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语文(二)考试试题
大学语文试题
(二)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五代史伶官传序》所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
D.类比法与例证法 A.演绎法与例证法 B.例证法与对比法 C.对比法与类比法
2.从《我的世界观》一文来看,爱因斯坦人生观的核心是()A.为别人而活着 B.为占有别人劳动而难受 C.崇尚简朴生活 D.对人对己都要宽容大度
3.下列文章中,从自身的经验教训谈起,坦诚进行自我反思的是()A.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C.朱光潜《咬文嚼字》
4.《咬文嚼字》中,运用心理学“套板反应”原理来说明的道理是()A.文字的运用决不可粗枝大叶 C.斟酌文字实际是调整思想感情
5.“四面楚歌”这一成语出自(A.《垓下之围》 C.《前赤壁赋》
6.《种树郭橐驼传》一文总体上采用的表达方法是()A.类比
7.《秋夜》最主要的艺术表现特点是(A.借象征抒情
8.《纪念傅雷》一文中用以赞美傅雷品格的“浩然之气”一词,出自(A.《论语》
B.胡适《容忍与自由》 D.钱钟书《吃饭》
B.文学的文字更注重联想意义 D.文字的运用一定要有创造精神)
B.《冯谖客孟尝君》 D.《张中丞传后叙》
B.烘托
C.象征 D.反衬)
D.借景物抒情 B.借比喻抒情 C.借典故抒情)B.《孟子》 C.《庄子》 D.《史记》 9.《爱尔克的灯光》中,爱尔克的灯光象征着(A.旧家庭、旧礼教走向没落 C.生活的悲剧、希望的破灭)
B.对故居的留恋 D.对理想的追求
10.《都江堰》描绘都江堰水流壮观景象的主要象征寓意是(A.宁静的生活
11.《湘夫人》的抒情主人公是(A.湘夫人 B.湘君)B.壮丽的驯顺
C.喧嚣的生命)
D.强烈的震憾
C.娥皇 D.女英
12.下列《陌上桑》诗句中,采用正面描写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的是(A.腰中鹿卢剑,可直千万余 C.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13.下列陶渊明《饮酒》(其五)的词语中,作为全诗纲领的是(A.采菊
14.下列杜甫《秋兴八首》(其一)诗句中所用的动词,语带双关的是(A.玉露凋伤枫树林
B.江间波浪兼天涌
C.寒衣处处催刀尺 B.心远
C.悠然
D.忘言)
B.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D.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
D.孤舟一系故园心
15.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中,融贯上下片的过渡线索是(A.红衰翠减
16.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的风格特点是(A.刚健豪放
17.戴望舒《雨巷》的写作背景是(A.辛亥革命时期
18.闻一多《一句话》中,“火山”的隐喻意义是(A.蕴藏着巨大革命力量的民众 C.民众革命运动的爆发)B.无语东流
C.登高临远
D.妆楼颙望)B.优美婉约
C.寓柔于刚
D.寓刚于柔)
D.第一次大革命失败时 B.五四运动时期 C.第一次大革命高潮时)
B.民众中压抑不住的革命情绪 D.民众革命的巨大声威 19.下列作品中,运用了倒叙方式的是(A.《苦恼》
B.《麦琪的礼物》)
C.《哦,香雪》 D.《金鲤鱼的百裥裙》
20.《麦琪的礼物》的结构是“一虚一实、双线并行”,其中的虚线是(A.德拉卖发买表链 B.杰姆卖表买发梳
C.社会底层的贫困)
D.作者的热情赞美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蔡元培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说:“请更以三事为诸君告。”这“三事”指 的是()A.“抱定宗旨” B.“砥砺德行” C.“改良讲义” D.“敬爱师友” E.“添购书籍”
22.《我与地坛》表现母爱的方法有()A.托物言志
23.鲁迅的小说集有(A.《呐喊》
24.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诗性美感主要体现在(A.诗情画意的意象美 C.诗歌节奏的音乐性 E.抒情手法的多样性
25.下列诗歌中构成对偶的有()A.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C.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E.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B.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D.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B.象征暗示 C.行为描写
D.心理刻画
E.侧面烘托
B.《朝花夕拾》 C.《彷徨》 D.《野草》 E.《语丝》
B.诗歌体式的建筑美 D.细节描摹的传神美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1分,共8分)
26.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涂: 忽微:
28.孟尝君怪其疾也
29.擅强兵坐而观者
30.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疾: 擅强兵: 冯虚御风: 不衫不帻: 危栏: 艳羡: 31.不舟不车,不衫不帻
32.休去倚危栏
33.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
四、简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34.阅读庄子《秋水》中的一段文字: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 请回答:A.庄子用这段话来说明什么道理? B.这里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C.这里采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
35.阅读《先妣事略》中的一段文字:
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棉。入城,则缉纟卢,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遇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请回答:A.这里表现出孺人怎样的性格特征? B.这段文字有什么语言特点?对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 C.这里运用了怎样的人物描写方法?达到了什么效果?
36.阅读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的一节: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祖国啊!请回答:A.概括这节诗的中心旨意。
B.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 C.“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有何寓意?
37.阅读《麦琪的礼物》中的一段文字:
我的拙笔在这里向读者叙述了一个没有曲折、不足为奇的故事:那两个住在一间公寓里的笨孩子,极不聪明地为了对方牺牲了他们家里最宝贵的东西。但是,让我对目前一般聪明人说一句最后的话,在所有馈赠礼物的人当中,他们两个是最聪明的。请回答:A.这两个“笨孩子”指的是谁? B.为什么“一般聪明人”认为他们是“笨孩子”? C.作者为什么说他们是“最聪明的”?
五、作文(30分)
38.以《一次难忘的经历》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
第二篇:大学语文考试试题
大学语文考试试题(A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庄子》又称___南华经__,主要阐发的是____道家_____思想的精髓。
2、《左传》是一部___编年___体的史学著作,与____公羊传___、___谷梁传___合称“春秋三传”。
3、“_____采菊东篱下______,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的名句。
4、“唐宋八大家”中,_____苏洵/王安石____和____苏轼/曾巩___是欧阳修的弟子。
5、李清照号____易安居士____,是____婉约____派女词人。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人题中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下列作品集属于钱钟书创作的有(A B D E)
A、《围城》B、《写在人生边上》C、《风景谈》D、《谈艺录》E、《管锥篇》
2.“三苏”是(A B C)
A.苏洵、B.、苏轼C.苏辙D.苏舜钦
3.下列哪些不是李清照的词集(B C D)
A.《漱玉词》B.《乐章集》C.《潍海词》D.《稼轩词》
4、构成完整的小说世界的要素有(A D E)
A、人物 B、时间 C、地点 D、情节 E、环境
5、培根在《论学问》中指出,治学的目的是(B E)
A、幽居养静 B、权衡轻重C、善于辞令 D、变化气质E、审察事理
三、翻译题(每句 2分,共10分)。
1、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答:并且我曾经听到有人小看孔仲尼的见闻、轻视伯夷的义行,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看见您的大海难以穷尽,我如果不到您的面前来,那就危险了。.我会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讥笑。
2、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答:国内最大的城邑面积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九分之一。现在的京邑,大小不合法度,违反了先王的制度,恐怕对您有所不利。、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答:余音悠长,象细长的丝缕延绵不断。这声音,能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起舞,使孤独小船上的寡妇悲泣。
4、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答:手下办事的人因孟尝君认为他卑贱,(所以)给他吃粗劣的饭菜。
5、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答: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驾着一只小船,举杯互相劝酒。
四、分析题(每大题10分,共30分。)
(一)阅读李大钊《今》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为什么“今”最可宝贵妮?“最好借哲人耶曼孙所说的话答这个疑问:‘尔若爱千古,尔当爱现在。咋日不能唤回来、明天还不确实,尔能确有把握的就是今日。今日一天,当明日两天。’”
为什么“今”最易丧失呢?因为宇宙大化,刻刻流转、绝不停留。时间这个东西,也不因为吾人贵他爱他稍稍在人间留恋:试问吾人说“今”,说“现在”,茫茫百千万劫,究竟哪一刹那是吾人的“今”,是吾人的“现在”呢?刚刚说他是“今”是“现在”,他早已风驰电掣的一般,已成“过去”了。吾人若要糊糊涂涂把他丢掉,岂不可借!
(1)这两段文字论述的论点各是什么?使用的各是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第一问上一段论点:“今”最可宝贵。下一段论点:“今”最易丧失。
第二问上一段论据:名人名言(或答理论论据)。下一段论据:事实论据
(2)这两段文字有何内在联系?
答:因为“今”最易丧失,所以更觉得“今”最可宝贵;论证了“今”最易丧失,也就证明了“今”最可宝贵。
(二)阅读《郑伯克段于鄢》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下列各题。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日:“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1)找出至今仍使用的一个成语。
答:多行不义必自毙。
(2)分析庄公人物形象,作者是用什么手法刻画这一人物性格的?
答:工于心计、老谋深算、残忍、自私,语言描写。
(3)祭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智慧,坦诚,以国事为重。
(三)阅读《宝玉挨打》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
“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
(1)这段文字里是谁在对谁说话?
答:是宝钗在对宝玉说话。
(2)从这段话里可以看出说话者是怎样的一个人?
答:宝钗一直劝说宝玉走仕途经济的道路,这说明宝钗是一个真心爱慕宝玉,但又深受封建礼教熏陶的贵族
少女。
(3)这段文字采用了怎样的人物描写方法?
答:主要人物描写方法是言语描写和肖像描写(或表情描写、情态描写)。
五、作文(40分)
以《满招损,谦得益》为题,联系实际,写一篇600—1000字左右的议论文。
“满招损,谦得益”这句话由古至今都非常出名实用,骄傲会使我们得到一定的损失,谦虚会使我们得到的是益处,告诫人们要养成谦虚的美德,杜绝骄傲。也正是时时刻刻提醒我们不要骄傲自满,要懂得谦虚,我们要不断努力,继续努力。
潮涨潮落,历史的海啸汹涌澎湃,将万事万物层层吞没,唯有精神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看那恢复平静的沙滩上,正是欧阳修拖着嬴弱的身躯不停地向世人宣告着:“满招损,谦得益。”
秋风萧瑟,哀鸣遍野。因为自负,一代枭雄拿破仑惨败滑铁卢,将那撼世的壮志与雄心破碎在凡尔赛宫。狼烟四起,群雄夺鼎。因为谦逊,势单力薄的刘备由一名没落的皇亲后裔迅速崛起,直至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诚然,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自满的人总是满足于现状,总是俯视着周遭的一切。“我就是太阳,世人为之瞩目的太阳!”疯狂的意念将尼采折磨至疯,狂奔在雨中的那道身影就像稍纵即逝的流星。自负,划破了尼采五彩的人生,更割破了人类精神的天空。
月亏则圆,水缺则满。谦虚的人总是积极进取,总是在追赶着时间的晨曦。因为谦逊,因为明白学无止境,孔夫子总是孜孜不倦地探索着所有的不解。所谓“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正是谦虚造就了孔子的儒圣地位,创造了异常宝贵的文化遗产。
“满招损”使得唐高宗“智勇困于所溺”,日夜迷陷在花天酒地中,用李家王宫屋顶上的瓦片筑起自己的歌舞升平。“谦得益”使得亚历山大“生如夏花般灿烂”,横征阿尔匹斯山,统治了英勇的高卢人,成为可以和恺撒大帝媲美的一代帝王。
在历史的长廊中,多少英雄因过早的骄傲而功败垂成。楚霸王项羽因为骄傲自大,最后落得四面楚歌,死于乌江之畔。东汉末年的曹操,因为骄傲自大,换来了火烧赤壁的失败。骄傲会让人止步不前,失去动力。就像溪水停止不前,终将变为一湾死水,臭臭的,失去生机。而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不断进取,不断拼搏,永不放弃。
所以,满招损,谦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该永远记住这个真理,更好地运用到学习生活中去,向着希望的曙光前进!铭记“满招损,谦得益”,让它带你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吧!
第三篇:大学语文(二)考试说明
大学语文
(二)考试说明
大学语文是广播电视大学非中文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根据中央广播电视在专科层次的培养目标,本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书面、口头)能力,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因此,对教材所选的文章,要熟读,并要有选择地背诵;加强写作训练。在注重把握文章体式、内容、结构的同时,应特别注重思维方式的训练,注重语言表达的精确性、分寸感和得体的程度。教材为《大学语文》和《大学语文学习指导书》(两书均由张继缅、陈寿立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
根据本门课程的特点,考试题定为词语解释、简析题、古文翻译、作文等。
大学语文是一门学年课。本学期讲授第二部分,即包括31课-57课和三篇知识短文。下面按照单元顺序谈一谈复习意见。
叙 述
学习本单元,我们要通过阅读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原文、注释及提示,了解所选作家、作品的时代背景,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明确文章的文体特点和艺术特色。背诵几篇短文或一些精彩的段落,以深入领会文章思路,并积累词汇。掌握文章中出现的一般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参看知识单元,完成文后的思考练习。通过写作训练,掌握叙述的基本表达方式。能够比较熟练地写出写人、记事的文章。
第三十一课 陈情表
本文选自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的《文选》,世称《昭明文选》。《文选》是一部文学作品总集。选录自先秦至梁的诗文辞赋,不选经子,史书也只略选“综集辞采”,“错比文华”的论赞。因而本文虽标明为“表”类文体,但其情感的表达,辞采的铺陈,却不能不让人感受到极强的文学作品感染力。文章以“孝”字为本,以“情”字纬文。全文脉络贯通,情理相融。其情真来自“天然”,其意切来自肺腑,感人至深。文章以情感人,以语动人,本文重在写“情”,其语言也因情而生采:一是语言有整齐之美;二是语言有抑扬之美;三是语言有参差之美;四是语言形象比喻之美。
通过学习,掌握李密、《文选》及《表》有关常识;;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并能复述文章内容;掌握本文以“情”字经纬的作文手法;明确其“表”“情”的特点;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复习训练题: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①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②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③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④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⑤煢煢孑立,形影相吊。.
2.《陈情表》写作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提示略。
3.将下列文字翻译为现代汉语: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待汤药,未尝废离。
第三十二课 吊古战场文
唐玄宗时,战乱频仍,人民受难,国无宁日。作者以大力铺排渲染之势,以沉重而感伤的笔墨,描绘出了古战场惨烈的氛围以及战争的酷烈景象。名为祭奠自秦汉以来阵亡的战士,实则是在谴责唐朝统治者好战的政策,同时也表现了对战争的强烈反感和对将士悲惨境遇的深刻同情,表达了人民向往和平的情绪。
本文笔调哀婉,铺排渲染,回环往复,感情真挚而强烈,语言平实,文风质朴。既描绘出古战场荒寂凄凉氛围,又渲染出战争的酷烈景象;既表达了对阵亡将士的痛惜之情,也抒发了停止战乱,希冀和平的善良愿望。其中,理性的思考,形象的笔触;援古证今,极尽联想的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十分突出。
通过学习,掌握本文的时代背景及写作目的;能够复述全文内容;掌握本文的重点词语;掌握本文的主要写作手法;能够翻译全文。
复习训练题: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①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
②黯兮惨悴,风悲日曛。..
③鸟飞不下,兽铤亡群。.
④寄身锋刃,腷臆谁诉? ..
⑤秦汉而还,中州耗斁。...
⑥.鼓衰兮力尽。..
2.为什么说援古讽今是《吊古战场文》的一大特点? 提示略。
3.将下列文字翻译为现代汉语:
苍苍蒸民,谁无父母?提携捧负,畏其不寿。谁无兄弟?如足如手。谁无夫妇,如宾如友?生也何恩?杀之何咎?其存其没,家莫闻知。人或有言,将信将疑。悁悁心目,寝寐见之。布奠倾觞,哭望天涯。天地为愁,草木凄悲。吊祭不至,精魂何依?必有凶年,人其流离。呜呼噫嘻!时耶命耶?从古如斯。为之奈何?守在四夷。
第三十三课 始得西山宴游记
作者被贬永州,投身大自然的怀抱,寻找思想寄托,扑捉了黄昏时分深山特有的转瞬即逝的动态之美,描绘出一幅情景交融、物我一体、天人合一的绝佳画卷,堪为“文家绝境”。文章特色颇多:苍凉的意境,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善于扑捉转瞬即逝的动态美;“顶真”手法的巧用;情景交融,物我一体。
通过学习,掌握柳宗元及有关常识;掌握本文意境描写;明确本文选材的特点;翻译全文。
复习训练题: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①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②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③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④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2.指出《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顶真”句式并说明其作用。
提示:
所谓顶真,就是前句句尾之字,正是后句句首之字,此文中就出现了这种句式: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前后首尾衔接,此中这坐、醉、卧、梦、起、归,这几个前后相互承接的动作描写,将宴游者的精神状态做了生动而逼真的表诉,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3.将下列文字翻译为现代汉语:
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粟。其巢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第三十四课 祭欧阳文忠公
《祭欧阳文忠公》王安石所著,为总结、评论、赞美欧阳修一生人品功业立德、立功、立言的悼文。文章立意超卓,笔力雄健,涉及到与欧阳修有关的重大社会问题与历史人物。
通过学习,掌握王安石及有关常识;熟读全文,复述文章内容;分析此课层次结构;理解作者对欧阳修的景仰之情;掌握本文主要手法;翻译全文。
复习训练题: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①况乎天理之溟漠,又安可得而推。.
②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 ③其发於外者,烂如日星之光辉。. ④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
⑤其出处进退,又庶乎英魂灵气,不随异物腐散。..
2.《祭欧阳文忠公》一文的文章特色是什么?
(1)相反相成,相应成趣,一反祭文常例,以不言悲始,却愈说愈悲,最后竟至悲不自胜。
(2)低回盘旋,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卒章显志。
(3)波澜跌宕,气韵恢弘。3.作文
怀念
提示:
必须写出人物的优秀品质。
要求夹叙夹议。
要言之有物,要具体,切忌泛泛而谈,空空而论。
第三十五课 前赤壁赋
本文选自《东坡全集》。苏轼一生屡遭贬谪,却从不以此为意,然胸怀放达。他思想极为复杂,他在儒学体系的基础上,又结合了佛、老诸家。他在文学创作上成就突出,诗与黄鲁直并称“苏黄”,词与辛稼轩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叙事纪游的散文在苏文中艺术成就最高。作者因“乌台诗案”入狱,虽免得死罪,却更遭贬谪。官职名为团练副使,实为流放,在监控中度日。其中的苦闷可想而知。这篇赋反映了苏轼被贬后的心境,有现实的抑郁苦闷,也有经历了大自然洗礼的超然,虽有消沉的情绪但主要是豁达与乐观。本文是他的一篇游记。清风朗月的秋光,如诗如画,即景生情,借景寓理,达到了诗、画、理趣和谐的极致。:
掌握相关的文学知识;熟读全文,认识作者写作本文的时代背景和主旨;掌握重要词语的解释;掌握本文主要的写作手法;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复习训练题: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①举酒属客。..
②纵一苇之所如。.
③凌万顷之茫然。.
④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⑤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⑥渔樵于江渚之上。..
⑦侣鱼虾而友麋鹿。..
⑧虽一毫而莫取。.
⑨肴核既尽。.
2.分析《前赤壁赋》前伏后应,寓理于境的特点。
提示:
(1)前伏后应。文章在拟客答发出议论之后又以客方的慨叹为驳斥的对象,正面回答了对人生的思考。先分说“水”“月”(“客亦知夫水与月乎”),再说“风”。进而应前文之“风”(“惟江上清风”)“月”(“山间之明月”)。又以“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进一步展开了胸襟。客之悲转而为乐,兴举而更酌。这就把作者假托客人的言谈与自己的认识统一了起来。
(2)寓理于境。写江水不停地流逝,大江却依然;写月亮时圆时缺,却不曾有所增减;宇宙万物没有一瞬的停顿,始终在变化着。天地万物无穷无尽,大可不必羡慕那长江;天地万物各有其属,不是自己的,丝毫不能占取。大自然无尽的宝藏,只可共同享用。变与不变,的确是个哲学命题。作者矛盾的心境,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身处逆境,只有乐观以对,才是苏轼真正的人生态度。
第三十六课 左忠毅公逸事
《左忠毅公逸事》选自《望溪集》,是方苞散文的代表性作品。“逸事”,同“佚事”。一般指未经前史所载而为后人所记之事。这里主要记叙的是左光斗以国事为重,舍生取义的两件事。以叙述典型事例突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和其高贵品格。当然也有其时代与阶级的局限。
通过学习,掌握本文内容的深层含义,即语句中所反映出的社会现实; 掌握取材、描写、情节的曲折及用语精当的特点;用心体会文章的画面感;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复习训练题: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①视学京畿。..
②从数骑出微行。...
③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 ..
④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
⑤汝复轻身而昧大义。.
⑥史噤不敢发声。.
2.《左忠毅公逸事》一文在选取和安排材料上有哪些特点?
提示:
《左忠毅公逸事》在选取材料上,紧紧围绕着左光斗与史可法师生间的交往,选取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材料。这些材料虽然是“逸事”,但既典型又真实可信。
全文紧扣住“忠毅”二字,并以时间顺序安排材料,不枝不蔓,叙事简洁。叙述中注意了人物的言行及心理特征的描写。
3.将下面的文字翻译为现代汉语: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狱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馋,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拔眦,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柱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捕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而后常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肝肺,皆铁所铸造!”
第三十七课 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是一篇游记散文。选自郁达夫散文集《闲书》。是一篇记游散文。文章不仅表现了作者对故都北平(北京)之秋的热爱,也表现出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并具体体现出郁达夫在描写景物和表达感情时“细、清、真”的特点。
通过学习,掌握重点词语;熟读全文,认真体味作者对北国秋的向往与眷恋之情;掌握本文写作上的主要特色;学习游记的写作。
复习训练题:
1.《故都的秋》的作者如何具体地表现北国秋的“清”与“静”的?
提示略。
2.试分析《故都的秋》的作者是如何表现北国秋的“悲凉”的。
提示:
(1)作者从中外文人对秋的“歌颂与悲啼”的比照中,抒发感慨。他说:“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敞开的议论归结为一句,那就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充溢着浓重的文化意味。
(2)巧用比喻于对比之中,以虚映实,强化了对北国故都之秋的赞美:“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一组博喻,以南国之最比北国之最,而北国秋的甘醇、实在、丰美、博大与旷远„„尽在其中了。
(3)直抒胸臆。如文中所说:“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又于结尾时说“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就直接表达了对北国秋“色彩浓,回味永”爱得深的强烈感情。
第三十八课 追悼志摩
胡适与徐志摩是至交,文人之间的这种交往,其心灵有着一种超然的息息相通。与其说这是一篇悼念的文章,不如把它看作是胡适与志摩心对心的诉说。胡适最懂徐志摩,懂他的诗,更懂他的为人,他的内心。在胡适心目中,徐志摩是一位为爱为自由为美三位一体的人生苦苦奋争的,可爱的单纯的理想主义者。本文通过对徐志摩一生几件有代表性的事件叙述和描写,以满腔的热忱礼赞了徐志摩的完美人生理想和奋斗精神。文章以被悼念者诗入文,以诗的语言创造性地阐发了被悼念者的人格特点,为全文营造了诗的意境,它以叙述为外壳贯穿全文,以驳议为内核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通过学习,掌握与本文相关的文学常识;熟读全文,了解胡适对徐志摩的看法;掌握本文的主要叙述手法;明确本文的写作特点。
复习训练题:
1.试分析本文如何以诗的语言写悼念的文字,为全文营造了诗的意境的。
提示略。
第三十九课 秋夜
本文是1956年为纪念鲁迅逝世20周年而作的。作者有幸结识鲁迅,颇有交往,多得教益,为此作者谱下这“秋夜”之思,从波光荡漾的记忆之流中,闪映出鲁迅先生飘忽的身影,再现了他的音容笑貌,突现出“民族之魂”浮雕般的伟岸形象。
通过学习,掌握巴金及《秋夜》有关常识;熟读全文,了解复述文章内容;掌握本文梦境描写;明确本文选材的特点。
复习训练题:
1.《秋夜》文章特色如何?
提示:
(1)另辟蹊径,以梦入文,在诸多悼念鲁迅的文章中,独树一帜。
(2)时空交错、今昔重叠、虚实渗透。
(3)在似真似幻,或实或虚中,凸现出“民族之魂”浮雕般的伟岸形象,非大家手笔,难有这等气势。
2.简述《秋夜》一文是如何前后呼应的?
提示:
文章开始,写夜读《野草》,走向梦境。寥寥几笔,勾勒出风声、雨声中的书斋环境,尤其那忽明忽暗的灯影更增添了雨夜的迷茫气氛。文笔洗练,直接入题,文章由实入虚。
文章最后写梦醒。由虚入实,化幻为真。紧紧围绕“燃烧的心”再挖新意,拓展出新的视野,给人以道德净化与精神升华的神圣感。而其中的景物描写,再次点出秋夜雨声,渲染了梦境的氛围,与开篇呼应,使文章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的整体。
3.分析《秋夜》一文梦境描写的作用。
提示略。
第四十课 记张自忠将军
《记张自忠将军》是现代著名作家梁实秋晚年在台湾写的一篇记人的散文。文章回忆抗战时期参加国民参政会华北视察慰问团,在前线见到著名爱国将领张自忠的情景。
通过学习,掌握重点词语及相关的文学常识;掌握本文记写人物笔法的灵活多变的特点;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手法写一个你熟悉的人物。
复习训练题:
1.什么是侧面描写?《记张自忠将军》一文是怎样使用侧面描写手法的?
提示:
侧面描写是指对记写对象做间接描述,或以物写人,或以彼说此。《记张自忠将军》一文通过写司令部陈设的简单和饮食的清淡,表现张将军自奉俭朴和谋国之忠的品德,通过描述张将军防地夜间的景象和将军牺牲后的举国震悼,表现其治军之严、作战之勇和以身殉国之壮烈。
第四十一课 忆傅雷
《忆傅雷》是从女作家杨绛为《傅译传记五种》一书所写的“代序”中节选的一部分。著名翻译家傅雷是作者的挚友,作者对他的品德、性格和为人处世的生活态度有深切了解。
熟读全文,复述文章内容;掌握重点词语; 掌握本文以独特的视角写人,以及运用细节描写、在情境中表现人物的手法;掌握本文在选材和语言运用上的特色。
复习训练题:
1.《忆傅雷》在写法上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第一,选材具体而精当,章法自然而谨严。
第二,抓取生活细节,作生动传神的描绘。
第三,语言自然清新,委婉雅洁。
2.阅读下面的文字,试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浓郁的生活气息。
也许钟书是唯一敢当众打趣他的人。他家另一位常客是陈西禾同志。一次钟书为某一件事打趣傅雷,西禾急得满面尴尬,直向钟书递眼色;事后他犹有余悸,怪钟书“胡闹”。可是傅雷并没有发火。他带几分不好意思,随着大家笑了;傅雷还是有幽默的。
傅雷的严肃确是严肃到十分,表现了一个地道的傅雷。他自己可以笑,他的笑脸只许朋友看。在他的孩子面前,他是个不折不扣的严父。阿聪、阿敏那时候还是一对小顽童,只想赖在客厅里听大人说话。大人说的话,也许孩子不宜听,因为他们的理解不同。傅雷严格禁止他们旁听。有一次,客厅里谈得热闹,阵阵笑声,傅雷自己也正笑得高兴。忽然他灵机一动,蹑足走到通往楼梯的门旁,把门一开。只见门后哥哥弟弟背着脸并坐在门槛后面的台阶上,正缩着脖子笑呢。傅雷一声呵斥,两个孩子咚咚一阵凌乱的脚步声里逃跑上楼。梅馥也赶了上去。在傅雷前,她是抢先去责骂儿子;在儿子前,她却是挡了爸爸的盛怒,自己温言告诫。等他们俩回来,客厅里渐渐回复了当初的气氛。但过了一会,在笑声中,傅雷又突然过去开那扇门,阿聪、阿敏依然鬼头鬼脑并坐原处偷听。这回傅雷可冒火了,梅馥也起不了中和作用。只听得傅雷厉声呵喝,夹着梅馥的调解和责怪;一个孩子想是哭了,另一个还想为自己辩白。我们谁也不敢劝一声,只装作不闻不知,坐着扯淡。傅雷回客厅来,脸都气青了。梅馥抱歉地为客人换上热茶,大家又坐了一会儿辞出,不免叹口气:“唉,傅雷就是这样!”
提示:
只有写出生活中的人物,才能给人以真实感。要写出一个活生生的人,就要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如写傅雷在家中与朋友的笑和对儿子的严肃。其取材就十分生活化,笔触又十分灵巧。
写他的“不乏幽默”,就放在与朋友的相处中。在朋友面前他“眼里是笑,嘴边是笑,满脸是笑”,即使是朋友“打趣他”,一边的客人都“急得满面尴尬”,可是“他带着几分不好意思,随着大家笑了。”可见傅雷是有幽默感的。
写他的严肃,着重写他在孩子面前“严肃到十分”,“是个不折不扣的严父”,对孩子“冒火”、“呵斥”、“厉声呵喝”;写他“回客厅来,脸都气青了”。再加上“梅馥抱歉地为客人换上热茶”作衬托,生活气息十分浓厚。
日常生活的情景,人物表情的自然流露,富于动态的场面,由于仅用白描,自自然然、活灵活现、真真切切地表现了出来。给读者的感受非常强烈。
第四十二课 龙井寺品茶
《龙井寺品茶》记写了作者韩少华去龙井寺品茶的一段情缘。“缘”是指人生中的某种机遇。在名人雅士心目中,品茶也是要有一点机遇的。因为茶是一定要“品”的,而品茶必须于名山、名寺,有名泉、名茶、名人;合天时,合地利,合心情,以及主合境界,方为上“品”,才可称得上“有缘”反之则“无缘”。
这篇散文写得清雅细致且深味于内,雅得“闲在”,运笔所到之处,均有抑杨宛转之美;雅得“随意”,兴之所至,漫笔点染之际,却有清韵之妙;雅得“舒缓”,通篇娓婉道来,拈古化今,品味独具。这就如同文中所品的龙井茶一样,其味乃清淳微妙,足令“老妻幼子都不定抚弄得到的去处”“舒活起来”,极有欣赏价值。
通过学习,领略文章所蕴蓄着的美感。掌握文章散与严辩证之美;抑与扬变化之美;徐与疾交错之美;动与静、虚与实结合之美。此外,本文语言谴词造句缜密活脱、用典信手拈来的特点,也值得学习。
复习训练题:
1.试分析《龙井寺品茶》一文抑扬变化的特点。
提示:
抑与扬的变化。先抑后扬,扬中有抑,抑中有扬,抑扬顿挫,是《龙井寺品茶》的一大特点。这主要体现在:
(1)先以抑起笔:“北京城大小茶叶店里难得见着龙井, 这可是有些日子的事情了”,然后说起杂茶。这是欲说龙井先提“杂茶”。
(2)文意接着微扬一下,好不容易有了“一级成色”的龙井喝,可是“至于‘品一品’么, 依然是不甚了了”,又抑了回去。这是欲说“品”,先说“喝”。
(3)及至后文欲说“有缘”,先说“无缘”;欲说“无憾”先说“有憾”,都是抑扬变化的典型处理。
关于叙述的基本知识理论,我们应当注重掌握:
完整叙述、不完整叙述、主观叙述、客观叙述、叙述的人称。
叙述的笔法:顺叙、倒叙、插叙、补叙、详叙、略叙、总叙和分叙„„等。
描写、叙述与描写的交织。
记叙性文章的审美要求:一般要求是通畅、简洁、明确;最高要求是传神、如画、蕴藉。
说 明
学习本单元,我们要了解并掌握说明的特点和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说明性文章的能力。参照每课的“题解”和“注释”,了解与课文有关的知识,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句。其中的文言文,要逐字逐句读懂,并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熟读课文,参照“简析”,理清结构层次及其内在联系,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其中的重要信息和材料,理解领会其主要写作方法和语言运用的特点。
第四十三课 礼、乐(节录)《礼》、《乐》这两篇文章主要讲述了礼乐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大理论和举措。所谓礼,其深意不在简单的“玉帛”仪节,而在有节有序;所谓乐,其深意也不在简单的“钟鼓”乐器,而在和谐。礼乐是人们行为的大“法”。它虽无法律的效力,却有超乎法律的约束力。其约束不在被动的约束,而在自觉地按礼而行。以至个人生活也要自觉地自我约束。这就是所谓“君子慎独”。人人自我约束,喜怒哀乐皆有节制,天下和谐有序,可致太平了。
这两篇文章都是对抽象事理的说明。把握问题点,是写好事理说明文章的关键。只要问题点明确了,才能说到点子上。也才能达到说明的目的。《礼》,首先把握住了“礼”为什么会产生,它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这是本文要说明的主要问题点;《乐》,把握的是“乐”的起因,它为什么会产生及先王为什么对乐格外地重视。此外,对于抽象事理的说明,一定要注意此事物与它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找到了这种联系,并把握了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事理也才能说得透彻明白。因为任何说明都离不开一个“序”。按照事理的顺序去说明,读者就会一目了然。掌握对抽象事理进行说明的表达方法。
复习训练题: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①先王恶其乱,故制礼义以养人之欲。.
②使欲不穷于物。. ②使欲不穷于物,物不屈于欲 .
④雕镂文章。..
⑤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也。..
⑥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 2.将下面的文字翻译为现代汉语: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也„„
礼由人起。人生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忿,忿而无度量则争,争则乱。
先王恶其乱,故制礼义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不穷于物,物不屈于欲,二者相待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故礼者养也。
第四十四课 雁荡山
《雁荡山》选自《梦溪笔谈》,介绍雁荡山长期“未名”的前后经过以及雁荡山地貌形成的地质原因。
《雁荡山》所揭示的雁荡山地质现象,尤其是对于流水侵蚀作用的创建,比欧洲人同类研究大约早了700年,使本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通过学习,掌握沈括及《梦溪笔谈》的有关常识;熟读全文,复述文章内容;掌握本文主要表现手法;明确本文选材的特点;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复习训练题: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①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
②原其理。.
③雁荡经行云漠漠。.
2.简述本文引人入胜的曲折文笔及作用。
提示:
《雁荡山》以“天下奇秀”的美誉开篇,可令人想不到的是“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虽偶然被发现,却“尚未有名”;虽“尚未有名”,却列入“西域书”,声震藩邦,景入唐诗,介绍得有鼻有眼。然而,却依旧“未知雁荡、龙湫所在”。作者制造悬念,带读者神游神秘之地,引发兴致。“后因伐木,始见此山”,至此,才以诗句命山、命峰、命景,才将这“云漠漠、雨蒙蒙”,虚无缥缈的仙山落实到现实中来,才有了如今真正意义上的雁荡 山。文章一波三折,环环相扣,给人以得来不易之感,紧凑而有磁力。
第四十五课 裘
本文主要说明了裘是取兽皮制成的服装。对于裘的价值,种类,其相同点与区别点,裘衣在阶级社会里显示着一种等级的差异。
写客观物象的说明文,要从所写物象的概念入手,并力求准确。此外,判断的正确,种类区分的明确,事物之间内部联系的同与异的界分,内容与形式上的特点,也都要求写得恰如事理,恰如其分。在这些方面,本文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典范。掌握对客观对象进行说明的表达方法。
复习训练题: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①值百分等。....
②然寒凉渐杀。.
③役夫用以适足。..
④凡取兽皮制服,统名曰裘。..
⑤习久而俱化,南方不习者不堪也。..
⑥穷山越国,射取而远货。..
第四十六课 古今言殊
《古今言殊》是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写的一篇介绍汉语发展演变情况的说明文。语言的演变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历史现象,它表现在语音、语汇和语法几个方面。文章既清楚地揭示了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的联系和差异,又科学地说明了语言发展的内在原因和客观规律。
这是一篇介绍社会科学知识的典范的说明文,在章法结构的安排、说明方法的运用和语言表述几方面都具有典范性,很值得学习。掌握本文章法自然而严谨,详略分明,条理清晰;恰当运用分类、举例、比较等说明方法;语言明白晓畅,平易近人等写作特点。
复习训练题:
1.本文说明古今语汇的变化,对于“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这四种情况,各举了哪些例子来具体说明?
提示:
(1)词义扩大:“江”、“河”、“菜”;
(2)词义缩小:“肉”、“谷”;
(3)词义转移:“涕”、“信”;
(4)词义弱化:“很”、“普遍”。第四十七课 苏州园林
这是一篇介绍人造园林的说明性文章。作者以鉴赏者的角度向我们说明了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
通过学习,了解作者叶圣陶生平,以及“说明文”的有关知识;熟读全文,掌握文章结构,并能复述文章内容;掌握本文主要说明方法;明确本文的语言特点。
复习训练题:
1.试分析下面两段文字的语言特色。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⑻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提示:
鉴于说明是要对事物的形状、特征、性质、相互关系或事理进行介绍、阐释和解说,因此往往使用确切和平实的语言,而上面两段中作者也正是这样运用语言的。如“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 以及“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都没有使用什么形容词、副词和复杂的句式,显得简单清楚,平实明确。
不过本文作者是散文写作的大师,在语言的使用上还显示出文艺性散文和小品文的风格,例如:“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以及“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中的“隔着”、“界着”,“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用词用语;还有“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中的“栽几丛”、“蔓延着”等等,都是于清纯平淡中见生动,于自然流畅中见意趣的语言特点。
第四十八课 桥的运动
本文是一篇解说建筑物的科普说明文。主要说明的对象和要说明的问题点,就是“桥”和(桥的)“运动”。
通过学习,了解作者毛以升生平,以及“科普说明文”的有关知识;熟读全文,掌握文章结构,并能复述文章内容;掌握本文主要说明方法;明确本文的语言特点。复习训练题:
1.分析下面的文字,说明作者是怎样逐层深入细致地进行解说的。
桥总是在动的平衡中状态中的,就是桥的一切负担都是为桥下的土地所平衡的。这是总平衡。拆开来看,桥身是处于桥上车重和两头桥墩之间的平衡状态的,桥墩是处于桥身和基础之间的平衡状态的,基础是处于桥墩和土地之间的平衡状态的。再进一步来分析,桥身、桥墩和基础的内部的任何一点,也无不在它四周的作用和反作用的影响下而处于平衡状态的。
提示:
此段文字作者使用的是分解的笔法。是分三层来逐层深入细致地进行解说的。
首先有一个总体的说明:“桥总是在动的平衡中状态中的,就是桥的一切负担都是为桥下的土地所平衡的。这是总平衡。”这是第一个层次的说明。
然后,再“拆开来看”,进入第二层解说:“桥身是处于桥上车重和两头桥墩之间的平衡状态的,桥墩是处于桥身和基础之间的平衡状态的,基础是处于桥墩和土地之间的平衡状态的。”
最后,“再进一步来分析,桥身、桥墩和基础的内部的任何一点,也无不在它四周的作用和反作用的影响下而处于平衡状态的。”这是第三层的解说。
这样逐层深入细致地对桥的平衡状态进行解说,使之十分清楚明白。
关于说明,我们应注意掌握以下基本知识理论:
说明,是用确切、平实的语言对事物或事理进行阐释、解说的一种表达方式。
说明的基本要求
说明的方法:定义和诠释、分类和分解、举例和引用、比较和对比、数字和图表等。
议 论
学习本单元,我们要通过阅读题解、原文、注释及简析,了解所选议论文(含学术论文)作者及文章的时代背景,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明确一般议论文的文体特点和艺术特色。背诵几篇短文或一些精彩的段落,以深入领会文章思路,并积累词汇。掌握文章中出现的一般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参看知识单元,完成文后的思考练习(•参看指导书提示)。通过写作训练,能够写出观点鲜明,有理有据,分析到位,•逻辑性强的论说性文章。
第四十九课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这篇记述孔子与弟子论述各人抱负的文章,描绘了孔子循循善诱使弟子敞开胸怀,无顾虑地吐露心志,又阐发了孔子热爱学生,谆谆教导 “教学不厌,诲人不倦”,为后世立了一个教学榜样。
通过学习,掌握孔子及《论语》有关常识;熟读全文,了解并复述文章内容;通过本文,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掌握师生各自的性格特征;翻译全文。
复习训练题: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 .
②何伤乎 .
③吾与点也 .
2.试分析孔子为何对曾皙言行格外动情?
提示:
子路也好,冉有也好,公西华也好,都是用世之人,只是性格不同,才气有异。在济济学人中,进一步写了徜徉山水、自乐其身的“出世之人”曾皙,突出其高雅自乐。孔子为何对曾皙言行格外动情?原来在儒家思想中,治国有两大方面,一是管理国家,一是宗庙祭祀。也就是礼、乐。子路、公西华、冉有谈的是礼,而曾皙谈的是乐,孔子赏识曾皙的徜徉山水、咏而归,就是赞成曾皙以“乐”从内在培养成和谐性情。子路等三子则是从外在按“礼”行动,内外两面教育,天下自然和谐安定了。孔子相询时,琴声正希,铿尔舍琴,一番妙论,兀然出世,正是颠沛一生的孔子所神往的,因而,格外动情。
第五十课 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学生,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一个代表。他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等诸侯国君,不被重用,后退居讲学,与弟子万章等发挥孔子的学说,作《孟子》七篇。北宋以后,《孟子》成为封建士大夫必读的儒家经典,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学习本文,要掌握文章的气势磅礴,富于鼓动性,具有纵横家、雄辩家的气概;善设机巧,欲擒故纵,引对方就范;善用比喻,运用比喻来说明事理,论辩是非,既吸引人,又可以增强说服力等特点。
复习训练题: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牛何之? .
③若无罪而就死地? .
④是心足以王矣 .
⑤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⑥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
⑦夫子之谓也 ....
⑧.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
⑨.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
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2.试以《齐桓晋文之事》为例,说明孟子说理的特点。
提示:
孟子的谈话有以下特点:
第一,用设问的方法取得主动权。孟子善于在关键时刻提出问题,使交谈按照自己设计好的思路进行。例如,用“无以,则王乎?”引出王道等。
第二,善于用日常生活中的小故事来说明事理。孟子选择了一个发生在齐宣王身边的“保牛”的故事,来说明齐宣王有“保民”之心。这样,既使齐宣王感到亲切,又使齐宣王信服。
第三,善于用比喻。孟子讲道理,很少空洞的说教,多用形象的比喻。如“力举百钧”、“明察秋毫”等,浅显易懂,寓意深刻,使听者容易接受。
第四,适当重复。说话与写文章不同,稍纵即逝,对重要观点需加以重复,以引起读者注意。如“不忍”、“不为”等,均重复多次。
第五十一课 天 论
荀子是战国时代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是赵国人,五十岁时曾到齐国讲学,他的学问出众,受到世人的尊敬。《荀子》一书历来被列为儒家的重要著作,其实它对以前的各种学派的思想都有所批评、继承和发展,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
本文是节选荀子天论一文的开篇部分。天论,即论天。这一部分主要论述的是自然界(天)与人类社会各自有其规律,不可混为一谈。人类只有认识并利用自然才可图发展。学习本文要明确文章的基本脉络和论证方面的特点;掌握本文观点鲜明,长于分析,论证严谨,句式整齐及修辞上的特点。
复习训练题: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①天行有常。.
②强本而节用。.
③养备而动时。.
④养略而动罕。.
⑤寒暑未薄而疾 .
2.简述荀子散文的主要特点。
提示:
荀子生活在战国纵横之世,深受论辩之风的影响。他认为“君子必辩”(《非相》)。其所谓“辩”,有正论亦有驳论。无论是正论还是驳论,均气势宏伟,逻辑严密。
其正论,观点鲜明,长于演绎,分析比较,层层渐深,论证透辟。
其驳论,常先列谬论,再逐一驳斥,笔墨恣肆,气势雄浑。
语言上,句式整齐,善用比喻,也是荀子散文的一大特点。
《天论》则是一篇典型的正论文章。
3.用现代汉语译出下列语句:
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疆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祅怪不能使之凶。
第五十二课 送孟东野序
全序表面对怀才不遇的友人孟郊劝慰,实则阐述了“不平则鸣”的中心论点,这正是作者对文学创作动力的一种认识与见解,在中外文学理论发展史上是颇有价值的。
通过学习,掌握韩愈的有关常识;熟读全文,了解、复述文章内容;掌握本文主要手法;明确本文布局谋篇的独到造诣;翻译全文。
复习训练题: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①将天丑其德莫之顾耶? .
②抑不知天下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耶? .
③抑不知天下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耶? .
④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耶? ....
2.在本文中,韩愈是如何评议中国文学的发展趋向的?为什么?
提示:
从课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韩愈的观点。他认为,中国文学经历 了由高到低,再由底到高的马鞍形发展曲线。这种发展趋向,与“不平则鸣”的“即善鸣”与“不善鸣”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三代到秦汉的一些贤哲如屈原、司马迁等都是“善鸣者”,所以文学发展,出现高潮。而魏晋以后,虽然“鸣”者未断,但水平却“不及于古”了,“其声清以浮、其节数以急,其辞淫以哀,其志驰以肆。”因此,文学出现低潮。到了唐代,又出现了孟郊、李翱、张藉等善鸣者,他们不管发出 “国之盛”还是 “己之苦”的不平之鸣,促使了都文学高潮的到来。
韩愈的这样看法,与他以“文起八代之衰”为己任的“古文运动”领袖的文学主张是完全吻合的。
第五十三课 朋党论
此文作者以臣子的身份向皇帝进谏,是非曲直,一目了然,说理透彻,一针见血,通篇以对比法进行论证,劝导人君“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泾渭分明,斩钉截铁,有极强的可信度。
通过学习,掌握欧阳修及唐宋八大家的有关常识;熟读全文,复述文章内容;掌握本文的对比手法;明确本文结构;翻译全文。
复习训练题: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①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
②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③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
④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
⑤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第五十四课 论 毅 力
《论毅力》提出了“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的观点,激人斗志,发人警醒。
掌握本文观点鲜明,论证严谨、灵便和犀利的特点。
复习训练题:
1.阅读下面这段文字,试分析其比喻论证手法的运用
夫苟其挫而不退矣,则小逆之后,必有小顺;大逆之后,必有大顺。盘根错节之既经,而随有应刃而解之一日。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以为是殆幸运儿,而天有以宠彼也,又以为我蹇于遭逢,故所就不彼若也。庸讵知所谓蹇、幸焉者,皆彼与我之相同,而其能征服此蹇焉,利用此幸焉与否,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更譬诸操舟,如以兼旬之期,行千里之地者,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 得从容以进度其顺。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
提示:
议论并不意为着只是抽象的推理,为了使读者容易理解其中的道理,运用比喻论证的笔法,常常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本文在讲述了对待逆境如同“操舟”一样。“兼旬之期(二十天之内),行千里之地”,“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交相错杂)”。靠什么呢?当然是毅力坚苦忍耐之力。没有毅力的人是不可能到达彼岸的。这就把抽象的道理用形象化的论证表达了出来。这样的论证手法,可以极大地引起读者的共鸣,并起到深入浅出,令读者信服的作用。
第五十五课 选择与安排
本文的论题是“选择与安排”。文章开门见山即提出中心论点:“在作文运思时,最重要而且最艰苦的工作不在搜寻材料,而在有了材料之后,将它们加以选择与安排,这就等于说,给它们一个完整有生命的形式。”这一中心论点,一是说清了所论问题是在作文运思的范畴内;一是点明了选择与安排可以给文章“一个完整有生命的形式”的核心思想。
通过学习,了解作者朱光潜生平,以及“论说文”的有关知识;熟读全文,明确文章的论点和结构,并能复述文章内容;掌握本文主要论证方法。
复习训练题:
1.本文对文章的安排有哪些要求?
提示略。
第五十六课 谈读书
本文由读书与实践的关系,进而谈论了不同人对待读书有不同的态度,又进而谈论了读书的目的,然后谈论了读书的方法,最后谈论了读书的好处。
掌握本文中培根聪明而美妙的言论和他的价值理想,欣赏作者简约、朴素、准确的文风,以及文章围绕一个中心点,从不同的角度去谈论一个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语言的简明、精炼、畅达,特别是对博喻的运用。
复习训练题:
1.结合随笔的特点,谈一谈培根随笔的独到之处。
提示略。
第五十七课 试论雕版印刷术起源问题
这是一篇学术论文。文章论述的是雕版印刷术的起源问题。学习本文应掌握全文体式结构严谨、典范,引用分析颇具说服力等特点。
复习训练题:
1.简述对学术论文中序论、本论、结论的理解。
提示:
序论,要写明为什么要提出并研究这一问题,如有必要,还要提示出全文的结论。
本论,是论文的主体,应该详尽地阐述和周严地论证作者的研究成果,以达到说服读者并被读者接受的目的。
结论,是论文要旨的揭示。一般要提出论证的结果,指出问题的症结之所在,明确深入研究的方向。
序论、本论、结论是学术论文的总体模式。
关于作文
本学期的主要写作训练宜放在记叙性文章和议论文的写作上。练习一些写人、记事的散文,练习写作具有自己鲜明观点的议论文。文字量以800字至1000字为宜。
无论写什么文体的文章,都要求内容具体,意思集中,在简约中求丰厚。
附:考试题型及分数分配: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含义,每小题1分,共10分。2.将下列文言文翻译为白话文,每小题10分,共20分。3.简析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4.作文,40分。
第四篇:大学语文考试试题资料
《大学语文》复习课(09-10学年第一学期)
题型及分值比例:
一、选择题,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古代文学10小题,中国现当代、外国文学各5小题。
二、简答题,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中国现当代、外国文学各1小题。
三、分析题,2小题(只任选一题作答,共20分)
古代文学(诗歌方面的赏析)
四、作文,1小题(共40分)
材料作文
一.古代文学部分(重点):选择题、分析题(赏析题)
1.了解和掌握《诗经》的名称、内容、性质(音乐)分类、表现手法
2.赏析《蒹葭》的艺术特色
3.《楚辞》名称起源、含义内容
4.赏析《湘夫人》的艺术特色(姊妹篇《湘君》)
5.先秦历史散文的几部重要著作(几个第一)
6.先秦诸子散文的几部重要著作
7.先秦历史散文《秦中如何通过个性化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晋殽之战》
8.先秦历史散文《冯谖客孟尝君》中冯谖的论辩技巧及其人物形象分析
9.汉乐府的概念
10.从《短歌行》、《咏荆轲》看曹操、陶渊明诗歌的风格特色
11.从《垓下之围》、《归去来兮辞并序》看司马迁、陶渊明散文的风格特色
12.结合具体作品谈谈李白、杜甫诗风的区别
13.结合具体作品谈谈苏轼、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的区别
14.元散曲及杂剧的基本文学常识
二.现当代文学部分:选择题、简答题
15.小说的主要特点、表现手法、结构、类型等
16.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小说类型包括哪些
17.鲁迅小说《孤独者》中魏连殳的人物形象分析
18.汪曾祺小说《受戒》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19.诗歌的分类、现当代文学的诗歌流派
20.徐志摩诗歌《我不知道风从哪一个方向吹》的艺术特色
21.散文的分类、特征
22.比较朱自清《给亡妇》、巴金《怀念肖珊》、孙犁《亡人逸事》这三篇抒情散文在写作上的异同
23.戏剧的分类、名词术语等基本常识
24.话剧《雷雨》的主要人物分析
三.外国文学部分:选择题、简答题
25.简述人文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的成就
26.莎士比亚喜剧及“四大悲剧”代表作
《哈姆雷特》、《奥瑟罗》、《李尔王》、《麦克白》被称之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27.普希金诗歌《致凯恩》的艺术特色
28.巴尔扎克《高老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高利奥、拉斯蒂涅等)
29.卡夫卡小说代表作
30.卡夫卡《变形记》中的人物形象分析(格里高尔)
四.作文
※写好材料作文的两个“必须”
1、必须“保持一致”。这里所说的一致,指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写作者确定的主题要同材料的立意指向保持一致,另一方面是写作者所选择的材料应与主题保持一致。这样才能做到读后有感,有感而发。
2、必须大题化小,小题大作。命题者所给的材料所包含的哲理都是大道理,要求写作者全面深刻地阐述这些大道理是强人所难,因此,要把自己熟悉的社会生活与大道理联系起来,做到大题化小;然而,这并不是允许写作者肤浅地、简单地分析问题,相反,给材料作文所要求的是从生活实践出发,从小事情、小问题中发现大道理,阐述大道理,也就是分析问题应深刻一些、尖锐一些,这就是小题大作。“大题化小”的“大题”指大道理;“小题大作”的“小题”指写作的题料。
※材料作文应试的三点技巧
1、读懂材料,全面把握
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没有读懂材料必然会模糊作文,以致出现偏题或者离题的现象,要抓住重点,明白内容,理清关系,理解中心,为立意奠定一个较好的审题基础。
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这对于把握材料的中心很有帮助。
2、立意求准,力求新颖
材料作文也是“命意作文”,立意好坏直接影响到作文的深刻与否和创新程度,因此,写材料作文,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要尽量在立意上求准求新。
所谓求准,就是要把握住材料的内容,牢记主题必须从材料中得来,切不可脱离材料,否则就容易写出失败之作。
所谓求新,就是要努力突破思维定势,超越一般人的思维模式,运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进行立意。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不能言,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在“新”字上下功夫,这样写成的文章才有希望焕发出创造的光彩。
3、使用材料,恰当巧妙
在材料作文中,材料在文章中的使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般来说,引用材料有两种形式,即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化用)。根据文体的不同,使用材料也有不同,一般而言,写成议论文,开头最好引述材料,以便更好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文体也不能完全脱开材料,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和间接引用一下材料,否则容易造成于材料疏远的感觉。
※材料作文写作的“四忌”
1、忌抛开材料,“另起炉灶”。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尽管都有材料,但二者对材料的处理有所不同。话题作文强调的是相关,材料可用可不用;材料作文所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依据,包孕着文章的主旨,材料在文中必须出现。不少学生写惯了话题作文,导致忽视了材料作文中的材料,以致于“另起炉灶”。
2、忌不按指令写作。材料作文的试题,一般包括两上部分,一部分是材料,另一部分是写作要求。写作要求或以提示语出现,或另列出“要求”、“注意”。审题时,不仅要吃透材料,还必须看清写作的具体要求,按照试题的指令写作。切忌不看要求,或未看清要求,即下笔千言,却离题万里。
3、忌观点提炼不准确。材料作文的文章主旨是从材料中得来的,考生如果在阅读材料时提炼的观点背离了材料的内涵,那么将直接导致该篇作文的失败,即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4、忌漠视材料中的关键句。作为材料作文,每篇材料都有关键句,只不过有的不明显而已。关键句在文段中所起的作用或画龙点睛或提纲挈领,一些考生过分强调整篇材料主旨而忽视关键句,导致写出的文章很难出彩。
第五篇:北京师范大学期末大学语文试题二
大学语文试题二
单选:第1题(2分)
1.《诗经》题材内容广泛,能够形象地反映周代社会生活,下列题材内容在《诗经》中未涉及的是()山水诗
2.汉代乐府民歌在下列著作中收录最多的是()《乐府诗集》
3.《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中郑庄公的主要性格特征是()阴险狡猾、虚伪刻薄
4.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著作是:()《史记》
5.中唐倡导新乐府运动的著名诗人是()。白居易
6.盛唐山水诗派的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7.王国维曾说“词至李后主,眼界始大,感慨遂深,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这句话
是评论的作家是()李煜
8.号为“稼轩”的词人是()辛弃疾
9.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除了韩愈以外,还有()柳宗元
10.《窦娥冤》的作者是()关汉卿
11.戏曲《牡丹亭》表现的是()书生柳梦梅与杜丽娘鬼魂相爱,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喜结良缘的爱情故事
12.标志着文言短篇小说成熟的是()传奇
13.《红楼梦》初名为()《石头记》
14.现代文学史的第一部白话新诗集是()胡适的《尝试集》
15.提出了“新诗格律化”即诗歌“三美理论”的是()闻一多
16.下列散文作品与作者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屐痕处处》--周作人
17.下列作品不属于王小波的是()《一次动情的旅行》
18.下列作家作品中专长独幕喜剧创作的是()丁西林《一只马蜂》
19.其作品以“京味”著称,并荣获“人民艺术家”称号的剧作家是()老舍
20.20世纪20年代,以“文学研究会”为主的“人生写实派”偏重以“写实”的手法反映现实
人生问题,下列作品属于这类代表的是()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
判断:第1题(2分)
1)《诗经》又称《诗三百》,这是因为《诗经》共收录了300篇诗歌。F
2)曹操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鲁迅曾经誉之为“改造文章的祖师”。F
3)《史记》代表着我国古代史传文学的最高成就。T
4)《孟子》文风雄辩犀利,对后世特别是唐宋古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T
5)初唐四杰指的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陈子昂四位诗人。F
6)伟大的浪漫主义李白以其豪放飘逸的诗风获“诗仙”之称。T
7)婉约词的主要特征是文辞柔美简约,蕴含深婉。T
8)李煜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中的“浪淘沙”是这首词的题目。F
9)《五代史伶官传序》是苏轼的代表作。F
10)经过唐宋的古文运动,古代散文不断地沿着平易流畅、清新自然的方向发展。T
11)诸宫调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诗歌样式。F
12)中国古代戏曲在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了多种样式,如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等T
13)干宝编辑的《世说新语》是当时最有代表性的志怪小说。F
14)朦胧诗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涌现出来的一批诗作,这类诗歌注重反思历史,艺术上多
用总体象征,表达具有多义性和不确定性。F
15)象征派代表诗人李金发效仿法国象征主义诗歌,作品富于感伤情调和颓废气息,欧化
味道很重。T
16)第三代诗人注重日常生活的审美,有意用原生态的口语入诗,因此也被称作“民间诗歌
”,舒婷和海子是这一流派的代表诗人。F
17)郁达夫是创造社的主要作家之一,其早期散文多写漂泊生活中的艰辛,富于自叙传的色彩。T
18)沈从文散文往往以湘西为场景,处处洋溢着浓郁的人性美和自然美,这类作品有《湘
行散记》和《湘西》。T
19)《茶馆》分别展现了三幅历史时代画卷,这三个时代是:满清末年、抗日战争、新中
国建立。F
20)汪曾祺师从沈从文,一生只写长篇小说,《受戒》《大淖记事》均是长篇。F
简述《左传·郑伯克段于鄢》的艺术特色。
全文结构完整,清洁波澜起伏,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尤其是把郑庄公老谋深算的性格刻画的淋漓尽致。
(1)郑庄公
贯穿全篇的中心人物,他一生下来就遭到了母亲的记恨,几乎被剥夺了国君的继承权,他是无辜的受害者,但这种险恶的家庭环境以及特殊遭遇也养成了他一套处世本领。姜氏为叔段请制,他明知对方包藏祸心,但表面上却扮成很依顺母亲和爱护弟弟的样子,如同一个“孝子贤兄”,他从容不迫,采取了欲擒故纵的办法,最终赢得了胜利,由此可见,这是一个外顺而内奸,外宽而内险的任务形象。
(2)武姜
内讧的制造者,这是一个道地的贵妇人,其养尊处优的地位和生活,养成了她吃不得一点苦头和偏私狭隘的性格。她因一点疼痛,就对骨肉结下了怨仇,显得她是那么的毒辣残忍。她的失败原因在于她只凭自己一贯肆无忌惮的性格行事,在斗争中不讲策略,任性而为,笨拙愚蠢,因而她的失败是必然的。
(3)共叔段
他从小就得到母亲的宠爱与庇护,养成了一种恃宠骄纵的性格,在夺权斗争中野心勃勃,有恃无恐,赤裸裸地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不讲策略,与庄公形成了鲜明对比,显示其政治上的狂妄幼稚,因而他的失败也是必然的。
简述郭沫若历史剧的主要特点。
郭沫若以学者、剧作家、诗人这三者的和谐统一,构成了他的历史剧创作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当他创作历史剧的时候,他是以科学家、历史学家在做渊博的准备,而以革命诗人在进行丰富的构思,最后再以戏剧家的绚丽风格区落笔,所以,他的作品才是这样的征引旁博、才气纵横、想象大胆、联想奇胜。
由于作者的历史知识的渊博,还给了他选择历史素材以表现历史人物和主题思想的充分自由,他下笔行文之际,似乎总能给人一种如鱼在水似的优裕自如的感觉,而不是如有些历史剧作者那样,优裕历史知识修养不足,欲放而有捉襟见时之虞,欲收则又难免有穷蹙拘谨之态,郭沫若的历史剧,是真正的历史学家写的历史剧,无论在见解上或是创作上都独树一帜,具有作者的独到的功夫,也可以这样说,警辟、新颖的见解,突兀、奇特的构思,灵活自如的驾驭历史素材的能力以及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是郭沫若历史剧创作的一个明显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