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认识厘米》教学评课、反思

时间:2019-05-14 12:20: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认识厘米》教学评课、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认识厘米》教学评课、反思》。

第一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认识厘米》教学评课、反思

评课:尺子,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最容易接触到“厘米”的工具,教师用聊天的方式引入尺子,显得自然而有趣。

通过对话引出尺子上的重要因素——刻度线和数,并且着重强调0这个“开始的数”,进而复习0的意义,突出0在尺子上的作用——起点。知识虽简单,但进行的清晰有层次,并且为后面的测量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虽然数学是一门科学,它很准确,但很多情况下会有不同的可能,这个环节就是利用“被纸片盖住的尺子”来引导学生思考可能性,同时利用前面总结出的计算技巧算出铅笔的长度。老师利用这个环节既巩固了测量和计算的技巧,又发展了学生思维的全面性。

通过数(shǔ),强调“有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这个学习重点,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使用有趣的障碍情景,小明的尺子两次被烧,结果成为了一把“名副其实的破尺子了”,这个情景使学生的思考一步步地深入:破尺子还能量物体吗?来强调厘米作为单位的重要作用。

评析:带领学生正确测量小刀的长度,指导测量的基本方法,纠正错误,环节落点扎实。

评析:必要的练习是巩固知识的基本形式,教师在这里安排的练习题都是很基础的,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巩固基础知识,二是鼓励学生信心十足的进入下面更深入的学习。

强调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体现了知识的价值。评析:答案终于出来了,由于教师前面成功的铺垫和引导,学生果然没有表现出失望,说明教师对于学习态度和学习结果的引导是成功的。

评析:学生的争论可谓精彩,教师在争论过程中没有任何倾向性的表态,这就给学生创造了非常宽松的表达空间。最后,教师还是没有将重点放在谁对谁错这个问题上,而是将落点放在了“坚持真理,纠正错误”的世界观渗透上,可谓技高一筹。的确,学生的认识有对有错,这很正常。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学习的结果。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最可贵的不是对了还是错了,而是他们是否敢于表达、乐于倾听、善于学习。只有这样的学习态度和氛围,才能使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更能学会学习。最后的答案不是教师说了算,而是用事实说话,渗透给学生用实践验证理论的唯物主义实践观。当很多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出正确答案“5厘米”时,老师并没有喜出望外的、正中下怀的立即给予充分肯定,而是静静的等待着错误答案的出现。因为老师知道,学生中会有不同的意见的,如果不给错误意见暴露出来的机会,错误就会形成隐患。

对于用手比划1厘米大约有多长,老师将这个环节处理得比较简单,也正是由于处理的形式很单纯,才突出了1厘米有多长是一个常识性的认识和技能。

从1厘米到几厘米的认识就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教师利用过程使学生明白了“发展”这个比较抽象的词汇;并在一定程度上渗透发展在学习上的重要性。

从4到几是1厘米?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教师希望出现不同的答案,当学生真的出现了这种答案时,教师的充分肯定是对学生独思维品质独创性的鼓励与提升。

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和总结,在发展学生思维概括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表达,虽然学生的语言还显得稚嫩,但表达的意思很准确,教师也不做过分的纠正,充分说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

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使课堂散发出知识和智慧的光芒,教师的及时鼓励和肯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灵感,让课堂火花闪现。

数学是准确的、科学的,学生出现知识性错误的时候,教师适当的否定,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对学生的尊重和保护。“cm”的出现是知识的重点之一,当学生没有看清时,教师适时地回放课件,使学生充分关注它。

课堂的最后,老师在回顾知识目标的同时,进一步强调了利用自己的知识、智慧、能力、灵感去解决问题,体现了课程的多元目标。反思:这节课虽层次分明,有梳理、有训练,但总觉得学生复习的主动性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我们知道复习课除了帮助学生梳理、引导、训练之外,还需要引领学生逐步掌握复习方法,教学时放手让学生整理知识放的不够,要对形式各异的整理结果进行互助评价甚至争辩,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练习缺乏挑战性。

第二篇:认识厘米评课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评课稿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的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能用尺子量出1厘米的物品,画出一厘米长的线段。进而利用直尺认识几厘米。

新课标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本课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营造了比较铅笔的长短的游戏情境,在比较的过程中,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们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展开了新课标中提出的一系列的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整个课堂课堂气氛融洽,师生互动积极有效,教师评价及时准确,是一堂比较高效的课堂。

在这节课中主要为我们呈现出了以下几点特色:

1、创设情境,在认知冲突中感受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教师结合低年级学生已有的经验,用比较铅笔长短的游戏引入课堂,当问到:“第3枝占6格,第5枝铅笔占7格,为什么第3枝最长呢?”学生很自然的产生了认知冲突。“第2枝和第4枝都占3格,为什么长度不一样呢?”这一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出对厘米的学习。

2、体现“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始终贯彻新课标提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首先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把1厘米的纸条夹住,再把纸条轻轻地抽出来,仔细观察拇指食指之间的缝隙大约是1 厘米,再举起来自己看一看,不断用手势表示1厘米。学生在操作中感知、领悟,顺利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观念,形成了技能。再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想一想哪些物体长1厘米。这些活动都便于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形成体验。放手让学生交流对尺子的认识,从始至终都是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与发现,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后,让学生找出尺子上的1厘米和几厘米,这些教学环节,教师都在组织学生不断地积累数学经验。

3、与实践生活联系紧密,让数学学以致用

让学生量教师准备的实物 让学生量自己喜欢的东西

这样的练习都能让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零距离,体现了生活即数学,数学即生活的教育理念。

4、练习设计具有多样性、层次性、趣味性。

练习不仅有整厘米也有非整厘米的估测和非0起点的测量,让学生在更加宽广的视野下去运用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课堂中呈现的不足

1、课前小故事的利用。故事暗含着统一测量单位的思想,要不要在这里交流,还是课堂结尾的时候交流?

2、建立厘米概念还不够,还可以让学生画一画1厘米、几厘米,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总之:全课师生关系和谐,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学生在本课中学有所获,建立起了1厘米的概念也学会了度量1厘米的方法,是一节高效课堂。

第三篇:小学数学二年级《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二年级《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0-52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使学生联系具体情境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初步的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

3.尝试估计物体的长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4.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的长度的方法。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表象。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尺、小正方体、练习纸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简单讲述)

老师小时候听过的一个故事《科利亚的木匣》,你们想听吗?

讲述故事:主人公科利亚刚刚5岁的时候,只会数到十。他妈妈要带着她去别的地方了,所以他从家门口向前走了十步,挖了一个坑,他把一个木匣放进坑里,木匣里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

四年过去了,妈妈带着科利亚回到了故乡,这个时候科里亚已经是一个9岁的大孩子了。

他回到家里惦记着他的木匣,于是从家门口向前走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你们说他能挖到他的木匣吗?

小朋友们,你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吗?

预设:因为他长大了,步子也变大了,10步的长度也变了,所以找不到了。如果你是科利亚,你有更好的方法或者更好的工具来测量长度吗? 预设:可能有学生会说尺子。

二、观察操作,内化新知

师:对啊,小朋友身边都有尺,它呀,是测量长度的工具。可是老师发现你们的直尺都是不一样的,你们能找到彼此直尺上相同的地方吗?再和老师的尺子比较一下,看看有何相同之处。

1.认识直尺。

观察:以同桌小组为单位,将直尺放在一起观察,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交流各组的发现(以下顺序可互换))①直尺上的数字:(出示直尺课件)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把直尺上的数字。老师的是尺的一部分,你的尺上数字是从几到几的呢?生回答

师:数字有多有少,但不管是多少,都是从0开始的。你知道这里的“0”表示什么意思吗?“0”在这里表示的是起点。我们在测量长度的时候一般都是从“0”开始的(师指出是“0”刻度线)

还有其他相同的地方了吗? ②直尺上的竖线: 生:很多竖线

师:是的,有很多竖线,我们把尺上的这些竖线叫做“刻度线”,“刻度线”有长有短。

长刻度线下面都对应着一个数字,对应几就是刻度几,这就是刻度1、2、3„„(课件展示)

2.认识1厘米。

(1)师:细心的小朋友还发现尺上有两个字母,cm,(课件突显两个字母)这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

师:它表示的是厘米,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认识它(板书课题:认识厘米)师:1厘米有多长呢?它就藏在我们的直尺上。

1厘米是刻度0和刻度1之间的长度。(课件,红色横线展示)

(2)师:除了这一段是1厘米,直尺上还有1厘米吗,你能自己找到吗? 找一找,说一说„„

师:小朋友找到了这么多的1厘米,那老师有个问题:如果是刻度6到几也是1厘米呢? 预设:生回答:刻度6到7,刻度6到5也是1厘米。

向学生翘起大拇指,评价学生真不错,我们有的时候换个角度想想会有不同的收获哦。(3)刚才找了尺子上的1厘米,接下来老师把1厘米从尺子上变出来,看谁看得最仔细。师实物投影示范:大拇指的指面和食指的指面分别对准刻度线0和1,然后保存手指不动,小心翼翼地用手指拿起来,横放竖放,放远放近,问学生这是1厘米吗??然后告诉学生,大拇指的指面和食指的指面之间的距离就是1厘米。学生跟着老师做一做,初步感受1厘米的长度。

学生自己试试看,再放到尺子上比比。记住了吗?(4)直接手势比划出1厘米,再调整。

轻轻地闭上眼睛,1厘米有多长呢,记到脑子里去了吗?

接下来请你们直接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教师直接对学生的比划进行纠正)(5)身边的1厘米

师:那你们用比划出来的1厘米来量一量身边或者是身上有没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

预设:手指宽,纽扣,图钉的长,书本的厚度,橡皮,田字格的一边长,小正方体„„ 老师也找了些东西藏在这些数字下面,你们看看在实际生活中它们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吗? 课件出示:各种图片,让学生判断。

当出示小正方体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来验证一下,把小正方体放进你的大拇指和食指指面之间,看看是不是1厘米。

师:找了那么多1厘米长的物体,那你们觉得长度是1厘米的东西怎么样? 预设:很短,很小。

师:因此,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3.认识几厘米。(提醒学生尺子放好)(1)课件出示2厘米的线段(下面有尺子)谈话:你知道这条线段多长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预设1:它有2个1厘米,所以它是2厘米。预设2:它从0到2,所以是2厘米。

师评价:对啊,从0到1是1厘米,从1到2是1厘米,它包含了2个1厘米,所以是2厘米。马上就把我们刚才交的好朋友1厘米用上去了,量出了这条线段的长,真棒!

(2)练一练(课件出示练习题)这条呢? 出示4厘米的线段(尺子在下面),这是几厘米呢? 提问:4厘米里包含()个1厘米呢?

7cm厘米有(7)个1cm,6个1厘米是(6)厘米,8厘米里面有8个(1cm)。小结:测量线段长度的时候,我们一般都是从0开始测量,有几个1厘米它就是几厘米。(3)测量长度,估计长度。

A、请学生测量并把测量结果写下来,师巡视测量方法。

找出错例和正确的测量方法,投影展示,说说你赞成哪种测量方法?为什么? 再请学生量一量长方形短边的长度是多少? B、在量之前,谁能来估测一下它的长度呢?

说说你是怎么估计的?提问:这次在测量之前,你有什么友情提示吗? 测量的时候尺子一定和测量的物体要放平,从刻度0开始测量。

4、画一画

学了这么多,你想不想自己来画一条几厘米的线段呢?那我们就一起来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吧。

生自己操作,说说是怎么画的?同桌相互交换量一量是否是5厘米。、课件展示画法,可以先画两个端点,再连起来。自己再画一条喜欢的线段,喜欢几厘米就画几厘米

5、拓展提高:红色彩带的长度(坏的尺子)

师:现在请你看屏幕,将出现一条红色的彩带,请你看看它的长是几厘米(抢答)。(课件展示5厘米)

生可能会出现5厘米和6厘米两种答案。

师:我听到两种答案,要么是5厘米,要么6厘米,有争论。但最后的答案当然只有一个,到底是5厘米还是6厘米呢?请说出你的理由,要尽量想办法说服他们。(先请认为是6厘米的说)

预设1:我觉得是6厘米,因为从1到5就是5个了,再加上0,就是6个。所以是6厘米。

预设2:我觉得是6厘米,因为从0到6是6个,我们不能把0忘记了,就像黑板上写的,0表示起点。

预设3:我觉得是5厘米,因为我数的是格子,不是数。

预设4:我觉得是5厘米,虽然0到6是6个数,但是0前面没有数了,也就是说从0到1是1厘米,从1到2是1厘米,从2到3是1厘米,从3到4是1厘米„„

师评价:孩子们,通过刚才这个争论的过程,我看到了我们这种互相争论、互相倾听、互相学习的氛围,很好。坚持自己的意见,还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刚才大家说的都有自己的理由,无论你说对了,还是说错了,都是勇敢的,好样的。那这个答案到底是几厘米呢?不是老师说了算的,我们应该研究这条线段与1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看它包含了几个1厘米。请看看屏幕,我们数一数。

师生齐数几个1厘米。5个1厘米就是5厘米。小结:是啊,几个1厘米连起来就是几厘米。

6、认识大约几厘米

出示大手掌,猜猜看这是谁的手掌呢?告诉学生这是老师的手掌,我想量一量我的手掌宽是多少?(课件出示图片和尺子,课件出示大约几厘米)

再出示小手掌,再猜这是谁的手掌呢?告诉学生这是我女儿的手掌,她今年才4岁,我们来量量她的手掌有多宽?(尺子出现,大约几厘米)

(1)像这样比几厘米少一点点,或者比几厘米多一点点,可以说是大约几厘米。(2)量一量你的手掌宽

(3)汇报交流:有的手掌宽大约6厘米,有的宽大约7厘米,因为我们的手不一样大,所以测量的结果也不一样。

(4)自己读一读,记住它们。它们可是我们随身携带的尺子哦。

四、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帮科利亚找到了测量长度的好方法了,他一定会非常感谢你们的。回家后找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物体,来量量他们的长度吧。

第四篇:小学数学二年级《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情景展示,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及对生活的重要意义。

2、.经历认识长度单位的过程,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并能够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4、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并能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统一单位的意识以及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难点:掌握用尺子量长度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师:老师有个问题需要问大家,大家猜一猜,在古代,人们没有工具的情况下。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呢? 学生回答。

教师出示视频,观看视频。

师:两个人同测量一匹布,为什么结果不一样呢? 学生回答。

师:统一用拃作单位长度,是否就正确了呢?下面先观看小裁缝的烦恼小视频,再回答提出的问题。

学生观看视频并回答提出问题。

师:现在,开启咱们智慧的小脑筋,如果让你解决裁缝手小量出物体长度小,这位顾客手大量出的物体长度大的问题,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学生回答。

师:所以我们要统一长度单位。同学们回答的真准确。现在谁能告诉老师,我们现在用什么测量物体的长度。

2、介绍尺子

师:同学们看这个物体你们认识吗?

师:尺子是我们测量长度的工具。尺子上的“厘米”就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师:咱们手里的尺子和黑板的尺子有什么共同点呢,仔细观察,请同学回答。学生回答。

注意强调0一般作为起点进行测量物体的长度。也要让孩子在尺子上找到1cm。师: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1cm?

师:用手比划一下1cm有多长,5cm有多长,8厘米有多长。师:生活中,那些物体用厘米作单位呢?

注意强调:这些物体都比较短,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

3、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 师:上课之前老师让你们放在铅笔盒下的小纸条拿出来,先估计下是几厘米?到底是几厘米呢?用尺子测量,同桌相互讨论下,如何用尺子测量,并说出方法。学生回答并展示测量方法。

师:老师给大家总结了一个测量小儿歌。大家齐读。师:用这个小儿歌判断下,下面哪种测量方法对。

4、小练习(1)量一量

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请你用这些长度单位量一量生活中物体的长度。(1)数学书长约()拃(zhǎ)。(2)黑板长约()庹(tuǒ)。(2)找一找

尺子上从刻度0到1的长度就是1厘米,从()到()还是1厘米。

纸条长()厘米。

5、本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6、作业

量一量你手掌的宽度,你父母手掌的宽度。

四、板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一、统一单位

二、厘米(cm)

三、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五、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非常多,包括认识厘米、测量物体的长度,在认识概念的时候,先围绕 一厘米这个最基本的单位展开。先让学生观察1厘米,再在自己的直尺上感受1厘米,然后在生活中寻找1厘米,在认识1厘米的基础上认识3厘米、5厘米等,我觉得学生在学习厘米这个概念的时候并不困难,但是要加强他们的感性认识,要让他们自己比划1厘米是多长,找出生活中1厘米的物体。在判断一个物体是几厘米的时候,如果图示是从“0”刻度线开始,学生能够准确判断。总之,数学教学中始终贯穿学生主体性和活动性的教学思想。让学生从生活实践中主动去探索,主动去发现,让学生逐步建立起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一种思想。利用多种形式、手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探索精神,以及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活动中获得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五篇:二年级数学的认识厘米教学课例

《认识厘米》教学课例

二年级

张志

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小学数学二年级的“认识厘米”。要求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按照课程要求,要让学生了解米尺,懂得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思路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认识厘米的教学,就是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引入的。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在学生获得新知以后,教师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估测周围事物的长度,去调查厘米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l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量线段的长度。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发展空间观念。

4.培养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正厘米的表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尺以及可度量长度的物体若干。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统一认识。

1.找原因。小猪能能可能干啦!有一天,它帮妈妈锄地。它干了一整天,饿极了。晚上回家吃了2碗饭。第二天,它又干了一整天的活,到了晚上,它吃了8碗饭。这可能吗?(碗有大有小。)2.量课桌。(1)让学生选择一个课前准备好的铅笔、小纸条、文具盒等物体,和自己的课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答案不一。)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我们量的结果一样呢?(大家都用同样的工具去量。)

二、合作探究,认识厘米。

探究一:认识直尺

1.出示米尺,让学生观察,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或老师发给的米尺,仔细瞧瞧,你发现尺上有些什么?

2.指生交流,相机引导学生认识刻度数、刻度线、刻度“0”。

探究二:认识厘米

1.看一看: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来听一听电脑博士的介绍。

(多媒体动态显示尺上1--厘米的线段,并说明:从刻度0到刻度l,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请大家拿出尺子,好好看看,土厘米有多长?

2.比一比:你能用两个手指比画出1--厘米大约有多少长吗?(师做拇指与食指比画状。)

3.记一记:请小朋友看看这一段距离,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4.找一找:

(1)你还能在尺上找到其他的1厘米吗?

学生自由回答,要求说清“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之间的长度也是土厘米”。

(2)找找看,大家带来的物体中,还有你的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同桌交流后汇报。(手指的宽、牙齿的宽、橡皮的厚度、扣子的直径等。)探究三:认识几厘米

1.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如:从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从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2.请同桌的小朋友用手指相互比画一下2厘米大约有多长。

3.小组活动: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3厘米长?从哪儿到哪儿是5厘米长?你还能找出其他的厘米数吗?

4.思考: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

[这一环节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认识厘米,形成表象。他们在从尺子上、从周围物体中找1厘米的比照与估计中以及寻求多种答案的过程中,体验了l厘米、几厘米的具体长度,形成了初步的估测能力。自始至终,他们都是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

三、实践应用,练习巩固。

(一)学习用厘米量。

(1)尝试测量同一学具。

出示书上“量一量”的主题图,要求学生按图上的方法量一根8厘米长的小棒。(师留意不同量法。)(2)交流测量结果,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3)实物投影演示正确量法与错误量法,进行辨析比较。

(4)小结:量一个物体时,可以把尺子“o”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二)画整厘米的线段。

1.学生尝试画一条4厘米的线段。有困难可以看书自学。

2.指生上台示范画,要求边画边说画的过程。(注意肯定其他画法。)3.检验:用尺量一量所画线段是不是4厘米。

4.练习:

“想想做做”第5、6题。(指生板演,同桌互相检验。)[这一环节可谓学以致用。学生通过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等活动对厘米的认识更加深刻了,对厘米的用途也得到了充分的体验,其估测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更可贵的是,他们尝试着独立解决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与小伙伴合作解决问题,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四、总结延伸。

1.师:通过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2.布置延伸作业。

(1)回家后,以厘米为单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2)课后调查: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作单位的。

下载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认识厘米》教学评课、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认识厘米》教学评课、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杨彩莲 ◆教学内容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科书3、4页,认识厘米并测量。 ◆教学提示 “厘米”是一个生活中常用的长度单位,本节课“认识厘米”是在上一节“要得到统一的结果......

    《认识厘米》评课修改

    《认识厘米》评课 《认识厘米》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引导学生学会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教案说课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教案 永兴镇路口小学易文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及字母表示,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教案说课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及字母表示,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

    二年级数学的认识厘米教学课例(5篇)

    《认识厘米》教学课例 二年级 吴彩霞 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小学数学二年级的“认识厘米”。要求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引起学......

    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说课稿

    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说课稿 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说课稿一、说教材 《认识厘米》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节课是借助学生生活经......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教案说课2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尺,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厘米量比较短(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观察能......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是使学生认识1厘米的长度及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初步体会测量方法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上完这节课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