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哗与骚动》读后感

时间:2019-05-14 13:02: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喧哗与骚动》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喧哗与骚动》读后感》。

第一篇:《喧哗与骚动》读后感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

威廉·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作者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我竟未曾有闻,井底之蛙,浅陋立显。

同一部小说,有人对作者的艺术技法条分缕析;有人从时代背景及作者的祖宗八代解构故事诞生的必然因素;有人像杜撰明星八卦一样猜测人物的原型及可能的含沙射影;还有人拿它与别的小说做一番可有可无的比较。这几者,当属于职业评论家之流。

而我读小说,仅限于故事本身和语言文字。如同欣赏美人,不宜用手持手术刀的医生的眼光;欣赏美景,不宜用科学家解释眼睛成像的方法。

初读《喧哗与骚动》,感觉很陌生,甚至有些吃力。故事竟然可以这样组织的。后来才知道这种写法叫做“意识流”。

小说中的这个家庭,让人感觉不到温馨的气氛,尤其是病恹恹的怨天尤人的母亲,看不出她对四个孩子一丁点儿的关心和爱。而父亲不善治家,嗜酒贪杯,读了许多书,受几本古希腊人书籍的影响而无比消极,他的消极影响了长子昆丁。次子杰生是一只冷血动物,他当着黑奴小孩的面将巡回乐团演出的门票扔进壁炉烧坏,也不肯送给这个对演出十分向往的可怜巴巴的孩子。女儿凯蒂和黑人女佣迪尔西是给这座房子带来一点温情和阳光的两点火种。前者虽然风流成性,从她对痴呆小弟的态度上看,她比徒有大家闺秀外表的母亲强多少倍。黑人迪尔西,她那种黑人特有的博大的爱,在作者笔下,简直像一个高尚的修女或者崇高的圣徒。最让人难忘的,当然还是小说的语言。有一些诗一样跳动的语句,片面夸大了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特征,而恰如其分的烘托了当时的气氛,表达了复杂了心情,或者突出了某种细腻的感官感受。

在《喧哗与骚动》各人物中,康普生太太的儿子班吉,这个《喧哗与骚动》里的白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人物。塑造班吉这个人物时。福克纳只能对人类感到悲哀,感到可怜。对班吉那是谈不上有什么感情的,因为这个人物本身并没有感情。福克纳曾经说:“对于这个人物本身我只有一个想法,就是有些担心,不知我把他塑造得是否可信。他不过是个作开场白的演员,好比伊丽莎白时代戏剧里的掘墓人一样。他完成了任务就下场了。”班吉谈不上好也谈不上歹,以为他根本就不懂得好歹。他的理智不健全,他连自私都不懂。他是一头动物,他不是感受不到温情与爱意,不过就是感受到了也讲不出名堂来。他发觉凯蒂变了样以后,正式因为温情与爱意受到了威胁,所以才咆哮如雷。他失去了凯蒂,可是因为他是个白痴,所以连凯蒂已经失踪了都没有理会。他只知道出了什么问题,只落得剩下一片空虚,使他感到伤心。他要设法填补这片空虚。他除了凯蒂丢弃的一只拖鞋以外什么也没有。这只拖鞋就寄托着他的温情与爱意,当然这几个字他是说不上来的,他只知道这说不出的东西已经没有了。他之所以弄得肮里肮脏,一是因为他脑子不管用,二是因为他觉得肮脏也无所谓。他个分不出好歹,也辩不出肮脏和干净。这只拖鞋给了他安慰,其实他已经记不得拖鞋本来是谁的,也记不得自己因何而伤心了。这是假如凯蒂重新出现的话,他恐怕也认不得她了。

从《喧哗与骚动》中,我们可以看到福克纳对生活与历史的高度的认识、概括能力。尽管他的作品显得扑朔迷离,有时也的确如痴人说梦,但是实际上还是通过一个旧家庭的分崩离析和趋于死亡,真实地呈现了美国南方历史性变化的一个侧面。我们可以看到,旧南方的确不可挽回地崩溃了,它的经济基础早已垮台,它的残存的上层建筑也摇摇欲坠。凯蒂的堕落,意味着南方道德法规的破产。班吉四肢发达,却没有思想的能力,昆丁思想复杂,偏偏丧失了行动的能力。另一个兄弟杰生眼睛里只看到钱,他干脆抛弃了旧的价值标准,变得如同资产阶级恶狼般地残酷和势利。但是他的所谓新的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在作者眼里并没有什么新兴和向上的色彩。作者描绘的这幅悲剧家庭,揭示出在资产阶级价值观粉墨登场的光怪陆离大背景下人性的扭曲和变异。

第二篇:喧哗与骚动读后感

偏执与失落的天真

——读《喧哗与骚动》有感

初读这本书的时候,不知道其他读者是否有同感,特别是在第一章的内容,很多混沌的片段让你摸不清思绪,甚至于当我知道叙述者班吉是一个本身没有逻辑思维的低能儿时,我才恍然大悟,然后一段段回忆的片段,就像他手中被打乱的拼图,他看见相似的地方,就接在一块儿。原本的很多故事,于他而言只有一个,就是旧家庭的分崩离析和趋于死亡的故事。我们不能说白痴没有情感,只是那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沉疴和悲戚,又怎能像常人那样如流水般涓涓而来!

当昆丁打算自杀时,福克纳先生生动地传达了一个临死者的心理活动——他很痛苦,昆丁不能忍受自己心爱的妹妹失身的残忍现实——现实是他爱家族的荣誉胜过爱自己的生命,所以他选择自杀,以此来终止那无止境的如陷深渊的痛苦。我不知道能不能用堕落这个词来形容凯蒂,不知道昆丁会不会答应。凯蒂是一个善良的人,只有她挚爱那天生被上帝啃了一口的小弟弟班吉明,但上帝从来就没有说过善良的人是不会堕落的,就和她的家族一样,和她所处的环境一样,她的没落给这个原本就没有太多欢乐的家庭带来了剧痛,变得更加伤痕累累!

在第三部分,我们则可以看出杰生的性格。他是个地地道道的自私鬼,现实得很,冷酷到底。他恨因为凯蒂的事情要丢了自己的差事,当康普生先生去世时凯蒂去到父亲的坟地上并要求看自己女儿的时候,哪怕只是一分钟,杰生还要恬不知耻地索取一百块钱的交易费。凯蒂汇给小昆丁的赡养费,竟然被杰生吞掉了。他自以为对小昆丁的教育极负责任,实则毫无爱心,甚至因为小昆丁母亲凯蒂和她的品行不端缘故而称其为小娼妇。真不敢想像如果没有凯蒂的汇款,小昆丁的日子会过得怎样凄惨,甚至会连杰生假惺惺的关爱也得不到施舍。

在《喧哗与骚动》中,我读不到温暖,仿佛时时都有厚厚的阴冷笼罩着我,惟有在老黑人迪尔西温暖的厨房中能看到一丝光亮!她的温柔,她的忠实,她的善良,是穿插在全书的一条金丝,闪光而纤弱。

第三篇:喧哗与骚动读后感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

——选择下的人生

《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第一部成熟的作品,讲述的是南方没落的地主康普生一家的悲剧。这是作家花费心血最多、本人最喜欢的小说。该书名出自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第五幕第五场麦克白的台词——“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在我看来,这部小说无愧于其名之意,小说里充满了三兄弟喧嚣的声音和愤怒的情绪,以康普生家的女儿凯蒂的堕落为中心讲述了这个曾经显赫一时的家族的没落和衰败。

凯蒂的人生,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个悲剧,但是这个明亮鲜艳的女子,却曾经有过对自己命运的抗争。她的遭遇如同堕落的天使,是一个真正值得同情的女子。身为家里唯一的女儿,她漂亮热情的同时富有同情心,并且不是自上而下的施舍型的关怀。母亲康普生夫人自生自私冷漠拒绝给予任何爱,但是她性格中依旧闪耀着对弱者充满爱、理解和关怀。她从不认为弟弟班吉是“可怜的宝贝儿”,她说“你不是可怜的宝儿,是不是啊,你有你的凯蒂呢。”爱憎分明、诚实善良、勇于向旧传统和不良行为说不的凯蒂毫无疑问是福克纳笔下最可爱的女性形象。这样一个充满热情与爱的女子,当然不会乐意接受任何的束缚。所以当她选择抛弃掉身上过于沉重的责任的时候,她也掉入了欲望的漩涡里。她勇敢的追求自己的生活,但在她接受母亲的安排嫁给一个不爱的男人来掩饰自己的失真的时候,她就已经再无力追求自由了。当她被丈夫遗弃被母亲赶出家门时,她无声的离去接受了这种命运。面对于对于太过沉重的秩序的不公平,她只能默默承受。

但甚至在她被赶出家庭之后,她都还在为这个家庭无私奉献着。面对毫无人性的杰生一次次的索要钱财,她都能始终保持温柔的外表。不得不说这个可怜女子人性中的这一点闪光点曾是这个家庭剩下的最后一点希望了。但女儿小昆丁离家出走毁灭了她所有的希望,她走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沦为妓女成为纳粹军官的情妇。“凯蒂并不需要别人的拯救,她已经再没有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值得拯救了”,就连善良的迪尔西都已对她失去了希望。

但显然,作者想要表现不只是一个女人的悲剧,在凯蒂的悲剧背后,应该看到的,是这个社会的悲剧。美国南方清教思想占统治地位,道观对女性严重压抑摧残以至于会造成她们人性的扭曲从而导致她们的堕落。要么低从于这个社会丑恶的习俗,卑贱的活,要么反抗。而凯蒂的悲剧,真是一个反抗的悲剧,因为自身力量的薄弱,注定只能成为这个制度的祭奠品。在残留下来的南方旧传统中,家族荣誉感无疑是一样被看得重逾生命的存在。家族荣誉感

中最突出的便是淑女观念,女孩子的贞操又是根本。因而,凯蒂的失贞便具有了更多的含义,是一个家族,一种制度的没落。作者表现的,便是在这制度落幕时,作为南方旧传统家庭标本的康普生家庭一家的不同反应。

作为哥哥,昆丁异常喜爱像玫瑰花般娇美的妹妹。在他眼中,漂亮善良的凯蒂是天使的化身、纯洁的象征,是家族的荣耀。因而,他要做的,就是保护妹妹的贞洁,捍卫家族的荣誉。他从父辈手中接过的家族,没有了祖辈的荣耀和煊赫,但却仍有固守不变的陈规旧法。他对于传统有着近乎病态的执着,以至于偏执地讲它们紧密的系于妹妹凯蒂脆弱的贞操上。这就是昆丁悲剧的来源,他是一个生活在过去和未来夹缝中的人,传统与变革的撕扯最终让他四分五裂。冷漠的家庭也并没有给他支持,他孤独的走在这样一条不归路上。

如果不是凯蒂失贞,也许昆丁不会这么快地选择自杀。他会沉浸在自己骑士一样捍卫家族荣耀的想象,以凯蒂的贞洁来支撑家族名誉。但是随着凯蒂失贞,这一层自欺欺人的掩饰被无情的揭开,他必须有所选择有所为。他拿出刀想要杀了凯蒂同时自杀,但是愤怒和失望下他只能号啕大哭。他与达尔顿约见,命令他在日落之前离开这个城镇,但却只遭到了达尔顿的嘲弄。这些捍卫战争中的失利彻底暴露了他软弱无能的真实面目,他想象中的自己的高大形象彻底瓦解了。在他孤独的道路上仅身下他自己茕茕孑立,没有出路没有退路,他只能用死来解救自己出困局。他仅仅只是一个心理上的巨人,没有相应的能力来捍卫自己所珍重的一切。

昆丁从父亲那里继承的“表”记录了他全部的生活经历和精神状态,他曾经把这只象征着家族过去辉煌历史的“表”砸了,但很快他又想修复它。父亲告诉儿子人类所有的传统和经验都是虚无的,只有时间是永恒的,并且进一步告诫他“我把表给你,不是要你记住时间,而是让你偶尔忘掉时间,不要把心力全部用在征服时间上面”。他用他的行动诠释他对父亲话的理解,一年又一年的沉浸于虚幻的想象中,并且最终让自己的世界归于了无尽的时间。

没有看不见的未来,也没有混沌不清的现在,他将真实清晰的过去握在手中,并且只剩下了过去。昆丁的死,既是为妹妹凯蒂的贞洁殉葬,也是为父亲的虚无主义献祭。但是更多的,他亡于时间的齿轮下,滚滚洪流中,他所秉持的一切最终将化灰,而他作为一个无能的信念捍卫者,先用鲜血染红了这条变革之路。

与可怜可惜的凯蒂和可悲可叹的昆丁不同,次子杰生则是从头到尾的可厌可恶。杰生已经顺应南方发展潮流,成为一个实利主义者。他成天梦想发财,但却没有能力,失去了获得银行职员机会,因此变得仇恨而绝望。他的堕落与凯蒂不同,是他自身性格使然。如果说这个家族是一个阴暗的死角,他就是以仇恨为养料生长起来的毒草。他所说的每一句话都仿佛浸透了腐

蚀性的酸液,他的每一个行为都疯狂而变态。他也从未希求别人救赎或者是自我救赎,他沉浸在世人皆负我的仇恨感中,汲取复仇的力量生存。

但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在杰生让人咬牙切齿的种种语言行为背后,他也有着只能自己咽下的痛苦。与哥哥昆丁继承了家族的精神不同,他选择的是实利主义,并且由于家庭给予的爱的关怀太少了,母亲的冷漠感染了他,使得他更加逐利更加自私。他在感情上是个失败者,在他所重视的经济上也遭受了重大损失。即将到手的职位因为姐姐凯蒂的失贞失去了,他没有昆丁和凯蒂之间那么深厚的感情,联系他们的只有赤裸裸的金钱利益关系,利尽而散,因此他从此走上了向凯蒂报复的道路。

他是家里唯一一个清醒着承受家族悲剧的人。昆丁自尽逃避了现实,家族责任无人负担。凯蒂虽然飘泊在外,更多的确实在为自己的选择买单。母亲冷漠,幼弟无知,还有失贞妹妹的私生女。昆丁担负了家族、母亲、姐弟、侄女的重任,但这些其实并不是他理应承担却不得不背负的责任。

他说:“幸亏咱们祖上没出过国王与总统,否则的话,咱们全家都要到杰克狲(精神病院)去扑蝴蝶了呢。”他清楚的看到了这个家族的弊病,也知道家族的未来如何,但他却没有也不能一抛走之,一年年的熬着。他唯一的发泄方式大概就是从打骂弱小的小昆丁身上获得,这样变态的方式却也让人觉得可怜。不论是昆丁、凯蒂还是班吉都曾感受到过真实的情感,但是杰生却只能看到利益,他的人生始终是冰冷而寂寞的。最后,小昆丁卷走了他的所以钱,他最终沦落得一无所有,这样的结局也让人感慨。

小昆丁跟班吉则是两个对立的形象,一个人小心大,一个却无知白痴。班吉的条件让他没有办法逃离他的人生,他跟这个家族绑在一起,不能逃避不能改变的接受他的命运。小昆丁却用继承自母亲的叛逆进行了更加彻底的反抗。与昆丁、凯蒂和杰生在夹缝中挣扎求生不同,班吉混沌的接受了命运,小昆丁则无畏的反抗,他们的命运是两种选择不同的结果。小昆丁的成功逃离则更让人看到了其余人身在漩涡中被渐渐吞噬的悲剧。

福克纳用他精心架构仔细描摹的人物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家族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我们清晰看到这些在时代洪流岔路口的人做出不同的选择,然后走向不同的人生。

第四篇:《喧哗与骚动》读后感

《喧哗与骚动》读书笔记

中文102班 杨丽

《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也是福克纳心血花得最多,他自己最喜爱的一部作品。书名出自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第五幕第五场麦克白的有名台词:“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美国南方杰弗生镇上的康普生家,描写了康普生家族的没落史。这是一个曾经显赫一时的望族,祖上出过一位州长、一位将军。家中原来广有田地,黑奴成群。如今只剩下一幢破败的宅子,黑佣人也只剩下老婆婆迪尔西和她的外孙勒斯特了。一家之长康普生先生于1912年病逝。他在世时算是一个律师,但从不见他接洽业务。他整天醉醺醺,唠唠叨叨地发些愤世嫉俗的空论,把悲观失望的情绪传染给大儿子昆丁。康普生太太自私冷酷,无病呻吟。她总感到自己受气吃亏,实际上是她在拖累、折磨全家人。她时时不忘南方大家闺秀的身份,以致她仅仅成了一种“身份”的化身,而完全不具有作为母亲和妻子应有的温情,家中没有一个人能从她那里得到爱与温暖。女儿凯蒂可以说是全书的中心。家族的衰落和家庭中的颓败、冷漠气氛,使她从一个“南方淑女”变成了轻佻放荡的女人。凯蒂的沦落给他家庭,给她的三兄弟造成里毁灭性的影响。

从《喧哗与骚动》中,我们可以看到福克纳对生活与历史的高度的认识、概括能力。尽管他的作品显得扑朔迷离,有时也的确如痴人说梦,但是实际上还是通过一个旧家庭的分崩离析和趋于死亡,真实地呈现了美国南方历史性变化的一个侧面。我们可以看到,旧南方的确不可挽回地崩溃了,它的经济基础早已垮台,它的残存的上层建筑也摇摇欲坠。凯蒂的堕落,意味着南方道德法规的破产。班吉四肢发达,却没有思想的能力,昆丁思想复杂,偏偏丧失了行动的能力。另一个兄弟杰生眼睛里只看到钱,他干脆抛弃了旧的价值标准。但是他的新的,也即是资产者们的价值标准,在作者笔下,又何尝有什么新兴、向上的色彩呢?联系福克纳别的更明确谴责“斯诺普斯主义”的作品,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暄哗与骚动》不仅提供了一幅南方地主家庭解体的图景,在一定程度上,也包含有对资本主义价值标准的批判。

第五篇:读福克纳《喧哗与骚动》

读福克纳《喧哗与骚动》

沉默の幻想者

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

《喧哗与骚动》是美国小说家福克纳的代表作,通过美国南

方地主康普森一家三位成员与家中黑人女佣的所见所感,使用新

颖的手法描绘出当时美国南方奴隶主阶级社会破落衰败的景象。

小说的前三个部分多角度描写了康普森家三兄弟班吉、昆丁、杰生各自的故事,由于三个人在思想、心理上都处于不正常状态,这三部分充满意识流小说的特色:时序颠倒、感觉联想与直接内心独白。

第一部分发生在1928年4月7日,也是复活节前夕。叙述

者是班吉,他是个先天性白痴,没有思考能力,脑海中残存的完全是记忆中的景象,而且完全没有时间概念,而且各种感知共同,例如他能从雪中闻到“冰冷的气味”。刚开始读的时候,作者卓越的意识流描写完全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全知全能性与逻辑性,令我非常不适应,甚至感叹白痴的思维果然不是常人所能揣度。但是作者却能成功地描写这种思维状态,想象力令人叹为观止。主人公的感知在黑人小厮勒斯特带他出去散步的现实中和对过去的追忆之间来回跳跃,没有一点痕迹。但是读下去又能渐渐地找到一些蛛丝马迹,渐渐理清故事的来龙去脉。班吉听见打棒球的人

叫球童的发音,联想起了童年时自己与姐姐凯蒂度过的时光。通过班吉那碎玻璃般断断续续的回忆,我们看到了一个美国南部破落地主家的压抑、阴暗的环境。可以看出班吉经常哭闹,那是他对于失去姐姐关爱的伤痛,同时姐姐失贞那天,他也因为闻不到树的气味而痛哭,也象征着美好的失落。同时班吉这个部分也代表了“痴人说梦”,反映了人生的荒唐。作者成功地打破了过去到未来的时间联系,而是注重于表现“当下”的时间体验。这是意识流小说特意所刻意强调的-没有本来,只有眼下。班吉回忆的最后交代了他因为将女学生误认为姐姐而抓住她,于是被女学生父亲打倒做了阉割手术这一悲惨结局。也暗示了他的,或者说当时美国南方社会的命运:天真在失落,道德已沦丧。

如果说班吉的意识流是一个坏掉的录放机,那么他的哥哥昆丁就完全是一台即将烧坏的电脑。第二部分作者把时间倒回了1910年,昆丁自杀前的最后一段时光里。一开头,昆丁就时间回想起父亲送他表时所说的话:不要妄想征服时间。这显示这是一个有思考能力的正常人,而且他还是哈佛大学的学生。然而接下来他从天气变暖想到新娘出嫁,再想到妹妹结婚那天进而一发不可收拾。这里作者的用句长到吓人。昆丁的思维已经被烦恼与矛盾压得歇斯底里。他承担了父亲留下的责任维护这个破落之家的尊严与名誉。但是现实就像哈姆雷特中的王子,伟大的重担压在了不能承受的人身上。他将一切希望放在了他的妹妹凯蒂身上,但实际上凯蒂也受不起这样的压力,她选择了放纵,就好像

我们在暑假最后一天来不及补作业索性玩了一天一样,只是她失身了。昆丁绝望地发现心中的女神已然破碎。他和他所坚守的那种道德与荣誉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去不复返了,可他还困兽犹斗般守着他的已经崩溃的价值观,不可避免地走向毁灭。在他自杀的前夕,文本中长句越来越多,停顿越来越少,他的思维已经完全丧失了理智,就像一个高烧的病人所发出的呓语。作者用高超前卫的艺术形式刻画了人死前最不可捉摸的那一部分思想,非常具有震撼力。这一部分象征了“喧哗”,人生纷乱无常,暗流涌动,人随波逐流,无力挣扎。当你发现自己坚守之物已成为过往云烟,是继续生存?还是毁灭?

昆丁的弟弟杰生的部分代表了“骚动”,与谨守南方传统道德、荣誉的哥哥不同,他完全是一个利益至上者、不折不扣的恶棍。第三部分开头就是以他粗暴对待待凯蒂的私生女小昆丁开始,从杰生的语言中可以感受到这是一个被生活的烦闷压得喘不过气的世俗之人。他克扣外甥女的抚养费,一直企图将弟弟班吉送到疯人院,怨恨家里为了让哥哥昆丁去哈佛大学读书而卖了农场。因为姐姐的失身他没法走后门进银行当职员,只能在一家小杂货店里干伙计,他不怪自己没钱没本事,而是将满心的怨恨全部丢到姐姐凯蒂身上。这一章的后半段交代了他从家中母亲的账户上偷取钱财来搞投资,为后来他发现这笔钱被小昆丁取走时顿时陷入暴怒埋下了伏笔。当他发现小昆丁和流浪艺人约会时开车追踪,最后反而被放了车胎气困在野外。这一段他的意识流和他哥

哥一样大段喷涌而且歇斯底里。在追赶小昆丁的过程中他头疼病犯差点丢命,可谓狼狈不堪。杰生象征着南方的新兴资本力量,他们崇拜金钱却又毫无人性可言,处于“骚动”的状态。与之前他的两兄弟一样,他们都象征着美国南方堕落的一部分,也是必将消亡的一部分。、全书的最后一段,我惊喜地发现小说居然换了个模样。福克纳通过黑人女仆迪尔西为这个故事写下了句号,作者用完整的视角交代了女佣的一日生活,同时交代了小昆丁最后与流浪艺人私奔,杰生去车站追赶,结果与一个小老头发生口角,差点被斧头砍死,小昆丁的消失象征着南方的未来一代已然与当今众人同化。同时结尾处刻画了班吉不可捉摸的的白痴形象,而且神奇的是,因为这段时间与第一部分重合,我们甚至能对照着看出一个白痴到底在想什么。故事仿佛从这里来了一个轮回,体现精湛华丽的语言艺术。

一个大家族破落的故事,在作者多角度、前卫华丽的艺术形式烘托下,竟显得如此丰满,同时充满了哲理意味。作者特意将时间设定在复活节前后,却又用小昆丁的逃亡对照耶稣的复活,充满了讽刺意味。作者用意识流手法打破时间的隔阂,真实地反映了不同经验的生命个体的当下体验,用过去的死亡埋葬了死亡的过去,留给我们的只有当下。

下载《喧哗与骚动》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喧哗与骚动》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喧哗与骚动》故事梗概(5篇范例)

    《喧哗与骚动》故事梗概 对于《喧哗与骚动》,福克纳说过,这本小说是两个堕落的女人:凯蒂和她的女儿的一出悲剧。可见作者心中对凯蒂是同情的。作品描写了一个古老的种植园贵族......

    浅析《喧哗与骚动》中的班吉

    2011级 毕 业 论 文 学位申请人姓名刘二妮 学 号 所在学院名称 11022011012 外国语学院 专 业 名 称英语教育 指导教师姓名桂荷莲 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 目 录 中文摘要 关......

    《喧哗与骚动》中福克纳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

    《喧哗与骚动》中福克纳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 The Ecological Feminism Consciousness of William Faulkner in the Sound and the Fury 摘要: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中通过康......

    读后感之《骚动之秋》

    父与子之间的矛盾 ——读后感之《骚动之秋》 《骚动之秋》是一部在当代文学的农村题材上具有开拓意义的小说,主要描写了一个“农民改革家”岳鹏程在改变家乡蓬城面貌中激起......

    《骚动》

    影视剧本陈新强写实性拍摄手法剧情梗概家境贫困的马杰,自幼失去父爱,母亲下岗,靠打零活维持生计。面对周围五彩缤纷的生活,面对个别同学的冷言冷语,他开始骚动了,上学的费用使他抬......

    骚动词组造句

    骚动拼音【注音】: sao dong骚动解释【意思】:(1)扰乱,使地方不安宁。(2)秩序紊乱;**。骚动造句骚动造句:1、他的建议让会议陷入骚动。2、他的到来引起了很大的骚动。3、我们通常用它......

    大声喧哗检讨书

    大声喧哗检讨书1 尊敬的老师:您好!我是xx,是在是非常的羞愧,自责的心情一下子就上来了,我知道自习课是需要大家自觉的,一直以来我在这一点上面做的不好,内疚之余我也在回顾过去自......

    初中生晚自习大声喧哗检讨书

    初中生晚自习大声喧哗检讨书 初中生晚自习大声喧哗检讨书1 尊敬的老师:您好!在小学的时候,我们就是把“……在上课,不讲话”这种口号喊着,一个个都是把手摆在桌子上面整整齐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