例: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学生练习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此不为近者大而远者小乎”。(《两小儿辩日》)“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公输》)“宋所为无稚兔鲋者也”。(《公输》)为我为云梯之械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弃其杖,化为邓林 以牒为械

知之为知之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

此为何若人

山峦为晴雪所洗 贤能为之用

二、小结

三、完成《能力训练》相关题目。

第四篇:初中文言虚词复习教案00

初中文言虚词复习教案

教学目的: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教学重点:掌握“之而以于其为焉则乃然”的常见用法。教学方法:归纳总结,讲练结合。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文言虚词“之而以于其为焉则乃然”使用频率高,是随州考纲要求。在中考试题中,文言虚词一般不作为测试重点,但要求考生对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进行区别,以有助于理解文言语句。

二、考点阐述:

1.考点设置:常见虚词“之而以于其为焉则乃然”的意义和用法

2.题型设置:为选择题,选项为四个,题干要求判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3.题料来源:所选阅读材料以外的例句几乎全选自课内所学课文。

4.考查难度:要求从意义和用法两方面解题,即解释虚词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和语法功能。

三、复习方法:

①掌握常用虚词的一般用法。

②通过比较分析,根据语境推断虚词的意义和作用。③为常用虚词的每一种用法列举两、三个典型例句。

四、复习常用虚词“之而以于其为焉则乃然”

教师讲析

(一)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学生练习:

指出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和意义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属予作文以记之

()

3.公将鼓之

()

4.辍耕之垄上

()

5.环而攻之而不胜

()6.专诸之刺王僚

()

7.何陋之有

()

教师讲析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学生练习:

指出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

(1)先天下之忧而忧()

(2)溪深而鱼肥()

(3)环而攻之而不胜()()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拔山倒树而来()

教师讲析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

(三)、动词

作动词,译为“以为、认为” 如:臣以王之攻宋,为与此同类。(认为)学生练习:

指出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意义

1、扶苏以数谏故

()

2、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3、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4、以塞忠谏之路也

()

5、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

6、策之不以其道

()

7、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教师讲析

介词“于”的主要用法有: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

3.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可译作“比”。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

4.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学生练习

指出下列句子中“于”的用法意义(1)告之于帝

()

(2)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3)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4)贤于材人远矣

()(5)每自比于管仲、乐毅()(6)达于汉阴

()

(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其教师讲析

(一)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二)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学生练习:

指出下列句子中“其”的用法意义 1.百姓多闻其贤(代词,代扶苏 2.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它)3.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代它的)

4.专其利三世也(代词,这种)

5.其如土石何(副词,加强反问语气)

教师讲析

㈠动词wéi(1)“做”①行拂乱其所为 ②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2)“作为、当作、成为” 例: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3)“说” 例:①孰为汝多知乎

(4)“是”例:①知之为知之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㈡介词wèi ⒈“替、给、向” 例:①愿为市鞍马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③不足为外人道也

⒉“被” 例: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学生练习

解释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 1.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动词,雕刻)2.行拂乱其所为(动词,做)3.项燕为楚将(判断动词,是)4.愿为市鞍马(介词,为了)

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介词,向、对)

五、小结

六、教学反思

第五篇:文言虚词的复习教案

文言虚词的复习

(一)(教案)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常6个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义。

2、指导、强化学生辨别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的能力,提高应考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并学会辨析。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复习“之、而”虚词的用法

第二课时复习“子、以、为、其”虚词的用法

第 一 课 时

课时目标:指导、强化复习文言虚词“之、而”的用法及意义

一、导语:

文言虚词是今年中考新增的一个考点,为了让我们能更好地应对中考选择题第10题,今天,我们一起强化复习常见文言虚词中的“之”“而”的用法及意义。

二、复习虚词“之”

1、学生回顾“之”用法 ⑴代词 ⑵助词 ⑶动词

2、虚词“之”的用法多变。通常情况下,我们总是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它的用法与意义。当我们理解语境遇到障碍的时候,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帮我们判断呢?

引出“结构位置分析法”。

3、找位置特点

引导学生分小组针对不同类型的例句分析得出位置规律(例句见“学案”)⑴代词:代人、代事、代物(及物)位于动词后 ⑵助词:“的” 位于名词前 ⑶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位于主谓之间

⑷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位于宾语、谓语之间(倒装句)

⑸助词:补充音节,可不译 位于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时间副词之后

※动词,到,往 位于地理名词前

4、位置特点归纳(口诀)

5、识记位置特点

6、用位置特点指导练习

⑴指出课内文言文语句中加点“之”字用法及意义,并说出判定依据。⑵指出课外文言文语句中加点字“之”的用法及意义。

三、复习虚词“而”

1、“而”作连词,表哪几种关系?

生归纳“而”字用法:

⑴表顺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⑵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又、并” ⑶表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 ⑷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却” ⑸表修饰关系,可不译

2、判断其用法的依据

师授口诀,并举例。

“而”作连词用时,关键看它连结的前后两个词句意义上有何关联

3、练习:用口诀判断“而”字用法

见“学案”

四、综合练习“之、而”(结合中考题型)

见“学案”

五、作业:

判断课外短篇文言文《晏子谏杀烛邹》中“之”“而”的用法和意义

六、板书

文言虚词复习(1)

之(结构位置)而

代词

口 口

诀 诀

动词

助词 连词

下载文言虚词复习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言虚词复习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言虚词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后面的题。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

    文言虚词教案(精心整理)

    文言虚词教案 根据语法功能和意义,把汉语的词分成两大类: 一、实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可以做句子主干成分) 二、虚词——不表示实......

    1 文言虚词教案

    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教案一) 复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恰当地了解文言虚词,了解虚词的使用范围。 过程与方法:通过做题掌握正确使用虚词的方法并明确复习方向。 情感态度与价......

    文言实词及虚词复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

    文言实词及虚词复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一、知识点梳理 文言文实词 通假字 (1)从声音上看,通假字与被通假字具有音同或音近(双声、叠韵)的关系 (2)从字形上看,通假字......

    2015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文言虚词(教案)(5篇)

    省沭中2015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教案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复习之虚词(教案) 【学习目标】1.了解高考文言文虚词考点的基本要求。2.掌握常见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3.提高文言......

    常用文言虚词阐释

    常用文言虚词阐释 《大学语文》大纲在“汉语基本知识”中提出的第二项要求为:“掌握常用 文言虚词之、其、者、所、诸、焉、则、而、于、以、且、乃等的用法,识别同 一个文言......

    10个文言虚词

    10个文言虚词1、之(一)代词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教案

    文虚词用法推断 教学目的:1、明确把握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文言文阅读中的重要性。 2、掌握文言虚词使用的一般规律,掌握辨析文言虚词的一般方法。3、学会知识迁移,提高应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