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4 13:43: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反思》。

第一篇: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反思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反思

本课知识结构完整,脉络清晰流畅,在教学设计上我以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历史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出发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首先,在教学设计中尽量采用多种方式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例如,关于两弹一星,神州系列飞船,我让学生自己根据教材内容动手设计表格,填写内容。因为动手设计表格是近几年来历史考试的一项能力要求,很多学生缺乏这一方面的练习,失分较多,课堂上我就有意加强此项训练,还能训练学生从教材中提炼有用的信息。

其次,拓展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中提供适量的材料和思考题很有必要,例如: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怎样理解中国农民的朴素话语“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培养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大胆质疑和互相帮助的学习习惯,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袁隆平和屠呦呦两位科学家、学生早有耳闻,课堂上不用讲解,学生就能自学。文学作品学生学生看过的很多,让他们讲给其他学生,即培养了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最后,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的最佳机会。我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材料,让学生根据材料结合课本知识,展开小组合作,总结得出结论。在阅读材料时,我还提醒学生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子,用课本中的知识点给出规范的答案。863计划和973计划虽然是小字,但是旨在强调科技的持续发展和不断进步,同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应用科学的兴趣,为学生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

课堂教学设计虽然美好,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还是留有遗憾,比如:时间的分配,前松后紧,拖堂了3、4分钟,小组合作的展示环节体现的不够充分。

历史教学是一门艺术,如何做到学练结合,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结合,还有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等几个方面的有机统一,对我来说仍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第二篇:文化经典 教学反思

文化经典

教学反思

说到底,学生学习知识,形成能力的主战场是在课堂,在老师的引导下,如果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兴趣,有强烈的欲望,那么课堂效率就会提高。为了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不能只是老师说了算,应该是学生说了算,也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

首先,教师应该全面的把握教材,这是指导学生学习的基础,而且在把握教材上,创设课堂氛围上,都应该是开放性的,千万不要把所学的定律、概念、结论告诉学生,如果这样学生就成了接受结论的容器,就缺少了主动性,而且也缺乏兴趣。在课堂上,让学生同老师一道研究就成了空话,就成了形式主义。因为你——教师,在课上所有研讨的问题都有固定答案,有结论的,而且是不能更改的,不管学生发表什么看法,只要不合老师的胃口,不符合标准答案,就是不对的,就会遭到否定。这样就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让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毫无生气,而且很难扭转。所以课堂教学应该是开放的,学生可以说“不”的。老师可以把自己的观点亮出来,不要求学生必须认同。

其次,尽信书等于无书。“书”本来就是前人对客观世界的研究、发现、总结所形成的。只要是人写的东西,就完全可能存在问题。现代社会要求我们后人要养成批判思维的习惯,要敢于质疑,这是学习、研究过程中的一种可贵的品质,缺少了这一品质,人类文明就无法向前发展。我是最反对那种“这是权威” “这是天衣无缝”“这是无懈可击”„„如果你已经把所要学习研究的东西奉为神灵,那我们还研究什么,我们就只有照着去做就是了,何必再装腔作势问我们。学生 不愿回答问题,不愿意发表意见现象的出现,的确同我们老师不无关系。

第三,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一个研究学习的平台,允许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哪怕这种看法是极为荒谬的,你也得听下去,这就考验老师有没有一 种容纳百川的胸怀。只有允许学生说真话,畅所欲言,才能营造出一个可以尽情 讨论的气场,才有可能碰撞出火花。这才是一堂课的价值——这只是我的粗浅认识。

第四,我不希望,也不喜欢生硬的讲课,我总希望出现一种求知的欲望,求知的气场,那我要做到的是——利用悬念,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把问题推给学生,老师低下头来,作为一个倾听者,认真的倾听、提问、质疑,逼迫学生深入的探究,热烈的讨论,严密的推理,清晰的表达。所以我要追求的是——把 “评书”的形式引入课堂,悬念叠生;把问题推给学生,自我觉解;把难题交给学生,共同碰撞出火花。

这就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其实,如果教师和同学真得走进课本,进入 课堂,那么上课就成为一种享受,不然,都是在受罪,又不得不受罪。

《论语十则》教学反思

《论语十则》这篇课文虽然是经典,但毕竟是一千多年前的东西,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所以我在教学中更注重文言基础的传授。

在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点可以肯定:一是教得比较扎实,学生对一些基础的文言知识掌握得较好;二是《论语十则》只是《论语》这部大书的几页,我在教学中尽量做到在有限的时间里拓展学生对这部经典的认识;三是主要采用诵读的方式来教学,学生容易上手掌握,有助于增进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不足的地方有教学内容有些面面俱到,学生对课文的翻译掌握得不好,没有在规定课时内按排学生背诵课文。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感到了一个语文教师的无奈,面对一些很好的文字,却不能用更加自由的方式来传达。在古代难懂的文字和现代充满活力的学生之间,我们的教师要怎样做,才能变成一座美丽坚固的桥梁?

《晋灵公不君》教学反思

高效课堂不仅要求教师精备讲什么,更要求教师细备怎样讲才能最高效。要备怎样讲就要备学情,备学法,备学习目标,精心编制导学案。在上《晋灵公不君》校内达标课时,按照“一课二上三讨论”的步骤,一步步优化教学设计,摸清了学情,也提高了我驾驭课堂的能力。实际上高效课堂课前的二次备课,课后的及时巩固以及课上讲什么和怎样讲都同等重要。我想,忠于语文而又面对学生实际的课,就是好课。

第三篇:科学技术成就(二)教学反思

科学技术成就(二)教学反思

反思一:科学技术成就(二)>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以掌握基本历史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两个基本点”为驱动,脉络清晰流畅,充分体现了历史课程的性质和功能。首先,在教学设计中尽量采用多种方式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例如,关于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籼型杂交水稻等等专用科技术语老师很难在课堂上讲清楚,但是,教师在课前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搜集和整理相关材料,让学生对这些名词术语有一个初步印象,鼓励他们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准确简练地描述科技知识,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其次,拓展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参与,促进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过程中提供适量的材料和思考题很有必要,例如: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怎样理解中国农民的朴素话语“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培养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大胆质疑和互相帮助的学习习惯,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促进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两个方面的转变。另外,突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提升知识的价值,提高学生的情商。例如,展示“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的有关材料,报纸新闻等,旨在强调科技的持续发展和不断进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应用科学的兴趣,为学生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

反思三:科学技术成就(二)教学反思

今天我在实验班上了一节公开课:八下历史第18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

(二)》。本节课是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学·习课堂”“七善”模式设计的教学过程。由于课标对17、18两课的要求是“了解两弹一星、杂交水稻等科技成就,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对“863>计划”并没有明确指出,加上课文内容少,对实施863>计划取得的成就欠缺——只有一个图片,所以在本节课时开发了两个教学资源:

1、三次科技革命2、863计划八个领域取得的的成就(图片)。目的在于不仅让学生认识我国实施863计划的必要性、紧迫性,而且通过了解成就加深对八个领域的记忆,由此促使学生心生自豪,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投身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情和动力。这也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大教材”观念。这是本节课备课的一个亮点。

本课在八(7)实验班展示,总体来看,效果较好:

1、各个环节完整,尤其突出“善习”(15分钟课前习,10分钟课中习)和“善学”(自主阅读5分钟,交流讨论5分钟)二环节;

2、点拨到位(通过老科学家的信件内容和批示内容认识实施863计划的必要性);

3、学生参与课堂积极,充分体现了主体性(自学、交流10分钟,发言人数15人次以上);

4、时间安排恰当,“收口”用时2分,正好下课;

5、注重课堂管理,育人第一(如语言鼓励、掌声表扬、不断纠正学生站姿、声音、表情等)。

但经过教后反思和集体评课,发现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并不似表面那么完美。问题主要有:

1、课前“习旧知”——“三次科技革命”没有达到最佳预期目的,学生的“兴奋”未充分激发出来,这里可以再设计几张对比照片。

2、“善学”环节,学生自主学习后“质疑”只有一个学生有一个问题不会,是否存在其他同学不懂装懂现象?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会?这里可以增加一个“学生展示”,展示“基础知识”的掌握,侧重提问中下等学生。

3、开发的课程资源——863计划成就,只是八页图片一闪而过,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调动好奇“发问”的能力,说明教师的引导依然不到位,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没有充分释放出来。这里可以播放的慢一点,留一点时间给学生发问,也可老师设问,以调动学生的思维。

4、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认识科技重要性,也没有让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缺乏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深刻认识和自我感悟。若能在图片放映后设计一个思考题:面对863计划所取得的成就你有何感悟?就好了。

5、缺乏“小组捆绑式”评价,不能激发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这需要实验班班主任配合在班级实施这个小组评价>方案。

反思四:科学技术成就(二)教学反思

《科学技术的成就

(二)》是我上的一节常规课,它主要讲述863计划的涵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基本事实。设计了阅读、讨论、探究、归纳、练习、拓展等多种学习活动。通过时间顺序、读图、小故事、资料、图片等加深对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了解。通过识图充分调动和培养了学生分析综合思维能力。反馈矫正贯穿课堂始终,学生自学成为课堂主线。

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改变学生单一的历史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图像欣赏、识图找图、人物角色、自主探究、合作讨论、阐述交流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学习方式灵活多样。例如处理这节课的重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就充分运用了多种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利用图片提高学生的视觉效果;利用教材中的介绍、学生收集的文字资料等增加信息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交流机会,并且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加了自信心;认识到中国革命的特殊历程及艰难曲折。

在教学中渗透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一切为了学生发展”思想。目标定位明确,注重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学习学生生活中的历史,学习学生身边的历史,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历史。在学习中渗透正确的人地观、环境观、价值观、人生观。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团结协作,提高交际能力。

我觉得这节课教学目标达到了,尤其是里面的一些具体环节我认识到要善于处理好教学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巧妙的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不断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既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的学习兴趣,有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但我还是感觉到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不足。比如在对学生的评价方面还是做的不够好,在讲课过程中总感觉自己对学生的感染力不够,觉得非常遗憾,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打了折扣。通过这一点我也深深感到一个文科教师必须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才能感染他们,这也使我今后在教学中努力的方向。俗话说“教然后知困”。一节课上的成功与否,我想关键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看学生是否融入课堂,是否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和思考。如何把学生引入课堂呢?我看这还得要求我们老师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教与学是相互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感情,体验观念,从而达成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要不断探索,继续挖掘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让课堂这一教学主阵地散发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

第四篇:以文化成就品牌

以文化成就品牌

----‚中国第一水乡周庄‛品牌打造历程

周庄地处中国经济最活跃的长三角地区,位于上海、杭州、苏州之间,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古镇四面环水,小巧而精致。‚井‛字形河道构成独特的水镇格局,小镇依水成街、因河成镇、桥街相连,依河筑屋、过街骑楼、穿竹石栏,一派古朴幽静,是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风貌。周庄古镇区内,70%的明清古民居建筑仍然保存完整。周庄水乡古镇整体风貌和古镇格局在中国水乡古镇群落中保留得最为完整,这是周庄发展旅游的特色资源。旅游业的发展又为古镇的进一步保护提供了资金支持和思想动力,周庄连续三年举办的古镇保护(周庄)论坛在学术界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因为在古镇保护和文化传承方面的努力,周庄先后被联合国人居中心评为迪拜国际人居环境的最佳范例奖;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AAAAA‛级景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亚太地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奖‛;与其他江南水乡古镇一起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这些奖项扩大了周庄的知名度,引发海内外众多民众和媒体的关注。

1990年5月,祖国宝岛台湾的著名作家吴童慕名来到周庄后,不禁为周庄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风貌所感动,回岛后写成《中国第一水乡周庄》一文发表于1991年8月台湾《经纬》杂志,‚江南以水乡之美冠以全中国,闻名于世界,然而最具江南水乡特色的是小镇周庄‛。从此以后,‚中国第一水乡‛伴随着周庄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而成为代表周庄形象、内涵、理念、文化精神的品牌广告语。周庄打造‚中国第一水乡周庄‛品牌的契机来源于一篇文章,而‚周庄‛品牌长三角走向全国,从国内走向世界的历程,也与各种文化活动紧密相连。

1996年,在台湾两位摄影师汤思泮、李鸣雕的倡议下,周庄成功地举办了首届‚中国苏州周庄国际旅游艺术节暨摄影大赛‛,从此拉开了‚周庄‛品牌走向全国之路,周庄的游客接待人次逐年高速增长,1996年为50万,到2007年已经突破 300万人次,2010年更是有望突破600万人次,实现了质的飞跃。

在首届国际旅游艺术节成功举办的基础上,周庄已经连续办了十五届艺术节,分别是书画大赛、旅游工艺品大赛、文学作品大赛、影视作品大赛、吴文化展示活动、民俗文化大赛、水乡美食大赛、周庄文化北京展示活动、国际旅游小姐大赛、驻华使节夫人中国才艺大赛、‚梦萦周庄‛实景演出及全景式水巷实景演出,大大提升了‚中国第一水乡——周庄‛的知名度。2010年围绕‚周庄,世博的水乡印象‛这一主题,精心策划了一系列活动:举办了网络媒体看周庄、‚周庄,世博的水乡印象‛全球新闻作品大赛优秀作品首发式;在上海世博园创新举办了第十五届中国周庄国际旅游节开幕式——‚百年世博梦〃别样水乡情‛大型演出;独具水乡韵味的 ‚水‘洗’出来的诗画水乡‛最佳城市案例在世博最佳城市实践区展出;周庄走进世博村纳凉晚会以及世博版《四季周庄》在世博村城市广场演出等等,这些活动受到了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世博期间,仅中央电视台播出周庄相关新闻和专题就达21次,为周庄品牌的进一步提升起到积极作用。为了更好地宣传周庄,1998年,著名词作家乔羽,作曲家王力平联袂谱写了歌曲《周庄好》,当年曾因一曲《太阳岛》唱响大江南北的郑绪岚,再以她那优美的嗓音唱出了周庄秀美的水乡景色和吴侬软语的文化神韵。周庄的文学创作和影视摄影成绩骄人,原《散文选刊》主编王剑冰的《绝版周庄》和著名散文家赵丽宏的《周庄水韵》都曾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在周庄拍摄的影视剧作品更是数不胜数,有《五姑娘》、《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开国领袖毛泽东》、《浪漫樱花》、《柳亚子》、《开国大典》等,香港国际著名摄影大师陈复礼在周庄度过了九十寿辰。周庄的文化活动也是好戏连台,2005年与诗刊社共同举办《春天送你一首诗》大型诗歌征文活动;2006年与《文学报》举办‚我心中的周庄‛全球华人征文大赛;2010年与《儿童文学》杂志社共同举办‚阅读周庄‛笔会;与苏昆剧团、苏州锡剧院合作,推出反映沈万三历史文化的锡剧《蹄宴》等戏曲曲目,荣获国家级大奖;聘请江苏省昆剧院、浙江省昆剧院、苏昆剧团和苏州兰芽等专业团体常年在周庄古戏台演出昆曲折子戏,‚游周庄,听昆曲‛已经成为周庄古戏台常年为游客服务的金字招牌,‚昆曲‛这一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昆山周庄这个‚昆曲‛发源地传播到海内外。

周庄古镇文化街推出评弹、茶艺表演和周庄十二坊的打铁、草编、泥塑、纺纱、织布、酿酒、泥瓦制作等传统民俗手工艺表演;在双休日推出荡湖船、打莲厢、挑花篮、鱼鹰捕鱼等表演;在春节推出‚过中国年‛大型‚中国节‛主题活动:除夕守岁,包括全福寺撞钟、吃年夜饭、宗教祈福等;初一拜年、初五接财神、元宵水乡灯会等;另外还有文化旅游主题活动、水乡情传统婚典、万三文化游等。这些表演和活动,为周庄旅游注入了更多民俗文化的元素,使周庄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文化特质,进一步丰富了周庄‚中国第一水乡‛品牌的文化内涵。

周庄急水江以北的太师淀内,曾出土过大量良渚文化时期的历史遗物,木井栏、石斧、陶器等,表明早在四、五千年前周庄就有先人居住,一些出土文物现存放于周庄博物馆内,供游人参观,增强了周庄的历史底蕴。古镇周庄名人众多,胜迹遍布,与周庄有关的历史人物如捐田二百亩给全福寺作庙产的周迪功郎、西晋著名文学家和书法家张翰;‚资巨万万,田产遍于天下‛的被专家称为‚中国近代商业之父‛的沈万

三、倡导革命的民国元老叶楚伧、全国著名教育家沈体兰、蜚声国际画坛的陈逸飞等等,都是周庄品牌的‚代言人‛。周庄也因此获得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称号。

由于古镇资源的稀缺性,出于对周庄古镇保存完整的秀美景色的钟爱,众多的文化名人大家也为‚中国第一水乡——周庄‛品牌的传播作出了贡献。享誉国际画坛的陈逸飞先生称自己为‚周庄人‛;国画大师吴冠中赞美:‚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建筑大师贝聿铭称:‚周庄是国宝。‛著名画家、教育家匡亚明说:‚人生不到周庄游乃是憾事!‛

周庄旅游品牌的内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就像一个存在于世间的青年生命,不断茁壮成长着并越显丰满。以‚文化周庄、民俗周庄、生活周庄‛为代表的古镇旅游构建出我们所熟知的‚中国第一水乡‛,‚休闲周庄、绿色周庄、生态周庄‛的新概念丰富了水乡品牌的内涵。近年来,凭借得天独厚的江南水乡丰富旅游资源,周庄精心打造了展示水乡珍珠文化的江南采珠游休闲体验项目,拉开了太史淀风景区深度开发的序幕。推出万三水上财运之旅和环镇水上游线路,将秀美的江南水乡田园风光转化为有效旅游资源。打造周庄画家村文化创意项目,将原创艺术与旅游休闲完美融合。2007年又精心制作了中国第一部水乡实景演出《四季周庄》,集中展示出江南水乡优秀的原生态传统文化,吸引着海内外众多游客的广泛关注,为周庄‚中国第一水乡‛品牌的进一步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周庄旅游经历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正逐渐从单一的古镇观光旅游向着集观光、休闲、体验的复合型旅游转型升级。休闲产业在周庄蓬勃发展,旅游的魅力一直从古镇延续到镇区外围的农村地区。相信五年、十年之后,当我们再次提及‚中国第一水乡——周庄‛,它不仅仅描述的是江南水乡古镇的‚小桥、流水、人家‛,更代表了一个景观特色鲜明、文化内涵深厚、配套功能齐全、服务质量精细、环境秩序优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融的国际休闲旅游度假基地,周庄旅游品牌的内涵也将更注重游客的体验感受。

第五篇:改革开放的文化成就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辉煌的文化成就

三十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在带来新时期的思想解放、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科技进步、国际交往加强和国家地位提高的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当代中国的文化创造力,为中国文化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我国文化发展最稳定、成果最丰富的时期之一,文化园地展现出姹紫嫣红、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

文学艺术日益繁荣,文艺创新成绩斐然

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带来了文学艺术创作观念的可喜变化,创作活跃,成就斐然,在小说、诗歌、戏剧、报告文学、电影、曲艺、音乐、舞蹈、摄影、美术等领域,都留下了众多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的优秀作品。1991年文化部设立专业艺术政府奖“文华奖”以来,先后有500多部舞台艺术作品获得不同等级的奖励。话剧《于无声处》、《丹心谱》,小说《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电影《开国大典》、《周恩来》,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儿童剧《红领巾》、《一二三齐步走》,杂技剧《天鹅湖》,美术作品《父亲》等,堪称脍炙人口的文学艺术经典。

中国艺术节、“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等重大活动的举办和奖励的实施,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和充分展示的舞台。自1983年建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制度以来,共有850余项艺术学科研究课题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及文化部资助;以《中华艺术通史》等为代表的艺术理论成果体现了当代中国艺术理论建设的新水平。

公共文化事业蒸蒸日上, 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进一步保障

三十年来,从发展群众文化事业到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计划性的文化产品供应到尊重人民群众文化消费的自主性和选择权,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议》以来,我国城乡文化设施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

三十年来,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全国有公共图书馆2799个,博物馆1722个,文化馆和群艺馆3217个,文化站37384个,社区和村文化室137665个,初步形成了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同时,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地区、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十五”期间基本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目标。全国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电影“2131”工程等一些重大文化工程项目的实施,推动了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创新。

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中华优秀文化得到弘扬。

1982年《文物保护法》的颁布实施,是文物保护乃至整个文化工作纳入法治轨道的重要标志。2006年,国家设立文化遗产日,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翻开了新的一页。30年来,国家先后两次开展大规模文物普查,公布了5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2170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09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57座。西藏布达拉宫等历史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取得成效,三峡大坝等国家重点工程的考古发掘扎实有效,20世纪遗产等新类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稳步实施,打击文物犯罪活动的力度不断加大。民族民间文艺十部集成志书的编纂,凝聚全国几万文化工作者20多年的努力,被誉为“当代中国的文化长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初步建立,其中国家级名录项目已公布两批1028项。闽南、徽州两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文化遗产整体保护的新探索。目前,我国有世界遗产37处,有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选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文化市场繁荣有序,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30年来,随着文化的商品属性、市场属性、产业属性日渐为社会所认识、接受,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提供方式也逐渐由单一向多元转变。从1979年出现第一家音乐茶座开始,我国文化市场蓬勃发展,娱乐、演出、图书、音像、电影、文物、艺术品、动漫、网络等文化市场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逐步形成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围绕繁荣与管理的双重任务,以综合行政执法、社会监督、行业自律、技术监控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初步建立。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尤其是近几年来,文化产业呈现了超越GDP增幅的加速增长势头,到2006年,全国文化产业已经形成增加值5123亿元的规模。一批有较强实力、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发展壮大,一批具有民族特色、自主知识产权和原创性的知名文化品牌崭露头角,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正在形成。

对外文化交流步伐加快,中华文化影响力日益提升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走出封闭,融入世界。1979年,我国对外文化交流数量仅有194起、3035人次,2006年为3745起、46778人次。民间交流、文化贸易也从无到有,不断扩大。一批优秀的文化艺术产品和展览,通过产业化运作的方式进入国际文化市场,深受欢迎。目前,我国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着良好的文化交流关系,与145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和近800个文化交流执行计划,形成了全方位对外文化交流的新格局。“相约北京”联欢活动、北京国际音乐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等国际性文化活动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舞台。

文化体制改革顺利推进,卓有成效

三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顺利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从局部到整体,从机制改革到体制创新,经过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到党的十六大之后,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逐步实现由行政管理为主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等多种管理手段的转变。目前,北京、上海、重庆3个直辖市,沈阳、西安、深圳、杭州、宁波、广州、南京、成都8个副省级城市和其他37个地级市,都已经组建了统一高效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执法效率和依法行政能力明显提高。一批经营性文化单位和艺术表演团体转企改制取得可喜效果,中国对外演出展览中心整体转制,效益提高,竞争力增强,北京儿艺、江苏演艺、丽江歌舞团、吉林歌舞剧院等转制为企业,为艺术表演团体改革探索了一条新路。

下载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以文化成就品牌

    以文化成就品牌----‚中国第一水乡周庄‛品牌打造历程周庄地处中国经济最活跃的长三角地区,位于上海、杭州、苏州之间,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古镇四面环水,小巧而精致。‚井‛字形......

    【提高练习】《科技文化成就》(历史人教八年级下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畅言教育 《科技文化成就》提高练习一、选择题 1. 邓小平曾经指出:“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

    科技文化艺术节

    建筑工程学院成功举办科技文化艺术节 在这充满阳光与雨露的季节里,建筑工程学院为了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展示学校艺术教育风采,培养和提高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发展他们的艺......

    科技文化艺术节

    赞助策划书——百色学院艺术系外联部前言:新学期,新气象,时间转瞬流逝,回首艺术系在09科技文化艺术节上所取得的辉煌佳绩,我们不由得对10年的科技文化艺术节充满无限的希望与信心......

    “科技文化艺术节

    “第二届科技文化艺术节—动漫设计大赛”介绍及总结 为了突出本届艺术节主题,积极倡树“三平精神”,丰富大学生校园生活,倡导动漫政策,反映生动活泼的高校校园文化生活,展示当代......

    科技文化艺术节

    娄庄中心学校本部 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丰富我校校园文化生活,营造积极向上,清新高雅,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打造和谐校园,展现我校学生的青春风采......

    科技文化艺术节

    科技文化艺术节 科技文化艺术节是由校团委、校学生会主办,各学院学生会、各社团承办的一系列科技、艺术等方面的活动,此活动两年一次,意在繁荣校园科技文化艺术活动,展示新世纪......

    科技文化标语

    1、用艺术点缀生活,让文化丰富心灵,用行动实现梦想 2、迈向精彩艺术人生,绽放校园文化魅力3、科技畅想未来,文化丰富心灵,艺术点缀生活,激情点燃希望。 4、科学创造色彩,文化点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