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在新课标下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浅谈在新课标下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中心完小 田群珍
在新课程改革的同时老师必须转换自己的角色。“师者,授业,解或也。”教师多年来一直扮演着严师的角色,是高高在上的真理与智慧传授者形象“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是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世人眼里的老师,又是一个悲壮的角色,拼尽全力燃起自己微弱之光,却使自己变为灰烬,默默又暗淡。流泪的红烛体现了教师行为无私奉献的精神,却忽视了教师的自身发展。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这一桶水的角色,又让教师成为一个施予者,只有单项给予灌输,没有双向互助,教学相长。过去传统基础教育课程明显确定性,即:统一内容,统一考试,统一教材,统一教参,统一标准,又使得老师成为“教书匠”。教学活动变成了一种机械的劳动。教师依赖教科书和参考书,较多地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也熄灭了学生创新的火花。
传统教师是无私奉献的代名词,是智慧的化身,是神圣的长者,是权威的领导,是教学的中心。国家基础教育改革颁发的《课程纲要》和《课程标准》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新一课程环境。新的课程环境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多方面发展,倡导合作学习,探索学习,课程的综合性加大,教材教参留有创造的空间。在这种课程环境下,教师具有更多的创造新形式,新内容的空间,新课程标准的提出也对教师这一角色的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该转变观念,转换角色。
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过程的性质和教学结果的质量,《标准》在课堂实施上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倡导自主学习,老师是“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要营造一个安全感的学习氛围,使他们敢于行动,积极探索和思考。在学生自主学习时,老师应积极地看、听、想,适时地指导,点拨。同时培养学生自由。因为只有学生在自律的基础上,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适时点拨,启发,能让孩子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这样的课堂也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充分的身由。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探索。真理和智慧永远是蕴藏于尚未被发现的知识背后,老师带领学生全力去挖掘探索,才是最高理想的教学活动。
课堂上,老师更是象学生的朋友和知己,是学生最可信赖的心灵支持源。允许孩子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发表不同的见解,允许答案的多样化,教师不仅要无私奉献,更应重视自身发展,学会终身学习,自我提高,实现自我价值,焕发动人的光彩。学生大胆质疑给老师带来挑战!也为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今天的孩子生活在信息朝代,网络时代,不仅知识面广,而且 思维活跃,他们常常以独特的感受和特有的思维方式,童言无忌地提出问题,发表见解。新时代的教师,就应以学习者形象代替无所不能者的形象。
劳动课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课后都有“想一想,做一做”的练习,这就强调了参与。教师要给学生一个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均等,给学生一个创新的领域,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把学生以生俱来好动和喜成功的心理转化为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去探究,去创新,在这过程中,让其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如何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唤起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过程,在愉快中锻炼动脑、动手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健康个性。着力培养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的意识,在劳动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新观念,从执教者变成组织引导者,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自主发展。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要转换角色,激趣创新;社会课堂,不断实践创新;合作学习,善于创新;感谢知事实,激发情趣;寓教于乐,诱发想象创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言:“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假如一个人对什么都不感谢兴趣,那他就没有学的欲望,更不谈上创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课程标准》都强调:学生是鉴赏主体。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有激发学生对学习劳动的浓厚兴趣,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才能体现实实在在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上,发挥学生、教师的主导作用。
经过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转换角色,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变无趣为有趣,使之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懒动手为我要做,在议一议,做一做中,通过动手使同学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
劳动课是以劳动实践为特色的课,老师既要深入教材,又要跳出教材,带着学生参加适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为劳动课补充新的内容活力,使学生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增长实践知识,加强锻炼,其次在劳动实践中自主发展,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能力。带领同学们去采访农民伯伯,搞一些社会调查,多进行一些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拓宽了知识面,开阔了眼界,学到了劳动的本领,而且进一步提高了劳动素质,培养了解创新的意识。俗话说,猎往前,鸡往后,各有各的法。在社会上大显伸手,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具备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和开放视野„„”倡导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学习方式。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知识基础出发,为学生创设合作学习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所学的劳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在此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培养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创新的基础,是丰富的想象力,才会产生新的冲动,创新才有取之不尽的源泉,创新才能插上飞翔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面吏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可见,作为跨世纪的一代小学教师,培养学生的丰富想象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这也是“素质教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其实,小学教学中,不仅是语文知识及其他知识的综合,还是培养学生大胆想象,创新精神的阵地,我们首先得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大学语文”教学观,建立新的创新意识,不断完善和充实自己,积累充足文学知识。
所谓想象创新精神,是在改造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活动。想象创新,是在已知的事实或已知的观念上,在思想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显而易见,认识事物,感知事实,激发情感,是培养想象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我们在培养创新精神的教学中,必须不怕麻烦,先带学生认识事物,认真观察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特征,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才能引导他们进行合乎情理的想象创新。
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对于孩子来说,游戏是生活。在教学中适时地使用游戏,寓教于乐,有利促进孩子们对事物的认识,有利于诱发丰富想象,有利于发展智力,有利于激发孩子兴趣,有利于促进孩子们社会化的各种能力得到培养,特别是想象创新,让孩子在游戏完成,他们会感到轻松愉快,心理得到极大的满足和享受。我在教学《记一次有意义的活动》这篇习作时,首先我组织一次植树活动。那是在3月12日一个烈日炎炎的下午,在植树时,我指导学生细心观察天气、小树、大地的变化,然后让学生分组去干。在表演中,我引导学生把小树当作不树植好,给小树浇水,浇水前小树的无奈,吸水的贪婪,喝饱后的满足都一一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惟妙惟肖,充满童趣。同学们植树的场面,就更显得活泼自然、落落大方,情真意切。这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体现了他们对小树的热爱。
通过“表演”这一活动形式,使学生的教学走向开放,把学生带入一个生活的广泛天地,既唤醒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便宜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加到学习中来,又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强化了想象创新的感受力,使学生某些潜在的能量得到空前的释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学生积极投入学习,主动改飞想象,学习时轻松愉快,各种能力均得到锻炼和培养,特别是想象力的培养,水到渠成,潜移转化。学习课变成了孩子们放飞想象的乐园。
课程倡导:“重视情感、态度、价值的正确导向,”“应该注重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教学过程中。”同时心理研究也就告诉我们:积极情感能产生感驱动力,鼓舞孩子们去行动。“情感教学也就成为培养创新精神教学过程中的”催化剂“,是教学的“情商”。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革新教法,更新手段的同时,应当着重培养创新精神的情感品质培养策略研究。
近年来,教学改革大力倡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质疑问题,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根本途径。在一定意义上,创新教育就是一种学会 思考的教育。而学会思考的核心则是在于提出独到的问题。然而,在我国,“教师是绝对权威,教材是绝对范本,教师讲的,学生必须无条件接受,教材说的必然是真理”的观念长期在于教师的头脑中,使学生养成了对教师的依赖,对教材的崇拜,而且发展为习惯。学生不想,也不习惯向老师和书本提出质疑,只习惯破除这种“权威”和:“习惯”。教师要转换角色,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和学生一起经历质疑探索过程,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运用中进下一步发现问题,从而获得新的知识。这样,才能确保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状态,才有可能产生新的氛围和意识才有可能形成创新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我们应着重解决几个方面的问题:确定“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课堂教学目标;创设“以民主与和谐为真谛的教学环境”,实施“以激励为主要目的”的新型目标结构。
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氛围,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自由创造的才能。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建立起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相互尊重、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与和谐 的课堂教学环境。以无拘无束充分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思维,认识和情感,不怕出错和失败。因为即使错了和失败了,老师也不会批评,同学也不会耻笑。这样,学生就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就能够积极探索和思考,逐步形成一种以创新思维来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和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性格特征。
评价具有检测和激励等功能。学习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适时的学习评价,教师可以把握学生课堂学习情况,以便调控教学活动。科学的学习评价可以有力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学习。然而如果学习评价操作不好,不仅不能发挥它的功能,还会带来负面效应,甚至还会严重挫伤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认真研究评价策略,实施以激励为主要目的学习评价。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中,我们要认真学习和领会《语文课程》的精神,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胆尝试,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努力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广阔天地和肥沃土壤。
第二篇: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习陶行知创新教育理论有感
最先知道的陶行知先生,是那个奖励了打架小学生三块糖果的与众不同的校长,于是便利用放假在家的空闲,研读了《陶行知文集》。
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陶先生这位留学西洋又为中国的乡村教育奔走呼号、鞠躬尽瘁、被誉为“民主魂”的伟大教育家,其教
育思想博大精深,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感触最深的是以下两点:
1、做起来 陶先生提倡实践第一,干字当头。他把王阳明先生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翻了半个筋斗,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并因此又特意将“知行”的名字改为“行知”。
2、要创新 “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在陶先生的整个教育思想中,这种创造精神,我以为是其精髓,值得细细研究,好好领悟。
毛泽东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在一起,领导中国人民站立起来;邓小平又汲取毛泽东思想中的精髓,创造性地将其与中国新时期的国情结合起来,领导中国人民富裕起来。这些都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光辉典范。作为一个21世纪的教育工作者,如何在“知陶”“师陶”之后独立“行陶”,将陶先生的精神发扬光大,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同仁面前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陶行知先生早在1934年就明确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这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可见创新并不神秘。教育工作者要有创新的意识,要有放手让学生创造的胆量,“好学生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自己学出来的”。这话不无道理,它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所要认识的知识虽然是人类已知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全新的,仍要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的重新创造的过程。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创新意识,依靠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来完成教学任务。老师应少用陈述式的语言,大力倡导讨论式教学,多用“想一想”、“试一试”这种语言,变“注入式”为“启发式”。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动脑、动手,起到加工知识,自我增长知识的作用,达到激化创新思想,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笔者曾观摩过一堂地理课,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国西部大开发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缺水,请向怎样解决?学生纷纷各抒已见,有的说人工降雨;有的说把天山、祁连山等地的冰川融化;更有大胆的设想:用核武器把喜马拉雅山脉炸一个大口子,订印度洋上的湿润气流长驱直入我国的大西北!一个个创新的设想在迸发出智慧的为花,谁能说今天的异想天开在明天不会成现实?信息时代呼唤创新,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以此为契机,奏响创新的主旋律,培养一代又一代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二、课外活动
通过开展课外活动,可以使学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运用于实际,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外活动中要努力营造一个创新人才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让学生放下肩头沉重的书包,轻轻松松地投入到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如主办知识讲座、竞赛活动,开展社会调查、实践和服务活动及各种兴趣、特长、学科小组活动,举行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及小论文比赛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具有趣味性、自主性、灵活性等特点,正确加以运用,对于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开拓学生视野,丰富课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积极的意义。我校在开展课外活动方面走出一条成功之路,他们突破40分钟的课堂“灌输”模式,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开展丰多彩的举小组活动,多渠道提高学生整体素质,通过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班干部长等途径,发掘学生在某些方面所具有的特殊能力或潜能,积极领导学生科学性发展。
三、家庭教育
家庭是儿童生活第一所学校,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一方面为人的启蒙教育和以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良好条件,另一方面它也关系到社会公共生活的各方面利益,因为下一代的成长和民族素质的提高,都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好了,对于孩子的学业,家长们关注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对了孩子的前途,家长更是倍加关切,望子成龙。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别让孩子在起跑线上就落后了”成了一句“至理名言”,重重地压在众多独生子女家长的心头,并悄然融化在他们的血液中。于是家长把对孩子的教育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双休日”。可要问一问21世界究竞应该让孩子具备哪些能力,家长恐怕就难以回答清楚了。有这样一个故事,科学课上老
第三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铸造班级活的灵魂
[摘要]创新精神是一个人、一个民族创新发展的灵魂和动力。一个班级的活灵魂取决于它的学生们是否有创新精神。做为新时期的班主任,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放在班级工作的突出位臵,才能铸造出班级的活的灵魂,为国家培养出真正有用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铸造班级灵魂创新能力创新精神
江泽民同志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可见,创新精神对于一个人、一个班级、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性。一个人能否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主要取决于他是否有创新精神。未来的社会,人的创新能力将会受到空前重视,善于创新的人将成为知识经济最主动、最积极的力量。学校肩负教育下一代的重任,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中。而班级作为学校的一个基本的组成单位,更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摆在突出的位臵。在班级工作中实施创新教育,我认为作为班主任首先要从转变教育观念入手,树立以创新精神为价值取向的人才观、教育观和价值观,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班级工作的突出位臵。许多成功的经验证明,只要班主任能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创新的时间与空间,激发他们创新的欲望,点拨他们创新的思维,教给他们创新的方法,就能使班级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我认为,班主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德育为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勇气
首先,以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入手,使学生掌握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没有科学的方法,创新就无从谈起。班主任要耐心细致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诚信、守纪、自尊、自立的优良品质,从一点一滴做起,逐步培养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其次,从明确学习目的性教育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勇气。学习的目的是应用旧知识,创造新知识。班主任要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提出不同的观点、思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不安于现状,不怕失败,要有开拓进取的精神。学生只有生活在充满新意的环境中,才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作为。
二、强化班级管理,激发创新意识
首先,要选出责任心强、有创新意识的班干部。创设民主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班干部的竞选演讲,评选出的班干部,要具有竞争意识、组织能力、目标意识和极强的责任心,如果每个班干部都各司其职,相互协调配合,做到“事事有人管,时时有人问”,这样的班级活而不乱,富有发展潜力和创造性。
其次,要鼓励学生人人参与班级管理。每个学生都有其个性思维,充分发挥每学生的智慧资源,让每个学生都敢于参与,乐于参与管理,班主任要以接纳的胸怀欢迎每一个管理环节的建设性意见。班主任应该注意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每一个学生都有许多优点,帮助学生树立信心,鼓励、激励学生成才。如在我们班,现在是新课堂,班里都是以小组形式坐在一起,这样座位较集中,下课时学生来回走动容易碰到凳子,甚至被绊倒,有学生建议:下课时,全体学生在起立后都把凳子放到课桌下面。这样做既使得班级显得整齐宽敞,又能使同学们有个宽阔的通道。我采纳了他的建议并对这个学生给予表扬。
再次,对于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把它摆出来,让大家一齐讨论,共同商量对策,学生进行自我分析,各抒已见,如:有人经常抄袭作业怎么办?值日班长遇到不服管的怎么做?劳动很认真和不认真的人该如何区别对待等等,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思考的机会,增加其主人翁意识,把创造思想渗透于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充分发挥管理对学生的约束、激励、引导作用,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创造性思维,变学生适应性发展为创造性发展,从而造就具有富
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杰出人才。
三、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首先,班主任要构建民主、和谐的班级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既鼓励冒尖,也允许落后。改进评价方式,绝不能以分数的高低来评价一个学生的优劣。要给个性不同的学生以充分表现特殊才能的机会和权利。陶行知先生说:“让我们解放眼睛,扔掉有色眼镜,要看事实,看未来;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巾,要想得通,想得远;解放嘴巴,享受言论自由,谈天,谈地,谈出真理来;解放双手,甩去无形的手套,大胆操作,向前开辟;解放空间,把学生从文化的鸟笼里解放出来,飞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去捕捉。”
其次,要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思考,逐步解疑,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大胆质疑、讨论、争辩。开发求异思维、逆向思维,聚合思维、发散思维的能力,然后对结果进行评价,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喜悦,感受学习创新的美。
再次,是班主任要改进评价手段,增加学生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评价内容,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一位哲学家说:“人类正是在不断失败中才不断进步的”。新课改理念下的班主任不应把学生的失误看得太重,而是与学生一起商讨如何改进与发展,进而去创造;他们对学生不是简单地训斥与限制,而应是鼓励其发展与创造。
四、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
创新意志是创造者自觉地确定创造目标,克服困难,以实现创造目标的心理品质。班主任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除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外,还应“导之以行”。通过组织诸如“团队活动”、“主题班会”“课外活动”、等丰富多彩的让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教育学生,磨练学生意志,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这就要求班主任要精心设计每一次活动,精心组织每次活动,使班级各项活动呈螺旋上升趋势,永远给学生以启迪,以智慧、以希望,使学生永不满足,勇创佳绩。
总之,创新教育,班主任任重道远。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过程中班主任还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尽可能的发挥家庭、社会的力量,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让我们积极发掘孩子们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地发展,努力培养创造型人才。
参考文献:
商继宗、钱颖《创造性学习心理学》1983年3月,湖南教育出版社
戚建庄等《班主任工作艺术》1981年3月,华夏出版社
任小艾《我的班主任工作》1989年9月,光明日报出版社
第四篇: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安达市新兴小学——王园园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是民族兴旺的动力。它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21世纪呼唤创造人才,如何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开展创新教育,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发展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当今教育教学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与此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那么,教学应如何依据学科特点,找出创新教育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第一,教师应首先更新教学观念,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跳出来,具备明晰而深刻的创新教学理念,具有创新精神和不断进取精神。传统的教育观的基本特点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了老师的作用,而新的教育要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线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上来,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
第二,教师应该改进教学方法。传统教育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采取启发、引导、积极参与等方法,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培养学生敢于批判、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设备条件,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有改革创新精神,又要着眼于实际效果。
第三,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创造的学习环境。教学环境应当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让学生大胆的想象甚至可以异想天开。学生能否具有一定的对学习内容自主选择的自由,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追求人类的最高财富——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敢创造,同时迸发出创造思想的火花。老师应多为学生创造表现机会,使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提高创新能力。
(一)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愿意创新:
古语云“亲其师——则信其道”。要想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必须建立起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这是教学活动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基础,只有在平易近人的老师面前,学生才可能无拘无束地发表见解,热火朝天地展开讨论,情趣盎然地投入实践活动中。新课变更是要求教师应该树立新的教育观和学生观,就是要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维护和承认学生的人格尊严和人格平等。教师一定要把学生看成平等的共同探讨问题的伙伴,把自己看成一名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同时更要注重通过心与心的交流,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如低年级“观察蚂蚁”一课,大家知道:蚂蚁捉来后到处乱爬,不能很好地观察,使得课堂很乱,但教师并没有大声训斥,而是采取“我是你们的一员”做法,走近学生:“这蚂蚁真不听话,到处乱爬,怎么办呀?”这时学生还没有从兴奋中走出来,没有马上回答出这个问题。教师还心平气和地说:“不要紧,静下来,我们再想一想好吗?”教师既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又引导他们走入新的探究活动,在这种平和的氛围下思维从一种兴奋又到另一种亢奋状态。学生的想法奇特而合理,很好地解决了蚂蚁乱爬的难题。
(二)构建展示自我的平台,激发创新精神: 陶行知说过:“请把学生的自由还给儿童,要他们走上创造之路,手脚并用。”学生在学习知识时,他们感悟、体验、内化的过程,就是自我展示、创新的过程。构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让个性得以尽情地张扬。
首先,给他一个机会让他去说。学生的特点就是爱说,他们要体验说的快乐。而现实中,教师多限制说的权利。更不善于倾听。学生在这样的老师面前,也就失去了信心,渐渐地也就只愿当听客了。为使学生能说出自己想说的内容。可以先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学生按步骤实验。进而引导他们,说观察的内容、说操作过程、说探究过程、说研究方法、说你的不同意见、不同观点和想法。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样达到有话可说,说中补充,说中完善,在说中互相鼓励,集思广益,学习情绪高涨,思维引向深入,创新意识不断增强。
其次,给他一个勇气,让他去质疑。“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问题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只有当学生能质疑,会质疑时,才有创新的可能。所以,课堂上创设质疑的环境至关重要。也就是要让学生有疑可问。如《奇妙的指纹》一课这样设计: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向学生展示了两幅指纹画,并问这是由什么来画的?学生望着指纹画感到惊奇,小小指纹不能画出一幅幅美丽的画。教师:“这就是我们的指纹,关于指纹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话音未落,小手纷纷举起。问的问题是五花八门。但应注意:在提出问题时,就及时鼓励、培养学生主动、独立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有勇气提出自己的看法和问题,哪怕是简单的、可笑的、离谱的。不应是训斥、责备。让他们燃起希望、自信之光。
当有学生提出一些幼稚的、离谱的问题时,教师也要尊重他们提出的任何问题:前边讲的像有学生提出:“胎儿有指纹吗?黑猩猩有指纹吗”等,欣赏他们表示出的具有想象与创造性的观念;多夸奖、鼓励他们提出的意见。要使学生在你的人格魅力下;在你的信任的目光下;在你的关心、期待的眼神里;在你佩服、赞许的眼光中,不仅 3 爱问、敢问、会问,形成较强的质疑、解疑的能力。支持学生敢于打破常规,突破思维定势,使得创新意识不断增强。
还有,给他一个途径让他去探究。要想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就要考虑如何提供给学生参与的机会,让他们参与的时间、空间和自由度。如《奇妙的指纹》,当学生提出五花八门的问题后,引导、筛选,充分留有空间的自由度,由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问题去研究,充分说研究的方法和理由,课堂气氛热烈,争论达到白热化,思维完全被激发,满足了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学生多选取一些难度的问题去探究,说明学生欲望强烈、更具有挑战性。
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呈现学习内容,易在学生心理产生情感共鸣,他们愿意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自主尝试,自主探究,自然地把自己推到了探究的前沿,积极探索时,求异创新。
让课堂充满生机,并在“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观引领下,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大胆质疑、猜想,尽情的说,大胆地问,放手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使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进入理想境界。
第四,保护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做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 作为教师对发展中的个体要以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采用多元化的发展的评价方式,从客观上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
(一)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属于不成熟的个体,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也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重在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与文过饰非相比在对待错误的态度上,这不正是一种创新态度吗?比如:教学中常见的“插嘴”,可理解为学生的不遵守纪律,也可以理解为学生思维快的表现,这就要看他们的动机是什么,再作结论。
(二)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学生时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带有一定片面性,常常默 4 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有时,又常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中来判断对其评价。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教师要从语言上多下功夫。特别是激励的语言更能激起学生积极思考。可以这样与学生交流:“同学们,咱们一起想办法好吗?”“你愿意告诉同学你是怎么想的吗?”多采用“他的方法可行吗?”“谁有更好的方法?”“老师相信你有能力。”“你的想法出乎大家的意料,有创意!”等富于挑战性、鼓励性的语言。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如:“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等表示你的关注和赞许。充分体现师生间的民主与平等。
当教师语言像温暖春风,似涓涓细流融入学生的心田,被鼓舞时,他们会更有激情,更加有效地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学生在这样有安全感的氛围中学习心情愉悦,敢说、敢想、敢问,思维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能使学生的创新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三)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好奇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的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而创造性人才的特点却是永驻的,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每一个成才的人,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童心,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比如:对于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精神,应加以爱护和培养。
总之,对于学生而言,所谓创新,就是要用心地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适时地点拨引导,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真心给他们正确地评价,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我们的学生将会勇敢地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成为21世纪的创新人才。不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它是一个系统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循序渐进,长期坚持,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成果。
第五篇:新课标下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
新课标下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交际最基础的则是说话,这是与他人交流思想、表情达意的一个重要途径。低年级学生词汇量少,口语表达思维能力较弱,这些影响了学生说话能力的提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怎样指导低年级学生进行说话,使学生乐说、善说,真正做到“能说会道”呢?
一、借助教材,指导学生说话。
1、识字教学:在识字教学中训练口语交际,最掌用的方法就是扩词、造句。此外,让学生自己说说你如何记住这个字或说说某类字的构字规律,也可以训练学生的说话。
2、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口语交际,主要是教师通过描述课文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课本,课文与学生,学生与教师这三者的交际。教师在教学中,要处处留意,挖掘教材的语言要点,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另外要充分借助插图,一定要让学生一部分一部分观察之后,连起来说一说图意,训练学生的观察说话能力。利用课文的精美插图,指导学生把话说具体。
3、阅读教学:借助课文的朗读教学,训练学生说有感情。加强朗读训练,也是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一种方法。学生如果受到良好的朗读训练,平时说话时也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一些朗读技巧,注意语音的强弱,节奏的快慢,语调语气的变化,并带有丰富的感情色彩。朗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采取个别读、领读、齐读、自由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学生感情朗读能力,以达到训练学生有感情的口语表达能力的目的。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发音清楚、响亮,连词读,不唱读,然后逐步做到读流利,注意停顿,读出一定的语气。
二、创设情境,激发说的欲望。
创设良好的交际氛围,对于学生很重要,只有他想说,乐说了,训练的首要目的也就达到了。开学伊始,作为刚入学的小朋友,互相之间可能并不十分了解,在学习了一段时间,已经组成了一个新的集体,应该互相了解,互相帮助。教材中很自然地在第一次口语交际中编写了“我说我”这一内容。老师为了给学生创设一个敢说,爱说的氛围和良好的交际情境,可以第一个示范给小朋友们“我叫××,今年××岁,我最喜欢„„”,这样让学生体会教师非常勇敢大方。然后教师再说“谁愿勇敢大方的也自我介绍一下,让老师和小朋友都认识并记住你呀?”这样一来,小朋友都想说了。此时我们允许孩子们说得不好,只要他们敢于说,乐于说,就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毕竟这是第一节口语交际课,在此基础上老师再逐步指导说好。
如<<说说我的家>>是一道以介绍自己的家庭为内容的一种言语交际训练。目的是通过训练,让学生学会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家庭。家是每个孩子最熟悉的环境,最温馨的港湾,家长是孩子最亲近的人,“我的家”这一主题是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的好素材。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全家福,播放歌曲<<可爱的家>>,让学生边听边唱,边欣赏照片。接着我相机引导:“看着你们个个脸上的笑容,老师想你们一定很爱自己的家,那你们能把亲爱的父母长辈,把你们家欢乐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吗?”揭示活动主题:我的一家。再引导学生从生日、属相、长相、职业、爱好、品质以及自己的感受等多方面说说自己的家人。小组互相交流,因为说自己的亲人,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话想说。
三、老师要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对于这些年龄小,知识少,经验少的小朋友们来说,他们具有着旺盛的精力,广泛的兴趣,强烈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只要老师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也就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创造性思维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如在进行“我爱吃的水果”这次口语交际时,让学生动手画一个喜欢的水果,再说一说他的样子、颜色、味道,你为什么喜欢它?可能短短的几句就说完了,而大多数的学生说的都差不多。但是如果老师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你所画的水果上加上一个表情,或笑、或哭、或怒„„再想象一下为什么你喜欢的水果会有这个或笑、或哭、或怒„„的表情。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翅膀,让他们飞上广阔的高空,有着丰富想象力的孩子们,就一定能说出各种各样,希奇有趣的故事来。听着别人说的那么有意思,得到小朋友和老师的赞叹,那他们自己也会大胆想象,急切地要表达出来,希望得到更多的掌声。由“要我说”自然地变为“我要说”,从而激发了全体学生,培养了全员的口语交际能力和想象力。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也就会随之得以培养和发展。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机会,激发其表达的欲望,把握契机,有步骤地进行指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就一定会得到很大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在其过程中培养了他们想说、敢说的心理素质和语言的适应能力,形成了良好的口语表达习惯,为今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