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研论文《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 扎实推进酒钢与时俱进》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扎实推进酒钢与时俱进
摘要: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明晰了未来五年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前景,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本文结合五大发展理念,着眼于推动酒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企业主体,地方组织、中央支持,依法依规,综合运用市场调节机制、经济调控手段和法治管理办法,因地制宜、因材施策,有效解决化解过剩产能进程中可能出现的诸多问题,建立健全市场调节产能的长效机制,增强酒钢发展动力,推动钢铁企业脱困发展,进而为构建生态的经济大环境做出贡献。
关键词:五大发展理念;过剩产能;酒钢集团;化解;
引言:钢铁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投资带动、吸纳就业、产业关联中的作用不可小觑,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随着外部环境的持续恶化,钢材市场需求回落,其中产能过剩问题尤为突出,钢铁企业面临的经营任务困难、产销错位等问题日趋凸显。今年2月份中央出台了《国务院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以下称《意见》),《意见》指出,在近年来淘汰落后钢铁产能的基础上,从2016年开始,用5年时间再压减粗钢产能1亿—1.5亿吨。《意见》的出台,对于身陷囹圄的酒钢可谓雪中送炭,对于整个钢铁行业今后的良性发展是一副良药,更是一副猛药。过剩的产能已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正向发展,从接踵而至的政策不难看出,中央对去产能的决心犹如猛药去疴般坚定,对改革的勇气犹如刮骨疗毒般坚强。当然,改革是伴生着痛苦的,也会出现种种问题,比如当地政府的不配合,下岗职工的安置问题,土地资源的闲置问题等。如何协调好以上问题,本文对此均有论述。《意见》是党和国务院高度重视钢铁行业的发展并全面客观地分析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内外经济形势而得出的理论性宝典。为今后钢铁行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了文件指导,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则将 “文件”付诸实践。酒钢集团作为西北最大的钢铁联合生产企业,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结构性改革、抓好去产能任务的决策部署时,可以说是喜忧参半,喜的是,可以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通过开展国际产能合作转移部分产能,实现互利共赢;忧的是,企业庞大,分支众多,设备人员分散复杂,政策实施难以为继。对出现的诸如此类的问题,下文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方面来分别阐述:
一、创新发展,是引领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2016年3月5日,总书记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发展理念是方向、是钥匙,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同时,创新发展居于首要位置,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对酒钢来说,创新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创新直接关系其生死存亡。在《意见》出台以来,酒钢集团乘势前进,一举突破了多个技术难题。碳钢新产品及差异化产品占比首次接近30%,不锈钢差异化产品达到32%,相关产品已进入汽车、家电、厨卫、电梯、装饰等领域,并形成了稳定的供货能力;汽车用冷轧带钢、超纯铁素体不锈钢、核电用不锈钢等产品开发稳步推进;装备制造产业在风力发电、光伏等新能源产业主体部件制造上实现突破,产品市场拓展能力明显增强。另外,集团公司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紧密结合,鼓励引导下岗职工创新创业,点燃了下岗职工的创业热情,为酒钢集团去产能、调结构、职工安置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协调发展,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本质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钢铁企业历经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而今面临着一系列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摆在面前的就是地方政府对钢企的错误庇护,致使去产能政策形同虚设,严重影响钢企的健康发展。有的地方政府为保稳定,求政绩,促就业,在去产能的过程中,实行地方保护政策,更有甚者暗自给“僵尸企业”注血,这对钢企去产能可以说是隔靴搔痒,也不利于整个钢铁行业未来的发展,严重违背了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十八届五中全会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出协调发展理念,旨在补齐发展短板,解决发展本质问题,是立足长远、谋划全局的战略考量。国务院出台《意见》,正是针对当前钢铁企业存在的此类弊病而开出的良方。地方政府唯有正确认识协调发展的本质,积极落实中央下发的政策,才能还群众以安乐,还企业以发展,还经济以上行。
三、绿色发展,是企业实现生态发展的必要条件
“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意见》指出,钢企要严格执行环保、能耗、质量、安全、技术等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达不到标准要求的钢铁产能要依法依规退出。企业发展的全面不全面,生态质量是关键,企业要有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切不可为了眼前的利益牺牲了赖以生存的环境。对于酒钢来说,只有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才能更加自觉地推动企业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才能朝着绿色酒钢、百年酒钢的宏大远景大踏步前进!
四、开放发展,是企业共同富裕的最佳选择
“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开放发展,是中国基于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历史总结,也是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必由之路,随着企业内部活力的逐步释放,酒钢集团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机遇,依托技术、人才、地域等优势,积极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着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向西拓展中亚、非洲等海外市场,极大地盘活企业经济,有效地拉动了部分企业经济,推动了企业员工转业安置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共享发展,是企业全面发展的必然结果
“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共享发展就是要解决企业公平正义问题,追求以民富带动企业发展。《意见》下发以来,企业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协商薪酬、轮流顶岗、培训转岗等方式,缓解职工分流压力,以公平正义来应对企业发展中出现的难题,让职工共同参与,凝聚共识,若职工都有持危扶困之心,那么企业方能安于磐石,定将成就千秋大业。
结论:本文以“五大发展理念”解决酒钢集团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为主要内容。把创新摆在酒钢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就能实现发展动力转换,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科学的问题,正确处理发展中的各种关系,就能在协调发展中拓展发展空间,形成永续发展新结构。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增强企业的责任意识,为企业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空间问题,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形成互利共赢的格局,实现企业的快速稳定发展。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企业公平正义问题,让每位职工享受发展的成果。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面对当前经济形势,酒钢集团唯有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结构性改革、抓好去产能任务的决策部署,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进一步化解自身过剩产能,积极推动钢铁企业实现脱困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加生态的经济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拥有一个更加辉煌的明天!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11 【2】龙明洁.“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N].解放军日报,2015-11-12(10).
【3】国务院.国务院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EB/OL].http://,2016-02-04/2016-06-10.【4】 《酒钢党群工作》.嘉峪关:酒钢集团党委宣传部,2016.
第二篇: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脱贫攻坚
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脱贫攻坚
脱贫攻坚进入夺城拔寨阶段,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我们提供了方法论,明确了路线图。深刻理解、全面把握、精准践行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战略思想,应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处理好一些涉及重大问题的诸种关系。
创新理念
一应处理好脱贫与致富的关系。脱贫与致富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脱贫是生存问题,致富是发展问题;脱贫是公平问题,致富是效率问题;脱贫是政府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的职责,致富是市场规律、能力角逐的结果;脱贫必须采取特惠性政策应保尽保,致富只能运用普惠性制度公平竞争;脱贫,政府必须全面兜底,确保生存权,致富,政府只能创造软硬环境,提供发展条件,不可全部包揽;脱贫,必须微观,精准到户到人,致富,只可宏观,针对大环境,搭建好有利致富的市场平台;脱贫的责任主体应是以县为单位的“块块”,致富的责任主体应是从上到下各涉农部门的“条条”及社会各方力量。在脱贫问题上应重点抓好四件事:一是基本生活保障,二是基本住房保障,三是基本教育保障,四是基本医疗保障。在致富问题上应突出抓好三件事:一是改善条件,二是提高能力,三是创造机会。
二应处理好个体与集体的关系。扶贫开发应既重瞄准个体,更重扶持合作。不合作无法抵御来自市场、自然、政策及国际的风险。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经历了“合—分—合”的变迁,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必须实现从“组织农民”向“农民组织”的飞跃,让农民由“被动参与”变为“主动合作”,成为合作组织的真正主人、主导和主力。1898年光绪曾发上谕“各州府县力推农会”,1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需要在这个问题上做出努力。尽管目前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100多万家,但贫困地区数量太少、体量太小的问题依然需要下大功夫解决。
三应处理好死钱与活钱的关系。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是必须的,但要想稳定解决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还应推进政策性金融批量注入贫困地区,并大力发展互助合作式民间金融,把小钱变大钱,把死钱变活钱,让农民在世界货币战争的“正规战”中学会“游击战”,让九亿人口的中国农村不再成为货币战争的盲区。要克服贫困地区存贷比高达70%-80%的恶性循环现象。皮凯迪在《21世纪资本论》中指出,近100年来,人类社会财富增长了8倍,而富人的财富增长了128倍。在金融成为经济的重要主导时代,中国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农村没有较大规模的“活钱”注入,财富的增长就不可能有大的起色。
协调推进
一应处理好短期与长期的关系。物理学上有能量守恒定律,在一定历史阶段,财富也是守恒的,而财富的分配则是不均衡的,有人富就有人穷,有人穷就得扶。贫困是一个相对概念,是一种动态现象,既要打攻坚战,还要打持久战。要不断强化扶贫开发是国家意志、国家理念、国家战略的政治导向。中央明确提出,通过五年攻坚,到2020年实现“两个确保”(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是基于现行标准的确保。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扶贫标准会不断调整,每调一次就会有新的贫困人口出现。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必须深刻认识我国贫困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即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定程度上的贫困问题仍然会存在。对于总书记的这一论断应全面准确理解和把握,决不能把扶贫开发当成一冲锋就能彻底解决的短期行为,应充分认识到扶贫开发是一个国家永恒的课题这个社会现实,从法律、政策及理论架构方面建立扶贫开发的支撑体系。
二应处理好口袋与脑袋的关系。“读书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已在贫困地区流行。口袋装满了,脑袋空着,口袋照样会瘪下去,只有先让脑袋不断充实起来,才能让口袋持续膨胀起来。首先,引导舆论重视知识,在全社会营造一个“让有钱人读书,让读书人有钱”的氛围,把“经济人社会”改造成“知识人社会”。决不能让“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现象重演。其次,从制度上规正人们对知识的偏见。凭什么会种田会养鸡会养猪是低素质,会弹琴会唱歌会跳舞是高素质。再次,从体制机制上确保人们对知识的获取,强化基础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强化职业教育,让农民学以致用;强化农村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第四,改精英教育模式为生存教育模式。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从小就学习掌握一项生存与发展的技能,克服千军万马都挤一条高考独木桥的弊端。
三应处理好对上与对下的关系。对上负责就是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将上面的要求与下面的实际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对下负责就是要瞄准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区域的实际需求去雪中送炭,让“顶层”的温暖真正传导到“基层”的百姓。扶贫开发的目标是基层贫困群体,我们党的宗旨就是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只有对下负责才是最好的对上负责,不能对下负责,就是对上失职。在具体工作中,既要注重多少人脱了贫这个“数字面子”,更应紧盯始终让所有穷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个“实惠里子”,确保让贫困人口有真正的获得感。
绿色引领
一应处理好温饱与环保的关系。在“温饱”已基本不成问题,“环保”却成了问题的今天,必须按照总书记“两座山”的思想,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决不能让“环保”成为“温饱”之后的“瘟疫”。“温饱”问题好解决,“瘟疫”问题解决起来可就难了。一是该堵的堵。如果引进来项目影响水绿山青,即使是金山银山也应拒之门外。二是该罚的罚。实行“反向激励”,严格落实责任终身追究制,避免“公地悲剧”成“公共悲剧”。三是该补的补。政府应拿出真金白银,尽快补齐环保设施和监管能力欠缺的短板。四是该给的给。政府应从环境的外部性去考量,借鉴国际上“碳交易”的做法,要求发达地区给生态保护地区合理补偿,而不是象征性地搞一点安慰。
二应处理好大开发与大开挖的关系。地下挖煤、劈山开矿是实现脱贫致富的有效方式,但大开发并非只是简单的挖掘地上地下资源,它可以是人力资源的开发,也可以是新兴产业的开发;可以是无中生有的再造,也可以是传统技艺的继承。当务之急,应从挖地开山的“大开挖”转向无形资源的“大开发”,如发展乡村旅游、深化农产品加工、活化传统技艺。乡村旅游是中国农民的第三次创业。第一次创业是发展乡镇企业,第二次创业是进城打工。开发乡村旅游的第三次创业将使中国农村发生“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应从注重物的改造转向人的改造,通过“人”的发展,解决“口”的问题。杜甫当年感叹“国破山河在”,我们今天决不能让“国在山河破”。
开放互动
一应处理好职能部门与涉农部门的关系。中国扶贫开发大抵分为三个阶段,1986年以前是通过五个“一号文件”推行普惠式扶贫;1986年开始各级成立扶贫机构,扶贫进入有组织、有重点、有步骤的扶持时期;自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各涉农部门已由过去的配合扶贫变为扶贫主体,每年投入的资金比专项扶贫资金要大得多。各涉农部门应按照总书记五个一批的要求,实行“谁的孩子谁抱走”,把部门资金和项目重点投放于贫困地区,勠力同心为贫困地区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应处理好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的关系。总书记多次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各级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但是,政府决不能在攻坚战中大包大揽,单打独斗,应全面发动社会广泛参与,可以进行荣誉激励,可以花钱购买,也可以引进第三方等措施,让一切愿意投身扶贫事业的个人、企业和社会组织能为、可为,让各级政府部门和各类社会组织尽显其能、相互配合、协力攻坚。
三用处理好财政拨款与社会捐助的关系。扶贫需要巨大的财力支持,仅靠财政拨款还远远不够,应充分发动社会广泛募集资金。美国每年的社会捐助和财政收入基本相当,我国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空间,《2016年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大学社会捐赠总额在750亿元人民币左右,而美国高校仅2014年就获得捐赠374.5亿美元,由此我国社会“众筹”资金的潜力可见一斑。对此,应从道德层面给予激励、从文化层面给予影响、从制度层面予以规正、从法律层面予以约束,构建一套完备的体制机制,引导更多的有识之士主动反哺穷人、帮助穷人、扶持穷人,真正把“达则兼济天下”的传统美德转换成实实在在的扶贫行动。
共享成果
一应处理好穷人经济学与经济学家经济学的关系。经济学家想通过市场降价减少生产,而穷人只会生产某种商品,降价反而会让他们为保收入生产更多产品。本来养五头猪的收入需要养十头才能保住。生产没减少,反而大幅增加了。经济学家都通过提价节约资源,但富人不在乎那点小钱,照样消费,而穷人面对生活必需品的涨价,只能减少其他开支维持生计,不仅没能节约,而且降低了生活水平,更严重的是拖累了市场。经济学家想通过统一标准提高质量,但标准一高成本就高,穷人买不起,只好消费更差的产品。扶贫开发必须真正弄懂“穷人经济学”。懂得穷人经济学,不仅要懂得穷人经济学的特殊性,更要懂得穷人之为穷人的根源。如果还把穷人视为可怜可悲、低等下贱的形象,仍旧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俯瞰他们,以一种怜悯的姿态恩赐他们,而不从本质上去探讨贫困的根源,那么再高深的理论都谈不上懂得穷人经济学。决定一个舰队的速度不是看最快的那一艘,而是看最慢的那一艘。社会不能只研究让有钱人挣到更多的钱,不研究让没钱人挣到生存的钱。只有克服歧视性贫困,才能真正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二应处理好传统穷人与现代穷人的关系。传统穷人解决基本生存可以自食其力,现代穷人则必须支付必要的生活成本。煮饭,传统穷人可以自己捡柴,今天农民工到城市只能买煤买电;喝水,传统穷人可以自己挖井,今天农民工只能买自来水、矿泉水;走路,传统穷人可以多花时间步行,今天的高速公路必须花钱乘车;信息采集,传统穷人口口相传,今天的信息社会要花钱买电视、收音机、订报刊。现代社会制度的设计本质上就不允许存在穷人,但由于各种社会保障的不完善,现代穷人又实实在在存在于现实社会之中,有些人“苟活于生存线之上、生活线之下”,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农民吃不上饭的时候很多,但喝不上水的事从来没有过,今天农民工在城里没钱就很难喝上水。因此,必须为现代穷人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应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保障一批。
第三篇: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基层党建
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基层党建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是引领我国发展实践的“指挥棒”,同时,也是对党的建设的新要求。各级组织部门必须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将其融入基层党建的全过程,努力开创基层党建工作新局面。
以创新理念为引领,破难题、出特色,打造有活力的党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创新理念引领基层党建工作,要在思想观念上认识到,创新不是变频道、兴口号,盲目跟风赶时髦,而是要去形式光鲜之表,务解决问题之实。要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针对抓基层党建主体责任落实不力、党组织整体功能发挥不够、党员队伍活力不足等老大难问题,树立新理念、运用新思维、拿出新举措,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在攻坚克难中见成效、出特色。要以党建制度改革为抓手,注重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以抓项目的方式,打造一批有影响、可复制的党建制度改革项目示范点,以点带面,不断激发基层抓党建工作的内生动力,打造有活力的党建。
以协调理念为引领,统筹抓、补短板,打造有力度的党建。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以协调理念引领基层党建工作,要抓住党委(党组)书记,特别是县委书记这个“关键少数”,通过建立责任明确、措施具体、考核清晰、问责严格的党建工作责任制,树立和增强其政治意识、大局意识、看齐意识和责任意识,使他们更加注重把党建工作放到大局中,放到首要位置来思考、谋划,做到“十个指头弹钢琴”,协调谋划、整体推进基层党建各项工作。要 突出重点、补齐短板。聚焦农村党建这个重点,围绕“强核心、聚民心、促发展”的目标,按照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相统一的要求,探索建立基层党组织创先争优长效机制,全面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以绿色理念为引领,强队伍、清风气,打造有影响的党建。要把“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的理念贯穿基层党建工作全过程,营造风清气正、崇严尚实的基层政治生态。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重点,使党员的身份意识、责任意识、规矩意识更强,让党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更强。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严格落实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对基层干部作风问题较多、群众反映强烈、长期得不到扭转的地方,严肃追究基层党委的主体责任。
以开放理念为引领,聚合力、增实效,打造有质量的党建。要打破就党建抓党建的体内循环、自我封闭、自娱自乐的怪圈,探索推行村(社区)民主协商、村民说事制度等群众参与党建工作机制,让群众有说话的地方、有参与的条件、有监督的权利,并使之经常化、制度化,不断提高群众参与基层党建工作的融合度和实效性,使党建工作贴近民生、顺应民意。同时,要紧跟信息网络时代步伐,以“互联网+”的思维,探索“电子党建”、“数字党建”建设,聚集一切智慧和力量,推进基层党建工作落地见效、提质增效。
以共享理念为引领,惠民生、激活力,打造有温度的党建。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取得人民欢迎、人民受益、人民认可的业绩,不断增强基层党建的生命力、持久力。一方面,要强化宗旨意识,通过完善机关联基层、干 部联群众等精准扶贫措施,用好金牌调解、亲民地图、流动便民服务车、百米服务圈、居家养老等有效服务载体,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推进党建促脱贫攻坚,让党建成果惠及最大多数群众,使他们有更多获得感。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从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党员,尤其是要帮助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和流动党员解决实际问题,切实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力,着力增强党员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打造有温度的党建。
第四篇:关于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意见
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
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意见
“十二五”时期,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以总书记视察*时提出的“三个导向”为指针,以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以品牌农业为统领,坚持三产融合、“四化”同步、五位一体、城乡统筹,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创新农村社会治理,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取得新成就,为赢得全局工作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中央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农业农村改革发展作出全面部署。中发„2016‟1号文件和鲁发„2016‟5号文件,明确提出了 “十三五”时期“三农”工作的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措施,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十三五”时期,“三农”工作既面临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一系列难题和挑战,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形势更加严峻,破解农业资源环境约束、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压力更加巨大,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的要求更加迫切,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缩小城乡差距、确保农村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任务更加艰巨。各级各部门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进一步突出“三农”工作的重要地位,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着力破解发展难题,全面增强创新动力,补齐发展短板,厚植发展优势,推动“三农”工作
不断实现新突破。
做好“十三五”时期我市农业农村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重要讲话、重要批示精神,准确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引领农业农村工作,按照“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和“三个导向”的根本要求,以品牌农业为统领,以安全、高端为主攻方向,创新农业组织形式、发展方式和要素支撑体系,突出抓改革、转方式、调结构、补短板,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推进农民奔小康,大力推进农村可持续发展,不断培植提升比较优势,建设全国现代农业先行区,为我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提供战略保障。
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全面推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走在全国前列;农民生活达到全面小康水平,农村居民收入增幅持续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和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提前完成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攻坚任务,建立起扶贫开发长效机制;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总体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面貌发生根本变化,农民居住生活逐步实现社区化,城镇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一、坚持创新发展,完善农业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1.创新完善农业经营体系。坚持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序发展土地集中型、专业合作型、统一服务型等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采取土地信托、土地合作、土地股份等模式,加快推动土地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集中,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今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0万亩,2020年全市50%以上耕地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完善财税、信贷保险、用地用电、项目支持等政策,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康发展。积极发展家庭农场,确保每年新增300家以上。提升农民合作社发展质量,支持合作社之间再联合、再合作,建立区域性联合社。支持发展农民土地股份合作社,推动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的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创新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和利益联结机制,构建农户、合作社、企业之间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2020年农民组织化程度达到80%以上。
2.加快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着眼提高农业农村经济素质和运行质量,面向农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和全体农民,实施新型农业服务组织培育工程,加快完善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整合农村服务资源,加强服务供需对接,促进各类服务组织与经营主体形成稳定的联结机制。大力发展各类经营性服务主体,引导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利用自身资本、技术、市场等优势,成立农业专业服务公司,推进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稳定
和加强基层农技农经服务机构,充分发挥其为农服务的重要窗口和平台作用。鼓励大学生村官、种养大户、农产品经纪人、农机手等领办创办各类专业化服务组织,不断扩大服务覆盖和辐射范围。拓宽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完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链条,推动土地托管、供种供肥、农机作业、农资配送等提档升级,不断开拓市场预测、信息管理、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等服务。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专业协会、技术团体等开展技术承包、转让、培训、指导等服务。完善政府购买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政策措施,积极向有资质的经营性服务组织购买可量化、可监管的公益性服务,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不断发展壮大。
3.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建设,大力推进育繁推一体化。实施农业科技创新与标准创新工程、精准农业科技示范工程,以优质专用农产品生产技术、设施农业集约高效管理技术、农业生态环保技术和防灾减灾技术为重点,加强科技攻关、集成和试验示范,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围绕粮食、蔬菜两大支柱产业,以提升现代种业产业为重点,支持优势种子企业推进良种科研联合攻关,选育一批适应农业转方式调结构需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努力在种质资源、关键技术、管理经验等方面取得突破。发挥蔬菜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作用,引导种业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组建混合所有制形式的育种平台。2020年全市自主研发蔬菜新品种实现市场占有率70%以上,大宗蔬菜作物品种更新一次,培育适宜直接机械收获籽粒的夏玉米品种2-
个。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开展农药化学品减量化、水肥利用低影响一体化、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技术研究,积极开发高效生物肥料、生物农药、饲料用酶制剂、生物土壤修复剂等投入品。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力量,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建立健全村级农业技术服务站点,完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4.大力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水平。积极运用工业化的成果装备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生产方式新变革。开展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行动,积极推广先进适用节水灌溉技术。加强水系连通工程建设,实施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科学利用雨洪资源,完善水资源保障体系。加强河道综合治理及海堤建设,搞好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增强防洪抗旱减灾能力。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水利建设,扩大开发性金融支持水利工程建设的范围和规模。深化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创新运行管护机制。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推进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开展现代节水农业示范镇创建活动,全面实施农业节水灌溉,2020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达到80%以上。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行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对超计划用水累进加价征收水资源费,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加快发展高端农机装备,推进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和大宗经济作物主要环节机械化,2020年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
5.创新农村社会治理机制。以推进信息公开、扩大有序参与、完善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治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健全村党组织
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稳妥推进多村一社区体制改革,依法有序撤销合并社区内原行政村村民委员会,建立现代社区治理体制。积极探索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完善群众自主议事、自治管理、自我服务机制。全面推进农村社区化服务与管理,健全公共服务、经营性服务、互助性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培育新乡贤文化和良好道德风尚。积极推进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抓好县、镇、村(社区)三级综治中心建设,完善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农村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6.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将职业农民培育纳入全市教育培训发展规划,制定落实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计划,加快建设一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围绕主导产业,按照职业化要求,加大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负责人的培养培训力度,建立资格认证制度,提高其专业技能和经营能力。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农技推广人员、退伍军人等加入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坚持培训、指导、服务相衔接,结合农业生产季节和技术成果推广应用,运用“农民田间学校”、“模拟训练课堂”等方式开展科技培训。依托职业院校、涉农部门、科研机构、大中型龙头企业等资源,鼓励农民就地就近接受职业教育,积极推行定向培养职业农民。推广昌乐县创办职业农民讲习所的经验,完善“菜单”培训模式,强化培训成效。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着力培育一批掌握世界农业先进技术和经营理念、熟悉国际规则的现代农业带头人。
二、坚持协调发展,不断提高现代农业产业素质
7.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围绕解决农业结构性过剩问题,启动实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推动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建立粮食生产核心区,稳定小麦生产,扩大粮改饲试点,建立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推进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选择寿光、临朐开展粮改饲试点示范。在粮食主产区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整合完善建设规划,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将高标准农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予以特殊保护,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纳入各级政府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考核。在瓜菜主产区引进先进设施瓜菜生产技术,培育一批瓜菜精深加工企业,提升瓜菜加工、包装、保鲜水平。在南部山区加快发展果品产业,与扶贫开发、生态建设相结合,提高果品产业综合效益。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优化畜牧养殖结构,科学划定畜禽养殖适养区、限养区、禁养区,结合饲草业发展配套建设草食畜牧业规模化养殖场,完善畜产品加工、冷藏、运销体系,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稳定在30%以上。加快“海上粮仓”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渔业,建设国家级和省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8.坚持三产融合发展。积极引入现代产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以制度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促进农业产加销紧密衔接、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提升。加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
规划的衔接,优化产业功能布局,促进集群集聚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支持农村特色加工业和农产品深加工发展,推进市场流通体系与储运加工布局有机统一。大力发展生命健康产业,推动生产制造、经营服务和消费体验相结合,加快生物农业、健康食品、生物医药、绿色建筑等产业发展,打造现代产业发展新的增长极。推进农业园区化发展,构建集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于一体的农业综合体,打造公司制、混合所有制的现代农业园区,每年改建新建多功能现代农业示范园区60处。选择安丘市作为试点,积极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种养加、产加销、游购娱、生态循环、健康养老一体化发展。
9.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加快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文化创意、农耕体验等农村新产业,不断完善农业功能。制定专项规划,科学合理布局,积极打造都市休闲农业观光圈、“两河”流域休闲农业带、南部山区生态农业园区和农业特色文化园区,开发一批风情小镇、魅力村庄和森林风景区,建设一批农业公园和养生养老基地。支持农村盘活闲置房屋、集体建设用地、“四荒地”、林场等发展休闲农业,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资金入股等方式扶持乡村旅游业发展,着力改善休闲旅游重点村道路、宽带、停车场、厕所、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服务设施。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合理安排。积极开展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创建工作,用三年时间在全市打造60个乡
村旅游示范村或度假项目。
三、坚持绿色发展,推进农业资源永续利用
10.保护和高效利用农业资源。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建立健全农业资源有效保护、高效利用的政策和技术支撑体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用途管制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大力实施农村土地整治,完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全面保护。实施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严格控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推行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划定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和修复。建立全海域的生态红线制度,严格落实围填海总量控制制度,建立自然岸线保有率控制制度,确保2020年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40%,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达到70%以上。加大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力度,实施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工程。
11.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工程,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深耕深松技术,应用土壤调理消毒技术,增施微生物肥料及有机肥料,提高土壤改良成效。在严重缺水地区大力发展旱作农业,采取轮作、休耕、退耕、替代种植等方式,对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生态严重退化地区开展综合治理。加强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到2020年现状浅层地下水超采量全部压减,深层承压水超采量压减50%。实施绿色能源工程,推广“畜—沼—菜”、“畜—沼—果”等循环生产模式,促进农村生活污
水、畜禽污水等转化为优质肥源和绿色能源,建设一批全产业链封闭式生态农业园区。实施清洁生产工程,大力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推动农作物秸秆向生物质肥料、饲料、燃料、原料等综合利用转变。加强农膜污染防治,推广应用光降解、生物降解和光生物耦合降解等农膜,实施机械覆膜,鼓励农民及农业企业回收利用残膜。到2020年全市实现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化肥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主要农作物农药利用率达到40%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12.着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农业的“生命线”,以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为契机,进一步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努力使我市成为全国农产品质量最安全、最放心的地区。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信息平台,实行严格的农业投入品使用管理制度、市场准入制度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扩大产地证明和准出、准入制度覆盖,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完善农业生产标准化体系,实现大宗主要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工、销售全覆盖,今年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程度达到70%以上、2020年达到80%以上。突出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完善县、镇、村三级监管体系,加强执法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大农业投入品监管力度。强化农业投入品市场整治,严厉打击非法生产、销售、贮存、使用高毒高残留禁用农药行为。推行农药经营备案、告知制度和农药销售实名制度,全市农药经营单位及其产品告知率达到100%。健全农产品质量安
全监测制度,继续开展农药残留速测及定量检测。加强动植物疫情疫病监测防控,严防外来有害物种入侵。强化食品安全责任制,把保障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作为衡量党政领导班子政绩的重要指标。
13.加强品牌农业建设。大力实施品牌引领战略,坚持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在更高层次上系统配套相关要素,促进高端高质高效农业发展。全面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以质量效益为中心,加大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品牌经营力度,打造一批知名的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地域品牌。推广农产品区域化管理和标准化体系建设经验,逐步建立覆盖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标准体系。选取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成立***农业品牌联盟,聘请高端专业机构对全市农业进行整体品牌策划、包装和推介。突出粮食、蔬菜、畜牧、果业、苗木花卉、乡村旅游等重点产业,支持农业专业大户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创牌经营,鼓励以镇(街道)、社区、村和规模经营主体为单位注册农业商标,加快培育一批农产品商标。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小微企业、农户等加入行业协会或集体组织,加强集体商标、证明商标的注册、管理和使用,规范质量管理。积极引进有机产品知名认证机构,加快建设一批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基地。加强与荷兰、以色列等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深度合作,打造我市农业国际化品牌。
四、坚持开放发展,拓展农业农村发展空间
14.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抓住建设全国农业国际合作示范区的机遇,深度对接国家战略,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和中韩、中澳自贸区建设,构建我市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加大农产品出口支持力度,扩大特色和高附加值农产品出口,培育出口新优势。支持企业到境外开发利用农业资源,鼓励涉农企业到境外建立棉花、玉米、大豆等原料基地、研发基地和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发展农业跨国公司,推动农业装备、技术、标准、品牌、服务走出去,以参股、并购等形式加入农业全球供应链,打造立足国内、辐射丝路、面向全球的高端农产品营销和服务网络。创新涉农企业对外投资合作财政支持方式,落实出口信用保险保费补贴政策。深化国际标准合作,推动农业标准、合格评定国际互认,鼓励在国外进行商标注册。
15.依托“中国食品谷”提升农业对外开放水平。加快“中国食品谷”建设,发挥对国内外农业优质要素的吸引集成功能、对全市食品业品牌建设的引领功能、对***农业的宣传推介功能。创新食品谷建设体制机制,完善规划设计,加快建设电子商务、研发孵化、仓储物流、综合交易、检验检测认证、综合服务六大平台。以国际食品电商平台为抓手,建立不同层级和品种的交易所(中心)、国内外食品物流交易市场,构建优质农产品的优价实现形式。抓好东亚畜牧产品交易所建设运营,启动国际畜牧产业园、中国—东盟国际食品贸易港、中澳合作食品产业园等项目建设,争取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亚洲区域合作专项基金支持。到2020年,把“中国
食品谷”打造成中国高端食品产业发展的典范、引领区域食品产业发展的龙头、全国性农产品交易中心。
16.加快建立现代流通网络体系。落实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建设专项计划,抓好大宗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建设一批重大商贸流通项目和物流园区,培育价格形成中心和交易中心。完善跨区域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开展冷链标准化示范,实施特色农产品产区预冷工程。建立多渠道农产品交易流通体系,引导大型流通企业到农村建设商贸中心和商品配送中心,构建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的现代商品流通网络。推动农产品公益性市场建设。加强商贸、供销、邮政、交通等物流服务网络和设施建设,加快完善县镇村物流体系,2020年农村物流配送镇街节点覆盖率达到100%。
17.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把电商作为扩大农业开放的重要载体,大力实施“电商进村”工程,搭建农业电商高端平台,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实施“互联网+农业’’专项计划,依托现有流通服务网络和实体中心店,加强与阿里、淘宝、京东等合作,加快培育一批特色电商镇、电商村。大力培植本土农业电商企业,推广农产品拍卖交易模式和网上直销。开展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创建工作,建设一批电子商务县级运营中心和村级服务站,构建农产品网络销售体系,发展农产品网上批发、大宗交易和产销对接等电子商务业务。发挥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的作用,引导涉农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开展境外业务。
五、坚持共享发展,增进农民群众新福祉
18.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把增加农民收入与深化现代农业综合改革、推动新型城镇化、推进精准脱贫等统一起来,努力开拓农民增收渠道, 同步强化社会保障兜底、公共服务托底、基层组织保底工作。深度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完善农民收入增长支持政策,增加农民非农产业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加大对农村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抓住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机遇,将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与农民分享产业链利益相结合,推进农业全产业链经营,使农民更多分享产业融合的增值收益。“十三五”期间,确保农民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每年实现两位数增长。
19.统筹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坚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完善新型城镇化体系,明确不同功能定位,优化公共服务布局,统筹推进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发展。落实扩权强镇措施,加快培育一批小城市和特色城镇。破除制约小城镇发展的财政、金融、土地、人才等体制机制障碍,改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突出以产兴镇,统筹规划建设特色农业、绿色制造业和服务业聚集区,吸纳安置农村居民从事二、三产业。有序推进外来务工人员市民化、城中村和城边村原有居民市民化、农村就地转移就业人口市民化,深化户籍制度改
革,加大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力度,加快农村人口非农化。建立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健全完善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到2020年,全市转移100万左右农业人口,90万人落户城镇,70万城中村、城边村居民完全市民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2%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1%左右。
20.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坚持功能配套齐全、生活服务周全、基础设施安全、治理机制健全和特色鲜明的标准要求,统筹规划建设和改造提升农村社区。落实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按照“一厅一校十室”的基本标准,合理确定服务中心功能,完善教育、养老、医疗卫生、文体活动、商业服务等服务设施。到2018年底,全市农村社区全面建成功能完善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推动县级党政机关公共服务职能全部延伸到农村社区,2020年实现社区化服务与管理全覆盖。推广农村新型社区和产业园区“两区同建”模式,将符合条件的农村社区和企业工矿区纳入城镇体系管理。加快配套完善社区道路、供排水、污水处理、供暖、燃气等基础设施,努力让农村居民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
21.提升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推动城乡公共资源配置和要素平等交换,稳步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坚持公办民办并举扩大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资
源。建立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和农村学校寄宿条件。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落实专任教师“退补相当”政策,深入推进中小学“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推动城镇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重点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开展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试点,加快建设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加强基层医疗服务体系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健全网格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行机制。适当提高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标准、个人缴费和受益水平。完善基层文化设施网络,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农村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建立农村困境儿童福利保障和未成年人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残疾人康复和供养托养设施建设。
22.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推进乡村文明行动,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努力建设农民幸福家园。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完善以奖促治政策,扩大连片整治范围。推行垃圾就地分类减量、资源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推进政府购买服务、专业公司一体化运营,巩固提升城乡环卫一体化成果。搞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与发展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相结合,建立多形式、低成本、高效率的污水处
理体系,2020年村庄污水处理率达到35%。推进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坚持以点带面、镇村联动,确保三年内完成改造任务。大力实施村庄绿化工程,推广绿色建材,建设节能农房。加大传统村落、民居、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力度,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乡村。
23.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统筹资源力量,加大攻坚力度,确保提前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对省定269个贫困村、20.3万农村贫困人口集中开展扶贫,通过发展生产脱贫一批、转移就业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其他通过社会保障兜底实现脱贫。2016-2017年基本完成贫困人口脱贫任务,2018年全部兜底脱贫,2019-2020年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突出抓好精准识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坚持按户施策,切实提高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六、深入推进农村改革,进一步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24.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眼解决农业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的结构性矛盾,按照“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的要求,增加农业有效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满足多层次多元化消费需求。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面向整个国土和各类食物作文章,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发展,形成结构更加合理、保障更加有力的农产品供给机制。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大力发展名优特新产品,加快高端产品、终端产品、绿色产品、智能产品、个性化产品开发,发展高效生态
农业。调整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林牧渔业,增加肉蛋奶鱼等产品供应。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全面繁荣农村经济。
25.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农村集体各类产权确权颁证,认真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历史遗留问题,实现农村所有耕地确权颁证全覆盖。加快推进房地一体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所需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加快农田小型水利工程、村集体公益性设施等确权颁证,2018年底前实现对农村集体各类产权应确尽确、全部颁证。抓好齐鲁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运营管理,强化服务项目设计,加快分支机构建设,努力把农村各类要素资源都纳入交易中心平台交易,促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有序发展。加快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全面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2020年基本完成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任务。抓好昌乐县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和青州、寿光等地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明晰农村公益性设施产权关系,建立健全非经营性资产统一运营管理机制。完善集体林权制度,鼓励发展家庭林场、股份合作林场。
26.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按照“改造自我、服务农民”的要求,加快供销合作社组织创新、服务创新、经营创新和工作机制创新,推动供销合作社由流通服务向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延伸、向全方位城乡社区和农民生产生活服务拓展。搭建和完善农业社会
化服务综合平台,合理规划建设供销社为民服务中心。创新为农服务方式,积极推进供销合作社服务实体化。2016年,全力打造“3公里土地托管服务圈”,土地托管面积达到350万亩,为农服务中心对涉农镇街覆盖总体达到50%左右。2020年,全市为农服务中心达到150个,土地托管面积达到450万亩,构建起综合性、规模化、可持续的为农服务体系。
27.推动金融资源更多向农村倾斜。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拓宽农业农村融资渠道,争创全国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示范区。加快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村普惠金融,降低融资成本,全面激活农村金融服务链条。鼓励涉农金融机构拓展“三农”业务,创新金融产品,加大农村信贷投入。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信用互助业务,搞好农村产业链融资试点,建立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建立支持“三农”融资担保体系,以市再担保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整合全市政策性担保公司和实力较强的民营担保公司,建立“再担保公司—担保公司—金融机构—小微企业”四位一体的担保联盟,完善覆盖全市融资性担保机构的风险分担和转移机制。支持涉农企业依托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全面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28.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开发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保险品种,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渔业保险、林业保险、设施农业保险。探索设立涉农互助型保险组织。开展农业目标价格保险、食品安全责任险等保险试点业务。推广县域
综合民生保险、农村小额信贷保险、农房保险、农村基础设施保险等普惠保险业务,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分担机制和风险准备金制度。探索建立农业补贴、涉农贷款、农产品期货和农业保险联动机制。
29.完善农业农村支持保护体系。继续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确保农业农村投入力度不减弱、总量有增加。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导向功能和财政资金杠杆作用,通过基金、贴息、担保等方式,鼓励金融资本、工商资本、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加大专项建设基金对扶贫、水利、农村产业融合等领域重点项目和工程支持力度。实施涉水涉地资金整合试点,完善整合投入的政策措施,为市级相关涉农资金整合试点探索路子。
七、加快“两河”流域综合开发,优化生态系统、促进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
30.坚持既定发展理念和思路。按照“全域统筹、生态优先、三产融合、四化同步”原则,突出抓好“两河”流域生态建设。实施山丘生态涵养区、湿地生态带、循环经济带、绿色城镇带“一区三带”行动,重点推进交通网络构建、水生态培育、造林绿化、特色产业发展、特色小城镇和新型社区建设。统筹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在适应资源禀赋和生态条件的基础上安排产业园区、城镇社区和基础设施建设,充分体现生态优先、顺应自然,提升生态安全和生态资源保障能力。
31.加快推进堤顶道路、河道整治和重点项目建设。坚持规划引领、道路先行,加快断头路、连接线道路规划建设,2016年完成
“两河”沿岸752公里的堤顶公路建设任务,尽快形成覆盖全流域的高品质现代交通体系。统筹抓好河道整治,增强河道蓄水、供水、水源涵养和水资源调配能力,努力实现水生态平衡。统筹工程措施和政策制度,加快确定的140个重点项目建设。按照绿色、生态、环保的要求推进流域内64个示范社区建设,2016年建成27个示范社区。突出抓好*河市区段开发建设,全面推进河道整治、生态保护及产业布局、镇村规划建设,启动夹河套国家农业主题公园建设,努力将*河市区段打造成“两河”开发的新样板。
32.增强南部山区生态涵养功能。全面实施“封、育、管、改”措施,强化育林植被和水土保持,修复山区生态功能。结合扶贫开发,对25度以上坡耕地加快实施退耕还林还果,大面积增加绿量,重点发展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和特色经济林,消灭宜林荒山。加快山区人口转移,腾出生态发展空间,开展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到2020年,“两河”上游森林覆盖率超过40%、中下游流域森林覆盖率超过30%,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65%。
八、加强和改善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为开创“三农”工作发展新局面提供有力保障
33.提高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农村工作水平。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统筹协调、各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调查研究,把握农业农村发展趋势,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安排和干部配备上向“三农”倾斜,下更大气力抓好“三农”工作。加
强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建设,强化部门、层级间的协调配合。注重选派熟悉农业、了解农村、心系农民的干部进入县、镇党政领导班子,强化“三农”工作领导力量。
34.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认真落实各级党委抓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发挥县级党委“一线指挥部”作用,建立县、镇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实现整镇推进、整县提升。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选好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推行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备案管理,推进村级工作制度化建设。继续推进镇街力量下沉,确保半数以上工作人员下沉到社区,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强化村级工作督查,促进村干部履职尽责。全面推行村会计聘任制。深化包村联户工作,坚持每两年选派一轮“第一书记”,实现对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和贫困村全覆盖。加大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力度,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支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提高村级组织自我保障和服务群众的能力。各级党委、纪委要认真履行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到实处。
35.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巩固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增强开拓创新精神,大兴敢于担当、狠抓落实之风。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的积极性。认真落实联系服务群众各项制度,深入了解农民的诉求和期盼,积极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放手让基层干部和群众探索实践,营造有利于基层创新 的良好环境。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加大督查力度,促进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完善“三农”工作考核体系,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更好调动各地各有关部门做好“三农”工作的积极性。
(此件发至县级)
第五篇: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新时期地方税收工作
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新时期地方税收工作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为进一步做好“十三五”时期地方税收工作,推进税收现代化提供了重要遵循,指明了道路方向。如何将这五大发展理念融汇贯穿于新时期税收工作的全过程、各领域、各环节,引领税务部门积极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各种趋势性变化,全面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着力增强税收服务能力,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与民生发展,还需要我们XX地税在工作实践中持续深入思考、认真践行落实。
一、坚持改革创新,凝聚新的地税事业发展动力 创新,针对的是传统发展方式动力不足的问题。面对新时期新的环境,精准适应新常态,把握引领新常态,如何实现发展动力转型逐渐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唯有创新,能够带来发展的不竭动力,促进发展模式不断升级,推动发展方式切实转变。因而,各级地税部门必须摒弃固有,按照创新发展理念,牢固树立抓改革、求创新的意识,把改革创新作为解决税收工作深层次问题的根本途径。首先,在认识上创新。将创新摆在地税事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成为全体税务干部职工的内在价值追求,就是要从思想
一是促进经济税收协调发展。充分发挥税收宏观调控的职能作用,认真落实鼓励自主创新、能源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统筹城乡发展、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等税收政策, 落实促进供给侧改革的政策措施,助力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正确处理经济税源和收入任务的关系,坚持依法组织收入原则,优化收入结构,提高收入质量,使税收在规模、速度、结构上与地方经济发展相匹配适应, 实现税收与经济良性互动。二是促进管理服务协调发展。牢固树立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的理念、公正执法是最佳服务的理念、纳税人正当需求应予满足的理念,既要坚持依法治税,又要完善纳税服务,不断改进税收管理手段和方式,做到依法、公正、文明执法和服务,拓展纳税服务渠道,丰富纳税服务内容,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促进纳税人自觉依法诚信纳税,提高税法遵从度。三是促进横向部门协调发展。在统筹税务系统外部各方涉税力量方面,坚持党政领导、税务主责、部门合作、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原则,紧紧依靠地方党委政府总体战略规划和决策部署,服务中心、服务大局,不断拓展跨部门税收合作,推进税收协同共治,构建完善的地方税收保障体系,提升税收工作站位,营造良好的税收社会环境。四是促进纵向区域协调发展。在统筹税务系统内部各项税收工作方面,坚持全局上下一盘棋的思想,努力促使各业务领域、各地方区域均衡发展,协调推进当前营改增试点、征管体制改革、金税三
态道德,在自身发展上崇尚绿色节约,推进节能型税务机关建设。大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实施“互联网+税务”行动计划,全面构建以“大数据、大风险、大平台”为核心的现代税收征管模式,拓展囊括税务端数据、第三方数据、互联网数据、企业端数据“四位一体”的大数据源,促进跨界融合、实现部门协同治理,增强数据管税综合应用平台分析及业务功能,提升税收治理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大力推广应用移动办公系统,延伸税收工作空间,实施网上办税、自助办税、微信办税、移动办税、电话办税、邮政办税等多元化方式,推进智能办税,降低办税成本,提速办税服务,为纳税人提供Anytime、Anywhere、Anyway、Anything的4A办税体验。
四、坚持开放融合,拓展新的多维税收发展空间 开放,针对的是发展中自我封闭孤立的问题。坚持开放发展的要求就是要形成深度发展的互利合作格局。我国正以越来越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税务部门参与全球税收治理的天地也更加广阔。立足XX地税工作实际,我们要以更加主动的姿态、更加有为的担当,牢记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神圣使命,在服务开放发展上不断解放思想、放宽限制,全方位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去,积极主动作为服务发展大局。一是深度参与“一带一路”战略。着力落实支持实施“一带一路”的各项税收政策
务机关围绕“税收〃发展〃民生”这一主题,坚持不懈地开展税收宣传,普及税法知识,增进征纳交流,提高了全社会依法诚信纳税意识。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税务部门还要持续发挥有效调节、科学监管的作用,服务共享发展,让社会各界共享税收发展成果。一是始终坚持组织收入中心工作,发挥税收筹集财政资金的职能,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把握历史新机遇,克服面临的压力和挑战,确保完成各项收入任务,为实施民生建设工程、增加社会公共服务供给提供强大财力支撑,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幸福指数。二是努力打造全面诚信税收监管体系,加强与国税、工商、银行、法院、技术监督等部门联建共享,动态跟踪管理纳税人信用状况,健全税收诚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戒机制,让守信纳税人从政策、管理、服务各方面真正得实惠、享便利,进而提升税收信用促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作用。三是持续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打击税收违法行为,营造公平公正的税收法治与市场环境;坚持实施依法治税,推进税收规范化建设,优化和改善纳税服务,形成良好的税收政务环境,让依法行政更多地惠及纳税人。四是积极落实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要求,全面促进改善民生税收优惠政策落地。认真执行促进就业再就业税收优惠、鼓励就业创业税收扶持等政策,为大学生、农民工、城镇就业困难群体等提供更多便捷服务;进一步落实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