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命
生命
生命的意义在哪里?这似乎已成为千古的命题,每个人在无意间或寂寞里往往想起这个永无答案的命题,我们很多人都有着同样的心路历程。其实这个命题虽然有些虚无,但是一旦没有想个明白或者找到一个能够说服自己的理由,那么它会困扰我们很久很久,甚至让那些偏执的人们走上另外一条道路。
在理性的认识中,生命的意义源于一个人的所看,所思;在感性的认识那里,一切却取决于心灵的体会及情感的丰富程度。但同时它又不仅仅是一种体会,更关键的是它影响思考的方式。生命可能是这样一种过程:体验---积累---思考。当你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时,永恒的也就只有思考了。同时思考也是一个渐进过程,它也需要一个否定—肯定—再否定—的循环过程,也需要经历一个思想混乱的过程,渐渐走向澄清,再走向独立,并最终确立起属于自己的思维模式。这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持之以恒的积累与勇气。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意愿,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以这种生活为享受。生命对每个人的意义或许都不同,我觉得努力活着再享受人生,就已经是生命的全部意义了。对生命意义的追问,是每一个有思想的生命体对自身灵魂的必然拷问。“生命的意义何在?”、“活着是为了什么?”我们带着如此凝重的问题出发,遭遇到的却多是“活着是美丽的,生命的意义在于爱!”这类轻飘飘的华丽语言、浅薄无用的简单说教。
独一无二的特性使得每个人都与众不同,也使得每个人的存在有其意义,这种特质与创造性的工作和人类之爱息息相关。“一个人不能去寻找抽象的生命意义,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特殊天职或使命,而此使命是需要具体地去实现的。他的生命无法重复,也不可取代。所以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也只有他具特殊的机遇去完成其独特的天赋使命。”“一个人一旦了解他的地位无可替代,自然容易尽最大心力为自己的存在负起最大责任。他只要知道自己有责任为某件尚待完成的工作或某个殷盼他早归的人而善自珍重,必定无法抛弃生命。”每当看到这样的段落,我都不禁为那些“伤心人”和轻生者惋惜。只要有“求意义的意志”存在,不仅生命和爱,就连“苦难”和“痛苦”都深具意义。生命的意义有很多不同是说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最终还是要自己去感受,自己去体会,别人的话只能是参考。
“生命不在长短,只要活得有意义。”
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乃至一生庸庸碌碌、畏畏缩缩而活的人,不如一年、一月乃至一日而活得有意义的人,只要生命曾经绽放过光芒,这一生就已值得,生、死已无关紧要了。
活到一百岁,和只活到三十岁、二十岁的人,根本上并没有什么差别。虽然,前者多活几十年,后者则少活了几十年;但,这只是人们观念上的感觉与执著,对于认得生命意义,清楚宇宙真谛的人,存在的长短已不觉得遗憾。
时间就是永恒,活到一百岁,和只活到二十岁,是一样的;万年就是一年,一年存在万年中。
人们以为离开了瞬息万变的时间,别有永恒的存在,这是不对的,永恒是存在时间中,离开了无常的时间,就没有永恒的存在。
所以,只要你创造了永恒,将人生提升到永恒的境界,那么,生命的长短,又有什么关系呢?
只要活得有意义,生命就会接近永恒,不再只是短短的几十年。如何才能活得有意义呢?
从浅近方面来说,生活离不开工作,所以,要活得有意义,必须从事有意义的工作。什么才是有意义的工作呢?就是属于付出与合乎灵性要求的工作。
属于付出方面的,就是做有益于人类、国家社会和一切生灵的工作。世界各地正有许多这些工作,在等着我们去做合乎灵性要求方面的,就是追求完美,和生活在真实中。
看!艺术家为了追求艺术的完美,可以牺牲物质上的享受,甘愿与贫困为伍。
作家为了一篇文章的完美,不惜再三的修改,一再的誊写。
歌唱家为了一首歌能完美地唱出,私底下不知已经练习了多少遍。
还有各行各业中,许许多多的人,也都是这样,不辞辛苦地做着所从事的工作。他们不但毫无怨尤,还做得满心欢喜;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所做的工作,是有意义的。
当他们全心一意地,为他人、或自己灵性而工作时,不再感觉时间的存在——时间已经停止;不知老之将至——生命哪有长短?这,不就是永恒吗?
至于生活在真实中,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永恒的境界。
什么是真实?真就是不假、不虚伪;实就是实在、不做非份之想。换句话说:这是一种不撒谎、不做作、不违背良心,纯乎心性而行的境界。
由于不作假,本身的优点、缺点,一目了然,所以能不自负也不自卑。
由于不作非分之想,所以能安贫于道,而知足常乐。
由于不违背良心,所以心无挂碍,日日是好日。
最重要的是:依心性而行,该作则作,不该作则止;所以,没有妄想、烦恼。
这种生活,已经超越了意义,而意义自在其中。
总之,能够完全活在真实中的人,将不再是普通的人,而是超凡入圣的圣者了。
当他人说幸福的人就是那些实现了生存目标的人的时候。
我们或者还想说,实现了生存目标的人,除了继续活下去外,就不必再有其它的目的了。也就是说,他心满意足了。
生命问题的解决,是在于这个问题的消失„„
但是,对一个人来说,什么不再成为问题,这样活下去难道是可能的吗?
这是否意味着,这个人是活在永恒中,而不是活在时间中?
这是否就是那些经过长久困惑之后终于弄清楚生命意义的人,反而讲不清什么意义究竟在何处的原因呢?(维特根斯坦)
生命的意义是否在本质上存在,我无法确定。但是,我认为即使这样,我们仍可以使自己得到有意义的生命。
在很大程度上,关于生命意义问题,源于我们人类自身不断的探索。生命本身存在意义吗?如何得到一条生命中有意义的道路?生命的意义意味着什么?它使我们发现或创造的某种事物吗?她使如何依赖于目的、价值和理念的?它和幸福有什么关系?它会给人类以自信。使男人和女人能够勇敢的面对他们的困惑吗?
多数人没有思考这些问题,但是,只要他们快乐幸福着,那也很好。而一旦思考了这些问题,困惑就接踵而至。弗洛伊德认为人一旦思考这些问题,他就开始患心理病了。但是,我仍然要说,研究这些问题,我们或许能够建构出一个思想的轮廓,并得到一个值得去过的人生。
从西方的哲学来看,传统哲学多是从神学的角度回答了这个问题。事物能否如其所是的存在?在宇宙中是否存在着一种准人性的温和目的?这是神学需要回答的问题。而信仰神的存在的人中,多数是因为他们需要使自己相信宇宙间有一个至善的意志,他们需要使自己相信人世间存在着对我们以及我们认为有价值事物的一种基本的同情,他们需要使自己相信对我们的理想和愿望来说有一种终极的支撑和避难所。
这些人主要是希望自己能够确认,有一种超越我们人类层面的可以但不是人类可以控制的力量存在着,万事万物是可以解释的——如果我们的智力能够理解其本质的话——这种力量是有目的可言的,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完美无缺的价值。至于是否存在这样的超越普遍生命的目的先验的目的存在,这里拒绝讨论,我只说它不是我能够了解到的,只能存疑而已。
不管宇宙间是否有意义可以被我们发现,意义在其中得以体现的世界只能是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意义被创造出来了,不管这些意义是否有终极性而言,我们也不管是否存在先验的单一的人生意义,我们先去看看生命中意义是如何被要求并被赋予的。正如西蒙-波娃所说的,“意义的存在是两可的,它绝非一成不变的,应该说,人生的意义是不断地争而后得的。”(大致意思是这样)因此,我们可以认识到,我们为自己创造意义,我们不需要别人或者说是什么客观明确的标准来告诉我们什么是意义,我们也不需要别人或者是什么标准来决定我们应该如何去创造意义。
生命
生命的意义何在?我常常思考,也常常迷茫。我想:要是读懂了生活读懂了自己是不是也就读懂了生命的意义。林清玄的话很发人深省:我们增长自己的智慧,是为自己开一朵花;我们奉献世界的心,是为世界开一朵花。回家的路上我低着头走着,因为今天的月考成绩一塌糊涂而显得闷闷不乐。正在这个时候,一个被人遗弃的易拉罐出现在我的脚边,我想也没想,伸出腿给了它狠狠的一脚,看着它骨碌骨碌地滚出老远。有了这么一个出气筒,我觉得心情快慰了一些,紧跟着追上去,又补了重重的一脚。我陷入沉思当中,在路旁怔怔地立着,看这清洁工人把一小堆一小堆垃圾清扫进垃圾车,推着慢慢地走远了,而在他身后,留下的是一条整洁的街道。
一夜无语。第二天背上书包的时候,我的心情轻松了许多。知识要给予人的不应该是一种负担,而应该是一种快乐。我们在学习中增长智慧,无论增长的结果如何,都应当是快乐的,分数能证明什么呢?能证明过去,却无法证明未来。
努力为自己开一朵花,开一朵春天的木棉花,把鲜艳的色彩献给自己,再努力为这个世界开一朵花,把爱心奉献给别人。
易拉罐在我的脚下呻吟着,飞到了路边。在路边有一双灰色的鞋,接着一位老人弯下腰,轻轻地把易拉罐捡了起来。那是一只戴着手套的手,红色的橡胶手套,顺着手臂我看到一位清洁工人。他佝偻着身子,用扫把一下一下地清扫着路旁的垃圾。
夕阳的光辉显得特别柔和,给街道笼罩着一层橘红色,路旁的木棉花开了,已经是春意盎然的时候。“如果一个人的生命,在一生中都没有开展,没有对世界有益,那么他就白活了吧?”一朵花的开放,为这个世界报道春天的到来,一位清洁工人的工作,为这个城市的整洁做出贡献。
五年级:开心吉米
第二篇:生命是什么
生命是什么?一个很深奥很富有哲理的问题。生命中的每一个日子都有美丽,每一处风景都值得我们好好欣赏。
欣赏生命,需要一份平和的心态,需要淡雅的清丽,需要一份轻松的愉悦,需要快乐的心情。欣赏生命,需要一种坦荡,需要一种从容,一种不为外物的打扰。欣赏生命,是对生命的一种珍惜,一种尊重,真正领悟到生命真谛的人,会怀着一颗单纯而睿智的心,抚慰心灵,欣赏生命。
生命本身就是奇迹,大自然的奇迹,宇宙间存在的奇迹。每一个人从诞生到成长,整个过程,生命的本身就值得我们去欣赏。也许,每一个人个体,就是一处风景,不同的风景。
生命值得我们欣赏,热爱生命的人才会欣赏,欣赏大自然中的生命,欣赏天空下的生命,学会欣赏大地上的生命,学会欣赏人类,学会欣赏生命中的每一处风景。
阅读上文回答以下问题:
1、上文告诉我们生命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欣赏生命?
2、怎样理解生命就是一处风景?
3、生命告诉我们什么哲理?
夏天,去沙滩看看,来海边坐坐。平静的海水,那么辽阔,那么宽广。沙滩平整而柔软;春天,看绿芽冒出的惊喜,听春风的音符;秋天,硕果枝头,丰收景象;冬天,白雪的大地,深沉的土地。
欣赏生命,欣赏大自然,树林、草地、山川、湖水,一草一木、一花一草、每一株小草都是一个生命,每一朵小花都是一道风景。沁人心脾的芳香,没有娇艳的美丽,像是生命中的朋友,真实而温暖。
生命是宇宙中最值得赞赏的组成元素之一,生命本身代表了希望,生命中的成功或失败、快乐与苦恼、忙乱与纯真,所有的感情,所有的感动,都是一个不同的故事,都是一本不同的书,是一幅美丽的画卷。
生命的美丽与物质无关,与名利无关。所有的人都热爱生命,生命就是诗歌,生命就是歌曲,生命就是一本读不完的书,生命就是一杯清茶,生命就是一处风景。学会欣赏生命中的每一处风景,无论是雨季、还是艳阳天。
有人说,生命是一个过程,我们要珍惜过程。也有人说,生命就是一个结果,奔着目标一往直前。有人看重过程,有人想着结果。无论如何,生命的每一处都是风景。带着安静,带着好奇,用眼看,用耳朵听,用心去感悟。生命过程中,有人得到了这个,有人得到了那个,谁都不可能全部拥有,谁也不可能什么都没有。每一个人的生命都不同,但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风景。
正如四季,春天有春天的美丽,夏天有夏天的热情,秋天有秋天的收获,冬天有冬天的深沉。生命需要我们有善于发现的眼睛,生命需要我们静静聆听,生命需要我们有一颗安静纯净的心情,去欣赏。学会欣赏生命吧,学会欣赏生命,也就是学会了欣赏周围每一个人,学会欣赏了自己。
第三篇:生命生命
《生命 生命》 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能够积累本课字词,提高正确、流利的朗读能力;通过阅读,学会抓住关键词、主题词、,理解文章中心的方法。在阅读本文的熏陶感染中,激发积极的人生态度、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研读课文,整体感悟,学习作者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以小见大,边叙边议的写作方法。
教育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思想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积极的人生态度,让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
学情分析:生命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对12、13岁的孩子来说也许还说不清楚它的真正内涵,试图通过形象、直观的音乐、视频,让学生首先感悟到生命的存在,从而认识到生命的价值,领悟珍惜生命的意义。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三个事例的内容,深刻理解三个事例所引发出的侧重点不同的三点思考,以及三点思考分别提出的三个要求。
教学过程:
一 课文导入,初识作者。听老师朗诵一首诗,边听边思考,你感觉诗的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喜欢朋友,因为,你知道孤单的路是多么难走,当我跌倒时,我需要有人扶我,受伤时,有人慰我,寂寞时,有人伴我,快乐时,有人分享,痛苦时,有人分担,得意时,不嫉妒我,失意时,不离弃我。
当我骄傲时,有人提醒我,错误时,有人指正我,若是我得罪了他,仍能宽容我。
在我拥有别人的友谊之前,先教导我如何成为别人的朋友,不以衣冠取人,不以财势论人,不以智?断人,不以美丑阅人。
不炫己之长,不揭人之短,不夸己之功,不忘人之恩。
教我言语柔和,态度诚恳,心情开朗,精神愉快;
即使我不能为朋友做什么
也让我默默付出我关怀的心意,无尽的祝福。
2作者简介
杏林子,本名刘侠,一九四二年生。十二岁患类风湿节炎,与病魔纠缠未休,然写作不辍,先后出版多部文集。一九八0年当选台湾十大杰出女青年,一九八三年获得国家文艺基金散文奖。更创办伊甸残障基金,身体力行,为残障朋友服务。2003年2月8日不幸去世,享年61岁。
杏林子在作品中处处流露对人、对社会的关爱之情,讴歌天地间种种的美,抒发她对生命的欣赏与喜悦,以过人的毅力和爱心,在繁杂晦暗的社会中透出温暖的亮光。著有《杏林小记》、《生之歌》、《心灵品管》、《行到水穷处》、《真情是一生的承诺》、《杏林子励志小品》等多部作品。
二 初读文本,整体感知文章主旨。带着问题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
(1)你读懂了什么?
(2)你还有那些词语、句子读不懂?旁批在书上。
(3)读完请学生谈一谈文章大意。
三 再读文本,整体感知内容。听老师配乐朗读课文。
思考:(1)课题中为什么连用两个“生命”?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是怎样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存在呢?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三个事例的内容。
四 品词析句,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①“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跃动”改为“跳动”行不行?为什么?明确:不行。跳动是一起一伏地动;跃动表达心情急切。用“跃动”更能表达“生之欲望”。
②“隔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竟然,为什么不能去掉?竟然表达了一种意想不到,表达出一种惊喜,若去掉就没有了这种表达效果。
③“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你是怎样理解“擎天撼地”和
“肃然起敬”这两个词的?
“擎天撼地”本来形容力量巨大,这里指小瓜苗在没有生存条件下,竟然冒出了一截,充分表现了小瓜苗的生命力。“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肃然起敬”表达了对顽强的生命力的一种崇敬,在这里是不可随便调换的。
④“小瓜苗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又说“它 仅仅活了几天”……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小瓜苗在没有生长的条件下,靠瓜子本身的养分,确实能茁壮生长、昂然挺立,而瓜子的养分仅仅能供养它活几天。
⑤“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作者为什么要加“勇敢地”来修饰“活下去”?作者那种难以忍受的病痛,活着会比死了还要难受。张海迪也是如此,同样是生不如死。像她们这种情况,活着比死亡还更需要勇气,因此在“活下去”的前面加上“勇敢地”修饰成分。
2三个事例对生命的思考分别侧重哪一方面? 飞蛾挣扎求生 生之欲望
香瓜子砖缝生长 顽强的生命力 聆听心跳 珍视生命,为之奋斗
3三个事例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使学生明确作者选取的三个事例并不是简单的罗列,每个事例所表达的内涵是层层递进的。
五 赏析与研读,感悟生命的真谛。拓展阅读 《苦难的开始》杏林子
十二岁那年,我得了一场大病,「类风湿关节炎」,听都没听过的怪病,医生也始终找不出病源,于是西医中医、中医西医,左看右看、右看左看,最后,不用别人告诉我,我也能从医生和父母脸上看出来,我永远不会好了!我的希望一点点幻灭,我的心一点点死去。我曾经以为,我已经死了。虽然,那时候我还能行动,还能做很多事情,但我却觉得我死了,心死了。
初病时,我一个人住在医院,父母在伸手不见的千里之外,我独自面对生和死。孤独,便是教导我长大的老师,一步步探向生命不可解的奥秘之处。犹如台风的中心眼,绝对的宁静、祥和而美丽。
那时候我仅有十二岁,小学还差半学期才毕业。后来学校勉强发我一张毕业证书,所以,到目前为止,我的最高学历就是北投国小毕业。
生病之后,我看到自己的关节一个个坏掉,渐渐不能走不能跳,身体的痛苦倒容易忍受,最大的痛苦是来自内心,我不知像我那样既没有念过多少书,又瘫痪在床上的病人到底有甚么用?我活着到底是干甚么?仅仅为了自己受苦、拖累家人吗?
我真的要在病床上躺一辈子,永远做一个废人吗?
多少时候,我彷佛走到荒漠之上。
四野无人,孤单寂寞,挣扎着一步步前行,我多么累,身心俱疲,深深的倦怠使我只想停下来,躺下来,甚么都不管。
可是内心深处总有一股无形的力量驱使我,不能停顿,不能放弃。前进或许还有一线生机,放弃则是死路一条。
我不敢回首,恐怕失去举步的力量。
就在这么一个绝境中,我认识了耶稣,十六岁那年成为一个基督徒,上帝便成了我的出口。我不愿在人面前流的泪,可以对?流;不愿在人前诉的苦,可以对?诉说,让我的心湖得到平静。最重要的是?让我体会到生命的意义。那时候活不下去的原因是不知道病何时会好,生命有甚么意义、有甚么价值?但我相信上帝以后,便对生命有一个新的诠释。就是每一个生命,不管是老弱伤残或贫富贵贱,在上帝眼中都是珍贵的!每一个生命都有他特定的价值。人看人是看外表--看容貌、看财富、看地位。但上帝是看内心,看我们有没有对自己的生命尽了本分。?不要求每一个人都拿一百分,因为?知道人的才智有高低,能力有大 小之分,?只要求我们尽本分、尽了心,就够了。原来,造物主无意要我们受苦,受苦往往只是一个过程,藉此帮助我们找到自己,认识自己,并且肯定自己。
在这个漫长的病痛过程中,上帝让我学习怎样去爱,怎样去付出,也让我一点一点磨练自己的个性。我从小就是个很要强、很活泼外向的小孩,病倒之后,突然之间不能走、不能动,那一种打击令我无法承受!心灵上的痛苦更甚于身体上的病痛。我告诉自己,如果三年还不康复的话,我就不要活了。结果,好不容易熬了三年,还是没有好!我想:好吧,再延长三年好了,如果再不好,我就绝对不要活了!上帝和魔鬼最大不同的地方就是,魔鬼千方百计只想叫人死,上帝却千方百计只想叫人活,而且活得更好,更起劲、更快乐。所以?给了人信心、希望、勇气,还有爱;教导我们如何在痛苦中保持信心,在灰心中保持希望,在危难中保持勇气,也不断用爱来滋润我们饱受创痛的心灵,好叫我们的生命重新充满生气,勇敢地活下去。俗语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并不是说大难之后,就可以发大财,做大官,享荣华富贵,而是勘破生死之后的恬淡与宁静,对生命的体认与了悟,对世事的洞悉与豁达,以至于达到一种可生可死、可进可退、可有可无,雍容自得,知足常乐的人生境界,这才是真正所谓的「福」。
2朗读课文最后两段,结合作者的生活实际,赏析她对生命的认识和思考。
(1)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2)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3)将目标、信念付诸于行动。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3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听过这首音乐你有何感受?
4谈谈学了这篇课文后你对生命有了什么新的认识?(课后作业)
六 全文小结。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感受到作者那种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更应该学习她珍视生命、坚强勇敢的精神,让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文章之所以如此地震撼我们,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深刻,而深刻的思想又是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的。
第四篇:生命
生命
岁月迁徙人世沧桑,生活如北风的甘土,是扶起的尘伤,凝重着时间的印记潜行。过往在蓝芳香中渐渐埋藏,经几世轮回,不再沉眠,心生破茧的欲望。世一段诡异,一段意料之外的珍藏。虽然短暂,终究留驻在这一段。没有白来,闭上眼睛;又是世的另一段。也许忧伤,迷茫,凄凉,或者喜悦,欣慰,安康。凭心的脉终流浪,歧路漫漫,总走不完那一段,眼角流泻的泪水,透彻了愁伤散开了云雾,依稀见得残阳半边殷红。去日无多,流年已经长逝,岁月洗礼了斑白。望月空空,地空空,愁空空。回响在耳边的塞声,一丝丝血肉凝聚的边疆。沉重的酒樽缢满了几经沙场,鼓角声响,又是扪心酒入愁肠。
我想,你想,没有思络远航的方向。我怨,你怨,消失纯真飘逸的苍芳。穿梭于时间的荆刺,坚强造就了不屈的性格与刚毅的肩膀。支撑心灵的激荡与妄想。随世人的咒骂应验了唾弃与死亡,挣扎在鲜血的歧路漫长,漫长。任风雨侵蚀丑恶的躯体,却得以洗涤心灵而残伤。痴人说梦梦不痴,疯言自语语不假;斩断的愁绵长,决绝的情难忘。落枫,蚕茧,菩提花,忧兰香。不是刻意的雕刻,不是单纯的摆放。每一刻都在自己的位置上,不多一瓣,不少一颗;恰当的融会在彼此的对立上。调皮的沉垂低曳。
很想去拥有,却美美的被拒绝。很想去追诼,却看不见的在迷失。不是残美的古朴淳风,不是迷茫的飞沙石。回到现实,又是几年时光虚度,荒凉的大地穿着一件透明的白衫,一览余却清纱朦胧。
第五篇:生命生命
《生命生命》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感悟人生的意义。
3、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三个事例中蕴含的道理。
2、领悟作者对生命所持的态度。
教学准备:
老师:
1、课件
2、有关生命的事例
3、音乐
4、有关生命的名言
学生:
1、生活中有关生命的事例
2、收集有关生命的名人故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导入新课
1、作者图片
师:上一节课我们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作者杏林子是个身患绝症的小女孩。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她的文章《生命 生命》。
2、读题
师: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读题。
A:生命?生命C:生命,生命……
B:生命!生命!D:生命?生命……
3、师: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板书)
二、感情入手 突破重点
(一)、师:在这三个事例中,哪一则事例令你感受最深?
1、师:选择自己最受感动的事例在小组里展开学习。
在学习中要注意以下要求。
要求:(指名读)
A、找一找 找出你认为重要的词句
B、读一读 在读中思考
C、议一议 把自己的体会交流一下
D、品一品 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2、学生开展合作交流共同学习
(二)、感受入手 自由发表
1、师:请愿意的站起来说?(任意点击三段文字,其中的重点句也任意点击出现)
2、学生汇报:
三、品读句子 加深理解
师:大家感受真深,让我们找小伙伴或在座的老师,读一读你最受感动的一则事例,让他们评一评。请注意要有礼貌哦!(播放音乐)
四、小结事例 深入体会
1、播放三个事例的片段,老师旁说。
师:让我们再次回顾三个事例。
一则:挣扎中的飞蛾,让我们知道生之欲望,明白生命的意义。
二则:顽强的香瓜子,让我们知道生命的力量,明白生命的价值。
三则:砰砰的心跳声,让我们知道要珍惜生命,要活得有意义。
2、此时此刻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3、师:让我们带着感情把这三个事例再读一遍。
4、老师小结
师:生命无处不在,生命充满美好和力量,但生命是短暂的也是宝贵的,而且也是唯一的。每个人都活得不一样。
师:那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命?
3、引导学习最后一段
A、出示最后一段B、师:请读课文最后一段
C、师:体会到什么?
五、举例说明 加深体验
1、师:作者杏林子做到了,为了写作,她在腿上架着一块木版,用发抖的两个手指头夹着笔写字,没写一笔就像举着千百万斤一样,同时还忍受着身上巨大的痛苦。就这样,她写出四十多本著名的散文、小说、传记、剧本,成为了著名的作家,人们称她为“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作家!”,还被评为“台湾十大杰出女青年。”不但这样,她还热心帮助其他残疾人,用自己的精神照亮了其他人的道路!一直勇敢地活到59岁,虽然她去世了,但她的精神永远激励下一代的人。生活中也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2、播放有关图片,老师旁说。
A图:邓丽华 以聋哑之躯舞出生命!
B图:轮椅生命阻挡不了她对生命的热爱!
C图:双耳失聪的贝多芬,用自己顽强的毅力谱写出不朽的乐章。
3、师:在生活中你们又知道那些例子?(谁愿意可以出来说)
六、自身入手 指导生活
1、师出示名言
雷锋曾说过:“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2、指名学生读名言
3、师:雷锋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实践自己的诺言。在实际生活,你又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
4、学生谈自己的体会
5、出示名言
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是幸福的。
生命,只要你充分利用,它便是长久的。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七、全文总结 布置作业
1、师:文章可以结束,但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愿每一位同学都珍爱生命,珍惜时间,让人生更有意义。
2、布置作业:写一则读后感,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如:人生的启迪
??读《生命生命》有感
板书:
19、生命 生命
珍爱 生命
珍惜 时间
让人生更有意义!
《生命 生命》教学反思
《生命生命》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八册第五组的第三篇课文,是台湾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是一篇对生命的颂歌。
在教本课时,学生已经学习了本组课文中的《触摸春天》和《永世的眼睛》两篇文章,已经有了对生命的一些认识。源于对《触摸春天》中盲女孩安静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乐观面对”和《永生的眼睛》一文“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感悟,因此教学本课中力求达到“在读中思索,在悟中升华”的效果,从而完成对本课的教学。从教学过程看,以下几点做得较为突出:
1.贯穿语文教学“读”的功能。
俗语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作为一篇具有较强哲理性的文章,读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不同形式的读,并步步推进。初读,感知文章三个事例;寻读,找到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悟读,结合句子谈理解、谈感受;背读,积累好词佳句作储备。整节课,书声朗朗,读味十足。
2.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在本节课上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无论是自读自悟,还是归纳小标题,教师都体现了为学生服务的原则,主要学习任务由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教师仅仅是从旁指导。
3.注重学法指导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教学中,因为是其他学校的学生,教师在学习方法上,学习习惯上加以提示都是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学生的汇报捕捉学生的学习方法加以评价和引导。
尽管本节课有值得高兴之处,但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表现为:
1.教师有些地方的启发不到位,导致学生“知而无言”,未能最大限度的激活学生的思维。
2.教师因局限于备课时的框架,为完成教学任务有时没有尊重学生的意见,使得某些问题探讨得不够深入。
虽然教无定法,但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尽量避免以上问题,备课时除了备教材,还应备学生,并且尽可能设想课堂上会出现的状况。
反思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为教学服务,本着教书育人的宗旨,我会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尽最大能力弥补“教学这一门有遗憾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