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文言虚词

时间:2019-05-15 10:02: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0个文言虚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0个文言虚词》。

第一篇:10个文言虚词

10个文言虚词

1、之

(一)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③ 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韩太尉书》)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满井游记》)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太尉书》)

(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2、者

(一)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如: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二)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3、而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 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③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④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②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

4、其

(一)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③屠大署,恐前后受其敌(《狼》)

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如:偶然得之,非其所乐。(《上枢密韩太尉书》)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③以勉其学者也(《墨池记》)

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狼》)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二)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③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

(三)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送东阳马生序》)

5、以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①屠惧,投以骨(《狼》)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④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②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

(三)“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②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说新语〉三则》)

6、焉

1.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句末疑问语气助词,可译为“呢”。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3.代词,相当于“之”。如: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

4.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从这里”“在那里”。如:①不复出焉(《桃花源记》)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③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判论战》)

7、虽

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如: ①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8、然

(一)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如:①父利其然也(《伤仲永》)②谓为信然。(《隆中对》)③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始得西山宴游记》)

(二)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如: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②然志犹未已。(《隆中对》)

(三)语气助词,分三种情况:

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如: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2.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如:①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墨池记》)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3.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 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

“好像„„似的”。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9、乃

(一)作副词。有三种情况。

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如:①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三则》)

2.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如: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3.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4.用于判断动中,相当于“是”“就是”。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二)作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如:①乃入吴寻二陆。(《周处》)②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三)作代词,译为“你、你的”。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10、于

介词“于”的主要用法有: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如: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②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③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墨池记》)

文言虚词复习

程建平

【课标要求】

①、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基本内容

②、背诵优秀诗文80篇。

【知识概要】

①、字词:掌握常用的文言虚词、实词、古今异义,识别通假字;

②、句式:把省略句中省略的词语补充起来,把颠倒的词序转换过来;

③、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概括文章中心。

④、从文体特点上辨别不同类型(记叙类、非记叙类)的文言文,进行分析、整体感知。

一、“以”的用法.A、作介词。可译为“把”、“被”、“对”、“用”、“将”、“凭”、“因为”、“根据”、“按照” 等。

⑴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山之一毛 ⑵不以物喜

⑶何以战

B、作连词。可译为“和”、“又”、“而”、“以致”、“以便”等,也可以不译。

(1)以塞忠谏之路也。

(2)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

C、作动词。一般译成“认为”、“以为”。

⑴皆以美于徐公

(2)我以日中时去人近

练习:

⑴以伤先帝之明。

⑵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⑷悉以咨之

⑸属予作文以记之。

二、“之”的用法

A、作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操蛇之神闻之。

B、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此诚危急存亡之秋

C、作结构助词,使宾语前置。何陋之有?

D、作动词。相当于“到”,“往„„去”。

⑴辍耕之垄上。(2)送鲍浩然之浙东

E、作语气助词,起调整音节的作用。公将鼓之。

练习:

⑴又间令吴广之次所丛祠中。

⑵恢弘志士之气。

⑶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⑷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⑸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三、“而”的用法:

A、表示并列关系。中峨冠而多髯者

B、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或“然后”。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C、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等。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D、表示修饰关系。相当于 “地”“着”。笑而止之

练习:

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⑵长跪而谢之

⑶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4)任重而道远

四、“为”字的用法

1、wèi

介词,可以译成“被、替、给”等

不足为外人道也

2、wéi

(1)判断动词: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一般动词:为坛而盟

为人五

3、名词

或异二者之为

练习: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为人谋不忠乎?

3、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4、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五、“然”字的用法

1、代词、译作“这样”“如此”

父利其然也。

2、连词,放句首,表转折关系。

然足下卜之鬼乎?

3、助词,分两种情况:

(1)用在形容词末尾,可译作“„„的样子”“„„地”。

秦王怫然怒。

(2)用于句尾,常与“如”“若”等连用,构成“如„„然”“若„„“可译作“„„的样子”“像„„似的”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5、动词,可译作“对的”“正确的”“是对的”

吴广以为然。

练习:

1、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2、谓为信然。

3、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六、“焉”的用法:

A、作兼词,相当于“于之”。

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B、作疑问代词,哪里。

⑴且焉置土石。

C、作语气助词。

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七、“于”的用法

1、引出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相当于“在”、“到”。

2、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对”、“对于”、“给”

3、用在形容词之后,表比较,可译为“比”、“胜过”

第二篇:文言虚词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后面的题。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下》)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a.①齐人伐燕,胜之②句读之不知

b.①箪食壶浆,以迎王师②以弱天下之民 d.①人力不至于此②月出于东山之上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后面的题。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也,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2.下列各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b)a.尝与其父奢言兵事 b.括母问奢其故 d.分断其军为二

解析 b项“其”是代词“其中”。其余三项均为代词“他的”。参考译文 ——第2题

赵括从年少时就学习兵法,同人家谈论军事,自以为天下的人都赶不上他。有一次同他父亲赵奢讨论起来,他父亲都驳不倒他,然而他父亲并不认为好。他母亲就问赵奢其中的缘故,赵奢说:“用兵是危险的事情,他看得太容易了。赵国将来 不用他作大将倒也罢了,如果用他作大将,使赵军失败的一定是他。”这次赵括要统兵出发了,他的母亲就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可作大将。” 赵括随即代替廉颇(担任抗秦大将)后,全部更改(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撤换并重新安排军官。秦将白起听说了这些事,出动奇兵,假装败退,截断了赵军运输军粮的道路,把赵括的军队一切为二,(于是)赵军军心离散。经过四十多天,军中兵士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秦军射死了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于是几十万兵士投降了秦国,秦国把他们全部活埋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寒朗字伯奇,鲁国薛人也。永平中,以谒者守侍御史,与三府掾属共考案①楚狱②。颜忠、王平等辞连及隧乡侯耿建、朗陵侯藏信、护泽侯邓鲤、曲成侯刘建。建等辞未尝与忠、平相见。是时显宗③怒甚,吏皆惶恐,诸所连及,率一切陷入④,无敢以情恕者。朗心伤其冤,试以建等物色⑤独问忠、平,而二人错愕不能对。朗知其诈,乃上言建等无奸,专为忠、平所诬,疑天下无辜类多如此。帝乃召朗入,问曰:“建等既如是,忠、平何故引入?”朗对曰:“忠、平自知所犯不道,故多有虚引,冀以自明。”帝曰:“既如是,四侯无事,何不早奏,狱竟而久系至今耶?”朗对曰:“臣虽考之无事,然恐海内别有发其奸者,故未敢时上。”帝怒骂曰:“主持两端。促提下。”左右方引去,朗曰:“愿一言而死。小臣不敢欺,欲助国耳。”帝问曰:“谁与共为章?”对曰:“臣自知当必族灭,不敢多污染人,诚冀陛下一觉悟而已。臣见考囚在事者,咸共言妖恶大故⑥,臣子所宜同疾,今出之⑦不如入之,可无后责。是以考一连十,考十连百。又公卿朝会,陛下问及得失,皆长跪言,旧制大罪祸及九族,陛下大恩,裁止于身,天下幸甚。及其归舍,口虽不言,而仰屋窃叹,莫不知其多冤,无敢忤陛下者。臣今所陈,诚死无悔。”帝意解,诏遣朗出。后二日,车驾自幸洛阳狱录囚徒,理出千余人。(节选自《后汉书•寒朗传》,有改动)注 ①考案:审处。②楚狱:汉光武帝刘秀的儿子刘英为楚王。汉明帝刘庄在位时,楚王因谋逆被废自杀。因这一案件受牵连而被处罚的人“以千数”。③显宗:汉明帝刘庄。④陷入:定罪判刑。⑤物色:指形貌、模样。⑥大故:大事。⑦出之:古代称“有罪不判,重罪轻判”为出罪,称“无罪判刑,轻罪重判”为入罪。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a.专为忠、平所诬

诬:诬陷 b.冀以自明 冀:希望 d.帝意解 解:解释 解析 解:缓解,消解。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d)a.①试以建等物色独问忠、平②(屠)以刀劈狼首 b.①乃上言建等无奸②陈胜、吴广乃谋曰

d.①口虽不言,而仰屋窃叹②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解析 ①表转折关系,②表承接关系。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无敢以情恕者。

译文:没有人敢按照实情宽大处理。(关键词:以、恕)(2)四侯无事,何不早奏,狱竟而久系至今耶?

译文:四位大臣没有犯罪,为什么不早些上奏,案子审理完了,还(把他们)长久地关押到现在呢?(关键词:狱、竟、系)(3)臣自知当必族灭,不敢多污染人,诚冀陛下一觉悟而已。

译文:臣自知必遭灭族,不敢多连累别人,只诚恳地希望陛下醒悟罢了。(关键词:族灭、污染、诚、冀)参考译文

寒朗字伯奇,鲁国薛人。永平年间,寒朗以谒者身份代理侍御史,与太尉、司徒、司空属官共同审理楚王谋反案。颜忠、王平等的供词牵连到隧乡侯耿建、朗陵侯藏信、护泽侯邓鲤、由成侯刘建。刘建等人的供词说没有与颜忠、王平见过面。当时显宗大怒,官吏害怕,凡有牵连的人,一律陷入案中,没有人敢按照实情宽大处理。寒朗同情他们的冤屈,试用刘建等人的形貌单独审问颜忠、王平,而两人错愕竟认不出来。寒朗知道其中有诈,于是上书说刘建等没有谋反,纯粹是颜忠、王平二人诬陷,并怀疑天下无辜受牵连的人大多如此。显宗就召寒朗进宫,问道:“刘建等如果没有罪,颜忠、王平等人为什么要牵连他们?”寒朗答道:“颜忠、王平自知所犯的是大逆不道之罪,所以想牵连很多的人,希望表明自己无罪。”显宗道:“既然是这样,四位大臣没有犯罪,为什么不早些上奏,案子审理完了,还(把他们)长久地关押到现在呢?”寒朗答道:“我虽考查他们没有事,但是担心国内还有别人揭发他们的谋反之罪,所以不敢及时报上来。”显宗发怒骂道:“竟这样模棱两可,快拿下去!”左右的侍卫正要将寒朗拉下去,寒朗说:“希望说完这句话后再被处死。小臣不敢欺君,只是想帮助国家罢了。”显宗问道:“谁和你一起写的奏章?”寒朗回答道:“臣自知必遭灭族,不敢多连累别人,只诚恳地希望陛下醒悟罢了。我看到调查案件的人,都说奸恶大事,臣子都应该痛恨,拷问无罪放出不如按供词抓捕进去,可以不承担责任。因此拷问一个连累十个,拷问十个连累百个。又公卿朝会时,陛下问及得失,都是长跪在地下说,旧制叛逆大罪祸及九族,陛下大恩,才只办本人的罪,这是天下最大的幸运。等回到家里,口里尽管不说,却仰头叹息,没有哪个不知道下狱者多冤枉,但没有敢忤逆陛下的人。我现在把要说的说了出来,的确是死而无悔。”显宗怒意消解,下诏叫寒朗出去。两天后,显宗亲自到洛阳狱中审录囚徒,释放出一千多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棋 鬼(清)蒲松龄

扬州督同将军梁公,解组乡居,日携棋酒,游林丘间。会九日登高,与客弈,忽有一人来,逡巡局侧,耽玩不去。视之,目面寒俭,悬鹑结焉,然意态温雅,有文士风。公礼之,乃坐。亦殊撝谦。公指棋谓曰:“先生当必善此,何勿与客对垒?”其人逊谢移时,始即局。局终而负,神情懊热,若不自已。又着又负,益愤惭。酌之以酒,亦不饮,惟曳客弈。自晨至于日昃,不遑溲溺。

方以一子争路,两互喋聒,忽书生离席悚立,神色惨沮。少间,屈膝向公座,败颡乞救。公骇疑,起扶之曰:“戏耳,何至是?”书生曰:“乞付嘱圉人,勿缚小生颈。”公又异之,问:“圉人谁?”曰:“马成。”先是,公圉役马成者,走无常,十数日一入幽冥,摄牒作勾役。公以书生言异,遂使人往视成,则僵卧已二日矣。公乃叱成不得无礼,瞥然间,书生即地而灭,公叹咤良久,乃悟其鬼。越日,马成寤,公召诘之。成曰:“书生湖襄人,癖嗜弈,产荡尽。父忧之,闭置斋中。辄逾垣出,窃引空处,与弈者狎。父闻诟詈,终不可制止,父愤悒赍恨而死。阎摩王以书生不德,促其年寿,罚入饿鬼狱,于今七年矣。会东岳凤楼成,下牒诸府,征文人作碑记。王出之狱中,使应召自赎。不意中道迁延,大愆限期。岳帝使直曹问罪于王,王怒,使小人辈罗搜之。前承主人命,故未敢以缧绁系之。”公问:“今日作何状?”曰:“仍付狱吏,永无生期矣。”公叹曰:“癖之误人也,如是夫!” 异史氏曰:“见弈遂忘其死;及其死也,见弈又忘其生。非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哉?然癖嗜如此,尚未获一高着,徒令九泉下,有长死不生之弈鬼也。可哀也哉!”(《聊斋志异》)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a.会九日登高,与客弈

会:相约 b.神情懊热,若不自已 已:停止 d.故未敢以缧绁系之 系:捆绑 解析 会:适逢。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a.①公礼之,乃坐②癖之误人也,如是夫

b.①及其死也,见弈又忘其生②非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哉 d.①自晨至于日昃②于今七年矣

8.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癖之误人”的一组是(d)①日携棋酒,游林丘间 ②自晨至于日昃,不遑溲溺 ③父愤悒赍恨而死 ④促其年寿,罚入饿鬼狱 ⑤不意中道迁延,大愆限期 ⑥徒令九泉下,有长死不生之弈鬼也 解析 ③害死父亲,④缩减寿数,⑥永不超生。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b)a.书生爱棋成癖,家产荡尽,父亲气死,他也不知悔改,最后被阎王减了寿数,罚进饿鬼狱。b.书生虽然酷爱下棋,但棋艺不精,与扬州督同将军梁公的客人下棋时,屡战屡败,最后只好跪地求饶。d.书生在阴间时本来有个赎罪转生的机会,可他沉迷弈棋,误了给东岳泰山凤楼写碑记的期限,最后落得个永世不得超生的下场。

解析 书生跪在梁公面前是乞求梁公叫勾魂使马成不要用绳索捆他的脖子,而非因为输 棋“跪地求饶”。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公礼之,乃坐。

译文:梁公对他表示敬意,他才坐下。(关键词:礼、乃)(2)阎摩王以书生不德,促其年寿,罚入饿鬼狱。

译文:阎王因为书生品行不端,减了他的寿数,罚他进饿鬼狱。(关键词:德、促)(3)不意中道迁延,大愆限期。

译文:不料他在路上拖延,大大地误了期限。(关键词:意、迁延、愆)参考译文 ——棋鬼

扬州督同将军梁公,罢任后在乡间闲居,每日带着围棋和 美酒,在郊野游玩。适逢九月九日登高,与朋友对弈。忽然有个人走了过来,在棋局边徘徊,观看两人下棋,不忍离去。只见他样子贫寒俭朴,穿着一身缝满补丁的旧衣裳。然而气度温文尔雅,有文士之风。梁公对他表示敬意,他才坐下。梁公指着棋盘对他说:“先生一定精于此道,何不跟客人对一局呢?”他推辞了半天,才开始对局。一局下完他输了,神情懊丧,像是仍然不愿停手。又下了一局,又输了,越发羞惭懊恼。请他喝酒,他也不喝,只是拉住客人下棋。从清晨直到太阳偏西,连小便也没有时间。

正在因为一着棋谁该先下谁该后下争论不休的时候,忽然这位书生离开座位,惊恐地站了起来,神色十分凄惨沮丧。不一会儿,在梁公座前跪了下来,头叩出血乞求救他。梁公非常惊讶,将他扶起来说:“不过是游戏嘛,何至于如此?”书生说:“请你嘱咐马夫,不要捆我的脖子。”梁公又很诧异,问:“是哪个马夫?”书生答:“马成。”原来,梁公有个马夫叫马成,常去阴司充任鬼吏,经常是每隔十来天去一次,携带冥府文书作勾魂吏。梁公因为书生说得很奇怪,就叫人去探看马成,而马成已僵卧在床两天了。梁公于是申斥马成不得无礼,一眨眼之间,书生立即不见了。梁公叹息了很久,才明白他是鬼。过了一天,马成苏醒之后,梁公把他喊来盘问。马成说:“这个书生是洞庭湖和襄江一带人士,爱棋成癖,家产荡尽。他父亲很担心,把他关在书房里。他却跳墙出来,偷偷地跑到空地方,找人下棋。父亲知道后臭骂了他一顿,他仍不知悔改。父亲抑郁苦闷含恨而死。阎王因为书生品行不端,减了他的寿数,罚他进饿鬼狱,到今已经七年了。适逢东岳泰山凤楼建成,东岳大帝发下文书到各地府,征集文人写一篇碑记。阎王把他从狱中放出来,让他应召作文,以便赎罪。不料他在路上拖延,大大地误了期限。东岳大帝派当值的功曹向阎王问罪,阎王大怒,派我去搜捕他。前次听从您的命令,所以没敢用绳子捆绑。”梁公问:“他现在怎么样?”马成说:“还是交给了狱吏,永远没有转生的机会了。”梁公感叹说:“不良嗜好误人,竟到了这种地步!” 异史氏说:“看见下棋就忘记自己已经死了;等他死了以后,看见下棋又忘记了自己还有机会转生阳世。这不是说他所嗜好的比生命还重要吗?然而嗜好到这种程度,还没有学得一手高棋,只能让九泉之下多个不愿再转生阳世的棋鬼罢了。实在是可悲得很啊!”

在2009年全国18套高考试卷中,有10个省考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综合近年来考查的情况看,考查频率最高的虚词依次是:以、而、之、其、乃、为、因。复习中可以把它们列为重点虚词。

准确推断文言虚词的秘笈 1.词性界定法 有些文言词语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根据上下文只要是能从词性的角度作出正确的判断,一般就能对词语进行正确的判断。如果一组句子中同一个文言虚词的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也肯定不同。例如2009年广东卷第二大题第6小题中“发兵捕之,久不得”和“周怀政之诛,帝怒甚”的两句,前一个“之”是代词,他;后一个“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2.语境辨析法

即根据上下文语境(包括外部语境)来推断,在整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如前面第1题中“齐人伐燕,胜之”中的“之”,前句的意思是“齐国人讨伐燕国”,“胜之”的意思是“战胜了它”,表结果。因此“之”是代指“燕国”。3.代入验证法 4.结构推断法 5.标志确定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虚词句式的标志词,抓住标志即可事半功倍。如判断句的标志词“者”“也”“乃”等,被动句的标志词“见”“于”“为所”等,宾语前置的标志词“是”“之”等;定语前置的标志词语“者”“之”等。如第1题a项中“句读之不知”中的“之”就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再如,判断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当立者乃公子扶苏”。被动句:“见笑于大方之家”“若属皆且为所虏”。宾语前置标志:“何罪之有”“唯利是图”“唯马首是瞻”。定语后置句:“求人可使报秦者”“处江湖之远”。

第三篇:初中文言虚词总结

初中文言虚词总结

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

有人对出现在中学课本上的文言虚词作过统计,共240个左右,重复出现10次以上的83个,其中最常用而又必须掌握的有40个,这40个是:之、以、而、也、其、为、于、者、所、与、则、矣、自、乃、然、已、故、乎、亦、如、是、若、将、相、焉、且、请、遂、因、虽、或、夫、及、固、莫、诸、哉、即、耳、既。这40个常用虚词中,又有25个在中学教材中使用频率最高,又有一定难度,应该逐个研究掌握。这25个是:之、以、而、也、其、为、于、者、所、与、则、自、然、是、焉、且、请、遂、因、或、夫、莫、诸、即。

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一)之

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例: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例:肉食在者谋之。(《曹刿论战》

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例: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4、指示代词,译为:这。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6、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无实在意义,不译。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7、助词,作宾语倒装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例:何陋之有。(《陋室铭》)

8、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例: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9、动词,作谓语,译为:去,往。例:吾欲之南海。(《为 学》)/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二)其(1)代词,这,这个:其人视端容寂(《核舟记》)(2)代词,那个:其船背稍夷(《核舟记》)

(3)代词,他(她、它)(的):

其夫呓语(《口技》)/ 并自为其名

(4)代词,其中,其中的:不能指其一端(《口技》)(5)助词,表反问,难道:其真无马邪(《马说》)(6)助词,表推测,恐怕:其真不知马也(《马说》)(7)助词,加重语气:安陵君其许寡人

(8)大概:其恕乎

(9)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其如土石何?

(三)以

1、介词,与后面的词或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或补语,其译意较多。

①译为:把,拿。例: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译为:用,拿。例:以刀劈狼首。(《狼》)

③译为:凭,靠。例:何以战。(《曹刿论战》)

④译为:根据,按。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⑤译为:因为。例: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

2、作连词,表示顺承、目的、结果等。

①可译为:来,而。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②也可译为:以致。例: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作副词,表示时间,译为: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4、动词,用作谓语,译为:以为,认为。例: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注:此处作实词)

(四)于

1.表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例: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2.表示处所,译为“在,从”。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3.表示对象,译为“与,跟,同”。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

4.表示处所,译为“到”。

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例: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五)而

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有时可不译。例: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并且”、“就”,有时可不译。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

5.代词,可译为“你”,“你的”。例:而翁知我。(《蔡勉旃坚还亡友财》)而

1、作连词,表示并列、顺承、转折、假设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并且,而且。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十则)

②表示顺承关系,译为:就,然后。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③表示转折关系,译为:但,却,可是。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④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假如。例:而吾蛇尚存,„„(《捕蛇者说》)

2、副词,常依附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无实意,一般不译。例:既而儿醒,大啼。(《口技》)

(六)则

1.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学而不思则罔

(2)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那么”。例:万众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出师表》)/ 入则无法家拂士 / 然则北通巫峡

(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例: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2.表示判断:可译为“就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七)者

1.代词

(1)指人、事、物、时间、地点等,可译为“„„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的原因”等。例:京中有善口技者。(的人)(《口技》)/ 可爱者甚蕃。(的花)(《爱莲说》)

(2)在数词后表示几种人、几件事或几样东西。可译为“个”、“样”、“项”。例: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3)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可译为“„„的时候”。例: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

2.助词

用在判断句或陈述句的主语后,表示停顿,不译。例:吴广者,阳夏人也。(“者”与“也”配合,表判断,不译)(《陈涉世家》)/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者”用在陈述句的主语后,表停顿。)(《愚公移山》)

(八)也

1.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可不译。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

2.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可不译。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3.句末语气词,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等。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4.句末语气词,与“和”等词对应,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若为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5.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停顿,以引起下文。例:余闻之也久。(《伤仲永》)

(九)焉

1.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十)因

1.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就”。例: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2.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由于”、“凭借”、“依靠”。例: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3.介词,可译为“根据”、“依照”。例: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4.副词,可译为“因此”。例: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 而因以及乎其迹。(《墨池记》)

(十一)且

1.副词

(1)用在动词或数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将”,“将要”、“将近”。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2)表示行为的状态,可译为“姑且”、“暂且”。例: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2.连词

(1)表示递进,可译为“况且”。例:且焉置土石?(《愚公 移山》)

(2)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还”。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3)表示并列或递进,可译为“和”、“而且”、“并且”。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十二)乃

1.副词

(1)可译为“竟然”。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见渔人,乃大惊

(2)可译为“于是”、“才”、“就”。例:乃重修岳阳楼。(于是,就)(《岳阳楼记》)/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才)(《狼》)

/

蒙乃使就学

2.判断词,可译为“是”、“就是”。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3.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你的”。例: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十三)矣

1.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或判断推测语气,相当于“了”、“啊”。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啊)(《岳阳楼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了)(《论语》十则)2.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了”。例:甚矣,汝之不惠!(了)(《愚公移山》)

3.语气词,表命令或请求,相当于“了”、“啦”。例:登轼而望之,曰:“可矣。”(《曹刿论战》)

(十四)乎

1.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

(2)表反问,可译为“吗”。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3)表推测,可译为“吧”。例: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4)表感叹,可译为“啊”。例: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2.介词,引出动作行为发出的处所,相当于“于”。例:醉翁至于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十五)所

1.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

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所闻”即“所知道的事情”)(《桃 花源记》)

2.“所”和“以”连用。

(1)“所以”表示原因,可译为“„„的原因”。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2)“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可译为“用什么方法”、“用这些来”。例:吾知所以距子矣。(《公输》)/ 所以动心忍性。(“所以”:用这些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的结构,表被动。例: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可译为“被„„吞掉”)(《童趣》)

4.用作名词,意思是“地方”、“处所”。例:欲至何所。(《宋定伯捉鬼》)

(十六)哉

1.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2.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3.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十七)夫

1.指示代词,译为“那”。例: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2.fú,句首发语词。例:夫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丈夫。例:夫齁声起。(《口技》)

4.成年男子的通称,可译为“人”。例: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十八)遂

1.副词,可译为“就”、“于是”。例:遂逐其师。(《曹刿论战》)

2.副词,表原因可译为“因而”。例:恐遂汩没。(《上枢密韩太尉书》)

(十九)虽

连词,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例: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例: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二十)然

(1)„的样子:泯然众人矣(《伤仲永》)/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

(2)但是:然数年恒不一见 / 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3)正确:吴广以为然

(4)这样,那样:谓为信然 / 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二十一)故

1.旧的,原来的。例: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 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2.特意。例: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3.原因,缘故。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4.所以,因此。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十二)苟

1.连词,表假设,可译为“如果”。例:苟富贵勿相忘。(《陈涉世家》)/ 苟慕义强仁(《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2.副词,可译为“苟且”。例: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

3.副词,表希望,可译为“且,或许”。例: 苟无饥渴。(《君子于役》)

(二十三)会

1.副词

(1)适逢,恰巧。

例:会宾客大宴。(《口技》)

(2)一定。

例:长风破浪会有时。(《行路难》)

(3)定将。例:会挽雕弓如满月。(《密州出猎》)2.动词

(1)回合,聚会。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2)体会,领会。

例: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送东阳马生序》)

(二十四)或

1.无指不定代词,可译为“有的人”,“有人”。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2.副词

(1)有时。例:或王命急宣。(《三峡》)

(2)或许。例: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二十五)诸

(1)各个、众:其西南诸峰

(2)之、于(兼词):投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二十六)及

1、到、至:及目中则如盘盂

2、比得上:徐公何能及君也

(二十七)若

(1)像:烨然若神人(2)第二人称代词,你:若为佣耕

(3)至,至于:若夫淫雨霏霏

(4)假如:若士必怒

(5)比得上: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6)这,此: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二十八)为

(1)做: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2)作为,当作:以虫草为林

(3)认为:孰为汝多知乎

(4)是: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5)给,替:为人谋而不忠乎

(6)变成,成为:卒之为众人

(7)被: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8)句末语气词:夫子何命焉为

(9)心理活动:或异二者之为

(二十九)与

(1)给:借旁近与之

呼尔而与之

(2)通“欤”,表疑问:轻寡人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3)和:与余舟一芥

尝与人佣耕

念无与为乐者

天与云与山与水

(4)参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5)通“举”,推举:选贤与能

2.亡

①失去---大道以多岐亡羊(中山狼传)②通

无---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丷丷)③死亡---馁不得食,亦终必亡而已(丷丷)④逃---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3.绝

①极点---以为妙绝(口技)

②停止---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三峡)③非常---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

④隔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5.诚

①诚心---帝感其诚,命夸娥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②果真---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③确实---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6.易

①容易---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滕王阁记)

②交换---使人遣赵王书,愿以十五城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③改变--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察今)

7.顾

①看---君臣相顾,泣下沾襟

②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③反而---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8.举

①举起---肩举驴上,引避道左(中山狼传)②发动---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③全

④提出---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⑤推荐---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

9.去

①离开---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卖油翁)②距离---去村四里有森林(冯婉贞)

10.当

①抵挡---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赤壁之战)②距离

13.兵

①兵器---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过秦伦)②军队---可汗大点兵(木兰诗)

③战争---兵旱相乘(乘:交加),天下大屈(论积贮疏)14.度

①揣度---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②越过---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

20.道

①道义---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②说---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③道路---会天下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④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1.居

①停留---不可久居(至小丘西小石潭记)②在某种地位---佛印居右(核舟记)③居住---自吾氏三世居是乡(捕蛇者说)④坐---令女居其上(西门豹治邺)

11.益

①增加---有所广益《出师表》

②更加---君之疾在肌肤,不治将益深||香远益清《爱莲说》③渐渐---益习其怕,又近出前后(习:熟悉,习惯)④好处---满招损,谦得益

19.意

①心意---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②神情---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聊斋志异·狼三则)

二.双音节古今异义

古今义

1.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到处 示某种情况时常存在(发生)

2.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指管理财务的人员

3.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4.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常指年岁高的人,长辈

5.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表示许可

6.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关联词,表示另提一件事

7.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凶狠而放肆

聚会商议

虽然这样德行高尚的人

可以把

到达

失败19

8.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从此

连词,表承接关系

9.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用来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的原因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的原因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10.诚宜开张圣听

扩大

商店等开始营业

1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痛心和遗憾

深切地憎恨

12.先帝不以臣卑鄙

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13.臣不胜受恩感激

感动激奋

因对方的好意、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 三.词类活用

1.置人所罾鱼腹中

(罾,名词作动词,用网捕)

2.狐鸣呼曰

(狐,名词作状语,像狐狸一样)

3.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怪,形容词的意 动用法,以为„„奇怪)

4.皆指目陈胜

(目,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看)

5.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丹,名词作状语,用朱砂)

6.陈胜王

(王,名词动词,称王)

7.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忿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8.将军身被坚执锐

(坚、锐,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的盔甲、锐利的武器)

9.请广于君

(广,形容词作动词,扩大)

10.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轻,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11.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缟素,名词作动词,穿孝服)

12.保其岩阻

(岩阻,形容词作名词,险要的地方)

13.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

(北、东、西,名词作状语,向北、向东、向西)

14.身率益州之众

(身,名词作状语,亲身、亲自)

15.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箪、壶,名词作动词,用箪装,用壶盛)

16.与亮情好日密

(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17.恢弘志士之气

动词,发扬光大)

18.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动词,奖励善良、惩罚邪恶)

19.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词,邪恶的事情)

20.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21.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名词,能力强与能力弱的人)

22.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动词,扩大、增加)

23.亲贤臣,远小人

(亲,名词作动词,亲近;远,形容词作动词,疏远、远离)

24.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效力的机会,任务)

25.攘除奸凶

(恢弘,形容词作

(臧、否,形容词作

(奸,形容词作名

(良实,形容词作

(优劣,形容词作

(广益,形容词作

(效,动词作名词,(奸凶,形容词作

名词,奸邪凶顽的敌人)

26.临表涕零

(涕,名词作动词,流泪)四.一词多义 1.兵

(1)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军队)

(2)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兵器)2.长

(1)身长八尺(身高)

(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长时间)

(3)以君为长者(辈分大的)

(4)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领导者)3.称

(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称作、叫作)

(2)先帝称之曰能(称赞)4.出

(1)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出发)

(2)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产生)5.次

(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停留)(2)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编排)6.存(1)而君以五百里之地存者(存在、生存)

(2)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抚慰、慰问)7.道

(1)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

(2)伐无道,诛暴秦(道德)

(3)以咨诹善道(道理、方法)8.发

(1)可怜白发生(头发)

(2)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发出)

(3)发闾左适戍渔阳(征发)9.分

(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本分)(2)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分开、分裂)10.好

(1)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喜欢)

(2)外结好孙权(友好)11.计

(1)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计算)

(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计划)

(3)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商讨)12.将

(1)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率领)

(2)陈胜自立为将军(将军)13.尽

(1)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通达、到)

(2)进尽忠言(全部用出)14.举

(1)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成就)

(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发动)(3)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推举)15.立

(1)陈胜自立为将军(封)

(2)复立楚国之社稷(成立、建立)

(3)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登上帝王或诸侯的位子)16.临

(1)今当远离,临表涕零(面对)

(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17.论

(1)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讨论)

(2)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评定)18.明

(1)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严明)

(2)以伤先帝之明(英明)19.命

(1)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命令)

(2)苟 全性命于乱世(生命)(3)奉命于危难之间(使命)20.谋

(1)非惟天时,抑亦人谋(计谋、手段)

(2)陈胜、吴广乃谋曰(商量)21.起

(1)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起兵)

剑而起(跳起、站起)22.塞

(1)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堵塞)

州险塞,沃野千里(边塞)23.善

(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好)

博陵崔州平与亮友善(友好)24.上

(1)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上等的)

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皇帝)25.胜

(1)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胜利)

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尽)26.食

(1)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食物)

2)挺2)益2)惟2)扶2)跨2)卒

((((((买鱼烹食(吃)27.使

(1)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让,使得)

(2)唐雎不辱使命(出使)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派遣)28.书

(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书写)

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字)29.数

(1)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几)

故数言欲亡(屡次)

(3)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动词,数数)30.王

(1)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国王)

丹书帛曰“陈胜王”(称王)31.亡

(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跑)

秦灭韩亡魏(灭亡)

(3)暮而果大亡其财(丢失)32.为

(1)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变成)

胜自立为将军(做、当)

2)得2)广2)乃2)且2)陈27

((((((3)惟博陵崔州平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是)

(4)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做)(5)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建造)33.谓

(1)秦王谓唐雎曰(说、告诉)

(2)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认为)34.效

(1)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效力的机会)(2)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奏效)35.信

(1)惟博陵崔州平与亮友善,谓为信然(确实)

(2)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

(3)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

(4)信义著于四海(信用、诚信)36.兴

(1)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兴盛)

(2)若无兴德之言(发扬光大)

(3)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复兴)37.行

(1)将军向宠,性行淑均(品行)

(2)陈胜、吴广皆次当行(行列)38.许(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赞成)

(2)安陵君其许寡人(答应)39.言

(1)愿诸君勿复言(说)

(2)若无兴德之言(言论)40.遗

(1)深追先帝遗诏(遗留)

(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送给)41.应

(1)佣者笑而应曰(回答)

(2)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响应)42.遇

(1)公等遇雨,皆已失期(遇到)

(2)盖追先帝之殊遇(待遇)43.远

(1)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与“近”相对)

(2)亲贤臣,远小人(疏远)44.忠

(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效忠)

(2)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忠心)背记一些固定的句式结构。如:

“不亦„„乎”?表反问,可译为“不是„„吗?”(其中“亦”只起加强语气作用,可不译);

“无乃„„乎?”表推测语气,比较委婉,可译为“恐怕„„吗?”或者“莫非„„吧?”;

“得无„„乎(耶)”表猜测、疑问语气,可译为“莫不是„„吗?”“能不„„吗?”或者“恐怕„„吧?”;

“如„„何”、“若„„何”、“奈„„何”都表示疑问的格式,都可译为“把„„怎么办?”、“拿„„怎么样?”、“对„„怎么样?”;

“„„孰与„„”表示“与„„相比,谁„„”,常可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其„„乎?”表猜测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大概„„吧?”、“难道„„吗?”;

“何„„为?”表询问或反问,可译为“为什么„„呢?”或“有什么„„呢?”;

“有以„„”、“无以„„”,前者可译为“有什么可以拿(用)来„„”,后者可译为“没什么可以拿(用)来„„”; “有所„„”、“无所„„”,其中“所”是助词,“所„„”是“有、无”的宾语,所以前者可译为“有„„的”,后者可译为“没有„„的”。

第四篇:赤壁赋文言虚词总结

《赤壁赋》文言虚词总结

1.之

⑴(代词)它。①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②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⑵(代词)这。①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⑶(助词)的。①壬戌之秋②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③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⑷(助词)取独。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②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③不知东方之既白(2009年浙江)

⑸(音节助词)①扣舷而歌之

2.与

⑴(连词)和。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2006年湖南)②则物与我皆无尽也③客亦知夫水与月乎(2014年山东)

3.于

⑴(介词)在。①月出于东山之上(2012安徽),徘徊于斗牛之间(2007年重庆)②于是饮酒乐甚③托遗响于悲风③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2011天津)⑵(介词)表被动。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4.焉

⑴形容词词尾。①少焉

5.所

⑴组成名词性短语。①纵一苇之所如②而不知其所止③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6.而

⑴(连词)表修饰关系。①扣舷而歌之②顺流而东也③倚歌而和之(2010年浙江)④抱明月而长终

⑵(连词)表承接关系。①正襟危坐而问客曰②羽化而登仙③耳得之而为声④客喜而笑 ⑶(连词)表转折关系。①而今安在哉?②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⑷(连词)表并列关系。①侣鱼虾而友麋鹿

7.其

⑴(代词)它的。①而不知其所止 ⑵(代词)他。①方其破荆州

⑶(代词)这,那。①其声呜呜然②何为其然也③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2012天津)8.乎

⑴(介词)于。①枕藉乎舟中

⑵(疑问语气助词)①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⑶(反问语气助词)①而又何羡乎!⑷(句中停顿语气助词)①知不可乎骤得

⑸形容词词尾。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②飘飘乎如遗世独立③郁乎苍苍 9.者

⑴组成名词性短语。①逝者如斯②客有吹箫者③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10.然

⑴(代词)这样。①何为其然也

⑵形容词词尾。①凌万顷之茫然②苏子愀然③其声呜呜然 11.为

⑴(动词)成为。①耳得之而为声 ⑵(介词)表原因。①何为其然也

12.也

⑴(疑问语气)①何为其然也 ⑵(肯定语气)①而卒莫消长也

⑶(判断语气)①固一世之雄也②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13.哉

⑴(疑问语气)①而今安在哉

14.则

⑴(连词)那么。①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②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15.以

⑴(连词)表修饰关系。①挟飞仙以遨游 ⑵(连词)表承接关系。①举匏樽以相属 16.且

⑴(连词)表递进关系。①且夫天地之间

第五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心之所向,所向披靡

(沪教版)初中语文课文目录(H版)

七年级第一学期

阅 读

第一单元

朗读

(六)综合训练

1国际歌

* 2最后一次讲演

3周总理,你在哪里?

* 4生命的意义

5古文两篇 爱莲说

陋室铭

每周一诗

1敕勒歌

2大风歌

第二单元

默读

(六)综合训练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7我的自修生活

[法]欧仁•鲍狄埃

闻一多

柯 岩

[苏]奥斯特洛夫斯基 [宋]周敦颐

[唐]刘禹锡 北朝民歌 [汉]刘邦

鲁迅

唐弢

8最后一课

[法]都德 * 9我爱读书

[苏]高尔基 10卖炭翁

[宋]欧阳修 每周一诗

3出塞

[唐]王昌龄 4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 白 第三单元

精读

(一)把握词语的含义 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11飞向太平洋--我国运载火箭发射试验目击记 * 12城市视觉污染

程 鑫 13假如没有灰尘

周元桂 * 14诱人的海洋能源

崔金泰 15古文两篇

两小儿辩日

《列子•汤问》 陨石

[宋]沈括 每周一诗

5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6游子吟

[唐]孟 郊 第四单元

视听

(三)画面 16三个和尚 17小蝌蚪找妈妈 18没头脑和不高兴 19渔童

20骄傲的将军 每周一诗

7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8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 维 第五单元

精读

(二)感受词语蕴含的思想感情

21老山界

陆定一 * 22丰碑

李本深 23第二次冒险

[英]狄更斯 * 24谁是最可爱的人

魏 巍 25周亚夫军细柳

[汉]司马迁 每周一诗

9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 轼 10绝句

[宋]李清照 第六单元

速读

(一)集中注意 整体认知

26皇帝的新装

[丹麦]安徒生

* 27阿维•阿斯平纳尔的闹钟

[澳大利亚]亨利•劳森 28孙悟空巧取芭蕉扇

吴承恩 * 29螳螂

徐廷华

* 30神奇的医院

蔡擎元 林雨棠 附:谈谈速读 每周一诗

11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李 白 12梅花

[宋]王安石 第七单元

课外阅读指导

(三)寓言、民间故事的阅读

(1)谈谈寓言

附:

伊索寓言二则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蚊子和狮子

中国古代寓言一则

曲突徙薪

(2)谈谈民间故事

附:鲁班学艺 牛郎织女

每周一诗

13天净沙•秋思

14石灰吟

表 达

第一单元 室内景物的描写

第二单元 自然景物的描写

第三单元 人物外貌、神态的描写

第四单元 说话训练

(三)讲小故事

第五单元 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

第六单元 自我心理活动的描写

第七单元 应用文写作

(三)记录

七年级第二学期

阅 读

第一单元

精读

(三)理解句意

(一)1词二首

菩萨蛮•大柏地

清平乐•会昌

* 2欧仁•鲍狄埃

* 3驿路梨花

* 4定义、法规六则

5教学相长

每周一诗

1鸟鸣涧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第二单元

精读

(四)理解句意

(二)6荔枝蜜

[元]马致远

[明]于 谦 毛泽东 [苏]列宁 彭荆风 《礼记》 [唐]王维 [唐]王勃

杨朔

* 7列车上的偶然相遇

[美]亚历克•黑尔

8小桔灯

冰心 * 9再给我十年

江涛 10大铁椎传

[清]魏禧 每周一诗

3凉州词

[唐]王翰 4绝句

[宋]僧志南

第三单元

精读

(五)理解段意

11天气陛下

* 12夏天里的沙漠奇观

13中国石拱桥

* 14假如人的体温降低两度

15河中石兽

每周一诗

5乌衣巷

6约客

第四单元

视听

(四)解说

16搏动中的上海

17花 夏振亚等

18热带风暴(台风)

19大地的奇葩

20曾侯乙编钟

每周一诗

7墨梅

8新竹

第五单元

精读

(六)把握中心

21一面

* 22柔弱的人

23社戏

* 24离别的礼物

25扁鹊见蔡桓公

每周一诗

9题都城南庄

10滁州西涧

第六单元

速读

(二)控制视线 加快速度

26在烈日和暴雨下

27爱心

--一则《征母启事》刊登之后

28智取生辰纲

29上海地铁

[苏]伊林 苏政厚

茅以升 吉星

[清]纪昀 [唐]刘禹锡 [宋]赵师秀

潘祖奇

徐志义

殷培义

章剑平

[元]王冕

[清]郑燮

阿累

[俄]契诃夫

鲁迅

[美]弗•达尔

韩非

[唐]崔护

[唐]韦应物

老舍 张厚东

施耐庵

朱玉琪

30电脑的多种功能

钱伟长 每周一诗

11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12秋夕

[唐]杜牧 第七单元

课外阅读指导

(四)人物传记的阅读 人物传记的阅读 附录:

鲁迅自传

鲁迅 祖冲之

一个伟大的女性--海伦•凯勒 每周一诗

13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14江南春绝句

[唐]杜牧 表 达

第一单元 用一件事写一个人

(一)第二单元 用一件事写一个人

(二)第三单元 用一件事写一个人

(三)第四单元 说话训练

(四)交谈

第五单元 文章的修改

(二)句子的修改 第六单元 用二三事写一个人

(二)第七单元 应用文写作

(四)启事

八年级第一学期 第一单元

1致中共中央政治局的信

邓小平* 2鞠躬尽瘁

3革命烈士诗抄五首

* 4一块烫石头

[苏联]盖达尔 5少年中国说

梁启超

* 6去私

《吕氏春秋》 每周一诗

1长歌行

《乐府诗词》 2山居秋暝

王维

3回乡偶书

贺知章 第二单元

速读

(三)综合训练

7“诺曼底”号遇难记

[法]雨果 * 8居里夫人

王通讯 * 9香港海洋公园

庄之明 * 10人民广场地下变电站

梁坚 11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施耐庵 每周一诗

4山中杂诗

吴均

5生查子

朱淑真 6题画梅

李方膺 第三单元

质疑

(一)词与句

12白杨礼赞

茅盾 * 13林中之冬

周繁恺 14滹沱河和我 牛汉

* 15浮冰上

哈夫•B•卡威 16小石潭记

柳宗元 * 17钴鉧潭西小丘记

柳宗元 每周一诗

7宿甘露寺僧舍

曾公亮 8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9观猎

王维 第四单元

视听

(五)画面的组合

18雾都孤儿

[英]狄更斯 19毛泽东的故事

附:画面的组合和效果

每周一诗 10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11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第五单元

质疑

(二)段与篇

20故乡

鲁迅

21我的叔叔于勒

[法]莫泊桑 * 22死海不死

* 23食物从何处来

24核舟记

* 25口技

魏学洢 每周一诗

12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李白 13游山西村

陆游 14竹石

郑燮 第六单元 课外阅读指导

(五)科普读物的阅读 怎样阅读科普读物 附录:

动物尾巴的功能

华惠伦 生物的“睡眠”

林续中 蛇的药用

劳伯勋 花粉

文侣

高速火车

[美]桑德拉•伯顿 迈克尔•特马雷斯特 活板

沈括 每周一诗

15元日

王安石

16赠范晔

陆凯 表 达

第一单元 记叙中的说明 第二单元 怎样说明事物 第三单元 记叙中的抒情

第四单元 说话训练

(五)介绍 第六单元 合理的联想

第六单元 应用文写作

(五)公约和守则

八年级第二学期

阅 读

第一单元

质疑

(三)综合训练

1一件小事

* 2小巷深处

3盲厨师

* 4冰心有萧乾

5黄生借书说

* 6愚公移山

每周一诗

1城东早春

2芙蓉楼送别辛渐

3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第二单元

比较阅读

(一)立意与选材

* 7我的报童梦

8背影

* 9父亲

10父子情

11短诗两首

七步诗

反七步诗

12捕蛇者说

每周一诗

4社日

5对酒

6四时田园杂兴

第三单元

比较阅读

(二)表现手法

13范进中举

14送考

* 15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16茶花赋

17桃花源记

鲁迅 林莉

[苏]巴乌斯托夫斯基 竹林

袁枚 《列子》 杨巨源 王昌龄 辛弃疾

[美]威廉•亨德利克斯 朱自清

鲁彦

舒乙 曹植 郭沫若

柳宗元

王驾

秋瑾

范成大

吴敬梓

丰子恺

贾祖璋

杨朔

陶渊明

* 18桃花源诗

陶渊明 每周一诗

7望江南

温庭筠 8旅夜书怀

杜甫 9蒹葭(节选)

《诗经》 第四单元

视听

(六)区别类别 把握特点 19周恩来(记录片)20周恩来(故事片)每周一诗

10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11渔歌子

张志和 第五单元 比较阅读

(三)综合训练

21藤野先生

鲁迅 * 22团圆

柯灵 23晋祠

梁衡 * 24黄山小记

菡子 25曹刿论战

《左传》 * 26子鱼论战

《左传》 每周一诗

12虞美人

李煜 13浣溪沙

晏殊 14夜雨寄北

李商隐 第六单元 课外阅读指导

(六)思想修养读物的阅读 怎样阅读思想修养读物 附录:

孩子们给巴金的信 江苏省无锡县钱桥中心小学 给孩子们的信

巴金 理想的阶梯

陈群 兴趣,成才的第一步

梁珊 从“试试看”起步

储瑞耕 朱子家训(节选)

朱柏庐 每周一诗

15如梦令

李清照 16西江月

辛弃疾 表 达

第一单元 记叙中的议论 第二单元 就一件事发表议论 第三单元 这样写读后感

第四单元 说话训练

(六)答问

第五单元 文章的修改

(三)层次要清楚 第六单元 应用文写作

(六)协议书

九年级第一学期

阅 读

第一单元 诗歌的阅读

1诗词两首

毛泽东 七律•长征

沁园春•雪

2诗两首

艾青 给乌兰诺娃

跳水

* 3问好

柯蓝 4有的人

臧克家 * 5我思念北京

闻捷

* 6为什么灯灭了

[印度]泰戈尔 7古代诗歌三首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小重山

岳飞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每周一诗

1池州翠微亭

岳飞 2别云间

夏完淳 3焚书坑

章碣 第二单元 杂文的阅读

8论雷峰塔的倒掉

鲁迅 * 9谈骨气

吴晗 10事事关心

马南村 * 11北人南人杂议

芥子 12奕喻

钱大昕 * 13日喻

苏轼 每周一诗

4渔家傲

范仲淹 5小车行

陈子龙 6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陶弘景 第三单元 报告文学的阅读

14一个青年摄影师和四个文化名人

陈祖芬 * 15南京大屠杀

温书林 16向中国人脱帽

钟丽思 * 17三个太阳

黄传会

* 18新生命的诞生

[苏]吉洪诺夫 每周一诗

7朝天子•咏喇叭

王磐 8行宫

元稹 9舟夜书所见

查慎行 第四单元 视听

(七)全面感受 初学赏析

19十六岁的花季

张弘 富敏 每周一诗

10黄鹤楼

崔颢

11泊秦淮

杜牧

第五单元 小说的阅读

20孔乙己

鲁迅

21下棋

南凯

* 22捡

陆健

23竞选州长

[美]马克吐温

24葫芦僧判葫芦案

曹雪芹

* 25干将莫邪

干宝

每周一诗

12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13论诗

赵翼

14论诗

赵翼

第六单元 课外阅读指导

(七)序、跋的阅读

谈谈序、跋的阅读

《家》后记

巴金

《母亲的话》序

叶圣陶

《儒林外史》序

惺园退士

《唐诗三百首》序

蘅塘退士

*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每周一诗

15南浦

王安石

16山园小梅

林逋

表 达

第一单元 记叙类文章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第二单元 看图作文

第三单元 怎样写书评

第四单元 说话训练

(七)演讲

第五单元 怎样写计划

第六单元 应用文写作

(七)广告

九年级第二学期

阅 读

第一单元 散文的阅读

1挥手之间

方纪

* 2蓬莱抒怀

峻青

3听潮

鲁彦

* 4腊梅

余秋雨

5墨池记

曾巩

每周一诗

1夜月

刘平方

2赤壁

杜牧

3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第二单元 剧本的阅读

6陈毅夜访(《陈毅市长》选场)

沙叶新 * 7江姐(第七场)

阎肃 * 8打渔杀家(第四场)

* 9放下你的鞭子

每周一诗

4观沧海

曹操 5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6潍上与友人别

郑谷 第三单元 综合训练

(一)现代文阅读

10战争中的小插曲

未央 * 11心中有明天

刘琦 * 12我家的木头与石头

陈祖芬

13给青年们的一封信

[苏联]巴甫洛夫 * 14短文两篇

养成好习惯

梁实秋 两种习惯养成不得

叶圣陶 * 15人类的语言

吕叔湘 每周一诗

7题菊花

黄巢 8再游玄都观

刘禹锡 9子夜吴歌

李白 第四单元 视听

(八)综合理解 学会赏析 16凤凰琴

17音乐之声 每周一诗

10武陵春

李清照 11咏煤炭

于谦 第五单元 综合训练

(二)文言文阅读

18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 19陌上桑

20出师表

诸葛亮 21岳阳楼记

范仲淹 * 22登泰山记

姚鼐 2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 24诗话两则

诗词改字

洪迈 推敲

胡仔 每周一诗

12题画

沈周 13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郑燮 14鄂州南楼书事四首(选一)

黄庭坚 第六单元 课外阅读指导

(八)长篇小说的阅读 25谈谈长篇小说的阅读

26三顾茅庐(《三国演义》节选)

罗贯中

27子夜(节选)茅盾

28石湖晨雾(《冬天里的春天》节选)

李国文

29角斗场上(《斯巴达克思》节选)

[意大利]乔万尼奥里

30执行死刑(《牛虻》节选)

[英]伏尼契

每周一诗

15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16过零丁洋

文天祥

表 达

第一单元 审题与立意

第二单元 给材料作文

第三单元 怎样写调查报告

第四单元 说话训练

(八)即兴发言

第五单元 文章的修改

(四)中心意思要明确

第六单元 应用文写作

(八)小结

附录

简化字总表

六--九年级阅读能力训练目标与内容

语法总表

(沪教版)初中语文课文目录(S版)

七年级第一学期

阅读*

第一单元

一 石壕吏

杜 甫

二 卖炭翁

白居易

[扩展阅读]

读读想想

老马

臧克家

一句话

闻一多

读读背背

赤日炎炎似火烧

《水浒传》

伤田家

聂夷中

复读与运用

第二单元

三平民总统孙中山

马庚存

四 伞包和豆角

[扩展阅读]

读读想想

雪下大了

丁 浪

人民公仆孔繁森

读读背背

善为国者

刘 向

衙斋卧听萧萧竹

郑 燮

复读与运用

第三单元

五 牛郎织女

六 渔夫的故事

[扩展阅读] 读读想想

孟姜女

日月潭

读读背背

山坡羊•潼关怀古

复读与运用

第四单元

七 松鼠

八 蝎子

[扩展阅读] 读读想想

螳螂

有趣的动物

读读背背

正午牡丹

复读与运用

第五单元

九 背影

十 佛罗伦萨小抄写员

[扩展阅读] 读读想想

示儿女

挨揍

读读背背

游子吟

复读与运用

第六单元

十一 批评和自我批评

十二 古文两篇

扁鹊见蔡桓公

周处

[扩展阅读] 读读想想

说'小' 林默涵

寓言二则

啄木鸟与树

鹰和鼹鼠

读读背背

张养浩 [法]布丰 贾祖璋 徐廷华 学 淳 沈 括

朱自清

[意]亚米契斯

陈 毅 张永亮 孟 郊

毛泽东 韩 非 刘义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语录四则

复读与运用

第七单元

十三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施耐庵

十四 童区寄传

柳宗元

[扩展阅读]

读读想想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吴承恩

大铁椎传

魏 禧

读读背背

'君子成人之美'等语录四则

复读与运用

表达

一 从生活中积累表达材料

二 叙事要有中心

三 变换顺序叙述一件事

四 介绍事物要抓住特点

五 详细地说和简略地说

六 就一件事谈谈看法

七 会听会记

*'扩展阅读'中'读读背背'的文章,根据各校的具体情况,可在课内读,也可在课外读;'读读背背'的诗文,主要让形式在课外阅读背诵。

七年级第二学期

阅读*

第一单元

一 谁是最可爱的人

魏 巍

二 南京

[日]大庭美萘子

[扩展阅读]

读读想想

歌词二首

游击队歌

贺绿汀

抗日军政大学校歌

凯 丰

马玉祥同大学生的对话

读读背背

题临安邸

林 升

示儿

陆 游

复读与运用

第二单元

三 上海的几处景观

小 蓓

四 飞虹凌波话大桥

孙 悦

[扩展阅读]

读读想想

昂然屹立的东方明珠塔

李亚力

上海小传

顾荣舫 读读背背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 维 复读与运用 第三单元

五 谈骨气

吴 晗 六 责任

廖烈东

[扩展阅读] 读读想想

漫谈'人格' 黄 彦

方志敏正气凛然

读读背背

齐大饥

复读与运用

第四单元

七 愚公移山

八 狼

[扩展阅读] 读读想想

黔之驴

知人不易

读读背背

竹石

善积者昌,恶积者丧

复读与运用

第五单元

九 说梦

十 人体内的'夜班'工作

[扩展阅读] 读读想想

生命之水

智慧之花

读读背背

贾生 李商隐

复读与运用

第六单元

十一 社戏

十二 月迹

[扩展阅读] 读读背背

三颗枸杞豆

梦痕

读读背背

敕勒歌

《礼记》

《 列子》

蒲松龄

柳宗元 《吕氏春秋》 郑 燮 《三国志》 傅连暲 陈 良 李宗浩 杨 锋 鲁 迅 贾平凹 程 海 丰子恺

复读与运用

第七单元

十三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论语》

十四 小人无朋

欧阳修

读读想想

交友之道

潘益大

名人论友谊

读读背背

芙蓉楼送别辛渐

王昌龄

赠汪伦

李 白

复读与运用

表达

一 叙述中的'我'和'他'

二 说明一个操作过程

三 发表意见要有事实根据

四 学编小故事

五 列个提纲好

六 写静态和写动态

七 文章语句的修改(上)

*'扩展阅读'中'读读背背'的文章,根据各校的具体情况,可在课内读,也可在课外读;'读读背背'的诗文,主要让形式在课外阅读背诵。

八年级第一学期 阅读* 第一单元

一 白杨礼赞

茅 盾 二 啊,圆明园

王恩宇 [扩展与阅读] 读读想想

祖国,你早

木 青 根

梅绍静 读读背背

别董大二首(其一)

高 适 复读与运用

第二单元

三 奇特的激光

四 红高粱

宛常珍 [扩展阅读] 读读想想

一束激情的信札

王惠林 生物的'睡眠'

林续中 读读背背

咏柳

贺知章 复读与运用

第三单元

五 核舟记

魏学洢 六 苏州园林

叶圣陶 [扩展阅读] 读读想想

美丽的苏州园林

凤 章 晋祠

梁 衡 读读背背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复读与运用

第四单元

七 '挑战者'号追思

八 发问的精神

[扩展阅读] 读读想想

要经得起失败的考验

'弄斧必到班门'

读读背背

知之,不若行之

论诗

复读与运用

第五单元

九 詹天佑与京张铁路

十 藤野先生

[扩展阅读] 读读想想

旋律之魂

——记作曲家施光南

那一片绿绿的爬山虎

--怀念叶圣陶先生

读读背背

出塞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复读与运用

第六单元

十一 木兰诗

十二 最后一课

[扩展阅读] 读读想想

冯婉贞

陶四指

读读背背

自题小像

诗二首(选一)

郝铭鉴

启 凡

盛祖宏

绍燕祥

《荀子》

赵 翼

如 一

鲁 迅

杨匡满 肖复兴 王昌龄 陆 游 《乐府诗集》 都 德 胡永其 鲁 迅

吉鸿昌

复读与运用

第七单元

十三 桃花源记

陶渊明

十四 醉翁亭记

欧阳修

[扩展阅读]

读读想想

爱莲说

周敦颐

陋室铭

刘禹锡

读读背背

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小松

杜荀鹤

复读与运用

表达

一 选择有意义的议题

二 根据需要选用说明方法

三 用名言警句来说理

四 即事说理 有感而发

五 写一件事和写二三件事

六 把理由说得充分些

七 材料的提炼和组合

*'扩展阅读'中'读读背背'的文章,根据各校的具体情况,可在课内读,也可在课外读;'读读背背'的诗文,主要让形式在课外阅读背诵。

八年级第二学期

阅读

第一单元

一 沁园春• 雪

毛泽东

二 湖心亭看雪

张 岱

[扩展阅读]

读读想想

秋天小树林

刘益善

秋魂

刘增山

读读背背

江雪

柳宗元

秋思

张 籍

复读与运用

第二单元

三 秦俑漫笔

和 谷

四 拜谒史公祠

顾传菁

[扩展阅读]

读读想想

在长城上

叶君健

感受七盘关

石 英

读读背背

题西林壁

苏 轼 忆江南

白居易 复读与运用 第三单元

五 武汉百里长堤巍然锁长江

彭晓 汪洋 六 '第一生产力的实现者'--新疆农科院兴农缩写

祝 谦

[扩展阅读] 读读背背

陕北有煤海

世界第一名记者登上太空

读读背背

戏为六绝句(其二)

复读与运用

第四单元

七 最先与最后

八 这是在前进

[扩展阅读] 读读想想

做不馁的'竞技者'

不断把人生的横杆升高

读读背背

游山西村

复读与运用

第五单元

九 小石潭记

十 登泰山记

[扩展阅读] 读读想想

乌蓬摇梦到春江

大明湖

读读背背

宿建德江

中秋

复读与运用

第六单元

十一 学问之趣味

十二 学问与趣味

[扩展阅读] 读读想想

孔子论学(五则)

论求知

读读背背

观书有感

冯森龄

杜 甫

鲁 迅

高 奢

何慧英

蔡惠福

陆 游

柳宗元

姚 鼐

叶文玲

刘 鄂 孟浩然

文徵明 梁启超 梁实秋(英)培根 朱熹

复读与运用

第七单元

十三 尊严

栖 云

十四 我的叔叔于勒

(法)莫泊桑

[扩展阅读]

读读想想

生死抉择

喊 雷

离别的礼物

(美)弗•达尔

读读背背

七步诗

曹 植

忆江上吴处士

贾 岛

复读与运用

表达

一 托物言志

二 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三 用对照的方法叙事写景

四 用正反对比的事例说理

五 文章语句的修改(中)

六 恰当地选用表达方式

七 用对照方法写人

*'扩展阅读'中'读读背背'的文章,根据各校的具体情况,可在课内读,也可在课外读;'读读背背'的诗文,主要让形式在课外阅读背诵。

九年级第一学期

阅读

第一单元

一 唐诗二首

春望

杜 甫

古从军行

李 颀

二 宋词二首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

辛弃疾

武陵春

李清照

[扩展阅读]

读读想想

唐诗赏析两篇

迟乃义

山居杂诗六首(其一)

元好问

复读与运用

第二单元

三 赏不尽看不够说不完的大自然 梁 衡

四 光之香

林清玄

[扩展阅读]

读读想想

延河,静静地流

剑 钊

放下你的斧子

顾 骧

读读背背

山居秋暝

王 维 望天门山

李 白 复读与运用 第三单元

五 孔乙己

鲁 迅 六 范进中举

吴敬梓 [扩展阅读] 读读想想

画马不独画马皮

林士良--《范进中举》赏析

王子安

卢正言 读读背背

登科后

孟 郊 南国十三首(其六)

李 贺 复读与运用 第四单元

七 精神手杖

赖文毅 八 美哉!大勇者

史继中 [扩展阅读] 读读想想

享受崇高

王义堂 论民族节气

李 乔 读读背背

绝句

方志敏 在解放军医院透视戏占

谢觉哉 复读与运用 第五单元

九 在萧红墓前的讲演

郭沫若

十一 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暨区政府宣誓就职仪式上的讲话 董建华 [扩展阅读] 读读想想

假如给我三天的光明

赵泽华 胡大庆 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

左 拉 读读背背

望岳

杜 甫 再经胡城县

杜荀鹤 复读与运用 第六单元

十一 死海不死

十二 蛇岛

黄沭朋 [扩展阅读] 把水库建到地下去

罗祖德 沈林福 珍贵的水

徐廷华

读读背背

学习和工作的意义

爱因斯坦 复读与运用 第七单元

十三 少年中国说

梁启超 十四 捕蛇者说

柳宗元 [扩展阅读] 读读想想

黄生借书说

袁 牧 马说

韩 愈 读读背背

答客诮

鲁 迅 对酒

秋 瑾 复读与运用 表达

一 留心观察生活 从生活中得到启示 二 学写微型调查报告 三 写出人物的精神面貌 四 向人推荐好书好文章 五 文章语句的修改(下)六 写出一点新意来

九年级第二学期 第一单元

一 落花枝头

谢大光 二 祈求

林敬钧 [扩展阅读] 读读想想

麻雀

屠格涅夫 藤思

陈永昊 读读背背

高 越 苔

袁 枚 复读与运用

第二单元

三 一条丝裙的故事

贝蒂•B•杨斯 四 小丑的眼泪

约•马•齐默尔 [扩展阅读] 读读想想

友好的报答

格雷夫斯 考恩在海边

阿•茨威格 读读背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 勃 又呈吴郎

杜 甫

复读与运用 第三单元

五 曹刿论战

《王传》 六 晏子使楚

《晏子春秋》 [扩展阅读] 读读想想

田忌赛马

司马迁 河中石兽

纪 昀

读读背背

韩冬郎(二首之一)

琴诗 苏 轼

复读与运用

第四单元

七 创造宣言

八 师法自然

[扩展阅读] 读读想想

怎样成为天才

核弹专家谈罚点球的秘诀

读读背背

元日 王安石

复读与运用

第五单元

九 榆木疙瘩

十 爱儿之心

[扩展阅读] 读读想想

三十六号

放下你的鞭子(街头剧)

读读背背

杨柳枝词

〈〈孟子〉〉语录一则

复读与运用

第六单元

十一 周公接诫子

十二 出师表

[扩展阅读] 读读想想

勤训

乞不用赃吏

读读背背

和柳亚子先生

赠刘景文

复读与运用

李商隐

陶行知 沈致远 党海山 刘学民 俞华生 赖显生 集体改编 刘禹锡

韩 婴 诸葛亮 李文炤 包 拯

毛泽东 苏 轼

《孟子》

表达

一 情节安排得巧一些

二 展开联想,活跃思路

三 改写和扩展

四 问几个为什么,使议论深入

五 学写小结

附:语法知识复习要点

注:'扩展阅读'中的文章由学生课外自学。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文言虚词用法(超详细版)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如: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2.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

1.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例如: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例如: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例如: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乃”有时还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例略。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从、自)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其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如: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宾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例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1.用作代词。

(一)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例如:

若毒之乎?(《捕蛇者说》你)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

(二)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例如: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宪问》)

2.用作连词。

(一)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例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二)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例如: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若”和“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例如:

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1.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例如: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后汉书·张衡传》)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大铁椎传》)

(二)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例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三)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例如: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例如: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东门之》)

2.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1.用作连词。

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河水清且涟漪。(《伐檀》)

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用作副词。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驴》)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1.用作助词。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如: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如: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信陵君窃符救赵》)

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如: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3.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示手段或凭借的,如: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助词,主要有两种用法。一种是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如:

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指南录〉后序》)

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采草药》)

“者”的另一种用法是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 ”提出要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如: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古之让天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五蠹》)

“者”有时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如: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者”有时放在数词后边,可译为“个”“样”之类。如: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

1.用作疑问代词。

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2.用作副词。

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一)“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如: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谭嗣同》)

(二)“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

何以战?(《曹刿论战》)

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1.表示判断语气的,如:

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

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左忠毅归逸事》)

2.表示肯定语气的,如: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指南录〉后序》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

就是有否定词的句子,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如:

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书博鸡者事》)

3.表示疑问语气的,如: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4.表示感叹语气的,如: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5.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1.用作语气助词。

(一)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报刘一丈书》)

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二)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三)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四)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胡为乎遑遑何之?(《归去来辞》)

2.用作介词。相当于“于”。生乎吾前……(《师说》)

此外,可作词尾。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①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

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②代词。相当于“之”。如: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③疑问代词。怎么,哪里。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④疑问代词。什么。如: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

⑤于何,在哪里。如:且焉置土石?

⑥于此,在这里,在那里。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⑦形容词、副词词尾。……的样子。如:于我心有戚戚焉。

① 给予,授予。

与斗卮酒

② 结交。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③ 和、同、跟。

竖子不足与谋

④ 参加。

蹇叔之子与师

⑤ 赞许。

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帮助。

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

⑥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后来写作“欤”

下载10个文言虚词word格式文档
下载10个文言虚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赤壁赋文言虚词小结

    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

    18个文言虚词详解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1、“而”字主要的用法如下: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32个文言虚词详解

    ·32个文言虚词详解一、安 怎么,哪里。例:尔安敢轻吾射!又安敢毒邪?燕雀安知鸿鹄这志哉? 安全,安定。例:谢庄遂安。可以为富安天下。 安逸。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

    文言虚词的用法

    文言虚词的用法 一、而 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④青,取之于......

    常用文言虚词阐释

    常用文言虚词阐释 《大学语文》大纲在“汉语基本知识”中提出的第二项要求为:“掌握常用 文言虚词之、其、者、所、诸、焉、则、而、于、以、且、乃等的用法,识别同 一个文言......

    初中文言虚词总结

    初中文言虚词总结 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

    文言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虚词 一、引入 二、重点 十八个重点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三、分析 (一)而 用作连词: A表示并列,译为“又”,......

    1 文言虚词教案

    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教案一) 复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恰当地了解文言虚词,了解虚词的使用范围。 过程与方法:通过做题掌握正确使用虚词的方法并明确复习方向。 情感态度与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