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楚霸王败走浦口的传说(地名故事经典)
楚霸王败走浦口的传说(地名故事经典)
传说,当年威名一世的楚霸王,是在垓下被打败的,垓下离浦口大约五百华里。项羽带着虞姬和亲信,连夜突围出来,奔往江东逃命。一路逃到浦口东边的“点将台”时,天色刚亮,项羽本打算在浦口渡江东去,可到了浦口一看,刘邦的大将韩信已率兵封锁了长江,并在浦口设兵把守。没办法,项羽只得原路折回,向西逃。
薄雾渐散,天色大亮,项羽等人逃到一座小镇附近,刘邦追兵的呐喊声已能听到。项cn羽拨马奔上镇东一座小山顶上,手搭凉棚向东一望:只见驿道上,尘土飞扬,战旗猎猎。那当先一骑,是身材瘦小、貌不惊人的韩信。项羽见是他,真想一把抓住他生吞活剥。就在这时,霸王的坐骑乌骓马长啸一声,腾起两只前蹄,又重重地落在草丛中,霸王熟知这坐骑的性格,晓得它是敦促主人快寻生路。他抖抖缰绳,瞪眼四处寻望,北边被老山挡住,看不到生路。只有南边临江十来里的地方,有个渡口,叫“西江口”,要是快马加鞭,要不了一袋烟工夫就能到达。可是,那里哪来渡船呢?再说,韩信十有八九也在那里设下埋伏了,去不得!他沉思片刻,当机立断,毅然带人继续西逃。
其实,项羽这步棋下错了,韩信偏偏在西江口没有布防。项羽那时要是在西江口渡江,就平安无事地回江东了。长江对面有三座石矶,名叫“三山矶”。据传这是曾在西江口对岸迎接项羽渡江的三位江东仙翁所化,仙翁们想把霸王接过江,结果等啊等啊,始终不见霸王身影,一气之下,就化为三座小山,立脚生根在江边了。
项羽当年登高瞭望的小镇,被后人取名为“高望”。由于年代久远,这“望”字,被传为“旺”字,也是讨个吉利吧。
项羽率众从“高望”向西逃走,韩信慌忙带兵前来堵截。两军混战在古道上。交战中,项羽直挺长枪紧护虞姬身前。虞姬平时最喜爱的花朵,不是牡丹,也不是玫瑰,而是兰花,她衣上绣着兰花,头上戴着兰花,连一根碧玉簪也是兰花图案。这次败逃江东,虞姬在梳妆时特地把这只兰花簪擦了又擦,端端正正地戴在高髻上,没想到在这生死关头,却把它失落在一条大塘埂上了。
说也奇怪,从此以后这条塘埂上,附近的山坡上,驿道旁,就长出一丛丛兰花,每逢春天,香气迷人。后来,人们就把这块地方叫做“兰花塘”。据说,兰花塘的兰花,移到别的地方就不能成活。可惜经过千百年来霜刀雨剑的折腾,兰花塘的兰花越来越少了。不过,现在那仅存的几处兰花,每年春暖花开,依然散发出股股幽香呢。
霸王带着虞姬等人冲破韩信的堵截,来到一座小桥边。此时,虞姬已知到了穷途末路之时,为了不连累项羽,她横剑自刎。后来,当地百姓将虞姬葬在小桥西侧。从此,人们把旁边的小桥取名为“失姬桥”,桥下的那条小河就叫“失姬河”。后人因发觉河里有砂石,又称“石碛河”。
项羽在桥林失掉虞姬后,与刘邦追兵大战多时。单骑一人,冲出重围。天麻麻亮,当他奔到驿道旁的一个村庄时,猛回头,但见刘邦追兵摇旗呐喊,铺天盖地而来。他不由得勒马停步,向前看,低矮的小山丘朦朦胧胧,疑是韩信的伏兵在移动;看眼前,孑然一身,孤苦伶仃;想虞姬,已惨死,心里冰凉,凄然泪下;盼救兵,随从散尽,千军覆灭!此时此刻,这位威风一世的西楚霸王,心中顿觉无望,只有随着战马在村前的驿道上转着圈子。
后来的人,就给这块小小的古战场取了个有趣的名字叫“魂落铺”。说的就是当年霸王在“魂落铺”这块地方,六神无主,丢魂失魄。
项羽在“魂落铺”转了几圈,猛醒过来,赶紧扬鞭飞马,奔向乌江。才行五里地,天已破晓,刘邦大军又尾随而来。项羽又急又恼,索性勒住马头,站在驿道旁的一座山梁上,听着骤雨般的马蹄声,想要挥舞长枪杀过去拼个鱼死网破。此时,战马突然倒地。他惊呼一声跌下马来,知道这是宝马催他快寻生路,不能硬拼。于是他拍了拍战马,待马立起,跨上马背,勒马想了一下,扬鞭寻路,又往西逃。这就是地名“勒马想”的来历。
走了没多久,项羽突然大叫一声:“吾要升天也!”原来韩信料想他败走途中,必定经过这道山梁,就命令士兵用糖稀在地上写了一行字:“霸王归天乌江死!”后来,糖稀上爬满了蚂蚁。项羽见此大惊失色:蚂蚁叫我升天,想必是玉皇大帝召我去也。天命不可违啊!他又沉思一会儿,便抄小路向乌江跑去了。于是一路上又发生了许多故事,又留下了驻马河、滚马滩、霸王庙等地名。
第二篇:几个北京地名传说由来
地名一般都是流传下来的,很多都有自己的传说故事。那么,老北京有很多地名都很奇特,下面就列举几个。
1、百花深处,百花盛开
听过《北京一夜》的朋友都知道,里面有句歌词是“人说百花的深处”,那么百花的深处究竟指的是哪里呢,百花深处曾称花菊胡同,归北京是西城区什刹海街道管辖。东起护国寺东巷,西至新街口南大街,北侧与新太平胡同相连,南侧与护国寺西巷相同。
据传,明朝万历年间,一对年轻的夫妇在新街口以南的小巷里买地种菜,并在园中载各种花草,春有牡丹夏有荷,秋来菊黄冬梅香。慢慢的,这花草繁茂的地方就有了“百花深处”这个名字。时光荏苒,这美丽的名字就流传下来了,成为一条胡同的名字。
2、王府井:帅府所在“隋朝燕王府,北平王罗艺之帅府”就在这里,至今仍有帅府园之称。罗艺是《隋唐演义》中罗成的父亲,唐高宗封罗艺为燕王,总管幽州,在此建有燕王府。至明代,随着紫禁城的兴建,不少达官贵人在这里修建王府。民国时期,帝王时代结束。那时候的北京,老百姓打不起井,一般的井打出的水都是苦涩的,只能用来洗衣服做饭,而饮用水都是去买。在王府街旁西侧有一口远近闻名的优质甜水井,王府井的地名也就由此而得。
3、五棵松:真有五棵古松
五棵松,原为清提督邵英之墓。墓周边有五棵古松树,周边荒凉,当地人便以此松树为地标,称这个地方为“五棵松”。1966年修建一号线地铁时,原松树已经死掉。现在,在五棵松地铁站西北出口处补种了五棵松树,以符合这个地名。
4、护国寺:初为丞相官邸
护国寺,北京八大寺庙之一,始建于元代。原为元丞相托克托官邸,出名崇国寺(北寺)明宣德四年(1429年)更名为大隆善寺。明成化八年(1472年)赐名为大隆善护国寺。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蒙古王公贝勒修缮此寺,改名为护国寺,又称西寺,与东寺隆福寺相呼应。如今仅存金刚殿和西北角的廊房以及垂花门后一层殿,寺内原有的石碑也多不存在。
来源:手机生活好管家
第三篇:水浒传地名及故事
1.故事名称:九纹龙大闹史家村 主要人物:史进 朱武 陈达 杨春 李吉 地点:史家村
少华山 时间:王进离开史家村后
2.故事名称:拳打镇关西
主要人物:鲁达(鲁智深)郑屠(镇关西)地点:渭州
时间:史进结识鲁智深后
3.故事名称:鲁智深大闹五台山 主要人物:鲁智深 地点:五台山 时间:鲁智深出家后
4.故事名称:鲁智深火烧瓦罐寺 主要人物:鲁智深 史进 崔道成 邱道人 地点:瓦罐寺 时间:时间不明 5.故事名称:倒拔垂杨柳 主要人物:鲁智深 张三 李四 地点:相国寺菜园 时间:鲁智深入相国寺后 6.故事名称:林冲误入白虎堂
主要人物:林冲 高衙内
陆谦 富安 林冲妻儿
地点:白虎节堂 壁岳庙 陆谦家中
时间:林冲结识鲁智深后 7.故事名称: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主要人物:鲁智深 林冲 董超 薛霸
地点:野猪林
时间:林冲刺配沧州后
8.故事名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主要人物:林冲 陆谦 富安 差拨 地点:风雪山神庙 时间:林冲结识柴进后 9.故事名称:林冲雪夜上梁山
主要人物:林冲 王伦 朱贵 杨志
地点:梁山
时间:林冲走投无路时 10.故事名称:杨志卖刀
主要人物:杨志 牛二
地点:汴京
时间:杨志走投无路时
11.故事名称:智取生辰纲
主要人物:晁盖 吴用 公孙胜 刘唐 阮小二 阮小五 阮小七 白胜 杨志 地点:黄泥冈 时间:五月半
12.故事名称:武松打虎
主要人物:武松
地点:景阳冈
时间:十月某日傍晚
13.故事名称:武松报仇
主要人物:武松 西门庆 潘金莲 武大 王婆 何九叔 郓哥
地点:武大家中 狮子桥
时间:武大死后
14.故事名称:义夺快活林
主要人物:武松 施恩 蒋门神
地点:快活林酒店
时间:武松结识施恩后
15.故事名称:血溅鸳鸯楼
主要人物:武松 张都监 蒋门神 张团练
地点:鸳鸯楼
时间:武松刺配恩州后
16.故事名称:梁山泊好汉劫法场
主要人物:宋江 晁盖 戴宗 李逵 花荣 黄信 吕方 郭盛 燕顺 刘唐 杜迁 宋万 朱贵 王英 郑天寿 石勇 阮小二 阮小五 阮小七 白胜 张顺 张横 穆弘 穆春 薛永 李俊 李立 童威 童猛 侯健 地点:江州
时间:宋江戴宗入狱后 17.故事名称:三打祝家庄
主要人物:宋江 晁盖 杨雄 石秀 时迁 李应 杜兴 扈三娘 祝龙 祝虎 祝彪 栾廷玉 祝朝奉 扈太公 扈成 花荣 李俊 穆弘 李逵 黄信 欧鹏 杨林 林冲 秦明 戴宗 张横 张顺 马麟 邓飞 王英 白胜 解珍 解宝 孙立 孙新 顾大嫂 乐和 邹渊 邹闰 吴用
地点:祝家庄 登州 梁山泊
时间:时迁在祝家庄被捕后 18.故事名称:连环马
主要人物:呼延灼 徐宁 韩滔 彭玘 宋江 吴用 秦明 林冲 花荣 扈三娘 孙立 朱仝 雷横 穆弘 黄信 吕方 杨雄 石秀 欧鹏 郭盛 李俊 张横 张顺
阮小二 阮小五 阮小七 杨林 汤隆 晁盖 孔明 孔亮 李忠 周通 鲁智深 杨志 武松 施恩 曹正 张青 孙二娘 柴进 凌振 解珍 解宝 地点:梁山泊 青州 时间:朝廷征剿梁山泊时
19.故事名称:曾头市
主要人物:晁盖 林冲 呼延灼 徐宁 穆弘 张横 杨雄 石秀 孙立 黄信 燕顺 邓飞 欧鹏 刘唐 阮小五 阮小二 阮小七 白胜 杜迁 宋万 曾长者 曾涂 曾密 曾索 曾魁 曾升 史文恭 苏定 地点:曾头市
时间:梁山马匹被曾头市劫走后 20.故事名称:智赚玉麒麟
主要人物:卢俊义 宋江 吴用 李逵 地点:北京城 金沙滩 时间:晁盖死后 21.故事名称:大聚义 主要人物:108将 地点:梁山泊
时间:攻下东平,东昌后 22.故事名称:受招安 主要人物:108将 地点:梁山泊 汴京 时间:大聚义后 23.故事名称:张顺归神 主要人物:张顺 宋江 地点:杭州涌金门外 时间:征方腊时
燕青等
第四篇:中国地名故事
地名故事
走马埂、嘶马村、槽村、砚凹宕、徐家之名的来历
在我县的漆桥镇,有走马埂、嘶马村、槽村、砚凹宕、徐家这几个地名。在这几个地名中,为什么“走马埂”不叫“走牛埂”?“嘶马村”的“嘶”不是撕开的“撕”?“槽村”的“槽”不是三点水的“漕”呢?又为什么叫“砚凹宕、徐家”呢?原来,这几个地名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
从前,在今游山脚下的徐家,不叫徐家,叫山下村,这个山下村有一个很有学问的先生,姓徐,村上的人都喊他徐先生。徐先生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熟读四书五经,通晓天文地理,就连三教九流的书,他都装了一肚子,称得上博古通今。徐先生这样有学问,却仕途不佳,不知怎么搞的,多次参加考试,多次名落孙山。眼看做官没有指望了,就在村上办起了一所私塾,以教书为业,当起了“孩于王”。常言道:“名师出高徒。”徐先生自己满腹经纶,他教的学生也个个知书达理,学识出众。其中有个学生绝顶聪明,学习也特别用功,已经学到了先生学问的十之八九,很有学问了。
有一年,皇帝在全国选拔人才,这个学生考了第一名。在民间,一般称第一名为头名状元,称得第一名的人为状元公。
考到了头名状元可不得了,皇帝在御花园摆酒祝贺,还给他披红戴花骑马游京城,好不得意!回到家里,不但亲戚朋友都来祝贺,就 连地方上的大小官员,也一个个赶来巴结奉承。这个学生在功成名就后,没有忘记教他学问的先生,在进京城前,特意到徐先生家向先生辞行。徐先生看到自己的得意门生,参加选拔一科高中,得了个第一名,当了状元公,就要进京当大官,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听说状元公要来辞行,马上叫老婆杀鸡斩肉,办酒招待。徐先生一时高兴,酒席上多喝了几杯,话就越说越多。在送状元公和客人出门时,他拉着状元公的手,叮嘱了又叮嘱。他对状元公说:“中了状元不等于学问到了顶,要记住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学无止境,到了京城还要继续学习,虚心求教,切记,切记!”又说:“以后要是遇到什么难题,尽管写信来问我。”状元公听了,表面上噢声噢气点头答应.心里头呢不高兴。他怪先生还把自己当小学生,当着这么多客人的面小看了我第一名状元公,就转过身跟别人打招呼。
徐先生看到学生听了他这番话,这个样子后,知道自己话多失言。原本是好心好意,倒惹起状元公一肚子不高兴,真可谓事与愿违。
再说状元公进了京城,被安排到翰林院,天天接触的是国家大事。这一年,从外邦来了一位使臣,带来一只怪模怪样的大鸟,说是一只吉祥鸟,送给中国皇帝作为进见之礼。这只鸟只有一只脚,尖尖的嘴一勾起来,全身的羽毛金黄发亮,看上去跟老鹰差不多。使臣表面上装得恭恭敬敬,骨子里傲慢得很。这天早朝,他把怪鸟牵到金銮殿上,当着皇帝和满朝文武的面说:“我奉本国国王之命,给贵国送来一只吉祥鸟。不知贵国可有人识得此鸟?会不会饲养?要是这鸟在贵国能养得活,我们就年年进贡,岁岁来朝。如果不识此鸟?不会养?我就 把鸟带回去。”又说:“我只在贵国停留三天,如果三天时间之内没有回话,请允许我辞行。”意思是说,如果三天之内不识此鸟,下次就不来朝进贡了。说完就把大鸟交给旁边的太监,一甩手退出了金銮宝殿。皇帝和满朝文武听了外邦使臣一番话,都掂出了话中的份量,大家的眼睛一齐集中到大鸟身上。皇帝回头问殿前的文武大臣:“众爱卿,谁来说说这鸟叫什么名字?怎么个养法?”问了半天,大殿上鸦雀无声,大臣们你看我我看你,急得一个个涨红了脸。皇帝心里很恼火,心想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现在我有困难了,一个个装死,抬起头来,一眼看到了新选拔的第一名状元公。就指着他问:“爱卿,你可知道这鸟是什么鸟?喜欢吃什么东西?”状元公初出茅庐,脑子里装的都是四书五经,哪晓得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稀奇古怪的事。听了皇帝问的话,顿时紧张起来,结结巴巴不知说什么好。皇帝气得把桌子一拍,大声喝道:“愧你还是个第一名!一问三不知,有什么用场!”接着又说:“限你三天之内给我答复。答得出来,官升三级;答不出来,削职为民,发配边疆。”状元公一听急坏了,急得呆呆的站在那里,不知该回什么话好。宣布退朝后,要不是旁人提醒他,还不知要站到什么时候。
回到翰林院,状元公一头钻进书房,想在书中找到答案,可翰林院的书太多太多,找哪本书好呢?他连翻几本没找到一点引子,急得满头大汗。这时,忽之心灵,想到了远在家乡的恩师,想起先生在临别时说的一番话,先生一再叮嘱,今后遇到难题尽管去找他,当时听了很不高兴,现在想想还只有去找他。他老人家博览群书,知识渊博。小时候在他身边读书的时候,就见他书不离手,什么问题都难不倒他。说不定先生就识得这种鸟,还能讲出一套道道经来呢。就是不晓的,他也会帮我找书查资料,总比一个人钻在房里乱翻书好。想到这里,状元公心里有了一线希望,立即骑上一匹千里马,连夜往家乡奔来。跑了看到游山头了,走过一条穿心埂后,这匹千里马好端端地两只前蹄腾空跳起,对天长嘶了一声,嘶叫声在山谷中回响。状元公心想,要到家了,叫我不要骑马了,就翻身从马背上跳下来,牵马向前走。走了一段路,离山下村只有三五里路了,状元公就把马系在一棵大树下的马槽里吃草,然后三步一拜,五步一跪,往村上走去。快到村上了,从状元公随身带的包裹里掉下来一块砚凹,也顾不得捡了。
状元公进了山下村,他顾不得去探望双亲,拍拍身上的灰尘,就直奔恩师徐先生家中。见了先生,未曾开口,就“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呼“先生救命!先生救命!”徐先生见状元公急匆匆跑来,一进门就磕头作揖喊救命,知道一定是出了大事。他叫状元公起来,有什么事坐下来讲。状元公把外邦进贡怪鸟的事一五一十说了一遍,当说到皇帝限定他三天之内给答复,答不出来要发配边疆时,眼泪都淌出来了。
徐先生一听,心里有底了,怪不得你毕恭毕敬地来求我,原来你有难了。想起上次临别时的情节,心想借机杀杀他的傲气,就说,你都是头名状元公了,还有不晓得的事?还要来求我?状元公一听,晓得先生怪自己当初临别时的表现了,就说,都怪学生年少无知,请先生不要见怪,指点学生。毕竟是师生,再看到学生急得这付样子,徐 先生的心就一下子软了。徐先生仰面往椅子上一躺,闭起眼睛不说话。状元公一看,心想,先生你知道不知道啊,急得在边上搓手扭脚,但未敢吱声。等了大约有半个时辰,只见徐先生睁开眼睛,对状元公说,你到我书房里,将书橱里顺数第几档、倒数第几本书、第几页看一下,就明白是一回什么事了。
状元听了赶紧跑进书房,拿到书,翻到先生讲的页数上,果然有一幅画,画上是外邦进贡的那只鸟,下面还有解释。原来那东西叫 “独脚金鹰兽,生长在高山炭窑附近的丛林中,爱吃烧红了的木炭。没有烧红了的木炭吃,就是成天大鱼大肉也养它不活”。看到这里,状元公高兴得跳起来,马上跑出来拜谢恩师,因时间紧迫,就立即骑着千里马赶奔京城。
状元公赶到京城,已是第三天的下午,差点误了期限。跨进翰林院,顾不得喝口水,就立即将怪鸟的情况写成奏章,送到皇帝面前。第四天早朝,皇帝当着满朝文武和外邦使臣的面,叫状元公说说“独脚金鹰兽”的情况。状元公站出来,不慌不忙地把鸟的特征、习性及嗜好,说得头头是道。当在场的文武大臣听到这种鸟没有烧红了的炭吃,就活不了命时,个个十分惊讶。他们不相信,鸟的嘴巴有这么厉害,竟不怕炭火烫伤?为了验证,皇帝命太监把“独脚金鹰兽”牵来,又在大殿上架起火炉,点着了满满的一盆木炭。木炭烧得红焰焰的,“独脚金鹰兽”见了兴奋起来,扑扑翅膀,踮起一只脚,一跳一跳向火盆边跑来。一张勾勾嘴真厉害,风快的伸进火炉啄起一块木炭。只见它将木炭叼在嘴上“嘘”了几下,就“咯吱咯吱”嚼起来。满朝文 武看了大开眼界,都说“天下之大,无奇不有”。皇帝夸状元公知识渊博,当场宣布官升三级。外邦使臣也竖起大拇指,夸中国人了不起。他代表本国俯首称臣,表示要年年进贡,岁岁来朝。
事后,皇帝就问状元公了:“爱卿啊,外邦使臣带怪鸟来进贡的那天,朕问你鸟的名字、习性,你是一问三不知,奇怪的是,三天不到晚,你就能把鸟的特性爱好,说得头头是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状元公不敢说谎,如实把自己急得慌慌无计,骑马回家请教恩师,在恩师的帮助下查到资料的事说了出来。还把恩师如何博学多才,又如何考场失意,一桩桩一件件都说了出来。
皇帝听了对状元公说,你的老师很有才学,人也正直善良,这次你是多亏了他才查到“独脚金鹰兽”的资料,象这样有德有才的饱学之士,应当出来为朝廷效力,可惜当年考场失误,埋没了人才。你回去传朕的旨意,问他愿不愿意“出山”,到翰林院任职,也好为朝廷出力。状元公听了皇帝的吩咐,不敢怠慢,第二天就启程回家传话。见了徐先生,先把“独脚金鹰兽”的习性得到验证,自己官升三级的事说给先生听,一再向恩师道谢。接着谈上正题,说皇帝十分赏识先生的人品才学,特意命他来请先生“出山”,不知先生意下如何?徐先生听后叹了口气,露出一脸苦笑。心想,自己年轻时考场失意,已经断了入仕做官的念头,如今年过花甲还出去干什么?再转念一想,皇帝特意派状元公来传旨意,要是一口回绝,必定得罪皇帝,还要连累自己的学生,这可不是一件小事。于是他就找了个借口,对状元公说,你回京代我向皇上谢恩,就说我最近正忙着给本姓家族修宗修谱,不能脱身。等家谱修好了,再听皇上差遣,请皇上恩准。从前,一个家族修宗修谱是一件天大的事。一般情况下是不能阻拦。
这样,状元公就回京,把徐先生的意思向皇帝说了。
先生和学生都受到皇帝的恩宠,被大家看成是一件了不起的事,这件事很快在游山脚下传开了。
后来,人们为了沾点皇气,就把山下村改叫为徐家,把状元公千里马走的埂叫做“走马埂”,嘶叫的地方叫“嘶马村”,吃草料的地方叫“槽村”,状元公掉砚凹的地方叫“砚凹宕”,这些地名一直用到现在。
关于这几个地名的来历,另外还有一个传说,事情的经过和前面讲的差不多,但主要事件不一样。那么主要事件是什么呢?主要事件是讲,在夏季的一天傍晚,皇帝和众大臣在御花园乘凉,发现一只乌龟爬在荷叶上,而荷叶没有倒,皇帝就纳闷了,一只青蛙跳到荷叶上,荷叶都要倒下去,而乌龟比青蛙要重,它爬在荷叶上,为什么荷叶不倒呢?问众大臣,众大臣不知,最后问状元公,状元公也不知,皇帝发怒,要治状元之罪,状元公打马回家问老师,老师让他去找书,书上有一幅画,画上画了一只乌龟蹲在荷叶上,下面有解释,说这只乌龟有一千多年了,为什么呢?说“千年龟,轻如灰”,所以它爬在荷叶上,荷叶不倒。状元公回京复命。最后发生的事就和前面讲的一样了。
双牌石之名由来
高淳南边与溧水县交界,在交界处有一个地方叫双牌石。那么这个地方为什么叫双牌石呢?
原来,高淳和溧水原本是一个县,五百年前是一家。到了明弘治年间,才经朝廷批准,划溧水西南七乡另建高淳县。朝廷批文中只笼统说划出溧水西南七乡建县,没明确交代两县在什么地方分界。因此,在具体划分时,双方就产生了分歧,意见不能统一。争来争去,矛盾闹大了,一直闹到应天府。府里派人下来调解,想在两边做做工作,把矛盾解决。他们在听了双方的意见后,再到实地一察看,也觉得要分得公平合理,确实困难。过去乡与乡的界限本来就不分明,县界怎么确定?调解纠纷要一碗水端平,不能亏待哪一方。想来想去,还是把双方代表召集起来,让他们自己出主意想办法。办法提了不少,不是溧水不同意,就是高淳不同意,最后确定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也最省事的办法。就是先让两个县各自准备一块界牌,在约定的时间,由知县亲自带上界牌从县衙出发,双方对面走来,到什么地方碰头,就在什么地方立碑分界,并且要求知县和界碑要在一起,要人不离碑,碑不离人,由应天府派人监督,以示公平。
当时高淳是新建的县,知县是上面派来筹建县衙留任的,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他派个手下的人去置办界碑,没有交代具体的要求,手下的人认为,做界碑要用大石头,结果买了一块又大又厚的石板,至少有一二百斤重,写上“高淳县界”。到了约定时间的那天,这位 知县叫人牵来一匹马,打算骑马而行。等到把界碑抬出来一看,这么大的一块石头,马哪里能驼得动?只好抬。他叫轿夫抬着界碑,自己坐到界碑上面,向溧水方向走去。那时候从高淳去溧水,一路上山连山坳连坳,只有弯弯绕绕的一条羊肠小道可以通行。四个轿夫抬着一块大石头,外加一个百把斤重的县太爷,就是走在平地上也吃不消,更何况走山路呢。才走了十多里路,轿夫们一个个累得气喘吁吁,不得不停下来歇番。这样走一阵停一阵,走走停停,越来越慢。知县心里着急,但又无可奈何,只有不停的给轿夫鼓劲。
再说溧水知县是老资格,办事老练。他特意请石匠开了一块小巧巧的石板,上面写上“溧水县界”四个字。出发的这一天,叫手下人牵来一匹高头大马,将界牌绑在马身上,自己脚一蹬跨上马背,骑马向高淳方向而行。两位知县,一位坐轿,一摇三晃慢慢吞吞;另一位快马加鞭,飞奔向前。两人相遇时,溧水知县已走出县城六七十里,而高淳知县才离开淳溪镇三四十里。高淳知县明知吃亏,也只能哭脸装笑脸,硬硬头皮将界牌就地埋下。从此,在溧高边界上,就留下了一大一小两块石碑。
界牌的南边是高淳的漆桥乡,北边是溧水的和凤乡。埋界牌石的地方早先是一片荒山秃岭。民国时期修公路通汽车,有条从首都南京通到安徽建平(今郎溪县)的京建国道从这里经过,在这块地方设了个停车招呼站,才使这个荒山野岭有了生气。后来,人们开始在山岗上搭棚子开小店,卖些茶水、糕点之类。渐渐地人多了,往日的荒山野岭逐步形成了一个集镇。因为集镇就建在当年溧高分县埋界牌石的 地方,所以老百姓就给它取名“双牌石”。
龙墩头和廿四个望娘湾
我们高淳最大的水库是龙墩水库,龙墩水库因龙墩头而得名。从龙墩头到固城湖的老漆桥河,有二十四个湾,人称二十四个望娘湾。这龙墩头和二十四个望娘湾之名是如何得来的呢?
根据民国《高淳县志》“摭轶”中记载,传说很久很久之前,在游山脚下的里溪河边,住了一户姓李的人家。李家有一个媳妇,姓虞,人称虞氏。虞氏因为喝了带有血丝的屋檐水而怀孕。经过十月怀胎后,虞氏产下了一条五色小蛇。李家里人认为是怪胎,没有声张,就悄悄地将这条五色小蛇倒进了里溪河里。对外声称媳妇生了个死胎,就默声默气了。
再说这条五色小蛇被倒入里溪河后,在里溪河里游来游去,每当虞氏来里溪河边淘米洗菜,洗衣浆裳时,这条五色小蛇就在虞氏面前来回游动,前后翻滚,象淘气的小孩子玩耍一样。奇怪的是,每当虞氏来里溪河边洗东西时,两个乳房就被奶水涨得生痛,虞氏看看四边没人,就解开衣襟,掏出奶头向水中挤奶。奶水一滴一滴地滴到河里,正在河里游来游去找东西吃的五色小蛇闻到奶水的香味,就立刻从远处向虞氏游来。俗话讲“猫养的猫疼,狗养的狗疼”,虞氏看到五色小蛇,想想这也是自己身上掉下的肉,不由得鼻子一阵发酸,两眼泪花滚滚。虞氏看到五色小蛇一边摆动尾巴,一边吞吸奶水的调皮相,觉得又可爱又可怜。虽说人蛇异类,但毕竟母子连心。虞氏呆呆地看着水中的五色小蛇,一边掉眼泪,一边不停地向水中挤奶水。看到有 人来洗东西,才匆忙掩好衣襟,将五色蛇赶走。
从此,虞氏每次到河边洗东西,五色小蛇就要游来向娘讨奶吃,没有一次例外。时间一长,李家媳妇给蛇喂奶的事被多嘴的人传开来,引起种种议论。风言风语传到李家公婆耳朵里,老两口恼羞成怒,将媳妇一顿骂,还逼她非把五色小蛇打死。虞氏想,自己身上掉下的一块肉,怎么忍心对它下毒手?想来想去,只有把五色小蛇赶走了事。可是五色小蛇不知个中世情,怎么赶也赶不它走,搅得虞氏心慌意乱,不知如何是好。她怕事情这样拖下去会惹怒公婆,得罪丈夫,今后在李家的日子不好过,只好横下一条心,依公婆的意见,准备狠狠心将五色小蛇砍死。
这天,她在篮子里放了把锋快的菜刀,象往常一样到河边洗东西。刚蹲下去,五色小蛇就游来了,向她摇头摆尾讨奶吃。虞氏没有多想,很快从篮子里抽出菜刀,咬咬牙,闭着眼,向五色小蛇砍去„„也是五色小蛇命不该绝,这一刀砍下去没有砍中要害,只砍掉五色小蛇的一段尾巴。这条五色小蛇被砍掉尾巴后,痛得在河里翻腾,把河底的泥浆掀起几丈高。河泥不断飞向河边,很快在河边堆起一座小山。虞氏吓呆了,不知往哪儿躲好,一眨眼工夫就被埋在泥土下面,再也没有爬起来。受伤的五色小蛇在河里翻江倒海的折腾了三日三夜,等它冒出水面时已完全改变了模样。它变得身长数丈,两只眼睛凸出来象铜铃,头上一边长出一支尖尖的角,身上披满了厚厚的鳞甲。五色蛇变成了一条秃尾巴的青龙。秃尾龙看到里溪河边堆起一座高高的山岗,一下子不见了天天来喂奶的亲娘,知道自己闯下了弥天大祸,竟 亲手害死了生它养它的亲娘。它绕着山岗转了一圈又一圈,然后抬头嚎叫一声,一头栽进里溪河中。
秃尾龙顺着里溪河向丹阳湖游去,每游出去一段路就要回头看一眼河边的山岗;而每次转身回头,就要在河边留下一道港湾。它一路回了二十四次头,留下了二十四道湾。
秃尾龙通人性,时刻不忘娘的养育之恩,称得上是个大孝子。每年清明节和十月朝,它都要回来一次,到母亲坟头祭扫谢罪。每当这个时候,村里人只要看到东北方乌云翻滚,就知道秃尾龙将要出现。秃尾龙一来,雷电交加,狂风大作,雨雪冰雹乘势而来。里溪河里的水被大风掀起几丈高,洒向两岸;白花花的鱼虾撒满一地,活蹦乱跳。风暴过后,村里的大人小孩就拎起篮子,挑上竹筐,到河边捡鱼虾。村民们把这看成是秃尾龙对家乡人的回报。
村民们被秃尾龙对娘的一片孝心深深感动,就把里溪河边的那座埋虞氏的山岗叫做“龙墩头”,把留下的一道道港湾叫做“二十四个望娘湾”。
平丞相造漆桥
在漆桥镇漆桥村老街的南边,有一座三个孔的石桥,叫漆桥,镇名就由此而来。一座石桥,上面一点油漆的印迹都没有,为什么叫它漆桥呢?原来,在建石桥的地方过去有过一座木桥,上面刷了红漆,红通通亮堂堂,所以叫做“漆桥”。那么,是什么人在这个地方造座红漆堂堂的木桥呢?
据民国《高淳县志》和旧《溧阳县志》记载,这座桥是汉代一位姓平的丞相所造,还跟中国历史上发生的一次影响很大的宫廷政变有关。
平丞相姓平名当,汉代平陵(溧阳县的旧称,当时高淳属平陵)人,汉成帝河平年间中进士。成帝刘骜见他对《尚书》很有研究,就派他去治理黄河,负责河堤工程管理。他工作勤勤恳恳,为官廉洁奉公,受到百姓爱戴,朝廷器重,官职一升再升。哀帝刘欣即位后,被提拔为丞相,辅佐治理天下。当时,朝中有个叫王莽的皇亲国戚,依仗他姑妈是皇太后,当上了大司马,把军权抓在手中。王莽是个野心勃勃的人,抓到军权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就想篡夺皇位,自己当皇帝。他生性刁猾,两面三刀,把朝中一班文武大臣笼络在自己身边,势力越来越大。哀帝当不下去,被迫将皇位让给了年幼的平帝刘衎。王莽哪把平帝放在眼里,朝中大事小事没有他王莽点头就不行。当时,平当虽为丞相,但实则无权。他把这一切看在眼里,并预感到刘家的江 山总有一天要被王莽夺去,天下迟早要大乱。平丞相审时度势,想想自己也无回天之力,又怕受害连累家人,就找了个借口离开了京城,带上一家老小直奔平陵老家。回家乡后,先住在平陵县城,后来迁到到游山脚下,在现在的漆桥村南住了下来。这里倚山临水,土地肥沃,是居家的好地方。他把家安置在一条山河旁边。河里的水很清,饮用灌溉都很方便。当时,溧阳县治固城已经是一个集市了,人们过河赶集、劳动耕作,要撑木筏过渡,十分麻烦。平当把这事放在心上,过了些日子,就派人买来木料,请来手艺最好的匠人,亲处设计,在河上造木桥。匠人用木头打桩架梁,在梁上铺上木板,两边竖起雕花栏杆,造起了一座长约3丈、宽约1丈,既结实又好看的木板桥。木桥建成后,深怕日晒雨淋受损坏,就从上到下整个儿刷上了一层红漆,老远就能看到,大家都叫它“漆桥”,把这条河叫做漆桥河。
漆桥建成后,大大方便了南北交通。后来,人们就在桥南桥北建立店面和住宅,逐渐形成了一个村落,就是现在的漆桥村。
再说平当离开京城不久,王莽果然篡位,自己登基做了皇帝。王莽登基后,陷害忠良,鱼肉百姓,平当因未卜先知,躲过一劫,在今漆桥村安居乐业。
平丞相所建造的漆桥,虽是木料建成,却十分牢固。它送走了一代又一代人,经历了数不清的风风雨雨,几经重建和重修。据民国《高淳县志》记载,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高淳知县胡儒在记略中说,从金陵到吴越东,商民行旅,都要经过漆桥,而这时的漆桥已经塌坏,由漆桥孔氏捐金募工,易木石更梁重建,以便商民行旅。在清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和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漆桥孔氏对漆桥进行过重修。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和同治四年(1865年),漆桥孔氏又对漆桥进行过重建。光绪年间,由漆桥孔氏对漆桥进行过重修。
解放后,在1953年,漆桥被洪水冲垮,由政府拨款,在原址上重建,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三孔石拱桥。
漆桥虽多次重建重修,但漆桥之名一直延用。人们在重建漆桥时,曾用一块大石料,雕了一尊有一米多高的平丞相全身像,立在桥东边的一座山岗上,以表达对平当这位正直善良老人永久的怀念。在现在的漆桥村,仍有一个地方叫平家池,还有一个地方叫平家圩。
第五篇:长治地区地名的来历传说
.早在一万年 长治市 长治因地处太行之巅,自古就有“与天为党”之说,故又称“上党” 以前就有人类劳动生息,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炎帝神农氏曾在此尝百谷,制耒耜,兴 稼穑.尧舜时期,长治是“冀州之域,属帝都畿内”.商为黎国,韩建别都,秦置上党郡, 北周名潞州,明朝时设潞安府,廓置长治县,明嘉靖二年(公元 1523 年),潞城县小吏陈卿 亡命家乡青羊山中,并凭借太行山间险要地形,聚众起事,连陷辽,沁,明廷为之震恐.直 到嘉靖七年十月,官军以 10 万兵力合击青羊山,才将这支农民军剿平.事后,为了加强对 地限民悍的潞州实行有效管理,防止此类事件发生,明廷特于嘉靖八年二月诏升潞州为府, 府城设县.嘉靖皇帝赐府名为“潞安府”赐县名为“长治县” ,以祈望这里长治久安.这便 是“长治”的由来.1.二贤庄 二贤庄 二贤庄---二贤庄 二贤庄 二贤庄,在文学作品中和当地一些老人中都有“八里二贤庄”的叫法, 是因为二贤庄位于古潞州府治西门外八里(隋制,1 里约等于今 0.5 华里)的地方.二贤庄 并不是一个村子,它是一个独立的,地势明显高出周围村寨的封闭性庄园.兄弟单雄信二十 岁左右,已个个武艺精通,更兼他们豪爽仗义,扶危济困,当地人敬称他们为“二贤” ,所 居之地后来也就成了“二贤庄”.2.捉马 捉马---说的是战国时期的事情.战国末年,秦国日益强大,几次想吞并上党.当 捉马 时的上党守冯亭,自知不敌秦国,便将上党 17 城献给了赵国,由此引起了著名的长平之战.冯亭也参加了这次战役,不幸被秦兵斩杀,没有了脑袋的冯亭仍然驾着战马跑回了长治城, 有人见之大呼: “快来看哪,这个人无头却还能骑马呢!”谁知话音刚落,冯亭便倒地身亡.人们为了纪念冯亭的忠勇,便立庙祭祀,名为将军庙,原址在今长治市****小学处.那匹战 马一直跑到城外才被人捉住,这就是捉马村的来历.3.东营,西营,中营 东营, 东营 西营,中营---听说也是因曹操在此屯兵而得名.明嘉靖年间始设长治县, “长治”由此沿用.应该是取长治久安之意.1.长治县和高平交界处有个叫换马 换马的地方,相传是当年廉颇因战事繁忙马跑累了在 换马 此换骑.2.长治县的八义村 八义村,是因为当时有8名义士拦路劝谏赵括不要盲目进兵,但赵括不 八义村 听反而杀了他们,百姓叹其义气,埋葬立碑纪念,此地因而得名八义,现在当地还有“八义 士谏赵处”的石碑 3.在长治县西火镇(原东火乡)东,有一座山,原名天紫岭,岭上有一座规模宏伟 的大庙,名为“天下都城隍.全国的城隍庙很多,只有此地的城隍庙建在山上,是全国唯 天下都城隍” 只有此地的城隍庙建在山上, 天下都城隍 只有此地的城隍庙建在山上 一的一处.据清乾隆年间庙碑记载:都城隍之神,东汉敕
封者也,由汉而来千有余年矣.据 一的一处 说当兵年刘秀被王莽紧紧追赶,追到天紫岭上,刘秀口干舌燥,无力再逃,这天紫岭上既无 人家,又无林木,只有一座小山神庙,刘秀慌不择路,一头撞了进去,把一个当门的大蜘蛛 网撞出一个大洞,刘秀一看,不好!心想,王莽若是看到蜘蛛网已破,定要入庙搜查,那时 我岂有活命?想到此, “扑通”跪在山神庙前: “刘秀遇难,请山神爷保佑,他日若是得地, 定封你为天下都城隍.”话音刚落,只见蜘蛛网已经弥合,由此刘秀又躲过一难.后来刘秀称帝后,果然封天紫岭上的山神庙为“天下都城隍” ,负责管理天下所有的城 隍,重修庙宇,亲书匾额, 后又历代修葺, 规模越来越大, 如今已成为长治县吸引四海香客, 招徕天下游人的一处旅游胜地.天紫岭也由此改为城隍岭.4.长治县有个内王村 内王村,传说王莽追刘秀,一路追到上党这块地方,眼看就要追上了, 内王村 刘秀性命难保,这时候,看到一块田里有个老农正在犁地,刘秀别无选择,一滚身藏在了犁 沟里,老农急忙取些浮土将其掩上,并使犁地的马站立其上,马用三条腿站在刘秀藏身的周 边,另一条腿蜷起,主要是害怕踩着了脚下的刘秀.现在的马站立的时候经常前腿蜷起,就 是这么来的.王莽追来,拿枪满地乱戳,却偏偏忽略了马肚子底下的那一小块地,于是刘秀 长治县
躲过此劫,后来做了皇帝,这就是光武帝.为了纪念,人们便取“土内藏王”之意,将此村 命名为“内王”.潞城古时叫潞子婴儿国 潞子婴儿国,所以叫潞城 潞城,又名婴城 婴城.当年微子属于皇子,封地就在这里, 潞子婴儿国 潞城 婴城 他与世无争,在这里躬耕生息.皇叔比干被纣王挖了心,首先想到来找微子,所以微子镇这 里有比干岭,相当年神医扁鹊在我们潞城卢医山采药,所以那座山才叫卢医山 卢医山.另外,潞城 卢医山 的甩饼是独一无二.,相关的有丹朱镇.精卫填海的发鹫山 长子 “唐尧之世,封长子丹朱于境,故县名长子” 也在长子.长子是尧王故里,尧王故里就在这里,尧之长子丹朱就是封在这里,封在尧出生 的丹岭.把长子朱封于丹地,故长子也称丹朱.长子又称为陶乡,陶这个地方是尧童年和少 年时期活动的地方.从古至今,长子及上党一带就有“长子不出门”的民间习俗,就是当孩 子们长大成人分居时,长子是不能离开老屋的,有人经商,大儿子必须在家守业,在长治姓 氏旁考中,名字叫守业的肯定是老大.1.长子的大堡头 色头 大堡头和色头 大堡头 色头也和长平之战有关,秦军坑杀 40 万赵兵,尸骨成堆,头颅垒成 堡,故名堡头铺,后来改为大堡头.色头,原名血头,也是一个很悲惨的名子,秦将白起密 令杀死赵军降卒,按人头论功行赏,秦军争砍人头,血流成河,而今长子县的丹
河便因此得 名.秦军将血淋淋的人头堆在现在色头村附近,邀功请赏,人头堆成小山,鲜血染红大地, 血头因此得名.多年以后,唐玄宗李隆基巡行至此,抚今追昔,凄然长叹,命僧侣做道场超 度亡灵,并取其谐音,将血头改为色头.2.长子县西乡的老太太到县大堂击鼓告状,告一只猛虎吃了她的儿子.县太爷崔珏一 听, 便命有一身武艺的都头李能前去捉虎.李能把虎擒获后李能押着“ 罪犯” 向长子城走去.老虎有路上走累了,李能就把虎拴在一块石头上歇息,这块石头就名为“拴虎石 ,至今拴 拴虎石” 拴虎石 虎石周围寸草不生.老虎口渴了,李能便牵虎到一条河边喝水,没想到老虎一口气把河水喝 干了,从此,这条河被叫做“干河.干河” 干河 襄垣 原是赵襄子筑城屯兵之地.公元前 260 年,秦王攻赵,晋侯赵襄子筑城于甘水之北(今县城北关贵江沟),因城是襄子所筑,又位于赵国边界,故取名襄垣.1.关于五阳 五阳的来历,我听过这样的传说,是和后羿射日有关,说后羿从天上射下九个太阳, 五阳 其中有五个落在这里,因此得名五阳.2.虒亭 虒亭的来历.别看亭镇不大,只不过是个乡村小镇,但它的历史却很悠久,亭之名还 虒亭 是战国时晋国大夫羊舌赤起的呢!战国时,这个地方有一座城邑,名叫铁染城.城的四周山 高林密,野兽众多,特别是有几只老虎,十分凶猛,时常闯入城中伤人,城中百姓真是“谈 虎变色” ,苦不堪言.当时,晋文公手下有两员大将,一个叫崔丑,一个叫魏征,二人决心 为民除害,杀死老虎.在征得晋文公的同意后,魏,崔二人带领士兵上山去了,经过十多天 的围猎,将老虎全部围在甄平山的一个山岭里.于是,二人带领士兵在岭上将虎全部捉住, 无一漏网.接着在铁染城外建了一个很大的笼子,将虎放在里边,困了起来.在笼边分别建 了两个高亭,其目的是为看守老虎之用.人们称大笼子为“虎笼” ,称亭子为上虎亭和下虎 亭.过了一段时间,老虎被困饿而死,虎患已绝,人们便在虎亭四周盖起房屋,定居下来, 逐渐形成了村落,并定名为“虎亭村”.又过了好久,晋文公分封时,将虎亭这块地方封给 了大夫羊舌赤.羊舌赤一到领地,便犯嚼咕,十分不快.他想,虎是吃羊的,羊是怕虎的.自己叫羊舌赤,这个地方叫虎亭,极为不祥,千万不行.羊舌赤毕竟是个大夫,不是个白吃 饭的.瞑目沉思一阵子,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把地名中的“虎”字加上两笔就变成了虒, 既保留了原来的“虎”字,音又变成了虒.虒者死也, “死虎”当然不可怕了,别说是“羊” , 连小虫子也不怕它!就这样, “虎亭村”就被“虒亭村”取而代之了.这一“代”就是几千 年.恐怕以后也不会有人再把它改过来,它将长此存在下去.3.襄垣虒亭镇有箭壑村 箭壑村,相传西汉末年,刘秀被王莽追杀至
此,王莽开弓放箭直射刘 箭壑村
秀,幸好路旁有一巨石,刘秀躲在石后,幸免于难,但巨石上却被利箭划开一壑,故名箭壑.4.襄垣县的常隆村 常隆村,说是此地古时有十条恶龙为虐,大禹治水时路过此地,与十条恶 常隆村 龙进行了一场生死博斗,结果九条恶龙被降伏,有一条逃到此地藏了起来,因此得名藏龙.后来宋太祖赵匡胤路经山麓,遇一樵夫问: “此地何名?”樵夫答道: “藏龙.”赵匡胤闻之 失色道: “此地藏龙,对朕称王极为不利.”于是,吩咐随从转告乡里,改藏龙为常隆.5.在襄垣的夏店,有个马喊村 马喊村,说得就是张良的故事.相传在汉朝时,刘邦天下既定, 马喊村 大封群臣,刘姓将领都封为王,而为汉朝立下汗马功劳的韩信却封为侯,身为汉初三老的张 良看出刘邦的私心, 就不辞而别, 回到故乡襄垣隐居.刘邦痛失良臣, 便带领人马日夜追赶, 晓行夜宿,当来到襄垣夏店地界时,正值烈日炎炎,人困马乏,刘邦便令军士找水,但找了 半天,一滴水也没有找到,刘邦不信,便亲自下马来找,突然马蹄陷入一块石头之中,那马 一声长嘶,猛然拔蹄,只见蹄下一股清泉喷涌而出,直到人马喝足,那泉仍然涌流不竭.刘 邦深感稀奇,但将此地命为“马喊” ,将那股清泉命为“马刨泉”.6.襄垣县的古韩镇有个好去处,称为“凉楼 ,古为县八景之一.凉楼的来历也源于一 凉楼” 凉楼 段神话传说.凉楼的附近有个村子叫做北里信,北里信村东南有处水潭,叫鹿哭泉.相传在 很早时,这里有一对夫妻,生了一个儿子,除了两只和人一样正常的眼睛外,左臂上还长有 一只眼睛,取名“三目子”.因其与常人不同,父母为避灾祸,便将三目子遗弃荒郊,被一 只鹿衔走.数年后,有一个猎人路过鹿洞,发现了洞内的三目子,便将其带回家中抚养.鹿 回来后,不见了三目子,四处寻找终不得, 垂泪成行, 忧郁成疾.那滴滴鹿泪化作一股清泉, 人称“鹿哭泉”.据说喝了此泉可使无奶的产妇乳汁如注,所以常来这里求奶的人很多.三目子四岁那年,经百法和尚点化,左臂上的那只眼睛睁开了,便到建封寺修练,十岁 开始游方,人称“三目僧”.据传三目僧原是隐居在燕山脚下的南天隐叟,因与姜太公斗法 失败,被黄飞虎发配到古韩,才投胎人间的.三目僧为了报答黄飞虎的不杀之恩,便为黄飞 虎三月二十八的生辰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祝寿圣殿,中有凉楼最为壮观,夏季来临,此楼 内却凉爽如秋,故称“凉楼” ,由此而形成了方园百里的凉楼大会.三目僧为了报答黄飞虎的再造之恩, 送给了黄飞虎一封厚礼, 在神仙界中开了一个行贿 受贿的先例,大概从那个时候起,腐败之风便屡禁不绝.因姜太公在封神的时候,封黄飞虎 为五岳之首, 仍加敕一道, 执掌幽冥地府一十八重地狱, 所以
民间就有了 “生前赶了凉楼会, 死后不受阎王罪”的民谣.黎城.相关的有黎侯镇 哦对了还有个黎侯虎 黎侯镇.黎侯虎不知道是原来就有, 黎城 因原是黎国所在地而得名.黎侯镇 黎侯虎 还是现在人的创新.1.黎城县的黄崖山,有个圣人泉 圣人泉.相传,当年二郎担山赶太阳,路经此地住了一宿, 圣人泉 他看到这里一片干石山,田地禾苗枯焦,生灵涂炭,起了恻隐之心.第二天拂晓,他拿起半 葫芦神水,朝着山下的村民,发出雷霆般巨喊, “接水!”谁知此时正是黎明,村民都还沉浸 在梦乡里, 那鲁莽的二郎神见无人理睬, 便烈性大发, 将葫芦踢倒, 使神水渗进了黄崖山里, 钻入地下.1941 年夏天,左权将军带领战士经过艰辛探求,终于将这股清澈的泉水挖了出 来,左权将军离开这里不到半年,便牺牲在辽县的十字岭.为纪念左权将军,当地老百姓就 把这股泉水称为圣人泉.殷商时为余无戍,春秋时称留吁,战国时称纯留,西汉时置屯留,余吾二县,东汉 屯留 时又并余吾称屯留县,以后历代沿袭.1.屯留西贾乡的牛角川 牛角川与嶷神岭相邻,相传,过去每逢农历七月十九日,岭内有头金 牛角川 牛总要吼叫, “没有钥匙,没有钥匙”.这件事被一位南方的盗宝人听到了.来到嶷神岭寻找 打开宝藏的钥匙, 在一个山村发现了一位名叫钥匙的孤儿, 于是在七月十九晚上带着钥匙来 到嶷神岭,当金牛吼叫时,他大声说钥匙到了,这时岭中出现了一个山洞.洞里有头金牛正 在碾金豆子.他们急忙跑进洞中,抓住牛角往外拉牛,用力过猛,把一只牛角拉了下来,这
时洞口正在关闭,他们只能拿着牛角往外跑,当跑到今天牛角川一带时,不小心牛角掉在地 上钻入地内,从北向南穿去,形成一条沟,后来人们将二人歇息的那个村庄叫成牛角川.明嘉靖三年,为反抗明王朝赋役暴政,青羊里石埠头人陈卿领导了五万余人的农平顺 民起义.明朝统治者动用了数十万军队,历经五年,于嘉靖七年十一月才残酷****了农民起 义军.为了加强对青羊里人的统治,明朝统治者于嘉靖八年,割潞城 16 里,壶关 10 里,黎 城 5 里,共 31 里,在青羊里设置了平顺县,其意为“剿平逆寇,地方平顺” 1.平顺县花园村南侧,东西各有一座高山,两座山从中间截断,形成一大夹缝.两座 山顶拱夹着一个有千余立方米的椭圆型巨石,刮大风时,石头还能不停地摇晃.此石有形成 于造山运动时之说,也有天外飞来之说.相传西汉末年,王莽篡权,拼命追杀刘秀.一日, 刘秀被王莽紧追不舍, 到了一块开阔地里.一老农正在赶一头牛犁地, 刘秀求老农帮其藏身.老农急中生智, 将刘秀藏于犁沟,让老牛卧在其身上.王莽到来问刘秀去向, 老农言说: “不 知.”喜鹊嘴贱,向王莽示意“使枪扎,使枪扎(嘁喳喳).”乌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