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考说明文知识点集锦.
中考说明文,简单来讲考的就是说明文的 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 特征、说明方法、说明语 言、说明文的结构及创新题型。常规答题技巧如下: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1、说明文的 类型 :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 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 可以从两个 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 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 …… 的 ……(对象加内容。
2、说明文的 语言 :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3、说明 方法 :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 ××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 ××特点。对事物的特征 /事理分门别类加 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 ××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 ××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 /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 /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 ××特点, 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 ××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 /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 /事理加以 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 /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 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 用。
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 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 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 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 “ 因为、所以 ”“ 首先、其次 ”。
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 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便于读者理解。(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 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 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 “ 事理 ”、“ 科学事理 ” 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5、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6、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 总 —— 分 ” 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 “ 首先 ”“ 其次 ”“ 还 ”“ 也 ”“ 此外 ” 等词 语
7、中心句: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
其他文体文章也如此。
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2紧扣表秩 序的词语,如 “ 首先 ”“ 其次 ”“ 还有 ” 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8、说明语言
类型
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对策:答:准确 /生动形象 / 地说明了事物 “……” 的特征 /事理。类型
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对策:答:(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类型
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 比较 ”“ 几乎 ”“ 相当 ” 等词表程度修辞;“ 大约 ”“ 可能 ”“ 左 右 ” 等表估计, “ 多 ”“ 有 余 ” 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 xx 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
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 “ 准确 ” 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 5:指代 ——“ 这些条件 ”、“ 这种现象 ”“ 同样道理 ” 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 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 是其中的一部分。
9、常见考点:
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
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第二篇:中考说明文知识点梳理
说明文知识点梳理
常见考点:
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
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说明文的概念: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兼用叙述、描写、议论。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事物说明文);或阐明事理(事理说明文),目的是给人以知识的一种文体。
说明文分类
1、从说明对象上分:
①事物说明文(说明某个事物)(如《中国石拱桥》)、《故宫博物院》)②事理说明文(说明事物原理或者使用方法等)(如《看云识天气》)
2、从说明文的语言风格分:①平实性说明文 ②生动性说明文。
备注:生动说明较多地采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语言生动形象优美,如《看云识天气》。
3、常见题型: 从说明对象看,这是一篇__ _说明文。
(横线上填事物或事理,要判断该文是说明具体事物还是抽象事理。)
如何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1.看标题
2.看首尾段
3.看关键词句(如:总说句/分说句/过渡句)
4.看材料(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的特征,然后归纳小结。)备注:
①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③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说明对象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④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一般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⑤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要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即:介绍了……的……(对象+内容)。
概括文章的说明的主要内容:
①全文围绕什么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
②说明了这些事物或事理的什么特征? ③从哪些方面对该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
概括方法:说明的主要内容 = 说明对象+特征。
(对说明中心的概括,语言要简明扼要。)
常考题型:考查全篇文章或某一段落的说明内容
题型:本文的说明内容是什么/ 概括某一段的说明内容 / 某一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
①用原文回答:(要理清文章或段落的层次)。
找出全文的中心段或某段的中心句,(这往往就是问题的答案)。
②无适合的原文时,可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总结概括。
“点”:各段的说明对象,“面”:整篇文章的主体说明对象,两者结合组成完整的句子便可。
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1.时间顺序 :按照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这种顺序常用于说明事物的发展过程。介绍一个事件、一项运动、一种制作过程,往往都按这种顺序来说明。
2.空间顺序:按照空间物位关系来安排说明顺序。这种顺序多用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建筑物的结构和介绍参观建筑物的过程之类的文章。
3.逻辑顺序:按照事物的逻辑关系来安排说明顷序。这种顺序常用于事理说明文。(按事物的推理过程及人们对事物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的顺序去说明事理、布局文章。)
备注:
时间顺序的具体分析:古---今、四季次序(注意:并不是有年代,就是时间。)空间顺序的具体分析:外---内、上---下、前---后、远---近、整体到局部
(注意要抓住立足点,注意方位词的变化)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析: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典型考题1:本文或本段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答题格式:本文或本段使用了
说明顺序(从____到______),对 ____
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第一空应填说明顺序,第二空应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三空应填具体的事物或说明的事理。如是事理说明文,但不能准确表述,可填“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语言来表述。)
例题:《看云识天气》的第三段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答:使用了空间顺序,对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的形态、位置、预示的天气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题型2:为什么不能调换段落顺序?
答题方式: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
说明文的结构:
1.总分式(事物性说明文大多使用这种结构):
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说”的部分又常按并列式安排。
2.递进式(事理性说明文大多使用这种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
包括:从现象到本质、从性状到用途、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部分、从主要到次要、从具体到概括。
典型考题:本文或本段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答题格式:本文或本段使用了
说明顺序(从____到______),对 ____ 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填具体说明顺序,第二空应填具体的事物或说明的事理。如是事理说明文,但不能准确表述,可填“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语言来表述。)
例题:《看云识天气》的第三段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答:使用了空间顺序,对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的形态、位置、预示的天气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说明方法: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顺口溜:“列、举、下;分、作、打;画。”)(摹状貌、作诠释、引资料)不考
2、说明方法的作用(抓住关键词术语)
①列数字:列举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的特征。
②举例子:举……例子,具体地、深入浅出地说明了……的特征。③下定义:科学准确简明地说明了……的特征。④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的特征。
⑤作比较:用……和……比较,突出强调地说明了……的特征。⑥打比方: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特征。⑦画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的特征。
常见题型:划线句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或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划线句采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
(第一空填具体的说明方法,第二空填说明方法的作用的关键术语,第三空填具体说明的事物特点或道理。)
例题: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
此句采用了
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卷云轻盈洁白的特点。
注意:
引资料----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
作用:引用„„资料,更具体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明的说服力。题型一:开头引用神话、故事、传说、谜语等,其作用主要有:
1、增加文章的文学性,吸引读者阅读。
2、引出说明的对象
题型二:中间或结尾引用某些名人的话或其他引用,其作用主要是:
为了让文中所提到的某个问题,说得更清楚明了,或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说明语言:
说明文语言的风格有两种类型
(1)生动说明(2)平实说明
说明语言特点: 准确、严密、简明
A、说明文语言基本要求: 准确
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语言的准确性:一般体现在修饰、限制语上,词性上常是副词,如:
1、表约数:约、大约、近(30米)、(30米)上下、左右
2、表确数:30倍、1/5、30%、一千三百多年
3、表程度:最(多)、至多、几乎、全部、常常、往往
4、表示时间:当时、刚才、刚刚、有时候
5、表范围:大多数、大部分、遍及、一般
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例题:“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有什么作用或表达效果?
答:“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注:“往往”是一个频率副词,频率副词还有“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等,分析它们都是一样的。
方法:
1、解释词语意思
2、带词解释句子(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3、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
例题:“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能否替换成“总是”,试说明理由。
答:不能。因为 “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使用“总是”说明天上出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如果换了,就与客观事实不符合。表达不准确。“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方法:
1表态:不能替换;
2定性:解释原词意思或带词解释句子; 3定性:解释所换词语意思;
4若替换,句子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际; 5原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例题:“天上的薄云,往往是„„”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能否删去?
答:不能删去,因为 “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如果删去就说明天上出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这与客观事实不符合。表达不准确。“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方法:
1.表态:不能删;
2.定性:解释这个词或带词解释句子;
3.若删去,句子意思变成了“„”这与事实不符合,表达不准确。(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写法分析(有三种方法参考)
1、结合说明方法谈
模式: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
说明方法,说明了
。(第一空填说明方法,第二空填说明方法的一般作用,第三空填说明的事物特点或事理。)
2、结合修辞手法谈(一般是生动说明文,文中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模式:这是一篇生动说明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地说明了
。(第一空填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因为使用在说明文中的常见修辞手法是比喻、拟人、排比,所以第一空可以填生动形象、有气势(气势磅礴),第二空填说明的事物特点或事理。)
3、结合表达方式谈:(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情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更深刻。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模式: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
(从“记叙、描写、抒情、议论”选择),如
(具体的例子),使说明更生动形象,更有感情、更深刻。
例题:《看云识天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分析。
参考答案3种:
1、该文主要运用了打比方、列数字、引用等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准确科学、有说服力地说明了怎样根据云来识天气。
2、这是一篇生动说明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生动形象、有气势地说明了怎样根据云来识天气。
3、该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说明外,还有描写,如文章第一段说明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还有议论,如文章最后一段说明看云识天气意义和局限性,使说明更生动形象,更有感情、更深刻。
说明语句、段落的作用:(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三)
(1)结构方面的作用:承接上文、承上启下、引出下文。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内容方面的作用:总领全段(全文)、总结全段(全文)。
(3)主题(中心)方面的作用:揭示(点明、深化、升华、突出)主题(中心)、卒章显志、画龙点睛。
例题1:“我们还可以根据天上的云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这句话有何作用? 答:承上启下、总领全段。
例题2:《看云识天》最后一段有何作用。
答: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卒章显志、画龙点睛。(可分析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阅读中的知识点
(一)抓住文题,弄清说明对象。说明文的标题具有很强的提示性,往往直接交待说明的对象,如《中国的石拱桥》、《统筹方法》等,使读者轻易了解文章说明的是什么事物或什么事理。
(二)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把握说明内容。阅读说明文,只有把握住文章所要说明的事物特征,才能清楚地熟悉作者介绍的事物。所谓“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其他事物的标志。如何抓住事物特征?
分析标题,便能给说明文进行分类,其规律如下:
① 有的标题就是对象或特征。
② 留意抓中心句,看说明对象及特征。
③ 看字面意思,文中有语言标志,直接写出特征。
④ 概括归纳法,如“笔”把各种笔(钢笔、毛笔、铅笔等)的各种不同的用途归纳起来。
⑤ 比较法,把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加以比较。总之:事物说明文的特征多在开头或前面。事理说明文的特征有的在开头,有的在结尾。
体会说明语言的正确性
一般说明文的语言风格有两种:一是简明平实,二是生动活泼。无论哪种语言风格,所用语言都必须正确。这是说明文语言的基本特点。在阅读测试中,对说明文语言的考查,通常表现为考查词语的限制作用。例如:
1、死海海水的含盐度,约为一般海水的9倍;如此高盐度中,几乎不能有任何生物。“死海”就以此得名。(以加线句子为例,谈谈说明文语言具有正确性的特点。)
2、永定河上的卢沟桥„„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加点词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3、把日光变为热能和电能的最良好的工具是半导体,估计将来有可能在沙漠里用便宜的半导体做屋顶,人住在里边冬天不冷,夏天不热。(加点词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4、比较两句,为什么①比②好?
①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原文中的语言)②征服沙漠的武器是水。
注:象这种题,在答题时要考虑如下步骤:
步骤一:明确某词的含义,如“估计”表推测;“最主要”表重要的,首要的。步骤二:答出这个词在句中的含义。步骤三:答出若删去该词会有怎样的后果,如“改变句意”,“不符合实际情况”,“不能表达„„”,最后总结时扣到突出说明文语言要正确这个要点上即可。
指代类型
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
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题型:发散创新:就……谈一点看法或设想;或拟标语。
技法指导:结合实际,结合原文,根据知识库存,发散思维,大胆想象。
题型:给文段补充一个过渡句:
主要是结合上段的内容来考虑,方法是抓住上段说明的内容,以设问句的形式提出“为什么会(要)……呢?”这就能自然地引出下文了。
信息筛选概括题
题型一:概括说明对象的几个方面的特点。这类题目通常会涉及到事物三个以上的特点,需要寻找具有概括性的语句,或者通过某种现象或作者的分析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题型二:某种现象产生的几方面的原因。这类题目通常要关注“由于”、“因为”、“之所以、是因为”,“其原因有”等字眼,有时候,需要对作者分析性的话语进行提炼概括。
四步法阅读说明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的第三.四单元安排了10篇说明文,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目的是给读者以科学的知识,科学地认识事物的方法。那么,怎样去阅读说明文呢?
首先,应弄清文章的说明对象。即这篇文章是向读者介绍某一事物还是阐明某一事理的。然后再看介绍了这一事物的哪些特征,或阐明了哪种事理。如《苏州园林》就是向读者介绍苏州园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游览者在苏州园林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就是苏州园林的特征。《大自然的语言》就是事理性说明文,文章向读者阐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物候和农业生产的关系。
其次,应弄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不论是说明事物还是说明事理都要按一定 的顺序,常用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事物大多采用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说明事理大多采用逻辑顺序。
第三,应弄清文章所用的说明方法。为了把事物的特征说清楚,或把事理阐释明白,就要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打比方.作比较.幕状貌等。
第四,品味说明文的语言。在阅读中,我们要用准确.简明.周密这把尺子来衡量说明文的优劣。所谓准确就是要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选用最恰当的词语,恰如其分的把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性表达出来。
所谓简明,就是简洁明晰,用简练的语言把意思表达得清清楚楚。所谓周密,就是严密,没有疏漏,无懈可击。细细品味说明文语言,有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素养。如:“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句话中“几乎”对“到处都有”作了限制,意思是接近“到处都有”,事实上不可能到处都有,只是说明石拱桥在我国比较广泛。这就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简明.周密的特点。
如果按上述步骤来阅读说明文,就很容易把握文章的脉络.大意,收到较好的阅读效果。
第三篇:说明文知识点
说明文知识点
类型: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说明对象:事物说明文——事物;事理说明文——一个原因、一种现象、一个问题等
说明顺序:时间、空间、逻辑(从现象的到本质、整体到局部、概括到具体、主要到次要、习性到用途、原因到结果)
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并列式
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科学,生动形象、平实
说明方法及作用:
举例子:具体、(生动、形象)有力说明事物……特点、性质、作用、危害等
列数据:科学、准确说明事物……特点、性质、作用、危害等
分类别:使说明分门别类,条理清楚,便于读者理解和把握
下定义:用简洁概括的语言,全面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特征,使读者对所说明的事物有整体、全面、深入的认识。(下定义方式——个别属性+基本属性)
作比较: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特点、作用、危害等
画图表:简洁概括、直观具体、一目了然,便于读者掌握和理解……的关系、结构、样子、特点等内容
摹状貌:生动、形象描摹事物的外形等特点,给人直观、鲜明的印象
打比方:生动形象揭示事物……特点、关系、作用等,或深入浅出揭示科学事理,使说明通俗易懂,给人以清晰准确的认识,能吸引读者、激发读者兴趣,增强可读性(或文学色彩)作诠释:解释说明事物的……特点、关系、用途等
作引用:引用相关谚语、俗语、诗句等,生动、形象、有力地说明事物具有……特点、作用、原理等,能增强可读性、吸引读者、激发读者兴趣
推敲说明文语言:
从生动形象或平实方面品位:主要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或语言生动、形象
从语言准确、科学方面推敲:起限制作用+词义(表程度、范围、时间、推测、估计、猜测等,或具体意思)+结合内容正反分析+扣住语言准确做结论。
有时推敲语言既要考虑准确性,也要注意语言表达的情味性等(不常见)
开头段作用:
1、概括本段相关内容(如交代了……时间、方位、价值、意义等、或从人们熟悉的生活、自然现象等说起等)
2、点题
3、总起全文
4、交代说明对象
5、引出下文对……的说明
6、吸引读者,激发读者兴趣
7、生动形象,具有文学色彩(如开头引用诗句等)。
8、同时也要注意是否使用了修辞方法,结合修辞方法作用答一下。
中间段作用:
1、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内容,引出下文……内容)
2、概括下文内容
3、引出下文内容
4、有时也可简单概括本段内容
结尾段作用(总结性质的段落):1概括本段的内容(比如交代了未来前景、用途等,如果作者结尾段表达的情感强烈的话,也可以简单说表达的情感)
2、照应文题
3、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4总结全文
5、点明中心(不常出现)
引用传说、神话等:丰富文章内容;激发读者兴趣;增添神秘色彩;生动、形象,增添文学色彩;用来说明事物……特点、作用等或者事理等;表达古代人民……的愿望、追求等。概括说明文的主要内容(中心内容、中心):说明对象+词语+词语如,特点、原理、成因、危害、作用、前景;价值、地位、意义(科学、文化、艺术、人文、自然等)等,或者时间、地理位置、名称由来等。
说明文题目:概括简洁准确鲜明;作用,交代说明对象,概括了说明文的主要内容、说明中心等,或吸引读者、激发兴趣;同时也要注意是否使用了修辞方法,结合修辞方法作用答一下。
第四篇:说明文知识点归纳
千阳县红山中学 新课程高效课堂—行动工具
说明文知识点归纳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对事物、事理进行介绍、解说的一种文体。
(表达方式有: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
一.说明文分类
依据说明对象与目的不同,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
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
二、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是什么?
1、作比较 下定义 打比方 分类别 列数字 举例子 作诠释 摹状貌 引用
2、常见的说明方法的作用公式:
·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加具体,更有说服力。
·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打比方:将()比作(),从而形象生动的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千阳县红山中学 新课程高效课堂—行动工具
·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是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三.说明的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成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这种顺序常用于事理说明文。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人深、由具体到抽象、现象---本质,主---次,远---近,简单---复杂,原因---结果等等。)
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的位置和方向。
逻辑顺序,常以推理过程来表现。采用什么顺序,主要取决于作者所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时间顺序,表示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四.说明的语言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平实性、周密性和科学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说明的实用性很强,稍有差错,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五.说明文的结构:
常见的结构形式有“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多用于事物说明文。递进式多用于事理说明文。
第五篇:说明文知识点汇总
说明文知识点汇总
阅读、理解说明文主要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1、说明对象及特征
2、说明顺序
3、说明方法
4、说明语言
一、分类:
1、从说明对象分:事物说明文(如《中国石拱桥》)、事理说明文(如《看云识天气》)。
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分:平实说明文、生动说明文。
生动说明较多地采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语言生动形象优美,如《看云识天气》。常见题型:从说明对象看,这是一篇
说明文。(横线上填事物或事理,要判断该文是说明具体事物还是抽象事理。)
二、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空间顺序的具体分析:外—内、上—下、前—后、远—近(注意要抓住立足点)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析:主一次、原因一结果、现象一本质、特征一用途、一般一个别、概括一具体、整体一局部。
典型考题:本文或本段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答题格式:本文或本段使用了 说明顺序,对 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填具体说明顺序,第二空应填具体的事物或说明的事理。如是事理说明文,但不能准确表述,可填“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语言来表述。)
例题:《看云识天气》的第三段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答:使用了空间顺序,对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的形态、位置、预示的天气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体现关键词(表达效果上的作用)
举例子:真实具体有力地 列数字:准确具体地
分类别:条理清晰地
打比方:生动形象地 + 说明事物(事理)的特征 作比较:突出强调 下定义:科学准确简明地 列图表:直观形象地 引用:具体有力(形象)地 摹状貌:形象具体地
2、常见题型:划线句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或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划线句采用了 的说明方法,说明了
事物的特点。
(第一空填具体的说明方法,第二空填说明方法表达效果的作用,第三空填具体说明的事物特点或道理。)
例题: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 句采用了 打比方 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卷云轻盈洁白的特点。
四、体会说明文的语言:
A、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严密 B、说明文语言风格:平实、质朴、准确
生动、形象、准确
生
五、分析说明语言的准确性。(词语)典型试题
(一)语言的准确性:一般体现在修饰、限制语上,词性上常是副词,如:
1、表约数:约、大约、近(30米)、(30米)上下、左右
2、表确数:30倍、1/5、30%、一千三百多年
3、表程度:最(多)、至多、几乎、全部、常常、往往
4、表示时间:当时、刚才、刚刚、有时候
5、表范围:大多数、大部分、遍及、一般
(二)语言的风格,可以找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等 修饰性和限制性的词语来分析说明文平实;找比喻、拟人化的语句等来分析说明文语言的生动。
(三)常见题型 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例题:“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有什么作用或表达效果? 答:“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注:“往往”是一个频率副词,频率副词还有“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等,分析它们都是一样的。
方法:
1、解释词语意思
2、带词解释句子(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3、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周密。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
例题:“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能否替换成“总是”,试说明理由。
答:不能。因为 “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使用“总是”说明天上出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如果换了,就与客观事实不符合。表达不准确。“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方法: 1表态:不能替换;
2定性:解释原词意思或带词解释句子;
3定性:解释所换词语意思;
4若替换,句子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际;
5原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周密性。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例题:“天上的薄云,往往是……”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能否删去?
答:不能删去,因为 “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如果删去就说明天上出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这与客观事实不符合。表达不准确。“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方法:
1表态:不能删;
2定性:解释这个词或带词解释句子;
3若删去,句子意思变成了“…”这与事实不符合,表达不准确。(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五、说明文写法分析(有三种方法参考)
1、结合说明方法谈
模式: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
说明方法,说明了
。(第一空填说明方法,第二空填说明方法的效果,第三空填说明的事物特点或事理。)
2、结合修辞手法谈(一般是生动说明文,文中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模式:这是一篇生动说明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地说明了。(第一空填修辞手法的效果,因为使用在说明文中的常见修辞手法是比喻、拟人、排比,所以第一空可以填生动形象、有气势(气势磅礴),第二空填说明的事物特点或事理。)
3、结合表达方式谈:(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情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更深刻。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模式: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抒情、议论”选择),如(具体的例子),使说明更生动形象,更有感情、更深刻。
例题:《看云识天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分析。参考答案3种:
1、该文主要运用了打比方、列数字、引用等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准确科学、有说服力地说明了怎样根据云来识天气。
2、这是一篇生动说明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生动形象、有气势地说明了怎样根据云来识天气。
3、该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说明外,还有描写,如文章第一段说明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还有议论,如文章最后一段说明看云识天气意义和局限性,使说明更生动形象,更有感情、更深刻。
六、说明语句、段落的作用:(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三)
(1)结构方面的作用:承接上文、承上启下、引出下文。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内容方面的作用:总领全段(全文)、总结全段(全文)。
(3)主题(中心)方面的作用:揭示(点明、深化、升华、突出)主题(中心)、卒章显志、画龙点睛。
例题1:“我们还可以根据天上的云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这句话有何作用? 答:承上启下、总领全段。
例题2:《看云识天》最后一段有何作用。
答: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卒章显志、画龙点睛。(可分析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1.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如《中国石拱桥》把古代的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对我国建设石拱桥历史的悠久、成就的杰出作了说明。
2.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如《向沙漠进军》一文将沙漠进攻的方式分成“游击战”和“阵地战”两类。
3.列数据: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如《死海不死》一文用大量的数字说明死海之所以浮力大的原因,非常清晰。
4.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从人们已有的感性知识出发,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如《苏州园林》一文中将苏州园林同其他园林作比较。
5.下定义:为了突出事物或事理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常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给事物下定义。这是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揭示事物或事理的本质的一种方法。如《食物从何处来》一文中就给“食物”“自养”“异养”“光合作用”等概念下了定义。
6.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在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可以使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如《中国石拱桥》中“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让读者更形象、更清晰地了解了石拱桥的特点。
7.画图表:有些事物的关系抽象而复杂,仅用文字说明还不能使读者明白,这就需要附上示意图,或按比例精确绘制出如产品设计图、军事行动路线图等。有时,被说明的事物项目较多,也可制成统计表,将有关数字分别填入表中,使人看了一目了然。
8.作诠释:这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如“词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这个定义,主语与宾语的内涵与外延完全一致,可以颠倒。即说“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词”也行。而“铀,是银白色的金属”,则是诠释,其内涵与外延都不相等,“铀”的外延要小于“银白色的金属”的外延,因而主语与宾语不能倒过来说,即不能说“银白色的金属是铀”。作诠释不仅可以用来解释概念、定理、定律等,也可以用来解释事物或事理的性质、特点、功用和原因等。作诠释的语言虽不像下定义那样要
求严格,但也须简明、准确、通俗易懂。如《死海不死》一文“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用的便是作诠释的说明方法,这里的“死”指的是鱼虾草木的死,因为死海咸度很高,生物不能生长,所以叫“死海”,这就部分地揭示了死海的特征。
9.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有助于把被说明的对象说得更具体、生动。如《中国石拱桥》中“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这样的说明显得十分生动、活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