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信息服务部“十二五”规划建议

时间:2019-05-14 12:40: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术信息服务部“十二五”规划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术信息服务部“十二五”规划建议》。

第一篇:学术信息服务部“十二五”规划建议

学术信息服务部“十二五”规划建议

“十二五”时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在国内外发展环境错综复杂,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的背景下,学术信息服务部保险业“十二五”规划建议对于充分发挥新疆保险行业协会“自律与服务”、新疆保险学会“研究与服务”的职能为新疆保险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提供学术交流平台、科研成果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现就学术信息服务部“十二五”期间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梳理:

目标一:创新服务方式,注重服务实效

1、为搭建保险界与司法界进行交流、研究的平台,更好地维护保险合同当事人的正当权益,提升我区保险界学法用法的水平,防范、化解法律风险,建议成立法学研究委员会。

2、为促进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提高理论研究质量,为行业提供更切合实际、更好的理论服务,借用区内高等院校及业界内外的人才力量,成立学术委员会。

3、为紧密联系工作实际,探索和研究我区保险业如何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开拓进取,如何赢得好的经济效益和发展的更大成就,如何发挥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定期召开研讨会。

4、为推进我区保险业理论队伍人才培养工作,定期开展培训、联谊,提高保险理论队伍素质。

目标二:从保险业实际出发,充分发挥理论研究的积极作用

一是立足理论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将学术理论研究与行业诚信建设、市场规范、经营管理、业务发展、防范风险等实际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致力于探索和加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争取将自身工作纳入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工作部署之中,取得了科研项目方面的支持。

二是围绕行业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定期组织论坛或征文活动,可引用外力,提高我区保险业在理论指导实践方面的能力。

三是坚持正确的保险理论研究发展方向,进一步巩固、发展保险理论阵地,发挥好《新疆保险》、《新疆保险网》、《新疆保险信息》的作用,努力反映我区保险学术研究的新成果,介绍我区保险市场的新趋势,交流业界卓有成效的新方法、新作为,为新疆保险事业的改革发展起到了独有的作用。

四是为提高区内业界高管人员的各方面素质,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眼光,拟编辑出版《保险参阅信息》,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金融、保险等领域选取国内、国外的新闻、时事、消息、新政策、新观点、专家论述及诸多方面值得学习的信息介绍给业界,为区内业界提供知识平台。

五是积极搭建业内宣传平台,完成中国保险报新疆记者站筹建工作。

目标三:加强保险知识宣传,为保险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一是进一步加大向社会宣传普及保险知识的力度,提高民众的保险意识,让广大群众进一步熟悉、掌握、运用商业保险,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也为我区业界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拟在经费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联合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新闻媒体准备共同举办“保险知识下基层”、“新疆保险业魅力采风行”活动。

二是为及时、全面、准确地向读者反映新疆保险业的成就与进展,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资料和信息,同时也为新疆保险业增添连续性的史料图书,拟出版《新疆保险年鉴》。

目标四:进一步加强了自身建设,推进了学术信息服务部的各项工作

一是落实内部制度,坚持按章办事。

二是加大业界内外联系沟通力度,不断扩大社会影响。

三是是注重自身学习提高,加强工作人员素质培养。

第二篇:十二五规划建议

中 共 xx 市 委

关于制定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讨 论 稿)2010年12月10日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也是我市深入贯彻实施省委“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和牡丹江市“超千破百”、“双调双转”发展战略,提前五年全面步入小康社会,实现全面振兴崛起的攻坚期、冲刺期。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对于抓住用好我市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准确把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导向,坚定不移地走超常规追赶型跨越式发展之路

编制“十二五”规划,必须按照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牡丹江市委的要求,审时度势,周密谋划,科学制定发展思路和目标,努力走出一条符合海林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

(1)“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十一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和牡丹江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总量倍增、位次前移、殷实和谐”的总体目标和“一年起步、三年跨越、五年步入振兴崛起之路”的阶段性目标,坚持“速度改变xx,项目振兴xx,民本立足xx,作风成就xx林”,开创了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成为我市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环境变化最大、群众得实惠最多、干部群众精神最为提振的时期。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预计“十一五”期末,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2亿元,完成规划目标的133%,年均增长17.2%,较“十五”平均增速高7.5个百分点,实现四年翻一番;全口径财政收入突破13亿元,完成规划目标的163%,年均增长33.4%,较“十五”平均增速高16.7个百分点,实现两年翻一番、五年近两番;一般预算收入实现3.8亿元,年均增长33%,较“十五”平均增速高30.6个百分点,实现三年翻一番、五年翻两番;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4亿元,累计完成221亿元,年均增长50.8%,较“十五”平均增速高13.7个百分点,实现四年翻两番;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1.25亿美元,年均增长39.1%,较“十五”平均增速高11.1个百分点,实现五年翻两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20.2亿元,年均增长37.6%,较“十五”平均增速高5.4个百分点,实现五年翻两番。综合实力在全省“十强县”排名连年进位,2009年位居全省第5位。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着力“稳

一、优

二、提三”,三次产业结构预计调整到21:46:33。特色产业拉动作用明显,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猴头菇生产基地、全国第二大甜叶菊生产基地、全省最大的西洋参生产基地,被评为“中国猴头菇之乡”。坚持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连续开展 “项目建设年”,工业总量、规模、效益同步大幅提升,构建起以木材精深加工、清洁能源、机械加工、食品医药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

——园区实现提档升级。按照项目承载区和海林新城区的定位,累计投入10.4亿元,建设基础设施,完善配套功能,提升园区形象。建成了“四横十纵”的道路框架,实现12平方公里“全配套”,入区企业达到65户,总投资68亿元。园区财政收入由2005年的1100万元增长到2.3亿元。被评为“全国十大诚信开发区”,列为全省财源建设示范点,2010年6月晋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城市形象日新月异。确定了牡丹江城市副中心和中等城市规模定位,实施“五城同创”,推进城市、园区“双升级”,加快建设北方生态文明城。五年投入资金70亿元,拆迁城市棚户区78万平方米,完成棚户区总量的67%;建设了海烟路、人民广场、雪原公园、互通区广场等精品市政工程;建成了全省县级首家污水处理厂和高标准垃圾处理厂。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省级卫生标兵城、省级文明城和省级园林城。

——新农村建设推进有力。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目标,确定了整乡推进、集群式发展战略。采取“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市财政累计投入6000万元,撬动各类投资7.1亿元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农村住房砖瓦化率达99%、自来水入户率达91%、通村公路硬质化率达100%。新农村集群式发展走在全省前列,被评为全国水利建设先进县、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市、全省泥草房改造先进市、全省造林绿化先进市。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实施“教育强市”战略,优化了教育资源、结构,完善了教育布局,提升了基础教育水平,高考升学率始终名列牡丹江地区同类学校之首。引进了牡丹江大学实训基地,高等职业教育实现突破。市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报销比例和综合补偿比例居全省前列。科技、文化、体育、计生、民族宗教等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先后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县、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和北京奥运会突出贡献奖等荣誉。

——群众生活加速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分别达到15726元和9278元,年均增长19.8%和18.4%。持续开展“利民实事”工程,四年投入6.4亿元,办理实事83件,涉及住房、道路、社保、就业、就医等多个方面,人民群众受益受惠。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实现动态“应保尽保”。农村公路、村级浴池建设在牡丹江地区率先达到“全覆盖”。群众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22平方米和18平方米。

(2)“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

进入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发生新变化,但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没有改变;国内经济发展方式有新变化,但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综合研判发展形势,我市发展既有难得机遇,又有严峻挑战,总体讲机遇大于挑战。

“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从国际环境看,经济全球化和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化,为我市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开辟多元化国际市场提供了重要契机;中俄两国战略合作不断深化,为我市打造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的核心区创造了新的机遇。从国内环境看,后危机时代带来的产业要素重组和布局调整,为我市发挥资源、空间优势,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机遇。国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为我市优化产业结构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支撑。从省内环境看,省委省政府深入推进“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确定重点发展“十大优势产业”,牡丹江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打造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强力实施沿边开放战略,深入推进“双调双转”等,都为我们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压力,主要是:省内各地发展势头强劲,区域竞争更加激烈,持续进位争先的基础还不够牢固;“经济总量不大、发展速度不快、产业结构不优”的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发展缺乏重大项目支撑,财源结构不够合理,主导产业亟待升级;城乡建设任务繁重,棚户区改造、基础设施建设、公用设施建设压力较大,与北方生态文明城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城镇化质量不高、特色不明显,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统筹城乡一体化任重道远;群众关心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解决的还不够好、不够快,建设和谐海林还需要付出更多辛苦和努力。

二、明确“十二五”发展的总体要求与工作目标,全面开创追赶跨越领跑争先新局面(3)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产业项目为支撑,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领跑龙江十强,进军全国百强”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旅游兴市和生态立市“三大战略”,强力推进园区建设、城市建设、旅游产业“三个升级”,加快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经济国际化、城乡一体化、生态文明化“五化进程”,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海林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加快建成活力宜居和谐幸福的北方生态文明城,实现海林全面振兴崛起宏伟目标。

(4)发展原则

——坚持追赶跨越,科学发展。把转型升级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把发展速度、质量、效益有机统一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标志,加大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力度,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把统筹兼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方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城市农村发展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改革与稳定相协调,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有机统一。

——坚持改革开放,创新发展。把改革开放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采取“走出去、引进来”和政策扶持等办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坚持节能环保,绿色发展。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强化节能减排措施,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倡导绿色消费、绿色增长,实现资源合理开发永续利用。

——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提高政府社会保障能力,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繁荣林海雪原特色文化,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让人民群众生活的更加和谐幸福。

(5)发展目标

——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8%以上,达到234亿元,努力实现四年翻一番;全口径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2%以上,突破35亿元,努力实现三年翻一番;五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力争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实现三年翻一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以上,达到67亿元,实现四年翻一番,综合实力争取进入全国“百强县”。

——结构调整实现新突破。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对发展的贡献率明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切实增强,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科学合理,三次产业结构比达到18:48:34。

——城乡环境得到新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和功能更加完善,新城区形成项目聚集区、中央商务区、高尚住宅区,城市框架拓展到3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20万。农村社区化初具规模,小城镇吸纳能力明显增强,城乡一体化取得重大进展。

——对外开放呈现新格局。国际交流合作更加紧密,实际利用外资快速增长,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进出口加工业、经贸产业、旅游会展业、现代物流业协同发展,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0%以上,达到24580万美元。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迈出新步伐。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到11年。企业职工和城镇个体劳动者基本养老保障覆盖面达到100%和95%以上,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达到100%,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达到98%以上,新农合覆盖面实现100%,保障水平大幅提升。

——人民生活得到新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城乡住房、用水、— 3 —

交通、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和环境等方面条件明显改善,社会环境和谐稳定。

——生态文明得到新进展。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大幅降低,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至80立方米,中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0%,接近国家先进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有量分别保持在77050公顷和69632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74.3%。

——体制机制创新实现新突破。市场经济体制趋于完善,经济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深化。

三、科学安排“十二五”时期工作任务,以重点工作的大突破带动经济社会的大发展

牢牢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抢抓发展机遇,突出发展重点,全力改善民生,推进经济社会实现大发展、大跨越。

(一)加快开发区“扩区提档”,构筑产业集聚发展平台

(6)完善园区规划。按照“设施配套完善、承载功能强大、空间布局合理、生态环境优美”的标准和“西向拓展、北跨高速”的总体要求,坚持长远眼光、战略思维,高起点、高标准编制整体发展规划及各专项规划,二期开发区面积放大到30平方公里,三期放大到50平方公里。坚持“一区多园”理念,强化园区功能定位、产业空间布局和产业政策导向,规划台商工业园、生物产业园、中小企业园、对俄出口产品加工园区、物流园区、大学城等功能分区,加快构筑“高端、高质、高新”产业基地。

(7)提升配套功能。按照低碳生态型和循环创新型工业园区和海林新城区的定位,加快园区功能配套建设,重点推进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征地拆迁和基础设施建设两个“全覆盖”。加快引进科技型、人才型、智力型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辟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大力推进中央商务区建设,带动商服、教育、医疗和现代服务业等功能设施加快发展,实现新老城区全面融合。

(8)打造产业集群。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思路,增强产业集聚功能,使园区成为项目建设的主要载体和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抬高项目准入门槛,严把单位土地面积贡献率、环境容量、财政贡献“三关”,大力发展循环发展型、低碳生态型、绿色环保型产业,构建以生物制药、电子科技、新型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为主导的优势产业群,将开发区打造成为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上最具活力、影响力和吸引力的产业园区之一。

(二)全面提升城镇化水平,建设北方生态文明城

坚持牡丹江城市副中心定位和城市升级战略不动摇,按照“三优”文明城标准,推进“五城同创”,加快城市化进程,建设活力宜居和谐幸福的新海林。

(9)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主动融入、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的思路,加速“同城化”进程,主动与牡丹江在城市、经济、交通、旅游等方面的全面融合。强力推进“三供两治”工程,提升城镇供水、排水、供热、供气等管网建设,加快推进城市集中供热,彻底改变分散供热局面。市区5年内基本完成热网和天然气入户工程。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大力实施“棚户区改造”攻坚战,重点建设保障性住房,扩大中低价位、中小户型普通商品房供给,建立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

(10)加快道路交通网络建设。推进市乡村三级公路网升级改造,加大路网密度,实现市区与乡镇和重点旅游景区由二级以上公路相连接,乡镇之间由三级以上公路相连接,建成以市区为中心,以乡镇为节点的城乡公路网络体系。

(11)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以“百镇示范工程”为契机,按照“撤并自然屯、建设中心村、发展小城镇、推进社区化”的思路,加快小城镇建设,进一步放大小城镇在城乡一体化中的“节点”作用。海林镇着力发展新型工业、繁荣现代服务业,做大城关镇经济,融入市区发展,打造“丹江第一镇”;横道镇以旅游产业为重点,加快建设中国北

方影视基地和全省旅游名镇;柴河镇、长汀镇借助“局镇”共建载体,实施“抓城强工带农”战略,积极探索区域一体化发展新路,建设工农互补、多元融合、地企共建型示范乡镇;山市镇依托产业基础和市场优势,重点做大商贸流通,建设“商贸大镇”;新安镇抓住“兴旅强农”两个重点,大力发展民族旅游、现代农业,高标准集群式建设新农村,加快建设民族风情旅游小镇和新农村建设示范乡镇;二道镇、三道镇依托莲花湖生态优势,加强生态保护,合理开发资源,发展“菌牧渔游”环湖经济,打造环湖生态休闲旅游名镇和食用菌产业强镇。

(12)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突出规划引领作用,修订完善城市专项详规,切实增强规划执行的严肃性。以创建国家园林城、环保模范城、文明城和卫生城为载体,深入推进“三优”文明城工程,力争到2015年所有乡镇都达到“三优”文明城的标准。加大市政管理机制创新和市场化管理力度,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加强市政工程、绿化亮化、小区环境和道路交通环境管理力度,全面改善优化城市发展环境。

(13)推进场(局)县合作共建。探索打破所有制、部门和地域界限,在规划、投入、税收、教育、管理、医疗、户籍等方面制定实施统一政策,推进道路、电力、通讯等跨区域共建,实现资源共享。探索建立以利益为联结的共建机制,积极推进共建由产业联动向小城镇建设、支柱产业培育、清洁能源开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纵深领域发展。

(三)战略性开发旅游业,加快打造新经济增长极

坚持把旅游产业放到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一圈两镇三区”战略,加快旅游产业升级,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强三产服务业对市域经济的支撑作用。

(14)构建海林都市旅游圈。依托便捷的交通、完善的设施、优美的环境、高品位的文化氛围,有效整合区域内各类旅游资源,开辟工业园区游、城市风光游、宗教观光游、民俗风情游、红色经典游和生态休闲游等特色线路,把市区建设成为以休闲娱乐度假为主的旅游区,带动全市周边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依托牡海宁“同城化”战略,密切区域协作,开拓旅游市场,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客源共享,促进区域旅游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15)加大xxxx、xx农场旅游名镇建设力度。坚持“整体规划,战略开发,以点连线,以线带面”,将xx镇建成为具有“六大景区”、“五大功能”和欧陆风情浓郁、北方民俗特色鲜明的中国北方影视基地。加快xx农场旅游名镇建设,凸显现代农业、生态优势,深入探索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互动模式,实现“镇”与“景”协调发展。

(16)优化“三大景区”开发。威虎山旅游景区。依托林海雪原红色旅游、百年历史文化名镇、影视拍摄基地等优势,加快形成以xx镇为核心的名镇旅游区,以威虎山主峰景区为代表的生态旅游区,以滑雪度假区为重点的冰雪旅游区的“一体两翼”旅游休闲度假基地。中国雪乡旅游景区。突出“冰雪休闲、森林生态、水域漂流”三大生态旅游特色,加快推进冬季赏雪、戏雪、滑雪,夏季漂流、登山、避暑和四季会议、休闲度假等旅游项目开发,打造全国知名的原生态休闲度假区。莲花湖旅游景区。依托山地、水体、森林资源,突出滨水休闲、森林生态特色,开发森林旅游、康体运动和休闲度假旅游项目,打造滨水休闲游基地。

(四)加快统筹城乡进程,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以“新农村、新产业、新社区、新生活、新农民”为目标,牢牢抓住城乡一体化这个关键,统筹抓好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力争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上走在全省前列。

(17)发展高效富民产业。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坚持将食用菌作为促农增收的第一主导产业,推进食用菌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打造中国食用菌强市。坚持走生态路、打特色牌,推进肉牛、蔬菜、“药菊烟”等高效种养殖业加快发展。加大劳动力转移力度,鼓励农民向劳务经济、旅游经济等二三产业转移,构建多元化增收格局。

(18)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以“一区四带”为牵动,统筹城乡建设资金,推进新农村建设提档升级,加快促进教育文化、卫生医疗、社会保障、科技服务向农村延伸,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以农村“社区化”

为重点,积极探索城中村改造、小城镇吸纳、强村带动、产业联结等村屯撤并模式,加快在适宜村屯建立农村社区,推进农村人口向城区、乡镇和中心村集中,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19)健全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城镇化等试点工作。系统推进城乡户籍制度、就业制度、财税制度、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行政管理体制、规划管理体制、小城镇发展模式等方面改革,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向城镇转移,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完善建立向上争取、财政投入、政策扶持、自身筹集、招商引资等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五)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以“工业强市”战略为牵动,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出低碳、绿色、高效的发展理念,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全面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0)做强机械制造产业。把握我国加快基础设施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强技术创新,培育发展石油机械、木工机械、农业机械,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引导企业逐步向高端化、品牌化发展,建设牡丹江区域最大的农用机械生产基地和汽车零部件、整车生产基地,打造亚洲最大的石油钻具生产基地。

(21)壮大生物制药产业。完善提升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加快建设重点医药产业项目,积极推进生物农业、生物制药等技术产业化,推动我市医药产业集团化、经营规模化、产品系列化发展,打造 “中国北药之乡”和全省生物制药研发生产基地。

(22)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抢抓国家扶持清洁能源发展的机遇,大力发展风电产业,做大做强水电开发,积极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和地热资源,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打造全国清洁能源基地。

(23)积极培育新材料产业。立足硬质材料和建筑材料产业优势,重点发展复合硬质材料、塑料异型材等新型建筑材料,加快引进特种功能材料、高分子和纳米等新技术材料,着力打造全省最大的塑钢型材生产加工基地、新型建筑材料生产加工基地。

(六)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消费拉动能力

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发展方向,按照“扩大总量、提升比重、优化结构、提高水平、拓展领域、增加就业”的要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牡丹江服务业转移首选地。

(24)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产业。以物流园区为核心,深化与沿海港口合作,密切与绥芬河综合保税区战略对接,建立“口岸+基地+港口”的运营模式,打造具有内陆港功能的物流园区,建设物流一体化示范基地。培育电子信息产业,加强物流基地信息平台建设,壮大信息产业链,打造海林信息产业密集区,吸引和培养现代物流人才,逐步形成物流品牌和核心竞争力。

(25)快速提升商贸服务产业。鼓励和支持经营业态创新,推进连锁经营、特许经营、代理制、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方式和组织形式发展。完善商业流通服务,优化商业网点布局,鼓励商业网点向小城镇和农村延伸,形成“特色化集聚、多元化消费”的集商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化城市。

(26)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立足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以发展影视、动漫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快培育新经济增长点。规划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和动漫产业基地,高标准建设影剧院、博物馆等文化基础设施,大力培育扶持地域文化产业,引进文化创意企业,拉动相关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

(七)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全力打造幸福城市

统筹经济发展、人的发展和绿色发展,注重发展质量与惠及群众相结合,坚持“民生财政、民生预算”,加强公共服务建设,强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建设人民群众满意的幸福城市。

(27)扩大城乡群众就业。把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通过做好扶持创业、开发公益性岗位、加大

小额担保贷款等措施,完善创业政策制度,健全创业服务体系,重点解决好困难群体、农民工群体等就业问题,实现城乡居民收入翻番目标。实施更加积极的全民创业政策,实现以创业带就业。

(28)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统筹推进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对失地农民在社会保障上给予倾斜,将符合条件的人群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范围。扩大“五险”覆盖面,推进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构建多层次全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乡低保制度,深入推进扶贫解困工程,大力发展社会救济、优抚、捐助和福利事业,逐步建立和完善优抚、低保对象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

(29)提高群众健康服务水平。加强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功能健全、布局与结构合理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推行农村卫生“三网四化五到位”管理模式,逐步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探索建立社会多方参与的公立医院监管制度。

(30)发展教育事业。深入实施“教育强市”战略,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优化教育资源整合,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加快建设高中城,辟建大学园,推进幼儿教育优质化、义务教育均衡化、高中教育品牌化、职业教育特色化、高等教育产业化、成人教育普及化、城乡教育一体化,逐步建立开放式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教育水平保持在牡丹江地区各县市领先地位,争创全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先进市(县)。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全民健身环境,提升市民健身意识和健康水平。

(31)抓好人口发展。稳定低生育水平,综合解决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和分布问题,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加快推进“优生优育”基础工程建设,切实加强人口“早期”教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普及健康知识,倡导健康行为,引导市民形成健康的生活和行为方式。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立以家庭为主导、社会为依托、服务机构为支撑的多层次养老保障服务体系。加强社区公共服务网络建设,为居民提供多样化和人性化服务。

(32)创建“平安海林”。切实发挥市、镇、村三级调委会作用,实行分组负责、归口督查的工作机制,强化矛盾排查,构建“大调处”工作格局。突出抓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落实制度,强化隐患整改,严格责任追究,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建立多层次的治安防控网络,加大“严打”力度,保持高压态势,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八)积极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

强化可持续发展理念,实施“生态立市”战略,突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根据自然环境承载能力规划经济社会发展,推进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

(33)发展低碳经济。围绕发展“碳汇经济”,制定出台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配套政策,积极发展低耗高效工业、生态绿色农业、生态林地经济和生态旅游业,加快建立以低碳环保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管理体系。大力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增强公众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意识。

(34)合理利用资源。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建立节约集约用地的长效机制,保持耕地面积总体平衡。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挖掘建设用地潜力,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确保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合理。以提高水旱灾害综合防御能力、水资源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和保障水资源供给为重点,加快水利设施建设,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利保障体系。推进黑土水土流失治理,建立起完善的生态环境预防监测保护体系和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加强农村水利改革,完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35)加强环境保护。保护绿水青山,推动低碳增长、绿色发展。推进以节能减排为核心的城市大气污染治理,严格控制市区大气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城区空气状况。实施水污染综合治理,推进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治理,加强海浪河、莲花湖饮用水源地保护。防止环境噪声污染,提高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保护和改善人民生活环境。

(九)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面提升经济发展活跃度

(36)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紧紧把握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的发展机遇,坚持对内与对外开放并重,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大型民营企业扩大对外直接投资,积极引进世界知名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在稳步扩大外需的同时,将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使其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

(37)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营造平等竞争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金融服务和社会事业等领域,激发市场投资活力,扩大民间投资的领域和渠道。积极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创业辅导、筹资融资、市场开拓、人才培训等中介服务。规范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拓宽非公有制经济融资渠道。引导非公有制企业进行资本重组和资产整合,逐步实现资本社会化。

(38)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适应自身要求的公共财政体制。调整市乡财政管理体制,重新界定市与乡镇的税收级次,科学确定基数,合理划分税源,完善财税收入增量分享办法,建立共享收入增收激励机制,形成利益共同体。加强财源建设,立足资源优势,稳固发展基础财源;依托产业基础,重点推进骨干财源;推进结构调整,加快培育新兴财源。制定更加优惠的配套政策,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结算经济,吸引各类知名企业和分支机构设立区域性总部,合并财务报表,吸纳其关联公司在我市纳税。

(39)推进综合配套改革。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建设法制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快社会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领域改革。推进公益类和生产经营服务型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促进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

四、强化党的领导,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坚持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40)充分发挥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核心作用。“十二五”时期,我市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必须在全市进一步加强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增强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继续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深化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科学发展本领、综合能力素质。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基层党组织、广大共产党员的领导核心、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为全面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战略任务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4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支持市人大进一步发挥监督保障作用,支持市政协发挥参政议政作用。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公民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权利。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坚持和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健全重大问题决策前与各界协商的制度。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的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42)全面推进法制建设和廉政建设。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提高依法治市水平。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市场主体、市场交易、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司法权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形成遵法守法、依法办事的社会风气。切实增强国防意识,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强化政府专门机构和社会监督,保证公民的检举权、控告权和申诉权。严格查处违纪违法案件,维护法律尊严。

(43)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重点,以社区和乡镇文化设施为基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推进市级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规划馆等重点文化设施建设,加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社区文化中心建设,推进农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和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推动文化艺术创新,着力打造一批代表海林形象、突出“林海雪原”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加强对民间文学、民俗文化、民间音乐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抢救保护工作。加强文化领域的多层次互访,推进友好城市间的文化交流,开展好对外文化合作。

(44)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使全市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市委号召,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要坚定信念、提振精神、抢抓机遇、勇挑重担,带领全市人民坚决完成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为完成我市“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前五年步入全面小康社会、实现海林全面振兴崛起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十二五规划建议草案

“十二五”规划背景知识

作者:发展规划科 时间:2010-6-11 12:20:08 阅读数:1514

Tags:十二五 规划 背景 知识

1、石景山区“十二五”规划编制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当前,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和形势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打造北京CRD,构建和谐石景山,建设现代化首都新城区”的任务艰巨而紧迫。今后五至十年的发展建设,将影响和决定未来百年石景山区的定位和面貌。在此历史条件下,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事关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长远全局,意义十分重大。

一、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是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十一五”以来,在科学发展的指引下,我区各方面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当前,首都建设发展进入新阶段,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战略机遇期。我们要把“十二五”规划作为科学发展观与实际工作间的一座桥梁,在规划中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内涵,在实际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必须更新发展观念,兼顾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兼顾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十二五”规划编制和执行的始终,把“打造北京CRD,构建和谐石景山,建设现代化首都新城区”作为“十二五”规划的根本目标,指导我区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建设。

二、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是促进我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首钢的搬迁调整工作始于2005年,我区正是从那时起就开始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近几年来,经过全区上下共同努力,经济转型取得一定进展,成为“北京市最有发展前景的区”。这证明我区近年来的调整方向和发展定位是正确的。“十二五”期间,我们面临任务的重中之重,就是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十二五”规划是指导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只有科学地编制好“十二五”规划,才能牢牢把握未来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才能满足我区新阶段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事业进步的新需求,才能促进加快我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转型升级。

三、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是实现CRD建设第二步走战略目标的需要。近年来,CRD发展战略指引我们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十二五”期间,恰逢CRD建设中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初具规模、产业转型成效显现、城市服务功能显著提升、首都文化娱乐休闲区地位基本确立的重要时期,我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将处于十分关键的阶段,面临更多新机遇和新挑战。编制好“十二五”规划,通过规划将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建设发展各项工作安排好、引导好、组织好至关重要。“十二五”规划的编制不仅关系到CRD建设第一步走平稳较快发展良好态势能否进一步延续,也关系到能否利用好未来五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进一步提升我区综合实力和影响力,顺利实现CRD建设第二步走战略目标。

2、石景山区“十二五”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立足我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按照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与“世界城市”的要求,围绕全面建设CRD的发展目标,结合我区未来大调整、大建设、大发展的新形势,提高认识、创新思维、突出重点,强化规划的战略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完善规划实施机制,促进我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石景山区“十二五”规划体系的内容有哪些? 石景山区“十二五”规划由三部分内容组成,即规划《纲要》、区级重点专项规划和区级一般专项规划。

一、规划《纲要》。规划《纲要》是以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对象编制的总体性、纲领性的规划,在规划体系中处于“龙头”地位,是编制专项规划、制定各项经济政策以及计划的依据。《纲要》在规划体系中具有核心地位。我们要深入研究“十二五”时期石景山区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问题,瞄准未来几年首都在全国的地位,明确我区功能定位,探索科学发展的规律,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对发展的要求,积极推进“三个北京”建设,把《纲要》编制成为各部门各单位履行职责的依据。

二、区级重点专项规划。区级重点专项规划是由政府组织编制和实施,针对未来我区经济社会迈入新的发展阶段,满足新的需求,突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编制的规划,对《纲要》实施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

区级重点专项规划确定的原则。“十二五”时期是我区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大调整的战略机遇期,是CRD建设行动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大建设时期,是打造区域品牌的大发展时期。“十二五”时期区级重点专项规划要坚持突出如下原则:

1.突出我区未来发展方向及CRD建设行动规划实施的阶段性重点。“十二五”时期,我区发展将进入CRD建设的关键阶段,重点专项规划的设计要反应发展新阶段、新要求。

2.突出打造世界城市战略在我区落实的重点。“十二五”时期是首都打造世界城市的起步期,自主创新将成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必由之路和主要支撑。我区在自主创新方面要努力走在全市前列,在重点专项规划中应加以体现。

3.突出城市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建设。要实现我区的持续发展,实现高效、安全运行,做好服务工作,必须加强我区的经济、资源、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建设。

4.突出提升社会和谐建设的关键领域。总体来看,与我区所处的发展阶段相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相比,我区和谐社会建设任务还很艰巨。“十二五”时期重点专项规划的设计要更加突出和谐社会建设。

三、区级一般专项规划。区级一般专项规划是以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综合规划《纲要》在特定领域的延伸和细化,是指导该领域发展和建设的依据。“十二五”一般专项规划确定的原则:充分调动各部门编制规划积极性的原则;尽量减少内容交叉,适当控制规划数量原则;分类突出重点。

4、石景山区“十二五”规划编制原则是什么?

一是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搞好重点规划与一般规划的结合。“十二五”规划设计既要突出重点专项规划的编制,形成对总体规划纲要实施的重要支撑,又要从调动部门编制规划积极性的角度出发,兼顾一般性专项规划的组织编制,指导特定领域的发展建设。

二是突出政府职能、兼顾市场功能,搞好政府职能与市场功能的结合。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责的重要依据。因此规划体系的设计要突出政府履行职责的领域,同时还要适当兼顾市场调节领域,体现政府调控战略取向,引导市场主体行为。

三是突出专业领域、兼顾综合专项,搞好专业领域与综合规划的结合。为使专项规划更具有指导性,“十二五”规划体系重点要按照各专业领域进行设计,以指导经济、社会、城市建设和区域发展等各专项领域的建设发展。同时,还要从解决一些综合性、长远性问题出发,编制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公共服务发展等综合专项规划。

四是突出阶段性特征、兼顾历史沿革,搞好新规划与“十一五”规划和CRD建设行动规划的结合。“十二五”规划是指导“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规划体系的设计必须突出“十二五”时期的阶段性特征,突出阶段性需求。同时,又要兼顾历史沿革,保持规划体系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5、石景山区“十二五”规划编制进度安排是怎样的?

一、工作部署与思路形成阶段(5月至6月),召开“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部署会,确定规划体系与编制分工安排,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力争形成站位高、立意新、针对性强的《纲要》编制思路。

二、补充研究与规划编制阶段(7月至10月),针对不足领域,结合上级要求,进行补充研究,确立《纲要》与各专项规划基本框架,起草规划文本,形成初稿。

三、征求意见与修改完善阶段(11月至12月),广泛征求全区各单位与社会各界对“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各专项规划初稿的意见建议,修改完善形成规划草案。

四、提交审议与确定发布阶段(2011年上半年),“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交区人代会审定发布,并完成区级专项规划的编制发布。

6、为什么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

我国从1953年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和实施了10个五年计划。从“十一五”起,国家将“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从计划到规划,一字之差,充分反映出我国经济体制、发展理念、政府职能等方面的重大变革。体现了从作为组织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运行机制向作为政府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手段转变。体现了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更加注重政府履行职责的领域,弱化市场调节的领域。

7、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性质是什么?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长期规划是一种国家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政府为实现国家(或地区)中长期的发展目标而制定的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发展的预期框架和优化的行动方案,是一个完整的“目标—手段”系统,是一个社会公众民主参与的政治决策过程。中长期规划的制定缘于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长远利益的需要,追求最大的社会福利,具有明显的经济属性;中长期规划是国家的积极干预,是政府主导的行动纲领,具有明显的政治属性;中长期规划的制订与实施有赖于广泛的公众参与民主决策,是一项社会事业,具有明显的社会属性。

8、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内容是什么?

一般而言,中长期规划内容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现实分析与发展预测;明确规划期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相应的措施制订和方案部署;明确相应的组织机构与实施机制。

9、规划《纲要》的作用是什么?

《纲要》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出发点和基础。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和任务以及达到既定目标、完成任务的基本途径和手段都要在《纲要》中加以体现。其作用主要体现在:调节市场主体的社会预期,通过《纲要》向全社会提供全面的规划信息,展示政府引导经济和社会发展走向的意图,对社会预期进行调节。通过总结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为社会预期提供现实基础,通过分析新的规划期面临的发展环境和市场需求,为社会预期提供宏观环境依据。通过提出规划期的奋斗目标为社会预期提供宏观预测性、指导性参照指标。通过提出重大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指导市场调节和引导企业预期行为。解决宏观性的资源合理配置问题,发展规划作为重要的经济手段,在解决宏观性的、全社会性的重大问题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公共产品的需求预测和供应、重要产业的扶持与发展、重大生产力布局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

10、中长期规划过程是如何划分的? 中长期规划过程大体上可以概括为规划制订和规划实施过程两大部分。一般又分为前期研究、规划编制、规划审批、规划实施、规划评估以及规划修订或终止等几个环节,每一个环节又包括许多具体的程序和内容,共同构成完整的规划过程。

第四篇:十二五规划建议

中 共 孝 昌 县 委

关于制定孝昌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 划 的 建 议

(2010年12月23日中国共产党孝昌县第四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通过)

“十二五”时期(2011年至2015年),是孝昌践行科学发展、推进后发赶超、建设全省中等发达县的重要时期,也是孝昌乘势加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认真制定符合基本县情、顺应时代要求、提振全民信心、凝聚发展力量的“十二五”规划,对于孝昌今后五年乃至长远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共孝昌县委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市委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意见,认真总结回顾了全县“十一五”期间的发展历程,全面深入分析了全县“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态势,特对制定《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如下建议:

一、充分肯定“十一五”成绩,坚定跨越发展信心(1)“十一五”发展的显著成绩。“十一五”时期,是孝昌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全县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跻身全省Ⅱ类县奋斗目标,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大气谋事、精细做事,大力实施“五县”战略,深入推进创业孝昌建设,取得了经济发展明显提速、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的显著成绩。经济总量和经济质量同步上升,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一五”规划发展目标,产业结构明显优化;项目建设力度加大,改革开放深入推进,融入武汉城市圈步伐加快,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保障不断加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党的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有序推进。这些,都为孝昌“十二五”时期的跨越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

(2)“十一五”发展的基本经验。“十一五”时期,孝昌在激烈竞争中创造了发展优势,在抢抓机遇中培植了发展后劲,在改革开放中改善了发展环境,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值得肯定和发扬。

――突出第一要务,践行科学发展。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加快发展步伐,提高发展质量,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抢抓发展机遇,培植发展后劲。抢抓国家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转型、重民生等重大机遇,汇聚发展资金,经过近年来的接力发展,全县工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特色显现,城镇化步伐进程加快,项目建设效应逐步释放,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特别是全县上下精神振奋,充满创业欲望,思富裕、谋发展、抓落实氛围浓厚,孝昌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在新的发展时期,实现历史性的新跨越。

面向未来,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孝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仍然严峻:发展不够仍然是孝昌最大的实际,经济总量偏小,工业依然不强,城镇化水平不高,农业基础薄弱,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不足,城乡居民增收困难,社会矛盾增多,社会建设管理有待加强。周边地区特别是兄弟县市抢前争先,为孝感建设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作贡献的发展势头强劲,孝昌面临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压力。

综合分析,“十二五”时期,孝昌总体上动力大于压力、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必须进一步坚定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进取意识和责任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全面开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的新局面。

三、突出主题主线,科学谋划“十二五”发展战略(4)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十二五”时期,进,内生增长和借力发展共同发力,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公共服务得到新加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各类教育均衡发展,公共卫生体系逐步健全,社会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城乡就业稳步增长,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加强,群众幸福感不断提升,和谐社会建设扎实推进。

――人民生活得到新提高。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文明程度实现新提升。发展先进文化,弘扬孝道精神,做大文化产业,推动文化繁荣。广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基本建成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6)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基本原则。规划“十二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把践行科学发展理念,贯穿于强力实施工业强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放手发展第三产业全过程,坚持在扩张总量中促进经济转型,在经济转型中不断加快发展,(7)建设提升工业园区。按照“规划科学、定位准确、布局合理、功能完备、体现特色、集成配套”的原则,大手笔推进工业园区建设,高标准建设县开发区、花园星火工业园、陡山中小企业园、小河工业园和周巷建材工业园等“一区四园”,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提高园区产业聚集度和专业化水平。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承接产业转移和企业落户的能力。加大服务力度,营造良好的企业周边环境。创新园区管理体制、运作机制,鼓励乡镇和部门投身工业园区建设,鼓励乡镇引进的各类项目向县工业园集中。

(8)做强做大优势产业。以发展产业集群、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贡献水平为重点,大力实施工业产业倍增计划,发展壮大机械电子、食品医药、建材化工、轻工纺织等5大重点工业产业,形成规模优势,促进集群发展。依托惠洋电器、美云铸造、巨名汽配等项目,打造先进的装备制造产业。加快鸿翔农业、群益食品、康威食品等食品企业扩张步伐,推动诺克特药业、辰诺医药等医药企业发展壮大。引导星火化工、富仕环保等化工企业改造升级,有序建设周巷建材工业园。扩大维纳经编、全洲包装、永兴纺织、沃普皮件等企业生产规模,拓展产品销售市场。建立健全建筑质量和安全体系,提升企业资质,做大建安总量。依托优势产业,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小进规”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营造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11)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保护农民种田积极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坚持种植、养殖、林果、旅游、劳务“五业”并举,突破性发展鸡、鸭、猪、牛、渔“五大”养殖,以太子米公司、鸿翔农业、凤凰茶叶、金田公司等为龙头,加快优质稻米、优质畜禽、优质果茶、优质苗木板块基地建设,继续发展农庄经济,着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延长产业链条,大幅提高农产品增加值。围绕“特色、规模、品牌、效益”,培植和壮大管氏茶叶、一佳冬枣等一批知名品牌。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培育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强农业信息服务,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健全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增强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实施市场准入制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断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12)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抢抓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试点工作的机遇,科学制定规划,强化项目支撑,推进新农村建设整乡、整村试点。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推进各类资源要素向农村配臵。加快中心村和农村新社区建设,0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农村合作银行,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健全农业保险制度。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完善征地补偿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继续推进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六、以旅游业为突破口,促进第三产业加速发展 充分发挥资源禀赋和交通区位优势,放手发展旅游业、现代流通业和社会服务业,协调拉动经济增长。

(15)切实加快发展旅游业。以观音湖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为龙头,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孝文化、红色文化、民俗风情等五大旅游品牌,着力建设武汉后花园,努力提高旅游产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经济效益。完善总体布局,着力打造“三区、两游、两线”旅游发展体系。大力开发旅游景点,建设观音湖文体公园、观音谷等旅游项目。整合县内外资源,开发旅游线路,大搞宣传促销,扩大孝昌旅游产业的知名度。构建旅游服务体系,完善旅游咨询系统,加快旅行社发展,夯实旅游服务平台。进一步理顺旅游管理体制与运作机制,促进全县旅游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16)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对接武汉现代物流圈,大力

2(18)科学规划功能分区。按照国家级生态限制开发区及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围绕县城总体规划、城区详细规划、集镇发展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四个全覆盖”目标,编制完善城乡建设发展规划,指导县城、乡镇、村庄一体化发展。坚持区位相近、资源趋同、开发方向相似的原则,将全县空间区域布局规划为“四区五园”,即重点开发区、生态建设区、澴西农业区、县城紧密区和县开发区电子信息资源节约型示范园、观音湖生态旅游环境友好型示范园、小河工业园、陡山中小企业园、花园精细化工园。严格执行规划审批程序,认真落实“五线”管理,严肃查处违规行为,坚决拆除违章建筑,确保城乡建设依法、科学、有序推进。积极推进“阳光规划”,提高城乡规划制定、实施和监督检查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度。

(19)切实加快县城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彰显个性、市场运作、依法建管的原则,加大经营城市力度,着力打造武汉城市圈宜业宜居宜游的山水精品小城市。切实加快新城片区建设,着力推进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加快推进城区排涝体系建设和人防工程建设,建成中实建材广场、福禄物流中心、鄂北农产品批发市场、县体育馆、多功能数字影院等重点项目。切实加快城南工业片区建设,增强对外吸引力,成为引

八、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城乡生产生活条件 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任务来抓,切实改善城乡生产生活条件,增强科学发展的基础支撑作用。

(22)加快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坚持经济发展交通先行的思路,按照“连接高速公路、升级干线公路、改造县乡公路、贯通村级公路”的原则,合理配臵城乡交通资源,推进干线公路建设和农村公路建管并举,继续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筑“三纵三横两循环”的交通干线骨架,形成内畅外联,安全高效的公路运输网络。建成与武汉、孝感紧密衔接的交通1小时和半小时经济圈。加强交通重点工程建设,加快孝洪高速、107国道外迁、孝昌至红安等公路建设进程,提高交通保障能力。加强县乡干线公路建设,完成通村、通组、通湾公路改造里程2300公里以上,努力使县乡道路等级化、黑色化、林荫化、网络化。规范客货运输市场、进一步规范县出租车市场,发展城市公交,提高城区畅通水平。

(23)加强供电通信基础设施建设。遵循协调发展、技术创新、合理利用、保护环境的原则,改造优化城乡电网,提高供电保障能力,满足城乡用电高速增长需求。改造高、中压网络,节能降耗,提高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推进“数字孝昌”

6型”产业试验示范园建设步伐。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抓紧策划、争取和实施一批影响全局、支撑长远发展的两型社会建设重大项目。

(26)建设生态绿色孝昌。加强澴河、晏家河流域和观音湖、金盆水库、滑石冲水库等重点河流湖泊污染防治,加大农村面源、土壤污染治理,切实保护城乡生态环境。深入开展生态城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以及生态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深入推进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扎实抓好水土保持、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保护和“万树村”建设。强化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落后产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基本国策,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逐步形成节俭、环保的低碳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推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十、加强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以人为本,把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推进社会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人民群众从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

(27)深化创业行动带动就业。深入开展创业型县创建活动,鼓励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健全创业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创业带动就业机制,加强政策咨询、开业

8创新力度,切实搞好科技推广工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臵,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扶持特殊教育。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迁建一医院、建成中医院等,全面提升公共卫生和医疗救治服务能力。切实加强和改进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

(30)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坚持培育发展与管理监督并重,大力促进各类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按照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社会应急管理机制,有效应对重特大自然灾害、突发公共事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加强食品药品质量监管,切实保障食品药品安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探索完善第三方参与的矛盾纠纷调解机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推进平安孝昌建设,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乡镇综治维稳中心建设,依法防范和严厉

0性文化单位内部各项制度改革,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益性文化建设,增强文化事业活力。加强新闻媒体建设,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管理。

(33)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走市场化、产业化的路子,建设体现孝文化和时代要求的文化产业群。加快新闻、出版、广电、艺术、娱乐、体育、健身、休闲等文化产业发展,着力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加快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效应和拉动作用的文化产业项目,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十二、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树立战略思维,坚持不懈地解放思想,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大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34)坚持深入解放思想。围绕加快实施“211”工程、建设全省中等发达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彻底打破制约孝昌经济社会发展的陈旧观念和思维定势,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发展的大跨越。坚持思想更加超前、步伐更加领先,在开拓创新中攻坚克难、奋发进取;坚持理念更加鲜明、思维更加开放,在合作共赢中开辟空间、形成优势;坚持视野更加开阔、胸怀更加宽广,在学习借鉴中发展提高、实现跨越;坚持使命更加强烈、责任更加明确,在把握大局中坚定方向、抢抓机遇,努力

2与质量提升并重型转变。主动顺应南资北上、东资西进、外资内涌的趋势,继续把招商引进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瞄准大企业,紧盯大集团,突出园区招商、产业链招商和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形成“大招商、招大商”的新格局。把“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突出“走出去、赚回来”,拓展销售市场,扩大外贸出口,实现内外联动、互利双赢。

十三、凝聚全县人民力量,为实现“十二五”规划而奋斗(37)坚持加强改善党的领导。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全面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提供坚强的组织和领导保证。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进一步优化各级领导班子结构,深化“团结、廉洁、创新、实干”好班子创建活动,增强整体能力。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干部教育培训、交流轮岗和实践锻炼力度,重视基层干部的培养成长。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行公开选拔等干部选拔任用方式,把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尤其是优秀年轻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健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制度,推行分层分类责任目标考核办法,客观准确地评价干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选人用人导向。

(38)大力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

4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埋头苦干,扎实工作,早日建成全省中等发达县、全面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为建设经济活跃、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新孝昌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十二五规划建议定稿

中共如皋市委关于制定如皋市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草案)

(2010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如皋市 第十次党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中共如皋市第十次党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和南通市委十届七次全会和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在总结经验、分析形势、研究未来的基础上,讨论了制定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问题,并通过如下建议。

一、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1)“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的五年。全市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统筹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创造了江苏沿江开发中的“如皋现象”。发展速度持续领先、总量位次快速前移的五年。预计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30亿元,“十一五” 年递增20%以上;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分别为76亿元、33亿元,一般预算收入“十一五”年递增40%以上,增速持续保持苏中苏南领先,总量由江苏第28位跻 1 身前十强;实现工业应税销售580亿元,总量连续三年保持南通第一。发展方式加快转变、转型升级成效显著的五年。预计三次产业结构由15.4∶51.8∶32.8调整为9.3:56.7:34。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装备制造业在规模工业中占比达70%。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增幅持续保持在20%以上,建成省级港口物流基地。农业结构不断调优,高效农业占比达60.5%,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建筑业转型步伐加快,总量突破1000亿元,位居全省前列,连续荣获五项鲁班奖。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达32%,建成全国科技百强县(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列入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县(市)。经济效益大幅提升,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达17.8%,持续保持南通第一,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占比达87%,持续位居全省前五位,增值税总量、增幅跃居南通第一。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完成。开放层次不断提高、发展后劲持续增强的五年。累计完成到帐外资33.83亿美元、外贸出口43.5亿美元、外经营业额6.91亿美元,外资外经外贸始终位居全省前列。累计引进市外民资348亿元、连续四年保持南通第一,民营经济入库税金总量和占比均居南通第一。服务外包迅猛发展,累计引进外包项目66个,建成省级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园。大沿江开发“八年再造一个如皋经济总量”目标基本实现,建成新世纪首家县(市)级国家一类口岸和国家级造船基地,长江镇成为全省首批强镇扩权试点镇,四大主功能区开放功能配套日益完善,预计今年到帐外资、规模工业应税销售、一般预算 2 收入分别占全市的85.1%、66%、62.3%。城乡统筹实现突破、城乡一体全面推进的五年。城乡规划实现全覆盖,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规划全面完成,“三集中” 积极稳妥推进,万顷良田工程全省领先。城乡基础设施同步改善,城镇、交通、水利累计投入达285.5亿元,新建城乡等级公路976公里,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供气供热、城乡公交和数字电视基本实现全覆盖,饮用优质长江水率先在南通实现全覆盖;城乡生态建设同步推进,农村改厕、河道整治、绿化造林、秸秆综合利用均居全省前列,成为全国首批绿化模范县(市)。城乡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教育均衡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建成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县(市),成为南通唯一被列入全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的县(市);公共卫生体系逐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建成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县(市)、江苏体育强县(市);城乡一体的劳动就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实现全覆盖,城镇劳动保障三大保险覆盖率达9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评为全国科学发展、统筹发展典范并列为国家城乡一体化改革试验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幸福指数大幅提升的五年。预计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9800元和8680元,年均增长14.5%和14.3%。五年累计新建农民安臵房10.8万户、集居农民20万人以上、土地换社保21347人,3 城市化率预计达50%,五年提高了13.81个百分点。公众安全感持续保持在98%以上,被评为省社会治安安全市和全国首批法治创建先进县(市)。建成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省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市、环保模范城市、园林城市总体达标;顺利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2)“十一五”时期如皋发展的宝贵经验。主要是:坚持在科学发展道路上推进持续跨越。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高点定位、不断超越的同时,不因基数小、欠发达而牺牲环境资源,走以资源换发展、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而是积极创新思路和举措,强化科学发展的目标、政策、考核导向,引领经济社会在跨越发展中快转型,在快转型中持续跨越发展,实现了发展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从如皋市情出发走特色发展之路。立足存量少、欠发达但区位优、潜力大这一独特市情,抢抓沿江沿海开发、长三角一体化、上海建设两大中心等机遇,解放思想,挑战自我,响亮提出 “学赶张家港、建设新如皋”、“勇当新时期渡江突击队”、“跨江争强”等挑战性目标,激发全市上下奋勇争先快发展,只争朝夕大跨越;坚持走吸纳集聚、开放带动,沿江开发、强“极”拉动,人才强市、创新驱动,城乡一体、“三化”互动,共建共享、统筹推动之路,持续推进招商引资、项目投入、沿江开发、全民创业、环境打造、新农村建设六大重点工作,推动经济社会持续腾飞,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由南通末位到南通首位的历史性飞跃。坚持以改革创新精 4 神破解发展中的难题。积极应对宏观调控、资源约束、金融危机等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积极推进“三集中”,率先实施万顷良田工程,以工业化、城市化、农业农村现代化“三化”互动并进,推动城乡一体化不断加快。面对创新探索中的艰辛曲折,始终坚持困难面前不低头、挫折面前不弯腰,不管东西南北风、咬定发展不放松,以敢于负责、勇立潮头的精神,求真务实、动真碰硬的作风,攻坚克难,披荆斩棘,变一个个不可能为可能。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适度超前实施一系列富民、惠民、利民、安民工程,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改善城乡环境面貌,深入推进“法治如皋”、“平安如皋”建设,努力让发展成果最大限度惠及全市人民,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经济社会建设的内在动力。坚持以统筹兼顾促进全面协调发展。在加快推进城市化的同时,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有力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在深入实施大沿江开发战略的同时,着力推进镇域经济发展,形成了港口型经济、都市型经济与镇域经济三足鼎立的发展格局;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同时,持续推进农业现代化,继续保持粮食、生猪生产大市地位;在发展持续加速的同时,不断加强环境保护,大力推进“六城同创”,生态环境日益优化;在经济持续跨越的同时,全面提高社会建设水平,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腾江越海、登高致 5 远”的新时期如皋城市精神,涌现出赵小亭、“爱心邮路”群体等先进典型,实现了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同步协调发展。这些经验对如皋“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3)“十二五”时期我市发展的环境与条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国际环境看,虽然全球经济复苏的基础仍不牢固,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但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为我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新动力。从国内环境看,虽然国内经济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仍较突出,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向纵深发展,扩大内需政策深入实施,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同时,长三角一体化、江苏沿海大开发、上海两大中心建设等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和港桥时代、高铁时代的综合效应,都为我市经济持续跨越发展提供了良好外部环境。从发展阶段看,“十一五”期间我市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九大产业体系,建成船舶海工国家级基地,开放功能不断完善,承载能力不断提升,为持续吸纳优质资源提供了支撑;工业化、城市化、农业农村现代化由互动并进转向深度融合,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均GDP接近5000美元,经济社会进入“黄金发展期”。更为重要的是,在应对金融危机、推动转型升级的生动实践中,我们形成了一整套科学高效的组织推进机制,锻炼了一支思路宽、视野宽、胸襟宽的干部队伍,营造了一个开拓创新、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6 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经济总量还不够大,均量水平还不够高,镇域经济发展活力还不够强,发展速度仍需进一步加快;经济结构还不够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经济发展方式仍需进一步转变;城市化水平还不够高,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城市化进程仍需进一步加快;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还不高,增收空间仍需进一步拓宽;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增收节支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大。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采取有效措施,在“十二五”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4)“十二五”时期是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进而迈进基本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十二五”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持续跨越发展的黄金期,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进而迈进基本现代化的决战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加速期。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以高度的历史责任、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世界眼光,积极应对各种挑战,持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坚定不移朝着基本现代化的目标奋勇前进。

二、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和基本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5)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迈 7 进基本现代化、建设美好新如皋”为目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加快统筹城乡发展为路径,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经济国际化、生态文明化四大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化、城市化、农业农村现代化深度融合之路,形成港口型经济、都市型经济与镇域经济三足鼎立,省级开发区、如皋港、如城镇、主城区(科技城)四极拉动的发展新格局,实现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确保2012年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到“十二五”期末主要经济指标达到基本现代化水平。

贯彻上述指导思想,要把握好以下基本要求:

——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的持续跨越发展之路。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把握科学发展本质要求,围绕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迈进基本现代化的目标,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更加注重优化生态环境,更加注重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进一步解放思想、高点定位,开拓创新、奋力拼搏,推动经济社会持续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努力在南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五个坚持”的基本要求,自觉把发展方式转变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把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 8 系作为重中之重,把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作为重要支撑,努力实现创新发展、集约发展、绿色发展。

——必须根据科学发展新要求和发展阶段新变化实施四大发展战略。把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首要战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深入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加快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保障五个一体化进程,全面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先进生产要素向农村转移,努力缩小城乡差别。坚定不移地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升开放层次,坚持更高水平“引进来”与更大步伐“走出去”相结合,增创开放型经济新优势。确立实施生态文明化战略,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必须始终不渝地走工业化、城市化、农业农村现代化深度融合之路。坚持以工业化为“火车头”,突出科技创新、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和产业链整合,深入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品牌化、高新产业规模化,加快特色园区建设,着力打造千百亿企业和产业集群,为“三化”深度融合提供支撑;以城市化为“发动机”,全面增强城镇承载能力,进一步加快农民进城进镇步伐,为“三化”深度融合注入动力;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助推器”,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着力提高新农村建设整体水平,为“三化”深度融合夯实基础;以万顷良 9 田工程为“原料库”,不断完善搬迁集居机制,加大土地复垦整理力度,为“三化”深度融合提供保障。

——必须更加突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健全保障民生的长效机制,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加快富民进程,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必须把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作为持续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坚持用改革创新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抓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增强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有效性和改革成果的普惠性,加快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6)“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经济更加强盛。经济增长速度持续高于全省和南通,总体保持“十一五”水平,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递增20%(现价)以上,到“十二五”期末达12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80000元;财政收入年递增35%左右,到“十二五”期末财政总收入突破300亿元,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30亿元。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到“十二五”期末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0%以上,二三产业占GDP比重达95%以上;全部工业应税销售突破3000亿元,年递增40%以上。城市化水平达到70%。

——科教更加发达。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全社会R&D投入占GDP比重力争达2.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6%以上,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创新型企业。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不断推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成两所国家级高等职业学院,教育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人才强市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社会更加和谐。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高,全民综合素质普遍增强,城市文明程度达到全国领先水平。法治如皋、长安如皋建设再上新台阶,民主法制建设更加健全,社会管理创新不断深化,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社会持久稳定,和谐社会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文化更加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得到大力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到广泛认同和遵循,新时期如皋城市精神不断弘扬光大,建成文化强市,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

——生态更加优良。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得到大力发展,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单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下降,绿化覆盖率和森林覆盖率不断上升,人民群众对生态和人居环境满意度持续提高。

——人民更加幸福。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五年倍增,就业创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更加健全,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民群众享有较高水平教育、健康卫生服务和公共文化产品,幸福感不 11 断提高。

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奋斗,到 “十二五”期末,全市综合经济实力、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人民群众普遍过上更加宽裕安康的生活,“新六城同创” 全面推进,建成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城市,积极推进国家城乡一体化改革试验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健康城市、江苏省低碳经济示范城市建设并取得显著成效,与此同时积极打造国家有机食品示范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在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迈进基本现代化,开发开放主功能区和有条件镇率先实现全面现代化,加快把如皋建设成为世界船舶与海工基地、中国新兴港口城市、江苏沿江沿海区域经济发展高地。

三、突出自主创新,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

围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目标,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工业化与信息化、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为方向,以发展特色园区提高集约集聚发展水平为依托,着力构建新型工业产业体系,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7)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是新型工业化的不竭动力。要始终突出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加快建设各级各类创新平台,重点抓好熔盛重工、神马科技、力星钢球等国家级,双马化工、元升太阳能、恒康家居等省级研发平台建设,推动亿元、10亿元、百亿元以上销售企业分别建成南通、省、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以及省、国家级质量检测中心,“十二五”期间建成省级科技创新平台100家以上。大力 12 推进科技孵化器、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等政府创新平台建设。纵深推进产学研联合,全面深化与中科院、工程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两院两校及北京、上海、南京等地院校战略合作,探索建立以产业链为主线的产学研合作联盟,加强技术与资本、成果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要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举措。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充分利用省级沿江开发人力资源(人才)市场平台,实施“222”人才引进工程,努力集聚一批高层次科技人才、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高素质管理人才、高技能实用人才。加大人才培育力度,继续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的合作,加大对各类人才的培训力度;依托教育培训集团和熔盛中等专业学校,加强与中西部职业学校的“2+1” 培训合作;利用市镇两级党校,大力培育适用型人才;充分发挥党外知识分子、老科技工作者等人才的作用,充分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加大人才投入保障力度,人才工作经费达到财政支出的3%,完善人才激励政策,优化人才创业创新环境,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建成人才公寓100万平方米以上,力争人才总量位居江苏县(市)前列、人才密度处于江苏领先位臵,形成如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优势。要把创建创新型镇(区、园)、园区、企业作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到“十二五”期末,四大主功能区建成自主创新示范区,白蒲、丁堰、东陈、石庄等十个镇建成创新型乡镇,一批企业建成国家级、省级创新型企业,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 13 以上,建成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市和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争创国家级可持续发展示范区。

(8)构建新型工业产业体系。提升发展两大主导产业。着力推进船舶海工及配套、汽车及零部件两大主导产业高端化。围绕建设集研发设计、高端制造和配套服务于一体,具有国际水平的“中国现代造船第一城”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基地,以熔盛重工为龙头,加大投入和创新力度,打造千亿级低碳绿色船舶制造和海工产业集群;以熔韩船舶配套园和欧洲动力系统配套产业园为载体,以船舶动力推进系统、通信导航系统、船舶环保系统为重点,加快推进1000台船用中速机和500万马力船用低速柴油机等项目,做大做强船舶高端配套产业;以省(熔盛)船舶工程研究设计院、如皋(江苏)绿色船舶技术研究院为依托,瞄准世界造船技术发展前沿,加大新型绿色船舶、数字造船研发力度,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影响力的核心技术。全面提升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层次,通过招商嫁接,加快推进20万辆电动汽车项目;通过资源整合,加快英田20万辆轻卡系列产品提升改造;瞄准建设全球最大的工程胎生产基地,加快推进双钱集团400万套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项目;依托金属表面处理园,以上海瑞尔为龙头打造200亿级高端精密汽配制造城;大力发展汽车模具、高分子材料和电动车锂电池、电机等项目,打造500亿级汽车及配套产业基地。改造发展三大传统产业。大力实施品牌化战略,推动机械电力冶金、长寿食品、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实施以新装备、新技术、新工 14 艺为重点的技术改造,加快由传统优势向研发优势、产品竞争向品牌竞争、规模发展向集群发展跃升。瞄准海洋工程、航天航空领域,以中航重机、南通锻压、华东油压为龙头改造提升200亿级液压机械产业,围绕节能环保,加快推进华电4×1200兆瓦电厂、大唐燃气热电冷三联供、沙钢200万吨冷轧以及宏茂特钢改造提升等项目;以长寿集团、肠衣城为龙头改造提升200亿级食品产业;突出自主设计、品牌打造,以泰慕士为龙头改造提升300亿级纺织服装产业,不断提高传统产业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四大新兴产业。以实施新兴产业年倍增计划为抓手,加快推进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等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同时积极发展节能环保、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风电、光伏、光热等新能源产业,以九鼎风电为龙头扩大1.5兆瓦产能,加快研发3兆瓦、5兆瓦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风电机组,打造200亿级风电板块;以爱康、美能得、盛康等为龙头,打造500亿级太阳能电池、组件、成套装备等完整光伏产业板块;以元升太阳能为龙头加强光热产业链整合,加大品牌打造、研发营销力度,打造150亿级光热产业板块,建成全国最大的太阳能产业基地、出口基地。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以宝众宝达和德源高科为龙头打造100亿级医用、日用化工材料板块。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以神马为龙头打造500亿级高压、超高压、特高压智能电网电器基地。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充分发挥信息化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中的倍增作用,以科技城(桃园镇)15 为主体,力争“十二五”期末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营业额达到200亿元。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以远大为龙头打造500亿级绿色、环保、低碳建材板块。到“十二五”期末,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占全市工业比重超过40%,新兴产业产值占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达到70%以上。

(9)加快建设特色园区。围绕打造产业优化升级的先导区、创新创优的引领区、集聚集约的示范区、低碳发展的先行区,进一步修编完善特色园区和工业集中区规划,以高水平规划引领园区高效率开发建设;围绕主功能区特色园区“九通一平”、镇级工业集中区“七通一平”要求,加快搬迁整理,加强功能开发,大力推动检测、研发、物流中心和职工住宅、人才公寓、便利中心等生产生活性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园区项目承载力和资源集聚力;积极引导、激励园区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带动上下游配套产业发展,打造产业集群。到“十二五”期末,初步形成以熔盛重工等千亿级企业为龙头、17家超百亿级企业为支撑、400家超亿级企业为依托、1500家规模企业为基础的规模企业发展格局;建成船舶海工及配套1个千亿能级特色园区,汽车及配套、新型电力装备等15个100-500亿级特色园区,丁堰、东陈、白蒲、九华、江安、石庄等6个道口镇工业集中区建成百亿级园区,其余各镇建成50亿级以上园区。

(10)提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在新型工业化中的促进作用,大力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发展。提速发展现代物流业。着力推进港 16 口物流业发展,加快建设保税物流、综合物流、化学品物流园区,构筑物流信息平台,整合港口岸线码头,大力发展国际物流、绿色物流和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以金盛为龙头打造集会展、采购、信息服务、研发于一体的全球最大的新型绿色环保建材基地,到“十二五”期末年交易总额达到1000亿元;以中国中铁为龙头打造辐射华东、华南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大型桥梁、港机、铁路机械等重型装备制造、物流基地。到“十二五”期末如皋港建成亿吨吞吐、百万标箱的现代港口物流基地,成为长江中下游最具活力的现代物流中心之一。加快如皋火车站综合物流基地建设,到“十二五”期末铁路年运输货物3000万吨以上。大力发展如城西部物流基地,打造集科研、会展、信息、物流于一体的花木城,集展示、销售、检测、维修于一体的国际汽车城,大力推进嘉信钢材市场、苏浙商贸城、亿丰建材等市场智能化、信息化、品牌化改造提升,建立大型农副产品物流冷藏集散交易中心,到“十二五”期末建成花木城、国际汽车城等4-5个超百亿元的规模专业城。大力推进丁堰、九华、东陈、白蒲、江安等道口镇物流中心和其它物流节点的建设。提速发展金融服务业。接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着力培育金融市场。进一步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大力发展信用担保、典当拍卖公司和各类创投、风投、种子基金,着力引进国内外金融机构,“十二五”期间再引进5-8家金融机构落户如皋,鼓励金融机构进一步创新产品和服务,加大信贷投入。进一步优化金融发展环境,深入开展“信用乡镇、村、17 企业”创建活动,“十二五”期间建成“金融生态示范县(市)”。加快资本市场建设,积极推动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实现跨越式发展,“十二五”期间重点推进南通锻压、神马科技、恒康家居、华灿电讯、力星钢球、超达科技、华泰重工、双马化工、江中集团、南通六建等10家以上企业上市。提速发展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推动财会、评估、咨询、法律、广告、策划、设计等新兴商务服务业集聚发展。以 “三网融合”为契机,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互联网产业、3G网络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人才人力两种资源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等各种要素市场,不断提升制造业服务配套化水平。

(11)着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加强企业信息化改造,推进信息技术融入研发、生产、销售、管理全过程,扶持骨干企业和重点行业加快提升工业自动化、智能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信息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大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为“两化”融合提供技术平台和人才支撑。以商务公园、产业社区的理念,高标准建设科技城(桃园镇)“一区四园”,全力打造服务外包、电子信息、新能源、现代休闲商务等四大产业板块,软件园努力于2012年跻身国家级软件园。

四、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也是扩大内需的持续增长点。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协调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18 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臵、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共同繁荣。

(12)全面推进万顷良田工程。以获批国家城乡一体化改革试验城市为契机,稳妥、有序、规范实施万顷良田工程,作为促进产业向园区、人口向城镇、居住向社区、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推动“三化”深度融合,加快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突破口,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要通过以区带镇、区镇互补和有条件的镇独立实施等模式,由点及面大力推进万顷良田工程,“十二五”期末一般镇1.5万亩、重点镇2万亩、主功能区全覆盖的突破30万亩的万顷良田工程基本建成。(13)大力度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围绕“十二五”期末全市土地亩产出突破1万元的目标,以打造国家有机食品基地示范市为抓手,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用产业化方式提升农业,用品牌化战略经营农业,大力推动高效农业规模化。大力发展规模农业。着力打造花木盆景、外向肠衣和长寿食品等百亿级板块,生态果蔬、优质稻米、优质畜禽、优质蚕桑和旅游农业等数十亿级板块,到“十二五”期末全市高效农业规模化占比达95%以上,其中规模种植占比达90%、规模养殖占比达100%。大力发展项目农业。加大 “三资”投入,着力培育辐射带动能力强、产出效益高、出口创汇型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构建以城乡农贸市场为基础,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依托,以信息化为手段,以连锁超市、配送专卖为先导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19 强化现代农业园区、现代特色产业示范基地、现代农业示范村建设,到“十二五”期末建成3个以上万顷良田国家级高科技现代农业园区、5个以上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和一批南通市级农业园区,建成10万亩有机稻米和5000亩光伏农业园区,镇万亩、村千亩现代农业园区实现全覆盖。大力发展品牌农业。进一步做大“苏〃皋长寿”品牌,依托现有的绿色、无公害食品产业,加快建设有机食品生产示范基地,确保有机稻麦和有机果蔬规模超10万亩;推进传统农业商品化,建设种子种苗繁育供应基地,做优做强60万亩优质稻米和10万亩特色小杂粮基地,到“十二五”期末优质稻米商品化率达90%以上,农产品创汇持续居全省县(市)第一。大力发展科技农业。加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投入,推进农业机械化、农业科技信息化,加快构建以农业公共服务体系为主导,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到“十二五”期末科技对农业的贡献份额达70%以上。

(14)多渠道提高农民收入。拓宽农业、创业、就业、物业增收渠道,加快形成以生产经营收入为基础、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为重点、转移性收入比重稳步提高的农民收入增长机制。大力推进全民创业富民。强化政策引导,加强创业服务,深入推进全民大创业、创大业,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农户创业率达30%;持续推进“千名能人、百亿投入”工程,引导在外能人返乡创业,带动就业、创业群众超过20万人;大力实施村干部“双带双强”创业工程,确保村干部创业率达100%,村党 20 组织书记创办、领办的企业努力发展为规模企业,示范引领更多农民创业;大力实施大学生村官创业工程,确保100%自主创业、参股创业;大力打造民营经济发展载体,建设村级民营特色小区、大学生创业园区、返乡能人创业园、专业市场,推进液压机、太阳能、肠衣、纺织服装、绗缝、医疗器械等重点特色板块壮大升级,加快形成一批示范带动作用强的中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提升发展合作经济富民。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扩大规模、提升层次、壮大实力、带民致富,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入社农户达20万户以上,带动农户数占比达80%以上;大力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引进发展现代高效规模农业,提升土地产出效益,扩大农民流转收益;大力发展社区股份合作社,推进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村级物业经济,实现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到 “十二五”期末所有村、社区、主功能区社区集体收入分别达100万元、200万元、1000万元以上。转型发展建筑业经济富民。加快建筑业转型步伐,推进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推动南通六建、江中集团等龙头企业不断做大做强,由传统企业向国际化大公司,由单一经营向多元化经营,由施工总承包向项目总承包转型;推动企业向市政、路桥、隧道等领域拓展,由产业链低端向价值链高端转型;推动企业加强科技创新、提升装备水平、引进创新创优人才,由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创新型转型;鼓励建筑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由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粗放管理向集约管理、分散管理向集团化管理转型;推动产业链整合,形成合 21 作优势,提升整体竞争力。加快构建以百亿级上市特级企业为龙头、总承包企业为主体、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企业为依托,建筑领域较宽、专业分工细化的建筑业发展新格局,力争 “十二五”期间创鲁班奖和国优工程5-8项,期末建筑业年产值突破800亿元,努力建成“江苏第一建筑强市”,为带动民富做出更大贡献。

(15)进一步改善城乡生产生活设施和环境。以道路、水利、供电、供水、供气、通信网络等为重点,基本建成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强化城乡交通建设。进一步完善路网、提升等级、提高密度,加快构建内河、长江、海运、铁路、公路“五位一体”的现代交通格局。“十二五”期间重点推进如港公路拓宽,搬石线、马九线、丁柴线、江曲线、334南移等一级公路建设,确保所有镇全部通上一级公路,改造江平线石庄镇区段、新东线东陈段等连接线,同时新建、改建农村公路500公里,基本消除农村公路危桥,全面形成联镇、通村、达集居点的高标准农村道路网络,行政村客运车通达率、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覆盖率均达100%。切实做到道路建设与智能化管理装备安装规划、设计、施工“三同步”,大力提高交通智能化管理水平。强化城乡水利建设。完善全市水系规划,大力创建节水型城镇,全面完成焦港闸、如皋港闸水利枢纽工程和长江防洪工程,完成焦港河、如海河灌区轮浚,推进节水灌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布局调整,建成500KV南通西输变电工程,新扩建220KV 22 变电所9座、110KV变电站18座,完成城南片区高压走廊改造。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国家级生态村实现全覆盖;扎实推进“六清六建”工程,完善“五位一体”的长效管理机制,生活垃圾、污水、规模养殖排泄物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8%以上;着力推进绿化造林,到“十二五”期末森林覆盖率达23%以上;推进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实现农村改厕、天然气管道全覆盖;加强农民集居区建设,完善道路、绿化、亮化、排污等基础设施,致力打造功能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的新型农村示范社区。

(16)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城乡统一有序的土地市场,进一步完善农地自由流转的市场机制、价格形成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土地流转面积占总承包面积的90%以上;在土地所有权不变、农民承包权不变、农地农用性质不变的前提下,探索农村集体土地进入土地市场进行交易,全面盘活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自留地使用权为主要内容的集体资产。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农村小额贷款,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层次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向镇(区)延伸,拓宽金融服务“三农”功能。推进城乡管理体制改革。抓住长江镇作为全省首批强镇扩权试点契机,建立高效运行机制,提升政府服务效率,持续推进港口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不断扩大经济发达镇(区)行政管理权限,积极探索与新型社区发展相适应的城乡一体的管理机制、23 运行机制,增强发展活力;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城镇落户条件,在城市普遍推行居住证制度,对在城镇有稳定工作、居住、参加社会保障达到5年时间的农村人口,有序转为城镇户口。

五、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推进经济国际化 坚定不移地走增量型、吸纳式发展之路,着力拓展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的竞争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17)注重提高开发开放层次。立足长三角、面向全世界,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实现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五年内实际利用外资总量50亿美元以上,保持南通领先、全省前列。围绕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打造一支熟悉国际经济、了解世界市场、具有世界眼光、市场化运作的现代招商队伍;重点围绕上海、港澳台,瞄准欧美、日韩,充分发挥区位、产业、口岸等优势,加大规划招商、园区招商、产业链招商力度;大力招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项目,发挥外资对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突出招引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软件和信息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功能区高新技术与新兴产业项目达到50%以上,科技城达到100%;全力招引世界500强、国内100强和央企的重特大项目。进一步提升利用外资的水平,鼓励企业与跨国公司进行合作配套,形成产业集群;鼓励企业与国际风险投资基金进行嫁接,加大间接利用外资力度,通过合作联 24 盟催生大项目;推进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招财引税齐头并进,支持国内外企业在如皋设立总部、研发中心和专业服务机构,推动利用外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强化与苏南、上海等地的区域合作,积极探索跨江联动,促进产业相互融合和错位发展,形成内外联动、互利共赢的开放体系。

(18)大力提升开发开放能级。加大主功能区资源整合力度,提升开发开放功能,大力推进与出口加工区、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功能叠加、资源共享和优势再造,确保建成如皋港保税物流中心和经济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创造条件建设国家级开发区、如皋港保税港,全力打造科技创新的先导区、新兴产业的集聚区、集约发展的示范区、经济国际化的先行区。加大开发开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海关等联检部门服务水平,大力建设与长三角全面接轨的“数字口岸”、“电子口岸”,全力打造低成本、高效率、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际资本洼地,力争到“十二五”末海关税收在江苏江北领先。持续放大国家一类口岸优势富集效应,加快推进码头泊位、长青沙二桥、如皋港铁路专线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保税物流功能,加快现代物流总部基地建设,打造江苏省智能物流物联网示范基地。

(19)不断提高外经外贸水平。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变间接出口为直接出口为主、变外地口岸进出口为本地口岸进出口为主,提高服务贸易、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推动外贸不断优化结构、扩大总量、提高层次;优化出口市场结构,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深度发掘 25 美日欧等重点市场潜力,推进市场多元化,五年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500亿美元以上,跻身全省八强。加快“走出去”步伐,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收购研发机构、营销网络、知名品牌、原料基地以及上市融资,支持鼓励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在海外建立生产加工基地,转移过剩产能,拓展发展空间。不断提升对外经济合作的层次,完善涉外劳务管理机制,强化高附加值、整建制、高端市场的技术劳务输出,由低收入、低层次向高收入、高层次转变,由劳力型向智能型、技能型劳务转变,“十二五”期间外经合作营业额持续保持全省三强。

六、努力建设区域性现代化中等城市,积极推进新型城市化

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水平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要按照区域性现代化中等城市的新定位,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城镇功能,促进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不断加快新型城市化进程。

(20)着力优化城镇空间布局。以沿海开发规划、长三角发展规划和修编后的市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重要依据,高标准、高质量地完善城镇布局总体规划,坚持以城市和农村规划全覆盖引领城镇空间布局,最大限度整合城乡资源,形成“双城-重点镇-一般镇-新型社区”的城镇空间格局,培育 “双城”功能完备、重点镇优势突出、一般镇各具特色、集居区形成规模的新型城镇体系,到“十二五”期末,中心城区、港口新城、重点镇、一般镇人口规模分别达50万、30万、5万、1-2 26 万以上,180个集居点人口逐步达到1-2千人,全市城市化水平突破70%。

(21)着力提高城市功能和品质。对照基本现代化的要求, 进一步完善主城区、如港新城、科技城、经济开发区新城区的总体规划、修建性详规和各项专业规划,重要节点、重点地段的深度设计;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抓手,大力推进城市绿化建设,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达到45%、40%以上,打造蓝天碧水的生态环境;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加强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的规划建设,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推动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建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管理长效化;着力打造城市标志性景观、标志性建筑等功能性、公共性重大地标工程,建成中央商务区、休闲商业区,不断完善城市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功能,提升城市文化内涵,提高城市国际化水平;进一步完善城市路网体系,“十二五”末,中心城区“十横十纵”推进主干道强弱电与市政管网一同入地,如港新城30平方公里建成区内道路框架全面形成;坚持先搬迁后出让、先配套后开发、先安臵后搬迁的原则,引进各类优质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安臵房建设、房地产开发和土地一级开发,引导和鼓励本地建筑企业参与城市开发建设,全面推进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创建一批国家、省康居示范小区、优秀住宅小区、低碳环保示范小区。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建成长江中下游千 27 年历史、文化、旅游与现代工业、港口文明交相辉映,现代服务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相得益彰,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区域性现代化中等城市。

(22)着力提升小城镇能级。全面完善小城镇建设规划,高起点完善城镇总规、控制性详规、专业规划以及重点区域规划设计,并与城乡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以科学规划引领城镇建设。高效推进小城镇连片整建制搬迁改造,建立健全安臵房建设、搬迁补偿、培训就业、社会保障“四位一体”搬迁机制,高效有序推进土地出让开发,大力培育房地产市场,到“十二五”期末,旧镇区搬迁改造基本结束。积极探索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臵换城镇社保、以农村宅基地和住宅臵换城镇住房、以集体经济所有权臵换社区股份合作社股权的机制,推动多层、小高层农民集居区建设,做到与商品房同标准、同品质,每年重点镇、一般镇集居房开工量分别不少于10万平方米、4万平方米,吸引农民进城进镇落户不少于1000户、500户,到“十二五”期末,重点镇、一般镇农民集居化水平分别达60%、40%。高标准推进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建设,以开展“十星级”考核评比活动为抓手,深入实施 “十个一”工程(一个靓丽的镇区入口、一个贯通的镇区路网、一个繁荣的核心街区、一个开放的生态公园、一个多功能的文体中心、一个上档次的商务宾馆、一个高标准的农贸市场、一个宜居的农民集居区、一个精致的商品房小区、一个完善的工业集中区),并持续提升水平、提高品质,打造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加快发展多业态的生活性 28 服务业和为本区域产业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小城镇集聚力和辐射带动力不断增强。

(23)着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设立文化产业扶持基金,加大对重大文化项目、重点文化企业的支持力度,依托文广传媒、教育培训两大集团,加快发展广电传媒、创意设计、文博会展、影视演艺、教育培训等文化产业;适时组建体育集团,积极发展体育产业;构建文化产业平台,加大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力度,科技城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成江苏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力争建成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左右,期末占GDP比重达5%以上。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以创建中国最佳优秀旅游城市、全国休闲观光旅游农业示范县(市)为抓手,依托五大旅游开发公司,精心打造长寿之旅、生态之旅、红色之旅和人文之旅等特色旅游品牌。加快推进景点景区的开发建设和改造提升,进一步完善旅游产业链,不断提升综合服务水平,到“十二五”期末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以上,水绘园风景区、龙游湖风景区、红十四军公园、长寿养生园、长江药用植物园建成5A级旅游风景区,顾庄生态园、花木大世界、丁堰森果、郭园红枫园建成4A级旅游风景区,长青沙度假区建成省级度假区。大力发展现代商贸业。继续招引国内外知名商贸企业落户如皋,全力打造沃尔玛、大润发、文峰、苏宁、家乐福等商贸联合体,引进国际国内各类商业连锁品牌及多种业态的商业航母。加快发展社区服务,探索建立社区管理服务新机 29 制,依托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开展紧急救助、心理疏导、家政服务、信息咨询等各类便民服务。

七、着眼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化 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以创建江苏低碳经济示范城市为抓手,始终坚持环保优先、节约优先方针,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

(24)加快发展低碳经济。以能源结构清洁化和产业结构低碳化为导向,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低碳产业,倡导使用太阳能、空气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促进“两高一资”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形成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产业体系。大力发展低碳技术,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和低碳技术网络平台,加快推广一批先进成熟适用的低碳产品。大力发展低碳建筑,按照“绿色、人本”理念,大力推广节能型建筑,打造中国太阳能产品使用率最高地区之一。大力发展低碳交通,鼓励采取电动车、公交车、自行车等出行方式,打造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低碳、便捷的交通体系。大力推进绿色消费,普及低碳健康生活理念,倡导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绿色生活和消费模式。

(25)切实强化节能减排。注重从源头上降低能耗、防治污染,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扩大产能。依靠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三管齐下”,运 30 用经济、法律和行政三种手段,完善倒逼、约束和激励三个机制,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不断降低单位GDP能耗、水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通过政策激励、资金扶持、技术指导等手段,提高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的积极性,加快风力、生物质、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应用。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进高耗能、高排放企业技术改造。加快镇级污水处理管网建设,确保镇域管网全覆盖。建立完善环境监测的长效管理机制,加大对违法排污行为的监督查处力度,严格执行节能减排问责制,确保节能减排目标实现。

(26)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以解决饮用水安全和空气、土壤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和基础设施投入,明显改善环境质量。深入开展水环境治理,到“十二五”期末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开展建筑工地、道路运输、堆场等扬尘防治管理,加大工业废气、烟尘治理力度,有效控制大气污染,提高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加强噪声环境防治,环境空气良好以上天数比重占90%以上,环境空气质量优于二类标准,烟尘控制区和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100%。高度重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强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加强环境监测监控,提高突发环境事件预警和应急处臵能力。

八、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不断提高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 31 服务均等化水平,促进人民生活实现更大改善。充分发挥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作用,进一步完善提升功能。深入推进法治如皋和长安如皋建设,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局面。

(27)大力推进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深入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提升素质教育水平,建立健全与如皋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多层次、开放型的教育体系。全面普及幼儿三年教育,建成江苏省幼儿教育先进县(市);高质量、高水平普及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达到100%,建成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提升发展高中教育,实现省四星级普通高中全覆盖;立足如皋、面向长三角、走向世界,建成国家级青少年拓展训练基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到“十二五”期末国家级示范性职业学校实现全覆盖,建成熔盛和职教高职学院,成为省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优化发展示范区,满足各类产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积极发展社区教育,实现终身教育体系全覆盖。

(28)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坚持以农村卫生、公共卫生、社区卫生和基本医疗为重点,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切实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实现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完善卫生资源配臵,加快建立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加大医疗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达到三级医院规模,如皋港人民医院、博爱医院、第三、第四人民医院建成二级医院,中心城区 32 新建一所满足城市现代化要求的高等级医院,各镇医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以创建健康城市为抓手,巩固卫生城、镇、村创建成果,高质量保持国家卫生城市管理水平,实现省级卫生镇全覆盖;进一步提高妇幼保健工作水平,建成省妇幼卫生工作先进县(市);加强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强化对食品药品的监管,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和用药安全。

(29)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大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提高计生优质服务水平,打造人口计生“世代服务〃健康幸福”品牌,争创省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县(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和服务设施建设,构建以居家养老为主、社区服务为辅、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多层次社会化养老模式,提高老龄人口的生活质量。切实保障妇女合法权益,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残疾人保障和服务体系。

(30)加快发展文体事业。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则,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建成全国群众文化先进县(市)。深入实施以送书、送戏、送电影为主的文化惠民工程,实施镇村公共文化阵地功能提升工程,扩大公共文化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的范围,切实提高公共文化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大力建设特色 33 鲜明的博物馆群,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建成奥林匹克公园,完善新型镇级群众文体中心和镇区体育健身广场,到“十二五”期末实现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全省领先。进一步加快数字电视发展步伐和智能化、数字化改造步伐,到“十二五”期末数字电视入户率达98%以上。

(31)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提升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实现城乡居民动态全覆盖的同时,逐步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并轨。继续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探索建立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不断扩大城镇、农村社会保险覆盖面;按照“逢征必保、先保后征、即用即保”的要求,积极推进征地、补偿、保障三同步,确保新增被征地农民保障全覆盖。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参合率保持在100%,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完善大病医疗救助机制,全面建立统筹城乡、保障基本医疗、满足多层次需要的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失业保险制度,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加快建立和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优抚安臵、社会福利等帮扶社会低收入和生活困难群体的公共事务管理体系,切实解决低收入群众的住房、医疗和子女入学等困难和问题。不断提高农村五保户供养水平,集中供养率达90%。深入实施结对帮扶、“双联双助”工程,实现贫困户动态脱贫。

(32)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创新管理理念、落实管理责任、完善管理体系、改进管理方式,不断提升社会管理创新科 34 学化水平。要强化责任管理,进一步明确党委、政府、社会和公众在社会管理中的职责与义务。要重视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完善社区治理结构,增强社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民主自治、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继续加强社区和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反映利益诉求、扩大公众参与、协助社会管理、增强社会活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调整充实基层管理力量,提高基层干部管理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矛盾处理和权益保障渠道,建立重大社会决策制定和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体系,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努力从源头上化解社会不安定因素。加大公共安全投入,推进应急管理建设,完善预防社会矛盾问题积累和激化的排查机制、社会敏感问题和突发事件监测预警机制、应急和处臵救援机制。深入推进法治如皋建设,围绕建成省首批法治县(市),深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宣传,扎实开展“六五”普法工作;深化述法考评,促进各级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建设公正廉明的司法制度,坚持秉公执法、文明执法,加强政法队伍、律师队伍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以创建南通长安县(市)为抓手,全面推进长安如皋建设,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格防范、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健全社会规范体系,用共同的行为准则来约束人们行为、维护社会秩 35 序;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有效遏制重大安全事故,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全面深化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加强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工作;加强舆论正面引导,推进互联网有效使用和管理。

顺利实现我市“十二五”规划,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一切发展力量,形成强大发展合力。要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加强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善于学习现代化的理论和知识,深入研究和把握现代化建设的规律,运用现代化的理念、思路、方式、方法指导工作,加强对现代化建设的管理。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巩固和壮大新时期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更好地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切实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宗教、侨务和对台工作。深化全民国防教育,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尊重群众首创精神,鼓励基层和群众解放思想、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统揽,深入开展系列文明创建活动,以“腾江越海、登高致远”的新时期如皋城市精神为导向,培育具有现代化文明理念的高素质市民,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 36 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严格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风清气正的环境。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全市广大共产党员和各级党组织要积极投身创先争优活动,在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进而迈向基本现代化的实践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各级领导干部要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带头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到为民、务实、清廉,以良好的形象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未来五年任务光荣而艰巨。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奋力拼搏,为迈进基本现代化、建设美好新如皋,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

下载学术信息服务部“十二五”规划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术信息服务部“十二五”规划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十二五规划建议大全

    十二五规划建议强调五个坚持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中新网10月27日电 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今......

    贵州十二五规划建议

    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0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十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通过) 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

    上海十二五规划建议全文

    上海十二五规划建议全文 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制定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0年11月9日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九届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十二五......

    河南“十二五规划建议

    河南“十二五规划建议”公布 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 中共河南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0年11月19日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八届委员会第十一......

    四川省十二五规划和建议全文

    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0年11月17日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九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通过)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我省深入实......

    十二五规划建议(五篇)

    十二五规划建议 据新华社电新华社27日受权播发《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于2010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

    十二五规划建议解读

    综述 “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据悉已经开启,中国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杨伟民近日透露了“十二五”规划的5条思路,其中,结构调整为首要目标,社会建设则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富民......

    广州十二五规划建议

    (2011年1月19日中国共产党广州市第九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通过) “十二五”时期是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全面提速、经济社会发展加快转型的关键时期。科学制定广州“十二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