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虚词复习教案

时间:2019-05-13 21:47: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文言虚词复习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文言虚词复习教案》。

第一篇:初中文言虚词复习教案

初中文言虚词复习

教学目的: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教学重点:掌握“之而其为以于”的常见用法。教学方法:归纳总结,讲练结合。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文言虚词“之而其为以于”使用频率高,是武汉考纲要求。在中考试题中,文言虚词一般不作为测试重点,只要求考生对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进行区别,以有助于理解文言语句。

二、考点阐述:

首先让我们看2010年武汉中考题:

10.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例句: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A.何以战

B.不以物喜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D.以塞忠谏之路

1.考点设置:常见虚词“之而其为以于”的意义和用法

2.题型设置:为选择题,选项为四个,题干要求判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意同。3.题料来源:所选阅读材料以外的例句几乎全选自课内所学课文。4.考查难度:要求从意义和用法两方面解题,即解释虚词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和语法功能。

三、复习方法:

①掌握常用虚词的一般用法。

②通过比较分析,根据语境推断虚词的意义和作用。③为常用虚词的每一种用法列举两、三个典型例句。

四、复习常用虚词“之、而、其”

(一)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满井游记》)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学生练习:

指出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和意义 故时有物外之趣。菊之爱,陱后鲜有闻。水陆草木之花。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菊,花之隐逸者也。彼竭我盈,故克之。渔为甚异之。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辍耕之垄上。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学生练习:

指出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 泉香而酒洌

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失丽

日出而林霏开

呼尔而与之

朝而往,暮而归 面山而居

人不知而不愠

其(一)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②屠大署,恐前后受 2

其敌(《狼》)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①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狼》)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二)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

学生练习:

指出下列句子中“其”的用法意义 舍其文轩 望其旗靡 不可知其源 增其旧制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其西南诸峰 其喜洋洋者矣

五、完成《能力训练》相应题目

第二课时

一、复习常用虚词“以、于、为”

教师讲析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①屠惧,投以骨(《狼》)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④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三)“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学生练习:

指出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意义

以光先帝遗德

以咨诹善道

无从致书以观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属予作文以记之

以塞忠谏之路也

以伤先帝之明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教师讲析

介词“于”的主要用法有: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如: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②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③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 3.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可译作“比”。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

4.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

学生练习

指出下列句子中“于”的用法意义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

告之于帝(《愚公移山》)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苛政猛于虎也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教师讲析

㈠动词wéi(1)“做”①行拂乱其所为 ②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2)“作为、当作、成为” 例: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3)“说” 例:①孰为汝多知乎

(4)“是”例:①知之为知之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㈡介词wèi ⒈“替、给、向” 例:①愿为市鞍马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③不足为外人道也 ⒉“被” 例: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学生练习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此不为近者大而远者小乎”。(《两小儿辩日》)“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公输》)“宋所为无稚兔鲋者也”。(《公输》)为我为云梯之械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弃其杖,化为邓林 以牒为械

知之为知之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

此为何若人

山峦为晴雪所洗 贤能为之用

二、小结

三、完成《能力训练》相关题目。

第二篇:初中文言虚词复习教案00

初中文言虚词复习教案

教学目的: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教学重点:掌握“之而以于其为焉则乃然”的常见用法。教学方法:归纳总结,讲练结合。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文言虚词“之而以于其为焉则乃然”使用频率高,是随州考纲要求。在中考试题中,文言虚词一般不作为测试重点,但要求考生对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进行区别,以有助于理解文言语句。

二、考点阐述:

1.考点设置:常见虚词“之而以于其为焉则乃然”的意义和用法

2.题型设置:为选择题,选项为四个,题干要求判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3.题料来源:所选阅读材料以外的例句几乎全选自课内所学课文。

4.考查难度:要求从意义和用法两方面解题,即解释虚词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和语法功能。

三、复习方法:

①掌握常用虚词的一般用法。

②通过比较分析,根据语境推断虚词的意义和作用。③为常用虚词的每一种用法列举两、三个典型例句。

四、复习常用虚词“之而以于其为焉则乃然”

教师讲析

(一)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学生练习:

指出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和意义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属予作文以记之

()

3.公将鼓之

()

4.辍耕之垄上

()

5.环而攻之而不胜

()6.专诸之刺王僚

()

7.何陋之有

()

教师讲析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学生练习:

指出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

(1)先天下之忧而忧()

(2)溪深而鱼肥()

(3)环而攻之而不胜()()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拔山倒树而来()

教师讲析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

(三)、动词

作动词,译为“以为、认为” 如:臣以王之攻宋,为与此同类。(认为)学生练习:

指出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意义

1、扶苏以数谏故

()

2、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3、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4、以塞忠谏之路也

()

5、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

6、策之不以其道

()

7、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教师讲析

介词“于”的主要用法有: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

3.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可译作“比”。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

4.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学生练习

指出下列句子中“于”的用法意义(1)告之于帝

()

(2)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3)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4)贤于材人远矣

()(5)每自比于管仲、乐毅()(6)达于汉阴

()

(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其教师讲析

(一)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二)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学生练习:

指出下列句子中“其”的用法意义 1.百姓多闻其贤(代词,代扶苏 2.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它)3.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代它的)

4.专其利三世也(代词,这种)

5.其如土石何(副词,加强反问语气)

教师讲析

㈠动词wéi(1)“做”①行拂乱其所为 ②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2)“作为、当作、成为” 例: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3)“说” 例:①孰为汝多知乎

(4)“是”例:①知之为知之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㈡介词wèi ⒈“替、给、向” 例:①愿为市鞍马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③不足为外人道也

⒉“被” 例: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学生练习

解释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 1.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动词,雕刻)2.行拂乱其所为(动词,做)3.项燕为楚将(判断动词,是)4.愿为市鞍马(介词,为了)

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介词,向、对)

五、小结

六、教学反思

第三篇:文言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虚词

一、引入

二、重点

十八个重点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三、分析

(一)而 用作连词:

A表示并列,译为“又”,例蟹六跪而二螯

B表示递进,译为“并且”“而且”,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表示承接,译为“就”“接着”,例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D表示转折,译为“但是”“却”,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E表示假设,译为“如果”“假如”,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F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也可不译。例吾尝终日而思矣

2、用作代词:只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主语,译为“你的”“你” 例: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3、复音虚词“而已”,置句末,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罢了” 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二)其

1、用作代词

A第三人称,代人,代事物,作定语,译为“他的”“它的” 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B第三人称,代人,作主语,译为“他”“它”,例秦王恐其破壁 C第一人称,可作定语或主语,译为“我的”“我(自己)” 例: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指示代词表远指,译“那”“那个”“那些”“那里”例:则或咎其欲出者 E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多为数词,例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测度反诘婉商期待等语气,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例: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表期望

3、用作连词,A、放在句首,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例: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B、表示选择关系,译为,“是……还是……”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三)为

1、用作介词

A表动作行为的对象,译“向”“对”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B表动作行为的替代,译“替”“给”例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C表动作行为的时间,译“当”“待到”例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D表动作行为的目的,译“为着”“为了”例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E表动作行为的原因,译“因为”“由于”例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F表被动,译为“被”,例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用作助词,放在疑问句末,表示诘问,可译为“呢”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3、用作动词:译为“做”“治理”“作为、当作”“认为”“是”“担任”

(四)以

1、用作介词

A表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译“用”“拿”“凭借”“按照”“用(凭)什么身份”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B提宾作用,译为“把”例: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C表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因”“由于”例: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D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相当“于”,译为“在”“从”例:余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E表动作行为的对象,译为“和”“跟”,也可译“率领”“带领”例:天下有变,王 割汉中以楚和。

2、是以、以是: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3、用作连词,相当于“而”,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A表并列或递进,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译“而”“又”“且”“并且”或不译。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B表承接,译为“而”或不译,例: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C表目的,译为“而”“来”“用来”“以致”例:作《师说》以贻之 D表因果,译为“因为”例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E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译为“而”或不译 例: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4、以为:

A译为“认为”例:皆以为美于徐公

B译为“把……当作……”例:相传以为雁荡

5、用作动词,译为“任用”“当作”

(五)于

A、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例:

1、得复见将军于此

2、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3、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4、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5、故燕王欲结于君

6、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7、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8、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9、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 [答案]:

1、在;

2、在……方面;

3、向;

4、到;

5、跟、同;

6、在……中;

7、从、自;

8、对、对于;

9、给

B、表比较,译为“比”,例

10、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表被动,译为“被”,格式:“于”“受……于……”“见……于……” 例

1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

D、于是 :

1、表原因,译为“因此”,例12: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2、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译为“在这”“从这” 例13: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译为“在这职业上)例14: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译为”在这时)

(六)则

1、用作连词

A表承接,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原来是”“已经是”,例: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B表假设,可译为“假使”“如果”,或译为“那么”“就”

例: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C表并列,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可译为“就” 例: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D表转折让步,“则”表转折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让步,“则”用在关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

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2、用作副词,且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或译为“是”“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七)之

1、用作代词

A代人(第三人称)代物代事,例:作《师说》以贻之 B指示代词,表近指,译为“这”,例:均之二策

2、用作助词,A定语标志,译为“的”或不译,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B补语标志,译为“得”,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宾语前置的标志,例:宋何罪之有?

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E音节助词,无实义,可不译,例:顷之,烟炎张天

3、用作动词,译为“到”,例:沛公引公之薛

四、总结

五、练习

第四篇:中考文言虚词复习教案

中考常用文言虚词复习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在文言文中,根据词是否具有实在意义,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实词,另一类是虚词。这两类词在文言中的作用也不同。曾有人这样说,如果说实词是文言文的肉体,那么虚词则是文言文的灵魂。虚词为何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这是由它的灵活性决定的,它的意义会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但也正因为这一点,加大了虚词学习的难度。而虚词从去年开始又成为我们临沂中考的考点。我们就必须把握一些常见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不过大家不用怕,今天我们就一块来归纳复习几个常用文言虚词的用法。

二、复习目标

1.了解文言虚词复习要点:去年临沂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常用虚词的用法与意义;

二、虚词在文言句中的翻译;

2.掌握 “之、而、以、于”等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三、考什么

首先请同学们看一下,我们临沂2013年中考《语文考试说明》中规定的14个文言虚词:之、而、其、以、于、为、焉、者,也、乎、且、则、乃

其中“之、而、其、以、于、为”使用的频率很高,当然考试的几率也就更大一些,这节课我们就先来复习这几个虚词的用法。

四、怎么考

复习之前,我们先来看一道题,是2012年我们临沂市的中考题。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和“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中的“以”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因为 B.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来 C.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山市》)用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凭借,依靠 从这道中考题中可以看出:

1、题型设置:为选择题,选项为四个,题干要求判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意同。

2、题料来源:四个选项全选自课内所学课文。

同时,这道中考题告诉我们,必须灵活把握常用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才能得心应手,做对题目,把这两分轻松的收入囊中。那接下来我们就来借助题目归纳总结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五、复习归纳

一、“之”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

1、二世杀之()

2、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3、宋何罪之有?()

4、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5、久之,目似瞑()

6、(陈涉)辍耕之垄上()

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8、固以怪之矣()

9、马之千里者()

(二)“之”的用法归纳

1、代词(1)一般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2)指示代词:(之+名词)可以译为“这”

2、助词(1)结构助词(定语+之+中心语)可译“的”。

(2)结构助词(宾语+之+动词)

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不译。

(3)结构助词(主语+之+谓语)

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无实义,可不译。

(4)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可不译。

(5)音节助词:(时间词+之)或(动词+之)补足音节,无实义,可不译。

3、动词(主语+之+宾语)可译为:去、往、到。

(三)直击中考

1、下列句中“之”的意义或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怅恨久之

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B:何陋之有?C:公将鼓之D:辍耕之垄上

2、“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两狼之并驱如故 B.小大之狱 C.布衣之怒 D.王之蔽甚矣

二、“而”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

1、佣者笑而应曰()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3、夺而杀尉()

4、人不知而不愠()

5、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二)归纳:“而”字通常用作连词,在句子中表现词与词之间的并列、顺接、修饰、转折、递进等关系。

(三)直击中考

1、下列各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日出而林霏开 ”中的“而”相同的一项是()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溪深而鱼肥 C.乃记之而去 D.呼尔而与之

2、“而”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学而不思则罔 B.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C.挟天子而令诸侯 D.足肤皲裂而不知

三、“以”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意义

1、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2、以君为长者()

3、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以塞忠谏之路也()

6、策之不以其道。()

7、臣以王之攻宋,为与此同类。()

(二)“以”的用法归纳

1、用作介词①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②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③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2、用作连词: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

表结果,译为“以致”。

有时相当于 “而”。

3、作动词,译为“以为、认为”

(三)直击中考

1、“以”的意义和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B.以告先帝之灵 C.以光先帝遗德 D.以咨诹善道

2、“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以衾拥覆 ”中的“以”相同的一项是()A.必以情 B.以残年余力 C.徐喷以烟 D.以彰其咎

四、“于”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

1、万钟于我何加焉()

2、胡不见我于王()

3、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4、骈死于槽枥之间()

5、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7、不求闻达于诸侯()

8、皆以美于徐公。()

(二)“于”字的用法归纳

1、引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

2、当于与“比”连用时,译为:“跟、同”

3、引出处所、时间、范围,可译为“在、从、到”

4、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三)直击中考

1、“于”的意义和用法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中的“于”相同的一项是()

A.休祲降于天 B.贤于材人远矣 C.欲有求于我也 D.又留蚊于素帐中

2、“于”的意义和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不求闻达于诸侯 B.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C.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五、“为”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为”字的用法。

1、不足为外人道也()

2、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3、二虫尽为所吞()

4、若为佣耕()

5、为坛而盟。()

6、以丛草为林()

7、或异二者之为()

(二)“为”字的用法归纳

一、用作介词,一般读作“wèi”。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给”、”替“等。

2、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

3、表示被动,译作“被”。读作“wéi”

二、用作动词,读作“wéi ”。1.可作判断动词,译作“是”。

2、“为”也可作一般动词,可译为:制造、修筑、接受等动词,翻译比较灵活,其意根据语境而定。

三、用作名词,读作“wéi ”。

(三)直击中考

与”知之为知之“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径寸之木为宫室 B.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C.项燕为楚将 D.士卒多为用者

六、“其”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复前行,欲穷其林()

3、其真无马邪?()

4、其真不知马也()

5、既克,公问其故。()

6、安陵君其许寡人!((二)“其”字的用法归纳

1、用作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那”、“那个”、“那些”、“这”、“这种”等。

3、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推测、反问、愿望等语气: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难道”等,或不译。

(三)直击中考

下列句中“其”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百姓多闻其贤 B.安求其能千里也 C.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D.其如土石何?

七、“乃”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乃”字的用法。

1、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久而乃和()

4、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二)“乃”字的用法归纳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于是”等。

2、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3、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

二、用作判断动词,相当于“是”“就是”。

(三)直击中考

与“乃记之而去 ” 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见渔人,乃大惊()B.太丘舍去,去后乃至()C.乃重修岳阳楼()

D.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六、方 法 指 津

1、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

2、上下文推断法: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

3、代入筛选法:

在阅读和解题时,将某个虚词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

4、标志确认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我们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如:被动句“为„„所”、倒装句”何„„之有?”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就复习到这里,所剩虚词,下节课继续归纳!

第五篇:初中文言虚词总结

初中文言虚词总结

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一)之

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例: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例:肉食在者谋之。(《曹刿论战》

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例: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4、指示代词,译为:这。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6、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无实在意义,不译。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7、助词,作宾语倒装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例:何陋之有。(《陋室铭》)

8、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例: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9、动词,作谓语,译为:去,往。例:吾欲之南海。(《为学》)/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二)其

(1)代词,这,这个:其人视端容寂(《核舟记》)(2)代词,那个:其船背稍夷(《核舟记》)(3)代词,他(她、它)(的): 其夫呓语(《口技》)/ 并自为其名(4)代词,其中,其中的:不能指其一端(《口技》)(5)助词,表反问,难道:其真无马邪(《马说》)(6)助词,表推测,恐怕:其真不知马也(《马说》)(7)助词,加重语气:安陵君其许寡人(8)大概:其恕乎

(9)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其如土石何?

(三)以

1、介词,与后面的词或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或补语,其译意较多。①译为:把,拿。例: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②译为:用,拿。例:以刀劈狼首。(《狼》)③译为:凭,靠。例:何以战。(《曹刿论战》)④译为:根据,按。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⑤译为:因为。例: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

2、作连词,表示顺承、目的、结果等。①可译为:来,而。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②也可译为:以致。例: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作副词,表示时间,译为: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4、动词,用作谓语,译为:以为,认为。例: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注:此处作实词)

(四)于

1.表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例: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2.表示处所,译为“在,从”。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3.表示对象,译为“与,跟,同”。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4.表示处所,译为“到”。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五)而

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有时可不译。例: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并且”、“就”,有时可不译。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

5.代词,可译为“你”,“你的”。例:而翁知我。(《蔡勉旃坚还亡友财》)而

1、作连词,表示并列、顺承、转折、假设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并且,而且。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十则)②表示顺承关系,译为:就,然后。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③表示转折关系,译为:但,却,可是。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④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假如。例:而吾蛇尚存,……(《捕蛇者说》)

2、副词,常依附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无实意,一般不译。例:既而儿醒,大啼。(《口技》)

(六)则 1.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学而不思则罔(2)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那么”。例:万众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出师表》)/ 入则无法家拂士 / 然则北通巫峡(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例: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2.表示判断:可译为“就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七)者 1.代词(1)指人、事、物、时间、地点等,可译为“……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的原因”等。例:京中有善口技者。(的人)(《口技》)/ 可爱者甚蕃。(的花)(《爱莲说》)(2)在数词后表示几种人、几件事或几样东西。可译为“个”、“样”、“项”。例: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3)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可译为“……的时候”。例: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2.助词

用在判断句或陈述句的主语后,表示停顿,不译。例:吴广者,阳夏人也。(“者”与“也”配合,表判断,不译)(《陈涉世家》)/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者”用在陈述句的主语后,表停顿。)(《愚公移山》)

(八)也

1.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可不译。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2.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可不译。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3.句末语气词,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等。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4.句末语气词,与“和”等词对应,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若为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5.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停顿,以引起下文。例:余闻之也久。(《伤仲永》)

(九)焉

1.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十)因

1.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就”。例: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2.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由于”、“凭借”、“依靠”。例: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3.介词,可译为“根据”、“依照”。例: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4.副词,可译为“因此”。例: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 而因以及乎其迹。(《墨池记》)

(十一)且 1.副词

(1)用在动词或数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将”,“将要”、“将近”。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2)表示行为的状态,可译为“姑且”、“暂且”。例: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2.连词

(1)表示递进,可译为“况且”。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还”。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3)表示并列或递进,可译为“和”、“而且”、“并且”。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十二)乃 1.副词

(1)可译为“竟然”。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见渔人,乃大惊(2)可译为“于是”、“才”、“就”。例:乃重修岳阳楼。(于是,就)(《岳阳楼记》)/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才)(《狼》)/ 蒙乃使就学 2.判断词,可译为“是”、“就是”。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3.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你的”。例: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十三)矣

1.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或判断推测语气,相当于“了”、“啊”。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啊)(《岳阳楼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了)(《论语》十则)2.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了”。例:甚矣,汝之不惠!(了)(《愚公移山》)3.语气词,表命令或请求,相当于“了”、“啦”。例:登轼而望之,曰:“可矣。”(《曹刿论战》)

(十四)乎 1.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2)表反问,可译为“吗”。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3)表推测,可译为“吧”。例: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4)表感叹,可译为“啊”。例: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2.介词,引出动作行为发出的处所,相当于“于”。例:醉翁至于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十五)所

1.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所闻”即“所知道的事情”)(《桃花源记》)2.“所”和“以”连用。

(1)“所以”表示原因,可译为“……的原因”。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2)“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可译为“用什么方法”、“用这些来”。例:吾知所以距子矣。(《公输》)/ 所以动心忍性。(“所以”:用这些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的结构,表被动。例: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可译为“被……吞掉”)(《童趣》)

4.用作名词,意思是“地方”、“处所”。例:欲至何所。(《宋定伯捉鬼》)

(十六)哉

1.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2.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

3.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十七)夫

1.指示代词,译为“那”。例: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2.fú,句首发语词。例:夫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丈夫。例:夫齁声起。(《口技》)

4.成年男子的通称,可译为“人”。例: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十八)遂 1.副词,可译为“就”、“于是”。例:遂逐其师。(《曹刿论战》)2.副词,表原因可译为“因而”。例:恐遂汩没。(《上枢密韩太尉书》)

(十九)虽

连词,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例: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例: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二十)然

(1)…的样子:泯然众人矣(《伤仲永》)/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2)但是:然数年恒不一见 / 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3)正确:吴广以为然

(4)这样,那样:谓为信然 / 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二十一)故

1.旧的,原来的。例: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 两狼之并驱如故。《狼》)2.特意。例: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3.原因,缘故。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4.所以,因此。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十二)苟

1.连词,表假设,可译为“如果”。例:苟富贵勿相忘。(《陈涉世家》)/ 苟慕义强仁(《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2.副词,可译为“苟且”。例: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3.副词,表希望,可译为“且,或许”。例:苟无饥渴。(《君子于役》)

(二十三)会

1.副词(1)适逢,恰巧。例:会宾客大宴。(《口技》)(2)一定。例:长风破浪会有时。(《行路难》)(3)定将。例:会挽雕弓如满月。(《密州出猎》)2.动词

(1)回合,聚会。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2)体会,领会。例: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送东阳马生序》)

(二十四)或

1.无指不定代词,可译为“有的人”,“有人”。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2.副词

(1)有时。例:或王命急宣。(《三峡》)(2)或许。例: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二十五)诸

(1)各个、众:其西南诸峰(2)之、于(兼词):投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二十六)及

1、到、至:及目中则如盘盂

2、比得上:徐公何能及君也(二十七)若

(1)像:烨然若神人

(2)第二人称代词,你:若为佣耕(3)至,至于:若夫淫雨霏霏(4)假如:若士必怒

(5)比得上: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6)这,此: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二十八)为

(1)做:公输盘为我为云梯(2)作为,当作:以虫草为林(3)认为:孰为汝多知乎

(4)是: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5)给,替:为人谋而不忠乎(6)变成,成为:卒之为众人

(7)被: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8)句末语气词:夫子何命焉为(9)心理活动:或异二者之为(二十九)与

(1)给:借旁近与之 呼尔而与之

(2)通“欤”,表疑问:轻寡人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3)和:与余舟一芥 尝与人佣耕 念无与为乐者 天与云与山与水(4)参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5)通“举”,推举:选贤与能

2.亡

①失去---大道以多岐亡羊(中山狼传)②通 无---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丷丷)③死亡---馁不得食,亦终必亡而已(丷丷)④逃---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3.绝

①极点---以为妙绝(口技)

②停止---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三峡)③非常---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

④隔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5.诚

①诚心---帝感其诚,命夸娥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②果真---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③确实---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6.易 ①容易---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滕王阁记)

②交换---使人遣赵王书,愿以十五城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③改变--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察今)7.顾

①看---君臣相顾,泣下沾襟

②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③反而---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8.举

①举起---肩举驴上,引避道左(中山狼传)②发动---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③全

④提出---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⑤推荐---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

9.去

①离开---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卖油翁)②距离---去村四里有森林(冯婉贞)10.当

①抵挡---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赤壁之战)②距离

13.兵

①兵器---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过秦伦)②军队---可汗大点兵(木兰诗)③战争---兵旱相乘(乘:交加),天下大屈(论积贮疏)14.度

①揣度---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②越过---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

20.道

①道义---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②说---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③道路---会天下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④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1.居

①停留---不可久居(至小丘西小石潭记)②在某种地位---佛印居右(核舟记)③居住---自吾氏三世居是乡(捕蛇者说)④坐---令女居其上(西门豹治邺)

11.益

①增加---有所广益《出师表》

②更加---君之疾在肌肤,不治将益深||香远益清《爱莲说》 ③渐渐---益习其怕,又近出前后(习:熟悉,习惯)④好处---满招损,谦得益 19.意

①心意---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②神情---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聊斋志异·狼三则)

二.双音节古今异义 古义

今义

1.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到处

表示某种情况时常存在(发生)2.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聚会商议 指管理财务的人员 3.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虽然这样 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4.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德行高尚的人 常指年岁高的人,长辈 5.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可以把 表示许可

6.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到达

关联词,表示另提一件事 7.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失败 凶狠而放肆

8.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从此 连词,表承接关系 9.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用来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的原因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的原因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10.诚宜开张圣听 扩大 商店等开始营业 1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痛心和遗憾 深切地憎恨

12.先帝不以臣卑鄙 地位低微,见识短浅(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13.臣不胜受恩感激

感动激奋

因对方的好意、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 三.词类活用

1.置人所罾鱼腹中(罾,名词作动词,用网捕)2.狐鸣呼曰(狐,名词作状语,像狐狸一样)

3.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怪)4.皆指目陈胜(目,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看)5.乃丹书帛曰“陈胜王”(丹,名词作状语,用朱砂)6.陈胜王(王,名词动词,称王)

7.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忿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8.将军身被坚执锐(坚、锐,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的盔甲、锐利的武器)9.请广于君(广,形容词作动词,扩大)

10.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轻,形容词作动词,轻视)11.天下缟素,今日是也(缟素,名词作动词,穿孝服)12.保其岩阻(岩阻,形容词作名词,险要的地方)

13.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北、东、西,名词作状语,向北、向东、向西)

14.身率益州之众(身,名词作状语,亲身、亲自)

15.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箪、壶,名词作动词,用箪装,用壶盛)16.与亮情好日密

(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17.恢弘志士之气(恢弘,形容词作动词,发扬光大)18.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臧、否,形容词作动词,奖励善良、惩罚邪恶)19.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奸,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事情)20.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良实,形容词作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21.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优劣,形容词作名词,能力强与能力弱的人)22.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广益,形容词作动词,扩大、增加)

23.亲贤臣,远小人(亲,名词作动词,亲近;远,形容词作动词,疏远、远离)24.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效,动词作名词,效力的机会,任务)25.攘除奸凶(奸凶,形容词作名词,奸邪凶顽的敌人)26.临表涕零(涕,名词作动词,流泪)四.一词多义 1.兵

(1)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军队)(2)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兵器)2.长

(1)身长八尺(身高)(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长时间)

(3)以君为长者(辈分大的)(4)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领导者)3.称

(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称作、叫作)(2)先帝称之曰能(称赞)4.出

(1)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出发)(2)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产生)5.次

(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停留)(2)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编排)6.存

(1)而君以五百里之地存者(存在、生存)(2)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抚慰、慰问)7.道

(1)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2)伐无道,诛暴秦(道德)(3)以咨诹善道(道理、方法)8.发

(1)可怜白发生(头发)

(2)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发出)(3)发闾左适戍渔阳(征发)9.分

(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本分)(2)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分开、分裂)10.好

(1)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喜欢)(2)外结好孙权(友好)11.计

(1)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计算)(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计划)(3)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商讨)12.将

(1)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率领)(2)陈胜自立为将军(将军)13.尽

(1)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通达、到)(2)进尽忠言(全部用出)14.举

(1)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成就)(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发动)(3)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推举)15.立(1)陈胜自立为将军(封)(2)复立楚国之社稷(成立、建立)(3)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登上帝王或诸侯的位子)16.临

(1)今当远离,临表涕零(面对)(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17.论

(1)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讨论)(2)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评定)18.明

(1)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严明)(2)以伤先帝之明(英明)19.命

(1)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命令)(2)苟全性命于乱世(生命)(3)奉命于危难之间(使命)20.谋

(1)非惟天时,抑亦人谋(计谋、手段)(2)陈胜、吴广乃谋曰(商量)21.起

(1)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起兵)(2)挺剑而起(跳起、站起)22.塞

(1)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堵塞)

(2)益州险塞,沃野千里(边塞)23.善

(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好)(2)惟博陵崔州平与亮友善(友好)24.上

(1)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上等的)(2)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皇帝)25.胜

(1)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胜利)(2)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尽)26.食

(1)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食物)(2)卒买鱼烹食(吃)27.使

(1)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让,使得)(2)唐雎不辱使命(出使)(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派遣)28.书

(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书写)(2)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字)29.数

(1)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几)(2)广故数言欲亡(屡次)(3)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动词,数数)30.王

(1)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国王)(2)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称王)31.亡

(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跑)(2)且秦灭韩亡魏(灭亡)(3)暮而果大亡其财(丢失)32.为

(1)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变成)(2)陈胜自立为将军(做、当)

(3)惟博陵崔州平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是)(4)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做)(5)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建造)33.谓(1)秦王谓唐雎曰(说、告诉)(2)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认为)34.效

(1)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效力的机会)(2)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奏效)35.信

(1)惟博陵崔州平与亮友善,谓为信然(确实)(2)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3)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4)信义著于四海(信用、诚信)36.兴

(1)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兴盛)(2)若无兴德之言(发扬光大)(3)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复兴)37.行

(1)将军向宠,性行淑均(品行)(2)陈胜、吴广皆次当行(行列)38.许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赞成)(2)安陵君其许寡人(答应)39.言

(1)愿诸君勿复言(说)(2)若无兴德之言(言论)40.遗

(1)深追先帝遗诏(遗留)(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送给)41.应

(1)佣者笑而应曰(回答)(2)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响应)42.遇

(1)公等遇雨,皆已失期(遇到)(2)盖追先帝之殊遇(待遇)43.远

(1)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与“近”相对)(2)亲贤臣,远小人(疏远)44.忠

(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效忠)(2)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忠心)

背记一些固定的句式结构。如:

“不亦……乎”?表反问,可译为“不是……吗?”(其中“亦”只起加强语气作用,可不译); “无乃……乎?”表推测语气,比较委婉,可译为“恐怕……吗?”或者“莫非……吧?”; “得无……乎(耶)”表猜测、疑问语气,可译为“莫不是……吗?”“能不……吗?”或者“恐怕……吧?”;

“如……何”、“若……何”、“奈……何”都表示疑问的格式,都可译为“把……怎么办?”、“拿……怎么样?”、“对……怎么样?”;

“……孰与……”表示“与……相比,谁……”,常可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其……乎?”表猜测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大概……吧?”、“难道……吗?”; “何……为?”表询问或反问,可译为“为什么……呢?”或“有什么……呢?”;

“有以……”、“无以……”,前者可译为“有什么可以拿(用)来……”,后者可译为“没什么可以拿(用)来……”;

“有所……”、“无所……”,其中“所”是助词,“所……”是“有、无”的宾语,所以前者可译为“有……的”,后者可译为“没有……的”。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烦顼的词法、句法等古汉语知识。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要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还有一点同学们要特别注意,一个虚词有多种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在平时学习中应注意打好基础,勤练多思,把握规律,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考点梳理」

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例: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例:肉食在者谋之。(《曹刿论战》

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例: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4、指示代词,译为:这。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6、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无实在意义,不译。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7、助词,作宾语倒装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例:何陋之有。(《陋室铭》)

8、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例: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9、动词作谓语,译为:去,往。例:吾欲之南海。(《为学》)(注:此处作实词)以

1、介词,与后面的词或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或补语,其译意较多。①译为:把,拿。例: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②译为:用,拿。例:以刀劈狼首。(《狼》)③译为:凭,靠。例:何以战。(《曹刿论战》)④译为:根据,按。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⑤译为:因为。例: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

2、作连词,表示顺承、目的、结果等。

①可译为:来,而。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②也可译为:以致。例: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作副词,表示时间,译为: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4、动词,用作谓语,译为:以为,认为。例: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注:此处作实词)

1、作连词,表示并列、顺承、转折、假设关系。①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并且,而且。例: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②表示顺承关系译为:就,然后。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③表示转折关系,译为:但,却,可是。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④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假如。例:而吾蛇尚存,……(《捕蛇者说》)

2、副词,常依附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无实意,一般不译。例:既而儿醒,大啼。(《口技》)

于文言文中“于”一般用作介词,表示处所、时间、对象、被动、比较等。

1、表示处所,译为:从,在。例: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

2、表示时间,译为:到。例: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

3、表示对象,译为:对,向。例: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4、表示被动,译为:被。例:则人之食于虎也。(《说虎》)

5、表示比较,译为:比。例: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其1、作人称代词,代人,与后面的动词、形容词一起作宾语。译为:他,他们。例:百姓多闻其贤。(《陈涉世家》)

2、作人称代词,代人,作定语。译为:他的,他们的。例: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3、作人称代词,代物,与后面的动词、形容词一起作宾语。译为:它,它们。例: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4、作人称代词,代物,作定语。译为:它的,它们的。例: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5、作指示代词,近指。译为:这(种)。例:专其利三世也。(《捕蛇者说》)

6、作指示代词,近指。译为:其中。例:其一犬坐于前。(《狼》)

7、作指示代词,远指。译为:那。例: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8、作副词,常用于句首,表示委婉语气、反问语气等。译为:恐怕,大概,难道。例:其真无马邪。(《马说》)之

1、代词

a、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她,它(们)。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之:代孔文子)。b、指示代词,译为“这”“此”。诲女知之平(之:代这个道理)。

2、助词

a、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水陆草木之花(表领属关系,译为“的”)b、用在主谓短词中,取消句子独立性。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宾语提前的标志,有强调作用。何陋之有? d、凑足音节,无义。怅恨久之。

3、动词:译为“去”“往”“到”。吾欲之南海(到)辍耕之垄上(去、往)。则

1、那么然则何时而乐耶

2、就是,就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3、如果入则无法家拂士 而 连词

1、表顺接

a、表顺承关系,译为“然后、就、便”。斫而为琴弦而鼓之 b、表递进关系,相当于“并且”。学而时习之 c、连接状语和谓语,译为“着”地。匣而埋诸土 d、表顺承关系,可不译。贵人过而见之

e、表修饰,状语与中心语之间,译为“地”。漫漫而游 f、表并列关系。泉香而酒冽

2、表转接,相当于“却”“可是”人不知而不愠 焉

1、疑问代词,“怎么”“哪里”。且焉置土石?

2、兼词,相当于“于之”。必有我师焉(焉:在里面)

3、语气词,用于陈述句后。寡人反取病焉(焉:啦)

4、用于句尾,表停顿,相当于“啊”“呀”。有子存焉

5、形容词、副词词尾。“……的样子”。怡然自得焉

6、句末助词,无义。因以为号焉 其

1、第三人称代词,表示领有。译为“他的”“她的”“它的”“他们的”。其实味不同(它们的)。

2、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其中的”。其鸟昏与庸无以异也(那)

3、加在“如……何”前面,有加强反问语气的作用。其如土石何? 然

1、指示代词,“这样”“那样”。吴广以为然

2、是的,对的。昭阳以为然

3、转折词,然而,但是。然往来视之

4、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环堵萧然。者

1、代词,指人、物、事、时间、地点等。

译为“……的人”“……的东西”“……的事”。贫者语于富者(……的人)。

2、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者……也”译为“是”。陈胜者,阳城人也。

下载初中文言虚词复习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文言虚词复习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文言虚词归纳总结范文大全

    初中文言虚词整理 故 1、 旧,原来。 《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故:学过的知识。) 《狼》:“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 原因,缘故。 《陈涉世家》:“扶苏......

    初中文言虚词总结

    初中文言虚词总结 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

    文言虚词的复习教案(五篇模版)

    文言虚词的复习(一)(教案) 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常6个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义。 2、指导、强化学生辨别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的能力,提高应考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掌......

    文言虚词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后面的题。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

    文言虚词教案(精心整理)

    文言虚词教案 根据语法功能和意义,把汉语的词分成两大类: 一、实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可以做句子主干成分) 二、虚词——不表示实......

    1 文言虚词教案

    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教案一) 复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恰当地了解文言虚词,了解虚词的使用范围。 过程与方法:通过做题掌握正确使用虚词的方法并明确复习方向。 情感态度与价......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14个

    2012年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 临沂九中 刘翠松整理 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 初中常用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为,焉,也,以,于,则,者,之共14个。 【之】 (一)代词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 1.作第三......

    文言实词及虚词复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

    文言实词及虚词复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一、知识点梳理 文言文实词 通假字 (1)从声音上看,通假字与被通假字具有音同或音近(双声、叠韵)的关系 (2)从字形上看,通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