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走出那片山,寻找中国梦
走出那片山,寻找中国梦
经济管理学院
大山阻挡了眺望远方的眼睛,却挡不住一颗寻找梦想的心。
——题记
一、爷爷的故事
阳光温柔地洒进爷爷的瓦屋,陈旧的樟木方桌雕刻着岁月的条纹,我安静地伏在桌上做算术题,奶奶在泥巴搭成的灶台上洗洗涮涮,窗外,爷爷则在养着鸡鸭的农家小院里编着竹篮竹筐,春日一片明媚„„
几度梦回,醒来极度失落,多希望梦里的一切还存在。爷爷是个老实的庄稼人,在这个大山围绕的小山村里,平静地呆了一辈子,直到老死甚至连县城都没去过。
爷爷小时候受过一年私塾教育,到了六七十岁的年纪,偶尔还会把像宝贝一样珍藏的小学课本拿出来看一眼,泛黄的薄纸上写着蝇头小楷“天文地理课本”,古色古香。当时四年级的我不解地看着爷爷,想想发现自己的一年级课本都已不知所踪。幽暗潮湿的屋子里,爷爷长长地叹了口气:“你虽然是个丫头,但男女一样,一定要好好读书啊,不然,就像你爷爷这样,连死都不知道山外是个啥样。。”越说到后来,爷爷的声音越轻,轻的像欲断的游丝。这些话我早就听过,那次,却发现他皱纹层叠的眼角有些浑浊„„
爷爷在夏日一个酷热的午后出去种地,身体不舒服回来躺下,就再也没有起来了。那平平淡淡的一生,辛苦劳作,日出时鸡鸣而起,日落山坳时锄禾而归,皮肤逐渐与泥土融成一色。土地是爷爷一生的根,他完成了一个传统中国人的父慈子孝、安贫乐道。可是,关于新中国,他只知道村里的地主被拉去枪毙时全村人的惊慌失措;关于改革开放,他可能只记得从此贫苦的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关于走出大山,他把一切的梦想与希冀全都寄托在子孙身上„„
二、爸爸的故事
爸爸大概是个让父母失望的顽皮孩子,他是家里最小的一个,爷爷奶奶很想把他扶上读书的正轨。听说当他小学逃课时,奶奶曾经拿着柳条儿追着他跑了整个村子,也曾经不顾破费把小学的先生请回家酒肉招待。可是爸爸根本不是念书的料,十二三岁的年纪,和同村的几个孩子野起来了,什么都顾不上带,赤手空拳地想走到另一个临江的县城里,想看看那里威武的振风塔,走了三天三夜,露宿街头,没到目的地,还是原地返回了。
他年轻时混沌无知过,在北京闯荡,却因为赌博没了回家过年的路费;也想过创业,和别人合伙办沙发厂,结果妈妈劈头一句“你小学文化都没有,创什么业,如果被骗了家庭孩子还要不要?”爸爸的眼神黯淡了。
他是属马的,驰骋的马,横空想象的天马,在那么小的年纪就渴望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可是最终还是屈服于当下。在北京这个北方大都市混迹了十几年,赚的永远仅仅维持一家几口的生活费。偶尔,听爸爸诉说起97年那个严冬里的故事。那时,他还不是首都的建筑工人,而是一家小公司雇来的在街头贴小广告的伙计。他每天要避开城管,偷偷地贴完那一定量的“城市牛皮癣”。可是,某个不寻常的黄昏,他贴完小广告歇在路边,呆看着树上成群的乌鸦,这是南方少见的景象。建筑多了,森林少了,这些乌鸦将栖息于何处?一直在这个城市流浪吗?他点燃了一根劣质香烟,想起了远方大山里的家乡,想起那些茂密的森林。他的思绪飘远了,突然,一声厉声呵斥,几个穿制服衣服的人把他双手铐起来,随后带到一个像监狱的怪地方,那里关着好多流浪汉,随地小便,每人唯一的馒头扔在地上,大家涌过去,抢着,叫骂着,捡起来就啃。十多天后,我大伯赶到徐州,终于花钱把我爸认领回家。
在记忆里重塑这段故事时,我一直好奇为什么父亲会无故被抓去,然后关起来,最后又被送往未知的地方。初中的政治课上,才得知那是1982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现在已废止)。2003年,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会议中提出,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流动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为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问题,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和相关法规,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草案)》。国家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以人为本的理念逐渐贯彻落实,保障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我自豪地告诉了爸爸这些新变化,他笑着说“苦日子总会过去,咱们老百姓就是越来越有盼头。”
如今,爸爸还在北京打工,成为北京高楼大厦的一名普通建筑工人,一年到头无休,辛苦地在沙子水泥中劳作,头发被烧伤,笑称自己“聪明绝顶”,忙碌中有了对未来的憧憬。妈妈和我们还在那个大山里的小山村里,家里的瓦房摇身一变成了两层的小洋房,门前的路也修通了。农业生产变得越来越现代化,解放了农民的体力。村里面更多的年轻人走出大山,走向全国各个城市,在各个行业追求自己的梦想。隔壁家的哥哥,过年带回来一个外地的洋气嫂子。从前封闭的小山村开始与外面的世界交融了。
三、我的故事
有时很羡慕城里的孩子,学习好多乐器、舞蹈,从童年就开始多才多艺,相比之下,乡村的教育显得多么匮乏。虽然,我的童年也是五彩斑斓的,有山间清香的野花陶醉,有淙淙的流水伴乐,有檐下筑巢的燕子作伴,很享受乡村的自然风光。可是,在我心中,我多么想去看看北京,爸爸口中说的长城、紫禁城。夕阳西下的时候,坐在门前发热的石头上,望着远处的大山,山边天空通红的火烧云,形态各异,有的仿佛蓬莱仙山,大山的外面,就是那蓬莱仙山吗?我陷入美妙的幻想中,又盼望自己某一天能出去一探究竟。
我知道,如果想走出大山,去外面闯出一片天地的话,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努力学习。初三那年,顺利考上了省重点高中,去县城上学,在那个物价还没上涨的年代,吃着三块钱一碗牛肉面。留着像假小子一样的短发,本分地穿着校服。或许并不美丽可爱,但是我深知“腹有诗书气自华”,在古城的百年老树下晨读,在“勉成国器”的古人题词下散步,思考着前路和未来,心中的梦在接近,虽然有时会有些许迷茫。
在那个夏天,高考成绩如约而至,喜悦一瞬间冲淡了毕业别离的感伤。当我告诉父亲能上重点大学时,电话那头的音调一下子提高了,似乎有些颤抖,“来北京啊!爸爸喜欢你来北京,这是个好地方!”或许从小除了生我养我的地方,最熟悉的城市就是北京,无论是从父亲口中还是从亲戚口中得知一些信息,那时才发现了自己对北京这个城市剪不断的情缘。
理所当然地,北京成了我报考的第一志愿所在地。两个月后我如愿以偿来到了这个从小在梦里徜徉的地方。科技的气息,广阔的视野,丰富的机遇,让我爱上了这个有雾霾的城市。这里,我不断学习实践,迎接新的挑战。首都是中国的核心,我感觉到自己作为中国新一代青年的责任感更强烈了。我想奔跑,想呼喊,想飞翔,青春的血液在身上沸腾。
多想告诉已经故去的爷爷,告诉他我早已听懂了他的期盼,他的叮咛。我愿意做他的翅膀,飞到他从没踏上的土地,告诉他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告诉他因为国家公平的教育机制,农家的孩子照样能去高等学府。
多想捧起爷爷珍藏的古色古香的毛笔字课本,欣赏那种充满岁月沧桑感的古典美,其实爷爷所重视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现代化的中国梦中仍然焕发着新鲜的生命力。
当然,现在能有幸和父亲在同一个城市学习,和他相互照顾,也是充满幸福感的一件事。每次假期去看望父亲,看他在建筑工地上挥洒汗水,我心中的责任一下子变得更加重大了,暗暗下定更加努力的决心。或许每个中国的小家庭,像我们这样普通的家庭,为了小家而积极奋斗,朝着美好的明天前进,国之大家的振兴必将不远。
四、展望未来
爷爷从未走出大山,只能翘首等待子孙的进取,做他的眼睛,而融入他血液的传统文化是他一生七十余载的未达夙愿;爸爸带着年少的叛逆走出了大山,有过的梦想却还是光芒黯淡,吃苦耐劳,积极乐观,是他在都市生存的信条,伴随着他建设了无数高楼;我正在追逐梦想的路上,生活中满载着我的希望,好好建设小家,服务大家,这是我一个农村女孩朴实的中国梦。大山禁锢不了现在的中国人,梦想总是在旅途中,在新旧的传承交替中......
第二篇:寻找身边最美“中国梦”
“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寻找身边最美“中国梦”。”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总书记平实的话语拨动了亿万人民的心弦。8月17日至24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赴白水科技文化支农服务调研队在陕西白水县开展了“寻找身边最美‘中国梦’”暑期实践活动。
踏实开心每一天––老党员的中国梦
白水县通积村老党员,一位值得每个人尊敬的长辈,老人一生经历了世事沧桑,退休后,他甘愿平凡在家包了一片果园,积极探索种苹果的技术和学问,并把这些技术传授给果农。他说:就当代的话来说,要实现农民的中国梦,中国梦就是自己的梦,实现自己的梦就是实现中国梦。
最后,老人用了这样一句话:贫也一天,富也一天,得也一天,失也一天,只要踏踏实实,开开心心就好。是啊,梦有时太虚幻,用实际行动证明它不是空想;梦有时太遥远,只有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总会成真!
让百姓生活更美好––村主任的致富梦
“进农家院、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听特色方言、逛绿色果园”是富卓村“苹果人家”民俗特色。然而由于富卓村距离旅游景点较远,设施老化、住宿条件差等问题,农家乐生意仍不温不火。为了使百姓生活更美好,朱主任开始寻求使得富卓村农家乐产业更加快速发展的助力。他走过祖国大江南北,探访过各种农家乐产业发展模式,寻找过许多经销商,努力探求着富卓村农家乐产业的明天。
“干任何事情都得有一个带头的,现在政策在变化,国家在变化,咱老百姓也要学习别人的理念,学习国家的政策,努力提高自己的积极性、参与性,社会实践报告《寻找身边最美“中国梦”》。农业飞速发展、农民生活富裕、农村面貌焕然一新––这就是咱老百姓的‘中国梦’。”
实现果农的富裕––老教授的苹果梦
期间,队员们采访了我校白水苹果试验示范站果树学梁俊教授,梁俊教授讲述了在白水8年来的点滴感受。白水县是渭南市唯一的山区县,条件艰苦,试验站由以前的农场改造而来,没有一间房,梁老师一行就住在羊场的窑洞里。当队员们问及梁教授为什么要选择这里时,梁老师只说了一句话:因为这里更需要我们。
“我的中国梦就是实现果农的富裕,为果农们多做一些实事。”梁教授一番朴实的话语,表达出对未来的一种期待,一种自豪,一种对工作的热忱。
老有所养,老有所终––孤寡老人的中国梦
在渭南市白水县中心敬老院与老人们的交流中,队员们了解到,老人们吃得好,住得好,并且很感激政府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安宁、稳定的环境来安享晚年。敬老院里每天都有丰富的文娱休息活动。闲暇时可以修剪花草、打牌等,隔段时间政府还会邀请自乐班人员为老人们表演节目。
愿天下老人都老有所养,老有所终,这是敬老院里老人的中国梦。
老党员的中国梦、村主任的致富梦、老教授的苹果梦、孤寡老人的中国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只有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努力,才能拥有广阔的天空。此次“寻找身边最美‘中国梦’”社会实践活动使队员们更加明白每个人的梦与国家民族兴衰荣辱紧密相连,而只有千千万万个个人梦想得以实现,才会有伟大中国梦变为现实。
第三篇:走出心中的那道墙
走出心里那道墙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墙。国之墙、家之墙,黄泥堆的、石头垒的、砖块砌的、木头镶的、钢筋水泥铸的,一堵又堵墙地拔地而起,把人群分隔在各自的围墙中,让我们失去了原有的自己。
从古至今,墙,主要是用来防范风雨的。有了墙,人们便有了自己的城和家,就不再赤裸于狂风暴雨和炎炎烈日之下。有了墙,人们就学会了防范和躲藏,让自己生活在安全的界限,让别人不能碰决和跨越。
在幼年的时候,人心中流淌这世界上最纯洁的心之泉。人在渐渐的成长之中,同时人的心中也筑起了一堵堵的封闭自己的高墙。阅历俗世的枯荣,就变有了一切的爱和恨,也变有了嫉妒和仇恨。有了墙,人与人的心便有了距离,人们因此变成了熟悉的陌生人。
小的时候,我问父亲,比我们村大的是什么?父亲说是房前的山;我问比房前的山大的是什么?父亲说是山前的海;我又问父亲,比山前的海还大的是什么呢?父亲用手指随意的向上指了指说道是天,没有比我们头顶的天更大的了。后来,我 走出村子,看了看外面的世界,我才明白:其实比我们头顶的天还大的,那就是人的心啊,人的心,原来才是世界上最大的地方。
一次,一个朋友问我,最长的桥是什么桥?我告诉他是杭州湾跨海大桥啊,全长36公里啊。在我自信的那一刻,朋友告诉我说,是每个人心中的那座桥啊,人的心有多远,人心中的桥就有多长啊。
是啊,天地乾坤再大,也没有人的心大啊。雨果曾经说:“世界上最宽广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是啊,人心中的墙才是世上最厚的墙。一墙相隔,人心就被无情的分离了,心有多远,那座墙就有多高。墙外处处有花香,满园春色关不住;而墙内却可能是用劈山斧都难以分开的的一座浑沌的地狱啊。
法国的萨特在《间隔》中说到:“L'enfer, c'est les autres”,(他人即地狱)。世界上本没有天堂和地狱只分,天堂和地狱只是人们的一念之差。墙外的世界可能是天堂,也可以是地狱,地狱可能在我们的脚下,天堂可以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如今,我常常怀念那曾经的纯洁的泉的流淌。每日起床推开那尘封的窗扉,一股股的清香闯进,站在窗前看看远方的,不经意的意识到,在我们的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股纯洁的清泉,它可以洗涤着我们心里的尘埃,它可以洗出我们心中的多少的苦闷。因为我们有了这一纯洁的清泉,用清泉浇熄我们心中的愤怒和嫉妒;有了这一清泉,让我们的心中的信仰得带了进一步的升华;有了这一清泉,让我们的生活得到了充实。在生活中的墙,在高都可以碰决和跨越。而我们心中的那一堵墙,却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屏障,它阻碍了我们看外面的美好的风景,它挡住了别人的进来,同时也挡住了我们走出去。因生活中的墙是防范风雨的,而在我们的心中的墙是堵住了我们的一份持久的守望。柏林墙的推倒,让一个分裂20多年的国家到了统一;改革开放,让一个国家的经济得到飞速的发展;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用了防御匈奴的入侵,孟姜女用眼泪摧毁了那坚实而厚重的墙。其实吧,心中的那堵墙是我们自己为自己筑造的。当一天,我们放弃了多年的仇恨时,那堵墙就在瞬间的消融了,“以春风待人,以寒风自待”让我们的心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洒脱;让我们的心里得到了一场SPA;给自己一个全新的自己。走出心中的那堵墙,让我们看到墙外美丽的春色。走出心中的那堵墙,让我们品味墙外清新的空气。走出心中的那堵墙,让我们悟出墙外缤纷的美丽。
第四篇:寻找身边的中国梦实践成果
寻找身边的中国梦实践成果
实践总结:
奋斗:让追梦的青春流光溢彩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只有用奋斗铸就的人生才是无怨无悔的人生,用汗水浇灌的青春才是最亮丽的青春。“五四”时期的一代青年用青春和热血,创建了一个独立、民主、自由的新中国,为中华民族赢得无上荣光;当代青年也一定能够成为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先锋,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去圆民族复兴的梦想,为青年一代,也为祖国、民族和人民赢得更大光荣。
要奋斗,就要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走与劳动群众相结合的道路。总书记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尤其自“五四”以来,一切有抱负、有成就的青年无不“脱去长衫”,走上了与工农群众、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道路。没有这种结合就没有今天的中国。劳动教我们热爱人民、踏实坚韧、懂得珍惜。青年人要自觉地树立“劳动的青春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观念,以热爱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去成就梦想、造福人民。
要奋斗,就要肯于吃苦、顽强拼搏。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忧劳而兴国,逸豫必亡身,沉湎幻想、怨天尤人、贪图安逸、拈轻怕重、游手好闲,只会葬送青春、暗淡生命。正如一首歌里唱道的,“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一切有志青年都应“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以脚踏实地、只争朝夕、顽强奋斗的精神打拼事业,于“艰难困苦”中“玉汝于成”。
要奋斗,就要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古代思想家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只有把身边的小事、易事做好,才能成就大事、难事。不扫一屋,安能扫天下?不务实际、好高骛远、好大喜功,找工作挑肥拣瘦,下基层又怕吃苦,分内的事得过且过,甚至凡事都指望别人代劳,永远成就不了大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从支援芦山抗震救灾的所有中华儿女口中,我们听到最多的谦词就是“绵薄之力”。然而,正是这一股股来自大江南北的“绵薄之力”,汇集成重建家园的强大力量。只要我们坚持从小事做起、从基础做起、从自我做起,从做“微公益”、行“微善举”、表“微心愿”、尽“微力量”做起,就一定能用一股股细小的“绵薄之力”凝聚成磅礴的中国力量,用一个个“小小愿望”的实现,累积出“中国梦”的高楼大厦。
生长在我们伟大时代、备受祖国和人民信任和期待的青年一代,只有用勤劳的双手去开拓一条通往梦想的路,让奋斗的足迹化为青春时代永恒的印记,当我们白发苍苍、回首往事时,才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只有这样,青春的荣光才不仅仅是个人的荣光,而是时代和人民的骄傲。
“只有你去体验了,你才会有自己的收获!”只要你愿意去尝试和经历,并坦然的接受过程的酸甜苦辣和结果的成败得失,人生就会很精彩。三下乡虽然结束了,但是我们的服务队伍将会继续下去,不断的去需要我们的地方。通过这次活动我也更加坚信:意气奋发的我们经得住暴风雨的洗礼,象牙塔里的我们并非“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年轻的我们拥有绚丽的青春年华,走出校园,踏上社会,我们仍会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总之,这个暑期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丰富而有意义的,一些心得和体会让人感到兴奋但却绝不仅仅用兴奋就能描述的,因为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收获。“三下乡”活动不仅是一次实践,还是一次人生经历,是一生宝贵的财富!
2012级计科二班团支部
第五篇:中国梦征文:守护那暖色的铭记
中国梦征文:守护那暖色的铭记
椒江区洪家中学 高三(7)班 杨海杰
读《麦田的守望者》有感 残月为那一方田畴打上轻寒,谢了春风。是什么罪恶的东西囚禁着那麦田的守望者,阻止他拉开动人的帷幕,吞噬这暖色的铭记?
光线膝脆,树影萧瑟,在这片雾气氤氲的田畴上,弥漫着虚伪和欲望的气息,然而善良、纯真被搁置。美国塞格林的《麦田的守望者》腾空出世,无不给当代黑暗的社会当头棒喝,其主人公霍尔顿生活在阴翳的天空之下,难以自拔。他看不惯现实社会的人情世故,渴望人们真诚相待,然而他的梦想如同泡沫一样,变得虚空。他只好放纵自己,做一位麦田的守望者,守望那暖色的铭记,那份善良、纯真。
霍尔顿其实是一位有灵性的孩子,而他却不享有钟灵毓秀的待遇,错误的环境使他歧路亡羊,在外荒废时光,他希望自己是一个默默的守望者。
而如今,花说柳说,沆瀣一气的官员也会出现,他们为了自己能够有一个乘肥衣轻的生活,不惜背叛内心的良知,丢弃内心的善良,而去造就一个又一个霍尔顿,但在法律前又显得追悔莫及。又比如一些不法制造商为了蝇头微利,蝇营苟狗,将人们的生命作为筹码,与利益搭档,共创他们的美好明天。我想,如今提倡“最美”,也囊括了”真诚,善良”这一方面,少了些虚假,多了些帮助,少了些埋怨,多了些尽职。“最美”已被这部作品诠释地淋漓尽致了!
冬去春来,韶光抚摸那一方田畴,为他们洗礼,那狭窄的穗隙中是否能在守望者的守望下,开出脱俗的花朵,唱响动人的梵歌呢?‖ 请记住那份暖色的铭记,记住真诚,善良!
酩酊的岁月恰逢一个守望,它只绽放了一瞬,却永不凋谢!
社会需要我们守望!让我们一起守望这片蔚蓝的天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