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学生喜欢上写作文[精选]
让学生喜欢上写作文
现在的学生习作普遍内容空洞,或是没有中心,或是陈芝麻烂谷子。究其原因,是学生对习作缺乏兴趣,平时不愿去关心,写时是硬挤出几句话。怎样提高学生习作水平?首要的还是让学生喜欢上习作。
怎样让学生喜欢上习作呢?
一、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让学生作文成功的环境。
1、更新教师对作文的评价观。
长期以来,在作文评价中,存在着教师对学生尊重、理解不够的倾向:一是对学生的情感理解、尊重不够。我们喜欢用挑剔的眼光来审视学生在作文中表达的思想和感情,总认为学生抒写的思想感情不够成熟,不够深刻;二是对学生的实际生活理解、尊重不够。学生真实地书写自己的生活,常常被判为幼稚、琐碎、不典型。这样一来,学生面对写作常常怀疑自己的情感和生活的价值,不敢写自己的普通的生活和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只好撇开自己真实的生活体验而编造生活,装腔作势,故作高深。因此,教师首先要学会理解和尊重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情感体验。
其次,不要求全责备。在作文评改时,我们喜欢用范文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作文,把评改的着力点放在挑毛病上,有一点毛病就意味着作文的失败。事实上,任何一篇文章都能挑出毛病,即使经典之作。对于学生作文的评改,当然应该指出问题所在,并指出问题之后帮助他们找出原因,但是,最重要的最主要的应是发现、发掘学生在作文中所表现的语言表达、思维发展的优势和特长,并帮助其进一步发展。
第三,要学会欣赏。在以往的作文评价中,教师缺乏欣赏的意识和心情,即使学生写出了在教师看来是“优秀”的作文,教师给予的往往是“表扬”而不是欣赏,更不是激赏。表扬是馈赠,是“我”与“他”的关系,而欣赏才是平等的交流,是“我们”的情感共鸣;表扬诉诸价值判断,而欣赏诉诸审美价值。欣赏更易于通达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享受到尊重、理解的快乐。因而,对于学生中的优秀作文或作文中的某一闪光点,最重要的不是堂而皇之的表扬,而是发自内心的激赏。一次对学生作文发自内心的激赏,往往会影响学生的作文态度和精神生活。
第四,评语要恰入其分,富有个性。每一篇作文都是学生的心血,每一个少男少女都羡慕身边有文章发表的人,如果千辛万苦创作出来的作文,得到的是千篇一律、浮光掠影的评语,学生就会觉得劳而无功、无所适从,学生对写作的亲近感、热情心就在一次次“外行人”的空洞指导下逐渐消失,甚至走向逆反。
2、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课堂是学生的主要阵地,他们的活动天地毕竟不宽广,他们的见闻和情感体验有限,因而丰富学生的作文素材就是教师的一大任务。教师要多组织一些活动,如参观、游览、访问、社会调查、社会劳动等,指导学生组成各类兴趣小组,如科技制作、摄影、美术、音乐、民俗等,让学生去观察四季的变化,体验世间的嬉笑怒骂,让他们将笔触面向家庭、学校,深入到社会。“一根鱼刺”、“一盘棋局”、“一次改选”、“一场战争风云”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来源。用眼 1
睛观察生活,用心灵感受生活。这样,学生不再是游离于文章之外的苦心经营的编造者,而是体验生活表现生活的能手,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利用写作“干预生活”的能力。
3、给学生一个锻炼写作的广阔空间。
教师要努力更新作文教学观念,不能将写作局限于一种文体或特定的要求中,可以让学生写一些应用性强的文字,如消息新闻、对联谜语、知识小品、故事新编、文章赏析、打油诗顺口溜等,一者使学生有话可写,二者联系了生活,达到了作文的功利性目的。
教师要根据现实生活的需求,及时寻找让学生写作的机会。如学校举行文体活动,可组织学生创作开幕词、闭幕词、出简报、写新闻报道;充分利用板报、橱窗等宣传阵地,积极撰写稿件,组织投稿。
教师要拓宽学生写作的渠道,不能将作文局限在规定的时间和场景中,要给学生一个自由练笔的空间。如:让学生准备一个“随笔本”,随时进行作文练笔。随笔本上的作文,内容不限,体裁不限,让学生将当天、本周、近段时间内自己感触较深的人或事写下来,并持之以恒。
二、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展示成绩的平台。
1、优美句段欣赏。
学生的作文如果不是“做”成的或“凑”成的,而是认真写出来的,它都有习作者认为写得满意的句段,教师要认真分析,特别是起步作文或学困生的作文,教师更是要去找寻。在作文评讲课上,让学生朗读这些满意的句段,并阐述满意的理由,让全班同学欣赏。教师要对有创新、有个性的妙语,给予充分肯定,即使是有创新、有个性的妙语只有一两句。这些妙语其价值往往会超出那些结构完整、内容充实的四平八稳的整篇作文,况且那些名篇名著之所以“名”,有哪篇又少了妙语的功劳呢?
2、班内优秀习作展示。
班内的墙报开辟优秀习作专栏,将学生的优秀习作及时张贴,以便本班的师生阅读、欣赏。经常组织演讲比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作文、锻炼演讲才能的机会;每期班级黑板报都要选用学生作文片段。最好每学期教师编印一至两期班级作文专刊,专刊中,班上每位同学的作文至少有一篇,在班内、校内传阅(如果举办报纸性的个人专集、班级专刊邮寄出去也很方便,既节省了眷抄作文的时间,又节省了邮费,增加作文发表的机会),有条件的话,可以每人印发一份,作长期保存。假期让学生将自己在本期内的作文汇编成集,自编文集,自制封面,自取集名(如:“深思集”“一叶集”“草虫集”“鼓呼集”“一得集”“学海萍踪集”),自写序言,假期结束后在全班交流甚至学校展览。
3、校内优秀习作展示。
对那些有一定水平、有较高欣赏价值的作文,教师要及时推荐给学校广播站、校园板报、校园作文专刊,扩大习作者的社会影响,提高学生作文的兴趣。
4、作文发表。
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各种作文竞赛活动,并且力争获奖,利用竞赛主办单位的权威性、竞赛活动的高等级性、竞赛舆论的社会性刺激学生写作的热情。
由于网上发表作文比在报刊公开正式发表难度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达网络发表自己的文章,达到“奇文共欣赏”。如:通过电子邮件传送给亲朋好友,先睹为快;通过老师或学生的个人网站上传作文,在学校或者一些大的语文网站发表作文,这就给更多的学生提供了发表文章的机会,使学生尝到成功的欢乐。
当教师发现学生中的作文有一定的品位,要迅速指导修改,在确认到达发表质量后推荐给有关报刊。由于报社的发行周期短,日报、周报的发稿量大,发表文章的速度和几率也相应大和快些,因此最好先投递给报社。
第一个作文发表的学生要成为教师树立的典型,要不吝啬给他(她)的赞美,并要时时提起。如果一个学生多次发表了作文,可以封其为“班级作家”,作文课上请他(她)交流自己撰写、修改作文的经过、感受,介绍自己的“经验”和下一步的作文目标,学生的成功作文要复印给全班同学学习,甚至张贴在学校的橱窗里展览,在家长会上一定要点名表扬,一定要让家长知道这件事,让家长也享受到儿女成功的快乐,在学期结束时还要写入成绩报告册以及学籍簿。
试想,仅仅靠一篇作文的成功就能成为班级的典型人物,享受到如此之多的乐趣和快感,哪个学生不想试一试呢?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及时进行写作技法指导,学生的作文水平何愁提不高呢?
第二篇:怎样让孩子喜欢上写作文
怎样让孩子喜欢写作文
作文难,学生这么说;作文难,老师这么说;作文难,家长也这么说。
作文难吗?作文难!难在不知道怎么写,学生们众口一词地说;作文难,难在不知道怎么教,老师也会无可奈何地说;作文难,难在不知道如何才能让孩子爱上作文,家长愁眉苦脸唉声叹气地说。
作文真的这么难吗?作文也难,也不难。正所谓“难者不会,会者不难”,如果不能激发出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作文只能是越来越难;如果有效激发出学生们的写作兴趣,作文应该是轻而易举。如何让学生越过作文关,提高写作能力呢?我作了如下尝试。
一、作文课和语文课紧密结合起来。
进行较为系统地作文训练,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是可行的有效办法。语文课重点讲什么,就让学生在作文课练习写什么,这样学生写作时,好像画画有了标本儿,修房子有了图样,写作起来就不会无话可说了。如语文课学习《伟大的友谊》,就让学生练习“通过典型事例”,写《我俩是好朋友》,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就让学习练习“按游览顺序记叙,按空间的变换分段”写《游天台山溶洞》,同时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特点”描绘游览中自己所看到的景物„„。
渐渐地,学生好像初步摸到了写作的门道,也产生了写作的 兴趣,写作能力也逐渐有所提高。于是,学习了《小青石》文后,我叫班上的同学回去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重点观察一两个方面,把观察到的情形写下来,学生托物寄情地写了《柿子》、《花红树》„„,学生张小明他写的《小草》是这样写的:
我家门前不远的地方有一片连绵起伏的坟墓,上面长着一片小草,如果春天一到,那小草就一下子铺满坟地,那里的空气多么清新,小草也长得那么富有生机,多么茂盛啊;小草在天底下生长,总是不向暴风雨低头,它的根紧紧地插在泥土里,如果你要想把它拔光是不容易的,从远处看,好像一张绿毯„„。
二、培养孩子写日记的习惯
家长要讲究策略,切忌一上来就宣布:“必须写日记!”你可以先和孩子做做游戏、讲讲故事,聊聊天„„趁着孩子的高兴劲儿悄然切入:“这个故事好不好听?你最喜欢哪一点?爸爸妈妈很想听你讲一遍,可以吗?”等到孩子乐滋滋地讲完,你只要由衷地竖起大拇指:“宝贝讲得真给力,太棒了!这么精彩的故事如果忘了太可惜了,趁现在把它记下来好不好?相信此时绝大多数孩子会欣然应允。以后只要变着花样儿“如法炮制”,你的目的就达到了。这个过程就如同哄小孩子吃药,药虽苦,但有层糖衣包着,孩子依然可以从中品到甜头。一两个方面,把观察到的情形写下来,学生托物寄情地写了《柿子》、《花红树》„„,三、作文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的诗正确地阐明了读和 写的关系。小学生知识贫乏是作文无话可说,内容空洞的根源之一。为了加强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知识,我常给学生订《小学作文》、《小学生学习报》等阅读材料,多读多写。读名家、名篇,读同龄人的优秀作文,凡是和作文有关的文章,我都要求学生阅读和范读,另外,有时上作文课之前,我根据本单元的作文要求,先作示范,写出例文,或是确定中心,拟定题纲,这样就好像给学生牵线搭桥,让学生在作文时有一定的方向,而且有话可说,头序更清一些。
四、作文和讲评结合起来。
每次作文,我都要进行认真批改,在批改中将学生存在的问题一一作好记录,在下次作文课之前进行评讲,先鼓励写得好的同学,将他们的作文读给大家听,好在哪些地方?存在哪些问题?然后将学生在作文时出现的不足之处进行指导,如中心不突出,重点不详细以及语病、错别字、标点、方言和书面语言等都进行更正。如错字方面,学生写“知道”,常写成“只到”,“个个”写成“各个”,“我”写成“找”等都加以纠正,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学生作文有一定收获。
以上是我在作文教学中的几点做法和实践经验,这样做对改变学生“作文难”的状况,提高其作文基本能力有较好的效果。
第三篇:如何让学生喜欢上英语
如何让学生喜欢上英语
俗话说:兴趣的学习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像拥有了一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有了兴趣,就能产生无穷无尽的学习动力。相反,如果没有兴趣,学习就犹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不断地进行摸索和探究,努力培养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使他们想学,爱学,乐学。
一、从师自身特点出发,最大限度地发挥师爱的作用,培养小学生具有初步的学习英语的兴趣。
师爱是维持教师与学生关系的情感纽带,是教与学的情感基础。所以赞可夫说:“当老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的最主要的品质,就的要热爱儿童,”试想,一个老师如果经常辱骂、体罚他(她)的学生,那么久而久之,学生在心理上也会渐渐地疏远他(她),慢慢地对他(她)所教的学科产生厌恶之情,至于要培养其学习兴趣就更无从谈起了。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具有足够的耐心与信心。师爱不仅是对孩子天真、活泼的下喜爱,而是将师爱视为社会、职业、自己的需要。只有这样,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才能拥有动力,才能获得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从而静下心来,因势利导,沟通情感,发挥师爱的巨大情感作用,让“亲其师,信其道”这句格言永存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在平常的工作中,我努力遵循这一宗旨,多鼓励,多表扬,让学生喜欢英语,不放弃英语,较好地巩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从小学生自身特点出发,培养小学生持久的学习英语的兴趣。小学生在刚接触英语时,有新颖感,出于好奇,兴趣盎然。但随着学习时间的增加,年级的升高,内容难度的加大,学习的兴趣就回逐渐降低,有的甚至会产生畏惧感。此时,作为老师,就应从学生自身特点的不足之处着手,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出奇制胜,使学生在无情感焦虑,身心愉悦的状态下学习。这样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性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依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制定活泼、生动、多样化、科学的游戏教学模式。那么,如何在一堂课中合理有效地穿插游戏教学呢?首先在上课初,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刚开始上课时,学生虽然进了课堂,但是注意力可能还在课题之外。此时若设计英语教学活动就可以将学生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中来,快速进入语言环境和学习状态。例如:可做“开火车”的游戏。让学生按小组one by one 逐一说出单词,比一比,谁的声音响亮,谁的发音准确。这样不但能及时检查学生的发音情况,同时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更好的接受新课作好铺垫。其次在上课中,穿插游戏于其中,促进新知识的吸收。游戏教学有助于把教学过程和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到的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因此在教学中可安排一些有趣的猜说游戏,让学生在猜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练说。如在教学关于学习用具的一般疑问句Is it a---?这一句型时,教师可采用“谁来猜”的游戏,教师神秘地瞄一眼某个学习用具的图片,并问:“What’s this? Can you guess?”学生猜:“Is it a pencil ?Is it an eraser?”然后教师用Yes/No作判断,猜对的同学给予表扬。这样,在师生共同参与的猜游戏中,学生既体验到了游戏的快乐,又在不断地语言实践中掌握了一般疑问句的问答方式。最后在进行课末游戏,锦上添花。临下课前的5分钟左右,学生较易疲劳,注意力分散。为了使学生始终保持饱满的情绪,使一节课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此时,可设计一些竞赛类的游戏,使教学达到另一个高潮。让学生一愉快的心情结束本课。同时,设计英语游戏教学时,应注意以下三点:要制定与小学生年龄特点相符合的游戏。
三、要统揽全局,实施教师与学生特点相结合的原则,培养学生持久而稳定的学习兴趣。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想使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稳定而持久的学习兴趣,就必须参与是老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教师主要起学习促进者的作用,诱发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是使事物产生变化、发展的外因。而学生则的学习的主体,教材所提供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题材新颖广泛。教师的教学艺术就在于充分挖掘教材内涵,通过独具匠心的教学,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学习热情,从而很好地学习语言、运用语言。要想使学生永远保持学习英语的兴趣,则是老师孜孜一求的奋斗目标,也是工作过程中,内因与外因的紧密结合。因此,任何富有创意、灵活多变的方法都将成为小学生继续学习英语,学好英语奠定一个良好的而坚实的基础,也是产生英语学习兴趣之所在。
第四篇: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
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
——更新教育观念,营造快乐课堂
一直以来,语文课总是被学生评为“最不喜欢的课”,一上语文,学生就头疼、犯困。有时候,语文课甚至成了“休息课”,反正学的都是中国字,听不听无所谓。于是,语文课也成了最难教的课。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如果你拿着课本走向教室,在教室门口听到学生说:“太好了,这节是语文课!”那你的心情一定无比快乐,一定会觉得当一名语文老师的感觉真好。
古圣人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这些名言对兴趣在学习中重要作用的阐释十分深刻。我认为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趣”应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要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能始终沉浸在乐学、乐记、乐思的长河之中,不再怕上课盼下课
了。
那么,我们要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喜欢上语文课呢?我认为可
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语文教师要更新教学思想。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鼓励广大教师要做“创造型的教育家”和“开辟型的教育家”。早在1982年日本政府就曾提出:“创造力的开发是通向21世纪的保证,没有创造能力就只能跟在别人后面爬行。”今天,站在新世纪起点的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大胆进行创造性实践,实现教学艺
术的创新。
长期以来,部分语文教师只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教师教得僵化,学生学得死板,情文并茂的文章被分析得支离破碎,天真活泼的学生变成了郁郁寡欢的“苦行僧”。这严重妨碍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和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此,教师要更新观念,变“牧羊人”为“领头羊”,把学生看成与自己共同探讨问题的伙伴,支持和引导他们自主学习,为发展创造性思维提供良好的氛围,为学生提供自主参与的机会,让他们动脑、动手、动口,还他读书、思考、语言
训练的自由。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教学中真正做到既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又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既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使学生逐步掌握语文工具,又要让学生受到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的熏陶。我们要改变以往只重考试,只求成绩的思想,充分引导学生去感受语文中的美,自
主地学习,更加喜欢上语文课。
二、营造“快乐课堂”,为学生创设自由的学习氛围。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围绕学生的“学”来确定老师的“教”,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我们应尽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在教学中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一种愉悦的课堂环境。
(一)通过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个先声夺人的导入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们对于某种事物或某项活动的一种强烈倾向和喜好情趣,是智能发展的基础,是激发情感的诱发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启动力。我们只有灵活运用各种教学艺术,才能用兴趣这把钥匙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让学生的创造力尽情发挥。所以,导入新课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堂课的成败。
在教读《一面》时,我是这样导入的:“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文坛上一颗巨星陨落了——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逝世了。一幅绣有‘民族魂’的旗帜覆盖在先生的遗体上,这是人民大众献的。吊唁的人络绎不绝,在他们的心中,鲁迅先生是朋友,是同志,是父亲,是师长。现在,我们仍然怀念您——鲁迅先生„„”这个导入就抓住了缅怀鲁迅先生这一感情基调。在整个教学中,这一“情”始终萦绕于心。到收束全文,我又特设了一句“让我们踏着鲁迅先生的足迹前进”进行照应,构筑了一个完美的整体。又如:讲述一个有关“鬼”的故事而导入《宋定伯捉鬼》,就会激起同学们学习本文极大的好奇心;《卖炭翁》一文,在开头将诗编成一则小故事,重在激情,使学生带着同情“卖炭翁”、痛恨“黄衣使者”的感情进入课文,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在讲授《陋室铭》一文时,讲述了一个有关爱因斯坦的故事——爱因斯坦在纽约大街上遇见一位朋友。“爱因斯坦先生,”这位朋友说,“你似乎有必要添制一件新大衣了。瞧,你身上的穿着多么旧呀!”“这有什么关系,在纽约谁也不认识我。”爱因斯坦回答说。数年后,他们又偶然相遇了。这时,爱因斯坦已成为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但仍然穿着那件旧大衣。他的朋友又不厌其烦地劝他换一件新大衣。“何必呢!”爱因斯坦说,“这里每一个人都认识我了。”这则故事重在说理,和《陋室铭》所体现的主题有许多相似之处。从这个故事引申到课文,课文思想内容就不难理解了。
(二)因思考产生疑问,从解答疑问中获得乐趣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生对经过努力能解决的问题易产生兴趣,而对太难或太易的问题则兴趣不大。因此,简单或过深的问题尤其应该摒弃,在课堂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使教师的“问”逐步过渡到学生自己的“问”上去,才能使学生进入一种“自主探究——质疑——深思——讨论——解答”的认识途径,循序渐进,水到渠成。
例如在上《伤仲永》一文时,我先摆出“智力”、“智商”两词,让学生通过字典等工具来区别两者,借助对两词的理解,学生自主提出疑问,深思讨论后,我和学生一起互解疑难。在学习过程中有一部分学生提出方仲永如果不从小陪父亲拜访亲友,就一定能成才。于是学生提出“成功的关键是什么”的疑问。天赋?后天教育?针对截然相对的两种观点,学生分成两组,讨论、分析、辩论,经过一番较量,最终形成共识。整堂课,学生思维活跃,对于自己发现的问题,充满了兴趣,学生能结合课文内容,结合当今社会现实情况讨论探究,双方设疑、解疑、质疑、释疑。课堂上跌宕起伏,大家兴趣盎然。
(三)拓展想像,增添语文课堂的无穷乐趣。
心理学家分析:具体的形象对人的感知具有神奇的作用。越是鲜明、具体、活泼、新颖的形象,就越能缩短感知的时间,引起联想、想像,激发人们认知的兴趣,从而提高效率。可见课堂上要善于营造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想像,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生动活泼的气氛每让学生思想舒展,精神愉快,学有所得,学有趣味。
如:我在教《天上的街市》一文时,我提出“牛郎织女的后代会怎样”,学生讨论时都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情致十分高,有一学生答:“牛郎织女的后代是一名大学生,他正努力学习,准备乘坐亲自设计的宇宙飞船去看望自己的祖先——牛郎织女。”另一学生答“牛郎织女的后代是一名工程师,而且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教师,他正在给我们讲牛郎织女的故事。”我一听,聪明的同学们将牛郎织女的后代联系到了我自己的身上。这堂语文课
是在师生们的欢声笑语中结束的。
(四)生动幽默的教学语言,紧扣学生心扉。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干瘪无味的语言会遏制学生的求知欲,情趣横生的语言能
叩开学生闭锁的心扉。
语言要优美。美的语言悦耳动听,学生不仅兴趣盎然,而且容易入耳入心。如果讲什么课都是平平的语气,没有高低起伏,没有抑扬顿挫,45分钟下来,就难怪学生要昏昏欲睡了。对不同的文章,要带着不同的感情去分析、讲解。《皇帝的新衣》要讲得生动活泼;《背影》要讲得深沉含蓄;《论雷锋塔的倒掉》则要讲得痛快淋漓„„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自己先进入作品
当中去。
另外,语文老师还可以借助朗诵课文的方式,先把学生吸引住。记得我在教都德的《最后一课》时,一上课,我就饱含感情的范读了这篇课文。在我朗读的过程中,班里鸦雀无声,学生们听得聚精会神。当我语气沉重,缓缓的读出最后一句话后,先是几秒钟的沉寂,随后教室里响起了低低的叹息声。显然,学生们被打动了,在我朗诵的过程中,他们已经进入到文章中去了。接下来的分析就简单多了,学生们的兴趣已经产生了,学习也就成了快乐的事。从那以后,我更加重视在课堂上的范读,因为我觉得这比放录音更能感染学生,它也成了
我上好语文课的一个重要手段。
语言要风趣。教学幽默的真正目的是让语文课教有价值,学有愉悦。它能在快乐之中把教师和学生联结在一起。教学幽默可使学生领略老师的人情之美和个性特征,从而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如钱梦龙老师讲《故乡》时有这么一段插曲:教师:“为了解决好问题,我先检查一下大家自读课文以后有些东西是不是理解了。同学们在回答的时候尽可能不要看书。如果实在忘了,怎么办呢? ”学生:(小声地)“偷看一下!”教师:“偷看一下?说得好啊!(师生大笑)别笑,偷看也是一种能力呀!(学生大笑)很快地在书上一眼扫过,就马上找到自己所要的那个词、那个句子,不也是一种能力培养吗?不过,请注意,考试的时候,可不要培养这种能力啊!”(学
生大笑)可见,幽默乃师生关系的“润滑油”,因为教学幽默不损教师个人的尊严,也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只有“笑声会产生一种平衡的影响作用。亲切的笑声,纵然是片刻即逝的笑声,也能填平人们的地位或看法之间的鸿沟”。有如此之
作用,教学幽默何乐而不为呢?(五)课堂结束,使学生学习兴趣得以延续。
如果说一节课的开讲艺术在于“课伊始,趣亦生”的话,结尾的艺术则在于“课已尽,趣不尽”。所以,我们应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使用巧妙的结尾来强化学生在课堂上激发的学习兴趣,并以此引导学生的课外活动,使得学习兴趣得以延续。在语文教材中,课文《安塞腰鼓》之后,紧接着就是《观舞记》。那么在总结《安塞腰鼓》之时,可以略微强调一下“舞蹈表现青年后生的阳刚之美”。让学生在课后能带着兴趣去找寻,欣赏不同风格的舞蹈,为下文《观舞记》中感受“舞者的阴柔之美”作好渲染。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让课堂成为学生愉悦欢乐的学习乐园。孔老夫子早就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难看出,在中国,学习一度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遗憾的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中国人一提学习便是“十年寒窗苦”、“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古训,“苦读能成才”更使得人们得出片面的结论:学习毫无乐趣可言,学习就是一件折磨人的苦差!它的直接后果就是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学生将学习当成负担,从而逐渐产生厌学的情绪。正如一首由流行歌曲改编的校园民谣所写的:书包最重的人是我/作业最多的人是我/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人是我/考得最差的人/是我、是我、还是我!面对这样的呼喊,我们教师作何感想呢?我们还笑得出来吗? 语文活动是延伸课堂的活动,语文活动的社会性、实践性决定了语文教学不只是课堂的教育,而是社会的教育。只有把课内和课外联系起来,把语文和生活联系起来,才能真正把语文学好。但是我们不可能每次活动走向社会,因此在设计语文活动时还应该挖掘教材本身的社会环境,模拟社会环境,引导学生去
体验生活。
在语文教学中,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采的语文活动,如:每隔2周,利用班队活动时间举行心灵之约交流会,学生们认真编写剧本,排练小品,如:《初一新体验》《敞开心扉,让阳光洒满心田》《精英聚集营》《英语》《疯丫头》《天下无贼》《都是欣雨惹的祸》等,同学们从表演的快乐中提高了语文的综合能力,也加深了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我还利用语文课的时间经常召开优秀作文发布会,如:邹梦妮《惊险一刻》、李健伟《牙痛》、夏宇晗《尤里西斯奇遇记》、郭琛《做最好的自己》、朱蓉《用崭新的翅膀飞翔》等,这样即提高了写作的兴趣,也通过发布会的形式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每学期我指导学生看两本新课标指定阅读名著,我在指导学生读完《骆驼祥子》后,及时举行讲故事比赛的语文活动,《你这个个人主义的末路鬼》《梦想破灭了》《祥子的命运该怪谁》《我也做了一回小小偷》《解脱·放弃》《走进祥子的世界》《诈骗》《重寻梦想》《虎妞之死》《不翼而飞的钱》《逃难的祥子》《祥子的开端》,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阅读课外名著的兴趣。这些活动既能增强语文课的吸引力,又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
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等。
可以这么说,学生满意的课堂就是“快乐的课堂”。这需要我们语文教师时刻保持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勇于承担属于自己的义务。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语文教师真正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已经不能适应现实需要的落后观念,及时
第五篇:让学生自由自在写作文
让学生自由自在写作文
沈 刚
有些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煞费苦心,甚至包办代替,结果,学生写出的作文千篇一律,毫无新意。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应注意做到以下两点。
一、作文时不要做过多的写前指导
一般作文课,教师出题后往往都要做一个写前指导,除了在审题、立意、选材、布局等方面给予指导外,甚至开头怎样写、结尾写什么、重点段分几层、要用哪些词语,教师也要—一指导。经过如此一番“导游”,学生心里确实有了“底”,作文时不用多想,只需依葫芦画瓢,就可以完成一篇习作。但写出的作文没有新意,缺乏生机。此做法犹如鹦鹉学舌,会把儿童写作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个性扼杀掉。
其实,小学生初学写作,就像婴儿学步,摇摇摆摆、跌跌撞撞,需要有一个自己琢磨的过程。没有这个自己琢磨、思考的过程,便不会有以后的自由驰骋。因此,出题后,不需讲太多,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任意驰骋。即使写出的文章五花八门,千奇百怪,那也是孩子自己的作品,是孩子独立个性的体现。哪怕写出的文章需要指点,也应等到作文评讲时再说。
二、作文时不要做过死的写法指导
作文课上,教师不要给学生讲太多的修辞手法,也不要限定同学们必须要用哪一种表现手法。什么《写作入门》《写作捷径》等书也只需让学生看看即可,关键要让学生多进行写作练习。试想,有谁是靠这类书写好文章或成为作家的呢?从某个角度讲,作文与学习数理化不同,永远也不可能有人发明“x+y=一篇作文”的格式。
作文没有一个固定的格式,我们应该让每个学生都去开启具有个性特色的、属于自己的作文之门,而不是沿着别人的足迹走。鲁迅、巴金、茅盾关于写作也都只强调两条:一是多读,二是多写,这才是写出好文章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