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职业教育的形势和发展思路
我国职业教育的形势和发展思路
一、职业教育概况
(一)简要历史回顾
我国的职业教育很早就存在,但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和工业化起步较晚的缘故,这类教育一直十分薄弱,在古代教育体系中长期未纳入主流教育。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为学徒制。
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在我国仅有一百多年历史。我国近代最早的职业学校是1866年(同治五年)建立在福州马尾的福州船政学堂。这所学校的建立标志着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发轫。职业教育正式进入学制系统到2004年整整100年。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把初等、中等、高等实业学堂(即职业学校)与普通大中小学堂并列纳入学制系统,当时的实业学堂分为农业、工业、商业和商船四大类。
职业教育在旧中国发展十分缓慢。到1949年,仅有1174所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也仅有23.15万人(含中等师范学校610所,在校生15.15万人)。
新中国成立后内地职业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1978年)之前,我国职业学校教育主要有两类: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1976年,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含中师)3710所,在校生91万多人。其中,中等技术学校1461所,在校生38.6万人; 技工学校1267所,在校生22.1万人;中师982所,在校生30.4万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内地职业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邓小平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共同努力,使教育事业的计划成为国民经济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计划,应该考虑各级各类学校发展的比例,特别是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根据这一精神,教育部开始着手中等教育结构调整工作。
1980年,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和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报告》指出:中等教育改革,主要是改革高中阶段的教育。具体措施分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改革普通高中的课程,普通高中要逐步增加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二是将部分普通高中改办为职业(技术)学校、职业中学、农业中学;三是各行各业举办职业(技术)学校,有条件的大中城市还可试办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四是积极发展和办好技工学校;五是努力办好中专学校。这一文件的出台,正式拉开了中等教育改革、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序幕。这一举措也成为中国教育体制全面改革的先声。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把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作为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提出: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工业、农业、商业等各行各业有文化、懂技术、业务熟练的劳动者。1996年5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确立了职业教育在中国教育体系中的法律地位。该法于同年9月1日实施,标志着中国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
教育体系中的职业教育。我国教育系统客观上存在三个子系统:一是普通教育系统,二是成人教育系统,三是职业教育系统。职业教育是中国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确定了科教兴国战略,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职业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职业学校教育与各种形式的培训并举,又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
职业教育办学格局。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主体有政府部门、企业、社会团体及公民个人。2000年,教育和其他部门举办职业学校12558所,占学校总数的85%;企业举办职业学校1594所,占学校总数的11%;社会团体和个人举办职业学校778所,占学校总数的5%。
学校、在校生和教师数量。2003年,我国共有职业技术院校16714所,其中初等职业学校1,019所,中等职业学校14,787 所,高职(专科)院校908所。在校生共有1808.49万人,其中初等职业学校72.41万人,中等职业学校1256.72万人,高职(专科)院校479.36万人。专任教师94.06万人。其中,职业初中3.08万人,中等职业学校71.29万人,高职(专科)院校教师19.69万人。在中等职业学校71.29 万专任教师中,调整后中等职业学校2.81万人,普通中专17.04万人、成人中专7.53万人、职业高中25.8万人、技工学校15.3万人、其他机构2.81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与专任教师之比为17.6:1。
职业教育发展出现新的局面。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后期,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呈直线上升的态势。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出现了连续几年的下滑。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已经摆脱前几年规模下滑状态,进入了持续回升的阶段。从2001年到2003年,中职的招生数从398万人增长到515万人,增长了29%。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1998-2003年,高职的招生数从43万人增加到200万人,增长3.7倍,占普通高校当年招生数的52.3%,基本形成了每个地市至少有一所高等职业院校的格局。另外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蓬勃开展。
1996-2003年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规模走势
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第一,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与整个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的,或者说职业教育发展是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的一种反映。鸦片战争以前,中国长期处于传统的农业社会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社会分工也十分简单,社会对职业教育不可能提出很高的要求,甚至鄙视匠人。传授技艺的职业教育只能是“师带徒”的形式,只能是个体和少数群体的行为,不可能进入“大雅之堂”,更不可能成为人们认同的社会事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社会分工逐步细化,各种职业技术含量逐步增加,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意义逐步认识、要求逐步提高,开始出现早期的“实业教育”。第二,职业教育发展的状况是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最直接的反映。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职业教育,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则有不同水平的职业教育。农业社会和工业化社会中职业教育发展状况是不一样的。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体现,现代职业教育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标志。在我国,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反映在教育上,就是不同地区对于职业教育倚重程度的不同和发展水平的不平衡。第三,教育要主动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同时应担当起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如果不适应社会发展,我们的教育就不能说是一个先进的教育。教育要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如果这个方向不坚持,教育就发展不起来。中国所处的整体世界背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社会发展水平和经济体制也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已经实现了小康社会目标,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现在正在向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迈进。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职业教育需要更大的发展。
二、新时期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基本思路
进入新世纪,我国职业教育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2002年7月,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8月,《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正式颁布。2004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转了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把“职业教育与培训创新工程”作为重点实施的六大工程之一。2004年6月,国务院七部委在南京召开了又一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9月,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根据两次职教会和相关文件、规划的精神,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工作的基本思路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继续坚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合理规划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着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和“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计划”,办好让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
1.贯彻科学的发展观和人才观,继续坚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
大力发展的方针是一以贯之的,继续坚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一要突出改革创新精神和服务意识,坚持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教育教学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二要突出注重社会需求和提高质量,要进一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劳动力市场需求,增强职业教育自主发展的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三要突出协调发展和结构合理的要求,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大体相当。四要突出培训的地位和作用,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五要突出发展的重点地区是农村和西部地区。
从现在起到2007年,在高中阶段教育中,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规模保持大体相当,在有条件的地方职业教育所占比例可以更高一些;在高等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应占一半以上。高等职业院校原则上不再升格为本科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原则上不再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或并入高等学校,也不得改办为普通中学。要巩固和不断加强现有职业教育资源,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教育结构。
2.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发展职业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要做好“四个服务”: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为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
发展职业教育,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承担着造就高素质劳动者和部分专门人才的任务,它和普通高级中学教育最大的区别是其学生毕业后绝大部分要就业,直接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就业是民生之本”,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既反映了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职业教育实现人民愿望的必然选择,是职业教育的优势所在。
发展职业教育,要实现“四个转变”。一是转变办学指导思想,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专业学科为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为本位转变。二是转变办学模式,坚持实事求是,探索灵活、多样、开放的办学模式。扩大职业院校在合作办学、招生、专业设置、学籍管理、课程开发与安排、教师聘任、教材选用等方面的自主权,提高其面向市场依法自主办学的活力;坚持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职前和职后教育相结合,以社会需要为准则,开展形式多样、长短结合的职业教育,不拘一格培养人才;实行开放式办学;整合教育资源,使职业教育向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方向发展。三是转变办学体制,促进多元办学格局的形成。加快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加快改革公办职业教育。民办教育近年来有一些调整,民办教育目前的趋向是由追求学历教育向职业教育方向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国家的发展方针是“积极发展,规范管理”。四是转变办学机制,推动产教结合,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开展“订单”培养。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培养方式如何确定等问题要慎重考虑,不能无的放矢。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满足就业需求两者是统一的。
3.合理规划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
今后几年,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可以概括为建立“一个体系”、实现“三项任务”、确保“两个重点”:
建立“一个体系”,即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实现“三项任务”,即2003-2007年,为社会培养3000万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1000万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每年培训城镇职工5000万人次,培训农村劳动力超过1亿人次,培训农村转移劳动力2000万人次以上,每年为300多万名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再就业培训;到2007年,中等职业学校面向农村的年招生规模达到350万人,面向西部地区年招生规模要达到120万人。
确保“两个重点”,即要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大体相当;要把农村和西部地区作为职业教育工作的重点。
4.深化职业教育改革
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改革,一是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二是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三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四是深化职业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五是深化劳动就业制度改革,实施严格的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就是要建立并逐步完善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强化市地级人民政府在统筹职业教育发展方面的责任。
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就是要形成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加强职业学校与企业、行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建立职业学校与劳动力市场密切联系的机制。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就是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特别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敬业、诚信、务实精神。进一步调整职业学校布局结构、整合资源,努力建设一批规模较大、质量较高的骨干示范学校,使省级以上骨干示范职业学校达到5000所,在校生占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数的60%左右。进一步调整专业结构,根据经济结构调整和市场的需要,面向市场设专业,突出特色办专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相关专业。实行灵活的办学模式和学习制度,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全日制与部分时间制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不拘一格办学,大力推动学分制等弹性学习制度的试验,让所有需要接受职业教育的人愿意学,方便学。加强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革,突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和动手能力,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实施联合培养,努力使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本领、升学有希望、终身发展有基础。加快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的“立交桥”,进一步沟通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的渠道。加强课程教材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切实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
深化职业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目前,深化职业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非常重要,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推行教师全员聘任制和教育管理人员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和职务聘任制度;广泛吸引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职业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积极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同时,继续采取各种方式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相关学历层次,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带头人;要重视职业学校校长培训工作,逐步实行校长持证上岗的制度;要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逐步完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网络。
深化劳动就业制度改革,实施严格的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严格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制度。用人单位招收、录用职工,属于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控制的职业,必须从取得相应学历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属于一般职业,必须从取得相应的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优先录用。从事个体工商经营的,也必须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加强职业学校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衔接。职业学校毕业生申请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中级及以下职业技能鉴定时,只进行操作技能考核;部分教学质量高,社会声誉好的职业院校开设的主体专业,经劳动保障部门和教育部门认定,其毕业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可视同职业技能鉴定合格,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切实加强职业指导工作,开展创业教育,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小城镇、农村就业或自主创业;要利用社会就业服务体系或建立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机构,为职业学校毕业生在本地或异地就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和便利条件;全社会要为职业学校毕业生多种形式就业和自主创业提供服务和政策支持。
5.实施“职业教育与培训创新工程”,重点做好五项工作
认真落实国务院批转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着力实施“职业教育与培训创新工程”,要切实抓好以下五项重点工作。
一是要按照服务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加快构建灵活开放、特色鲜明、结构合理、自主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首先,这个体系必须是和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相互贯通、紧密结合的,使职业教育城乡统筹、东西结合、有序流动、统一开放。要通过统筹和集成各类职业教育的资源,使其成为技术工人培养、劳动力转移培训、企业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科技推广、扶贫开发以及对普通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和渗透职业培训的公共平台,成为为经济、社会、科技、文化服务的开放资源。其次,这个体系必须与现代化建设对多层次多样化的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结构相适应,使中、高等职业教育相互协调、职业学校教育和培训共同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衔接。第三,这个体系必须考虑我国人口和生产力的布局结构,使区域布局、学校设置和专业结构贴近基层、贴近现代化建设第一线,贴近就业市场,基本上形成每个地市有一所或以上的高等职业学校,每一个县(区)办好一所或几所骨干职业学校(中心)的布局。
二是要切实加快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培训。积极推进教育部等六部门实施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计划”,到2007年将在数控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和护理四个专业领域培养100万毕业生,短期技能提高培训300万人次。加快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为新型工业化提供更加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要认真实施好劳动保障部等部门推进的“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和“三年五十万新技师培养计划。”同时,适应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需要,要实施“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
三是要继续推进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服务。要加强统筹,把农业技术推广、科技开发和教育培训紧密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农村和农业的现代化。要统筹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发挥县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或职业教育中心的龙头作用,有效整合并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农业推广、培训机构资源,继续组织实施“绿色证书培训工程”和“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要认真实施国务院办公厅批转的农业部等六部门《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和国务院批转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努力扩大职业院校面向农村的招生和培训规模,努力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前和转移后的培训。
四是着力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力争到2007年,分期分批在重点专业领域建成一批条件较好、专业种类齐全、适应技能人才培养需要的实训基地。实训设备的配置要与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相适应,以通用、实用为原则,重点解决好数量不足、实习工位短缺等问题,为学生提供足够时间的高质量的实际动手训练机会。
五是要以提高教师实践技能水平和师德建设为重点,加快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要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继续教育进修和企业实践制度。要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扩大专业教师培训和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规模。要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践。要深化职业院校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全员聘用(任)制度。对于到职业院校担任专职教师的专业技术人员、高级工和技师可评聘教师职务。职业院校中专业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师,可按照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系列条例的规定,再评聘第二个专业技术职务(或任职资格),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深化职业院校教职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把教职工收入与学校发展、岗位津贴与个人工作绩效挂钩,调动教职工积极性。
第二篇: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形势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
职业教育亦称职业技术教育,具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需要也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当前,职业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焊接工高凤林的手、钳工顾秋亮的手、捞纸工周东红的手……今年“五一”小长假,一部讲述8位顶级技工用巧手和匠心筑梦的《大国工匠》让无数国人感动。没有名牌大学为他们背书,他们有的只是传承和钻研、专注和坚守。他们超越了世俗对于成功的评判,却在追求自身职业技能完美和极致的不经意间,受到了众人的瞩目,成为国之瑰宝。
从《大国重器》的震撼,到《大国工匠》的感动,人们清晰地感觉到,一股“不唯学历凭能力”的清新之风,正在吹散几千年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浓雾重霾,“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逐步成为新的时代风尚。各地正在如火如荼开展的职业教育活动周,再次为这股时代风尚增添了一个注脚。大国尚技,这样的榜样感召,这样的氛围营造,在中国制造成为国家战略的今天,有着别样的意义。因为在向“中国制造2025”挺进的征程中,技术技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将成为制造强国目标实现与否的关键。
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前所未有的重视出境旅游的国人多有这种体验,千里迢迢背回的奢侈品或日用品,在其不显眼处,通常印着一个“Made in China”的标签。
实保障。
中央历来重视职业教育,尤其是这5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职业教育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这份重视至少可以从五个方面得到印证:
一是教育规划纲要颁布,职业教育进入黄金发展期
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纲要颁布后的这5年时间,职业教育在多个领域取得前所未有的突破和进展,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期。
谈到发展,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数量和质量。
关于数量,这5年的各种统计数字会让我们眼前一亮。5年来,职业教育共培养了5000万名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每年开展各类培训达到2亿人次。1.33万所职业院校开设了近千个专业、近30万个专业点,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可以说,职业教育已经具备了大规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
质量的快速提升,也足以让社会为之点赞。“五个”对接(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持续推进,职业教育办学特色更加彰显,成为构建科学合理教育结构的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文明风采”竞赛、“劳模进职校”等活动,促进了职业技能、职业精神的培养和融合。“十二五”以来,国家重点支持了815所中职学校改善办学条件,969所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了1897个专业和1450个实训基地,10万人次的国
从就业地域分布看,在本地就业的毕业生占直接就业学生的63.94%;异地就业的占35.46%;境外就业的占0.60%,东中西部就业率差距明显缩小。同时,超过70%的中职毕业生入学时为农村户籍,但毕业后超过92%的直接就业学生在城镇就业。
二是以国务院的名义召开工作会议
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互联网+”等新的国家战略的实行,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职业教育的改革进入了深水区,任务前所未有的艰巨,这就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在全社会营造起崇尚一技之长的良好氛围,为职业教育发展增添更大的动力,激发出更大的潜力,释放出更大的改革红利。
201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召开常务会,会议主题是“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会议主要内容:
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
2014年6月,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到2020年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教育部等六部门还共同制定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
今年5月10日上午首届“职业教育活动周”在北京举行全国启动
此次改革主要涉及六个方面的内容: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改善专业结构和布局;健全课程衔接体系;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建立三级质量监测体系;
教育部今年4月24日在京召开2015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工作会议。会议的主题为按照中央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整体推进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改革发展;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要求,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继续教育改革创新,推动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各项工作在2015年取得新的进展。
会议要求,2015年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要深入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决定》、《规划》的部署,为“十三五”开好局、起好步奠定坚实基础。重点抓好十方面工作:积极推动职业教育关键制度建设,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激发行业企业参与职教内生动力,系统谋划实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深入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实现国际化与国家战略融合发展,继续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促进区域间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推动继续教育取得进一步突破,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迈上新台阶。
教育部职成司司长葛道凯描绘了他心中的职教愿景:“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彻底打破公众对职教„培养廉价劳动力‟的误读,不断夯实„中国制造‟的人才基石。”
四是把职业教育作为教育投入的重点倾斜领域,全方位支持学校
实训基地、维修改造校舍、购置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等方面,改善中职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
财政部要求各省级教育、财政部门要结合本省中等职业教育布局调整和事业发展需要,统筹安排中央专项资金和自有财力,重点支持本地区公办中职学校(含技工学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以适应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要求,适当向人口集中和产业发展需要的农村、民族和贫困地区倾斜;支持在区域内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的公办中职学校,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要兼顾符合办学要求、教育质量高、社会声誉好的民办中职学校。
五是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多次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指示。
总书记对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做出重要批示,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他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
就在几天前的“五一”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总书记再次对劳动、技能与创造做出指示,提出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
如果愿意升学也有升学的基础和有学习的能力,也可以继续升学。
5年来,职业教育秉承服务大局、就业导向、育人为本、多元办学、分类指导、示范引领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方向,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办学模式,着力提升“服务经济、创造价值,服务社会、促进公平,服务个人、助推成长”的能力,走出了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它的理念、模式和成就让世界各国对中国刮目相看,赢得了广泛赞许。2012年5月,在我国政府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举办的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这样评价中国的职业教育:“规模大、就业率高的中国职教为世界提供了经验。”
沙河市综合职教中心由原沙河市职教中心、二十冶技工学校、沙河市卫生学校三校整合而成的一所综合性的职业学校,这就形成了“一套人马、多块牌子、交叉任职、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的新型体制,中职、技校、对口升学、成人教育、短期培训联合培养人才的新路径。思路决定出路,改革促进发展。沙河市综合职教中心实行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服务社会、服务经济、服务职业、服务人为宗旨,以就业市场、生源市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基本发展能力和生存能力为本位,以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有效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我们感受到了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与寄望,感受到了身边的人对职业教育认识的逐渐转变。虽然我们的学生不是„985‟„211‟高校毕业的学生,但只要努力学习,掌握过硬的职业技能,照样能拥有成就出彩
112-
第三篇:发展我国民办职业教育思考
发展我国民办职业教育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与我国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相适应,我国的民办教育也获得了极大发展,特别是各级各类民办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已成为我国教育体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作为教育体系中的职业教育,其民办形式与类型,近几年也有了一定的发展,据统计,到目前为止,我国民办职业教育中,民
办职业中学有689所,民办中等专业学校达1036所,民办职业高中在校生已有17.7万人,占全国职业高中在校生的4%。但与其他教育相比,民办职业教育发展较为缓慢,有些混乱,其发展与其他教育相比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认真研究我国民办职业教育问题,总结其发展规律,制定合理有效的措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于民办职业教育的举办,在我国职教法中已作出了明确规定:“国家鼓励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举办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可以说我国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在社会需要基础上已经有了法律上的保障,所存在的问题在于缺乏理论上的研究与实践基础的验证。关于我国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样也存在着诸如能否营利、对民办职业学校管理薄弱诸类问题,在此我们不作太多的议论,仅就民办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几个问题进行研究。
一、民办职业教育的性质与任务
在探讨此问题前,首先应明确民办教育的概念及应用领域。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办学主体是否具有政府权能为标准而将学校划分为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公立学校指由政府直接举办的学校,私立学校指由非政府机构举办的学校,包括不具有政府权能的社会力量。在此我们也认为,民办学校即私立学校,所有社会力量举办的教育都可称民办教育。按照国际习惯一般将民办教育称为私立教育较为合适,在中国则以民办教育较符合国情与教育发展形势。故在一般描述国外民办教育时冠之以私立教育,而在研究中国情况时则以民办教育统称之。
国际私立教育发展与成熟的历史研究表明,教育的民主化与法制化;教育的自主性与公共性,二者是保证私立教育存在与发展的最基本条件。教育的民主化将普及教育、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作为广泛的民办教育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一系列法律制度的建立,则促进和保证了私立教育存在的合理性及合法性;而教育的自主性和公共性,则为私立教育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和发展的基础。这些属性,保证了私立教育在欧美等国延续了几个世纪的发展,与公立教育相比日益显示出其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如美国私立教育已逐渐从昔日的宗教教育为主发展为与公立教育同等教育目的与内容、在教学及管理上独具一格的学校。日本私立教育的产生及内容更多地受西方教育民主思想的影响,通过法制化手段保证及促进了私立教育的发展,使教育从贵族阶层的特权普及入一般民众社会,实现了教育的大众化。但是无论何种原因,可以说,私立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是基于一定的社会政治背景基础上,社会的需求最终促成了它的存在与发展,补充公立或国办教育之不足,提供公民接受各种教育的机会与权利,其性质与任务也是紧紧围绕社会需求而定的。所不同在于,如果说以往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私立教育以进行知识传授及普及教育,满足不同社会阶层的教育需求为主,而现代社会的私立教育则更多地倾向于满足个体需要,追求社会多样化发展的内容与要求。这也反映出现代社会对教育系统的价值与内容的重新认识与定位。可以说,私立教育的性质与任务是随着不同的社会发展与需求而进行变革,以保证其存在的价值与合理性。
二、私立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层次与规模
从世界教育发展历史来看,公、私立并举的教育体制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古已有之,它是人类社会传递文化遗产的一种工具,仅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发展时期发挥的作用不同而已,世界各国的教育体制中各级各类学校都是由国立、公立、私立三类学校构成。从教育类型来看,各类教育中都存有私立学校,但相对而言,属于普通教育内容的私立教育比私立职业教育易得到发展,因此,世界各国教育体制中属普通和高等教育之私立教育较为发达;从各类学校发挥的作用来看,传播宗教知识内容一直作为私立普通教育机构的主要教育教学内容,这也就限制了以传授技能与技术为主的私立职业教育的发展。由于职业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对私立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一些现实要求,如教学内容与手段的限制。何种类型与层次的私立职业教育发展最为合适,或那一层次的教育最适合私立职业教育的发展,认真学习发达国家私立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发现在大多数国家的中等层次的职业教育由国家承担,而中学后或培训性质的职业教育则大多数为私立的职业教育,如美国,由于其教育体制中完全的或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职业中学相对较少,因此所有中等层次的职业教育均是在公立中学实施,这类公立中学设有一定数量的职业课程。而属高中后非学术性、非学历教育的职业培训学
校则大多为私立性质,据统计在美国这类学校目前已达7071所,其中私立6514所,占有92.8%;同时由于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绝大多数的中学毕业生都将在毕业后继续接受教育,因此在美国除为继续进行学位课程的公立性的社区学院外,大量的是属于私立性质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据统计这二类机构的比例为1比6,也就是说在美国属于中学后教育阶段的职业
教育大多数为私立的。日本的情况也是如此,据有关统计资料,到1992年底,在日本属于高中后教育阶段的职业教育中最为发达的是私立高等专科学校和专门学校,共有2494所,占总数的86.7%,另有私立短期大学499所,占84.4%。总结美日二发达国家私立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与经验,是否可以这样理解,私立职业教育或培训在非学历教育和中等层次之上发展较为合理并能获得较大的价值;在高等职业教育层次或在属于职业技术培训内容方面更易获得发展。美日二国私立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私立高中后职业教育与培训是职业教育的内容主要承担者,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
三、民办职业教育与企业办职业培训的关系
关于此问题,主要的模糊认识在于①企业教育是否也是民办教育,特别是在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后,企业的办学行为与办学主体与企业的所有制间的关系问题;②如果企业办学属于民办职业教育范畴,但现实的反映表明它又不等同于纯粹意义上的民办职业教育,其与民办职业教育的不同点在何处;③如果企业教育随着企业经营机制转换作相应的改革,企业作为民办教育如何发展;④我国企业教育与国外企业教育的不同,也就是企业教育不能成为企业内的独立存在体,还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与义务的前提下,其民办意义体现在何处。
对此类问题,本人认为,①企业职业教育属于民办职业教育,这是由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决定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公开,管理科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企业正在逐步成为市场主体和自主经营的经济实体,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变化,决定了其所从事的职业教育的性质,私营企业、个体企业、合资企业所进行的教育与培训活动当然属于民办职业教育或私立职业教育,必须明确的是,企业教育尤其是企业开展的培训,是以企业发展为本,企业教育的目的在于提供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人才,以满足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需要。企业教育成为企业发展行为,企业教育与企业生产与经营纳入同步发展轨道,这样企业教育行为也属于企业的一种经营行为。但是企业办学由于企业性质的复杂性,使得办学主体及性质也呈现出多种特性。在企业教育类型上,从国外情况来看,有企业与企业联办,企业与社会联办,企业委托其他企业、行业、社会办等,企业给予经费资助或提供教学实习场所。
②企业职业培训属于民办职业教育,而且随着职业教育多样化的发展,企业开展的职业教育将成为今后民办职业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组成部分。理由在于国家对于民办教育的鼓励与支持政策和企业职业培训发展为民办职业教育的社会必然性。1997年颁布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其中明确指出社会力量是指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这样企业所承担的教育形式在法律上已成为社会力量办学的组成部分。另从我国国情来看,能够承担一定的社会教育任务及职业培训的机构,大多数是一些企业或由行业组织的培训机构,可以说,企业办学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特色,但企业的改革冲击最大的也是企业办学这一领域,如何在企业所有制形式转变过程中,使企业的办学适应企业转变需要并及时作相应的改革,是企业教育继续存在与发展的关键。目前企业教育向民办教育体制转变,并与其它培训机构进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
四、民办职业教育与政府的资助
目前,世界上大多国家的私立学校大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接受政府资助,政府在经费上的资助,使私立学校具有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这也是维持和发展私立学校的必要条件,同时政府通过对私立学校的资助,有效地实现对私立学校发展的控制,保证私立学校成为国民教育的一部分并发挥作用。可以说,政府的扶持政策与财政资助,是私立教育发展的保障条件,它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私立学校的教学条件和教学质量。国外政府对私立学校的资助包括低息贷款、税收优惠、政府资助,在日本最为著名的为1970年的《私学振兴财团法》和1975年的《私立学校振兴援助法》,自此,政府对私立学校的经常费用补助金,最高达学校经常费用的50%。另有一种形式是通过对民办学校学习者进行资助的方式来实现的,例如美国联邦政府主要以学生贷款、奖学金、专项补贴等方式进行资助,这种资助保证了有才华、但受经济困扰的学生能够接受平等的、较好的教育机会与权利,学校则通过稳定生源、质量提高而间接受益。
但是必须明确的是,国家对私立教育的资助,是私立教育获得与公立教育发展的同等条件,承担相同的任务,且政府有足够的财力与物力来扶持私立教育发展,并通过资金资助作为重要的管理手段。如果在不具备这种条件的情况下,政府如何发挥在私立教育中的管理职责,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五、民办职业教育发展的途径与形式
私立教育在实行自由经济的资本主义国家获得了很快的发展,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和经济驱动,东西方经济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我国如果实行真正意义上的纯私立教育只能是少数,民办教育的发展还是应该立足于中国国情与现实需要。对于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可能还是以通过对现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以形成办学主体多样化的形式而实现,诸如国有民办、民办公助、政企联办、依托名牌学校来办、中外合资办学等多种类型。在这方面,我们也进行了一些试验与探索,并取得了一些经验与成绩,如浙江省开展的公办职业学校改制试点,实行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与促进社会力量办学,加强企校联合,推行“国有民办”相结合。宁波在职业学校推行的“国有民营”改革试点,在办学质量较高,效益较好的国有学校实行民办运行机制,逐渐减少政府投入,增强学校活力。温州市所属瓯海区301所社会力量办学单位中,属于国有民办的3所,民办公助的138所,企业家合作办学的18所,部门、社会团体办学的11所、私人办学的131所。而江西省则探索出了一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出路,如新余市职业教育实行的“一校两制,校中设校”的模式。可以说,目前我国民办职业教育在改革原有单一办学模式的过程中,已经探索出一些发展的途径与模式,民办职业教育已成为当地发展职业教育的生力军。民办职业教育发展实现了与办学体制改革的紧密结合。
同时,发展民办职业教育也存在着巨大的潜力与社会需求,现有公办职业学校在办学上存在着诸如教育投入不足,学校数量不够,专业设置单一,毕业生分配困难,管理体制上的不畅等问题,而目前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仍很大,据统计,全国每年大约有1450万初中毕业生,其中约有350万初中毕业生进入普通高中,仍然有近1100万初中毕业生需要接受职业教育,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每年招生数大约在420万人,这样还有近700万初中毕业生没有机会接受职业教育。今后中国民办职业教育将随着教育体制,特别是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改革而成为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今后教育加快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因此,研究探索中国民办职业教育的特色与发展方向,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任务。(好范文整理)
第四篇: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思路
三、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思路
关于民营企业的发展,很多学者从外部环境的分析比较多,包括融资环境、制度环境、政策环境、法律环境等。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我国民营企业要做大做强,真正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体,最根本的途径还是要从企业创新入手提高企业自身的整体素质与综合竞争力。为此,针对我国民营企业的管理现状,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思路
(一)企业制度创新
企业制度创新是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选择。我国民营企业要克服家族式管理和经验管理带来的局限性,就必须从以下实现企业制度创新。
1、产权制度创新。
在血缘、亲缘、地缘这“三缘”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民营企业,要摆脱在“人治”基础上和“人缘”氛围下的经营模式,获得进一步的发展,首先必须通过企业产权的改造,实现企业产权的开放化及多元化。
2、治理机制创新。
我国民营企业在处理好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前提下,必须建立和完善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一要实现企业的决策层、管理层、监督层的权力分立,减少各层级之间的角色错位现象。二要使董事会真正成为企业战略决策的常设机构,并实现决策程序的制度化、规范化。三要处理好企业内部代理问题,通过制度规范和机制约束,实现对企业职业高层管理者的有效制衡,并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职业高层管理者经营企业的积极性。
3、管理模式创新。
在建立现代法人制度的前提下,我国民营企业必须形成和完善与之相匹配的现代管理机制,首先要改革“家族式管理”的经营模式,代之以现代的“人本管理”、“知识管理”的经营模式,使我国民营企业从传统的经验管理转变到科学管理、现代化管理的轨道上来。
为此,企业要构建现代管理的支持平台,一方面要规范基础管理,另一方面,要健全专业管理制度。此外,民营企业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推广应用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作为推动企业管理创新的有效工具。
(二)经营能力创新
企业经营能力的强弱将影响到企业未来的发展进程,决定企业的获利能力、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因此,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关键就是要迅速提高企业的经营能力
1、战略创新。
必须从战略目标出发,通过分析产业态势和自身竞争地位,用动态的观点寻求消费者的新需求、技术的新变化、经济社会变化产生的新商机,而后从长远着眼,通观全局地分析可能出现的新产业、新市场,从中选择具有发展前景和利润潜力的产业及市场,并运用市场细分,根据企业自身的实力选择所要进入的目标市场,进而实施企业新战略。
2、技术创新。
企业一方面要重视自身科技队伍的建设,力争提高企业的自主技术开发能力,以培育自己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并建立核心技术的保护机制和产品的国际认证,形成企业的技术壁垒。同时在产品设计、技术特征、产品形象、服务方式、销售方式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定位。另一方面可以灵活运用合作、联盟等方式,借助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以及其它企业的技术力量进行产品开发及创新。
3、营销创新。
首先要变革营销模式,在注重营销组合即产品、价格、分销、促销决策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考虑顾客的需求、估计满足顾客需求的成本、尽可能为顾客提供购买和使用的便利,并通过传递产品及企业的信息,与顾客建立良好的沟通。其次应实施品牌战略,通过狠抓产品质量、重视全程服务、丰富品牌文化内涵、加强品牌管理和宣传等创建企业自己的名牌,并
靠名牌占领市场,扩大市场份额,击败竞争对手。
(三)基础结构创新
企业的经营活动离不开基础结构,包括企业的人力资本、企业文化、组织机制等的支持。因此,我国民营企业必须基础结构的创新。
1、人力资本创新。
一是要提高企业高层管理者的能力。我国民营企业家要带领企业再创辉煌,就应该树立创新创业精神,打破“小富即安”、“小成即满”的守旧意识,对照自身的不足和差距,通过各种方法实现自我充电,强化自我修炼并超越自我,从而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带领企业走向未来。二是建立合理的用人机制。首先要转变用人观念,创建一个信任和尊重员工、培养和重用员工的机制和环境。其次要建立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大刀阔斧地“炒庸亲”、“用贤能”,按照市场选拔机制举贤纳才,并真正做到知人善任、合理授权,达到责权利的统一;做到一视同仁,以德为先,唯才是用。再者是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双管齐下:一方面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本薪酬体系,充分尊重人力资本的价值,使高层管理者及其员工的付出能得到合理的经济回报。另一方面注重通过表扬、尊重、提升、培训、参与、工作的丰富化等精神激励方式,使员工的精神和心理得到充分的满足,对企业产生认同感和忠诚度。
2、企业文化创新。
首先是确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对内尊重员工,通过追求共识,强调参与,广泛听取员工对企业的意见和建议,为员工创造一个无拘无束、沟通顺畅的工作环境。对外做到一切让顾客满意,通过提供价廉物美的产品和快速优质的服务,千方百计地满足顾客的需求,并与顾客建立长期良好的关系,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其次是建立一套完整的行为规范。在企业运作的各环节,包括物料管理、质量控制、售后服务、生产运作、市场营销等方面,都制定具体翔实的行为规范并真正成为员工的行动准则。再者是强调企业的文化识别。在建立企业理念识别、行为识别的基础上,运用形象性的标识加以表现和传播,以创造一个鲜明、独特的形象。
3、组织体制创新。
首先要注重组织结构的变革,实现组织系统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分权得当、沟通顺畅,从而能快速对市场做出反应,并充分发挥下属的潜能和积极性。今后要通过变革,使企业的组织结构逐步向扁平化、柔性化、团队化、网络化、虚拟化等方向转变。其次要建立组织学习机制。鼓励个人学习和组织学习相结合,通过创建学习型组织,在企业内部形成以团队学习为主体,注重知识生成、交流、验证、更新的创新环境从而提高组织效率,赢得竞争优势。综上所述,在风云变幻的市场竞争中,我国的民营企业凭着“爱拼才会赢”的创造精神,敢想、敢拼、敢闯、敢赢,勇为天下先,在遭遇了各种挫折和经历了很多风雨后生存下来。展望未来我们相信,我国民营企业只要遵循市场规则,依靠科学管理,按照开拓、创新、求实、诚信、团结的精神,不屈不挠地继续努力,就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第五篇:未来10年我国职业教育如何发展
未来10年,我国职业教育如何发展?
说起职业教育,人们常常想起现代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的名言:“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可是,在目前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中,职业教育往往被看成是“洼地”、“短板”、“软肋”,上职业学校好像矮人一头似的.在3月4日教育部举行的教育规划纲要新闻发布会上,职业教育界的专家学者指出,对于未来10年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教育规划纲要明确了思路,提出了办法,令人信心满满:今后上职校不再低人一等!关键词:大力发展
【纲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在教育规划纲要中,说到职业教育时,“大力发展”一词格外引人注目.中国职业教育学会副会长周稽裘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发展方针,是基于当前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国情做出的明智的战略选择.“大力发展”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有着明确的发展目标: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今后一个时期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朝着这个目标“大力发展”,才能形成适应我国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符合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关键词:吸引力
【纲要】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改革招生和教学模式
当下许多职业学校的校长、老师为生源质量苦恼,原因其实很简单,对广大学生和家长来说,职业教育仍然缺乏吸引力.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马树超说,这次的教育规划纲要有一个突出亮点,就是第一次把“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明确写进了这个重要文本中.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陈宇指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从何而来?最重要的是提高我国技能劳动者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其实,我们国家的技能劳动者水平并不低,在世界上引起关注,赢得了别国的尊重,但是在收入分配、经济地位上却比较弱势.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教育部门积极作为,更需要生产部门、劳动部门以及整个社会的支持和配合.关键词:校企合作
【纲要】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与普通高中和高等教育不同,职业教育不能关起门来办,教师的教育教学、学生的实习实训,都离不开企业的支持与合作.可是,现实中的校企合作往往是职业学校“剃头挑子一头热”.用什么机制来激发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呢?
教育规划纲要除说到职业教育对人的吸引力外,还提到对企业、对组织的吸引力.对此,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指出,关于如何调动企业积极性,教育规划纲要指出了明确方向:一是改革办学模式,积极支持鼓励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或者是参与举办职业教育;二是依托行业企业建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三是加大相关优惠政策的倾斜力度,支持企业更多地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服务.在将来教育规划纲要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将朝着这个方向大力推进.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吴岩指出,在校企合作中,要解决“剃头挑子一头热”的问题,不仅要给企业提出必须承担的教育责任和社会责任,倡导企业为职业教育发展尽一份力量;同时,还要保证企业在合作中的利益,使学校和企业实现双赢共赢.关键词:服务新农村
【纲要】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专家们普遍认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解决“三农”问题,培养新型农民,职业教育既责无旁贷,又大有可为.谈到职业教育如何服务新农村建设时,周稽裘指出,职业教育应当主动适应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加快农业职业教育自身的改革,针对农业发展中的现代化、产业化、高科技化等问题,特别是如何培养新型农民,比如农业经纪人、经济合作组织的带头人、农村致富带头人等,着力改革教学理念、内容和方法,改革招生制度.据了解,今年河北省农业类的中等职业学校进行招生制度改革,既招应届初中毕业生,也招在职的农民,全省农民一下报名50多万人.这给职业教育发展打开了一种新思路.我们相信,在教育规划纲要的引领下,农业职业教育一定会走出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