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对初中生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谈对初中生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
莱阳市大夼中心初级中学 刘永祥 电话:*** 邮箱:dkzxzxlyx@sina.com
摘要:
由于在考试制度的影响下,学生的科学素养展示的机会不多,提升的条件不足。为了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从创新科技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为学生提供的创新实践的平台,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受到一定的成效。
正文:
近几年来,学校每次组织科技创新小制作征集活动,交上来的作品多数不是科技小制作,缺少想象力和创造力,顶多是手工制品。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是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应该是新时期教学的重要目标。我们从学生在科技作品征集活动中表现的情况分析,现在学生的状态可以概括为“不教不会,创新不会”。就是说,作品要老师给手把手教会,才能做出来,教师没有教的,学生不会创作。究其原因是我们教师在培养学生创造意识方面的工作没有落到实处。今后,我们的科技教育应有新的思想和方法。以下就是本人在科技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点体会:
首先,创新科技教育教学模式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日常抓起,对中学生学生来说,课堂教学是教师施教,学生求学的主要阵地,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渠道。我们认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主阵地仍在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之中。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积极转变教育观念,为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而教学”为目标。注重从改革课堂教学入手,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促进学生创造力的提高。根据初中生科学素养的基础特点,在初中课堂教学中,主要可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探究性学习教学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是指学生在学科的学习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法。其实质就是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参与和体验知识、技能由未知到已知或由未掌握到掌握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因此,此教学模式的实施能使学生在学会知识和获得学习技能的同时,去探索获得新知识、新方法,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促进作用。
从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形式上分课内和课外两种。课内的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获得学科知识的途径和学习技巧上的探究,比较不同途径获得知识的方法及效益,包括学习方法的迁移、应用和创新。课外的探究性学习是把学生推向生活和实践之中,以学生自身发展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核心,通过“资源与环境”、“能源与环境”、“生命与环境”、“人文与环境”等主题背景,立足于学生通过参观访问、考察调查、实验、文献资料收集等开放性的主体实践,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思考、分析社会、生活的现状和未来,发掘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问题价值的判断。
(二)实验性教学模式
重视实验的教学,并开展了以学生为主体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知识水平、创新能力、学习方法等方面得到了同步的发展。
首先,我们在实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学会观察。例如让学生直接参与“证明大气压存在”、“斜面小车实验”、“氧气的化学性质”等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实验的现象,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形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其次是在实验教学中加强学生对实验的认识,培养学生对实验的钻研精神,探索其奥秘。从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适当增加学生的探索性实验和学生的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获得新的知识,就会对实验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实践性教学模式
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继续和延伸,随着考试制度的改革和学科知识面的拓宽,学生的实践活动已越来越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为此,我们除了在课外开设各种科普小组和各种科技讲座外,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2 指导学生怎样确定研究的对象(调查对象);怎样查找相关的资料;怎样制订实践操作步骤和数据的取得、处理的方法等等,充分放手让学生去做,其目的是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由于实践活动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内容充实,形式新颖具有吸引力,使学生从狭小的学校校园中走出来,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促进了学生创新心理的形成。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当学生参加了各种创新性的实践活动以后,学生的情感、意志得到体验和磨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得到加强。当然,我们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践活动过程中对学生不要过分强制、过多指责,尽可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发挥学生的创新才能,否则将不利于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形成。
二、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必须做研究型的教师,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不局限于教材的教学”是教师工作的一个准则。教师就更要讲究课堂教学策略,如学生能回答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提示;学生能操作的实验教师不要多作指导;学生能发现的问题教师不要多提醒等,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从追求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实现学生知识水平、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校定期不定期地开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科学知识渗透”的学术交流活动、经验介绍等,使教师不断了解进而掌握现代科技知识,逐步认识科技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不断探索,总结经验。教师自学或集体研讨,探索科技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教师去科技单位进行有目的的参观。勤于收集,善于积累。由于学科教学中会涉及到很多科技知识,还会涉及到很多中外著名科学家。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去翻阅图书、收集有关资料,利用收集的资料拓展课本知识,拓宽知识等。
另外,教师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培训,逐步提高自己的科技能力,如理论培训、教学演示、标本制作、多媒体操作等多种教育手段皆可。
当我们的教师有一定的教科研水平的时候,他们的科技教育能力就会增强,他们的科学思想就会大大提高。而科学思想正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一个具有 科学素养的教师,他必须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这也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就会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智能和创新个性品质。
三、为学生提供的创新实践的平台
学生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理论只有同实践相结合,才更有意义。要进行科技创新就更要参与实践。有计划有目的的让中学生参加一些社会活动,让其在活动中去发现、思考、探究、判断以达到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目的。这方面我们的方法是:
(一)我们以兴趣小组为载体,营造氛围。通过兴趣小组积极开展各种科技文化活动,营造宽松和平等的环境氛围,把学生从机械地接受知识传授中解放出来,使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积极性在理解、鼓励和支持的环境中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帮助学生发展个性,发挥特长和优势,不断发展和完善学生自身的创新思维。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兴趣小组的成员充当了参与者和组织者两种角色,通过组织不间断、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科技创新活动,不同学生在科技活动中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并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需求,开展活动。开展科技知识竞赛、论坛、讲座等活动,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使更多学生进入学术环境,了解当前科技前沿动向,为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开展各类作品大赛、制作和发明比赛,使他们理论联系实际,在自觉进取中培养自信,在迎接挑战中培养勇气,在战胜挫折中培养意志,在对待利益关系调整中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塑造创造人格力量。
(二)以课外科技活动为平台,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欲望。强烈的创新欲望是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然而,目前不少在校学生都缺乏创新欲望。为了克服这一难点,必须用实际内容、具体形式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欲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竞赛的开展全面调动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体验到了科技创新活动带来的乐趣与成就感,激发了学生科技创新的欲望。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独立完成项目或在教师指导下完成项目,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三)以学习能力培养为落脚点,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如何学习的人。”阿尔温·托夫勒的这句名言已经得到全社会的广泛重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新知识的层出不穷和知识更新周 期的不断缩短,只靠学校阶段性的学习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求知的需求。因此,除了学校教育之外,人们的学习将越来越多地渗透到个人的工作和社会活动之中,从而使学习贯穿于整个人生过程和整个社会活动之中,即生活即学习。新世纪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应重视奠定人的终身学习所必须的知识和能力的基础。我们要研究大学生怎样学习和应当怎样学习,要教大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尤其是适应他们自身特点的自学方法及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并促使学生学会用已知的知识获取未知的知识,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养成创新的习惯。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就是需要教师转变观念,提高教师的素养,转变角色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去设计自己的未来。同时给学生一个创新展示的平台。给学生一个创造的机会,他就能给你一个全新的世界!相信只要坚持下去,不断创新,必定会产生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创新意识》陈敬全,孙柳燕编著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02-25 作者简介:
刘永祥,1974年9月出生,莱阳市大夼中心初级中学物理教师、科技辅导员、教科室主任
第二篇:浅谈创新意识培养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数学教师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重中之重。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拓展学生思维空间;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释疑;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思维;培养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数学教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处于教学的“中心位置”,充分利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学习,更多的思考、讨论、操作,参与到对新知的探索过程中,去发现新知、形成技能,以此来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从而使学生主动适应新世纪科技发展的需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历史在创新中前进,人在创新中成长,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培养更多的适合时代的创新人才,必须高度重视创新教育。托尔斯泰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的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教育的核心。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拓展学生思维空间;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释疑;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
一、创设宽松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要创新就必须有“创新”欲望,创新欲望是创新思维发展的动力。学生的“创新”欲望来自于学习动机,它是发展创新思维的必要条件。要把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活动结合起来,自觉主动地学习,并运用已掌握的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积极开展创新思维活动。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适时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合作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氛围之中,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学习的情绪状态,积极寻求思路,大胆创新。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兴趣,并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而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它孕育着极大的智慧潜力和创造性萌芽。创设问题情景就其内容形势来说,有故事法、生活事例法、实验操作法、旧知联系法、解决实际问题法等,充分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学习,思想受到熏陶;情感受到感染;思
维发展活跃;追求知识的主动性得以发挥,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各种与学生相关的问题时,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当学生在提问或回答问题时,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注视他,以示尊重他的发言,如有偏差时,要先给予积极的指导,遇到学习障碍时,要适时引导鼓励。如在教学加法的速算34+98时,我就创设了一个在生活实际中收付钱款时,常常发生的“付整找零”的活动情境,并且在课堂上开展了这个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产生兴趣,真正使学生从“事理”掌握了“算理”。
二、鼓励质疑、引导释疑,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能长进。”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大胆质疑正是学生主动思维的充分体现,是学生自主探索的重要标志。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产生疑问,从疑入手,巧设悬念,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问难,从存疑到无疑,再产生怀疑,不断激发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的创新质疑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即使有学生提问可笑、肤浅,不着边际,我们也要耐心听取,引导,保护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带着疑问学习,在疑问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例如学习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学生提出除了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来推导以外,还能不能将三角形补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来推导,或者将三角形先切割再拼成长方形来推导等。对于这些问题和见解,无论正确与否,教师都必须加以鼓励,都应从正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久而久之,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与创造性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创新意识逐步形成。
三、鼓励动手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工具和镜子。”
“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创造性的区域,依靠抽象思维与双手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激起这些区域积极起来。如果没有这种结合,那么大脑的这些区域就处于沉睡状态。”操作是一种手、脑、眼等多种感官协调参与下的活动,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可以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度,更有利于激起创造区域的活跃,从而促进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教学时,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参与操作,通过摆、拼、剪、折、量、捏、切、拆、画等活动,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还能促进学生操作、观察、思维、语
言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常规的归纳演绎推理之外,重要的是帮助、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时,就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推出计算公式,明确了算理,这样学生学得活,知识扎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不同的思维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加强发散思维训练,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发散思维就是求异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也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没有发散思维就不会有知识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极其复杂的心理现象。陶行知先生说:“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索到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寻找与众不同的解题途径,教师要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进行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有利于激发求知欲,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和开放性题目就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重要方式。
另外,一个人知识面越广,知识积累越多,其创新思维就活跃,创新能力就越强。因此,优化知识积累,尽可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我们要学好课本知识,但决不只限于课本中的知识,还必须延伸到生活实践中,把学生的视野引向到更广阔的领域,例如天文的、历史的、地理的等等。为创新和创造性思维构建广阔的知识背景。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多个环节互相结合,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认识知识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思维过程,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加以概括总结,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鼓励学生提出疑难问题,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让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发掘每个学生的创新潜力,发挥每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将学生培养成为创新型人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肩负起培育具有创新性人才的伟大使命。
山东省青州市庙子镇七庄小学
朱玉富王志花
第三篇:浅谈对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学科题目单位姓名电话
小学数学
浅谈对小学生创
新意识的培养
醴陵市嘉树中学 刘璋
***
浅谈对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上,从创设宽松氛围、联系生活实际、巧妙利用各种方法、帮助学生得到成功体验等方面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数学课堂 创新意识 宽松氛围 联系生活 巧用方法成功体验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已紧迫地摆了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面前。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好模仿等特点,有创新的潜能。因此立足主体,呵护童心,张扬创新灵性,应该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旋律。
一、宽松氛围——张扬创新灵性的前提
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情绪、动机、意志等时常是处于波动状态。教学中是否有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没有心理安全与情感的保障,最佳的学习不可能产生,只有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才能为创新提供一个适宜的气候和土壤。在轻松愉快、和谐宽容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才会稳定心情,自然投入,积极创新。
首先要消除学生对创新的“神秘感”和“自卑感”,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大部分同学对数学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我们要经常用商量的口吻与他们进行交流:如“谁想说”、“谁愿意说说”、“我认为”、“我可以这样”„„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让学生敢于发言、善于发言。我们还可以在讲解和示范时,故意讲错,写错某些地方,看谁
能发现就表扬谁,从而点燃起他们心中自信的火花。
我想学生最不愉快的回忆恐怕就是学习上的失败。我们要设法让他们时时感受到关怀、尊重、理解和信任,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在教学中多用“X X X你真棒!”“你真行!再来一次”等,用鼓励法、示范法让他们打开心扉,自由表现。当学生在探索与创新过程中碰到困难时,我们要积极地帮助他们,及时“扶一扶”、适时“点一点”,鼓励他们不要惧怕挫折和失败,有意识地培养其坚强、积极的创新精神。总之,要最大限度地创设出学生自由、民主、独立的活动空间,使数学课的课堂真正地充满轻松快乐,焕发创新活力。
二、联系生活——张扬创新灵性的基础
学生的数学教学更应该从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实际入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沟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与有关数学问题的联系,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的具体事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并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在教学生认识元、角、分票值后,结合生活实际,模拟乘公共汽车,老师当售票员,学生当乘客,要求学生分层次买票:A层学生自己拿钱买票;B层的学生在我们的提示下拿钱买票;C层的学生在我们的帮助下拿钱买票。又模拟在商店里购物,老师当营业员,学生当顾客,A层学生自己拿钱买所需物品;B层学生拿好钱买指定物品:C层学生在我们的帮助下拿好钱买指定物品。这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吃饱”、“吃好”,在数学课上学到了生活中实用的东西,突出了数学的实用性。
三、巧用方法——张扬创新灵性的关键
小学生的注意力极不稳定,容易为一些其他刺激所吸引,他们集中注意的时间大约只有十五到二十分钟左右。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并积极地有意识地培养他们注意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发展他们的有意注意。如在教学中运用反复、强化的教学方法,游戏教学的方法,动手操作的教学方法和运用多媒体教学,都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
在数学教学中,我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巩固“图形的认识”一课,在学生充分掌握了图形的特征,会在老师指导下用学具画出图形的基础上,我制作了这样一个课件:一只美丽的蝴蝶、一条可爱的小鱼、一辆急驶的火车等,渐渐的产生变形,变成了由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组成的组合图形,接着,我又出示了小汽车的画面,引导学生想象:小汽车的身体可以用什么图形表示?小汽车的车灯、轮子可以用什么图形表示?小汽车的窗可以用什么图形表示?让学生分组研究讨论,用学过的图形画出“小汽车”。通过多媒体教学,同学们开动脑筋,充分发挥想象力,画出了不同的汽车组合图形。
四、成功体验——张扬创新灵性的保证
成功感是学生在主动参与某种活动后产生的自我满足、积极而愉快的情绪状态。学生们潜意识里都有“作成功学习者”的愿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
悦,并在此基础上产生获得更大成功的愿望。在设计问题时要有难易之分,并能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给他们创设不同的表现机会,让人人参与“想”的过程,并通过合作学习、小组交流的方式,让人人有表达自己想法的“说”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学生自我交流的过程,无论是优秀生、中层生还是后进生都有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自信心、求知欲和创造力。
教育是—种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实践证明,创新不是某些人的专利,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可待开发的创新能力。以上尝试,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仅仅是个开头,前进的道路上必定困难重重。但只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坚信前景会是美好而光明的。
参考文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第四篇:浅谈班主任对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浅谈班主任对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宿豫区丁嘴中心小学丁有铁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做为各科教学的根本出发点,把培养创造型人才做为学校教育的核心任务。作为班主任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现谈谈自己尝试的点滴体会。
一.加强思想教育,教会学生学会做人
“育人徳为首,治学严当先”我们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始终重视对学生思想道徳素质的培养,把学生学会做人作为首要任务。始终坚持“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以培养遵纪守法和社会责任感为内容的公民意识教育,以及形成良好的品徳和行为习惯的教育。
二、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
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着的个体,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加平等、更加融洽。教师还应关怀、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生,需要和学生全心全意地交朋友、使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友好的合作关系,从而形成师生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
三、让学生在创造性活动中学习
探索和发现为主的学习活动形式代替以示范、讲授为主的教学形式,探索的问题力求源于学生的疑问和求知欲。以问题引导整个活动的展开,并使每个学生明确学习要求和研究的目的。在同伴合作的基础上,更利于实现学生的“再创造”。
第五篇:培养初中生的环保意识
浅谈班主任如何培养初中生的环保意识
内容摘要:地球是我们赖于生存的家园,然而环境的恶化已经影响到人类的生存,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困扰人类的一大问题。本文从“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围绕各种环境节日,开展主题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和开展创绿色环保活动”四方面阐述了如何切实培养初中生的环保意识。
关键词:多渠道、渗透、主题班会、环保教育
正文:
地球是我们赖于生存的家园,但是如今由于人类单方面追求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的腾飞,而忽视了环境的承载能力,产生了大气污染、水污染、臭氧层破坏、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重大的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早在春秋末期的老子就在《道德经》中指出:人类只有爱护宇宙并且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才能健康地生存下去。一旦我们破坏了自然,违背了自然规律,一定会遭到残酷的报应和惩罚,甚至会带来灭顶之灾①。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困扰人类的一大问题,保护和改善环境,提高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已经迫在眉睫。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全社会都在努力宣传环保,作为学校教育,我们培养的是社会未来的主人,这些人的环保观念将对环保事业的成败起决定性作用。那么,在班主任工作中该如何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呢?当了八年班主任,近几年笔者是这么尝试着进行的:
一、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培养初中生的环保意识
人类的思想决定着行动,学生的思想观念决定着他们进行环保的行动自觉程度。在开学之初,笔者便组织学生在地理老师的配合下观看环保电影,如《后天》、《大雄和绿巨人传》等,对学生进行 1
观念总动员。看着成片的森林被砍伐,看着清澈的河流被污染,看着草原变荒漠,看着干旱、水灾、疾病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学生在鲜明生动的电影中感受着人类对环境的破坏酿成的恶果,感受环保的重要性。对破坏环境的行为产生反感心理,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危机感。接着用一连串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向学生证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还在进行当中。让学生反思自己的日常行为,反思自己是否也在无意中成为环境的破坏者。在看完电影后,笔者都会要求学生写体会。在批改学生的体会中,笔者感受得到学生的环保意识的觉醒程度较高。绝大多数学生能找出环境被破坏的一些原因,也提出了一些减少破坏的做法。在还没联系到自身行动时,学生大义凛然的话语不少。笔者要的就是这种思想观念,虽然个别学生只是思想上,还没落到实处,但是让他们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事例,深切地感受到当人们的活动违反自然规律时,就会破坏大自然,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使同学们从小就树立保护大自然的意识,不做违反自然规律的事,从而形成环保的意识。
二、围绕各种环境节日,开展主题活动,培养初中生的环保意识
学科中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开展主题班会,寓环保教育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之中,才能让他们在愉快的心情中很自然地接受环保教育,这样既丰富了环境教育内容,又达到了提高学生各种参与能力的目的。使学生自觉地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深恶痛绝,增强环保的自觉性。
笔者组织学生筹划环保主题班会,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在上班会课之前的几天,召开一个预备会议,把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由指定学生带领,分别负责各种资料的搜集。第一组负责收集校园环境被破坏的现状,用摄像机拍摄几组照片准备展示。第二组负责拍摄各种破坏校园环境的行为,尽量搜集各种不同的破坏行为。第三组负责调查同学的用纸、喝饮料等习惯,用调查表的形式搜集数据,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第四组负责搜集校园中的环保行为好现象,并且搜索一些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图片,以备展示。
在班会课上,主持人致开场白后,四个小组轮流登场,借用多媒体平台,将校园中的各种现象展示出来。先让学生了解校园环境被破坏的现状,继而向学生展示各种破坏校园环境的行为,很多学生看后表情复杂,甚至失声大喊。对图片内容有好奇的,有尴尬的,有气愤的…… 再向学生展示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让学生明白自己的日常行为对环保的影响。接着让学生讨论并发表对这些行为的看法,尽量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向学生展示良好的环保行为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让学生发自内心对环保的重要性予以肯定,并且懂得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最后班主任致结束语,号召全班同学一起加入保护环境的队伍中来。
除此之外,每个环境节日,笔者都会组织全体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在活动中强化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保行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在3月12日“植树节”,笔者组织学生开展“我为校园、社区护绿、添绿”等活动,尽量让有条件的学生去参加植树的活动;4月22日“地球日”,在班级开展“我们共同的家——地球”征文比赛;6月5日“环境日”,调查校园垃圾的类别和成因,开展“环保周”活动,其中包括征集环保警示语、环保主题小报、环保漫画等比赛。平时,笔者也教育学生不乱扔纸屑、食品袋和各种杂物;见到各种有碍卫生的物品能主动处理;能及时打扫卫生;建立班级生物角;每日由 “环保小卫士”组织巡视、督促等,从而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三、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培养初中生的环保意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切实进行实践,才能真正收获经验和成果。
1、小事做起,让学生挖掘智慧之泉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笔者一直教育学生,环保行为应从小事做起。由于学校每天都有组织卫生评比,班级的卫生状况直接反映学生的日常环保行为。笔者要求学生在教室中不得随意扔废纸等杂物,要学生自己想办法减少用纸,特别是面巾纸。学生也想出了些办法。例如,每天早上一到教室,学生大都要用面巾纸擦课桌椅,有学生想出用毛巾或比较厚的纸张盖着,第二天就可以不用擦,一周洗一次毛巾就行。每周可以节约用纸十多张,每位同学都这么做,每周可以节省一包面巾纸。每次擦洗讲台和黑板后,把水用来浇教室外的花木。要求学生做作业时,双面书写,尽量减少用纸。
2、言传身教,为环境尽绵薄之力
作为班主任,笔者总利用与学生相处的机会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例如,有一次放学后,笔者与几名学生到操场散步,看到蓝天白云下绿色的操场,心情甭提多舒畅。可是走近一看,草地上废纸、废塑料杯、废塑料管、零食残余等等,随处可见。在学生对那些没有环保意识的人抱怨一番后,笔者建议学生组建一支操场清洁志愿
者队伍,在第二天下午放学后,以拉网式的形式,对操场的杂物进行捡拾清理。学生很快组织了10多名学生,准时到达操场,笔者带头,边清理,边号召三五成群的正在操场闲聊的其他班的学生一起清理,得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响应。很多学生边干边谈体会,听到有学生说以后不许亲友在操场扔东西,捡起来多辛苦啊。笔者很明显地感受到那一次行动取得的积极影响。
3.家庭的合力,为环保教育增添光彩
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学生,父母会在休息日或节假日带他们到大自然中去玩,并且选择一些有着较优良环保教育素材的风景点。所以,班主任可以利用这个优势,给班里学生布臵了一个任务,就是在学期结束的时候,每位学生上交一篇文章(调查报告、综合实践活动等等),可以和其他学生一起完成或者单独完成都行。在各种考察活动中,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与生活,环境与健康的关系,领略到“绿色与生命密切相关,绿色与健康时时相伴”这一环保真谛。
四、走出校园,开展创绿色环保活动
从小事培养初中生的保护环境意识,规范他们的言行举止,这不仅能让他们从小树立强烈的保护环境的意识,还能通过他们的环保言行影响到其父母长辈,促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环保,自觉做到保护环境。例如每一次外出活动,笔者总会很严肃地对学生提出一个要求:不许留下任何垃圾!并且自带塑料袋装垃圾,那位学生乱扔垃圾被发现,便要求其马上捡起。那时候学生总会伸伸舌头说以后不敢,不是故意的。其他学生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之后凡是外出,都很自觉地准备垃圾袋。
学校、社会、家庭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我们学校有组织
“绿色班级”的评比活动,同样在班级里也可以进行 “绿色家庭”的评比,让学生自愿参与,将自己家布臵成绿色家庭或某个角落布臵成绿色天地,然后拍成照片,在班级进行展览,评出最具特色的、最优秀的“绿色家庭”。这样不仅使学生能在各种环境中体验环保,而且也带动了家庭成员进行环保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践证明,只要班主任们能下意识花功夫对学生从思想到行动进行引导教育,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动中来,便能形成一种良好的环保氛围,使校园的环保进入良性循环。同时,只有注重培养提高初中生的环保意识才能让人人参与环保,事事考虑环保,时时关心环保的愿望成为现实,才能让我们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人民的生活更加健康美好。
参考文献:
注释:①《道德经全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