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讲座(上):儒家《大学》的核心内容

时间:2019-05-14 13:47: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讲座(上):儒家《大学》的核心内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讲座(上):儒家《大学》的核心内容》。

第一篇:《大学》讲座(上):儒家《大学》的核心内容

《大学》讲座(上):儒家《大学》的核心内容

(10月29日在广州海珠区图书馆作儒家《大学》讲座)以下内容主要整理自十月份的两个儒家《大学》讲座,其中一个是广州黄埔的田园书院读书活动,另一个是广州海珠区图书馆的儒家《大学》公益讲座。一.开场白刚才我问了一下,发现不少朋友没有接触过《大学》。有一位朋友说:“我还以为是关于大学教育的讲座呢,原来是关于国学方面的东西。”看来有些朋友对儒家《大学》比较陌生。其实在日常生活里,我们会接触到与《大学》相关的东西的。下面从四个方面来举例说明。1.《大学》与日常用语人们常说的“四书五经”,其中四书之一就是《大学》;比如成语“心不在焉”,它出自《大学》正心的内容;又比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来源于《大学》,属于八目的一部分等等。2.《大学》与校训校训往往反映一间学校的办学传统和精神追求,中国不少大学的校训也与《大学》有关。如东南大学的校训是“止于至善”,河南大学的校训是“明德,新民,止于至善”,香港大学的校训是“明德格物”,台湾国立成功大学的校训是“穷理致知”等,东南大学和河南大学的校训源自《大学》的三纲,香港大学的校训一半出自《大学》的三纲,另一半出自《大学》的八目,而台湾国立成功大学校训中的“致知”也是《大学》八目之一。3.《大学》与中国近代历史《大学》三纲之一是亲民,也作新民,有使民众革旧立新的意思。“新民”一词在一百年前曾被多次使用,使中国近代历史烙上了《大学》的印记,例如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梁启超,他曾创办《新民丛刊》,并刊载了他的论文《新民说》,对当时的知识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另外,毛泽东在青年时期曾参与创办和领导了湖南“新民学会”,这个学会孕育了一批著名的共产主义者,如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何叔衡、罗章龙、李维汉、谢觉哉、向警予等人。4.《大学》与西方科学大学八目的前两目是“格物、致知”,历史上对“格物、致知”有多种解释,到了清代,有人把西方传入的物理、化学等学问统称为“格致”。“格致”就是“格物、致知”的缩写。因此,当时的自然科学家被称为格致家。到了现代,“格物、致知”的说法仍然为一些科学家所沿用,如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在《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中说道:“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观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个名词来描述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也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索,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试验。”由此可见,也许我们没有直接读过《大学》,但对相关的信息可能并不陌生。二.《大学》的背景知识我们今天讲座的主题是《儒家<大学>心法与心身健康》,讲《大学》可以从三部分入手,第一部分是《大学》的背景和注解,这属于基础部分;第二部分是《大学》的核心和心法,属于理论和方法部分;第三部分是《大学》在现代社会的运用,属于应用部分。这次讲座的重点是介绍后两部分的内容,同时对《大学》的基础知识作一简要介绍。1.《大学》的出处首先,《大学》不是一本书,而是儒家经典《礼记》里的一篇文章。《礼记》是一部孔子弟子、门人以及后学者论述先秦礼制的文章集,在历史上,《礼记》有两本,一本叫《大戴礼记》,一本叫《小戴礼记》,它们分别是由西汉时期的一对叔侄选编的。叔叔叫戴德,侄子叫戴圣。《大学》出自《小戴礼记》的第四十二篇。《小戴礼记》比较出名,里面有后人比较熟悉的《大学》、《中庸》、《礼运》等篇章,现在人们说的《礼记》通常指的是《小戴礼记》。其次,《大学》是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之一。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易》、《诗》、《书》、《礼》、《春秋》。前面说了,《大学》原来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到了宋代才被单独列出,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完成这件事的人是南宋大儒朱熹。2.《大学》的作者小时候回老家,前辈告诉我,你是曾子的后代,长大以后要想把事情干好,要“三省吾身”,要读懂《大学》。前辈说《大学》里面有曾子的修身心法,《大学》是老祖宗的东西。因此从曾氏家族的立场来看,《大学》的作者是曾子。曾子名参,字子舆,是春秋末期鲁国武城人,就是在现在的山东境内。历史上称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曾子就是孔子众多学生中比较出名的一个,被后世尊为宗圣。曾氏家族认为,曾子留下的述著有三种:《大学》、《孝经》和《曾子》。而曾子为后人所熟知的是他的孝行和一些言论,例如三省修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后来我知道,关于《大学》的作者是有不同说法的,《大学》的作者起码有四种可能:孔子,曾子,子思,汉代儒生。在这四种可能当中,前三种都与曾子有关。其中孔子是曾子的老师,子思是孔子的孙子,也是曾子的学生。老家的前辈之所以认定《大学》的作者是曾子,一是来自心法的传承,二是来自朱熹的说法。3.《大学》的版本《大学》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一个版本是古本,它出自《礼记》第四十二篇;另一个版本是改本,也叫朱熹本,出自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这两个版本的主要区别有三点:第一,古本不分章节,改本分章节,朱熹把《大学》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是孔子之言,曾子述之,传是曾子之意,门人记之。第二,改本改动了个别字眼和一些文句的次序。第三,改本增加了“格物致知”的内容。由于自元明以来,朝廷的科举考试都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依据,因此改本和朱熹的注解对后世的影响很大。老家的前辈用的是古本,我个人认为两个版本都可以用,对现代人来说,也许改本更合适一些,因为更有条理,我们只要知道“格物致知”的内容是后来补充的就可以了。综上所述,关于《大学》的背景知识,我们需要知道三点:首先,《大学》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其次,《大学》的作者与曾子有关;再次,《大学》有两个主要版本,一是古本,一是朱熹本,朱熹本对《大学》的传播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至于《大学》文字的含义,我会在讲课过程中对一些重要的词句作出解释,但全文注解需要大家上网查看,或买一本相关的书阅读。三.《大学》的核心《大学》的核心在于三纲八目,所谓三纲是指:明明德,亲(新)民,止于至善。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三纲八目这个叫法也是出自朱熹,他在《大学章句》里对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作完注解后写道:“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

然后对格物、致知等内容作注后写道:“此八者,大学之条目也。”从此以后,就有了儒家三纲八目的说法。对于三纲八目的理解,难点在于三纲和八目中的格物、致知,难就难在历史上对它们的注解不唯一,并存在争议。下面试作一下简要介绍:(1)明明德:一种是指彰明光明的德行;另一种是指明了意识本有的灵明状态。(2)亲(新)民:一种是指亲近民众;另一种把“亲”理解为“新”,解释为使民众弃旧图新。(3)止于至善:到达最完善的境界。什么是最完善的境界呢?一指使明德和亲(新)民结合为一体,一指到达中庸的境界,一指到达大公的境界。(4)格物:一种是指研究事物;一种是指穷尽事物之理;一种是指去除心中不正的念头;还有一种是指使心与事物感应融通。(5)致知:一指获得知识或智慧;一指获知宇宙的本源;一指知道人本有的良知。有了对文字的初步理解以后,再来看三纲和八目,看上去它们是两个东西,其实本质是一样的。从文字上来理解,纲原来是指渔网的总绳,可以引申为事物的纲要;目原来是指渔网的网眼,可以引申为事物的细目或要素。渔网就是由纲和目组成的,其中目听命于纲,因此有纲举目张的说法。所以要理解《大学》的核心,可以从三纲入手,也可以从八目入手。在这里,我们是从八目入手,从三个层次来理解《大学》的核心。1.内求修身理解《大学》核心的第一个层次是内求修身。前面说了,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八目的重心在哪里呢?就在修身。《大学》明确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就是说不论你是皇上还是平民,做人的根本是一样的,都要修身。什么叫修身?中国古人的修身有两层含义,一层是狭义的,身指的是形体,修身是指修正自己的身体或言行;另一层是广义的,身指的是人本身,由于古人认为人不但有形体,而且含有气和精神,因此修身是指修养自己的形、气、神。在《大学》里,兼顾了狭义和广义两层含义的修身。广义的修身包含了形、气、神三个内容,其中“神”是指人的意识活动。这在三者当中,谁是主宰?古人认为意识活动是主宰,因此不论是狭义的修身还是广义的修身,都可以而且应该以修养意识活动为主。在《大学》里,修养意识活动的重要途径就是诚意和正心,因此也叫修心。通过修心来达到修正人的形体和言行,进而提高人的生命状态,是中华古典心身整体观在儒家《大学》里的体现。由于修身的实质是修养人的意识活动以及它的源头,而人的意识活动的本源在内不在外,因此使得中国古人的修身活动带有一个本质特征,就是内求。从《大学》以及先秦时期的各家经典论著来看,内求有两个特点,一是人的意识活动是向内而不是向外,即内求时的方向与平常相反,所以也叫“反求诸己”。二是人的意识活动是专一而不是散乱,儒家经典《尚书》记有十六字心法,其中的“惟精惟一”就是要求精神专一。前面我们谈的《大学》修身实质和途径,是从心身关系这个角度来谈的,即通过诚意、正心来修身。按照古人的看法,修身还可以通过齐家、治国、平天下来修身。前者是修小身,后者是修大身,前者的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升华。由此可见,《大学》是以修身为本,修身的实质在于修心,而修心的主要特征是内求,因此可以说,内求修身是《大学》的核心所在。2.内圣外王内圣外王这个词最早出自《庄子·天下》,但后世道家很少用它,反倒是儒家用得多,而且成为了儒家学说的纲要。明代思想家李贽就曾在《四书评·大学》里写道:“真正学问,真正经济,内圣外王,具备此书。”他认为《大学》是关于内圣外王的学问。内圣是指具有圣人的修养,也就是要有高的修身水平。外王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指能够推行王道。王道就是仁政,与王道相对的是霸道,霸道是不仁之道。另一种是指生命力旺盛,不论在哪一个领域都能出类拔萃。《大学》主要是指前一种含义,即内有圣人气象,外能施行仁政。就《大学》来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属于内圣的内容,齐家、治国、平天下属于外王的内容。从三纲的角度来看,前者属于明德,后者属于亲(新)民;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前者属于知内,后者属于达外;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前者属于内求,后者属于外求;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前者属于修己,后者属于治人。《大学》认为,八目之间是一种递进的关系,后者以前者为条件,如修身是齐家的前提,齐家是治国的前提。推而广之,内圣是外王的前提,认识自己是认识别人的前提,管理自己是管理群体的前提。这就意味着个人与社会是同构的,人可以通过调整自身来影响环境。这就是先秦儒家整体观的另一种体现:人与社会是一个整体。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儒家的学说最后是要落实到社会活动中去的,正心修身是为了治国平天下,内圣是为了外王。3.人生三鼎前面我们从八目入手,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大学》的核心,一个层面是内求修身,它把八目归结为一个核心,就是修身;另一个层面是内圣外王,它把八目归结为两个核心,一个是修内,一个是治外。下面我们来谈第三个层面,就是人生三鼎,它把八目归结为三个核心,一个是修身,是对自身形、气、神的修养;一个是治学,指学习和研究知识;一个是用世,是指进行社会实践。所谓“鼎”是指容器,三鼎分别装载了古人重视的三类东西:修身、治学、用世。从后人的角度来看,八目中的格物、致知属于治学的内容;诚意、正心、修身属于广义的修身内容;齐家、治国、平天下属于用世的内容。三鼎装载的东西越多,说明人的成就越高,最高的成就是三鼎满载,称为“三不朽”。“三不朽”的说法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立德、立功、立言,就不会被后人忘记,这就叫“三不朽”。而“三不朽”的顺序是先立德,后立功,再立言。如何才能做到“三不朽”呢?古人认为需要从修身、用世、治学三方面下功夫,其中立德与修身有关,立功与用世有关,立言与治学有关。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到“三不朽”的人不多,由于道佛两家不强调用世,因此难以谈得上立功。站在儒家的立场来看,明清两代能够称得上“三不朽”的,只有明朝的王阳明和清朝的曾国藩。人生三鼎把八目归结为三个核心,请看这个三鼎图,三个鼎排列成为一个三角形,其中修身鼎在左下角,表示修身是基础;用世鼎在顶端,表示用世处在人生的高峰;治学鼎在右下角,表示治学是修身的延伸。这种排法反映了儒家的价值观和先秦儒家学说的次第:以修身为本,通过修身把治学、用世结合起来,目的是要建功立业。这个三鼎图的出现,改变了《大学》八目原有的直线递进序列:先治学,再修身,后用世,而是可以相互为用。例如,治学一方面可以作用于修身,另一方面可以作用于用世;反过来看,修身也可以作用于治学,用世也可以作用于治学。三鼎图给当代人的提示是:当一个鼎出了问题后,除了可以从这个鼎本身进行调整外,还可以通过其他两个鼎来调节。例如当我们在事业上遇到瓶颈的时候,可以通过强化修身或加强学习来突破困境。以上内容就是对《大学》核心的三层次理解,这三个层次是从点到线再到面。内求修身是一个点,内圣外王是两个点,然后连成一条线,人生三鼎是三个点连成一个三角形,成了一个面。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三个层次的背后是中华古典整体观。说到这里,我们就把讲座的前一部分内容谈完了,在谈后一部分,就是《大学》的心法和应用之前,咱们先下课休息一下。(老平

2011-11-3)

第二篇:诚意——儒家经典《大学》读后感600字

诚意——儒家经典《大学》读后感600字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诚意——儒家经典《大学》读后感600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诚意——儒家经典《大学》读后感600字1

他以为,艺术作品附属于一个总体,艺术家应该从团体实际出发在联合如今的天下环境,丹纳进一步提出,把种族、环境和时代作为艺术的三种根本要素。所谓种族,是指一个民族在生理学和遗传学意义上所固有的性格、气质、看法和智力等方面的文化倾向。这种倾向是一个民族的先天天性和最稳固的原始特性,少少受环境的迁移和时代变革的影响而变革。红岩读后感1000字 所谓环境,包罗自然环境和人类环境。前者指物质环境,包罗种族生活的天文地位和睦候状况等自然条件;后者指民俗习惯和精力气候,此中包罗政治、战争及民族性格和生活情趣等整个社会文化气氛。他看来,种族是艺术的“内部的精华”,而环境则是艺术的“外部影响”。而时代则是内部主源在下“外部影响“。在丹纳的体系中,人类一开始,在环境的一定推进下,经过工夫的作用,规划艺术特点,艺术风格等等,当这些到达一定的程度,则构成了地区行的艺术,好比说:中国和欧洲的差别,开始是因为环境和种族的截然相反,到达一定程度,构成了两种截然差别的文化。艺术哲学 读后感

我以为这本书的最大代价在于,它把艺术史研讨与美学研讨联合为一体,提供了在以后搞艺术的详细实际环境,而不是像普通哲学一样的广泛纪律。

艺术也是一个构成,发展,繁荣,衰落的过程,建筑计划应该跟当地的文化,环境,时代,种族,信仰,资金,技术,形体的大小等互相吻合,到达一种无机的团体,这才叫艺术美。

艺术也是一个构成,发展,繁荣,衰落的过程,建筑计划应该跟当地的文化,环境,时代,种族,信仰,资金,技术,形体的大小等互相吻合,到达一种无机的团体,这才叫艺术美。艺术哲学 读后感

他还提出了怎样鉴定艺术作品的的代价,艺术作品再现种族、环境和时代特性的程度及结果。一共有三条:特性的紧张程度;特性的无益程度;结果的集中程度。

诚意——儒家经典《大学》读后感600字2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指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这章内容是围绕“诚意”二字展开的。大学“三纲八条”中第三条就是“意诚”,所以本章就用“所谓诚其意者”开头,接着自然而然就有了后面的文字,行文的方法依然是举例说明什么是意诚。毋其欺、恶恶臭好好色、慎独等都是为了解释诚意服务的。文中又一次用列举事的方法来对小人与君子加以区别。

学习该章要琢磨“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这句话的内涵。这句话是说一个人的外在表现是由内心意念所控制的,或者说内心意念总能表现出来,因此君子都注重慎独,慎独是君子诚意的表现方式,简单说就是心里没有“妄念”,有了“妄念”一定会通过自己言行表现出来。

人在群居的时很容易受到约束,一些人内心所想与自己的行为常是不一致的,因惧怕“十目所视,十指所指”,于是不得不做些“违心”之事,这是小人而非君子的表现,所以君子能够做到慎独。即使独居独处也能严格要求自己,因其内心本就没有“妄念”,这才是诚其意的内在含义。

本章的总的思路是,要想明德,先要致知,要想致知必先格物,格物之先须要诚意。或者说能静下心来琢磨事物运行之道理的大前提是心无妄念,即意诚。意不诚者什么事也做不成,这在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具体实例了。

诚意——儒家经典《大学》读后感600字3

初次看《怪兽电力公司》的时候,我就被它的画面所折服,我实在无法想象这是20xx年的作品,一个电脑没有普及,硬件配置极低,技术并不先进的年代。

《怪兽大学》是《怪兽电力公司》的前传,毛怪苏利文和大眼仔麦克是怪兽电力公司的传奇组合,但却没人知道他们的奋斗史。

故事里,麦克是一个学习极好,被人们称为大眼仔的独眼怪。而苏利文呢,他是一个有着优良血统的怪兽。

在OK社这个小团队里,麦克凭借宽广的知识面和乐观向上的态度,运筹帷幄,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挖掘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将所有人拧成一股绳,斩关夺隘,最终杀到惊吓杯总决赛。他可爱的外表决定了他从生下来就不可能是一个惊吓专员,无论他再怎么努力,但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领导者,他可以调动团队,激励团队,拉近团队,指引团队向着一个方向前进,获得胜利。苏利文是一个实践者,他不愿意花时间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他不会把事情搞砸,他能够通过自身的先天优势把工作做完整,但他不会费心力思考、不可能创造性地完成工作。老唐、泰瑞、泰锐、史乖宝、阿拱,他们也有梦想,他们踏实肯干,但他们缺少一个领导者,给他们提供方案,指引方向。他们习惯了OK社没头苍蝇般无忧无虑的懒散日子,但经过一番砺练,在夺旗比赛中,他们也开窍了,在充分理解了规则的基础上,兵行险招,夺得胜利。

上帝是公平的,他创造了世界,就要给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安排守护者。各行各业都需要专业的人才来维持它的稳定运转,来保持社会的平衡。每个人的角色不同,但对于眼前的工作岗位却是不可缺少的,对于世界的意义也是同等重要的。

诚意——儒家经典《大学》读后感600字4

我今天读了一本书,名字叫做《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我认为,这本书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帮助,它可以教会我们坚强、学会忍受……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下这本书吧!

这本书里讲的是一个小孩成长的历程。这个小孩子就是我们的——小阿廖沙。小阿廖沙从小就开始接触小市民那种恶习,不过,可以看出,小阿廖沙非常讨厌这种小市民风气。小市民最喜欢吵架、给别人制造丑闻。而且,小市民还非常自私,自私一点儿也就算了,可是,他们不仅自私,而且,他们还保守、贪婪!不过还好的是小阿廖沙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可是,小阿廖沙生活在这些人当中时常感到郁闷、处处感到压抑。

在《在人间》里,小阿廖沙接触了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厨师——斯穆雷、码头装卸工人、洗衣女工——纳塔莉娅、格里戈里……这些好人告诉了小阿廖沙这个社会有多么好,不过,也告诉他这个社会有多险恶……很多有益于小阿廖沙以后到社会上闯荡的一些忠告。其实,有时候,坏人也可以告诉我们很多道理,比如:这个世界上不是你想像的那么容易,并不是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世界,知道吗?……所以,我觉得,坏人有时候也会帮我们的大忙呢!

在那个连看书、读书都认为是“歪门邪道”的小市民圈子里,小阿廖沙为了读到一本书,受尽了屈辱,他年纪小小,就要出去打工,打工的那个老板也属于小市民圈子里的人,也认为读书是一种耻辱,所以,一当他发现小阿廖沙晚上做完事之后在看书,便把小阿廖沙呵斥了一顿,并再也不让小阿廖沙在他家看书了。小阿廖沙只好做罢了。不过,小阿廖沙为看书受到的苦是非常多的,比如说:什么打骂呀;什么用鞭子抽呀,都不在话下。甚至可以说,小阿廖沙什么苦他都受过,什么累他都“享受”过。他还只个跟我们一样的小孩子呀!

我很敬佩小阿廖沙,因为,为了看书,他可以不顾一切的克服困难。为了自己的梦想,他受尽了屈辱!我敬佩他的不仅仅是这些,还有他的坚强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诚意——儒家经典《大学》读后感600字5

在人的一生中,也许能准确辨认自己的方向的人是最可贵的。

他,从童年起就四处流浪,但他却酷爱读书,勤奋自学。16岁那年,他来到喀山,想上大学进修,结果却在贫民窟和伏尔加河码头上完成了自己的社会大学。在此期间,他与许多进步的组织和青少年团体接触,参与了一些革命工作,开始接受社会主义思想。他,就是高尔基,这本书是《我的大学》。

没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以为《我的大学》写的是高尔基的大学生活,没想到是社会大学,好奇使我读了下去。读着读着,我被他感动,在社会这所大学里所学并非像真正的大学里那样有条理,有规律,尽管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有这样和那样的毛病或罪过,但他们相处还是愉快轻松的,因为他们生活得简单、直接和平实。平凡的劳动者是世界中的英雄,高尔基理解社会底层人的生活,并不断阅读各种书籍,利用打工的空隙时间看书。读着读着,我愈发佩服他,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世界里,他了解了他人的思想,他的古板与社会小人物的放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高尔基没有受他们感染,仍有自己独到的想法,能正确认识自己,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能在黑暗中寻找到自己应该走的方向,而且能理性地看待。

在今天,家家条件都很好的今天,我们反而不会珍惜学习知识,反而没有渴望汲取知识的动力了,难道不可悲吗?现实生活告诫我们:我们必须学会生存,并自食其力地生存!高尔基一次次接受革命正义的洗礼,见到形形色色的人,但并不会被一些行为不正的人所引带,我们呢?可以做到吗?扪心自问,在这繁乱的社会中,有几人能辨清哪是好,哪是坏,哪是真,哪是假,又能不迷乱呢?很少。所以,社会的进步,不完全靠经济发达,更是人们的素养。

在人生中,人的心里要有一颗启明星,让我们认清方向。

诚意——儒家经典《大学》读后感600字6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通过对自己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生活和命运的回顾,展现了世纪之交广阔时代背景下一代人的成长历程。

在我读的书目里,我最喜欢的就是《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本书。读完了这本书的第一部分《童年》,我不禁泪流满面,读完了这本书的第二部分《在人间》,我又为旧俄国的黑暗制度而气愤,读完了第三部分《我的大学》,我被主人公在社会大学锻炼的精神所深深打动。

这本书讲主人公阿廖沙小时候父亲病故,9岁时跟母亲来到外祖父家,亲眼看见毒打儿童等令人作呕的丑事。但是外祖母却给他讲了许多故事,他被外祖母的故事所吸引,因此对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十一岁时由于外祖父家业破败,无法养育他,他便到社会上打工,独立生活。

在十六岁那年,阿廖沙获得了自由。他一直想上大学,可是那时的大学对穷苦学生关着大门的。终于,有一个“特别大学”—专门收留穷苦学生的学校向阿廖沙敞开了大门,阿廖沙终于开始了新的生活。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在生活上,阿廖沙和我比真的是差得太远了,我从小就有父母的关心,可是我却总说自己父母如何如何不如别人。在学习上,我时不时嫌学习闷啊,烦啊,一点也不主动,小阿廖沙把学习当成乐趣,而我却把学习当成了自己的负担。

小阿廖沙的生活是艰难的,可是文学给他带来了希望,他的生活在自己的勤奋努力下逐渐走向光明。我的生活如此轻松,那么我就更应该向阿廖沙一样去好好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将来建设祖国的明天贡献力量。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一书像明灯,像丰碑,闪烁心头;像多彩的阳光,伴我踏向繁花似锦的征程。

诚意——儒家经典《大学》读后感600字7

1.这几天通过学习容易老师的《干部是逼出来的》讲座,受益很多,其中容易老师讲到:“正确的路线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没有得力的干部,再好的机会、产品、市场乃至商业模式,都是妄想!干部从哪来?干部是逼出来的!不仅军队的干部是逼出来的,企业的干部更是逼出来的。这是一套历经时间和实践检验的系统方法!逼出干部的高效率!逼出干部的潜能力!逼得干部不断成长!逼出干部的领导力!逼出干部 的行动力!逼得团队不断成熟!逼出干部的责任心!逼出干部的职业感!逼得企业不断成功!我们民营企业最大的痛苦是什么?就是战略目标制定了,相应的人力资源目标也制定了,却培养不出想要的干部队伍。而容老师的课程帮我们解决了问题。对于企业管理,我有的时候心软,怕他们恨我。但今天容老师一点拨,我觉得他恨我可能是暂时的,等他成功的那一天,他会感谢我。所以,我一定要用到我的企业里面,把人用好

2.部门发了一本书《危机管理》(电子版),要求所有人员阅读并提交读后感,我粗略翻了一遍感觉书很一般,正如书的作者名字“平川”一样,平平淡淡的将一些案例串在一起,没有新意,我就当看故事一样翻了部分案例,多了一些日后吹牛的故事,但也学到了一些知识。这两年,受前一任领导影响(准确说,一开始更多的是领导要求),我也买了、借了不少书,其中前任领导更推荐了几本很好的书,我也逐渐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但一直没有写读后感的习惯,希望能通过这次让我日后养成写读后感的习惯。

诚意——儒家经典《大学》读后感600字8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此章文本依然很短,但仅从文本内容看似乎和《大学》前几章所讲的内容没有联系。听讼,是审理案子的意思,审理案子与大人的学习又有什么关系?

刚开始读了几遍原文总是不能理解这段文本的意思,后来发现是没有联系前文进行读的原因。数次读后才明白要想理清这章内容就必须抓住“本”这个关键字。联系开篇第一章中的这句“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再读本章“大畏民志,此为知本。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就明白了这章的意思了。还要注意“知本”与“知之至”的关系。“知之至”中的之是到达的意思。“大畏民志,此为知本”是这章的思想核心。

任何现象的背后都有本质,现象与本质就是“本与末”的关系。读本章一定要明白大学的内容,即“明德”,再结合小学的内容即“做事”,就会明白这章文本的意义了。简单说格物的实质就是知“本”,知“本”后方能明“末”,“末”就是小学中的“事”,“德”就是大学中讲的“本”。再读“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就知道这句话的含义了,审理案件的目的就是不让类似案件再次发生。听讼是“末”而必也使无讼才是“本”。

读经典要反复的琢磨,仔细推敲,才能理解文本的内容。每一段话或者说每一个字都要联系全文进行读才能理解此文本的含义,千万不能孤立地看某一段的文字,这样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甚至曲解文本的内容。

不同版本该部分的内容不完全相同,有的版本有最后一句(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有的版本没有最后一句,我个人认为有最后一句阅读起来可能更为通畅一些。

诚意——儒家经典《大学》读后感600字9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秩序失衡,人心秩序也失去依托。在战乱纷争的时代,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奔走于各国之间,推行自己的理想。韩非子,作为韩国诸公子之一,看到韩国在战争中屡次败北,面临被秦亡国的危险,多次上书韩王变法图强,但均未被采纳,因而只有退而著书述志。

在《韩非子》中,他作《孤愤》、《说难》等五十五篇,洋洋洒洒十万余言,表明了他依法治国,重视耕战的主张,阐述了变法的重要性和其治国理论阅读《韩非子》一书,给我最主观的感受是其中的“阴冷”。似乎朝野中的`一切都是针锋相对,不争个你死我活决不罢休:先看君主,虽然手握大权,身居高位,可因为担心身边的人谋权篡位,只得把自己的一切好恶都深藏起来,终日戴着“面具”示人,惶惶不得安宁。这样的君主看似风光无限,可实则怎一个“累”字了得。再论人臣,似乎都是乱臣贼子,心怀鬼胎,对权力地位虎视眈眈,处心积虑想钻君主的空子以图私利。

人臣之间自然更加“玄妙”,充斥着政治阴谋、离间术,人人自危,仿佛一不小心就会遭奸人陷害,蒙冤而死。这些阅读文本后直接的感受,与韩非子把其政治学理论建立在“人性好利论”前提上关系甚密。韩非曾说:“人情莫不出其死力以致其所欲;而好恶者,上之所制也,民者好利禄而恶刑罚。

上掌好以驭民力,事实不宜失矣。”(《韩非子。制分》)虽然师承荀子,但在“人性恶”上,韩非子的观点明显更进老师一筹。“荀子谓人之性恶而可以为善”,而韩非子“认定人之性恶而无为善之可能”在他看来,人都是自私自利的,不仅在君臣间是一种赤裸裸的利害交易关系,即使在父子、夫妻间也存在着算计之心,利益之虑。

如他说:“父母之于子女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故父母之于子女也,犹用计算之心相待也,而况无父子之泽乎?”

诚意——儒家经典《大学》读后感600字10

我们的童年生活是五彩缤纷的;我们的童年生活是幸福而又充满自由的;我们的童年生活是有父母的呵护、老师的教导、同学的友好而组成的,因此我们的童年生活是令人难忘的。

可不是每个人的童年生活都像我们一样绚丽多彩,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就没有我们这么幸运。他三岁丧父和母亲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在别人的冷嘲热讽下他没有放弃,没有抱怨,更没有悲伤,而是怀着一颗积极进取的心在奋勇前进。不堪入口,不能吃的食物,他也高高兴兴的吃下去;穿着破烂的衣服,他仍然高高兴兴地去上学。他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了三年级,就永远地离开了学校课堂。十岁时高尔基的母亲也去世了,他变成了一个孤儿,可是他并没有自暴自弃,继续努力着,奋斗着;他也没有逃避这种生活;而是来到“人间”去自谋生计。好像命运特别喜欢捉弄他,在生活的路上他遇到了许多坎坷、挫折和无奈,而他却能在那种环境中,利用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走向成功。原来想上大学的他没有如愿,却在“社会大学”里学到了许多著名大学所学不到的知识。开拓了视野,提高了觉悟,终于成长为一个知识分子。在生活中,多数的人面对歧路会选择望而止步,高尔基却告诉我们,你只有勇往直前才会得到成功的喜悦。

是啊,司马迁就是凭着在逆境中搏一搏的精神才写下了《史记》而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从小遭人嘲讽、斥责的爱因斯坦就是能在逆境中坚持,所以长大后才被誉为科学界的天才。

读了这本书我的感想是: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既有平原又有险滩。在学习中也没有常胜第一,但是我们只要有足够的拼劲,信心,在逆境中能坦然面对困难,成功之路近在咫尺!

诚意——儒家经典《大学》读后感600字11

三四年级的时候便买了高尔基的这本书—《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年纪原因吧当时觉得很深奥,看不懂,于是就扔在了一边。在老师的推荐下,初二的我再次翻开这本书便品出一番滋味。

整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苦难,醉汉、妓 女、小偷这样的词频繁地出现,各种各样的人情世故,各个阶层人民的生活,生动地出现在我面前。然而在书里近乎黑暗的生活中,发出一点点光亮的是亲情和书本。

虽然说,阿列克赛的童年生活在家人的纠纷当中,且经常挨外公的毒打,但还是有外婆微弱的力量庇护着。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在人间的部分:刚开始是去了外婆的妹妹家,后来在船上打工,接着又去了圣像作坊。已经不记得阿列克赛是怎样迷上书的了,只知道他向各种各样的人借书,用微薄的工资买书,然后又不顾挨打的可能看书,把好的句子抄在笔记本上,他躲在黑暗的角落里接着微弱的烛光如饥似渴地看书的情景总是在我脑海里浮现。就是在这种生活环境里,不睡觉也挤出时间看书,日子一天天过也会不觉地变得充实。就是这种对知识的渴望,以至于在生活中获得别人的欣赏,以至于后来他上大学之路。

书中至少也出现过上百个人物,每个人物都描写得十分特色,生动形象,让我想起《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文章中的人物描写。而外婆担任的则是活菩萨的形象:尽管外公脾气暴躁,常常打外婆,外婆依旧在外公晚年痴呆的时候尽心照顾,即使靠捡破烂为生也尽力养活自私懒惰的孙子……阿列克赛总是把善良可敬的人牢记在心中,像“好事情”、裁缝的妻子、“玛尔戈皇后”等等。

我想,社会是复杂的,要学会与各种各样的人相处,则其善者而从之,择不善者而改之。多一点时间看书,多一点时间思考,让自己能够在困境中前进摆脱困难,追求美好!

诚意——儒家经典《大学》读后感600字12

这个暑假,我读了高尔基的《我的大学》,深有感触的我,忍不住提笔写下了这篇读后感。

《童年》反映了高尔基童年时父亲不幸去世后,他在外祖母家里度过的艰苦的日子。他每天看到的是舅舅们为家产而争吵架,外祖父痛打儿童等一些丑恶的事情。但同时他也得到了外祖母的疼爱。外祖母经常给他讲故事,鼓励他将来多写文章,使他对文学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童年》里的这些故事在作者笔下写得非常深刻,感人。《在人间》则写了高尔基由于外祖父的破产而外出打工挣钱谋生的经历。他曾经在鞋店、轮船等许多地方做学徒,不得不忍受老板的讽刺和有钱人的责骂,过着非常沉重苦闷的生活。《我的大学》则讲述了16岁的高尔基梦想进大学读书,最终通过努力进入社会学习,受到了思想的启迪和教育,社会这所大学为他展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广阔世界,使他的思想境界越来越高。

读了这个三部曲,我深深的被高尔基小时侯因为读书而遭受的许多的耻辱、欺凌所震撼,还感受到了高尔基小时侯渴望读书、拼命读书的不懈精神。在这个记录高尔基童年和青少年生活的小说中,我体会到了高尔基对人们恶习的曾恨,对自由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正是由于对社会的强烈感受和对文学的热爱,他刻苦写作,终于成为了一名影响全世界的著名作家。我想:名人之所以被人所敬佩,是因为他们往往做出了常人做不到的成绩。对照自己优越的生活环境,我更应该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以高尔基为榜样,自加压力,奋勇拼搏,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诚意——儒家经典《大学》读后感600字13

周末,我和姐姐一起去电影院看了《怪物大学》。“大眼仔”在参观怪兽电力公司之后,下定决心要考进怪兽大学学习惊吓技能,将来成为一名著名的惊吓专员,让别人对它刮目相看。长大后,他如愿以偿考入了怪兽大学。在这段时间里还和毛怪互相仇恨,麦克为了证明自己是能成为出色的惊吓专员,闯下了大祸,被赶出麦克惊吓学院,不得已选择自己的死对头毛怪。在大赛的报名现场,他向院长保证,如果他输了,他就离开怪兽大学。同时院长也答应了他,如果他赢了,他和朋友能重回惊吓学院。在比赛的过程,苏利文和麦克渐渐地解开了心中的心结,成为了好朋友。

也许,只有互相宽容成为朋友,放下仇恨的自己一定与众不同。我也曾经和好朋友们就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为自己的利益不顾别人。记得有一次,我不小心打翻了同学的文具盒,笔、橡皮、直尺.....撒了一地,我赶紧把它一一拾起,并向她道歉,可她却在班上散步谣言,从此,我和她成了仇人。看了这部电影后,我真为我以前的做法后悔。

斤斤计较可使人互相争吵,宽容可人使成为朋友。

看完电影,我的脑海还不停地浮现出电影的情节:大眼仔四处遭白眼,受歧视,但它却没有自暴自弃,不辞辛劳,十分努力。虽然没有华丽的转变,但它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换做我们很多的人,面对这么多的磨难,早就会变得不自信,选择了放弃。还有长毛怪,它一直受到怪兽的尊重,但它为了帮助朋友大眼仔,在比赛中,表现得十分勇敢,不畏惧任何困难,不顾一切地向前冲,尽管他做了弊,但他这种十分讲义气,为了朋友无论是受到耻辱,身负重伤,也毫无怨言的品质,让我十分敬佩。

诚意——儒家经典《大学》读后感600字14

人生最大的财富是健康,如果为了其他,如名利、财富等,而失掉健康,是最大的悲哀。

财富、名利等其他,并不能带来快乐,并不能驱除内心的空虚、无聊,只有内心的富有,健康的身心,才能使你快乐。内心的平静,健康的身心,对外界的需求就越少,内心的富有像清泉、像明灯,不断滋润你的心田,照亮你的人生。

人作为动物,一半时海水,一半是火焰。但是我们大都是通过感受去生活的,一件事情的发生,影响你的并非事情本身,而是你对事情的看法。所以,在同样环境下生活的人,同样的事情却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我们究竟是怎样的,为前途担忧,为生活担忧,为得失担忧,忧虑充满了我们的生活,在忧虑中日子过了,匆匆,像轻烟,如薄雾。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在短暂的生命里,人们却是多么可悲,每天清早醒来,昨日一去不返,在忙忙碌碌中,今日,转眼即逝,在混沌中日复一日,有天开始老去,白发苍苍,手无缚鸡之力,人老体衰,空有千里之志。

匆匆,在我们即将就死时,问问内心,这一生有多少后悔?如果是这样,那么人生中转眼即逝的感受,又是多么短暂,可是有些事对我们确实影响至深,以至于我们很多时候,忧心忡忡,有时候想,为什么会这样忧虑,是事情本身的影响,还是在内心深处有着太多牵牵绊绊,为钱、为名、为利、为欲望,得失在心中,蒙蔽了内心的双眼,我们又何曾有心情去看看美丽的夜空,去保护给予我们生命的大自然。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他来寻找光明。我们失掉的光明在哪里?是在内心罢。心灵,是幸福的源泉;健康的体魄,是快乐的载体。如果,失掉了健康,那么其他的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们是这样的,用道理为自己在犯错后悔时,寻找借口,寻找安慰,推卸责任。而生活中却是明知故犯,为欲望,经不起诱惑,是我们的本性贪婪自私吗?我们,人究竟是怎样的?为了我们生存的大自然,我们能否负起责任!为了和我们一样有权利在地球上生存的其他物种,我们能否负起责任!

诚意——儒家经典《大学》读后感600字15

在暑假期间,妈妈在网上给我买了好多书,当快递送到,我打开包装纸,第一眼就看见了《我的大学》。我对这本书充满了好奇:这会是一本怎样的书呢?为什么要叫我的大学呢?带着疑问,我很期待地翻开书。

本书的是马克西姆·高尔基。他是前苏联的作家,诗人,评论家,政论家,学者。1868年出生于俄罗斯,1936年在莫斯科去世。代表作有《母亲》《童年》《我的大学》……《在人间》《童年》《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

本书的主人公是阿辽什卡。经过阿辽什卡的不懈努力,他终于来到了梦寐以求的大学,可是他的“大学”却与今天这个和平社会的大学截然不同。

阿辽什卡遭受了许多生活上的磨难,他没有在课堂里学知识,而是在“社会大学”中成长起来的。他在贫民窟和社会最底层的人生活在一起,他要在面包房和码头打工。生活上的重压让16岁的阿辽什卡没有喘息的余地。但是它通过与社会上那些思想进步、人格高尚的人接触而学习跟好的东西,从不舍弃读书的机会,一点一点地用知识来武装自己的身心。我认为我们要向他学习,珍惜学习的机会,认真学习。

阿辽什卡对周围形形色色的人都有着理智清晰的判断。我们也要像阿辽什卡一样,要看清身边人的本性,也要谨慎交朋友,与志同道合的人为伍。阿辽什卡热爱读书、思想独立,我也要在课余时间多读书,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正如高尔基所说:“青年是一种正在不断成长,不断上升的力量,他们的使命,是根据历史的逻辑来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条件。”

第三篇:我读儒家经典之大学

我读儒家经典之大学

四书里面我最晚通读的就是大学了,虽然以前也经常把修齐治平和三纲八目挂在嘴边,但是真的完整的通读完这1700余字而且仔细的分析理解,是在我读过其核心后片断后的5年后,在我买到那本书放在枕边后的3年后,但是我最后斟字酌句的细读看的还是在电脑里的电子版PDF格式的。前前后后历时将近八年时间。这次读完之后总想写点读书的心得体会,一般的读书都会写点东西,尤其是读了名气大的著作,写出来的东西即使不见的多么深刻,至少还可以炫耀一番吧。我以前读论语、孟子、左传还有很多的书籍,总可以信手拿来写点东西,感觉不愧花了的那些阅读时间,但是这次阅读了大学,我却久久没有敢写,因为我觉得太难写,难在这区区1700多字是一个完整缜密的逻辑系统,不是可以随便抽点东西出来去用,不是可以去“管中窥豹”的,要说出来就得告诉人们一个整体,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一万五千余字的论语,几乎每句都可以独立成章,我们在使用的时候也可以独立使用他。用形象通俗的例子说,论语的章句算作树木与禾苗,那么他们都是相对独立的,可以被我们单株的移栽到我们的心里,在我们的心里成长,为我们遮荫或者开花结果,而对于大学来说似乎就是一个长成的树木被制作成的一个家具物件,单独拆解拿出来只能是打仗的棍棒和烧火的劈柴,而作为一个系统他就是一个能让我们登攀的梯子,供我们休憩的一个几案。我虽然粗浅的读过一些哲学思想类的文字,但是也不过是有幸拣到“海边美丽贝壳的孩子”要叙说出大海的蔚蓝壮阔惊涛骇浪的壮观让大家感受到他的伟大也很难。就大学而言,我粗浅的尽我今日所能,简单的说下我透过先人的这些文字所能够理解到的东西,并且保留部分观点有待进一步完善的余地。

大学相传作者为孔子学生曾参,就是临终前换席子的那个人,文章最初被收入礼记,在南宋被程朱推崇而独立成书,并列为科举取士必读科目,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称为四书。还有其他一些观点认为该书应该是汉代儒生所作,但因为时间久了都没有有力的考证。该文章总计1700余字,其中被称为经的部分是独立的逻辑论述,被称为传的部分是引用其他人的语言作为注和佐证的。其实对于有自己独立逻辑思维能力和历史资料辨识的人而言,直接读经就可以。

章开篇就是“三纲”,告诉大家大学的骨架: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彰显自己明德,明德就是可以给世人看到的品德和德行,就是对于国家社会有益的那些,这个明德随着社会大背景的不同会有点差别,在社会动荡的时候甚至还会出现大的偏差,那就需要自己去把握好了,明了不该的明德,反而会适得其反。可以彰显的品德究竟是什么?我们最古老的哲学书籍《易经》里面给出了两个,一个是自强不息,一个是厚德载物,这两个应该都是极限。因为做到如天空的太阳般永不停息,排除一且困难永恒的带给时间万物光明和温暖。要做到像大地一般宽广的胸怀能承载容纳万物,如水般将自己有限的生命润泽万物生机盎然。这就是我们的先人们的道德观,也是经历了岁月变迁而留下来的可以看到的品德,我认为这就是可以彰显的品德,可以明的“明德”。那么究竟哪些品德是可以彰显宣扬的品德呢,这里用我们最熟悉的道德标杆雷锋同志作一个例子,我从小接受的正统的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教育,我们的党和天安门一直是我心中神圣的代表,雷锋在我的心里一直当作学习的榜样,他刻苦学习不畏强暴的勇敢,助人为乐的善举等等,我想很多人也都会自觉和不自觉的去学习。至于后来宣传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和“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我觉得不太舒服。也许是我那时候的思想觉悟还比较低,不能理解雷锋同志伟大的思想。后来随着工作学习经历的增加,慢慢的去思考这些问题,后来发现雷锋同志和我们古代人倡导的君子其实很相似,一个人只要自己克服困难,做好了该做好的事情(社会分工的职业),那么这个本身就是为人民服了,因为你的职业就是直接或间接为人民服务的,至于做好本职工作之外的时候恰巧遇到需要帮助的人,去伸手相助,也是一个君子应有的道义责任。最近几年关于雷锋生前有手表等贵重(在那个年代叫奢侈品)物品、帮助他人的事件都有照片和日记的记录等等的报道(很多人称为揭秘),让很多人不舒服,似乎这个不是标杆而是路障的东西终于倒下了!那么我们来看看这些揭密,那个年代里手表是稀罕物件,但是雷锋希望能够拥有一块手表方便工作和学习或者提高生活档次总可以吧,通过自己的节俭的生活,积攒点钱买一块手表,不算为过吧?至于作了好事写进日记,也应

儒家经典四书之大学

Page 1 of 7 该很正常,因为我也有写日记的习惯,把自己在工作学习中的心得体会甚至是消极的迷惑彷徨等等,记录下来为了使自己反思和进步。人都有一个弱点,就是在没有信心的时候怀疑自己的价值和奋斗目标,但是如果自己经常回望自己曾经对某人帮助过,曾经做过对社会有价值的一些经历,就会鼓舞自己温暖自己,我想雷锋的日记记录了一些帮助他人的事迹,也是基于这个作用,做过的善事我们用它来温暖自己的内心而不是拿出来炫耀不应该受到指责。而且在今天人际关系紧张的情况下,人与人之间信任度变差的今天我们帮助了他人,完全可以留个姓名,交个朋友,难道不可以吗?至于雷锋的照片,那是后来因为宣传的需要的补拍的一部分。我解释完这三部分的意思就是说,可以彰显的道德是哪些,我们需要知道,知道了就会减少内心的纠结。明德就是可以被大家看到,能够去学习的品德,至于那些希望有更多“揭秘”来打倒道德标尺的人群,也许是受的欺骗太多了,暂时看不到希望,那么就该进入下面的环节—亲民。亲民按照很多书籍的解释都认为应该是“新民”,就是教导引导人们努力求新,我觉得如果理解为亲近和善待民众的意思也可以。因为在很多时候,民众很难教育引导,如果有了亲近和亲和,那么教育和引导大家求新求变就会好些。有了前面的对自己明德对民众的亲或新,就告诉了我们该做什么,那么如何做呢?要止于至善。为什么要去不断的做呢,因为这是大学,是立志于报国的人应该学习的,也是一个大学问者应该承担的责任。到了至善可以停下,发现至善了吗,没发现那就继续作,要么做到至善,要么在继续作的过程中。这一点和“上帝给了我们黑色眼睛,让我们在黑夜里寻找光明”,那么岂不是人生是一场没有希望的悲剧了?肯定不是,在知道了没有尽头后仍然不放弃的去做,那么就会收获一个积极乐观行程之后的成功。知道了止在哪里,在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中,这个时候就会“知止而后定,定而后有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有所得”在有了这个开始之后,就会有一个结果了。知道了这个先后顺序,就接近于闻道了。

下面就详细的说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就是“八目”:明明德的最高境界就是彰显明德于天下了,过去这个天下说的是大周王朝,国家指的是自己分封的诸侯国,国小而天下大。要品德闻名于天下就的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如果所有的国家都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那么天下也就太平了。那么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使自己的家庭和睦,要使自己的家庭和睦就得从自己做起,把自己完善好。如何完善自己呢?需要正心诚意格物致知。我们新中国成立后读书的人,很少有人读过大学里的“八目”,但是在我们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上应该能有类似的作用,就是把自己的人生志向和国家人民实现统一,所以八目之“正心诚意”,大家好理解。儒家把这些条目步步为营的单列出来,要求大家逐一去巩固“欲修其身者,先正其身。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些繁琐的句子很多人很反感,为什么不直接说主题?主题就是格物致知。格物很多书上解释为,割除物欲,这个应该有一定的道理,因为一人一组织最后腐败堕落全在物质财富的拥有和贪占上,那么一个人割除物欲就可以致知吗?按照所有宗教的要求都是需要这样一个悟道和修炼的阶段,所以就有“存天理灭人欲”的话流传和被人使用,按照这个理解,大学的极致就是培养我们成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了,最终为共产主义事业奉献一切。格物致知我个人一直有这样理解,作为正心诚意的延伸和“三纲八目”的最顶端,它应该是大学的核心部分,就像一把刀,“格物致知”应该是它的尖刃,是我们所有学习大学之道,要实现自己“修齐治平”伟大理想的切入点,应该有一个武器。这个武器应该就是在改造和利用自然,获取生活和发展的物质资源的能力,有了这个能力就能积极改善人们的生活,积累物质财富,使人们可以抵御洪水猛兽的袭击,实现国民的幸福生活。所以我个人直觉,格物致知,应该就是通过我们对自然的物质资源(不是今天理化课上的物质,指广义的和意识对应的物质)分类认识了解,只有分类了了解了,就可以达到致知,我们看看现代的动植物门纲目科属的分类和特征,还有《本草纲目》里的记载,看过了门捷列夫完善的元素周期表,我们就会明白,我们对于自然万物的分类和了解对于我们利用自然是有多大的帮助,这应该是大学的终极。通过格物,最后达到致知,就是通过对自然万物的学习了解,最后达到了“知”这个境界,就类似我们今天的大学生可以离开学校进入生产实践了。后面的话印证了这个意思,“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后面接着说,从天子到庶人,都是以修身为本,平天下为末,本末倒置的一定不可以实现。该在基础阶段积累的东西如果没有做扎实,而只在末端来堆积,成功地没有。明白到此就算知道了大学。

再往后就是朱熹认为原文丢失而增补的那段话“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这段话主要讲格物致知,通过他的讲述,我们似乎可以得到一些如何去激发我们的内心的潜质去获得对自然万物的认知的过程和方法。对于朱熹这个人,很多人不喜欢他,因为我们人有一个劣性,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人,总是不自觉地排斥他的言论,所以我认为关于这段如何学习的论述,很少有人仔细的理解他和运用它。不过呢,如果朱熹本人,不是把大部分时间花费在经典的编辑上,而是按照大学的要求去“格物致知”,在自然科学领域里有点贡献,估计会引导和激发不少的的自然科学家在他身后涌现,那么我们国家也不会在自然科学领域落后世界那么远了。相对而言,欧洲人在“格物致知”方面要比我们作的好多了,把物体精细研究在生物体内发现了细胞,非生命体深入研究发现了分子和原子;生物体系构建了门纲目科属种的分类和宗亲关系,原子级的物质构架组成了元素家族表。这个格物致知的进步和成就非常了得,本来对于自然万物的分格排序和认识是三纲八目的基础,在基础上谁做的更深入更精细就决定了他不可能被撼动的地位,因为三纲八目的其他的所有步骤都是针对人的,而人的易变化、不可轻易再现性导致了其他步骤出现差错的几率非常大。而格物致知的对象是自然万物,自然万物的认识和掌控是可以重复再现的,一旦掌握了它就是个人终生组织全体可以掌控的资源,在没有被更精细更深入的掌控出现之前,没有人可以超越他的进程。所以在今天我们依然在工业革命巨大推动和惯性影响下的现代历史中,物理化学和生物解剖学领先的欧洲以及他的后裔们的国家群体拥有经济和文化上的优势,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再往后就是“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诚意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怎样才能不欺骗自己呢,厌恶腐臭喜欢美丽,就这么简单。然后自己内心心安理得(认同和坚持自己的好恶观点),故君子必然会谨慎的对待自己(因为观念引领的行为取向)。这里告诉大家诚意就是不要掩饰自己的好恶,喜欢真善美厌恶假丑恶,但是因为环境(人文的自然的)不同,对待具体事物的好恶难免有不同,但是君子应该保持自己独立的观念点并且保留自己进一步探求的空间,而不是人云亦云或者虚伪掩饰。很多学者把这慎独解释为:自己独处时也严格要求自己,那么很容易使经典成为约束和规整人的绳索,我一致认为经典应该是拯救和引领我们到达光明之路泉水和明灯,带给我们快乐使我们自觉自愿的接受的。而不是拿来攻击和伤害他人。要求他人独处时的事情,怎么办到?是东厂西厂的特务机关的强化还是今天的办公室甚至洗手间装满摄像头?慎独,要求个体恪守规则还是要求个体自己保持独立更好?

再后来就是对小人的一个描述,我们可以看看小人如何,“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喜欢表现,表里不一,但是稍微了解这两类人的人很容易就能看透他的肺肝,但是自古以来总是会有那么多小人喜欢表演。而且表演的境界也有层次,最高层次的甚至到了“玄之又玄”的表演之妙门者也不乏其人。比如在很大的范围内喜欢标榜自己无德无才无耻而赢得自己“不虚伪”的行径竟然有很大市场,就说明了很多人进入了表演之妙门。有自己的内心的诚,自然就会流露于外,无需刻意去做,君子保持自己的坚持和个性就好,人的贪馋懒都会有的知道自我约束就好而不要无耻的去炫耀。

后面借用曾子的话再次强调,人都是生活在社会中,有大量的手指在点评,有众多的眼睛在看着你,可以说严密到无孔不入,因此想靠欺骗的手段出来混利益和剽声誉是不可能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实发生在过去,但是因为我们人有宽恕和容忍的习惯(其实也可以说是恶习也可以说是品德)往往不到问题严重积累到一定程度,那些手和眼从来不出现,等到出现了,绝没有挽回的可能,往往是摧腐拉朽的激烈,事主不仅破财丢命甚至殃及子孙后代和邻人亲属,那种攻击力足以摧毁任何组织和个人,这个惨烈的例证在我们的历史实践中反复的上演。但是我们民众普遍的患有失忆症,怀利而不怀刑。所以先人教导我们说物质的财富可以改善居所,品德可以温暖心灵,内心充实就会身体安泰,那种物质生活

儒家经典四书之大学

Page 3 of 7 充裕,精神生活顺畅的生活难道不是我们每个人都向往的吗,其实很简单啊,我们君子做到诚意就好了。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

下面的就是引用了《诗经》《尚书》里面的一些句子,因为在春秋那个时代,诗经和尚书是历史遗存的文化,是那个时代的经典,在当时社会里就具有权威性。一般的论述性的文字都是会引用具体例证或者某人语录和经典语句来做强化和论据,这就像我们去某处探险,在曲折的道路上留下一些路标以备后人能够识别,这个路标有天然存在的树木山石(具体例证)也可以是我们随身携带的旗帜灯具(名言或经典语句)。在具体例证中,如果是采用知名的历史事件,当该事件存在争议或者不同的理解时,往往会使后来的读者或者寻路者产生疑惑,类似某人曾在绝路或死路途中见过的东西一样,使他们对我们引领的路径产生疑惑。所以在论述中使用例证,一定要做到取之天然(就是鲜活的大家熟知的没有污染的例证),那些存在歧义的有争议的,在没有正本清源之前应慎用,以避免这些本来是用来强化的例证反而对总体目标的指引产生负面影响。原文后面有很多只言片语的引用,在当时《诗经》《尚书》可以作为高台教化的引用,诗经中描述的事情和生活方式也许大家都耳熟能详和倍感亲切,尚书里的故事大家依旧在口口相传,但对于不同文化积淀和生活环境的人而言,这些本来用于指引大家路标的指示性句子和例证,恰恰不是溪流或水泽中的颗颗石块,可以使我们闪点跳跃过去,而是和那些无耻的欺骗性说教一起沉积风化成了灰尘,污浊了氛围,影响了大家看清目标。唐尧、颛顼、虞舜、大禹、文王、周公、祝融、比干、皋陶本来鲜活的英雄人物形象,在今天的眼里都已经退化为一个个干涩抽象的符号了。干涩成为脸谱化的东西,徒有鲜花绿草的颜色,没有的芬芳馥郁的味道,即使其中不乏仁人君子,但是因为没有鲜活的生命力,最终被人们连同历代统治者一起丢到垃圾堆里去了。如果有时间有机会我们把那些断句残篇尽可能的还原回去,还给大家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还是有可能的,那些人物可以穿越2000多年到东周在人们的心里仍有这么重要的地位,那么我想他们在今天仍然有复苏的可能,只是需要时间需要环境。今天有很多讲大学的书对这部分做了简短翻译的解读,那些干涩的残句断章充其量只是将古汉语译为现代汉语堆砌在那里,我个人以为除了割断了这段理论性很强的文章外没有多少益处,没有形成这棵大树上有连贯的枝杈或者建筑物上不可或缺的支撑,哪怕是一枚能够随风而歌的悬玲。到今天为止对于诗经和尚书,没有很好的还原,所以那里面的人物很难鲜活的走进我们,也许是孔夫子言论中对他们过高尊敬反而使他们远离了我们,其实我们可以把孔夫子对他们的尊敬和膜拜看做是希望后人对执政者的好感和为了希望礼乐重塑。不过,对于书中引用较多的尚书诗经里的句子,因为干涩还是影响了大学的整体连续性,再加上百千年来食古不化的学者的阻碍,使这个儒家经典没有担起他真正的使命。大学,作为儒家幼学之后的大成之作(指求学道路不是指著述),应该给社会价值观念基本确立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框架积累的人明确一个努力和成就的方向,使那些承担社会主要力量的人有一个完整的价值观念体系。

后面讲修身需要正心,如果带有个人的情绪在内,那么在待人接物上就会有所偏,在今天的管理和工作实践中经常有这种例子的,因为带有主观的先入为主的对人对事的看法,结果实践中有了可以获得真实数据的机会也看不到,他人的不同建议也充耳不闻。经过实际操作,做过基层调查,也没有拿到

段话,因为他的很多观点和我们今天的现实有冲突,上世纪初我们很多的对社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大家,都没有符合这个规律的,他们都是自己父辈和“传统”的反叛者。他们没有齐家而直接走到了治国平天下,为国家和人民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那么这个“齐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论断就是显得很狭隘了,而且因为这个狭隘的论断又被多少后人狭隘的用来去攻击有理想有追求的年轻人,导致了多少家庭关系扭曲?导致了多少长幼皆受伤害,甚至终生难以平复那些伤痕?这也使儒家思想备受了很多指责,至于“万世师表”被砸和圣像被拉倒是不是这句论述的罪过我不敢妄语,但是这句话和喜欢拿这句话去禁锢去伤人者罪责难逃。其实任何理论论述,如果不能引领人们去认识改造世界为人民服务,而成为攻击和伤人的工具,那么它被打倒被批判是正常的。不管他曾经多么狂热的被推崇被印发,被历史遗弃是他不能逃脱的宿命。在这个地方很多人拐不过来,因为在周朝以及以前的时期农业已经非常发达,建立在农业生产基础上的水利、畜牧也算完善。在这个完善的产业基础上,经济、文化都是一个很稳定的构架和完备的系统了。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都是没有突破一个顺序,就是说社会生产和控制的技术性东西都是在长者和管理层手中,为君者为长者可以掌控社会生产和文化传递。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士人要成就自己的个人理想,在长者和父辈手中可以学习到很多东西,那么“孝”“悌”就是很自然的事了。再往后离开家庭进入社会管理,上级依然是老师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听从上级的话依然得到进步和成长,那么“忠”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如此的一个完美和谐的成长过程,那么等级也就是必然存在的,而且是自然存在的。这样的社会就是儒家思想认为的理想和谐社会,实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也许很多人问了,那么如果中间有一个环节错乱怎么办,即使一个两个意外,也不影响的,如同一个网状构造,一个环节断开了并不影响,临近的那个环节自然会承担起来。那么如此稳定的文化传承怎么就会被鄙夷排斥了呢,我们还是要站在历史的高度来看问题,在儒家思想成为体系到今天大约2500年了,那么他在2500年里一直在传承着没有间断,纵然政权更迭但是手里传递的还是这根接力棒,上世纪在我们国家出现的打孔家店和人们模式它疏远它,在河里摸了半天石头后,还是在慢慢的拉着它的手准备上岸。如果过去三五百年,也许这个断层就会微不足道了。那么对于今天的我们如何看待这个偏离,甚至积极意义上说如何避免以后再出现这种偏离?其实儒家文化应该是在我们一个稳定的农耕产业基础上的,是农耕产业的基础上的文化。生产方式和经济是文化的基础,因为他们有这个稳定的农耕基础,所以有了些天下如此的观念,认为天地人既是如此关系,人已经找到了和天地自然融合的道路(事实上他们对动植物、水利等资源的合理利用确实到达了一个高峰,有本钱来固化文化传承),我们之所以今天出现这个故障,源自工业革命的,工业革命后矿业、机械和电气时代带来的社会产业高效率,使我们来不及实现君和长接受和掌握,使我们这个牢固的文化体系和层次被冲击被颠覆,然后重新组合调整,一直调整到现在。如果我们的先人在15-17世纪能够早一点把对于矿业、制造业方面积累的知识的掌握转化为产业,那么我们的农业和食品加工实现工业化过渡,我们的传统文化会继续牢固,今天的世界也不会是今天的样子,世界经济文化和军事格局也会和谐的多。三纲八目中只有最关键的格物致知没有做好,而使儒家思想离开了掌控社会全局的位置。那么究竟是哪些东西使这个完备的思想体系没有实现它的功能呢?我个人认为就是贪欲,儒家思想一直没有像历史上其他宗教一样使用禁欲,他始终是温和的,对私欲采取引导和宽容的态度。那么哪些私欲对儒家思想的实现构成了威胁呢?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生命的贪恋,不是眷恋。历代的帝王都有过求长生的实例,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而且这本身就是一个死路,很难实现。他们在绝望后就会崩溃,做出很多变态的事来。据我粗略知道的明朝几个皇帝求长生很厉害,甚至不惜花费国家财政大半人力物力为一个人的长生消耗。帝王这是儒家思想的顶峰了,顶峰的懈怠和无助和绝望,自然无法引领下面了,不仅是实际的社会控制体系(政府)而且思想体系也被影响了。儒家思想在被执政者拿来使用到今天也有将2000多年了,思想和政体完全重合的时候也不多,调整完善的时候居多。但是基督教的耶稣的原罪说,人来到世间是被处罚的罪人,来人间是受难的,只有坚持善积累德行死了就可以返回到天堂,人寿终结不是死而是升天。相似的佛教也是这么类似的说法。这样就给了人对于生命的另一种理解,使生命变得有了商量余地,而不是一味的恐惧,我个人认为如果解决好了

儒家经典四书之大学

Page 5 of 7 了生命顶级归属的事情,那么这个思想体系就完善了。事实上一个君子,实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给了后人学习的著述,也留给了后人可以使用的实体网络(政治的经济产业的)那么即使离开了这个世界,弟子后人景仰纪念,不也是如长生于人间一样吗?但是能达到这个境界的人毕竟极少,除了自己的不懈学习和努力,与后个人经历也很重要。

后面的几段话讲“孝悌慈仁”的重要性,在一切顺风顺水的环境里,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就有的,不需要刻意去做了。君父的品德学识始终处于一个高度上,以下的也都是逐级排列的,就像一个行进的队伍,前面的对后面的有引导有帮助,后面的自然就会对前面的“孝悌”,作为前面的也无需用地位权势强迫后面的人,这个动态的不断行进的队伍就是那个理想的社会。给所有人一个行进的目标,就是终极的“仁”,所以说尧舜带领天下人民,人民拥戴他们。而桀纣使用暴力维持统治秩序,百姓也使用暴力对付他。要求后面的人与自己不同,人是不认同的,要求他人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后面又是引用了诗经里的句子,其实也是引用的上古时期的大部分民众的实例来说明要治国先要齐家的道理。但是在传统文化发生问题的时候,把顺序颠倒下(或者说调整一下)先治国而后齐家也是大的齐家,比如上个世纪初多少从贫苦家庭里背叛而走出的孩子去学西学救国而后有成就。

后面讲平天下首先治国,治国应该是离开家庭家族后的

财的家臣,不如有偷盗东西的家臣。”这意思是说,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货为利益,而应该以仁义为利益。做了国君却还一心想着聚敛财货,这必然是有小人在诱导,而那国君还以为这些小人是好人,让他们去处理国家大事,结果是天灾人祸一齐降临。这时虽有贤能的人,却也没有办法挽救了。所以,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货为利益,而应该以仁义为利益。一个国家的管理者维持好礼序,则财富是永恒的,一旦开始聚敛财富,那就是傻到家了,因为开始滑向混乱的深渊,万劫不复。

儒家经典四书之大学

Page 7 of 7

第四篇:大学讲座新闻稿

面对职场,从容笑对

——陈海源校长带你了解小学语文老师这一职业

本报讯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9月11日下午,文学院邀请到xxx为我院学生讲解如何成为小学语文老师,并且带领学生们全面了解了小学语文老师这一职业。

讲座一开始,xx老师就给同学们列出了一系列数据,显示了当前大学生毕业就业形势的严峻,并且指出现在广州每年都有很多的应届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尴尬处境,使在座的同学们都不自觉地感受到了来自社会的压力。针对文学院师范生们这一切实状况,陈老师建议在座的同学们如果想在毕业后找到一份满意的老师特别是小学语文老师的工作,一定要做好心理、道德、知识、形象、能力以及简历这六项准备,因为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最后,关于广州市教师目前的需求状况以及面试技巧方面,陈老师也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讲座过程中,现场气氛很轻松活泼。前来听讲座的同学纷纷表示听完陈老师的课,自己对小学语文老师这一职业,也有了新的认识和见解。

第五篇:大学讲座心得体会

大学讲座心得体会

还记得第一次去听讲座场景,那是大一的第一学期,那时的我傻乎乎的,只是听说听讲座可以加学分就去听,但具体是听什么讲座我都不知道,只是为了学分头晕脑胀的和同学一起听讲座。第一次听讲座的确实是很痛苦的,那时天气热,而且人又多,重头到尾我都是站着听完那次讲座,那时的感觉真的不是那么好受。之后,由于种种原因,我隔了好一段时间没有去听讲座。当我在次踏进208听讲座时,我发现其实有一些讲座对我很有帮助,我确实能在听讲座的过程中学到很多东西。

现在,在学校里,获得信息的来源有很多种,如上网,看书,参加活动,听讲座等。现在作为一名大学生,获得一些信息的来源很大部分都来源网上,虽然能够上网获得很多的资料,但网上的东西其真伪还得有一定的阅历才能辨别出来,而且,在网上看的东西多,忘记的也快。在大三大四,我觉得有时候去听听讲座获得一些信息的来源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当然去听讲座也要有选择性的,不要盲目的,为了学分去讲座里呆着,那样的话是毫无意义的,还不如留着时间去做自己觉得更有意义的事情!

每一次讲座,都有可供我们借鉴的地方,当然并不是每个讲师讲的每一观点都是对,最起码有一些观点我个人并不是很赞同。但毕竟每次讲座都是经过讲师的精心准备过,就算有和自己观点不同的地方,也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在这十五次听讲座的过程中,有一些讲座的具体内容我自己都忘记的,但有一些却留个我很深刻的印象。

比如我听过的王院长关于《我的美丽祖国在长春》的讲座,听完以后我确实是有很大的感触。讲座里面是说关于周游方面的,在此之前我没有想过原来周游能给人带来这么大的好处。在这之前,我只是接的游玩能给人放松,留下一段美好的记忆。但当我听完讲座之后我发现,其实游玩带给人们的好处远远不止这些。他能给人带来灵感,确实是这样的,有很多时候,有一些难题一直被困住了,久久不能得到解决,而且是越想觉得越烦越累,高的自己整天精神很差,但有时侯出去逛逛,来了灵感,一切难题都因迎面而解。旅游也是创新的动力,很多有名的著作,其创作灵感就是来源于旅游,想一下,古代很多有名的诗人,作家,如李白等,不是向来喜欢理由的吗?

另外,旅游还能使人的心胸更加宽广,在很多情况下,喜欢

旅游的人心胸都是比较宽广的,并不是因为其心胸宽广才喜欢上旅游,而是在旅游的过程养成的一种气质。爱旅游的人,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和各式各样的事接触,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气质,而这种气人让人觉得更乐意与其相处。我还听过一个关于礼仪的讲座,那次听讲座也是让我受益匪浅,礼仪是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关系到个人的社会角色和形象,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常常不太关心礼仪方面的知识,经常是只有在接见客人,会议等方面才会更加注重我们的礼仪方面的知识。其实,礼仪应该是一种行为习惯,不应该只是为了应对某种特殊的情况,在日常的生活中,常常注意自己的行为,了解相关的礼仪知识,提高自己的素养,在他人的眼中,自己的形象也会有所提高。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自己处理事情来会更顺心,生活会更加舒服。那种临时抱佛脚,为了应对某种特殊情况而“装”出来的礼仪,往往会觉得很不日然。另外,还有注意一点就是认清自己的社会角色和地位,不同的社会角色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有不同的礼仪习惯,在日常的生活中,要认清自己所处的社会角色,了解自己所在的社会角色有关的礼仪知识,当然其他方面的也要有所了解。当是在日常与他人相处的过程,要认清自己把握尺寸,言行举止中都会表现出自己的气质。比如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当好教师的职责,表象出教师的气质,认清自己的社会地位,要知道,作为一名教师你不仅是学生知识的授课者,还是学生行为的影响者。你的行为举止,会影响到你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学生也可能会模范你的行为。此时,你的行为要是太幼稚,在班里很难树立起威信,以后管理班级会比较麻烦。要是太过苛刻,学生又会对你产生厌恶。自己的言行也要符合自己的省份,不要经常说一些不搭边的事情,不要老是幻想,做做白日梦也就算了,不要把梦想中的身份当成你生活中的身份,那样有时会闹出很多笑话来的。比如说你和你的领导说话,不要把自己当成是领导的上司,要注意说话的语气,要不吃亏的总是自己。

在这大学的四年里,我很荣幸能得到这么多次听讲座的机会,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总之,在这十多次听讲座的过程中,我是受益匪浅。

大学讲座心得体会 [篇2] 大学是一个人成长,学习的乐园,大学提供给我们一个展现自我,汲取知识的平台。不知不觉我马上就要毕业了,现在回想起来,这大学四年来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

听讲座也是大学学习的课程,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回忆起来,大学期间的各种讲座,让我的课余生活增色了不少。“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他们精彩的演讲深深地感染着我。讲师们的每一次讲座,都涵盖了系统的专业知识,穿插上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并润色于独特的见解,精湛的分析。每次听完后,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面,增长了我的见识,更激起了我对自己人生的思考。

记得第一次去听讲座场景,那个时候确实是很痛苦的,那时天气热,而且人又多,虽然有座位给我们座,但是听讲座的人又多,整个教室又闷又热,那时的感觉真的不是那么好受。之后,由于种种原因,我隔了好一段时间没有去听讲座。当我再次听讲座时,我发现其实有一些讲座对我很有帮助,我确实能在听讲座的过程中学到很多东西。在学校里,获得信息的来源有很多种,如上网、看书、参加活动、听讲座等。现在作为一名大学生,获得一些信息的来源很大部分都来源网上,虽然能够上网获得很多的资料,但网上的东西其真伪还得有一定的阅历才能辨别出来,而且在网上看的东西多忘记的也快。

在大三大四,我觉得有时候去听听讲座 获得一些信息的来源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当然去听讲座也要有选择性的,不要盲目的,为了学分去讲座里呆着,那样的话是毫无意义的,还不如留着时间去做自

己觉得更有意义的事情,每一次讲座,都有可供我们借鉴的地方,当然并不是每个讲师讲的每一观点都是对,最起码有一些观点我个人并不是很赞同。但毕竟每次讲座都是经过讲师的精心准备过,就算有和自己观点不同的地方,也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有一些讲座的具体内容我自己都忘记的,但有一些却留个我很深刻的印象。

无论在什么阶段,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要有坚持到底,永不放弃的精神和毅力。想要拥有骄人的成绩,首先得努力为自己寻找学习对象,拥有一个好的学习圈子,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学习。好的学习对象可以为你营造好的学习氛围,让你想不学都不行,不给你懒散的机会。大学是一个小社会,在这里我们要学会主动出击,为自己寻找好的学习圈子,不要像高中那样指望老师会严格要求你,为你营造好的学习环境,寻找学习对象。在大学这些都得靠自己,得学会自主学习、主动出击;学会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学会独立自主,不要再想依赖别人了。或许在这转变的路上会遇到挫折,但它们只是老天对你的考验,只要你坚信自己能改变,努力改变,你就能够成功!

其实听讲座的过程跟课堂听课大同小异,就是专心听,兼做笔记。讲座笔记是讲座内容的记录,因此是具有指导作用或学术价值的,准备好一本专用的笔记本用于记录讲座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在听的过程中需要与演讲者同步思维,这样才不会遗漏讲座的重点。关于讲座的笔记,与课堂讲课的专业课笔记稍有不同,最好能在页首注明讲座的时间、地点、讲座主题、主讲者个人基本信息等,其次是简明扼要地记录讲座的理论框架和基本内容,令人耳目一新的新概念、新

观点,值得进一步思考、研究的空间,以及自己在听讲过程中的感悟和思考,这些学术思考的火花稍纵即逝,不管成熟与否,一定要先记录下来。

这些讲座与我们专业知识紧密相关,但是却不单一,涉及不同课题观摩聆听名师讲座, 名师神采飞扬,听者亦有心得。一千个读者的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面对着鲜活的教学对象,智慧的教师必然没有相同的课堂。

在这大学的四年里,我很庆幸自己能坚持去听了那么多各种各样的座,我也在这过程中不断的丰富自己,完善自我,为自己即将到来的职业生涯积聚着能量。我希望终有一天,我也能像我的老师们一样,以自己丰富的学识、不俗的谈吐去滋养我的学生们。

大学讲座心得体会 [篇3] 听了这次这次讲座,使我对“健康”有了重新的认识,在日常的生活我们往只关注身体健康,事实上除了身体的健康,更应该关注心理的健康。

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能帮助我们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我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

如何拥有健康的心理:第一,需要我们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第二,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第三,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听了这些,我觉得我还有很多地方都做得不够,比如科学的生活方式和自我心里调节这两个方面。很多人来到大学后就变得松散,逃课、泡网吧、谈恋爱。在大学我们肩负改变自己命运的责任,所以要保持心理健康。第一,我们应该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二,学会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宽容、友谊、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

“恋爱心理健康”从健康的心理行为,如何正确处理恋爱与学业的关系和如何对待困扰大学生的恋爱问题等方面进行了精彩分析。恋爱给人带来美妙的感觉,我们需要培养健康的恋爱心理行为。第一,加速自我的心理成熟。培养独立的人格,能体贴、关怀、尊重他人。第二,培养与异性-交往的能力。异性间的交往需要注意的是:注意交往的范围、间距、场合、分寸。第三,选择与自己心理特点相配的恋人。要使恋爱生活和-谐,减轻恋爱对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选择与自己心理特点相配合的恋人是有必要的。第四,学习掌握性生理和性心理卫生知识。作为大学生,一定要摆正学业与爱情的关系,学业永远是第一位的,如果学业没了,爱情也不会长久。也提出了一些女生保护自己小技巧,借用身上的物品当武器,如尖头鞋、高跟鞋、发卡甚至钥匙,来攻击“色-狼”,另外,最好在自己的小包包里准备一个小别针,以便不时之需。

人们都说恋爱是大学的必修课,也是一堂考试,这样的考试会让我们增强我们的责任意识。总而言之,在恋爱中要学会培养健康的心理行为,要把握好度、学会正确对待和处理恋爱和学业问题。

下载《大学》讲座(上):儒家《大学》的核心内容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讲座(上):儒家《大学》的核心内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讲座心得体会

    大学讲座心得体会 还记得第一次去听讲座场景,那是大一的第一学期,那时的我傻乎乎的,只是听说听讲座可以加学分就去听,但具体是听什么讲座我都不知道,只是为了学分头晕脑胀的和......

    大学讲座心得体会

    大学讲座心得体会 还记得第一次去听讲座场景,那是大一的第一学期,那时的我傻乎乎的,只是听说听讲座可以加学分就去听,但具体是听什么讲座我都不知道,只是为了学分头晕脑胀的和......

    大学讲座心得

    讲座之创新思维篇 回想大学四年间,每逢周五,便有“学者视野——周末科技文化艺术系列讲座”讲座,吸引众多学生前往倾听,有助于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文化修养,更......

    大学讲座心得

    大学讲座心得 大学是人才的培养基地,讲座则是大学生活中浓墨重彩的一道风景。丰富多彩的讲座对于繁荣校园文化,活跃学术气氛,鼓励理论研究和学术创新等,具有良好的促 进作用。而......

    大学励志讲座

    大学励志演讲我还记得最开始迎新的九月份,我当时就在接待你们的第一站,我看到你们的时候,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时我看到了你们脸上对大学生活的无限憧憬和向......

    大学讲座心得

    “创业教育讲座”有感 本周六早上,听了王老师给我们开的创业教育讲座。老实说,一 次讲座,很难对我们大学生创业起到什么具体的作用,至于说指导作用,很可能也谈不上,但是老师在这......

    有关大学毕业生讲座

    关于毕业、择业的座谈任何一个人在即将走向社会,选择工作岗位的时候,都会出现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冲突,每一个人在开始思考择业问题的时候,都会有一些想法:你想找什么样的工作?你想赚......

    大学听讲座心得体会(大全)

    大学听讲座心得体会大学听讲座心得体会1不知不觉我已近快毕业了,现在回忆起来,这大学四年来的听讲座,我从中受益匪浅。还记得第一次去听讲座场景,那时的我还只是一个傻乎乎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