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小学生真正地喜欢上写作
让小学生真正地喜欢上写作
【摘 要】
小学语文学习中最重要的就是语文作文学习。小学写作主要就是培养学生语文写作能力,语文文字表达运用能力。小学生语文作文训练,是学生写作习惯培养的起始阶段,发挥着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作用,推动小学阶段语文作文教学任务的完成。同时也发挥着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功能,为新世纪培养综合能力更强的新时代新人。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写作练习策略实施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和发展,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提出更高要求。通过小学语文写作训练,提高小学生语文作文写作能力,增强小学生语言表达水平,让小学生掌握精准描写身边事物能力等等。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功能和作用,激发学生对语文写作兴趣,培养学生语文写作习惯,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加入到语文写作学习中。让小学生真正地喜欢上写作,让小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语文写作带来的乐趣,从而培养小学生审美眼光的提升,增强小学生审美能力提升。
一、增强学生观察事物能力
小学生活泼好动,对于身边事物发生没有细致入微的观察,也就不能用自己语言表达出自身感受。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向小学生讲解如何观察身边发生的事以及身边的人或物,让学生体会到观察事物能力培养重要性。在写作课堂上,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棵植物或一个手工制作品,首先让小学生进行观察并总结出这个物品的特征和特点,其次学生之间进行补充,完善物品特征特点的总结,最后小学语文教师对学生观察与总结过程进行评价。在写作课堂结束之间,对观察事物顺序、方法、角度进行系统性总结,构建完整知识体系。
为了帮助小学生在观察事物时能够高度集中注意力,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话题场景,设计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明?_自身写作任务之后加入到活动中去。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还能培养学生观察事物能力,同时完成写作任务。当学生掌握观察事物方法,并能够集中注意力去观察时,小学语文教师就可以向学生讲解作文写作方法了。写作方法要进行概括性传授,不能讲写作方法、流程、步骤规定的过于细致,这样不利于学生发挥自身写作潜力,禁锢学生写作思维发散。
二、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小学生思维异常活跃,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牢牢抓住小学生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发挥自己丰富想象力,开发学生想象能力潜在性。小学生想象能力的提升,能够引导学生对语文写作产生浓厚兴趣,也有利于促进小学生提高其语文作文写作能力。小学生写作想象力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不断跟进、循环往复的过程。通过不同类型写作练习的布置,帮助学生梳理发散思维的过程,掌握如何有效发挥自身潜在想象力,避免漫无边际的胡思乱想,实现通过培养小学生丰富想象力促进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的提升。
当然,在不同类型的写作训练中,想象力培养的方式和过程是存在一定差异的。例如:在看图作文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细致关注图片中的细节,了解图片想要传达的信息,然后诱导学生将图片与现实生活进行联系,在观察中想象,在想象中完善图片内容,从而完成小学语文作文写作。然而,在固定命题作文联系时,诸如“假如我会飞”“假如我是一名科学家”等命题作文时,小学语文教师则可以让小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想象能力,让小学生学会固定思维模式,天马行空想象,将新颖的想法都通过语文写作过程实现充分的表达。无论是什么类型写作训练,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想象能力培养,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想法,从而让学生喜欢上写作。
三、扩大学生文章阅读范围
文章阅读数量与范围是小学生语文写作的基础要求,培养小学生良好文章阅读习惯,从中积累更多语言文字表达方式与技巧。文章阅读范围扩大,能够帮助学生接触更多领域知识,还能够积累大量优秀语言词汇,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学习优秀文章行文方式、行文脉络、语言词汇运用方式、文章结构选择等等方面内容。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向学生渗透文章阅读重要性,帮助学生选择文章阅读类型,引导学生扩大文章阅读范围,增强小学生语文文章阅读积累量。
文章阅读范围,不仅要求小学生认真学习小学语文教材上文章,还需要要求小学生多多阅读课外文章内容,让小学生增加自身课外知识和常识。当然,在扩大小学生阅读范围的同时,小学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在文章阅读时积累写作素材,可以帮助学生建立阅读写作素材积累本,将阅读中积累的写作素材进行分类整理,为小学生今后写作时提供丰富写作素材。通过扩大学生文章阅读范围,积累阅读文章优秀素材,让学生将这些素材内容通过不断训练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实现学生综合实力的总体提升。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尝试新教学理念与方式,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写作热抢,让学生愿意学习语文写作,喜欢学习语文写作,让学生在学习写作过程中体会到学习快乐,同时帮助学生找到一种抒发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渠道。小学生通过习作课程,挖掘内心潜在想象能力,大胆抒发自己内心真实感受,为自己内心世界提供一片净土。
第二篇:如何让小学生喜欢上美术课
如何让小学生喜欢上美术课
小学阶段是学习的基础阶段。此时的孩子,由于年龄小,心理承受力较弱,注意力的持续性比较低,在学习过程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便会产生畏难情绪。对美术课现在的学生存在这样一种心理,喜欢上美术课,但并不是真正的喜欢美术课,而是美术课较其他科目而言课堂气氛轻松,学生想趁这个机会放松一下心情。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的喜欢上美术课呢?
一:让学生真正从内心喜欢美术,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有艺术天分,画出的画都很好,但是做老师的必须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唤起他们真正学习美术的兴趣。实践证明:学生的成功源于学生的信心,学生信心的形成往往源于教师的鼓励。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运用鼓励性评价有益于学生树立自信心,积极进取。尊重每个学生保护好每个学生的自尊心,这样美术课堂气氛常常是很活跃的。
二、激起学生创作的兴趣
什么样的课能让学生喜欢上,我认为应该是学生感兴趣,学习过程倍感特有成就的那种课。这里怎样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是关键。美术这门学科,如上所说是大多数学生喜欢的科目。但具体到每一个学生对这节课有没有兴趣、感情有多深、持久性有多长,就要看老师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激起学生创作的兴趣。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跨度相对大些。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般跨越两个阶段。低年级与中高年级的学生除了对色彩的敏感具有共同性,低年级的学生注重于外观形象,高年级则偏重于设计和制作。如六年级的《画脸谱》,假设简单地让高年级的学生仿造涂鸦,必定会兴趣大减。老师将课题稍稍一改,变成让学生来当京剧演员大师,顿时,场面马上变得热情高涨起来。脸谱上涂满了五颜六色的浓厚色彩,以前学生们只是在电视上观赏过,现在要他们自己动手,来给这些“演员”涂脂抹粉,立刻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教师再因时制宜地组织学生先观赏京剧录像片段,再借机把一些民族传统艺术的有关知识,诸如脸谱色彩的含义、脸谱的勾勒等知识介绍给学生。等到他们亲自动手时,一个个挥笔抹彩,似乎人人都像个化妆师。不过最后的作品如何,是否够标准,这都不是最重要的。至少在这堂课上学生的参与率达到100%,学生的兴趣激增,情趣高涨,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并了解了一些简单知识,提高了自己的知识面,并从中感受到艺术创作的愉悦。其次,运用多媒体,它声形并茂,色彩艳丽,生动直观,吸引学生的视觉、听觉,让学生留恋、向往。再次,我们的教材中,有不少课题需要学生走出教室,实地写生,如四年级我上的《用色彩画风景》,当时如果只在教室中讲,该画哪些部分,哪些部分是画面需要的、哪些不需要等等,这样的闭门造车,学生可能会兴趣大减,不如让学生去实地走走看看,感受一下小巷两边的商店、理发店、小饭店、行人及往日熟悉的地方。然而,现在要学生用画家的眼光去感受它,感觉生活一下子是一幅完整的画,这可能有难度,但学生在走进环境感受生活的过程中,感悟能力增强了,绘画能力提高了。三:在生活中寻找创作的源泉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被纯技能、技巧的追求的所垄断,并将此放在教学目标之首位,用它作为衡量美术学科成与否的标尺,在这样一种教学动机的指导下,学生就会跟在教师后面去模仿,他们观察到什么?感受到什么?一切很难找到答案。我认为在美术教学中,首先应考虑的是孩子对生活经验的积累。没有对生活的密切接触、认识、体验,就如同盲人摸象,根本不能理解事物的构造、形象,又何谈有新的创造呢?我在教学“自行车局部写生”一课时,发现有很多学生的作业上出现了多次抹擦的痕迹,有学生说他不会画。我感到很奇怪,开始他们一个个兴趣盎然,现在为什么会这样?于是,我把一个原先要画自行车的小男孩找来,问他为什么不想画了,他指着自己只画了几笔的自行车告诉我,不知道那里该怎样画。这时,我才突然领悟:创作源于生活!没有生活中的接触与观察,学生怎么画得出原本的自行车的部件、构造都不明确,难道我还能要求学生凭空来设计、想象吗?那不是闭门造车吗?生活处处有美,艺术就善于从生活中捕捉。而孩子们还不是艺术家,就像一头刚刚学习捕食的小狮子,还必须在母狮的循循善诱下学习捕获,掌握时机。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潜在的能力需要教师的引导、开发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和评价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并从中捕捉到美,产生对美的表现欲望,以达到创造美的目标。四:用激励树立学生创作的信心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全部知识进化的源泉。一幅小小的作品,就是一个小小世界的探索。其想象之奇特,构思之大胆,手法之自由,尽情宣泄之色彩不受约束,这正是儿童作品最动人、最精彩的价值。美术课上,我经常发现,学生的创作各有其独具魅力的地方,尽管有些创作上比较欠缺,但是,当你换一种角度去欣赏的时候,会发现,它也是很完美的。我看到这样一个学生,他的写生作品总是和实物相差甚远,有时还遭到同学的嘲笑。他害怕上美术课,害怕自己的画被人看见。其实,哪个孩子不想表现自己、展示自己,享受成功,这是孩子的天性。我在指导儿童创作的过程中,尽量让儿童作为画画的主体,让他们去发现其中的乐趣,画他们最想画的事物,老师只是事先做一些启发式的引导,让儿童自己想象,然后老师再作一些修正式的补充,这样能让他有一种成就感,树立自己的信心,孩子就不再畏难;有了自信,孩子就敢画了,有了自信,孩子就可以描绘自己的生活;有了自信,想象的翅膀就可以自由飞翔,创作出精彩的一幕。
五:用心去评价学生的创作,激励灵活。
在美术课上,学生很在乎教师对他们的作品的评价。经常会听到学生在创作的时候说:我画的不好;这里画错了;老师我不会画、不敢画等等这种带有误区的自评,束缚了他们创作的激情。因此,每当新学期的第一堂美术课,我和学生交流对美术作品的认识,对学习中出现的一些认识误区进行释疑,提出教师对学生学习美术和美术创作的评价原则,让同学们知道学习绘画的过程比什么都重要。如针对不敢画等现象,我提出评价标准:只要学生在作业本上画画了,哪怕是画一根线条,老师都肯定他的劳动,评价为优秀;我明确告诉学生,老师只会给交白卷的作业批改为不及格。这是对他们学习过程的肯定,打破学生心中对绘画创作的畏难情绪,提高他们对美术课的兴趣。让学生喜欢上某一节课容易,如果每一节课都让学生喜欢那不容易。作为学生走上美术创作之路的启蒙者,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用真诚去点亮孩子心灵的苍穹,燃起艺术的火花,使他们在人生的这段行程中,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个性,激发兴趣,展现自己的能力,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提高自身的教学魅力。通过以上几个措施,我感觉现在的学生还是比较喜欢上美术课的,并且都能认真的完成作业。
本文
一、导入“妙”一点
首先在导入上下功夫,一课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课堂上来。
1、欣赏导入。美的东西大家都喜欢,所以好的范画能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住,在欣赏《清明上河图》的局部图案时,我把我在开封买的清明上河图拿给学生看,由于能比较全面的欣赏到画的全部,让学生也能较全面的了解当时开封的繁荣景象。这样再引导学生画或临摹,欣赏评价、使学生充分感知作品的构图、造型,产生美的向住,激发强烈的作画欲望,在此基础上导入新课,水到渠成。
2、巧设悬念。教师巧设悬念,旨在激发兴趣,而兴趣被激发所要达到的效果是“似难而易”,可谓出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最后,使学生感到:“噢,我也会”。比如在学习《旅游团队旗帜和标志的设计》一课时,大多数同学都随团旅游过,也看到过导游手里拿的旗帜,所以在这节课的导入时,我刚一开头,学生马上就知道了,并且都说简单,结果本节课的作业真的是又快又好的完成了。
二、示范“活”一点
美术课的示范是指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理解描绘对象,掌握作业要领的重要手段。示范引路要突出“活”字。活而得法,往往事半功倍,其方法很多,如在教美术字时,我在黑板上很快的就示范了黑体字、宋体字,还有变体字的写法,我看到的是学生眼里钦佩的目光,然后我让学生把我示范的步骤说不来,学生很快的就说步骤。接下来学生在完成作业时也很轻松地就能掌握写字的要领。
三、学生展示的机会“多”一点
比如《在用线条描绘物象》一课时,我简单的讲述完描绘的要点,然后我让学生到黑板上画一两种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学生争先恐后的上黑板上画,每个同学都画一两种自己熟悉的物体,黑板上很快就画满了,学生兴奋地看着自己的作品,等着老师和全班学生的评价。这时我给学生的评价都很高,作品都得到展示和好评,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相反,有的教师在课上总是表扬班里那几位画得好的学生,其他学生虽有进步也得不到肯定,画得差的学生总是遭到批评,这样长期下去,使一些学生对美术课没有了兴趣,有的甚至上课不带任何画具,不完成作业。这些学生认为自己天生不是学画画的材料,干
脆放弃了这门课程的学习。
四、课堂辅导“广”一点
辅导是美术课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消化全在此中。学生的个性爱好各不相同,起点的接受能力也均有差异,巡回辅导必须照顾到整个班极一盘棋。要抓住重点问题向前推进,以达到教学目的,表扬好的,抓住差的,带动一般的。多数学生通过启发、引导、演示等过程能独立作画,少数差生则要帮他一把,给他修改几笔,在关键处提醒一下,使他能画下去,让学生尝到跳一下能摘到果子的喜悦,从而自觉地积极地参与。
五、学生的评价“高”一点
教师往往重视对教学的引入和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而忽视对学生习作评价方法的优化。中学美术教学不是培养艺术家、画家而是旨在培养学生兴趣,激发绘画欲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原来打分我就是按学生画的好坏严格的给分数,但是我发现学生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往往就是画的好的几个同学积极性很高,但多数的同学并不喜欢,时间长了培养的学生就是几个美术生喜欢画。现在我改掉这个评分的标准,虽然分数是无声的语言表达、但给学生一个较高的分数、或写一、二句简单评语:“真棒!”“构图准确”、“大有进步!”诸如此类,都能使学生增加绘画的信心和热情,为下一次作业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比如我教的七年级八班有个男生,比较爱捣乱。很多老师都是反映他太调皮,总是跟着老师唱反调,但他却比较喜欢美术,原因是什么呢,就是有一次学校办画展,他也想参加,但说实话他画的并不好,他想画《龙》,于是我帮他找个龙的图片,让他照着画,又帮他设计好颜色,没想到最后画出的效果都还不错,同学都评价也不错,自从他的作品在学校的画展上展出后,我发现这个学生以后上美术课也不再捣乱,而是很认真的听讲,然后完成作业。
第三篇:让学生真正喜欢上信息技术课
让学生真正喜欢上信息技术课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看似简单实则难以驾驭的课程,针对课堂上学生只是对 “计算机”和“上网”感兴趣,而不是对教材感兴趣及上机操作秩序混乱等现象,本文就此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思考并提出了解决这些现象的想法和途径。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曾经我以为,信息技术应该是一门广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原因在于,语数外等一系列略显枯燥的课程,会使他们更倾向于在网络的海洋里遨游,汲取电脑带给他们无穷尽的知识。事实证明,确实,学生每周最盼望的课,除了音体美,就是计算机课。但是,有一部分学生,他们不是为了学习知识而来,吸引他们的,是网络上五光十色的游戏、音乐和电影„„而对于教师所讲授的教材上的内容却觉得“不好玩”,或者干脆来个置之不理。上机操作的秩序也比较混乱,结果一节课下来,表面上课堂气氛很轻松、活跃,其实效果很差,学生觉得自己一节课后好象什么也没学会。
面对着这样的学习现象,常常会产生几许无奈,但更多的是思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作为从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要改变这样的现象又该怎样做呢?要解决现象,需要我们要有正确的认识,根据教学经验进行分析,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从教师自身分析。教师是 “传道、授业、解惑”的人,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不浓厚,首要检讨的人是教师。说明我们作为教学课堂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传播者没有完全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没有正确引导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方向。这其中会有教师本身的教育教学水平的高低问题,还有教学方法的欠缺等因素。
二、从学生方面分析。小学课程相对初中课程来说要单纯和简单一些,一旦跨入初中后,学生会感到力不从心,就会将精力放在其它学科上面,这种适应的过程是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再加上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只需要在初二学年末进行无锡市的会考,平时只会在学期末进行简单的考查,所以,相对于初二的学生,初一的学生更容易将这门课作为一门让他们放松的“娱乐”课。另外,学生信息能力和信息素质的欠缺也是产生此现象的原因之一。
三、从家长和社会方面分析。社会对于信息技术课程就存在着偏见,虽然现在的家长已经能够懂得计算机技术的重要性,但是与其它科目相比较家长们还是更加重视升学科目,应试教育的思想仍然占主导地位,而家长和社会的对课程的态度,会对孩子的思想起着深刻的影响作用。
分析了原因之后,要改变现有情况,我认为,作为教师我们现在可能还没有力量能够改变社会或家长的认识或态度,我们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从实际工作出发,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艺术等方面入手,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正确地引导学生,使初中学生能够真正意义上懂得信息技术课程的现实作用和重要价值,让他们自觉地认真地上好信息技术课程,掌握到实用的知识和技能。那么,如何将学生真正地吸引到学习当中,解决课堂出现的这些现象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大家探讨。
一、聊天现象。
很多学生喜欢在网上聊天,当然,这种现象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是应该禁止的,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聊天现象里有利的一点,就是,聊天对于学生的打字速度有很大的提升作用,并且,在初二信息技术会考中,有五分就是打字题,5分钟打80个字是满分。为此,我觉得,可以在每节课的最后十分钟,开放学校网站的聊天室,让学生在聊天室里尽情聊天,聊学习这节课的心得体会,聊遇到的知识难点,聊天聊地,什么都可以,学生在这种轻松的环境下,不知不觉地就把打字速度提升上去了。相比对着一些枯燥的文章练打字,效率要高许多。
二、自己学习。
信息技术课教学中,要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的方法。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的速度突飞猛进,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法,我们应该注意教给学生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比如:学生第一次打开一个程序后,在介绍各部分名称时,不用一个按钮的一个图标的说叫什么叫什么,可以提示学生把鼠标箭头放在上面观察观察,学生马上就会发现出现的说明文字,此时教师告诉学生,这个方法适用于任何一个应用程序,那么当学生以后打开一个陌生的程序,面对陌生的面孔时,就会想到这个规律,自己就能摸索着熟悉它。还有每个程序右上角的三个按钮的使用,只需介绍一次,那么学生就能学会关闭任何一个程序,电脑的使用方法中,有许多这种通用的方法和规律,我们教给学生的是方法,而不是单纯介绍一个软件的使用方法,要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中触类旁通,游刃有游。那我们的教学就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教的轻松,学的轻松。还有意识地锻炼了学生的自我发现、自主学习的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三、小师傅小徒弟。
每班学生都在四十几个人,绝大部分同学上机操作时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作为教师根本忙不过来,有时不免会挫伤没有被辅导同学的积极性,于是,在分组的基础上,我让几位先掌握的同学学当“小老师”,把他们分到各组去,这样即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压力,也使“小老师”们得到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克服了部分学生因怕问老师问题而举步不前的现象,从而使所有的学生各得其所。在这种分组情况下,教师并没有失去作用,我们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辅导个别的计算机“特困生”,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同时,在同学互相辅导学习中增进了感情,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创造出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
四、从生活出发的情境。
信息技术课“情境”教学主要是通过创设形式多样的情境,把信息技术知识有机地溶入生动有趣的情景中,使学生在愉快的体验中完成学习任务,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情景创设一定不要为设计情境而编情境,一定要结合实际需要,创设合理有效的、真实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才能达到信息技术课中从生活中来,技术应用生活的真正的教育目的。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现成的作品来创设情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使之产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强烈愿望。例如《文字的修饰》一课,展示两副学生作品,一副是没有修饰的,另一副是修饰了的,进行对比为情境,将学生带入问题探究的过程中。运用现成的作品来描绘情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使之产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强烈愿望。
五、额外奖励。
对于学得好学得快的学生,可以采取一些奖励机制,比如,这些优秀学生可以在完成任务的基础上上网浏览信息,看看新闻,这对没有完成任务的学生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为了能够完成任务,达到老师所布置作业的要求,他们会更加认真的去研究,去请教,那么,这节课的效率会大大的提高。
从教三年,我发现其实每个学生都很可爱,只要你去积极认真的引导他。没有天生调皮捣蛋,不可救药的学生,只要你有耐心、关心他们,鼓励他们,他们都是积极好学,又具备掌握新知识的能力。相信学生都可以很出色的完成学习的任务。教育不只是教书,更要育人。要让学生好学,乐学,要做到这一点不容易。对学生要严格要求,一、课堂纪律要严,不能让学生养成散漫的上信息技术课的习惯,不必对学生疾言厉色,在课堂上统一要求之后,如果有个别同学违反,可以委婉的提醒他,而不是当众把他叫起来训一顿。那样可能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而适得其反。只要耐心的提醒他几次之后,学生就会知道老师是尊重他的,他也会尊重老师,不再违反课堂纪律了。
二、要认真备课和设计教学环节,力求把课上的生动有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由发挥的空间,而不是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那样教师既累,教学效果反而不好,学生也会产生厌学情绪。
总之,要上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只要我们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处处留心,时时注意,必须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让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使我们的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他们驾驭计算机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篇:让语文课堂真正地活起来
让语文课堂真正地“活”起来
丹阳市埤城中心小学郦慧娟
[案例]:一年级语文课上,老师教了生字“黑、画、竹 …… ”后,为了巩固这几个生字,老师让学生做游戏,每个学生的胸前都有一个字,让学生离开座位找朋友,两个朋友的字能组成词语拼读。这是小朋友非常喜欢的游戏。大家马上离开座位活动起来,但由于学生人数较多,大家晃来晃去,一片嘈杂,有的小朋友很快找到能和自己拼的字,就拉着手在玩;有的小朋友马上离开座位去找自己平时喜欢一起玩的朋友去聊天了;有的小朋友有点莫名其妙的在座位上,看着别人,也许不知怎样干……过了几分钟,在老师声嘶力竭中,学生安静下来,老师拉出几对朋友,让学生拼读。然后,老师马上接着“猜一猜”的游戏,让学生看拼音猜苹果树中苹果下是什么字(其实就是读拼音拼汉字)。对猜的孩子每人奖励一只苹果,学生情绪一下子被煽了起来。由于苹果有限,结果奖励到苹果的孩子拿着苹果沾沾自喜,摸着苹果,也不注意老师还在要求他们下一项学习活动——念儿歌;没有奖励到的孩子,眼睛也羡慕地注意看着苹果;有个别孩子还从抽屉里拿出自己的零食,以示自己也不比别人差,也有吃的东西。学生的注意力都分散了。虽然看上去这堂课学生的情绪始终是高涨的,但是学到的东西不得而知。
像这样空热闹,假互动的案例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并不少见。我想:我们用新的课改理念、新的语文课标和新的培养目标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育,就是要彻底摒弃教师机械训练,学生被动学习的语文教学模式,应该像这位老师那样积极倡导让孩子多实践,多合作的游戏活动,让孩子在新教材的实验中,在课堂中获得了更多的自由空间,使学生有更多的表现机会。但是,总不是新教材的课堂教学就是这样乱哄哄的吧!也许有的教师认为强调课堂常规要求,就会扼止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和“活”性。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玩游戏都有一定的规则,更何况是在课堂中学习知识呢!课堂学习更要有规范要求,这是学习效果的保证。
怎样区分“乱”和“活”呢?专家指出:“评价课堂教学乱不乱,要看学生的注意力,如果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形散神不散,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不叫乱,如果学生没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形散神又散,这样的课堂教学就叫乱。”由此可见,虽然学生把小手举得高高,且伴着“我来”的声音;虽然为了弄清学习上的问题而争得面红耳赤;虽然学生为了探究一个问题而离开了座位、学习小组,但都始终围绕着学习这个主旋律。这样的课堂教学,表面上看似乎有点“乱”,实际上是“活”。但这种“活”中也要有新的规范,过于放纵,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要让课堂规范就要掌握调控策略,要求教师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来,教师应具备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那么教师如何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活”与课堂常规之间的关系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引起注意。
一、正确的认识
1、课堂上的“活”与课堂常规是统一的。
课堂常规的主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课堂常规管理上要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对学生“活”的内涵教师也要有正确的的认识,“活”不等于不要课堂常规,它不是指“乱哄哄”,表面上的“热闹”,而是指在课堂学习中学生的喜爱兴趣,学习中的好心情及投入程度,能主动探索、专注倾听、积极交流、勤于动手,以及对成功的愉悦之情等的表现,其实质也正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及课堂常规内容,学生的“活”应体现在这里。课堂中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讲究教学民主,营造一种轻松和谐,师生亲密无间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悦。但要做到活而不乱,动而不滥,乐而不散。教师要把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作为每节课堂教学的内容之一,贯穿渗透于学习活动之中,贯穿于长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使得课堂教学中形成“活而不乱”,呈现出平等、宽松、和谐、欢乐的学习氛围。
2、课堂上的“活”是有前提的。
是的,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的自主、参与、合作的学习方法。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我们现在的大多数班级人数往往在40人至60人之间,就算小班也在30人左右,这么多的人互动,能真正起到自主、参与、合作学习的作用吗?还是表面热热闹闹,其实连教学目标都没有完成的假互动呢?因此,有些“活”的教学方法是要在真正的小班里才能进行的,否则事倍功半。教师要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放”与“管”,才能让学生真正“活”起来,“活”得有度,“活”得有效。
二、正确的引导
学生的“活”离不开课堂常规的训练。课堂常规训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规范学习的行为,集中学习的注意力,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但常规训练虽然不能强调机械化、模式化,不要过分强调坐姿、掌声等的整齐划一,不要过多地让学生齐念“课堂常规口诀”。但是教师应该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个体学习时、小组讨论时、集体游戏时、作业时等等不同情况下应该注意怎样学习。
1、明确目标。教师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心里很清楚这节课要达到哪些具体的教学目标,能够体现三个维度,这样才能避免教学变成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避免学生的讨论交流中教师不能把握,任由学生牵着鼻子走,虽然场面很“活”,学生发言积极,但是离开了教学目标,完不成教学任务。教师教学目标明确了,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的权力,落实自主学习。同时教师也应该以一个合作学习中的首席的身份参与其中,和孩子共同学习探究。在探究当中
灵活地根据心中的目标来提出学习的任务和要求,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有效指导结合起来,使课堂真正地“活”起来。
2、动静有度。语文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全方位地动起来,包括听、看、说、读、思、写,唱、跳、演,画、做、玩。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要求,应有不同的“动”法,使课堂“活”起来。“动”是一种学习形式,而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不能为“动”而动。课堂上应动静结合,放收有度。就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而言,什么内容什么环节宜于自主学习,什么内容什么环节宜于合作学习,教师要精心设计,合理安排,使之恰到好处,不能让学生整堂课都处于活动状态,使学生整堂课的精神处于亢奋之中。像上面案例中,游戏一个接一个,看看很“活”的一堂课,学生的收效却不大,连最起码静心学知识的常规都不能训练到位,难道我们的知识都是在这样环境中获得的吗?
3、安排有序。比如本文开头的案例中,课堂游戏前,教师应该将班内40余名学生平均分成4个小组,让学生在每个小组活动圈内找朋友,找到朋友后站在“光荣圈”内。那么学生开始活动就不会满教室跑,到处漫无目标地晃动。学生找到各自可以组成词语的朋友后,就手拉手站在“光荣圈”内,学生就不会找到后两个人就自顾自玩,站在“光荣圈”内的学生会有一种自豪感、成功感,这样剩下的学生(没有找到朋友)少了,他们也会尽快地去找朋友,老师也用不着声嘶力竭地去组织了,一目了然就看清了哪些学生已经找到了朋友。这样教室里就减少了吵闹的机会。另外老师在平时的游戏中要强调应该注意哪些事项,要常常在游戏中渗透训练。
4、训练方法。要让学生参与讨论形成新的规范,让学生通过讨论形成统一认识——上课要听从老师的统一指挥;要尊重他人,倾听他人的发言;发言要找准适当的机会;不能在课堂上做与本节课学习无关的事等。例如在让学生学会倾听的常规训练中,要求他们学会要用眼睛注意说话的老师或同学,注意听别人说话,听清楚说话的内容,能记在心中或听出差异进行补充。对那些别人说话时,只顾自己,不善于倾听的学生要加以引导、鼓励,让学生都能加入到听的行列中来。再如,围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应该注意轻轻讨论,遇到问题相互议论,评议,不能大声争论,分配任务时要有责任感和合作精神等等。那么,案例中拿出零食吃的行为还会发生吗?
5、尊重学生。学生有活生生的思想,他们在活动中肯定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规范的同时,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在自主与合作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讨论中形成知识、方法的结论,在交流中产生情感共鸣,在运用中获得成功的满足。对于偶发事件,教师应采取“宽容的策略、转换的策略、停顿的策略、幽默的策略、诱导的策略、暗示的策略,冷却的策略、糊涂的策略”等。如案例中发生学生吃零食的事件,教师可以幽默地说:“啊,你的零食好香啊,可是老师这里还有比零食更香的东西,那就是——比一比,谁能把儿歌读得好!”。也可以转换学生的注意力:“刚才有6个小朋友得到了老师的奖励——苹果,接下去,我们要看看哪个小朋友能更好地朗读儿歌,得到知识的金苹果。”而不能严厉地去呵斥学生。教师还要充分利用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如案例中老师可以采用下面的评价,让学生投入到下一轮学习中。夸张评价法——“你们看,这位小朋友多爱学习,他已经把自己的奖品放到脑后,投入学习儿歌中去了,老师相信他还能得到更多的金苹果。”赞美评价法——“这位小朋友的做法与众不同,请大家给予掌声鼓励。”榜样评价法——“这位小朋友真懂事,做得真好,希望小朋友也能像他那样。”假设评价法——“如果你把零食放到下课再吃,那多好啊!你能改正吗?”等,使学生在老师的赞赏中领略到成功的自豪感,改正不足之处。
另外,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在学生主体性越来越被强调的今天,许多教师在课堂上面对越来越活跃的学生感到无所适从,教师都遇到了
相同的问题:课堂变得越来越难以控制,学生会提出一些漫无边际的问题,课时与教学任务产生了矛盾,一节课往往不能完成教学任务……新型师生关系下的课堂教学不是对教师作用的忽视,而是对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让课堂教学真正地活起来,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素质,尤其在“调控”上下功夫,让自己在课堂“调控”上游刃有余,提高课堂驾驭能力,真正处理好语文教学中“活”与课堂常规的关系,使我们的课堂改革落到实处。
第五篇:让学生真正地读起来
让学生真正地读起来
扬州梅岭小学 杨薇
《夕阳真美》是苏教版第三册的一篇文章,课文生动地描绘了夕阳西下时天地间壮丽而富有变化的景色。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语言生动形象,读来十分流畅。第一自然段写爷爷奶奶带“我”去看日落;第二自然段写太阳西斜的壮丽景色;第三自然段写夕阳下沉时云朵色彩的变化;第四自然段写夕阳落山后天边霞光的灿烂;第五自然段写爷爷赞叹夕阳真美。全文语言优美隽永,给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感。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充分、自由地读,在读中感知、想象、体验,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在初读感知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自读感悟。我这样以问促读:你最喜欢哪种景象?学生在读中比较、选择,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此时,我没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把“读”引向深入:“谁愿意把你喜欢的段落介绍给大家?要看谁的介绍最有吸引力,这下学生一个个跃跃欲试,又不敢掉以轻心,都认真地去练习朗读。从他们的表情看得出很投入,有的还情不自禁地做起动作,力求揣摩出最佳语感。这一过程学生始终处于自主探索的亢奋状态之中,自主学习的热情得到有效的激发,并获得了自己初步的感悟。
由于二年级学生的生活经历少,仅凭自己的表象很难真切地感受到夕阳西下时的美丽景象和壮观的气势。为丰富学生的表象,让鲜活的场景震撼学生的心灵,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我先让学生看与文字对应画面,说说对画面产生的感受,如“收起了刺眼的光芒”,西山“连绵起伏”,“披着夕阳的余辉”,让学生通过看图想象,感受到“壮丽”,理解壮丽的景象是怎样的。这样再指导学生读,学生自然就读出感觉来了。第三、四自然段要重点体会太阳下沉时自身及其周围云朵色彩的变化,和感受夕阳落山后留在天边的霞光的“灿烂”景象。这两段很容易读懂,教学时,我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根据课文内容画画,在画画的过程中表达对课文语言的理解。面对学生一幅幅美丽的作品,每一个学生都顿时眼睛一亮,发出内心深处的感受——“啊,好美啊!”从那轻声——“啊”,看得出他们真的被这奇特的美深深感染了,喜爱之情油然而生。然后让学生读读课文,评一评图画作品,让学生在比较、欣赏中检查自己读课文的准确、细致程度。在此基础上再引导朗读,学生读起来有滋有味,感情颇深,喜爱之情便会从心底自然地流泻出来。
在指导学生背诵,我是按夕阳“西斜——下沉——落山”的顺序,先用引背、分段背的方法分解难度,再用有感情地背、比赛背等方法激发兴趣,让学生跟背、试背,最后达到背诵。在指导学生背诵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有感情地背,首先让学生进入情境,从而达到熟记的有效方法。如读“太阳慢慢地往下沉”可以读得慢一点,沉重一点,让人感受到缓慢下沉的过程,读各种色彩时,可以稍慢些,以突出色彩的美丽,也可给人一种目光流连、不忍移开的感觉,省略号的停顿时间要稍长,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在朗读技巧上作适当指导,可以使学生读得更入境入情。
众所周知,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应当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在教学中,我从一句话切入,如“天空一片深蓝,连绵起伏的西山,披着夕阳的余辉,显得十分壮丽”,读完这句话,就问“这句话是说什么壮丽?说说你的理由。”这一问题引起学生争论,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这一过程,实际是培养学生主动积极思维的过程,也是提倡有创意的探究性阅读,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的过程。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不出来。“爷爷满面红光,望着奶奶说:“夕阳真美呀!”这句话是全文的结尾,意蕴丰富,值得研讨:爷爷满面红光,固然是夕阳映照的结果,但是未尝不可以拓展开去,其实也可以理解为爷爷晚年幸福的体现;爷爷望着奶奶说“夕阳真美啊”,固然是赞美夕阳,热爱夕阳映照下的美丽景色,但同样可以拓展开去,爷爷奶奶遇上好时代,他们的晚年生活真可以与大自然的夕阳美景相媲美!
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把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渗透于教学过程,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造宽松的氛围。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师生相互尊重、各自独立的、平等的和谐的关系。师生同为教学的主体,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引导学生如何学会学习的引路人。有了这种关系,学生就敢于展示自己的个性。为了展示自己,学生就会主动积极地思维,改变了过去被动接受的状态,有了这种关系,各人的思维结果都应得到尊重,错误在讨论、交流中得到纠正,正确也在讨论、交流中得到多方面的验证。在课堂中师生都是主体,师生相互平等。其实,这对我们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不光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还是“宏观调控,微观控制”的教学过程的设计师。
“新大纲”明确规定: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课上我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并在读后也留时间进行评议。通过评议,强化对朗读的激励功能。充裕的读书时间,能提高读书的质量,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此外,课堂上还想法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所以单调的阅读方法,学生一点兴趣也没有。因而课堂上,我适当创设情境,营造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学生读得眉飞色舞、生动精彩,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然而要让学生真正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还得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但这些指导并不是课课都有,必须根据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课上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教学发法,以积极的态度去理解学生,以求最大限度地获得教学的成功。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把学习的舞台真正留给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自主地去发现、感受和体验,培养他们健全的个性、创造的思维和语言实践能力。教学中我还抓住一切可训练说话的机会,让学生在开放的交际情境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课堂成了学生学习的乐园。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中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学生对这样的说话训练,饶有兴趣。个个争着说,虽然水平参差不齐,但让每个学生都有了一次很好的训练。长此以往,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会有一定的提高,也为三年级作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