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是如何讲故事的

时间:2019-05-14 12:55: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舌尖上的中国是如何讲故事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舌尖上的中国是如何讲故事的》。

第一篇:舌尖上的中国是如何讲故事的

舌尖上的中国是如何讲故事的

长期以来,以文献纪录片为主导的纪录片市场给人一种科普说教的感觉,缺乏人情味和故事性,而美食纪录片虽然看似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但往往以区域菜式划分。而《舌尖上的中国》则串起天南地北的普通人的平凡生活,美食与劳作相连,解说与故事一体,给受众一种赏心悦目、意犹未尽的感觉。

刚播出第一集的时候,就有人评价说这是“中国好故事”,总导演陈晓卿说,这部纪录片的目标观众不单止是为喜欢美食的“吃货”而创作的,观众群体锁定为普通的正常人,是以美食作为窗口,让海内外观众领略中华饮食之美,进而感知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变迁。陈晓卿说“我们要拍摄的不是名厨名菜,而是普通人的家常菜”,在表现美食的同时,讲一点故事,说一点人情,引发一点乡愁,缅怀或者回顾一下传统,体味普通中国人的人生百味,展示人和食物之间的故事,透过美食来看社会,进而思考一下人与自然的关系。

那么《舌尖上的中国》是如何讲故事的呢?

一、强化读图时代影像的跨文化传播力量

《舌尖上的中国》充分利用了电视影像的力量,紧紧围绕这两个层面,为中西方文化的对接、消除传播隔阂搭建平台,以便跨文化传播的顺利进行。

从视听符号的层面来说,《舌尖上的中国》采用“微距摄影”的手法,通过画面、声音、蒙太奇把美食的诱惑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此可以更加直接地触发人类爱好美食的共通本性,有利于跨文化传播的进行。

从第二个层面来说,《舌尖上的中国》通过故事化叙事模式的运用,把跨文化传播中影像的力量发挥到近乎极致。本来影视传播形象化的特点是擅长讲故事的,但是中国高语境文化和我国历来对文学艺术功能认识上的“文以载道”的传统,导致我国电视纪录片一度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是画面的过于表意性湮没了“解说”应有的作用,二是用主观教化色彩浓重的解说词,割裂纪实画面。对于纪录片而言,国际通用语言传播方式是“用影像讲故事”。《舌尖上的中国》即采用讲故事的方式,以时间顺序为序,截取一个个劳动者的生活场景片段向观众娓娓道来。这种编码方式,使观众感情共鸣的产生渠道畅通无阻。

二、坚持本土文化的倾情再现

《舌尖上的中国》酣畅淋漓地再现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本土文化,这种与西方文化迥异的文化差异体现在片中表现的中国人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以及这种认识背后体现的人生哲学。

中西方文化的一大差异是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同。中国文化主张“天人合一”,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人类应该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舌尖上的中国》充分挖掘了美食背后这种深层次的中国文化:吉林查干湖的渔民的渔网只能捕到两公斤以上的鱼,小鱼则被人为地漏掉了,这是为了“猎杀不绝”;云南的卓玛采了松茸后,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不被破坏,自然的恩赐才能延续„„这些都体现了中国人崇尚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精神。在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中,中国人形成了迥异于西方的人生哲学:顺其自然、因势利导。

《舌尖上的中国》把美食的展示与人生哲学的揭示水乳交融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如片中的如下解说词:五味使中国菜的味道千变万化„„五味最佳的存在方式是调节与平衡,这不仅是中国历代厨师不断寻求的完美状态,也是中国人在为人处事甚至在治国经世上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三、树立“求同”的主体诉求

作为跨文化传播的主体,《舌尖上的中国》树立了“求同”的主体诉求,即在充分展现中国文化特殊性、差异性的基础上,注重触发人类共通的情感,引发观众共鸣,使作品具备更强的普遍性和人类性,具体体现在作品对普通劳动者的赞美以及对美食记忆中亲情、爱情、乡情的渲染。

当今世界,人们一个普遍的共识是:热爱劳动应该是人们具备的美德,不劳而获者应被唾弃和鄙视。《舌尖上的中国》不遗余力的对我国普通劳动者的讴歌和赞美正是触碰了人们这根感觉的神经。这里有凌晨3点就出发寻找松茸的单珍卓玛母女;有一次做700个黄馍馍的老黄„„《舌尖上的中国》还描述了劳动过程中许多不为人知的趣味横生的细节,如72岁的居长龙用快刀把柔嫩的内酯豆腐切成细如发丝的豆腐丝„„种种劳动中的奇迹,让观众对普通劳动者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舌尖上的中国》的高明之处还在于其中表现的与“家”相连的美食,以怀旧的方式,唤起观众珍贵的、难以忘怀的关于亲情、爱情、乡情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感受。这里有村宴中乡亲邻里济济一堂的乡情;有独具妈妈味道的焖面„„给观众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以做豆腐球为生的姚贵文夫妇,妻子说丈夫“没有优点,又懒又笨”,而丈夫评价妻子说“你全部是优点”,看似调侃的话语却透露出二人多年来相濡以沫的深情。

总之,《舌尖上的中国》运用影像的力量营造了一场文化视觉盛宴,它的成功经验对于我国传媒界逐渐扭转国际跨文化传播市场“西强中弱”的格局具有极其重要的启发意义。

第二篇:舌尖上的中国中的句子

《舌尖上的中国》里那些让我迷恋的句子

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

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这是巨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走的更快。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的有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历史对于旁观者是一段故事,对于亲历者是切身的喜悦和感伤。

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

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酸甜。

半生闯荡,带来家业丰厚,儿孙满堂,行走一生的脚步,起点,终点,归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这是中国人秉持千年的信仰,朴素,但有力量。

越是弥足珍贵的美味,外表看上去,往往越是平常无奇,辛苦劳作给全身心带来的幸福,从来也是如此。

古老的职业和悠久的传说,正被机械们一茬茬收割殆尽。

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气灶火。

在中文里,'火候'一词的使用并不局限在厨房,更能用来评价处世的修养,以及为人的境界。

在这个时代,每一个人都经历了太多的苦痛和喜悦,中国人总会将苦涩藏在心里,而把幸福变成食物,呈现在四季的餐桌之上。

家,生命开始的地方,人的一生都在回家的路上。在同一屋檐下,他们生火、做饭,用食物凝聚家庭,慰籍家人。平淡无奇的锅碗瓢盆里,盛满了中国式的人生,更折射出中国式伦理。人们成长、相爱、别离、团聚。家常美味,也是人生百味。

人们懂得用五味杂陈形容人生,因为懂得味道是每个人心中固守的乡愁。

如同传授母语,母亲把味觉深植在孩子记忆中,这是不自觉的本能,这些种子一旦生根、发芽,即使走的再远,熟悉的味道也会提醒孩子,家的方向。

大多数美食,都是不同食材组合碰撞产生的裂变性奇观。若以人情世故来看食材的相逢,有的是让人叫绝的天作之合,有的是叫人动容的邂逅偶遇,有的是令人击节的相见恨晚。

传承中国文化的不仅仅是唐诗宋词京剧昆曲,它包含着与我们生活相关的每一个细节。

中国人善于用食物来缩短他乡与故乡的距离。

人类活动促成了食物的相聚,食物的离合,也在调动人类的聚散,西方人称作“命运”,中国人叫它“缘分”。

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演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

东方和西方,江南和塞北,人的迁徙促成了食物的相逢,食物的离合见证了人的聚散。然而,究竟是人改变了食物,还是食物改变了人?餐桌边的一蔬一饭,舌尖上的一饮一啄,总会为我们津津有味地一一道来。

世事变迁、人心进退!人们,越是在水泥森林里久居,越向往回归农耕生活。

上有庙堂之高,下有江湖之远。

不是所有的秘境都隐藏在崇山峻岭的处女地,繁华都市,也有不为人知的秘境,露天的滚油旺火,深灶铁锅,烹炒出浓香四溢的街头料理。鲜虾云吞,手工竹昇面,牛筋软糯,虾子清鲜,厚实的味道,深刻进这片社区斑驳的岁月。顽强的味觉记忆召唤人们,一路追随。

人类组织家庭,原因之一,就是为了更合理地生产和分配食物。正是这些人间烟火,让家庭组织更加紧密。尽管千门万户的家常美味各不相同,但有位作家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

随着人们的迁徙流转,食材、香料、配方和技艺也在浩淼的时空中穿梭、演变、再生,形成绵长而丰富的历史。

地球村形成的速度不断加快,没有人能够阻挡。然而,只要保持对某种味道的迷恋和期待,那么这种味道,以及与之密不可分的生活信念,就一定会守护一个个不可复制的部落,一处处令人神往的秘境。

随着人们的迁徙流转,食材、香料、配方和技艺也在浩淼的时空中穿梭、演变、再生,形成绵长而丰富的历史。

丝娃娃是贵阳女孩儿的最爱,烫面烙熟,个头小,却能装下20种素菜和4勺蘸水。

木榨榨油,传承一千多年的古老工艺。电力机械时代,血肉和草木之间的对决,依然焕发着原始的生命力。

东方和西方,江南和塞北。人们的迁徙促成了食物的相逢,食物的离合见证了人的聚散。

第三篇:中国是农业大国

中国是农业大国,自古以来,无论阶级关系如何变化,农民始终是我国的主要生产力。而在新时期的中国,对农民重视就是对国家重视,因此,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伟大的正确的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来看,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今年将迈出有力的一步。

我利用寒假,在XX省XX市xx县xx镇文化服务中心做了为期一周(2010年2月14日——2010年2月21日)的社会实践调查,在这一周内,通过对XX省xx县xx镇村民日常生活的观察和访问,了解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基层的实行情况,尤其是对其中的“文化建设”做了深入的调查。此次调查是我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政策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现将此次调查结果汇报如下:

xx县隶属于XX省XX市,在上级政府部门的倡导下,xx县坚持以生产发展为中心,以提高生产力水平、农民收入、集体收入为落脚点,以村镇规划为突破点,以村屯整治的“四清四改”为切入点,以培养新型农民为根本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可喜成果

新农村建设农民是主体,培育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点。xx县充分发挥县内各培训基地的作用,采取举办培训班、科技讲座、参观学习、印发资料等多种有效形式,对农民进行分类培训,大力提高农民素质。在调查期间,我还有幸参加了XX市太和电脑为实行XX市普惠制培训而对村民进行免费的电脑知识普及,参观了计算机程序员考试的现场,看见原本只庄稼地里干活的农民也可以坐在电脑前,熟练的操作电脑,心里涌现出一种喜悦之情。

农村生活贫困的根本原因是农民普遍知识水平有局限,与外界沟通少。xx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采取城乡一网、垂直管理、走产业化路子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把发展农村有线电视作为全县“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截至目前,有线电视在xx农村已覆盖20个乡镇,其中13个乡镇与县城实现了光纤联网,共架设光缆干线800多公里,电缆干线2600多公里,151个行政村的6万多农户与城里人同享电视文化大餐,可以收看到有34个频道的有线电视节目。县广电局还完善了网络维修维护制度,解决了村民收看电视信号不好的问题。

村民的文化生活不能仅仅满足于电视、电脑。还应该有丰富的文化活动。在实习期间,xx线的文化宫广场举办了道具车模展示会,展示了福特、现代等多款上个世纪流行的“老爷车”,这些车都是由东方明珠公司制造的道具车,形象逼真,惟妙惟肖,其中有一款房车,里面洗手间、卧室、吧台应有尽有,让看惯了卡车、货车的乡镇居民过足了“眼瘾”。

xx县是XX省少数民族聚集地之一,因此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活动很多,其中,作为XX省省级重点保护文物的xx天主教堂在经历了百年的洗礼后,仍焕发着新的活力。在调查期间,正巧赶上了天主教的礼拜日,清晨,有一些老年教众来到教堂,静静的等候礼拜的开始。庄严肃穆的教堂,饱受过义和团的焚毁和xx阻击战的炮击,在新时期的xx县仍为xx县的新农村建设贡献新的力量。

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保障。xx县以“一村一品”为方向,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预计全年新建设施农业小区105个,棚室面积203万亩;新建畜牧小区70个,占地面积4450亩,进驻农户555户。在水果生产上,西北部乡镇大力发展干果经济林和“两梨”,今年新栽植果树近万亩。xx县以创建国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为重点,全面提升全县“三品”生产档次和水平。每个乡、村都有“三品”生产基地,并严格按操作规程去生产,保证了“三品&rdq

引用信息(转载时请保留,谢谢!): 文章标题:新农村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 原文链接:http:// 信息出处:公文易文秘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舌尖上的节约

舌尖上的节约

有一种节约叫光盘,有一种公益叫光盘!所谓光盘,就是吃光你盘子中的食物。拒绝浪费,珍惜粮食!从我做起,从今天开始,你,愿意吗?最近,许多演艺界的知名人士、官方认证的餐饮行业也都加入到“光盘行动”中来。一时间,在微博上晒出自己吃干净的餐具和打包带走的剩菜剩饭成为风尚。

从央视的新闻和广告中大家看到,数据显示我国每年餐饮浪费的蛋白质和脂肪高达800万吨和300万吨,这相当于倒掉2亿人一年口粮。公款吃喝纵然令人深恶痛绝,然而在公众日常生活中的浪费,同样值得警惕,很多人因面子和攀比心里等因素让浪费变成不想为而为之的无奈。想想我们外出聚餐时那些没动过筷子就倒进垃圾桶的食物,再对比我国尚未跨过温饱线的几千万同胞桌子上空空如也的盘子,这难道还不能引起我们深深的反思吗? 如今,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反思“舌尖上的浪费”,而在制度上如何跟进也被反复提起。其实,早在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就有全国政协委员提出建议,通过健全法规制度制止浪费,同样,今年的提议依然述说着大众的困惑。

其实,光盘行动好就好在它确实落在了行动上,如果我没每一个人都能够理性的饮食,从自身的舌尖上开始节约,那么等待我们的将是一个更加进步和向上的中国。

第五篇:舌尖上的故乡

嘴尖上的故乡

09级金融5班 易亮

我的家乡湖南常德,一个美丽、干净的城市,虽然没有什么全国文明的特色食物,但是又一些还是值得品尝的。

■ 常德好吃的绝赞.首先推荐的当然是传统+经典的——常德米粉

常德米粉是全省闻名的一种地方风味小吃。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光绪年间,常德就有了生产米粉的店坊。当时的人们只有在逢年过节时才能吃到米粉,而如今,米粉成了常德人不可缺少的一种食品。长期以来,常德人不论男女老幼,都喜食米粉;外地来的客人,也以能品尝常德米粉为一大乐事。常德人吃米粉吃出了历史、吃出了文化,其之所以倍受青睐,一者米粉洁白,圆而细长,形如龙须,象征吉祥,以示往后岁月,一家人有如米粉一样团团圆圆,过日子有如米粉一样细水流长。二者米粉食用方便,经济实惠,把米粉买回去后,只要用开水烫热,加上佐料,即可食用,加工简单,清洁卫生;饮食店销售的米粉,油码多样,经济实惠,味鲜可口。

常德饮食店的米粉,有免码粉与油码粉两种。米粉油码分汉、回两大类:汉族油码主要有肉丝、肉片、红烧、红油、三鲜、炸酱、菌油、酸辣、卤汁、酱汁、蹄花、排骨、鸡丁、鳝鱼等10多种。回族油码更为丰富,主要有牛肉丝、牛杂、羊肉片、卤蛋、羊肚片、鸡丝、鸭条、卤汁、三鲜、炖牛肉、牛排、牛筋、红烧牛肉等10多种。米粉汤好装碗后,调以各种佐料,再盖上油码,餐食时,味美可口,独具风味。历史上常德以三种牛肉油码最为有名:一是大西门百年老店——回族黄宪记粉馆的小坨牛肉粉;一是东门回族黄珍记的清炖牛肉粉;一是高山街清真第一春的五香红烧牛肉粉,其中尤以清真第一春红烧牛肉油码更为著名。推荐地点:

1、“清真第一春”新店(位于常德市武陵区下南门附近,家润多超市往东)。老字号的店子,以牛肉粉最出名(不过个人认为以前的米粉比现在的更好吃些),推荐著名的五香红烧牛肉粉:选用上等半瘦半肥牛肉,漂清血水,切成小方块,放在钵中,同时在钵内放入公丁、母丁、山柰、花椒、桂皮等十多种香料配制的香料包,用小火烧煮,这样烧煮出来的牛肉浇头,既保持了牛肉的原汁原味,又增添了各种香味,与米粉一起食用,香气四溢,回味悠长。

2、鸡鹅巷旁边(在常德市邮电局对门)的那条路上,一个小巷子进去有很多店面,花样较多,生意奇好。品种有粉、面、油粑粑、麻圆坨、凉面、心肺汤圆、馄饨等,品种齐全。(特点是味道较重,多油辣)

3、贺记津市牛肉粉馆。百年老字号了,市人大对门、丹阳路、广场、市国土局都有分店,个人推荐那里的炖粉,麻辣牛肉粉和红烧牛肉粉也不错!

4、高山街的“小小干腌粉吧”。就是靠近金海酒店的那个街口上,干腌粉很不一般!有各种口味的,肉丝、牛肉、香肠、腰花、“一条龙”(就是指什么花样都下在一碗粉里面)等等,重点推荐肉丝的!我去那不多,但每次恨不能吞下两碗!嘿嘿,那滋味,甭提咯~~~另外这家的蛋炒饭也相当不错,每粒米都炒得晶莹,卖相几斗乖!

5、武陵大道上,宏大宾馆斜对门有个芙蓉炒码粉店,也是很出名哦!推荐肉丝炒码粉~~~这家的浇头比小小粉吧的品种更多。

6、常德宾馆餐厅。特色早点比较多,推荐一下牛排粉。还有臭豆腐,味道虽然没有长沙火宫殿的正宗,也还好吃。小煎包的味道也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老华北的锅饺也搬到这里来了。

7、“壹德壹”店。主打是粉,各种特色常德饭菜都有,营业时间长,店铺环境好,如果时间不够又想把常德美食吃个大概,这家是不错的选择。强烈推荐牛蹄筋粉。全市三个店,一个在武陵大道锦都豪苑旁,一个在一中旁边,一个在步行街金钻。

8、刘聋子粉馆。常德多家分店,津市后湖旁边的刘聋子连锁粉馆是最正宗的,生意极好,门口常常停很多外地牌车辆,估计都是慕名而来的。

9、宋老五凉面王。也卖粉,但是做凉面起家的,凉面凉粉味道强于它家的粉,在紫桥小区的菜场附近,坐14路车可经过看到。

10、津市风味米粉店。店虽小招牌可不小,上面好大几个字“放心米粉”!嘿,估计是帮金健米粉做广告来滴!店址在市七中校门旁边,走过路过一定不会错过,因为它家浇头熬制得好香,远远都闻得到!

11、熊记(常蒿路)。粉好吃成什么样子,生意好成什么样子——就是你上午任何时候去,一开间门面里除了七粉的,然后就是排队等侯自己那碗粉的人,满满当当一屋子。七粉基本上是在无数眼光的扫视浚巡下完成的。这个粉店最拽的就是,能让人不管队伍多长都可以一直等下去,等得都没有脾气,呵呵。这店我推荐牛肉和牛杂粉,味浓油多,齿颊留香。

另外,现在常德人开始时兴吃“炖粉”了,说“炖粉”是俗称,其实还是津市那边的发明,也叫“津市米粉火锅”,这是出现不久的事物。每逢节假日,常德人都喜欢邀上三亲四友,找一家小餐馆坐下,点上一份“炖粉”,边吃边聊,拉拉家常。炖粉的吃法很简单:先在桌上摆个小酒精炉,点燃。搁上一小钵(是常德很常见的土陶钵或者铝铁制扁锅)事先做好的牛肉或者牛杂火锅等(见下图),加热一段时间后,再把另行放置在大碗里的米粉挑进钵里,就着肉汤一起煮。稍后片刻,再用汤勺把烫好的米粉和着肉汤一起盛到每个人面前的小碟里,就可以吃了。如果你高兴,还可以点上一碗汽水肉,或者油香豆腐,来瓶啤酒,这样滋味更好。

说到炖粉,还是刘聋子牛肉粉馆的最有名了,不过开到常德武陵大道的那家好像迁址了,目前以贺记津市牛肉粉(地址见上面第3条)和壹德壹的炖粉出名(地址见上面第7条)

■ 麻辣肉和酱板鸭。要说常德名声在外的特产,那就是这两样

麻辣肉并不是真正的肉,而是豆腐皮做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就这个不起眼的小吃,在常德有着很多的拥趸,而且不论男女老幼,都很喜欢。记得我是从小学3年级开始接触它,一直吃到现在工作,虽然吃得少了,还是经常想起那个味道。麻辣肉吃过了之后口留余香,很回味,给人的感觉就是总会在某个特定的时刻想起那个味道,不吃的话,生活就欠缺了点什么。我想70——80年代生的人,都是吃着麻辣肉长大的吧,呵呵~ 麻辣肉只有“北堤”牌子的才够正宗,其老店地址位于滨湖公园老门,即常德市一中大门口正对的小巷内。因为那里的是总经销点,有着最正宗最新鲜的北堤麻辣肉,还有黄金台特产街也有它的店,五中对面还有一家。买的时候注意看下日期就行了,当天的最新鲜最好吃了~~~现在虽然已经开发出很多品种,比如麻辣香干,麻辣丝等等,但我还是想念小时候二毛五分钱一包的麻辣肉,不过现在要五毛了,散装称买大概还是7块钱一斤吧。那个好七啊。酱板鸭的历史就没麻辣肉悠久了,不过喜爱它的也是人数众多~ 据说酱板鸭最先是从泰国传入了湖南,然后进入常德的,聪明的常德人在吸收了原来工艺精华的基础上,通过技术改良,推出了更适合常德人口味的酱板系列,酱板制品在经过特制的卤水浸泡,吃起来的那种感觉可谓终身难忘。如今已经发展出酱板鸭、酱板干子、酱板牛肉、酱板口味蛇、酱板毛豆等品种。■ 还要隆重推荐的是;

1、高山街滕记九三鸭霸王在高山街有两家店子,现在金钻广场又开了分店,招牌很醒目,容易找。

这个滕记的确挺厉害——每天傍晚门前好多人排队买,店内的桌面上还有很多边喝酒边啃鸭翅膀鸭脖子的市民,哈哈。那生意好得硬是挤垮了附近的几家同行!推荐此店的酱板毛豆和酱板藕,风味绝佳!当然其主打是鸭制品系列,鸭脖、鸭头、鸭舌、鸭翅、鸭掌、鸭肠,鸭架、鸭拐、鸭脯等等等等,反正鸭身上能吃的,他那都有~

2、麻辣藕辣椒萝卜系列

我一直很奇怪,就是这个东西太普通了,不难做,做得好味道也不赖,怎么其他地方就没人做出名堂来呢?

推荐家润多旁边,国美电器对门,有个专门卖麻辣藕辣椒萝卜的摊子,还有腌制的刀豆、土豆、黄瓜等,生意巨好,以萝卜最出名。老板牛得很,每天下午2点左右才出来摆个场,持续到晚上。呵,光卖个辣椒萝卜,一天生意平均也有200-300元左右的收入,可想而知生意有多好!

女人街口子边上也有个卖辣藕、萝卜那些的,真的是超级好七(吞咽口水中),那个老人家也是下午出来,一哈哈就卖光达,卖得几多好!

3、还有一个地方不得不说,步行街上有家摊子在ONLY店对面,专卖麻辣藕和红油土豆,用巨大的盆子装着(嚯,就是澡盆!哈哈说不定就是真的澡盆改装的吧),香味和卖相都相当诱人啊,每次逛步行街就会忍不住买点回去给嫂子和侄儿~~~这个老板的制作特点是舍得放油和辣椒……旁边还有个卖麻辣香干的,和麻辣肉是不同的风格,也很好吃,经常下午去晚了,就卖光了。■ 豆制品类:

1、常德北堤麻辣肉麻辣丝麻辣香干。

2、高山街小学隔壁中华豆皮店,就是原来下南门新华书店对面的那家老字号

3、津市豆腐乳。(名气很老,不用多说了)

4、臭豆腐。说到臭豆腐,全国各地都有,常德本地也有,不过本地臭豆腐颜色暗黄,味道一般。湖南最出名的是长沙火宫殿的臭豆腐,如今长沙火宫殿在常德步行街新一佳超市附近也开了家分店,想饱口福的朋友可有去处了。■ 点心类:

糖油粑粑和发糕.卖糖油粑粑的,紫桥风采超市后有个夫妻档,一想到就……完了,口水已经快要决堤~~ 茉莉村炒货店对面有家糖油粑粑摊子,摊主一早出来,摆摊到晚上,炸的糖油粑粑甜糯香软,回味无穷。

那个菜场里还有一家卖发糕的,红糖白糖都有。红糖的味道有点独特,推荐!■ 饮料类:

1、鸡鹅巷里的云月斋。东西很丰富,离步行街又近,店里环境也还好,逛累了进去坐坐喝碗红豆冰什么的,很是惬意。

2、一中大门正对面小巷子进去后笔直走到打台球的那里再向右拐,便可以看到北堤绿豆沙BOSSJIANG的招牌,多年来就只卖绿豆沙、莲子汤、甜酒三样、但最近又推出了红枣茶。

3、桃花源擂茶馆。位于常德市桥南小圆盘往桃花源方向走100米。主打美食:擂茶 ■ 斋菜

茉莉村炒货店对面有对夫妻档,专炸斋菜。除了传统的斋菜,还用辣椒、香芋丝、小鱼等炸制品,味道好极了。■ 米饭类

市一中对面小巷子里好七的东西满了,找到了北堤绿豆沙,还有个炒饭店,最喜欢那里的牛肉胡萝卜饭,米饭粒粒沾满牛肉的肉香,配着胡萝卜丝的绵软,一大碗不知不觉就吞下去了。撑完了有点后悔,胃太涨了,呵呵。三块钱一碗。(姐妹餐馆对面)■ 烧烤类:

1、说到烧烤还是要在高山街内寻找,那条街上也有N家烧烤店,“懒猫”、“开心”的店面都还不错,如果嫌麻烦,想吃摆摊卖的烧烤,那推荐高山街帅丽登美发中心门前的一个老婆婆的,手脚十分麻利,东西也特别干净,味道也很不错的。。还有几个新疆佬卖的羊肉串也不错,他们在很多地方都有摊位,最推荐肯德基和麦当劳门前的那2个摊,味道很好,再就业广场美食街里有一家翦师傅烧烤,就是旁边有七八张台球和乒乓球台子的,那里的东西不是盖的,烤玉米特别好吃!

2、另外大大推荐一下,财政局门口有个卖烧烤的,那里的鸡腿几多好吃啊,牛肉串也是的,吃一次,嘴巴可以回味几天!老板是胖子,每晚五点出来到十点多回去,搞个三天还休息个两天(为么的东西搞得好七的老板都这么牛啊),摸不准又想七哒就打电话约吧~比如你今天想吃鸡腿,就白天里跟胖子打个电话***,搞好达,他会打电话喊你来拿。■ 火锅类:

常德人爱吃火锅,因此常德火锅也特别有名,在常德,无论是大小宴会,还是好友聚会,不管是在滴水成冰的严冬,还是在炎炎烈日,餐桌上总少不了三两个火锅,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热气腾腾的火锅,喝着美味的啤酒,十分惬意。常德火锅名气虽不大,但口味不错,与重庆火锅相比,有着自己特色,重庆火锅口味麻、辣,而常德火锅讲求口味多样化,既有清淡的鱼头火锅、青菜火锅等,还有浓味的啤酒鸭火锅、牛肉牛杂火锅等,每次吃火锅时,先吃上几块主料,然后在浇上少许油汤拌饭吃,那简直是人间美食一绝。

1、石门肥肠、常德干锅肠子。好象最正宗的肥肠火锅还是在石门,不过常德也有很好吃的干锅肥肠——在龙港巷那边,也就是芙蓉大酒店的那条路上,有条巷子顺着往里走,会有很多家肠子馆,都挂着“常德第一家”“常德老字号”等字样的招牌,还会有很热情的老板在门口招揽食客,但是一定要坚定不移往里面走,大概走个200米,右边有一家生意会特别的好一些,那你就可以放心进去吃了,那家地盘很大,食客超多,经常没位置。

2、烤鱼火锅等。高山街有多家类似的店子,味道都还不错。本人推荐市交通局旁边的,以卖烤鱼为主。

3、清真餐馆。地址:武陵区美吉华庭靠沅安路一侧。主打美食:牛肉火锅、牛杂烩火锅……

4、柳叶湖大排档的柳叶石锅鱼。垂柳阴下坐看风景三五好友同吃石锅鱼,人生一大享受啊

关于常德的美食特产还有很多很多,来到常德一定要一一品尝。

下载舌尖上的中国是如何讲故事的word格式文档
下载舌尖上的中国是如何讲故事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舌尖上的酒文化

    舌尖上的酒文化 第一章 千载文明飘酒香——酒史 第一节 白酒起源与传说 白酒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总的来说有以下四种说法,分别是上天造酒说、仪狄造酒说、杜康造酒说和猿猴造......

    舌尖上的文明

    舌尖上的文明 三年级一班 张子轩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舌尖上的文明》。 当饥肠辘辘的我们看到美味的食物摆在面前时,会迫不及待想要饱餐一顿。可是当......

    舌尖上的安全

    舌尖上的安全 摘要: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吃得健康、吃得安全始终是百姓关切的热点。今年全国两会上,有关食品安全的热议与建言也持续不断。国内屡屡出现的......

    舌尖上的乡情(本站推荐)

    舌尖上的"乡情" 这个星期天,我去杭州玩了,在公路上,我看见了一片竹林,让我想起了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的后山上有一片绿油油的竹林,青的叶,绿的竿,投下一片浓浓的绿荫。一阵风......

    舌尖上的文化

    舌尖上的美味文化——郑州新东方烹饪大师观后感一部大气中蕴含着感动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让我们体会到了漂流于历史长河里的中华美食文化——纪录片里的每一个食材的选......

    舌尖上的古诗

    舌尖上的古诗 君问归期未有期,黑椒牛柳肯德基。 人生若只初相见,一碗馄饨一碗面。 飞流直下三千尺,两斤鸭脖不用纸。 林断山明竹隐墙,最喜白肉炖血肠。 两岸猿声啼不住,面条里面......

    中国是工程师治国(推荐阅读)

    中国是“工程师治国” 《星期天泰晤士报》刊登署名文章,分析各国领导人的学位与他们的治国方针理念。作者阿德里安·伍德里奇(Adrian Wooldridge)是《经济学家》杂志的编辑兼专......

    中国是风筝的故乡

    中国是风筝的故乡。南方称“鹞”,北方称“鸢”。“风筝”一词始见于五代,明代陈沂《询刍录》记载:“初,五代汉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作声如筝,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