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酒中诗仙
酒中诗仙
——浅谈“酒”与李白诗歌的关系 10中文高起本 H100181005王艳露
指导老师:叶志衡
摘 要: 本论文通过对李白诗歌创作中与“酒”相关的诗歌进行简单的总结与分析,试图以此去理解“酒”与李白的生活与诗歌创作的密切关系。纵观人类历史长河,酒与文学一直有着不解之缘。早在汉代,酒便逐渐成为文学艺术的主题之一。而唐代诗仙李白,一生创造了1500多首优秀诗歌,其中包括200多首吟酒诗,抒发了壮志难酬,寄托了人生的快慰与寂寞,以及倾吐浓浓友情等。本论文将从李白的仕途开始谈起,简单地探析“酒”与李白诗歌的关系。
关键字: 酒;李白;诗歌;酒与文学创作
序 言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千古以来,酒作为一种特殊的饮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一个位臵。可以说,酒文化源远流长。然而,人类为什么会发明酒,人类生活为什么那么需要酒?这是一个值得探讨与深思的问题。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而酒精的特殊性质,确实可以使很多人暂时忘却烦忧。伟大诗人当然也不例外,也是凡人,也照样有各种烦忧。
诗仙李白的仕途其实是不得意的。李白是一位极具浪漫主义情怀的的诗人,他不想通过当时一般文人走的科举道路,去获取功名,而是选择另一条富有浪漫色彩的途径,那便是游历,任侠,隐居名山,求仙学道,结交名流,树立名誉,以期一举而至卿相。而且声称“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王安州裴长史书》),他还希求建功立业的宏愿,积极“奋其职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可面对“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的现实,他又不愿与权贵为伍,对媚君误国的达官贵人深恶痛绝。“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便是他不愿卑躬屈膝侍奉权贵的真实写照。又因李白正直和傲慢,却招惹了权贵的忌恨。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说:“丑正同列,害能成谤,帝用疏之。公(李白)乃浪迹纵酒以自荤秽,咏歌之际,屡称东山”。“以诗酒自适”,像“愁来饮酒两千石,寒灰重暖生阳春”(《江夏赠韦南陵冰》)就足以证明,杜甫也说过:“敏捷诗千首,飘落酒一杯”(《不见》),可见李白的吟酒诗也不过是抒发感情,袒露胸襟的一种手段,也是我们研究李白的一手资料。诗以言志,诗与酒一样,都是一种抒发情感的载体。
酒与诗歌的联袂之亲
酒能激发文学灵感。其实,酒与诗有很多的共同点,可以采用相同的意象,都可以是如水一般地柔和、流畅。酒与诗的关系源远流长,以至于翻阅中国诗歌史的章章节节,随时都能闻到扑鼻的酒香。“酒里诗中三十年,纵横唐突世喧喧。”诗酒一家,构筑古典诗词文化。而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诗歌创作最繁荣的时期,酒诗的成就也最为突出。唐代三大诗人都有大量的酒诗,李白两百多首,杜甫三百多首,白居易多达五百多首。“李白斗酒诗百篇”是众所周知的。杜甫嗜酒不亚于李白,两人感情深厚,有酒同醉,有被同盖,携手同游,“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晚于李杜的白居易是个醉吟先生,由于家道富裕,他喝酒比李白杜甫容易多了,而且喝得多是美酒,“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写得很有诱惑力。酒在诗歌中,往往表现为两种主要功能,追求快乐和消除忧愁。李白说:“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便是李白借酒与明月清影共饮,想用一醉来忘却自己心中的忧愁苦闷和孤独寂寞。现代诗人余光中在《寻李白》中说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其他如晚唐诗人罗隐的“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范仲淹的“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都属此类。当文人们夙夜忧叹,举杯邀月的时候,愁绪便借着凄清的月光幽幽地流淌在血液中,又借着酒醉人心,灵感就飘然而至。于是,那些漾满了感情的诗词就呈现在眼前。酒,一度是忧国忧民忧自己的文人们的寄托。酒,还可以让人远离尘世的浮华,平复心头的郁积,回到不要名利、只留真情的实实在在的自我。
酒能壮胆。唐人王翰是一个“豪荡不羁”的人,他喜与才士豪侠饮乐游畋,伐鼓穷欢。至于他在《凉州词》中说“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这虽是说边塞军营中的豪饮场面,恐怕也是为了给士兵们壮胆,让他们在战斗中更加神勇。酒能助兴。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杜甫,是一个连自己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却还一心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人。按理说,他应该是一个满腹忧愁的人,却也有过饮酒助兴的经历:“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或许是明府大人来做客,他太过于感动了。杜牧《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在令人心旷神怡的画面中,酒旗的飘舞不仅给人以动感,使江南春色显得更加生机勃勃,而且它仿佛在挑逗、引诱着游赏山水的人们,在饱览这如画的风景时不要忘记饮酒助兴。
酒能伤情。离别从古至今一直是最为伤情之事。这个时候便需要酒来慰藉自己,以去感伤之情。李叔同的《送别》写到:“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至于写离情别绪的绝唱,那就属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不仅仅将依依不舍的伤感吐露出来,更是表出心中千种辛酸,万般离痛。想以醉酒来忘记这离别之痛,然而醒来之时却是杨柳岸堤、晓风残月。举杯把盏之际,一首首精美的诗,裹着酒香,从肺腑中涌出,并从而交汇成中国古代诗酒文化的美妙乐章。从而酒把诗词带入一个新的领域,酒引领了寄托于诗词中的情绪:让喜者更喜,悲者更悲,让读者的心因酒的寓意起伏。当我们读懂了诗词中的“酒”时,就读懂了这篇诗词的灵魂,也读懂了这些诗词大家本人。
饮酒想起诗,赋诗想起酒。
诗是吟的,酒是品的。好诗要慢慢吟诵,好酒要细细品味。好诗如好酒,耐人寻味;好酒如好诗,让人陶醉。吟好诗,品好酒,不但是古人,也是今人的一种美的身心享受。
诗因酒而醇美,酒借诗而欲狂。酒与诗自古就是一对天然的联袂之亲。早在3000多年前,被称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其中《周南•卷耳》就有了“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永不伤”的诗句,意为:“登上高山梁,吾马眼迷茫。且酌杯中酒,免我心悲伤。”其中“兕觥”是指盛酒的器具。酌可以理解为登上高冈的妇人为思念远离家乡的亲人在此斟满酒,也可理解为代以远离未归的亲人在此喝下这斟满的酒。欲借酒怀念远离的亲人,就如现有人说是,感情都在酒里。酒在这里通过诗语,成为凝聚情感的象征。唐代的戴叔伦的《感怀二首》就是以诗做劝酒歌,其中吟到:“主人饮君酒,劝君弗相违。但当尽弘量,觞至无复辞。人生百年中,会合能几时。不见枝上花,昨满今渐稀。花落还再开,人老无少期。古来贤达士,饮酒不复疑。”其音韵之美,相互之情,跃然纸上。
古往今来,诗家不爱酒者,鲜也。不善酒者,寡也。不沾酒者,不欲也。李白与酒的深厚情谊 饮中八仙歌 杜甫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杜甫的这首诗《饮中八仙歌》,写了唐代的八个酒仙,其中李白的形象尤为突出。“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酒后的李白豪气纵横,狂放不羁,桀骜不驯,傲视王侯。这样的李白把浪漫主义的情怀发挥到了极致,不愧为谪仙的称号。
而李白的《将进酒》,以酒入诗,将诗性酒性,发挥的淋漓尽致,有如雷鸣瓦釜,雄浑恣肆,长河奔泻,一日千里。毫无遗露地彰显出诗圣的性格,也是酒圣的性格:“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好酒,几乎世人皆知。
李白被后人称为唐代的诗仙,同时又被称为酒仙,我想,如果不是因为李白是诗仙,那么他一定会被人们称为酒鬼,因为酒鬼有的姿态他都有;能比酒鬼洒脱的是,因为喝酒他给后人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
李白有诗句“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看看,大诗人李白为喝酒找到了理论根据,既然天地都爱酒,我李白爱酒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了。
李白饮酒,期在必醉。“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上述三首诗的节选,可以看出李白的酒量。
他高兴时喝酒:“好鞍好马乞与人”。他痛苦时喝酒:“但愿长醉不愿醒”。他有钱时喝酒:“十千五千旋沽酒”。没有钱的时候他到朋友那里去喝酒;朋友没有钱了,他要人家用家产换美酒,为的是在酒醉时候,用沉醉浇灭这万古郁闷之愁。“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为何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看人家李白是何等的潇洒,不但自己喝,没有钱,有朋友请喝酒;朋友没钱变卖东西也要换酒喝,目的不单是为喝酒,为的是一同消愁。
有人说李白是因为仕途不顺,借酒消愁,可是,他被奉为翰林代召时依然整日大醉,“万岁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一个整日酩酊大醉的诗人,怎么能不被奸臣或者忠臣误解,最终他也没有转正为国家公务员,只得赐金放还,托梦天姥山回顾入超的失败,恍然悟梦,放下豪言“安能摧眉折腰是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喝酒不到酣醉不罢休,“今夕不尽杯,留欢更邀谁。”“留欢不知夜,清晓方来旋。”醉酒之后还要去找女人过夜留欢,李白的酒喝得多么惬意啊。
李白喝酒,喜欢多人豪饮,长安街上八大仙人纵酒谈诗好不气派;他还喜欢独酌有情调:“花间一壶酒,对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他更喜欢二人对酌有雅兴:“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于欲眼卿且去,明朝又意托琴来。”
酒,害了李白;也成就了李白,酒使他成为大诗人。没有酒就没有好诗,李白的好诗都是在精神非正常的情况下或者超常情况下写出来的。李白的诗与酒的故事,足以证明具有想象力的天才诗篇,都是在半醉时写出来的。
难怪有人说,天才的诗人都是半疯子,好诗都是在精神失常的情况下写的。这话在李白身上得到了充足的认证。
其实,李白一生都不得志,除去诗以外,留下的几篇所谓自荐表。酒,修饰了他的豪爽,他的痛苦也许只有酒最懂。最后,他已经变成白发老翁时,站在船头喝得酩酊大醉,投身在银光湖中。李白死后多年,他被代宗追封为翰林学士,在阴间终于被转正为国家干部,可惜他的一腔治国平天下的出世理想,只能随着墓碑边的蒿草摇曳在荒野。
想李白当年接到皇帝的诏书,与他的妻小作别,煮酒之余放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不是蓬蒿人,他的诗却如野火烧不尽的原上草一样,一代代相传至今,享誉全球。
李白的生活中时刻有酒相伴。在月下,在花间,在舟中,在亭阁,在显达得意之时,在困厄郁闷之际,李白无处不在饮酒,无时不在深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只要有美酒,只要能畅快痛饮,李白甚至可以“认他乡为故乡”。
诗与酒往往是一体的。李白既是诗仙,又是酒仙。酒可以麻醉人,也可以释放真。
李白的《将进酒》应该是人生与酒的最好阐释。人高兴时要喝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人激愤时要喝酒,“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人排遣寂寞时要喝酒,“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人郁闷时要喝酒,“五花马,千金裘,呼尔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
诗歌桐李白结了不解之缘,李白有一首《襄阳歌》:“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泼醅。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糟丘台……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醉意朦胧的李白朝四方看,远远看见襄阳城外碧绿的汉水,幻觉中就好像刚酿好的葡萄酒一样。啊,这汉江若能变作春酒,那么单是用来酿酒的酒曲,便能垒成一座糟丘台了……忘情于清风之中,放浪于明月之下,酒醉之后,像玉山一样,倒在风月中,该是何等潇洒痛快!李白醉酒后,飞扬的神采和无拘无束的风度,让人领受到了一种精神舒展与解放的乐趣!
醉酒后的李白狂态毕现,疏放不羁,往往产生惊天奇想。“铲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他竟要铲平君山,让湘水浩浩荡荡无阻拦地向前奔流。君山是铲不平的,世路仍是崎岖难行。李白甚至在醉态之下要“捶碎黄鹤楼”、“倒却鹦鹉洲”。李白正是借这种奇思狂想来抒发自己的千古愁、万古愤吧!
李白借酒抒发自己的旷放豪情,表明对不合理的社会人生的藐视。“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上高楼”(《梁园吟》),何等洒脱!李白用酒向世人表达自己的激烈壮怀、难平孤偾,发泄自己的郁勃不平之气和抑不住的万千悲慨。“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玉壶吟》),何等悲怆!李白借酒展示自己裘马轻狂的青年时代,描述自己恣意行乐的放诞生活。“忆昔洛阳董糟丘,为余天津南造酒楼。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何等痛快!李白借酒向青天发问、对明月相邀,在对宇宙的遐想中探求人生哲理,在醉意朦胧中显露自己飘逸浪漫、孤高出尘的形象。“青天有月几时来?我且停杯一问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何等潇洒!李白借酒抛却尘世的一切琐屑和得失,忘情于山水,寄心于明月。“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何等逍遥!
沉迷酒的李白当然与善酿酒者交情甚笃。他有一首《哭宣城善酿纪叟》:“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李白痴情的想象:黄泉之下的这位酿酒老人会仍操就业,但生死殊途,夜台没有我李白,你酿好了老春好酒,又将卖给谁呢?虽然这是荒诞痴呆的想法,但却表明李白与纪叟感情深厚,彼此是难得的知音。
在“一杯一杯复一杯”中,在半醉半醒之间,李白笑傲度过一生,但毕竟是“酒杯消愁愁更愁”。酒和诗、花和月、山和水,郁结与旷放、失意与孤傲构成了整个李白!
酒作为诗的载体,不仅成为友情的纽带,同时还具有深邃而隽永的象征意蕴。一壶酒,可以在月下独酌,也可在林中共饮,更可在送别中问盏。李白不甘寂寞,经常汇聚朋友,对酌数杯,并吟诗侃情,这乃是他人生的一大乐趣。
李白一生极为重视朋友情义,结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生死之交,同时也留下了许多朋友情、长幼情、亲戚情等美妙诗篇。《早春寄王汉阳》能以文会友,《题金陵王处士水亭》能以酒识友,《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能以“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与朋友共勉,以排遣忧伤之情。《金陵酒肆留别》是抒写几位朋友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赏。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这是李白离开蜀地当年游历金陵暮春时节,与朋友的话别。“风吹柳花满天香,吴姬压酒唤客尝”。暮春三月,花香飘溢,酒肆满店飘香,主人一边“压酒”,一边“唤客”,出语自然,可谓口语入诗,语气畅朗,笔调轻柔。这舒心的酒给人以清新、明快、美妙的感觉,暗示送别友人之时的畅快之情。吴姬满面春风的样子,容貌的美丽,手脚的利落,态度的热情,小巧的酒家,浓烈的美酒,朋友在此宴别,岂不情趣盎然?“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李白的酒与诗浑然天成
李白的酒与诗浑然天成,贯穿于他浪漫而又充满了矛盾的一生。《本事诗》云:“初白自幼好酒,于兖州司业,平居多饮。又于任城县构酒楼,日与同志荒宴其上,少有醒时。邑人皆以白垂名,望其楼而加敬焉”。由此可见,饮酒是李白平生的嗜好,而有“酒仙,醉仙”之称。用他自己的诗说:“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玉壶吟》)
李白与一般盛唐诗人一样,是个功名心很高的诗人,可又不愿走科举入仕之路,他想像古代策士那样,“编干诸侯,历抵卿相”,寄希望于风云际会,一鸣惊人;要么如豪侠之士平交王侯,行侠仗义,建立盖世功名后归隐江湖。所以他一方面接受了儒家“兼善天下”的思想,想要“济苍生”,“按社稷”;另一方面接受了道家特别是庄子那种遗世独立的思想,追求绝对精神自由,蔑视世间一切。他还深受游侠思想的影响,敢于打破传统偶像,轻尧舜,笑孔丘,要平交诸侯,长揖万乘。儒家思想和道家、游侠本不相容,但李白却把三者结为“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这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但是,李白这种人生理想过于高傲自负,过于理想化,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实现的。浪漫的理想与严峻现实之间的矛盾常使李白陷于悲愤不平,失望之中,可他始终向往着这样的理想,始终保持着自负、自信和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而他是“皆诗与人为一”,在他吟酒诗中总洋溢着劝酒行乐、开朗乐观、自负和悲愤不平的情调。
李白浪漫的理想与严峻现实构成的矛盾,总左右着诗人的命运,于是他再三嗟叹“行路难、行路难、难于上青天”,如此诗人只有对酒当歌,对抗命运。
在(《永王东巡歌十一首 》其十一):“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其中抒写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和那愿“奋其职能,愿为辅弼”,成为像谢安那样叱诧风云的人物,为国效力,“一扫胡沙净”;“击筑饮美酒,剑歌易水湄”(《少年行二首》其一)借荆轲之事以述其志;“按剑清八极,归酣歌《大风》”(《登广武战场怀古》),以赞美刘邦统一中国的功业表达自己的雄心;《赠钱征君少阳》:“白玉一壶酒,绿杨三月时。春风余几日,两鬓各成丝。秉烛唯须饮,投竿也未迟。如逢渭川猎,犹可帝王师”。以赞扬钱少阳年老仍怀出仕建功的抱负,同时也反映诗人晚年壮心不已的气概以及诗人“辅弼天下”,建立“济苍生”,“定寰宇”的那种永远追求的理想的重现,而且终生追求。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栖曲》),在此借吴宫荒淫来讽唐玄宗的沉湎声色,讽刺唐玄宗早期励精图治,后期荒淫废政和夫差先奋发图强,振吴败越,后沉湎声色,反致覆之有相似之处;“日暮醉酒归,白马骄且驰”(《古风》其八),表面写汉武帝时凭借武帝姑母陶公主而得宠的董偃,实则咏史讽世,揭露与鞭挞当时受宠得势而骄横的外戚。反映了腐朽黑暗的现实。“美酒尊中臵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江上吟》)现实黑暗,诗人无处可诉,干脆以歌声酒色自娱;“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将进酒》)现实残酷,终日饮酒为乐以派遣寂寞。“龙泉解锦带,为尔倾千觞”(《夜别张五》),这是借酒与友人话别时的情景;“劝此一杯酒,岂为道路长”(《留别贾舍人至二首》其二),写在临别之际遥想前程,借酒相祝,以道珍重;“相看不忍别,更进一杯酒”(《送殷淑三首》),“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金陵酒肆留别》),在于挚友含情脉脉,不忍离别,强行饮酒以示情深难舍;“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沙丘城下寄杜甫》),对友人的思念非寻常,酒也不能解,歌也无法忘忧;“同欢万斛酒,(《宣城送刘副使入秦》),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友人思恋之情的深广;“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羁”(《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以美酒为友人饯别,显示出他们临别之际相依相恋的深厚情谊;“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流夜郎赠辛判官》),回忆昔时与友人同欢共饮的欢乐场景;“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在临别前与友人痛快地一醉而别吧,表现友人之间的难舍难分;“预拂青山一片石,与君连日醉壶觞”(《早春寄王汉阳》),与友人预期同饮狂欢以示想念;“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哭宣城善酿纪叟》),诗人以不合理的想法,表明对纪叟感情的深厚,彼此是难得的知青,如今死生分离是多么悲痛,凄凉。
李白对人生的快慰一般是记自己喜于出仕,或欲济天下,或记欢娱的场景等;寂寞与悲愤一般记人生坎坷,或理想落空,或写仕途黑暗等。“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新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南陵别儿童入京》),寥寥数句,将诗人出仕的喜悦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且乐身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行路难三首》其三),“君爱身后名,我爱眼前酒”(《笑歌行》),“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将进酒》),与他人的对照中显示诗人鄙弃功名富贵的高傲精神;“今晚醉饱,乐过千春”(来日大难》),“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中宵出饮三百杯,明朝归揖两千石”(《豳歌行上新平长史兄粲》),以“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乐趣消遣人生;“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将进酒》),“洞庭破新月,纵酒开愁容”(《洞庭醉后送绛州吕使君杲流澧州》),“举杯消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陪侍御叔华登楼歌》),“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愁来饮酒两千石,寒灰重暖生阳春”(《江夏赠韦南陵冰》),诗人借酒浇愁抒写人生不快和悲愤;“曲尽酒亦倾,北窗醉如泥”(《夜泛洞庭寻裴侍御清酌》),“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醉入田家去,行歌荒野中”(《见野草中有名白头翁者》),以自然的笔调,表现出一种真率脱略的风度;“何由返初服,田野醉芳樽”(《朝下过卢郎中叙旧游》),“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下终南山过胡斯山人宿臵酒》),受陶潜“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答庞参军》),“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移居》其二),“何以称我情,独酒且自陶”(《乙酉岁九月九日》),“一觞虽自尽,杯尽壶自倾”(《饮酒二十首》其七)之类,称心而出,信口而道,淡淡然无可无不可的那种意味,就使人觉得李白挥酒长歌仍有一股英气,与陶潜异趣;“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硬徒随我身”(《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曲尽已忘情”(《春日醉起言志》),诗人运用丰富的想像,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是无限的凄凉。
“托交从剧孟,买醉入新丰。笑尽一杯酒,杀人入市中”这形象是李白所向往的豪侠形象,也是他的象征;“弓催南山虎,手接太行柔,酒后竟风采,三杯弄宝刀”这种游侠的英姿,正是诗人理想中的英雄豪杰,报效祖国,建功立业,尽显文韬武略,大济苍生的那种豪迈气势的展现;“骄 自言不可有,侠士堂中养来久。好鞍好马乞与人,十千五千旋沽酒”。诗人盼望朝廷重用,深信“天生我才必有用”,“长风破浪会有时”,处处豪情,“脱吾帽,向君笑。饮君酒,为君吟。张良未遂赤松去,桥边黄石知我心”(《扶风豪士歌》),如此豪迈、洒脱。然而长安“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古风》其十五)的政治现实,把他的期望击的粉碎,对这一切的障碍,又欲扫俱尽“今日竹村宴,我家贤侍郎。三杯容小阮,醉后发清狂”。真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语),“言出天地外,诗出鬼神衰”(皮日休语)。又一首《客中作》:“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更体现了李白的豪放;“云间运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入舞袖回。”(《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何等潇洒自如,何等的情调流畅,态度又任其超脱豁达,豪情逸志,溢于言表。
综上所述可见,李白的饮酒诗,无论是述志抒怀,揭露现实,寄托人生快慰与寂寞,还是展示豪放,寄予浓农友情,字里行间处处贯穿着浪漫主义思想。他的诗以惊人的才华和其“大济天下苍生”的情怀,及怀才不遇的悲愤相互交融,真所谓“惊风雨而泣鬼神矣”(明杨慎《升庵诗话》)。
李白推崇陶渊明,欣赏他的为人,也好陶渊明之所好,就归隐有所不同,陶渊明决心做隐士,是去而不返。李白却没有这种决心,既有隐的一面,又有打算待时而起的一面。“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梁园吟》),向往“东山”,向往谢安,像“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北阙青山不可期,东山白首还归去“(《忆旧游赠焦郡元参军》),”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
其实,李白的吟酒诗也并非都写酒,也涉及到其他内容,作为现在的我们应用对待民族文化的原则对待李白的吟酒诗,不能全盘接受或全盘否定,我们要用批判的态度去接受它,要向毛泽东说的那样“吸其精华,除去糟粕”。
从另一方面说,李白也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他鞭挞权贵,对统治者表示不满,是他受挫后的呻吟,表现了他的爱国之情,就连他流放夜郎后还在高歌:“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赠张相镐二首》其二),表示为国效力的雄心,更体现出他的爱国之情。
在李白的游历生涯中,有两个伴随其始终的朋友:一个是无心可猜的明月,一个是助兴为歌的美酒。李白从“小时不识月,呼着白玉盘”到晚年醉酒捞月落水而去,月伴其一生;“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诗藏于酒中。月使他超然卓立,多现实世界获得了新的视角,能道人未曾道;酒使他兴会无穷,面对人生世态,增添了想象和豪气,能言人所不能言。月和酒镶成了诗中谪仙人。笔者曾探究了《李白诗中的明月》余兴未尽,不敢私揣陋见,再抛《李白诗中的酒》之残砖。
以酒抒豪情壮志。“击筑饮美酒,剑歌易水湄。”(《少年行•其一》)《少年行》组诗可以说是李白谱写的“青春奏鸣曲”。诗人形象再现了高渐离击筑,燕太子丹为荆轲以酒壮行,荆轲易水辞别,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策马驱驰,身入暴秦的场景。形似咏史,是为抒情,表现了诗人对荆轲的向往思慕,抒发其人生感慨,侠骨柔情,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高歌 取醉欲自慰……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 》)此诗写于天宝元年(742)秋天,李白应召准备入京之时。该诗从欢快的气氛中开始,呼童烹鸡,儿女牵衣,形象的描绘出了欢乐的场景,增添了生活的气息;但是如果没有了酒,李白那游历多年,梦寐以求的“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壮志,眼看就要得以化为现实的喜悦之情,又怎能得以酣畅淋漓的抒发。“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充满自负和得意的豪情壮志又如何得以激发?
“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豪迈,是建立胸怀大志,才智过人的基础上的。秀口一吐,化作了令后人艳羡赞绝不断的半个盛唐。
借酒作佯狂放诞。“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已闻清比圣,复道浊为。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这首《月下独酌》诗,通篇议论为诗,晋代刘伶有《酒德颂》,李白此诗堪称“爱酒辩”。诗人把酒比作圣贤,说求仙不如饮酒,从圣贤说到神仙,得出爱酒不但有理,而且有益的结论。诗人爱酒理由层层深入,最终以道家的观点,提到最高境界:通于大道,合乎自然。李白于此貌似说理,实在抒情。即以说理的方式抒情。诗人的“爱酒辩”,其实是对政治上失意的自我排遣。他的“酒中趣”正是这种种难以言传的、他人难以理解的情怀。
李白借酒咏佯狂放诞之歌,隐藏的却是深沉的悲感。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李白在《将进酒》中,用如此愤激之辞,表现了对现实的丑恶现象厌恶,抒泻了诗人在理想不能实现时欲求出路而不得的痛苦。
“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持盐把酒但饮之,莫学夷齐事高洁。”该诗写于李白赐金放还,离开长安,“浮黄河以东行”,于五月到梁宋之地时。诗人以“达命”者自居,对不合理的人生遭遇采取藐视的态度。登高楼,饮美酒,遣愁放杯,高视一切。奴子摇扇,暑热成秋,环境宜人;玉盘鲜物,吴盐似雪,饮馔精美。
“达人知命”,即人不能与命运抗争,唯一的解脱方法,就是及时行乐。“岂暇愁”,说明诗人对政治上的失败不屑一顾,应该从实际出发。所以他不欣赏伯夷、叔齐的行径。“莫学”两字,貌似否定正统的佯狂,实际是诗人理想破灭后极度的悲愤的心情的抒泻,是诗人对以往追求的痛苦的否定。
“人生最痛苦的是醒了之后无路可走.。”“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鲁迅)放诞佯狂,就是众多的痛苦的清醒者走出来的路。
饮酒发心中的孤愤。“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 鲜花、明月、美酒,可谓良辰美景,四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具了二美,但关键缺了赏心、乐事,可见其孤独。但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同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人,举杯共酌,冷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饮酒只能邀明月与己影,孤独何堪啊。以乐景写哀情,以闹写静,以物为友,以群写孤,倍增其哀,其寂,其孤。
“欲邀击筑悲歌饮,醉后脱宿吴专渚。”李白在这首《醉后赠从甥高镇》诗中,暗用荆轲高力渐击筑高歌的典故,点染悲凉的氛围,写出了豪爽的侠士风度。诗人本想借酒浇愁,无奈无钱买酒,把悲愁情思写的更加深沉。但为何诗人如此落寞呢?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正如诗人所佩之宝剑,既然闲臵无用,不如用来换酒,还可以与从甥一醉。现实生活的种种孤寂、飘零、、悲愁、愤激之情,都可以在醉后忘却。诗人怀才不遇的孤愤,狂放不羁的性格却由此充分地表现出来了。
但现实,现实呢?“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啊。用酒化历史感慨。“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 李白这首《乌栖曲》里的姑苏台,在被夕阳中的寒鸦栖满时,春宵宫里的西施已在整日的欢宴中醉了。西施沉醉了,那吴王呢?不言自明。诗人以醉之西施,来衬托吴王沉湎于酒色。吴王荒淫无度,误国亡国,引发诗人对于“吴王亡国为倾城”(袁枚《西施》)这一历史教训的浩叹。吴王已故,再翻何益?李白“仗剑去国”,抱“海县清一”之壮志,不过是做了一名为玄宗贵妃花天酒地増趣的可有可无的御用写手,其景可叹,其情可哀。
借古讽今这一文人骚客惯用的手法,不过被李白更加藏而不露,自然天成罢了。
把酒咏深厚友情。“鲁酒不可醉,齐歌空腹情。思君若汶水,洗涤寄南征。”鲁酒味薄,不能致醉,无法藉酒消愁;自己心绪不佳,齐歌动听徒然,不能解忧。原本好酒,狂歌醉饮的摆脱世俗束缚、挥斥忧愤的方法,如今不灵了。在无法忍耐的苦闷中,李白想到了好友杜甫,且向知己好友倾诉孤寂吧。如此,诗人与杜甫之间的深情厚谊不就反衬的如浩荡之汶水,绵绵不尽了吗?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这首《山中与幽人对酌》,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在这良辰美景之中,两位好友,一边一喝美酒,一边欣赏山景,就下热肠,谈笑满席。这是何等惬意的场景啊。从这一看似啰嗦的诗句,我们看到的是两位关系融洽、友情深厚、率真纯朴、畅饮尽性的令人艳羡的友人。更绝的是后两句,诗人活化陶渊明的典故,反客为主,在是醉非醉,似醒非醒之时,忘乎其形,竟然以主人身分吩咐起真正的主人来了。诗人在友人前毫不掩饰,随心所欲,不拘礼节而又惹人喜爱的率直豪爽的形象,难以复制的活现于你我的眼前了。
“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晓日,沽酒与何人。”从这首《哭宣城善酿纪叟》的内容来看,这是诗人凭吊友人的绝句。纪叟善酿,李白嗜酒,屡游宣城,自然就和他交上了朋友。李白对纪叟之死非常悲痛,因而写了这首哭他的诗。可是诗中并非直露悲痛,反而以诙谐笔调、达观的态度,写纪叟在黄泉继续“酿老春”。在诗人眼里,纪叟并未死去,彷佛只是搬了个家而已。诗人为友人担心的是:其新家“无晓日”,即便酿出“老春”,又能卖给谁呢?其实还暗含“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的感叹。诗人和纪叟之间的深厚友谊,可见一斑。诗人诗中为点一“哭”字,如此写来,就是人们常说的以歌当哭吧。
“酒逢知己千杯少”,“酒不醉人人自醉”,能使人真正愉快陶醉的,还是纯真直率的友情吧。小结
正因为李白天性中的浪漫主义,追求自由的精神,与凝重而粗糙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痛苦于焉而生。痛苦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也可以说是文学创作的强大动力。痛苦,于是求助于酒精的麻醉。而酒又不足以完全化解李白的痛苦,难以完全抒发他的壮志豪情,于是诗歌便理所当然地出现在了李白的生活中,成为与酒并列的主角。至此,酒与诗又如何能分得清孰是孰之载体呢?
参考目录: 《李白全集》《李白传》 《杜甫全集》 《全唐诗》 《诗经》
第二篇:诗仙诗圣
杜甫生不逢时,他的一生见证了唐朝由兴盛到没落的历史进程,战乱、饥荒、官场上的屡屡失意,使他的诗歌充盈着对那个时代的悲鸣,已近暮年的杜甫,在四川度过了有生以来最安逸的一段日子,那么,杜甫为什么要放弃在四川稳定的生活杜甫最终流落何方,有关杜甫的死因流传着很多版本,那么,杜甫的死亡到底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上一讲,讲了杜甫在成都草堂度过的岁月,这一讲,来给大家讲一讲,杜甫去世前后的艰难岁月,也就是杜甫的死亡之谜,我们知道,杜甫在成都的生活其实还是比较安逸的,因为他在成都这个地方有好几位做大官的朋友,做他的靠山,所以他在政治上,在生活上,都能够拥有一个比较好的条件,但是,杜甫为什么执意要离开成都呢?我觉得一个很关键的因素是,成都对杜甫来讲只是一个暂时的避难之地,而不是一个长久的乐业之地,要想做一番大事业,要想成就自己的理想,呆在成都是不行,还要到中原地区去,所以我觉得这是杜甫离开四川,离开成都的一个根本的原因。
杜甫离开了成都,带着一家人乘舟沿江而下,来到了一个地方,就是夔州,夔州是什么地方呢?就是现在四川的奉节县,奉节就是什么呢?就是李白写的那个“朝辞白帝彩云间”的那个白帝城,他到了夔州以后,运气相当不错,为什么呢?夔州都督兼御史中丞柏茂琳对他特别好,这个好主要就表现在经济条件上,柏茂琳可能向朝廷做了请示,所以就把一百多顷的田地交给杜甫进行管理,这一百多顷的田地是属于官田,杜甫是一个非常认真,负责任的人,他非常精心的管理这一百多顷的公田,杜甫既然负责着这一百多顷官田的管理,肯定也就能够得到相应的好处和回报,换句话说,吃饭总归比以前是要富裕多了,我们现在如果翻开杜甫在夔州时期的诗文就会发现,他在夔州就带了一年零九个多月,可是就写了四百五十多首诗,杜甫现在流传下来的诗文一共也就一千四百多,这就说明什么呢?他在夔州时期生活很富足,很安定。那么,因为这样一个缘故,给他的创作提供这样一个经济的基础,按道理说这样一个很富足的,相当于一个中上层地主的一个生活,老婆孩子热炕头,三十亩地一头牛,杜甫现在的生活看样子比这个要好得多,应该是安心的在这儿住下来不就完了吗,没有,杜甫在夔州还是呆不住,他还想离开,我刚才说了,就是一年零九个月。
杜甫一直满怀着治国平天下的狂想,但生不逢时,仕途坎坷,求索半生,但可以让这位诗圣施展宏图大志的机会却始终没有出现,在没完没了的颠沛流离中,杜甫总算是在夔州过了一段富足日子,那么渴望祥和安定的杜甫为何在夔州只呆了不到两年的时间,是什么原因让他执意要离开夔州呢?
为什么呀?大家禁不住要问,杜甫你不就是一直颠沛流离,就想过上安定的生活吗,还是我刚才讲的那个理由,他认为在成都呆着尚且不是他的久居之地,更何况一个小小的夔州,那么,他第一个理由就是他希望还是能够回到长安和洛阳去,他不是那首诗里面写着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到死他都想再回到自己的家乡,回到首都长安,因为那是他理想所系之地啊,这是第一个原因,就说主观上有这样一个想法。第二,其实杜甫对夔州这个地儿没什么太好的印象,主要是这风土人情有点格格不入,举两个例子吧,他写了一首诗叫《负薪行》,“薪”就是柴禾的意思,这诗里写了什么内容?说夔州这个地方的女子到四五十岁了都是老姑娘嫁不出去,是因为长的丑吗,不是,就是因为当地没有年轻男子,年轻男子都干什么去了呢?都当兵打仗去了,要么是当兵打仗一去不回,要么是回来了也都变成老头子了,所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为当地的年轻男子成为了稀缺的物品,弥足珍贵,所以结了婚以后的家庭是男主内女主外,男子在家里面做家务,女子上山砍柴拿到集市上去卖,而且还要冒着很大的风险去贩私盐,所以在杜甫的这首诗里面的女子,虽然头上插着银钗,鬓边插着鲜花,但是眼角挂着泪水,命苦呀,但是不管是什么原因,这种奇怪的风俗让来自中原地区的杜甫看不惯。他还在一首诗里面写道:“异俗吁可怪,斯人难并居,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这地儿的风俗太奇怪了,我跟他们没法住在一块,为什么呢?每家都养着乌鬼,实际上就是我们说捉鱼的那鸬鹚,一种水鸟,家家户户都养着捉鱼的水鸟,所以顿顿食黄鱼,家家户户每顿都吃这黄鱼,那天天吃,谁受得了呀,尤其对于杜甫来说又是个北方人,这还没完,说什么呢?说“岁月蛇常见,风飙虎或闻”今儿晚上出去散步,走到院子里突然窜出一条蛇来,明天早上散步又窜出另外一条蛇,这就是说在南方潮湿地区,见到蛇对南方人来讲,对夔州来讲是很正常的,可是对杜甫来讲受了很大的惊吓,他说:“塞俗人无井,山田饭有沙”,这个地儿太奇怪了,没有水井,后面我们会讲到,夔州地方为什么不便于打井呢?因为山势峥嵘崎岖,不好打井,怎么办呢?从山顶上把那竹筒一根一根的连在一块,然后把那个水从山上引下来,所以没有水井,吃饭的时候,饭里面老有沙子,总而言之吧,像杜甫从小是在洛阳出生长大,长期活跃在长安、洛阳这样的大城市,中原地区的大城市,他养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生活习惯和风俗的习惯,成都还罢了,我们前面说过,成都这个城市虽然偏居西南一隅,但是它有九十万人口,是个大城市,是整个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可是像夔州是一个特别小的地方,所以那种异族的文化特色,那种地域的文化的特点,就特别的突出,这个对于杜甫来讲,确实很难接受。
公元765年杜甫带着家小离开了夔州,此时的杜甫已经五十七岁,已是暮年,虽然年老体衰,而且百病缠身,但他并不悲观失望,凭着一股英雄暮年的悲壮之气,他仍就打算回到长安能够有所作为,那么,杜甫这一次会如愿以偿吗?他将面对的又将是怎样的艰辛之路呢? 可是你知道,他想回长安、洛阳,这是他想,他倒也能回得去呀,一方面来讲,从杜甫的诗文能看出来,朝廷对杜甫这样的人不感冒,第二来讲,就杜甫个人的身体来说,也实在经不起做官,尤其是做些实际工作的折腾,这时候杜甫都快六十岁的人了,所以这就是个念想,他出了夔州就马上得寻找一个可以依附的地方,他就把自己家里人老婆孩子先安排在湖北的当阳,他自己先去了湖北的江陵,为什么呢?江陵那地方的当官的好几位都是杜甫的好朋友,好朋友归好朋友,我们也发现杜甫这一路上碰到的好朋友也不少,老朋友也不少,真正能够给他提供自始至终一条龙的这种生活支持和服务的很少,前面讲过的也就是成都和夔州这两个地方。那么,现在他不是在江陵这儿又周旋嘛,想得到支持嘛,半天周旋不下来,结果在当阳的孩子们就给他寄来口信,怎么说呢?他诗里面说:“暮年漂泊恨,今夕乱离啼,童稚频书札,盘餐讵糝藜。”什么意思呀?说我还在江陵这个地方跟我这当官的朋友在周旋,希望得到他们的资助,可是在当阳的孩子们来了口信说了,我们每天都喝那玉米面糊糊,野菜糊糊,这个都喝不上了,快饿死了,那意思是老爸赶紧做决策,咱们到底到哪儿去呀,所以他收到这个信之后,心里面就非常着慌,没办法,赶紧把家里人又接来,沿江继续南下,经过了洞庭湖,经过了现在的湖南长沙,经过了南岳衡山,一路往南走,最后走到哪儿来了,经过了几千里,我们现在说的时候很轻松,经过了几千里,但是你想想,让咱们自己坐在一艘并非现代化的木船上,你走几千里的路,不得风湿病才叫怪了呢,刚才说了,他在夔州为什么不习惯,他本身就是个北方人,你叫一个在中原地区生活了几十年的人,常年的生活在船上,他能不得病吗。
经过几千里的跋涉最后到了衡州,就是现在的湖南省衡阳市,他为什么到这儿来?他有一个特好的朋友,叫韦之晋,在这儿做刺史,衡州市市长,挺好的,走了几千里来投奔的一个人,那肯定是铁哥们,起码对他是赤诚相见,可是杜甫的命真的是太差了,他命真的不好,这就是造化弄人呀,怎么回事?他刚一来这韦之晋就调回到潭州,就是现在的湖南长沙做刺史去了,这也没事,反正我找的是你,我对潭州,对衡州都没什么兴趣,对你有兴趣,找的就是你呀。这位韦之晋到了潭州没多长时间就病死了,他失去了支柱,这个对杜甫来讲的确打击非常大,好了,韦之晋去世了,总不能老在潭州呆着吧,还得去找个地儿。
往哪儿走呢?还得往南走,南边在哪儿呀?就是湖南的郴州,他干吗去郴州呀,就是郴州刺史是他的族舅,我前面说了杜甫他们家亲戚关系特别复杂,在他的诗里面总是出现一些姓崔的舅舅,因为杜甫的母亲家里是姓崔氏,但是是他的族舅,不是亲舅舅,好了,他就去投奔他这位舅舅叫崔伟,还没走到郴州呢,走到半途有个地方叫耒阳,就是现在的湖南耒阳县的方田驿,突然发大水,江水上涨,而且吹的是南风,我们都知道他朝南走,可要吹南风,那船就走不动了,这一发大水他这个船就静止在水上,前不靠村后不靠店,离郴州还有四十里的水路呢,这可怎么办?一饿有饿了五天,我们都知道发洪水的时候那水可不能乱喝,怎么办?还算好,这个耒阳县的县令姓聂,我们在这儿尊称他为老聂,他给杜甫一家人写来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慰问信,并且送来了上好的牛肉和美酒,白酒,这下解决大问题了,吃了聂县令送来的牛肉,喝了他送来的白酒之后,一家人总算是从饥饿的状态当中翻过身来了,翻过身是翻过来了,可是从这儿开始,就有一个关于杜甫**的流传,跟耒阳有关,跟这吃牛肉有关,跟喝这个白酒也有关。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面,包括在现在的研究界里,也还存在一种争论,认为杜甫就是在耒阳去世的。
唐朝是个诗人倍出的时代,但也是诗人们非正常**最多的朝代,如“七绝圣手”王昌龄被人杀死,而初唐四杰中的王勃坠海受惊而死,卢照邻因不愿受疾病的折磨投水而死,骆宾王则下落不明,有被杀、自杀和逃命等诸多传说,那么,关于杜甫之死又有哪些说法?根据史书记载,当时耒阳的县令在洪水退后,派人寻找杜甫,却没有找到,因为杜甫已经死去,就在耒阳城北筑了一座空坟,以纪念这个苦命的诗人,那么,这又会引出人们对杜甫死亡的哪些猜测呢?
有三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说法是什么呢?就是他到耒阳的时候,大概是四月份,不到五月份,可我们都知道,现在北京四月份天气就开始转暖了,那么在湖南那个地方,在南方,四五月份的时候天气比较暖和,这时候县令把牛肉白酒送给他吃,饿了这么长时间,杜甫和他的家里人肯定是吃了好多,吃了不少,也可能是吃的太急了,也可能是吃的有点太多了,总而言之,可能有点撑着了,引起了肠胃的疾病,所以去世了,古人对这个事有个比较文雅的说法,叫饫死,这是第一种说法。还有第二种说法跟天气暖有关系,就说什么,送来的这个牛肉,因为他在船上,他也没有个冰箱,也没有个冰块把它冰镇起来,可能吃了一部分觉得剩下这部分,虽然说有点受热了,可能有点变质了,甚至有点变味儿了,舍不得扔掉,也吃了,吃了以后食物中毒,去世了,这是第二种说法。第三种说法是什么?既不是饫死的,也不是淹死的,当时正在发大水,持这种观点的人有一个论据说什么呢?说到了唐玄宗的时候,唐玄宗不是做了太上皇吗,回到了长安,寻访开元天宝年间的旧臣,其中就提到杜甫,所以就追寻杜甫的寻踪,刚才这位好心的聂县令,害怕上面怪罪下来,怎么着,你给杜甫送的牛肉,你给杜甫送的白酒,最后让杜甫送了命,他害怕背了这个罪名,就说发大水,遭了大水给淹死了,这是三种说法。
可是,我们如果认真地去研究杜甫的诗文,就会发现杜甫并没有在耒阳去世,原因是什么呢?他有一首长诗叫《回棹》,就是调回船头的意思,在这首诗里边,他给我们指出了他行路的一个路线图,就是他没有从耒阳大水退了之后,接着去郴州,而是调转船头回棹,回到哪儿,想要回到潭州,长沙,从那儿我们的杜甫想去哪儿呢?他想北上去汉阳,襄阳,也就是现在的武汉,甚而至于,也许他有一种梦想,想回到他阔别多年的故乡洛阳,也想回到能够实现他人生理想的长安。但是,我们说他的身体的状况,早已经不允许再实现这个梦想了。杜甫日夜向往长安,似乎只能永远留在他的记忆和期盼中了,长时期的贫穷,疾病、漂泊和忧愁,使杜甫的生命孤舟已经不可能回到长安,那么,杜甫如何度过他生命的最后旅程?究竟是什么让杜甫发出了纵使能赢得“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的感叹呢?在一种什么样的境遇下,造就了这样一个杜甫呢?
虽然他没有在耒阳去世,可是五十九岁的杜甫离他的界限是越来越近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有这么几个理由?第一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了,可是这个宦官当权,藩镇割据,使得中央的集权遭到很大的破坏,而且由于各地的军阀不断的叛乱,吐番和回纥的军队不断骚扰,侵袭唐代的边境,甚至骚扰唐代的首都长安洛阳,使得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境内的政治经济的秩序,依然处在混乱的格局当中,所有这些都对关心民生疾苦和国家形势的杜甫来说,身心上遭到了很大的伤害,这个对他的精神上是个很大的刺激。第二,杜甫从四十岁以后,一直过着漂泊的生活,这种飘荡的生活,给他的身体、肉体,带来巨大的伤害,使他身患各种疾病,根据我们现在知道的资料,杜甫患的一种主要的疾病,在他的诗里面叫做“消渴症”,这个消渴症其实就是现在我们所讲的糖尿病,这病的主要症状是什么呢?就是血糖很高,排尿很频繁,口老是很渴,老想喝水,杜甫曾经在自己的一首诗里面说:“我多长卿病,日夕思朝廷,肺枯渴太甚,漂泊公孙城。”它里面说到长卿病,这个长卿是谁呢?就是司马相如,司马相如也患有糖尿病,所以他就用这个长卿病来代替说自己患的其实也就是这个糖尿病,我们前面还讲过,他在夔州的时候,夔州这个地方凿井很困难,所以家家户户没有水井,都是怎么样呢?从山上用这个竹筒一节一节地把水引下来,如果石头滑落了,或者别的什么原因,有时候竹筒就会发生断裂,发生脱落,一断裂一脱落这个水就下不来,有时候这个水就断的特别是时候,正是杜甫糖尿病犯的时候,就是想喝水,可就是没有一滴水,怎么办呢?就得派一个仆人到山上去找断的管子。他有一首诗写得特别好,说:“病渴三更回白首,传声一注湿青云。”写得非常好,他是什么意思?就是说这个水不是一直都供应不上吗,他就派这个人到山上去找水,找了一整天还没有回来,等呀等呀,等到三更半夜的时候,突然听到竹筒里面的水丁丁当当地滴来在瓮里面,听到这个声音之后,杜甫特别高兴,他感觉是什么呢?就好像是这个泉水从青云之上落到了他们家里,一路上都把山间的白云打湿了,本来是个挺烦人的事,本来是个挺痛苦的事,但是杜甫这么一写就很富有诗意,这就是诗人在痛苦的时候,也有一种诗意的痛苦,赋予了这个诗一种美感,我们在读的时候好像自己也喝到了那个从山顶上引下来的水一样,无比的清凉可口,可是对杜甫来讲是个很痛苦的事情,因为老是口渴,因为患有糖尿病,而且这杜甫非常地嗜酒,特别喜欢喝酒,他曾经在自己的一首诗里面说:“春复加肺气,此病盖有因,早岁与苏郑,痛饮情相亲,二公化为土,嗜酒不失真。”什么意思啊?说我不但得了糖尿病,我还得了肺病,为什么得肺病呢?检讨一下原因,我原来跟我两位朋友都特别喜欢喝酒,现在这两位朋友早就去世了,可是回想起来,我这个肺病肯定跟当年喝酒有关系,这是肺病。除了肺病还有什么病呢?就是风痹症,他曾经在诗里面说:“老妻忧坐痹,**问头风”什么意思?说我老婆很关心我,他老问我说“你今天身体哪个地方又发麻了吧,哪个地方又不太挺使唤了吧。”“他的女儿老问他说:“老爸你最近是不是又偏头痛了”,这是什么呀,他有这个风痹之症,换句话说,有时候太劳累了,做事情太专注了,可能会引起身体的局部麻痹,甚至可能短期的有半身不遂的现象,老有偏头痛,或者得这个头风。
还有什么病呀,还有疟疾,打摆子,有诗为证。说“峡中一卧病,疟疬终冬春。”从冬天到春天,这疟疾就没停过,一直在打摆子,当时又没有奎宁,这病切得熬呢,熬到什么时候?这病走了这病人才消停,这是疟疾。还有什么病呢?还有,就是由于他有糖尿病,由于他有风痹症,由于他患有疟疾等等这很多种疾病,大家集合起来,折磨他,所以出现了很多非常糟糕的临床症状,其中一个是什么呢?右胳膊有点瘫痪,不好使了,由于瘫痪不好使,好不使用它,所以这个胳膊肌肉有点萎缩,他在诗里面怎么说呢?就是:“右臂偏枯半耳聋,悠悠伏枕左书空”这个胳膊废了,没法写字,耳朵也聋得差不多了,他说“我瘦书不成,成字读亦误。呼儿具纸笔,隐几临轩楹,作诗呻吟内,墨澹字欹倾”这个意思就是说写出来的字不认得,家里人都认不得,墨一会儿浓一会儿淡,写出来的字跟点糖人似的,不好看,为什么?胳膊废了,所以就是他完全成了一个什么呢?百病缠身的这么一个老人的形象。总而言之,我们说什么呢?把不但在精神上遭受着离鸾之苦的琢磨,而且在肉体上也得忍受着长期以来病痛的压迫,与此同时,从公元761年,也就是杜甫五十岁那年开始,几乎每年他的一些老朋友都纷纷地离开了他,都去世了,算起来从公元的761年开始,杜甫五十岁的时候,每年都有朋友去世,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我们来细细地看一看,在公元的761年王维去世王维原来在长安的时候跟杜甫同朝为官,虽然说说不上感情有多深厚,但是毕竟是同朝为官的官员,大家都是诗友,所以互相之间那种感情还是比较深厚的,王维在当时诗坛上名气也很大,一代文宗,所以王维的去世对杜甫来讲也是非常悲痛。第二年,公元762年李白去世,我们都知道,杜甫年轻的时候跟李白同游梁宋,纵马燕赵,杜甫写给李白的诗,怀念李白的诗,想念李白的诗,思念礼的诗多达将近二十首,那么,李白也曾写过四五首诗给杜甫,所以,杜甫对李白的感情那是非常深厚,李白的去世对杜甫来说也是一个很沉重的打击。
到了公元763年房琯去世,我们都知道杜甫能做官跟房琯有很大的关系,他们俩原来是布衣之交,老百姓的时候俩人都是好朋友,房琯去世对他的打击更大,等到了公元765年的时候,高适包括严武都先后去世,我们都知道高适,李白、杜甫在年轻的时候也是特别好的好朋友,严武那就更不用说了,杜甫能在四川立住脚,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严武在这个地方做官,所以在去世的人里面,有他同朝为官的朋友,有他像对待兄长一样这样的诗友,像李白,还有对他的生活,对他的人生产生过重大影响,并且对他的生活提供了很大资助的,这样的一批官员、诗人都纷纷谢世,对于老年的杜甫来说,未尝没有一种兔死孤悲之感,所以他经常在诗里边给他的朋友流露出将要不久于人世的那样一种感慨,说“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津思捐躯”说你们替我完成“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吧,我是不行了,等到你们做大官的时候,可别忘了我。这种非常悲伤的,非常绝望的,感觉不久于人世的这种感慨,多次在诗里面流露出来。
杜甫的晚年遭受着贫穷与疾病的折磨,但也正是这种巨大的灾患和痛苦,成就了杜甫,使他从自身的经历体察到他人乃至整个时代的艰难与痛苦,他那些伟大诗篇就是他一生悲苦的哀鸣,也是一个辉煌时代走向总结的哀歌,有评论说,李白的死是浪漫主义,而杜甫的死是现实主义,那么从杜甫最后的诗作中,我们如何感受诗圣最后的悲壮呢?
在北去岳阳的船上,他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写完之后,我们就再也没有见到杜甫有新的作品出现,这首诗应该是杜甫的绝命诗,也是他的绝笔诗,这诗说道“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畏人千里井,问俗九州箴,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葛洪尸定解,许靖力难任,家事丹砂诀,无成涕做霖”。这个诗的意思是什么呢?中原地区的亲朋好友长久以来没有音讯,可是战火和鲜血我听说依然在京城蔓延和流淌,这个世道处处充满了险恶的陷井,所以做人做事千万要小心谨慎,这是第一个意思。他接着说自从安史之乱以后,这陇西、湖湘、巴蜀、河北等地是叛乱不断,干戈四起,但民生越来越凋敝,杜甫说自己,说我自己久病不愈,身体非常地衰微,我担心早已经没有这个能力再四处漂泊,再在这个船上漂泊下去,恐怕将要不久于人世,但是他只担心两件事说,他说我只恨我自己没有能力再我去世之前安顿好,安排好我的家人,我只恨我自己的功名、事业一事无成,我想到这些止不住是泪如雨下。我们都还想得起,李白去世的时候写过一首绝命诗,那时的李白虽然非常的悲愤,但他的决名诗里依然有着坚定的毫不退却的自信,他是自信到底的一个人。那么,在杜甫的这首绝命诗里,他依然关心着处在飘荡和**中的国家、朝廷,他依然为自己的功名无成,而感到万分的悲痛,漂泊了半生的杜甫,就丢下了他的妻子、儿女、兄弟,还有朋友,死在了北去岳阳的湘水之上,也死在了送他离开四川的那条旧船上,很有意味的是,在湘水的东边,是传说中潇湘妃子哭泣的洞庭湖,在他的西边是大诗人屈原投江自尽的汨罗江。那么,穷困一生的杜甫,这样一个大诗人,直到死都没有能够回到他的故乡,一直等到他去世四十三年以后,才由他的孙子杜嗣业四处筹措资金,想尽很多的办法,才把他爷爷的坟墓,才把他爷爷的尸骨迁葬回他的祖坟的所在地,也就是河南的偃师市,埋葬在了杜甫最为崇敬的十三世祖杜预的身边。
第三篇:诗仙李白轶事
诗仙李白逸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绵州人。他的诗歌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感情强烈奔放,想像奇伟丰富,语言清新流畅。风格雄健,可称为屈原以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赋李花
据说李白周岁抓周时,抓了一本诗经。他父亲很高兴,认为儿子长大后可能成为有名的诗人,就想为李白取一个好名字,以免后人笑自己没有学问。由于他对儿子起名慎重,越慎重就越想不出来。直到儿子七岁,还没想好合适的名宇。那年春天,李白的父亲对妻儿说:“我想写一首春日绝句,只写两句,你母子一人给我添一句,凑合凑合。一句是‘春风送暖百花开’,一句是‘迎春绽金它先来’。”
母亲想了好一阵子,说:“火烧杏林红霞落。”
李白等母亲说罢,不加思索地向院中盛开的李树一指,脱口说道:“李花怒放一树白。”
父亲一听,拍手叫好,果然儿子有诗才。他越念心里越喜欢,念着念着,忽然心想这句诗的开头一字不正是自家的姓吗?这最后一个白字用得真好,正说出一树李花圣洁如雪。于是,他就给儿子起名叫李白。
天上谪仙人
李白初到长安,遇到秘书监贺知章,李白取出《蜀道难》一篇呈上,贺知章边读边点头,一遍未完,已称叹数次,最后,他翘起大姆指向李白说:“先生,您真是天上谪仙人啊!”立刻解下身上佩带的金龟,呼唤店家换来美酒,与李白倾杯尽醉。五代人王定保所撰《唐摭言》更把贺知章的赞语具体化为“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金星耶?”贺知章是文坛元老,《蜀道难》得到他如此推许,所以,不久之后,这首诗连同“谪仙”的名号就传遍天下。
唐人李绰《尚书故实》记载贞元年间有一个叫陆畅的诗人,为了报答西川节度使韦皋的知遇之恩,曾作《蜀道易》一首相赠,首句日:“蜀道易,易于履平地。”韦皋大喜,赠罗八百匹。但事实上此句以“易于履平地”喻“蜀道易”,较之太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原句,相差甚远!更遑论实际上蜀道着实不易行走。因为其平淡无奇,《蜀道易》全诗未能流传下来,这一句还是靠李绰的记载才得以幸存。
梦笔生花
据天宝遗事记载,李白年少之时,曾梦见自己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来果然天才横溢,名闻天下。又记载李白嗜酒,不拘小节,但沉酣中所撰写之文章,未曾错误;与人议事,也多半不出李白所论,所以时人称之为醉圣。
除了高力士脱靴,杨国忠磨墨的有名传说外,天宝遗事亦有记载李白曾于便殿为明皇撰昭告,时十月大寒,笔冻莫能书写,明皇命妃嫔数十人侍立在旁,各执笔呵之,李白再取笔书写,可见他颇受皇帝宠信。
海上钓龟客
据说李白曾在开元年间謁当时宰相,署名海上钓龟客李白。宰相问他:“先生临沧海,钓巨龟,以何物为钩线?”李白回答:“以风浪逸其情,乾坤纵其志,以虹霓为丝,明月为钩。”宰相再问:“以何物为饵?”李白回答:“以天下无义丈夫为饵。”果然气势不凡。
李白与杜甫
李白与杜甫二人诗风不同,性情也很不一样,但是却结为知心好友。杜甫赠送给李白的诗总计有十四首之多,可见他们二人交情之深厚。李白才气高,作起诗来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杜甫却属于苦吟一派,总要斟酌再叁,才能定稿。所以传说李白曾写诗一首嘲笑杜甫的作诗辛苦。
天宝初年,正闲居南陵的李白忽然接到了朝廷的征召文书。原来,由于玉真公主、贺知章等的推荐,连当今皇上李隆基也知道了他的诗名!李白喜出望外,觉得自己大展宏图的时机到了,他高吟着“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匆匆安顿好一双儿女,便束装进京了。
玄宗在金銮殿召见了他。李白“论当世务,草答蕃书,辩若悬河,笔不停輟”,玄宗大为叹赏,特命以七宝床赐食,并且亲手为他调羹,对他说:“卿是布衣,名为朕知,非素道义,何以得此!”其宠遇之厚,世所稀见。从此,李白就待诏翰林院,用他那支生花妙笔为朝廷润色鸿业,点缀太平,偶尔也代草王言,但更多的是在宫中侍宴时吟诗作赋,佐酒助兴。
李白渐渐地对这种文学侍从的生活感到厌倦,于是经常沉饮酒肆,后来乾脆兴贺知章、汝阳王李璡、李适之、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等结为“八仙”之游,纵酒狂饮,喝醉了就卧于市上酒家,常常害得内侍们四处寻找。
这一日,李白又醉卧市上,忽觉冷水沃面,睁眼一看,宫中乐师李龟年正手持金花笺站在面前。原来,当时正值牡丹盛开,宫中兴庆池东沉香亭前,玄宗亲命移植的红、紫、浅红、通白四色牡丹也次第开放了。玄宗与杨妃前往赏花,李龟年照例率领着梨园弟子上前歌唱助兴,谁知玄宗却说:“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于是便命李龟年持金笺宣赐李白,要他立进《清平调》词叁章。
叁诗皆既咏牡丹,又赞杨妃,却没想到也因这叁首诗而得罪了杨贵妃。据说玄宗好几次想给李白封官,还曾经答应给他做中书舍人,皆因杨贵妃的阻挠而作罢。
原来,李白用“可怜飞燕倚新妆”来衬托、赞美杨贵妃的美貌,而以在御前为李白脱靴为耻的高力士却故意在杨贵妃面前歪曲说:“以飞燕指妃子,是贱之甚矣!”因为赵飞燕是个出身微贱,得势后又骄纵放荡,最后被废自杀的女人,虽然贵为汉成帝的皇后,名声实在太差,因此,当杨贵妃知道李白竟把自己比做这样的女子后,十分生气,也就多方阻挠李白的做官机会。不过,对于这段故事,后人多持怀疑的态度。
天宝叁载(七四四年),李白被赐金放归,结束他的文学侍从生涯。但是那叁章《清平调》以及围绕着这叁首诗的传奇故事,却一直流传到今天。
捶碎黄鹤楼
历代文人歌咏黄鹤楼的诗篇,最着名的当数唐朝崔颢那首七律《黄鹤楼》。因为有了这首诗,诗仙李白也不得不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所以,在《李太白全集》中,我们是找不到登临黄鹤楼的诗篇的。李白倒写过“捶碎黄鹤楼”的诗句,为此还引起了一场**。
肃宗乾元二年“七五九”,李白在长流夜郎的途中遇赦返回,到江夏时遇到当时任南陵县令的故人韦冰,两人对饮叙旧。诗人有满腹心事,于是即席写下了着名的长篇政治抒情诗《江夏赠韦南陵冰》。诗中的“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二句,简直令人匪夷所思,李白也因此被目为狂人,有些人还写诗文来讥笑他。为此,李白又写了《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予捶碎黄鹤楼》一诗。
在这首诗中,李白用詼谐的笔调向丁十八“陪罪”:你怪我惊动你的“逸兴”,作诗问罪,可是黄鹤楼已经被我捶碎,黄鹤仙人也无处栖止了。好在黄鹤可以上天向玉帝诉告,玉帝会放黄鹤归来,黄鹤楼也会重建起来的。至于我,只有等酒醒了再来陪你同游。
虽有人不信此诗是李白所作,但李白“捶碎黄鹤楼”的故事却已不脛而走。宋代有个和尚曾用此事戏作一偈曰:“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显题诗在上头。”另一个和尚觉得此偈还不足以写出太白风韵,又把后两句改为:“有意气时消意气,不风流处也风流。”明代解缙作《吊太白》诗也有“也曾捶碎黄鹤楼,也曾倒却鹦鹉洲”之句,足见此诗影响之大。不过,这些人都只是将这看作李白的风流故事,却很少想到诗人胸中的愤郁,真是李白的不幸!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虽因服气崔颢作品而搁笔,未写出登黄鹤楼的诗,但他心中总觉若有所失。他眺望着江心的鹦鹉洲,心生一念:我何不效学崔顥,也作一首这种格调的诗呢?于是,题为《鹦鹉洲》的七律就这样诞生了。
但这样的诗,显然还无法与《黄鹤楼》相比。直到他到了金陵,登上凤凰台,面对滔滔东流的长江水,有感于六朝的兴废和国运的衰落,才触发灵感,写出那首气象格律皆堪与《黄鹤楼》相匹敌的《登金陵凤凰台》。
这首诗与《黄鹤楼》都称得上是盛唐七律佳作,但因崔作在前,李白拟作在后,后人议论纷纷,崔颢和《黄鹤楼》的名气也就被越抬越高。
其实,崔颢《黄鹤楼》的风格是模仿沉佺期的《龙池篇》。而且,崔颢先已仿效作过一首《雁门胡人歌》。但《龙池篇》和《雁门胡人歌》皆未着称于世,《黄鹤楼》却被后人推为唐人七律压卷,这与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传说不能说没有关系。
第四篇:诗仙李白及其侠义精神
诗仙李白及其侠义精神
李白的诗写得好,是中国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诗仙”,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李白并不是专业诗人,成为 “诗人”并不是他的人生目标。那时的人写诗,就像今天的人写日记、开博客一样,是记述一种心情。“不小心”就成了诗人,这不是他的本心,他的本心是做侠客,当大将(当然,他也想当宰相,并自负有“入相”之才)。认为“剑”比“诗”好,这是李白自己的看法。
李白年轻的时候行侠仗义,到处打抱不平,曾亲手杀过人。“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这也许是暗写他自己的经历。这一点,当时的人魏颢在编写李白诗集时就说过:“(李白)少任侠,手刃数人(亲手杀死过几人)”。这一“手刃数人”事件的始末,李白和魏颢都语焉不详,大概是有所顾忌。
但李白从不后悔做了这件事:“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侠客行》)。“燕南壮士吴门豪,筑中置铅鱼隐刀。感君恩重许君命,泰山一掷轻鸿毛”(《结袜子》)。他自负是把脑袋拎在手上,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侠士”、“豪客”!可以推测,李白25岁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绝不是为了考科举而离开家乡,也许是因为杀了人,要避避风声,同时借此机会“横行”天下,以实现自己成为大侠或者将军的梦想。
李白最引以为自豪的不是自己的“文才”,而是“剑术”。他在向别人推介自己的特长时曾说:“十五好剑术……三十成文章。”明明白白地强调:“文章”非我之长,“剑术”才是我的至爱。他生怕别人会因为他的五短身材而瞧不起他的功夫,解释性地说:“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王公大人许与义气!”(《上韩朝宗》)李白身材不够高大(不足一米七),但身轻体健,有万夫不挡之勇!这一点,史书有记载。
《新唐书·文苑传》就特别指出,李白“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旧唐书》也记载:李白“尝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脱靴。”高力士不是一般的太监,他是唐玄宗亲封的三品大将军!唐玄宗召其进宫是选他做贴身警卫,有了他,玄宗每夜就可高枕无忧——安全有保障。李白敢于“引足”(伸出腿)让高力士“脱靴”,既说明他有傲气,更说明他有武功做底子,平添了几分自信。否则,高力士“脱靴”时稍稍做点手脚,恐怕李白至少会落个“趾骨骨折”或“胫骨骨裂”之类伤残。反之,高力士之所以甘于为李白脱靴,恐怕也不是佩服李白的“诗”,而是佩服他的“剑”,大有英雄惜英雄之意。
李白还曾凭武功“逼退饿虎”。传说李白与好友吴指南行走于山中,突遇猛虎,吴指南惊吓过度,当场死去。此时李白如逃走,猛虎便会撕食吴指南尸体而不会追赶他。但李白为了保全朋友的遗体,竟冒着生命危险与猛虎对峙,最后终以手中剑逼退饿虎。
第五篇:酒中诗词中酒
祝酒论人生,挥洒谈天下。
一代枭雄,若纵风光一世,亦有星落陨灭之时。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是曹操感叹人生短暂,应有所作为的诗句。从曹操的《观沧海》一诗:“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寥寥数笔,即能以辽阔的沧海景象,表现诗人的胸襟可以看出曹操的气度”古人云酒量如气度,同时爱酒之人也有放荡不羁和旷达豪放的个性,所以有人曾说过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也正是他的这种个性造就了他辉煌的一生。在那乱世之中占据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借酒消愁愁几许,将停金樽愁依旧。
谈到酒就不能不说饮中八仙: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贺知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汝阳王)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李适之)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崔宗之)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苏晋)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李白)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张旭)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阔论惊四筵。(焦遂)
可以看出他们中的那个不是放荡不羁和旷达豪放,而且都有狂的一面。这些都是和他们的生平有关,他们都是一生坎坷,郁郁不得志。就拿李白来说,李白的放荡不羁和旷达豪放和狂,毁了一生的官途,但是也造就了他在诗界的成就,被称作诗仙。他的诗都可以体现出的豪放,也由于他的狂所以他的诗句都很夸张。如写借酒消愁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把一个“愁”字写到淋淋尽致。诗中言酒,借酒写诗。在那个专制的社会也许喝酒是一种发泄的方式,他们借酒写出了一生不平和心中的惆怅。诗都是写的很委婉的,所以一诗千意,不同的人读诗可以得出不同的意思,他们的诗都是有一面是反映社会的现实生活,另一面则是写景。这样喻千意于诗中也是他们的挡箭牌。
酒于词中,词是宋代文化中的精髓,词人也是数不胜数。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这都是范仲淹词中句。“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玉钩阑下香阶畔,醉后不知斜阳晚。”这是晏殊的词中句。这都是写独自愁,但不是愁自己的官途,而是愁相思愁光阴。
酒桌谈天说地,饭后言今欲未
古时喝酒解愁,现代喝酒发泄,古人喝酒吟诗作对,今人喝酒惹事生非。酒是属于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无论是古还是今接朋待友,谈生意,套交情,调情等这些事都是少不了酒的。我们继承和并发扬了酒文化,但能像古人那样斗酒诗百篇恐怕是少之又少。现在大家搞聚会时就谈天说地,谈现在谈未来,这都是借着酒劲,我们可以把平时不敢说的都说了,把平时不敢做的都做了,把自己平时工作上遇到的事,感情上遇到的挫折,这时有了酒精的麻醉我们都能痛痛快快的说出来。女人还好点受了委屈可以给男人说,仍之可以靠着男人的肩膀大声哭出来,但是男人就不行,不人云,男儿有泪不轻弹。古人也正是如此,不敢说的就借酒来抒发,借酒来解愁。现在的我们风华正茂,时不时也会生出很多愁,有时没有办法解决的时候就想试试用古人的方法:一醉解千愁。但是醒来后发现愁未解,人倒是变了不少——憔悴了。尤其是现在为朋友送行时,一般都是要喝上三五杯然后豪放的说,生死路一条,聚散酒一杯。也有在酒桌上交友常说的,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之类的。所以我们现在生活的种种都是受到了古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