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胡适《读书》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qq:洁ae 《要怎么收获,先怎么栽》胡适
其中有一段关于读书与做学问的评论,对于目前从事教学与科研的高校教师们有很大的启迪:
“理想中的学者,既能博大,又能精深。精深的方面,是他的专门学问。博大的方面,是他的旁搜博览。他用他的专门学问做中心,次及于直接相关的各种学问,次及于简洁相关的各种学问,次及于不很相关的各种学问,以及毫不相关的各种泛览。须是大其心使开阔:譬如为九层之台,须大做脚始得。为学要如金字塔,要能广大要能高。”
对于一个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从业者来说,人随着眼下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学生们获得知识的渠道变得丰富多样,他们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获得知识,信息技术、现代科技手段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使我们的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同时,在强调个性化发展的今天,社会、家长希望教师能够发挥每一个学生自身的闪光点,因材施教,这就对教师自身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道之人,必须闻道在先。“教”的形势也变得多种多样,不仅来自于书本,更多得则来自于实践。所以,我们也应该看到“蜡烛”精神强调的“牺牲”、“燃烧”在当今的社会中也存在其自身的局限性。教师也应有教学职业之外的生活,创造条件发展自身的专业素质,与时俱进,充实自己,培养新的技能,不断掌握新的知识,加强自身的修养,充实自己。教师也不能一味地将自己的精力与时间奉献在自己的教学岗位上,他也需要自己的时间来充电,终身学习,不断充实丰富自己以求更好地“教”。这样才能够打破陈旧的知识框架给学生带来的桎梏,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开拓他们的视界,引导他们进行更高层次的探索。另一方面,学生往往是“度德而师之”,一名教师的人格魅力往往也会给他的学生们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还要起到“以身立教”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们要不断加强品格的修养,以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来严格要求自己,以德治教,以德育人,在教育学生的同时突出自己人格魅力和道德品质的影响,让学生从老师身上收获的都是积极的正能量,为人师表,促使学生不断进步。教师的职业生涯,不能仅似“蜡烛”般无畏地燃烧自己发光发热,那么在燃烧殆尽之后呢?他是一种长续的付出,要使这种光芒持续长久,就必须不断地用新理念、新思维、新知识来武装,要通过不断地自我学习、自我提高来使这种教学能量持续永久。而其中还有另一段: 《我的信仰》——胡适 从不转背而挺身向前 从不怀疑云要破裂 虽合理的弄糟,违理的占胜
而从不作迷梦的,相信我们沉而在升,败而再战 睡而再醒
(勃朗宁 胡适 译)
这一段,只是让我想到了荧幕中的那两个形象,深有感触。
第二篇:读书笔记:胡适与鲁迅
阳光总在风雨后
——读《胡适与鲁迅》有感
胡适与鲁迅是20世纪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鲁迅以其犀利尖锐的笔锋直指黑暗,如同闪电般照亮混沌的社会。恰恰相反,温和的胡适却更像是阳光,在外面将黑暗照亮。这是《胡适与鲁迅》的作者邵建先生在该书封面就急于告知读者的观点,而全书更是贯彻了这一思想。通读全书,胡适与鲁迅仿佛不是我们经常接触的形象,至少我读完后,对他们有了重新的认识,也萌生了对他们思想观念的一些思考,再结合现实的生活,实在受益匪浅。
一本书的作者必然会将自己的爱好喜恶渗透入自己的作品中,不论他如何再三强调自己论断的客观性,他的价值倾向多多少少会影响读者的态度。邵建先生虽然重在还原两位知识分子的真实性,也多引用原文原话,但在书中还是能捕捉到作者对胡适“tolerance”、“自由主义”的赞赏向往以及对鲁迅某些行为态度的不认同。不可避免的,我深受作者思想的影响,鲁迅的闪电虽然刺穿了黑暗,让黑暗现出原形,但未免太过激进,憎恶分明,睚眦必报,我不喜欢他这样独断的个人主义。阳光在黑暗中是没有立足之地的,所以胡适的思想在当时可能被传为笑谈,这并不意味着它就是错的。相反,胡适的思想是正确的,只是不能为当时的人所用,或者可以说是当时人们无法实现,如此一来,他的思想便沦为笑柄。但黑暗不会永远占据着世界,总有一天会雨过天晴,到了那时,胡适的思想就会像阳光那样,将世界一寸一寸地照亮,为大地提供温暖。
依稀记得从小到大我们的语文课本里永远充斥着鲁迅的文学作品,他塑造的阿Q,祥林嫂,闰土等等一类的文学形象深入人心,他们不仅仅是简单的名字,甚至可以用作形容词,它们可以生动地勾勒出一些具有此类典型特征的群体。他描绘的百草园,他课桌上的“早”,他故乡的山水田地,伙伴邻居似乎离我们如此之近,仿佛我们亲临过现场。对于鲁迅的面容我没什么印象,但他的形象会一直烙印在我心里,他的勇敢无畏,他的仇恨叹息,他的呼喊沉默都十分清晰。很奇怪,我对鲁迅的印象都是从课本里得来的,而书里的鲁迅永远是一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先锋模样。老师口中的鲁迅永远是一副圣人的样子,他们从来不会告诉我们鲁迅是怎样言辞刻薄的骂人,骂一切他不喜欢的人,只要他所谓的“目的”是正义的,他就可以“为所欲为”,甚至理直气壮。鲁迅的缺点都被有目的地掩
盖起来了,他的观念符合现在的某种需求,为着这种需求,我们从小学开始就接受“鲁文化”的熏陶。现在有人提议将鲁迅的作品从课本里减少,无非是因为鲁迅的思想不能满足需求,所以要从历史舞台退出。历史向来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而文化更是政治的附属产品,古往今来,这无可厚非。
与鲁迅相反,现在的人(至少在内地来说)很少知道胡适,作为学生,我们也很少在课本里看见胡适的身影。并非是胡适的影响力不及鲁迅,这只能归因于文化教育。在台湾地区和国外,人们首推的20世纪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文人不是鲁迅,而是胡适。胡适这一生都在致力于追求自由主义,他本人也秉持着宽容着信条潇洒行走。政治上,他主张民主,他向往美国的民主共和政体,而不是当时在中国盛行的马克思风潮。为人上,他认为自由的基础应该是尊重他人的自由,在不干涉他人自由的前提下追寻自己的自由,把法律作为自由的保障。他还主张宽容,具备了“一种和思想及行为与己不同者建立和维持共同体的品质和能力”。鲁迅多次写文章骂胡适,而当鲁迅去世后胡适的弟子撰文写鲁迅的不是时还被胡适极其严厉地批评了。说到这里有些人不免觉得胡适虚伪,但我却不以为然,胡适本性是一个客观大度的人,他主张宽容,这不过是他人生信条的实际表现而已。相比鲁迅,胡适更注重于政治上的追求,这也恰恰能解释为什么我们能经常在语文课本上看到鲁迅,却鲜少有胡适的文章,因为胡适的作品趋于理论化,而鲁迅更善于贴近生活。相反的,我们会在近代历史书中看到胡适,尤其是新文化运动时期,他提倡的“白话文运动”成为那个时期的典型,也为后世的我们带来了多少影响。我无法想象自己用文言文编写论文的荒谬场景,至少在这一点上,胡适是十分值得后人敬仰的。
结合现实生活,胡适的想法或许很难实现,毕竟每个人都有感情,没有谁可以做到毫无怨怼地面对“恶人”,这个世界没有圣人,只有凡夫俗子,芸芸大众,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把胡适的思想作为一种美好的信念去坚持,去向往,去实现。鲁迅的“怨恨伦理学”在我看来实不可取,由怨恨而产生的爱也是扭曲的,畸形的。“一个都不宽恕”更是滑稽,谁都不宽恕其实也就是不宽恕自己,怀抱着怨恨生活,其实也就是不宽恕自己,将自己置于水深火热之中,受尽煎熬。也许是时代的不同,那个时候的社会逼得“人吃人”,鲁迅的不宽恕才是唤醒愚昧民众的最佳方式,而胡适的宽容在国破家亡,风雨飘摇的时代真的太不实际了。当生
存都没法保证的时候谁还能做到宽容?但黑暗不是主旋律,光明已经到来,20世纪已经是历史书中才会存在的时代,阳光才是我们应该重视的,也只有阳光才能让我们永久地远离黑暗。
“胡适的思想像一粒芥子在慢慢生长,时间越长,越会见出它的价值风范。”20世纪的胡文化使被嘲笑,讽刺的对象,但在21世纪甚至更远的未来,他的价值会像阳光那样,洒遍每一个黑暗的角落,催发出坚韧的植株,散发生命的气息。
第三篇:胡适《为什么读书》读后感
胡适《为什么读书》读后感
今天看了胡适写的《为什么读书》,获益匪浅。
在论述为什么要读书时,他列举了三个原因。一是读书可以接受前人留下的知识财产,我们可以以此为基础将知识发扬光大,换句话说,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远”。二是为了读书而读书,当你看不懂一本书时,应该暂时把这本书放下,看一看更为基础的书,待功夫成熟再看会那本书。三是读书可以帮助解决困难,因为知识是思想材料的来源。
我对第二和第三点的印象尤为深刻。在我看来,它们都指向了一个很有价值的观点:“专业人士更需要跨专业的技能”。很多情况下,看似毫不相干的学问能在你在思考其他问题时带来很大的启发。达尔文创作物竞天择的自然选择学说,其实部分是因为受到当时的一篇关于人口增长的经济学文章的影响。着名的投资人查理芒格曾说过: “商业事件往往有错综复杂的原因,我们应该试着用不同学科的知识来加以分析。”如果要达到前面两位”大神“的程度,最方便的方法莫过于广泛的阅读。股神巴菲特就提倡广泛的阅读,无论是在办公室、餐桌上,还是在飞机上,他都不放过阅读的机会。他阅读的书范围很广,有企业年报、各种报表、传记、历史书、科普书籍等等,按他的说法,”这么多年来,是广泛的阅读让我致富“。
另外,胡适先生也提到读什么书的问题。他认为,中国旧籍是经不起读的(指的是集、史、子、经)。胡先生对中国旧籍的评价在今天看来可能非常夸张。但是,结合中国现在教育情况,也是有一定道理的。网络上有一个有些内涵的段子:”中国人爱考究着曹操是不是曹参的后代这种事,美国人则喜欢想怎样抵抗外星人入侵。前者喜欢往后看,后者喜欢往前看。“暂且不讨论这句是多么的不严谨,但这句话却刺中了中国的一个痛点: 对科技领域的关注不够。谈到解决的方法,胡适说: ”中国的书不够读,我们要另开生路,这条生路,就是每个少年人必须至少要精通一种外国文字“。可能有人会说,现在大家都在学英语,而且不少人学其他英语,早就已经达到胡适先生所说的程度啦。其实不然。应试教育下的外语,已经让大多数人迷失了学外语的目的,本科生用到英语的地方,基本就是考场和美剧。尝试广泛阅读外国文献的本科生太少了,要知道,与科技相关的专业,最前沿的发现就在国外,不了解学科前沿,想在知识上有有用的创新是很难的。
爱因斯坦读物理学的时候,课内课程学得很一般,但是他很喜欢拜读国际上一些大师的最新发现,正是因为受到当时普朗克一篇有关量子观点的文章的启发,他才想到光电效应的解释,那一年,他才 25 岁,仅仅是一所普通学校的本科生!
以“读书是为解决问题”为目的,以“为读书而读书”为手段,这将是我今后读书的宗旨。
第四篇:读书笔记读书
读《解密高效课堂》心得体会
靖口中心小学杨改娥
我通过阅读《解密高效课堂》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教师这一职业是平凡的,《解密高效课堂》读书心得体会。作为教师的我们,如何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如何在平凡的课堂中也能够创造属于我们的精彩人生?从这一职业中真正找到教师的幸福感,做一名幸福的教师。这一系列的问题很值得我们去深思。
如何打造教师职业的核心能力呢?我认为关键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定位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正确认识自己,才能正确确定人生的奋斗目标,并充满自信地为之奋斗终生,才能此生无憾,即使不成功,自己也会无怨无悔。
二、树立教师的公信力。一位教师只有以师爱奠定公信力基础,身体力行铸就公信力,以责任心坚守公信力,更以情怀维系公信力,才能坦然面对浮躁的世界,甘于清贫,矢志不渝,才能使自己的潜能不断释放。也许这就是我们所寻找的教师职业生命的支撑点!
三、提升专业研究力和学识扩展力。教师应主动加强自身的学科研究修养,自觉地把研究成果注入课堂,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究,勤于思考,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更新知识,优化知识结构,使自己的课堂常教常新,觉得自己应该提高自身的专
业素养,使自己向一个合格的学生教师看齐。我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提高:
(一)、更新教育理念。
理念向实践转化的关键是从认识的层面上有对理念本身的理解和认同。归根结底是“教与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关系这样一个根本的问题,教师承载着教育的目的性,学生显示着发展的可能性,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在教育与发展之间“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为学前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表达了学生是发展的主人,教师的主导作用则表达了学生的理想发展离不开教师,于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表现为支持学生自主发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
充分利用培训学习这一契机,认真学习中小学教育的相关知识,加强自身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不能再凭借自身原有的知识来教育学生,应利用可能利用的机会加以学习,学习好的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的业务知识水平,使自己尽量向一个合格的中学教师靠拢。
以上是我对如何打造教师职业的核心能力的肤浅认识,教师职业的核心能力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地锤炼和提升。只有那些具有强烈的自我发展、富有终身学习的愿望、用心体悟教育魅力的教师,才能真正通过修炼,感悟
教育的真谛。
第五篇:我的母亲胡适读书笔记100字
我的母亲课后习题答案
一、通读课文,完成下面各题。
1.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表现了母亲什么品性?
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3.试对作者母亲为人、教子的方式发表一点评论。
设置这三道小题是为了帮助学生读懂课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且这三小题是逐层深入的。第1小题,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全文内容;第2小题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深层内涵和写作方法;第3小题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所拓展,让学生对学过的课文有所感悟,有所思考。
1.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事: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具体说来,写对我的管教,主要写了学习上的督促和做人上的训导。在学习方面,天刚亮时,她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在做人方面,除了写每天早晨对我的教育外,重点写了我因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而受到的重重责罚。写母亲对我的管教,表现了母亲对我既严格又慈祥,即她“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写母亲作为当家的后母当家之难,主要写了三件事:(1)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通过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宽容的度量和善良的品性;(2)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和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容忍、温和的性格。(3)写母亲受了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直到叫那个说了不负责任的话的五叔当面认错赔罪才罢休。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刚气”的一面。
2.在本文中,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这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其实不然。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教导”上,而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因此,可以说,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3.关于对作者母亲为人、教子的方式的看法,可以见仁见智,但总的来说应该是有教育意义的。作者母亲为人方面,主要是克己谦让,宽容善待,和睦仁慈;而在教子方面,主要表现为严格,有时过于严厉。这是由于旧社会的妇女把“相夫教子”作为“天职”和美德。而对于作者母亲来说,深感教子的责任更加重大。她所敬重的丈夫过早地去世,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全部落在自己身上,同时孩子是她精神生活的全部,也是她对未来生活的全部寄托,还有如何才能对得住她去世的丈夫,等等。正是这诸多原因,她容不得孩子有一点坏毛病,生怕他不争气。所以,她对孩子的教育格外深细而严格。
二、结合上下文,品味下面语句中划线词语的分寸感。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2.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设置本题是希望学生通过关键词语的品味,来进一步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
1.用“不能不”双重否定,表达了作者对“打了一点底子”的肯定,但“不能不”这一能愿动词的双重否定表达一种主观上的肯定,因而有主观认为之意,这样既表明了态度,又不显得断然和绝对。
2.说自己“混”了二十多年,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尽管作者当时已是文化名人,而且这一“混”字与下句“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有暗接之妙。“我”在人海里“混”,应该有人来管束“我”,但却没有,表达了作者远离母亲之后对母亲的怀想;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我”还能在人海里“混”了二十多年,说明了母亲给“我”的教益是多么大。3.事实上,作者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性格品德是有口皆碑的,但是在说到这些美德时,前面都加了“如果”这一表假设的词语,意在表明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自己已经具备了这些美德,表现了作者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同时也非常符合自传的语体特点。
三、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这“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你在哪些方面深受自己母亲影响呢?回忆一下,并与同学交流,然后写一个片段。
设置本题主要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会反思,获得教益,并通过这一练习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能力。
这“极大极深的影响”正如作者自道:学得了好脾气,学得了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人,体谅人,以及在学习上勤奋、守时和做人上能反省“吾身”。其中主要是如何做人方面,母亲让作者养成了宽容、善待、体谅的品性。篇二:胡适《我的母亲》课后习题答案
我的母亲课后习题答案
一、通读课文,完成下面各题。
1.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表现了母亲什么品性?
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3.试对作者母亲为人、教子的方式发表一点评论。
设置这三道小题是为了帮助学生读懂课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且这三小题是逐层深入的。第1小题,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全文内容;第2小题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深层内涵和写作方法;第3小题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所拓展,让学生对学过的课文有所感悟,有所思考。
1.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事: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具体说来,写对我的管教,主要写了学习上的督促和做人上的训导。在学习方面,天刚亮时,她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在做人方面,除了写每天早晨对我的教育外,重点写了我因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而受到的重重责罚。写母亲对我的管教,表现了母亲对我既严格又慈祥,即她“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写母亲作为当家的后母当家之难,主要写了三件事:(1)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通过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宽容的度量和善良的品性;(2)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和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容忍、温和的性格。
(3)写母亲受了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直到叫那个说了不负责任的话的五叔当面认错赔罪才罢休。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刚气”的一面。
2.在本文中,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这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其实不然。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教导”上,而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因此,可以说,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3.关于对作者母亲为人、教子的方式的看法,可以见仁见智,但总的来说应该是有教育意义的。作者母亲为人方面,主要是克己谦让,宽容善待,和睦仁慈;而在教子方面,主要表现为严格,有时过于严厉。这是由于旧社会的妇女把“相夫教子”作为“天职”和美德。而对于作者母亲来说,深感教子的责任更加重大。她所敬重的丈夫过早地去世,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全部落在自己身上,同时孩子是她精神生活的全部,也是她对未来生活的全部寄托,还有如何才能对得住她去世的丈夫,等等。正是这诸多原因,她容不得孩子有一点坏毛病,生怕他不争气。所以,她对孩子的教育格外深细而严格。
二、结合上下文,品味下面语句中划线词语的分寸感。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2.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设置本题是希望学生通过关键词语的品味,来进一步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
1.用“不能不”双重否定,表达了作者对“打了一点底子”的肯定,但“不能不”这一能愿动词的双重否定表达一种主观上的肯定,因而有主观认为之意,这样既表明了态度,又不显得断然和绝对。
2.说自己“混”了二十多年,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尽管作者当时已是文化名人,而且这一“混”字与下句“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有暗接之妙。“我”在人海里“混”,应该有人来管束“我”,但却没有,表达了作者远离母亲之后对母亲的怀想;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我”还能在人海里“混”了二十多年,说明了母亲给“我”的教益是多么大。3.事实上,作者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性格品德是有口皆碑的,但是在说到这些美德时,前面都加了“如果”这一表假设的词语,意在表明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自己已经具备了这些美德,表现了作者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同时也非常符合自传的语体特点。
三、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这“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你在哪些方面深受自己母亲影响呢?回忆一下,并与同学交流,然后写一个片段。
设置本题主要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会反思,获得教益,并通过这一练习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能力。
这“极大极深的影响”正如作者自道:学得了好脾气,学得了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人,体谅人,以及在学习上勤奋、守时和做人上能反省“吾身”。其中主要是如何做人方面,母亲让作者养成了宽容、善待、体谅的品性。篇三:胡适《我的母亲》课后习题答案
我的母亲课后习题答案
1.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事: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具体说来,写对我的管教,主要写了学习上的督促和做人上的训导。在学习方面,天刚亮时,她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在做人方面,除了写每天早晨对我的教育外,重点写了我因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而受到的重重责罚。写母亲对我的管教,表现了母亲对我既严格又慈祥,即她“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写母亲作为当家的后母当家之难,主要写了三件事:(1)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通过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宽容的度量和善良的品性;(2)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和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容忍、温和的性格。(3)写母亲受了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直到叫那个说了不负责任的话的五叔当面认错赔罪才罢休。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刚气”的一面。
2.在本文中,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这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其实不然。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教导”上,而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因此,可以说,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3.关于对作者母亲为人、教子的方式的看法,可以见仁见智,但总的来说应该是有教育意义的。作者母亲为人方面,主要是克己谦让,宽容善待,和睦仁慈;而在教子方面,主要表现为严格,有时过于严厉。这是由于旧社会的妇女把“相夫教子”作为“天职”和美德。而对于作者母亲来说,深感教子的责任更加重大。她所敬重的丈夫过早地去世,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全部落在自己身上,同时孩子是她精神生活的全部,也是她对未来生活的全部寄托,还有如何才能对得住她去世的丈夫,等等。正是这诸多原因,她容不得孩子有一点坏毛病,生怕他不争气。所以,她对孩子的教育格外深细而严格。
二、结合上下文,品味下面语句中划线词语的分寸感。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2.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设置本题是希望学生通过关键词语的品味,来进一步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
1.用“不能不”双重否定,表达了作者对“打了一点底子”的肯定,但“不能不”这一能愿动词的双重否定表达一种主观上的肯定,因而有主观认为之意,这样既表明了态度,又不显得断然和绝对。
2.说自己“混”了二十多年,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尽管作者当时已是文化名人,而且这一“混”字与下句“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有暗接之妙。“我”在人海里“混”,应该有人来管束“我”,但却没有,表达了作者远离母亲之后对母亲的怀想;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我”还能在人海里“混”了二十多年,说明了母亲给“我”的教益是多么大。3.事实上,作者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性格品德是有口皆碑的,但是在说到这些美德时,前面都加了“如果”这一表假设的词语,意在表明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自己已经具备了这些美德,表现了作者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同时也非常符合自传的语体特点。
三、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这“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你在哪些方面深受自己母亲影响呢?回忆一下,并与同学交流,然后写一个片段。
设置本题主要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会反思,获得教益,并通过这一练习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能力。
这“极大极深的影响”正如作者自道:学得了好脾气,学得了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人,体谅人,以及在学习上勤奋、守时和做人上能反省“吾身”。其中主要是如何做人方面,母亲让作者养成了宽容、善待、体谅的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