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后训练{10 巩乃斯的马}
巩乃斯的马课后训练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龇牙(zī)
.B.歉疚(qiàn)
.C.牝马(pìn)
.D.后裔(yī). 驾驭(yù)
.喑哑(ān)
.量力(liàng).
颠簸(bō)
.安分(fèn)
.挟裹(guǒ)
.唿哨(shào).
鬓毛(bìn).
倏忽(shū).
骐骥(qí jì)..咴咴(huī).悲怆(chuàng)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颠簸十年,终为南柯一梦;信心尽失,无奈断臂出局。《证券市场红周刊》日前刊登文章....讲述了一位老股民的悲惨结局。
B.一夜大雨后,昨日清晨,一幅美轮美奂的海市蜃楼景象悄然展现蓉城天空,众多早起的市....民大饱眼福。
C.尽管同学们都帮助他,但他还是我行我素,根本不听从别人的劝告。....D.他笑着说:“你这样连着几个白天通宵达旦地工作,可要注意身体呀!”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五一”期间,植物园在“百花展”系列游园活动中将展出郁金香、牡丹、连翘等花卉,并举办民族舞蹈表演活动和荷兰风车展。
B.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爱丽丝·门罗以其细腻优雅、不施铅华的情节和简洁精致、宽广厚重的文字,常常给人“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莫大震撼,令人惊叹不已。
C.肉毒杆菌是目前世界上最强的毒素之一,在各种密封腌制食品中具有极强的生存能力。这种厌氧性细菌,可导致人的神经系统破坏,并出现头晕、呼吸困难等症状。
D.河南卫视《汉字英雄》节目的字幕错字连篇,如将“不假思索”打成“不加思索”,一个以讲汉字、写汉字来吸引眼球的节目却出现这样的错误,未免让人贻笑大方。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7题。
伊犁秋天的札记 周 涛
①秋天,辉煌的告别仪式正在山野间、河谷里轰轰烈烈地展开。秋天的一切表情中,精髓便是“凝神”。那样一种专注,一派宁静:它不骄不躁,却洋溢着平稳的热烈;它不悲不怨,却透出了包容一切的凄凉。
②在这辉煌的仪式中,它开始奢侈,它有了一种本能的发自生命本体的挥霍欲。一夜之间,就把全部流动着嫩绿汁液的叶子铸成金币,挥撒,或者挂满树枝,叮当作响,掷地有声。
③谁又肯躬身趋前拾起它们呢?在这样豪华慷慨的馈赠面前,人表现得冷漠而又高傲。④只有一个孩子,一个女孩子,她拾起一枚落叶。金红斑斓的,宛如树的大鸟身上落下了一根羽毛。她透过这片叶子去看太阳,光芒便透射过来,使这枚秋叶通体透明,脉络清晰如描,仿佛一个至高境界的生命向你展示了它的五脏六腑。一尘不染,经络优美,“呀!”那女孩子说,“它的五脏六腑就像是一幅画!”
⑤这时的每一棵树,都是一棵站在秋光里的树,在如仪的告别式上端庄肃立。它们与落日和谐,与朝阳也和谐。它们站立的姿势高雅优美,你若细细端详,便可发现那是一种人类无法摹仿的高贵站姿,令人惊羡。它们此时正丰富灿烂得恰到好处,浑身披满了待落的美羽,就像一群缤纷的伞兵准备跳伞,商量、耳语,很快就将行动„„大树,小树,团团的树,形态偏颓的树,都处在这种辉煌的时刻,丰满成熟的极限,自我完美的巅峰,很快,这一刻就会消失,剩下一个个骨架支愣的荒野乞者。
⑥但是树有过忧伤吗?但是树有过拒绝落叶的离开吗?当然没有。它作为自然的无言的儿子,作为季节的使者和土地的旗帜,不准备躲避或迁徙,这是它的天职。
⑦当我们在原野上看到一棵棵树的时候,哪怕是远远地,只看见团团的、兀然出现在地面上的影子,我们也会感到这是自然赐给我们的一番美意。当然随之我们就会遗憾太少,要是更多一些该多好,要是有一片森林该多好!
⑧对森林的奢望,恰恰反映了每个人对远古生活本能的回忆和依恋。
⑨荒野是那么寥廓,荒野上的遂路是那么漫长,原先驻守在这片荒野上的树呢?它们曾经无比强大,像一支永远不可能消失的大兵团。密集的喧哗的笑声,仿佛在嘲笑一切妄想消灭它们的力量,而且它们拥有鸟类和众多野兽,这些鸟兽类也不相信森林会消失。但是时间被人利用了,时间使人成了最强大的,人类坚持不懈地努力着,一斧头砍死一棵树,就像杀死一个士兵,最终,整个兵团消失了,连骨头也不剩。
⑩后来的人,谁还记得荒原不久以前的童话呢?关于树的呼吁已经很多了,我不打算重复了。我只是觉得,树在北方像流窜深山的小股残匪一样悲惨。
⑪我忽然想到,当地球上砍伐掉最后一棵树的时候,人类肯定是更发达、更神奇了。但是那时人类将用什么办法复制一棵树呢?复制一棵真正的树——会增长年轮的、会发芽、开花结果、叶子变成金币自动飘落的树——假如有谁可以做到,那无疑会成为科学史上的崭新一页。
⑫但那将是多么滑稽的一页呀!
⑬因此,对树充满敬意吧——从现在开始,对任何一棵树都充满敬意,就像对自己的上司那样。
(取材于周涛《稀世之鸟》)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首段呈现于读者面前的,并非西域秋天客观的自然景色;“凝神”的表情,表现出作者对秋天的美好想象、对秋天内在的神韵的把握。
B.女孩子拣拾的只是普通的落叶,但作者借助“鸟羽”“五脏六腑”等巧譬妙喻,写出落叶的至高的生命境界,密切了人与自然的情感联系。C.作者眼中的树“当然没有”拒绝落叶的离开,这种主观感受表现出落叶之树“剩下一个个骨架支愣的荒野乞者”的悲凉感。
D.作者写森林的悲惨命运,使用了“兵团”“士兵”“残匪”这些充满军旅色彩的独特意象,是因为作者是一名军人,这是军人气质的表现。
E.全文不但叙事线索贯串始终,而且内容随作者的思绪和感情自然流转,文章有着诗歌一般的情感线索,给人以美的感受。
5.伊犁的秋天“发自生命本体的挥霍欲”是什么意思?与之相比,人类的“冷漠”“高傲”指的是什么?请解释它们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6.请具体说说在作者眼中“树”的形象是怎样的。作者通过这一形象寄托了怎样的感情?试作分析。
7.作者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想象人类会伐掉最后一棵树,并且设想要复制一棵真正的树。请具体说说作者这样写的寓意是什么。
三、语言运用
8.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用三个词语(短语)概括出“雾”和“霾”的不同点。雾霾,顾名思义是雾和霾。但是雾是雾,霾是霾,雾和霾的区别很大。
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多出现于秋冬季节,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雾的存在会降低空气透明度,使能见度降低,如果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 000米以内,就将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或凝华)物的天气现象称为雾;而将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在1 000~10 000米的这种现象称为轻雾或霭。形成雾时大气湿度应该是饱和的。由于液态水或冰晶组成的雾散射的光与波长关系不大,因而雾看起来呈乳白色或青白色。
霾是由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组成的。它也能使大气浑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降低,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10 000米时,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或灰霾。由于灰尘、硫酸、硝酸等粒子组成的霾,其散射波长较长的光比较多,因而霾看起来呈黄色或橙灰色。
9.根据提供的语境,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语句,使其与前后文组成一段谐调完整的话。海潮,放远了谛听才觉得深邃;山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忠告,放远了品味才觉得亲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哲人说“距离产生美”,确实如此。
参考答案
1.解析:A项,“簸”应读“bǒ”;B项,“喑”应读“yīn”;D项,“裔”应读“yì”。答案:C 2.解析:D项,通宵达旦:从天黑到天亮。与“几个白天”矛盾。答案:D 3.解析:B项,语序不当,将“情节”和“文字”调换位置;C项,句式杂糅,将“并”改为“人食入和吸收后”;D项,语意重复,将“让人”删去。
答案:A 4.解析:C项,应该是树“作为自然的无言的儿子,作为季节的使者和土地的旗帜,不准备躲避或迁徙”的品格。D项,作者选用的“充满军旅色彩的独特意象”的原因是它们给人以苍凉之感,给读者带来思想的震撼。E项,全文没有一条贯串始终的时间或空间的叙事线索,文章内容随作者的思绪和感情自然流转,有着诗歌一般的跳跃性。
答案:AB 5.解析:“发自生命本体的挥霍欲”的含义从“一夜之间就把全部流动着嫩绿汁液的叶子铸成金币,挥撒,或者挂满树枝,叮当作响,掷地有声”可以看出。“冷漠”“高傲”的含义可从“谁又肯躬身趋前拾起它们呢”看出。
参考答案:(1)在极短的时间内,把充满生命气息的绿色树叶变黄、催落,并且极力展现生活的辉煌。(2)不肯躬身趋前(无视、拒绝秋天慷慨的馈赠)。
6.解析:作者眼中“树”的形象是文章的重点,其具体内容当然构成文章的主体,因此,在文章主体部分筛选整合即可。
参考答案:(1)豪华慷慨的馈赠,站姿高雅而高贵,作为季节的使者和土地的旗帜,不躲避或迁徙,命运悲惨。(2)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价值与尊严(苍凉冷寂中不屈的高贵人格)的赞美。生命的价值与尊严,是从奔放热烈又坚韧沉默的生存方式中表现出来的。
7.解析:答案从“人类肯定是更发达、更神奇了”“那无疑会成为科学史上的崭新一页”可以看出。
参考答案:对人类破坏森林的历史嘲讽和否定。
8.解析:整体感知文段内容,可以发现该语段以第1段为中心,分别对“雾”和“霾”从三个方面分别进行了介绍,这三个方面亦即它们的不同点,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即可。
参考答案:组成部分 对能见度的影响 颜色
9.解析:例句的结构为“„„,放远了„„才觉得„„”,前一例句的“海潮”为具体的事物,后一例句的“忠告”为抽象的事物,仿写时应注意。
答案示例:放远了观望才觉得秀美 友情 放远了回忆才觉得珍贵
第二篇:《巩乃斯的马》教案
广东中山二中 蒋晓辉 教学目的要求:
2、学习抓住典型场面进行描写以突出主题的写作手法。重点:对“马”的两个场面描写。难点:“马”的精神和“人”的情感的合拍。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徐迟写作的《黄山记》,对祖国大好河山有了新的认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当代散文家周涛写作的《巩乃斯的马》。在小学,在初中,在其他的地方我们见到过描写马的诗文吗?谁能说说? 明确:有韩愈的《马说》、臧克家的《老马》,还有关羽的赤兔马、项羽的乌骓马、秦琼的黄骠马,有天马行空、马踏飞燕、龙马精神等等。
二、研读课文:
1、课文写了什么?(抓内容)学生速读课文,明确:
(学生找出“雪夜骑马狂奔”和“夏日群马奔腾”两个场面描写,思考其前后抒情议论的语句,在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下面做出标志)
2、怎样写的?(明结构)全文可分为四部分:
一、① ③通过对比写出自己爱马 点明题意。
④ ⑧冬日雪夜纵马狂奔 对自由的向往追求。⑨ ⑿马的家族图 对生存竞争的肯定、赞许
二、全部魅力
⒀ ⒄夏日雨中群马奔腾 对激情的肯定、对生命的赞赏 三 ⒅ ⒇由马引出的联想和思考
四、(21)照应开头
3、为什么要这样写?(学技巧)
文章第一自然段即亮出自己的态度而决不隐晦:一是认为不爱马的人是由于生气不足和对美的迟钝,二是认为他们是没有见过真正的马。这种写法先声夺人,很快就抓住了读者要了解真相的心理。为什么要这样说?真正的马又是怎么样的?
第二段第三段仍然不急于写马,而只是采取对比手法,将牛、骆驼、毛驴的形象、品性与马对照,突出马的不同于其他动物。至第三段结尾才将本文的写作对象亮出:“自古好马生塞北,在伊犁,在巩乃斯大草原,马作为茫茫天地之间的一种尤物,便呈现了它的全部魅力。” ⑹ ⑺自然段写自己雪夜纵马狂奔:马能给人以勇气,给人以幻想,我感受到了自由的亲切和驾驭自己命运的能力。
⑼ ⑿自然段突出描写种公马形象,肯定了马的社会结构,表现了对现实人类社会的担忧。⒁ ⒂两段描绘的夏日雨中群马狂奔的场面,是力量的展示,是生命的赞歌。生命的潮流在自然的鞭策下纵横驰骋,所有的外界的羁绊都不放在它们的眼里。它们自由,它们奔放。
第三篇:《《巩乃斯的马》》说课稿
《《巩乃斯的马》》说课稿
<<巩乃斯的马说课稿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作者将对马的描写和自己对生命的思考有机结合起来,非常具有震撼力。观照出马的精神与灵魂,寻找到人生存应具有的自由勃发、酣畅淋漓的生命状态,是人与自然互相激发领悟,融合的最好见证。因此借助于这特定的物来表现这特定的情感,如蜻蜓点水般地处理为课外自读,很是遗憾。在教学过程中本人力图从独特角度切入,运用多媒体手段,设计成一课时的讲读课,调动学生品读课文的积极性,进入另一个广阔的精神世界。另外本单元所选课文均为散文,在这之前已针对文体特征已训练过三篇文章的解读方法,因此分析语言三美及文辞内涵成了本课最为重要的目标了。学情分析: 我任教的两班,学生阅读主动性很差,感性认识尤为苍白。对于动物是有一番形体认识,至于动物所投射的精神世界,他们是毫无深入认知的兴趣。因此得多费时在品析美文,感受语言三美上,将学生引入这天地的大美之中。教法学法:
1、采用启发引导式、循序渐进式教学原则,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2、采用引导、讨论、交流、归纳知识的方法。
3、采用关键词突破法、分解语段探究法,针对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
4、培养学生用直观的情境分析问题的意识。
5、指导学生用类比、对比等解读方法,使未知知识与已有知识发生联系。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认识生字,读准课文
2, 学习抓住典型场面进行描写,以突出主题的写作手法 能力目标:
3,增强美文美言的审美能力,文辞内涵的理解力 情感目标:
4, 感受“巩乃斯的马”的可爱,进一步体会作者作者感悟自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有关“马”的两个典型的场面描写
(主要利用其中生动有效的语段来训练学生捕捉内容要点、品析语词、提升内涵的理解能力及对美文美言的审美鉴赏能力)
2,体会“马”的精神和“人”的情感的契合
(本环节主要是通过鉴赏托物言志散文中的文学形象,来完成文章主题的理解)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认真读课文,感受“马”的精神 2,思考文章的脉络及作者观点态度 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发现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好一幅天高野阔的西部草原风光!马作为广阔草原上“茫茫天地间的一种尤物”,接受了文明的洗礼,保持了自由的生命力,是人类的朋友?还是奴隶呢?下面周涛先生带领我们坐上时间快车,走进西部草原,走进《巩乃斯的马》去感受下天地之大美,文辞之大美。二,通读课文,体验美
学生通读课文之后,谈谈自己此时从文中能读到哪些内容?(这环节主要是针对初读课文的了解程度有个定位,以便针对备课时预设的三个问题切入引导上心中有个底)
共设置了以下三个问题进行课堂教学讨论: 1.简述作者的写作思路
2.作者对牛、驴、骆驼和马的态度是否相同?为什么?
3.课文中作者运用了两个典型场面来写马,是哪两个场面?这两个场面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具体解析:
1,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就是说如果我们要进入文章的意境,作者的思路宛如我们旅游的路线,请同学说说文章的思路是怎样的?
(这环节通过多位学生口述、互相补充、串说,老师提示学生再按文章段落顺序联系到一块,这样会比较顺利地达到预定目标,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语言概括整理能力)师生明确:开篇写自己“一直对不爱马的人怀有一点偏见”,写自己喜爱马,用牛、毛驴、骆驼的丑陋、奴性衬托出马的魅力,然后集中赞美和描写马,突出地描写冬夜雪野纵马奔驰,感受生命的自由和对压抑的挑战。再通过对马的观察,集中刻画夏日暴雨下群马狂奔场面,赞扬马外在的力量和美及展现的中华民族龙马精神。最后用“我想,即便我一直固执地对不爱马的人怀一点偏见,恐怕也是可以得到谅解了吧。”收束全文,照应开头。
2,作者对牛、驴、骆驼和马的态度是否相同?为什么?
(这问题主要是为马的下面出场作铺垫,也为对马的无限钟情蓄势。阅读的段落不长,此环节主要是通过集体朗读,筛选相关信息便可得出答案)
3,课文中作者运用了两个典型场面来写马,是哪两个场面?这两个场面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读出这些语段并交流自己的感悟。
(这环节安排个别读、小组读,小组讨论并陈述感悟,提示学生抓住其中的动词、形容词来分析作者的情感。学生可多样选择,答案的陈述不必拘于文中段落顺序,收集支言片语的分析连串而成。这样发言的场面会更活跃些,学生毕竟没过骑马但有见过马跑的状态,大略会找到骑马时心情变化的语词,进行联想为什么去骑马?骑马会有何特别的感受?等等。但据实说我们的学生是说不到人类深沉的生存状态或民族精神状态这一层面,这些分析还需我按段落逻辑作串讲解析)①参考:
如学生喜欢第6段,即冬夜旷野雪地上纵马狂奔的场面,其实这是1970年作者在一个农场接受再教育时忍受不了精神的压抑,想通过纵马狂奔来宣泄情感的场面。比如文中如此描述:“随着马的奔驰、起伏、跳跃和喘息,我们的心情变得开朗、舒展、压抑消失,豪兴顿起„„感受自由的亲切和驾驭自己命运的能力,是何等的痛快舒畅啊!”
“这种生命的强力冲动抗拒着阴暗低沉的气候,在压抑环境中使人重温到自由式的快乐。”
这些语句我配上相应画面,让学生更容易了解到这层面的含义,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何如此钟情于马了。
如学生喜欢第14、15段,即“夏日暴雨群奔”场面,用相关图片展现意境,将要求学生将此段散文改写成诗歌。
(此环节考察学生在已有的辞章描绘和情感熏陶下,捕捉关键信息,重组文辞的能力。因为诗文的内容几乎是文中的语句,只对语句作了些文字上的增删、调整)“现在,我需要这样的激情/ 作一匹马,在原野奔跑、吼叫/ 我从远方来,我到远方去/ 暴雨的长鞭抽打我/ 低沉的怒雷吆喝我/ 瞬间即逝的闪电刺痛我/ 马群啊,像队队尖兵,像神勇的大将/ 冲杀在古战场/ 雄浑的马蹄奏响了大地的鼓点/ 苍劲的嘶鸣惊心动魄/ 生命的华彩乐章!/ 暴雨停歇,马群消失/ 我的激情如一匹马/ 血液里有奔腾不息的性格/ 我要腾空!”
(并要求学生对诗作作些点评,尽可能多角度地理解到主题思想这一层面)
又如第15段的文字:“雄浑的马蹄声在大地奏出的鼓点,悲怆苍劲的嘶鸣、叫喊在拥挤的空间碰撞、飞溅,划出一条条不规则的曲线,扭住、缠住漫天雨网,和雷声雨声交织成惊心动魄的大舞台”。
(引导学生通过这些动词感悟群马狂奔下的状态,这样也会更容易引入我们老师对语词更高更深处的挖掘分析,这节文字中也涉及到通感这一修辞的表达效果)
赏析:用“碰撞”与“飞溅”来表现声音的力度和跳跃感,用“曲线”来记录声音的轨迹,充分表现了作者的语言美。这些词与“划出”“扭住”“缠住”等词将声音从听觉转化为视觉,生动地描写出马群奔腾的骠悍气势,无不体现周涛先生的语言之大美。②小结:总之,这一场面,作者进一步展示了这种生命力的冲动达到极致时酒神式的狂乱奋发的境界,生命的潮流在自然的鞭策下纵横驰骋,所有的外界的羁绊都视而不见了。这种人生不朽的壮美和潜藏其中的忧郁,不得不让人联想到自古中华民族精神中的英雄豪气和进取精神。
③,分析到这里可让学生接受下音乐的熏陶,一起朗读以上精彩片段 ④,进一步揣摩语言:
a,马能给人以勇气,给人以幻想,这也不是笨拙的动物所能有的。在巩乃斯后来的那些日子里,观察马渐渐成了我的一种艺术享受。
(本句为第8段中语句,恰好对冬夜旷野纵马这一场面之后的评价性语句,进一步揣摩此句,更能加深言辞内涵的理解)
b,哦,巩乃斯的马,给了我一个多么完整的世界!凡是那时被取消的,你都重新又给予了我!
(本句出现在第13段,是在马已被确立为在竟争中强者这位置后,作者已带领读者进入真正喜欢马的境界,又重新给马定位,骑上马给读者有一种“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之概)
(总之,设计这两个典型场面描写为教学重点,目的是考察及训练的能力涉及到:领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模块、句式仿写模块、炼字分析效果模块、多样化阅读效果的比照、整理有效信息表达成文等)
4,出示课文最后一段,让学生谈感受,得联系中国历史上与马有关的朝代所展示的精神。
“我久久地站在那里,发愣、发痴、发呆。我见到了,见过了,这世间罕见的奇景,这无可替代的伟大的马群,这古战场的再现,这交响乐伴奏下的复活的雕塑群和油画长卷!我把这几分钟间见到的记在脑子里,相信,它所给予我的将使我终身受用不尽„„”(此环节让学生自由谈感想,老师不用对他们的评价表示态度,因为这环节设计纯属一个过场,估计能完整说上的为数不多,再说课堂时间所剩也不多了,特此安排到作业拓展题上,作为此环节的一个延续,让学生在课外找些相关资料,填补空白,加深理解)总之,对于作者来说,马这优美而不羁的精神正是这种西部气质的象征,在那个与世隔绝、生活单调、充满潜伏危险的年代,他只有一个乐趣(看马),看马“不像书可以被焚,画可以被禁,知识可以被践踏,马总不至于被驱逐出境吧?”
这样,我们才观赏到了作者从巩乃斯草原中找到了这“奔驰的诗韵,辽阔草原的油画,夕阳落照中兀立于荒原的群雕,大规模转场时铺散在山坡上”的马。
(此部分结语我特选文中部分语句,对马的精神和人的情感有个评价,让学生能更有意识地感受作者言辞之大美,并配上相关图片,显得更直观些,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5,板书设计: 雪夜骑马狂奔
广阔壮烈
夏日群马奔腾
对自由的向往追求。
对激情的肯定、对生命的赞赏 6, 课堂小结
本文是周涛的代表作,也堪称中国作家中写马写得最好的一篇。这并不是因为作者见到了天底下最好的马,而是因为他很好地写出了心中的马。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优秀散文,文题中的“马”即是作者所托之物,巩乃斯则是“马”所活动的环境。7, 拓展作业:
作者在文章中说:“纵览马的历史,还会发现它和我们民族的历史紧密关联着。”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认识。课外收集、阅读一些与马有关的历史传说、故事、诗歌、散文等,与同学交流读后体会。教学反思:
感悟提高,升华美
本课内容主要是围绕如何体会冬夜旷野雪地上纵马狂奔和夏日暴雨下马群奔放这两个场面的语言美及渗入纸背的精神内涵的分析,设计成一课时,以点带面地结束了全文的进一步分析,似乎会仓促些,这其中留给学生也许有很多疑问:作者生活的那是个怎样的时代?“文革”期间知识分子们的命运到底何去何从?那个时代的后遗症给当代社会影响如何?似乎将马的精神在这两个场面中就孤立地单纯地提升到民族这一层面上理解,对一部分感性认识不强的同学的确会难。所以这些时代相关知识的介绍在课外还得再作安排,比如观看“文革”的一些纪录片,感受知青们的压抑生活气息。至于马的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契合这点,电视剧《汉武帝》《孝庄秘史》《康熙王朝》等大可介绍给学生课外观看,这样会让理解难度降低很多,但事实上能如此置疑的学生也不多,另一部分还属难于启口的。
虽课上安排多种读法,多种析题的方法,能训练到位的学生面积还是不大,这稳定而不扩大的面积,实在遗憾。还有一些是启而不发,引而不动处于迷糊状态下的学生仍是片难以开垦的处女地。
第四篇:《巩乃斯的马》教案
《巩乃斯的马》教案
【教学目标】、学习抓住典型场面进行描写以突出主题的写作手法。
2、感受“巩乃斯的马”的可爱,体会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学习对“马”的两个场面描写。
2、体会“马”的精神和“人”的情感的合拍。
【时安排】
2时
【教学过程】
第一时
一、导入
读《巩乃斯的马》,我想起庄子的一句话: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山川、河流、草地和花朵动物组成景色,几乎把雄浑、秀美、清幽、苍凉的意境占尽,当我们仰望星空,俯视大地,不禁被自然这不肯言说的美丽所震撼。从远古时代起,自然界神性的光辉照耀着人类的心灵,与之相感相应,人类在智慧灵光的照耀下,即使静默如庄子,也不由得意动神随,挥舞大笔,演述自然的美丽。于是,有了寓言:庄周有一天说他梦见了蝴蝶,不知是他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他;于是有了神话:望帝有一天隐居山林,化作了杜鹃,夜夜栖宿在山林;于是有了诗“庄周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在千年之后,如千年时间的每一个点,周涛也同样面对不言的自然,坐在时间的流上,他与西部草原部落的图腾——马结缘,用美的文辞注解了生活不朽的壮美,宣泄了心中顽强的追求。现在让我们走进西部草原,走进《巩乃斯的马》,感受天地之大美,文辞之大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当代散文家周涛写作的《巩乃斯的马》。
二、初读文、整体感知、学生自由读文,思考:这篇主要描写了什么?从哪几个自然段可以看出来?
2、指读文,订正读音。
3、交流初读的认识。
三、细读文、读中感悟
(一)学习第一段、指读第一段,知道了什么?(草原上的雨来势凶猛,我见到了最壮阔的群马奔跑的场面。)
2、用“——”画出描写暴雨的句子。
3、从哪儿看出暴雨来势凶猛?
明确:孤鹰击落,草原烟尘滚滚,真是一场来势凶猛的暴雨。
4、谁能把暴雨凶猛的样子读出来?自由读,个别读、齐读
(指导朗读时,注意读出击落、瞬间的感觉。)
(二)学习第二、三段、自由朗读第二、三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眼前这幅群马奔腾的壮阔景象。
2、你最喜欢哪一部分,就读哪一部分,说说你的感受。个别读,齐读
提示:(1)这情景象山洪暴发似的,不可阻挡,来势汹汹,十分壮观。指导朗读:声音由小到大语速由慢到快。
(2)这四个词语的运用,恰当地写出了群马奔跑时的气势。指导朗读:注意节奏,读出递进的气势。
(3)你是怎样理解“踏住那闪电”,“俨然像临危不惧、收拾残局的大将”?
它们好像要与闪电作战,好像要成为指挥战斗的将军,连小马都在慌乱时刻临危不惧,甚至连牧人的喊叫也淹没在这气势汹汹的群马奔腾之中,这是一幅多么壮观的景象。指导朗读:注意分号前的停顿,表现出形形色色的马奔跑的气势。
(4)你是怎样理解“画出一条条不规则的曲线,扭住、缠住漫天雨网。”
马蹄声、嘶鸣、叫喊声和雷声、雨声交织成一幅惊心动魄的场面,真是震撼人心呀!(眼前仿佛呈现出群马与雷雨搏斗的惊心动魄的场面。)
生齐读。
()由惊心动魄道瞬间消失,来得快,去得也快,真是让人惊叹呀!
四、布置作业
熟读文,感受“巩乃斯的马”的可爱,体会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感。
第二时
一、学生自读文。
二、学习第四段
1、当我们看到这壮阔的景象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
2、作者真的是发愣、发痴、发呆吗?
(不是,被震撼住了,被吸引住了)
3、我见到了,我见过了,引读,学生读后面部分:这……长卷。作者见到了什么?
(古战场、交响乐让你想到了什么?)
小结:这群马在暴风雨中纵横驰骋,自由奔放的场面生深深的吸引了作者,震撼了作者的心灵。
4、读最后一句,思考:
(1)它指什么?
(2)终生受用不尽是什么意思?
(3)让作者受到什么启发?
三、小结:作者描写了一幅群马奔腾的壮阔场面,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面对生活中的一切艰难险阻,都要毫不畏惧,生命不息,追求不止。
四、拓展延伸
1、从对暴风雨中马群的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文第二段用了不少比喻句,找出来读一读,体会文描写的马群奔跑的壮阔场面。
3、根据中心表达的意思,结合生活实际,写一写自己遇到困难时,自己的所作所为,形成对比或引起共鸣。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文第二段。
2、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巩乃斯的马
整体到部分
气势
突出特点
声音
第五篇:《巩乃斯的马》读后感
《巩乃斯的马》读后感
直到现在我才明白不管这会多么大力宣传“要与动物做朋友,要平等对待它们”,但人们还是做不到。“它们不是作为人类的朋友的形象出现的,而是俘虏、是仆役。有时候,看到小孩子鞭打牛,高大的骆驼在夫人面前下跪,发情的毛驴被束缚在车套里呲牙大鸣”这刺痛着我的心,此时,我的内心在呼唤:“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不许伤害它。”(但有时候的我也不一定做到)
马是作者所喜爱的,爱到能偷偷摸进马棚,解下两匹喉咙里滚动着灰灰低鸣的骏马,在冬夜旷野的雪地上奔驰。原本寂静的大雪地,因为马的奔驰、起伏、跳跃和喘气而不再寂静,为此还增添了一份色彩。
马给我的感觉是自由、快乐,能在大草原中自由的奔驰。我是一个渴望自由,不想当笼中鸟的人。我骑过马所以我明白坐在马背上的那种心情,它能让你心情变得开朗、舒展、压抑消失。
“马能给你以勇气,给人以幻想。”
文中作者提到了“马的首领”,在我的脑海里我对这四个字的理解是“负责领跑的头儿”,但我错了,原来首领在马群眼里是最厉害的,能管理和保护它们,具有父爱的头儿。
“马就是这样,它奔放有力却不让人畏惧,毫无凶暴之相;它优美柔顺却不认人随意欺凌,并不懦弱。它是进取精神的象征,是崇高感情的化身,是力与美的巧妙结合。”
广东中山中山市华侨中学高一:曹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