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考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思想品德中考知识点 第八课学会拒绝
1、身边的诱惑(P82-87)
2、拒绝不良诱惑、启示(P89)
3、《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P84、85)
第九课保护自我1、加强自我保护、启示(P92)
2、怎样保护自己(P93-97)
七年级下册思想品德中考知识点
第7课感受法律的尊严
1、法律的三个显著特征(P87)
2、法律规范作用(P89)法律有保护作用(90)
2、违法行为(P93)可以分为三类(P93)三类违法行为的区别(P93)
3、什么是犯罪?(P94)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P94)
4、什么是刑罚?(P95)刑罚的种类(P95)
5、道德水平高低与违法犯罪的关系(P97、98)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的启示(P99-100)第八课法律护我成长
1、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四个保护(104-106)
2、什么是非诉讼手段(P110)
2、什么是诉讼?(P111)分为三个类型?(P111)
3、与违法犯罪作斗争、启示(P113)
八年级上册思想品德中考知识点
第五课多元文化“地球村”
1、节日(P57)
2、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不同文化,有着各自的标志和代表人物。(书P58)
3、全球化的影响(P59)对待文化差异的态度(P60)启示(P64)
4、开放的胸怀的表现(P61-62)批判继承外来文化(P63)
第六课网络交往新空间
1、网络具有两面性(P68-P70)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或如何利用网络优势)(P69)
2、网络交往对象具有间接性、虚拟性、隐蔽性。(书P71)
3、网络交往中如何学会自我保护(P72—73)遵守网络规则(P74-75)
八年级下册思想品德中考知识点
第一课国家的主人广泛的权利
1、我国的国家性质(p4)
2、公民权利?(P5)公民的基本权利?(p5)人民和公民的区别?(p6)
3、我国公民的权利是如何得到保障的?(p7)
4、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P9)宪法是公民基本权利的确认书和保证书。(P9)
5、公民应该这样正确行使权利?启示1、2、3、4(p10--11)
第二课我们应尽的义务
1、权利和义务的关系(P15)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义务(P16)
2、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P17)
3、如何履行公民义务(三个标题)(P18-21)
第三课生命健康权与我同在1、人身权利(P24)人身自由(P25)启示(P25)
2、生命健康权(P26)启示(P27)
3、积极行使生命健康权、启示(P28-29)
4、关爱他人生命与健康?答:不伤害他人,尊重他人。例如:尊老爱幼,抢救伤病者;关爱生灵,关爱他人的生命与健康,远离暴力,做一个既遵守法律又乐于助人的人。
第四课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
1、人格尊严权(p35)
2、维护我们的名誉、启示(P36)名誉权(P38)启示(P38-39)
3、肖像权(P41)启示(P41)姓名权(P43)启示(P44)
第五课隐私受保护
1、隐私权(P48)启示(P48-49)通信秘密(P50)
2、尊重他人的隐私?(p51-52)保护自己隐私权?(p53-55)
第六课终身受益的权利
1、教育(P58)启示(P59-60)
2、受教育权(P60)、义务教育(P61)维护受教育权的方式(P63):
3、履行受教育义务的要求(如何履行受教育的义务?)(p64)启示(65-66)
第七课拥有财产的权利
1、财产所有权(P70)确认财产所有权的归属、启示(P74)
2、遗产的三个条件(P76)
3、法定继承人(P77)继承权的实现方式(P78)
4、智力成果权(知识产权,)(P82)启示(P83、84)
第八课消费者权益
1、我国消费者享有哪些合法权利?(P91)消费者怎样才能炼就一双“慧眼”?(P94-95)
2、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效途径:(P96)
九年级《思想品德》考点
第一课:《责任与角色同在》
(1)责任?P5责任的产生P6责任的来源P6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责任是什么?P6启示P7(2)、为什么要自觉承担责任,对自己负责?启示P9-10我们都应该具有责任感?启示(P11)(3)、承担责任的意义、启示(P14)“我承担,我无悔”(启示P15)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表现(P16)(4)承担责任的回报(P14)承担责任代价P14 第二课《在承担责任中成长》(1)、集体和个体的关系?启示(P20)(2)、关爱集体人人有责?启示(P21)如何关爱集体?关爱集体的表现?众人拾柴火焰高?三个和尚却没
水喝?(P21)(3)公民为什么要承担关爱社会的责任?(P23)(4)、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意义?参加公益活动体会?启示(P24-25)答案: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既承担着社会责任,又在帮助别人,并使自身的价值在奉献中得以提升。一方面可以使自己的能力得到锻炼,使自己的价值在奉献中得到提升;另一方面,我们的行动会吸引众多关注的目光,会带动更多的人与我们同行,有助于创建一个互帮互助、相互关爱的和谐社会。(5)负责任的表现(P27)(6)、自觉承担责任的含义?启示(P28-29)
第三课《认清基本国情》
(1)、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P32启示P33(2)我国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P34)(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P35国家的根本任务?P35(3)、四件大事对中国社会的影响:A 开天辟地 ——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B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中华民族新纪元C、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D、党的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
4、、制定党的基本路线的依据和根本出发点?
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即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本出发点: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5)、党的基本路线及其核心内容(P37)(6)、什么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P38为什么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P37)(7)、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意义?(P37)(8)、改革的性质?改革的根本目的?(P38)
(9)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性?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启示P39(10)、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P40)(1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P4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P42)(12)、怎样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和义务?(P43)(13)、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P44)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P45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P45)什么是“一国两制”(P44)“一国两制”提出和实施的重大意义?启示(P44)
(14)关于台湾问题启示?答案:A、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B、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C、“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D、按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实现祖国统一,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E实现祖国统一,(15)我们青少年应当如何做?启示?答案:维护祖国统一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积极拥护和支持我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方针和立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维护国家主权,反对台独;树立崇高理想,努力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把个人的前途、命运同祖国、民族的兴衰荣辱联系在一起,热爱祖国,报效祖国,坚决同一切分裂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作斗争。
第四课《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
(1)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启示?(P48)我国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对外开放?(P49)如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启示P49
(2)我国对外开放体现在哪些方面?
经济: 进出口贸易;中国的纺织品、电器产品等日益走向世界市场;中国重新“入世”。政治: 国家领导人互访;积极参与联合国等各种国际组织活动;成功举办上海APEC会议。文化中国在法国文化年;中国在美国文化年;中国在俄罗斯文化年。教育: 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许多国家高校联合办学。体育: 积极参加世界各种比赛,并取得良好成绩(3)、我国人口现状的特点?基本特点?一般特点?(P50)(4)、我国人口形势的严峻性?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启示?P51(5)计划生育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启示?(P51)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P52具体要求?P52晚婚、晚育意义?P52少生优生的意义?P52实行计划生育的意义?启示(P52)
(6)我国环境问题的表现?P53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启示?怎样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建设与保护环境的关系?严峻的环境形势带给我们的警示?保护环境,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P53(7)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启示?P54-55(8)、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启示?(P57)(9)实施两个什么战略?P58(10)、为什么推进科教兴国必须加强?P58为什么?P58(11)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意义?启示?P58(12)、我国的资源现状?P59资源问题也是发展问题。P60(13)、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要求?P6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启示?P61(14)、什么是科学发展观?(科学的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15)我国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对外开放、保护环境)
(16)我国的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有哪些传统美德?P67(2)、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P68)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P69启示?P69(3)、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 新时期: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4)、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如何传承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启示?P71
第六课《参与政治生活》
(1)人民是怎样当家作主的?P74
(2)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机关是?P74最高的国家权力机关是?P75其最高的职权是?P75(3)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P74
(4)什么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P76意义?P76其基本要求是?P76
(5)什么是依法治国的前提?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依法治国的关键?依法治国的必要保证?P76(6)依法行政是为什么?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启示P77(7)依法治国的核心是?P78(8)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P81普通法律和宪法之间的关系?P81启示?P80(9)宪法规定我国的国家性质?根本制度?根本任务?P79(10)公民的政治权利?P82怎样使用这些权利?启示?P83-84
(11)维护国家安全是我们的政治义务。为什么?如何维护国家安全?启示?P85-86(12)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青少年热爱祖国的具体体现?P86
第七课关注经济发展
(1)三步走战略?P88(2)“两个一百年”的目标?P89(3)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包括几部分?P90
(4)国有经济的含义、地位、作用?启示?P90集体经济的含义、地位、作用?启示?P91非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地位、作用?启示?P91
(5)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启示?P92我国的分配制度?启示?P93(6)实现共同富裕?P93-94启示P94(7)什么是四个尊重?P94
(8)什么是合理消费?启示P98-99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关系?启示?P99
第八课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设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P101(2)发展先进文化的含义?P102-103(3)为什么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P103)
(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P103)具体内容?如何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启示(P103-104)公民基本道德规范?P104
(5)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P105具体事例?P105(6)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P106启示?106-107
第九课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
(1)共产主义社会?P110我们的最高理想是?P110,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P111(2)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的关系?启示P111-112
(3)2020年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什么P114启示P115(4)我们青年应该如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启示?P116
(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P116怎样构建和谐社会?P115启示?P116(6)、反映艰苦奋斗这一主题的格言警句故事?P118-119(7)、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启示?P120、122(8)、如何理解艰苦奋斗精神是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是艰苦创业精神的结晶?P12110、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道德楷模,文明风尚(九年级8课)
11、弘扬中华文化,调整节日假日(法定节假日调整)(九年级5、8课)(八年级4课)
12、珍惜民主权利,做好换届选举工作(九年级6课)
13、加强法制建设,杜绝矿难的发生(山西黑砖窑事件)(九年级7课)(七年级)
14、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反对台独入联公投(九年级3课)
15、科教兴国,人才强国,自主创新(九年级4课)(八年级下6课)
16、感动中国,责任中国(九年级1、2课)
17、画图表题专题
第十课选择希望人生
(1)理想的作用?启示?P126-127(2)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我们该做些什么?启示P129(3)学习压力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启示P131
(4)为什么说学习需要适度的压力?学会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启示?132(5)导致考试焦虑的原因有哪些?P132考试焦虑的影响?P133如何从容面对考试?启示P133-134为了增强实力,你现在可以做些什么?P134
(6)生活充满选择?P135如何学会最佳选择?怎样学会选择?P137启示P139(7)什么是创新?(P141)启示P141(8)团队精神的重要性?P141
(9)一个人为什么要终身学习?终身学习对中学生的要求?启示?P143-144
2008年初中思想品德热点专题复习内容
1、加强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农村低保)(九年级6课)(八年级下9、10课)
2、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九年级3课)
3、嫦娥探月,今朝圆梦(九年级5课)
4、建设生态文明,节能减排,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九年级4课)
5、努力实现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九年级9课)
6、全民迎办奥运会(九年级5课)
7、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九年级3课)
8、众志成诚抗冰雪(九年级1、2课,3、5课)
9、辉煌中国,巨大成就(九年级3课)
第二篇:中考历史知识点范文
中考历史知识点大全,多背一条多考5分!
中国古代史
原始社会—战国
一、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
1、元谋人: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的,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距今约有170万年。
2、北京人:发现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距今约有70万年至约20万年,他们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已经懂得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
3、河姆渡遗址(水稻)和半坡遗址(粟):
距今约七千年到五千年,开始了原始农耕,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已经种植水稻。
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发现于陕西西安半坡村)主要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过着定居生活;都懂得制造和使用陶器,半坡原始居民烧制的彩陶是原始艺术的精品;都懂得纺线织布。
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是我国原始社会时期母系氏族公社繁荣阶段的典型代表。
二、商鞅变法
1、目的:战国时期,各国地主阶级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2、开始: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
3、内容:
(1)废井田,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2)奖励耕战,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3)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地方。
4、历史作用:
经过商鞅商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日后兼并六国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商鞅变法是当时一次最为彻底的变法。
三、文字、孔子、百家争鸣
1、文字:
(1)甲骨文:商朝的文字,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所以称为“甲骨文”。这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文字。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来的。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2)金文: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金文”,又称铭文。
(3)大篆: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统一整理成一种样式,这种字体称为大篆。
(4)竹书、帛书:战国时期,出现了竹书和帛书。
(5)小篆、隶书:秦统一后,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以后又在民间流行笔画更简单的隶书。
我国文字的演化过程:甲骨文(商)→金文(商、周)→大篆(西周晚期)→小篆、隶书(秦)
2、思想家老子
春秋时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道德经》,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他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后被道教尊为教主,称为“太上老君”。(泉州清源山的老君岩就是宋代道教的老子的石造像)
3、孔子:(1)儒家学派创始人,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2)思想:孔子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统治者能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学说后来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到汉武帝时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
(3)教育:孔子是一位大教育家,他兴办私学,广收门徒,他注意“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
他要求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他还教育学生要养成老实的学习态度。
(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都江堰
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它既消除了水患,又灌溉了大片田地,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人民。
5、百家争鸣: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思想家发表各自的主张和见解,形成不同的学派,出现“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主要学派、代表人物及主张有:
(1)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认为“民贵君轻”,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实行“仁政”;提出“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还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持续利用(具有今天的环境保护思想和“可持续发展”思想)。
(2)墨家: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支持正义战争。
(3)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他主张改革,反对儒家的仁政,提倡法治。认为历史是进步的,后代总要胜过前代,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思想来源),著有《韩非子》。
(4)兵家:鼻祖是春秋晚期杰出的军事家——孙武。著有《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提出“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秦朝—南北朝
一、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1、建立: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都城咸阳。
2、中央专制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其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建立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 史大夫;在地方,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分为 36 个郡,郡下设县。郡县制为后来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2)经济上: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秦统一后,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以后又在民间流行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秦始皇还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国铜钱(圆形方孔钱);同时,还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3)思想上:为加强思想控制,又实行“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的文化造成莫大的损失。
(4)巩固、开发边疆: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用来抵御匈奴族的入侵。开发越族地区,开凿灵渠(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一)。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汉通西域
1、汉武帝(是西汉的鼎盛时期)的“大一统”的措施:
(1)政治上:颁布“推恩令”,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破格录用人才(如董仲舒、卫青等)。
(2)经济上:把地方 铸币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3)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排斥其他各家思想(从此儒家学说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4)文化上: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这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5)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解除了匈奴的威胁。
(6)民族关系上: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2、汉通西域
(1)西域的地理概念:两汉时期,人们把今天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现在的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西域。(2)西汉:
①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央与西域的联系。
张骞为沟通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做出了贡献。西域的葡萄、核桃和良马、地毯等传入内地,汉族的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和丝织品、金属工具等传到西域,促进了西域经济的发展。
②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事务,保护往来的商旅。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从此,新疆地区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东汉: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经营西域。
(4)欧洲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166年,大秦(古罗马)安敦王朝的使臣来到东汉。
三、丝绸之路
西汉张骞通西域后,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从西亚转运到欧洲,这就是有名的“丝绸之路”。说明当时中国已与欧洲建立联系,当时的中国被称为“丝国”。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丝绸之路经过地区古今地名对照:
古代:欧洲 ← 西亚 ←今新疆境内 ← 河西走廊 ← 长安
现在:欧洲 ←土耳其、伊拉克、伊朗←今新疆境内 ← 甘肃河西走廊 ← 西安
四、评价汉武帝
汉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他在位五十多年里,实行许多重大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措施(见汉武帝的“大一统”),由于他“兴造功业”,多方建树,西汉王朝出现了政治、经济、文化大一统的局面,将西汉的统治推向鼎盛时期。但是汉武帝连年用兵,国力耗损,晚年时社会出现动荡。面对危机,汉武帝毅然颁布承认过失的“罪已昭”,宣布停止征伐,减轻赋税,除去暴政,“与民休息”,使西汉鼎盛局面又得以延续。
五、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1、官渡之战:200年,曹操以少胜多在官渡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赤壁之战:208年刘备、孙权联军以少胜多在赤壁打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3、三国鼎立的形成: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曹操不属于三国时代)
六、江南地区的开发
1、主要原因:
①优越的自然条件:江南温暖湿润,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②南方战乱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③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加速了南方经济发展的步伐(最重要原因);
④南北方人民共同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良田,使江南得到迅速开发。
2、江南地区的开发及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 ①三国时的吴国,重视农耕,江南经济得到发展;
②西晋末年,中原人民开始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生产技术和劳动力,促进了江南的开发;
③东晋南朝时期,使江南得到迅速发展;
④从五代十国起,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逐渐超过北方; ⑤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
七、北魏(鲜卑族)孝文帝(拓拔宏)改革与民族融合1、背景:
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拔部建立北魏。439年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的局面。各民族共同生活,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为了顺应这一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
2、主要内容:
(1)政府规定,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严禁贪污;
(2)实行均田制: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3)迁都洛阳:为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494 年迁都洛阳;(4)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下令鲜卑贵族采用汉姓,改穿汉族服装,学习汉话,提倡同汉族人通婚。
3、作用: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鲜卑族)政治改革家。
八、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初期,已经出现用于书写和绘图的纸。
东汉时候,宦官蔡伦总结劳动人民经验,于 105 年,改进了造纸术。
造纸术由我国传遍世界,推动 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对世界文化的传播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九、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1、佛教的传入:
佛教产生于古印度,西汉末年(公元前后)沿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东汉明帝时,派人到西域求取佛经,迎来西域高僧,并在洛阳建成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白马寺。佛教的传播,对我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道教的兴起: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道教的思想来源于战国时期的道家思想和神仙方术,奉老子为教主,称他为“太上老君”。
张陵是道教的创始人之一,教徒尊他为张天师。(追求长生不老,得道成仙的宗教)
十、石窟艺术
1、开凿的原因:
南北朝时期的石窟是统治阶级为了宣扬佛教而开凿的。(石窟艺术与都佛教的盛行有关)
2、主要的石窟群:
①云冈石窟(在今山西大同,开凿于北魏前期);
②龙门石窟(在今河南洛阳,开凿于北魏至隋唐时期);
③敦煌莫高窟(在今甘肃敦煌,开凿于隋唐时期)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十一、《史记》《资治通鉴》
1、《史记》:
是一部杰出的历史巨著。作者是汉武帝时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编写史书的典范,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资治通鉴》:
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这部书按年、月、日顺序,叙述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隋朝—唐朝
一、隋唐科举制度、大运河的开凿
1、隋唐科举制度
(1)隋文帝(杨坚)开始用分科考试办法选官员。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唐朝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2)作用: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参加政权;同时,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士族手里,集权到中央。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
2、大运河的开凿
(1)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605年——610年;
(3)大运河的概况:
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或最北点)涿郡(今北京),南至(或最南点)余杭(今杭州),全长四五千里;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从北到南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三点四段通五河”)
(4)意义: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是唐朝诗人对京杭大运河的赞颂)
二、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
2、“贞观之治”: 李世民经“玄武门之变”登上皇位,他就是唐太宗,年号贞观,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它的统治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出现繁荣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治国方略:
(1)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
(2)重视纳谏,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
(3)善于用人。他任命房玄龄,杜如晦(房谋杜断);(4)沿用和完善隋朝三省六部制;
(5)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弊政;
(6)重视文化教育,完善科举制;
3、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位期间继续推行唐太宗发展生产的政策,还破格提拔许多有才能的人,在她统治期间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史称她的统治有贞观遗风。
4、开元盛世:唐玄宗前期任用姚崇、宋璟为相,励精图治,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三、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唐朝的粮食以粟和稻谷为主;饮茶之风风靡全国,茶叶生产成为江南农业的重要部门;新的工具:曲辕犁和筒车;抗天灾能力增强(抗旱、治蝗)。
2、手工业——丝织业发达,以轻盈精薄著称(服装主要以丝、麻为主);越窑的青瓷和邢窑的白瓷最负盛名,唐三彩是闻名于世的艺术珍品。
3、商业——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城内有坊(住宅区)、市(商业区)之分,边疆各族和外国商旅云集,店铺林立,繁华异常。此外还有洛阳、扬州和成都也很兴盛。
四、评价唐太宗:
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他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统治才能巩固。
他善于用人和重视纳谏;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合并州郡;重视文化教育,发展科举制度;采取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开放政策,促进了边疆各族的发展和对外交往的繁荣。
在他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但是,作为封建帝王,他同样对人民进行剥削和压迫,在晚年他的骄矜情绪和享乐思想逐渐滋长,而且他杀兄逼父夺取皇权的行为,是不足称道的。
五、以谴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1、唐与日本的关系:
①谴唐使:
中日两国在隋唐时期交往密切,谴唐使是日本政府派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谴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技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日本,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谴唐使来中国的有十多
次,在留学生中最有名的是阿倍仲麻吕。
②鉴真东渡:
唐朝赴日本最有名的是鉴真和尚,他应日本僧人的邀请,六次东渡,终于到达日本,那时他已双目失明,他在日本弘扬佛法,还把唐朝的医学、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介绍到日本,对中日经济文化的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在奈良创建的唐招提寺,被日本人民视为艺术明珠。
2、唐与天竺的关系:
①玄奘西游:贞观年间,高僧玄奘西游天竺取经,他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最杰出的使者,他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等地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②我国的造纸术在唐时传入天竺;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学习熬制砂糖的技术。
以上史实说明,唐朝政府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其影响是双向性的。一方面在与日本、天竺等国的交往中,先进的唐朝文化极大地影响了这些周边国家,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另一方面,唐朝也吸收了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使唐朝文化更加灿烂辉煌。因此,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开始把中国人称为“唐人”。
3、唐朝中外交流的历史启示:
①一个国家只有经济、文化先进发达,才能对国外产生巨大的辐射力和吸引力,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仰慕。(对外交往发达的最主要原因)
②一个国家在确保主权独立的前提下,只有对外开放,鼓励交流,才会有所得益,有所进步。
③国家和民族不论大小强弱,均有所长;一个国家只有积极开放,虚心学习,才能充分吸取别人的精华,丰富自己的文化。
六、赵州桥、敦煌莫高窟、雕版印刷术
1、赵州桥: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比欧洲早700多年。
2、敦煌莫高窟:石窟艺术在隋朝有很大的发展。坐落在今天甘肃省西部的敦煌莫高窟大多是隋朝时开凿的,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3、雕版印刷术:我国在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隋唐已有雕版印刷。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辽、宋、夏、金—元朝
一、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1、经济重心南移:五代十国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的农业生产逐渐超过北方。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2、农业:两宋时期,由于政府提倡,水稻在淮河和黄河流域大力推广种植。从越南引入的优良品种占城稻也得到推广,太湖流域成为重要的粮仓。南宋时棉花的种植从北宋时的两广、福建推广到长江流域,棉花在两宋逐渐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
3、纺织业: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南宋后期棉纺织业迅速兴起
4、制瓷业:两宋重要瓷窑有遍布各地,其中定窑、均窑、哥窑(烧出裂纹)等,久负盛名。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为著名瓷都。
5、采矿业:北宋时煤大量开采,东京城的百姓已开始用煤做燃料。
6、造船业:宋朝时,我国是世界上造船水平最先进是国家。广州、泉州、明州等地都有发达的造船业。南宋沿海地区制造的海船,规模宏大。(从泉州出土的南宋海船就可以证明)
7、商业:
①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②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城市,城市布局打破了唐朝的“坊”“市”界限,商业活动不再限制在特定的区域;还有娱乐场所“瓦子”;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它的繁荣景象)。③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人口达到百万。
8、海外贸易:宋朝对海外贸易实行鼓励政策。重要的外贸港口有泉州、广州、明州等。
两宋政府在这里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海外贸易收入,在两宋财政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国以输出瓷器和丝织品为主。进口货物多为香料、象牙等。
二、辽(契丹族)、宋、西夏(党项族)、金(女真族)等政权的并立
1、辽的建立: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国。契丹皇帝辽太宗从后晋皇帝石敬唐手中得到幽云十六州,后来改国号为辽。(1125年金灭辽)杨家将的故事与辽(契丹)有关。
1005年,北宋与辽结成澶渊之盟,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
2、北宋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宋太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定都天京(今河南开封),史称北宋。(北宋:960——1127年金灭北宋)
3、西夏的建立: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建立大夏,史称西夏。
4、金的建立: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金太祖)在会宁称帝,国号金,后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今北京)。
5、南宋的建立:1127年,赵构(宋高宗)建立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岳飞的抗
金斗争赢得了人民的尊敬。1141年,南宋与金达成和议,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三、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统一全国、民族融合
1、成吉思汗统一蒙古:1206年,蒙古贵族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
成吉思汗是我国古代蒙古族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成吉思汗不属于元朝)
2、忽必烈建立元朝、统一全国:1271年忽必烈(元世祖)改蒙古为元朝;1276年灭南宋,文天祥组织军队抗元,最终失败,1279年统一全国。
3、行省制度:元政府建立行省制度(简称行省或省,忽必烈时开始实行)对全国实行有效统治。
4、元政府设有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5、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
6、元朝时,泉州成为全国第一大港。与当时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列为世界第一的大港口。
7、回族的形成(民族融合的发展):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边疆各族和一些定居在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逐渐融合,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四、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资治通鉴》
1、活字印刷术:北宋时,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
2、指南针:司南——我国最早的指南仪器(战国),后又制成指南针。北宋时,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广泛使用,并由阿拉伯传到欧洲,为欧洲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重要条件。
3、火药:是古代炼丹家在炼丹时发明的,唐末开始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在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武器有火箭、突火枪、火炮等。
13、14世纪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4、《资治通鉴》: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这部书按年、月、日顺序,叙述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明朝
一、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1、明朝的建立:1368年初,朱元璋以应天为南京,称皇帝,建立明朝。朱元璋就是明太祖。明太祖加强君权措施:
①废行中书省(行省),设三司; ②废丞相,权分六部;
③设殿阁大学士,逐步形成内阁制度; ④设锦衣卫,由皇帝指挥。
2、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一种表现。明太祖时设锦衣卫;明成祖时,设立特务机构——东厂,以宦官为统领,由皇帝直接控制;明朝中期,又设立西厂。
3、八股取士(加强思想统治):明朝沿用科举制度选拔官吏,实行八股取士。命题范围是四书五经,文体是八股文。对文化的发展起了阻碍作用。
二、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1、郑和下西洋:(今年已经有600周年)
(1)西洋: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即太平洋沿岸地区)和印度洋沿岸地区。(2)目的: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3)时间及到达地点:1405年--1433年,郑和前后七次下西洋,经历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秋冬顺东北、西北季风出发,夏季顺西南、东南季风返回。(泉州灵山圣墓内的郑和行香碑上,记载了郑和第五次航行前来此处行香的史实。)
(4)意义:
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交往。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的伟大航海家。
(5)郑和下西洋取得成功的原因: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②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③造船技术先进,指南针用于航海; ④我国人民积累了丰富的航海经验;
⑤郑和本人的勇敢、不怕困难和卓越的组织领导能力等。
2、戚继光抗倭:明朝中期,戚继光率戚家军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1565年,东南沿海的日本倭寇基本肃清,保卫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封侯非我 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
3、西方传教士东来:欧洲天主教传教士,也在这时来到我国传教(最有影响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他也是第一个把孔子和儒家思想介绍给西方的人),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4、1553年,葡萄牙侵占澳门。(葡萄牙是最早侵略我国的西方殖民者)
第三篇:2014中考法律知识点
2014中考法律知识点
456、法律对未成年人的四大特殊保护(四道防线)护。
7为辅。
9的有效途径是非诉讼途径,包括投诉、调解、裁决、仲裁、复议、申诉。最正规、最权威、最有效的途径是诉讼途径,即向人民法院起诉。
111213、要地位。
14、违法行为,都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受到法律制裁。
17181920、法定继承:母。要求:按顺序继承。分配份额:一般情况均等,特殊情况也可不均等。
遗赠:(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
212223
24尊严权。
25裁、向法院起诉。
第四篇:中考说明文知识点集锦.
中考说明文,简单来讲考的就是说明文的 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 特征、说明方法、说明语 言、说明文的结构及创新题型。常规答题技巧如下: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1、说明文的 类型 :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 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 可以从两个 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 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 …… 的 ……(对象加内容。
2、说明文的 语言 :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3、说明 方法 :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 ××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 ××特点。对事物的特征 /事理分门别类加 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 ××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 ××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 /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 /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 ××特点, 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 ××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 /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 /事理加以 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 /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 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 用。
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 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 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 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 “ 因为、所以 ”“ 首先、其次 ”。
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 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便于读者理解。(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 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 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 “ 事理 ”、“ 科学事理 ” 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5、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6、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 总 —— 分 ” 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 “ 首先 ”“ 其次 ”“ 还 ”“ 也 ”“ 此外 ” 等词 语
7、中心句: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
其他文体文章也如此。
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2紧扣表秩 序的词语,如 “ 首先 ”“ 其次 ”“ 还有 ” 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8、说明语言
类型
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对策:答:准确 /生动形象 / 地说明了事物 “……” 的特征 /事理。类型
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对策:答:(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类型
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 比较 ”“ 几乎 ”“ 相当 ” 等词表程度修辞;“ 大约 ”“ 可能 ”“ 左 右 ” 等表估计, “ 多 ”“ 有 余 ” 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 xx 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
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 “ 准确 ” 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 5:指代 ——“ 这些条件 ”、“ 这种现象 ”“ 同样道理 ” 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 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 是其中的一部分。
9、常见考点:
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
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第五篇:2018中考政治备考知识点整理
目录(政治)
内 容
--------------页码
【篇一:加强法制观念】--------------------2 【篇二:社会主义建设-----------------------
2-3 【篇三:相亲相爱一家人--------------------
-3 【篇四:国建宪法日设立的意义】-----------
国情国策篇————————-----------------4-6 2018年中考政治重要观点整理之法律制度-----7-8 2018年中考政治重要观点整理之心理健康---8-10 综合汇总()------------------------------------10-14 2018中考政治:关于“一”的知识点-----15 2018中考政治:关于“两个”的知识点------16 2018中考政治:关于“三个及以上”的知识点------17-18 2018中考政治:关于“十六最”的知识点--18 2018中考政治:关于“十个前提”的知识点--19 2018中考政治:关于“十五个根本”的知识点--19 2018中考政治:关于“十个前提”的知识点----20 2018中考政治:关于“8个原则”的知识点----21 2018中考政治:“7个标志”的知识点----------21 2018中考政治:“9个重点及重要”的知识点----22 2018年中考政治必背知识点(以关键词整理)-22 “四主”类 : “基本”类、“基础”类------------22-23 “根本”类 :、“本质”、“实质”、“性质”类:、“集中”、“集中体现”类---23
“集中”、“集中体现”类“制度”类、“核心”、“中心”类-----24 “关键”类、“目的”、“目标”类“原则”、“原因”类--------------
25、【篇一:加强法制观念】 2018中考政治备考知识点整理
(一)青少年需要树立的法制观念。
1、宪法至上的观念。
2.遵纪守法,尊重社会道德的观念。
3.珍惜权利,正确行使权力,自觉履行义务的观念。
4.权利和义务相一致的观念。
5.违法、犯罪要受到法律制裁的观念,青少年要敢于、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观念。
6.坚决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利益、统一的观念。
7.依法保护自己的观念。(青少年学生要有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8.依法保护环境的观念。(环境保护,人人有责)
(二)法律含义及其作用。
1、基本特征: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2.我国法律作用:保障社会公共生活,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环境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是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惩治违法犯罪的有力武器。
(三)树立宪法意识
1、宪法的地位和作用: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法律效力,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一切国家机关,组织和全体公民的行为准则。
2.宪法规定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公民权利有:人身自由受法律保护、未成年子女要求父母抚养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合法财产和消费者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有政治自由权利和选举权、被选举权,批评权,建议权。公民义务有:赡养父母、受教育、依法纳税、维护祖国统一、安全、荣誉和利益、守法和*的义务。
(四)依法
1、要学法、懂法:明确自身权益和义务。
2.要守法。
(1)青少年为什么要守法?:因为A.法律代表国家的意志,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B.我国法律体现人*志,是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惩治违法犯罪的有力武器。C.只有自觉守法才能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守法是公民的义务。所以,我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青少年要平等的守法,违法也要承担法律责任。
(2)青少年如何守法?:要正确行使权力,自觉履行义务。正确行使权力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和他人的合法权益;不得超越宪法和法律的范围。自觉履行义务必须自觉做法律所规定的时,不做法律所禁止的事。
(3)用法、:用法就是要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依法履行法律义务,促使自己健康成长;*就是要敢于和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通过斗争维护自身国家、社会、集体和他人合法权益,这也是公民的义务。
【篇二:社会主义建设】(一)生产力的观点
1、重视生产力中劳动者的主导作用。
2.发展生产力的作用:社会发展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生产力的发展是引起生产关系以及整个社会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二)社会主义建设
1、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点)
社会主义本质决定我国突飞猛进的发展: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实现了人 民当家做主,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成就)
2、我国当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表现为:生产力水平较低;科技和民族文化素质不高、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差距)
3.贯彻党的基本路线
(1)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
(2)要团结依靠全国各族人民。
(3)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立国之本,政治保证);坚持改革开放(发展动力)。
(4)坚持自力更生原则,发扬艰苦创业精神。
(5)奋斗目标: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
4.当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1)以德治国。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依法治国。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提高公民*法制观念。
5.治国战略
(1)科教兴国战略①实施原因:A.劳动者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他们是生产工具的制造者和使用者,他们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B.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对生产力有推动作用,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C.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科技、人才竞争,而我国科技和民族文化水平还不高,制约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D.科技的竞争关键又是人才的竞争,培养人才关键靠教育,所以我们应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②具体措施:依法保障和促进科技和教育的发展,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培养人才,倡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
【篇三:相亲相爱一家人】
一、关于孝敬父母
1、为什么要孝敬父母?(1)父母把子女看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爱子女胜过爱自己。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真挚的爱。我们成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父母的呵护、教诲和影响。(2)父母在生活上抚养照顾我们,教给我们基本的生活技能。(3)父母从思想品德上,关怀教育我们,引导我们确立人生目标,教我们如何做人。(4)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律规定子女必须履行的义务。(精神上安慰、生活上照料)
2、怎样孝敬父母?
子女要尊重父母,热爱父母,回报父母。对父母要有礼貌,理解父母的心意,听取父母的教诲,关心父母健康。体贴父母的辛劳,分担父母的忧愁,不向父母提出过分要求。
二、学会与父母沟通
1、影响与父母沟通的因素:(1)心理方面: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在逆反心理(原因、表现)的支配下,对于父母的批评产生抵触情绪,感觉与父母沟通困难,影响沟通。(2)与父母之间的矛盾、误解也影响沟通。
(3)由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生活经历不同,在家庭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影响与父母沟通。
2、与父母沟通的技巧:
(1)要理解自己的父母。理解父母的唠叨,这是父母对子女的疼爱;理解父母的殷切希望,体谅他们在关爱方式上的不当;理解父母也有烦恼,希望得到子女的安慰。
(2)要尊重自己的父母。尊重父母的意见和建议;尊重父母的个性和优点;当与父母有矛盾和冲突时,作出必要的让步;与父母意见发生分歧时,不回避、疏远和顶撞。(3)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主动向父母汇报自己的学习和身心健康,主动和父母聊天,和父母开展一些增进感情的活动,交换彼此的看法等。(结 【篇四:国建宪法日设立的意义】 合13页的技巧和方法)。
国家宪法日是哪一天?——2014年11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设立国家宪法日为12月4日。
国家宪法日的意义——《决定》指出,十二月四日定为国家宪法日,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将每年十二月四日定为国家宪法日。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凡经过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
1、设立“国家宪法日”,是一个重要的仪式,传递的是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理念。
2、设立国家宪法日,不仅是增加一个纪念日,更要使这一天成为全民的宪法“教育日、普及日、深化日”,形成举国上下尊重宪法、宪法至上、用宪法维护人民权益的社会氛围。
3、设立国家宪法日,也是让宪法思维内化于所有国家公职人员心中。权力属于人民,权力服从宪法。公职人员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没有凌驾于人民之上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2018年中考政治重要观点整理之法律制度
2018年中考政治重要观点整理之心理健康 2018中考政治:关于“一”的知识点
1.一个中心工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P107/108)
2.一个最基本国情: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知124)
3.一个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知108)
4.一个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知118)【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5.一个最可靠保证(经济快速发展的奥秘):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知123)
6.一个根本保证:坚持党的领导(知139)
7.一个重要指导方针、重大战略思想: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知118)【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8.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权利是履行义务的前提,义务是享有权利的基础(知144)
9.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发展(知119)
10.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知3/知101)
11.第一继承顺序:配偶、子女、父母(知98)
12.依法进行自我保护的第一原则:保护生命(NP29:知12)
13.处理好民族关系的一个总原则:民族平等(NP105:知1)★一个强国之路:坚持改革开放(知128)
★一个立国之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知129)
★一个出发点和归宿:人民的根本利益(知117)
★一个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知113)
★一个新的战略起点:机遇和挑战同在(知173)
★一个崇高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青春(知183)
★一个共同理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知181)
★一个最高理想:共产主义理想(知182)
★一个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知121)
★第一资源:人才资源(P156)2018中考政治:关于“两个”的知识点
1.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P107)
2.两个治国方略: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知87)
3.两个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知146)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知156)【社会保障制度(也属于经济制度)】
4.人民代表产生的两种方式: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P115)
5.当今时代的两个主题:和平与发展(知168)
6.财产继承的两种方式: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遗嘱继承优先)(知96)
7.知识产权同时具有两方面的内容:人身权和财产权(知102)
8.导致挫折的两个方面的因素:外在的客观因素(通常难以控制)和内在的主观因素(多数可以控制)(知32)
9.成才的两种因素:内因和外因(知187)
10.发展先进文化,提高人们的素质,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知116)11.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两部专门法律:《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NP25:知6)
★两个“小康”:总体小康(2000年)、全面小康(2020年)(P5)
★两个必由之路:勇于创新是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必由之路(知41)
各民族的团结合作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NP107:知12)
★两个根本途径: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是:艰苦奋斗(知185)
解决其他所有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P107/133)
★违法行为的两层含义: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NP35:知30)
★树立法治观念的两层含义:树立严格遵守法律,以及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合法权益的观念(知89)2018中考政治:关于“三个及以上”的知识点
1.“三个代表”: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知115)
2.“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知148)
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知138)
4.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知25/知164)
5.开放的世界要求我们青少年: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大旗,切实树立平等、开放、参与的国际意识(知177)
6.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集体成分(知151)
7.非公有制经济主要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以及股份制企业中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知153)
8.人才,从内涵上说(三要素):一是有知识、有能力;二是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三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作出贡献(P156)【人才的含义(知186)】
9.四个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P105)
四个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P4)
10.五个国策:对外开放、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民族区域自治
11.五个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对外开放战略
12.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知61)13.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知81)
14.主体:竞争的主体是:人(知59)
市场经济的主体是:企业(知60)
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知78)
经济制度中的主体:以公有制为主体、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知146、知156)
★三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P108笔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知114)
★三大民族政策:民族平等政策、民族团结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NP105:笔记)
★人类文明的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相互促进、全面发展的过程(知2)
★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家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知4)
★法律的三个基本特征: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对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NP34:问11)
★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具有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NP35:知31)
2018中考政治:关于“十六最”的知识点
1.最基本国情: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知124)
2.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知135)
3.社会和谐,国家长治久安是人民群众的最高利益(知85)
4.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NP107:知9)
5.承担的责任,有主有次,有轻有重。最重要的是:国家责任和社会责任(知17)
6.树立法治观念是文明社会对公民最起码的素质要求(知88)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够经受各种风险考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可靠保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知123)
8.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知125)
9.最基本的权利:人身自由权(NP38:知47)
10.最基本的政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知141)
11.最根本的、起着决定作用的理想:社会理想(知180)
12.人类最崇高、最进步、最科学的理想(最高理想):共产主义理想(知182)
1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知131)
14.法律的最主要特征: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NP34:知25)
15.人身权利中最重要、最起码的权利:生命健康权(NP27:知8)
16.对自己祖国最深厚的情感:爱国(NP46:知69)2018中考政治:关于“十个前提”的知识点
1.合作的前提:分工(知45)
2.良好合作的前提:公平(知54)
3.依法治国的重要前提:建立科学完备的法律体系(有法可依)(知82)
4.权利是履行义务的前提,义务是享有权利的基础(知144)
5.我国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前提:自主创业、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知160)
6.和平与稳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知175)
7.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知178)
8.各民族的团结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条件(NP107:知8)
9.行使任何权利的总原则/前提:依法行使,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权利(知143)
10.和谐民族关系的前提:民族平等(NP106:知3)
2018中考政治:关于“十五个根本”的知识点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知113)
2.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实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领导(知139)
3.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P112)
4.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知134)
5.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知125)
6.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知120)
7.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艰苦奋斗(知185)
8.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P133)
9.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根本目的:保证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知80)
10.合作产生的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客观要求(知44)
1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知131)
12.对外开放/走向世界/加入WTO的根本原因:经济全球化趋势在不断发展(P138)
13.民主政治建设(如:人大制度)的根本目的:保证人民当家作主(P113)
14.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因此国家能够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知48)
15.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时代课题:和平问题(知175)
2018中考政治:关于“十个前提”的知识点
1.合作的前提:分工(知45)
2.良好合作的前提:公平(知54)
3.依法治国的重要前提:建立科学完备的法律体系(有法可依)(知82)
4.权利是履行义务的前提,义务是享有权利的基础(知144)
5.我国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前提:自主创业、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知160)
6.和平与稳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知175)
7.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知178)
8.各民族的团结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条件(NP107:知8)
9.行使任何权利的总原则/前提:依法行使,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权利(知143)
10.和谐民族关系的前提:民族平等(NP106:知3)
2018中考政治:关于“十五个基础”的知识点
1.未成年人保护的基础:家庭保护(NP24:知3)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经济(知152)3.实现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文化基础:各族人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知23)4.诚实是守信的思想基础,守信是诚实的外在表现(知64)5.法律是道德的保障,道德是法律的基础(知86)6.公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经济权利(知94)7.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知145)8.建立诚信社会的基础:诚信政府(知67)9.权利是履行义务的前提,义务是享有权利的基础(知144)10.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知178)11.综合国力的基础:经济和科技实力(知169)12.社会主义各民族间的团结以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统一为基础(NP106:知5)13.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基础是:各民族的团结(NP107:知8)14.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教育(NP47:知75)15.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自然资源(NP48:知84)
2018中考政治:关于“8个原则”的知识点
1.善于合作,必须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共享合作成果(知53)
2.竞争的基本原则:道德准则和法律规范(知58)
3.在分配继承遗产时:要遵循男女平等、养老育幼、和睦团结、互谅互让的原则(知97)
4.分配原则: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知157/知158)
5.行使任何权利的总原则/前提:依法行使,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权利(知143)
6.依法进行自我保护的第一原则:保护生命(NP29:知12)
7.解决民族问题、处理民族关系的一个总原则:民族平等(NP105:知1)
8.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原则: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NP107:知9)2018中考政治:“7个标志”的知识点
1.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主人的标志: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
2.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标志: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三大改造”完成 3.中国革命进入崭新的历史阶段的标志: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P99)4.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的标志: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知110)5.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文字的出现(知19)6.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依法治国(知76)7.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继续发展的重要标志: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知165)2018中考政治:“9个重点及重要”的知识点
1.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诚实守信(知68)2.重要指导方针、重大战略思想: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知118)3.重要战略机遇期:21世纪头20年(知174)4.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知151)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知154)6.关心社会发展,更重要的是:要明确自己作为社会成员和国家公民,对社会、国家应尽的职责和义务,以健康心态亲近社会、融入社会,以实际行动服务社会、服务人民(P8)7.诚信学习、诚信考试,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诚信,是对自己负责(P68)8.道德力量是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P10)9.社会和谐,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国(P79)
一、“四主”类
2018年中考政治必背知识点(以关键词整理)
1、我国“一国两制”中的国家主体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2、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主体是公有制。我国分配制度的主体是按劳分配。
3、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先进生产力的主要标志是科学技术。
5、我们参与经济生活的主要表现于日常生活的消费和理财。
6、我国经济大舞台上的主角是公有制经济。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是国有经济。
二、“基本”类
1、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我国的基本国策有对外开放、计划生育、保护环境。
3、最终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4、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是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
5、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依法治国。
6、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7、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8、公民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是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
9、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P37
10、我国环境的基本状况: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已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11、我国资源的基本国情: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十分严重。
12、“两个基本点”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13、我国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和必然要求是: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
14、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立法)、有法必依(守法)、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执法)。
三、“基础”类
1、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2、我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政治基础:四项基本原则。
3、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
4、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发展教育和科学。
5、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是教育。
6、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自然资源。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大自然。
7、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基础是工农联盟。
8、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物质文明的发展。
9、国家立法活动的基础是宪法。普通法律的立法基础:宪法
四、“根本”类
1、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在各方面形成与……充满生机和活力。(P38)
3、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四项基本原则;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4、中国发展的根本基点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5、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是教育。
6、实现经济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大计是发展科技、教育。
7、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8、我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
9、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是宪法。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宪法。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是宪法。
10、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有国家性质、根本制度、国家根本任务、基本经济制度等。
11、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共同富裕。
12、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首要的和根本的要求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3、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保证是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4、提升广大人民的综合素质和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的根本是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
1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16、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
17、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18、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五、“本质”、“实质”、“性质”类
1、我国改革的实质(性质):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的本质:发展问题。
3、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是:共同富裕。
4、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义社会。
六、“最”类
1、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一国两制。
2、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立法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共同富裕。
4、最富有责任心的人的共有情感:面对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
5、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为了祖国的统一和繁荣结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6、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
7、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
8、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法律地位和效力或最具权威的是:宪法。
9、最能考验公民责任意识的是:国家处在危难时刻。
七、“集中”、“集中体现”类
1、社会责任感的集中体现:不言代价与回报地履行责任。
2、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4、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科学技术。
5、中华民族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集中体现: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击非典精神、三峡移民精神等。
6、体现共同富裕原则的经济成分:集体经济。
7、艰苦奋斗集中表现为创业精神。
八、七、“集中”、“集中体现”类
1、决定一个国家民族未来的事业是:教育。决定人们一生命运的事业是:教育。
2、实现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条就是: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3、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是:科技创新能力。
4、我国实行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决定因素是: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
5、我国实行的分配制度的决定因素是:基本经济制度。
九、“制度”类
1、我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
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5、我国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6、我国的两种制度指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
十、“核心”、“中心”类
1、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2、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3、我国现代化建设各项工作的中心:经济建设。一个中心指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5、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
十一、“关键”类
1、控制人口增长的关键是:少生。
2、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发展,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者。
3、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的是:国有经济。
十二、“目的”、“目标”类
1、基本路线确定的奋斗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在各方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比较成熟、比较定型的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与活力。
3、在实际工作中,要牢牢把握大局的目的是:发展。
4、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根本目的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教材P114“六个更加”。
6、实现共同理想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的:实现最高理想(共产主义)。
十三、“原则”、“原因”类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原则: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管理。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3、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发展两岸关系的原则: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5、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
6、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则:集体主义。
7、中华文明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断,历久弥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 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