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教学分数的意义
淡教学分数的意义有感
如何教学分数的意义?教过分数的老师都知道:分数意义的教学是学习分数这部分知识的一个关键,是教学重点,同时也是教学难点。我们教学分数,更侧重学生在生活经验上的联系,而较少在学生已有数学知识上进行扩充。在分数意义教学中,有两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现将这两个问题进行不成熟的剖析,希望得到专家与同行的指点。
案例一:两个容易混淆的答案
在教学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后,我们会让学生做类似于这样的题目:3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5段,每段长是这根绳子的()/(),每段长()/()米。令我不解的是:在教学完分数的意义后,学生做“一根3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5段,每段长是这根绳子的几分之几”这样的题目正确率很高,以前学习小数除法时做“3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5段,每段长多少米”这样的题目时正确率也很高。但现在将两个问题合二为一,学生却反而不会了。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对分数的意义不理解!因为在前面的教学中,学生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准确说出分数的意义,能把一个具体的分数的意义讲得很清楚了;也不是学生不懂数量关系,在学习小数除法后,学生就会做这样的题目:3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5段,每段长0.6米。教学中出现这样的问题,往往是学生反反复复地练,老师不辞辛苦地讲。最终,学生还是没能解开心中的结,收效甚微。案例二:还剩这根绳子的7/6
在教学完分数加减法后我让学生做这样的题目:一根2米长的彩带,第一次用去它的1/3,第二次用去它的1/2,还剩几分之几? 初次碰到这样的题目,错误率也很高。很多学生的做法惊人的一致:2-1/3-1/2。其结果更是让教师失望:7/6!还剩7/6。虽然我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对比练习,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这种类型题目,如:①一根2米长的彩带,第一次用去它的1/3,第二次用去它的1/3,还剩几分之几?②一根2米长的彩带,第一次用去1/3米,第二次用去1/2米,还剩几分之几米?通过多次对比练习;学生能正确解答,但是这就能说明学生真正理解了吗?有不少学生只是多次被强化而记住了一个解题模式。反思
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学生解答两道题目的困难产生的根源其实是一致的。都是学生没能很好地区分分数的两种身份(分数既可以表示比值,也可以表示具体数量)惹的祸!为什么会产生混淆?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不妨看看教材(北师大版中是怎样编排分数这部分内容进行教学的。学生学习分数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三年级上册“认识几分之一”,教材由分东西引入分数;第二阶段是三年级下册的“认识几分之一”,不过是将单位“1”由一个物体拓展到一个整体,并根据分数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最后一次较为深入地、系统地学习分数是五年级下册,概括出单位“1”,总结分数的意义,在将分数的意义拓展到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上以后,再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材安排长时间地侧重于分数比值意义(表示部分与整体关系)的学习,而出现具体数量意义(除法的商)时,教师若没有及时沟通二者的联系,学生出现错误也就在所难免了。
如何让分数的这两种身份在学生头脑中不再相互干扰?我觉得关键是让学生对于分数的认识能够自然地融入到已有的数系中,并自然地对分数的两个身份进行沟通。
引入分数,要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更应让学生看到分数与整数的相同之处,在学生原有的认识基础上教学分数,对学生原有的知识进行扩充,完善其知识体系:当我们设定了一个标准后,我们以前用整数表示倍数关系;当与设定的标准比较的结果不够1时,我们就用分数来表示;而当这个标准是自然数1时,分数跟整数一样,表示具体数量。如果我们能用这种思想指导分数意义的教学设计,我想,学生头脑中的分数就不再显得那么特别,分数的两种身份就显得很自然,学生对分数的建构就不会另起炉灶了。学生会在已有数学经验的基础上接受分数,因为跟学生早已熟知的整数一样,分数没有什么特别。(而在此基础上教学分数应用题也相当容易)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突出分数是对整数的一次扩充,教材中也有所体现。那就是在学习“分数的意义”后,练习中安排的一道练习题:在直线上画出表示下面各分数的点。(第十册第37页第4题)可教学中我们部分教师只是把它当作一道普通的习题,练练而已。这道题目实际上是向学生渗透:当单位“1”是整数1时,分数就跟整数一样,是数家族中的一员。因为只有当学生头脑中建立了分数表示“具体数”的概念后,学生才能接受分数表示“除法的商”定义。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样的题目。
第二篇: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C组52号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分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分数的相对性。
2、方法与过程目标: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经历分数的建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感,使他们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分数的相对性。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合作交流,促进学生倾听、质疑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通过数学文化,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教学重点:
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分数的相对性。
教学难点:
建立单位“1”的概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一张正方形的纸、12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依托旧知,引出单位“1”
1、创设情景,复习旧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来这里之前,我的心情特别忐忑,仿佛有十五个吊桶在打水——你们猜怎么样?(七上八下)你能猜个数吗?(八分之七);此时此刻,听了同学们的回答,我信心倍增,相信,我们一定会把这节课上得百里挑一,你们能再猜一个数吗?(百分之一)。
师:这两个数都是什么数?(分数)关于分数,你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
出示一个苹果、2个苹果。
师:给你一个苹果,如何能得到二分之一呢?2个苹果呢?
师:想象给你100个苹果,你能得到二分之一吗?给你许许多多的苹果,你能得到二分之一吗?为什么你每次都能得到二分之一?同样是二分之一,每次分得的个数相同吗?为什么每次分得的个数不同呢?这越来越多的苹果还是一个物体吗?那是什么?(一些物体)
师:孔子说有句话“温故而知新”,我们在复习旧知识的过程中得到了新知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也可以得到分数。
2、讲解单位“1”
师:通过刚才分苹果,我们发现,一个物体、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大家想,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几来表示?(1)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板书单位“1”
师:同学们请思考,单位“1”为什么要加引号?它和自然数1一样吗? 师:是的,不一样,自然数1是一个数,而单位“1”是一个整体,它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一些物体,为了区别,为了突出它的重要性,我们要加上引号。同学们,明白了什么是单位“1”,你认为我们可以把什么看作单位“1”?
学生举例
师:“世间万物,小至一粒微尘、大到一个宇宙,少至一个物体,多至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单位“1”,我们把单位“1”平均分,就可以得到分数,同学们,你们想自己创造分数吗?
二、自主探究,理解“相对性”
1、动手操作,建构分数(1)、动手操作
正方形的纸:折一折、涂一涂创造分数 12根小棒:分一分创造分数(2)、同桌交流
我把()看作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份,取这样的()份,就是()
(3)、全班展示
师:创造的过程是快乐,刚才我看到很多同学沉浸其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分数,现在谁愿意上来展示一下自己的创造成果。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样的数叫做分数?并板书:若干份,一份或几份。
师:大家说的都很好,到底什么叫分数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大屏幕出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明确: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分数的意义
师:同学们,分数是相对于谁而言的?对,单位“1”,生活中,单位“1”随处可见,那么把单位“1”平均分而产生的分数也是唾手可得的——
3、联系生活,感受应用(1)看表说分数
结合课堂实际,边看表边说:“一节课40分钟,已经上了20分,已经上
了这节课的几分之几?还剩这节课的几分之几?
(2)点击现场说分数
师:同学们,你能从我们身边找出分数吗?(3)多媒体课件展示自己准备的分数。
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节水护水教育,帮助他人、关爱他人教育,民族大团结教育。
4、课堂回顾,质疑问难
师:一段美妙的歌曲之后,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本节知识。
师:请大家把目光聚焦到这里,想象,如果把中间这一部分逆时针旋转90度,它从形式上就变成什么?(分数),这里的若干份就是分数的什么?一份或几份就是分数的什么?
师:换个角度看问题,我们就拨云见日,豁然开朗,分母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分子表示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同学们,你还有什么疑问吗?请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三、多层练习,深化“相对性” 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题。基本练习:
这个层次我设计了两道题,通过 “慧眼识图”“点击生活”,使学生体会分数的相对性。
师:这两道题太简单了,我再增加点难度—— 提高练习:
这个层次我设计了两道开放题,第一题是一题多变,考察学生对单位“1”的理解,第二题是答案不唯一,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分数知识说一句话,考察学生对今天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师:还难不倒大家,继续来——
拓展练习
出示一个数轴,让学生在数轴上表示一个分数,然后说说自己表示的分数在二分之一的哪里,最后设疑:如果把二分之一这个点移到1和2的正中间,还能用二分之一表示吗?这个点对应的数是什么?
四、感受文化,增强信心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重新认识了分数,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一个分数,其实,在很多年以前就已经有了分数,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分数的历史渊源。
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走进分数的历史渊源,从古西腊的嘴巴形状表示分数,到古中国的算筹,到古印度,到古阿拉伯,直到现在,丰富的图片资料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为人类的聪明智慧感到骄傲。
然后,我适时总结,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分数的历史源远流长,关于分数,还有许许多多的知识,这些知识有待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去研究、去发现、去探索,你们有信心学好分数吗?你们有信心学好数学吗?只要你们有信心,你们就在会数学王国中探索到更多的知识!
第三篇:《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
“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正确地认识单位“1”,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对具体情境中分数的意义做出解释,有条理地运用分数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而分数的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怎样让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从具体的实例中逐步抽象归纳出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两个重点问题。因此,课中我能紧紧抓住本课的重点,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引导学生领悟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一)重视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对单位“1”的'认识和扩展,加深对分数的认识。课一开始,就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把一个物体平均分入手,引导学生归纳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接着以尝试解决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用分数表示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这一新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对所分物体个数的关注,通过思考、观察、比较,使学生理解了也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从而完成了对单位“1”的认识与扩展,也为揭示分数的意义做了较充分的准备。
(二)注重让学生在应用中巩固和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本节课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较丰富的学习材料,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讨论、归纳概括出分数的意义,而且还注意让学生经历分数在生活中应用的过程,如把全班人数平均分成6组,每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两组占几分之几,联系生活中常见的分东西的情景,分别让学生说说各用什么分数表示分得的结果,并对分数的意义作出解释。这样学生在应用中不但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认识,而且把对分数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同时也为今后学习分数应用题打下了基础。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2
《分数的意义》是一节概念课,是在学生对分数已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学生在三年级虽然已经学习了分数的认识,但是学生对分数的认识都是处于感性层面,都是与直观形象的具体图形、整体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本节课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也是把分数的概念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开始。
分数的意义是今后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和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前提,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而分数的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怎样让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从具体的实例中抽象归纳出分数的意义,从而能够有条理地运用分数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因此,我教学这节概念课的基本模式是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巩固——概念的发展。
一、概念的引入
概念的引入我采用的是在复习旧概念的基础上引入新概念。因为三年级时就接触分数,新旧概念联系紧密,就不用从概念的本义讲起,只需从学生已有的,与其相关联的概念入手,加以引申。
我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一个分数,并说出这个分数所表示的意义。此环节让学生回顾旧知识的同时,学生在说某一个分数表示的意义的时候,发现同一个分数,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表示不同的意义,从而对分数的意义提出疑问,对知识产生好奇,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热情就会高涨起来,我随即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学习重点。
二、概念的形成
概念的形成我大胆地交给学生自主探究,我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利用手上的学具(圆形纸、正方形纸、一条线段图片、一把香蕉(4根)图片、一盘面包(8个)图片)创造出?,并用阴影表示出来。这一环节中,学生在三年级分数认识的基础上,借助学具自由地表示?,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与交流中加深对?的意义的理解,感受分数的意义,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整体既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一些物体。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都大概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我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分数的意义,再由我来小结得出分数的意义,接着引出单位“1”,学习单位“1”。
认识分数单位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让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用一堆圆片代替书本的一堆糖,根据书本的要求将圆片分一分,然后完成书本的问题。这个环节我让学生经历实践的过程,让他们自己在“分一分”“圈一圈”“填一填”的过程中体会分数的'意义,在分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分的份数与分数的分母有关,所取的分数与分数的分子有关,顺而引出分数单位和分数单位的个数。
三、概念的巩固
概念的巩固是教学的第三个环节,拓展练习,深化理解,回归生
活。概念课探究新知用时比较长,所以我精选了两道练习题。第一是教材第47页的第5题,此题不但能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而且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体会到数学来自生活用于生活。第二题是教材第48页的第7题,此题紧扣分数单位的知识,更好的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练习反馈出大部分学生都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对分数的意义、单位“1”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这点达到了预计的效果。
四、概念的发展
概念的发展就是不失时机地扩展延伸概念的含义,每一道练习都是对概念的一次拓展,体现概念的发展过程。所以,我设计了有挑战性的扩展练习“围墙后面的秘密”,院子里种有一排果树,只有几棵是伸出墙外,若伸出部分树是这排树的六分之一让学生说出这排树共有多少棵。此题升华了本节课的知识,对于个别学生来说会有点难度,对于优秀的学生来说就是一次很好的提升机会。
回顾整课的教学,还是存有一些遗憾。比如一些细节上处理还是不够好。在新授部分将许多物品作为整体呈现时还是需要用一些符号使学生深入感受到将它们看作一个整体,在学生看书过程中缺少必要的引导和指导。还有就是练习的量还是较少,学生在技能层面发展不够。
然而,本节课也有好的地方。这是一节概念课,但本节课并不会显得枯燥,因为我注重教材的开放性和思考性,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和广阔的思维空间,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些学具,让学生自主创造出?这一环节中,我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探索,学生在小组合
作时积极主动地参与和探讨、质疑、创造,并逐步的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较好的体现了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的研究者。
我深信,只有教师做到创造性地教,学生才能创造性地学,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关键在于老师。在往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不断努力,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我的教学观念,要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观念,相信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思维的空间,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3
20xx年10月举行的全国小学数学课堂成果展示交流会好课纷呈,而张齐华老师执教的《分数的意义》更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听了这节课,我突然感悟到:尽管我的课与张老师的课还有很大的距离,但我应该有能力让我今后的课“效”起来。在下一阶段的教学中,我会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自我完善。
一、认真研读教材,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
记得张老师在介绍自己备课的过程时说过,为了这节课,他翻阅了小学、中学乃至大学的教材,认真琢磨了这个内容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中所占据的位置,特别是小学阶段的教材。再想想自己平时的教学:教案是提前抄好的,教参在上课前一天翻一翻、看一看,最多了解了解本单元、本册的内容。除非要上教研课或比赛课了,才急急忙忙借一些其他年级的教材看一看。这样的准备,能上出精彩的课吗?就在听完张老师的课之后几天,教研室陈老师要我组织秀峰区五年级数学老师进行一次集体备课,内容由我定。于是,我认认真真的翻阅了本册教参,发现课标版“简易方程”与以前的大纲版有较大出入,而且,教参详细的介绍了教材内容改动的原因、教学时应采取什么方法、重难点知识怎样处理等等,同时,我又查看了大纲版教材对于这个内容的安排,我猛然间觉得自己对“简易方程”这一单元的教学有了从未有过的自信。我也更深的明白了一句俗话:“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真谛。
二、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气氛
《分数的意义》一课,没有花哨的课件、没有美丽的童话故事、没有轰轰烈烈的数学活动,但从张老师的课堂却发现,学生的思维始终跟着老师走。是什么吸引了学生?自然、大方、自信、和蔼的教师,使学生思维敏捷,畅所欲言,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在这样和谐的气氛中,教学效果自然不一般。回过头来想想自己的教学,我也在努力的把自己定位成学生的朋友、学习的指路人,想方设法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关系,但这个“度”把握得不到位。有时学生疯过头了,自己要想法控制;有时学生爱理不理,又要连哄带骗。自己没能从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想出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面对学生。这也是我今后要努力地方向。
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张老师的课非常流畅,让听课的老师有一种“享受”的感觉,而灵活处理好预设与生成问题的能力,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又一关键环节。课堂教学活动面对着不同个性的学生,就决定了它是充满活力的生成的过程。学习过程中会自然生成许多我们课前无法预设的资源,张老师的课堂上,学生的回答也是他无法预料的,但我觉得张老师抓住了每一个偶发性的资源,并运用这些资源解决真正的问题。而读懂学生、读懂课堂、读懂教材是灵活运用生成资源的基础。这也是我要花大力气学习和练习的方向。
总而言之,张老师的课让我明白:有实效性的课堂,是对学生负责的课堂,是让学生获得知识的课堂,是学生快乐成长的课堂,是老师应该给学生的课堂。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4
讲授新知
1、教师出示: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这是把什么做为单位“1”,仿照这个例子,还可以把什么看作单位“1”。(学生举出大量的例子)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单位“1”可以是一个物体。
2、教师出示:把一米的线段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它的,这是把谁看作单位“1”,依照这个例子,还可以把什么看作单位“1”。(学生举出大量的例子)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单位“1”可以是一个计量单位。
3、教师出示:把6只熊猫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6只熊猫的三分之一,这里把谁看作单位“1”,仿照这个例子,可以把什么看作单位“1”(学生举出大量的例子)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单位“1”可以是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它们都可以作为“单位‘1’。
自学讨论
1、学生自学课本,教师引导:“把你认为重要的地方划下来,把你不太理解的地方标上去。”
(学生自学课本)
2、学生汇报:
收获比较多。教师随机板书。
疑问可能在“单位‘1’为什么要加上一个引号。
3、学生分组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分组解决问题。
4、教师引导学生强调:单位“1”跟自然数的“1”含义不一样。自然数的“1”只表示1个。实实在在的一个。而单位“1”可以是一个物体,可以是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所以:加上一个引号,以示区分。
分数的组成
1、请你自学书中的内容,把你认为重要的地方划下来。把你不懂的地方标上去。
(生自学课本,归纳出分数的组成有分子、分母、分数线三部分。分子表示到这们的几份。分母表示平均分成的份数)
2、同学讨论释疑。
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就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分数的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怎样让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从具体的实例中逐步抽象归纳出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2个重点问题。因此,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淡化形式,注重实质,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为核心,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体会、领悟单位“1”的含义、进而逐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人类生活与教学之间的联系应当在数学课程中得到充分体现。为此在课前复习的过程中,我设计了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几种。抛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以此来产生疑问进入课堂。所以就产生了分数。使学生体验到分数是因为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数学来源于生活。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去体会“在表示分数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从而抽象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使学生乐学、会学、创造性的学习,培养乐创新的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在课堂上,我把一些问题引导出来,而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织学习。并且,在课上,我走下去去帮助需要帮助的,及时为他们解决难题。
从总体上讲,这堂课还算成功,但是,在教学后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学生可能对于这抽象的现象不是很能接受,因此,有些学生还摸不着头脑。如何在以后接手班级时更好的教学好《分数的意义》,还希望大家能给我一点好的意见。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5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个单元知识点较多,连续性较强,自成一体,甘老师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审计,对本单元所学的主要内容进行整理和复习。
在教学过程中,甘老师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综合应用。充分体现学习不仅仅是只注重结果,更重要的是学习的过程。学生在整理知识点后进行进一步的概括(意义、分类、运用等),使学生明确各知识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突出数学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甘老师在课堂里注重创设民主氛围,突出主体。开放教学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复习运用的过程。教师始终是参与者和合作者。课始引导学生产生整理的需要,整理后先在小组内交流,推荐优秀作品,选代表介绍,然后让其他同学点评,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节课的复习、回顾不光是对自己劳动成果的再次分享,更是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再次体验,也是对自己学习经验的积累和升华,通过回顾,学生学会反思和梳理,把知识纳入认知体系中。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6
《百分数的意义》是第九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是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教学难点是体会百分数、分数、比的联系与区别。
借助例题的学习,我先出示了三名运动员的投篮情况的统计表,统计表中呈现的是每一名运动员投篮次数和投中次数,然后请学生思考:如果你是教练,怎样判断哪名运动员的投篮成绩好些?学生们经过思考马上想出了办法,交流时即刻有学生说出应该通过比较每人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来比较。此时,我立即追问学生为什么,学生们联系以前学习的知识说出了理由:因为每一名运动员投篮次数不相同,不能只看投中次数来判断成绩的.好坏。应该说这一部分的导入是相当顺利的。
课前我还布置学生去生活中收集一些百分数,所以课上让学生进行了交流。有些学生找到了衣服商标上的百分数,如:100%羊毛;97.4%棉;葡萄汁70%等。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我请学生们同桌之间先互相说说收集到的这些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然后再请几位学生全班交流,应该说课堂上的学习氛围较好,学生们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体会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运用,也能更好地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上完本课后觉得不足之处是对于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仅仅借助练习十九的第三题是不够的,很多学生还是不理解两者的区别。我想在第二课时中要想办法解决这一问题。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7
《分数的意义》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节课,它属于“数与代数”学习领域,是一节概念教学课。
新课的教授我采用的是在复习旧概念的基础上引入新概念。因为三年级时就接触分数,新旧概念联系紧密,就不用从概念的本义讲起,只需从学生已有的,与其相关联的的概念入手,加以引申。所以安排了第一环节回顾旧知,引入新课和第二环节交流预习,明确任务。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自学能力,学生获取了初步的认识,也就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重点。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全面参与举例,动手操作,自我创造等主动探究活动,学生理解了单位“1”的含义和分数的意义,并知道了分数单位的含义,整节课教学重点突出,难点也突破的很好,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基本达到教学目标。在整节课的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抽象、概括及实践能力获得了很好的发展,实际教学效果基本达到备课时的设想。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分数概念外延的认识,我有设计了游戏练习。其实,这道题主要体现概念的发展。概念的发展就是不失时机地扩展延伸概念的含义,每一道练习都是对概念的一次拓展,体现概念的发展过程。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我力求做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堂教学扎实有效。但由于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差异,及本人驾驭课堂能力的不足,一定出现了很多可以避免或值得斟酌的问题,敬请大家多多指导!本节课的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
(1)、在时间的安排上过于平均、松散,以至于出现前松后紧和拖堂现象;
(2)、个别知识点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教师还是心有余悸地展开讨论,占用较多时间;
(3)、教师放手的还不够,在学生进行汇报时,语言表达不是很恰当时,教师有些操之过急,补充的较多;
(4)、对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指导的不够到位;
(5)、课堂上教师激励性的语言比较缺乏,课堂气氛未能真正调动起来;
(6)、课件没有完全调试好,介绍分数的产生时没能发挥多媒体资源的优势进行教学。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8
《分数的意义》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节课,它属于“数与代数”学习领域,是一节概念教学课。
教学这节概念课的基本模式是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巩固——概念的发展。
概念的引入我采用的是在复习旧概念的基础上引入新概念。因为三年级时就接触分数,新旧概念联系紧密,就不用从概念的本义讲起,只需从学生已有的,与其相关联的的概念入手,加以引申。所以安排了第一环节回顾旧知,引入新课和第二环节交流预习,明确任务。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自学能力,学生获取了初步的认识,也就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重点。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概念的形成采用师生交流,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了解的分数的产生让学生举实例,以感性材料为依据,认识到分数是在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中产生的。同时我向学生介绍了分数的发展史,数学课中适当的渗透数学文化,可以为学生注入提高数学学习兴趣的积极因素。然后再动手操作与交流中感受分数的意义,得到理性的概念描述。当学生对老师的概念产生质疑时,顺学而导,引出单位“1”,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难点的突破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怎样表示出“三张饼的3/4”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经历实践的过程,探究不出结果也没关系,因为再此基础上,配合老师的讲解和生活中的实例,学生会接受得更好,教学才有实效。同时,学生也会逐步感受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学习的主体意识。
概念的巩固是教学的第四个环节,拓展练习,深化理解,回归生活。概念课探究新知用时比较长,我精选了三道练习题。一是练习十一的第四题,动手、动脑相结合,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提高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二是6、7题,都是与生活实际练习紧密的'题目,能更好的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分数概念外延的认识,我有设计了游戏练习。其实,这道题主要体现概念的发展。
概念的发展就是不失时机地扩展延伸概念的含义,每一道练习都是对概念的一次拓展,体现概念的发展过程。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9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这节课我讲了两遍,前后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想法,《分数的产生和意义》教学反思。第一次课前想法:不知道是幸运还是霉运,每次轮到我这个新手讲公开课总是有外校老师来听,感觉压力山大,本次也不例外,虽然那些派头大的山西老师没来,但有外校老师,总不像自家人那样自在,害怕出丑给学校的脸面抹黑。第二次课前想法:也感觉压力大,有了校长一句不要怕暴露缺点,我思想也放开了,正好有教研员来指导可以查漏补缺,于是就没了像第一次那样紧张的状态,甚至说我感觉我是幸运的,借助这次机会锻炼一下自己在这种大场面下的适应能力,事实证明我的猜想是正确的。
第一次,听说有人来听课,我就赶紧找师傅常老师帮忙选课题,正好该讲《分数的产生和意义》,常老师说就这个吧不是很难。接下来就让她帮我修改课件和预设问题怎么处理,就连早上来学我还跟师傅说一个填空题有点难怕学生不会,常老师说那就讲课过程中举个类似的例子,我们师徒俩举得例子不谋而合,本来信心满满,可是我觉得结果却很不理想。首先,温故互查的第二题应该让孩子们说说为新内容做铺垫,导学案没做认真检查,自己觉得不难,想着个别难题已有预设处理,但从学生方面考虑不够周全。里面的练习题题量大还有超纲部分,有些习题过于尖锐,学生做起来确实有点困难,此外习题设计有些没能紧扣主题,这个问题听完课闫老师就直接说你的导学案得改。其次,我觉得我的应变能力欠缺,课上我就跟着导学案走,用的过程中发现有问题,结果是为了完成这节课的导学案任务,而没能让孩子们将“分数的意义”、单位“1”以及“分数单位”等这些抽象概念练习透彻,就是席争光老师所说的课堂上的这个“1”没抓好,结果导致导学案算是完成了,但孩子们心中还是迷迷糊糊的,所以总感觉很不理想。
有了第一次的教训和师傅们的指导,第二次我就知道在哪里下功夫了。趁周三上午第二节没课,赶紧找来常老师和莉莉帮我审查修改后的'导学案及板书设计,下午放学又请晓丽帮忙修改课件到7点,晚上继续思考过程,在她们的帮助下第二次讲完之后自我感觉良好,也找回了点自信和勇气,发自肺腑的感激帮我忙的老师们,教学反思《分数的产生和意义》教学反思》。收获更大的就是涧西刘老师对我课的点评。一、她说:“教学分数的产生也应该强调指出是在不能得到整数的情况下产生的,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它的意义,课本这样编排说明它是一个知识点,是需要强调的。”其实我原以为书本上有的东西,还有从古至今的图形和文字介绍,最后还又总结了一段分数产生的原因,和几个老师商量这个学生自己一看都明白,为了节省时间,课堂上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就OK了,我还是没把教材挖掘透。二、课堂上老师说的还有点多,应该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才会更牢固。三、学生举身边1/4的例子时,让孩子们说出例子并动手画一画;举四人小组例子如果让孩子们站起来应该站几个人表示1/4,八个人时应该站几个孩子来表示1/4?让孩子们动起来体会单位“1”不同时所表示的1/4也不一样,进一步加深对单位“1”和分数意义的理解。四、练习题设计个数轴或者老师拿几支粉笔说分的份数和取的份数等。刘老师的思维真敏捷,她提的这些宝贵的意见我怎么都没想到一条呢?我想可能是自己的思维放不开,所以才导致课堂上的拘泥,另外就是对教材和课标挖掘的不够通透吧!
失败是成功之母,我如果不经历第一次的失败,又怎么会几次三番地去给那些敬爱的师傅们添麻烦呢?之前还真没感觉到反思有如此大的功效,今天才发现:只有经过不断的交流、反思,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然后再一点一点改进,才能有所进步直至成熟。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0
《数学课程标准》中对学生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作了明确的要求:学习数学知识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百分数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学生会怎样探索百分数的意义呢?通过看书虽然能很容易的知道,但那只是表层的东西,理解不深、掌握不牢。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不仅可以体会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结论的概括、数学知识的运用,而且通过这个充满探索和自主体验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如何用数学去解决问题,获得自我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依据教改理念,结合我对这堂课的思索,我在百分数的意义一课中,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与技能:通过自主探究性学习,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读写百分数,感受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综合概括,经历知识的形成、发展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
3、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数学应用思想。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比较。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但在第一次教学中却事与愿违,经过第二次教学和深入的思考,我认为向学生提供充分经历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百分数的意义,真正贯彻这个教学目标,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让学生经历新知呈现的过程
在小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数学内容放在真实有趣的情境里,引导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把生活原型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发生的过程。为此,在“百分数的意义”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真实体会百分数产生的由来,在课始我设计了学生身边幼儿园时的篮球投篮这一情景。,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了百分数的好处,明白了“生活中有了分数,为什么还要使用百分数”。尤其是“在比较哪个班罚篮水平高?”,学生在经历了分数的不便后,体会到了使用百分数的.优越性,感悟了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探索的快乐,充分体现让学生参与经历数学知识的呈现过程,了解新知产生的由来,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让学生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就是对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究过程。儿童具有好奇、好问、好动的特点,具有探究的天性。这种宝贵的天性只有通过教师恰当的引导才能使之转化为数学探究的热爱和兴趣,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充足的、较为完整的感性材料,放手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全方位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践中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比较”哪班的罚篮水平高”这一问题入手,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通过观察、分析、讨论、计算,一步一步由光知道“每班的罚进数”到还需要“罚篮总数”再到“两数进行比较”,由分数的不便到把分数变成分母相同,再到产生需要百分数解决,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灌输式的讲授,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景中,自己探索发现百分数的意义,保证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经历了百分数的产生以及百分数意义的探索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一定的探究精神,并在探究活动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1
百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的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读写法,明确分数和百分数的区别,体会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巨大作用,也为学生能够正确运用百分数来解决实际问题打好基础。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了百分数,但是对于百分数的意义并不理解。因此我认为教学时应该从百分数起源入手较合理。
为此我设计以下教学:
一、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 在教学的开始,我从学生每天吃早餐使用一次性筷子给森林带来了哪些危害导入,引出我国森林覆盖率及其它一些国家的森林覆盖率,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引出本课的教学重点——百分数的意义。这样的引入,使学生不但知其然,也知其所有然。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意义,理解了分数表示的是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因此,学生学习百分数有了一定的知识理解的基础,理解森林覆盖率: 森林面积占我国土地面积的。
二、通过学生交流收集到的含有百分数的资料,使学生感悟百分数的意义,同时体验到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学习始终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其学习的价值不言而喻,学生搜集到的百分数也很有代表性:如:牛奶的蛋白质含量是4%;电脑下载的进度是16%;我们班期中考试的合格率是92%等等。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比较踊跃。接着通过“换一换”让学生理解分数与百分数的相同点与不同点,通过学生的认真思考,最终获得知识的真谛——百分数与分数的相同点是两者都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比关系,不同在于分数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量,而百分数不能;分数可以带单位,百分数不能;分数的分母是任意不为0的整数,百分数的.分母是100,等。
三、自学百分数的读写法。先学后教是我校推行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真正学会自学,在自学掌握的基础上做一些相关的练习,从练习中暴露出存在的问题,从而真正掌握百分数的读写法。
四、巩固练习有层次,习题比较有趣味性。第一题是“真假难辨”,目的在于让学生真正掌握百分数的意义;第二题是看成语联想百分数,这一道题学生很感兴趣,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第三题选择合适的数填在括号中,这道题旨在于让学生真正掌握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总之,一堂课下来,有收获也有不足,在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发言比较踊跃,学生积极参与了学习探究的过程,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读写法大部分学生都已经掌握。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2
随着时间的推移,精品课的打造渐进尾声。不知道不觉到了复习课打造阶段。数学科组长顾群老师为了做好带头榜样作用。主动承担了整理和复习(一)的教学任务。此次精品课的打造更是请到了中山市教研室的刘艳老师和李宇涛老师指导,此外还有来自三乡镇平岚小学和载德小学的同仁。
情景引入环节,顾老师以一首优美的诗引入课题。引导学生观察诗中文字的特点,提问:哪个字出现的`最多?“春”字共有几个?
接着引导学生联系数学,提出一些用除法做的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说出其意义。这样是引入,将语文和数学联合起来,使得数学课堂也诗意化,更富有情趣,学生学起来也更有兴趣。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知识点。学生给出的知识点是凌乱的,无序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制作了对应的贴纸,将学生答道的知识点随意的贴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将这些杂乱的知识点整理归纳。这个环节设计的较好,学生通过整理能将知识系统化。集思广益,通过汇报整理,整个单元的知识点一目了然。当学生知识点清洗后,老师给出了一些基础练习。通过一些形式多样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复习课看似知识对于知识点的回顾与罗列,但是要做到行之有效,也必须要在课前做好设计,挑选好精心练习题。顾老师的课在各个方面都做得较好,是我们科组老师学习的典范。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3
百分数是学生学习了整数、小数、分数概念和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同分数有密切的联系,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如出勤率、合格率等。
百分数的意义比较抽象,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又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后面要学习的百分数应用题,如何帮助学生理解百分数意义成了关键。我认为有必要先让学生多解读生活中的百分数,说一说每个数据的意思,感悟到“百分数是两个量在比较”,然后再概括出百分数的意义,效果可能会比较好。因此,上课前,我让学生搜集生活中各类百分数,并让他们请教家长初步弄清百分数的意义。上课时,我尽量让学生多交流,希望在交流中领悟百分数的.意义,并引导他们用“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来叙述,但这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他们大多不会讲,只是机械的跟随老师的引导,相反他们大多会用分数的意义来叙述,如:“这批产品的合格率是98%,表示把这批产品平均分成100份,合格产品占了其中的98份。”我想不论学生如何表达,只要理解了百分数的本质涵义都是可以的,不必强求统一的叙述方式。
本节课我感觉比较满意的是在突破学习难点“百分数和分数的区别”时,并不是进行抽象的讨论,而是结合具体的练习题,把区别与联系放到具体的情境中进行研究,进一步突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难点得以突破,新知得以深化。最后,多样化的练习形式,都是围绕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设计的,体现了数学味与人文性,同时也使学生感觉到数学是有趣的。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4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整理与复习”这是一节复习课,复习课一方面学生比较厌烦,积极性难以调动;另一方面是复习课需要将一单元的零散知识系统起来。针对这两点,本节课顾老师运用“课堂自主整理——集体交流点评——复习综合提高”的步骤,通过学生之间、组与组之间、师生之间的集体讨论,相互交流、补充、完善,相互质疑、辩论、评价,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取长补短,张扬个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经历系统整理和复习所学数学知识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内在联系和相似内容之间的差异。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方法,集体总结方法,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将知识点重新建构,形成知识网络。让他们合作设计,也较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与合作性。这点做得很好。其次,顾老师很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学会了整理知识的方法,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建议:
最好在整理知识的.同时,插进一些练习,让学生在边整理边练习的过程中更好地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5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一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掌握如下两个内容:1.理解百分数的意义。2.理解百分数与分数意义上的区别。对学生而言,百分数并不陌生,在生活中可以找到百分数,但不理解百分数意义。所以在教学设计上,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教材联系生活实际的特点设计了教学。
1.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教学材料的安排上,我大量的结合具体的生活素材,以孩子们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让学生结合生活素材谈谈每个百分数的意义,进而总结概括出百分数的意义,并充分体会到百分数认识与我们的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可供独立思考,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比较分析、归纳整理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学生通过互相交流收集到的百分数的意义,进而理解概括百分数的意义;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逐渐排除分数与百分数意义非本质上的区别,掌握本质的区别。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多种形式的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大胆发言,以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思维为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质。
3.在教学中有机地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在进行百分数数据的分析比较中了解我国的国情,增强环保的意识以及进行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等。
第四篇:《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
浙江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第十册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性质等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初步学会根据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整理有关分数知识,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培养主体意识和数学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重点:
知识的整理及应用
难点:
综合运用
教学设想:
1、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以往我总是带着学生进行复习整理,就算是放手也是在教师的提示下进行的,学生的自主性、个性被压抑着。为此,我力求突破传统复习课的教学方式,尝试运用“课堂自主整理——集体交流点评——复习综合提高”的步骤,通过学生之间、组与组之间、师生之间的集体讨论,相互交流、补充、完善,相互质疑、辩论、评价,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取长补短,张扬个性。
2、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
新《课标》把学习方式作为学习数学的重要内容。因此,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归纳复习与整理的方法。整理过程中,鼓励学生用合理、简洁、清晰、有特色的形式进行整理,借此培养学生独特的个性品质和创新意识;在相互评价整理情况时,引导学生比较归纳总结出根据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整理的方法,并鼓励学生今后用这种方法去整理其他知识。这样从整理和复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获取知识的方法、步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注重过程,强调综合应用。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我们认识到学习不仅仅是只注重结果,更重要的是学习的过程。学生在整理知识点后进行进一步的概括(意义、分类、运用等),使学生明确各知识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突出数学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创设民主氛围,突出主体。
开放教学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复习运用的过程。教师始终是参与者和合作者。课始引导学生产生整理的需要,整理后先在小组内交流,推荐优秀作品,选代表介绍,然后让其他同学点评,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谈话揭题“复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2
本册中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对于单位“1”这个概念学生感到很困惑,难以理解。其实教材无论从内容的编排和知识的呈现上都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仔细推敲就会心领神会。生动、形象的图文信息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了平台。教学时我从教材提供的主题图入手,创设了测量的物体长度的情境,从而使学生明白了,当测量得不到整数结果时,就要用分数来表示,明白了分数产生的必要性。又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也并不是正好整数结果,所以分数是人们解决生活问题所需,接着探究分数的意义也就有了其必要性。探究过程中学生剪、拼、折、画、想、说好不热闹,这样下来我自我感觉良好,这节课的知识探究清楚了。我长长的松口气,没想到做练习时,很简单的一题,学生哑口无言了,就是“八分之三表示什么意义?”有的学生说了也是含糊其词交代不清,究其原因是因为书上呈现的知识是借助图形来分析的`,现在脱离了图形的直观性去谈抽象的分数的意义,难怪学生不理解呢,看来正是应了那句笑话“一节课把自己教会了,而没教会学生”。学生毕竟是根据直观的图形来思维的,抽象思维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于是我采取了补救措施。解铃还需系铃人,每写一个分数,让学生想一个形象的图形或动手画一画,亲自分一分,采取逆向思维的方法,渐渐的学生根据给出的分数,脑子里就有了形象的直观图了,从而真正的从意义上理解了分数。
有时我就想:没有问题的课堂可就真的有了问题了,学生一堂课都没问题可提,这样的课还需要上吗?尤其数学课堂更应该是在不断的解决各类学生的各种问题中生成的。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3
一、充分给学生理解单位“1”的时间。
我在上《分数的意义》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单位“1”,我让学生全面参与举例,动手操作,自我创造等主动探究活动,学生理解了单位“1”的含义和分数的意义,并知道了分数单位的含义,整节课教学重点突出,难点也突破的很好,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基本达到教学目标。在整节课的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抽象、概括及实践能力获得了很好的发展,实际教学效果基本达到备课时的设想。
分数的意义这一内容看起来简单,理解起来还是比较难的,因此在上课中,我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法、活动教学法,让学生通过举例、分一分、自我创造分数等来体验得到分数过程,感悟分数的意义。从而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内化和建构。
在本节课中,我还重视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学生思维训练方法指导的比较到位,学生数学迁移能力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指导的.还不够,学生小组内合作探究的意识和效率还有待于提高。
本节课的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
(1)在时间的安排上过于平均、松散,以至于出现前松后紧和拖堂现象;
(2)个别知识点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教师还是心有余悸地展开讨论,占用较多时间;
(3)教师放手的还不够。
(4)课堂上教师激励性的语言比较缺乏,课堂气氛未能真正调动起来;
(5)课件没有完全调试好,介绍分数的产生时没能发挥多媒体资源的优势进行教学。
在本次教学实践中我不仅收获了很多,也悟出了一些道理。在认识单位“1”时,学生能先将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把一个整体用自然数1表示,这样为认识单位“1”,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数学概念还是抽象的。他们形成数学概念,一般都要求有相应的感性经验为基础,从许多有一定联系的材料中,通过自己操作、思维活动逐步建立起事物一般的表象,从而分出事物的主要的本质特征。
二、对不足之处的改进策略
对于本节课不足之处的改进策略及设想,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去改进、去思考:
(1)教师要相信学生,该放手时要放手,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不要再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强调,把宝贵的教学时间放在教学的重点;
(2)数学课堂上要尽可能精讲多练;
(3)教师要丰富自己激励性语言,对于学生好的表现要通过多样的形式去肯定学生,鼓励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3、对某些教学环节的改进设想
在经历了动手操作、自我创造等活动后,让学生归纳概括分数的意义这个环节还可以这样去设计:只给一个分数,如,让学生举例交流它的含义,之后给学生这样两个分数和让学生再去交流它们的含义,从而让学生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并理解“分成若干份”和“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这些关键词语。
在认识分数单位这个环节还可以这样设计,让学生先阅读课本自学,随后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通过适当的练习及时巩固学生自学效果,从而逐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信心。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4
本节课含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是分数除法的意义。第二部分是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在教学第二单元分数的乘法时,出现学生对分数乘法的意义理解不够,所以,在进行分数除法的'意义教学时,没有匆匆带过,或直接告诉学生,而是由整数除法的意义引入,再引导学生通过改编成一组分数除法题,让学生观察、推理出分数除法的意义。我留给学生时间去做,但还是有部分学生不得其要领。
第二部分内容通过例2引导学生用折纸的方法得出两种不同计算方法,再比较、归纳出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整数的倒数。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所以动手操作是必要的。因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较差,所以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花的比较多。大部分学生能理解为什么分数除以整数就是乘这个整数的倒数。但后面的练习就没有时间做了,所以,不值的学生掌握的怎么样,是否能熟练的计算分数除以整数。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所以不要拘束孩子,也不要拘束自己。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5
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们也常听见和看见。百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的概念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解释生活中的百分数的具体含义,体会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巨大作用,也为学生能够正确运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打好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联系生活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读会写百分数。
2、使学生理解百分数和分数意义的不同。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相互学习中增进师生间的感情。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通过生活实例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体会其价值。难点是能理解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课一开始,我没有按书上的内容去上,而是重新组织教材,让学生说说自己准备的材料中的百分数表示的是什么意思,让学生们各抒己见。教师根据学生说的板书,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归纳百分数的意义,再进一步观察这些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再又进行意义的巩固,学生在巩固的过程中不会觉得照样画葫芦,很自然的理解百分数是两个量的比,而且也能根据分数的意义知道百分数中的单位“1”量的确定。之后通过自学学会百分数的读写法和商业中的折扣问题,工农业生产中的成数问题。最后环节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和有趣的练习巩固百分数的意义,如通过一学期的努力,我班的优秀率将达到百分之几,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用百分数来小结学会百分之几,还有百分之几没掌握。下课时,我送给学生们一句话:天才=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百分之一的灵感.这样轻松愉快的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探究百分数的意义,学会了学习。
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本人课堂教学中,语气比较平淡,没有抑扬顿挫。使得课堂有些平淡。学生对百分数的理解出点一些问题,使自己有些紧张,没有处理好,影响后面的一个教学环节漏讲。说明我课堂教学处理能力欠佳,不能很好地处理课堂的突发事件。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6
《数学课程标准》中对学生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作了明确的要求:学习数学知识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百分数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学生会怎样探索百分数的意义呢?通过看书虽然能很容易的知道,但那只是表层的东西,理解不深、掌握不牢。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不仅可以体会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结论的概括、数学知识的运用,而且通过这个充满探索和自主体验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如何用数学去解决问题,获得自我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依据教改理念,结合我对这堂课的思索,我在百分数的意义一课中,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与技能:通过自主探究性学习,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读写百分数,感受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综合概括,经历知识的形成、发展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
3、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数学应用思想。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比较。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但在第一次教学中却事与愿违,经过第二次教学和深入的思考,我认为向学生提供充分经历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百分数的意义,真正贯彻这个教学目标,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让学生经历新知呈现的.过程
在小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数学内容放在真实有趣的情境里,引导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把生活原型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发生的过程。为此,在“百分数的意义”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真实体会百分数产生的由来,在课始我设计了学生身边幼儿园时的篮球投篮这一情景。,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了百分数的好处,明白了“生活中有了分数,为什么还要使用百分数”。尤其是“在比较哪个班罚篮水平高?”,学生在经历了分数的不便后,体会到了使用百分数的优越性,感悟了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探索的快乐,充分体现让学生参与经历数学知识的呈现过程,了解新知产生的由来,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让学生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就是对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究过程。儿童具有好奇、好问、好动的特点,具有探究的天性。这种宝贵的天性只有通过教师恰当的引导才能使之转化为数学探究的热爱和兴趣,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充足的、较为完整的感性材料,放手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全方位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践中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比较”哪班的罚篮水平高”这一问题入手,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通过观察、分析、讨论、计算,一步一步由光知道“每班的罚进数”到还需要“罚篮总数”再到“两数进行比较”,由分数的不便到把分数变成分母相同,再到产生需要百分数解决,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灌输式的讲授,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景中,自己探索发现百分数的意义,保证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经历了百分数的产生以及百分数意义的探索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一定的探究精神,并在探究活动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7
本学期第四单元是《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在课堂上,我与学生先后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其中包括了“分数大小的比较”,也学习了“真分数和假分数”。在分别学习“分数大小的比较”与“真分数和假分数”时,我感觉学生学得比较好,他们知道了如何比较分子相同或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的大小,也知道了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等于或大于1。我以为这单元开了个好头。谁知道,在学习完把假分数化为整数或者带分数后,一道比较分数大小的作业题却难倒了一些学生。这道题有好几个数(包括真分数和假分数、整数),其中两个是5/6和4/3。在课堂上布置完作业,先后有好几个学生问“5/6和4/3”怎样比较大小。
我说,你们认为这两个分数能比较大小吗?他们都说不能。我问为什么,回答是“它们既不是分子相同,又不是分母相同,,怎么比较啊?”我再问,你们刚学过真分数和假分数,真分数和假分数有什么特点?“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等于或大于1。”我就说:“这不就行了吗?”……“啊,明白了”,我话没说完,他们就有点恍然大悟。事后检查作业,他们的这道题几乎没怎样错。
他们恍然大悟了,我却有点皱眉头了:怎么回事,这些学生分开来学习,好像都明白,稍稍一综合,就无所适从。不过,就在写这篇教学反思时,我有点想通了:从学生讲,他们没有把有关的知识联系起来,确实算不上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学生。
但刚学的新知识,不是谁都可以马上滚瓜烂熟的,做老师的,你就耐心点吧;从老师本身讲,上课时,是否把有关的知识都讲透了,是否把该联系的知识点为学生讲明白了,你自己讲课都没时时注意到知识点的联系(从讲课角度讲),又何必苛求学生马上就有好的学习效果呢。备课,一定要备学生,这不是一句空话,作为老师,必须心中时时有学生。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8
《分数的意义》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节课,它属于“数与代数”学习领域,是一节概念教学课。
教学这节概念课的基本模式是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巩固——概念的发展。
概念的引入我采用的是在复习旧概念的基础上引入新概念。因为三年级时就接触分数,新旧概念联系紧密,就不用从概念的`本义讲起,只需从学生已有的,与其相关联的的概念入手,加以引申。所以安排了第一环节回顾旧知,引入新课和第二环节交流预习,明确任务。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自学能力,学生获取了初步的认识,也就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重点。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概念的形成采用师生交流,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了解的分数的产生让学生举实例,以感性材料为依据,认识到分数是在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中产生的。同时我向学生介绍了分数的发展史,数学课中适当的渗透数学文化,可以为学生注入提高数学学习兴趣的积极因素。然后再动手操作与交流中感受分数的意义,得到理性的概念描述。当学生对老师的概念产生质疑时,顺学而导,引出单位“1”,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难点的突破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怎样表示出“三张饼的3/4”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经历实践的过程,探究不出结果也没关系,因为再此基础上,配合老师的讲解和生活中的实例,学生会接受得更好,教学才有实效。同时,学生也会逐步感受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学习的主体意识。
概念的巩固是教学的第四个环节,拓展练习,深化理解,回归生活。概念课探究新知用时比较长,我精选了三道练习题。一是练习十一的第四题,动手、动脑相结合,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提高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二是6、7题,都是与生活实际练习紧密的题目,能更好的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分数概念外延的认识,我有设计了游戏练习。其实,这道题主要体现概念的发展。
概念的发展就是不失时机地扩展延伸概念的含义,每一道练习都是对概念的一次拓展,体现概念的发展过程。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9
本节课是教学百分数的第一节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会说出百分比数的意义,会读写百分数,并且会区别百分数和分数区别。
上完这一节课,我觉得学生对这一节内容掌握得还是比较扎实的,绝大部分学生对百分数的读法、写法和意义都理解的比较透彻,完成后面的练习也很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高,知识都是学生自己经历探索、交流得到的,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成功之处:
在教学材料的安排上,让学生充分收集有关百分数的'资料,所以孩子们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能具体谈谈每个百分数包含的具体的意义,进而总结概括出百分数的意义,并充分体会到百分数认识与我们的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以学生为主体,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可供独立思考,又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在教学第一个环节时,以幻灯片新式提供有关百分数时,出现了困难。我意识到此时是他们相互交流,互相合作的最好时机,我抓住这个机会,给他们合作的空间,这个问题很快得到解决。学生在总结分数与百分数意义联系和区别时,又一次遇到困难,迫切需要交流,在学生激烈的争论中,把分数与百分数意义本质上的区别和联系总结的非常完成。两次交流就把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都得到了有效解决,学生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尊重学生,全体参与。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多种形式的教学,多媒体教学作为辅组,鼓励大胆发言,以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思维为目标,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不足之处:
1、在处理学习百分数的意义方面。
没有让学生做好充足的准备,还是觉得很遗憾。虽然也让学生结助幻灯片,结合现实生活谈了百分数的意义,还是觉得学生没能亲自体会百分数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存在的。还须进一步思考如何更好的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让孩子们深刻领悟到意义的内涵。
2、本节课还有两个知识点我没有讲到。
第一个是百分数的分数的单位,在学生会读写百分数之后,我也应该把这个内容顺势让学生理解,我没有做到。
第二是没有让学生明白为何要学习百分数?它的作用是什么?由于备课的不精细,考虑的不全面,造成本节课很不完美,只有利用自习课在进行补救了。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0
本节课是教学百分数的第一节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会说出百分比数的意义,会读写百分数,并且会区别百分数和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上完这一节课,我觉得学生对这一节内容掌握得还是比较扎实的,绝大部分学生对百分数的读法、写法和意义都理解的比较透彻,完成后面的练习也很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高,知识都是学生自己经历探索、交流得到的,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在教学材料的安排上,由于时间的问题没让学生收集够多的有关百分数的资料,所以本节课我就借助书上的情境图,以孩子们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让学生具体谈谈每个百分数包含的具体的意义,进而总结概括出百分数的意义,并充分体会到百分数认识与我们的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以学生为主体,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可供独立思考。在教学第一个环节时,学生谈百分数的意义时,出现了困难。我意识到此时是他们相互交流,互相合作的最好时机,我抓住这个机会,给他们合作的空间,这个问题很快得到解决。学生在总结分数与百分数意义联系和区别时,又一次迫切需要交流,在学生激烈的争论中,把分数与百分数意义本质上的区别和联系总结的非常完成。两次交流就把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都得到了解决,学生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尊重学生,全体参与。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多种形式的教学,鼓励大胆发言,以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思维为目标,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课尾,通过在成语中找百分数,以及爱迪生的名言等,让学生在积极思维的状态中,结束新课,同时,享受到思维成功的乐趣。整个教学过程重视基本概念的形成过程,不断激活学生思维,精心设计课堂练习,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等方面。有力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起,增加了课堂数学于生活中的数学的密切联系
但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在处理学习百分数的意义方面。由于教学这节课是临时调整上后面的课,没有让学生做好充足的准备,还是觉得很遗憾。虽然也让学生结合书上情境图,算是结合了现实生活谈了百分数的意义,还是觉得学生没能亲自体会百分数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存在的。还须进一步思考如何更好的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让孩子们深刻领悟到意义的内涵。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1
《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对分数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正确地认识单位“1”,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对具体情境中分数的意义做出解释,有条理地运用分数的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的能力,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上了《分数的意义》这节课以后,我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关注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孕伏
在单位1的引入部分,由1到“1”,对于学生来说,那是最熟悉不过了。一支笔,一个人,一把椅子,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除了一个物体的数量可以用1来表示, 还有什么也可以用1来表示呢?需要超越和突破,但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不难。很多支粉笔装成的一盒粉笔,很多个学生组成的一个班级也可以用1来表示。既然 由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可以用1来表示,那么,3个苹果能看做1吗?6个、9个呢?都能看做1。但是一旦把3个看做单位1,通常这时的6个苹果就不再看 做1了,该用哪个数字来表示呢?6个里面有2个这样的单位,9个苹果里有3个这样的单位。引出单位1,有几个“1”就用几来表示。这时的“1”就成了一个计量单位。为什么叫单位“1”呢?对于学生来说,建构就水到渠成。因为有了前面单位“1”的建构,第三环节,整数、分数、单位1的沟通,就显得轻松流畅,容易理解了。
二、体现概念的建构与生成过程
在教学中,通过设计情境,引导观察比较,发现交流,动手操作等环节建构分数的意义,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感性材料,从一个个具体感性的单位1中,理解四分之三、三分之一、五分之二的具体意义,让学生感悟到不同的单位1,只要平均分成的份数相同,取出的份数也相同,就可以用相同的分数表示,即不管把什么看做单 位1,都能找到指定的的分数,进而逐步概括、内化为抽象的分数的意义的概念。在下面的`设计中,又创设了相同的单位1,相同的阴影部分,却是用了不同的分数来表示情境,让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一个分数的表示,不仅要关注单位1是什么,还要关注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分,表示其中的几分。分数单位是多少,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等,强化学生对分数、单位“1”的认识。
又如在学生做桃子题时,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提问:“同样是三分之二,为什么涂色桃子的个数不同?”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同样的分数,单位“1”不同,每份的数量也是不一样的。
三、概念的概括,要让学生有所凭借
为突出这节课的重难点——让学生充分感知理解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我设计了各种情境,提供的感性材料也是大量的。概念的概括呼之欲出,但在引导学生概括概念的环节,总觉得缺少了什么。后来与组内老师交流后,才明白上面环节几个分数意义的概括引导得很好,但是黑板上什么也没留下,课件像放电影一样都过去了,最后学生概括起来,没有凭借,所以老师只好自己概括。这样,学生的主体性显得不够,教师讲得就多了。如果前面概括四分之三、三分之一、五分之二的意义时,板书留下下面这些意义:
四分之三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取出其中的3份。
三分之一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3份,取出其中的1份。
五分之二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5份,取出其中的2份。
观察这些分数的意义,它们共同的意义是什么?这样一来,学生的概括就有了依据,有了凭借,就有话可说了。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2
百分数是学生学习了整数、小数、分数概念和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同分数有密切的联系,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如出勤率、合格率等。
百分数的意义比较抽象,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又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后面要学习的百分数应用题,如何帮助学生理解百分数意义成了关键。我认为有必要先让学生多解读生活中的百分数,说一说每个数据的意思,感悟到“百分数是两个量在比较”,然后再概括出百分数的意义,效果可能会比较好。因此,上课前,我让学生搜集生活中各类百分数,并让他们请教家长初步弄清百分数的意义。上课时,我尽量让学生多交流,希望在交流中领悟百分数的意义,并引导他们用“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来叙述,但这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他们大多不会讲,只是机械的跟随老师的'引导,相反他们大多会用分数的意义来叙述,如:“这批产品的合格率是98%,表示把这批产品平均分成100份,合格产品占了其中的98份。”我想不论学生如何表达,只要理解了百分数的本质涵义都是可以的,不必强求统一的叙述方式。
本节课我感觉比较满意的是在突破学习难点“百分数和分数的区别”时,并不是进行抽象的讨论,而是结合具体的练习题,把区别与联系放到具体的情境中进行研究,进一步突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难点得以突破,新知得以深化。最后,多样化的练习形式,都是围绕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设计的,体现了数学味与人文性,同时也使学生感觉到数学是有趣的。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3
《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这节课可以说是百分数这部分知识学习的敲门课。百分数作为一种特殊的分数,它的含义有别于分数的意义。而且它在实际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一个重要的知识基础。
根据以前的教学经验,我感凡是每一单元的意义教学,都是非常重要的。意义理解好了,就为后在的学习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一节课我备得很用心,广泛借鉴网上优秀的教学设计,再结合自己对教材的解读,按步设计的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从生活出发,认识百分数。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课前,我让学生广泛收集了关于身边豆类有百分数的物品。课堂伊始,就让学生展示自己带来的物品,及时评价找得多的同学,以达到激励的目的。然后让学生围绕2个问题:(1)你手中物品的百分数怎样读?你能说出它表示什么吗?在小组内展开讨论交流。汇报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有序发言,提出了回答问题的模式:先说手中的物品是什么?再读出物品中的百分数,最后说说这个百分数表示什么?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学生汇报时,我随机板书这些百分数。并且注意抓住学生汇报中的关键点:沙琪玛能量值是2145千焦/每100克;营养素为26%,一袋少琪玛的质量是160克,而每100克的沙琪玛中含有能量2145千焦,每100克沙琪玛中能量产生的营养素占营养素总量的26/100。这一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不仅走出了能量占这袋小食品总营养素的26/100的误解。而且为进一步揭示百分数的含义,做了良好地引导。
通过多个实例的汇报,我还不忘结合教材上给出的实例,让学生再一次以文本为载体,加深认识百分数。顺理成章地让学生用一句话来揭示百分数的含义: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相机教学黑板上的.百分数的读法,规范写法,特别强调百分号%的书写。如上教学,我不仅让学生清晰地主识了百分数,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而且让学业生体会到了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但我有一个问题没有给学生交待得更清晰,这是在我第二堂课想到后给学生补充上去的,那就是:既然百分数,又叫百分率或百分比。就应该给学生点出:百分数体现了两个数之间的倍比关系。只不过这个比的后项是一个固定的数100,写在了带有百分号的形式。
二、从实例拓展,加深理解
了使学生能够更加透彻地理解百分数的含义,并且体会百分数易于比较,广泛应用的好处。我增加了一个教学内容,即:一场篮球比赛,王治郅投中9球;易建联投中11球;姚明投中了12球。问谁的准确率高?问题一出,很多学生脱口而出说:姚明投了100个球,才中了11个球,就说明王治郅投得准。这一节教学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们意识到:要判断出准确率的高低,必须得知道两个条件,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当我补充完条件,学生开始思考___写出分数(投中的次数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通分---- 比较----转化成百分数。通过题中分数与百分数的对比,学生发现了百分数的优越性。通过通分得到46/100,44/100,40/100,此刻渗透了分数转化成百分数的简单方法。另外,在最后一步也揭示了命中率的概念,一举多得。最后,通过两个小问题的提出:一个神秘手,命中率为100%,能不能说明他是高的,投篮准?和陈天华和姚明的命中率都是40%能不能说明他俩投中的球数同样多?开拓了学生思维,深刻地认识了百分数。课的最后,我们观察:黑板上出示的所有百分数,使学生知道了百分数有大于100%,也有小于100%,等于100%。百分号前面有整数的,也有小数。课上得很顺利,知识交待很清晰。也注重了学生思维启迪,教学效果良好。
后来,我进一步了解百分数时,又发现:对百分数的产生和扩展得还不够。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4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三年级已借助直观、操作,初步认识了分数(真分数),知道了分数的各部分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在此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比较完整地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成功之处:
1.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单位“1”的概念。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就是单位1概念的建立。在教学中,我从自然数1引入,让学生举出可以表示什么,学生有的说可以表示1棵数,1朵花,1只兔子,一个班级,一所学校等。在这其中就包含了两种含义,一种是1可以表示数量是1的.物体,还可以表示由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这样学生对于单位1的概念就能比较轻松过渡过来。
2.运用类比推理,使学生明晰分数的意义。在教学中,通过一个苹果、四个苹果、六个苹果到一堆苹果,通过学生分一分,得到不同的分数,使学生从一个苹果就知道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这样通过类推得出分数的意义。
不足之处:
1.对于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二的辨析,个别学生还存在表示的问题。
2.对于分数的表述个别同学有些模糊。
再教设计:
注重学生易混点的辨析,进一步巩固强化分数的意义,使学生理解分数是表示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5
教学完《百分数的意义》一课,有不少的感想。因为百分数的知识对六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而且百分数这一知识本身就来源于生活实际,并服务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十分广泛。所以我就创设推荐罚点球选手这样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在否定了学生知识结构中已有的各种比较方案后,无形中“逼迫”着学生思考、创造出更趋理想的比较方案,从而引出本节课的重点——百分数,这样的引入,使学生不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由于学生已掌握了分数的意义,理解了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因而,学习百分数有了一定的知识理解上的基础,同时在切入主题后很自然地将百分数的读写法呈现给学生,也为后面的学习交流提供了方便。 第二层环节主要通过学生自主交流收集到的含有百分数的资料,使学生感悟百分数的意义,同时体验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数学的学习始终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其学习的价值不言而喻,学生搜集到的百分数也很有代表性,如牛奶、饮料、班级合格率、优秀率等。在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后再得出百分数的意义就水到渠成了。
接着,通过让学生找百分数和分数的联系和区别以及两个句子中哪几个分数可以用百分数来表示的辨析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认真自学、积极思考、与同伴的交流,获得知识真谛——因为百分数表示两个量之间的相比关系,所以百分数不表示具体的量,也没有单位名称;但一般的分数既可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相比关系,又可以表示具体的量,当分数表示具体的量时,它就有单位名称,了解了百分数和分数的区别和联系。 第三个环节巩固练习层次,习题比较具有趣味性。第一题巩固了百分数的意义,并对学生进行了保护环境的教育;第二题既掌握了百分数的写法和意义,又启迪了思维。让学生根据自己写的百分数的个数说一句有关百分数的话,学生兴趣盎然。第三题的成语中的百分数和用百分数来表示学习情绪更让学生大喜,原来百分数还有这等妙用。
第五篇: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P61、62页
教学目标:1.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
2.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子、分母的含义。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教学重、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识单位“1”,知道许多的物体也可以看作一个整体。
教具准备:小黑板,糖果、图片
一、分数的产生
让学生在自学后,谈谈分数是怎样产生的,老师再加以解释说明。
二、分数的意义
1、回顾旧知,引入新课 师:我们在三年级就对分数有了认识,你能把学过的分数知识说一说和大家交流交流
生:回答;预设: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其中一份是二分之一;(板书:平均分)
师:你能举例说明四分之一的含义吗?(板书四分之一)生: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四份,每一份就是四分之一; 把一个单位平均分成四份,每一份就是四分之一; 师:能具体一些吗?
2、探究新知
把一个图形、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四份,这都我们以前学习的四分之一,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新的四分之一;
出示:从4个苹果中找出四分之一(出示图)生:一个苹果就是四分之一
师:你能把你心目中的四分之一指出来 生:指出
师:他认为这个苹果是四分之一,可以吗? 生:可以
师:这是一个苹果我们应该用数字1来表示,怎么说是四分之一呢?
生:我觉得一个物体有四个,是一个总体,把它平均分成四份,其中一份就是四分之一
师:小结:把这四个苹果看成一个整体(板书)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四份,这个苹果就是这个整体的四分之一。这个四分之一除了可以表示这个苹果以外,还可以表示哪个苹果? 生:其他三个都可以
师:只要把这四个苹果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四分,每一个苹果就是这个整体的四分之一。
出示:从8个苹果中找出四分之一
生:把8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师:(演示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有几个? 生:2个 师:2个就是这个整体的四分之一,强调整体的四分之一
这就有点奇怪了,刚才这个四分之一表示一个苹果,现在却表示两个苹果,这是为什么? 同桌间交流
生:苹果的数量不一样
师:总数变了,强调第一次把谁看作一个整体,第二次把谁看作一个整体; 生:回答
师:第一次的四分之一是怎样得到的?
生:把四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四份,一个苹果就是它的四分之一 师:第二次呢?
生:把八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四份,两个苹果就是它的四分之一。师:两次分苹果,虽然总数不同,但都是把它们平均分成四份;这样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我认为四分之一还可以表示三个苹果,你们认为可以吗?
生:一共有十二个苹果,把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四份,三个苹果就是这个整体的四分之一;
师:鼓励,小结:不管有多少苹果,只要我们把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四分之一。这样的两份就是四分之二(板书)这样的三份呢?这样的四份呢?说明:也就是我们说的一个整体,即1。你们能从8个苹果中找出其他的分数吗?动手写一写。生:动手写,讨论,教师指导。生:汇报,交流
生1:八分之一;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八份,一个就是八分之一,两个就是八分之二等等
生2:把这个整体平均两份,其中一份就是二分之一;
3、认识分数单位
师:在平均分成八份中,能得到哪些分数? 生:八分之一、八分之二、八分之三„„ 二分之一、二分之二
师:这些分数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分母都是八
师:分母都是八说明了什么? 生:平均分成了八份? 师:分母是二呢? 生:平均分成两份? 师:分母是四呢? 生:平均分成四份? 师:分母表示什么意思? 生:平均分成的份数。师: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分子不一样; 师:分子表示什么意思
生:八分之一表示取了一份;八分之二表示取了两份; 师:分子表示取的份数,那八分之七里面有几个八分之一 生:七个 师:八分之五里面有几个八分之一 生:五个
师:八分之八呢? 生:八个
师:小结:分数和整数一样也有计数单位,我们把它叫做分数单位,像八分之一就是这些分数的分数单位,它们都是由若干个八分之一组成的。这些分数的分数单位呢?(回到四分之一处,及二分之一处)生:回答四分之一,二分之一
师:口答分数单位:十二分之
五、百分之
三、千分之八„„ 生:快速回答,师:为什么你们回答得那么快,生:只要看分母就知道分数单位。师:你能从你的身边也找出分数吗? 生:各抒已见,(把全班人数平均分成三份,每份就是三分之一。等等)把整个班看作一个整体,老师就是六十八分之一。把班上所有老师看作一个整体,老师又是几分之几; 生:回答
师:为什么我既可以表示六十七分之一,又可以表示()分之一? 生:因为总体不同。
师:小结:我们把一个图形、一个班等看作一个整体,我们通常把一个整体叫做单位1。(板书)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四份,每一份就是它的四分之一
师:刚才我们理解了这么多的分数,回忆一下,这些分数我们是怎么得到的? 生:讨论、交流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几分之几 师:像刚刚同学们说的,就是分数的意义(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六十一、六十二页,把你觉得重要的内容划出来。生:回答
课本上的单位“1”与老师写的单位1有什么不同? 生:少了引号 为什么要加引号
生:它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可以表示一些物体
三、巩固练习
1、课本63页第二题
2、师:找出单位“1”,并说说分数所表示的意义(点击生活)
1、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要常抓不懈,但是不明显,表现在二十分之九的学生随手扔果皮。
2、全世界有五分之四的人不希望发生战争。
3、我国教育部和卫生部最近联合调查显示,小学生的眼睛近视率已达五分之二 分数无处不在,说不定就在你身边,老师口袋藏有能吃的分数。我说分数你来拿。(9块糖)
拿走这些糖块的三分之一,一个学生拿走。举起来 拿走剩下糖块的三分之一,学生拿
师:老师很公平,两人拿的都是三分之一,是吗? 生:单位“1”不一样,师:为了平等怎么办?
生:再拿一块,或者他放一块,放一块是他的多少? 师:三分之一 谁还想再来?
拿走剩下的二分之一
为什么他拿走三分之一,二分之一,但块数却相同呢? 生:单位1不同,平均分成的份数也不同 师:还剩下多少块?你说一个分数把它全拿走 生:
师:老师口袋里还有很多糖块,我拿出其中的两块,是我口袋中所有糖块的五分之一,你知道是多少吗?
3、拓展练习:
出示把4米长的铁丝,平均分成5段,每段是这条铁丝的()。(配合线段图理解)
一辆汽车3分钟行驶了4千米,每分钟行驶4千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