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年中国旅游安全形势回顾与展望大全

时间:2019-05-14 13:17: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2015年中国旅游安全形势回顾与展望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2015年中国旅游安全形势回顾与展望大全》。

第一篇:2014―2015年中国旅游安全形势回顾与展望大全

2014―2015年中国旅游安全形势回顾与展望

摘要:通过搜集的旅游安全事件案例分析,2014年全国旅游安全形势总体良好,旅游行业安全形势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类型的旅游安全事件呈现明显特征。我国旅游产业核心要素安全管理力度逐渐增强,安全管理方式不断创新,管控能力明显提升,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创新优化。研究认为自然灾害、社会安全风险、旅游交通事故、境外旅游安全风险等因素将是影响2015年中国旅游安全的主要因素,同时,我国旅游安全将全面推进依法治理,优先开展各类旅游安全治理工程,大力推动旅游安全智慧监管平台建设,有序加快出境旅游安全救援机制构筑,积极优化游客高聚集空间的风险防控机制等。

关键词:旅游安全事件;安全管理方式;旅游安全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398(2015)03-0031-09

一 2014年中国旅游安全形势回顾

(一)旅游安全总体形势

2014年全国旅游安全形势总体良好,旅游突发事件的发生总量和死亡人数均同比下降[1]。旅游行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的全力支持下,继续秉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简称旅游法,下同)和《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的旅游安全规定,按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兴旅、依法治旅,充分发挥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作用,通过强化旅游行业安全监管、落实旅游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范开展旅游安全生产等步骤与措施,有效防范和最大限度遏制了旅游重特大事故,保障了旅游业的安全与稳定。

2014年境内外旅游安全状况相对稳定,但可预见与不可预见、传统与非传统的不安全因素依然存在,并对旅游业的安全稳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2014年我国旅游业先后遭遇了强雾霾天气、沙尘侵袭、“威马逊”超强台风、庐山山体滑坡、云南鲁甸县65级地震,以及境外的马尔代夫员工罢工、也门街头示威、利比亚武装冲突升级等旅游突发事件。尽管2014年旅游不安全因素繁杂多样,但全国旅游行业上下以保障游客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出发点,努力防控旅游产业核心要素安全、规范完善区域旅游安全行政治理、创新旅游安全保障体系等,努力夯实旅游安全管理基础,有效地应对和妥善处置了各起旅游突发事件和安全事故,确保了2014年我国旅游安全形势总体趋稳、趋好的态势。

(二)旅游行业安全形势

根据国家旅游局网站、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政府网站等各门户网站的旅游频道以及各地区的新闻门户网的所有关于旅游安全的新闻报道进行统计,发现我国旅游行业安全形势存在显著差异:2014年,我国旅游餐饮行业安全形势总体较好,旅游餐饮行业安全事件的数量呈下降趋势,且未出现性质恶劣、伤亡巨大的特大安全事件,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有效加强旅游餐饮行业安全的防范与管理。旅游住宿行业安全形势持稳,安全环境逐步向好。案例统计显示,2014年我国旅游住宿行业各类型安全突发事件所占比重基本与2013年一致。旅游交通安全形势总体趋好。虽然遭遇了台风、雾霾等诸多不可控外部因素的挑战,但旅游交通安全管理做到了严格落实事故责任,突出重点,迅速部署,确保了2014年旅游交通安全的良好态势。旅游景区安全形势呈良好状态,旅游安全事件涵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类,其中事故灾难类型突发事件发生的次数最多;分散在地文景观类、水域风光类及建筑与设施类景区,其中地文景观类型景区的安全事故突发频率最高。旅游购物安全形势基本平稳,但影响旅游购物安全的因素错综复杂,旅游购物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旅游娱乐场所的安全形势总体不太乐观。与2013年相比较,2014年我国旅游娱乐场安全事故等级降低,但事故总数有所增加。

通过搜集的旅游安全事件案例,本研究还分析了我国旅游餐饮、旅游住宿、旅游交通、旅游景区、旅游购物、旅游娱乐六个行业的安全形势的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如表1所示。

(三)旅游安全事件形势

经统计分析发现,2014年我国不同类型的旅游安全事件呈现出明显特征:2014年我国涉旅安全事故灾难次数及伤亡数量上升,重大涉旅事故灾难虽时有发生,但百万游客事故灾难比率不高,涉旅安全形势总体可控。2014年我国涉旅公共卫生安全总体形势较为稳定,涉旅公共卫生事件防范意识整体有所增强,游客食物中毒、传染病疫情等危机事件数量同比2013年有所下降,但事件严重等级呈加重态势。涉旅社会安全事件总体形势有所好转,安全管控依然严峻。根据案例材料分析,旅游安全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的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如表2所示。

二 2014年中国旅游安全管理状况回顾

2014年是我国旅游安全管理改革思变、锐意创新,管理思路逐步规范,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逐渐提升的一年。2014年我国旅游安全管理工作状况可以通过我国旅游产业核心要素安全管理和旅游安全保障体系等方面得到体现。

(一)旅游产业核心要素安全管理:应时防控

旅游产业核心要素的安全管理是旅游安全管理的重点和难点。2014年我国各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在旅游餐饮、旅游住宿、旅游交通和旅游购物等旅游产业要素的安全管理力度逐渐增强、安全管理方式不断创新,管控能力明显提升。

1.旅游餐饮安全监管力度不断加强,全放位、多角度的社会监督体系亟需形成

2014年旅游餐饮安全监管力度不断加强,主要体现在国家、各省市在重要时段的餐饮安全检查、发生安全事故后及时跟踪解决、安全事故后再次安检。如《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中提出要保障旅游安全,加强食品安全监督检查;宁夏针对2014年6月和11月发生的后厨起火和煤气罐泄漏事件开展了餐饮负责人消防知识学习[2]和餐饮燃气治理工作[3]。尽管政府管理部门对旅游餐饮安全给予了高度重视,但餐饮安全监管仍不尽人意,且各部门安全的监管职责难以理清。因此,全放位、多角度的社会共同监督是保障旅游餐饮业安全管理的关键。

2.住宿业安全监督整治力度加大,旅游住宿行业的的社会监督机制进一步完善

2014年旅游住宿行业各主管部门针对住宿行业安全特点,从国家和行业层面继续深入开展了安全督察整治工作,如宣传贯彻和科学实施《旅游法》,完善《星级饭店服务质量赔偿标准》等服务质量赔偿标准体系建设等。旅游住宿业相关部门在引导舆论监督和公众监督方面也开展了诸多工作:推动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发挥社会媒体正确的舆论导向和监督作用;针对违法违规行为,利用社会新闻媒体渠道进行暗访、曝光等。

3.旅游交通安全整治逐步深入,旅游交通安全责任有效落实

首先,全面开展了旅游交通安全专项治理。各地旅游部门坚持统筹协调、突出重点的原则,重点检查旅行社的旅游客运交通规范经营情况;针对重点时段、特殊旅游线路和旅游景区的旅游交通安全,积极协同交通运输、公安、安全监管等部门联合开展督查,对旅游交通安全存在的隐患进行排查。其次,积极构建旅游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2014年,各地旅游部门主动会同交通运输、公安、安全监管等部门,针对当地旅游道路交通安全形势和可能存在的安全监管漏洞,为保障当地旅游交通规范、安全运行,建立起旅游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长效机制[4]。

4.旅游购物安全警示与监管体系开始构建,民众参与监督势在必行

全民参与旅游购物监督是旅游行业治理的新举措,也是提高旅游购物安全的重要举措。2014年,各地政府在完善旅游购物安全监管体系,鼓励民众参与监督方面开展了诸多工作,例如: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做好2014年国庆期间旅游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严查和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强迫或变相强制旅游消费等违法违规行为;国家旅游局旅游发布2014旅游服务警示第2号“都是低价惹的祸”,提醒游客谨防购物陷阱[5]等。

(二)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创新优化

旅游安全体制、机制、法制和保险保障是旅游业安全发展的基石。不断创新优化的旅游安全体制、机制、法制和保险体系是助推旅游业安全发展的动力。2014年,是我国旅游安全体制、机制、法制和保险体系不断创新发展的一年,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旅游安全管理的体制、机制不断优化

2014年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积极把握新常态下依法治国对旅游法治建设的新要求,贯彻推进依法治旅,依法兴旅。为全面贯彻《旅游法》的规定和要求,加强旅游相关部门的协同配合,更好推进旅游工作的有效实施,2014年我国建立了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以下简称联席会议)。联席会议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国家旅游局、外交部、发展改革委、公安部、安全监管总局、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气象局等共28个部门组成,旅游局为牵头单位。主要任务包括:全面统筹协调旅游工作,对旅游业发展进行宏观指导,对旅游业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提出方针政策和协商合力解决,成员单位加强协调配合支撑,发挥协同共管,共同促进旅游业协调发展[6]。

2.旅游安全管理的法治保障日益增强

201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修订颁布,进一步对各行各业安全生产工作起到了统领与规范作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实施一年之际,201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旅游法实施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极大地推动了旅游法的贯彻执行。同年,为贯彻依法治国对旅游法治的重要作用,国家旅游局印发了《关于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兴旅、依法治旅的意见》。在众多利好政策的指导下,旅游安全的法治化正在按照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步伐稳健迈进,进一步加强了旅游安全监管职责、旅游安全预警、旅游安全经营主体责任、景区流量控制制度、高风险旅游项目以及旅游保险制度等方面的法制保障。

3.旅游安全管理的保险保障逐渐深入

2014年,国家及地方政府都高度重视旅游保险工作及旅游保险工作的宣传推广工作。各级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在加强旅游保险的宣传推广和强化旅游者安全意识与投保意识的同时,积极推进旅责险与统保示范项目和旅游意外险项目的推进,使我国旅游保险业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旅游保险产品种类更加丰富且精细化;更多的保险企业参与到旅游保险市场;旅游者投保意识也得到进一步增强;旅游保险理赔程序和服务进一步完善,旅游保险模式不断创新,旅游保险理赔时间整体缩短。

三 2015年中国旅游安全形势展望

(一)影响2015年中国旅游安全的因素分析

通过对过去几年中国旅游安全形势分析和相关部门的政策文件解读,本研究认为自然灾害、社会安全风险、旅游交通事故、境外旅游安全风险等因素将是影响2015年中国旅游安全的主要因素。

1.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将持续影响

随着地球变暖、大气变化,不可抗力的暴雨、台风、地震、雾霾等自然灾害将继续出现,甚或愈来愈严重,带来的旅游安全事故与灾难不可低估。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是影响2015年旅游安全最重要的因素,需要重点关注与重视。全国各地各级政府一方面需要做好春季的沙尘、夏季高温和防汛、秋季森林防火、冬季寒潮等季节性的自然灾害防控工作,另一方面需做好区域性的自然灾害应对工作。沿海城市和滨海、岛屿旅游景区要重视强热带风暴、台风等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做好游客安全保障工作;城市旅游目的地要关注强降雨给都市旅游造成的影响,做好暴雨预警和应急处置工作,等等。

2.多样化的社会安全风险因素依然潜藏

转型期社会矛盾凸显、社会阶层逐渐分化、利益主体多元,社会分配、利益调整若有不当,则易引发各种社会公共安全事件。各种可预见、不可预见的社会因素所潜藏的安全隐患也是2015年需要重点关注与重视的问题。其中,境内的恐怖袭击、节庆活动场所的踩踏挤压、欺客宰客行为、欺诈欺骗行为等应该继续予以重点防范。境外旅游目的地的传染病疫情等不可预见的社会因素,国内外旅游目的地的治安问题、偷盗现象等可预见社会因素,都可能给境内外旅游者带来不安全的隐患或安全事故,应引起各地各级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及旅游者的重视与关注。

3.旅游交通事故将继续成为主要事故事件类型

长期以来,旅游交通安全一直是旅游安全事故的高发环节,造成的事故总量和伤亡人数在各类事故事件中一直保持高位。在可以预计的将来,我国旅游业的出游人次规模将进一步增长,同时旅游大众化、散客化、自驾化等业态将加速发展和持续强化,预计越来越多的民众将会选择自驾等地面交通形式从事短期和近中距旅游活动。近年来,我国推出了重要节假日免征高速费等便民措施,使得旅游旺季时段的交通压力进一步加大,旅游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将面临更大挑战。因此,旅游交通事故可能将继续成为旅游事故事件的主要类型存在,加强旅游交通事故的防范处置应成为旅游安全工作的重心和重点。

4.境外旅游安全不稳定因素增多

近年来我国出境旅游人数剧增,出境旅游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2014年我国内地公民出境旅游已突破1亿人次[7]。境外旅游过程中因目的地国家政治局势不稳定因素、社会治安风险因素、自然灾害因素、疾病疫情因素等都可能对我国出境旅游者的安全带来影响。2015年,国外政治局势的不稳定因素对我国出入境旅游者的安全影响仍然是旅游安全需要关注与重视的因素之一。国家旅游主管部门应密切关注各旅游目的地国家的政治态势与局势,提醒旅游企业与旅游者谨慎选择出行,各地各级旅游企业与旅游者也应提高出境旅游的安全防范意识,做好境外自我安全保护工作。

(二)2015年中国旅游安全态势展望

通过对2014年我国旅游安全形势的特征分析,以及对2015年我国旅游安全的影响因素的预测,本研究认为,随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2015年我国旅游安全将全面推进依法治理,优先开展各类旅游安全治理工程,大力推动旅游安全智慧监管平台建设,有序加快出境旅游安全救援机制构筑,积极优化游客高聚集空间的风险防控机制等。

1.全面推进旅游安全的依法治理

2014年8月《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8],第十三条专门提出:“保障旅游安全”。12月,国家旅游局印发了《关于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兴旅、依法治旅的意见(旅发〔2014〕241号)》[9],标志着依法兴旅、依法治旅成为旅游行业繁荣发展的正确选择和必由之路。《旅游法》实施一年以来,旅游安全保障已初显成效,但在旅游安全的行政治理仍面临着《旅游法》中旅游安全相关条文的具体落实、旅游安全执法机制的健全、旅游安全监管的责任主体、职能明晰等诸多问题。2015年及今后工作中,各级旅游管理部门将进一步贯彻落实《旅游法》,全面推进依法兴旅、依法治旅,全面部署和描绘旅游安全管理蓝图[9]。

2.优先开展各类旅游安全治理工程

2015年旅游安全治理工程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加快旅游安全管理的体制机制变革,按照31号文件中有关旅游安全的规定,明确现阶段我国旅游安全治理的重点和要点;二是完善旅游安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涵盖交通、食品、设施设备、卫生、应急救援等方面;三是完善旅游安全风险防范与预警机制,提高预防预警效率,提升旅游安全综合监管水平;四是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全民参与的旅游安全治理体系,以旅游安全检查为手段、旅游安全风险评价为重点的旅游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机制,实施第三方旅游安全评价和预警机制,积极推动实施“安全旅游目的地”战略。

3.大力推动旅游安全智慧监管平台建设

2014年为“智慧旅游年”,旅游安全监管进入智能化新时代,积极推动构建“智慧旅游安全”监管平台是时代需求。2015年将继续开展智慧旅游建设工作,逐步构建智慧旅游安全监管平台,借助物联网,位置感知等先进技术,实现旅游安全监管设施全面、透彻、及时的感、传、知,使旅游安全管理向着科学管理方向迈进,旅游安全风险更加可控。一方面,旅游行业需强化信息技术安全监管工作,进一步加强与第三方技术支持企业合作,及时更新信息维护系统,降低入侵风险;同时吸引专业信息技术管理人员,做好员工信息安全培训,健全诚信危机安全管理。另一方面,旅游企业可通过挖掘各种社交网站、点评网站及其自媒体平台数据信息分析、处理和集成,设计并建立旅游信息舆情监督、安全预警体系。

4.有序加快出境旅游安全救援机制构筑

APEC后多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公民签证程序简化、门槛和费用降低,驱使出境旅游地区和规模扩大。与此同时,我国公民出国旅游满意度指数连续四个季度下降,游客对旅游性价比、安全感等方面评价持续较低[10]。中国游客向世界众多目的地国家送去大量外汇的同时,游客在国外被盗抢等报道也频繁见诸媒体。

虽然相比庞大的出境旅游人次,中国公民海外旅游总体是安全的。但是庞大的出境旅游人次和境外旅游安全风险升级,迫切需要加强境外旅游安全的防控。首先,需要继续完善出境旅游安全风险信息提示,加强游客的安全防范意识。其次,需要继续加强领事保护,建立驻外领事机构为桥梁纽带,以外交、旅游主管部门等相关部门为主体,通力合作的国内出境旅游安全协调机制和应急救援机制。需要加快建立出境旅游安全保障体系,构建中国公民境外旅游安全国际救援系统,同时积极配合和争取国际救援中心的协助,完善境外旅游商业保险,形成国际旅游商业紧急救援保障机制。

5.积极优化游客高聚集空间的风险防控机制

2014年12月31日23时,上海外滩的踩踏事件是血的教训。上海外滩踩踏事件调查报告认定是一起对群众性活动预防准备不足、现场管理不力、应对处置不当而引发的拥挤踩踏并造成重大伤亡和严重后果的公共安全责任事件[11]。每年小长假、黄金周期间,全国旅游交通枢纽、旅游景区(点)和游览场所的售票点、出入口及旅游设施设备的等候区等空间区域往往游客爆满、高度聚集、大规模滞留,极易出现类似上海外滩踩踏事件的拥挤踩踏事故。因此,科学合理构筑游客高度聚集地的安全风险防控机制将是各旅游景区及各级旅游主管部门2015年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是必须严格按照《旅游法》要求,科学核定景区最大游客容量。不同类型的旅游景区应根据其游览空间和旅游设施设备的利用状况,对旅游景区可接受的最大容量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估,确定最大容量值,同时需制定最大游客容量时的调控方案和处置办法,防范游客最大容量时旅游突发事件发生。

二是合理地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控制。通过历时性的统计数据和实际情况,科学准确地预测游客数量,制定旅游客流的疏导措施和控制方案,做好事前风险防范准备。当游客聚集到一定程度时,依据旅游景区(点)的空间最大承载量,及时向主管部门报告,并采取疏导、分流。特别注意在游客高度聚集过程中,需防范因个别游客的煽动或突发事件造成人员涌动、群聚或拥挤而产生踩踏事故。当游览结束或游客离场时,旅游景区(点)出口处也需防止游客拥挤,发生踩踏事故。

三是全过程监控。通过智能安全监控平台,动态跟踪旅游景区(点)重要区域、主要节点的游客数量,对旅游景区(点)游客数量变化适时更新,并及时发布旅游景区的旅游容量信息,以便旅行社或旅游者根据这些信息实时调整行程。

四是做好客流出现大规模集聚的紧急应对工作。旅游景区制定大规模人流空间聚集和可能出现的旅游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做好应急准备,适时启动危机应急预案处理机制。在景区的特殊时期、特殊节点和关键位置配置合理的人员,对旅游最大容量和可能发生的旅游拥挤进行疏导和应急调控。

四 结 语

2014年,全国各级党委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和相关关联部门高度重视旅游安全工作,践行“游客为本,服务至诚”的旅游行业核心价值观,贯彻“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理念,在旅游产业核心要素的安全管理、旅游安全行政治理、旅游安全保障体系等方面创新优化,做出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努力。相信2015年,我国各地各级旅游管理部门通过全面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和《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旅游安全的规定,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兴旅、依法治旅,充分发挥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作用,科学部署旅游安全管理各项工作,为实现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战略目标而构筑旅游安全“防护网”。

(致谢中国旅游研究院旅游安全研究基地研究人员为本研究提供相关资料)

参考文献:

[1] 国家旅游局综合司 2014年旅游突发事件年报[Z] 国家旅游局综合司,2015

[2] 宁夏固原市消防支队 宁夏固原300余名餐饮负责人学习消防知识[EB/OL](2014-06-17)[2015-02-13]http://

[4] 国家旅游局 关于深入开展旅游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治理工作的紧急通知[EB/OL](2014-08-12)[2014-12-25]http://

[11] 百度百科 12?31上海外滩踩踏事故[EB/OL](2015-01-21)[2015-02-22] http://baikebaiducom/item/12?31上海外滩踩踏事件

Abstract:By analyzing the collected tourism accident cases,this paper finds that the 2014 national tourism security situation is generally good.The tourism industry security situation h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and the different types of tourism security incidents have obvious characteristics.The core elements of tourism industry safety management are gradually strengthened; safety management mode is continuously innovated; control ability i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nd Tourism safety and security guarantee system is optimized.The study shows that natural disasters,the risk of social security,tourism traffic accidents,and overseas travel safety risks will b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China’s tourism safety in 2015.At the same time,China’s tourism security will implement comprehensive law-based governance; carry out all forms of tourism safety management engineering,vigorously promote the tourism safety intelligence monitoring platform construction; orderly accelerate outbound tourism safety rescue mechanism construction; and actively optimize the risk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chanism in the tourists-gathering space.Key words:tourism security incidents; safety management; tourism security system

【责任编辑 吴应望】

第二篇:回顾与展望

回顾与展望

----2004-2005第二期学年总结

随着2004-2005第二学期的结束,我参加工作的第一个年头也顺利的划上句号。在这一学年里,我们系经过不断的摸索,从一棵树苗长为参天大树。回顾本学年,我就自身的问题和工作中的成绩和不足一一汇报。

【2004-2005第二学期工作中的成绩】

1、毕业生教学档案的管理和修正:

在2004-2005第一学期的教学管理中,我们系一切从零开始,不断的揣摩和探索,总结出一套自己的经验。因此,在本学年中我系虽然毕业生达到808人之多,位居全校第三,且对于我系而言,毕业生的教学档案修正和处理又是第一次。但是,在本学年的毕业生教学档案的管理和修正中,我们秉承“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沿用以往的教学管理模式,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将毕业生教学档案一一落实到实处。

2、期末考试的安排和监考:

期末考试是大学生整个学期学习的大检阅。期末考试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下一学年的学习和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做好期末考试安排,是促进我系稳定发展的关键。我系教务办公室根据教师教学计划和学生课程安排,合理利用教师、教室的不同时间段,将我系教师所任班级的考试细致认真的安排下去。

监考是期末考试的另一大事,为了确保学生能在公平、公开和公正的场合下顺利的完成本学年学习的检阅。我们采取严格、严厉和严禁的态度,对每个学生都严厉要求遵守考场制度。因为本学期的期末考试安排中,我系教务工作繁忙,加之学校事务较多,因此在监考中,监考人员严重不足,我系老师皆以大局为重,不顾身体疲乏,一周之内监考了十多堂考试,确保了期末考试的顺利完成。

3、毕业生资格审查和毕业证学位证的办理:

在XX老师的带领下,我系根据学校的规定,对每个毕业生的资格都进行了严谨和慎重的审查,确保没有学生因为资格审查的问题而导致其证件的发放。

7月1日,我跟随教务处到校本部办理毕业生毕业证和学位证。在其中,为了准确的办理其证件,我采取认真负责的态度,严谨对待工作,使我系毕业生的证件办理正确率达到100%,顺利的完成了学生毕业证件的办理。

【2004-2005第二学期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本学年工作中,我的缺点和不足之处也透过工作表现出来。

1、同事间沟通不够,工作进展不顺利:

正确处理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是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但是在工作中常常和XX老师发生争执,不懂得利用委婉的语气和委婉的方式进行沟通,从而导致在工作中进展不够顺利。

2、缺乏稳重、性格毛躁:

本学年,因为毕业生的事情较为繁多,工作进展较为缓慢。因而在工作中,当事情紧迫时,不能抑止自己的脾气,表现出性格毛躁的一面,不能保持应该有的持重。

3、工作效率有待提高:

本学期,我出任XX级计维班主任,因而在工作中,有些时候不能正确处理好工作中的各种关系,从而导致某些工作延滞,效率不高。因此在下一学年中,应该积极主动寻求提高工作效率的方式方法,达到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目的。

当然,我还有许多的缺点和不足之处,敬请XX老师和各位同事指出批评。

【对2005-2006第一学期工作的几点建议】

1、泾渭分明、各司其职:

在本学年中我们教务这一块,虽然分工比较上学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仍然做得不好。从而导致在教学工作中出现重复、吃回锅肉的问题,也容易导致因分工不明而出现失误时推卸责任。新的学年中,我们应该分工更加明确,避免吃回锅肉现象和相互推卸情况的发生。

2、次重分清、缓急分明:

2005-2006第一学期的工作中,我觉得应该把持住缓急分明、次重分清这条思路。这样,在开展工作中就能够避免避重就轻、主谓不明的问题,我们也能够及时、准确的干好我们的工作。

3、奖惩明确、责任连带:

在本学年中,我们工作中的失误就没有规定有明确的责任关系。我以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将各项工作所带来的责任与工作挂钩,严格要求。这样我们应该严厉指出和批评工作中的错误和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就能在开展某项工作同时就不用担心另一项工作的进展或者失误。

4、合理搭配、协调发展:

合理的搭配能够使工作中能够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而协调发展则是正确处理各项工作的保障。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合理的方式、充分发挥协调的精神,大家互补,做到协调发展、合理搭配,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当然,以上建议谨为自己一时之想法,还不够成熟,还望XX主任指正。

这就是我2004-2005第二学期的工作总结,虽然不如人意,但我想终是我肺腑之言。我真诚的希望,在2005-2006第一学年中,我们的各项工作能蓬勃的开展下去,我们系在XX主任的领导下茁长成长。

第三篇:回顾判断与展望

回顾、判断与展望

作者:张宁

呈现于读者面前的《政府工作报告》,是一份令人倍受鼓舞、倍增信心、倍感振奋的工作报告;与其说是工作报告,倒不如说是一份关于安康发展的研究报告、一份关于新形势下安康如何“跟进”发展的新答卷。过去,面对2009,我们曾发起“转‘危’为‘机’、弯道超越”的冲锋;今天,面对2010,我们又吹响了“奋力拼搏、‘跟进’发展”的新号角。

1、回眸2009:安康发展由“滞后”走向“跟进”。

如何评价和看待过去一年的发展,研读《报告》,我们的基本判断是:取得了好于预期的成绩,标志着安康发展由“滞后”走向“跟进”。这个判断的基本含义:

一是说2009年我们取得了好于预期的发展成绩。这是有充分事实根据的,比如国内生产总值,我们的预期目标是270亿,增长13%;实际完成274.95亿元,增速15%,分别高于预期4.95亿元和2个百分点,完成年计划的101.8%。再比如固定资产投资,我们的预期目标是260亿元,增长30%,实际完成情况是272.8亿元(去年201亿元,今年净增71.8亿元),增长35.9%,分别高于预期12.8亿元和5.9个百分点,完成年计划的105%;还有旅游业我们的预期是全年接待游客500万人次,综合收入20亿元,实际完成情况是突破了6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2亿元,高于预期100万人次、2亿元,比2008年接近翻了一番。农民人均纯收入,我们的预期目标是3270元,净增500元,实际完成3313元(全国5153元),增长19.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期11650元,净增1500元,实际完成12525元(全国17175元),净增2375元,增长23.4%。可以说,我们在诸多方面都实实在在取得了好于预期的成绩。

二是说,2009年具有“拐点”意义,实现了由发展长期滞后走向跟进陕西建设西部强省的步伐的转变。应该说,“十一五”以来,我市经济开始以两位数增长步入发展快车道,从2006年到2008年,我们年年刷新纪录,GDP 增速分别达到10.3%、12.6%、15.1%,但横向比较老在倒数第一或第二、第三的位次,依然处于发展滞后地位;2009年我们的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名列全省中上游水平,比如GDP增速名列全省第二,第二产业增速达17.8%,名列全省第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全省第二,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全省第三,财政总收入完成30亿元,增长15.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9,72亿元,增长29.8%,收入增幅全省排位第五,支出增幅全省排第二等,安康发展第一次实现了由“滞后”到“跟进”的新跨越。三是说安康在2009年的“跟进”发展中,发生了若干深层次变化。(1)经济结构深刻变化。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也由2008年的27.3:32.5:40.2调整为23.9:34.6:41.5,二次产业比重由高于一次产业5个百分点提升到10.7个百分点,经济发展开始步入结构优化的良性发展轨道。长期以来,安康经济结构的演进是非常缓慢的:“八五”末为42:24:34,“九五”末为32:25:43,2004年达26.7:28.8:44.5,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高于第一产业2个百分点;“十五”末为25.8:28.7:45.5,2007年为27.4:3

1.1:41.5,2008年为27.3:32.5:40.2。2004年以来,二产高出一产近1个百分点后,逐年的提升就是1~2百分点左右,2009年提升了5.7个百分点。这证明了我们加速工业化进程、坚持工业主导的理念是正确的。强力发展新型工业是推进我市经济结构演进、调整的根本举措。(2)人均水平显著提高。人均DDP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341元,按现行美元汇率折合1500余美元,大约相当于全国2004年的水平。

(3)突破交通“瓶颈”出现“拐点”,发展条件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境内高速公路加快建设,襄渝铁路复线建成运营,特别是西康高速公路提前通车,通村水泥路突破10000公里,标志着安康大开发、大开放、大发展时期的到来,使安康的发展条件发生了历史性变化。(4)固定资产投资地位有所改善。固定资产投资占到全省投资的4.2%,反映我们在全省投资格局中的比重在明显改善。(5)发展方式有明显变化。一是投资拉动虽仍唱主角,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0%以上,但消费的拉动作用也明显显现。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6亿元,增长19.7%,高出平均增速4.7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57.8亿元,增长19.8%,农村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5.7亿元,增长19.6%,住宿餐饮业增长24.1%,时尚用品消费、汽车消费、装修消费等都成高速增长态势;而且,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1686.7万美元(计划目标任务为1200万美元),增势强劲,增幅全省第一。二是工业主导作用进一步显现。工业总产值162亿

元,增长28%,新增规模企业59户(2008年为28户),增加值63亿元,增长20%,十县区工业总产值增速达56.7%,高于全市28个百分点,县域经济活力凸显;三是新型工业拉动作用明显。清洁能源增长18.1%,新型材料产值增长24.4%,富硒食品产值增长39.5%,安康丝绸产值增长28%,生物医药产值增长27%。四是全面系统规划了安康未来发展,编制出了具有创新意义的十二大规划,新型材料产业规划和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省政府已批复实施,中心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经市人大常委会审定,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已报省上审批,月河川道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实验区、“一体两翼”产业布局、山水休闲度假胜地和旅游目的地、规模特色效益农业、循环经济、富硒食品、水产养殖等规划相继编制完成和印发实施,使安康长远发展步入了科学引领轨道。

2、“拐点”显现:得益机遇、成事在人,最大收获是信心。

2009年我们之所以能实现由“滞后”到“跟进”的跨越,我个人认为有两个方面的基本成因:

一是得益机遇。2009年我们虽然同样遭遇金融危机的影响和挑战,但机遇远远大于挑战,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环境对安康发展十分有利,比如国家宏观政策的大转变,中省政府直接投资加大,产业梯度转移和国内消费结构升级,省委省政府对陕南突破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西康高速的提前通车等等,都是加速安康突破发展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推动和支撑因素。

二是成事在人。首先是市委市政府对形势判断非常准确,机遇意识强,机遇抓得准,敢于弯道超车、乘势而上;其次是发展理念和思路正确,比如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发展、和谐为基本主题,以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为目标,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招商引资为抓手,按照“一体两翼”的空间布局实施“368“重点突破,重视消费拉动,实施规划引领,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人文化进程,等等;三是措施得力、作风扎实,诸多领域的骄人业绩形成了对2009年发展的有力支撑,比如工业的强力扩张(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总产值130亿元,增长31.4%,实现增加值52.08亿元,增长19.6%;支柱产业全面增长;轻工业高速增长,产值增速达42.9%,重工业继续回升产值增速达26.5%;净增规模企业59户,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贡献率达70%),建筑业的迅速发展(2009年,本地资质建筑企业生产增长40.9%,外省在安资质建筑企业生产增长95%,有的拉动了安康建筑业的发展,对GDP增长贡献不断加大),投资的高位运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2.8亿元,增长35.9%,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0%),招商引资的新突破(全国500强的昊华、华润、大唐、华电、延长、雨润、陕煤、陕有色、重钢等大企业集团先后落户安康,全年招商引资签约项目161个,引进资金142亿元,已开工项目155个,到位资金68.1亿元,省外招商引资增幅名列全省第一;招商引资的新突破对安康突破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家纸盒意义),生态旅游发展的新跨越,消费需求的旺盛,改革创新推动(土地经营权流转、林权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创新等),等等。

我想,2009年我们收获最大的是信心,发展的实绩更加坚定了我们的发展理念、思路和信心。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所概括:“基础先行、产业支撑、城乡统筹、民生为本的发展理念更加清晰;新型工业、现代农业、生态旅游、循环模式的发展路径更加明确;规划引领、项目带动、招商引资、改善民生的工作重点更加突出;依法行政、科学决策、依靠群众、真抓实干的工作机制更加健全。”

3、展望2010:机遇依然强劲,“跟进”仍需奋力拼搏。

从机遇和有利方面看:发展基础好于去年,宏观经济环境好于去年,省委省政府对安康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强,在安基础设施投资的硬支撑绝不亚于去年(在建320公里和列入规划的380公里高速公路,以及铁路复线、机场迁建、汉江水电、石泉火电、750变电、气化陕西等重大工程,投资将超过600亿元),我市正在形成的以绿色能源、新型材料、富硒食品为主干的工业格局将成为新一年突破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国家启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全面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加大‘南水北调’水源地生态补偿力度(2007年2亿元,2008年3.9亿元,2009年7亿元,2010年发改委上报的数额是17亿元)等,将成为我们新一年加快发展的助推器;干部群众不甘落后、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的“追赶”将形成巨大的精神推动力,等等。可以说,面对实实在在的机遇,我们没有理由不对2010年充满信心。从挑战和不利方面看:宏观形势向好,别的地区可能摆脱金融风暴影响,跑得更快,商洛、汉中等兄弟地市加快发展的势头很猛,这会给我们构成极大的竞争压力;信贷规模压缩,新上项目门槛提高,基础建设

有保有压,增加了我们上项目、扩投资的难度;虽然我们连续两年保持15%的增速,但我们长期发展滞后,“蛋糕”小,发展基础还是比较差(经济总量仅占全省的3.4%,人均GDP只是全省的一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全省88.6%,农民人均纯收入为全省的96.4%,三次产业结构比中,二产的比重低于全省18.1个百分点),这会对发展形成基础性制约。所以,展望2010,虽然机遇依然强劲,但要实现新的“跟进”仍需奋力拼搏。

4、保持“跟进”:新思路、新举措鼓舞人心。

《报告》在总结经验和科学分析、判断形势的基础上,围绕“跟进”发展与稳定和谐两大基本主题,明确了2010年安康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总体要求和战略举措,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凸显出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

——目标定位“跟进”。《报告》所提出的发展目标,其基本理念是:着眼突破发展,着力保持“跟进”态势。这既是安康人民不甘落后、奋力追赶的共同愿望,也是安康突破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又有扩大投资拉动、新型工业主导、县域经济支撑、城镇建设推动、生态旅游带动、改革创新驱动和省级高新区承载等一系列项目和战略举措支撑,具有现实性和科学性。

——发展凸显“两大主题”。“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促进社会更加和谐稳定”,是《报告》谋划新发展的两大基本主题。突出这两大主题,就是首先要通过“扩投资、兴产业、调结构、促销费”努力保持安康经济“跟进”发展的基本态势,同时通过“深入实施民生工程”、“加速社会事业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等举措奋力实现在“跟进”发展中“重民生、保稳定”的目标,突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推进安康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奠定建设生态、富裕、文明、和谐新安康的扎实基础。

——在奋力“跟进”中转变发展方式。比如发展主调由2009年紧急应对危机的“三保”(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调整为“扩投资、兴产业、调结构、促销费、重民生、保稳定”六句话,单纯的“保增长”变成了“扩投资、兴产业、调结构、促销费”,强调在“跟进”发展中要“把扩大投资和促进消费作为增长的基本动力,把加快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先导工程,把发展新型工业和县域经济作为调整结构的重中之重,把加快城镇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重点,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集中体现了在奋力“跟进”中转变发展方式的新理念。再比如《报告》特别强调,“按照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在扩大投资规模的同时优化投资结构”。这是非常重要的投资理念,对安康持续发展意义特别重大。优化投资结构,是要在投资的不断扩大中,降低政府投资的比重,提升产业项目、尤其是新型工业项目投资的比重。因为,我们在热火朝天的投资增长中,有一个深层忧虑,或者说战略忧虑,那就中省政府大幅度投资期结束后,我们靠什么支撑发展。因此,在扩大投资规模中优化投资结构,就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的题中之意。

——项目负载安康希望,新型工业主导“跟进”发展。投资、消费、外贸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安康发展所处的战略机遇期是以投资拉动为基本特征的,2009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以上,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因此,继续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就成为进一步推动安康“跟进”发展的必然选择和第一选择。扩大投资、“跟进”发展,基本载体、主要载体、第一载体是项目,项目建设是支撑,招商引资是抓手,项目带动战略是统领全局的战略。2010年预期完成的120个重点项目建设,带动360亿元投资全面完成,负载着安康人走向富裕的希望。

2009年工业强力扩张,新型工业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0%,是“保增长”的关键因素。2010年要继续“跟进”发展,必须确保工业、特别是新型工业快速增长。这既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长远要求,又是确保“跟进”发展的紧迫需要。《报告》强调:“把发展新型工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认真落实《陕南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规划》和《安康新型材料产业发展规划》,真正走出一条资源统筹、园区承载、龙头引领、集群推进、循环利用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段表述,既包含着过去的经验和探索,也包含着新的理念和思路,体现了转变发展方式的新要求。比如“资源统筹”、“集群推进”、“循环利用”都是今年首次提出的新概念。《报告》中还有一段话对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作了特别强调:“举全市之力,行非常之策,狠抓8万吨金属镍一期、石泉火电厂一期、雨润200万头肉类加工、陕煤化60万吨富硒矿泉水、白河3万辆汽车组装、旬阳小金河磁铁矿深加工、紫阳10万吨电解锰等产值20亿元

以上具有决定意义的工业翻身项目,实现新型工业的跨越发展。”这里所点的项目,对安康突破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和价值。

5、卒章显志:引安康民歌吹响新的进军号角。

如果说2009年是安康化“危”为“机”、奋起直追的关键年,那么2010年则是安康奋力拼搏、保持“跟进”的关键年。发展的战略态势是“机遇依然强劲,‘跟进’仍需奋力拼搏”,成事的关键还是在人,在人的精神和态度。《政府工作报告》结语中讲了一段催人奋发、感人至深的话:“过去的一年,我们在经受考验中收获了喜悦;新的一年,我们满怀信心踏上新的征程。喜悦已成为过去,道路依然曲折。面对美好的前景和全市人民的期盼,我们必须焕发精神、激昂斗志,一往无前;面对依然落后的现实,我们必须咬紧牙关,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天上没有玉皇,地下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安康人民就是要以这种胆略、气魄和智慧,奋起改变落后。让我们高举科学发展观伟大旗帜,在中共安康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同心同德,砥砺奋进,把突破发展大业不断推向前进,为300万父老乡亲创造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

方市长在这段朴实、坦诚、充满内在张力的结语中,引用了一首安康民歌,借以表达安康人民要奋战2010年的胆略、气魄、信心和决心。我个人以为,这是非常恰切的,也是极富于新意的。对此,我有三点理解:

一是就民歌本身而言,这首安康民歌虽然产生于大跃进年代,但它以质朴、自然、新颖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实践主体不信天、不信地,不畏艰险、勇于拼搏、一往无前的豪迈气概和雄心壮志,显示了历史主人公的自豪感,是一种实践主体不畏艰难险阻、奋斗拼搏精神的集中体现,在诗歌史上是作为优秀民歌而被反复引用的;

二是卒章显其志,方市长的《政府工作报告》全面回顾总结了我市2009年所取得的发展成绩,科学准确地分析了2010 年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明确了2010年我市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工作部署,报告结语中引用这首民歌,恰如其分地表带了安康人民面对“机遇依然强劲,‘跟进’仍需奋力拼搏”的战略态势,勇于克服困难、奋力追赶的坚定信心、坚强决心和豪迈气概;

三是这首民歌产生于安康,作者是安康人,安康人家喻户晓,打着深深的安康印记,带有浓郁的安康文化色彩,彰显着安康人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既使我们倍感亲切、备受鼓舞,又以富于安康特色的文化形式表达了安康人的共同追求、愿景和信念。

我们深信,这个结语将给安康人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也将成为安康人奋战2010的强大精神动力,更将激励安康人为生态、富裕、文明、和谐的新安康而努力奋斗、不懈奋斗!

第四篇:宏观经济回顾与展望

2009-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回顾与展望在强大的刺激政策与存货调整周期的作用下,2009年中国宏观经济成功走出了自2008年3季度以来深度下滑的低谷,实体经济出现超预期反弹,通胀预期开始抬头,资产价格快速提升,宏观经济景气快速回升,但外需下滑严重。预计全年GDP增长8.6%、CPI增长-0.7%,贸易顺差较2008年减少874亿美元。目前,中国宏观经济整体开始进入“政策刺激性反弹阶段”向“市场需求反弹阶段”的过渡阶段。这决定了中国宏观经济超预期反弹具有“政策主导性”、“结构不平衡性”、“动力不稳定性”、“增长要素缺少互动性”以及“总体发展方向的易变性”等特点,未来中国宏观经济将步入“进退两难”的局面,出现“双W轮动”的调整模式,面临多目标约束下的“政策有效组合困境”。依据上述判断,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将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1)总体而言,GDP全年增速将较2009年持续回升,但季度同比增速却与2009年相反,呈现出轻微的下滑趋势,呈现“倒V”型,2010年增长速度将达到9.4%。

(2)在基数效应和政策调整的作用下,投资增速出现回落,但由于中长期投资项目的惯性等因素,2010年投资增速将在25.4%左右。

(3)受消费信心回升、消费刺激政策的持续、收入政策的改革以及收入绝对水平上台阶等因素的影响,2010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名义增速持续提升,达到18.2%,但剔出价格因素之后,消费的实际增速较2009年有轻微回落。

(4)世界经济虽然提前摆脱了经济衰退,但复苏的道路依然漫长。这决定了2010年进出口增速将得到改善,但绝对水平依然较低,贸易总额同比增长11.3%,进口增长13.3%、出口增长12.2%、贸易顺差出现小幅回升。

(5)在经济复苏和货币投放滞后效应的作用下,2010年全社会流动性依然充裕,物价水平和资产价格水平将出现双双提升的局面,但物价水平上涨幅度将明显低于资产价格上涨的幅度。预计2010年信贷总量将收缩至7.2-7.8万亿,狭义货币供应M1增速为17.2%,M2增速为18.3%,CPI增速为2.4%,GDP平减指数为

2.9%。2010年,中国没有明显的通货膨胀问题,资产价格的高涨可能成为关注的重心。

第五篇:中日关系回顾与展望

中日关系回顾与展望
四川省三台中学校 刘丹 日本是中国的东邻,位于太平洋西岸,是一个由东北向西南延伸的弧形岛国。中日之间 的交往有着悠久的历史,成为友好邻邦应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一、古代,中日友好源远流长 古代,
在古代,日本深受先进中国文化的影响。据日本的考古资料证实,秦汉时期,中国的水稻及其耕作方法,铁器、青铜器及其冶炼 铸造技术等陆续传到日本,这是中日之间历史上最早期的经济文化交流。据中国文献记载,大致在公元前后(西汉末东汉初)中日交往逐渐发展起来。《后汉书》载,公元 57 年日本曾 遣使到中国通好,汉光武帝“赐以印绶”。《魏志·倭人传》记载,三国时,日本耶马台国曾四次遣使至曹魏访问,曹魏也两次遣 使回访。东晋南北朝时,日本大和国朝廷派使多次到南朝刘宋访问。也有不少中国人先后经 朝鲜移居日本。中国移民带去了多种先进的手工技术,尤其是养蚕、织娟、制陶等技术,大 和朝廷还聘请中国纺织工匠到日本传艺。中国移民为大和时期日本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 献。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当时中国封建政治制度完善,经济发达,国力强 盛,深深地影响着亚洲各国。日本朝廷不断派遣使团和留学生、学问僧来到中国,学习中国 先进的文化制度。隋朝时,公元 608 年日本派遣小野妹子赴隋修好,第二年隋炀帝遣裴世清 回访,受到日皇的隆重接待。后日本又两次派出遣隋使,并开始派遣留学生与学问僧。唐朝 时,从 630-894 年的二百多年间,日本共任命过 19 次遣唐使,遣唐使团人数众多,有时多 达五百名。这些人在中国全面学习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思想和科技文化,回国后对日本的 社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如唐初回到日本的学问僧南渊请安、留学生高向玄理等人曾在大化 改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向中国学习的基础上,日本全面移植中国高度发达的文化制度,公元 646 年日本进行大化改新,仿照唐朝律令制度,建立起以天皇为首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 权制度,日本进入封建社会。隋唐时期,中国文化对日本影响深远。奈良时期和平安时期日本的政治、经济、法律、教育制度都具有显著的唐制特点。“唐犁”“唐纸”“唐墨”等名称大量出现在日本语言里。、、从七世纪时起,日本就用中国历法来指导农业生产。日本的都城京都也按照长安城的式样设 计修筑。唐代的服饰、烹调方法、座具等也在日本社会的日常生活中流行。日本的语言文字 也很多来源于汉语和汉字。中日两国人民在交往中结成了深厚的友谊。八世纪的日本留

学生阿倍仲麻侣长期住在中 国,与李白、王维等交往甚密,友情很深。吉备真备留唐二十年,精通唐代各种学问,回国 后大力地传播唐朝文化。唐朝高僧鉴真应邀赴日,从 743 年起曾五次东渡,均遭失败,且双 目失明。但为了中日友谊,又进行了第七次东渡,终以惊人毅力战胜恶浪得以成功,于 754 年到达日本,受到日本朝野的热烈欢迎。鉴真在日本 10 年,广泛介绍了中国佛学、哲学、医 学和建筑学等各方面的知识,它主持和指导下建成的仿唐建筑——唐招提寺,是中日两国人 民友好交往的见证。鉴真的名字和阿倍仲麻侣的名字一样,作为中日友好的象征一直铭记在 两国人民的心里。唐末由于中国政治动荡,日本停止派遣唐使,禁止日船外航,两国关系出 现低潮。但是两国民间的商贸往来却从未中止过。

宋元明清时期,中日两国的经济文化交往仍十分密切。从北宋末年起,两国关系走向正 常化,相互往来日趋频繁,经济文化交流十分活跃。中国输往日本的商品主要有丝织品、铜 钱、香料、药品、文具、以及各方面的书籍。中国的印刷术,茶种及种茶技术也传到了日本。日本输往中国的商品主要是沙金、水银、硫黄、工艺品等。从元末到明朝中期,日本“倭寇” 骚扰我国东南沿海,使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受到了严重的干扰。为维护中日贸易的正常进行,两国政府曾进行过“勘合贸易”,中国政府发给日船名为“勘合符”的特许证,规定日船来中 国贸易必须出示此证才能得以正常贸易。从明末到清朝前期,日本德川幕府统治时期,对外 实行锁国政策,但中日之间的交往仍然十分频繁。从以上可以看出,中日两国自古以来就是友好邻邦,虽然其间也出现了元朝统治者的侵 日和日本丰臣秀吉的侵朝等有损两国关系的事件发生,但毕竞时间不长,影响不大,中日之 间的友好交往一直是两国关系的主流。

二、近代,日本崛起加紧对华侵略近代,

(一)推翻幕府维新自强 公元 12 世纪末日本进入由武士阶层掌握实权的“幕府”时代,天皇成为傀儡。17 世纪 以来,德川幕府统治日本,对外实行锁国政策,造成日本的落后。19 世纪中叶,美国首先打 开日本的大门,西方列强相继迫使日本签订许多不平等条约,日本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的空前激化,幕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具有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 想的中下级武士和有很强实力的西南藩主结成了倒幕派,在“尊王攘夷”“富国强兵”的口、号下掀起了倒幕运动,并取得了胜利,建立了明治政府。为巩固政权,从 1868 年起,以中下 级武士为首的革新派

派实行了“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时的日本,正赶上第二次工业革命,由于 政府大力推行“殖产兴业”“文明开化”政策和大力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等,日本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很快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二)天皇专制缺乏民主 明治维新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为进一步巩固 以天皇为首的新政权,1881 年 10 月明治政府发布天皇诏书,宣布召开国会并制定宪法。1882 年 3 月派伊藤博文等人赴欧洲考察西方各国宪政。最后以最反动的普鲁士宪法为蓝本,制定 了《大日本帝国宪法》,1889 年以天皇的名义正式颁行。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帝国的 根本大法。它确立了日本式的君主立宪制──近代天皇制。《大日本帝国宪法》由七章七十六 条构成,最大特点是明确规定天皇至高无上的地位和集政治、军事、法律、外交大权于一身 的无限权力,并使之带有神权色彩。可见近代日本实质上是一个君主专制国家,极其缺乏民 主性。

(三)富于侵略不断扩张 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并在政府的扶植下,很快产生垄断,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日本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但日本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 基础十分薄弱,又缺乏资本的原始积累,且国内市场狭小,资源贫乏,而资本主义的发展却 需要广阔的市场、资金和资源。为此,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的明治天皇政权,只有从对外扩 张中寻找出路。军部则是日本帝国主义对外发动战争的主要推动者。1874 年,日本发动侵略 中国台湾的战争,迫使清王朝与之签订屈辱的《北京条约》,以五十万两白银的赔款作为日军 退出台湾的条件。此后,日本逐渐形成以“征韩侵华”为核心的大陆政策。1876 年强迫朝鲜 订立《江华条约》,攫取治外法权和领事裁判权等。1894 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强迫清王

朝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规定割占中国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赔款白银二亿两 及开埠通商等特权,这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和半殖民地化。1900 年日本参与八国联军 侵华战争。1904 年在美国支持下,日本发动日俄战争,大大扩展了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势力范 围。1910 年日本正式侵吞朝鲜,把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从此,日本帝国主义走上了与欧 美列强争夺世界霸权,首先是侵略中国称霸亚洲的军国主义道路。1927 年,日本军阀炮制了 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扬言: “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 中国”。1931 年 9 月 18 日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

事变,第二年扶植了以清废帝 溥仪为傀儡的伪“满洲国”,把中国东北变成了日本的殖民地。此后日本侵华步步深入,终于 在 1937 年 7 月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了包括中国在 内的亚洲许多国家,并向太平洋扩张,与德意法西斯沆瀣一气,企图重新瓜分世界,与全世 界人民为敌,在中国人民、亚洲各国人民及全世界人民的联合打击下,1945 年 8 月 15 日宣 布无条件投降。近代日本对亚洲各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

三、二战后,中日关系在曲折中发展 二战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日本军国主义受到沉重打击,战后日本进行了民主改革,1947 年 5 月 日本实施新宪法,由绝对天皇制国家变为以天皇为国家象征的议会内阁制国家,逐渐走上资 本主义民主化道路,但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扶植和包庇下,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并未得到 彻底铲除,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20 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日本极右势力又沉渣泛起,拒不承 认对亚洲各国的侵略,美化侵略战争的历史,并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日本是中国的邻国,又 是亚洲及世界上的经济强国,如何发展中日关系,实现睦邻友好是中国对外关系中的重要课 题。

(一)二战后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中日关系 二战结束至新中国成立前夕,中日关系并未受到重视。当时,中国人民沉浸在抗战胜利的喜悦之中的同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在美 国的支持下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推翻国民党反动政权,建立一 个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是头等大事;对于国民党而言,则要镇压人民 革命力量,维护其反动的独裁统治。解决国内矛盾是这段时间中国面临的压倒一切的主要问 题,无暇顾及中日关系的重建。五十年代中日之间处于冷战状态。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出于反共反苏的需要,在对日本进行民主改革的同时,加强了对日 本的政治、经济扶植,力图把日本建成反共反苏的基地,五十年代中日之间处于冷战状态。1951 年 9 月,先是美国在排除我国参加的情况下召开旧金山对日和会,片面通过对日和约。接着美日又签订安全条约,结成军事同盟。周恩来外长发表声明,指出对日和约是“非法的”、“无效的”。1952 年 4 月,日本政府同台湾当局签订和约。5 月,周恩来外长发表声明,坚决 反对日蒋和约。1957 年 6 月初,日本首相岸信介访问台湾,支持蒋介石“收复”大陆。7 月 25 日,周恩来外长会见日本记者驳斥岸信介敌视中国的政策,指出这是干涉中国内政的行为。在五十年代,中日之间民间贸易和文化交

往有一定发展,中国为改善两国关系作了不少 努力。1952 年 6 月,我贸促会同日本促进中日贸易三团体签订第一个民间贸易协议。1954 年 10 月,李德全、廖承志率中国红十字会代表团访日,这是我民间代表团首次访日。1955 年 4 月,我渔业协会同日本日中渔业协议会签订民间渔业协定。1956 年 4 月,毛泽东主席发布命 令,公布全国人大关于处理在押日本战犯的决定。月,6 周总理宣布除 45 人外,全部释放 1017

名日本战犯。1958 年 5 月 2 日,长崎发生日本右翼侮辱我国旗事件。中日贸易曾因此中断。7 月 7 日,中国提出中日关系政治三原则:日本政府停止反华言行;停止制造“两个中国” ; 不阻挠两国关系正常化。1959 年 9 月,周总理同日本前首相石桥湛三签署会谈公报,确认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会议十项原则,改善两国关系,促进人民友好。10 月,自民党顾问 松村谦三访华,支持周总理和石桥湛三的会谈公报。

(二)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逐渐走上正常化的道路。1960 年 8 月,周总理会见日本贸易界人士,提出对日贸易三原则:政府协定;民间合同; 个别照顾。1962 年 11 月,中日签署发展民间贸易备忘录。1971 年 10 月,我国提出中日复交 三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神圣不可分割 的一部分; “日蒋和约”是非法的、无效的,必须废除。1972 年的中日建交谈判中,中国放 弃了对日的战争赔款要求。1972 年 9 月,田中角荣首相访华,中日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声明,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1978 年 8 月,《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1979 年 12 月,大平正芳首 相访华,承诺向我提供第一批政府贷款。从此,中日之间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

(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既有发展又有曲折。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道路。此后,中日交往日益增多,但并不一凡风顺。1980 年 5 月华国锋总理访日,这是我 国总理首次访日,并商定召开中日政府成员会议。同年 12 月首届中日政府成员会议在北京举 行,至 1987 年 6 月中日双方共举行了五次中日政府成员会议。1982 年 5 月赵紫阳总理访日,提出中日关系三原则:和平友好;平等互利;长期稳定。6 月,日本文部省在审定教科书时 篡改侵略中国的历史,引发第一次教科书事件。9 月,铃木善幸首相访华,表示日中关系已 进入成熟时期,关于教科书问题,日本政府将按照《日中联合声明》的精神负责尽快加以解 决。1983 年 11 月胡耀邦总书记访日
,同中曾根康弘首相确认中日关系四原则:和平友好、平等互利、长期稳定、相互信赖。并决定设立中日友好二十一世纪委员会。1984 年 3 月,中曾 根首相访华,决定向我国提供第二批政府贷款。1984 年 9 月,中日友好二十一世纪委员会首 次会议在东京召开,迄今为止已召开十五次。1985 年 4 月彭真委员长访日,这是我国全国人 大常委会委员长首次访日。1988 年 8 月,竹下登首相访华,承诺向我国提供第三批政府贷款。1989 年 2 月钱其琛外长以杨尚昆主席特使身份参加裕仁天皇葬礼。1989 年 4 月,李鹏总理访 日,明仁天皇在会见时谈到中日间不幸历史时,第一次以“表示遗憾”这种表达方式向中国 道歉。1989 年 7 月,日本参加西方七国对华制裁:冻结第三批政府贷款,停止高层往来。

(四)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中日关系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因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中日两国的共同发展存在重重障碍。在日本看来,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国政局稳定、经济持续发展、社会进步,改革开 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20 世纪 90 年代是中国腾飞的十年,而日 本则是萧条的十年。西方一些反华势力炮制出莫须有的“中国威胁论”。这给日本国民带来了 心理压力和不平衡感,其对华防范与对抗心态油然增大。在中国看来,中日经济相互依赖日益加深的同时,政治摩擦和感情冲突也呈现上升之势。日本长期否认或美化对华侵略历史,在台湾问题上违返一个中国原则,日美同盟威胁中国安 全,日本对中国钓鱼岛主权及其周边海域权益有觊觎之心、以及与中国在经贸和经济合作领

域存在摩擦等等。其中,历史问题和台湾问题始终是中日之间最敏感的问题。每隔一段时间,日本部分右翼势力便极力推动其政府在台湾问题或历史问题上制造事端,中国政府不得不作 出应有的反应。那些不甚了解历史真相、不懂得其侵略历史严重性的日本新生代领导人对右 翼势力缺乏识别能力,自己又缺乏对历史的反省,还误以为亚洲各国揪住历史问题不放,甚 至认为这些国家在打“历史牌”。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日本在历史问题、台湾问题和钓鱼岛 问题上接连作出的一系列举动,把中日关系推入了低谷。这些都大大地影响着中日关系的正 常发展。

四、目前中国面临的问题和对日外交策略
目前中国仍然要坚定不移地执行改革开放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改善人民的生 活,并同时加紧进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一个 民主而强大的中国才是我们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但中国的改

下载2014―2015年中国旅游安全形势回顾与展望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2015年中国旅游安全形势回顾与展望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回顾与展望作文

    回首过去,我思绪纷飞,但是我我问心无愧,尽管有太多的精力挥洒在昨日的流程上。立足今日,我自信满满,胸有成竹。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回顾与展望作文,欢迎大家阅读!篇一:回顾与展望作文20......

    本学期学习回顾与展望

    本学期学习回顾与展望本学期是一个特殊的学期,是线上与线下结合的一种学习方式。我的感受是在家上网课时很轻松,但到了学校才发现所剩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已经临近期末,本课的课程......

    国有企业改革:回顾与展望

    国有企业改革:回顾与展望 提要:1998-2008十年间是中国推进国企改革力度最大、成效最明显的时期。在此期间,中国国有企业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原因在于,这十年中国大力度进行......

    集团文体活动回顾与展望

    集团文体活动回顾与展望近年来,自集团组织文体活动以来,受到了集团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同时在集团广大职工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下,文体活动建设发展迅速。 富有内涵、生动有趣的文......

    村民自治_回顾与展望

    年 第期 调查与研究村 民 自 治 :回 顾 与 展 望郝涛十七大报告指出,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 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是社会主 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是社会主义民......

    回顾与展望(5篇范例)

    “ 为党献礼之我们的回顾与展望 ” 主 题 团 组 织 活 动 策 划 书 ···支部 · 一、 活动背景、目的 开学转瞬已经三周了,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对第一学期进行回顾与反......

    回顾与展望(合集五篇)

    回顾2012年,我市老龄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工作方针,紧紧围绕“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生物医学工程回顾与展望

    生物医学工程回顾与展望 生物医学工程回顾与展望 发布时间: 2003-4-14作者:杨子彬 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 Engineering,BME)是一门生物、医学和工程多学 科交叉的边缘科学,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