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巨匠观后感[精选合集]

时间:2019-05-14 12:09: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百年巨匠观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百年巨匠观后感》。

第一篇:百年巨匠观后感

读《百年巨匠:徐悲鸿》有感

上学期读了《百年巨匠:徐悲鸿》。这本书是以独特视角全方位展示享誉世界画坛的艺术大师的系列人物画传。本书以大师不同的曲折命运为经,以大师在艺术上的孜孜不倦和“一意孤行”为纬。以生动的故事写实和欣赏传奇的生命之旅和罕见的艺术创造。

让我先来介绍徐悲鸿的生平,徐悲鸿(1895-1953),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江苏宜兴人。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中央大学(49年更名南京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

“;时代造就悲鸿”前言部分概括了大师不平凡的一生,这个年轻人就是——徐悲鸿。

徐老出生贫寒,父亲是一名乡间画家,从小他就随父亲习画,为了学画,他饱受艰辛,被人嫉妒,被人侮辱,甚至吃不饱,穿不暖„„但是他始终记得他的语文老师对他说的一句话:“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老凭着他坚毅的精神和毕生的努力,终于踏上了画作的高峰。而且徐老还长期致力于美术教育工作,他爱惜人才,甘当伯乐,以极大的热情发现和扶植有才能的青年,为他们创造成材的机会。徐老为祖国培养了众多人才,也为国家的美术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内容是:一天,一个外国学生很不礼貌地冲着他说:“我知道达仰很看重你,但你别以为进了达仰的门就能当画家。你们中国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 他被激怒了,但是他知道,靠争论是无法改变别人的无知和偏见,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从此,他更加奋发努力,他就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终于用实际行动让外国学生心服口服,那个外国学生看了他的作品后,非常震惊。外国学生找到他,鞠了一躬说:“我承认中国人是很有才能的,看来我犯了一个错误,用中国话来说,那就是‘有眼不识泰山’。”那个外国高傲者是谁,我不知道,但是励志用行动反驳他的中国人,相信你也知道吧!是的,他就是在国际上很有影响,在国内更是家喻户晓的美术大师徐悲鸿了。

小学美术教材里提及徐老最擅长画马,画的马是何其的出神入化,当时我也开始对徐老的马感兴趣了。徐老经常画马,因此他对马有一种偏爱,和马在一起,听着马蹄哒哒,看着马御风奔驰,他觉得是一种精神享受,这时他的心就像和马一起在驰骋。在这我不得不讲一个徐老爱马的故事:一次在成都坐马车,马车夫是一位和善的老人,他爱马,马养得非常好。当他走下马车,马车夫正忙着给马预备水和饲料。徐老忽然对马车夫说:“这个给你。”这是他昨天晚上才画好的一幅《奔马图》(这幅《奔马图》中:马四蹄生风、精神抖擞、豪气勃发,而且仰天长啸,有着不畏艰难的气概)。马车夫迷惑地抬起他那满是皱纹的前额,眯细着眼睛呆望着徐悲鸿,马车夫眼角湿润了,连声说:“我碰到好人了!谢谢老爷,谢谢老爷。”他用右手扯起左臂的袖口,擦去已流到面颊上的泪水。徐老握着马车夫那双粗糙得像石头般的手,连声说着“再见”,才离开他走了。因为徐老爱马,也爱善待马的人,马车夫对马的爱打动了他的心啊!马,在中国人心目中始终是民族振奋的象征,执着于现实的徐老不厌其烦地画马,正是因此感而发,尽抒胸臆。同时,马也最能反映徐老的个性,最能表达他思想感情。徐老的马受到人们喜爱,除了他所下的功夫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倾注于其中的感情,并将这种情感化作一种精神,以马为载体表现出来。观赏徐老的各种马作图,无论是三骏图,六骏图,还是八骏图,哪怕是单马,亦或是双马,都是永不屈服,高昂着头颅,恣肆奔腾。这些就犹如一声摧人奋进的呐喊,向我们心底深处的倦意摇旗呐喊,向我们摇摆不定的决意呐喊,将所有信心不余丝毫地唤醒。

徐老画马无需多么细致的勾勒,只大块富有变化的灰墨已经足够;无需多么繁花簇锦的场景,只一页素纸,几撇淡草已经足够。每一匹马都是那么坚强有力,挺起高昂的头颅,一双俊目如电,饱含一股凛然傲气,鬃毛横飞如竖,四肢强健有力,在原野上奔驰,直踏起滚滚巨浪。画家爱国的热情,与对梦想信念追逐,在一笔一画里充分地流露出来。因为有爱所以这么的激情,因为饱含深情,所以有那么飞快、激昂的笔触。这是画家对梦想的呼唤,对黑暗压迫的倔强反抗,更是对自己所爱的这个国家、这片土地喷涌而出的爱呀!

凝目赏画时,仿佛可以清楚听见,这些生灵们正踏着急急的马蹄,伴着雄健的嘶鸣,穿透薄薄宣纸,跃进我们的心灵深处。所以总会不知觉间陶醉在浓墨的激情里,被它的力度感染,思想跟着马共同向前奔腾。这些烈马,无绳无疆,恣意狂奔,步子是这样的痛快淋漓,健壮飞腾的力度让人向往,狂放的姿势让人沉醉。这样的马看多了,也想将自己心中的奔勇放出来,凭它在短促的生命里放歌﹑飞腾。不求千里之遥,只求一辈子无悔无憾,做自己想做,爱自己所爱。多想这样无牵绊,为爱、为梦想一路狂驰。只是我们总是为太多无形的疆绳牵绊,牵绊住我们的肉体,我们的思想,甚至有时笑都带着牵强。在命运的路上,我们一直就像一匹马,只是不见那样的洒脱和那样的雄健,一直被自己懒散地放任着,或被无形的绳索牵着,甚至被无形的身影骑着,更多时候,我们只是跌跌撞撞走在自己的路上。我们也有前方,只是不见长久的执著;我们也有激荡的胸怀,只是我们的豪情壮语太过短暂。更多的是,我们太容易满足,一丁点成功就足于让我们喜形于色,自喜沾沾;我们太过脆弱,一旦身陷困难挫折,便会满腹牢骚,步履沉沉。有时一腔热血堆在胸前,却只能四顾茫然。

徐老的一生是坎坷的﹑是艰辛的,作为一名艺术家,能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人民,献给国家是何等的伟大,可贵啊!徐老不畏挫折,不怕困难,披荆斩棘,一切困难都甩在身后。他执著坚强的一生,使我受到了一次心灵上的洗礼。使我知道了,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应该怎样去面对现实,如何去赢解困难。我会向徐老学习,以他为榜样,认真严谨的履行自己的光辉职业。

读《艺术大师张大千》一书读后感

感悟一,艺术家应该一步一个脚印地进入世界。

张大千出生于书香门第家庭,自幼家学功底深厚,他6岁读《三字经》,9岁随母学画。

17岁从内江家里到重庆读中学,后转成都江津中学。青年时期随兄张善孖先生去上海从学者曾龙髯、李梅庵学习诗文、绘画,19岁东渡日本,在京都公平学校学习染织。

被大千称为“知吾画最深”的张目寒在《略述大千居士画风之演变》一文中认为:“大千生平画风可分为四个时期:始则石涛、渐江、大风、八大,继则唐、宋、元、明,再次为敦煌风格,近年泼墨已进入世界性了。”傅申则在《张大千的世界》中将大千艺术分为五期:“启蒙到留学”、“仿古写生前期”、“仿古写生后期”、“西方定居期、西化期、独创新法的泼墨泼彩期”、“老年期。由绚烂归于平淡期”。

1958年.纽约国际艺术学会以其在巴黎展出《秋海棠》一画选张大千为“当代伟大画家”、“当代世界第一大画家”。张大千62岁作《蜀楚胜迹》为老年泼墨变法之滥觞;63岁作巨幅《荷花》、《青城山全图》、《瑞士风景》、《瀑布》、《罗浮飞云顶晓日》、《四天下》、《山园骤雨》、《秋山图》等泼墨山水。紧接着又以泼彩法试作《观泉图》。张大千68岁后“作风大变,泼墨泼彩,大行其道”。71岁作《杏花春雨图》、《泼彩青绿雪景》;1974年,他被美国旧金山版画制作中心提名“驰名世界的张大千”;1976年,台湾教育部颁赠他“艺坛宗师”匾额。

感悟二,中国的书画是一家。1920年,张大千从日本回上海拜曾熙学习书法,后经曾熙引见拜临川李瑞清为师研习书法。大千以聪明才智和勤奋努力,学业突飞猛进,形成自己细秀,方平,略带隶书味书风,三十年代以后,张大千书法酝酿变化,转学多师,学习魏碑,参以宋代大家黄山谷笔势,学习石涛笔法劲健、不拘一格书风。他的书法不追求表面张扬外露和剑拔弩张,力与感情相融合,平中求奇,书法劲拔飘逸,外柔内刚,笔力遒劲而秀逸的风格被后人称为“大千体”。

张大千21岁后出家为僧,法号大千,世人称其为“大千居士”。大千在绘画上的传统功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早年遍临古代大师名迹,从清代石涛开始、对八大、徐渭、郭淳、宋元诸家、敦煌壁画,由近到远,逐一潜心研究。感悟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对画家非常重要。张大千在读书上用功甚苦,知识渊博。他教导后辈:“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须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他常对人说:“有些画家舍本逐末,只追求技巧,不知道多读书才是根本变化气质之道”。大千读书涉猎很广,经史、子、集无所不包,不只限于画谱、画论一类的书,这种读书习惯一直伴随到大千晚年。

张大千重视读书也重视游历,他平生广游海内外名山大川,他说:名山大川,熟于胸中,胸中有了丘壑,下笔自然有所依据,经历多才有所获。“多看名山巨川、世事万物,以明白物理,体会物情,了解物态。”大千偏爱黄山,“黄山风景,移步换形,变化很多。别的名山只有四五景可取,黄山前后数百里方圆,无一不佳。” 感悟四,东方可能比西方更有艺术。张大千有著名画论:“作画根本无中西之分,初学时如此,到最后达到最高境界也是如此。虽可能有点不同的地方,那是地域的风俗习惯以及工具的不同,在画面上才起了分别。

毕加索曾学习齐白石。张大千证实在与毕加索会见中,“落座甫定,毕加索捧出五大本学习中国画的习作,全是学齐白石的,请他指正”。毕加索听完张大千关于中国画笔墨之道的介绍后,开门见山地问:“我最不懂的,就是你们中国人何以要跑到巴黎来学艺术? “不要说法国巴黎没有艺术,整个西方,白种人都没有艺术!继而他进一发挥道:“真的!这个世界上谈到艺术,第一是你们中国人有艺术,其次是日本的艺术,当然,日本的艺术又是源自你们中国,第三是非洲的黑种人有艺术,除此而外,白种人根本无艺术!他40岁在东方道教圣地青城山潜心修炼、读书作画,继而又游历佛教圣地峨眉山作画;43岁后,他北上兰州,在世界著名的敦煌临摹壁画两年有余,这是任何一个西方画家难有的人生经历和难以享受的福分。

大千正是从学习“民间画”出发,先后遍习中国“文人画”、“敦煌画”、“南北宗”,“尽取前人之长而自创新面”,最终创造出独具自家特色、独立于数千年画史的泼墨泼彩画风,正可谓“独自成千古”。这一过程,“大抵艺事,最初纯有古人,继则融古人而有我,终乃古人与我俱亡,始臻化境。”每一阶段,从“临摹”入手,先求古人规矩法度,然后再“了解物理,观察物态,体会物情”即“写生”,最后创作。

感悟五,民族、时代、社会是产生艺术品的关键。张大千母亲曾友贞擅长绘画,长兄张善孖擅长画虎,这些都给大千带来了艺术熏陶。张大千从仿作古画到敦煌面壁,一生饱受指责,从“画荷圣手”到“飞扬世界”,他的作品又被极尽追捧,从巴西的艺术基地八德园,到台北双溪的摩耶精舍,张大千的身边总是群英汇集,谈笑鸿儒。张大千一生喜好云游四海、有侠客气,他以一己之力,实现自我,耀我中华,堪称伟大。

第二篇:百年巨匠 齐白石

百年巨匠——齐白石

齐白石出生于湖南的一户贫苦的家庭中,由于身体羸弱,不能做重活,年幼的他从事着牧牛这类相对轻松的农活。1877年,11岁的齐纯芝师从叔祖父学做木工,业余临习《芥子园画传》,一次偶然的经历使他意识到身份的差距,开始从事雕花木工,三年后出师,雕工精湛,有芝木匠的美誉。从他勇于“跳槽”中,就能看出齐白石不甘于现状勇于改变的雄心以及对自己的信心。

1889年,齐白石遇到了自己生命中的第一个贵人,胡沁园——寿三爷,他成功的将齐白石引导成为一位文人画家。1919年由于国家动荡,齐白石去了北平,但是他的画作不受北平文人圈的好评,还备受讽刺。这十年的蹉跎使他备受压抑,只能在寺庙里靠着给人刻印章过活。就在这时,他遇到了生命中的第二个贵人,在北平拥有极高声誉的陈师曾,也是陈师曾使其的画作改变风格以及促使其画作受人赏识。

值得一提的他的画作风格改变,受陈师曾的影响齐白石毅然以十年功夫进行衰年变法,从此他的大写意花鸟方始元气淋漓,一派化机,呈现出为世人所熟知的面貌,而齐白石的衰年变法,也可视作是20世纪初中国画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成功典范。他的“红花墨叶”亮而不俗、艳而不俗,工虫花卉细致写实。六十岁这个年纪,在那个年代可以说已算是半只脚踏进棺材的年纪了,很少有人愿意在那个年纪改变自己坚持了多年的画风,可是白石老人做到了,而且很成功。这与他幼年时期所养成的坚韧、当时他所处的环境困苦以及内心的触动时分不开的。

1927年,声名鹊起的白石老人开始任教于北京艺术专科学校,学校更名为北平艺术学院后,他被民国史上最年轻的美院校长林风眠聘为教授,专职教授花鸟,在校极受尊敬。海派代表人也是当时北京艺术专科学校的校长曾说,白石老人没有读过书,但是正因如此,他不存在偏见,勇于改革,开创中国传统绘画的改革之路。

晚年的齐白石收到了新中国政府的重视,初为雕花匠阿芝的齐白石被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获得了同辈画人中最高的荣誉。1951年,齐白石为祝贺亚洲与太平洋地区和平会议在京召开创作了“百花与和平鸽”,歌颂人类进步事业,并于1956年荣获世界和平理事会颁发的国际和平奖金。1952年受聘为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被推选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团委员。1953年,被选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1954年,齐白石以高龄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同年举办齐白石绘画展览会。1957年,北京中国画院成立,公推白石翁为名誉院长。

1957年9月16日,一代大师病逝于北京,结束了传奇的一生。从社会意义上说,齐白石的作品风格,为社会大众所喜闻乐见,对于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推广中国画作出了贡献。我们也可以从艺术史的角度来分析白石老人,则他是古风的孓遗,是20世纪硕果仅存的几位真正的文人画家之一,也正是由于他的存在,使文人画的一部分在20世纪得到了延续。

第三篇:百年中国观后感

《百年中国》观后感

当我第一次听说老师要我们寒假里看《百年中国》这部纪录片的时候,我非常不以为然,认为它只不过是一部非常普通的纪录片,就像大多数其他讲述中国近代史的纪录片一样,落入俗套。然而当我还怀着不悦的心情看完第一集的时候,我的观点立刻改变了。紧接着,我以迫不及待的心情看了一集又一集。作业只要求我们看第一集到第二十八集,可我却一口气把五十二集都看完了。没想到还有这么好的纪录片,心中忽然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五千年了,已经五千年了,中华民族的灵魂从来没有泯灭过,留给了我们五千年的辉煌,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璀璨的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仁人志士层出不穷,中华美德熠熠生辉,民族精神世代传承。

近代史,一个中国人不忍听说的名词,在我看完这部纪录片后一直不停地回响在我的耳边。近代史是什么?它是耻辱的同义词么?片中无数的画面不断交替着浮现在我的眼前。时间的灰烬铺平不了列强铁蹄碾过的道道划痕,漫天的黄沙掩盖不了那硝烟弥漫惨不忍睹的幕幕史实,湍急的碧波荡涤不了抛洒在历史长河中的沽沽热血。二十世纪的前五十年,对中国人来说是充满风云变化的半个世纪,也是充满黑暗的半个世纪。在这半个世纪里,中国人经历了五千年来最大的耻辱,感受到了五千年来前所未有的黑暗,但同时,也取得了最大的革命胜利。

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一百年前,《马关条约》的墨迹还没有干,正在全中国人沉浸在失败的的悲痛之中的时候,正在日本人带着轻蔑的眼神望着他们的邻邦的时候,一场更大的暴风雨席卷了中国,这场暴风雨的策划者有八个,他们有的身披欧洲中世纪骑士的铠甲,有的手持尖锐的钢铁长矛,有的挥舞这红白蓝相间的星条旗,有的黑头发黄皮肤,却拿着洋枪洋炮。这场暴风雨之后,清政府完全跪倒在了这些侵略者的铁蹄之下。从此,美利坚军队可以明目张胆越俎代庖地在气势雄伟的紫禁城里练兵,德国骑士可以在中国的黄土地上搞骑射比赛,并且用的是中国的毛驴,各国公使可以很舒适度地坐在金光闪闪的皇宫大殿的龙椅上拍照,乡间的麦地可以任由外国人的马蹄践踏„„看到这里,我的心都凉了。中国人生活在列强的阴影之下,人人自危。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十年之后,一位叫孙中山的人发表了一次讲话,号召全体中国革命党行动起来,推翻清政府,建立民国。他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很快,夜里的一声炮响打破了武昌夜里的宁静,接着,大半个中国在革命党的鼓舞下陆陆续续地宣布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辛亥革命给了中国一丝曙光。然而不久,一个叫袁世凯的人乱入革命并窃取了革命的果实,中国进入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时期。国民革命,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希望,可是随着“四一二”、“七一五”的恐怖,中国仍未从黑暗中被解救出来。可黑暗是暂时的,而光明却永恒,这只不过是黎明前的黑暗,随着南昌起义的一声枪响,新的革命开始了,新民主革命势如破竹、如火如荼地展开着,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紧接着,国共的十年对峙,连接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但是日寇的侵略魔爪却继续伸向中国。西安事变,给了中国团结的力量。漫漫八年抗战之路,无比艰辛,一场场的战役,不断消磨着我们的信念,然而最后,我们胜利了,这是来之不易的胜利!随后四年,三大战役为新中国的成立拉开了序幕。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一个难忘的日子。就在这天,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二十世纪,中国人的风云世纪,在这个世纪里,我们经受过磨难,我们经受过耻辱,但是我们也体现出了大的民族精神。穿梭于深远悠长的历史隧道,听着那风起云涌年代的咆哮,我们看到了什么?是的,我们看到了那弥漫在虎门久久不散的销烟,仿佛在向我们吟唱着一首苦难的歌,我们看到了那飘荡在台湾岛上无奈的哭诉,仿佛要告诉我们他走过的路,我们看到了那碧波永远冲荡不掉的被残忍地泼洒在南京河流里的热血,仿佛在向我们倾诉着七十年来经历过的悲痛„„ 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了黑暗里一双双寻找光明的眼睛,他们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告诉全世界:中国人民是不会倒下的!他们用他们的血肉之躯,给了民族精神最好的诠释。

看完此片,我所感受最深的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五千年前,我们的民族之魂就开始在这片土地上生长,他给了我们五千年的文明,五千年的文化,但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有了它,我们就有了一切,再大的困难也可以被我们踩在脚下,有了它,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对着全世界人说:我们最富有。正是因为有了它,我们才不被封山的大雪压垮,正是有了它,我们才不被地震打倒,正是有了它,我们才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四篇:百年小平(观后感)

观《百年小平》之感想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看到这句话,也就引出了我要介绍的人了,那就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这句话,也充分体现了邓小平毕生追求和奋斗的崇高思想境界。

前段时间,借上课之便,荣幸地观看了大型口述纪录片《百年小平》,最早是从爸爸的口中听说过这个名字,但年纪小并不知道是谁,只知道应该是位伟人,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在黑白荧屏上看到的邓小平同志的葬礼吧。慢慢地长大了,也了解了小平同志,观看了《百年小平》更觉得他是为伟大的领导人。

一百多年前,也就是1904年的8月22日,一味日后对中国近代史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在中国西南内陆省份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牌坊村降生,他就是邓小平。他一直强调“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正因如此,邓小平上下求索,历经磨难而不停其为祖国和人民奋斗的步伐。他的一生因此充满传奇色彩,他也因此而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与毛泽东起名的一代伟人——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站了起来,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改革开放富裕起来。

根据我的了解回顾邓小平同志的一生。

1920年夏,邓小平在重庆留法预备学校毕业,抱着满腔热望,他和八九十位同学一道乘船于10月抵达法国马赛,开始他的留学生活。当时的法国,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工人运动蓬勃发展,马克思主义和其他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广为流行,一批先进的中国留学生先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而走上革命道路。邓小平便是其中的一员。在赵世炎、周恩来等的影响下,邓小平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并于1992年参加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4年下半年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员。邓小平在法国生活了五年多,由一个爱国青年成为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同时,这也是他革命生涯的开端。

1927年,将介绍、汪精卫相继发动反革命政变,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遭到失败,中国共产党为了挽救革命,发动了一系列发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武装起义。邓小平受中共中央委派,以中央代表身份,前往关系领导当地党的工作,准备武装起义。最终,在他和张云逸等人的领导下,他们在右江地区发动群众,建立各级革命政权,使红军发展到七千人,红色区域扩及二十多个县,成为当时较大的革命根据地之一。随着邓小平的不断努力工作,他的工作得到了红一方面军领导人毛泽东和朱德等的赞赏。1931年11月,“一苏大”正式确定瑞金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都,邓小平成为首任红都“京官”。

接下来,迎来了邓小平一生的“三起三落”。

第一次“落起”,1932年,邓小平调到会昌正要大展身手的时候,推行“左”倾冒险主义的中共临时中央从上海迁入中央苏区。邓小平与毛泽覃、谢维俊、古柏等一直坚持从实际出发,执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临时中央因此开展了一场对邓、毛、谢、古的斗争,邓小平被撤销职务,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派到边远的乐安县属的南村区委当巡视员。

第二次“落起”,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在“文革”初期,邓小平作为“刘邓资产阶级司令部”的第二号“走资派”被打倒,全家受到株连,被下放到江西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劳动改造。这是邓小平一生中感到最痛苦的时期。1971年“九一三”事件发生后,邓小平两次给毛泽东写信,要求出来工作。毛主席在信上作了肯定的批示,1973年邓小平的国务院副总理职务得以恢复。1975年初邓小平又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第一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并主持党、政、军的日常工作。

第三次“落起”是在1976年至1977年。邓小平因“全面整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违背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四人帮”发动了“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邓小平再次被打倒。直到1977年7月党的十届三中全会前夕才获得第三次解放。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南下的那段时间。1992年1月17日,新年伊始,88岁高龄的邓小平乘专列悄然出京,奔驰南下。专列穿过广袤的华北平原,跨国滚滚奔流的黄河、长江,抵达五省通衢武汉,稍息片刻。又穿过三湘四水,穿过巍巍五岭,直抵南海之滨。十二天后,专列又沿浙赣线北上进入江西境内,从西至东穿越赣鄱大地,在江西新余、鹰潭略作停留后,继续前行,于2月2日抵达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在历时一个多月的南方行程中,邓小平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说,先后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重要谈话,发出了震撼世界的时

1社会主义的本质,2革命是解放生产力,代强音:○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3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4中国只要不搞社会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主义,不搞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不逐步地改善人民生活,走任何一条路,都是

5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6死路;○○

7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点,要大胆地试,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8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邓小平的南方讲话对我国改革开放大胆地闯;○

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一系列重大原则作了全面论述,对长期困扰着人们的一些理论问题作出了深刻的回答,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邓小平一生虽有三落,但都勇敢的站起来了。一方面是由于他顽强坚韧的性格,但另一方面也是他有一颗热忱的为国为民的心。毛泽东曾对邓小平有过中肯的评价,说他:“人才难得,政治思想强。”外国人称邓小平是“永远打不动啊的小个子!”

邓小平是继孙中山、毛泽东之后再20世纪为中华民族做出巨大贡献的又一伟人,正是在他的思想理论的指导之下,在他的正确领导之下,中国开始了近百年来继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新中国之后的第三次历史性巨变。邓小平倡导的思想解放运动,开启了中国近百年来第三次历史性巨变的序幕,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思想基础;他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真正开启了中国的面貌和中国人民的民运,使中国迅速在世界的东方崛起;他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保证了中国发展的前进方向;他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这个理论必将指引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第五篇:《百年情书》观后感

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

——《百年情书》观后感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姓名:xxx

学号:xxxxxxxxxxxxx

2012年5月

“意映卿卿如晤:‘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伴随着忧伤而凄美的音乐,林觉民笔下的《与妻书》就这样一字一字地向我们展开,饱含深情的话语,让我们不敢去想此时他的心里究竟是有多么的挣扎,他的内心,究竟经历着怎样的痛苦。影片中的林觉民是含着泪写下的这封绝笔情书的,几度哽咽,难以起笔继续。是呀,这是最后一次给最爱的人写信了,可是,就算看到信的他们如何的痛苦,而那时想必已经离去的他,又该怎样去抚平他们的伤痛?

我喜欢影片两条线的并行放映。夫妻间浪漫的爱情穿插着优秀青年间澎湃的革命激情。最让我感到窝心的就是林觉民与陈意映之间的那种相敬如宾和相濡以沫。温婉而懂礼的意映,尊重丈夫的意愿,在背后默默的支持着他,为他打理这个大家庭,为他照顾父亲和孩子。而她唯一的要求,也只是“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妻,愿偕行”。没有当今社会爱情的浮华与激情,平淡的相守,却是最厚重的爱。而觉民无疑也是深爱意映的,这封充满不舍爱意的《与妻书》便是最好的证明。“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造成他们无奈分离的,只是那混乱时代里残喘的中国现状。

也许爱情是让人感动的,可是最震撼我,让我内心汹涌不住泪流的却是广州起义的那一段影片。没有什么比明知前方是深渊却依然奋不顾身而更为勇敢的了。当听到“吾辈此举,事必败,身必死。然吾辈身死之日,距光复之日必不远矣”时,我的世界似乎停止了。为什么?他明明知道,这是一场没有胜算的战役。他一直就明白,他的牺牲是没有例外的。可是在革命和家庭之间,他还是做出了这个艰难的抉择。为死而战,是为了更多中国人民的不死与幸福而战。“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在林觉民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责任”,这种责任,闪耀着革命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也正是这种责任,使得包括林觉民在内的那些投身于革命事业的热血青年“舍小家而为大家”,以改变中国现状还人民幸福生活为己任,甚至愿意为此而舍弃年轻的生命。那是一个最为美好的时代:危难时刻,一大批青年才俊挺身锐出,爱国不必忠君,为国家争国格、为同胞争人格,从三纲五常的古代奋起直追民主共和的现代文明,创开天辟地空前之壮举。也许后人很难想象,那些受过良好教育或生于富豪之家的华夏精英,放弃远大前程和自己的家庭,为了一个渺茫或即便实现也无法消受的梦想,不停地以卵击石,抛洒热血“灌溉于无穷”,到底是为了什么,是否值得?然而在我看来,这当然是值得的。因为他们在做的,是一件有利于人民福祉的大事。如果不曾有他们的牺牲,又怎能唤醒更多的国人?他们的牺牲,是伟大的,因为他们的拳拳爱国之心,才有了后来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年的帝制,让民主的光芒首次照耀在中国华民族的大地上;才有了后来千千万万的投身于革命事业的人,才有了现在我们后辈人幸福美好的生活。

难以忘记,影片中战争的场景,前仆后继的死亡,在绝望中,却总又充满着希望。眼泪在这里止不住的流下,因为我看到,那些曾经有着阳光面孔的青年,就这样倒在血泊之中。我看到了被踩碎的方声洞的眼镜,这个独子本被拒绝在敢死队之外,可是在最后关头,他却不顾一切的跑了过来。我看到了子弹耗尽舍身

冲进枪林弹雨中的冯超骧和刘元栋,那样惨烈的死亡,却带着最坚定的眼神。“生不能在一起,死也要在一起!”这场战争牺牲了太多的精英,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的“吾党菁华,付之一炬”。然而,正是他们无畏的牺牲,才唤醒了更多的人投身革命,才让整个中华大地为之一振。

记得清两广总督张铭岐、水师提督李准亲自在提督衙门内审讯林觉民时,衣衫褴褛,布满血迹的他却依然毫无惧色,在大堂上侃侃而谈,综论世界大势和各国时事,宣传革命道理。又在堂上发表演说,谈到时局险恶的地方,捶胸顿足,愤激之情,不可扼抑。他奉劝清吏洗心革面、献身为国、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被关押几天,觉民滴水米粒不进,泰然自若地迈进刑场,从容就义。两广总督张鸣歧叹道:“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这就是那个有血有肉的林觉民,十三岁参加科举考试,在考卷上题了“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大字扬长而去的林觉民!“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

每次看《与妻书》,都给我难以描述的感动。这次看完影片再读《与妻书》,更加地让我感动,复杂的情绪聚于心底,久久不能散去。回看当今时代,青年人已然将那份使命的责任感抛之脑后。大多数人所执着的爱情,被太多的浮华所遮掩,看不到那种属于林觉民和陈意映之间的相知相守的爱情。也许,繁华的都市迷乱了我们的双眼,我们在娱乐与被娱乐之间丢失了那份应该拾起的责任。那么,从现在开始,我们应该学会成长,学着懂事。作为一个志愿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青年,我会认真努力地去学习党的知识,牢记党的使命,服务人民,报效祖国。也许我的力量很渺小,但是我愿像影片里的林觉民那样,将自己有限的生命投身于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我想,这也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青年人的使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我们每一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和平的年代,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守护,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写下属于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

下载百年巨匠观后感[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百年巨匠观后感[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百年小平》观后感

    中国发展的引路人——观《百年小平》有感 题记:他走过了一个世纪,他创造了一个时代,他树立了一个丰碑。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变化有目共睹。十亿人口的神州大地上,正在掀起......

    汽车百年观后感(本站推荐)

    汽车百年观后感 ——机械工程导论作业 10010402王落桐 汽车符合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基本需求,因为我发现说到汽车的时候,孩子们的眼睛是闪闪发亮的,不仅男孩,女孩也如此,我想应该......

    《百年情书》观后感

    电影《百年情书》观后感 不得不说《百年情书》这部电影真是烂的不同凡响。本来是要缅怀发起和参加广州起义的革命先烈的,但是看完这部电影真心没什么感觉了。所以借着这个被......

    《百年中国》观后感

    河海大学文天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成果书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院系年级:***************专业班级:*****************学号:***********姓名......

    《百年中国》观后感

    《百年中国》观后感12月1日下午,我们站全体干部职工在站领导的带领下,在会议室集体观看了大型纪录片《百年中国》。看完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闭上眼睛,回想着中华民族走过......

    百年小平观后感

    我们的感恩,从未忘记----观《百年邓小平》与有感 机电1005班王丹10221135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

    《百年中国》观后感

    《百年中国》观后感 百年中国,是历史要铭记的。百年中国,是中华民族所要铭记的。中国这一百年,既有在民族危机和深重灾难中跌跌撞撞的跋涉,也有在摸索中的不断前进。 在观看了几......

    百年中国_观后感

    落后就要挨打未来在我们手中 百年中国观后感 《百年中国》再现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经历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演绎了一出中华民族知耻而后勇、死地而后生的演义。二十世纪伊始,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