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关羽的“义”
浅析关羽的“义”
[题要]本文通过对东汉末年社会背景的分析,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对关羽的“义”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并对此加以分析,拟更深入了解关羽“义”的内涵,以及关羽的“义”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关键词]关羽 义 忠义 恩义 侠义
在我国,关羽这个三国时代的人物,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三国演义》里描绘他“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风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人称“美髯公”。“跨骑一匹浑身如火炭的赤兔马,身披绿战袍,舞一把八十二斤重的青龙偃月刀,勇冠三军,所向无敌”。关公那身披绿战袍,左手捻须,右手拿一本《春秋》,专注读书的形象至今还清晰地存留在人们脑海中。千百年来,关羽被百姓尊为“武圣”,与“文圣”孔子一起歆享世人礼拜。时至今日,不少地区还有关羽的庙宇。他有如此礼遇,并非因“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也非“勇冠三军,所向无敌”,恰恰在于他的“义”。
可以说“义”在封建社会里属于人民的道德品质,被人民当作主要的道德标准。封建制度压迫下的人民,正是靠“义”这一道德品质建立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关系。靠“义”来团结,来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迫害。特别是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更是以“义”作为团结民众的旗帜。在他们心中,“义”不仅仅指人与人之间始终不渝的忠诚,也包括恩怨分明的态度。因此,历代农民起义都要高举“义”旗,最典型的就是《水浒传》中一百零八位好汉在梁山聚义,替天行道。在《三国演义》里,“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就正面典型而言,和曹操形成对立情势并受到人们尊崇的,应该说是被誉为“义绝”的关羽的形象。关羽的“义”,是义尽于私,义尽于个人,并且具有一定封建报恩思想的“义”。
大致说来,关羽的“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忠义——报国安民
儒家认为,“义”是“立德之本,诸德之发也”。《管子·心术》说“君臣父子之间之事曰义”,《礼记·中庸》说“义者,宜也”。在儒家看来,“义”以“忠”为先。
关羽对刘备、对汉朝十分忠诚。他所处的时代战乱频仍,诸侯四起,群雄纷争。关羽在未投靠刘备之前是一个落难之人,拥有一身武艺。他先准备投靠汉鲁公之后幽州太守刘焉,这说明关羽一开始就打算投于汉帝帐下。一般而言,封建社会的百姓,不管多么仇恨具体的封建制度、封建王朝,有时甚至采用暴力推翻它,可是因受封建生产关系的制约,他们的意识不能不受影响,因此他们反抗地主的压迫,反对贪官污吏,反对坏皇帝,却不反对好官,好皇帝。如李逵,他是极端鄙视宋朝的,甚至提出“杀掉狗皇帝,让我们大哥做皇帝”,他只是希望有一个像宋江一样的好皇帝而已。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在表面上具有近代的色彩,反对清朝的异族压迫,反对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甚至反对传统的封建思想,竭力追求人类理想的大同世界,然而,在他们取得半壁江山后,尽管土地关系上部分改变了所有制,而在天国体制上还是定出一整套封建等级的礼法,大摆天王的威风,在政治形式上恢复了封建帝王制度。同样,三国时代的百姓也不希冀汉室灭亡,而是求一个好皇帝,给他们一个安稳的生活环境,作为一个平民的关羽,也不可避免地具有当时人们的普遍心态。关羽对刘备、汉朝的忠主要表现在降曹前后。当时,汉献帝名存实亡,关羽仍然提出“降汉不降曹”,“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关羽降曹后,尽管曹操为了笼络他,送金银器皿及美女、锦袍、赤兔马等,用尽一切手段,但最终还是不能笼络关羽忠“汉刘”的心。关羽斩颜良,解“白马之围”后,曹操封其为“寿亭侯”,关公执意不受。后曹操在“寿亭侯”前加一“汉”字,关羽才拜受。值得一提的是,关羽对曹操的厚恩下拜致谢只有一次,那就是曹操赠给他赤兔马,原因只是“此马日行千里,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见面矣”,这使 “操愕然而悔”,也使得人们对关羽的忠义更加钦佩。
在三国时代,忠君思想受到了“贤臣择主而事”观点的挑战。那时,汉帝徒有虚名,无实际权力。各路军阀逐鹿中原,贤臣选择明主比比皆是。其实,关羽投靠刘备前还有另一个选择:汉室宗亲刘璋。这并不违背关羽忠汉的初衷,况且从当时的状况看,刘备只是一个寄人篱下的战将,地位低微,而刘璋已经拥有益州,又有蜀道天险;论出身,刘璋不低于刘备;论实力大大超过刘备。但待人接物上二者有本质区别:刘备宽仁厚道,不弄奸诈,礼贤下士;志向远大,知人善用;爱民如子,深得民心;与关张又有深厚的友谊,重义气,轻富贵。而刘璋的性格特点是懦弱,有很重的私心,经常怀疑别人。刘备具备“有德”这个条件,就可以做皇帝,因此关羽最后择明主刘备而弃刘璋就不足为怪了。
“忠”者,指对君主、国家、民族忠诚,在古代的百姓眼中君王和国家是一个概念。以我们现在的观点来看,忠于国家也就是现在常说的“爱国主义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忠义的涵义也有所拓展,“内尽其心而不欺也,事尚竭诚也,又不二也”。即忠还有忠诚、真诚、无二心的意思,这样“忠”,从君臣、君民的纵向关系转为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的横向关系,更贴近人民。“不欺”使忠衍变为待人真诚,这不仅在封建社会,就是在我们现在的年代也是人与人之间交往最基本的因素,成为新时代的思想道德规范。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现在不少地方还有关羽的庙宇。
恩义——重然诺、轻生死、义不负心
桃园结义誓词有“背义忘恩,天人共戮”两句,这是一条贯穿《三国演义》的道德准则。从刘、关、张结义开始一直到刘、张 为关羽报仇,出兵伐吴,双双以死殉义。刘、关、张徐州兵败之后,关羽保护刘备家眷被困土山,张辽来说降时,关羽说“吾今虽处死地,视死如归,汝当速去,吾即下山迎战!”可见他后来降曹非求苟活,而是为了保全两位夫人及桃园之盟。降曹之后,曹操为收买其心,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待如上宾,对关羽恩宠优渥,但他不为所动,他的信念是“君知我报君,友知我报友”,具有极浓的封建报恩色彩。曹操对他有恩,他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来报效,在华容道上,这个义重如山的大英雄想起当日曹操的许多恩义,面对曹操的苦苦哀求,不顾触犯军法,把曹操放了。当然,即使依照当时的政治标准来看,放走曹操也是敌我不分,站错立场的失节,但倘以民间的道德标准来评价,这是义不负心。千百年来,对于重然诺、轻生死、义不负心的义士,人们交口称誉,反之,对忘恩负义之徒,人们无情谴责。与关羽同时代的吕布,先因董卓赠金银珠宝、赤兔马,而杀了义父丁原拜董卓为义父,后又为貂禅而杀了董卓,在兵败被擒后还试图投降曹操。吕布被世人视为“忘恩负义”之徒,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射雕英雄传》里的杨康,《神雕侠侣》中的霍都,以及后来的陈世美,这些忘恩负义的人物,都成为千夫指的典型,足见人们对这类人的痛恨。因此,关羽“义释曹操”的失节,并没有影响他在人们心目的地位,人们从心里原谅他、认可他。而且这种贴合人性、有血有肉的描写更突出了关羽的性格,可以这么说,重然诺、轻生死、义不负心已经成为华夏民族的又一道德标准。
侠义——济困扶危、大无畏精神
“侠”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特殊产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主要表现为“赴士厄困,不爱其躯”的大无畏牺牲精神。刘、关、张三人之间的“义”是兄弟之情高于君臣的“义”,这种“义”是儒家与墨家思想结合的产物,墨家大多出自武士、游侠,他们主张“有难同当、有福同享”,主张“兼爱”,在行为上主张“言必信、行必果”,“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侠义,在民间被理解为急人危难,舍死忘生的品质;仗义疏财,济困扶危的慷慨行为;疾恶如仇,为天下除害的献身精神;抗击侵略,救亡图存的爱国热情,以及浓厚的大无畏精神。在小说中侠义主要指人与人,集团与集团之间遇难相互救援。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文字写到关羽“亡于涿郡”,语焉不详,《坚瓠集》中的《关西故事》对他“亡于涿郡”的原因有这样的补充:“蒲州解梁县关公,本不姓关,少时力最猛,不可检束,父母怒而闭之后园空室。一夕月甚明,启窗越出,闲步园中。墙东有女子啼哭甚悲,兼有老人相向哭声,怪而排墙问之。老者诉云:‘我女已受聘矣,而本县舅爷,闻女有色,欲娶为妾,我诉之伊,反受叱骂,以此相泣。’公闻大怒,仗剑径往县署,杀伊并其舅而逃。”关羽这种疾恶如仇的举动,够得上“侠义”二字了。
关羽不为曹操的高官厚禄所收买,终弃曹归刘,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受刘将军厚恩”,“誓同生死,不可背之”。实际上,关羽追随的刘备始终是在穷愁窘迫不得势的境遇里。当时,曹操为汉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实际已成为汉室“太上皇”,而刘备是颠沛流离、仰人鼻息,投在袁绍处;曹操可以给关羽高官厚禄,金银美女,而刘备没有办法给他。即使如此,关羽仍“新恩虽厚,旧情难忘”。一举一动,一思一念都专注在那存亡未卜,穷愁窘迫的刘备身上,生则“不可背之”死则“从于地下”。他不管千里万里冒着生命危险去投奔刘备,更显得他义重如山不附炎趋势的难能可贵,关羽这种济困扶危的侠义精神,体现出人民所喜爱的“患难与共,福祸共之”的性格光彩。
侠义精神在另一方面是大无畏精神的体现。最能表现出关羽大无畏精神的是刮骨疗伤。华佗多次提及“当于静处立一标柱,上钉大环,请君侯将臂穿于环中,以绳系之,然后以被蒙其首。吾用尖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刮去骨上箭毒,用药敷之,以线缝其口,方可无事。但恐君侯惧耳。”然而手术过程中,“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而关羽 “饮酒食肉,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无畏”至极,连华佗也不由称赞:“君侯真天神也!”
关羽的一生,最重情义、誓言。自年轻时投奔刘备,终生不变,至死不渝。重“义”的关羽不仅妇孺皆知,也为统治者所推崇。封建君王推崇他的“忠义”,因为借此可以用来麻醉人民,造就为自己效力的忠实奴才。然而人民更欣赏他那患难与共,福祸共之的“恩义”、“侠义”。关羽自身所具有的和被后世所叠加上的那些道德观念和道德精神,成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中的一份沉甸甸的遗产。“义绝”关羽,我们不但热爱他,更尊重他!
参考书目:罗贯中 《三国志通俗演义》 上海古籍出版社 陈寿
《三国志》 山西古籍出版社 天行健 《三国猛将--关羽》 华艺出版社 孔子
《论语》 广西民族出版社
蔡东洲、文廷海 《关羽崇拜研究》巴蜀书社2001年版 卢晓衡 《关羽、关公和关圣》 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 张国良
《千里走单骑》 上海文艺出版社 关汉卿 《关大王独赴单刀会》
周兆新 《三国演义考评》 北京大学1990年版
朱一玄、刘毓忱 《三国演义资料汇编》 百花文艺出版社 褚人获 《坚瓠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
沈伯俊、潭良啸 《三国演义辞典》 巴蜀出版社1989年版
第二篇:关羽“义释曹操”的功能性
关羽“义释曹操”的功能性
关羽“义释曹操”,是《三国演义》的一个重要片断。《三国演义》是这样叙述这一情节的:“云长是个义重如山之人,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与后来五关斩将之事,如何不动心?又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一发心中不忍。于是把马头勒回,谓众军曰:‘四散摆开!’这个分明是放曹操的意思。操见云长回马,便和众将一齐冲将过去。云长回身时,曹操已与众将过去了。云长大喝一声,众军皆下马,哭拜于地。云长愈加不忍。正犹豫间,张辽骤马而至。云长见了,又动故旧之情,长叹一声,并皆放去。”[1]学术界在解读《三国演义》,或者品赏关云长的审美特质时,常常都要论及这一情节。袁世硕先生说:“我们自然不能从刘备集团的立场上来责备关羽,但是这种以个人的恩怨为准则来处理政治大事的做法,却完全不值得肯定。重要的是,我们应该由此看到,关羽的‘重义’品质,是地地道道的封建主义的东西,即所谓‘重然诺,感恩遇,报知己’。”[2]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胡亚敏也说:“我国的关羽也是此种类型,他的一举一动都与‘义勇’连在一起,无论是为保护二位嫂夫人过五关斩六将,还是华容道上放曹操,都体现了‘义勇’二字。”[3]
从现存的文献来看,关羽“义释曹操”这一情节,其实并不具有历史的“真实性”。曹操在赤壁大战中败北之后,经华容古道逃回许昌,这是事实。据《三国志?魏书》载:“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4]如果说《三国志?魏书》的记录还显得粗略,那么,《山阳公载记》就相当具体了:“公船舰为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军既得出,公大喜,诸将问之,公曰:‘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备寻亦放火而无所及。”[5]这一记录已经说得相当明白:刘备在华容道上并没有埋伏兵力,只是等到曹操从华容小道逃走之后,才匆匆赶到这里到处寻找,但曹操的人马却已经跑得无影无踪。这一文献也并没有提及关云长“义释曹操”的事情。如果说《山阳公载记》尚不能足以证实“义释曹操”的真伪性,那么,《三国志?蜀书》中的《关羽传》就比较有说服力了。《关羽传》云:“从先主就刘表。表卒,曹公定荆州,先主自樊将南渡江,别遣羽乘船数百艘会江陵。曹公追至当阳长阪,先主斜趣汉津,适与羽船相值,共至夏口。孙权遣兵佐先主拒曹公,曹公引军退归。先主收江南诸郡,乃封拜元勋,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6]陈寿在这里也没有谈及关羽“放走曹操”的事实。上述文字至少可以说明,关羽放走曹操的事实,到目前为止尚缺乏有力的文献支持。
罗贯中居然将这一不具有历史真实性的情节堂而皇之地注入了《三国演义》的叙述之中。不仅如此,关羽“义释曹操”这一叙事序列在进入文本的叙事程序之后,还对整个文本的叙述起到了调节和控制的作用,也就是说,它在文本的叙述中具有一定的“功能性”。值得特别说明的是,本文所说的“功能”,与普洛普所说的“功能”有所不同。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家普洛普在《民间故事形态学》一书中将俄国民间故事归纳和划分为31种功能。究其实质,普洛普所说的31种功能,是指民间故事中的31种母题结构,或者说是31种叙事单位和叙事序列。而本文所说的“功能性”,则是指某一叙事序列在叙事文本中对叙述进程所具有的调节和控制作用。
关云长“义释曹操”出现在《三国演义》第五十回,但它向上承接着第二十五回的“屯土山关公约三事,救白马曹操解重围”。曹操在小沛击败刘备、张飞之后,转过头来就攻打驻扎在下邳的关羽。曹操听从程昱的计策,派刘备手下的降兵到下邳去见关羽,自称是逃回来的,留在下邳城中,等待曹兵攻打下邳时作为内应。曹操手下的大将军夏侯??引兵五千奔下邳而来向关羽挑衅,关羽应战,夏侯??且战且走,关羽追赶了约二十里,担心下邳有失,带兵向下邳撤退。一声炮响,曹兵拦住了关羽的去路,关羽奋力厮杀,一直战斗到晚上,没有归路,只得退守到一座土丘之上。曹操带领士兵与先入城的诈降之兵里应外合,一举打下了下邳城。第二天天亮,曹操的谋士张辽来到土丘之上劝关羽投降。关羽提出三个条件:
一、只降汉帝,不降曹操;
二、对二位嫂夫人应给予皇叔俸禄,任何人对她们不得轻慢;
三、一旦知道刘备的去向,便投刘备而去。曹操答应了关羽的条件,并设宴款待关羽。到许昌后,曹操拨一个宅子给关羽居住,安排美女服侍他,给他制作新的战袍,送给他赤免马。关羽斩了颜良之后,曹操表奏朝廷,封关羽为汉寿亭侯。当得知刘备在袁绍处,关羽封金挂印而去,曹操赶到半途送给关羽锦袍一领。《三国演义》接着是这样叙述的:“操笑曰:‘云长天下义士,恨吾福薄,不得相留。锦袍一领,略表寸心。’令一将下马,双手捧袍过来。云长恐有他变,不敢下马,用青龙刀尖挑锦袍披于身上,勒马回头称谢曰:‘蒙丞相赐袍,异日更得相会。’遂下桥望北而去。”[7]对于赠袍一事,毛宗岗点评说:“须贾以绨袍而得以不死,则曹操此袍可留异日华容道一命矣。”[8]近人袁世硕也说:“曹操对关羽所施的‘厚恩’,以及最后对他闯关斩将所表现的容忍,实际上就是对关羽放了一笔道义上的债务,用一根无形的绳索,系住了关羽的心。有债务,就要偿还。华容道上的事件,就正是在这条无形的绳索的牵引下演出来的。”[9]“义释曹操”同时也开启了《三国演义》的下文。《三国演义》如果不设置“义释曹操”这一叙事序列,即诸葛亮没有在华容道上设下埋伏,关云长也不曾放过曹操,这也便还原为历史的真实了;但诸葛亮一旦安排了关云长驻守华容道,如果关云长在华容道上不放走曹操,《三国演义》的下篇也就不会有曹操大宴铜雀台,平定汉中地;更不会有曹丕废献帝,司马篡魏权,三国之归晋。
当然,历史是不能假设的。诚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两者(历史和诗――笔者注)的差别在于一叙述已发生的事,一描述可能发生的事。”[10]任何事件一旦被假设,它就已经不是事件的本身,就已经不是历史。但在虚构性叙事文本(相当于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诗”)中,有些情节则是可以假设的,通过假设我们可以探讨情节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可以充分认识某些叙事序列,特别是核心叙事序列在文本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进而准确地把握文本的整体结构。从文本叙事的角度来看,如果曹操在华容道上不能幸免遇难,那么,《三国演义》的后七十回也就不是三国之争,而是蜀吴相斗。“义释曹操”之前的关云长下邳降曹,在历史上是真实的。《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备将关羽屯下邳,复进攻之,羽降。”[11]《三国志?蜀书?关羽传》亦载:“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12]“义释曹操”之后的关云长败走麦城,在历史上也确有其事。《三国志?蜀书?关羽传》云:“先是,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又南郡太守糜芳在江陵,将军(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自)轻己。(自)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于是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而曹公遣徐晃救曹仁,羽不能克,引兵退还,权已据江陵,尽虏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13]《吴历》也说:“权送羽首于曹公,以诸侯礼葬其尸骸。”[14]那么,罗贯中何以要在众多真实的历史事件之间加入关羽“义释曹操”这一虚构的情节呢?这也正如毛宗岗所说:“华容之不杀,义也。”[15]其实,关云长“义释曹操”这一细节不仅写出了关羽的“义勇”,也还写出了诸葛亮的“智慧”。诸葛亮在赤壁借完东风之后,回到夏口,立即调拨赵云驻守乌林小道,张飞埋伏葫芦谷口,糜竺、糜芳、刘封沿着江岸剿擒败军,刘琦陈兵武昌。这时站在诸葛亮身边的关羽问诸葛亮,不委用我是何用意。诸葛亮说有一个紧要的隘口有些违碍不敢教去,关羽问有何违碍,诸葛亮说曹操今日兵败必走华容小道,如果派你把守,你必定放他而去。关羽立下军令状并且问,曹操如果不从那条路上来怎么办,诸葛亮也立下军令状,告诉关羽在小路的高山之处放一把火把曹操引来,关羽领军投华容道埋伏去了。刘备担心关羽放走曹操,诸葛亮说,我观天象曹操未到身亡的时候,留个人情给关羽去做。其后,曹操果真经乌林、葫芦口,投华容小道而来,关羽果真放走了曹操。所以,毛宗岗又说:“若不肯释曹操,便不是关公;若操不走华容,必不是孔明。”[16]
据鲁迅先生考证,关羽“义释曹操”也并不是罗贯中的发明,元代话本就已经有了类似的叙述[17],只不过是罗贯中作了一些修改和加工而已。然而,关羽“义释曹操”进入《三国演义》的叙述体系之后,却成了文本的核心叙事序列。对《三国演义》作过通篇点评的毛宗岗对关云长“义释曹操”在整个文本中的作用和地位未尝发表过意见和看法,但是,他在第四回的回首点评中却有着相关的论述:“若使首卷张飞于路中杀却董卓,此卷陈宫于店中杀却曹操,岂不大快?然使尔时即便杀却,安得后面有许多怪怪奇奇、异样惊人文字!”[18]用同样的逻辑,我们也可以说,若使关云长在此回中杀却曹操,则《三国演义》就不会有后七十回的奇奇怪怪的叙述。根据叙事序列在文本中的作用和地位,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家鲍里斯?托马舍夫斯基将文本中的叙事序列分为“规范序列”和“自由序列”。鲍里斯?托马舍夫斯基说:“规范程序指的是一定体裁和一定时代所必有的程序。”“与规范程序同时并存的是自由的、非必然的程序”。[19]在鲍里斯?托马舍夫斯基看来,规范序列到一定的时候就要衰败,就要为自由序列所取代;自由序列最能突出具体作品、作家、体裁和思潮的个性,最具有文学价值。而我们则认为,自由序列在文本中的审美特性固然重要,但规范序列在文本中的功能也不可忽视。关羽“义释曹操”这一叙事序列在《三国演义》中对整个文本的叙述进程都起着一定的调节和控制作用,研究和正视“义释曹操”这一叙事序列所具有的功能性有利于我们对整个《三国演义》的阅读和理解。
注释:
[1]罗贯中:《三国演义》,齐鲁书社1991年1月版,上卷,第623页。
[2]袁世硕:《谈中的关羽》,《文学评论》,1965年第6期。
[3]胡亚敏:《叙事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5月版,第142页。
[4]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12月版,第1册,第31页。
[5]转引自《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12月版,第1册,第31页。
[6]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12月版,第4册,第940页。
[7]罗贯中:《三国演义》,齐鲁书社1991年1月版,上卷,第321页。
[8]罗贯中:《三国演义》,齐鲁书社1991年1月版,上卷,第321页。
[9]袁世硕:《谈中的关羽》,《文学评论》,1965年第6期。
[10]亚里士多德:《诗学》,罗念生译,《西方美学史资料选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2月版,上卷,第103页。
[11]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12月版,第1册,第19页。
[12]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12月版,第4册,第939-940页。
[13]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12月版,第4册,第941页。
[14]转引自陈寿的《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12月版,第4册,第942页。
[15]罗贯中:《三国演义》,齐鲁书社1991年1月版,上卷,第615页。
[16]罗贯中:《三国演义》,齐鲁书社1991年1月版,上卷,第625页。
[17]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9卷,第130页。
[18]罗贯中:《三国演义》,齐鲁书社1991年1月版,上卷,第37页。
[19]鲍里斯?托马舍夫斯基:《主题》,姜俊锋译,《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三联书店,1989年3月版,第141页。
刘为钦,男,湖北省监利人,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小说理论。
第三篇:关羽故事
1、温酒斩华雄:
曹操招兵买马,会合袁绍、公孙瓒、孙坚等十七路兵马,攻打董卓。刘备、关羽和张飞追随公孙瓒一同前往。董卓大将华雄打败了十八路兵马的先锋孙坚,又在阵前杀了两员大将,非常得意。十八路诸侯都很惊慌,束手无策,袁绍说:“可惜我的大将颜良、文丑不在,不然,就不怕华雄了。” 话音刚落,关羽高声叫道:“小将愿意去砍下华雄的脑袋!” 袁绍认为关羽不过是个马弓手,就生气地说,“我们十八路诸侯大将几百员,却要派一个马弓手出战,岂不让华雄笑话。” 关羽大声说:“我如果杀不了华雄,就请砍下我的脑袋。” 曹操听了,十分欣赏,就倒了一杯热酒,递给关羽说:“将军喝了这杯酒,再去杀敌。” 关羽接过酒杯,放在桌上说:“等我回来再喝吧!” 说完,提着大刀上马去了。关羽武艺高强,没一会儿,就砍下了华雄的脑袋。他回到军营,曹操忙拿起桌上的酒杯递给他,杯中的酒还没凉呢。
2、三英战吕布:
“三英战吕布”是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情节,故事背景为袁绍联合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猛将吕布一连打败众将之后,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在虎牢关与吕布大战的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五回。“三英”指刘备(字玄德)、关羽(字云长)、张飞(字翼德)。
3、斩颜良诛文丑:
一开始颜良的河北大军列阵平原上,根本不顾曹操部队居高凌下占地利优势,估计是认为自己部队太强了。敌人的骑兵冲不动,不在乎,犯了骄兵必败的毛病。当关二哥冲向敌阵的时候他非常聪明的只身前往,这样以来敌人猜不透他的真实意图,也就不会把他当作一次冲锋对待,这可能就是敌人始终没有用弓箭阻止关羽的原因。面对关二哥的冲锋,颜良一开始是坐着的,轻敌是一方面,搞不清楚对手意图也是一方面。他所在的位置是中军,也就是指挥部,按常理没人会那么傻冲入敌军群中,所以他也有点麻痹大意。袁军对关羽的行为不理解,再加上没有命令,也就没动,估计关羽也没对小兵动手,大家疑惑不解。关羽马确实快,当颜良发现他是冲自己来时,已经来不及了,以至于不能做出正确的反应,再加上最后时刻,颜良也不能确定关羽要干什么,而且关羽未通名,颜良为了大将风度,不斩无名下将,没有上马提刀。关羽用刀也很有特色,第一下不是动作很大的砍杀而是刺,这样动作快,隐蔽,颜良不易躲闪,这也是一个重点。总的来说,关羽用了很阴的招数,凭实力把颜良阴死了。
对文丑就更简单了,曹操的埋伏打乱了文丑的部队,这种情况下撤退是第一位的,否则对手小兵群上来也把自己逮住了。偏巧关二哥这时候去和他缠斗,文丑当然无心恋战,感觉对手不是几下就能解决的时候马上拍马撤退,没想到关二哥的马超快,文丑就算会,慌乱中也使不出回马枪,被人背砍。
4、单刀赴会:
公元215年,刘备取益州,孙权令诸葛瑾找刘备索要荆州。刘备不答应,孙权极为恼恨,便派吕蒙率军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长沙、桂阳蜀将当即投降。刘备得知后,亲自从成都赶到公安(今湖北公安),派大将关羽争夺三郡。孙权也随即进驻陆口,派鲁肃屯兵益阳,抵挡关羽。双方剑拔弩张,孙刘联盟面临破裂,在这紧要关头,鲁肃为了维护孙刘联盟,不给曹操可乘之机,决定当面和关羽商谈。“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诸将军单刀俱会”。双方经过会谈,缓和了紧张局势。随后,孙权与刘备商定平分荆州,“割湘水为界,于是罢军”,孙刘联盟因此能继续维持。
这次“单刀会”,经戏剧家、小说家敷衍,关羽成了英雄,鲁肃反成了鼠目寸光、骨软胆怯的侏儒。这是艺术家们的创作,并非历史真相。鲁肃一手促成了孙刘联盟,并为之“守之终身而不易”(王夫之语)。所以,刘备、孙权都逐渐强大,建立了与曹魏抗衡的蜀、吴二国,中国历史上才出现了三国时期。
5、过五关斩六将:
过东岭关时杀孔秀;过洛阳城时杀韩福;过汜水关时杀卞喜;过荥阳时杀太守王植;过黄河渡口时杀秦琪;在张飞占据的古城外杀蔡阳,“过五关斩六将”因此得名。
6、水淹七军:
关羽进攻樊城,曹操命大将于禁为南征将军,庞德为先锋,统帅七路大军,星夜去救樊城。关羽得信,亲自披挂前去迎敌。关羽、庞德大战百余回合,不分胜负。第二日交战,二将齐出,并不答话,拍马交锋五十回合,庞德拨马逃走,关羽紧追不舍。庞德取箭,关羽躲闪不及中箭,回营养伤。十日后,箭伤愈合。又听关平说曹兵移到城北驻扎。关羽不知何意,骑马登高观望,看到北山谷内人马很多,又见襄江水势汹猛,水淹七军之计,油然而生。遂急命部下准备船筏,收拾雨具,又派人堵住各处水口。庞德与众将商议,山谷不易久留,准备明日将军士移入高地。就在这天夜里,风雨大作,庞德在帐中,只听万马奔腾,喊声震天。出帐一看,大水从四面急剧涌来。七军兵士随波逐浪,淹死很多。于禁、庞德率将士登上小土山躲避,关羽带大军冲杀而来,于禁见四下无路,投降关羽。庞德和身无盔甲的残兵败将,被关羽的兵马团团围住,战不多时,众将全都投降。只有庞德夺一小船,想顺流西去,却被周仓的大筏撞到水中,后被生擒。
7.败走麦城: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进攻樊城,曾水淹于禁七军,军威大振,曹操曾议迁都以避其锋芒。建安二十四年(219)十月,江东大将吕蒙乘关羽与樊城守将曹仁对峙之2 时偷袭荆州,攻占了关羽的大本营江陵。关羽两面受敌,急忙从樊城撤兵西还,驻扎在麦城。吕蒙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使关羽的将士无心恋战,逐渐离散。关羽孤立无援,坚守麦城。孙权派人诱降关羽,关羽伪称投降,在城头立幡旗,假做军士,自己却逃走,只有十多骑跟随。孙权派朱然、潘璋断了关羽各路,在临沮捉获关羽和其子关平,随即将其处死。
8、屯土山关公约三事
程昱向曹操献计将关羽围困在土山。张辽劝关羽投降,列了三罪:1违背了桃园盟约。2将刘备妻子置之不理。3关羽智勇双全,却不思报效汉室,就这么死了。关羽就这么被说服了,但他约定了三件事:1只投降汉室不投降曹操。2照顾二嫂(刘备的妻子)。3只要知道刘备的下落,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曹操答应了。后来,关羽杀了颜良文丑,挂紧封印,过五关斩六将,终于与刘备团聚。
9、关云长义释曹操:
“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是世人皆知的一个故事,《三国演义》中的重点篇章。小说写赤壁战前,诸葛亮算定曹操必败走华容,且夜观天象,曹操不当身亡,一是考虑到曹操与关羽有恩,于是派关云长把守华容道,留个人情与关羽做,二是如果这时灭掉魏国,会使吴国全力攻击蜀国,使蜀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小说又写曹操果然由乌林向华容道败退,并在途中三次大笑诸葛亮、周瑜智谋不足,未在险要处暗设伏兵。然而,一笑笑出赵子龙,多亏徐晃、张郃二人双敌赵云,才使曹操得以逃脱;二笑笑出张翼德,又是张辽、徐晃二将抵挡张飞,使曹操再次脱险;三笑非同小可,笑出了关云长,且又在有一夫当关之险的华容狭路上,加之曹军几经打击,此时已无力再战,无奈,曹操只得听谋臣之言,亲自向哀求关羽放行,关羽念旧日恩情,义释曹操,使曹操得以回到江陵。
第四篇:浅论关羽形象
四川理工学院毕业论文
论《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形象
摘 要:《三国演义》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有着巨大的成就,小说前前后后,大大小小塑造了400多个人物,其中主要人物都具有个性鲜明的特点。作者在塑造关羽时更是运用了多种手法,把人物形象塑造得形神兼备,栩栩如生,既表现了他忠、仁、信、恩、道等为人称颂的人物品格,又间接表现了他骄矜自大、自卑自恋等性格弱点。由于关羽特殊的形象特征,引发了后世对关羽的热衷和崇拜,关羽的优秀品德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 三国演义》;关羽;性格特点;关羽崇拜
四川理工学院毕业论文
The Image Of Guan Yu In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Abstract: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was molding the character aspect to have the huge achievement,the novel from all sides,has portrayed more than 400 characters every large or small.And the whole shows have the individuality bright typical image.The author when portrays Guan Yu has utilized many kinds of techniques,results in the relationship of form and spirit the character image mold to have both,lifelike.Both has displayed him loyally,manner praise and so on kernel,letter,graciousness,road character moral characters,and displayed him haughtily arrogant,to feel inferior indirectly disposition weakness and so on narcissism.As a result of the special features of Guan Yu,led to generations of enthusiasm and worship of Guan Yu,Guan Yu's outstanding qualities are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nation.Key word: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Guan Yu disposition characteristic Guan Yu worships
四川理工学院毕业论文
前 言
《三国演义》在塑造人物方面有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关羽是《三国演义》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同时,也是被后人最为推崇的历史人物中的一个典范。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谈到《三国演义》对关羽形象的塑造:“唯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 [1]小说对关羽的两大特征——义和勇进行了着力刻划。“义”是关羽内在人格的支柱,“勇”是关羽外在气质的表现,相映生辉,共同构成了关羽形象的主体[2]。在他身上,闪耀出忠肝义胆的伟大品格,这种品格被后代封建统治者所推崇,也因为这种品格与劳动人民维护自己权益的意愿相拍和,因而关羽成为海内外中华民族一致崇敬的大英雄。可以说,关羽身上表现出的对主之忠、克己之正、处世之义、作战之勇,已成为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在形成中华民族精神和鼓励后人注重品行、舍利取信、舍生取义等社会公德方面显示了巨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关羽一生是叱咤风云的一生。他生于古解梁地,发轫于涿郡,战于徐州,殁于荆州,威武不屈,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彰显了巨大的人格魅力。一生追随刘备,戎马生涯,转战南北,忠君报国,为义而动,为天地正气抛家,困苦面前不皱须眉。他杀恶霸亡命出走,贩粮度日,三杰相识,投在刘备麾下。在参与围剿黄巾军时,因匡辅汉室立功;在诸侯兼并割据期间,辗转南北,最后功败垂成于荆州。他执掌荆州帅印六年,发动襄樊战役达到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的鼎盛时期,创造了辉煌的战绩,显示了文韬武略的超群绝伦风姿。遗憾的是惨遭魏、吴两大巨头的南北夹击,在内忧迭起、盟友毁盟偷袭下,败走麦城;英雄末路,战殁于南郡临沮章乡。可以说关羽一生戎马倥偬,踏遍了大半个中国。论武勇,为三国时顶尖上将;论智谋,让被世人称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称赞。特别是其忠于刘备,坚贞不二,在事业最低潮时,面对曹操的金钱、美女、爵位,不为所动,与刘备的君臣契合,与同僚的肝胆相照,危难困苦时恒心不泯,确实感人至深。
然而,关羽却是一个性格比较复杂的人物,他是一个富有忠、信、仁、义等优秀品格的英雄人物,同时,他也有平常人的缺点。他有温酒斩华雄的勇武,诛颜良、斩文丑的果敢,同时他又有用人不当,大意失荆州的过失;他有千里走单骑,封金挂印寻兄长的忠义,同时,他又有华容道放曹操的不忠之举;他有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的胆识谋略,同时他也有绝东吴联姻,骄矜自大中吕蒙计谋,不顾大局的错误举措。3
四川理工学院毕业论文
总之,关羽是一个既有非凡品行的英雄,又是一个缺点不少的凡人。我们看关羽的形象,既要看到他的美好品质,也要看到他的不好的习性。纵观关羽性格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一、关羽的优秀形象
(一)文武双全
众所周知,关羽是一个集勇武和智慧于一身的英雄形象,比起张飞的鲁莽,粗放,关羽更多的是沉着,冷静。关羽自小熟读兵法,治《春秋》,因此他在智谋,见识上高于刘备,张飞。所以,在诸葛亮出山以前,他都是三人集团中的智者形象[3]。如《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中吕蒙就说:“斯人(羽)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可见这一点真实可信。关羽从小受儒家思想熏陶,因而在处身立事等道德规范上,同刘备、诸葛亮可算同道中人。刘备有知人之明,他之所以特别看重关羽,是因为他深知关羽文武兼备,所以后来才将留守荆州的重任交给他。
关羽勇猛善战,武艺高强,在官渡之战初期的白马之战中,他曾在万军之中斩了袁绍的大将颜良,而致袁绍军中无人能敌,关羽声名大振,有万人敌之称。曹操称其“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第七十三回)。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斩车胄、诛文丑、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义释曹操、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等,虽有违背史实之处,但却也突出表现了他的武勇和神韵。至于刮骨疗毒,更是尽人皆知。后人对于关羽的勇武,无不称颂,尊其为“武圣”,“武圣”名号的获得,虽不全是因为其勇武而得,但是勇武是重要的因素。
(二)有情有义
这里所说关羽的有情有义,主要是讲关羽对待朋友,对待有恩于自己的人的情义。对他有恩之人,他则还之以义,比如关羽为报答曹操的知遇之恩,誓将立功报答曹操的情义。对于朋友,关羽常常施之以情义,比如力保张辽,刀下留情结义于黄忠等。
建安五年(195年)正月,刘备为曹操所败。曹操军攻破下邳,俘关羽,拜为偏将军(为主将下属副将,五品)。同年四月,关羽斩颜良,解白马之围,曹操表封关羽为汉寿亭侯。曹操向来喜欢关羽为人处事的态度,十分宠爱关羽,而暗察关羽心神无
四川理工学院毕业论文
久留之意,因此特别提示张辽询问关羽意向。既而张辽问关羽,关羽感叹说:“吾深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4]”。张辽将关羽的意思禀告曹操,曹操说:“事君不忘其本,天下义士也”。关羽斩颜良后,曹操知道他必定离去,重加赏赐,意欲挽留。关羽毅然“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曹操部属想要追关羽,曹操制止说:“彼各为其主,勿追也”(第二十七回)。这段记载内涵丰富,发人深思,历来为人们所赞叹不绝。关羽重情重义,曹操敬佩其为人之道,而赠袍献上路费。可见关羽的所作所为感人至深。
而关羽另一个有情有义的例子是华容道放曹操。赤壁之战曹操兵败,一路逃跑,甚是狼狈。曹操虽内心悲伤,但却一路自以为是而小看诸葛亮。结果在他所逃之处,到处都是刘备的追兵,曹兵溃不成军,几近灭亡。而逃至华容道时,关羽又迎面杀来。正常情况下,曹操肯定会身首异处,魂归西天。但是在曹操的再三恳求之下,关羽违背军令状,舍己而放走了曹操。为什么他会这么做呢?当初关羽被曹操俘获之后,曹操待之深厚,礼遇有加,且对关羽之才是真心爱惜,赠金封官,送袍结义,关羽深感在心,时刻没有忘记,此时竟连自己生命也不顾而放走曹操,可见其情义之重,情义之深。
关羽之义不单单表现在义释曹操,关羽对待朋友也是“义”字当前。想当初吕布兵败之时,曹操杀吕布关羽未发一言,而当曹操欲拔剑斩杀张辽之时,关羽出而言曰:“关羽素知文远乃忠义之士,愿以性命作保。”(第十九回)可见其英雄间惺惺相惜,大义凛然。后在长沙之战中与黄忠交战,先是关羽刀下留人,后是老黄忠箭下留情,直射关羽头缨而不伤其性命,关羽感叹曰:“黄汉升有百步穿杨之绝技,今日只射盔缨是报昨日不杀之恩,义哉!”(第五十三回)实则是关羽之义在先,而老黄忠亦有感于其义,箭下留情。关羽之义,可谓旷古绝今,非“义绝”二字所能形容。
(三)诚信真挚
关羽之信,在三国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先是桃园结义许下誓言:“不求同日生,但愿同日死。”(第一回)此后,刘备、关羽、张飞终其一生,为了匡扶汉室,振兴大汉基业而生死与共,荣辱皆同。一番表白:择木之禽得其良木,择主之臣,得遇明主,从此之后,关某之命即是刘兄之命,关某之躯,即是刘兄之躯。如蒙不弃,某愿相随。”(第一回)之后一随就是三十五年,直致败走麦城,命丧黄泉。后来曹操兵发徐州,刘备、张飞劫营失败而不知所向,关羽被围下邳,准备拼死一战之时,张辽说服曹操 5
四川理工学院毕业论文
前来劝降。张辽告以三罪之说,而关羽则以三事之约告知曹操:一则降汉不降曹,二则供养二位嫂嫂,三则他日知道兄长下落,必前去寻找。曹操因爱关羽之才,皆一一答应。三事之约足可看出关羽之忠义,而后面为了答谢曹操之恩,关羽言曰必回报后方前去寻兄。后袁、曹交战,曹操被困于白马,袁军大将颜良骁勇非常,操兵阵前无一将能敌,后曹操派人回请关羽,关羽杀颜良如斩草芥,视其为“插标卖首耳”。文丑欲为颜良报仇,前来追杀操兵,接连斩杀曹兵数员大将,关羽上前手起刀落取其性命。一者足以见其勇武,二者足以见其信义。解白马之围,杀颜良,诛文丑,足以报答曹操前日之恩。后知晓兄长刘备下落,关羽冲破曹操及曹将重重阻挠,毅然前去寻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与张飞,刘备会于古城。“自古皆有死,人无信不立”,关羽用其大义、英武的行动诠释了“信”字的真谛。
(四)忠心不二,“义”字当先
所谓“忠”主要指君臣关系、主仆关系的纽带,是下属对上司的义务,即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所谓“义”主要指比较平等的朋友关系,兄弟关系,从真挚的感情出发,丝毫不带有利诱和强制的性质[5]。普通人民心目中的“义”是与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知恩图报、恩怨分明、忠诚守信等美德相联系的。封建统治者偷梁换柱,把那些奴颜婢膝、死心塌地为他们“效犬马之劳 ”的豪强褒为“义士 ”;把俯首贴耳、愚忠报主的奴才誉为“义仆 ”。达到借“义 ”之名,推行“奴化”之实的统治目的。所以,对于历史上所谓的“忠、“义”,我们必须仔细分析,辩证地加以理解。
关羽之忠与其义有着紧密的联系。
1、“忠”、“义”相结合
关羽的忠义包含着对汉室之忠、对刘备之义。儒家强调“主忠信”,要求对君主忠诚不
二、对兄长忠义、对朋友信义。关羽自幼读书,学《春秋》大义,深受儒家忠义、仁义思想的影响。关羽声称:“生不能报国家,而背其兄,徒为人也!”他这里所称的“国家”指汉室刘氏天下。“报国”与不“背兄”,就是指他既要忠义于国家,又要忠义于刘备。在当时社会混乱,王室衰微,群龙无首的形势下,刘备作为一个汉室后裔,名义上有为国为家、匡复汉室的使命。这样,关羽对刘备之义,就被上升到对君主、国家之忠的高度。关羽在出场时就交代他因国家**,应募杀敌,忠心报国,随后桃园三结义,其誓词“同心协力,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就体现了关羽“义”字为上的
四川理工学院毕业论文
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人结义后,食则同桌,寝则同床。刘备坐在将帅之中,关张侍立两旁,终日不倦,表现出了情同手足的兄弟之义。刘备独自被曹操请出煮酒论英雄,关、张二人闻讯后急忙赶来相救,回来时,关羽说“险些惊杀我两个”,一句话道出了兄弟之间同甘共苦、生死与共的深情厚谊。关羽被曹操招降后,曹操对他极尽殷勤之意,但关羽始终不为所动,惟一受拜接受的赤兔马,还是为了早日见到刘备。曹操赐予锦袍,他外套旧袍。因为衣不如“旧”,人不如故,衣乃旧人所赐,穿旧衣表示不忘故人。关羽事嫂如事兄,凡事不敢擅自作主,必禀命于嫂,见嫂思兄,也不禁潸然泪下。新恩虽厚,旧义难忘。曹操施尽财色、爵禄,甚至折节敬礼、杯酒交欢,都不能动摇关羽“吾见兄长一面,虽万死不辞”的决心。在得知刘备下落后,关羽封金挂印,断然离开曹操。他一路上忠心保护刘备家眷,过五关斩六将,历尽艰难事变,终于回到刘备身边,这是他对刘备之义的最突出表现。其义之真、之深,连曹操都感叹道“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之义士也”。
2、“忠”、“义”相分离
对君之忠和对兄之义是由刘备为汉室后裔这个纽带联系起来的,二者和谐发展,没有显出太大的冲突和矛盾之处,但二者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关羽的忠义虽然首指对君之忠,但尤为突出之处还在于他的“义”,即对兄之义。曹操挟天子田猎,受礼于群臣,关羽首先出于忠君忠国、保存汉室刘氏天下的忠义思想,认为“操贼欺君罔上”,欲杀之,然而,刘备一个暗示就止住了关羽的行为。虽然关羽听命于刘备的同时,叹道“今日不杀此贼,后必为祸”,但在对君之忠和对兄之义的选择中,关羽明显倾向于后者。可见,关羽的对兄之义高于对君之忠。对君之忠和对兄之义相分离在小说里还有一个典型例子。小沛一战,刘备败走,被困在土山的关羽誓死决战,以报刘备。张辽以所谓的忠义观劝降,说关羽若死,有“三罪”:
一、负兄弟之义;
二、负依托之重;
三、负汉室之义。这“三罪”具有先后主次之分,首罪以负兄弟之义的形式出现,是关键所在。二罪由一罪演化而来,是对首罪的补充说明。第三才提到负汉室之忠义。三条罪状紧扣关羽的忠义思想,截断了关羽为忠义而死之路,看来结果只有一个——为忠义而降。关羽经过权衡利弊,针对“三罪”提出“三事”以对:
一、降汉不降曹(正君臣之分);
二、善置刘备家眷(严内外之义);
三、无条件归刘(明兄弟之义)。首事看来是针对前面所提的第三罪而定义的,先从大的方面进行正名,对君之忠角度偏移,对象从降曹变为降汉。而后的“二事”自然是由“二罪”引发出来的对策,但关键之处还是在第三条——无条件归刘上,这是前提,无此,前两条就不可能存在,7
四川理工学院毕业论文
从而确定了对兄之义的首要地位。对兄之义和对君之忠不可兼而得之,关羽选择了对兄之义,而分化出来的对君之忠巧妙地把对象转移,在保证对兄之义的基础上,以降汉代替了降曹,成功地化解了投降和对兄之义之间的矛盾,灵活多变而又不失原则,成为关羽重义的一段佳话。
二、关羽的悲剧性格
关羽英雄一生,最终却落得个兵败身死,悲惨收场。导致他以悲剧命运结束的原因一是时势,二则和他骄矜自大,自卑自恋的性格是分不开的。
(一)骄矜自大
对于关羽的骄矜自大,陈寿给其评语曰: “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能重士卒,而轻士大夫。飞暴无思,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关羽的骄矜自大,一方面表现为他看不起对手,另一方面表现为他看不起共事同僚。
首先,他看不起孙权,陆逊等对手。这一点在孙权遣使前来与关羽联姻一节表现得非常突出:诸葛瑾入城见云长,礼毕,云长曰: “子瑜此来何意 ?”瑾曰: “特来求结两家之好:吾主吴侯有一子,甚聪明;闻将军有一女,特来求亲。两家结好,并力破曹。此诚美事,请君侯思之。”云长勃然大怒曰: “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汝弟之面,立斩汝首!再休多言!”遂唤左右逐出。(七十三回)结果,关羽骄矜自大的弱点被陆逊掌握,陆逊借此对关羽进行甜言蜜语,用糖衣炮弹使关羽兵败麦城而被杀。
其次,他由于骄矜,由于自高自大,经常以蜀汉之大功臣自居,而看不起共事同僚。《三国演义》记载:汉中王差前部司马费诗为使,赍捧诰命投荆州来。云长出郭,迎接入城。至公廨礼毕,云长问曰:“汉中王封我何爵 ?”诗曰:“五虎大将之首。”云长问“那五虎将 ?”诗曰: “关、张、赵、马、黄是也。”云长怒曰:“翼德吾弟也;孟起世代名家;子龙久随吾兄,即吾弟也,位与吾相并,可也。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遂不肯受印。诗笑曰: “将军差矣。昔萧何、曹参与高祖同举大事,最为亲近,而韩信乃楚之亡将也;然信位为王,居萧、曹之上,未闻萧曹以此为怨。今汉中王虽有五虎将之封,而与将军有兄弟之义,视同一体。将军即汉中王,汉中王即将军也岂与诸人等哉?将军受汉中王厚恩,当与同休戚、共祸福,不宜计较官号之高下。愿将军熟思之。”云长大悟乃再拜曰:“某之不明,非足下见教,四川理工学院毕业论文
几误大事。”即拜受印绶。(七十三回)关羽悲剧的一生,实则是由其骄矜自大的性格所致。
(二)自卑自恋
关羽性格的最大悲剧是自卑自恋,而这种自恋,较之吕布又有不同。吕布的自恋来自于自负,来自于对自身鬼神般武勇天下无敌的信念。而关羽的自恋则是一种强烈得近乎变态的自恋,这种自恋的来源不是自信,却是自卑,或者说由于到达了自恋的顶峰,所以反而走向另一面,即所谓“刚极易折,物极必反”。
陈寿对关羽有一个相当精辟的评价:“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话虽一句,却大有深意,充分体现了关羽的这种自卑与自恋。“善待卒伍”,是因为从行伍兵卒到三军统领,地位差距十分明显,绝对不会对自己构成威胁,加以善待,于己无损,反可博“体恤士卒”的美名。而“骄于士大夫”,则是因为面对真正的士大夫,极易勾起自身作为一介武夫的自卑。因为终关羽一生,都希望附庸风雅,所以他留长胡子;所以他处处要显示与众不同;所以他无时无刻不手捧一本《春秋》,虽然从未见他从《春秋》之中悟出什么;所以当诸葛亮夸他“髯之绝伦逸群”时,会“省书大悦”,甚至“以示宾客”,惟恐天下不知。这种需要依靠他人评价来找到信心的心态,充分反映了关羽“附庸风雅”的严重底气不足。
西方文学家说过:“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的时间。”或许事实上不用三代,但是与本人从小的家庭教养和环境却是密不可分的,关羽在《三国演义》中卖枣,在《三国志》中“亡命奔涿郡”,实在不具备成为士大夫的条件,也绝对不可能具有真正士大夫的内涵,所以当真正面对士大夫的风流雅致时,关羽的这种附庸风雅就很容易被看破。欲为士大夫而不得,在自卑情绪的支配下,最直接的反应就是逆反,以骄相待,处处显示我比你强,我不耻你。而关羽的成功之处,在于他将自卑隐藏得极好而自恋发挥到了极至,因而给人留下的是一个威武英明,宛若天神下凡的光辉形象。但是最终,关羽还是因为这种“自恋而又自卑”性格下“骄于士大夫”的表现而导致最终身亡。
首先,他拒绝了与孙权的联姻。与孙权联姻本是上上之策,关羽亦非愚人,不会不知,但是他做不到,因为关羽平生最恨,或者说最嫉妒的就是孙权。孙权本亦应是一介武夫,却仰仗父兄基业,竟成一方霸主,且俨然以风流雅士自居,这对关羽内心的刺激是非同小可的,在这种心理的极不平衡的情况下,关羽做出这种决定是肯定的。
其次,他率先动兵攻曹。因为自恋到自卑,关羽一心想要做出一番大事业,来证
四川理工学院毕业论文
明自己是真正的威武英明。这种事业不是上阵打打杀杀的砍几个敌将,而应当是“威震华夏”,于是他意气风发地去打曹操了,前期倒也打出了威名,可是之前被“骄待”的士大夫却众心不从,于是关羽就走了麦城,然后死掉。
关羽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而这悲剧一生的根源,还是来自于内心深处的自恋和自卑,惟使后人叹息!
三、关羽崇拜
“崇拜”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人们的一种心理需求。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在《宗教本质讲演录》中论述宗教根源时曾指出:人性中的软弱的一面和与生俱来的依赖感是宗教起源之一。英雄崇拜也是如此,它也反映了人性中的一种需求和依赖。英雄崇拜说明了人的软弱的一面,它需要英雄的强悍来支持。关羽的生平及其被后世人们附加上的光环正是人们缺少、并且特别需要的东西,因此他才成为民间英雄崇拜中最为突出的崇拜[6]。
对关羽的崇拜,肇始于隋唐,形成于宋元,鼎盛于明清。在《三国演义》问世之前,民间已有关羽崇拜,佛教、道教也根据自己的需要来神化关羽,宋元统治者则通过给关羽加封以突出其“忠 ”。而在《三国演义 》问世以后,根据它改编的戏曲、曲艺等艺术品种,又不断地强化关羽的超人形象,并把对关羽的崇拜普及到社会各个阶层和各个地区。正是多种社会因素的合力,把关羽推上了神的高位,让芸芸众生顶礼膜拜。关羽出身微贱,命运多舛,但在中国历史上又是一个比较幸运的人。在他去世百年之后,被活人一代一代推到了空前崇高的地位,成为千百年来世人尊崇的偶像。
千百年来,经过历代统治者的封谥,和戏曲、文学的演义描述,一个“对国以忠、待人以仁、处事以智、交友以义、作战以勇”,代表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完美的关公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他由“万世人杰”上升到“神中之神”,成为战神,财神,文神,农神,是全方位的万能之神,为历代统治者和百姓万民,华夏神州与东瀛海外,中外同奉,上下共仰。
关羽生前的职位仅是个将军;“汉寿亭侯”,也仅仅是一个“乡镇级”待遇的赐封。但他死后却名声鹊起,封号不断升级,奇迹般地跨越了时代,跨越了历史,最终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宋代,默默无闻了 800年的关羽,被宋徽宗连升三级:先封“忠惠公”,再封“崇宁真君”,又封“昭烈武安王”和“义勇武安王”。元代文宗,封关羽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明代神宗,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 10
四川理工学院毕业论文
尊关圣帝君”。这位死了1000多年的三国名将的封谥,终于由侯、公、真君、王,至此登基为“帝”了。历代王朝对关羽的加封在清代达到极盛,清德宗光绪皇帝对关羽的封号最长:“忠义神武灵佑仁勇显威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采用了众多美好的文词,超过了前代任何王朝。关羽生前绝然不会想到,他身后会得到这样多的荣耀,历代皇帝会给他这样美好、这样崇高的封谥;他也更不会想到,他不仅走上了神坛,而且集神教、道教和佛教的尊位于一身。历代封建统治者尊崇关羽自不必说,就是李自成、张献忠、洪秀全等农民起义领袖,也把关羽奉为膜拜的英雄[7]。
不仅如此,除了在华夏大地,在日本、东南亚以及海外华侨中,对关羽的膜拜之风也历历不衰。
在拥有二千余万人口的台湾,关公信徒多达 800万众,几乎各家各户都为关公设香案,立牌位,挂圣像。台湾的关公画像年销售量,远远超过了他们最崇奉的神祗妈祖。美国的“龙岗总会”是一个以拜关公为祖的民间组织,各地分会有140多个,遍布华人居住的世界各地。南亚各国竞相立庙拜求关公,最盛者当数泰国。在日本,早在清代就有关帝庙;前些年还新建了一座关庙,据称是海外建筑规模最大的关庙。
这些属于不同阶级、社会集团的人,有的势同水火,有的各有所崇,有的利害对峙,而对关羽的敬奉却矛盾趋同,万殊归一。这种矛盾统一的历史结合点何在?是什么神奇的力量在起着凝聚同化的作用?面对关羽“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圣”,祭祀庙宇遍及海内外,关庙无处不焚香的景观,这种超国籍、超民族、超信仰、超时代、超汉文化圈的价值趋同现象,又是什么使之如此呢?
首先是忠诚精神。如果对这种精神只理解为愚昧的忠君,在早已迈入21世纪的今天,是愚昧可笑的。中华民族巍巍5000年,有多少忠臣烈士,对祖国,对人民,对伟大的事业,正是靠了这种精神,使自己和他人的心灵得以净化和升华,凝聚成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其次是信义精神。当然,由于人生观与世界观的不同,这种精神在不同的人身上产生不同的影响。但是,正确地理解、倡导、恪守这种精神,使它成为做人处世中一种高尚的行为准则,还是人类社会的主流。特别是在商品经济极度发展、繁荣的今天,信义流失、不讲信义已经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现象,人们极需要信义来维护社会的道德、秩序等。关羽的信义精神刚好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人们对它推崇备至。
第三是勇武精神,它的本质就是激励人们奋进、拼搏、创新、开拓。无论是在年代久远的昨天,还是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奋进、拼搏、开拓、创新都是人们特别需要的品质。关羽的勇武精神,包含了不怕困难、勇于奋斗、开拓进取、力争第一等 11
四川理工学院毕业论文
优秀品质,这些精神品质是任何时代、任何国家、任何团体和个人都需要的精神力量。因此,古今中外的人们崇拜关羽、神化关羽就变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结束语
“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这是关羽伟岸的形象。
“先武穆而神大宋千古大双千古,后宣尼而圣山东一人山西一人”,这是关羽伟大的灵魂。
“庙食盈寰中,姓名走妇孺”,这是关羽博大的文化精神。
凝聚在关羽身上而为万世共仰的忠、义、信、智、仁、勇,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理想,渗透着儒学的春秋精义,并为释教、道教教义所趋同的人生价值观念,实质上就是彪炳日月、大气浩然的华夏魂。美国圣地亚哥加州大学人类学系教授、芝加哥大学人类学博士 Davidk jordan(汉名焦大卫)先生曾说过一段很有意思的话;“我尊敬你们的这一位大神,他应该得到所有人的尊敬。他的仁、义、智、勇直到现在仍有意义,仁就是爱心,义就是信誉,智就是文化,勇就是不怕困难。上帝的子民如果都像你们的关公一样,我们的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这位学者说得非常有见地。
总之,关羽以及关羽文化是我们国家的文化瑰宝,我们应该科学地接受和发扬,使我们的民族精神不断充实和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32 [2]张丽.论三国演义中的关羽[J].天中学刊,2003,(3):39-42 [3]曹萌.论关羽性格的嬗变[J].焦作大学学报,2003,(2):60-65 [4]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224 [5]杨彭荔.关羽形象所表现出的忠义观念[J].榆林学院学报,2005,(3):79-83 [6]百度吧.关羽崇拜的形成.http://tieba.baidu.com/f?kz=100252524 [7]亚叶酸
钙
.关
公
崇
拜
与
关
公
文
化
.http://www.xici.net/b255443/d14681999.htm 12
四川理工学院毕业论文
致谢辞
弹指一挥间,大学四年已经接近了尾声。当自己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完成这篇毕业论文的时候,自己也从当年一个从山里走出的懵懂孩子变成了一个成熟青年,回想自己的十几年的求学生涯,虽然只是一个本科毕业,但也实属不容易。首先,从小学到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就不是一个小数目,这当然要感谢我的爸爸妈妈,他们都是农民,没有他们的勤勤恳恳和细心安排,我是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我的大学生活。我要感谢那些在我求学时对我经济和精神上帮助的亲戚、朋友、老师和同学们,我的生活因你们而精彩和充实。
四川理工学院,这里严谨的学风、优美的校园环境使我大学四年过的很充实和愉快。我第一学年是在邓关度过的。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我有幸和许多优秀的同学一起学习,听睿智的老师讲授课文。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年时光,但我确实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在我思想和方法上有了明显的进步。这些有用的东西一直对我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我相信,这些东西将伴随我走完整个人生的道路。现在回想起在邓关的日子,还是那么的温馨和惬意,我不能不感谢当时的每一位同学和老师,跟你们在一起学习、生活,那真是其乐融融,妙不可言!
在这篇论文构思和写作的过程中,我的论文指导老师范崇高教授对我论文的完成更是功不可没,范老师每次对我的疑问给予细心的解答并给出写作建议,对我的论文进行细心的修改,使得我的论文结构一步一步地完善,内容日趋丰满。没有范老师的细心指导,这篇论文是不可能完成的。
书到用时方恨少,在这篇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深感自己的水平还非常的欠缺。生命不息,学习不止,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完善的过程,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第五篇:三国演义-关羽
【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魏、蜀、吴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关羽就是一位为历代仁人志士推崇的忠义智勇兼备的英雄形象。本文从忠贞神勇、义薄云天、刚愎自用、因小失大,对其形象作辨证的分析。
【关键词】忠贞神勇 义薄云天 刚愎自用 因小失大
《三国演义》是我国长篇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它以魏、蜀、吴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五大时期近百年的历史。
《三国演义》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成就最高。它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无数的大大小小的战争。特别精彩的是对战前准备的描写:敌对双方如何确定战略战术,如何调兵遣将,如何刺探虚实,如何利用对方的弱点,都写得十分生动逼真。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浅作分析:
一、关羽的忠贞神勇、义薄云天
作为《三国演义》刻画的风云人物,关羽具有独特的气质和精神。是作者极力颂扬的英雄式人物,也是描写得最成功的人物之一。从他的外表到内心,无不闪烁着与众不同的英雄气质。
具体表面在以下几个方面:
1、豪气冲天、一身正气
小说开始描写关羽一出场便显出英姿勃勃、豪气冲天之威。“身长九尺三寸,髯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唇若抹朱,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他之所以逃难到江湖之中,是因为主持正义,杀了仗势欺人的豪霸。这正是一个忠义神勇的大将的形象。小说在有关羽的情节中,只要是有可能,都要描写他的威武形貌,把他身穿绿袍、坐骑赤兔马、手持青龙偃月刀,作为一个整体形象多次描写,并塑造出一个具有中华民族审美特点的英雄形象。
2、忠贞不
二、知恩图报
关羽虽只是一名武将,但在最困难的条件下,在极其危险的处境中仍表现出大义凛然的精神状态。关羽在下邳城外被曹军围困,曹操派张辽前来劝降,而关羽则慨然表示:“今天我虽然身处绝境,但已经视死如归!”辽曰:“兄今即死,其罪有三。”公曰:“汝且说我那三罪?”辽曰:“当初刘使君与兄结义之时,誓同生死;今使君方败,而兄即战死,倘使君复出,欲求兄相助,而不可复得,岂不负当年之盟誓乎?其罪一也。刘使君以家眷付托于兄,兄今战死,二夫人无所依赖,负却使君依托之重。其罪二也。兄武艺超群,兼通经史,不思共使君匡扶汉室,徒欲赴汤蹈火,以成匹夫之勇,安得为义?其罪三也。兄有此三罪,弟不得不告。”关羽听了以后,觉得好象有一定的道理。公曰:“兄言三便,吾有三约。若丞相能从,我即当卸甲;如其不允,吾宁受三罪而死。”辽曰:“丞相宽洪大量,何所不容。愿闻三事。”公曰:“一者,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处请给皇叔俸禄养赡,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三者缺一,断不肯降。”这三件事,首先说到降归大汉,其次说到保护兄长的妻子,最后说到寻找刘备,既有原则,又有策略;
3、武艺超群、威震华夏
非凡超群的武艺是构成关羽这一英雄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小说中对关羽的武功也很是推崇,虽然不能说是天下无敌,但绝对也是数一数二的,关羽的神勇主要表现在神速迅猛和智勇兼备两方面。小说突出描写关羽的神勇,围绕着塑造关羽的形象,从多侧面多角度刻画关羽的武艺高强,善于谋略,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将领,威武英俊的豪杰。构成了许多惊心动魄的情节。
当然作为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绝非只有匹夫之勇,关羽的谋略在“千里走单骑,单刀赴宴,水淹七军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战场上的神勇与战场外的英雄气概、超人的顽强意志,相得益彰,使得关羽这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尽显英雄本色。
二、关羽的刚愎自用,因小失大
作为一代的英雄人物,关羽也并非完美无缺。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位的提高,他的缺点逐渐暴露出来。作者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他自高自大,刚愎自用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正因为他的骁勇善战、智勇双全、义薄云天,使之威震华夏。也因此而使他居功自傲,刚愎自用。最终导致他因小失大,给蜀汉事业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对内居功自傲,争强好胜,不善于与周围人处好关系。对外缺少长远战略眼光,优柔寡断,甚至粗暴无礼。丢了身家性命,害了刘备与张飞,败了蜀汉帝业。可见他虽忠勇无双,但却无深谋远略,只能是以他的忠仁勇义流传与世,而不能具有政治家、战略家之远见卓识。
先看关羽对内争强好胜、不睦人情这一点。关羽听说刘备收了马超,并知道马超武艺高强,于是就要从荆州入川来与马超比试高下,幸好诸葛亮写了一封信说服他才避免了他的这次行为。同样,当刘备做了皇帝,封关、张、赵、马、黄并列为“五虎上将”时关羽就很不服气。诸葛亮的信中和费诗的话中均肯定了关羽高于其他几个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关羽的高傲心理,才使他取消自己不合理的要求这一点。
荆州的失去也可看作是蜀汉事业的转折点。暂且不说荆州之丰裕富足,先看它作为军事要塞的一面。荆州是屏障,可以抵御吴、魏的进攻,保证蜀汉人民的安宁;同时,它也是入口,只有从这里打开缺口,才可以进一步入侵蜀汉内地。失去荆州,在军事战略位置上,蜀国已陷于被动。再看,荆州之失,关羽之死,使得刘备、张飞悲痛欲绝,为了复仇,丧失了理智,忘记了“联孙抗曹”的基本路线,使得他们相继为此丧命,也造成了巨大的军事损失,蜀汉王国从此一蹶不振,逐渐走向衰败。虽然有诸葛亮力挽狂澜,便最终未能避免亡国的悲剧。可以说,关羽的刚愎自用,高傲自大,对蜀汉事业造成了巨大的、不可弥补的损失。可以说,关羽对蜀汉王国的衰败,难辞其咎,害己害人害国,其悲剧命运可叹、可悲!
总之,关羽的性格是十分复杂而鲜明突出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关羽这一文学形象。他起初是一位义薄云天的豪杰,英勇善战的英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故事的发展,关羽由一个普通的马弓手已经成长为勇冠三军,功高卓著的“五虎上将”之首。他的个人英雄主义思想迅速地膨胀,变得刚愎自用。关羽性格的发展,正是他个人悲剧命运的直接原因,也给蜀汉事业带来了莫大的损失。但是作者如此刻画描写,不但没有影响关羽这个英雄形象的壮美,反而更加真实可信,至今为人们所推崇。
中国论文联盟www.xiexiebang.com
参考文献
[1] 《三国演义》(一百三十回本)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1版.[2] 《明代小说简史》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3] 《中国小说简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5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