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之《骚动之秋》

时间:2019-05-14 13:21: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后感之《骚动之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后感之《骚动之秋》》。

第一篇:读后感之《骚动之秋》

父与子之间的矛盾

——读后感之《骚动之秋》

《骚动之秋》是一部在当代文学的农村题材上具有开拓意义的小说,主要描写了一个“农民改革家”岳鹏程在改变家乡蓬城面貌中激起的种种“骚动”,读了数遍之后,感受颇多。父子血脉相连,本应该和睦相处,但在《骚动之秋》这本书中,父子却反目成仇,这使我大为震撼,因此,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分析一下书中所呈现的两对父子之间的矛盾,其中将重点分析岳鹏程和岳羸官这对父子之间的矛盾,在此基础上,简要谈一下自己的理解。

一、岳锐和岳鹏程之间的矛盾

岳鹏程是岳锐的儿子,也是肖云嫂的“儿子”,曾经,他在自己父亲面前,信誓旦旦地答应要好好照顾肖云嫂,然而,当岳鹏程发现肖云嫂的种种理念和自己的相悖时,甚至觉得肖云嫂已经成为了成为自己改革路上的一块“绊脚石”的时候,他违背了曾经的诺言,开始对革命老者肖云嫂不理不问,甚至“登门骂娘、断情绝义”。由于岳锐和肖云嫂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战友关系,所以当他发现自己的儿子竟是如此不孝地对待肖云嫂的时候,他愤怒了,疾言厉色地质问自己的儿子,从这时开始,这对父子之间的矛盾开始被激化。

在革命理念上,父子二人也存在着矛盾。岳锐是老一辈的革命家,一心扑在工作上,关心国家事业,在他的世界观里,投机倒把是绝对不允许存在的。然而,岳鹏程却喜欢干这样的行当,投机倒把,钻营成功。基于此,父子二人之间的矛盾更深了,正如岳锐口上所说和脑子里所想的,“搞个人独裁,搞那些乌七八糟的外交,欺骗淑贞,乱搞妇女也是改革啰?”他痛恨自己的儿子将共产党的章法都踩在脚下,甚至,他觉得自己的儿子是地地道道的挂羊头卖狗肉。

而对于岳鹏程来说,他个人觉得请客吃饭拉关系是搞活经济的重要手段,是农村改革的必经之路,他觉得,岳锐的革命是失败的,因为干了许多年革命后,却连老百姓的温饱都解决不了。就这样,父子最终走向了决裂。

二、岳鹏程和岳羸官之间的矛盾

(一)因为创业“理念”相悖,父子之间的矛盾被激化

1、岳鹏程的创业“理念”

在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人的眼里看来,岳鹏程是一个成功的农民企业家,为了带领自己的家乡摆脱贫穷,他可以干各种不为道德所认同的勾当。在他看来,倒买倒卖、偷税漏税、请客送礼和行贿受贿成为了“搞活经济”的必需;骂人打人、专横霸道、个人凌驾组织之上和搞独立王国成为了冲破“改革阻力”的特殊手段。他在改革中处理问题的时候,大胆果断,非常具有魄力和远见,并且打破了农村几千年来的经济方式,改变了农村只懂得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在村里,他首先办起了简单的工厂,并一步一步慢慢的发展起来,为农村经济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他带领着全村人民,将“大丧园”变成了“大富院”; 纵观岳鹏程的创业历程,他在内心深处一直想使农村富裕起来,然而,农民观念思想又极其落后,基于此,他选择了投机倒把,并且获得了成功。他的出发点是好的,采取的方式却毁灭了他,最终他的那一套不适应时代了,他只能是一个带“悲剧色彩”的农民英雄。

2、岳羸官的创业“理念”

岳羸官是年轻的一代,有创业的热情,勇敢大胆,有锐气。与此同时,他还具有崇高的智慧,他通过种植各种经济作物来提高农民的收入,来增长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提出了村与村之间联合发展的方案,利用更多更广的资源来促进各自的发展。他反对岳鹏程式的错误的做法和观念,他期待父亲能从“钢材”事件中吸取教训,头脑变得清晰一些,然而,事与愿违,“钢材”事件后,岳鹏程所接受到的不是批评,而是颂歌盈耳,鲜花满地。这时的岳羸官傻眼了,他心底里踅摸着,“中国的改革就靠这帮子人?嘿嘿,瞧吧!”,这说明,从内心深处,他一直是不认同父亲的种种做法的。

纵观岳羸官的创业历程,在事业上,他与其父亲是对手,但他们是从同一个出发点出发,即改革农村落后的现状,不同的是,岳鹏程不择手段,不管人心。恰恰相反的是,岳羸官是想方设法赢得人心乃至不惜买巨响鞭炮。

3、父子之间“理念”的碰撞之处

岳鹏程秉承的是利用一切有利于自己发展的资源手段等来搞好经济建设,在发展过程中,他有时采用一些非法的手段进行倒卖紧缺物资的活动,在管理上,严格要求却又不免独断专行,甚至打骂工人等,在同政府官员的交际中,为了寻求有利于自己的条件,他的手段是把那个城市的官,从上到下,摸个彻底。甚至对公检法部门进行行贿等。他的这种种做法是岳羸官这一辈年轻人所不齿的。

岳羸官坚持的是正直、公平的原则,在改革发展中不投机取巧,正道而行。当两辈人的不同改革路线交织在一起的时候,必将水火不容。

(二)因为秋玲,父子最终反目成仇

秋玲是一个夹在岳鹏程和岳羸官之间的女人;羸官从上初中开始就一直爱慕着秋玲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后来,在岳鹏程的特殊关照下,秋玲得以进入木器厂上班,在上班最初一段时间里,她和羸官火热地谈着恋爱。他们本是两情相悦,都曾为这份感情付出了很多,按照常理发展,最终是可以走在一起的。

可阴差阳错的,岳鹏程和秋玲相遇了,并且他凭借着自己的权威和地位,给精神和物质均处于一片空白的秋玲提供了很多的帮助,而对于秋玲来讲,从小长大,还没有任何一个男人如岳鹏程一般对她如此好过,自然而然的,秋玲最后成了岳鹏程的情人。这对于处于事业和荣誉的顶峰,早已进入中年人行列的岳鹏程说来,正是中怀之梦、遐思遥想之爱。

当岳羸官得知这个消息后,他整个人崩溃了,因为他一直深爱着秋玲,内心深处一直认为雍容华贵、如一朵盛开的牡丹的秋玲让人心迷神驰。但最后,他还是做出了抉择,他选择了恬静、灵秀,如山中的一株修竹般的小玉。就这样,他离开了那个毁灭了他的爱情、根本不配他成为爸爸的人。他用自己全部的生命和才智去创造新的生活,去与那个人争雄斗法。自然而然的,这对父子间的矛盾深深地被激化了,最后导致父子反目成仇。

三、个人思考之书中的父子矛盾

书中的父子关系从表面上来看,仅是因为个人观念的不同而产生了分歧,然后因为某个触发点便一引即爆。其实,从深层次来看,这两对父子之间的矛盾不仅是表层的父子对立,而是具有更加深广的历史寓言性和悠长的文化象征意味。

岳锐、岳鹏程和岳羸官是属于不同时代的三代人,他们各自的身上都留下了不同时代的烙印。岳锐是老一辈的革命家,坚信 “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坚决反对投机倒把的勾当,他最终离开了自儿子,而走向孙子都说明了这一点。

岳鹏程的改革处于农村经济改革的初始时期,他只是想着如何脱穷致富,而置各类规则纪律于不顾,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他是一个成功的改革者,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他只能充当一个悲剧的角色。从历史角度来看,岳鹏程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农民企业家”的一个典型代表人物;从现实角度来看,“岳鹏程”式的人物大有人在,这样的现象不得不令人深思。

岳羸官的改革晚于岳鹏程,他目睹了父亲的种种“手段”,从心底里不认同父亲的改革方式。他企图以自己的正直无私贯穿其改革的始终,在整本书结束的时候,他做到了。但是,不得不让人深思的是,作者为什么没有继续往下写,为什么没有给岳羸官下一个类似岳鹏程式的“悲剧英雄”的定论,是为了服务整个文本呢?还是作者自己也不知道呢?

总的来说,《骚动之秋》中的两对父子之间的矛盾发人深省。

第二篇:喧哗与骚动读后感

偏执与失落的天真

——读《喧哗与骚动》有感

初读这本书的时候,不知道其他读者是否有同感,特别是在第一章的内容,很多混沌的片段让你摸不清思绪,甚至于当我知道叙述者班吉是一个本身没有逻辑思维的低能儿时,我才恍然大悟,然后一段段回忆的片段,就像他手中被打乱的拼图,他看见相似的地方,就接在一块儿。原本的很多故事,于他而言只有一个,就是旧家庭的分崩离析和趋于死亡的故事。我们不能说白痴没有情感,只是那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沉疴和悲戚,又怎能像常人那样如流水般涓涓而来!

当昆丁打算自杀时,福克纳先生生动地传达了一个临死者的心理活动——他很痛苦,昆丁不能忍受自己心爱的妹妹失身的残忍现实——现实是他爱家族的荣誉胜过爱自己的生命,所以他选择自杀,以此来终止那无止境的如陷深渊的痛苦。我不知道能不能用堕落这个词来形容凯蒂,不知道昆丁会不会答应。凯蒂是一个善良的人,只有她挚爱那天生被上帝啃了一口的小弟弟班吉明,但上帝从来就没有说过善良的人是不会堕落的,就和她的家族一样,和她所处的环境一样,她的没落给这个原本就没有太多欢乐的家庭带来了剧痛,变得更加伤痕累累!

在第三部分,我们则可以看出杰生的性格。他是个地地道道的自私鬼,现实得很,冷酷到底。他恨因为凯蒂的事情要丢了自己的差事,当康普生先生去世时凯蒂去到父亲的坟地上并要求看自己女儿的时候,哪怕只是一分钟,杰生还要恬不知耻地索取一百块钱的交易费。凯蒂汇给小昆丁的赡养费,竟然被杰生吞掉了。他自以为对小昆丁的教育极负责任,实则毫无爱心,甚至因为小昆丁母亲凯蒂和她的品行不端缘故而称其为小娼妇。真不敢想像如果没有凯蒂的汇款,小昆丁的日子会过得怎样凄惨,甚至会连杰生假惺惺的关爱也得不到施舍。

在《喧哗与骚动》中,我读不到温暖,仿佛时时都有厚厚的阴冷笼罩着我,惟有在老黑人迪尔西温暖的厨房中能看到一丝光亮!她的温柔,她的忠实,她的善良,是穿插在全书的一条金丝,闪光而纤弱。

第三篇:《喧哗与骚动》读后感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

威廉·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作者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我竟未曾有闻,井底之蛙,浅陋立显。

同一部小说,有人对作者的艺术技法条分缕析;有人从时代背景及作者的祖宗八代解构故事诞生的必然因素;有人像杜撰明星八卦一样猜测人物的原型及可能的含沙射影;还有人拿它与别的小说做一番可有可无的比较。这几者,当属于职业评论家之流。

而我读小说,仅限于故事本身和语言文字。如同欣赏美人,不宜用手持手术刀的医生的眼光;欣赏美景,不宜用科学家解释眼睛成像的方法。

初读《喧哗与骚动》,感觉很陌生,甚至有些吃力。故事竟然可以这样组织的。后来才知道这种写法叫做“意识流”。

小说中的这个家庭,让人感觉不到温馨的气氛,尤其是病恹恹的怨天尤人的母亲,看不出她对四个孩子一丁点儿的关心和爱。而父亲不善治家,嗜酒贪杯,读了许多书,受几本古希腊人书籍的影响而无比消极,他的消极影响了长子昆丁。次子杰生是一只冷血动物,他当着黑奴小孩的面将巡回乐团演出的门票扔进壁炉烧坏,也不肯送给这个对演出十分向往的可怜巴巴的孩子。女儿凯蒂和黑人女佣迪尔西是给这座房子带来一点温情和阳光的两点火种。前者虽然风流成性,从她对痴呆小弟的态度上看,她比徒有大家闺秀外表的母亲强多少倍。黑人迪尔西,她那种黑人特有的博大的爱,在作者笔下,简直像一个高尚的修女或者崇高的圣徒。最让人难忘的,当然还是小说的语言。有一些诗一样跳动的语句,片面夸大了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特征,而恰如其分的烘托了当时的气氛,表达了复杂了心情,或者突出了某种细腻的感官感受。

在《喧哗与骚动》各人物中,康普生太太的儿子班吉,这个《喧哗与骚动》里的白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人物。塑造班吉这个人物时。福克纳只能对人类感到悲哀,感到可怜。对班吉那是谈不上有什么感情的,因为这个人物本身并没有感情。福克纳曾经说:“对于这个人物本身我只有一个想法,就是有些担心,不知我把他塑造得是否可信。他不过是个作开场白的演员,好比伊丽莎白时代戏剧里的掘墓人一样。他完成了任务就下场了。”班吉谈不上好也谈不上歹,以为他根本就不懂得好歹。他的理智不健全,他连自私都不懂。他是一头动物,他不是感受不到温情与爱意,不过就是感受到了也讲不出名堂来。他发觉凯蒂变了样以后,正式因为温情与爱意受到了威胁,所以才咆哮如雷。他失去了凯蒂,可是因为他是个白痴,所以连凯蒂已经失踪了都没有理会。他只知道出了什么问题,只落得剩下一片空虚,使他感到伤心。他要设法填补这片空虚。他除了凯蒂丢弃的一只拖鞋以外什么也没有。这只拖鞋就寄托着他的温情与爱意,当然这几个字他是说不上来的,他只知道这说不出的东西已经没有了。他之所以弄得肮里肮脏,一是因为他脑子不管用,二是因为他觉得肮脏也无所谓。他个分不出好歹,也辩不出肮脏和干净。这只拖鞋给了他安慰,其实他已经记不得拖鞋本来是谁的,也记不得自己因何而伤心了。这是假如凯蒂重新出现的话,他恐怕也认不得她了。

从《喧哗与骚动》中,我们可以看到福克纳对生活与历史的高度的认识、概括能力。尽管他的作品显得扑朔迷离,有时也的确如痴人说梦,但是实际上还是通过一个旧家庭的分崩离析和趋于死亡,真实地呈现了美国南方历史性变化的一个侧面。我们可以看到,旧南方的确不可挽回地崩溃了,它的经济基础早已垮台,它的残存的上层建筑也摇摇欲坠。凯蒂的堕落,意味着南方道德法规的破产。班吉四肢发达,却没有思想的能力,昆丁思想复杂,偏偏丧失了行动的能力。另一个兄弟杰生眼睛里只看到钱,他干脆抛弃了旧的价值标准,变得如同资产阶级恶狼般地残酷和势利。但是他的所谓新的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在作者眼里并没有什么新兴和向上的色彩。作者描绘的这幅悲剧家庭,揭示出在资产阶级价值观粉墨登场的光怪陆离大背景下人性的扭曲和变异。

第四篇:《骚动》

影视剧本

陈新强

写实性拍摄手法

剧情梗概

家境贫困的马杰,自幼失去父爱,母亲下岗,靠打零活维持生计。面对周围五彩缤纷的生活,面对个别同学的冷言冷语,他开始骚动了,上学的费用使他抬不起头,校外的灯红酒绿另他迷惘。马杰的心灵起了变化……

认识了一群小混混,出入迪吧酒吧,他感觉到只有这些人,才真正瞧得起他,他内心的不平衡,像山洪一样爆发在了一次斗欧中……马杰成了英雄。

为了使母亲不再受苦,为了自己飞黄腾达,他决定加入混混们的生意中去了。

在家中,无意间发现了母亲的一张可怕病历,使得马杰痛苦不堪,他发疯般将墙壁上的奖状撕扯着……

陪母亲去医院的途中,马杰的仇家早已等候了许久……

凄惨的路灯下,母亲用她弱小的身躯保护的自己自以为已经懂事的孩子。此时的母子俩就像雕像般一动不动。母亲去了……马杰只受了点轻伤。可马杰的内心仿佛千万把利刃在割痛着自己。

复仇开始了……什么时候可怜的马杰才能觉醒呢?结局又会怎样?

我们都曾年少轻狂,碰到各种棘手的问题如何处理,理智清醒的对待吧,不要太关心别人如何看待自己,重要的是自己如何看待自己。上帝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

我对剧本结构的树立基本是清晰的,主矛盾是人物内心的悲伧思考与精神变化过程。随着主矛盾的伸展引出枝干事件矛盾,环环相扣,牵人心铉。

人物

马杰--男,19岁,高三学生

马母--女,46岁,下岗工人,混混--(3人)大约20岁左右,班主任--38岁,仇人--男,20岁,帮凶--(5-6人)

帮凶母--45岁

警察--(2人)

居委会大妈--60岁

同班同学--若干

1/1

日外

黄昏

街区

繁华的钟楼下,形形色色的车辆急驰而过。

1/2

日外

黄昏

街区

在茫茫的人流中,马杰坐在孤独的天桥底下弹奏着吉他,从激扬的音乐中仿佛看到他对生活的渴望。

1/3

日外

黄昏

街区

旁边的纸盒中零散的十几块钱,凌乱不堪的躺在里面,行人也不时的停止脚步,但是能真正停下聆听这赋有青春激情的音乐者却寥寥无几。

1/4

日外

黄昏

街区

夜幕降临在了钟鼓楼上,马杰站起身来,拍了拍身上的尘土,背上那把陈旧的吉他,舔了一下自己稍微干裂的嘴角,将一下午的收入收好,拖着疲惫的身体,消失在了冷漠的人流之中。

1/5

夜外

街景

2/1

日外

学校

马杰背着不是很鼓的书包懒散的向教室走去,远远的就听见班主任嘶哑又浑厚的吼声,老师:你们这学到底还上不上了?考试迫在眉睫,考试资料费现在还没交齐!我都不知道自己是为了谁好!

[学生中传出隐隐的私语声]

同学:为了你自己。

周围窃笑。

老师:[脸色铁青,似乎他察觉或听见了]

你们笑什么?还有脸笑!谁还没交?

[全班同学都相互的扫视着,不约而同的都将视线停在了马杰的桌上。班主任的目光也停在了马杰的课桌上]

同学:马杰![声音洪亮却不是很整齐的传出了教室。传进了马杰的耳中]

马杰停住了脚步犹豫片刻,脚步更加沉重的走向教室。

2/2

日内

教室

马杰:报告,报告,报告,报告!

老师:近来。

[刚才被愚弄的怒火似乎找到了合理的发泄者,那个眼神似乎要将马杰生吃了一样]

老师:几点了?最近怎么总是迟到?

马杰:睡过了

老师:睡过了?看你的送样子。材料费带列么?

马杰:[忧郁的眼神已经告诉给了全班同学答案,同学们千奇百态的眼神和虚声与班主任的无奈让马杰丝毫喘不过气来]

老师,我过两天一定给你交上,现在家里没钱……

同学:他怎么这样呀!是不是拿钱泡网吧了。

同学:听说他爸很早出车祸死了,他妈又是清洁工。

[同学们交流着]

老师:马杰,全班就剩你一个了,不要让我太为难,明天一定拿来。

马杰:老师,明天,明天我……

老师:明天必须交齐,要不明天不要来了![无奈的]

马杰:那你还不如把我卖了!

老师:你!

[全班哄堂大笑……]

3/1

日外

广场

黄昏

马杰依然拿着那把自己心爱的吉他,弹奏着优美的旋律,可是这旋律中却没有往日的激情,沉闷低调的感觉,让人一眼就能察觉出他满腹的心事,纸盒中空荡荡……

3/2

日外

广场

黄昏

混混甲:唱的不错嘛。

混混乙:美地很!还会撒,再来个。

混混丙:对么,在来两个听一下。

马杰面对着这三个比自己大几岁的青年人,不知道该说什么,他犹豫着,干脆不语。

混混甲:交个朋友,看你这小伙弹的不错,马杰:谢谢,混口饭吃而已。

[马杰应付的说着。]

混混乙:看你这今天一点收获都没有呀,走,哥几个请你去吃个饭,你挺行的呀,唱的这么好。

混混丙:比刘德华呀,周杰伦呀这伙还牛逼!

马杰:我不去了,谢谢了。

混混甲:走。走,高兴吗,喝个酒去。看你心情也不爽。走……

马杰:谢谢大哥,我真的不去……

混混丙:行了行了,走吧,今天的钱我们掏,就算你挣的钱

马杰在他们强行拉拢和煽惑之下,无奈的拿起了吉他,纸盒子依然停留在了那里,只有纸盒孤独的躺在那里,迎接着苦涩的夜风。

4/1

夜内

酒吧

混混甲:兄弟,你想,这生意要是做成了,那你还不发了?

混混乙:对么。你现在这家庭情况又不好,况且你在学校还受这伙碎送的欺负,要我说,你上握学是闹球呢!

混混甲:你想。我不说,你爸又走的早,你妈一个人天天在马路上扫地,再供你上个学容易不。

混混丙:来喝酒!

马杰的心动了,也许他的心从此再也不属于以前的他了……

马杰:大哥们,我马杰谢谢你们了,说实话,今天是我过的最开心最快乐的一天,为什么。因为只有你们理解我,知道我的苦,愿意帮我,大哥们不说了,兄弟谢谢你们了!

混混甲:谢撒下,对列,对列,哎,看对面那个小伙旁边的女娃,长的水色不。

混混丙:水成马列。

混混乙:聊杂了。杂,哥你想?

混混丙:饿去!

4/2

夜内

酒吧

[混混丙满身酒气,理直气壮的走向对面不远处的那对男女]

那个男孩似乎察觉到了什么。两人争吵几下,随后那男孩示意出去,马杰旁边的两个看不对劲。随即站了起来,混混甲:马杰,考验你的时候到了!

说完就向外面走去,马杰僵住了,怎么办?冲出去?马杰迷茫了。眼前忽然闪现出自己路边卖唱,在教室受到同学的冷言冷语和嘲弄,母亲起早贪黑的挣着微薄的小钱,想到这儿,马杰冲了出去……他疯狂了,心骚动了。

5/1

夜外

街道

混混甲:马杰可以呀。

混混乙:没看出来,小兄弟,手真狠,能成大事。

混混丙:你看他刚才那一手,嘴都用上了。

混混乙:绝对!这朋友咱交定了!

混混甲:走,换个地方接着喝。

[马杰用手摸着自己断掉的眼镜架,喘着粗气。]

6/1

夜内

小饭馆

马杰:哥呀,我为什么这样打他呢?一句话谁对我好,我就对谁好!你们是除了我妈,唯一能看得起我的人。说白了,你们把我当人看,当人看了。我高兴阿,心里高兴呀,大哥!你有事情,做弟的能不帮一下。想想我这几年受的气!受的冷落,受的哭,要不是你们帮我……

[他哭了,哭的那么伤心,那么痛快,失去父爱,母亲下岗,靠打零活维持生计,面对周围五彩缤纷的生活,面对个别同学的冷言冷语,面对这几个说要帮他的人。他开始骚动了,上学的费用使他抬不起头,校外的灯红酒绿另他迷惘。马杰的心灵起了变化……]

6/2

夜内

小饭馆

混混甲:行了,你的情况,你的苦衷我们都知道了,你回去准备一下,明天咱就干。

混混丙:对,钱你看着办,反正是投资多挣的多,对吧?

混混乙:对嘛,哪有空手套白狼的事?

马杰:这我知道,大哥们,那我现在就回去,我妈还攒了点钱,准备让我上大学的,现在又不想上了,干脆拿来挣点钱。

混混甲:对嘛。让你妈也享享福,全拿来。挣大钱!

[几个大哥面对马杰神志不清的脸,相互交流者……]

7/1

夜外

马杰摇晃着以被酒精麻醉的身体向家走去

8/1

夜内

[杰推来屋门,向里环视一周]

[清贫的小屋干净而整齐]

[马杰一屁股坐在破旧的椅子上看了看墙上的挂钟,然后开始翻找着自己靠卖唱得到的一点点零钱。可是这点微不足道的钱远远不够,存折在哪?马杰将房间翻了个便……一张病例从抽屉底不被马杰掉在了地上……母亲病了,可这病不是一个贫困的人能得的起的病呀,马杰手中的病例将马杰毫不留情的压倒了,他慢慢的蹲了下去,用手狠命的抓着自己的头发……]

8/2

夜内

[乱不堪的房间]

[马杰坐在床上愣愣的看着墙上的挂钟]

母亲回来了……

母:杰,咱今天不做饭了,吃点好的……你杂了?

[母亲望着满屋狼籍的屋子,放下自己的手中的饭盒,慌忙的问着自己的儿子]

母:怎么了?儿子,儿子!别吓妈,儿子!

[马杰静静的坐着,许久……]

马杰:妈!儿不会让你受苦了。

母:瓜娃,妈受撒苦了,只要我娃好,妈就是再受点苦也愿意。

[母亲敏捷的收拾着屋子,忽然停了下来。眼睛盯着桌上自己的病例]

马杰:妈,去医院吧。

母:儿子,你不舒服吗?跟妈说怎么了?哪不舒服。

[马杰不语,母亲慌乱的翻出口袋里的一些零钱。]

母:儿子,你先等一下,妈拿上钱咱就去医院

[母亲找存折的手忽然听了下来,眼睛停在了放在桌面上的病例上……母亲沉默]

[母亲笑着说,]

母:儿子,妈这是小病,没关系,你不要瞎操心,来妈给你买的饺子,凉了就不好吃了。

[母亲将饭盒递给马杰。马杰看着饭盒里的饺子,心如刀割]

马杰:儿长大了,知道什么是小病什么是大病,咱去医院吧。

母:你这孩子,妈这不是好好的嘛,家里不是没钱嘛,况且有钱也得留下给你上大学嘛。

[马杰跪在母亲面前。]

马杰:没有了父亲,我不想再没了母亲,没有了你,我这学还有什么可上的!妈,妈!

[马杰扯着母亲的腿恳求着这位伟大的母亲]

母:吃饺子,吃了饺子再去……

马杰:妈,你也吃……

[两个人含着难以表达的心情吃着这份饺子]

9/1

夜外

不是很宽敞的街道,路灯稀少

9/2

夜外

[马杰背着母亲慢慢的向医院的方向走去]

马杰:妈,儿子不会让您失望的。

母:妈什么都不图,指望我娃能有出息,我就放心了,你爸也就放心了。

9/3

夜外

远处几个人影向前快速的走来……

9/4

夜外

[马杰停下了脚步,不祥的预感告诉他,要出事了]

[母亲焦急的问着]

母:马杰怎么回事?

马杰:妈!没事。

[身后不知什么时候也出来几个人影。将母子俩团团围住]

9/5

夜外

被打者:就是他!

[

头上有伤的人用棍子狠狠的指着马杰]

马杰明白了,原来是他打的那个小伙子找上门了。

一场恶仗不可避免了。

9/6

夜外

打手甲:上!

[一群人向马杰冲去]

[只听一声喊声划过天气]

母:别打我的儿子……

[天空上星星很多,很亮……]

9/7

夜外

[凄惨的路灯下]

[母亲用弱小的身躯保护的自己自以为已经懂事的孩子,此时的母子俩就像雕像般一动不动]

母亲去了……马杰受了点轻伤。

马杰的内心仿佛被千万把利刃狠狠的宰割着。

10/1

日外

派出所

[派出所大门,警徽]

警察:大妈,这孩子就让您多费心了。这是我们所里全体干警的一点心意。

[警察将几百块钱放到大妈手中]

居委会大妈:现在这娃真是成了可怜娃了,我们居委会一定尽力,可怜的娃。

警察:马杰,等把疑犯抓住了,再处理你的事,回去听大妈话。

11/1

日内

[凌乱的家中,马杰跪在地上,望着四周]

[墙上一排排的奖状]

[马杰发疯般的冲上去撕扯着,纸片像秋日的落叶般飘落着]

[屋顶的灯泡随着纸片的节奏来回摇摆]

[灰暗的灯光下],[马杰的手腕放在桌上,一把水果刀慢慢的向下划去……刚漏出点血迹水果刀停了下来]

[马杰走向厨房,拿出了菜刀狠狠的看着,眼睛上闪过菜刀的寒光]

12/1

日外

人流中马杰匆匆的走着,眼睛四处张望。

12/2

日外

马杰:大哥,见那天咱打的那个人了,给我说一声。

[马杰冷冷的问]

混混甲:最近我挺忙的。

12/3

夜外

[桥上马杰寻找目标。]

[马杰醉熏熏的躺在台阶上]

[眼泪顺着眼角流出]

马杰:妈……

12/4

夜外

马杰寻找目标。(多场景,人流中的马杰,车流中的马杰,询问的马杰等镜头)

13/1

日外

[街上,马杰停住脚步]

[眼睛直视前方]

[的将手伸向腰部,一把寒光闪闪的菜刀在马杰手上颤抖着]

[人群四散]

13/2

日外

[打人者与马杰面对面对视着……]

[人者的眼睛惊恐万分]

[马杰的眼睛充满仇恨]

[打人者和母亲双双跪地]

[他们慢慢的走去……]

[菜刀颤抖的……]

打人者母:孩子不要干傻事,我陪孩子是去自首的。

[马杰浑身颤抖]

[手中的菜刀慢慢的丢落在地上发出清脆的声响]

[马杰的眼中泪如雨下]

[警察将手铐拷在打人者手腕]

[警车呼啸而去]

14/1

日外

马杰依然在弹奏着吉他。

15/1

日内

[家中依然简朴而整齐,墙上的奖状还是一排排,和以往不同的是,奖状是用糨糊粘在一起的……]

16/1

日内

学校

[马杰用心的在考试……](或背着吉他站立在某广场眺望)

剧终

陈新强

第五篇:天国之秋读后感

天国之秋读后感

(一)作者:周宇

本文共2144字,阅读需五分钟。

摘要

《天国之秋》这本书重点在战争的结局而非其根源,着重研究的是太平军试图以民族要求来鼓励人心之举,而不是太平军的宗教意识形态问题,这与之前很多学者从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根源和太平天国的宗教信仰问题研究截然不同。

本书作者从内外两条线叙述太平天国运动,内部包括清政府的应对和太平天国的攻击,外部则重点阐述了英国政府对待这场运动的态度,从中立到帮助清政府进行干预。

作者认为长期以来西方史学界站在清政府的立场将这场运动称为“叛乱”,而他则以“内战”这个中立词汇形容这场运动。西方侧重自身对这场运动成败的影响力,而作者力图不偏不倚,兼顾内外两股力量的作用。

正文

文中的前言介绍了清帝咸丰。他沿用着过去祖辈们的管理制度,而殊不知一场运动悄然的兴起。过去满人凶猛彪悍,随着生活安逸,情况发生了改变,皇帝不像过去的皇帝那样关注世界的变化,而是把自己锁在了圆明园中,满族男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热衷于训练自己的体能。

当这场运动爆发之时,就犹如晴天霹雳,让满族官员十分的惶恐,并且没有抵抗,而是投降。

第一部分

文中的第一部分以洪仁玕为核心,沿着他的足迹从广州到香港再到南京,可以说太平天国领导层中唯一具有现代化意识就是洪仁玕,在香港接触了西方的文明,与传教士和谐共处,同生共死,给他们留下了较好的印象。

虽然他带着某些现代文明的想法来到南京,然而这还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太平天国统治阶级内部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这时的南京已经呈现腐败的味道,洪秀全已经不理朝政,整天待在宫里研究经文。而此时天国的东王杨秀清掌管朝政,以严酷的军法来管理军队,直接威胁到了天王洪秀全的统治地位,并且与韦昌辉、石达开、秦日纲等人的矛盾日益加重。

1856年爆发了“天京事变”,这场事变是太平天国首次公开分裂,洪秀全处死了杨秀清和韦昌辉,并且逼走石达开。

太平天国的领导层经历了一次大清洗,需要补充新的力量来维持统治,而此时的洪秀全急需信得过的帮手,洪仁轩不仅是其胞弟,还接触过西方文明,被洪秀全委以重任,以他为桥梁能够连接传教士,从而赢得西方列强的支持。但是从南京城内传教士的数量和后期传教士的表现,再到其被洪秀全撤销总理对外事务大权,这个作用始终没有能够发挥出来。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首先是曾国藩出场,曾国藩的出场反映了当时的清廷光靠自身力量是无法抵挡太平军,清廷的精锐部队是八旗,八旗是皇帝和满族官员的个人军队,负责保护清帝和满人,而此时的八旗早就没了之前强悍的战斗力,这时的八旗战力堪忧,八旗主要分布在京城地区,作为太平天国的发起点广西,并没有八旗的驻扎,而是靠绿营,绿营主要以汉人为主。

绿营人数众多,但军费却用在八旗军上,绿营的军费不足,直接影响了绿营士兵的积极性,加上军队训练的力度不足,装备落后。

绿营多次战败之后,清廷特许地方大员组建地方团练来对抗太平军,而这时的曾国藩,他组建湘军,夺下安庆,抵抗住了太平军猛烈的攻势,维护了清廷的地位,这个传统的儒家知识分子内敛深沉,克制隐忍,尤其是最后成功剿灭了太平天国,成为当时全中国最有权势的人,竟然没有起异心,而是仍在清廷的统治下俯首称臣全身而退。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开始阶段,英国对华的政策一直是恪守中立,导致英国政策倒向清政府的转折点在于美国的南北战争的爆发,美国的南北战争影响到英国的世界贸易格局。

在美国内战中,英国是支持南部联盟的,南部联盟对于英国棉花贸易至关重要,南部联盟当时是英国十分重要的棉花供应基地,但是美国内战中南部联盟战败于北方的工商业联盟,所以为了平衡美国内战中受到的损失,英国做出的判断是帮助清政府消灭叛军,恢复和平的秩序才能保证贸易收益。

此时李鸿章在占领南京后对太平军的残酷暴行传入英国,英国舆论又认为帮助清政府如此冷血的政权是个巨大的错误。按照作者的说法,英国贸易保持红利是发了战争的财,恢复和平后英国贸易反而下降。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英国支持清政府打败太平军,贸易收入稳步提高,挽回了在美国内战中受到的损失。

第三部分

第三章重点讲述了外国洋人参与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军在后期战争中,猛攻上海,清廷军队抵抗无望,英国和法国也未保证出兵保护上海。所以上海的富商们,就花了大笔钱财组建了洋枪队,并且承诺破城之后由洋枪队洗劫。

这里有两个重要代表人物,美国人华尔和他的继任者戈登,这两个人被西方史学家誉为“拯救中国的英雄”,在作者的书中写到,戈登是有原则的人,华尔则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没有原则的人,尤其是他们招募的中国人和外国人总体数量不多,加上武器装备和太平军相比差距不大,所以洋枪队在这场中国内战中虽有作用,但是远没有西方史学界强调的那么大,西方史学界夸大了洋枪队在中国内战之中的作用。

结尾

纵观全书,作者从另一种视角看待太平天国运动。也就是将太平天国运动与当时的西方国家联系在一起,用全球化的思维来审视这场远动,关注内外势力的互动。

有别于之前研究太平天国运动,主要将视角放在国内,忽视国际作用。如果脱离了西方国家全球竞争的背景,如果不把西方的干涉作为一个主要条件来考虑,我们现在所知的太平天国及晚晴的历史是完全不能成立的。

这本书对以后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就是不要仅仅局限于某种角度进行研究,而忽视甚至认为其它角度无关紧要,裴士锋将思路打开,把太平天国运动置于全球化的角度来看待,很好地将太平天国这场运动和国际联系起来。

天国之秋读后感

(二)动荡之秋

文 | 蒋玉琪

摘要:《天国之秋》是以美国人的角度考察太平天国运动,相对于国内其他相关著述,裴士锋选择以“小历史”书写来演绎宏观历史发展——即以洪仁玕为主角的太平天国运动。

一、天国之秋所处的时代背景

清王朝的腐败固然已不能使大中华继续强盛下去,前期咸丰帝无视英法的入侵,固守天朝上国的思想,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的封闭,不去进行制度与经济的变革,这个王朝仿佛已经成了一个空架子,支撑不起国家的发展百姓的生活。《天国之秋》中有一处写到“广州城残酷血腥的镇压,也使外界对清廷有了新的认识,并感到心寒,就连质疑太平天国动机的外人,都无法替现行政权回应太平天国时做法的野蛮可怕辩解。”[1]

起初根据洪秀全的异梦来说,基督教在太平天国人眼里是美好的,太平天国的初衷也应该是想以看似美好的宗教来救国。笔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是历史的必然结果,因为这样的清王朝注定有人会反。书中有细节描写到在清廷与英国和太平天国同时战乱时,百姓并不关心是谁掌权是谁领导,在他们眼中无论是谁,建立怎样的体制都觉得和自己无关紧要,他们只想要不受战乱的纷扰。这或许是和封建王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态有着必然的联系,底层百姓从不关心也没必要关心国家大事和政治的发展,在中国古代社会这并不足为奇。但同时期的日本却并未像中国一样沦为半殖民地社会,虽然日本在美国的坚船利炮下被迫开国,但是其国由于封建束缚小于中国,且进行了明治维新,“实现了社会形态的更替,使日本由落后的封建历史发展阶段过渡到资本主义阶段。同时,它为日本摆脱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创造了条件”[2]。俄国在15—17世纪相对于西欧诸国比较落后,但在17世纪末年,俄国彼得大帝“着手对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改革的实质就是在俄国封建农奴制的基础上,‘迅速采用西方成果’,使俄国摆脱落后状态。”[3],就中国本身而言,明清之际也出现了许多活跃的思想家,以至于后来的“开眼看世界”,他们的思想也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当时的中国底层并不是完全封闭的,假设按照这一些活跃的思想来发展,可能中国会是另一个景象,可能也会像当时的那样免受列强的侵略。但《天国之秋》中写到一位英国人的观点说“中国得走过**期,新秩序才有可能出现”[4]。笔者认为中国不能直接通过变革来过渡到近代化。首先,当时的领导者是守旧的,没有革新的欲望。其次,中国虽然出现了一些进步的思想,但这些思想的产生和影响是局限的。第三,中国根深蒂固的封闭统治,经济、思想文化都不与外界密切接触。或许这一场**不只是在推醒清政府,也是在让全国人民觉醒。只有这场**能让人们觉醒起来,去推翻旧制度建立新制度,使中国的秩序重新整合,符合时代的发展。

中国人是想要自己变革的。洪秀全起义,以及后来洪仁玕颁布《资政新篇》,抛开最终的结果和后来太平天国自身的“变质”来讲,他们是开明的中国人。可是在英国人眼里,他们还是和清廷一样,把太平天国称为叛军。或许这里的叛军的意义并不是背叛了中国的发展,而是背叛了清廷和英国人的利益罢了。

二、“洪仁玕的”太平天国运动

或许我们更多的认为太平天国的起因是洪秀全,其过程也是以洪秀全为中心的。但如果我们把视线转移到洪仁玕的身上,或许能以更全面的视角来看太平天国运动。《天国之秋》这本书第一章直接以洪仁玕入手,这位传教士的助手是后来被称为天王的洪秀全的弟弟。试想他将在太平天国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呢?太平天国刚成立时,洪仁玕确实像个信徒,他一直在外跟着传教士学习,或者也可以说是混日子。在洪仁玕的心里一直是挂念着南京的太平天国的,一直想方设法想回到南京去,这里我们或许可以认为他是挂念国家的,他学习宗教似乎和传教士不同,他不是单纯地为了信念信仰,他想用“美好的宗教”来救国。在他跟随英国传教士的日子里大概想的也是怎样用自己学到的东西去建立太平天国。也正是在外的这段时间他结识了许多传教士。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鸦片战争对中国的侵略,英国人实则已经在中国肆无忌惮了。在清廷的极力反对下,英国人的干扰下,太平天国之所以“存活”了很久,笔者认为这与洪仁玕是有着必然的联系的。天国之秋中写到:“洪仁玕主张‘与外国人平起平坐地交往,(主张)引进汽船、铁路和西方其他的文明’,还说洪仁玕治理的那篇文章,比起英国人过去在中国人身上常看到的‘对基督教的看法较正确也较开明’。”[5]通过上述文字,我们可以看出洪仁玕这样的做法是在为太平天国赢得好感,虽然盲目的百姓不知道这些东西将给中国带来什么,但对英国人来说不可否认的是,洪仁玕想要让基督教世界认同他。()即使英国人一直对此有怀疑,但就此英国人还是没有直接去打死他们眼中的叛军,观望着中国大地,也同样对太平天国抱有着希望。加之太平军的英勇善战,就这样太平天国在动荡的时代存活了一段时间。

三、“完美的”宗教,并不完美的太平天国

“出没于乡间,犯下杀人与惊人暴行······没有正规政府或稳固地盘,十足的劫匪和海盗。”[6]与以美好的宗教为向导的太平军比起来,或许裴士锋的笔下这些内容都是当时的英国人编撰的,但这也应该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之一。

但抛开太平天国的一切粗暴、残忍,在后来英国人为了保证自己在中国内陆贪婪的欲望表示“英国经济复苏的唯一途径乃是消灭太平天国”,与清廷签订的条约才能满足英国人的欲望时,后期的太平天国敢与英国对抗,这相对于清廷的丧权辱国而言,太平天国人是爱国的。

四、动荡年代官员是要名誉还是国家?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被谪戍到伊犁,他在在致友人的信中曾说:“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不此之务,即远调百万貔貅,恐只供临敌之一哄。况逆船朝南暮北,唯水师始能尾追,岸兵能顷刻移动否?徐尝谓剿匪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是已。第一要大炮得用,今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束手,奈何奈何!”[7]通过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林则徐请友人保密,也就是说,真的林则徐不要别人知道他的本来面目。至于他后来做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时,也不肯公开提倡改革,让清朝的士大夫睡在梦中,看着国家日趋衰弱。《天国之秋》中也两次写到曾国藩在战势不利也曾有过自杀的想法,中途还有一次请辞,上折自请治罪,自言过错全在于自己,并在家书中告诉他的儿子“不可从军,亦不必做官”[8]。动荡的年代,国家衰微,他似乎所想的并不完全是怎样拯救自己的国家,似乎有点想要置之事外。最后也不过是在家书中写到“余听天由命,或皖北或江南无所不可……但求临死之际寸心无可悔恨,斯为大幸。”[9]听天由命,或许他和林则徐一样,不愿用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如若真的这样,士大夫阶层既不服输,就当然不愿意改革了。

天国之秋读后感

(三)燕浏翔

空前的内战,空前的视角

对于太平天国,我们每个人都不陌生,它是历史教科书上的“重点”,也是历代农民起义的“终点”。我们的教科书称其为“起义”,评价它为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革命史家胡绳更是将它列为近代的三次革命高潮之一。然而传统史家如钱穆,却斥其为“洪杨之乱”,是不折不扣的叛乱,就如曾国藩在《讨粤匪檄》中所说的那样,太平天国本身就站在传统儒家文明的反面,毫无益处,代表着愚昧与破坏。

那么,外国人如何看待这段历史呢?死于“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的太平天国究竟是怎样的政权?列强在这场战争期间的态度又是如何?太平天国的兴衰与列强尤其是英国的外交政策有何关系?裴士锋的《天国之秋》告诉了我们答案。

作者在本书的叙述中,将太平天国政权置于国际关系中进行考量。因而,他一反西方史学界惯用的Taiping Rebellion,而用Taiping Civil War来描述这场战争。在作者的眼中,这是一场地位平等的两个政权间的内战,而它的胜负成败,却与英国的外交政策转变息息相关。

谁能想到,同期进行的美国南北战争竟与太平天国有着紧密的联系,“由于美国内战对英国经济构成的威胁,英国不能轻言放弃在华贸易”,因而在太平天国时期,英国的外交政策和态度几经转变。一方面英国不愿意成为腐朽愚昧的清政府的“帮凶”,但另一方面英国也不愿意长江沿岸的通商口岸被太平天国占领,使在华贸易陷入未知的境地。

本书的作者尽量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叙述这一历史时期,甚至还抱有某种“历史的同情”。因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对比与反差,也处处能看到以往我们看不到的细节和真相。

当来自“文明世界”的英法联军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攻占广州城后,他们也意外地解救了数千名太平天国的“同党”,使得这些人免于被当街开膛破肚集体处死的悲惨下场。联军随后北上,在进攻大沽炮台时却遭遇了惨败,作者写道:“大沽惨败对英国人心的震撼,超乎咸丰帝的臣子所能理解或想象。英国军方理解的,就他们所向无敌的船舰来说,亚洲只是个游乐场——遭到打破。取而代之的乃是血淋淋的羞辱,以及渴望向击败他们的“劣等民族”报仇的心态。那是一场可能让中国人受到比以往任何打击还要惨重之灾难的失败。”因而,在攻破北京城后,“文明世界”的联军犯下了种种暴行,包括对圆明园的焚毁。对火烧圆明园,作者这样引述时人的记载:“屋顶一个接一个垮下,把吞噬其支撑墙面的大火闷熄……那使我们心中浮起这古老帝国即将覆灭的不祥之兆,这个帝国内部正被内战掏空……四面受敌,求救无门,最终在弥漫的烟雾中倒下,消失于它过去荣光的灰烬中。”

本书的主角之一是曾国藩,对于这位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作者也给了我们一些不一样的材料。在湘军终于攻陷太平天国的军事重镇安庆后,“九月五日进城的湘军骇然发现,安庆的市场从未关闭。人肉的价格最后涨到每斤半两钱……夏季时曾国藩写信给弟弟,谈到安庆投降时该如何处置。他写信告诉曾国荃:’克城以多杀为妥,不可假仁慈而误大事,弟意如何?’有人认为攻破安庆时,城里共幸存约一万六千人,其中即使不是全为平民,至少也大部分是平民。有关他们后来遭遇的种种记述,差异主要在曾国藩麾下军官是否先将女人挑出,再杀光剩下的人。”此外,作者这样评价曾国藩:“外在的曾国藩的确是个杰出而无情的将领,到了这场战争的末期,已拥有几乎不受约束的权力。但内在的曾国藩,只有他的诸弟、诸子与少数挚友知道的那个曾国藩,乃是极恭敬、淡泊、常苦于抑郁与前途茫茫之人。”

本书的另一个主角是洪仁玕,这一天国后期的重要人物,不断在对“洋兄弟”的友好和内部的斗争中挣扎彷徨。早年在香港接受西式教育,并皈依基督教的洪仁玕,满怀理想不畏险阻来到南京。他力主对洋人友好,全面负责太平天国的对外事宜。然而,内部势力的反对和对外政策的失败,使得他一步步地走向绝望。“我碰过的洋人没一个是好的。”是这个干王,最后的话语。

关于英国对太平天国和战的态度和作为,作者写道:“但就在英国政府的管家和仆人挣扎于英国的作为是否对得起良心时,就在那一挣扎透过他们乱无章法且矛盾的政策体现在地球另一端时——一下子在华积极出击,一下子又收手,一下子收钱替人打仗,一下子又讲原则,一下子把清朝捧得老高,一下子又痛斥它……因此,等到英国人终于撤回上海中立的帐篷里面,在他们对中国内战的介入禁不起道德折磨而自行轰然瓦解时,中国已不再需要他们的援助。”归根结底,对英国来说,宗教情怀与理想主义在经济利益的现实面前,往往不堪一击。

关于这场战争中广大的中国农民,作者写道:“如果说洋人和中国识字精英阶层对这场内战期间中国农民的心愿,有什么一致的看法,那就是农民一点也不在乎上面是谁当家;他们只希望不要打仗。他们要安定。只要打仗,不管你站在哪边,都很少得到好处。”甚至作者对太平天国还抱有些许的同情,他引述当时英国驻华领事富礼赐的话:“太平天国治下过的日子,比起那些城市被清廷收复、落入蛮族官员之手后居民的不幸遭遇,要好上太多。——如果我言之凿凿说出这些事,我会被斥为叛军,被斥为在诋毁如今正笼罩该帝国的灿烂政治黎明。”并评价道:“事实上,诚如他亲身体会的,太平天国从不是外人眼中的怪物或蝗虫,但他知道他的同胞没人想听真相。”

那么最后,这场十九世纪破坏最烈的战争,造成至少有两千万人因为战事以及它所带来的恐怖饥荒和瘟疫而丧命的灾难,这场死亡人数比同期发生的美国南北战争多达三十倍的浩劫,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因为各方势力的介入,它的“平定”也好,“失败”也罢,具有怎样的深远意义?

作者认为,英国协助清政府镇压的这场中国历史周期律中的必然运动,最终反而导致了清廷遭推翻时,“动荡更为暴烈,而且拖得更久,因为清廷的覆灭被延迟太久,老早就该发生。取而代之的中华民国长期陷入内战和分裂,中国国力衰弱,面对外敌的持续入侵束手无策。这个国家远远落后于同期的竞争对手,直到近年以前,要迎头赶上都似缘木求鱼。”这也正如美籍历史学家唐德刚所说的那样,中国走出“历史三峡”的进程,被大大延后。

难怪身为美国人的作者,最后不得不感叹,“当我们庆幸终于看透将我们与另一个文明隔开的那扇阴暗的窗户,心喜于在另一边的阴影之间发现隐藏其中的类似形体时,有时我们不晓得自己只是在凝视我们自己的倒影。”当时自以为掌控了中国局面的英国,反而加重了中国的灾难。

至于今天的我们,身处于中国转型历史关口的我们,对于曾经的这段历史,应产生怎样的感触?我不由得还是想起了作者在本书序言中的一段话,他说“故事中的主要中国人物,无缘像外国人那样可以一走了之。这是他们的世界,供他们打造和摧毁的世界。这是少数几个人的故事,这些人被扯离安稳的家庭生活,身不由己地扮演起他们做梦都想不到而影响历史深远的角色。”

我想,身在中国的我们每一个人,都逃不脱我们的历史宿命,也许有些事情在后世史书中,真的只是少数几个人的故事。但在这些故事背后,却是千千万万个人的血与泪,欢与悲。今天,我们也许真的来到了文明社会,逃离了历史周期律。但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也有义务,让自己不只是作为种种故事中的背景,或者至少,作为千千万万人中的一员,共同努力让我们这个国家,让我们的文明,远离这片土地上曾经无数次上演过的种种悲剧与浩劫。

《天国之秋》是二外图书馆最近好书推荐的书目之一,在二外图书馆就可以借到~

下载读后感之《骚动之秋》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后感之《骚动之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峡之秋读后感3篇

    三峡之秋读后感(一)大自然是美的,无论什么角度,无论什么季节,无论什么时间,它总是显得那样生机勃勃。而三峡,正是美中的珍珠……那是不久前,我们全家人乘车来到万州,准备乘船游览三峡......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合集5篇]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 ——选择下的人生《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第一部成熟的作品,讲述的是南方没落的地主康普生一家的悲剧。这是作家花费心血最多、本人最喜欢的小说。该书......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推荐五篇)

    《喧哗与骚动》读书笔记 中文102班 杨丽 《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也是福克纳心血花得最多,他自己最喜爱的一部作品。书名出自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第五幕第......

    骚动词组造句

    骚动拼音【注音】: sao dong骚动解释【意思】:(1)扰乱,使地方不安宁。(2)秩序紊乱;**。骚动造句骚动造句:1、他的建议让会议陷入骚动。2、他的到来引起了很大的骚动。3、我们通常用它......

    《三峡之秋》读后感[范文模版]

    最近,我读了一篇描写三峡的文章,名为《三峡之秋》。这篇文章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三峡的景色,从早晨一直到夜晚,每个时间段都描写了不同的事物.如果早晨的露水、橘柚树,中午披着金......

    《天国之秋》读后感:历史的方向

    历史的方向——《天国之秋》读后感dudu 何不出去走走之一:为什么不是冬《天国之秋》一书是美国作家裴士锋(Stephen R.Platt)所写的一部关于研究太平天国历史的书。年初就买了......

    《三峡之秋》

    《三峡之秋》教案 执教者 李美丽 教学目标 1、能领略三峡之秋的美景,并体会作者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思......

    三峡之秋教材之解读和教学反思

    [三峡之秋教材之解读和教学反思] 三峡之秋讲义之解读战教学沉思 2010-11-19|tag: 教学论2010-11-1821: 05: 14浏览0评论0字号: 大中小定阅方纪写的《三峡之秋》是写景抒怀的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