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56个民族节日全集(★)

时间:2019-05-14 12:09: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56个民族节日全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56个民族节日全集》。

第一篇:中国56个民族节日全集

中国56个民族节日全集

1.蒙古族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意。此外还有那达慕、马奶节等。

2.朝鲜族

其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老人节等。还有三个家庭的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每逢回甲节、回婚节时,子女、亲友、邻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寿。

3.傣族

傣族的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均与佛教有关。

4.东乡族

东乡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样,每年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都来源于伊斯兰教。

5.布朗族

厚南节是布朗族盛大的年节,每逢农历三月清明节后7日,即阳历4月13日—15日举行。节日里,主要活动是相互泼水,其仪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朴的传统方式——迎接太阳的习俗举行,所以,人们称之为迎接太阳的节日。

6.怒族

主要节日有:春节,怒语称“吉佳姆”,又称盍司节;仙女节,又称鲜花节,是居住在贡山一带的怒族的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谷神,怒语称“汝为”,原碧江县匹河一带怒族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二九日,举行祭祀活动,祈祷谷神保佑。

7.塔塔尔族

塔塔尔语叫“古尔邦艾提”,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借词,阿拉伯语“卡尔邦”,意为“献身”。古尔邦节,是在伊斯兰教教历12月10日,即“肉孜节”之后70天。古尔邦节、开斋节、圣纪节三大节日。

8.回族

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这三个节日都是宗教节日。开 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士尔”的意译,所以也叫“尔德”节,在新疆还有“肉孜”节的叫法。古尔邦节,开斋节后第70天,即伊斯兰教历的12月10日,是古尔邦节。古尔邦节也称“宰牲节”,是穆斯林赴麦加(麦加:伊斯兰教的圣地)朝觐的最后一天。这一天要沐浴净身,室内焚香,斋戒半日。上午人们要去清真寺参加会礼,向麦加叩拜,请阿訇宰牲,将所宰牛、羊肉的一部分分赠亲友、济贫施舍;圣纪节,是纪念先知穆罕默德诞生的日子,这天是伊斯兰教历3月12日,也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纪念活动一般在清真寺举行,在活动中要诵经演说,讲述圣绩。有的地方还在这天举行盛大的尔麦里会(善事宴会),宴请宾客。

9.满族

满族受汉文化的影响,节日与汉族相近,重视过农历新年。正月十五过灯节,正月二十五祈求来年过“添仓节”,农历二月二是“锁龙”的日子,还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虫王节”,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添仓节,每年正月25日,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杆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虫王节,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1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

10.黎族

黎族的节日与黎族的历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解放前黎族的节日,在邻近汉族地区和黎汉杂居地区,大多都用农历,节日与汉族相同,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就黎族来说,过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节日是春节和三月三。

11.纳西族

纳西族人民的节日有许多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但春节的活动内容却与汉族不同,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同西南许多民族一样,纳西族也有火把节。而本民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是骡马会、农具会、龙王会和朝山会。

12.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有古尔邦节和开斋节圣纪节。

13.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

14.独龙族

独龙族的传统节日只有一个,人们称“卡雀哇”或“德里哇”,意为年节,时间在农历腊月 中,具体时间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时间长短视食物准备情况而定,节日期间,人们要举行 祭山神仪式,唱歌跳舞。15.藏族

藏族的节庆活动很多,几乎每月都有一个节日,而且民间节日和宗教节日互相穿插。传统节日中以藏历新年、沐浴节、雪顿节和望果节最有规模、最具特色。此外还有达玛节、赏花节、上九节、郎扎热甲节、俄喜节、罗让扎花、沐浴节、驱鬼节、响浪节、酥油花灯节、望果节、转山会等等。

16.侗族

各地侗族大多要过春节,时间也是正月初一。有些地方在10月底或11月初择日过侗年。4月8日或6月6日为祭牛节,节日时不准使用牛。此外,还有抢花炮的花炮节,吃新米的吃新节,停止生产活动,以及各姓氏自己过的姓氏节及赶歌会、姑娘节、斗牛节、花炮节等。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据说,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能人财两旺,幸福安康。集会地点还唱侗戏、演彩调、吹芦笙、“多耶”、打篮球等助兴。花炮节是侗族人民最热闹的节日。

17.僳僳族

僳僳族的主要节日有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传统的刀杆节,在节日会场的中央,竖起两根约20米的粗大长杆,上面像梯子一样绑上36把长刀作为横档,刀口向上,谓之刀杆。正午时刻,鞭炮鼓点齐鸣,五名僳僳族汉子身着大红袍,头戴蓝布帽,在刀杆下将斟满的白酒一饮而尽,纵身跳上刀杆。他们双手扶握住上层的刀面,赤脚蹬着锋利的刀刃,勇敢地攀援而上,爬至杆顶,取出鞭炮燃放,一时间鞭炮声欢呼声响成一片。爬杆者下来后,人们纷纷向他敬献美酒,能爬刀杆的人在僳僳族中很受尊敬。爬杆结束后,青年男女还进行丢烟包活动,男女各站一边,互相投掷,如果姑娘接着小伙子的烟包,并收藏起来,就说明姑娘接受了小伙子的爱慕之情。阔什节,“阔什”是僳僳语的译音,“岁首”之意。阔什节,是僳僳族人民的节日。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之间举行,历时两三天。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18.毛南族

春节放鸟飞、端午找草药。毛南族也过端午节,还有南瓜节、重阳节。

19.俄罗斯族

俄罗斯人传统的民族节日主要与宗教信仰有关,每年公历的1月7日俄罗斯族均欢度圣诞节。纪念耶稣降生。

20.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的主要节日是农历新年。

21.维吾尔族

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节。22.瑶族

瑶族的民族节日较多,主要有盘王(即盘瓠王,畲、瑶族传说中的始祖,传说是一只名叫“盘瓠”的龙犬)节、达努节等。达努节是为纪念创世女神密洛陀而过的节日,日期为农历五月二九日。此外还有“耍歌堂”节,又叫“耍望”节、晒衣节、干巴节、月半节、祝著节等。

23.佤族

佤族和汉族一样过春节。还有插种节、新米节。

24.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人的节日分传统节日与宗教节日。宗教节日则指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

25.仡佬族

祭山、吃新、过年,是仡佬族普遍过的三大节日。

26.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不管是牧民、猎民还是农民,都以农历新年为主要节日。腊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牧区五月二十二日要过“米阔鲁”节,实际是由一种生产活动演变而成的节日。这一天,要统计牲畜的数目,给马剪鬃尾、打烙印。人们在5月初五早起采艾蒿戴在头上,去河边洗脸、沐浴,以求安康。牧区还有“祭敖包”,这是从宗教祭祀演变成的节日,要举行赛马等活动。

27.苗族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

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花山节、晾桥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

28.白族

白族人民主要节庆活动有大过年、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耍海会、拜日望等。同汉族相同,也过清明、端午、中秋等。其中三月街、火把节饶有特色。

29.畲族

畲族主要过三月三和畲族畲族春节。

30.土族

土族传统的节日春节、端阳节与汉族相同。本民族的节日和庙会有旧历正月十四佑宁寺官经会,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四等。

31.锡伯族

锡伯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等,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要算是抹黑节和西迁节。

32.德昂族

有关门节和开门节,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节),是虔诚的佛教徒最大的净居把斋节日。还有泼水节。33.彝族

彝族年,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人民的年节。根据彝族的历法,一年10个月,每月36天。年节无固定日期,一般在金秋10月上旬择一吉日举行,此外还有跳公节、插花节及二月八年节等。

34.土家族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中,“以赶年”最为隆重,每年农历春节,汉族过除夕,土家族部是在汉人至少提前一天过年,所以叫“赶年”,土家族过“小年”,也要比汉人提前一天。还有土牛毛大王节。

35.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的节日有春节、中秋节等,大致与汉族的传统节日相同。但达斡尔人对这些节日却有自己传统的节庆习俗特点。

36.阿昌族

耍白象是阿昌族传统节日。

37.保安族

民族传统节日也都是伊斯兰教的重大节日,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

38.珞巴族

珞巴族以桃树开花为岁首,月亮周期变化12次为1年。每年庄稼收获后,珞巴族都要举行近两天的丰收节,叫做昂德林节。节日期间全村男女身穿盛装,各家端出准备好的美酒,共享节日食品。

39.壮族

三月三歌会、春节、陀螺节、陇端节、吃立节、娅拜节等。

40.哈尼族

“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因在农历十月间进行,故又称“译腊和实”,即十月年。“好收”,是元江县那婼一带哈尼族三大节日之一,虽不及“扎勒特”和“苦扎扎”那么隆重,但它特别重要,当地哈尼族认为,不过此节,新的一年尚未真正来到,十月岁首也只是个序幕。“好收色”是“染黄饭”的意思,当地汉族称之为“黄饭节”或“二月年”。当地哈尼族以此节祭献仓摩米天神的使者布谷鸟和“笔苦”鸟,因此节日是在听到布谷鸟和“笔苦”鸟的第一次呼叫之后,选择一个亥猪日举行,节日一天结束;“矻扎扎”节,每年夏历五月的“矻扎扎”,是滇南哀牢山一带哈尼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历时3—5天,其庆典活动极为隆重;“耶苦扎”,是西双版纳一带哈尼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从每年农历六月的第一个属牛日(哈尼人的吉日)开始,节期3—5天,过节期间,人们都停止上山生产劳动,在家里吃喝玩乐,或外出走亲串友。节日期间,还举行赛马、打陀螺、跳竹筒舞等活动。41.拉祜族

拉祜族统一的节日有五个,即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火把节和八月月圆节。其中春节是最大有节日。这些节日的来历和过节的内容,都有其本民族的特色。按照拉祜族的历法,一轮12天,一月30天,一年12月,后来按照汉族的历法三年润一个月,但他们还是润月不润节,所以在拉祜族地方,碰上润月年,就会出现过两次节和过两次年的情况。有的地方过前一个月的节,不过后一个月的节。

42.仫佬族

仫佬山乡几乎每1个月都有节日。由农历正月初一春节(即农历年)开始到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灶王爷上天,十二月三十日(大年)或十二月二十九日(小年)的除夕,全年的每个节日都有其活动的形式与风格。有春节、二月春社日,牛生日、祭真武等。

43.普米族

普米族节日,主要是“大过年”、“大十五节”、“供岩洞”、“转山会”、“尝新节”等,这些节庆活动,多与生产劳动和宗教习俗有密切的联系。

44.基诺族

这是纪念基诺族创世纪祖阿嫫尧白的纪念日,一般在6月间举行,历时3天。阿嫫尧白创造了基诺族及其山川、日月、动物、植物,最后在造田运动中遭人暗算而殉难。基诺族的节日与祭祀活动基本不分的。

45.布依族

查白歌节是布依族的重大节日。每逢农历六月二十一日这天,贵州、广西、云南三省区边界的布依族青年男女就从四面八方聚集在兴义县的查白场,举行盛大的歌会。歌节上的浪哨(唱歌)是布依族青年男女的社交恋爱活动。浪哨时要互甩糠包,包上缀有多条绣花穗须,抛甩时犹如彩蝶漫天飞舞,十分好看。此外还有布依族的大年辰、布依族三月

三、布依族四月八、六月六等。

46.哈萨克族

节日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和纳吾鲁孜节。前三个是源于伊斯兰教的节日。纳吾鲁孜节是哈萨克族传统节日。“纳吾鲁孜”是哈萨克语“送旧迎新”之意,节期在民间历法的新年第一天(公历3月22日前后)。

47.水族

水族有许多传统节日,最隆重的当推“端节”。水族有自己的历法,“端节”就选择在水历十二月至次年二月(相当于农历八月至十月),时值大季收割、小季播种,也是水历的年终岁首,因此是辞旧迎新、庆贺丰收、祭祀祖先的盛大节日。

48.羌族

羌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羌历新年,羌语称“日羌节”,时间是农历十月初一。另一年节日是“祭山大典”,又称祭山会、山神会等。49.塔吉克族

节日分传统节日和宗教节日两大类。迄脱乞迪尔节是他们的传统节日,每年三月举行。宗教节日就是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塔吉克族不封斋,所以开斋节不如其他两个宗教节日热闹。该族最隆重的宗教节日是巴罗提节,亦称灯节,每年斋月前两个月举行。

50.京族

京族岁时习俗中隆重的民族节日为“唱哈节”,包括祀神、祭祖、文娱和乡饮四项重要活动。“唱哈节”的日期各地有所不同。澫尾、巫头两地在农历6月初十,山心在8月初十,红坎在正月十五。“唱哈节”在哈亭内举行。各地都建有“哈亭”,各村“哈亭”选用上等木料,有独特的民族形式。

51.高山族的节日

台湾高山族的排湾人,每年十月金秋季节,各个部落都要举行丰收节的盛会。热情的排湾人总是请来许多客人,一起庆祝丰收。人人把家中的好酒好菜带到盛会地点,首先敬族长或村长一杯“敬长酒”,祝愿大家幸福快乐。然后以酒代茶,任客人狂饮。高山族的春节别具特点:其一,以往每当除夕夜晚,一些寺庙里要演出“避债戏”,欠债欠租的人躲进寺庙里看戏;其二,全家人在大年夜里,要一齐围坐在放火锅的大圆桌子前聚餐;其三,“走春”,是民间“拜年”的俗语,特别盛行,走春人所到之处互致祝福,主人以装有糖果、甜菜的食盒款待;其四,春节期间,高山族同胞有吃“长年菜”的习俗。长年菜也叫“芥菜”,吃这种菜预示寿命长。住在台湾兰屿岛上的高山族雅美人的妇女,大都留着长长的头发,每逢年节,她们便在村寨草坪上翩翩起舞,随鼓乐有节奏地把头发抛前抛后,一扬一落。据说跳这种长发舞,是祝父母长辈延年益寿之意。

52.汉族节日

汉族的节日很多,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等等。过“春节”又称为过年,是汉族人千百年来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过年时,除夕要守岁,初一要拜年。

汉族传统节日,主要有腊祭、祭灶、春节、元宵、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

53.赫哲族节日

乌日贡节 “乌日贡节”产生于1985年,意为娱乐或文体大会,每两年举行一次,时间在农历五月中旬,节期2至3日,地点在同江市与饶河县赫哲族聚居区轮流。

54.门巴族节日

门巴族的节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类是宗教节日,一类是岁时年节。宗教节日主要在曲科节、萨嘎达瓦节、主巴大法会、达旺大法会,岁时年节主要有门巴族新年。

曲科节:在每年的六月庄稼成熟时举行。过节时人们聚集起来,举行隆重的朝拜仪式,然后在喇嘛和扎巴的带领下,背经书举经幡,围绕村庄和庄稼地转一周,祈求神灵保佑,人丁兴旺,庄稼丰收。群众自备酒饭,在地头田间载歌载舞,整个活动进行2—3天。萨嘎达瓦节:相传藏传佛教的佛祖释加牟尼诞生和圆寂的日子是藏历四月十五日,为了纪念这一天,门巴族地区的所有寺庙念经祈祷,举行各种宗教活动。到时每家都要拿出一定数量的糌粑、酥油和青稞酒,交给寺庙,寺庙的喇嘛再把糌粑做成“措”分给大家吃,众人互相敬酒吃喝,到晚上,每家房前屋后还要点酥油灯,以示庆祝,并把这一天作为进入农时的标志,从这一天开始,人们就要开始做农活了。

主巴大法会:是墨脱宗全宗性的大法会,在丰收年的十一月至十二月间举行,历时3—18天不等,歉收之年不举行。主要活动有念经、跳神、演出宗教戏剧等。人们自备酒肉、食物,欢聚一起,白天饮酒观看跳神表演,夜晚在野外点燃篝火,载歌载舞,欢度节日。

达旺大法会:在每年的藏历十一月二十九日举行,历时三天。节日里,人们除了观看跳神表演、传统戏剧《卓娃桑姆》、跳牦牛舞等,还要举行一些自娱活动,如赛马、拔河、射箭等。

55.裕固族节日

裕固族的节日主要有春节、剪马鬃节、祭祀“腾格尔汗”活动和藏传佛教的宗教节日。祭“腾格尔汗”仪式源自古老的萨满教习俗。“腾格尔”在裕固语中是“天”的意思,“汗”是神的意思,“腾格尔汗”即“天神”(也称“长生天”)。从初一到十五为宗教节日的正月大会,寺院多举办酥油灯花展,僧人头戴牛头马面等假面具跳“昌木”(护法)舞,边跳边念念有词,场面十分隆重。

剪马鬃节

在每年农历四月中旬择日举行,一般为期两天。届时马主要准备酥油、奶茶、青稞酒、手扒肉等食品及剪马鬃用的盘子,盘子里还放置一座用炒面疙瘩垒成的7至8层小塔,塔上浇有酥油,凝固的酥油可使塔固定在盘里。塔表示四面八方平安富足。剪马鬃的剪刀把上也系条吉祥的白色哈达。

56.景颇族节日

景颇族的节日有全民性的传统目瑙纵歌节、生产方面的新米节、南瓜节、包谷节、青年人的能仙节等。

第二篇:民族节日

彝族

火把节: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五日,习俗:点火把、摔跤、斗牛、歌舞

插花/打歌节:二月初八,习俗:采集杜鹃花插于各处

密枝节:二月初八,习俗:祭龙树、野餐

祭龙节:二月初八,习俗:跳芦笙舞

赛衣节:三月二十八日习俗:赛衣

三月会:三月二十八,习俗:赶集、跳舞、青年男女盛装跳“左脚舞” 白族

三月街:三月十四至十六日,习俗:物资交流、赛马、赛龙舟、歌舞

绕三灵: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习俗:绕山、祭祖、跳霸王鞭、八角鼓舞

火把节:六月二十五日,习俗:驱邪求吉、祈求丰收

本主节:日期不一,习俗:供奉“本主”、诵经唱文,焚香磕头、歌舞、游乐、竞技等

石宝山歌会:七月末八月初三天,习俗:弹唱白族情歌

苗族

花山节:一月三日,习俗:对歌、跳芦笙舞、爬花杆

纳西族

米拉会/棒棒会:五月十五日,习俗:赛马、农具交易会

祭天:节期不定,习俗:祈年求丰,消灾除邪

骡马大会:三月七月,习俗:牲畜交易

三朵节:二月初八,习俗:赛马、跳“阿哩哩”、野餐

七月会:七月中旬,习俗:大牲畜交易、对歌

摩梭人

朝山节:七月二十五日,习俗:祭拜女神、歌舞、射箭、结交阿夏

景颇族

目脑纵歌:一月十五日,习俗:跳文崩舞

藏族

成佛日:四月一至四日

跳神法会:藏历除夕,习俗:跳神节目

赛马会:五月初五,习俗:搭帐篷,野炊、宴客、赛马

成道日:十月二十五日

端阳节:五月初五,习俗:赛马、跳锅庄舞、弦子舞、野餐

雪顿节:藏历六月底七月初,习俗:晒大佛、跳藏戏、过林卡

布依族

牛王节:四月八日,习俗:吃牛王粑、给牛散食、歌舞

傣族

泼水节,习俗:歌舞、赛龙舟、泼水、放升高

采花节,习俗:采花献佛

送龙节:公历一月,习俗:送祭品给龙神

哈尼族

扎哩作:一月一日,习俗:祭祖、对歌、荡秋千、宴请

阿玛突:二月属龙日,习俗:祭山、祭祖、祭社林等

新米节:八月第一二个龙日,习俗:尝新、祭天、祭亲奠

苦扎扎:六月,习俗:对歌、跳舞、祭天神

十月年:十月,习俗:祭祖、通街宴

姑娘节:二月二日,习俗:野餐、唱歌跳舞

祭母节:三月第一个属牛日,习俗:祭母、唱思母歌

壮族

陇端节:三月,习俗:物资交流、青年男女对歌、社交

傈僳族

刀杆节:二月八日,习俗:上刀山、跳嘎

赛歌会:腊月或正月上旬,习俗:赛歌、沐浴

澡堂会:春节,习俗:沐浴、交友

回族

开斋节:回历十月一,习俗:礼拜、赠“油香”等

古尔邦节:回十二月,习俗:团拜、宰牛羊等

拉祜族

葫芦节:十月,习俗:跳芦笙舞、物资交流、扩拾节:正月初一,习俗:接新水、跳芦笙舞、狩猎

祭太阳神:立夏日,习俗:敬献神灵、祈祷年丰

佤族

拉木鼓节:腊月,习俗:拉木鼓、剽牛、跳舞

瑶族

盘王节:五月二十九日,习俗:祭祖、歌舞

普米族

转山会:五月五日,习俗:转山、歌舞、鸣枪

阿昌族

会街:九月十五日,习俗:耍青龙、白象、跳象脚鼓舞

基诺族

祭大:三月,习俗:跳鼓舞、竹杆舞、打陀螺

水族

端节: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习俗:铜鼓舞、对歌寻偶

独龙族

卡雀哇:腊月,习俗:剽牛、祭天、跳锅庄、互邀作客

爱伲族

耶苦扎:六月,习俗:打秋千、跳舞、聚餐

怒族

鲜花节:三月十五日,习俗:采集鲜花、祭祀仙女

怒族年:腊月二十九日,习俗:射箭、打石头靶、歌卜(猜唱)、荡秋千、舞蹈等[3]。

蒙古族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意。此外还有那达慕、马奶节等。

朝鲜族

其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老人节等。还有三个家庭的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每逢回甲节、回婚节时,子女、亲友、邻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寿。

东乡族

东乡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样,每年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都来源于伊斯兰教。

布朗族

厚南节是布朗族盛大的年节,每逢农历三月清明节后7日,即阳历4月13日—15日举行。节日里,主要活动是相互泼水,其仪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朴的传统方式——迎接太阳的习俗举行,所以,人们称之为迎接太阳的节日。

塔塔尔族

塔塔尔语叫“古尔邦艾提”,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借词,阿拉伯语“卡尔邦”,意为“献身”。古尔邦节,是在伊斯兰教教历12月10日,即“肉孜节”之后70天。古尔邦节、开斋节、圣纪节三大节日。

满族

满族受汉文化的影响,节日与汉族相近,重视过农历新年。正月十五过灯节,正月二十五祈求来年过“添仓节”,农历二月二是“锁龙”的日子,还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虫王节”,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添仓节,每年正月25日,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杆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虫王节,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1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后来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

黎族

黎族的节日与黎族的历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解放前黎族的节日,在邻近汉族地区和黎汉杂居地区,大多都用农历,节日与汉族相同,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就黎族来说,过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节日是春节和三月三。

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有古尔邦节和开斋节圣纪节。

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

独龙族

独龙族的传统节日只有一个,人们称“卡雀哇”或“德里哇”,意为年节,时间在农历腊月 中,具体时间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时间长短视食物准备情况而定,节日期间,人们要举行 祭山神仪式,唱歌跳舞。

侗族

各地侗族大多要过春节,时间也是正月初一。有些地方在10月底或11月初择日过侗年。4月8日或6月6日为祭牛节,节日时不准使用牛。此外,还有抢花炮的花炮节,吃新米的吃新节,停止生产活动,以及各姓氏自己过的姓氏节及赶歌会、姑娘节、斗牛节、花炮节等。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据说,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能人财两旺,幸福安康。集会地点还唱侗戏、演彩调、吹芦笙、“多耶”、打篮球等助兴。花炮节是侗族人民最热闹的节日。

傈僳族

傈僳族的主要节日有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传统的刀杆节,在节日会场的中央,竖起两根约20米的粗大长杆,上面像梯子一样绑上36把长刀作为横档,刀口向上,谓之刀杆。正午时刻,鞭炮鼓点齐鸣,五名傈僳族汉子身着大红袍,头戴蓝布帽,在刀杆下将斟满的白酒一饮而尽,纵身跳上刀杆。他们双手扶握住上层的刀面,赤脚蹬着锋利的刀刃,勇敢地攀援而上,爬至杆顶,取出鞭炮燃放,一时间鞭炮声欢呼声响成一片。爬杆者下来后,人们纷纷向他敬献美酒,能爬刀杆的人在傈僳族中很受尊敬。爬杆结束后,青年男女还进行丢烟包活动,男女各站一边,互相投掷,如果姑娘接着小伙子的烟包,并收藏起来,就说明姑娘接受了小伙子的爱慕之情。阔什节,“阔什”是傈僳语的译音,“岁首”之意。阔什节,是傈僳族人民的节日。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之间举行,历时两三天。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毛南族

春节放鸟飞、端午找草药。毛南族也过端午节,还有南瓜节、重阳节。

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的主要节日是农历新年。

维吾尔族

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

佤族

佤族和汉族一样过春节。还有插种节、新米节。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人的节日分传统节日与宗教节日。宗教节日则指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

仡佬族

祭山、吃新、过年,是仡佬族普遍过的三大节日。

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不管是牧民、猎民还是农民,都以农历新年为主要节日。腊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牧区五月二十二日要过“米阔鲁”节,实际是由一种生产活动演变而成的节日。这一天,要统计牲畜的数目,给马剪鬃尾、打烙印。人们在5月初五早起采艾蒿戴在头上,去河边洗脸、沐浴,以求安康。牧区还有“祭敖包”,这是从宗教祭祀演变成的节日,要举行赛马等活动。赫哲族乌日贡节是赫哲族人一个新生的节日,诞生于1985年。“乌日贡”意思为娱乐或文体大会,每两年举行一次,一般在农历五六月间举行,历时三天。

畲族

畲族主要过三月三和畲族畲族春节。

土族

土族传统的节日春节、端阳节与汉族相同。本民族的节日和庙会有旧历正月十四佑宁寺官经会,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四等。

锡伯族

锡伯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等,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要算是抹黑节和西迁节。

德昂族

有关门节和开门节,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节),是虔诚的佛教徒最大的净居把斋节日。还有泼水节。

土家族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中,“以赶年”最为隆重,每年农历春节,汉族过除夕,土家族部是在汉人至少提前一天过年,所以叫“赶年”,土家族过“小年”,也要比汉人提前一天。还有土牛毛大王节。

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的节日有春节、中秋节等,大致与汉族的传统节日相同。但达斡尔人对这些节日却有自己传统的节庆习俗特点。

阿昌族

耍白象是阿昌族传统节日。

保安族

民族传统节日也都是伊斯兰教的重大节日,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

珞巴族

珞巴族以桃树开花为岁首,月亮周期变化12次为1年。每年庄稼收获后,珞巴族都要举行近两天的丰收节,叫做昂德林节。节日期间全村男女身穿盛装,各家端出准备好的美酒,共享节日食品。

哈尼族

“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因在农历十月间进行,故又称“译腊和实”,即十月年。“好收”,是元江县那婼一带哈尼族三大节日之一,虽不及“扎勒特”和“苦扎扎”那么隆重,但它特别重要,当地哈尼族认为,不过此节,新的一年尚未真正来到,十月岁首也只是个序幕。“好收色”是“染黄饭”的意思,当地汉族称之为“黄饭节”或“二月年”。当地哈尼族以此节祭献仓摩米天神的使者布谷鸟和“笔苦”鸟,因此节日是在听到布谷鸟和“笔苦”鸟的第一次呼叫之后,选择一个亥猪日举行,节日一天结束;“矻扎扎”节,每年夏历五月的“矻扎扎”,是滇南哀牢山一带哈尼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历时3—5天,其庆典活动极为隆重;“耶苦扎”,是西双版纳一带哈尼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从每年农历六月的第一个属牛日(哈尼人的吉日)开始,节期3—5天,过节期间,人们都停止上山生产劳动,在家里吃喝玩乐,或外出走亲串友。节日期间,还举行赛马、打陀螺、跳竹筒舞等活动。

拉祜族

拉祜族统一的节日有五个,即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火把节和八月月圆节。其中春节是最大有节日。这些节日的来历和过节的内容,都有其本民族的特色。按照拉祜族的历法,一轮12天,一月30天,一年12月,后来按照汉族的历法三年润一个月,但他们还是润月不润节,所以在拉祜族地方,碰上润月年,就会出现过两次节和过两次年的情况。有的地方过前一个月的节,不过后一个月的节。

仫佬族

仫佬山乡几乎每1个月都有节日。由农历正月初一春节(即农历年)开始到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灶王爷上天,十二月三十日(大年)或十二月二十九日(小年)的除夕,全年的每个节日都有其活动的形式与风格。有春节、二月春社日,牛生日、祭真武等。

普米族

普米族节日,主要是“大过年”、“大十五节”、“供岩洞”、“转山会”、“尝新节”等,这些节庆活动,多与生产劳动和宗教习俗有密切的联系。

基诺族

这是纪念基诺族创世纪祖阿嫫尧白的纪念日,一般在6月间举行,历时3天。阿嫫尧白创造了基诺族及其山川、日月、动物、植物,最后在造田运动中遭人暗算而殉难。基诺族的节日与祭祀活动基本不分的。

哈萨克族

节日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和纳吾鲁孜节。前三个是源于伊斯兰教的节日。纳吾鲁孜节是哈萨克族传统节日。“纳吾鲁孜”是哈萨克语“送旧迎新”之意,节期在民间历法的新年第一天(公历3月22日前后)。

水族

水族有许多传统节日,最隆重的当推“端节”。水族有自己的历法,“端节”就选择在水历十二月至次年二月(相当于农历八月至十月),时值大季收割、小季播种,也是水历的年终岁首,因此是辞旧迎新、庆贺丰收、祭祀祖先的盛大节日。

羌族

羌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羌历新年,羌语称“日羌节”,时间是农历十月初一。另一年节日是“祭山大典”,又称祭山会、山神会等。

塔吉克族

节日分传统节日和宗教节日两大类。迄脱乞迪尔节是他们的传统节日,每年三月举行。宗教节日就是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塔吉克族不封斋,所以开斋节不如其他两个宗教节日热闹。该族最隆重的宗教节日是巴罗提节,亦称灯节,每年斋月前两个月举行。

京族

京族岁时习俗中隆重的民族节日为“唱哈节”,包括祀神、祭祖、文娱和乡饮四项重要活动。“唱哈节”的日期各地有所不同。澫尾、巫头两地在农历6月初十,山心在8月初十,红坎在正月十五。“唱哈节”在哈亭内举行。各地都建有“哈亭”,各村“哈亭”选用上等木料,有独特的民族形式。

第三篇:民族节日作文

民族节日作文

民族节日作文

(一)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方,都有着不同的节日,不同的节日都有着不同的含义。

布朗族---厚南节是布朗族盛大的年节,每逢农历三月清明节后7日,即阳历4月13日—15日举行。节日里,主要活动是相互泼水,其仪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朴的传统方式——迎接太阳的习俗举行,所以,人们称之为迎接太阳的节日。

藏族——藏族的节庆活动很多,几乎每月都有一个节日,而且民间节日和宗教节日互相穿插。传统节日中以藏历新年、沐浴节、雪顿节和望果节最有规模、最具特色。此外还有达玛节、赏花节、上九节、郎扎热甲节、俄喜节、罗让扎花、沐浴节、驱鬼节、响浪节、酥油花灯节、望果节、转山会等等。

鄂温克族——鄂温克族不管是牧民、猎民还是农民,都以农历新年为主要节日。腊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牧区五月二十二日要过“米阔鲁”节,实际是由一种生产活动演变而成的节日。这一天,要统计牲畜的数目,给马剪鬃尾、打烙印。人们在5月初五早起采艾蒿戴在头上,去河边洗脸、沐浴,以求安康。牧区还有“祭敖包”,这是从宗教祭祀演变成的节日,要举行赛马等活动。赫哲族乌日贡节是赫哲族人一个新生的节日,诞生于1985年。“乌日贡”意思为娱乐或文体大会,每两年举行一次,一般在农历五六月间举行,历时三天。

塔塔尔族——塔塔尔语叫“古尔邦艾提”,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借词,阿拉伯语“卡尔邦”,意为“献身”。古尔邦节,是在伊斯兰教教历12月10日,即“肉孜节”之后70天。古尔邦节、开斋节、圣纪节三大节日。

这些民族都有着自己的节日,但是他们也有一个共同的节日那就是——春节。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让我们一起感受着一切的美好生活,一切的节日吧!

民族节日作文

(二)中国的版图上有56个少数民族,而每个民族的特色都是与众不同且别具特色。而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维吾尔族。因为维吾尔族是中国北方的古老民族,并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维吾尔族目前有800多万人口,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满族、回族,已经接近,甚至超越了苗族,位居于少数民族人口总量的前五名。

维吾尔族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例如家喻户晓的“新疆舞”,那婀娜的舞姿使人着迷,还有>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乐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等,这些都是闻名中外的。还有维吾尔族位于我们“三山夹两盆”的新疆,新疆盛产葡萄,且新疆的葡萄汁多味甜,使葡萄成为维吾尔族最具代表性的水果。

维吾尔族的人很喜欢跳舞,所以他们的舞蹈也分好几种,最常见的就是:顶碗舞、大鼓舞、铁环舞、普塔舞,而伴舞的乐器,当然也不下数十种。

以上关于维吾尔族的介绍都是耳熟能详的,但可是有一样可能很少会提起,那就是维吾尔的民族医术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来维吾尔族的人不单只舞跳得精美绝伦,并且医术也是如此高明。

虽然维吾尔族的文化传统远远不止这些,但仅仅是这些也足以让人不禁感叹:中国56个民族,果真与众不同、别具特色啊!

民族节日作文

(三)我国有许多的节日,而不同的民族则有不同的节日。

在蒙古族,有一项历史悠久的节日──那达慕节。“那达慕”是蒙语的译音,意为“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开始的那达慕,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传统盛会。

大型那达慕,摔跤选手为512名,骏马300匹左右,会期7~10天。无论哪一个民族与宗教信仰的人,均可报名参加。它的前身是“祭敖包”,是蒙古民族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创造和流传下来的具有独特民族色彩的竞技项目和游艺、体育项目。

那达慕节有着久远的历史。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举为蒙古大汗时,他为检阅自己的部队,维护和分配草场,每年7~8月间举行大聚会,将各个部落的首领召集在一起,为表示团结友谊和祈庆丰收,都要举行那达慕。举行那达慕时,人们都高声欢呼,欢迎英雄出场。热闹极了!人们都欢呼着:观众们大声为选手打气助威。这比赛不是比赛,而是各家的交流大会呀!

古代和近代的那达慕盛会都要进行男子“三艺”,摔跤、赛马和射箭的竞技赛。摔跤是蒙古族特别喜爱的一种体育活动,也是那达慕大会上必不可少的比赛项目。摔跤手要身着摔跤服。引人注意的是,摔跤手的皮坎肩的中央部分饰有精美的图案。蒙古族的摔跤有其特点:按蒙古族传统习俗,摔跤运动员不受地区、体重的限制,采用淘汰制,一跤就定胜负。摔跤技巧很多,可以用捉、拉、扯、推、压等十三个基本技巧演变出一百多个动作。可互捉对方肩膀,也可互相搂腰,还可以钻入对方的腋下进攻,十分特别。

那达慕节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流传下去。

第四篇: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

《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教学设计

张官屯乡张官屯小学

陈丽君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懂得感受生活的快乐。

2.通过对少数民族节日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民族团结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学会收集资料的能力、交往与表达的能力。知识目标:体验民族歌舞,进一步了解民族文化。知道几个少数民族传统的节日习俗和来历。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了解少数民族节日习俗、来历,通过看视频、听故事了解我国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民族团结意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活动准备:

学生:通过读书、看报、上网等形式,搜集有关少数民族节日的资料。教师:收集少数民族节日的相关资料,制作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孩子们,在前几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多少个民族呢? 生:五十六个

师:对,中华民族是一个团结的大家庭,但五十六个民族都有自己古老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由此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而其他民族人口相对较少,所以被称为少数民族。在这些少数民族中,也有着自己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每逢节日来临,人们就盛装打扮,唱歌跳舞欢聚欢庆。师:记得汉族有哪些民族节日吗?

生:正月初一(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五月初五(端午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初九(重阳节)(课件)

除了汉族,我国还有55个少数民族,他们也有着自己传统的民族节日。每逢节日,人们盛装打扮,置办酒席,歌舞欢庆。孩子们你知道有哪些民族节日呢?

学生:泼水节、火把节、那达慕大会、开斋节、古尔邦节等(出示课件)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踏上民族节日之旅, 去感受多姿多彩,璀璨迷人的民族文化。(板书: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

二、民族认识

(一)傣族介绍

师:课前,同学们都搜集了丰富的民族节日的资料,老师想先出个题测测你们。

师:(示视频)《月光下的凤尾竹》舞蹈 师:大家猜猜这是哪个民族的舞蹈?(傣族)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傣族都有哪些快乐的节日吗?(开门节、关门节、泼水节是傣族人民最重大的节日之一,它是一个快乐的节日,更是一个迎新的节日。)(出示课件)

师:你知道泼水节的来历吗?请把你搜集到的资料介绍给大家。(学生讲解)

师结:你瞧傣族人们的衣服都淋湿了可他们为什么还那么高兴?(人们在互相祝福。)

师:你能不能给大家做个泼水的动作?(生泼水)看,他把吉祥、幸福都送给大家了。

师:老师想让同学们认识一个人,(课件)认识图片中间的人吗?(是周总理。)

师:周总理穿着傣族人民的服装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他用这种实际行动表示了什么?我们来具体的了解一下再做回答。(看72页图片)

生:他对傣族同胞的关心与尊重。

师问:刚才,我们了解了傣族的节日习俗,那这些图片向大家展示的又是哪个民族的节日特色?(彝族、白族、纳西族、拉祜族、哈尼族、普米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

(二)那达慕大会

1.那达慕大会是草原人民最有特色的传统节日,这个节日令你最感兴趣的习俗是什么?(赛马、摔跤、射箭。)

2.那是怎样激烈、热闹的场面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播放视频:那达慕大会

看了刚才的场面,你有什么感受?

师结:行呀,蒙古族人民可好客了,不管是哪个民族的男女老少报名参加,他们都热情欢迎。不过,你可要有足够强健的体魄才行啊!

(三)火把节

1.介绍哈尼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火把节。(师出示火把节的图片同学们看)

2.补充介学生绍关于火把节的传说。

师小结:许多传统节日都是源于美丽的传说,就像火把节,它就包含着喜庆丰收的意义。(四)开斋节

1.介绍回族、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开斋节和古尔邦节。2解释开斋节

师小结:开斋节期间,人们白天不吃不喝,夜晚才进食,第七十天是古尔邦节,人们才举行盛大的仪式和庆祝活动,其目的就是为了祭祀祖先。

老师小结:我国少数民族的节日不胜枚举,民俗活动丰富多彩。还有维吾尔族的古尔邦节、肉孜节、巴罗提节,维吾鲁孜节,藏族的沐浴节、雪顿节、望果节、转山会、酥油花灯节、娱驴节、驱鬼节,满族的闹灯会、添仓节、虫王节、苗族的串山会、跳花节、杀鱼节、龙船节、赶歌节……

三、情感升华

56个民族,56朵花;56个民族,56种文化我们56个民族团结在一起,祖国才会更加强大。音乐声起《爱我中华》

师: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像我们中国有这么多的民族,这么灿烂的文化,面对这么多民族丰富多彩的节日,你最想说些什么? 是啊!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们是祖国的一员,无论身在何处,我们都将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团结互助为荣。各民族人民手牵手,心连心,为中华民族的强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板书设计:

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

泼水节——傣族

火把节——彝族、白族、佤族、纳西族、哈尼 开斋节——回族、维吾尔族 那达慕大会——蒙古族

丰富文化

繁荣经济

增进团结

陈丽君

2013年9月13日

第五篇: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

《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教学反思

柏井中心小学 张燕平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就是这种新型的活动课程,为年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环境中,学会分辨是非,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知,从而成为学生道德形成之路上的奠基石。《品德与生活》强调用活动式的教学形式为儿童开辟了一个宽阔的舞台。那么我们该怎样来利用这个活动舞台,让儿童在展现自我中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呢?我们在设计活动当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怎样组织进行高效的活动呢?这些问题成为教师迫在眉睫的问题。在《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一课实践探索中,我做了这样的一些尝试。

一、品德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教学内容生活化。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因此,在教学时,我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识和感悟,注意将已有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经验,充分利用学生已经知道了的知识,充分发挥已有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教学方式生活化。教学方式生活化,就是提倡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习,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让他们产生经验与顿悟,在感情的体验中学习。所以,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思想品德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

课后实践活动生活化。课后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和拓展,是指导学生从课堂回归生活,用掌握的知识指导现实生活的中介和桥梁。课后实践活动也是让学生用生活印证知识,深化认识的有效手段。因此,在课后,教师应该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让课堂教学再次回归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利用掌握的知识指导自己解决问题。

二、品德教学要贴近生活,走进生活,体验生活道德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中。道德寓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一定要从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验;一定要以活动为纽带,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思维去碰撞、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多方位的体验,成了驾起品德与生活的彩虹桥。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解决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便是自然的,而不是外加的因素。

体验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三个基本环节之一。强化体验是增强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的重要途径。只是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可见,体验在品德在生活的教学过程中是多么重要,只是强化重视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

另外,本节课的教学中忽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在今后教学中应注意。

下载中国56个民族节日全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56个民族节日全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

    《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教学设计 一、 古诗导入 引入课题: 1、这节是民族课,上课之前老师请大家欣赏几首我们学过的古诗。同学们回忆一下,说说这几首古诗分别描述的是我国哪个......

    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

    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 教学目标: 1、了解各少数民族也有许多风格各异的传统节日,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民族团结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能表达自己对节日的感受和见解,培养学生......

    多彩的民族节日

    多彩的民族节日 学习目标: 1、知道我国的一些传统节日,了解春节、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 2、培养自己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能清楚地表达自己对节日及喜庆活动的感受和见解......

    多彩的民族节日

    第二单元 生活中的习俗 第1课多彩的民族节日 单元概述: 本单元由“多彩的民族节日”“家有喜事”和“异国习俗”三个活动主题构成,主要让学生通过探究节日的习俗,感受到人们在......

    多彩的民族节日

    第二单元1、多彩的民族节日 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了解我国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 [智育目标]:了解我国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 [素质发展目标]:体验民族歌舞,进一......

    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

    《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少数民族节日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民族团结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知道少数民族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

    《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教学设计 刘老师 教学内容分析 : 《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这节课的内容,来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河北人民出版社)教材,五年级上......

    多彩的民族节日

    《绚丽多彩的民族节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绚丽多彩的民族》这节课是《品德与社会》(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走进地球村》这一板块儿“环球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