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悲惨世界观后感
释放无限光明的是人心,制造无边黑暗的也是人心,光明和黑暗交织着,厮杀着,这就是我们为之眷恋而又万般无奈的人世间。
冉阿让为了饥饿的外甥,偷了一块面包,被判刑五年,又因为越狱加刑至十九年,最后因“极度危险”被判终生假释,没有人记得他的名字,警官沙威只记得那个编号24601的罪犯身强体壮,已逃亡多年。
十九年的劳役并没有使冉阿让成为一个所谓改过自新的符合社会要求的人,这让我想起《肖申克的救赎》中,瑞德的一段独白:
◆你问我,我改过自新了吗?我甚至不知道什么叫改过自新,至少我不晓得那在监狱里代表了什么意思,我认为那只是政客爱用的字眼,这个词也许有一些其他的含意,也许有那么一天,我会明白它的含意,但那是未来的事了……而监狱里的囚犯早就学会不要去多想未来。◆
片段1‖服劳役的罪犯们 Look down, look down 低头,低头
Don't look 'em in the eye 避开眼神接触
Look down, look down, 低头,低头
You're here until you die 你将葬身此处
Look down, look down, 低头,低头
You'll always be a slave 终生为奴
Look down, look down, 低头,低头
You're standing in your grave 脚下即是坟墓
幸而善良的主教米里哀收留他过夜,可已经学会憎恨人世的冉阿让在夜间偷走银器,被抓了回来,主教称这些银器是送给他的。当所有人都避讳他,使他饱受冷遇的时候,主教却如对待常人一般对他,冉阿让由此被感化,开启新一段的人生。改名换姓,洗心革面,奋发向上,近十年后的冉阿让——珠宝厂老板兼市长,化名马德兰。
片段2‖米里哀主教
See in this some higher plan 上帝有更伟大的安排
You must use this precious silver 好好利用这些银器
To become an honest man 去做一个诚实的人
By the witness of the martyrs 众殉道者见证之下
By the Passion and the Blood 以基督受难流血之名
God has raised you out of darkness 主救你出一片黑暗
I have bought your soul for God 我已替主救赎你的灵魂
身为市长,难免与警官相遇。冉阿让一眼就认出了沙威,但沙威只是觉得眼熟。街上一辆马车翻了,将一个人压在下面,十九年的苦役造就了冉阿让的体魄,抬起马车的冉阿让使旁观的沙威想起多年前的24601——那个他追捕多年的逃犯。﹏﹏﹏﹏分﹏﹏割﹏﹏线﹏﹏﹏﹏ 美貌的芳汀未婚先孕,被人抛弃,女儿柯赛特寄宿在德纳迪埃夫妇的旅馆。她在珠宝厂打工,趁身体健康,不停工作,趁体力充足,不停干活。工头叼着烟,因为小芳汀不如他所愿,看看他的裤子就知道他心怀不轨,而被赶出厂,芳汀将无家可归。
女人多的地方便有是非。在众多女工的嫉妒之下,工头听信谣言,芳汀被赶出了厂。
于是变卖财产,甚至秀发皓齿; 于是沦为妓女,甚至行尸走肉。片段3‖妓女的日子
Old men, young men, take 'em as they come 老少通吃,要来便来
Harbor rats and alley cats and every kind of scum 各种人渣,放马过来
Poor men, rich men, leaders of the land 无论贫富,无论贵贱
See them with their trousers off they're never quite as grand #&#&#&#&
All it takes is money in your hand!完事儿记得给钱!Lovely ladies 可爱女人
Going for a song 倚门卖笑
Got a lot of callers 客似云来
But they never stay for long 无一久留
调戏芳汀的船长恶人先告状,芳汀收到沙威警官的审判,对社会底层人民充满关爱与同情的市长认出芳汀是他厂里的员工,救下已经病入膏肓的芳汀,并且承诺抚养她的女儿柯赛特,芳汀这才安心地离开了这个悲惨的世界。这时沙威接到总局报告,编号为24601的逃犯已经找到,沙威立即向市长请罪,冉阿让没有责怪沙威,只是不停的问自己:我是谁?是万人敬仰的市长?是供养百人的工厂老板?是编号为24601的逃犯?如果缄口不言他仍将风光无限。
他还是选择了闯进法庭,质问在场的所有人:我是谁?
片段4‖冉阿让自首 Who am i? 我是谁?
I am Jean Valjean 我是冉阿让
And so Javert you see it's true 所以沙威你看清楚
This man dears no more guilty than you
这个人是清白的 Who am i? 我是谁? 24601
经过一番打斗,冉阿让落水而逃。柯赛特寄宿的旅馆老板夫妇生性刻薄,非常懂得如何生活在社会底层。旅馆每天都会有人丢失钱包,贵重物品,喝到带有尿骚味的假酒,他们命令柯赛特深夜里去森林里打水。冉阿让拿一千五百法郎为她赎身,买了一个布娃娃送给她,并告诉她,今后你有我照顾,你就是我的女儿,我就是你的爸爸。片段5‖柯赛特Cosette内心独白 There is a castle on a cloud, 云上有座城堡
I like to go there in my sleep, 我在梦里去那里
Aren't any floors for me to sweep, 在我云上的城堡里
Not in my castle on a cloud.我不需要扫地
There is a lady all in white, 那儿有个白衣女子
Holds me and sings a lullaby, 搂着我唱摇篮曲
She's nice to see and she's soft to touch,她是那样美丽而柔软
She says “Cosette, I love you very much.” 她说:柯赛特,我很爱你
I know a place where no one's lost, 我知道有个地方无人迷失
I know a place where no one cries, 我知道有个地方无人哭泣 Crying at all is not allowed, 在我云上的城堡里
Not in my castle on a cloud.哭泣绝不被允许
冉阿让带着柯赛特逃亡,沙威带人骑着高大的马追捕。守墓人割风发现了父女二人,原来他就是当时被压在马车下,冉阿让救起的那个人。割风提供给他们呢住宿免于追捕,而再次跟丢的沙威向众星发誓,一定要将正义得以伸张。片段6‖沙威的誓言
There, out in the darkness A fugitive running Fallen from god Fallen from grace God be my witness I never shall yield Till we come face to face Till we come face to face He knows his way in the dark Mine is the way of the Lord And those who follow the path of the righteous Shall have their reward And if they fall As Lucifer fell The flame The sword!Stars In your multitudes Scarce to be counted Filling the darkness With order and light You are the sentinels Silent and sure Keeping watch in the night Keeping watch in the night You know your place in the sky You hold your course and your aim And each in your season Returns and returns And is always the same
And if you fall as Lucifer fell You fall in flame!
And so it has been and so it is written On the doorway to paradise
That those who falter and those who fall
Must pay the price!Lord let me find him That I may see him Safe behind bars I will never rest Till then This I swear
This I swear by the stars!
那时的法国人民正处于思想爆发时期,迫切渴望公平与自由,九年后,贵族青年起义。贵族青年之一马吕斯在街上偶遇和父亲一起出行的柯赛特,长大后的柯赛特继承了芳汀的美貌,他们一见钟情。
这时传来“人民保护者”拉马克将军的死讯,青年们觉得是时候了。
片段7‖学生军起义
Look down and show some mercy if you can
低头,施予同情
Look down, look down, upon your fellow man
低头,低头,看看同胞 When's it gonna end? 何时苦尽甘来
When we gonna live? 何时安居乐业
Something's gotta happen now or 不要坐以待毙
Something's gonna give 必须以退为进
It'll come, it'll come, it'll come 时之将至
It'll come, it'll come, it'll come 时之将至
Where the leaders of the land? 领导者在哪儿?
Where are the King who run this show? 这起义的主角在哪儿
起初学生军士气高昂,又有人民的支持,他们活捉了沙威,加入起义的冉阿让请求自己来处置他。冉阿让将沙威带到后巷,放了那个判他假释又追捕他十多年的正义信仰者。
但是正如政府一开始说的那样,缴械投降吧,你们没有希望!面对全副武装的正规军,学生军脆弱得不堪一击。街垒很快被攻破,小伽弗洛什倒在血泊中,学生起义领导者手中紧紧抓着彩旗,倒挂在楼上。马吕斯写信给柯赛特,被冉阿让收到,他意识到马吕斯有危险,趁乱带着(好吧是扛着)受伤的马吕斯从下水道逃跑。
街道上一片狼藉,镇压胜利的沙威将自己的徽章取下,戴在已死的小伽弗洛什的胸口。他没有找到马吕斯和冉阿让的尸体,又听见下水道口的响声,于是守在出口。
满身污泥的冉阿让在下水道出口与沙威再次相遇,沙威说“我想你们需要一个监狱”冉阿让却说“他现在更需要一个医生”
追捕了十年的逃犯24601就在眼前,沙威举起手抢,“再往前走一步,我就会开枪。” ……
最后冉阿让还是带着马吕斯走了,而沙威也没有开枪。(主角总是有光环)那晚,沙威站在堤坝上,他卑微出身,毕生追求正义,可是那天冉阿让放了他,今日自己又放了冉阿让,信仰开始崩溃,纵身入河,重重摔在堤坝上,随水远去。(堤坝高如楼,一跳解千愁!)片段8‖
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你可听见那歌声?
Singing a song of angry men? 愤怒人民心中歌声?
It is the music of a people who will not be slaves again!
那是一个再也不愿为奴的民族的呼声!When the beating of your heart 当你跳动的心脏,Echoes the beating of the drums 应和那战鼓的声响,There is a life about to start 新的曙光将被开启,When tomorrow comes!当明天来到!
然后马吕斯和柯赛特在一起了,冉阿让在教堂里安息,随芳汀的呼唤而去。如果沙威是正义,冉阿让是自由与爱,那么算不算是雨果更支持爱大于正义呢?★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lost in the valley of the night?
☆你可听见这乐声,人民在深谷里歌唱?★It is the music of a people who are climbing to the light.☆那是人民的乐声,正向着光明攀登。★For the wretched of the earth, there is a flame that never dies.☆尽管世道多险恶,希望之火永不灭。★Even the darkest night will end and the sun will rise.☆漫漫长夜终将结束,灿烂朝阳也将升起
第二篇:《悲惨世界》观后感
《悲惨世界》观后感
关于米里埃主教
在第一部《芳蒂娜》以后就不再出现的米里埃主教,让我从始至终印象深刻,对他无微不至的细腻描写,探访到他内心深处大街小巷。让这的人物的行为,行为的动机,动机的来源,他的疑惑,他的坚定,他的一切都展现了出来。要是没有这一切就无法撬动那根改变一个十九年苦役犯让瓦让的杠杆。
对他的描写是我见过最完整,最细致,也是最富有技巧和难度的。毕竟是一个主教,对其宗教生活的探寻对其精神世界的描写,是极其困难和需要真正理解的,否则这个人物的一切,他的一切都是建立在他的信仰上,如果对他的信仰描写得不准确,不细致入微,不深入边边角角,读者一定会怀疑,因为高尚的人总是会面临从头到尾的质疑,例如雷锋,例如孔繁森,当代的中国人都在怀疑这些当年的道德楷模的真实性,他们的行动动机。他们用现代人的价值观来推敲他们行为。
有人质疑雷锋的日记,一个每天就只干好事,还要写在日记上,整个一为好事而生,现在的群众不相信,他们质疑,他们觉得真正干好事的人是不会把好事总写进日记的。有人翻出孔繁森先生的在援藏工作时,还有别的女人,他和爱他的工作一样爱他的女人。这些我们道德楷模在行为上和米里埃主教一样,都圣洁高尚,但是我们的群众无法理解。因为他们除了为人民做好事,居然没有一点私欲,简直是一个完人,完全利人毫不利己,他们也就真正的成为了一个时代的雕塑,只能远观,而完全无法学习,因为绝大多数群众根本难以望其项背。因此我们渴望看到了楷模是可以触摸的,有着更多人的特性的,甚至哪怕我们能对他或她的了解多一些的模范。
在米里埃主教的身上,雨果做到了。米里埃主教做的事也近乎不可思议,把自己的屋子让给医院,自己住在医院,发散钱财,去有强盗出没的郊区巡视,留宿让瓦让,赠与让瓦让烛台。这都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是在米里埃主教身上却合情合理,这便源自雨果对主教宗教信仰入木三分的刻画和分析。这是支持米里埃主教一切行为最为深刻的原因,这是他高尚的来源,这也是他行为的指南针,这就是一种深刻的信仰。这是理解米里埃主教的唯一路径,这也是改变让瓦让最重要的一笔,米里埃主教的合理,让瓦让这个人物才能成立。这是从一而终的美。
他没有理论,但又许多善行。深奥的思辨使人晕头转向;毫无迹象表明他涉猎过有关来世论的作品。
玄学的大门可怕而神圣,幽暗的洞口仗着大嘴,但有个声音在对你这个人生路途的过客说:“不要进去。”谁进去,谁就会遭殃!那些天才们再高深莫测的抽象和纯理论的研究中,可以说站在教条之上,向上帝提吃自己的想法。他们祈祷时敢于和上帝争论。他们对上帝的崇拜带着自己的疑问。这是直接与上帝对话的宗教,对于企图攀登的人来说,充满了忧虑和责任。不管怎样,尘世间有些人——是普通人吗?——在梦幻的尽头清楚地望见了绝对的巅峰,看见了连绵不断、惊心动魄的山峦。比安维尼大人绝对不是这样的人。比安维尼大人不是天才。他对这些超凡的思想可能望而生畏,有一些甚至像斯维登堡和帕斯卡尔这样伟大的人,都因为沉湎于这些思想而精神失常。当然,这些威力无比的空想对人的道德自有好处,通过这些险峻的道路,人们越来越臻于完美。可比安维尼大人选择了一条捷径:《福音书》。
他丝毫不想让他的祭披打上以利亚法衣的褶皱。他对变化莫测的世事不做任何预测。他不想将星星点点的微光凝聚成火焰。他丝毫不是先知和星象家。这个卑微的人有一颗爱心,仅此而已。
有些人致力于开采金矿,他则致力于发掘同情。悲惨的世界便是他的矿藏。遍地存在的痛苦,不过是他行善的好机会。“你们要互相热爱”。他宣称,这“互爱”概括了一切,无须再有别的。这就是他的全部教义。一天,那个自以为是“哲学家”的人,前面提到过那为元老院医院,对迪涅的主教说:“你瞧一瞧这个世界吧,你争我夺,尔虞我诈,最强者最有头脑。您那个‘互爱’是蠢话。”比安维尼大人不作争辩,只是回答:“好吧,如果说这是蠢话,灵魂就应藏于其中,正如珍珠藏于蚌壳里一样。”因此,他藏在“互爱”中,生活在里面,绝对心满意足,将那些既诱人又吓人的奇妙问题撇之一旁,那都是高深莫测的问题,人类思想和巨神们再潜心研究;那是个无底深渊,卢克莱修、魔奴、圣保罗和但丁曾以炯炯的目光凝视过,那透亮的目光,注视着无限,仿佛迸发出许多星星。
以上是作者在《他的思想》这一章中的描述,这能见得作者对笔下的人物把握到了如何的深度。之前几章,米里埃主教的行为,他的起居,他的花销,他的善举等等如数清晰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而他的思想呢,何况他刚刚G议员死前的质疑,他刚刚遇到了巨大的思想冲击。
行为需要思想,动机的支持,才立得起来,这个人物才真实可信。这一章里作者仿佛熟悉米里埃主教最深层的思想,一个主教思想的局限,一个主教思想自愿的局限。在我看来这是极难描写和形容准确的,但是作者却说得清清楚楚,把米里埃主教的思想和超凡的思想划出了一条清晰的界限。他不是个天才,他是个专心耕耘信仰的一亩三分地的人,他是个执着于信仰的人。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作者一定是先对这些问题,宗教的哲学的进行过研究,找到了交集和区别。行善信仰是千千万万普通人都可以拥有的,主教不会执迷于深奥的问题,他眼睛看到了苦难的世界,把世界与信仰联系在了一起,他知道世界需要这些,需要他的爱,需要他来传递信仰,他看到了这么多,他的经历和他信仰告诉他,为这些事已需要他付出所有,他没有必要再去想那些复杂的问题,善良高尚的品性让他没法放下眼前的一切,沉溺于思考。也是因此,米里埃主教帮助了无数的人,其中就有本书的主角,让瓦让。
只有当你看到芳蒂娜那悲惨的遭遇,你才知道这善举不是无用的,不是不应该的,而是这世界太缺少的,太渴求的,这便是作者要说的,互爱改变悲惨的世界。
那是让我十分感动的一节,在《赶了一天路中》,让瓦让在涅迪城内,被旅馆,被酒家,甚至被监狱,被一个农民拒绝留宿,最后甚至被狗赶出狗窝。而在《聪明人要谨慎》中,唠唠叨叨的马格卢瓦太太对米里埃主教说了半天,今天在好几个地方听到了有个像坏人的人在城里游荡,她游说米里埃主教把门闩从新装上去,她正在不停的说着。
这时,有人用力敲了一下门。“进来。”主教说。
一个观点用感想式的方式说出来,是远不如说一个故事列举个实例来得有震撼力的。这就是经典作家啊,这是何等的有说服力啊,这时技巧和艺术的完美融合,主教四两拨千斤,“进来”两个字,展现了信仰和爱的力量,伟大,温暖人心。每个读者这时都已深入了让瓦让的处境,什么人啊,什么人应该遭受这样的处境呢?犯了多大罪的人,连一口水,连冬天里寄宿的地方都不应该有呢?世人的偏见,世人的狭隘,把一个苦难的人逼到了这样的地步,连狗窝都不容他,谁能想到主教的家里,迪涅小城里和市长一样尊贵的人,马格卢瓦太太还在一旁拼命的唠叨着,一有人敲门,米里埃主教未有一刻的犹豫,“开门”。紧接着一章的名字叫做《惟命是从的英雄气概》,太准确了,这是英雄气概,这是信仰。我们不需要吗?作者肯定提出了这个问题,他用故事来问我们,我们不需要吗?这个世界不需要吗?让瓦让这样的人不需要米里埃吗?还是的这,是艺术和感化的结合。
关于辛普利斯嬷嬷和艾波妮
本书的主题是大爱,大的善和大的准则,那些一切人间的律法人间的准则,在这些大爱和大的善面前都显得渺小,显得不堪一击,可以商榷。
辛普利斯嬷嬷只是一个小的角色,在让瓦让是马德兰市长时是和另一个嬷嬷是他的佣人。作者很详细的说明了她是如何的正直忠于上帝,严守律法,从不撒谎。在芳蒂娜将死之时,她都很难说谎,让她可以宽慰,在内心严苛的界限里,她万分纠结。但是在雅韦尔来搜捕让瓦让时,她撒谎了,连撒两个毫不犹豫,面不改色,可能是她有生以来唯一一次。这是让一个最不可能的人做了一件最不可能的事,动机是什么,是大爱,是信任,是真正的正直,并非守住自己的清白,而是为了他人,为了真正的是非,原则也可以改变,因为那并非真正的原则,真正的原则存在人的心里,真的公理要将心比心。
这就是雅韦尔的自杀的原因,因为他的狭隘,他以为人类的法典便是天,便是一切道义的尽头,以下是作者的原文:
“他不得不承认,正确的东西不见得绝对没错,信条也可能有错,一部法典说话时,不可能说全,社会不可能完美无缺,权利可能会动摇,永恒的东西可能会爆裂,法官是人,法律可能会出错,法庭可能会搞错!在无垠苍穹的蓝玻璃上,出现了一条裂痕。”
这也是本书的主题,作者在探讨真正的道义,作者意在说明上帝是一切的终点,公理在上帝那,而不是在人这。
我还喜欢艾波尼这个角色,她是罪大恶极的泰纳迪埃的女儿,她和加弗洛什这两个优秀的儿女恰恰是反血统论的,人性卑劣的父母同样能生出优秀高尚的儿女,并非龙生龙凤生凤。这是人道主义的。
波妮埃尽管显得行为粗鄙,被贫穷困扰,为父亲做一些骗取钱财的勾当。但是她善良的内心未曾泯灭。作者表现波妮埃的手法也十分高超,也可叫做“拧着写”,先写她看上去如何放荡,如何轻浮。再写她的高尚,最后她的死令人动容。
这个被出身限制的姑娘,天生生活在狼窝中,这让她的青春她的美丽无处生长,在压抑和罪恶之下,她性格扭曲,无法去爱,缺乏自信,但是她一点不缺爱的真诚。在花园外她一人不惜性命的阻挡泰纳迪埃犯罪团伙进入花园,为了保护马里尤斯。这是不可思议的,一个在狼窝长的小狼,竟然会保护一只羊,这恰恰说明了人称为人的原因,因为爱和善,能使人战胜恶战胜自己的环境。
关于革命的讨论和滑铁卢战役的描写
看电影的时候,最大的冲击就是,作者为我们展开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啊,王朝复辟的失落,十九世纪法国社会各个阶层的众生象,再到新一轮的革命,法国这个国家似乎在大时代的背景下正遭遇着种种危机,压迫,社会的不公,但是有英雄的人民,有不屈不挠的精神,有向往着自由和真理的人民,那哪怕是在泥泞中行进,在黑暗中行进,只要有终会觉醒,绝不麻木的人民,时代会觉醒,终将走向光明。我看到了雨果对巴黎对法国人民的爱,和他身为法国人深深的自豪。
再没有比这更奇怪的事了。这是巴黎**的特点,其他任何国家的首都都不会这样。要做到这点,必须具备两样东西:巴黎的伟大和巴黎的快乐。必须是伏尔泰和拿破仑的城市。
不能出其不意,让人民超出自己意愿加速前进。谁强迫他们,谁就倒霉!人民是不任人摆布的。否则他们会抛弃起义者,会像躲避瘟疫那样躲避他们。P1307
减了五个,加了一个,这是革命的人道主义,真是值得法国人民好好骄傲,革命也有人道,而不是狂飙突进,粉碎一切,流血牺牲。革命是一种人道,但是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的凌驾与生命,正如我们的革命口号,革命必须自愿。人道的革命更显珍贵。作者在革命的问题上绝不大跃进,是非常理智的,非常冷静的,因为这不能光由激情主宰,无数人的生命,无数人的家庭,难道不是革命者先考虑的吗?用自己的牺牲换取他人的幸福是对的,但是真的那么容易实践吗?我们的革命真的换来了千万家庭的幸福吗?我们有这样的人道吗?
“公民们,昂若拉大声说,他有点气恼,声音发颤,”“共和国的人还不多,不能作无谓的牺牲。图虚荣是一种浪费。假如有些人的责任是走,那这个责任和其他责任一样要履行。”P1254
在战场上,让有妻儿有家室的人回家,这是闻所未闻的,这是美好的,优雅的,法国革命,值得赞美!
我们的心容易激动,人的生命神秘莫测,即使谋杀是为了公民利益,是为了拯救人类——假如真有这样的谋杀——杀死一个人带来的内疚,远远超过为人类谋利益带来的快乐。P1251
这是革命的悖论,这终究是残酷的事,对于所有的心怀正义的人来说,正如昂若拉击毙那个中士一般,那是痛苦的,革命的胜利似乎从根源上,也永远不属于革命者。他们用生命及道义上的牺牲来换取他人的幸福,这是伟大之处。
第二部珂赛特伊始,作者亲临滑铁卢战场,凝视战场遗迹,为读者娓娓道来那场惊心动魄的战争。对那场战争的描写可谓巨细靡遗。甚至不是亲临现场,甚至不是身临其境的人能描写出来的,那还有对人物内心精确的把握,对史实细致的掌握,还有天才般的想象,和无与伦比的写作技巧,才能将那场滑铁卢战争写得那样震人心魄。
这就是史诗的气魄,这就是时代的气息,这就是世界的中心,作者抓住了,就像一首抒情诗一样,但是那么的写实,使读者那么的身临其境。
湿滑地面上拿破仑的炮兵,陷入暗沟中的龙骑兵,和前仆后继的的英勇的战友,A字型阵地的反复争夺,英勇的进攻者,同样英勇的守军,还有那瞬息万变的,无法掌握的命运,战场的一切,都尽在书里了。
说的还是一个主题,探讨谁是主宰。作者赞扬伟大的英雄主义,赞扬英勇无畏的法国战士,赞扬蓬梅西,但是他还是那么冷静,他看到了拿破仑的限制,看到了这场革命的问题,看到这场革命的过头,滑铁卢战争可以说改变了人类的命运,但是作者站在上帝的角度,站在人民的角度,找到了这战争必败的根源,因为革命渐渐背离了人民。
但这样的叙事还是在作品中的,这是故事的基调,这是故事的底色,这是故事的气魄。这场伟大战争的失败,这正确道路上的游离,为后来的故事定下的基调,那是灰色的年代,那是游移不定的人民,那是王朝复辟,那是正在寻找新的出路的法国,那是一次革命的波谷,下一次革命的起点。这个时候泰纳迪埃出现了,就像光明褪去,黑夜到来,出现的食腐动物一样,猥琐的肮脏的东西出现,这是无与伦比的人物出场,这是充满隐喻这是时代和故事完美连接的出场,作者仿佛如出戏般说了很长的滑铁卢,最后请出了泰纳迪埃,这是转折一笔,这是神来之笔,光辉的序曲结束,沉默的时代吐出几个阴郁的音符。
关于让瓦让的自首
让我最为感动的有两处,一处是米里埃主教为让瓦让“开门”,第二处便是让瓦让去阿腊斯的法庭自首。
一章《脑海里的波涛汹涌》作者再一次明察秋毫的洞悉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这是一整章的心理描写,探访到了让瓦让内心的边边角角,我读来只觉得极其的真实,极其的准确,也深感不可思议,这样的描写哪怕是自己写自己的想法呢,也难写得如此细致如此清晰,如此详实呢。这是一个有信仰的人,面对内心良心即信仰拷问的最真实写照。这是我的认识,我的经历,无法否认,我觉得这是真实的,精彩的,天才般的描写。
将人的内心世界写成诗,哪怕只写一个人,哪怕只写最微不足道的人,那也是将所有的史诗融进一首卓越而最终的史诗中。人的内心,是妄念,贪婪和企图之浊地,梦幻之熔炉,可耻念头之巢穴,诡辩之魔窟,激情之战场。
以上是原文,这几句话就像一首诗,这么看似乎有些抽象,随后,作者对让瓦让内心的描写,把以上每一个比喻都落在实处,我的感受就是确实啊,人真是这样呢。
在某些时候,你不妨穿过一个沉思者的苍白面孔,看一看面孔的后面,研究一下这个灵魂,探测一下这个黑暗,可以看到,在平静的外表下面,有荷马史诗中的巨人大搏斗,弥尔顿诗中的龙蛇鬼怪大混战,但丁诗中的缭绕上升的幻想。人人内心皆有的这种无限,实在是幽深莫测!人的大脑的愿望和一生的行动,无可奈何地均由它来衡量。
多么难以形容的事情啊,人的内心。我无法多说一个字。
那天上苏牧老师的课,他说情节是影片最低端的东西,最上面的是生命的体验,从这一章中,我获得了一种完整的生命体验。
作者先道出了让瓦让的两条原则:埋名隐姓和圣洁生命。以这两条原则间,就自首与不自首展开生死拉锯。
首先他克制住了立即产生的英雄主义情结,即自首。开始寻找是否有回旋余地。
只考虑自己怎么做,最后恢复了平静,就像斗士又捡起了防御的盾牌。其后,他想既然没有人怀疑他,不妨去那里观看审判。回到卧室,便开始沉思默想
过了一会,他吹灭了蜡烛。亮光使他不自在。他觉得有人会看见他。有人,是谁?
诶!他拒之门外的,早已进来了;他想蒙住眼睛的,正瞪大了眼睛在看他。那是他的良心。
他的良心,就是上帝。
回屋后他的良心开始对他进行敲打,他在质疑他的命运,为什么,为什么他花了所有的力气只是想埋名隐姓都不行,而命运恰恰给了他选择的权利,让良心来质问他。为什么偏偏冒出个尚马蒂厄呢?、他给了自己一个结论,就是这便是上帝的旨意。尚马蒂厄如果定罪,奖再无人怀疑他,他在蒙特勒伊事业蒸蒸向上,不断净化着灵魂。这是上帝旨意。
顺其自然!听从上帝的安排!这是他的第一次决定。
“行了,”她说,“不要多想了。就这样定了。” 可是,他丝毫也不感到快乐。恰恰相反。
人的思想总会回到同一个问题,正如海水总会返回海岸,这是不可阻挡的。对水手来说,这叫潮汐,对罪犯来说,这叫做悔恨。上帝会在你的心里掀起波涛,正如在大海上掀起波涛一样。
很快他否认了自己的决定。
明明是命运和人犯了错误,却听之任之,不加阻止,保持沉默,袖手旁观,其实,这是最积极的参与!是登封造极的卑鄙和虚伪!是一种怯弱、卑劣、阴险、下流和丑恶的罪行!
他推翻了自己之前的想法,做出了去自首的决定。他认识到,埋名隐姓和圣洁生命这两个想法未必能共存,人类伟大的理性,开始明辨是非,从这种找到了人的私心和恐惧。
这两个想法,其中一个必然是好的,而另一个却可能变坏;一个利人,另一个利己;一个嘴上挂着的是他人,另一个张口闭口是自己;一个来自光明,另一个来自黑夜。
作者极其精细的描写体现在细节上,这时,他想起几天前,在一个旧铁器商那里,看到了一个待出售的旧钟,上面写着这样的名字:罗曼维尔的安托万 阿尔班。
这是无关情节的一次走神,或是一次恍惚,连这些作者也没有放过,我们都有过类似的体验,的确如此,这样的细节还在这一章与后面的一些情节相呼应,后来他又想到了罗曼维尔,觉得它是巴黎附近的一个小树林。再如做梦时就有罗曼维尔的出现。这是大脑深刻而神秘的反应。
然而让瓦让突然想起芳蒂娜,继而又联想起整个蒙特勒伊的市民们,想起了他可以为他们造福。他突然又觉得自己不能去,他得为这一切负起责任,而不是为一个素不相识的倒霉人而牺牲这一切。
钻石要到地底下才能找到,真理只能在思想深处才能发现。他下到了最深处,在黑暗的地方摸索了许久,他感到自己似乎发现了一颗钻石,一个真理。他捧在手中,凝望着它,觉得眼花缭乱。
让瓦让觉得心意已决的时候,烧掉了旧衣服,眼看就要烧掉烛台,他的内心又再次来拷问他了,正如作者所说,要挖到最深处,上前几次的挣扎还未到达最深处,还差几寸的劲,他就能发现真理。
让瓦让仿佛听见有人质问他,他无法把上一个决定的阵地守住了,他又一次溃退了。波浪又无可阻挡的打了回来。
他发现两个决定都会给他带来巨大的痛苦,他只能悲叹命运。
——多么悲惨的命运啊!偏偏有个尚马蒂厄被错当成他,上帝起初用来加强他做人的信心的办法,恰恰在把他推向深渊。
无论他做什么,总是回到令他沉思默想、揪心彻骨的两个选择上:留在天堂当魔鬼!或者,回到地狱里做天使!这时他已经筋疲力尽,苦苦的思考只发现了两条绝路。诶!他依然这样踌躇不决,没有比开始时前进半步。
这恰恰是我们思考难题时的常态啊,日思夜想,起床时发现昨天想过的问题尽是枉然,今天还得从头再想,仿佛永远没有结果一般。
我看这一章的感受只能用惊心动魄来形容,再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这样的心理描写来得惊心动魄。作者让我们认识自己,作者极其勇敢的往内心掘地三尺,让读者看见了让瓦让一直逃避,不敢面对的事实,也让读者看见了真理善良的绝对和无可辩驳,真理仿佛是尽极纯粹的,也是硬梆梆的,冰冷的。这也是很多人不敢面对的,“脑海里的波涛汹涌”,的确如此,作者一窥让瓦让的内心,也如一面镜子一般,每个人都能看到人性里的自己。
那也许是让瓦让这辈子最难过渡过的一天吧,《路遇障碍》一章,让瓦让从梦魇中醒来,现实同样是冷冰冰的,需要他来面对。我觉得这一章十分生动。尽管他已经做出了决定,还是去阿腊斯看看,但是有趣的是,让瓦让的内心是一点也不愿去阿腊斯的,他的行动和内心的欲望正好完全相反,他是凭良心去做这事的。良心和我们的本性常常是违背的。在路上的每一次障碍,让瓦让都尽全力去解决,他同时在试探上帝的心意一般。
显然,这是天意。是上帝弄坏了轮子,让他半路停了下来。上帝第一次发出警告,他没有屈服。刚才,他为继续赶路尽了最大的努力;他想了一切办法,做到了仁至义尽;他在寒冷,疲劳和费用面前没有退缩;他没有什么好内疚的了。加入他不能继续赶路,就不是他的事了。这不能怪他,不是不想去,而是上帝不让他去。
让瓦让又回到了原来的问题,他看似做出了决定,但是内心依旧非常软弱,这是人物啊。尽管是十九年的苦役让他几乎已无所畏惧,这十年来的圣洁生命让他高尚。但是他依旧是个人啊,总有什么让他无法承担的,失去自由,终身苦役,这是让瓦让所恐惧的啊。他怎么可能面对自己的后半生苦役而无动于衷,慷慨激昂呢?这莫不是人类的可敬之处吗?本我的利己主义并不能指导一切行动的,道德和良心让人们逆着自己的本性,逆着自己的愿望而行动。但是这条路是难走的,作者把一个挣扎中的人的心理状态和外在的反差描写的的极其真实可信,几经曲折他还是到了阿腊斯。其实这路中发生什么是无关紧要的,如果让瓦让心意已决,他都终将为了尚马蒂厄而自首,换他的自由。其他的一切都不能干扰这件事。但这一切是如此的艰难呢,以致于任何看似能阻止他去的事,都能在让瓦让的心里激起万丈的波澜,每一根稻草似乎都能救命呢。看到了这几章,我想起了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对于让瓦让来说,难道不是命运来敲门吗?难道不是那命运把他高高举起,再重重砸下,一次又一次吗?但是他蹒跚,无助,他还是走到了那扇门前,勇敢的打开了门。这是人类的光辉。
法庭一样无情,没有惊喜,尚马蒂厄被三个苦役犯毫不犹豫的指认为让瓦让。坐在一角的马德兰市长已经不可能有退路了。
“布雷韦,舍尼迪厄,科舍帕依!看看这边。”
和主教的“进来”一样,没有多余的词。让瓦让也开门了!作者用了数个章节的建构了巨大的压力和痛苦,到千钧一发时,他不再对主人公的心理进行描写了,只要一句话,我们就什么都了解,在天崩地裂的时候,我们的主人公立了起来,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人性力量。
杂感
我能深感到《悲惨世界》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高山仰止,但是读者能看到这部作品他高在哪,它的巨大的成就是如何一点点的建立起来的,这座高山是由一块块的泥土和岩石构成的,我们看到了作者的巧和看到了他的天才,但是我们也看到了他的拙,他的苦功夫。
作品中作者,在交代庞杂的人物的同时,他的笔下也清晰的出现了十九世纪初的巴黎,关于那里的地理人文,点点滴滴,与人物命运紧紧相连互为补充。让人印象十分深刻的就有:巴黎郊外的戈博旧宅,对戈博旧宅的描述是细致到门窗的,这样的细致直接关系到了后来的叙事,马里尤斯是如何与泰纳迪埃一群人周旋的。
有小皮克斯区的隐修院,这个常人都不知道的地方,直接决定了让瓦让和珂赛特的命运,作者把其地理位置,内部结构,历史情况说得清清楚楚。建立在真实的地理情况上的叙事,读者没有去过哪,但是那样精细准确的描述只让人觉得身临其境,他们不会怀疑那个夜晚让瓦让带着珂赛特从那堵墙上翻进了修道院。艺术不是现实,但如此根植与现实的艺术创作只让人觉得格外的有说服力,真实可信。我仿佛看到作者在那堵墙下徘徊,用手抚摸着突出的墙砖,看着街对角的路灯,他在思索着如何让他的主角在这样的地方死里逃生。当然修道院他肯定在之前因为怎样的机缘巧合早就研究了一遍,作为前提放在那只差一个漂亮的引子了。
还有巴黎的下水道,还有那供孩子们藏身的大象,还有街垒与市场,那些数不清的街道和建筑,在我们的脑海凭空描绘出了一个巴黎的形象。这对我的启示就是,我如果想写福州戏,那我对那么多熟悉的东西熟视无睹是不行的,我不能只是经过它们,想当然的创造,我得深入到边边角角,哪怕到类似戈博旧宅这样没有人去的地方,去研究区调查,去想象,借助它们来构筑我的故事。
当然从书中我还看到了丰富的技巧。很多段落似乎在现在的电影中故事中常常见到,例如让瓦让逃到了小皮克皮斯修道院,遇到了福勒斯旺大爷,他想着用棺材将让瓦让运出去。
那是一段极具戏剧性的描写,情节十分精彩扣人心弦。一切仿佛都在福勒施旺大爷的计划之中,但是这就是故事啊,麦基的《故事》里说,一旦你从一个视点创造了一个真诚的瞬间,你便在你的宇宙内四处寻找,就连无生命的领域也不放过,找到另一个视点并潜入其中,创造出一个出人意料的反应,并在期望和结果之间劈开一条裂缝。
作者果然没让事情顺利发展,万事俱备,偏偏梅斯蒂安大爷死了,这使得让瓦让命悬一线。又是这时,福勒斯旺大爷居然鬼使神差的偷走了格里比埃的通行证,让瓦让有机会死里逃生,可是当棺材打开,福勒施旺大爷却发现让瓦让已经死了,痛哭起来,结果他一哭,让瓦让又活了过来。
这一段里果然没有一处是所谓的无用的节拍,关于墓地通行证的描述,也是福勒施旺大爷急中生智埋下伏笔。《故事》中说,“一旦想象出一个场景,你应该一个节拍一个节拍,一个鸿沟一个鸿沟的写下去”。这就是剧作的技巧吧,之所以现在总觉得似曾相识,那一定是因为这样的描写成了经典,成为了人们情节写作的范本反复学习使用了吧。
但是本书并不卖弄情节,这样的情节大大增加了可读性,但是作者有时恰恰不怕舍弃可读性,在情节进展到高潮时,常常会有一大段论述,把读者从剧情里拉出来,听作者阐述观点。这证明了这不是一部情节小说,这是一部有着更高理想和要求的小说,通过故事通过人物,作者在论述他的世界观,并且通过故事和人物更有说服力的传递他的思想。这是他的目的。
《悲惨世界》在我看来,最好的地方,还不在那精彩的形容上,那些描写上,而是那样的气魄上!
探讨了人类的法律,个体关怀,热血的年轻人,火热的爱情,社会的底层渣滓,巴黎的流浪儿,如火如荼的的革命,这些在结尾一章中,作者铺好的涓涓溪流,或是奔腾的大河都交融在一起,在革命的大背景下,奔流到海势不可挡,热爱,疯狂,激情,伤痛,天真,龌蹉,坚强,自私所有的这些东西,仿佛一场惊天动地的大合奏,气势恢宏,令人动容。大时代,大背景,大小人物们,仿佛都在作者的指挥棒中粉墨登场,哪怕不可一世的拿破仑也是这故事中的一员呢,他和伽弗洛什是一样的鲜活的形象,他的成败,不也是决定了接下来登场人的命运吗?
这是气魄,作者站在一种什么样的高度来看人,来说这个故事,来看这样的世事无常。既有极好的人文关怀,从作者那么精细的呈现了一个底层的苦役犯的形象便可看出,但是又不拘泥于同情,沉湎与关怀,陷入其中,他站在时代的高度,站在人类历史的高度来看革命,来看社会的变动,其实也是这样,同情是无用的,作者深知人类但凡往前迈一步,都伴着血和泪,他精心描写的整个ABC社团的青年人,个个那么棒,那么年轻,那么鲜明,在街垒的战争中全部阵亡,还有可爱可怜从未受过关怀的伽弗洛实,还有艾波妮,还有马德兰老伯,这都是前一阵子都过着平平常常生活的人啊,都还好好的活着呢,完全不知道会有这么一天似的呢。然而革命就是有牺牲,他们都牺牲了,作者不会这样的对自己的角色留情,他那么写他们,让读者知道革命的英雄也是普通人,他们不是圣人,把他们当做圣人不过是我们冷漠的表现。死去的人不过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作者不是用普通的价值观来说这件事的,该走的应该走,该留的就留,人从来不是为活而活嘛。这在电影的那首《One day more》里体现的特别明显,音乐提取出了小说中的蒙太奇感,再来一天,一切都会改变,敢叫日月换新天。每个人都奔着自己的目标,快马加鞭,在不会停滞的时间里,他们终将汇聚。作者是用一种运动的联系的,一种俯瞰人世的感觉来写的。我最为惊叹和震撼的是那种无与伦比的气魄。
遇到这部书我很幸运,也非常感激。以上只是我看完《悲惨世界》的一些感想,没有太多的逻辑性,几乎是随性而发,想到什么说什么,这篇文章算是一个纪念吧,纪念在生命的一段旅途中遇到了一样什么也无法替代的事物,一种什么也无法替代的体验。
第三篇:悲惨世界观后感
《悲惨世界》观后感
选修课老师安排我们观看了《悲惨世界》电影对我有很大的触动虽然以前看过这部小说,但是电影是从现实的方式对电影进行全方位的诠释,让我有了二次触动,现在就与大家一起分享我的观后感。
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是雨果最重要的作品。在这部小说中,雨果刻划了从拿破仑在滑铁卢的失败直到反对七月王朝的人民起义这一阶段的历史面貌,绘制了一幅规模庞大的社会和政治生活的图画。书中描述了在逃犯冉·阿让和流落街头的妇女芳汀,还有她的女儿珂赛特三位中心人物的悲惨遭遇。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善良纯朴的劳动人民注定要陷入受压迫、受歧视、受凌辱境地的必然命运,愤怒地谴责和控诉了造成这一切不合理和不公平现象的原因。
年轻勤劳的冉·阿让找不到工作在难忍的饥饿驱使下,打碎了商店的一块玻璃,拿了一块面包而前后被判了十九年徒刑。出狱后,为了报复,在晚上想打死好心收留他的善良的神父。但老人待人真诚,酣然睡在一个苦役犯旁边的卓绝胸怀,深深地震撼了冉·阿让,使他握着铁钎的手慢慢地放了下来。于是他偷走了银器逃出了神父家。当冉·阿让被抓住时,神父并没有指证他,反而又把两支银烛台给了冉·阿让,并对他说:“不要忘记,永远不要忘记您允诺过我,您拿了这些银子是为了做一个诚实的人用的。”正是这句话和神父的所做所为唤醒了冉·阿让的良心。他决定遵守自己的诺言,做一个诚实、正直、仁慈博爱的人。
后来他改名换姓,在一个城市里搞了一项工业的工艺改革,发了财,做了市长,在那里济穷救苦,大做好事。当他得知芳汀的悲惨遭遇时,决定帮助她,接回她的女儿珂赛特。但芳汀未看到她的女儿就死去了。而冉·阿让也为了救出冤枉的人,在法庭上自首自己是真正的苦役犯冉·阿让。于是又被抓走做苦役。但为了履行对芳汀的诺言,在苦役中,他奋不顾身地从战船上空抢救了帆工,然后机智地逃走。到外地把芳汀的女儿珂赛特从刻薄奸诈的夫妇那里带走,并隐居在了修道院。八年了,冉·阿让和珂赛特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冉·阿让为了让珂赛特得到幸福,设法成全了珂赛特和马吕斯的婚姻,并向马吕斯表白了自己曾是苦役犯。不料遭到马吕斯的鄙视,拒绝他再和珂赛特见面。当马吕斯得知冉·阿让就是自己到处寻找的救命恩人,即是受人尊敬的马德兰先生,他这才悔恨交加,立即带着珂赛特去看望老人。但是冉·阿让由于情感上受到打击,这时已处于弥留之际。老人向他们作了临终的嘱咐,便惨然离开了人生。
除了由于雨果为情节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行动背景外,更是由于小说作者创造了一群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加上导演那生动的手法多镜头的进行分析。诠释了人性的各个方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
电影虽然与小说没有完全相像,但是它有着自己另外的表现手法,特殊的描绘环境方式,让我们再观影的时候仿佛身临其境,深深的触动我们每一个人。
第四篇:《悲惨世界》观后感
《悲惨世界》观后感
《悲慘世界》歌舞剧是由法国文豪雨果的名著《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s)改编而來。歌舞剧为了让观众入戏所以与原著有些小出入。例如原著中是尚.华尚本人开除了可怜的芳婷。他一生被人误解,自己却也因小小的清白而害了一对母女,这也是他后來那么內疚的原因。一九八七年美国版的悲慘世界在百老汇上演,从此一举成名造成了全世界的轰动。这部剧会成功在于演的是市井小民的遭遇、而时至今日戏中的故事仍不断的在世界各地重演,让观众重新思考自己的一些价值观。
剧中运用了许多如打字幕来转換时空背景的电影手法。舞台的设计十分巧妙,在中间有个大的旋转圆盘。人物在剧中利用圆盘在制造走路,远近上的效果上很有真实感。舞台上有一可个以组合、变化的大型场景道具。可以一瞬间从一座贫民窟的陆桥变成大学生的咖啡店,再成变成路障的,再变回去。歌曲不论是平靜、活泼或雄壮都透露著对生命的无奈,和对未來的期望。很完整的描绘出当时法国人民的心境。剧中的主角柯赛特与马里欧斯的爱情故事因为著墨不多,反而很薄弱,无法让人认同。相较之下痴情叶芃妮才是爱情剧的主角。叶芃妮在剧中是个令人怜惜的角色。虽然她的父母贪心又恶毒,但叶芃妮在剧中大有贫贱不能移的风骨。她穷、但別人给她钱她却不愿收。她对爱的专注,简直到了孤注一掷的地步。这和原著多少有差异,不过爱情故事本来就不是此剧的重点吧。
此剧如其名,从头悲慘到尾。还沒演超过十分钟就已有人在一旁啜泣,三個小时后看到结局时整个剧院只怕沒
有几个不挂泪的。我看到的版本和百老汇的原班人马的CD比起来我比较喜欢我看到的版本。百老汇中的贾斐在许多地方用腔太邪恶,虽然贾斐的确是剧中的反派,但我看的版本中贾斐就只是个相信法律和正义的人。他坚守他的岗位,希望能为安份守己的人民帶来更好的明天,却看不清他维持的制度有许多不合理之处。他花了二十年的光追阴寻一个偷了块面包的人,而那个人却救了他一命。最后明白自己的荒谬后悔不当初,却又不愿背叛他的信念,只好投河自杀。他虽然是坏人、但他的故事也是个讽刺的悲剧吧。
虽然我们也许会笑警长贾斐傻,历史上又有多少像贾斐的人呢?相信自己的信念是对的就无知的迫害他人。就连尚.华尚都对芳婷犯下了类似的错。我们自己呢?有人瞧不起罪犯,有人瞧不起忧郁症轻生者,有人看不起同性恋者,不能设身处地的去为他人着想,看了表面就直接下结论而不愿了解事实的真象。我知道有人在她人得乳癌时说她人裝病痛,结果自己也得了乳癌才知道那种痛苦。也有的人(像我自己有的时候)学会了英文之后就看低英文不好的人,对他们态度不好。当习惯做出这种判定后,我们自己也成了可笑的警长贾斐。
我只看过两部歌舞剧就是Lion King 和 Les
Miserables。Lion King 是近代歌舞剧的佳作,主要的卖点在于视觉上的震憾。其中运用了许多印尼和日本的传统玩偶戏
法。对看惯欧美歌舞剧的人,好像眼睛去吃了一頓龙虾大餐。
Les Mis就和同时期的「歌剧魅影」、「猫」等一样
有浓浓的人文气息,和悲天悯人的气氛。比较起來,Lion King才有真正大熔炉的感觉。Les Mis等虽然悲天悯人可是出发点
还是封闭的用西方世界的眼光和角度来诠释一切。但、剧本来源不同,这剧情的深度上还是有差的。一个是文豪大著,一个是迪斯奈卡通……看完Les Mis后会让人反覆的去思考剧情中隐藏的涵义,对Lion King的感动仅止于声乐之美与华丽的场景道具而已。当Les Mis等能让全场哭成一,在剧Lion King中就只有一堆小朋友在哭而已。
只有在现场欣赏过一部歌舞剧后才了解为什么许多明星放著几十万的片资不要,偏要去演百老汇的剧。全场流著泪,站起来为你鼓红了手,那种自己的演出受人欣赏的滿足不是片房长红可以比拟的。连我也会幻想那种情景,何況是演员呢?
希望沒有看过这部歌舞剧的人能有機机会一睹经典名剧。
第五篇:悲惨世界观后感
《悲惨世界》电影的观后感
经典电影《悲惨世界》是根据法国作家雨果的小说改编而成,故事发生在19世纪年代,它讲的是关于主人公的赎罪旅程,在故事的主线中贯穿着法国的政治、法律,宗教等。整部电影故事紧凑,影片的画面也丰富多彩,在观看之后给我的印象深刻。我也深深的被此电影所发出的独特艺术魅力而吸引,现在从我作为观众的角度。谈一谈对于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的感受。
电影的主人公是冉阿让,在开始他为了救济自己的外甥,而去偷了一块面包。因此被宣判了要坐19年的牢。这也让他对当时的法律表示不信任,从而开始逃避,越狱。这也让他的刑罚越来越重。在本电影中的狱警沙威对冉阿让的对手戏,也表现出了他俩从开始的相互讨厌,转而在后来变为了相互追逐的情缘。在主人公被假释之后,经过神父的指点,更名竞选为了市长,他为人慈善,不仅抚养女工芳汀的女儿长大,也拯救了珂赛特的爱人—革命青年马吕斯。在最后的结尾中,主人公随着珂赛特的结婚,结束了自己赎罪的旅程。电影也通过生动的画面,将主人公内心的悲惨世界,展现在我的面前。
主人公的角色刻画在影片中描述很完整,传奇,他不仅有着高尚的人格,也拥有非凡的智慧。他也有国穷困潦倒的时候,他也有过偷东西的行为。这些种种都说明了,作为主人公的他,仅仅是一个普通的人。是人都会犯错误,他也不例外。他和我们正常人一样,都有自己的情感,他也会选择请求别人的帮助。在电影中,想修女求助的画面,还有为了珂赛特救下马吕斯的情形。在当与自己一生追逐的沙特警长。都是我们在生活中随时都能看到他们的影子。有伙伴,有爱人,也有对手。通过电影的每个情节,深深的让我感受到人的一生之中,只是普普通通。没有什么耀光的事迹,有的只是对生活最为普通的感悟。这同时也是通过电影描述其悲惨世界的主题。
从整体来讲,主人公冉阿让的一生是伟大的。但他自我救赎的同时,在从善的道路上却走错了方向。他为了自己的道德洁癖,而致使一座城池的没落。也是为了自己的道德洁癖,离开了自己最爱的珂赛特。这般的精神折磨,深深的让他走向了救赎的额弯路。在他的晚年中,电影的结尾处,也浓浓的刻画了他凄惨悲凉的色调。
除此之外,在观看电影时吸引我的另一亮点就是,主人公冉阿让芳汀的微妙的感觉。他们两人的生活经历都很相似,都是悲惨的命运,然而也正是这相似,让他们建立了浓厚的感情。也给《悲惨世界》的凄凉添加了一丝丝的温暖。在电影的结尾虽然也让我对这两个人并未走到一起也而感到遗憾,但在电影中,主人公为了能让自己与芳汀的距离更近一些,为了她付出了一些。正是主人公这种即使再渺小,也敢为爱付出的精神,让我深深的触动。也正是这样的情节设置更让我在观看此电影后能够感受到人性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