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题分解】2012届高三语文名校试题(有详解):实用类传记

时间:2019-05-14 12:11: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精题分解】2012届高三语文名校试题(有详解):实用类传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精题分解】2012届高三语文名校试题(有详解):实用类传记》。

第一篇:【精题分解】2012届高三语文名校试题(有详解):实用类传记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一 4 题 25分 失败英雄梁从诫 汪永晨

梁从诫先生领导创建了国内首个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自1993年成立以来自然之友开展了许许多多环保方面的重大行动我曾亲耳听过梁先生的这句自嘲我们一家三代都是失败的英雄可以说是屡战屡败但也都是屡败屡战当时梁先生说如果说我从祖父和父母[注]身上继承了点什么的话那就是信念一个人要有社会责任感

我曾拉梁先生和我一起去过我的环保启蒙地江苏省睢宁县大余小学这是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在学校开展爱鸟活动的一所农村小学那所学校的学生和老师用绘画唱歌跳舞等形式在田间河边开展课外活动表达人类对小鸟的热爱那次年近70岁的梁先生在小学参加农村孩子的爱鸟活动那活泼劲儿和孩子们不分高低至今我脑子里还有着返璞归真的梁先生如同孩子般在农村小学的操场上和孩子们一起跑跑跳跳的情形作为国家环保局的环境使者我和梁先生曾一起去过三峡我们站在黄柏河边这是当地人认为治理得不错的河所以请我们这些环保使者来看对那治理过的河水还有质疑的作家徐刚蹲在江边捞起一把水草再站起来时眉头皱起来鼻子和嘴也都挤在了一起梁先生也不客气地对陪着我们的环保局干部表达了他的态度人的认识当然是要有一个过程的20年前在黄柏河还能见底的那个年代要人们认识到水库将对邻近水域带来多么严重的负面影响也许不够现实然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在黄柏河已经开始由绿变黑的时候在论证中还把对水污染的影响列为影响较小采取有效措施后可减小危害的一类甚至时至今日还在说三峡水库污染问题不大就很难说是实事求是的了那次三峡归来在国家环保总局召开的环保使者的年会上梁先生送给我一本杂志上面有他写的文章表述自己对长江污染应如何面对的见解那篇文章中梁先生这样写道 江水轻拍船舷船在微微晃动舟上有人难眠遥想当年李白遇赦从奉节东下一路神采飞扬留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不朽诗句寥寥数字向我们透露了一千多年前三峡森林茂密野生动物出没的自然环境和生态消息令人面对两岸濯濯童山峡中滔滔黄水李白诗中景色已无法想象森林与猴子什么年代起从这里消失也不可考若诗仙再世与我辈同行又会写下怎样的诗句留给后人历史的冷眼将始终注视着三峡注视着长江注视着我们

我和粱先生曾一起参加一个美国高层代表团到华访问的工作午餐梁先生向美国官员讲起他和克林顿的见面讲起他当时将一张滇金丝猴母子的照片作为礼物送给克林顿克林顿饶有兴致地问这种金丝猴的数量还有多少不足1200只而且据我们所知这是灵长类中除了人类之外唯一的红唇动物哦那是我的表亲当时在座的人都笑了今天想起梁先生当时的介绍想起他说的不足1200只好像刚明白梁先生当时的用心我们都是濒危动物金丝猴和保护金丝猴的人

我刚刚出版的新书《追寻野人的足迹中国环保领跑人》中第一位野人就是梁先生在我写梁先生的文章里有这样一段这些年来梁先生的演讲直接间接的听众不知有没有人统计过坐在台下课堂上听梁先生讲课最多一次有多少人我也不知道可最少的一次有多少梁先生亲口告诉过我5个那是在某国家机关我问梁先生那你讲了吗他告诉我当然不能放弃我还像是下面坐着成千上万的听众那样给那5个人讲了中国民间组织的环保历程梁先生告诉他们环境保护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也不仅仅是专家的事情如果我们作为普通的公民不参与不支持不关注环境保护仅靠政府和专家任何国家都是不可能把环境治理好的

梁先生曾作过这样一个比喻他说或许当今的人类就像坐在泰坦尼克号上你有一等舱的乐趣我有二等舱的活法突然有一天撞上冰山停也停不下来拐也拐不了弯大家只能同归于尽

梁先生没有看到这本书的出版在这本书写梁先生的章节中最后一句话是我没有问过梁先生但我想我的这个假设为表亲奔走是这辈子要一直奔下去了是不是就是出于从父辈那里得到的信念一个人要有社会责任感

梁先生您不会反对吧 有删节 [注]梁从诫的祖父是近代著名政治活动家和思想家梁启超父亲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母亲是著名作家建筑学家林徽因

1下列对这篇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 梁先生遥想李白当年沿江而下的景象是为了将长江两岸曾经草木丰茂野生动物出没的生态环境与现在的童山黄水作对比表达了对三峡环境破坏严重的忧虑 B.站在黄柏河边梁先生毫不客气地表达了他对于三峡工程的否定他认为说三

峡水库污染问题不大并不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

C.梁从诫曾将一张滇金丝猴母子的照片作为礼物送给克林顿是因为它是灵长类

中除人类之外唯一的红唇动物今天想起梁先生当时的介绍好像刚明白梁先 生当时的用心我们都是濒危动物金丝猴和保护金丝猴的人

D.从作家徐刚捞起水草时的神情来看黄柏河并没有治理好但当地环保官员却

认为治理得不错梁先生在某国家机关做讲座却只有五位听众这都说明政 府部门对环保工作不重视

E.本文通过对失败英雄梁从诫相关事迹的描述表现了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环

保斗士为保护环境奔走呼吁不计得失鞠躬尽瘁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 2这篇传记的题目失败英雄梁从诫有什么含义请简要分析6分3梁从诫说或许当今的人类就像坐在泰坦尼克号上你有一等舱的乐趣我

有二等舱的活法突然有一天撞上冰山停也停不下来拐也拐不了弯大家只 能同归于尽这个比喻有什么深意请简要分析6分4梁先生说如果说我从祖父和父母身上继承了点什么的话那就是信念一个人

要有社会责任感请你从继承信念责任感三个方面中任选一个结合

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121B DB项梁先生并没有否定三峡工程而是批评人们对环保的认识D项以偏概全对文章的理解有误

2①这是梁先生的一句自嘲我们一家三代都是失败的英雄可以说是屡战屡败但也都是屡败屡战②梁先生毕生为保护环境而努力虽然得到了很多人的理解和支持但很多时候因为种种原因也会遭遇很多挫折③虽然常常失败但他从不气馁而是继续为环保事业而奋斗他是一个英雄④一个为保护环境而不懈努力的英雄却屡屡失败这也是整个社会的悲剧这样的题目能引起人们对社会大环境存在问题的深层思考和关注6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3①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有着共同的生存环境利害相关②当今世界每个国家民族或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自由③我们不应忘记共同的利益要保护好共同的生存家园否则人类将面临灾难性后果自我毁灭6分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4观点一我们从前辈身上或文化传统中继承的最宝贵的是精神和信念 梁先生从祖父和父母那里继承了对社会负责的信念促使自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要从前辈身上或文化传统中汲取优秀的精神财富促使自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作为前辈也要身体力行给后代以积极的影响给后代留下最无价的精神财富

观点二每个人都要有积极的人生信念并为这一信念奋斗终身

信念好像人生的明灯指引着人朝着正确的方向有意义地生活而不是浑浑噩噩随波逐流明确方向有了信念人才能积极主动不怕困难坚强无畏信念作用梁先生就是一个具有坚定信念的人所以他才能在环保道路上屡败屡战从不气馁结合事例

观点三每个人都要有社会责任感要争取为社会做出些贡献

梁家三代人都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正是这样的社会责任感让梁先生不计名利得失为保护环境奔走呼吁献出了自己的全部精力我们也要有社会责任感要争取为社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8分只谈一个方面即可要言之有据层次清晰语言通顺其中观点正确2分论述6分分号前后所分三点答出一点3分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如只泛泛论述不结合文本论述部分最多得3分

4作者为杰克·伦敦作传为什么开篇写了同时代的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两位作家截然相反的结局给你怎样的启示 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苦难怜悯苦孩子常放硬币

12.15分B DB从一开始就是暗示始终都是D但作者

第二篇:[精题分解]_2010届高三历史二轮材料题集锦(复习类)

【精题分解】:2010届高三历史二轮材料题集锦(1)

1.(2010〃浙江南马高中高三期中)某研究课题小组在对民族复兴问题的研究中搜集到了以下几组史料,阅读后回答相关问题。(12分)

材料一 1941年中国共产党发表《为抗战四周年纪念宣言》中说:“四年以来,全国军民奋起抗战,不顾牺牲,不怕困难,前赴后继,再接再厉,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度过了许多的难关,卒能使敌寇胆寒,环球心折,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础,产生了新中国的雏形。”

——王侩林《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若干问题研究》

(1)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复兴问题上的认识是什么?(1分)抗日战争是怎样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而使“环球心折”的?(1分)

材料二 1937年,红星照耀西方。该年1月,在美国《生活》杂志上,惊异的出现了毛泽东的头像。在斯诺为他拍摄的一系列照片中,那张头带八角帽,神情沉着,面容清癯的肖像无疑最为著名。——《复兴之路》环球时报

(2)(2分)结合你的理解,简述“红星”是如何“照耀西方”的

材料三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从衰败到复兴的转折点。抗战胜利后,民族复兴之路遭遇到艰难的国际政治环境,而(改革开放前长期进行的)经济积累又奠定了后来经济腾飞的基础。

(3)如何理解“民族复兴之路遭遇到艰难的国际政治环境”?改革开放前长期进行的“经济积累”涉及到哪些主要历史事件?(3分)

材料四 “21世纪始于1978年”,这是英国《卫报》专栏作家的断言。因为那一年“是邓小平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年份---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

(4)这个“完全不同的历史”有什么主要表现?(2分)结合上述史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民族复兴的梦想会在1946年破灭却在1978年变成现实?(2分)

(5)对中华民族复兴问题的认识,观点一是“中国不可能复兴,因为它存在太多的麻烦问题。” 观点二是“中华民族必然会崛起和复兴,这是历史的必然。”依据这两种观点,谈谈你自己的看法(1分)

解析:本题以民族复兴为主线考查查了近代史阶段中国革命和现代史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历史,涉及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过渡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改革开放等历史阶段,时间跨度大,考查面广。主要考查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历史问题的分析理解能力。特别要注意第(5)问,要注意要选出正确的观点。

答案:(12分)(1)全国军民奋起抗战,抵御日本侵略,摆脱外侮,实现民族的复兴。取得近百年来反帝斗争的第一次胜利。(2分)(2)工农红军完成长征胜利。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分)(3)政治环境:冷战局面出现,美国的包围,后来苏联的封锁。历史事件:一五计划建设,计划经济体制形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两弹一星发射成功。(3分)(4)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入WTO,综合国力增强。原因:(1)抗战胜利后美国扶蒋反共,蒋介石反共反人民,坚持内战独裁。(2)文革结束后,国际形势趋缓,共产党总结经验,实事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4分)(5)尽管在民族复兴的过程中会遇到太多麻烦,但是我们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通过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与融入世界经济大潮,必然能实现和平崛起和民族复兴,这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1分)

2.(2010〃黄埭中学高三教师调查卷)(15分)国庆大阅兵是中华民族逐步崛起并走向现代化艰难历程 的阶段总结和历史见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阅兵式隆重举行,鸣响的28响礼炮,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游行群众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则饱含对领导自己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的共产党人的无限尊敬。开国大阅兵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谱写了民族崛起的序曲。

材料二 1959年10月1日中国举行建国10周年阅兵。参加国庆游行的群众抬着各种炼钢高炉模型,手捧公共食堂做的食品,高呼“为用十年左右时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赶上英国而奋斗”、“人民公社万岁”等口号。这次阅兵是那个狂热浪漫的神话年代的鲜明体现。

材料三 1984年国庆35周年盛大阅兵,是新中国结束了长达十年的灰暗岁月后举行的第一次国庆大阅兵。参加游行的100万各族群众欢欣鼓舞地展示着自己的工作成果和丰收果实,也将中国5年来的巨大变化展现在世界面前。游行队伍中打出的“小平,您好”的横幅则充分表达了人民的心声。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是怎样领导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的?(4分)

(2)据材料二结合史实指出,在那个“神话年代”“狂热浪漫”的表现有哪些?(3分)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

(3)据材料三,“小平,您好”表达了人民群众怎样的心声?(1分)结合史实分析这一“心声”产生的原因。(3分)

(4)2009年10月1日,中国将举行60周年国庆大阅兵。假如你要参加阅兵典礼后的群众游行方队,请你为这个方队展示新时期科技或思想成就的主题提一个建议。(1分)

【解析】本题主要以阅兵为主线考查中国近现代的重大历史事件。第(1)问主要归纳毛泽东在建国前的伟大功绩;(2)主要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左”倾错误的表现和影响;(3)通过材料可以提炼信息,产生的原因就是邓小平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4)可以从多个角度设计。

【答案】(1)探索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领导抗战胜利;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4分)。

(2)表现:制定了1958年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3分)影响: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严重挫伤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3分)(3)心声:对领袖的尊敬爱戴,对改革开放的拥护。(1分)原因:领导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主持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的国策;提出一国两制方针。(3分)(4)如:展示“神舟”飞船的模型、高举“坚持邓小平理论”的标语等。(1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可从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教、外交等方面任选角度进行设计。)3.(2010〃浙江瑞安中学高三月考)(20分)“宁波帮”形成于明朝,崛起于鸦片战争后的上海,至辛亥

革命后达到鼎盛。近代中国工商业的风风雨雨,留下了“宁波帮”浓墨重彩的一笔。1916年孙中山先生曾对“宁波帮”企业家作过高度评价:凡“吾国各埠,莫不有甬人事业,即欧洲各国,亦多甬商足迹,其影响与能力之大,固可首屈一指者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诸多商帮中,不仅有“山西帮”的晋商,也有“安徽帮”的徽商,他们经商的共同特点是注重与官府的关系,依仗特许权从事垄断性经营,成就发财之梦想,而后起之秀的“宁波帮”则摒弃了前两者结托官府、单靠商业的缺陷,引进西方工商理念走上了开拓创新的实业之路,从而迅速崛起并闻名于世。

(1)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宁波帮”与“晋商”、“徽商”在经营理念上的差异之处。(2分)

答案:晋商和徽商:注重与官府的关系,依仗特许权从事垄断性经营;(1分)宁波帮:引进西方工商理念走上了开拓创新的实业之路。(1分)

解析:从材料中就可找出各自的不同。

材料二:浙东学派,从南宋到明清,经过永嘉学派、永康学派、金华学派,从叶适,到王阳明,到黄宗羲,一脉相承,形成了一整套的经济思想和经济伦理。比如“永康学派”的代表人物陈亮提出的“义利兼顾”的思想,……余姚人王阳明进一步提出“四民异业而同道”的经济伦理,到了黄宗羲更是明确地提出了著名的“经世致用”、“工商皆本”的思想。

——王耀成《宁波帮的经营理念》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浙东学派代表人物黄宗羲的君主政治观和经济发展观,并分析其经济思想产生的根源。(4分)

答案:君主政治观: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臣平等。(1分)经济发展观: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1分)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2分)

解析:该问要结合课本上关于黄宗羲的主要主张和材料来回答。分析经济根源时要从经济的角度进行思考,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反作用于经济。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宁波崇商敬贾的社会风气愈益浓烈。清末民初人士张原炜指出:“海禁弛而互市起,商业更为世重。大商豪贾,俨然与操国柄者相息消,势位骒隆,才者益以起。”宁波以商起家者衡宇相望,甚至出现了“满路皆商贾,穷愁独缙绅”的世情。

(3)近代以来,宁波曾两度对外开放。请列出宁波两度对外开放的具体史实。(4分)

答案: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宁波作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被迫对外开放。(2分)1984年宁波作为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对外开放。(2分)

解析:抓住鸦片战争这一时间界限中关于宁波的相关内容来概括。鸦片战争后的南京条约中的相关规定。改革开放以来宁波成为开放城市之一。

(4)联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宁波帮“崛起于五口通商后,至辛亥革命后达到鼎盛”的具体原因是什么?(6分)答案:受到浙东学派“经世致用”和“工商皆本”思想的影响;对外开放较早,受到西方工商思想的影响;宁波帮敢为天下先,敢于开拓创新的创业精神;宁波地方崇商敬贾的社会风气和商业传统;受到民族危机的刺激和“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辛亥革命后颁布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政策,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的热情等。(答出其中四点即可,6分)

解析:“崛起于五口通商后”一句指的是《南京条约》中开饭宁波为通商口岸。辛亥革命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其他内容可以言之有理。

材料四 为了阻止外国商船北上,乾隆曾经试图提高宁波等港口的关税,但是令他惊讶的是,英国商船宁愿多交关税也要去浙江贸易。愤怒之下,1757年乾隆断然决定:以后只准洋商在广州一地贸易。

(5)联系以上材料分析归纳以“宁波帮”为代表的浙江商人的特点,说明 “英国商船宁愿多交关税也要去浙江贸易”的原因。(2分)同时分析指出“宁波帮”企业在近代发展中的阻碍因素。(2分)答案:特点:浙江商人诚信;善于创新,团结;具有现代商业意识。(答对其中两点即可,其它言之有理也可,(2分)。阻碍因素:封建主义压迫和外国资本主义压迫。(2分)解析:从宁波商人体现出来的积极因素方面进行思考。

4.(2010〃辽宁瓦房店高三月考)【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通典〃食货》

材料二: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荀子〃议兵》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6分)(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说的原因。(4分)解析:第一问诱因提取材料信息“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使其)务本于内”,务本是从事农业生产;受诱原因利其田宅;结果是商鞅变法的作用;第二问,“秦之锐士”是由于商鞅变法在军事上实行的措施的结果。答案:

(1)“诱”因:因为要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2分)“受诱”因:“利其田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免除徭役。(2分)结果:经过几年的努力,秦国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2分)

(2)原因:是商鞅变法实行的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等奖励军功措施的结果;使三晋之人为秦所用,而秦得专心应敌于外。(4分)

5.(2010〃辽宁瓦房店高三月考)【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武帝即位,明和亲约束,厚遇关市,饶给之。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史记〃匈奴列传》 自马邑军后五岁之秋,汉使四将各万骑击胡关市下。将军卫青出上谷,至龙城,得胡首虏七百人。……其明年,卫青复出云中以西至陇西,击胡之楼烦、白羊王于河南,得胡首虏数千,羊百余万。……是岁,元朔二年也。

——《汉书新注》卷九十四《匈奴传》第六十四

材料二 阅读下图

材料三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丙子)正月下诏亲征噶尔丹,二月康熙帝亲统六师启行,征噶尔丹。——作者整理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汉武帝处理民族问题的举措。(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汉武帝和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方面的异同。(8分)

解析:材料一的信息“和亲”“卫青”,材料二是张骞通西域可以判断处理民族问题的举措;第二问注意联系康熙帝巩固多民族国家的措施:对内平定三藩之乱,抗击葛尔丹的叛乱;对外抗击沙俄的侵略。

答案:(1)和亲、战争、出使。(2分)

(2)相同点,都削弱地方割据势力;汉武帝采取推恩令,解除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康熙帝平定三藩叛乱。(2分)都采用战争方式打击少数民族的侵扰;汉武帝北击匈奴;康熙帝亲征噶尔丹。(2分)

不同点:汉武帝对内以和、战兼用的方式维护多民族国家;康熙帝对外抗击沙俄侵略,维护国家主权。(4分,每点2 内蒙古霍林郭勒市2009届高三第一次检测试卷

历史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II卷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写在答题卡内。)1.下列关于春秋战国争霸战争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打击奴隶制,推广封建制 B.“尊王攘夷”,维护周天子统治地位

C.春秋无义战,阻碍社会进步 D.争夺人口、土地的兼并战争

2.某班同学在编写“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为扮演孟子的同学所设计的台词应是

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

B.“民贵君轻,社稷次之”

C.“为政以德,爱惜民力”

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3.墨子说:“尽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

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上述引文反映,在战国时期 A.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悲惨困苦

B.奴隶地位低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C.铁器牛耕推广,奴隶主役使奴隶去开荒 D.剥削方式改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4.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归古而 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此大臣的主张

A.反对郡县制 B.主张郡县制 C.反对中央集权 D.主张中央集权

5.我国原始瓷器的出现和制瓷技术开始成熟分别是

A.夏商与两汉 B.商周与魏晋南北朝 C.春秋与隋唐 D.隋唐与两宋

6.科举制度的实行,从本质上反映了 A.封建国家选拔官员的需要 B.发展教育和文化的需要

C.社会经济发展和阶级关系变动 D.庶族地主掌握政权的需要

7.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 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

C.宰相数量逐渐增加 D.皇权不断加强

8.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意义在于

A.解决了中央与地方官员权责不清的弊端 B.有效地解决了长期以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有利于选拔人才,保证了政治清明

D.中央机构有明确的分工与制约,提高了工作效率

9.唐中期改变征税标准,反映的是: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C.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

D.封建国家和地主阶级的矛盾

10.指南针最先用于航海;火药最早用于军事分别在

A.北宋、唐末 B.北宋、元朝 C.北宋、南宋 D.南宋、元朝 11.明代宋濂在《銮坡集》中指出:“自贡举法行,学者知以摘经拟题为志,其所最切者,惟四子一经之笺,是钻是窥,余者漫不加省。与之交谈,两目瞪然视,舌木强不能对”。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秦朝焚书坑儒 B.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实行八股取士 D.满洲人不适应汉族文化

12.“改土归流”的实施

①使贵州成为省级行政单位 ②明朝西南地区都由流官治理

③有利于康熙平定“三藩之乱” ④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②④ D.①③④ 13.历史兴趣小组选用下列四图制作一个展版,最能反映展版主题的是

A.中国古代民族交往融合方式多样

B.中原政权注重加强与蒙古族的交往

C.中原汉文化具有强大向心力

D.历代中央政府重视西北边疆的统一与稳固

14.明清之际形成的进步思想,最能体现时代发展特点的是

A.经世致用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工商皆本 D.天下为主,君为客

15.明朝“嘉靖末、隆庆间……末富居多,本富益少”,这直接反映了

A.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B.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商品经济发展 D.农业生产经济效益低

16.明清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从根本上决定于

A.中国在海外贸易中处于劣势 B.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

C.自然经济的封闭性 D.清初东南沿海人民抗清斗争对清政权

17.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包括

①清政府被迫大借外债

②东南数省手工棉纺织业受到很大冲击 ③自然经济瓦解,小农经济完全破产

④中国出现第一批新式船坞和工厂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18.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的“柳”是指

A.增强封建统治的力量 B.出现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

C.抑制外国经济实力的扩张 D.引进近代科学技术

19.从基础和技术观察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其主要特点是

A.通过手工工场长期的资本和技术积累,发展到近代机器大工业 B.基本上从无到有,移植西方近代生产方式

C.近代企业的投资者多为官僚、地主、商人

D.通过政府投资和引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20.梁启超认为“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下列关于维新变法运动的评价,与此说吻合的是

A.揭开中国近代化的序幕 B.开辟向西方学习的强国御侮之路

C.形成近代中国首次思想解放潮流 D.成为正规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端

21.近代中国的一位哲学家曾写过这样的一段话:“我们用木头和泥土塑出一个人的偶像,称它为神。把它放在美丽的庙宇里,让它坐在辉煌的神龛里;人民崇拜它,认为它是不可思议地强有力的。但是,假如有个疯子把它推倒、踩在脚下,并把它抛进肮脏的池塘里,假如有人发现了它,再把它拣回来,放在原来神圣的地方,那么,你将发现它的魅力已经失去。”作者利用这段话讽刺的最有可能是

A.孙中山让权予袁世凯 B.清朝皇帝宣布退位

C.康有为流亡国外 D.袁世凯复辟帝制

22.谭嗣同1896年在《仁学》一书中说:中国“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这句话的真实意图是

A.对古代政治制度的欣赏 B.说明中国在政治领域相对停滞的特征

C.肯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D.为维新变法寻找历史根源 23.观察《1913年在中国的外商、华商投资棉纺织业情况统计表》,表中反映出的情况最为准确的解释是

A.一战期间,棉纺织业大幅发展

B.外商在华棉纺织企业严重萎缩

C.民族工业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D.棉纺织业中民族企业发展超过了外资企业

24.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关键因素是

A.蔡元培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B.北京大学的办学体制完备 C.《新青年》杂志编辑部迁到北京

D.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在北大宣传新思想

25.“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马克思的这个观点不适用

①洪秀全的“拜上帝教”②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③孙中山的三民主义④文艺复兴运动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3小题,共50分.26题18分,27题12分,28题20分.)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前者英、法各国,以日本为外府,肆意诛求。日本君臣发愤为雄,选宗室

及大臣子弟之聪秀者,往两国制器厂师习各艺,又购制器之器,在本国制习,现在已能驾驭

轮船,造放炸炮。去年英人应声恫吓,以兵临之,然英人恃为攻战之利者,彼已分擅其工,用是凝然不动,而英人因无如之何也。……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默入学习外国利器。

——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各国事务函》

材料二:如铜、铁、洋务等类,皆关民生用日,洋船转运迅捷,输纳又仅半税……国税则载在和约,无可议加,以致彼此轻重悬殊,商民交困,才用极绌,丛爵渊鱼之喻,何堪设想……臣近于直之南境磁州山中议开煤铁,跨津、沪机器局委员购洋器、雇洋匠,以资倡导,因为铸造军器需要,亦欲渐开风气以利民用也。……若南省滨江近海等处,皆能设法开办,船械制造所用煤铁,无庸向外洋购运,阕其余利,并可养船练兵,此军国之大利也。

——李鸿章《筹议海防折》1874年

材料三:改革派人士认为,了解西方的最好途径是和平,而不是战争……他们相信西方人志在贸易,而不在领土。因此中国的方针是用商业特权安抚势力者,用物质的诱饵来控制他们。……地方上有几个高级官员造成和平的外交策略,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李鸿章。他后半生尽力维持和平,从不轻言战争。

——摘自《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四:19世纪后半期的中国面临两大问题:一是民族独立,二是国家富强,当时一种观点(洋务派)认为,中国之所以有外患,是因为贫穷,只要我们富强,外患就自然解决了。

——摘自《中国革命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李鸿章从日本的发展中得到什么认识?有何局限性?(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目的是什么?有何作用?(4分)

(3)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可以看到,洋务派在抵抗外来侵略上的指导思想是什么?(2分)

(4)从材料三,四中可以看到,洋务派执行的是什么外交政策?并说明其意图。(4分)

(5)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洋务派在寻求富强的途径上有哪些致命的弱点?(5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臣窍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治也。……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国安得不强?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二:“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立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的演说》

材料三:自人权平等之说兴,奴隶之名非血气所忍受。……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守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求男权之解放也。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之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为之风息焉。

——陈独秀《敬告青年》 请回答:

(1)概括指出上述各派主张的共同特点。(2分)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资产阶级在政治上、方式上、思想上改造中国蓝图的变化轨迹。(6分)

(3)简要分析产生上述变化的原因。(4分)

28.《中国历史学年鉴〃1998》载:“当代历史学家认为,中国古代经济发展重心,有一个由西向东、由北向南移动的趋势”,而江南的持续开发贯穿始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概述六朝时期江南农业发展的主要成就。(4分)

(2)简要指出隋唐时期江南土地资料进一步开发的主要表现及存在的问题。(5分)

(3)明清时期,农业经济有哪些新的发展?(3分)

(4)结合史实综述我国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8分)

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答案

二、非选择题答案.

26.(18分)

(1)认识:学习西方技术,富国强兵摆脱外来侵略。(2分)

局限:没有认识到日本在学习西方科技的同时也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2分)(2)目的:解决财政困难辅助军事工业。(2分)

作用:有利于抑制外国侵略势力的扩张,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2分)

(3)指导思想:学习西方技术壮大军事力量夺洋人所恃,兴办近代企业与洋人商战。(2分)

(4)外交政策:不惜以妥协卖国求和。(2分)

主要意图:维护与列强友好关系为中国富强创造机会。(2分)

(5)首先,只学西方的技术,而不是从根本上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

其次,对西方的态度妥协投降,没有坚决的反侵略精神。(4分)

27.(12分)

(1)共同特点: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2分)

(2)变化轨迹:

①政治上,由实行君主立宪发展到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方式上,由政治改良发展到武装革命。

③思想上,由宣传资产阶级思想发展到对封建正统思想的批判(由尊孔到反孔)。(6分)

(3)原因:①帝国主义的侵略加剧,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②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壮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③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的影响扩大,资产阶级在斗争中认识水平不断提高;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④戊戌变法失败证明改良主义在中国行不通;

⑤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工具;镇压义和团,使人们进一步认清清政府的本质。(其它言之有理都酌情给分,但本问总分不能超过4分)

28.(20分)

(1)成就:东南的农业开发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而波及岭南和闽江流域;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农田水利兴修增多;农作物品种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4分)

(2)表现:圩田更加普遍;放火烧山,开垦山地;围湖造田。(3分)问题: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破坏了生态平衡(2分)

(3)新发展;高产农作物的引进与推广;经济作物专业生产区域形成;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加强(3分)

(4)原因: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②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江南经济发展;

③一些统治者推行了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措施;

④南方相对稳定的政治局势和优越的自然条件。(8分)

高二历史上册期中测试题

高二历史 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这反映的是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 A.老子 B.孟子 C.墨子 D.荀子

2.在抗击“非典”的日子里,人们体验了传统中医的神威。以下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的著作是

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C.《千金方》D.《本草纲目》

3.《西夏文佛经》(右图)这一文物最早印刷的时间可追溯到 A. 隋朝 B. 唐朝

C. 宋朝 D. 元朝

4.假如你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你可能享受到的文明成果是

A.用算盘计算田亩面积 B.运用圆周率计算谷仓容积

C.阅读《天工开物》 D.使用《授时历》来安排农时

5.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传入欧洲并对“近代世界”产生深刻影响的宋代的科技成就是

A.地动仪 B.造纸术 C.雕版印刷术 D.指南针

6.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1000年中国在世界重大科技成就中所占的比例约达50%-71%,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不包括 ...A.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B.国家较长时间处于统一或局部统一状态

C.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对外交往频繁 D.中华民族比世界其他民族聪明

7.源远流长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下列图片呈现的汉字字体最早出现的是

A B C D 8.东晋王羲之创作的《兰亭序》,“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书体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这种书体是

A.篆书 B.隶书 C.行书 D.楷书

第三篇:皖中名校联盟届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卷

皖中名校联盟2019届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卷 考试说明:1.考查范围:2018年高考大纲。

2.试卷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3.所有答案均要答在答题卷上,否则无效。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工智能安全性问题的根本问题,并不在于它能否真正超越人类,而在于它是否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工具和人类是否对其拥有充分的控制权。就像高铁、飞机等交通工具那样,虽然它们的速度远远超过了人类,但人类拥有绝对控制权,所以人们相信它们是安全的。

为了实现对其控制的目标,首先需要对人工智能的自主程度进行限定。虽然人工智能发展迅速,但人类智能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目前人工智能的认知能力还远不如人类智能。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信息存储、处理等方面的优势,让它在一些重大事件上做人类的高级智囊,但最终的决定权仍在人类。比如,当我们把人工智能应用于军事领域时,我们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来评估危险程度,以及可以采取的措施,但是否应该发动战争、如何作战等重大决策,还是需要掌握在人类自己手里。正如霍金斯所说的那样:“对于智能机器我们也要谨慎,不要太过于依赖它们。” 与限定人工智能的自主程度类似,我们也需要对人工智能的智能水平进行某种程度的限定。从长远来看,人工智能是有可能全面超越人类智能的。从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来看,尽管它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但短短六十年取得的巨大进步让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将来它会取得更大的突破。从世界各国对人工智能高度重视的现实情况来看,想要阻止人工智能的发展步伐是不现实的,但为了安全起见,限定人工智能的智能程度却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我们应当还需要成立“人工智能安全工程”学科,建立人工智能安全标准与规范,确保人工智能不能自我复制,以及在人工智能出现错误时能够有相应的保护措施以保证安全。人们对人工智能安全问题的担忧的另一主要根源在于,人工智能的复制能力远胜于人类的繁衍速度,如果人工智能不断地复制自身,人类根本无法与其抗衡。因此,在人工智能的安全标准中,对人工智能的复制权必须掌握在人类手中。同时,建立人工智能安全控制许可制度,只有人工智能产品达到安全标准,才允许进行商业推广和使用。

从源头上看,人工智能安全问题是由人工智能技术造成的,可见,科学技术研究并非无禁区。技术的发展成熟固然是解决安全问题的关键因素,但任何技术都有不确定性,且科技产生的问题通常不能仅仅依靠科技本身得到圆满解决。因此,解决人工智能安全问题还需要充分发挥外部进路的重要作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人工智能安全性问题上,如果人类没有绝对控制权,就无法确保其安全可靠。

B.人工智能发展迅速,但在认知能力上还远不如人类,因为人类智能有自身优势。

C.人工智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但从发展现状来看,其发展步伐是难以阻止的。

D.人工智能的复制性是人类难以抗衡的,人类要建立人工智能安全控制许可制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人工智能的可控性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保证人工智能安全性的具体措施。

B.文章从限定自主程度和智能水平两个方面入手,分析如何应对人工智能的安全问题。

C.文章在论证中关注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强调人类要在人工智能发展中持积极态度。

D.文章先明确态度,接着分析对策,最后强调人工智能安全问题需发挥外部进路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拥有对很多事物的绝对控制权,人工智能安全的问题也应该会有解决的方法。

B.人工智能可以为人类解决很多问题提供信息帮助,但人类要把握最终决定权,而不能依赖它们。

C.人工智能全面超越人类存在着一定的可能性,但人类也可以在发展中限定人工智能的智能程度。

D.科学技术研究有禁区,因而人工智能安全问题的出现也是必然的,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方努力。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旧戏台 胡容尔 这座戏台,在暮风中寂寂地衰败着。黄昏挑起几缕绛红的晚霞,斜斜地搭在了她老旧的前脸儿上。抬眼望去,高处四角飞翘的屋脊上,长满了杂草,还有几株低矮的梧桐。茂盛的草木,在黛色的瓦片缝隙间,没心没肺地招摇着;

而低处摊开的长方体的台面,如同一只过期了的粉盒,被随手抛掷在幽暗的巷子深处,透着一抹洇开的荒凉和失落。

初见这座戏台,是在遥远的少年时。那一年,我十岁,随外婆搭车来城里。外婆进城,不为别的,只为看戏。当时,这里有当地最有名的角儿。五月,淡紫色的桐花开得正欢。掩映在细碎花影中的戏台,宛如一个淡紫色的梦境。

我们来时,台上演着的是《玉堂春》,密匝匝的锣鼓点儿,正一阵阵响得紧。扮演苏三的美娇娘,穿着一身青色的罗裙,挥舞着长长的水袖,步步生莲,咿咿呀呀、幽幽咽咽地唱着、诉着,只觉耳畔有流莺啼转、泉水叮咚,无比的曼妙动听。再看那张粉白里透着嫣红的俏脸上,一双细长的丹凤俊眼,左顾右盼,波光流转,好似于人山人海中呼啦啦浮出了一座春天的花园,桃花红、杏花粉、梨花白,令人眼花缭乱,真有说不出的风流缱绻。

其实,台下,又何尝不是戏台呢?只不过,观众成了演员。你且看去,台上的艺人演得热闹,台下的众人也看得热闹。有时,台下的剧本,比台上还出彩。

我也曾偷偷地溜到后台,看旦角们弄妆、听琴师们调弦。没人顾得上理会一个小女孩的好奇心。不消说,戏外的她们,正在为演绎别人的故事做铺垫。管弦吱呀,丝竹悠扬,嘈嘈切切,一场场好戏即将开场。

只不知,台下的她们,又有着怎样的人生,是否能游刃有余地穿梭于戏里戏外。

从繁华到落寞,旧戏台,昭示着人世间的沧桑和变迁。这座方寸之间的露天戏台,已远远滞后于人们挑剔的审美理念。今人的眼睛,早被现代化流光溢彩的剧场所诱惑。说到底,终究是我们辜负了眼前的戏台。

这一路风尘仆仆地行来,山一程,水一程,辜负了的何止是这戏台?还有那人、那事和那截青葱岁月,都被漫不经心地搁置,被生硬地冷落和怠慢了呀。旧戏台回不到从前了,我也一样。当年那个扎着两条羊角辫、穿着粉红碎花小袄、依偎在外婆怀中看戏的小女孩,已在似水流年中走失,一去不复返了。

一去不复返的,还有我亲爱的外婆。台上台下,千呼万唤,再也寻不到外婆美丽的容颜了。是的,那个装满外婆一世情缘的屋子,就是外婆的戏台。她在自己搭起的戏台上,唱念做打,嬉笑怒骂。身处不同阶段的她,扮演着不同身份的角色,最后连缀成她长长的、多彩的一生。

如今,外婆的戏台也旧了,空无一人。

人间举步皆戏台。你我在他人的戏中,饰演着分量不同的角色,而别人又在你我的戏中,占据着位子。主角也好,配角也罢,龙套也无妨。哪一个人生,不是悲欣交集的呢?    薄薄的暮色中,我望着旧戏台,好像看着另一个自己。那是暮年的我,顶着一头白发,颤巍巍地伫立在风中。是的,总有一天,我也会如这旧戏台一样的颓败,淡了红颜、瘦了相思。须知,人生的夕阳,自有她的可爱金贵。一如这脚下的旧戏台,虽不再作浓情的悲欢离合的场子,却有了平素淡雅的生活休闲功能,每日里迎来送往在此下棋纳凉的人们。谁又能否认,这不是生命的另一种诠释呢? 人生有着无数的下一场,好戏还在后面。在幽静的岁月深处,命运为你设置了许多谜语,只等你款款走向前来,俯下身去,逐一地揭晓答案,然后淡淡地欢喜。

站在只我一人的旧戏台上,轻捻时光,生命已被抻长。笑容如渐涌渐涨的春水,在我脸上一点点地荡漾着、丰盈着,一直流向晚霞映红的天边……(有删改)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散文开篇的环境描写既写出了戏台眼前的衰败景象,字里行间也暗示了其曾经的繁华。

B.文章细写扮演苏三的美娇娘服饰、舞台动作、神情等,更能让戏台充满魅力,值得回味。

C.外婆在自己的人生戏台上完美谢幕了,她是一个优秀的“演员”,留下了精彩的曲目。

D.文章先从少年时看戏写起,中间详略有别,回忆与感触紧密结合起来,时间线索清晰。

5.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6分)6.文章题为“旧戏台”,全文写了哪些戏台?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文化产业近年来的表现,可以讲是“冰火两重天”。2014年,在“反四风”的形势下,演出市场及舞台演出制作公司60%倒闭,艺术品、画廊行业持续低迷;

同时由于近年来文化产业同质化、地产化、空壳化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的影视基地、文化产业园区以及主题公园70%-80%处于大面积的亏损;

另一方面,我国部分文化产业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特别是文化产业利用资本市场有了超常的发展,文化企业在创业板的表现突出,成为资本市场“新宠”。与此同时,由于创业板文化类企业上市前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上市后有动力积极利用资本市场寻求企业外延式的扩张,进行产业整合,提高企业整体水平,从而改变过去的竞争局面,截止2014年底,市场每6天就有一起并购案。同时加上阿里、百度、腾讯等互联网龙头企业的参与,在政策、资本和市场三方合力下,文化产业正发生着质和量的飞跃,即从一味模仿国外,开始转向利用本民族文化向自主创新发展。

文化产业这些现状说明,我国文化产业在低水平,企业规模小缺乏市场竞争条件下,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需要以及在新形势下面临着重大调整的机遇,这些文化产业的基本情况也是文化产业的发展基础。

(摘编自于建玮《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材料二:

分行业类型来看,2016年文化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6%,占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8.6%;

文化批发零售业增加值增长13.0%,占9.3%;

而其中文化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7.5%,占52.1%,已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力量。此外,2016年全国居民用于文化娱乐的人均消费支出为800元,比2013年增长38.7%;

属于文化服务业的文化娱乐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4.7%,高于2013年4.4%的水平,文化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和升级。

2016年文化及相关产业营收构成 数据公开资料整理 材料三:

作为国内首档大型文化创意创投类电视综艺节目,《创意中国》选择的制作路径——文创、投资、综艺跨界融合,则显现了其对文创产业“痛点”的把握,即搭建项目、创业者与金融、投资者对接的平台,让文创业者与投资人零距离对话。

节目依托综艺这一日臻成熟、表现力强的艺术形式,以及电视、网络、移动端等全媒体的播出架构,形成了更具关注度、话题性、实效性的平台。投资人、文化名人、创业达人做嘉宾,或给出前瞻规划,或提供理性建议;

投资机构代表和百姓投资人组成“百人天使团”,根据各自投资意愿,选择文创业者与项目。对参加《创意中国》的文创团队和创业者而言,闯过“猎奇好创意”“创意秀出来”“资本爱创意”三关后,就可以与投资人零距离对话,就可能遇到投资的“天使”。从《创意中国》录制开始,短短3个月,就有12家创业公司与现场的投资机构确定了合作意向。

(摘编自梅松《为文创搭建更多对接资本的平台》)材料四:

文化旅游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的是一个开放的有机循环体系。在不断升级的旅游需求和全域旅游的背景下,单纯的文化与旅游的集聚已难以立足。未来,文化旅游的融合度将会越来越高,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将以有效融合为核心。在一个开放的文化旅游循环中,文化和旅游是主体,但非唯一的存在,而是融合了经济、社会、生态等一系列社会要素的有机复合体。

文化旅游中“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也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化遗址等内容。文化旅游所应传达给人们的美,不只是在厚重的历史文化中,也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找到痕迹。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在文化的熏陶中得以丰富,文化在旅游的认识中得以传承。文化旅游,因文化而集聚人气,因旅游而塑造人格。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创意驱动个性凸显 文化旅游进入2.0时代》)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其中既包括一定的政策因素,也包含其自身问题。

B.2016年,文化服务业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力量,并引领着相关两个方面的发展。

C.《创意中国》的制作路径符合当下文创产业发展的特点,有助于搭建文创资本对接的平台。

D.开放的有机循环体系有利于文化旅游的产业发展,这也对产业的发展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近年呈现出两个极端并存的现象,部分文化企业发展状况堪忧,而部分文化产业则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

B.阿里、百度、腾讯等互联网龙头企业在政策、资本和市场三种合力的帮助之下,使文化产业正发生了质和量两个方面的飞跃。

C.文化旅游是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但并不只是包含“文化”和“旅游”这两个要素,它是一个包含社会诸多要素的有机复合体。

D.文化旅游对传统意义上的“文化”进行了有效的拓展,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和旅游相互补充并获得提升。

9.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存在哪些问题?通过哪些途径可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忠嗣,太原祁人也。忠嗣初名训,以父死王事,赐名忠嗣,养于禁中累年。及长,雄毅寡言,严重有武略。玄宗以其兵家子,与之论兵,应对纵横,皆出意表。玄宗谓之曰:“尔后必为良将。”尝短皇甫惟明义弟王昱,遂为所陷,贬东阳府左果毅。属河西节度使杜希望谋拔新城,或言忠嗣之材足以辑事,必欲取胜,非其人不可。希望即奏闻,诏追忠嗣赴河西。忠嗣少以勇敢自负,及居节将,以持重安边为务。尝谓人云:“国家昇平之时,为将者在抚其众而已。吾不欲疲中国之力,以徼功名耳。”每军出即各召本将付其兵器令给士卒虽一弓一箭必书其名姓于上以记之军罢却纳若遗失即验其名罪之故人人自劝甲仗充牣矣。初,忠嗣在河东、朔方日久,备谙边事,得士卒心。及至河、陇,颇不习其物情,又以功名富贵自处,望减于往日矣。天宝四年四月,固让朔方、河东节度,许之。玄宗方事石堡城,诏问以攻取之略,忠嗣奏云:“石堡险固,吐蕃举国而守之。若顿兵坚城之下,必死者数万,然后事可图也。臣恐所得不如所失,请休兵秣马,观衅而取之,计之上者。“玄宗因不快。李林甫尤忌忠嗣,日求其过。李林甫又令济阳别驾魏林告忠嗣。玄宗大怒,因征入朝,令三司推讯之,几陷极刑。十一月,贬汉阳太守。七载,量移汉东郡太守。明年,暴卒,年四十五。其后哥舒翰大举兵伐石堡城,拔之,死者大半,竟如忠嗣之言,当代称为名将。先是,忠嗣之在朔方也,每至互市时,即高估马价以诱之,诸蕃闻之,竞来求市,来辄买之。故蕃马益少,而汉军益壮。及至河、陇,又奏请徙朔方、河东戎马九千匹以实之,其军又壮。迄于天宝末,战马蕃息。宝应元年,追赠兵部尚书。

(节选自《旧唐书·王忠嗣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每军出即/各召本将付其兵器/令给士卒/虽一弓一箭/必书其名姓于上/以记之军罢却纳/若遗失/即验其名罪之/故人人自劝/ B.每军出/即各召本将付其兵器/令给士卒/虽一弓一箭/必书其名姓于上以记之/军罢却/纳若遗失/即验其名罪之/故人人自劝/ C.每军出/即各召本将付其兵器/令给士卒/虽一弓一箭/必书其名姓于上以记之/军罢却纳/若遗失/即验其名罪之/故人人自劝/ D.每军出即/各召本将付其兵器/令给士卒/虽一弓一箭/必书其名姓于上以记之/军罢却纳/若遗失/即验其名罪之/故人人自劝/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禁中,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也称宫禁。

B.节度使,中国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因此称节度使。

C.河东,黄河由北向南流经山西省的西南境,因在黄河以东,所以将山西省西南部称为河东。

D.卒,古代不同身份人的死亡有一些专有名词,如天子死曰崩,大夫死曰不禄,士死曰卒。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忠嗣深受皇恩,刚毅寡言。皇上因为王忠嗣父亲的缘故,曾收养他并赐他姓名,他长大后十分刚毅。

B.王忠嗣具有武略,深懂兵法。玄宗和他谈论兵法,他能自由应对,玄宗大感意外,认为他是一个将才。

C.王忠嗣治军有方,屡立战功。他把率军维护边疆稳定作为最重要的事情,他在军中一直享有很高威望。

D.王忠嗣持事有远见,未雨绸缪。他在石堡城的事上做出准确的预判,在购买战马的事上取得预期效果。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尝短皇甫惟明义弟王昱,遂为所陷,贬东阳府左果毅。(5分)(2)每至互市时,即高估马价以诱之,诸蕃闻之,竞来求市,来辄买之。(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旅中送迁客 吴融 天南不可去,君去吊灵均。

落日青山路,秋风白发人。

言危无继者,道在有明神。

满目尽胡越,平生何处陈。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灵均”是屈原的字,表面写朋友去凭吊屈原,实写其被贬遭际。

B.颔联点明送别的时间,色彩很鲜明,所用意象渲染了离别的氛围。

C.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均为送别诗,情感真挚,格调相同。

D.本诗熔叙事、写景、抒怀于一炉,描写简备精当,感情深沉含蓄。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论语》中,见到贤与不贤之人,应持有的态度是“,”。

(2)庄周在《逍遥游》中,举证何为“小年”的句子是“,”。

(3)荀子在《劝学》中,比较君子与常人异同之处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小题。

从珠海景色最美的滨海道路——情侣路上向东远眺,全长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蜿蜒腾越于一碧万顷的海面上。这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桥梁工程,也是综合建设难度最大、最具挑战性的超级工程:在 的外海搭建使用寿命120年的钢铁巨桥,在海底40多米深处建造最长的沉管隧道,穿越30万吨级航道和白海豚保护区……可以说,每一项挑战都。“港珠澳大桥是一座 的科技大桥,在这些世界级挑战的背后,是一系列创新攻坚和科技支撑的强力驱动。”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表示。

从上空俯瞰港珠澳大桥,巨龙在离岸20多公里处倏忽隐没,再在6公里外腾空而起,(),工作人员都亲切地称其为“贝壳岛”。

贝壳岛不简单。在外海“无中生有”造出两座面积10万平方米的小岛,且当年开工、当年成岛,创造了世界纪录。传统沉管隧道都是‘浅埋’,但港珠澳大桥的沉管顶部荷载超过传统沉管5倍,如果按照国外经验,采用节段式管节(柔性),有可能存在接头抗力不足、接头漏水等风险。技术人员最终从理论上揭示了深埋沉管结构体系受力及变形机理和“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方案。这一方案与国外专家提出的“深埋浅做”方案相比,节省了工期。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技术人员最终从理论上提出了深埋沉管结构体系受力及变形机理和“半刚性”沉管结构新的方案。

B.技术人员最终从理论上揭示了深埋沉管结构体系受力及变形机理,创新提出“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方 案。

C.技术人员最终从理论上提出了深埋沉管结构体系受力及变形机理,创新揭示了“半刚性”沉管新结构 方案。

D.技术人员最终从理论上揭示了深埋沉管结构体系受力及变形机理和“半刚性”沉管结构新的方案。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小岛像蚝贝一样连接两端 B.两端的小岛连接在一起,状似蚝贝 C.连接两端的小岛,状似蚝贝 D.两端的小岛像蚝贝一样连接起来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宛若蛟龙 风大浪急 前所未有 名副其实 B.翩若惊鸿 风大浪急 前所未有 名不虚传 C.宛若蛟龙 惊涛骇浪 空前绝后 名副其实 D.翩若惊鸿 惊涛骇浪 空前绝后 名不虚传 20.下面是某位高三同学在毕业典礼上的发言,有五处用语不当,请找出并做修改。

(5分)能作为学生代表在高三年级毕业典礼上发言,我十分荣幸。三年前,我作为一名莘莘学子来到这里,怀揣梦想;

今天,作为恩师的高足即将腾飞。但今后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垂念师恩,挂念母校,如果母 校需要,我一定会鼎力相助。最后,希望母校光辉历程更辉煌,人才辈出代代强。

①将“ ”改为“ ”;

②将“ ”改为“ ”;

③将“ ”改为“ ”;

④将“ ”改为“ ”;

⑤将“ ”改为“ ”。

21.下面是大学生国家助学金贷款的还款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6分)毕业时办理还款确认 还款方式 去外地工作 在本地工作 直接汇入原存折 存入用于国家助学贷款发放和存款的存折 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尼康退出中国并不是被同行打败,居然是毫不相关的行业:智能手机。康师傅和统一方便面销量直线下滑,并不是因为其它品牌方便面崛起,而是因为美团、饿了吗等外卖。打败卖单车店铺或修自行车铺的也不是同行,而是共享单车。有人曾开玩笑说:“打败小偷的是移动支付。”这一切都很像科幻小说《三体》中所说的:“我消灭你,与你无关。”“敌人”在哪里?你想过吗?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

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皖中名校联盟2019届高三10月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 1.D【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D原文是“如果人工智能不断地复制自身,人类根本无法与其抗衡”,这只是一种假设,且只要人类建立安全控制制度,还是能控制住人工智能的,也不是“无法抗衡”的。

2.B【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文章论证方法的能力。

【解题思路】文章前面第二和第三自然段从限定自主程度和智能水平两个方面谈人工智能的安全性问题,但第四自然段“建立人工智能安全标准与规范”也是在分析如何面对人工智能的安全性问题。所以这里表述不够全面准确。

3.D【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题思路】强加因果关系,并不是科学研究有禁区直接导致人工智能的安全性问题。

4.D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解题思路】文章开篇是立足现在的,少年时看戏是第二自然段的内容;

全文时间是来回跳跃的。

5.【答案示例】①我们被现代化流光溢彩的剧场所诱惑远离戏台,让戏台荒废了。(2分)②我们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遗忘了曾经的生活和感动,再也回不到从前了。(3分)【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

【解题思路】 句子主题部分是后面一个小句子,句子前面一句“今人的眼睛,早被现代化流光溢彩的剧场所诱惑”直接点明划线句表达的第一层意思就是我们主动远离戏台,荒废了戏台。这句话也引出下面的内容,包含着对人们遗忘过去生活的感叹。

6.【答案示例】①实际的戏台:曾经辉煌热闹、上演一出出好戏的戏台,今天所见的衰败的戏台。②生活的戏台:观众们在戏台下看戏的场景就是戏台,后台演员们准备也是戏台。

③人生的戏台:人间举步皆戏台,每个人的一声都是一场戏。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探究文章深层内容的能力。

【解题思路】文章即提到“这座戏台”是作者实际描写的戏台,这座戏台当初演过很多戏,有过作者许多的生活回忆。作者在中间部分不断出现“台下,又何尝不是戏台呢”这类文字的提示,意味着还有一个生活中的戏台。而文章结尾部分“人间举步皆戏台”写出了人生的戏台。

7.B【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梳理文章信息的能力。

【解题思路】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文化服务产业占整个收入的52.1%,但材料中没有信息提示是文化服务产业引领着其它产业在发展。

8.B【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题思路】B互联网龙头企业本身就是三种合力里的“市场”这部分,不能理解成其在三种合力帮助下。

9.【答案示例】(1)文化企业发展不均衡;

文化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升级;

单纯的文化与旅游的集聚已难以立足。(每点1分)(2)抓住现在的有利调整机遇;

为文创搭建更多对接资本的平台;

融合经济、社会、生态等一系列社会要素打造文化旅游产业。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归阔文章内容要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解题思路】 解答这道题首先关注“结合”这个词,意味着应该首先进行文本的概括。“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明确了概括的方向。“建议”应该是在概括原文要点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材料一中提到的“冰火两重天”现状,决定需要均衡发展。材料一结尾部分和材料二都提到升级调整,这也是建议的内容。从材料里提到的投资问题,可以看到融资的问题。这样解决问题的途径就可以围绕着抓住机遇、搭建平台和提升文化旅游品质等方面来考虑。

10.C【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解题思路】“即”是“就”的意思,只能和“各召”结合在一起,而不能和“出”相连,和前面相连不能表达一个明确的意思。这样A和D不能选择。B和C区别的地方主要在“军罢却纳/若遗失”这里,“纳”是收上来的意思,和前面连在一起表示“战斗完后收回”。这样只能选择C。

11.D【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文言文文化常识的能力。

【解题思路】大夫死称卒,士死称不禄。《礼记·曲理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12.C【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概括的能力。

【解题思路】“一直享有很高威望”不准确,原文中“望减于往日矣”可以看出这一点。

13.(1)王忠嗣曾经说皇甫惟明的义弟王昱的短处,于是被他们诬陷,王忠嗣被贬为东阳府左果毅。

(2)每次到互市的时候,王忠嗣就抬高马的价格来引诱诸蕃,诸蕃听说这个消息,争着来卖马,他们只要来了,王忠嗣就买下。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解题思路】(1)“短”原来是短处的意思,这里应该用作动词,翻译成“说某某成的短处”,赋分1分。“憾”解释成怨恨的意思,赋分1分。“为所”是被动句式,赋分1分。句意通畅2分。(2)这个句子没有主语,是省略句,应该补全主语“王忠嗣”,赋分1分。“高估”是抬高马的价格的意思,赋分1分。第二个“市”应该是动词,买卖的意思,赋分1分。

【参考译文】 王忠嗣,太原祁人。原名训,由于父亲为朝廷身死缘故,赐名忠嗣,在禁宫中供养多年。等到长大,雄毅而少言,受人尊重有武略,玄宗因为他是兵家子弟,和他讨论兵法,应对纵横,皆出意料。玄宗对他说:“你今后必然为良将。”王忠嗣曾经说皇甫惟明的义弟王昱的短处,于是被他们诬陷,王忠嗣被贬为东阳府左果毅。河西节度使杜希望谋划占领新城,有人说以忠嗣的才能足以完成,若要取胜,非他不可。希望随即上奏请求,皇上诏令忠嗣赴河西。攻下新城,忠嗣功绩显著,于是授予左威卫郎将,专管行军兵马。这年秋天,吐蕃大兵南下,以报复新城被占,清晨敌军逼近官军,官军寡不敌众,士兵们都感到害怕。忠嗣于是率领所部策马前进,左右冲杀,阻挡者无不躲开,冲出又折返,杀死数百人,贼兵开始混乱。三军从两翼攻击,吐蕃大败。忠嗣年少时以勇敢自负,到了身居将职,又以稳重守边为本职。曾对人说:“当国家安定的时候,作为将领的职责是抚恤军队而已。我不想让中原的兵力疲敝,来捞取(求取)个人功名啊。”每次军队出战,便召集各将领交付兵器分发给士兵,虽然是一弓一箭,但都在上面记上用者的姓名,战斗完后收回。如果遗失,就验明其身份治罪。所以人人自勉,兵器充足。当初,王忠嗣在河东、朔方很长时间,对边疆的情况非常熟悉,很得士卒人心。到了河、陇,对当地风俗人情非常不习惯,又以功名富贵自傲,威望比往日降低。这年四月,坚持让位朔方、河东节度使职务,唐玄宗同意了。唐玄宗正在考虑攻占石堡城,下诏令征询攻战的方法,王忠嗣上奏说:“石堡城地势险要,吐蕃全力守卫它。如果以疲惫之师攻其坚固的城池,必将被敌杀死数万人,之后战事才能完成。我想所得的不如所失的,请休兵秣马,观察势态发展再夺取它,这是上策。“唐玄宗由此不高兴。李林甫特别忌妒忠嗣,每天都在寻察他的过失。李林甫又命令济阳别驾魏林诬告王忠嗣。唐玄宗大怒,召见王忠嗣入朝,命令三司详细审讯,几乎被陷害致死。唐玄宗怒气才稍稍消释,不过仍将王忠嗣被贬为汉阳太守。天宝七年,经权衡后又转任为汉东郡太守。天宝八年,王忠嗣暴死,终年四十五岁。之后,哥舒翰大举进兵攻打石堡城,攻打下来后,死者过半,竟然真的如同王忠嗣所说的,当世人称他为名将。之前,王忠嗣在朔方,每次到互市的时候,就抬高马的价格来引诱诸蕃,诸蕃听说这个消息,争着来卖马,他们只要来了,王忠嗣就买下。因此诸蕃战马越来越少,而汉军更加壮大。等到他到了河、陇,他又奏请迁移朔方、河东戎马九千匹来充实实力,他的军队又更加壮大。到天宝末年,战马繁殖增多。宝应元年,追赠兵部尚书。

14.C(格调不同)15.①对朋友的担忧。“天南不可去”南方荒蛮之地,“落日青山路”,此去路途逼远,为朋友担心。②对朋友的不舍之情。身边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无人可以倾吐平生心事。③对朋友正直品格的赞赏。朝中敢于直言的人越来越少,但是非曲直自有神明鉴证,间接赞赏友人敢于直言的品格。(每点2分,共6分)16.(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6分)17.B 【命题意图】本题考核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

【解题思路】答题时应先原句,查看有无明显错误标志,是否存在结构、逻辑等问题,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审主干再查附加成分,找出语病,并加以修改,再仔细比对选项所给出的修改方案,找出答案。本题画线句子中“揭示了深埋沉管结构体系受力及变形机理和‘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方案”搭配不当,“揭示了……新结构方案”谓语和宾语不搭配,可改为“揭示了深埋沉管结构体系受力及变形机理,创新提出‘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方案”,B项修改正确。A项,“提出了……受力及变形机理”搭配不当,应为“揭示了……受力及变形机理”;

“沉管结构新的方案”语序不当,应改为“沉管新结构方案”。C项,“提出了……受力及变形机理”“揭示了……方案”搭配不当,应为“揭示了……受力及变形机理” “提出了……方案”。D项,“揭示了……方案”搭配不当,应改为“揭示了……机理,提出了……方案”;

“沉管结构新的方案”语序不当,应改为“沉管新结构方案”。故此题答案为B项。

18.C 【命题意图】本题以语句复位的形式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解题思路】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从话题统一、内容前后勾连、事理相承、意境协调、句式一致等角度思考。本题从上文来看,语段陈述的对象是“巨龙”,也就港珠澳大桥,A、B、D三项的主语都是“小岛”,C项的主语是“巨龙”,也就是港珠澳大桥,所以从保持陈述对象一致性的角度来看,ABC三项与上文衔接不紧密,应排除。故答案应为C项。

19.A 【命题意图】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解题思路】这类题目解答时应首先明确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翩若惊鸿,形容女子体态之美,宛若蛟龙,形容蜿蜒之态,与后文“蜿蜒腾越”搭配一致。风大浪急:指风浪很大。惊涛骇浪:凶猛而使人害怕的波涛,比喻险恶的环境或尖锐激烈的斗争。文中指外海海面的情况,用“风大浪急”恰当。前所未有: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空前绝后:从前没有过,此后也不会有,多用来形容某种成就或盛况,带有夸张赞叹的意味。文中说的是港珠澳大桥建设中遇到的挑战,用“前所未有”恰当。名不虚传:确实很好,不是空有虚名。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文中说港珠澳大桥是一座真正的科技大桥,用“名副其实”更恰当。故答案应为A项。

【点睛】第3小题考查近义成语辨析的能力。成语的测试重点是:感情色彩的误用,望文生义,适用对象弄错,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语境或逻辑错误。本题以选词填空的形式考查成语的使用能力,解答的基本原则是同中求异,具体方法:从色彩方面辨析,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两方面;

从词的意义方面辨析,包括词义的范围大小、词义的侧重点、词义的轻重、词义的具体与概括等方面;

从运用上辨析,包括习惯搭配、词性和句法功能、适用的对象等。

20.【答案】①“莘莘学子”改为“学子”②“高足”改为“弟子” ③“垂念”改为“感念” ④“鼎力相助”改为“略尽绵薄” ⑤“希望”改为“祝愿” 21.【答案】大学生偿还国家助学金贷款时首先在毕业时办理还款确认,然后确定还款方式,如果去外地工作,就将还款直接汇入原存折;

如果在本地工作,就将还款存入用于国家助学贷款发放和存款的存折。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图文转换试题的图表题,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首先审清题干,勾画出要点;

然后解读图片,确定起点顺序,表达时要注意准确连贯,内容全面完整,思路清晰。本题由题干可知,所给图表是“大学生国家助学金贷款的还款流程图”,由图片可知,起点为“毕业时办理还款确认”,然后是“还款方式”。由图表来看,“还款方式”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去外地工作”,“直接汇入原存折”;

另一种是“在本地工作”,“存入用于国家助学贷款发放和存款的存折”。考生按照流程图自上而下的顺序表述清楚即可。

22.【题目解读】 这是一道社会现象类的新材料作文,作文材料分为两个层次,“这一切”前面是列举不同的现象,之后引用语句进行概括。前面几则材料具有相似性,每一个主体并不是被自己的同行或明显的对手打败了,而是在新的时代里被自己意想不到的对手打败了,再进一步说是被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给打败了。所以这里的“我”和“你”并不是真正的对手,而是新的时代里的一切事物,只是这些事物之间并没有我们平常理解的对立关系存在。

【立意引导】 在解读上面材料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看出,真正的对手并不存在。每一个在新时代的个体要有足够开阔的视野,关注社会发生的变化,真正打败你的可能不是某个个体,而是时代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不被社会打败。同时,这篇文章也可以写任何一个人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了解自身所处的环境,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也可以引申谈如何面对社会的变革,在变革之中寻求发展。

【素材链接】 理论素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周易》 思危所以求安,虑退所以能进。——房玄龄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孙中山 你有一县的眼光,就会有一县的生意;

你有一省的眼光,就会有一省的生意;

你若有天下的眼光,就会有天下的生意。——胡雪岩 事件素材:1.南唐李煜,身居皇位,生活无忧。他沉迷于靡靡之音,留恋于酒色之中。他没有看清那个风云动荡的时代,最终倒在时代的车轮之中,身死异国他乡,留给后人无数的叹惋。

2.摩托罗拉和诺基亚曾经是手机行业的超级巨头,诺基亚由于没有及时调整智能机战略,导致其塞班系统手机逐渐消亡;

摩托罗拉总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过正确的机会,没有看清时代的发展而衰败。

【佳作展台】 居安思危方能不败 尼康可能从没想过它们会在时代的潮流中被智能手机打败,方便面巨头也可能没想过越来越懒散的人会有一天竟然拒绝它们。时代并没有给这些处在鼎盛时期的企业任何提醒就抛弃了它们,它们也没能在时代之中看到自己的发展方向而走向下坡。所以,任何人都应该站在时代的潮流之上,居安思危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时代打败你,可能并不是你违背了历史潮流,而只是因为你只是在时代潮流之中不能立于潮头。每一个“弄涛儿”只能向涛头而立,方能“手把红旗旗不湿”。

斑马从不曾忘记奔跑,因为它知道只有跑得快才能逃避敌害,获得生存;

蚂蚁一入秋就开始不停忙碌,因为它知道只有积累得多才能穿越寒冬;

小树在还是苗的时候就不停地向深处扎根,因为它知道只有根扎得牢才能顶得住暴雨狂风。动植物尚且知道在安逸的条件下为以后的艰难做准备,我们人类呢,不是更应该懂得,居安思危方能立于不败之地吗? 在经济发展迅猛、生活环境不断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人们往往会过度沉浸于自我的优越感之中,而忽视了来自周围的危机和挑战。要知道,糖衣炮弹有时比冷兵器的杀伤力来得更为强大。你的对手可能是“智能手机”“外卖”等你意想不到的对象。而作为一个人,一个社会,甚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失去了前进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又怎么能够脚踏实地地向未来发起挑战,又怎么能够如初生的朝阳般充满生机和活力,不断向上攀登,直至达到人生的辉煌点?因此,摒弃盲目的优越感,树立必要的危机意识,我们才能在发展路上越探越深,越行越远。

“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的提醒,使张瑞敏率领海尔走向世界;

“我们离破产永远只有十八个月”的告诫,使比尔·盖茨率领微软席卷全球。“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这样丰富的哲理,不仅对国家、对企业具有警示和指导意义,对于个人亦然,能居安而思的人,必然是永远走在时代前列,永远成为生活的强者,是对生活有着深刻认识的智者。我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人生的辉煌。

在顺境中看时代,在危机中求生存,树立危机意识,不断推动自身前进发展,你的人生将更加稳定和开阔,更加丰富和精彩!【名师点评】这篇习作在结构上起承转合非常成功,文章首先紧扣作文材料展开分析,然后从动物到人类,衔接自然连贯。在分析问题时,能结合当今社会现实,阐述树立的危机意识的必要性,强化论点。文章语言表达流畅,多处的引用和作者的语言融合在一起,增添了作品的语言色彩。多处运用简洁短小的句式,增添了文章的说服力。

第四篇:江苏省名校2014届高三语文最新试题分类

江苏省名校2014届高三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文言文

编制:2014年1月5日

(启东中学2014届高三12月月考)

二、文言文阅读(3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19分)

壮节王公传

公讳复,字景仁,淄州淄川县人也。公少好读书,博通史传,慷慨有气节。家有唐以来名臣画像,每指颜杲卿像谓人曰:“士当艰难,捐躯殉节,当如颜公矣。”

公家故饶财,不乐私蓄,尝率其里之贵豪,遇郊岁(帝王祭天的年份),各输银绢十万以助赏赉,郡国效之。久之,除京东辇运,迁京东转运判官,按部过淄川,父老迎候,公下车慰谢。先是,淄川苦调外苛征,公尝与父老言:“他日或能奏蠲之。”至是以白公。公曰:“官卑不敢言。然重食吾言,以为父老羞,敢以私田之入代输。”

高宗皇帝诏公知徐州。粘罕以众数万薄徐,徐城孤势危,公合战,数不利,遂闭城拒守。城陷,公躬擐甲胄,巷战竟日,度不可御,乃返州治,易朝服,南乡再拜曰:“臣受国厚恩,当以死报,今日得死所矣。”谓贼曰:“死守者我也,监郡而次亡与焉,可独杀我,而舍僚吏与百姓。”其帅凛然叹异曰:“使南朝皆如公,我岂得至此!今汴京已陷,二帝北去,公尚为谁守乎?”公骂不绝口,帅复说之曰:“必欲全活生灵,请立降,当为易官封,就知此州。”公骂曰:“汝勿诱我,我誓有死耳!”帅察其无降意,命左右挝其口;流血,公含血噀之。子倚在旁,不胜愤,突见粘罕,顾手无挺刃,得布囊,盛砖掷之,中其旁千户长,毙。粘罕怒,执倚刳其心以祭千户长,欲惧公速降;公不顾,为帅敲死。阖门百口俱遇害。时建炎三年正月二十九日也。帐下赵立求得公尸,拜伏痛哭。敌退,立具奏其事,天子震悼,诏特赠资政殿学士,谥壮节。(节选自王士祯《池北偶谈》)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郡国效之效:效法

B.先是,淄川苦调外苛征调:一种赋税

C.粘罕以众数万薄徐薄:迫近

D.必欲全活生灵,请立降全:全部

9.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王复“慷慨有气节”的一组是(▲)(3分)

①输银绢十万以助赏赉②父老迎候,公下车慰谢

③返州治,易朝服,南乡再拜④公含血噀之

⑤必欲全活生灵,请立降 ⑥躬擐甲胄,巷战竟日

A.①②⑤B.③④⑥C.①③⑤D.②④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复年少时就很有气节,阅读了大量史书,对有气节的英雄人物特别崇拜,经常面对家传的颜杲卿画像,希望能效仿颜公,为国捐躯。

B.王复家资富饶,但他仗义疏财,为官以后曾把自己的家产捐助给郊祭的皇帝作赏赐,并拿出了自己的钱帮助百姓交纳赋税。

C.徐州之战中,王复坚守城池,但由于城孤势危,寡不敌众而被俘。后来敌帅看他并无投降的意思,于是下令左右的人敲打他的嘴,血流下来,王复含血喷唾敌帅。

D.粘罕杀死王复的儿子来祭奠千户长,想以此恐吓王复让他迅速投降。王复没有屈服,最终为国捐躯。皇帝得知详情后赐予他壮节的谥号。

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公尝与父老言:“他日或能奏蠲之。”(3分)

⑵公躬擐甲胄,巷战竟日,度不可御,乃返州治(4分)

⑶死守者我也,监郡而次亡与焉。(3分)

二、文言文阅读(38分)

8.D(全:保全)

9.B(排除②⑤。②反映其爱民;⑤是粘罕劝降语。)

10.B(“为官以后曾把自己的家产捐助给郊祭的皇帝作赏赐”错。)

11.(1)王公曾经对(跟)父老乡亲说:“以后或许会上奏朝廷,请求蠲免它。”(3分)(2)王公亲自穿上铠甲,和粘罕巷战一天,考虑到城池最终难以抵抗,于是返回官署。(4分)(3)死守城池的人是我,监郡以下的官员都没有参与。(3分)

【参考译文】

王公名复,字景仁,是淄州淄川县人。他年轻时喜欢读书,通晓历史,为人慷慨并且有民族气节。家里有一幅唐代以来的名臣画像,他经常指着颜杲卿的画像对人说:“士人面临危难,应该像颜公那样舍身卫国,并且为保全志节献出生命!”

王公以前家里财产丰饶,不乐于积蓄财物。遇到帝王祭天地的年份,他曾经率领家乡贵族富豪,每人捐献十万匹绢,目的是资助朝廷赏赐,全郡人都效仿他们。很久之后,他被任命为京东辇运,后升迁为京东转运判官,他巡视淄川时,父老乡亲前来迎接,王公亲自下车拜谢。以前,淄川人对赋税之外的横征暴敛感到苦恼,王公曾经对父老说:“以后或许会上奏朝廷,请求蠲免它。”此时,父老把王公以前的说过的这句话告诉了王公,王公说:“我官职卑微,不敢上奏。但是我严重违背了自己的承诺,让父老蒙羞,那么我就以自家田地的收入来代替你们缴纳吧。”

高宗皇帝下诏让王公掌管徐州。粘罕率领数万人靠近徐州,徐州是座孤城,形势危急。王公帅人与之交战,多次遇到不利的状况,于是关闭城门据险坚守。徐州城被攻陷后,王公亲自穿上铠甲,和粘罕巷战一天,考虑到城池最终难以抵抗,于是返回官署,换上朝服,向南拜了两拜,说:“我深受国家大恩,应该以死报国,现在我死得其所!”然后对贼军说:“死守城池的人是我,监郡以下的官员都没有参与,你们只杀掉我一人,放过众官员和老百姓吧。”敌帅敬畏称赞说:“如果宋朝人都像你一样,我哪里能够到达这里!现在汴京已被攻陷,徽宗钦宗已经被俘虏,你还为谁镇守城池呢?”王公骂不绝口,敌帅又说服他说:“如果一定要保全全城人的性命,那就立刻投降,并且换上我国的官封,就地接管徐州。”王公骂着说:“你不要诱惑我,我不惜一死。”敌帅看他并无投降的意思,于是下令左右的人敲打他的嘴,血流下来,王公含血喷唾敌帅。

王公儿子依靠在旁边,不能忍受愤怒,突然看见了粘罕,他看看自己没有拿兵刃,他就用一个布囊装满砖块投向粘罕,击中了粘罕旁边的千户长,千户长倒地。粘罕愤怒,挖掉王公儿子的心来祭奠千户长,想让公害怕并且立刻投降。王公头也不回,被敌帅敲打致死。全家百余人全部被杀害。帐下赵立得到王公尸体,拜伏在尸体上痛哭。敌军撤退之后,赵立详细上奏这件事,天子沉痛悼念,下诏特封王公为资政殿学士,谥号是壮节。

(扬州中学2014届高三12月考试)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大力将军

蒲松龄

查伊璜,浙人,清明饮野寺中,见殿前有古钟,大于两石瓮;而上下土痕手迹,滑然如新。疑之。俯窥其下,有竹筐,不知所贮何物。使数人抠耳,力掀举之,无少动。益骇。乃坐饮以伺其人;居无何,有乞儿入,携所得糗糒,堆累钟下。乃以一手起钟,一手掬饵置筐内,往返数回始尽。已复合之,乃去,移时复来,探取食之。一座尽骇。查问:“若个男儿胡行乞?”答以:“啖啖多,无佣者。”查以其健,劝投行伍,乞人愀然虑无阶。查遂携归,饵之,计其食略倍五六人。为易衣履,又以五十金赠之行。后十余年,查犹子令于闽,有吴将军六一者,忽来通谒。款谈间,问:“伊璜是君何人?”答言:“为诸父行。与将军何处有素?”曰:“是我师也。十年之别,颇复忆念。烦致先生一赐临也。”会伊璜至,因告之,伊璜茫不记忆。即命仆马,投刺于门。将军趋出,逆诸大门之外。视之,殊昧生平。窃疑将军误,而将军伛偻益恭。少间登堂,则卷帘者、移座者,并皆少姬。既坐,方拟展问,将军颐少动,一姬捧朝服至,将军遽起更衣,查不知其何为。众妪捉袖整衿讫,先命数人捺查座上不使动,而后朝拜,如觐君父。查大愕,莫解所以。拜已,以便服侍坐。笑曰:“先生不忆举钟之乞人耶?”查乃悟。既而华筵高列,家乐作于下。见将军日无别作,惟点姬婢养厮卒,及骡马服用器具,督造记籍,戒无亏漏。一日,执籍谓查曰:“不才得有今日,悉出高厚之赐。一婢一物,所不敢私,敢一半奉先生。”查愕然不受,将军不听。按籍点照,古玩床几,堂内外罗列几满。查固止之,将军不顾。稽婢仆姓名已,即令男为治装,女为敛器,且嘱敬事先生,百声悚应。又亲视姬婢登舆,厩卒捉马骡,乃返,别查。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查遂携归,饵之:给……吃

B.与将军何处有素:旧交情

C.逆诸大门之外:背对着

D.众妪捉袖整衿讫:完毕

6.下列言行全都能表现吴将军知恩图报的一组是(3分)

①为易衣履,又以五十金赠之行②十年之别,颇复忆念③则卷帘者、移座者,并皆少姬 ④而后朝拜,如觐君父⑤一婢一物,所不敢私,敢一半奉先生⑥又亲视姬婢登舆,厩卒捉马骡

A.①②④ B.④⑤⑥ C.②③⑥ D.①③⑤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査伊璜在野外的寺庙中发现巨大古钟,好几个人抓耳挠腮皆无法掀动;而当时身为乞儿的吴六一却能轻易掀开。

B.査伊璜见吴六一力大不凡,就鼓励他投身军队;又见他贫苦无助,就把他带回家,厚赠之后让他上路。

C.査伊璜听说吴将军与自己有旧,但已经记不起来到底是谁;既便如此,他仍然带仆人骑马,上门投递名片。

D.吴六一十多年来一直不忘査伊璜赐金之恩;见面之后不仅礼节备至,而且把自己的家产和奴婢分了一半给他。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居无何,有乞儿入,携所得糗糒,堆累钟下。(4分)

(2)若个男儿胡行乞?(3分)

(3)拜已,以便服侍坐。(3分)

5.C。迎接。

6.B。(①是査伊璜的行为,③描述一个客观事实)

7.A。“抓耳挠腮”不对,是抠住古钟的双耳往上抬。

8.(1)过了没多久,有个乞丐进来,带着(乞讨)获得的干粮,把它们堆积在古钟底下。(4分,居无何2分,堆累钟下2分)

(2)那个男儿,你为什么要做乞丐呢?(3分,“那个”1分,行乞1分,语气(胡)1分)

(3)行礼完毕,(将军)穿着便服在査旁边陪坐。(3分,“拜”1分,“以便服”1分,“侍”1分)

参考译文:

査伊璜,浙江人,清明时节在野外的寺庙里喝酒,看到大殿前面有一座古钟,比两个石瓮还大;上面留有泥土的痕迹和手印,都是新近才有的。査伊璜感到疑惑,俯身往钟里看,有一个竹筐,不知存储着什么。让好几个人扣住钟的双耳,用力往上掀,一点都不能抬动,就更加吃惊了。于是就坐着喝酒来等(在钟下放东西的)那个人。过了没多久,有个乞丐进来,带着(乞讨)获得的干粮,把它们堆积在古钟底下。他竟然用一只手抬起钟,另一只手拿着食物放在筐里,往返好些回才放完。把钟合上以后才离开,过了一会又来,手伸进去拿东西吃,满座的人都很吃惊。査伊璜问:“那个男儿,你为什么要做乞丐呢?”回答说:“吃得多,没有人雇佣我做事。”査伊璜因为他健壮,鼓励他去参军,乞丐发愁,觉得没有凭借这样做。査伊璜带着他回家,给他吃,算起来食量是常人的五六倍。为他换了新的衣鞋,又给他五十两银子作为路费。过了十多年,査伊璜的侄子在闽地做官,有个将军叫吴六一,忽然来拜见。说话之间,问道:“伊璜是您的什么人?”回答说:“是叔父。和将军您有旧交吗?”说:“他是我老师。作别十余年,很是想念。麻烦您转告先生,请他光临。”适逢査伊璜来到,于是就告诉他,伊璜全不记得这个人。立刻命令仆人备马,在吴将军门前投递名片。将军快步跑出,在大门外迎接伊璜。伊璜看他,觉得一点也不认识。私下里怀疑将军弄错了,但是将军弯着腰,越发恭敬。过了一会来到大堂,那些卷帘、搬座的人,都是年少姬妾。坐定,正想问清楚,将军动了动脸色,一个姬妾捧着官服到来,将军就起身换衣,査不知道他要干什么。众位姬妾为将军整理衣袖完毕,将军先让几个人把伊璜按在座位上,不让他动,然后行朝廷上的礼节,如同拜见君王。査大吃一惊,不理解为什么这样。朝拜完毕后,将军就穿着便服在他身旁陪坐。笑着说:“先生记不起那个举钟的乞丐了吗?”査这才明白。过了一会,高举盛宴,家里的歌妓在底下奏乐。伊璜见将军每天不做别的,只是清点姬妾奴婢的人数和骡马器用的数量,督促下人登记,告诫他们不要漏了什么。一天,拿着登记的文书对査说:“我之所以有今天,都是出于您的厚赐。奴婢器物,我都不敢自己占着,请允许我分一半给您。”査大惊不接受,将军不顺从。按照文书点数,古玩和家具,几乎放满了厅堂内外。査坚持阻止,将军不理。考查奴婢仆人姓名完毕之后,就让男的备办行装,女的收拾器物,并嘱咐他们恭敬地服侍先生,底下都惶恐地答应。又亲自看着奴婢登上马车,马夫整治好骡马,这才回去,与査作别。

(淮阴中学2014届高三12月考试)

二、(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

令狐熙,字长熙,敦煌人也,代为西州豪右。熙性严重(尊重;办事严肃认真)有雅量,虽在私室,终日俨然。不妄通宾客,凡所交结,必一时名士。博览群书,尤明《三礼》;善骑射,颇知音律。起家以通经为吏部上士,寻授帅都督,转夏官府都上士,俱有能名。以母忧去职,殆不胜丧。其父戒之曰:“大孝在于安亲,义不绝嗣。何得过尔毁顿,贻吾忧也!”熙自是稍加饭粥。及武帝平齐,以留守功,增邑六百户。进位仪同,历司勋、吏部二曹中大夫,甚有当时之誉。

高祖受禅之际,熙以本官行纳言事。寻除司徒左长史,进爵河南郡公。时吐谷浑①寇边,以行军长史从元帅元谐讨之,以功进位上开府,后拜沧州刺史。时山东承齐之弊,户口簿籍类不以实。熙乃晓谕之,令自归首,至者一万户。在职数年,风教大洽。开皇四年,上幸洛阳,熙来朝,沧州吏民恐其迁易,悲泣于道。及熙复还,百姓出境迎谒,欢叫盈路。

及上祠太山还,次汴州,恶其殷盛,多有奸侠,于是以熙为汴州刺史。下车禁游食,抑工商,民有向街开门者杜之,船客停于郭外星居者,勒为聚落,侨人逐令归本,其有滞狱,并决遣之,令行禁止,称为良政。上闻而嘉之,顾谓侍臣曰:“邺都者,天下难理处也。”其年来朝,考绩为天下之最,赐帛三百匹,颁告天下。

上以岭南夷、越数为反乱,征拜桂州总管十七州诸军事,许以便宜从事,刺史以下官得承制补授。熙至部,大弘恩信,其溪洞渠帅②更相谓曰:“前时总管皆以兵威相胁,今者乃以手教相谕,我辈其可违乎?”于是相率归附。先是,州县生梗,长吏多不得之官,寄政于总管府③。熙悉遣之,为建城邑,开设学校,华夷感敬,称为大化。

(选自《隋书·令狐熙传》,有删改)

【注】①吐谷浑:也称吐浑,中国古代西北民族及其所建国名。②渠帅:武装反抗者的首领或部落酋长。③总管府:朝廷设置的区域性军事管理机构。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吐谷浑寇边寇:敌人

B.寻授帅都督,转夏官府都上士寻:不久

C.在职数年,风教大洽洽:和谐

D.民有向街开门者杜之杜:禁止

7.以下各组句子中,全能体现令狐熙施行“良政”的一项是()(3分)

①其有滞狱,并决遣之②熙以本官行纳言事

③以功进位上开府④令自归首,至者一万户

⑤转夏官府都上士,俱有能名⑥为建城邑,开设学校

A.①②⑤B.③④⑥C.①②③D.①④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令狐熙对朋友的选择极其严格,他博览群书,文武兼备,而且还懂音律,他的才能颇得时人的赞誉。

B.令狐熙治理沧州,政通人和,广受拥戴。开皇四年他被调往朝廷任职时,百姓悲伤不舍;他重返沧州主政,百姓无不欢欣鼓舞。

C.令狐熙做汴州刺史,推行重农抑商等政策,清理了狱讼积案。考定政绩,他是天下第一,并受到了朝廷的嘉奖。

D.岭南一带的人经常作乱,其首领受前任总管武力胁迫,不肯臣服。令狐熙到任后,广施恩信,使部落首领深受感动,从而率众归附。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大孝在于安亲,义不绝嗣。何得过尔毁顿,贻吾忧也!(4分)

(2)及上祠太山还,次汴州,恶其殷盛,多有奸侠。(3分)

(3)船客停于郭外星居者,勒为聚落,侨人逐令归本。(3分)

6.A(寇:侵犯)

7.D(良政:有利于民,为百姓拥护的政策。④劝谕百姓登记户籍,深受欢迎。①侧面体现。⑥直接体现。⑤体现有才能。②以本官身份代行纳言之事,并无良政可言。③凭借功劳得到晋升,未必是良政。)8.B(原文中令狐熙没有“被调往朝廷任职”。)

9.(1)最大的孝道在于让父母心里安慰,在道义上不让家族断绝了后代。怎么能因悲伤过度而精神委顿呢,让我忧心啊!(安、嗣、毁顿各一分,句子通顺一分)

(2)皇上祭祀泰山回京,临时在汴州停留,对当地因商贸富庶繁盛,不法之徒众多的社会风气很厌恶。(3分,“祠”“次”各1分,句子通顺1分)

(3)凡停留在城外分散居住的船客,都勒令他们聚居到村落里,在外乡居住的百姓,都赶他们回乡务农。(4分,句意1分,定语后置1分,“勒”“逐”各1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令狐熙,字长熙,敦煌人,他家世代都是西州的豪门大族。令狐熙生性严谨持重,有宽宏的度量,即使是在家里,也终日庄重。他不随便与宾客交往,凡结交的,都是当时的名士。他博览群书,尤其精通《三礼》;他擅长骑马射箭,精通音律。因为通晓经典,从家里被征召出来,担任吏部上士,不久被任命为帅都督,继而调任为夏官府都上士,都有能干的名声。因为母亲去世离职,几乎不能忍受失去母亲的悲伤。他父亲劝诫他说:“最大的孝道在于让父母心里安慰,在道义上不让家族断绝了后代。怎么能因悲伤过度而精神委顿呢,让我忧心啊!”令狐熙从此才慢慢地吃饭了。等到周武帝平定北齐,他因留守京城有功,增加食邑六百户。他先后担任司勋、吏部二曹中大夫,很得时人的赞誉。

高祖即位时,令狐熙以本官身份代行纳言之事。不久他被授为司徒左长史,晋爵为河南郡公爵。当时吐谷浑侵犯边塞,他以行军长史的身份随元帅元谐讨伐敌人,凭借功劳升任上开府知府,后来接任沧州刺史。当时山东地区沿袭了北齐的弊政,住户人口大都不按照实际情况来登记入册。令狐熙就晓谕百姓,让他们各自回乡,当时回乡的就有一万户。他在任几年,风尚教化遍及沧州。开皇四年(584年),皇上来到洛阳,令狐熙前往朝见,沧州的官吏百姓怕他被调走,在路边悲痛饮泣。到令狐熙又返回沧州时,百姓出境迎接,欢呼叫喊声充满整条道路。

皇上祭祀泰山回京,临时在汴州停留,对当地因商贸富庶繁盛,不法之徒众多的社会风气很厌恶,于是任命令狐熙担任汴州刺史。令狐熙一到汴州就严禁百姓游手好闲、不劳而食,抑制手工业和商业,百姓有向街开门经商的,就禁止他们,凡停留在城外分散居住的船客,都勒令他们聚居到村落里,在外乡居住的百姓,都赶他们回乡务农,有积压或拖延未审结的案子,都审判发落,有令即行,有禁必止,被百姓称为良政。皇上听说后嘉奖他,回头看着侍臣们说:“邺城,是天下难治理的地方。”这年令狐熙来京朝见皇上,考定政绩,他是天下第一,皇上赐给他布帛三百匹,并颁告天下。

皇上因为岭南夷人、越人多次反叛作乱,就调令狐熙去总管桂州等十七州的军事,同意他随机行事,刺史以下官员,他可以按制度补授。令狐熙到桂州,大施恩典,讲究信誉,那些居住在溪洞中的部落首领互相交流说:“以前的总管,总是以武力来威胁我们,如今的总管有事却是亲笔写信相告,我们怎能违背他呢?”于是一起归附朝廷。在此之前,州县行政出现障碍,朝廷任命的官员大多不去付任,却把政务放在总管府里来办。令狐熙全部遣散了他们,并为当地修建城邑,开设学校,各族百姓感激敬佩,对社会风气极为称赞。

第五篇:高三语文复习学案20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传记(教师版)

高三语文复习学案20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

【阅读指导】

一、何为传记 传记与新闻一样,是属于纪实类作品。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的文体,简称“传”。

从创作方法来看,它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记叙翔实的史实为主的历史性传记,如《李大钊传》;另一类属文学范畴,多用形象化的方法,描写各种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面貌及其历史背景,这是传记文学,像鲁迅的《阿Q正传》、胡适的《差不多先生》等,这些作品中的人物都是艺术形象,是作家为了特定需要而创作出来的文学“模特”,是群体形象的集中或幻化。

从立传人物来看,又分为自传和他传。自传是叙述自己生平经历的书或文章;他传是记叙别人的思想、经历、品行的传记,一般是给在某个方面有突出成就并有较大影响的人写传。前者是作者为自己撰写的,如:鲁迅写的《鲁迅自传》,沈从文的《从文自传》。后者是为他人撰写的,如《华罗庚》、《我的父亲邓小平》等。

从篇幅长短来看,它可以分为大传和小传。

二、文体特征

1、传记是用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

对人物的记述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是一,二是二,功是功,过是过,不虚构渲染,不隐恶扬善,不拔高溢美,不贬责降低,据事“直书”,做到人真、事真、言真、情真、形象真,以真取信,以真感人。只有做到“情真而不诡”,“事信而不诞”,才能有益于人,传之久远。为保证人物传记的真实性,首先必须全面搜集、占有丰富翔实的资料,使传记所反映的人物生平事迹准确无误,完整无缺。这些资料一般包括五个基本方面的内容:(1)人物的姓名、性别、籍贯、民族;(2)人物的生卒年月;(3)人物的学历、简历、党派、职务;(4)人物的贡献功绩、科技成果、著作;(5)能反映人物思想风貌本质特征的典型事件。对于收集的大量资料,又要细心鉴别,严格选材,作一番“弃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研究、考证工作,严格坚持史实的可靠性、准确性。这样,才能为社会所公认,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如果史实错了,立论也就不正确了。因此编写传记时,一定要在占有丰富、翔实、真实可靠的资料后,方能动笔。梅林为了写作《马克思传》,用了几乎二十年时间,搜集并深入钻研有关马克思的资料。

2、抓住人物本质,在环境中说明人。

撰写人物传记,应把所写的人物放到他所处的社会关系中去,从表面现象深入到人物和各种社会关系的内在联系,抓住人物的本质进行记述。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任何人的思想和行动都受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制约,人物传记就是要写出一定的社会关系造就了一定的人,而这个人又怎样对当时的社会关系施加一定的影响。马克思的论点为人物传记的创作提供了最重要的指导思想,也为真实地描述人物的本质特征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如果不顾人和社会关系的内在联系,不把人放在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之中,就不能写出具有真实感的人物,甚至歪曲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即使像杰出的法国作家雨果,他的《小拿破仑》,由于不理解法国当时的阶级斗争造成一种社会局势,使得一个平庸可笑的人物路易•波拿巴有可能扮演英雄的角色。马克思说雨果没有觉察到:“当他说这个人表现了世界历史上空前强大的个人主动作用时,他就不是把这个人写成小人而是伟人了。”。而这也就是背离了历史的真实了。可见,要写好人物传记,必须了解人物所处的历史环境与时代背景,把人物置于一定的历史环境和时代背景之中,论其世知其人,才能写得典型真实。

3、从人物的复杂性中对人物作出公允的评价。

历史是绚丽多彩的万花筒,历史人物有其复杂性。在错综复杂的历史条件下,大量的历史人物功过渗合,斑瑜互见。有的人功大于过,有的人过大于功。因此,我们对历史人物要全面研究,具体分析,一分为二地看人物的好与坏,功与过,决不能因为一个人后期不好,就把前期的功劳一笔勾销,也不能因为做过一些错事,就把其他方面的贡献全部抹煞,而是要尊重事实,尊重历史。司马迁写《淮阴侯列传》对韩

1 信的军事才能是满怀激情的描写,但对韩信早年的“无行”、“不能治生商贾”、“食从人寄食饮”和“俯出胯下”却并没掩盖而是直书,读者读后反觉真实可信。所以我们写人物传记,一定要从当时社会历史的客观条件出发,实事求是地记载和评价历史人物,真实地反映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如果传记中考查传记的真实性,就可以从上述三大方面来考虑。

4、人物传记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生动。

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除了真实记录外,还必须有感人的力量。传记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经历、情感在内;而一旦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就倾注了爱憎的情感,需要用艺术的丹彩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所谓生动,就是要把人物写活。写成既具有鲜明的个性,又能体现时代特征和阶级特征,栩栩如生的血肉之躯,而不是干巴枯燥的偶像或只有动作没有思想的机器人。

生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要选择重大的有代表性的最能反映人物特征的事件详细记述,把不能表现人物特征的事件摒弃或一笔带过。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为了要表现廉颇、蔺相如的主要性格特征,不是给他们各开一张履历表,而是选择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件事来写。这三件事反映了两种矛盾,一是秦赵两国之间的矛盾,一是廉蔺两人之间的矛盾,通过这两对矛盾冲突,廉颇、蔺相如的主要性格特征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二是要注意细节描写,有时人物的性格特点往往在一些细节中表现出来。例如在《吉鸿昌传》中,作者记述吉鸿昌在1931~1932被迫出国期间,为了反对美国歧视华人,特意在自己胸前佩带“我是中国人”的牌子。这个细节的描写,表现了吉鸿昌高尚的民族气节,也体现了他的个性特点。三是要讲究文采。语言生动形象,用词精当贴切,句子流畅,层次分明,布局合理,一句话,文采还是必须讲究的。在不影响历史真实性的情况下,史志崇尚文彩,文史并茂,引人入胜,还是必要的。因此,我们在写人物传记时,应当重视文字锤炼,讲究艺术手法。另外,“言为心声”。人物的思想、感情、愿望、要求,无不表现在他们的语言中,因此选择人物的典型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如《史记•项羽本纪》写项羽见秦始皇出游的壮观时说:“彼可取而代之”。而《史记•高祖本纪》写刘邦看到这种壮观时却说:“嗟呼!大丈夫当如此。”尽管他们两人的话意思都是羡慕帝王,但却体现了两种不同性格。人物的诗作、著述(包括文章、书信、日记)和话语一样,是人物思想境界的高度凝结和表露。无不凝聚着人物对客现事物的认识、主张以及所持的态度。恰到好处的引用一些人物的诗作著述,对写活人物,突出性格也是不可少的。这两点也是我们阅读人物传记时要注意的。(注:以上分析,在回答“传记”阅读时,可以灵活运用在答案中。)

三、传记的阅读要求

根据传记的文体特点和新课标,传记的阅读要求是: 1.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2.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3.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4.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 5. 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因此,学生在阅读传记时,除了完成一般文章阅读的把握文章结构和概括中心意思的要求之外,还要注意以上五点。

四、满分攻略总结

要想解答好传记类试题,要把握以下四点: 第一、掌握传记文学的特点

从整体看,人物传记的特征有两个:真实与生动。

真实性是人物传记的生命。毛毛写作《我的父亲邓小平》用了几乎十年时间,搜集并深入钻研有关邓小平的资料。司马迁写《史记》,经历了十年,如果加上他搜集史料、调查研究所花去的时间,可以说一部《史记》倾注了他的毕生精力。这些例子都可说明真实的重要性。

第二,熟悉传记文学的写法

从创作方法来说,传记可分为历史传记和文学传记。文学传记一般采用顺叙的方式来写作,即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叙人物生平,以平实明快的叙述为主,穿插生动的描写和精辟的评说,增加一点抒情和议论的

2 色彩,《在哈里森工厂》就是如此。

第三、理解“评”与“传”的关系

我们要知道,传记中的“评”往往是解题的要害所在。评传是“评”与“传”的结合,是把对传主的评价与对他的生平的叙述结合起来的一种传记。评传通过第三人称来说,一方面比较完整地叙述传主的生平事迹,展示传主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结合这些叙述,分析传主的思想行为,评价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确定他在历史进程中的地位。

第四、解题策略

在整体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我们还应培养自己全面审题与确认阅读区间的能力。

能体会命题意图。题干的设置通常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前两者是显性的,后者则是隐性的,但却又是最为关键的,它直接关系到答题的方向,与命题意图吻合的答案才是正确的,要努力通过题干去揣摩命题的意图。

寻找阅读区间。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信息,以题干的“此信息”去求答案区间的“彼信息”。传记作品包含了议论和抒情,这些就是答题的重要区间。

最终,我们要具有信息筛选与语言转换整合能力。转换说法、语言重组、提炼概括等。

【高考对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08年山东卷)

我所认识的梁漱溟

牟宗三

我是在梁先生于重庆北碚创办‚勉仁学院‛时(1948年)认识他的。‚勉仁‛是梁先生的书斋名,取儒家‚勉于行仁‛的意义:先前他也以‚勉仁‛办了一所中学。我是在建校以后去的,在那里待了一年多,所以对梁先生的学问与人格也有一些了解。

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人性情、智慧、人格各方面来讲,在这种时代,要找这种人,已经不太容易了。他的议论不管是对是错,都有真知灼见。他和社会上一般的名人、名流不同。他对中国有极深的关怀,平生所志都在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寻出一条恰当的途径,例如‚乡村建设运动‛,就是梁先生思想见之于行动的具体表现,不只是讲说学问而已。

‚乡村建设‛的实践,就他思想的渊源来看,可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代表。这本书是梁先生应王鸿一之邀,在山东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题的演讲稿合辑而成的。那时他还很年轻,不到30岁。这是当时非常了不起的一相著作,思辨性非常强,自成一家之言,不是东拉西扯、左拼右凑抄出来的,而是一条主脉贯串而下,像螺丝钉钻缝入几的深造自得之作,可说是第一流的。

梁先生没出过洋,又不是什么翰林学士,但一样可以讲中西文化问题:黑格尔没到过中国,也不认识中国字,但到现在为止,讲中西文化问题的,还没有一个超过黑格尔的,谁能够像黑格尔了解那种程度?这就是哲学家的本事了。梁先生讲中西文化,完全出自于他对时代的体认及民族的情感,而这又是承续自他家庭中关心国事的传统。梁先生的父亲梁济(字巨川),在民国七年时,为抗议象征着固有文化的清朝之灭亡,而自杀身亡。这是一个时代的问题,也是梁先生格外关注的文化问题。

究竟,中国文化该何去何从?中国文化在满清统治了300年之后,从辛亥革命到现在,一直难以步上正轨,而始于17世纪近代文明的西方文化,就摆在眼前,应该如何作个抉择?

梁先生曾说过一句话:要读他的《中国文化要义》,保存中国传统文化。保存文化是对的,哪一个民族能否定自己的文化?但想了解中国文化并不容易,读《中国文化要义》恐怕不如读《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中国文化要义》是从他的《乡村建设理论》简约出来的,哲学味太重了,每一个项目都需要再加以申说,否则不易懂。而《乡村建设理论》,虽是他最用心的著作,企图自农村风俗习惯的横剖面的深刻剖析中,归结出中国文化的特征,但是纵贯性不够,在方法论上‚从果说因‛,是有问题的。这是梁先生一生吃亏的地方,也使他不可能真正了解到中国文化。

梁先生晚年观念已老,也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尤其是文化上。

但是,在‚文革‛之时,他却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不屈不挠的风骨与气节,这是他最值得敬佩的地方,3 他被批斗时,家具和所有的藏书也都被摧残烧毁,他并没有反抗,只极力要求破坏者让他保留一部字典,因为那部字典是向朋友借来的,烧掉了会对不起他的朋友。虽然最后这部字典还是不能幸免,被烧掉了,但是从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到他那来自传统知识分子忠厚的一面。

梁先生在近代中国是一个文化的复兴者,不但身体力行地宣扬了传统的儒家思想,更可以说是接续了清代断绝了300年的中国文化。这是他的一生最有意义的地方,也正是梁漱溟先生象征‚文化中国‛的意义所在。

19.文章第二段说“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和社会上一般的名人、名流不同”。这样评说梁漱溟的具体理由是什么?(4分)2.897 0.7243 答案:有真知灼见(2分);不只是讲说学问,还将思想付之于具体行动(2分),如答“平生所志都在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寻出一条恰当的途径”,得1分。【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了不起”筛选出下文中的“他的议论不管是对是错,都有真知灼见”,即可;“不同”筛选出下文中的“他对中国有极深的关怀,平生所志都在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寻出一条恰当的途径,例如‘乡村建设运动’,就是梁先生思想见之于行动的具体表现,不只是讲说学问而已”,即可。

考生审题不好,一些考生只答了一点,得2分。“付诸实践”一点,筛选、归纳不好,往往大段抄录不相关的文字或只抄出“寻出一条恰当的途径”。

20.文章第四段写到了梁漱溟父亲自杀身亡,这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2.834 0.7085 答案:表明梁漱溟关心国事是有家庭传统的;是梁漱溟格外关注文化问题的原因;使读者对人物了解更全面。(一个要点2分,答出其中两个要点即可给4分。)要求不高。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又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的能力。文中交代“梁先生讲中西文化„„这又是承续自他家庭中关心国事的传统。”这是第一个答案要点。“梁先生的父亲„„为抗议象征着固有文化的清朝之灭亡,而自杀身亡。这是一个时代的问题,也是梁先生格外关注的文化问题。”可以提炼出答案的第二个要点。而上述两点,揭示了梁漱溟的思想渊源,因此可以提炼、概括出第三点。

考生多答出前两点,答第三点的很少,宏观意识、结构意识差。

21.作者在评述《中国文化要义》等著作特点的同时,也指出了梁漱溟的不足。他的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4分)3.317 0.8293

答案:《中国文化要义》哲学味太浓(深奥难懂、不易理解);《乡村建设理论》在方法论上“从果说因”(方法有问题);晚年观念已老;在文化上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每个要点1分,共4分。)答“哲学味太浓、方法论上从果说因、观念陈旧、文化上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也可。【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原文明确指出:“《中国文化要义》„„哲学味太重了,„„不易懂。”“《乡村建设理论》„„纵贯性不够,在方法论上‘从果说因’,是有问题的。”“梁先生晚年观念已老,也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尤其是文化上。”筛选出这些信息即可。

此题得分高,因为信息明了,摘录即可。考生容易遗漏“晚年观念已老”、“在文化上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可能是因为,审读不全,读完上段未看下段;也可能上段中“不易懂”、“有问题”、“这是梁先生一生吃亏的地方,也使他不可能真正了解到中国文化”指出错误比较明确容易察觉,而没有细致品味下段中“老”“没有触及”等词语,因而没有发现“不足”。提高筛选能力,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因素。

22.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梁漱溟的?这样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6分)2.395 0.3992

主要是从学问和人格两个方面去认识梁漱溟的。启示有四点。(1)从文体来说,要评传结合。(2)选取自己熟悉的材料。(3)中心内容要体现人物的身份特征。(4)通过细节表现人物。(4分,一个要点1分。以上四点仅供参考。不一定答四点,也不必拘泥于以上四点,只要联系原文,言之成理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艺术特点的探究能力,它不仅要求分析判断艺术特点,而且要求结合自己的写作,有理论联系实际的导向。第一问涉及思路结构问题。研究思路结构固然通观全文,条分缕析;还更应该善于把握具有结构作用的语、句、段,如起总起、总结、过渡、转折等作用的语、句、段。如此则事半功倍。4 文章第一段的末句说到“所以对梁先生的学问与人格也有一些了解”,这是一个总起句,概括了全文的思路结构。

第二问似乎有些问题,“这样写”依据常理应该是指第一问“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梁漱溟的”,即指本文的思路结构的特点。但是答案却不是回答这个问题的。如果根据“这样写”的限制回答问题,似乎应该答“总分结合”、“条分缕析”之类。如果回答可以不受“这样写”的限制,那么答案可以是很多样化的,例如,除了答案中的四条启示外,还有“实事求是,一分为二”、“总分结合,条分缕析”等等。考生第一问回答不好,抓不住关键词语,关键信息。第二问放得太宽。但考生或没有详细解答,得分少;或所言离奇,如运用比喻排比修辞、语言生动„„

(一)(2007宁夏海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叶圣陶在四川

1940年初夏,叶圣陶来到成都,在四川省教育厅教育科学馆工作。他白天去办公,晚上教儿女们写写文章。常常在晚饭之后,把油灯移到桌子中央,至善、至美、至诚就凑着光亮,认真地听父亲讲解。有时候,儿女们也和父亲热烈讨论。他们每人每星期交一篇文章。叶圣陶一向主张作文要说自己的话,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儿女们的作文,他也从来不出题目,随他们写去。这也是他们一天中最感兴味的时刻。叶圣陶一边看他们的文章,一边问:‚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遇到看不明白的地方,他就问孩子们:‚原来是怎么想的?到底想清楚了没有?为什么表达不出来?怎样才能把要说的意思说明白?‛他问得十分仔细,简直就是严格的考试,同时也是生动活泼的考试。孩子们都乐意参加这样的考试。

但是,对于叶圣陶,到了成都以后,使他格外高兴的事,却要算和朱自清的朝夕相见了。几十年来,这两位作家亲似手足。朱自清曾写过《我所见的叶圣陶》《叶圣陶的短篇小说》等文章。1931年8月,朱自清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就是在叶圣陶鼓动下,才写出了《欧游杂记》的。朱自清在这本书的‚自序‛里,曾提到叶圣陶帮助‚设计‛‚题字‛‚校对‛等。叶圣陶曾写过《与佩弦》的散文,讲述他们之间的友情:

促膝谈心,随兴趣之所至,时而上天,时而入地;时而论书,时而评画;时而纵谈时局,品鉴人伦;时而剖析玄理,密诉衷曲……可谓随意之极致了。这当儿,名誉之心是没有的,利益的心是没有的,顾忌欺诳等心也都没有,只为着看出内心而说话,说其不得不说。其味甘而永,无所不领会,真可说彼此“如见其肺肝然”的。

现在,很难得他们同处一地,又在一起工作,还先后合编了《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作为中学生学习国文的课外读物,列入‚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丛书‛出版。

为了浇灌《中学生》这块抗战时期青年的精神家园,叶圣陶1945年9月离开成都到重庆,住在螃蟹井开明书店那个局促的小楼上。看稿编稿,和作者、读者书信联系,甚至校对都由他自己动手。他热情、认真、宽容,一心一意为作者和读者服务。来稿只要有可用之处,他就诚恳地提出修改意见。赵景深在《文心剪影》里说:‚他的复信措词谦抑,字迹圆润丰满,正显出他那谦和而又诚实的心。‛正如当年他主编《小说月报》曾精心培育了一大批后来成为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时那样。他那种公而忘私的精神和工作态度,给予年轻一代的教育、鼓舞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当时《中学生》杂志一位年轻编辑后来回忆说:‚他是实际的教育家,但不是取教训态度的老师,而是取辅导态度的顾问……他是热忱的事业家,在编辑部不是做官当老爷,而是脚踏实地,以身作则,放手让青年编辑在实践中锻炼,有合理的建议欣然采纳,对可用的稿件热诚支持,有忽略的地方及时提醒,有弄错的地方予以纠正。‛这就是真正的教育者的榜样。在他身上似乎更多的是儒家思想,从他为自己的儿女取名至善、至美、至诚可以看出,他追求的是一种多么崇高的境界。但是,他又能根据时代的潮流而有所取舍,不断前进。

(选自《叶圣陶和他的世界》第九章,有删节)

15.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正是在叶圣陶的鼓动与热心帮助下,1931年8月朱自清才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并写出了散文集《欧游杂记》。

B.列入“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丛书”的《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是叶圣陶和朱自清合编的中学生课外读本。

C.正如当年的《小说月报》那样,《中学生》这块战时青年的精神家园,也曾培育了一大批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

D.从叶圣陶为他的儿女取名为至善、至美、至诚,我们可以看出他追求真善美、憎恶假恶丑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E.本文通过描写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编《中学生》杂志等事迹,勾勒了一位可亲可敬、踏实认真的教育家形象。

【参考答案】A 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相关信息和分析综合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解析】本题为多项选择题。A项,原文中只说朱自清的散文集《欧游杂记》是在叶圣陶的鼓动下写成的,并帮助“设计”“题字”“校对”等,没有说他1931年8月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也受了叶圣陶的鼓动与帮助,因而是不正确的。C项,原文中只说叶圣陶编辑《中学生》杂志时对作者读者的态度如他当年主编《小说月报》曾精心培育了一大批后来成为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时那样,并没有说《中学生》杂志也培育了大批著名作家,所以也是不正确的。B、D、E三项均符合原文的意思,均可排除。

16.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有什么特点?他对儿女们的作文又是从哪些方面评议的?请结合原文概括回答。(6分)

【参考答案】第一问:①认真讲解,时或热烈讨论。②不加约束,任其自由发挥。③重视评议,培养写作习惯。④善于启发,诱导深入思考。第二问:①仔细考查作文的表达形式。②详细询问作文的思想内容。【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解析】叶圣陶是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作文又是语文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此题选择他指导儿女们写作的事迹作为考点,既可以从中看出他对待儿女们的态度,又可以看出他的作文教学思想,对此考生应该觉得熟悉、亲切。此题要求“结合原文概括回答”,具体地说,回答第一问就要说出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时的四个特点;回答第二问,就要答出他对儿女们的作文是从两个方面进行评议的。需要指出的是,考生作答时不必拘泥于答案,只要答出要点,意思对即可给分。

17.和朱自清见面,叶圣陶为什么会感到“格外高兴”?他们谈心时为什么能达到“随意之极致”?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第一问:①有着几十年亲似手足的友情。②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爱好。③互相激励和帮助。第二问:①随兴之所至,无话不谈。②没有功利目的,无所顾忌。③心领神会,肝胆相照。【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解析】叶圣陶和朱自清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考生应该比较熟悉。叶圣陶的文学成就在这篇传记中是虚写,主要通过他与朱自清的交往、主编《小说月报》等事迹来体现。此题通过分析叶圣陶和朱自清见面为什么会感到“格外高兴”,以及他们二人谈话时的“随意之极致”,让考生感受老一辈学者之间的深厚友情,从而受到真情的熏陶和感染。回答此题,需对原文的相关内容具有准确的把握,然后才能概括分析。第一问,基于原文中“但是,对于叶圣陶,到了成都以后,使他格外高兴的事,却要算和朱自清的朝夕相见了”。只要能找到这句话,就不难体会到他“格外高兴”的原因。第二问基于叶圣陶《与佩弦》的一段引文,讲述他们之间的友情。只要能把这段引文的几层意思概括出来即可。

18.叶圣陶晚年曾用“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来自勉。依据传记内容,探究文中哪一方面已经体现了叶圣陶的“孺子牛”襟怀。请简要论述。(8分)

【参考答案】三个方面:①对子女循循善诱,呵护备至。②对作者、读者精心扶植,热情宽容。③对年轻编辑辅导提携,关心爱护。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探究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

6 【试题解析】高考试卷中设置探究题,这是第一次。探究题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即可给分,意在鼓励考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以体现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基本要求,即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高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但是,高考试卷中对探究能力的考查,不是毫无根据地胡乱探究,必须也只能根据文本所提供的有关信息或考生的已有知识进行探究。按照《2007年语文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的要求,探究指考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是一种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因此,探究题不像概括分析题那样,要求面面俱到,考生只要能就某一方面进行论述、探究,即可根据合理程度和论述情况酌情给分。就此题来说,“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是叶圣陶于1980年元旦为上海《解放日报》题写的,这一年叶圣陶86岁,所以既是自勉,也可以看做是他一生的精神写照和人生追求。因为文中反映的是1940~1945年间叶圣陶40多岁时的事迹,所以题干中要求考生探究文中哪一方面“已经”体现了叶圣陶的“孺子牛”情怀。“孺子牛”是用春秋时齐景公的典故,据《左传·哀公六年》记载,齐景公曾与儿子嬉戏,叼着绳子当牛,让儿子牵着走。后来人们用“孺子牛”比喻甘愿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人。鲁迅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相信每个考生都很熟悉。回答此题,既可以从他对待子女,也可以从他对待作者读者“精心扶植,热情宽容”,以及对待年轻编辑“辅导提携,关心爱护”的角度来论述。需要指出的是,选择①角度,可以结合“孺子牛”这一典故的出处,对待子女“循循善诱,呵护备至”;选择②③角度,既可以就他对待作者、读者“精心扶植,热情宽容”,对待年轻编辑“辅导提携,关心爱护”来论述,也可以结合他对待工作、对待事业的态度来进行论述。

(二)(2008宁夏海南)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18题。

盛宣怀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

‚办大事,作高官‛是李鸿章对盛宣怀一针见血的刻画,也可以说是对他一生发展道路的指引。盛宣怀是按照这条道路和程序走的,李鸿章也是照此方针培植他的。盛宣怀所经营的近代企业及与之相应的新式教育事业,在当时都是无先例可循的‚大事‛,但因为有李鸿章的大力支持而取得成功,并被李鸿章多次保举,直至官拜邮传部尚书。他因办‚大事‛卓有成效而至‚高官‛,反过来又利用‚高官‛的地位和权力来促进‚大事‛的发展。可以说,盛宣怀是处非常之世、走非常之路、做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

经过近三十年的苦心经营,到19世纪90年代中后期,盛宣怀实际上已经全部或部分地控制了一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轮船、电报、铁厂、铁路、矿务、纺织、银行等大型企业。他在披荆斩棘、奋力开拓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新式人才十分重要,没有与这些新兴企业相适应的新式人才,将一事无成。那些皓首穷经的学究们绝不可能去搞机器技术和企业管理,科举所取之士对此一窍不通。那么,新式人才从何而来?盛宣怀认为,必须立足于自己培养,聘用洋师只是暂时的、短期的。之所以如此,煤铁矿藏‚实以开采为大利所在,未便使外人久与其事‛。基于这种认识,盛宣怀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往往创办附设于企业的带有训练班性质的学堂。比如办电报局时,他在天津、上海等地办有电报学堂;督办汉阳铁厂时,也办有附设的学堂。这些学堂在学制、课程等方面都只注重实用,理论和基础知识则不求系统,属于非正规的训练班。盛宣怀是一个有心人,‚精细为群僚之冠‛,他对这些训练班及时总结经验,作为以后办正规学堂的准备。

1895年秋,盛宣怀得到直隶总督王文韶的批准和支持,在其权力和经济能力许可的情况下,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堂。同他办实业一样,盛宣怀在办教育时也以‚学以致用‛为准则。他给北洋大学堂订了两条规则:其一是不许‚躐等‛。他说:中国过去学西学的学生成绩不显著的原因之一,就是‚学无次序,浅尝辄止‛,本大学堂的学员必须循序渐进,不许中途他骛,直至完成学业。其二是要学习专门科学技术,文字语言不过是工具。盛宣怀这一观点的形成,不仅源于他汲取了过去同文馆只学外语因而用途不广的教训,也是他自己在办实业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认识的结果。也正因为这样,后来当他的天津海关道继任者李少东请求将60名学生分别改学法语、德语和日语时,他毫不留情地加以阻止了。

1896年春,盛宣怀禀明两江总督刘坤一,请求‚如津学之制而损益之,设立南洋公学‛。

7 他非常慷慨地提出‚学堂基地由臣捐购‛,常年经费也由他所经营的轮、电两局岁捐十万两。此时正是盛宣怀大展宏宏图之际,因而主张南洋公学‚取国政之义,以行达成之实。于此次钦定专科,实居内政、外交、理财三事‛。显然,南洋公学是全国性的以培养政法人才为主的、由盛宣怀直接控制的正规学校。盛宣怀办学思想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他非常重视基础教育。他说:‚师范、小学,尤为学堂一事先务中之先务。‛所以南洋公学陆续设立了师范院、外院(附属小学)、中院(中学)、上学(大学)和特班。郑观应赞誉说:‚此乃东半球未有之事,其非常不朽之功业也。‛

(摘编自夏东元《盛宣怀传》)

15.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经过近三十年的苦心经营与奋力开拓,到19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关系国计民生的许多大型企业,都已处于盛宣怀的全面或部分掌控之中。

B.盛宣怀认为,开采矿藏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一旦让外国人插手其间,将使中国的矿藏资源大量外流,因而主张完全自主开采。

C.盛宣怀在天津、上海等地办的电报学堂和在汉阳铁厂时办的学堂,学员的实际动手能力普遍较强,而理论和基础知识则相对薄弱。

D.盛宣怀认识到培养新式人才的重要性,认为科学所取之士不可能去搞机器技术和企业管理,必须通过新式教育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E.传记通过对盛宣怀教育思想及办学实践的记述,表现了他作为实业教育家的远见卓识,也反映了我国近代学校创办前后的社会背景。

【参考答案】B 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相关信息和分析综合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试题解析】本题为多项选择题,要求考生在所提供的对这篇传记材料分析与概括的五个选项中选出不正确的两项。其中A、B、C、D四个选项是对传记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E项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与概括。B项说“盛宣怀认为,开采矿藏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一旦让外国人插手其间,将使中国的矿藏资源大量外流,因而主张完全自主开采。”原文有“煤铁矿藏‘实以开采为大利所在,未便使外人久与其事’”,只是说不便让外国人长久参与此事,并没有主张完全自主开采,因而是不正确的。C项说“盛宣怀在天津、上海等地办的电报学堂和在汉阳铁厂时办的学堂,学员的实际动手能力普遍较强,而理论和基础知识则相对薄弱。”原文只是说“这些学堂在学制、课程等方面都只注重实用,理论和基础知识不求系统”,并没有说“学员的实际动手能力普遍较强,而理论和基础知识则相对薄弱”。因而也是不正确的。A、D、E三项均符合原文的意思,均可排除。

16.盛宣怀在创办北洋大学堂时提出了哪些主张?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教育思想?请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第一问:①学员必须循序渐进,不许中途他骛,直到完成学业;②重在学习专门科学技术,文字语言只不过是工具。第二问:体现了盛宣怀“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命题立意】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解析】盛宣怀在中国教育史上的最大贡献,就是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堂,也是系统学习科技理论知识和专门技术的比较正规的工业大学,即今天的天津大学的前身。此题选择盛宣怀提出哪些办学主张,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教育思想作为考查点,是这段传记的重点内容之一。在他的办学主张中,最重要的有两点,即他为北洋大学堂制订的两条规则:①学员必须循序渐进,不许中途他骛,直到完成学业;②重在学习专门科学技术,文字语言只不过是工具。体现了他“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考生只要认真阅读原文,就会很容易找到答案的。

17.盛宣怀创办并直接控制的南洋公学有什么特色?反映了他什么样的办学目的?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第一问:①以内政、外交、理财等文科专业为主;②设有师范、小学、中学和大学。第二问:①为国家培养政法人才;②为新式人才打下扎实基础。

8 【命题立意】此题考查考生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和归纳整理能力。能力层为C级。

【试题解析】创办南洋公学是盛宣怀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又一重要贡献。与创办北洋大学堂不同的是,盛宣怀所投入的时间、精力和财力更大,关系也更密切,所以题干特别提到“创办并直接控制”。南洋公学的特色可以根据原文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进行概括:①以内政、外交、理财等文科专业为主;②设有师范、小学、中学和大学。至于他的办学目的,需要考生结合全文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归纳:①为国家培养政法人才,②为新式人才打下扎实基础。此时正值盛宣怀大发迹的起点和大展宏图之际,创办南洋公学一方面是挽清王朝“积弱之政”,同时也与他个人大发迹的利益相一致,他要培养在发迹中所需的各类各级下属。18.盛宣怀办学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人认为是他有丰富的办学经验,有人认为是他教育思想先进,有人认为是他经济实力强,有人认为是李鸿章的培植。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原因进行探究。【参考答案】四个方面:①有丰富的办学经验,办训练班、北洋大学堂、南洋公学;②教育思想先进,学以致用,重视基础教育;③经济实力强,控制许多大型企业;④李鸿章的培植,保举做高官,支持办学。【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探究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

【试题解析】高考试卷中设置探究题,是新课程高考改革中最大的亮点之一,体现了高中新课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本理念。探究题在2007年新课程高考试卷首次出现,尤其是全国卷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好评。此题要求对盛宣怀办学成功的主要原因进行探究,但在命题技巧上做了进一步改进。去年有考生把探究题要求的几个答题方向综合起来作答,这样固然不能算错,但容易把探究题混同于一般的论述题。所以今年的探究题把四种答案直接写在题面上,即有人认为是他有丰富的办学经验,有人认为是他教育思想先进,有人认为是他经济能力强,有人认为是李鸿章的培植。然后问“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原因进行探究”。可以说,这是一种大胆的尝试。评分标准也做了相应的调整:“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四点中的任何一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给6分。”也就是说,考生可以在所列出的四点中任选一点作答,也可以在四点之外作答,比如,如有考生就盛宣怀“具有创新精神”,只要论述合理,也是完全可以的。

(三)(2009宁夏海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寻找教育的曙光

在陶行知的身体内,似乎涌动着一种永不满足、永远求索、永远前进的生命力。当城市平民教育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形成轰轰烈烈的热潮的时候,他却突然冷静下来,进入深沉的思索之中。农民张大哥一家的景象,倏然映现在他记忆的荧光屏上„„

那是他前年秋天游览南京栖霞山的事。在曲折的山径上,陶行知遇到了一位年纪三十多岁的农民。陶行知在20年代初就十分注重社会调查,这时他像是遇到了一位老朋友,主动上前打招呼。原来这位农民姓张,家里除了妻子外,还有六个孩子。陶行知三句话不离本行,就问“家里有几个识字的”,张大哥皱着眉连连摇头说:“唉,饭都吃不上,哪有钱来读书识字啊!”陶行知告诉他,可以免费送他《平民千字课本》,只要学几个月就能写信、记账、读报。张大哥便请他到家里去坐。陶行知怎肯放过这个接触穷苦群众的大好机会呢?当即欣然答应,去他家了。当天晚上,那六个高高低低、衣不蔽体的孩子给他留下的深刻印象,使他加深了一个认识:占总人口85%的农民如此贫困、如此没有文化,要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要培养新的国民,必须从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入手。于是,一个改造乡村教育的设想,开始在他的心田里播下壮实的种子。

经过陶行知呕心沥血的浇灌,这颗种子终于破土萌芽了。1926年12月,陶行知连续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他主张:“乡村学校做改进乡村生活的中心,乡村教师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乡村师范之主旨在于造就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的教师。”他希望每一个从事乡村教育的人都有一颗“农民甘苦化”的心,“把我们整个的心献给三万万四千万的农民”,“叫中国一个个乡村都有充分的新生命,合起来造成中国的伟大的新生命”。这是他设计的从改造乡村教育入手来改造中国的一幅理想蓝图。

9 陶行知不仅是一位富于想象的浪漫主义的理想家,而且是一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家。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草拟了详细具体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第一院简章草案》。在他的建议下,成立了乡村教育研究部,聘请了东南大学教授赵叔愚、金陵大学教授邵仲香为研究员,共同为筹备创办试验乡村师范学校而努力。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不久,许多报章杂志上出现了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的招生广告。清华大学教育系二年级学生操震球,看到广告后写信给陶行知说:“自信以我目前的状况,欲效劳于社会,事之最急最要者,一为提高农民知识,二为增进农民生产。两者须同时并进。此种责任,舍乡村师范学校莫能当。此晚生所以决意从事乡村教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者也。”陶行知接信后,立即回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表示欢迎:

接读您的来信,得知您愿意离开清华大学投考试验乡村师范,这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简直让我们五体投地地钦佩。国运盛衰决于一转念间。倘使全国青年都能转到各人应当走的路上去,地狱都可化成天堂,还怕中国不能兴盛!

您既有这种宏愿,我就应当把个中甘苦明明白白地告诉您,还望您慎重考虑一番,再做决定。田家生活是要蛮干的,您愿意吗?您能打赤脚在烂污泥里奔走吗?您不怕把雪白的脸晒得漆黑、软手上起硬茧吗?您不怕在风霜雨雪中挑粪吗?您愿意和马牛羊鸡狗猪做朋友吗?在城里人看来,这都是苦处;其实乡下人并不以此为苦。纵然这是苦处,乡下人也有城里人想不到的乐趣。乡间山青水秀,尽您游览。您早上可以看旭日东升,引您兴奋。晚上可以待月西山,助您吟咏。到了收成的时候,您手里割着黄金似的稻子,那田家乐的山歌,不断地洋洋乎盈耳。您还能亲眼看见您所栽培的儿童个个桃李似的一年一年长大,一直到成家立业。您还能亲眼看见全村农夫农妇人人读书明理,安居乐业。也许要到令郎令孙的时代才能看见,您能忍耐吗?倘使经过这番考虑之后,您决意要来投考,我们万分欢迎。

就这样,在陶行知的多方奔走和不懈努力下,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热血青年和怀抱教育救国理想的知识分子,自愿汇集到燕子矶旁的晓庄师范学校,形成了一股前所未有的乡村教育试验热潮,并且很快波及到其他许多地方,演绎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

(摘编自周毅、向明《爱满天下》)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正当陶行知全力推行的城市平民教育运动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形成轰轰烈烈的热潮的时候,他已经开始转向思考改造乡村教育的问题了。

B.陶行知游栖霞山时,遇到农民张大哥。张大哥对学习《平民千字课本》,几个月就能写信、记账、读报感兴趣,更坚定了他从事乡村教育的决心。

C.陶行知希望从事乡村教育的人都要有一颗“农民甘苦化”的心,把整个的心献给农民,把城里人本来认为是苦的地方变为意想不到的乐趣。

D.操震球写信给陶行知,认为最急迫最重要的是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促进农业生产,二者须同时并进,而不是急于创建乡村师范学校。

E.本文运用平实自然的语言,娓娓道来的生动叙述,讲述陶行知从事乡村教育的感人事迹,为我们再现了一个平民教育家的光辉形象。

【参考答案】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相关信息和分析综合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本题为多项选择题。其中A、B、C、D四个选项是对传记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E项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与概括。值得注意的是,以往是要求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两项,今年引入国外的测试理论,在所提供的五个选项中,除两个错误选项外,三个正确选项的准确度依次递减,要求考生在所提

10 供的对这篇传记材料分析与概括的五个选项中选出“最恰当的两项”。虽然命题难度加大了,但更有利于考查考生筛选信息和分析综合能力。E项的综合性最强,给3分;A项也是对原文的恰当概括,给2分;B项介于正确与错误之间,“陶行知游栖霞山时,遇到农民张大哥„„更坚定了他从事乡村教育的决心”是正确的,但“张大哥对学习《平民千字课本》,几个月就能写信、记账、读报感兴趣”不完全符合原文的意思,只给1分;C项“把城里人本来认为是苦的地方变为意想不到的乐趣”,D项“而不是急于创建乡村师范学校”均不符合原文意思,所以不给分。这样,如果考生选择了B项,也能得1分。为了防止多选,“评分参考”特别说明:“如答三项或三项以上,均不给分。”

(2)陶行知由推行城市平民教育转向改造乡村教育,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冷静思考的结果:要培养新的国民,必须从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入手;②穷苦农民的刺激:张大哥一家的贫困、没有文化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本题选择陶行知由推行城市平民教育转向改造乡村教育的原因,有助于准确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传主的性格特点。“冷静思考的结果:要培养新的国民,必须从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入手”、“穷苦农民的刺激:张大哥一家的贫困、没有文化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等信息,均分散隐含在原文中。相信考生只要认真阅读原文,并对相关信息加以准确提炼、概括,是不难找到答案的。(3)在给操震球的回信中,陶行知是怎样描述乡村教育“个中甘苦”的?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乡村教育的“甘”:游览青山秀水,饱览美好风景,领略诗情画意,享受丰收喜悦。笑看学生茁壮成长,桃李芬芳;喜见村民读书明理,幸福美满;②乡村教育的“苦”:环境艰苦、远离城市文明,又脏又累、生活条件很差;需要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奋斗终生也不一定能够看到结果。【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和归纳整理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陶行知给操震球的回信,是这篇传记的重要内容之一,反映了陶行知对乡村教育“个中甘苦”的深刻认识,也表现了他对青年同仁的热切期盼。此题要求考生把原文中的相关内容从“甘”和“苦”两个方面进行“简要概括”。考生只要能在原文中找到“我就应当把个中甘苦明明白白地告诉您”这个句子,就能很顺利地找到这些描述乡村教育甘苦的语句,再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归纳概括即可。考虑到考生的归纳概括可能不完全一致,特意在“评分参考”中说明:“意思答对即可。”

(4)文中画线句子说:“陶行知不仅是一位富于想象的浪漫主义的理想家,而且是一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家。”请结合全文,说说在陶行知给你的启示中,最深刻的一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观点一:陶行知献身乡村教育的实干精神值得学习。①激情满怀,永不满足、永远前进,不断追求新的目标;②为乡村教育理想的自我牺牲精神;③乐于接触贫苦群众,善于动员志同道合者加盟。

观点二:陶行知从改造乡村教育入手改造中国的理想行不通。①人民群众与三座大山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②他认为“国运盛衰决于一转念间”,显得过于简单化;③他的教育救国的构想过于理想化,脱离社会实际。

观点三:应学习陶行知既有远大理想又有实干精神。①要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必须从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入手;②要注重调查研究,善于从社会实践中发现新问题;③应求真务实,努力创造人生价值。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探究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

【试题解析】高考试卷中设置探究题,是新课程高考最大的亮点之一,体现了高中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本理念。探究题在2007年新课程高考试卷中首次出现,尤其是全国卷受到了普遍关注和好评。经过近两年的高考命题实践,探究题的命制也在不断探索之中。以往有考生把探究题要求的几个答题方向综合起来作答,这样固然不能算错,但容易把探究题混同于一般的论述题。去年全国卷的探究题是把四种答案直接写在题干上,今年在前两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做了探索,在题干上不直接出现“探究”字样,只是要求考生“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参考答案”提供的三种观点,也就是三个答题方向,更

11 能体现探究的性质和特点。“评分参考”也做了相应的调整:“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给6分。”也就是说,考生可以在所列出的三个观点中任选一个作答,也可以在三个观点之外作答。只要论述合理,也是完全可以的。

(四)(2010新课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杂交水稻之父

1982年的一个秋日,马尼拉洛斯巴洛斯镇国际水稻研究所的学术报告厅里,正在举行国际水稻科技界的盛会座无虚席。会议开始,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农业部前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庄重地引领袁隆平走上主席台。这时,屏幕上赫然打出袁隆平的巨幅头像,下方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行特大黑体英文字。报告厅里顿时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国际同行的推崇,确实使袁隆平感受到了心智与汗水的价值,以及来自光明正大的竞争对手的真诚友谊和温暖。想到国内学术界某些权威至今仍然把自己看作湘西泥巴地里滚出来的土老冒,把杂交水稻技术视为不值一提的雕虫小技,袁隆平内心不由得黯然掠过一丝淡淡的悲哀。

会后,袁隆平跟斯瓦米纳森博士开玩笑说:‚您今天这样‘突然袭击’,大张旗鼓地‘贩卖’我,可真叫我有点措手不及呀。‛‚我就是特意要给您一个惊喜呀!‛‚可我1980年第一次应邀来合作研究时,您竟然给我定了个每月800美元的实习研究生工资!‛袁隆平笑着说。那一次他曾向斯瓦米纳森提出严正抗议,准备拂袖而去。经斯瓦米纳森反复道歉,极力挽留,并把他重新定为特别研究员,每月工资提到1750美元,他才留了下来。

‚哈哈,您还记得那件事哪!说实话,那时候我们看您在国内地位也很低似的,这里给您待遇太高,反而使我们丢份。加上那时我们毕竟还没有亲眼见过成功的三系配套杂交水稻,所以给您定工资估计为您在国内的10倍,想来您该可以接受。没想到您还很有气派!而第二年我们就看到中国政府给您颁发了科技特等发明奖,而且您的伟大成果也让我们亲眼看到了。所以我们后来一直为那件事感到惭愧。今天,也算是我们正式为您正名吧!‛

‚哈哈,原来阁下您也曾亲自参与歧视我的‘勾当’啊!坦率地说,我们在国内是从来不争经济利益的。可是,到了您这里,拿多少钱可就关系到中国科学家的尊严了,所以我一定要跟您‘斗争’到底啊。不过,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不打不相识’。这就像我们国际科技界的朋友们,实际都是同一阵地上的竞争对手。但是也正因为在同一阵地上竞争,才有机会成为朋友啊!我和您一见面就 ‘打了一仗’,所以我们的友谊也将更加长久。是不是?‛袁隆平说。

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使水稻平均亩产比原先增加20%以上。这项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不仅有助于中国已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而且惠及全世界。为此,他被美国科学院选聘为外籍院士,院长西瑟罗纳先生介绍袁隆平当选的理由是:‚袁隆平先生发明杂交水稻技术,为全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湖南郴州农民曹宏球说‚邓小平送来了好政策,袁隆平送来了好种子‛,他专门花钱雕了一尊汉白玉的袁隆平石像供在家里。

袁隆平把他的研究生介绍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攻读博士学位,这些研究生学成后都选择留在外国工作。有人便跟袁隆平开玩笑说:‚您老人家送出的人才都飞了,您可是白费心血了!‛袁隆平则认真地回答说:‚你们不要见识短浅。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未来,需要大量超过袁隆平的人才。优秀的人才的成长需要广阔的自由天地,让他们通通窝到我的手下莱,受着我的思想束缚,而且我还无法给他们提供一流的研究条件。怎么能使他们成长为超过我的杰出学者呢?一旦祖国有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他们随时都会回来的。相反,如果他们回来而又无用武之地,那又叫人家回来干什么呢?‛

(摘编自庄志霞《袁隆平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斯瓦米纳森博士在他主持召开的一次国际水稻科技界会议上的隆重推介,使袁隆平作为世界著名水稻专家而广为人知。

B.袁隆平因为发明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杂交水稻技术,为全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被美国科学院选聘为外籍院士。

12

C.湖南郴州农民曹宏球为了感谢袁隆平给他送来了好种子,专门花钱请人雕了一尊汉白玉的袁隆平石像供在家里。

D.袁隆平的研究生经他介绍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攻读博士学位,为了成为超过老师的杰出学者,学成后都选择留在外国工作。

E.本文通过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相关事迹的描述,表现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的博大胸怀以及勇于探索、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参考答案】B、E 【试题分析】本题为多项选择题。从2009年开始,多项选择题借鉴美国PISA考试分层级给分的方法,即根据各个选项的难易度赋分,而不再像过去那样只是简单地区分正确或错误。其中A、B、C、D四个选项是对传记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E项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

和概括。B项最符合原文意思,是第一正确选项,给3分;E项中的“不计名利”虽然符合袁隆平的实际,但在原文中表现并不充分,所以是第二正确选项,给2分;C项曹宏球“为了感谢袁隆平给他送来杂交水稻种子”不完全符合原文的意思,所以只给1分;A项“斯瓦米纳森博士在他主持召开的一次国际水稻科技界会议上的隆重推介”,使袁隆平作为“杂交水稻之父”而非“世界著名水稻专家”广为人知。D项“袁隆平的研究生„„学成后都选择留在国外工作”的原因并不是“为了成为超过老师的杰出学者”,因而A、D两项均不符合原文的意思,为错误选项,所以均不给分。

(2)尽管被国际同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内心却“不由得黯然掠过一丝淡淡的悲哀”。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斯瓦米纳森的推崇使他产生了对比联想;②他尚未得到国内学术界某些权威的承认;③杂交水稻技术被视为不值一提的雕虫小技。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分析袁隆平被国际同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内心却“不由得黯然掠过一丝淡淡的悲哀”的原因,有助于考生准确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和传主的性格特点。“斯瓦米纳森的推崇使他产生了对比联想”“他尚未得到国内学术界某些权威的承认”“杂交水稻技术被视为不值一提的雕虫小技”等信息,均分散隐含在原文中。相信考生只要认真阅读原文,并对相关信息加以准确提炼、概括,是不难找到答案的。

(3)有人说袁隆平送出的人才“都飞了”,他是“白费心血”,袁隆平却认为这种看法是“见识短浅”。为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未来,需要大量超过袁隆平的人才;②优秀人才的成长需要广阔的自由天地,国外一流的科研条件更有利于杰出学者的成长;③一旦祖国有条件充分发挥作用,他们也会随时回来。

【试题分析】怎样看待自己介绍到国外的研究生毕业后留在国外工作的事情,表现了袁隆平作为一位杰出科学家的非凡胆识和博大胸怀,也是这篇传记的一个重要内容。此题要求对袁隆平的理由进行具体分析。考生只要把原文中的有关内容准确找出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归纳概括即可。考虑到考生的归纳概括可能不完全一致,特意在“评分参考”中说明:“意思答对即可。”

(4)袁隆平和斯瓦米纳森是同行,可他们一见面就为尊严“打了一仗”,最终又成为朋友,而且认为彼此的友谊“将更加长久”。请你就对“同行”、“尊严”、“友谊”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参考答案】

观点一:同行有可能成为朋友。①彼此为同行,就有机会认识并可能成为朋友;②同行的认可,又能给人带来温暖,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观点二:维护尊严,既要斗争又要有一定的让步。①斯瓦米纳森曾因为担心“丢份”而“歧视”袁隆平,当看到他“准备拂袖而去”时就马上让步;②斯瓦米纳森亲眼看到袁隆平的伟大成果后主动为他正名;③袁隆平为维护中国科学家的尊严而严正抗议,斗争到底。

观点三:经过“斗争”的朋友,友谊才会更加长久。①不打不相识,通过斗争可以加深了解,从而建立友谊;②竞争对手间要保持友谊,必须真诚,让对方感到温暖。

13 【试题分析】高考试卷中设置探究题,是新课程高考最大的亮点之一,体现了高中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本理念。语文学科的探究题针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开设的实际,只在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中设置探究题,体现了教与考的统一。经过三年的高考命题实践,探究题也在不断探索、逐步完善中。本题要求考生根据对“同行”“尊严”“友谊”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自己的看法。实际上,要回答此题,只要对原文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归纳概括即可。“参考答案”提供了三种观点,实际上也就是三个不同的答题方向,给考生答题提供了较大的发挥余地,“评分参考”中规定: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考生可以在所列出的三个方面任选一个作答,也可以在个观点之外作答。给分的依据是看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论述是否充分,从而充分体现探究题的性质和特点。

(五)(2011新课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下笔不觉师造化

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隐居的时期。这并不是纯粹的巧合,无需应酬杂务的宁静生活可以让他深思内省,促使画作和自然风景、隐居生活进一步契合。池阳湖画风之变是一次突变,源自他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也来自他蓄积已久的思考,还来自苦涩现实对他心灵的影响。其弟子王伯敏多年后还难忘他老师的教诲:“读书的人,要甘于寂寞。寂寞能安定,定则心静,静则心清,清则心明,明则明白一切事理。作画,墨是黑的,只要眼明心清,便能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便猛进。”

1929年的一件盛事是教育部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南北国画家都参加。此时在上海美专任教的黄宾虹参加了展出工作,并发表了评介文章《美展国画谈》。文章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画者;还以为当时沪上流行的一种是细谨、工于涂泽的媚人习气,另一种是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真画者反不合时宜。他希望画者能坚持避俗趋雅的操守,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不要因一时俗世弃取而改变。

黄宾虹一向以为书画同源,所以称作画为“写画”。他以为上古时代书画不分,如伏羲画八卦,仓颉造字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象形,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已有横线、纵线、弧线等线条形式;汉以后虽分书画,但仍是道归于一,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他在1929年编辑的《滨虹草堂古印谱》里曾谈到古印上的籀篆文字:点画的肥瘦方圆奇正各不同,有助于绘画笔法;而结构的疏密、参差离合、抑扬顿挫、回环往复,更可见章法布臵之妙。所以,他作画时要臵备金石拓本在案头。他由古玺印这种上古金石实物、临近原始的艺术形式中悟出笔法要旨,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来源于自然山水,从而找到回归造化之路。

黄宾虹常提到古代书法家从观察自然中有所领悟,如在雨后看车行泥沼,车轮在泥中转动犹如笔被纸墨所滞却仍圆转,不疾不徐、不粘不脱,由此笔法大进。他也常以自然山水之理来诠释自己的笔法,如“平”就是如风吹水动、一波三折;“圆”如行云流水、宛转自如,而石有棱角、树有桠杈,则是圆中有方;“变”则如石有阴阳向背、树有交互参差,山有起伏显晦、水有缓急动静。1922年他在给友人陈柱尊的信里说到,自己是以山水作字,而以字来作画。可见,他已将山水自然之理、《说文》六书之法、书法、画法相互打通。

现代画家以画为道抑或以画为艺,这种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上的对比,在黄宾虹和张大千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张大千一生充满传奇色彩,黄宾虹一生平静淡泊。张大千1925年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26岁就扬名南北,后又去北平办画展,被称为“南张北溥”,可谓名满天下;而黄宾虹虽较早就有“南黄北齐”之称,但他直至1943年才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这时他已经80岁了。黄宾虹自来沪上就以鉴赏、鉴别真伪著称;而张大千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大行家罗振玉、黄宾虹及其老师曾髯,可谓出神入化。还有对画与钱的关系,黄宾虹一生力避卖画,多以画赠友人知己,虽有润笔,与他的名气相比也很低,他一直严守传统士大夫不言阿堵的精神,过着清寂的学人生活;而张大千却有着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追求,有过极高的润格,也卖商品画,出手阔绰。不同的人生态度最终体现在他们的画中,黄宾虹的画是典型的恪守传统的雅正的士夫画,张大千的画则有趋向民间、时尚的意趣。两人都是一代宗师,只是在境界上和被认可的领域不同而已。

(摘编自吴晶《画之大者——黄宾虹传》)(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针对当时沪上流行的细谨、涂泽的媚人习气和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黄宾虹推崇细腻、轻软的逸品画格,倡导做“真画者”。

B.由于我国书法、文字、金石、绘画同源异流,道归于一,要研究中国书法、绘画的笔法意蕴,就只能

14 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入手。

C.书画家常能从观察自然中领悟到艺术的真谛,如由雨后看车行泥沼悟得笔法的疾徐粘脱,由石的阴阳向背、树的交互参差悟出笔法的变化。

D.张大千有着深厚的艺术修养,模仿的水平也极为高超,以至于他所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书画大行家罗振玉等人。

E.本文通过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描写了他在中国绘画艺术上的理论创见与突出成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位艺术家的感人形象。

【参考答案】C、D【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相关信息和分析概括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试题分析】本题为多项选择题。其中A、B、C、D四个选项是对传记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E项是对全文内容的概括。C项最符合原文意思,是第一正确选项,给3分;D项也符合原文实际,但难度有所降低,所以给2分;B项“我国书法、文字、金石、绘画同源异流,道归于一”虽然符合原文意思,但并不能据此推出“要研究中国书法、绘画的笔法意蕴,就只能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入手”的结论,原文中只有“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所以只给1分;A项中“黄宾虹推崇细腻、轻软的逸品画格”,原文有“文章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但“细腻、轻软”却不是黄宾虹所推崇的;E项“本文通过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原文中并没有反映其“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A、E两项不符合原文意思,为错误选项,所以均不给分。

(2)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的隐居时期。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①减少应酬杂务,生活清静,便于深思内省和作画;②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使他的画风发生了突变;③安定生活使他眼明心清,能够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艺猛进。【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分析“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的隐居时期”的原因,有助于考生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和传主的艺术成就。“减少应酬杂务,生活清静,便于深思内省和作画”“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使他的画风发生了突变”“安定生活使他眼明心清,能够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艺猛进”是对原文第一段中内容的分析概括,相关信息均分散隐含在原文中。考生只要认真阅读原文,并对相关信息加以准确提炼、概括,是不难找到答案的。需要说明的是,此题允许有不同的答案,在“评分参考”还特别提示“意思答对即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

(3)黄宾虹作画时为什么要把金石拓本摆在案头?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从金石文字的点画结构中,他受到绘画笔法与章法布置方面的启发;②从金石拓本认识到书画同源,悟出画艺回归造化的路径。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和归纳整理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黄宾虹作画时要把金石拓本摆在案头,既是传主的一种工作习惯,也是文本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体现了黄宾虹“书画同源”的思想。此题要求分析其具体原因,就需要考生对原文相关内容归纳整理,才能进行正确分析。文中有黄宾虹在《滨虹草堂古印谱》里谈到古印上的籀篆文字的“点画”和“结构”使他受到“绘画笔法”和“章法布置”上的启发,也有“古玺印这种上古金石实物”给他带来的启示。考生只要把原文中的有关内容准确找出,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归纳概括即可。考虑到考生的归纳概括可能不完全一致,特意在“评分参考”中说明:“意思答对即可。”

(4)尽管黄宾虹和张大千都是一代宗师,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参考答案】

观点一:恪守传统,力求雅正,甘于清寂淡泊,追寻艺术真谛。

①于平静淡泊中求真务实的人生态度;②淡泊名利,不言阿堵,保持传统学人本色;③避俗趋雅,不为流俗所动,寻求华滋浑厚的画风。

观点二:创新与模仿并重,理想与时尚兼顾。①创造与仿作兼顾;②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态度;③注重民间时尚意趣。

观点三:既恪守传统,又勇于创新,在追求自己理想的过程中享受人生。

15 ①守正出新,继承与创新兼顾;②怀抱艺术理想,追求名利;③脚踏实地,享受人生。【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的探究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

【试题分析】高考试卷中设置探究题,是新课程高考的亮点之一,体现了高中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本理念。针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开设的实际,全国卷在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中设置探究题,体现了教与考的统一。在近几年的命题实践中,探究题的命制也在不断探索之中。题干中“尽管黄宾虹和张大千都是一代宗师,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是对原文最后一段内容的概括。二人的差异给每个考生带来的启示可能是多样的,无所谓是非对错,适合进行探究。“参考答案”提供了三种观点,“观点一”基本上是对黄宾虹的概括,“观点二”基本上是对张大千的概括,“观点三”则是对“观点一”和“观点二”的综合概括。三种观点实际上是三个不同的答题方向,为考生提供了较大的发挥余地,考生只要紧扣阅读材料,进行分析论述即可,“评分参考”中规定:“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考生可以在所列出的三个观点中任选一个作答,也可以在三个观点之外作答。给分的依据是看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论证是否充分,从而充分体现了探究题的性质和特点。

(六)(2009广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黄侃先生二三事

①中国文人似有放诞的传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放诞与其说是真性情的流露,不如说是专制制度下无奈的装疯卖傻。就群体而论,文人放诞怪僻的行为,即能见自由之态又有显率性之真,恐怕也只有晚清和民国间的读书人了。如章太炎将袁世凯所授大勋章贬做扇坠,章鸿铭大辫长袍倘徉北大校园,逻辑学家金岳霖与鸡共餐……黄侃也堪列其中

②黄侃为章太炎门生,学术深得其师三昧,后人有‚章黄之学‛的美誉;其禀性一如其师,嬉笑怒骂,恃才傲物,任性而为,故时人有‚章病‛‚黄疯‛之说。

③1908年春,光绪帝与慈禧太后先后病逝,清廷下令各地举行‚国丧‛。当时,高等学堂学生,同盟会会员田桓在‚哭临‛(指追悼皇帝的仪式)时,流落不满情绪。堂长杨子绪高悬虎头牌警吓,并欲开除田桓学籍。黄侃获悉,大怒,闯入学堂,砸烂虎头牌,大骂一顿而去。又过几天,田桓带头剪辫以示反清,杨子绪恼怒异常,又悬挂虎头牌。黄侃闻讯,手持木棒冲进学堂,先砸烂虎头牌,又要痛打杨子绪。

④1911年7月,黄侃因宣传革命,被河南豫河中学解职,返乡途径汉口之际,同盟会同志及友人为他设宴洗尘。席间论及清廷腐败、革命浪潮的高涨,黄侃激愤不已。当晚,黄侃借酒性挥毫成文,题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文章指出,舆论哗然,各地报刊或纷纷报道,或全文转载,清廷惊恐万分。 ⑤黄侃不仅有革命之壮行,亦多名士之趣行。一次,他在课堂上兴起,谈及胡适和白话文说:白话与文言谁优谁劣,毋费过多笔墨。比如胡适的妻子死了,家人发电报通知胡适本人,若用文言文,‚妻丧速归‛即可;若用白话文,就要写成‚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呀‛11个字,电报费要比用文言贵两倍。全场捧腹大笑。

⑥黄侃曾经在中央大学任教。学校规定师生进出校门需佩戴校徽,而黄侃偏偏不戴。门卫见此公不戴校徽,便索要名片,黄侃竟说:‚我本人就是名片,你把我拿去吧!‛。争执中,校长出来调解、道歉才算了事。在中央大学兼课的名流颇多,大多西装革履,汽车进出,最起码也有黄包车。唯有黄侃进出学校,常穿一件半新不旧的长衫或长袍,并用一块青布包几本常读之书。一个雨天,其他教授穿胶鞋赴校,而黄侃缺穿一双土制皮木钉鞋以防滑溅泥。课后天晴,他换上便鞋,将钉鞋用报纸包上夹着出校门。新来的门卫不认识黄侃,见他土里土气,又夹带一包东西,便上前盘问,还要检查纸包。黄侃放下纸包就走,从此不再去上课。系主任见黄教授连续几天未到校,以为生病,便登门探望。黄侃闭口不言,系主任不知所以然,急忙报告校长。校长亲自登门,再三询问,黄侃才说:‚学校贵在尊师,连教师的一双钉鞋也要检查,形同搜身,成何体统?‛。校长再三道歉,后又托名流相劝,均无效果。

⑦志士之狂、名士之狷,当然不是黄侃的全貌,他对学术的谨严与虔敬,恐怕才是其性情的根本。黄侃治学非常严谨,对待著述十分谨慎、认真。所治经、史、语言文字诸书皆反复数十遍,熟悉到能随口举出具体的篇、页、行数,几乎没有差误。即便如此,依然不轻易为文。他常说,学问之道有五:‚一曰不欺人,二曰不知者不道,三曰不背所本,四曰为后世负责,五曰不窃。‛。黄侃还经常教育学生,中国学

16 问犹如仰山铸铜,煮海为盐,终无止境,作为一个学者,当日日有所知,也当日日有所不知,不可动辄曰我今天有所发明,沾沾自喜,其实那所谓发明,未必是发明。

⑧以学术‚新‛、‚旧‛论,黄侃与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新文化学人可谓泾渭分明,但在内在精神方面,他们对学术独立、自由精神的追求、甚至革命行动的激烈等,恐怕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吧。

(根据刘作忠《国学大师黄侃的妙文趣事》改写)

⒚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叙写黄侃的?请各举一例。(4分)

【参考答案】①文章是从志士之狂、名士之狷、学人之严谨三个方面叙写黄侃的。

②举例:a.志士之狂:写题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的文章抨击清廷腐败,拥护革命浪潮。b.名士之狷:在中央大学任教期间,从不佩戴校徽、携带名片,穿着土气,多次与门卫发生冲突。c.学人之严谨:所治诸书皆反复数十遍,几乎没有误差,不肯轻易为文,教育学生学无止境。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把握文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依据题干要求,通读全文,筛选出信息在原文中合理相关句子,再加以提炼。

【解析】文中“志士之狂、名士之狷,当然不是黄侃的全貌,他对学术的谨严与虔敬,恐怕才是其性情的根本”是一过渡句,由此句即可得出答案。

⒛按照第⑦段中的黄侃的说法,中国学问有什么特点,应当采取怎样的治学态度,应当做出怎样的贡献?(用自己的话回答)(5分)

【参考答案】①中国学问的特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学无止境。②治学态度:严谨认真求实、不欺世盗名、有敬畏之心。③贡献:治学要实事求是,要对后世负责。【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局部文意的能力。

【解析】在第⑦段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再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回答。找出相关的句子:中国学问的特点:中国学问犹如仰山铸铜,煮海为盐,终无止境;治学态度:一曰不欺人,二曰不知者不道,三曰不背所本,五曰不窃;贡献:四曰为后世负责。21.作者这样叙写黄侃的写作意图是什么?(6分)

【参考答案】①从多个侧面刻画人物丰富的个性,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传主。②体现了传记文学真实性的特点。③为了表达文章主旨的需要,文章的主旨是刻画黄侃的狂、狷、严谨的个性,自然会选择一些妙文趣事来写。

【考点】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选材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析】作者的选材和表达特点都是为了表现黄侃的狂、狷、严谨的个性,更好地丰富人物形象。

17

下载【精题分解】2012届高三语文名校试题(有详解):实用类传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精题分解】2012届高三语文名校试题(有详解):实用类传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