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薛法根 桂花雨 实录
《桂花雨》课堂教学实录
执教者:薛法根(著名特级教师)
师: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文《桂花雨》,请同学们看到黑板上的读拼音写词语,请你写在笔记本上,看谁写得又对又快。(学生写,略)
师:边巡视边笑着说:“有人在偷看,偷看课文可以,不要偷看同桌的,说不定他也是错的。”
(学生陆续写好并举手)
师:请第一名的上来写第一行,第二名的上来写第二行。
[师生一起批阅第一行词语:(糕)饼
(尤)其
新(鲜)]
师:完全正确奖励他一颗五角星,请写对的同学也奖励自己一颗五角星。
(生在本子上奖励自己一颗五角星。)
师:请你们把这三个词语连起来再加个句号读一读。
生:糕饼尤其新鲜。
师:“尤其”相当于哪一个词的意思,看谁聪明。
生:非常
师:不是很准确
生1:特别
生2:格外
师:对了,有“特别”、“格外”的意思。
(师生共同批阅第二行,批到“吩咐”一词,问写这词的同学。)
师:“吩咐”,我们两人谁可以吩咐谁?
生:老师,您可以吩咐我。
师:那在家里,谁可以吩咐谁啊?
生1:爸爸妈妈
生2:爷爷奶奶
生3:外公外婆
师:那你可以吩咐谁啊?
生1:我没人可以吩咐,在家里没人比我小。(众笑)
生2:我在家里可以吩咐我的弟弟和妹妹。
(批到错词“挑捡”)
众生:错了!
师:错了?
众生:对了!(众笑)
师:到底是错了还是对了,别看我,去看你的书。
(看书后,师生共同改正“捡”为“拣”,重点区分两字的不同含义,随机进行了选取字填空的训练。)
师:请全对的同学奖自己一颗五个角的星——五角星,错一个的奖自己一颗三个角的星——三角形,错两个的有没有角啊。
师:这些词都出现在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里,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琦君,原名潘希真„„(略)
师:请你们自己把课文读一读,并想象摇桂花的情景,并试着用一个字概括。
(生自读课文,略)
师:这一场又一场的桂花雨给人留下一个什么样的印象呢?
生1:美!
生2:香!
生3:乐!
师:谁愿意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生: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
师:有一个字要读重音,你知道是哪个字吗?
生:“最”,再次读“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师:满树的叶子好看吗?
生:不好看!
师:那满树光秃秃的好看?
生:好看!(被老师这么一追问,意识到前面说满树的叶子不好看的失误,连忙改口说“好看”。)
师:那作者为什么说满树的叶子不太好看?
生:太平淡了,全是叶子,要花搭配的才好看。
师:那你认为桂树的花好看吗?
生:不太好看,太小了!
师:那桂树这个不好,那个不好,就是什么好?
生:香气迷人!
师:请你再读这一自然段。
生: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
师:嗯,不好看!
生: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
师:嗯,不好看!
生: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
师:嗯,不好看!
生: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师:嗯,这一点好!同学们,作者不直接写它好的地方,而是先写这个不好,那个不好,最后写就是这一点“香”好,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1:比较!突出!
生2:衬托!
生3:反衬!
师:对,这就是反衬。
(师请一女生再次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读毕。)
师:你读得真迷人!
师:接下来请你们自读二、三、四自然段,请读到表现香的句子用线画下来。
(生自读自悟)
生: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师:哪一个字突出了香?
生:浸
师:你浸在水里过吗?水看得见吗?
生:看得见
师:摸得着吗?
生:摸得着
师:那香味呢?看得见吗?
生:看不见
师:摸得着吗?
生:摸不着
师:感觉得到吗?
生:感觉不到。(惯性发生口误,众笑,生忙改口道“感觉得到”
师:一个“浸”字,就把香味写得好像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东西,把无形的东西写得更真切了,这个字就用得好。
生: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师:哪个字体现了“乐”?
生:落
师:课文中有父亲体会到的香吗?
生齐: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师:是啊,父亲把桂花的香、桂花的甜、桂花的美以及摇花的乐用一首诗表达出来了,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读出桂花的香、乐、甜、美。
(师生一起美美地把这首诗读了一遍。)
师:课文中除了讲父亲体会到的,还有母亲体会到的香吗?
生:以后我从外地回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师:“外地”是什么意思?(师趁机介绍作者由瞿溪迁往杭州的历史,并相 机介绍杭州“满觉垅”的桂花闻名天下。)
师:你说杭州“满觉垅”的桂花不香吗?母亲为什么说比不过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生1:母亲爱自己的家乡,所以说比不过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香。
生2:少了摇花的乐,所以说比不过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香。
生3:儿子摇花乐,母亲看着儿子快乐,自己也快乐,全家人都沉浸在“乐”中,所以说外地的花再香也比不过家乡的花香。
师:她是不是比香气的浓和淡,她是比什么?
生:情的浓和淡
师:这是一种不同寻常的情,是什么情?
生:乡情
师: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在哪里?
生:台湾
师:作者去了台湾就再也没有回来了,在这段日子里他的父亲母亲相继去世,你想一想作者写父亲母亲的有关句子是什么样表情?
生:泪流满面
师:想念家乡,又不能回去,这种忧伤就是——
生齐:乡愁
师生齐读: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师:桂花雨让作者魂牵梦绕,并板书“桂花还是故乡的香。”
师:请同学们把这句话抄在笔记本上,并想像一下,当你有一天离开了婺源,你会说什么?请你模仿这个句子“()还是故乡的()”再写两三句。
(生写师巡视,巡视的过程发现不妥的句子加以纠正,比如“砚台还是家乡的黑”不妥。)
(生一边汇报一边把自己写的内容板书在黑板上。)
师:桂花还是故乡的香。
生1:茶还是故乡的浓。
生2:梨还是故乡的甜。
生3:月饼还是故乡的酥。
生4:丝绸还是故乡的柔。
生5:水还是故乡的清。
生6:鱼还是故乡的肥。
生7:山还是故乡的秀。
生8:人还是故乡的亲。
生9:月还是故乡的明。
(师生齐读以上编写的内容,台下一片赞叹声、掌声。)
师:看这就是一首小诗嘛,谁来为它取个题目。
生1:家乡美
师:俗了
生2:回忆
师:有点莫名其妙了
生:乡情
师:带了点淡淡的忧伤
生:乡愁
师:桂花雨,好香的雨啊。这香字当中,隐藏着作者童年时的美好回忆。但六十多岁了,作者还要写自己童年时的摇花乐,她要表达的是淡淡的乡愁。请记住这散文题目„„
生:桂花雨
师:让这阵阵桂花雨留在大家心底,也让这淡淡的乡愁留在大家心底。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请你们课后比较阅读有关表达乡情的文章,并想一想它们在思想上、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下课)
第二篇:《桂花雨》课堂教学实录(薛法根)
《桂花雨》课堂教学实录(薛法根)
师: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文《桂花雨》,请同学们看到黑板上的读拼音写词语,请你写在笔记本上,看谁写得又对又快。(学生写,略)师:边巡视边笑着说:“有人在偷看,偷看课文可以,不要偷看同桌的,说不定他也是错的。”
[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告诉学生,不会写的时候要去查找正确的答案。小学生识记生字第一印象很重要,如果今天因为看别人写的是个错的,久而久之,那以后想改正就有点难了,所以第一印象一定要正确。](学生陆续写好并举手)
师:请第一名的上来写第一行,第二名的上来写第二行。[师生一起批阅第一行词语:(糕)饼(尤)其 新(鲜)] 师:完全正确奖励他一颗五角星,请写对的同学也奖励自己一颗五角星。(生在本子上奖励自己一颗五角星。)
师:请你们把这三个词语连起来再加个句号读一读。生:糕饼尤其新鲜。
[从字到词再到句子,教得轻松自然如行云流水,不流任何痕迹,这就是薛老师的高明之处。] 师:“尤其”相当于哪一个词的意思,看谁聪明。生:非常 师:不是很准确 生1:特别 生2:格外 师:对了,有“特别”、“格外”的意思。
(师生共同批阅第二行,批到“吩咐”一词,问写这词的同学。)师:“吩咐”,我们两人谁可以吩咐谁? 生:老师,您可以吩咐我。师:那在家里,谁可以吩咐谁啊?
生1:爸爸妈妈 生2:爷爷奶奶 生3:外公外婆 师:那你可以吩咐谁啊?
生1:我没人可以吩咐,在家里没人比我小。(众笑)生2:我在家里可以吩咐我的弟弟和妹妹。
[“吩咐”一词适用于长辈对晚辈,薛老师采用师生对话的形式轻松解决这一问题。](批到错词“挑捡”)众生:错了!师:错了?
众生:对了!(众笑)
师:到底是错了还是对了,别看我,去看你的书。
(看书后,师生共同改正“捡”为“拣”,重点区分两字的不同含义,随机进行了选取字填空的训练。)师:请全对的同学奖自己一颗五个角的星——五角星,错一个的奖自己一颗三个角的星——三角形,错两个的有没有角啊。
[评:字词教学不一定每个都教,学生会的就不用再教。在这一环节薛老师进行了选择性教学,对关键性的词语“尤其、吩咐、挑拣”他作了重点教学。] 师:这些词都出现在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里,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琦君,原名潘希真„„(略)师:请你们自己把课文读一读,并想象摇桂花的情景,并试着用一个字概括。(生自读课文,略)
[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书,并且任务布置得简洁明了,不拖泥带水。] 师:这一场又一场的桂花雨给人留下一个什么样的印象呢? 生1:美!生2:香!生3:乐!师:谁愿意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生: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
师:有一个字要读重音,你知道是哪个字吗?
生:“最”,再次读“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师:满树的叶子好看吗? 生:不好看!
师:那满树光秃秃的好看?
生:好看!(被老师这么一追问,意识到前面说满树的叶子不好看的失误,连忙改口说“好看”。)
师:那作者为什么说满树的叶子不太好看? 生:太平淡了,全是叶子,要花搭配的才好看。师:那你认为桂树的花好看吗? 生:不太好看,太小了!
师:那桂树这个不好,那个不好,就是什么好? 生:香气迷人!
师:请你再读这一自然段。
生: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师:嗯,不好看!
生: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 师:嗯,不好看!
生: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师:嗯,不好看!
生: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师:嗯,这一点好!同学们,作者不直接写它好的地方,而是先写这个不好,那个不好,最后写就是这一点“香”好,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1:比较!突出!生2:衬托!生3:反衬!师:对,这就是反衬。
[老师引导学生感悟“反衬”这一写作手法时真可谓润物细无声啊,并且在此处他力求做到点到为止,不做深究,这也是符合课标精神的。](师请一女生再次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读毕。)师:你读得真迷人!
[当学生表现优秀时,不吝啬赞美之词,及时给学生戴一顶“高帽子”。] 师:接下来请你们自读二、三、四自然段,请读到表现香的句子用线画下来。(生自读自悟)
生: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师:哪一个字突出了香? 生:浸
师:你浸在水里过吗?水看得见吗? 生:看得见 师:摸得着吗? 生:摸得着
师:那香味呢?看得见吗? 生:看不见 师:摸得着吗? 生:摸不着 师:感觉得到吗?
生:感觉不到。(惯性发生口误,众笑,生忙改口道“感觉得到” 师:一个“浸”字,就把香味写得好像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东西,把无形的东西写得更真切了,这个字就用得好。
生: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师:哪个字体现了“乐”? 生:落 师:课文中有父亲体会到的香吗?
生齐: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师:是啊,父亲把桂花的香、桂花的甜、桂花的美以及摇花的乐用一首诗表达出来了,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读出桂花的香、乐、甜、美。(师生一起美美地把这首诗读了一遍。)
师:课文中除了讲父亲体会到的,还有母亲体会到的香吗?
生:以后我从外地回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师:“外地”是什么意思?(师趁机介绍作者由瞿溪迁往杭州的历史,并相
机介绍杭州“满觉垅”的桂花闻名天下。)
[此处插入了一些课外知识,从表面上看,仿佛“节外生枝”,但从整体教学思路来看,却是“顺理成章”。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为学习下文作了铺垫。] 师:你说杭州“满觉垅”的桂花不香吗?母亲为什么说比不过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生1:母亲爱自己的家乡,所以说比不过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香。生2:少了摇花的乐,所以说比不过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香。生3:儿子摇花乐,母亲看着儿子快乐,自己也快乐,全家人都沉浸在“乐”中,所以说外地的花再香也比不过家乡的花香。师:她是不是比香气的浓和淡,她是比什么? 生:情的浓和淡
师:这是一种不同寻常的情,是什么情? 生:乡情 师: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在哪里? 生:台湾
师:作者去了台湾就再也没有回来了,在这段日子里他的父亲母亲相继去世,你想一想作者写父亲母亲的有关句子是什么样表情? 生:泪流满面
师:想念家乡,又不能回去,这种忧伤就是—— 生齐:乡愁 师生齐读: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引导学生读这样的文章,不能只看作者写了什么,而要看作者在其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这个感情才是文章的灵魂!本文桂花香气中弥漫着作者淡淡的乡愁,散落着作者细细的怀旧情这就是要引导学生好好体会的,要体会这样的情感,这时就要抓关键点来体会,什么是关键点,那么父亲的话、母亲的话就是关键点。] 师:桂花雨让作者魂牵梦绕,并板书“桂花还是故乡的香。” 师:请同学们把这句话抄在笔记本上,并想像一下,当你有一天离开了婺源,你会说什么?请你模仿这个句子“()还是故乡的()”再写两三句。
(生写师巡视,巡视的过程发现不妥的句子加以纠正,比如“砚台还是家乡的黑”不妥。)
(生一边汇报一边把自己写的内容板书在黑板上。)师:桂花还是故乡的香。生1:茶还是故乡的浓。生2:梨还是故乡的甜。生3:月饼还是故乡的酥。生4:丝绸还是故乡的柔。生5:水还是故乡的清。生6:鱼还是故乡的肥。生7:山还是故乡的秀。生8:人还是故乡的亲。生9:月还是故乡的明。
(师生齐读以上编写的内容,台下一片赞叹声、掌声。)
[这一教学环节组织得这么周密,雕琢得这么精细,使孩子们感到有趣——趣味盎然;有情——情意浓浓;有味——回味无穷;可以说是薛老师智慧、经验、风格的体现。] 师:看这就是一首小诗嘛,谁来为它取个题目。生1:家乡美 师:俗了 生2:回忆
师:有点莫名其妙了 生:乡情
师:带了点淡淡的忧伤 生:乡愁 [要体会字词的用法,用字用词一定要准确,语文教学要变得清晰,要教得清清楚楚。] 师:桂花雨,好香的雨啊。这香字当中,隐藏着作者童年时的美好回忆。但六十多岁了,作者还要写自己童年时的摇花乐,她要表达的是淡淡的乡愁。请记住这散文题目„„ 生:桂花雨
师:让这阵阵桂花雨留在大家心底,也让这淡淡的乡愁留在大家心底。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请你们课后比较阅读有关表达乡情的文章,并想一想它们在思想上、情感上有什么不同。(下课)
总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这堂课不仅体现了老师与文本对话的深度,也凸显了孩子与教材对话的过程,更彰显了师生间的对话式的交流。它昭示着教育的平等、民主,昭示着教育的人文关怀。特别是老师的读、写训练的巧妙安排,真可谓“匠心独运”!本节课还充分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定位。]
一、抓文本用心读
课文的理解靠读,字词的掌握靠读,语感的领会靠读,主题的把握靠读,学生感情的融入也要靠读。好的朗读胜过繁琐的讲解。
教学一开始,薛老师就说读课文最重要的是读出个“情”字,让学生用一个字说说这一阵阵的桂花雨给你一种怎样的感受。当学生找到“香、甜、趣、乐、美”时,薛老师又让学生再找出哪些语句写出了桂花的香味,一步步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整堂课薛老师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主动性、自主性,老师跟着学生走,学生说到哪,就学到哪,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这一理念。
薛老师读课文读的非常透,如在对“浸”字的理解上,先让学生说出“浸”有“浸泡”、“沉浸”的意思,浸是三点水,浸在水里能感受到,浸在香气中就把“无形的东西写得更真切了”。接着教者用语言引导学生想象桂花的香气:“不论走到哪里,都会闻到它的香味,房前、屋后;白天干活,晚上睡觉,香气无处不在,无处不有。”这样,孩子对桂花的香了解就更深入了。
整堂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接触范文,仔细揣摩,反复体味,内心融入。当学生了解了文本内容后,薛老师随即抓住语言表达形式,展开教学。让学生再次朗读表达桂花香味的语句,想一想:作者是怎么来表达桂花的香味的?学生找到其中一处是用诗句来表达的,于是,先让学生仿照句子写句子:桂花还是故乡的香。()还是故乡的()。学生写作后,让学生交流,挑选部分写到黑板上,然后他又在每句后加上分号,形成了一首别有韵味的小诗,并取题为《乡愁》。
这堂课不仅体现了老师与文本对话的深度,也凸显了孩子与教材对话的过程,更彰显了师生间的对话式的交流。薛老师的读、写训练的巧妙安排,真可谓“匠心独运”!
第三篇:薛法根桂花雨.doc
《桂花雨》课堂教学实录
执教者:薛法根(著名特级教师)整理与评析:叶秋莲(徽州区下街小学)
师: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文《桂花雨》,请同学们看到黑板上的读拼音写词语,请你写在笔记本上,看谁写得又对又快。(学生写,略)
师:边巡视边笑着说:“有人在偷看,偷看课文可以,不要偷看同桌的,说不定他也是错的。”
[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告诉学生,不会写的时候要去查找正确的答案。小学生识记生字第一印象很重要,如果今天因为看别人写的是个错的,久而久之,那以后想改正就有点难了,所以第一印象一定要正确。]
(学生陆续写好并举手)
师:请第一名的上来写第一行,第二名的上来写第二行。
[师生一起批阅第一行词语:(糕)饼(尤)其新(鲜)]
师:完全正确奖励他一颗五角星,请写对的同学也奖励自己一颗五角星。(生在本子上奖励自己一颗五角星。)
师:请你们把这三个词语连起来再加个句号读一读。
生:糕饼尤其新鲜。
[从字到词再到句子,教得轻松自然如行云流水,不流任何痕迹,这就是薛老师的高明之处。]
师:“尤其”相当于哪一个词的意思,看谁聪明。
生:非常
师:不是很准确
生1:特别生2:格外
师:对了,有“特别”、“格外”的意思。
(师生共同批阅第二行,批到“吩咐”一词,问写这词的同学。)
师:“吩咐”,我们两人谁可以吩咐谁?
生:老师,您可以吩咐我。
师:那在家里,谁可以吩咐谁啊?
生1:爸爸妈妈生2:爷爷奶奶生3:外公外婆
师:那你可以吩咐谁啊?
生1:我没人可以吩咐,在家里没人比我小。(众笑)
生2:我在家里可以吩咐我的弟弟和妹妹。
[“吩咐”一词适用于长辈对晚辈,薛老师采用师生对话的形式轻松解决这一问题。]
(批到错词“挑捡”)
众生:错了!
师:错了?
众生:对了!(众笑)
师:到底是错了还是对了,别看我,去看你的书。
(看书后,师生共同改正“捡”为“拣”,重点区分两字的不同含义,随机进行了选取字填空的训练。)
师:请全对的同学奖自己一颗五个角的星——五角星,错一个的奖自己一颗三个角的星——三角形,错两个的有没有角啊。
[评:字词教学不一定每个都教,学生会的就不用再教。在这一环节薛老师进行了选择性教学,对关键性的词语“尤其、吩咐、挑拣”他作了重点教学。]师:这些词都出现在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里,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琦君,原名潘希真„„(略)
师:请你们自己把课文读一读,并想象摇桂花的情景,并试着用一个字概括。(生自读课文,略)
[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书,并且任务布置得简洁明了,不拖泥带水。]师:这一场又一场的桂花雨给人留下一个什么样的印象呢?
生1:美!生2:香!生3:乐!
师:谁愿意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生: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
师:有一个字要读重音,你知道是哪个字吗?
生:“最”,再次读“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师:满树的叶子好看吗?
生:不好看!
师:那满树光秃秃的好看?
生:好看!(被老师这么一追问,意识到前面说满树的叶子不好看的失误,连忙改口说“好看”。)
师:那作者为什么说满树的叶子不太好看?
生:太平淡了,全是叶子,要花搭配的才好看。
师:那你认为桂树的花好看吗?
生:不太好看,太小了!
师:那桂树这个不好,那个不好,就是什么好?
生:香气迷人!
师:请你再读这一自然段。
生: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
师:嗯,不好看!
生: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
师:嗯,不好看!
生: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
师:嗯,不好看!
生: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师:嗯,这一点好!同学们,作者不直接写它好的地方,而是先写这个不好,那个不好,最后写就是这一点“香”好,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1:比较!突出!生2:衬托!生3:反衬!
师:对,这就是反衬。
[老师引导学生感悟“反衬”这一写作手法时真可谓润物细无声啊,并且在此处他力求做到点到为止,不做深究,这也是符合课标精神的。]
(师请一女生再次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读毕。)
师:你读得真迷人!
[当学生表现优秀时,不吝啬赞美之词,及时给学生戴一顶“高帽子”。]师:接下来请你们自读二、三、四自然段,请读到表现香的句子用线画下来。(生自读自悟)
生: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师:哪一个字突出了香?
生:浸
师:你浸在水里过吗?水看得见吗?
生:看得见
师:摸得着吗?
生:摸得着
师:那香味呢?看得见吗?
生:看不见
师:摸得着吗?
生:摸不着
师:感觉得到吗?
生:感觉不到。(惯性发生口误,众笑,生忙改口道“感觉得到”
师:一个“浸”字,就把香味写得好像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东西,把无形的东西写得更真切了,这个字就用得好。
生: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师:哪个字体现了“乐”?
生:落
师:课文中有父亲体会到的香吗?
生齐: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师:是啊,父亲把桂花的香、桂花的甜、桂花的美以及摇花的乐用一首诗表达出来了,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读出桂花的香、乐、甜、美。
(师生一起美美地把这首诗读了一遍。)
师:课文中除了讲父亲体会到的,还有母亲体会到的香吗?
生:以后我从外地回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师:“外地”是什么意思?(师趁机介绍作者由瞿溪迁往杭州的历史,并相 机介绍杭州“满觉垅”的桂花闻名天下。)
[此处插入了一些课外知识,从表面上看,仿佛“节外生枝”,但从整体教学思路来看,却是“顺理成章”。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为学习下文作了铺垫。]
师:你说杭州“满觉垅”的桂花不香吗?母亲为什么说比不过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生1:母亲爱自己的家乡,所以说比不过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香。
生2:少了摇花的乐,所以说比不过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香。
生3:儿子摇花乐,母亲看着儿子快乐,自己也快乐,全家人都沉浸在“乐”中,所以说外地的花再香也比不过家乡的花香。
师:她是不是比香气的浓和淡,她是比什么?
生:情的浓和淡
师:这是一种不同寻常的情,是什么情?生:乡情
师: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在哪里?生:台湾
师:作者去了台湾就再也没有回来了,在这段日子里他的父亲母亲相继去世,你想一想作者写父亲母亲的有关句子是什么样表情?
生:泪流满面
师:想念家乡,又不能回去,这种忧伤就是——生齐:乡愁
师生齐读: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引导学生读这样的文章,不能只看作者写了什么,而要看作者在其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这个感情才是文章的灵魂!本文桂花香气中弥漫着作者淡淡的乡愁,散落着作者细细的怀旧情这就是要引导学生好好体会的,要体会这样的情感,这时就要抓关键点来体会,什么是关键点,那么父亲的话、母亲的话就是关键点。]
师:桂花雨让作者魂牵梦绕,并板书“桂花还是故乡的香。”
师:请同学们把这句话抄在笔记本上,并想像一下,当你有一天离开了婺源,你会说什么?请你模仿这个句子“()还是故乡的()”再写两三句。
(生写师巡视,巡视的过程发现不妥的句子加以纠正,比如“砚台还是家乡的黑”不妥。)
(生一边汇报一边把自己写的内容板书在黑板上。)
师:桂花还是故乡的香。
生1:茶还是故乡的浓。
生2:梨还是故乡的甜。
生3:月饼还是故乡的酥。
生4:丝绸还是故乡的柔。
生5:水还是故乡的清。
生6:鱼还是故乡的肥。
生7:山还是故乡的秀。
生8:人还是故乡的亲。
生9:月还是故乡的明。
(师生齐读以上编写的内容,台下一片赞叹声、掌声。)
[这一教学环节组织得这么周密,雕琢得这么精细,使孩子们感到有趣——趣味盎然;有情——情意浓浓;有味——回味无穷;可以说是薛老师智慧、经验、风格的体现。]
师:看这就是一首小诗嘛,谁来为它取个题目。
生1:家乡美
师:俗了
生2:回忆
师:有点莫名其妙了
生:乡情
师:带了点淡淡的忧伤
生:乡愁
[要体会字词的用法,用字用词一定要准确,语文教学要变得清晰,要教得清清楚楚。]
师:桂花雨,好香的雨啊。这香字当中,隐藏着作者童年时的美好回忆。但六十
多岁了,作者还要写自己童年时的摇花乐,她要表达的是淡淡的乡愁。请记住这散文题目„„
生:桂花雨
师:让这阵阵桂花雨留在大家心底,也让这淡淡的乡愁留在大家心底。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请你们课后比较阅读有关表达乡情的文章,并想一想它们在思想上、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下课)
总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这堂课不仅体现了老师与文本对话的深度,也凸显了孩子与教材对话的过程,更彰显了师生间的对话式的交流。它昭示着教育的平等、民主,昭示着教育的人文关怀。特别是老师的读、写训练的巧妙安排,真可谓“匠心独运”!本节课还充分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定位。]
第四篇:薛法根教学实录
薛法根《爱之链》教学实录
师:谁能又对又快地将这八个词语写完整? qiáo tāi wà cān
()伊 轮()()子()馆 bǒ ǎi lèng wěn
颠()()小()住 亲()生:(快速动笔默写)
师:写好的同学请举手!请写得最快的两位同学写在黑板上,一人写一行。生:(2生在黑板上写)
师:写好的同学有两种表现,一种是看黑板,一种是看自己默写的词语,检查一遍。
生:(纷纷低头检查起来)
师:写完后及时检查,这是一种学习的好习惯!现在,请看黑板上两位同学默写的词语。一起读第一组。生:(齐读第一组词语)师:都写对了吗?
生:(纷纷举手)袜子的“袜”字写错了,应该是下面一横短。师:能说得更清楚些吗?
生:袜子的“袜”,左边是一个“末”字,不是一个“未”字。
师:这样说就清楚了。谁写的?(众笑)笑什么?学习上犯点错误的同学才是可爱的。(众又笑)上来自己修改一下。生:(修改完,欲走)
师:还没完呢!(众笑)你再读一读,印象就深刻了。(生读完词,欲走)还没完呢!餐馆的“餐”,这么复杂的字你都写对了,不容易!但是可以写得好看些,看老师写。(师范写)关键是哪一部分要写好? 生:中间的“人”字要写得宽些。
师:你真会看,这个字要将“人”字的撇和捺写得舒展些,这个字才稳重。每个同学再写一个。
生:(动笔认真书写“餐”)老师,“餐”字最后一比是“点”,不是捺。
师:你提醒得真及时,是一长点。(对上来写的同学)你看,这样写就跟你人一样英俊了。(众笑)师:现在看第二组。(略)
师:最后一起读一遍这些词语,你们读一个老师擦一个,所以要认真读用心记哦!生:(齐读词语,老师只留“乔伊”一词)
(二)师:乔伊,这是小说《爱之链》中的一个主要人物,小说中还有哪几个人物?简要地介绍一下。
生:小说中还有一位老妇人,她和乔伊并不相识;一位女店主,她是乔伊的妻子。师:谁还能说说他们之间的故事呢?
生:乔伊在回家途中遇到一位老妇人,看到她的车胎瘪了,就帮助她换好了轮胎。老妇人想给他钱,他却认为帮助别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后来,老妇人开车到了一个路边的小餐馆里吃饭,看到一位女店主怀孕八个多月了…… 师:(插话)有几位女店主? 生:一位。
师:所以,这里的“一位”可以省略。
生:看到女店主怀孕八个多月了,就给了她一些钱和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在我有困难的时候有人帮助了我,现在我也想帮帮你。师:(打断)老妇人是亲手交给女店主的吗? 生:不是,是放在桌上的。
师:对啊,你想一想,这个地方要说清楚些。生:老妇人就悄悄地在桌上留下了一些钱和一张纸条。
师:看到女店主怀孕八个多月就要给钱,有这样的规定吗?(众大笑)生:不是,是老妇人看到女店主怀孕了还要工作,很辛苦。
生:是老妇人看到一个大着肚子的孕妇还要这样工作,心想她家肯定是很穷,为了钱没办法才工作的。
生:老妇人看到怀孕的女店主,猜到她家在经济上有点困难,才悄悄地留下了一些钱。
师:这样说,别人才听得明白,懂吗?继续说。
生:老妇人看到女店主怀孕八个多月了,却还在努力工作,知道她家经济困难,就悄悄地留下了一些钱,帮助了她。女店主潸然泪下,回到里屋,看到自己的丈夫已经睡了,就吻了吻他。师:吻完就没了? 生:没了!(众笑)师:最重要的一句话没说!
生:哦,她还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师:你说得比较完整,能不能围绕三个人物,把事情说得更加简洁一些,比如:纸条上的内容就可以省略了,语句再简练一些。同学们自己也练习说一说。生:(自由练习概括后)乔伊在回家途中遇到一位老妇人,帮助她修好了车胎,没有接受老妇人给的钱。后来,老妇人到一家餐馆吃饭,看到女店主怀孕至少8个多月了还在工作,就悄悄地留下了一些钱。女店主看完老妇人留下的纸条,不禁潸然泪下,回到里屋,发现丈夫乔伊已经睡着了,她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师:这就叫“进步”!
生:我还可以更简单些。乔伊在路上帮助一位老妇人修好了车胎,没有接受她的钱;老妇人到一个餐馆用餐,给生活困难而又怀孕8个多月的女店主悄悄地留下了一些钱。而那女店主就是乔伊的妻子。
师:了不起!言简意赅,简洁明了!最后如果改成“没想到,女店主就是乔伊的妻子”,就更加完美了!
生:对,这样就体现出小说结局很令人意外了。
(三)师:看来,你很会读小说,很会概括小说的“情节”。这篇小说在结构上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就叫“人物不知道,读者全知道”。小说中的三个人物,彼此之间对于很多事情的细节并不知道,而我们读者却好像是上帝,对这一切全都知道。而那些他们相互之间并不知道的细节,却往往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读者的心。仔细读一读这篇小说,用心感受一下那些“人物不知道”的细节,可以在边上简要写下自己的体会。
生:(专注地阅读体会,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读得很专心!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分享你的阅读收获。交流的时候,先说一说你所发现的那个“人物不知道”的细节,然后谈谈自己的体会。对同一个细节有不同的感受,可以补充。
生:老妇人不知道的细节是乔伊工作的工厂在前不久倒闭了,乔伊已经失业了,并且为了找工作,已经快急疯了。
师:你能将小说的前后内容联系起来读,很好!读小说就是要注意前后联系。请继续!
生:照理,乔伊还没有找到工作的时候,心情肯定是很糟糕的。(师插话:凄凉)心情很是凄凉。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乔伊还是热情地帮助了老妇人,最最重要的是没有接受老妇人的钱。这一点,让所有读过的人都很感动。师:你说得真好,这份感动,有个名字,就叫—— 生:(齐声)爱!
师:身处困境,满目凄凉,却依然热心助人,毫无怨言。这样的人心中有的是“大爱”!老妇人不知道,而我们却知道!
生:老妇人还不知道的是,乔伊失业了,他妻子又怀孕8个多月了,马上要有小孩了,家里却很穷,太需要钱了。我读到乔伊拒绝老妇人给的钱的时候,感到有点不可思议。师:哦?
生:帮人修车,得到点报酬,也是应该的,没有什么丢人的。(众笑)况且,他这么需要钱。就是他不要钱,他妻子要生孩子,还是要钱的啊!师:乔伊应该拿这个钱,这是他应得的劳动报酬!生:后来,我看到乔伊说的话,才知道乔伊以前也常常得到过别人的帮助,别人也都没有接受他给的钱,他感到帮助别人是天经地义的,所以才这么做。师:乔伊心中的“大爱”来自于那些帮助过他的人,他们心中都有—— 生:(齐声)大爱!
师:这是老妇人不知道,而我们却知道的!
生:老妇人还不知道的是乔伊为了帮他修车胎,在寒冷的天气中干活,连手、脚都蹭破了。这一点真让人感动,乔伊对一个陌生人都这么好,心地真的太善良了。师:你能为大家读一读这个修车的情景吗? 生:(动情地朗读,掌声)
师:这是老妇人不知道的,而我们却知道!
生:老妇人还不知道,乔伊看着她的车开走以后,才启动了自己的破汽车。我想到我的妈妈每天送我上学的时候,我乘上公交车,车开了,她还在朝着我望一样。(掌声)
师:这一眼“看着”,流露出的是什么? 生:爱!真正的爱!
师:“大爱无言”!老妇人不知道,我们却知道!
生:女店主不知道的是老妇人悄悄地给她留下了钱,是因为他的丈夫帮助了老妇人。那张纸条上写的“在我有困难的时候,有人帮助了我。现在我也想帮帮你。”那个“有人”就是她的丈夫。我知道好人总有好报的!师:好人总有好报!多温暖人心的话啊!
生:女店主不知道老妇人是受了乔伊的帮助,心理很是感激,时时刻刻记着乔伊对她说的那句话:“如果你遇上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就请您给他一点帮助吧。”于是,她就成了一个有爱心的人,就帮助了女店主。
生:我不同意这样说,老妇人不一定原来没有爱心,而是现在更加有爱心了。生:乔伊不知道自己帮助过的老妇人后来又帮助了自己的妻子。
生:乔伊还不知道老妇人真的记住了他的话,去帮助了一个有困难的人,而那个人居然就是自己的妻子。师:这就叫爱的传递!简称—— 生:(齐声)爱之链。
师:你注意小说中的乔伊、老妇人,他们帮助别人和你在电视里看到的帮助贫困家庭有什么不同?
生:乔伊帮助老妇人认为是天经地义的,是不需要报酬的;老妇人帮助女店主是悄悄的,不留姓名的。
生:他们帮助别人是不公开的。(众笑)
师:难道是“地下的”?(众大笑)那叫“不张扬”,继续说!
生:他们帮助别人是不张扬的,而电视里的那些人是张扬的,好像全世界就他们在帮助别人一样。
生:乔伊、老妇人的爱是大爱,而电视里的那些人是小爱。(众笑)
师:“小爱”也是爱,就怕没有“爱”!(众大笑)乔伊、老妇人这样的爱是“大爱”,大爱无声,大爱无痕!大爱使被爱的人更有尊严!真正的爱才能让人从内心深处感到温暖,感到震撼,感到人世间的美好!刚才我们交流的那些细节,流露出的就是人间的大爱。读小说,就是要在这么细节中去感受、去体验人物心灵深处的情感。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eee2770100idt0.html)-阅读教学的三个转变_薛法根_新浪博客
(四)师:现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小说的结尾。
生:(朗读)她关上店门,走进里屋,发现丈夫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倒在床上睡着了。她不忍心叫醒他。他为了找工作,已经快急疯了。她轻轻地亲吻着丈夫那粗糙的脸颊,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伊……”
师:假如结尾最后一句话这样写“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杰克……”,或者“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奥巴马……”,(众大笑)你觉得有什么不同? 生:我觉得这样一改,就不完整了。因为小说的主人公是乔伊,但是写到结尾的时候,乔伊不见了,没有结果了。
师:是的,小说的主要人物要贯穿故事的始终。你读小说能关心人物的命运,真的了不起!生:小说开头的时候说乔伊失业了,结尾的时候说“他为了找工作,已经快急疯了”,已经暗示了这个人就是乔伊,如果最后一句写个奥巴马,就显得很突然,让人摸不着头脑了。
师:“暗示”,说得多专业啊!小说的情节发展预示女店主的丈夫必然就是乔伊。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因为小说的题目是《爱之链》,乔伊帮助老妇人,老妇人帮助女店主,而女店主就是乔伊的妻子,也就是老妇人又无意中帮助了乔伊,这就是爱的一个个链条,将他们连在了一起。如果出现另一个人,这个爱的链条就(说不下去了)师:就变成了爱的河流,流个没完没了了。(众笑)
生:如果是其他一个人,故事的结尾就不精彩了。因为,一般人都以为这个人可能是其他人,而出现乔伊的话,就会出乎一般人的意料,就觉得很精彩。师:小说,特别是小小说,结局一般都在人们的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失业的乔伊,家境困窘,帮助别人却不要报酬,在人们的情理之中,他应该得到好心人的帮助,不然会于心不忍。于是,老妇人帮助的那个女店主,就是他的妻子。这种巧合,合乎每个善良人的心愿。你读了这篇小说,感到心满意足了吗? 生:(齐声)满足!师:心里踏实吗? 生:(齐声)踏实!师:晚上睡得着觉了吗?
生:(齐声)睡得着了!(众大笑)
师:小说是虚构的,但是读者明明知道是假的,却紧紧地为故事中的人物揪心。这是因为好的小说,假得像真的一样,甚至比真的还要真!因为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都合情合理,即使是如此巧合的事情,我们也愿意它是真的。它唤起了我们内心深处与乔伊一样美好的东西,那就是—— 生:大爱!生:善良!
师:对!所以,小说的题目就叫《爱之链》,这链条上有乔伊、老妇人、女店主,还有谁?
生:那些帮助过乔伊的好心人。
生:还有受过他们帮助又去帮助别人的人。生:还有所有读过这篇小说的人。(掌声)师:这就是小说《爱之链》的价值!
(五)师:我们读小说,一般关注小说中的人物与情节,而往往忽视小说中特定的环境描写。要知道,环境描写是小说的三个要素之一。这篇小说一开始就写了这样一个环境,谁来给大家朗读一下?
生:在一条乡间公路上,乔伊开着那辆破汽车慢慢地颠簸着往前走。已是黄昏了,伴随着寒风,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飞舞的雪花钻进破旧的汽车,他不禁打了几个寒战。这条路上几乎看不见汽车,更没有人影。乔伊工作的工厂前不久倒闭了,他的心里很是凄凉。
师:这里写的环境是乡间公路。哪个词最能概括你对这个环境的感受? 生:凄凉!
师: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来写这个凄凉的环境呢?
生:黄昏,寒风,飞舞的雪花,破旧的汽车,几乎看不见汽车和人影的公路。生:还有颠簸的公路,很荒凉。
师:破汽车,破公路,破天气,还有一个…… 生:穿破衣服的人。(众笑)
师:一个落魄的人!你知道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些景物,写这样一个环境? 生:为了写出乔伊同样凄凉的心里。生:暗示乔伊的生活很艰难。
师:为什么不能选择早晨,阳光明媚的天气,平坦的公路,奔驰牌汽车? 生:这样的环境与乔伊凄凉的心情不协调。
生:这些景物都给人美好的感觉,可是乔伊的心里很难过,很灰暗。
生:我看到电影里都是这样的,风雨交加的时候,是主人公面临灾难的时候。这里的环境就是给人这样的感受。师:这叫环境衬托,凄凉的环境衬托凄凉心境。好好读一读这段环境描写!生:(自由朗读)
师:小说的第二个环境在餐馆,只写了一句话。谁来读一读? 生:餐馆里面十分破旧,光线昏暗。
师: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环境?“餐馆里面十分精美,灯火辉煌。”不是更美吗? 生:这样的环境就衬托出女店主生活困难,没有钱装修,连灯光都是昏暗的。生:就说明女店主需要别人的帮助。
生:餐馆虽然是破旧的,但是女店主却一直是热情的,我看是对比。师:破旧的餐馆,热情的主人,依然的温暖!说得好!
生:这里的环境描写和开头的乡间公路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是衬托出他们生活的艰难,心里的凄凉。但是他们对别人的态度却总是那么热情,充满爱心。(掌声)师:连老师想说的都被你说完了。(众大笑)那么,小说的第三个环境在哪里? 生:餐馆的里屋。
师:里屋是乔伊夫妇休息的地方。小说的结尾却省略了这样一个环境描写,如果我们要补写一段环境描写,你认为应该怎么写?
生:选择一些景物来写,比如破旧的桌子,褪了色的窗帘,还有一个燃得很旺的火炉。
师:为什么桌子、窗帘是破旧的,而火炉要燃得很旺呢?
生:桌子、窗帘破旧说明他们家穷,而火炉旺说明他们家很温暖,充满希望。(掌声)
师:你怎么知道他们家一定充满希望?
生:小说结尾不是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吗?火燃得旺就是生活有希望。(掌声)师:火炉有象征意义!还可以选择哪些事物或景物,来体现“一切都会好起来”? 生:可以写早晨的阳光,写雪景里孩子们在堆雪人。这样可以写出希望和生机。生:还可以写桌子上的那张纸条,因为这是一根“爱”的链条。生:可以写窗外的鲜花,草地。
师:冬天的草地上还开满鲜花吗?(众笑)不能因为心情美好,什么季节都能开满鲜花的。(众大笑)
师:现在,请你写一段符合人物心情的环境描写,以“清晨,乔伊醒来……”开头,要用上这一句“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生:(快速写作)
(六)师:同学们写得很投入!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彼此相互学习借鉴。谁愿意第一个来?
生:清晨,乔伊醒来,看到熟睡中的妻子,那样安详,那样美丽。他看了看里屋,桌子是旧的,橱柜是旧的,窗帘也还是旧的,心里感到一丝不安。(师插话:三个“旧”的,衬托出家境贫寒。)他轻轻地下了床,吻了吻妻子的脸颊。一转身,看到旧书桌上的那些钱和那张纸条,“在我困难的时候有人帮助了我,现在我也想帮帮你!”心里感到阵阵暖意。他快步走到窗前,刷地一下拉开了窗帘,啊,灿烂的朝阳立刻涌进了小小的里屋,连同乔伊的心,都被照得亮堂堂的了。(掌声)“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乔伊这样想着……
师:如果不是亲眼看见,老师肯定以为就是作者写的,而且写得比作者还要好!尤其这个“涌”字,阳光照亮了里屋,连同乔伊的心都照亮了。像诗一般的语言!让我记住你的名字!生:赵佳。
师:佳,就是好,你真好!(笑声)
生:清晨,乔伊醒来,发现妻子已经不知什么时候起床了。他一眼看到了桌上的那张纸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那是妻子的笔迹,乔伊感到一阵温暖。走出房门,屋外是银装素裹的世界。一群群小朋友正在堆着雪人,阵阵欢叫声震落了树枝上的积雪。初升的太阳照得人暖暖的。啊,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师:他选取了那些景物来体现“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生:纸条,雪地里的小朋友,树枝上的积雪,太阳。感觉很有生气,充满了希望的样子。
师:这才能映衬出乔伊的心境啊!最后,还有谁愿意与人分享? 生:清晨,乔伊醒来。他望了望里屋,昏暗的光线,破旧的家具,不禁有些失落。他拉开褪了色的窗帘,一阵耀眼的阳光射进屋子,一切变得那样明亮起来。推开窗子,雪花落在了他的脸颊(众笑)师:你们笑什么?
生:出太阳了怎么还有雪花呢? 师:恩,(对小作者)这是怎么回事? 生:我还没读完呢?(众大笑)师:是啊,人家还有下文呢!
生:(继续)雪花落在了他的脸颊,他感到阵阵凉意。抬头一看,居然是两只可爱的小鸟,站在枝头戏耍,蹦蹦跳跳,积雪便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师插话:原来是这样下雪的)啊,即使是下雪的寒冬,小鸟也依然快活,我为什么就不能快活些呢?(众掌声)
师:(插话)是啊,我还不如一只小鸟吗?(众又大笑)
生:(继续)他看到自己那辆破汽车上堆满了厚厚的白雪,就像一辆崭新的雪弗莱汽车。(众大笑)
师:(插话)雪弗莱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众大笑)
生:这是好像,不是真的。(众又大笑)一切都变了,一切都变得美好起来了!(掌声)
师:老师再奖励你一句:乔伊迈着坚定的步伐,向着太阳走去!(掌声)师:看来,同学们都已经深得写作的妙招了,祝贺同学们!也谢谢同学们!【下课】
观《爱之链》教学实录 感受名师风采
薛法根老师是苏州吴江实验小学的校长,我曾有幸听过他的课,那幽默风趣的语言,那不借助任何的多媒体手段,仅仅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却为我们呈现出了朴实而又精彩的课堂,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学生们在薛老师的引导下,在一遍遍的朗读、体味中,思维被不断引向文本深处,丝毫不觉得倦怠,笑声一次次地回荡在教室中。下课铃声响,学生们的眼神充满留恋,久久沉浸于这堂奇妙的课堂旅程中。
最近,在校内语文业务学习时,又学习了他的《爱之链》的教学实录,再次感受到了他那深深的教学魅力。《爱之链》是一篇小小说,文章极其细腻地描写了发生在一个严寒的冬夜中的充满爱的故事:下岗的乔伊无偿帮助老妇人修好汽车,老妇人在用餐时又得到了乔依妻子的悉心照顾,也受到了爱的感染,留下一些钱,悄悄地走了。文章赞扬了人间的友爱互助,告诉人们: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伸出援助之手。作者用细腻的描写手法,将深深的情感融入每一个文字之中,读来使人备受感染与熏陶。
在《爱之链》的教学中,薛老师始终抓住语文课堂,突出的是语文学习的方法指导。学生在课堂上沉静思考,反复阅读,最终都能在他的引导下走出疑惑,学到知识。
从一开始的导入,薛老师就让人耳目一新。他先是看拼音写词语,每一个细微处的指导都独具匠心,给我的字词教学上了生动的一课:原来字词教学还可以教得这么精彩!接着根据学生的回答洋洋洒洒地在黑板上写上小说中出现的人物名字,然后提出了紧扣文章中心的一个问题:人物不知道,我们都知道!如此巧妙的设计,学生只要抓住问题,就能理清楚文章的脉络。
在结尾的时候,薛老师让学生续写“清晨,乔依醒来……”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学生很可能会误入歧途,写成乔依和他妻子的对话。此时,薛老师引用文中“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这句话引导学生去写环境,而不是续写故事。主旨清楚,学生也更能明白什么样的心情看出来的景色是不一样的。
细细观察课堂中的每一个细节,细细留心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一举手,一投足,细细品味课堂中流淌的一句话、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从中能够透析出薛老师教育行为背后的内隐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智慧。这样的课堂,充满了浓浓的人文性;这样的课堂,是真正的绿色课堂;这样的课堂,是师生成长的幸福家园。老师与学生进行情与情的交融,心与心的接纳,思与思的碰撞,学生在这样的课堂里幸福成长!
整堂课,薛老师用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成就了有效的课堂,真正做到做学生的引路人。学生的收获是巨大的,并且这将会影响到学生的终身发展。
第五篇:附:薛法根《桂花雨》课堂实录1
《桂花雨》课堂实录
特级教师 薛法根
【版本一】
《桂花雨》课堂教学实录选段
(一)一、引入:
这是台湾女作家琦君写的一篇散文。读这篇散文,就像翻阅我们小时候一张一张的旧照片,能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勾起我们无限的情思。【板书:情】
请你静静地读,在那些特别能引起你注意的地方做个记号。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
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作者写桂花雨时的那种情思吗? 生交流,师【板书:香、乐、甜„„】
作者写摇桂花,集中写了三个自然段。请你用心读一读,怎么写出香?怎么写出乐?怎么写出甜的?
生默读课文。
下面,我们来谈一谈你对这三个字的感受。
二、桂花“香”、“乐”、“甜”:
(一)第2自然段
1、生朗读。
2、“不说香飘十里”,有没有“香飘十里”?(没有,但是非常的香。)
3、哪一个字说它真的“香”?(“浸”)追问:我们写“香”一般用“飘”的,怎么用这个“浸”字啊?【板书:浸】
4、解析“浸”字:这个“浸”字是什么旁?淹没在水里就叫“浸”。水看得见吗?摸得着吗?桂花的香期=气看得见吗?摸得着吗?那现在用了一个“浸”呢?
5、小结:一个“浸”字,使得香气不但闻得到,还能感觉得到了。所以这个“浸”用得恰当,用得传神。读这句话的时候,注意要把“浸”字读得轻一些、柔一些。
6、抽生朗读。
(二)第4自然段
1、除了这个“浸”字传神,还有表现香的吗?
2、生朗读第4自然段。这里的“沉浸”也是说很香很香。【板书:沉浸】
3、这里的“沉浸”和前面的“浸”含义有什么不同?
小结:这里是说用桂花做了很多可以吃的东西。吃了,喝了,香味却永远留在心里了。全村的人都相互送桂花做的食品,今天这家做了送那家,明天那家做了送这家。弥漫在村子里的,有那桂花的香味,还有那浓浓的乡情啊!谁来读好这一小节?
(三)其他:
1、还有描写香的吗?
(1)母亲洗净双手„„花雨缤纷入梦甜。
(2)这下我可乐了„„好香的雨啊!
(3)小结:想像一下当时摇落桂花是,那纷纷扬扬的情景,大声喊道„„
这个“香”字中还包含——快乐、甜蜜。花香之中,蕴含着摇花的快乐,心里的甜蜜。香→乐→甜,再读这段话。
(4)这样的情境、这样的感受,都融在了一首小诗中。读——
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
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三、师:桂花香,摇花乐,入梦甜。我们从“香”字中读出了“乐”,读出了“甜”,那是留存在作者童年记忆中最美好的情思!你还能从这个“香”字中读出萦绕在作者心头的别样的情思吗?用心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
这里的“外地”是指杭州。【板书:杭州】
作者出生在浙江温州的瞿溪,十二岁那年举家搬迁到杭州,再没回去过。杭州的满觉陇,漫山遍野都是桂花,真的是香飘十里!满觉陇的桂花和龙井的茶是最香的。那么真的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吗?”
小结:对啊!母亲比的不是桂花的香味是浓还是淡,比的是感情的深还是浅!一深一浅,一浓一淡。谁来把这种浓浓的乡情表达出来?
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这里仅仅是母亲思乡情深吗?
作者写这篇散文的时候已经是一个60多岁的老人了,自从1949年33岁时离开家乡到了台湾,一直不能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也再也看不到她的父亲和母亲,再也看不到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再也看不到那阵阵的桂花雨,再也听不到父亲的小诗了(生齐声念诗)„„你能看到作者写到这里的时候,脸上的表情吗?(悲伤、忧愁、流泪、思念„„)
思念是什么滋味?你们离开过家乡吗?有感受吗?这就是花香之中弥漫着的淡淡的“乡愁”。【板书:乡愁】
老师深情地范读最后两小节。
(三)生:(朗读第一自然段)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师:(插话)有三个字要强调!生:最喜欢。生:(继续读)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苯苯拙拙的。师:(插话)那种树更好看? 生:梅花树。生:(继续读)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 师:(插话)“满树茂密的叶子”好看吗? 生:好看!
师:“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好看吗? 生:不好看,太单调了。
生:没有花,只有叶子就不好看了。生:(继续读)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师:(插话)桂花好看吗?
生:不好看,太细了,找都找不到。
师:树、叶、花,都不好看!不好看干嘛还要写呢? 生:为了突出花的香气。生:为了衬托花的香气迷人。生:为了写花香作埋伏。(众笑)师:这叫“伏笔”。生:(继续读)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师:读到这里你明白了什么?
生:桂花非常香,虽然和繁花相比它不好看,但是它的香气味太迷人了。生:我最喜欢桂花,是因为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师:说的非常好,给他掌声。(众鼓掌)作者爱桂花,【板书:爱】爱的正是桂花的香!因为爱得真切,爱得深沉,爱得魂牵梦萦,所以,在台湾,一闻到桂花飘香,就想起了家乡,想起了亲人,想起了童年时那阵阵的——
生:桂花雨。
师:桂花雨,桂花真是——(指板书)生:香的雨!师:给人带来—— 生:乐!
师:给人带来—— 生:甜!
师:给人带来淡淡的—— 生:乡愁!师:所以,【板书:桂花还是家乡的香】请你仿照着写几句话,也能表达对家乡的一种感情。
生:(纷纷动笔)
一路花香
——我教学生读《桂花雨》 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 薛法根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白话文。借用一下“二八法则”,学生用心多读几遍,一篇课文中大约80%的内容都能读得懂,只有不足20%的内容需要教师教。阅读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会阅读,就一篇具体的课文而言,我坚持三个不教:学生已经懂的不教;学生能自己读懂的不教;教了学生还不懂的,暂时也不教。如此,真正需要教的内容就很精要,目标就很集中,就能有足够的时间组织学生静下心来阅读、思考、体验、品味„„面面俱到,就课文内容讲课文内容,忽视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必然钝化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弱化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思考与深度体验。
教学《桂花雨》,就是要教会学生怎么读散文。“怎么读”说到底就是“在课文的什么地方读到些什么”。阅读散文关键是能从“文”中读出“情”来,从缤纷的桂花雨中读出那淡淡的乡愁来。而四年级的学生一般关注的是课文的主要内容:爱花香,摇花乐,忆花雨,对其中蕴含的、弥散的怀乡思亲,缺少自觉的情感体验;课文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了删改,“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这个散文的文眼被无意中删去了;母亲、父亲用桂花供佛的情景也没有了;杭州满觉陇的描述也省略了„„加之学生少有离乡别亲的思绪与情感积累,一时很难从5个自然段中真切而自然地体悟到作者内心的丰富情感。如此,《桂花雨》的教学就是要教学生从浓浓的桂花香中,体悟到淡淡的乡愁。那么,课文的哪些地方值得学生去静静地阅读、细细地体悟呢?我紧扣一个“香”字,在学生易错、易漏、易浅、易碎的地方,加以必要的点拨和引导:
在误读的地方纠正: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似简单,却易误读。学生往往以为作者喜欢桂花,就是喜欢笨拙的树、茂密的叶、细小的花以及迷人的香气,而不知道作者用衬托的手法,突出桂花唯一值得我喜欢的是迷人的花香。我在学生朗读时及时地作了三次插问:树好看吗?叶好看吗?花好看吗?以问促读,拨开迷雾见晴天,学生读得心里就透亮了。
在漏读的地方提示:课文多处写到了花香,学生也一读就懂,很容易“滑”过去,看不到语言文字丰富的意蕴和独特的表现力。一个“浸”字,将无形的香气写得可感可触,通感之美;一个“沉浸”,将桂花的香味与心中的甜美、浓郁的乡情写得鲜明生动。散文语言的魅力就在于那些很寻常的字眼上,让学生在这些容易疏漏的地方驻足欣赏、品味一番,渐渐地就能磨砺出学生敏锐的语感来。而散文的阅读与鉴赏,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功夫。
在浅读的地方深化:“外地的桂花再香,也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对这句话,学生大多能体会出母亲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然而,对“外地的桂花”如何之香?家乡的金桂为何最香?母亲何以说出这样的话?作者何以还能记得?„„这些问题都是学生不曾会想到的,也就不会读到作者的心里去,也就难以真切地体会到作者挥之不去的乡愁了。于是,我补充了“外地”、补充了作者的“经历”、补充了写作的特定“时空”,学生就能从这个句子里读到平时读不到的韵味。散文阅读就是要在看似读懂了的地方读出深层的意蕴来!
在碎读的地方粘连:散文的精髓是“形散而神不散”。爱花香、摇花乐、忆花雨,写的始终是“桂花”,而“香”则是串起这些内容的一条红线,再多的内容就不散了;香→乐→甜→愁,从“香”中透露出的情思,最终都凝聚到一个“乡愁”上:再也闻不到故乡的桂花香,愁;再也尝不到故乡的摇花乐,愁;再也吃不到故乡的桂花糕,愁;再也看不到故乡的桂花雨,愁„„这样粘连,情就浓了,“神”就有了。阅读散文,就是要将那些看似毫无联系的、零散的“碎片”,黏合成一个具体、鲜明的形象,捕捉到一种弥散、隐秘的情感。这样的阅读,才切合散文阅读的特质。
阅读《桂花雨》的过程,就是教会学生阅读这样一类散文的过程,读什么是“散”的,而怎么读却是“不散”的。散文的阅读教学,也要“形散而神不散”,才能一路花香!
【版本二】
时间:2009-12-28
地点:宁波市江东第二实验小学“教育名家进学校”活动 活动主题:以学代教,精讲多练
课前几分钟,教师板书课题,板书练习题(看拼音写词语): gao()饼 you()其 新xian()xie()落 fen()咐 挑jian()师生互动:知道我叫什么吗?
一、课前检查:
1.师交代要求:打开笔记本,拿好笔,检查预习你们预习得怎样。根据拼音把词语写上。一行写三个,写好了马上举手,字要写好,写端正。
巡视时补充:不能偷看同学的,可以看书本。某某同学第一个举手,俩个写得最快的同学了不起。指名黑板写字。这位同学很好,写完了一直在检查。2.一齐校对。
正音:“吩咐”。我和你谁吩咐谁?为什么?(生:相当于命令)家里谁吩咐谁?你能吩咐谁?(生:宠物)长辈对晚辈、领导对下属可以用“吩咐”。正形:“谢落”。上台更正,读一读。
正形:“挑拣”。更正。哪个字跟边部分一样?“练习”的“练”,“炼火”的“炼”。我从地上“捡”起一块鹅卵石,应该哪个“捡”?生板书“捡“。这个“捡”什么意思?“拣”则是挑选的意思。3.一起读词语。
师小结:这位同学(指上黑板的同学)老师没有教,通过自己预习学好了,要表扬,全对的举手。另一个同学没对,也表扬,因为他很可爱。在学习中犯错误时可爱的。以后预习要仔细。
4.全体再读词语,学生边读教师边逐一擦去黑板上词语。
二、介绍作者。
原名:潘希真。浙江温州人。老家浙江永嘉。49年去台湾后,一直没回故乡。
三、初读课文,初步感受桂花雨。
师:静静的读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儿时阵阵的桂花雨有怎样的感受?老师要看看谁读得认真。(师巡回检查)
读完了把自然段标一下。要养成举手习惯,读完了,写完了都要举手。反馈:桂花雨给人的感受是怎样的?如果用一个词表达,你怎么说。生:香—— 师:表示气味。生:美—— 生:乐—— 生:多—— 师:就是很美。生:甜——
师:是滋味,当然还有另外意思,等会再说。生:奇—— 生:急——
师:读完课文,要有自己感受,很重要。读这样的散文,定要从“情”字去感受,课文2、3、4三个自然段是怎么写出“香“的?
四、感受桂花“香”。
1.师交代要求:圈圈画画,哪个句子,哪个词最能体现桂花雨的香。
巡视补充:不要满足于一句,再用心找找。读书要静静地读。
2.交流具体句子。
师:读读你找出来的句子,说说你的想法。“沉浸”句。
师:这个句子很重要。桂花是八月开的,村子怎么能一年都浸在桂花香里呢? 生 :用桂花做糕点,乡亲买卖糕点,村子里有糕点香味。
师:那里不做买卖,而是自己吃,还分给村里乡邻吃,所以整个村子很香。对这个句子的理解还有补充吗? 生:桂花可以泡茶喝,茶很香。
师:不光讲桂花香,还要想到作者的情是怎样的? 生:作者感情很很深,很开心。生:藏在心里的桂花香忘不了了。
师:还有邻里之间的情谊,忘不了了,是甜的。所以要读好这个段落,要读出香、甜,快乐。(指名生读,再指名读)师:(点板书,强调“沉浸”)不仅仅沉浸在花香里,还沉浸在甜蜜的、快乐的感情中。交流“啊,好香的雨啊!”句。
师:当时作者的心情怎样?(高兴、兴奋,激动)师:用课文中词怎么说?(乐)
师:用快乐的心情来读读。“这下,我可乐了,” 师:读成“可乐”了。(生笑,意会)师:一起读读。(重音落在“乐”字上)师:这是直接写桂花雨的香。体会作者父亲的诗
师:这首诗写得好,把花香和花香里隐藏的感情都写出来了。谁来读读?师:什么叫“口占一绝 ”?
生:可能是口头情不自禁说出来的。师:那叫“吟”。齐读。
“香飘十里”句。
生:用夸张手法写出花香。“没有不浸在”句。
师:圈出来,双重否定就是肯定。桂花香看不见摸不着。“浸”是指浸在水里,看得见摸得着。这里为什么要用这个“浸”字? 生:写出了香气浓。
师::浓的像水,看得见摸得着。生:整个村子被花香包围了。生:桂花香把整个村子笼罩了。
师:笼罩还是表面的,可“浸”却渗透到了人的心里。指名读。
当学生唱读时,教师做示范。学生再读,有进步。齐读。
师:摇桂花,我们闻到的是桂花的香,感受到的是快乐和甜蜜。再读读父亲的诗句,哪个字表达了摇桂花的“急”?(竞)
五、学习一、五、六段。
师:刚才,我们感受了桂花的香,现在,让我们透过“香”,来体会作者内心的感情。1.自读一、五、六段。2.交流。
指名读第一段。第一句
师:是直接表达自己的喜欢,朗读时要表现出来。
师:桂花树好看吗?(不好看)那个词看出来?(笨笨拙拙)
师:满树茂密的叶子好看吗?(好看)但是加上“只是”还觉得好看吗?(不好看)师:形状好看吗?(生有说好看,有说不好看)你要有自己的意见。为什么?一般怎样的花好看?(牡丹,玫瑰)耀眼,大。而桂花是怎样的?师:爱就爱桂花的香气。师:再连起来读读,有点表情好不好?我最不喜欢孩子脸上没表情。生读,教师逐句符合“不好看”。
师:明明不好看,为啥还要写桂花?这叫衬托。(板书)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喜爱桂花)。
指名读第五自然段。生:(读完)母亲很喜欢桂花树。我从母亲的话中很怀念以前和孩子们一起摇桂花时的情景。师:你读懂了,很好。但是很多人读不懂,因为文章被删了以部分。我补充一下。(读部分原文)
这句话里有“外地”和“家乡”两个词,这里的“外地”指杭州。“家乡”指温州瞿溪。母亲说这话时,他们住哪里?杭州有个地方叫满觉陇,那里桂花十里飘香。但母亲为何这样说呢?
师:比的是什么?
生:自家的孩子再丑也是俊的,自己种的桂花最香。师:比的是花香吗?是什么? 生:是感情。师:来自于哪里?
生:来自于自己家的桂花可以摇,可以分享。师:这种浓浓的感情叫什么?(乡情)再读第五段。
齐读第六自然段。
师:母亲在杭州会想到家乡的桂花,“我“在台湾时看到桂花,又会想到什么呢?
师:作者离开祖国三十多年,其间父母相继过世,没能见到双亲。所以他在台湾时会想到家乡,想到亲人,这种感情叫乡愁。课文里很难读懂。看最后一句,想象,她写到这句是脸上的表情是怎样的?(哀愁,悲伤)
六、拓展:假设你某天离开家乡,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仿写:桂花还是家乡的桂花香。()还是故乡的()。生:水,月,桃子,景,西瓜,茶还是故乡的浓,情还是故乡的深,被子还是故乡的暖和,人还是家乡的亲,汤圆还是家乡的甜,山还是家乡的绿,草,海鲜还是家乡的味美,酒还是故乡的浓(换成醇)。评选最能表达乡情的句子。(逐句读,点评)鞭炮还是家乡的响。师:人家的鞭炮就不响?这个句子有疑问。打上“?”。再一起逐句读。师:如果把这些诗句练起来就是一首诗,起个什么题目?(乡愁,故乡情)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