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说明文文体知识点
说明文
文体知识点
一、什么是说明文?
客观的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或阐述事理。
二、说明文的分类
1、从说明对象分: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⑴标题是名词性的,一般是说明事物的,如《松鼠》、《北京立交桥》、等;而标题是抽象名词的,多是事理性的说明文,如《统筹方法》;⑵标题是动词性的往往是说明事物的发展过程、操作过程或事理的,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向沙漠进军》等; ⑶标题中带有疑问性的,经常是解释原因、说明事理的,如《什么是生态系统》。
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分:平实说明文、生动说明文。生动说明较多地采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语言生动形象优美,如《看云识天气》。
3、常见题型:从说明对象看,这是一篇
说明文。(横线上填事物或事理,要判断该文是说明具体事物还是抽象事理。)
三、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1)时间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文章常根据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程序顺序来写。
(2)空间顺序:多用于说明建筑物的结构或参观的过程。它着眼于建筑物的空间方位,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
(3)逻辑顺序: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熟悉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通常包括下面几种情况:
①从现象到本质:如《死海不死》先描述死海浮力大,淹不死人的表面牲,再列举海水中各种矿物质的含量,说明死海“咸度很高”的本质特征;
②从原因到结果:或先说结果再解释原因,或先解释原因再得出结果。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③从概括到具体:先从总体上进行说明,再作进一步的具体说明。如《中国石拱桥》;
④从特点到用途:先介绍事物的特点,再说明此事物的具体用途;
⑤从主要到次要:先说明此事物最主要的特征,再说明次要的;⑥从整体到部分:先整体介绍,再具体介绍各部分内容。
2、典型考题:本文或本段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3、答题格式:本文或本段使用了
说明顺序,对
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填具体说明顺序,第二空应填具体的事物或说明的事理。)
4、例题:《看云识天气》的第三段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答:使用了空间顺序,对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的形态、位置、预示的天气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四、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
• “总(概说)——分(具体)”式、“总——分——总”式、“分——总”式、• 并列式、递进式等。
五、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举例子
分类别
作比较
下定义
打比方
列数字
作诠释
列图表
引用资料
摹状貌
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1)举例子:列举已知的事例。其好处是可以具体、真切地说明事物。使人明了易懂,增强文章说服力。例子〕太空垃圾是人类在进行航天活动时遗弃在太空的各种物体和碎片。如宇航员在太空行走时丢弃的螺母、螺栓和螺丝刀等各种物体。
(2)分类别:把被说明的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分成不同的类别,然后进行分门别类的说明。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增强文章的条理性,使文章眉目清楚,层次清楚。
〔例1〕…核能分为两类:一类叫裂变能,一类叫聚变能。
〔例2〕鲸分为两大类。一类口中有齿,以大动物为捕食对象;一类口中无齿,以小动物和小型浮游生物为捕食对象,靠嘴里的“筛子”过滤海水,把小鱼小虾等小生物留在嘴中。(3)作比较:通过事物之间的相互比较。作比较有利于突出和强调被说明对象的特征。
• 〔例子〕……核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则更为巨大,据测算:1公斤煤能使一列火车开动8米;1公斤裂变原料可使一列火车开动4万公里;而1公斤聚变原料可使一列火车行驶40万公里,相当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4)下定义:是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或概念作确切地说明。一般它用语凝炼、严谨、正确,能科学地阐述这一概念的确切的含义。
• 〔例1〕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例2〕评论大都针对当前发生的重大事件或重要问题直接表明观点和态度。
(5)打比方:就是借助具体形象的事物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加以说明。运用此方法使文章生动,形象、具体。更为直观地将说明对象的特征突出了。
• 〔例1〕沙漠逞强施威,所用的武器是水。……
〔例2〕“信息高速公路”是一种电子信息。它能把某个区域及至整个世界连成一体,使“公路”上的任何一个人都能享用信息资源。
(6)列数字:用数字来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可以使说明内容更为正确、真实、具体,增加文章的说服力。
• 〔例子〕……人体含水约占人体的2/3,鱼体含水达70%-80%,某些蔬菜含水甚至达90%以上。
(7)作诠释:就是解释说明,就是通俗的介绍或解说事物的性质和特点。
• 作诠释和下定义常被混淆。下定义用语更为科学严密,更侧重于揭示本质特征,作诠释则趋于通俗平实地释解概念,分析性状。
〔例1〕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减小风的力量。风碰到防护林,速度就减少70%-80%,到距离防护林等于林木高度20倍的地方,风又恢复原来的速度。所以防护林必须是并行排列的许多林带,两列之间的距离不要超过林木高度的20倍。
〔例2〕依靠风力传粉的花,叫风媒花。
风媒花一般都很小,不漂亮,没有香味和花蜜,花被一般不发达或没有花被,花粉轻而小,数量很多,有利于风媒传粉。如玉米和大麻的花,就是风媒花。
(8)列图表:运用图表辅助文字说明,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具体说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9)引用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引用神话故事等,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事物的神秘色彩,增前说明的情趣性,权威性。
• 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10)摹状貌:就是运用描写的手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逼真地描摹事物的特征。
• 〔例子〕桥面有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第二篇:说明文的文体
说明文文体知识系统归纳
设计教师:林广岩
一、概念
说明
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
二、分类 事物说明文。1(转载于:说明文的文体)事理说明文。
2、况的不同
三、1、抓住文体,弄清说明对象(1)一般是说明事物的,如《松鼠》。《北京的立交桥》,《雄伟的人民大会堂》等;而标题是抽象名词的,一般用“......方法”作标题多是事理性的说明文,如《统筹方法》。(2),往往是说明事物的发展过
程、操作过程或事理的,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向沙漠进军》等。(3)常常是解释原因,说明事理的,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2、所谓特征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
志。只有抓住特征才能说明白这一事物或事理的独特之处。
四、说明顺序:有条有理地说明,才能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介绍清楚。1.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成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人深、由具体到抽象等等。(如《大自然的语言》)
逻辑顺序通常包括下面几种情况: a.从整体到部分; b.从原因到结果; c.从特点到用途; d.从主要到次要; e.从概括到具体; f.从现象到本质。
五、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光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2.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使说明更有条理性)3.列数字:(列确数或约数)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又说服力的依据。4.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从人们已有的感性知识出发,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给读者一个深刻的 5.下定义:为了突出事物或事理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常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给事物下定义。这是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揭示事物或事理的本质的一种方法。? 注:如何下定义?
是(揭示特征、本质)+ 例: 是(燃烧不尽降落地面的)流星残骸。6.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
说明文中的打比方说明法与记叙文.散文中的比喻从形式上说都是比喻的修辞格,都能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但二者在各自文章中的作用和目的不同。说明文中的打比方目的是给人以所“知”,给人以知识,是为了使被说明的事物更清楚.明白。而记叙文.散文中的比喻是为了给人以所“感”,是为了加深对比喻事物的感受,增强对读者的感染力。7.画图表:有些事物的关系抽象而复杂,仅用文字说明还不能使读者明白,这就需要附上示意图,或按比例精确绘制图,如产品设计图、军事行动路线图等。有时,被说明的事物项目较多,也可制定统计表,将有关数字分别填入表中,使人看了一目了然。篇二:说明文文体常识
说明文文体常识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以解说或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构造、功用、类别等或物理的含义、特点、演变等为主要内容。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兼用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文主要是通过对客观事物或事理的介绍说明,达到以知识教人的目的。与记叙文、议论文相比,说明文更强调科学性、客观性。说明文以客观、准确为基本要求,一般不表示作者的感情倾向。教学大纲对说明文的训练要求为:
(1)能写简单的说明文,说明对象明确,能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2)能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采用适当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注意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简明和平实。因此,对于初学写作说明文的同学,要牢记这几条要求。
1. 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
写说明文,一定要对说明对象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即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什么是事物的特征呢?特征就是某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象征和标志,即该事物所特有的个性。它往往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显性特征,如事物的颜色、质地、空间位置、形状、温度等;二是内隐性特征,如事物的成因、原理、变化过程、内部结构、习性、性能、风格等方面。
怎样把握事物的特征呢?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要认真观察。通过细致、反复、深刻的观察,用眼、耳、口、鼻、体、肤等感觉器官,对要说明的事物进行看、听、尝、嗅、触等,必要时,还可以做实验,以准确、全面地把握事物的特征。二要深入思考。将说明对象和类似的事物进行多方面比较,对掌握的有关信息进行筛选,深入分析其异同,抓住了“异处”,就把握了该事物的特征,也就抓住了说明的重点。三要重视积累、扩大生活视野,阅读范围,不断丰富知识,积累写作材料,注意间接经验的获得,提高理性认识水平。2. 要合理地安排说明顺序。
说明顺序主要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写作说明文时,往往以一种顺序为主,当然在具体运用的时候,有时出现了说明顺序的并用与交叉的现象。如:《中国石拱桥》在说明赵州桥的构造特点时采用了逻辑顺序,而在说明中国石拱桥辉煌成就时,又采用了时间顺序对其修建时间做了逐一说明。合理地安排说明顺序,一要考虑所说明的事物的结构特点(上下、左右、内外各部分的组成情况)和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二要考虑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顺序(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等);三要考虑说明的中心与材料的关系。
说明事物时的顺序安排一般有这样的几种:
(1)如果是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进程的,就采用“时间”顺序,可由古及今或由今溯古。
(2)如果是解说事物的方位、形貌特征的,就采用“空间”顺序。可由近及远,由远及近,由左往右,由南向北,由低至高等。
(3)如果为了阐明某些操作过程,就以“程序”为序,即按操作行为的先后标明序号逐一加以解说,便于读者按部就班,准确无误地进行操作。
(4)若说明的目的是阐释事理,就要采用“逻辑”顺序:一般按照因果、主次关系来安排顺序。
3. 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能把事物说得更清楚明白,便于读者理解。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是衡量说明文写作水平的重要标志。比如要说明沙漠地区的日照时间长,说“那里日照时间长,一年达到3000小时,而长江流域只有1500小时,华北地区也不过2500小时。”通过列数据、作比较,就能形象地突出了沙漠地区日照时间长的特点。再如,要说明水不是白色的,就可以拿水同豆浆比较一下。水同豆浆一比较,白色的是豆浆而不是水。水,什么颜色都没有。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等。写作中应根据要求灵活地选用。4. 语言要准确、简洁、通俗。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事物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
说明文语言准确,并非一定得用确数,也可以用约数。比如“大约”“左右”“可能”“估计”,这些也同样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的语言在准确的前提下,语言风格既可平平实实,也可生动活泼。如,写作时采用比喻、拟人、对话、自述、讲故事等说明方法都可增强说明语言的生动性。篇三:说明文文体常识
说明文基础知识
一、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说明事物的特征,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二、说明文的分类:
1.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 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如《中国石拱桥》;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规律地,如《统筹方法》等。
2.以其介绍的客观规律及其知识体系的不同:自然科学说明文、社会科学说明文 3.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的不同: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三、说明顺序:——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1. 时间顺序,即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写,事物的发展变化常用这种顺序。例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3。逻辑顺序,即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解说。具体表现在: ①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②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
③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④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
⑤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⑥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等。例如《食物从何处来》就是以逻辑顺序说明事物的。又如:《向沙漠进军》一文,讲了沙漠向人类进攻的方法,人类向沙漠进军的方法,从现象到本质说明,运用了逻辑顺序。《苏州园林》运用了整体到部分的说明顺序。
四、说明文的结构方式:
(一)总分式结构:““总—分—总”式、总(概括)—分(具体)”式、“分—总”式。
(二)递进式结构:着重分析各层意思是怎样逐步深入展开的,是由现象到本质、个别到一般、结果到原因等等。
(三)并列式。例如,《苏州园林》一文采用了“总——分”式结构。
五、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画图表、引资料(8种)
?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1)下定义:即指明某一名词概念的含义。例如:“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作用: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2)举例子:——作用: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的特征获得具体认识。?(3)列数字:——作用:可以准确地说明事物。?(4)打比方:就是用比喻来说明事物的方法。例如:“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作用:可达到形象地说明事物的作用。?(5)作比较:即用另一个事物与说明事物相比,以说明事物特点的方法。例如:“永定河发
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作用:用人们熟知的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6)分类别:就是对说明事物分门别类的方法。例如:“如何获得食物?这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一种叫自养,„„另一种叫异养。”——作用: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7)画图表:——作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8)引资料:引用有关名言、资料、典故、诗词、民彦、俗语、传说等充当说明的内容或依据来说明、介绍事物。——作用: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六、说明语言:
——准确(科学性):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生动(趣味性):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或引用了故事、传说、谜语、诗句等。
七、说明文的中心句与支撑句 ?中心句:段落里能体现中心的句子。往往位于段首或段中或段末。有时段中没有现成的中心句,但是有中心,可以通过阅读概括出来中心句。?支撑句:对中心句起支撑作用的分析、解释、举例的句子。篇四:说明文文体
说明文相关常识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按说明对象分
事物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指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
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指在解释事物的本身的道理或内部的规律。按语言风格分
平实说明文:平实说明文常常是直截了当地说明对象。
生动说明文:生动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或科学小品文、知识小品文)。
说明文三要素
1.内容的科学性,2.说明的条理性,3.语言的准确性:
常见的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或由个别到一般,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原因到结果等等一一介绍说明。
时间顺序即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
空间顺序即是按事物空间结构的顺序来说明,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
结构
总分式
事物说明文常用的结构形式:
(1)总——分,如《苏州园林》(先总体的概括,再分说。结尾没有总结性的语言)(3)分——总。
递进式
事理说明文常用的结构形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各层之间的关系为递进关系,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说明方法
举例子,打比方,下定义,画图表,诠释法,作比较, 用,分类别,列数字。
说明语言
准确,简明,周密。
摹状貌,引篇五:说明文文体
说 明 文 阅 读
一、说明文定义:
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客观解说事物的外貌、构造、性质、特征、范围、类别、来源、成因、关系、功能等,来阐明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文体。
二、说明文的四要素:
对象及其特征、顺序、方法、语言
三、说明文的特点:
内容科学性、结构条理性、语言准确性
说明文的知识要点
一、说 明 文 类 型
按照说明对象: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按照说明语言 :生动的说明文(文艺性说 明文、科学小品文)、平实的说明文
二、说 明 对 象 及 其 特 征
说明对象:就是被说明的事物或事理
特征:就是一事物区别另一事物的特点、标志等
如何找准说明对象和特征呢?
1、看题目。(不少说明文的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
2、抓首括句和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三、说明顺序 ⒈时间顺序
(有时间推移词,多为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或操作程序的)
⒉空间顺序
(有方位词和立足点,多为说明建筑物的)
⒊逻辑顺序
(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多为事理说明文)
①因果关系 ②总分关系 ③并列关系 ④从现象到本质 ⑤从整体到局部 ⑥从主要到次要 ⑦从特点到用途 ⑧从概括到具体 ⑨从一般到特殊
四、说明文结构:
①总分式 ②递进式 ③连贯式 ④并列式
五、说 明 语 言 特 点
说明文语言特点:科学、准确、严密、简明
说明语言的分类 :平实的说明语言、生动的说明语言
平实的说明语言多用数字、例证、推理等方法直接、准确地 说明事物。生动的说明语言多用比喻(打比方)、拟人、描写(摹状 貌)、引用(引资料)等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
六、阅 读 方 法
1、通读全文,感知文章整体内容。
2、理清说明顺序,把握说明结构。
3、理解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4、体会说明语言特点。
第三篇:说明文知识点
说明文知识点
类型: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说明对象:事物说明文——事物;事理说明文——一个原因、一种现象、一个问题等
说明顺序:时间、空间、逻辑(从现象的到本质、整体到局部、概括到具体、主要到次要、习性到用途、原因到结果)
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并列式
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科学,生动形象、平实
说明方法及作用:
举例子:具体、(生动、形象)有力说明事物……特点、性质、作用、危害等
列数据:科学、准确说明事物……特点、性质、作用、危害等
分类别:使说明分门别类,条理清楚,便于读者理解和把握
下定义:用简洁概括的语言,全面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特征,使读者对所说明的事物有整体、全面、深入的认识。(下定义方式——个别属性+基本属性)
作比较: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特点、作用、危害等
画图表:简洁概括、直观具体、一目了然,便于读者掌握和理解……的关系、结构、样子、特点等内容
摹状貌:生动、形象描摹事物的外形等特点,给人直观、鲜明的印象
打比方:生动形象揭示事物……特点、关系、作用等,或深入浅出揭示科学事理,使说明通俗易懂,给人以清晰准确的认识,能吸引读者、激发读者兴趣,增强可读性(或文学色彩)作诠释:解释说明事物的……特点、关系、用途等
作引用:引用相关谚语、俗语、诗句等,生动、形象、有力地说明事物具有……特点、作用、原理等,能增强可读性、吸引读者、激发读者兴趣
推敲说明文语言:
从生动形象或平实方面品位:主要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或语言生动、形象
从语言准确、科学方面推敲:起限制作用+词义(表程度、范围、时间、推测、估计、猜测等,或具体意思)+结合内容正反分析+扣住语言准确做结论。
有时推敲语言既要考虑准确性,也要注意语言表达的情味性等(不常见)
开头段作用:
1、概括本段相关内容(如交代了……时间、方位、价值、意义等、或从人们熟悉的生活、自然现象等说起等)
2、点题
3、总起全文
4、交代说明对象
5、引出下文对……的说明
6、吸引读者,激发读者兴趣
7、生动形象,具有文学色彩(如开头引用诗句等)。
8、同时也要注意是否使用了修辞方法,结合修辞方法作用答一下。
中间段作用:
1、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内容,引出下文……内容)
2、概括下文内容
3、引出下文内容
4、有时也可简单概括本段内容
结尾段作用(总结性质的段落):1概括本段的内容(比如交代了未来前景、用途等,如果作者结尾段表达的情感强烈的话,也可以简单说表达的情感)
2、照应文题
3、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4总结全文
5、点明中心(不常出现)
引用传说、神话等:丰富文章内容;激发读者兴趣;增添神秘色彩;生动、形象,增添文学色彩;用来说明事物……特点、作用等或者事理等;表达古代人民……的愿望、追求等。概括说明文的主要内容(中心内容、中心):说明对象+词语+词语如,特点、原理、成因、危害、作用、前景;价值、地位、意义(科学、文化、艺术、人文、自然等)等,或者时间、地理位置、名称由来等。
说明文题目:概括简洁准确鲜明;作用,交代说明对象,概括了说明文的主要内容、说明中心等,或吸引读者、激发兴趣;同时也要注意是否使用了修辞方法,结合修辞方法作用答一下。
第四篇:说明文知识点归纳
千阳县红山中学 新课程高效课堂—行动工具
说明文知识点归纳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对事物、事理进行介绍、解说的一种文体。
(表达方式有: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
一.说明文分类
依据说明对象与目的不同,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
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
二、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是什么?
1、作比较 下定义 打比方 分类别 列数字 举例子 作诠释 摹状貌 引用
2、常见的说明方法的作用公式:
·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加具体,更有说服力。
·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打比方:将()比作(),从而形象生动的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千阳县红山中学 新课程高效课堂—行动工具
·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是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三.说明的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成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这种顺序常用于事理说明文。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人深、由具体到抽象、现象---本质,主---次,远---近,简单---复杂,原因---结果等等。)
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的位置和方向。
逻辑顺序,常以推理过程来表现。采用什么顺序,主要取决于作者所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时间顺序,表示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四.说明的语言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平实性、周密性和科学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说明的实用性很强,稍有差错,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五.说明文的结构:
常见的结构形式有“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多用于事物说明文。递进式多用于事理说明文。
第五篇:说明文知识点汇总
说明文知识点汇总
阅读、理解说明文主要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1、说明对象及特征
2、说明顺序
3、说明方法
4、说明语言
一、分类:
1、从说明对象分:事物说明文(如《中国石拱桥》)、事理说明文(如《看云识天气》)。
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分:平实说明文、生动说明文。
生动说明较多地采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语言生动形象优美,如《看云识天气》。常见题型:从说明对象看,这是一篇
说明文。(横线上填事物或事理,要判断该文是说明具体事物还是抽象事理。)
二、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空间顺序的具体分析:外—内、上—下、前—后、远—近(注意要抓住立足点)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析:主一次、原因一结果、现象一本质、特征一用途、一般一个别、概括一具体、整体一局部。
典型考题:本文或本段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答题格式:本文或本段使用了 说明顺序,对 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填具体说明顺序,第二空应填具体的事物或说明的事理。如是事理说明文,但不能准确表述,可填“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语言来表述。)
例题:《看云识天气》的第三段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答:使用了空间顺序,对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的形态、位置、预示的天气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体现关键词(表达效果上的作用)
举例子:真实具体有力地 列数字:准确具体地
分类别:条理清晰地
打比方:生动形象地 + 说明事物(事理)的特征 作比较:突出强调 下定义:科学准确简明地 列图表:直观形象地 引用:具体有力(形象)地 摹状貌:形象具体地
2、常见题型:划线句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或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划线句采用了 的说明方法,说明了
事物的特点。
(第一空填具体的说明方法,第二空填说明方法表达效果的作用,第三空填具体说明的事物特点或道理。)
例题: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 句采用了 打比方 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卷云轻盈洁白的特点。
四、体会说明文的语言:
A、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严密 B、说明文语言风格:平实、质朴、准确
生动、形象、准确
生
五、分析说明语言的准确性。(词语)典型试题
(一)语言的准确性:一般体现在修饰、限制语上,词性上常是副词,如:
1、表约数:约、大约、近(30米)、(30米)上下、左右
2、表确数:30倍、1/5、30%、一千三百多年
3、表程度:最(多)、至多、几乎、全部、常常、往往
4、表示时间:当时、刚才、刚刚、有时候
5、表范围:大多数、大部分、遍及、一般
(二)语言的风格,可以找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等 修饰性和限制性的词语来分析说明文平实;找比喻、拟人化的语句等来分析说明文语言的生动。
(三)常见题型 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例题:“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有什么作用或表达效果? 答:“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注:“往往”是一个频率副词,频率副词还有“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等,分析它们都是一样的。
方法:
1、解释词语意思
2、带词解释句子(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3、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周密。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
例题:“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能否替换成“总是”,试说明理由。
答:不能。因为 “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使用“总是”说明天上出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如果换了,就与客观事实不符合。表达不准确。“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方法: 1表态:不能替换;
2定性:解释原词意思或带词解释句子;
3定性:解释所换词语意思;
4若替换,句子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际;
5原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周密性。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例题:“天上的薄云,往往是……”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能否删去?
答:不能删去,因为 “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如果删去就说明天上出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这与客观事实不符合。表达不准确。“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方法:
1表态:不能删;
2定性:解释这个词或带词解释句子;
3若删去,句子意思变成了“…”这与事实不符合,表达不准确。(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五、说明文写法分析(有三种方法参考)
1、结合说明方法谈
模式: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
说明方法,说明了
。(第一空填说明方法,第二空填说明方法的效果,第三空填说明的事物特点或事理。)
2、结合修辞手法谈(一般是生动说明文,文中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模式:这是一篇生动说明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地说明了。(第一空填修辞手法的效果,因为使用在说明文中的常见修辞手法是比喻、拟人、排比,所以第一空可以填生动形象、有气势(气势磅礴),第二空填说明的事物特点或事理。)
3、结合表达方式谈:(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情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更深刻。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模式: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抒情、议论”选择),如(具体的例子),使说明更生动形象,更有感情、更深刻。
例题:《看云识天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分析。参考答案3种:
1、该文主要运用了打比方、列数字、引用等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准确科学、有说服力地说明了怎样根据云来识天气。
2、这是一篇生动说明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生动形象、有气势地说明了怎样根据云来识天气。
3、该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说明外,还有描写,如文章第一段说明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还有议论,如文章最后一段说明看云识天气意义和局限性,使说明更生动形象,更有感情、更深刻。
六、说明语句、段落的作用:(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三)
(1)结构方面的作用:承接上文、承上启下、引出下文。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内容方面的作用:总领全段(全文)、总结全段(全文)。
(3)主题(中心)方面的作用:揭示(点明、深化、升华、突出)主题(中心)、卒章显志、画龙点睛。
例题1:“我们还可以根据天上的云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这句话有何作用? 答:承上启下、总领全段。
例题2:《看云识天》最后一段有何作用。
答: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卒章显志、画龙点睛。(可分析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1.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如《中国石拱桥》把古代的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对我国建设石拱桥历史的悠久、成就的杰出作了说明。
2.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如《向沙漠进军》一文将沙漠进攻的方式分成“游击战”和“阵地战”两类。
3.列数据: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如《死海不死》一文用大量的数字说明死海之所以浮力大的原因,非常清晰。
4.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从人们已有的感性知识出发,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如《苏州园林》一文中将苏州园林同其他园林作比较。
5.下定义:为了突出事物或事理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常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给事物下定义。这是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揭示事物或事理的本质的一种方法。如《食物从何处来》一文中就给“食物”“自养”“异养”“光合作用”等概念下了定义。
6.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在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可以使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如《中国石拱桥》中“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让读者更形象、更清晰地了解了石拱桥的特点。
7.画图表:有些事物的关系抽象而复杂,仅用文字说明还不能使读者明白,这就需要附上示意图,或按比例精确绘制出如产品设计图、军事行动路线图等。有时,被说明的事物项目较多,也可制成统计表,将有关数字分别填入表中,使人看了一目了然。
8.作诠释:这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如“词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这个定义,主语与宾语的内涵与外延完全一致,可以颠倒。即说“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词”也行。而“铀,是银白色的金属”,则是诠释,其内涵与外延都不相等,“铀”的外延要小于“银白色的金属”的外延,因而主语与宾语不能倒过来说,即不能说“银白色的金属是铀”。作诠释不仅可以用来解释概念、定理、定律等,也可以用来解释事物或事理的性质、特点、功用和原因等。作诠释的语言虽不像下定义那样要
求严格,但也须简明、准确、通俗易懂。如《死海不死》一文“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用的便是作诠释的说明方法,这里的“死”指的是鱼虾草木的死,因为死海咸度很高,生物不能生长,所以叫“死海”,这就部分地揭示了死海的特征。
9.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有助于把被说明的对象说得更具体、生动。如《中国石拱桥》中“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这样的说明显得十分生动、活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