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软实力视域下的核心价值观培养

时间:2019-05-14 13:27: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化软实力视域下的核心价值观培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化软实力视域下的核心价值观培养》。

第一篇:文化软实力视域下的核心价值观培养

文化软实力视域下的核心价值观培养

[摘要]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价值体系中最本质、最具决定作用的部分,它支撑和影响着所有价值判断,因而应当是对整个人类发展历史和未来走向的总概括。在当今这个文化软实力起重要作用的世界上,公民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是必须的。在我国,就要努力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提高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实的文化根基。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文化为社会发展起价值导向作用,文化通过理想信念、价值目标、道德风尚和行为规范,调节人际关系,形成社会凝聚力,引导和团结人们为着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文化软实力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在一切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各种思想文化思潮相互激荡的情形下,我们不仅要发展自己的经济、科技、军事硬实力,也要发展自己的文化软实力。软实力能形成强大的文化认同感,也可以缓解外界对我国硬实力发展的不利影响,为硬实力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一个拥有十多亿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然要培养与社会主义文化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认识和评价标准,是处理价值问题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所谓核心价值观简单来说就是某一社会群体判断社会事务时依据的是非标准,遵循的行为准则。而在我国,核心价值观最主要的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党的十八大首次以24字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培养核心价值观,重要的是增强人们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观,中华民族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每个人心底蕴藏善良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就是我们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深厚的土壤。要把增强全社会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作为宣传教育的重要着力点,引导人们辨别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自觉做到常修善德、常怀善念、常做善举。培养核心价值观,必须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青少年是价值观形成阶段,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要把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摆在突出位置,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贯穿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

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认真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一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深入挖掘和阐发传统文化的优秀美德,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家,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必然要求,对于更好地巩固和发展社会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政治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精神支柱。它集中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复杂背景下,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凝聚和统一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思想的有力武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凝聚人民、动员人民、激发人民创造力的力量可以帮助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和谐的舆论氛围,塑造出和谐的心态。

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推进中国特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深刻理解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觉遵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准则。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总之,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立足于实际,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2013.12 中共十八大报告.2012.11 王明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4

第二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化软实力提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化软实力提升

摘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直接关系到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强与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作为承载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文化灵魂,作为一种值导向有助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软实力;提升

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中国不仅需要硬实力的发展,更需要软实力的配合,尤其是在制度、思想观念等文明方面有所创新,构建一种具有强大凝聚力、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才能打造出一个引领世界文明的新型大国。本文试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化软实力提升这一角度进行相关问题分析。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化软实力

核心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深刻地影响着民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引领社会的发展方向。不同国家、民族和社会,核心价值观也不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的高度概括,字字珠玑、掷地有声,首次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国家、社会、个人应当坚持的价值理念融为一体,成为中国政府和人民共同为之努力奋斗的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目前,文化软实力的确切定义在学术界还没有达成统一的意见,但各种观点都认为文化软实力应立足于意识形态、社会文化、核心价值观等对国家社会发展所表现出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我们认同的文化软实力定义是:“文化为社会发展所提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凝聚力量,综合和融汇在一起,便形成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是相对于经济、技术、国防等硬实力而言的。它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显著标志,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对社会发展有其重要影响。”[1]文化软实力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主要表现为文化的内在凝聚力和外在吸引力。作为内部凝聚力,文化软实力主要表现为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核心价值观等在国家社会发展中所迸发出来的向心力、感召力、同化力和控制力。

不难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我国文化软实力为一有机统一的整体,统一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国梦”的建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与灵魂,并构成了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核心组成部分。[2]能否在国家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发展过程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其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直接关系到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否能够得到提升。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有助于提升文化软实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其灵魂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核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体现,无论哪个层面都渗透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体现着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强调的是国家发展的价值目标,彰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强调的是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彰显的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融洽;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强调的是个人发展应当坚持的价值理念,彰显的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道德观。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经济成分多样化、经济利益多样化、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多样化,特别是在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各国的背景下,各种思想相互激荡、相互交错。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不断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以各种思潮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种种错误的社会思潮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绊脚石。如新自由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个人主义思潮、拜金主义思潮等。这些错误思潮,如果任其蔓延发展,势必腐蚀人们的心灵,污染社会风气,扰乱社会秩序,妨碍社会稳定和谐。对此,我们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对各种错误思潮进行批判,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意识形态工作对经济建设影响重大。事实上,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作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来理解和践行,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搞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才能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巩固党的领导地位,才能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保障社会主义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前进。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意识形态领域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忽视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工作,这从反面时刻提醒我们必须培育和践行体现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才能将国家、社会、个人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充分发挥文化软实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凝聚力、向心力、感召力,也只有这样,才有力量去抵制西方发达国家的意识形态挑战,维护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尊严。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承载了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文化灵魂,有助于提升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助于文化强国战略的实现,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要真正实现文化强国,必须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和文化自觉,而文化上的自信、自强和自觉不仅离不开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价值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已有之。如民主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多方》“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简代夏作民主”,意为作民之主。民主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多方》:“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简代夏作民主”,意为作民之主。文明一词最早出自《易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就有了“和”字。西周时期,周太史史伯就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观点。再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

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培养、践行需要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理论,获得涵养。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指出,开展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要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淀这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3]

事实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培育和践行其以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确实需要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以开放的姿态正确对待西方优秀文化,吸收现代文明元素,与时俱进,保持其自身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开放性,才能真正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内涵,才能培育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文化的外在吸引力和内在凝聚力,从而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价值导向与价值取向有助于文化软实力提升

人作为实践活动的主体,其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的活动。任何一个人的实践活动,总是以一定的思想、意识、观念来作为指导的,也就是说,人的社会行为总是在一定的价值理念的支撑下来完成的。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正确的的价值观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促进作用。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先进的,正确的价值观对国家、社会、个人的发展具有强大的价值导向功能。

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理念,“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中国的崛起指明了方向。国家这个大系统,是由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子系统构成的,各个子系统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某一方面没有发展好,势必影响其他子系统的发展,进而影响整个国家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中国国情的认识,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相继提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当前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都是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指引下制定的,如文化强国战略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将中国建设成一个文明型的大国,将极大的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描绘了蓝图。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社会深刻转型的时期,依然存在很多社会问题,如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住房、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实利益的问题较多。未来社会的发展必须着力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让改革开放的成果真正惠及到每一个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以全会的形式专题研究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治国方略,进一步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发展的导向作用。

作为个人层面的价值目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规范了个人道德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因此,个人的道德行为,对社会发展影响很大。是否含有一颗火热赤诚的爱国之心,是否含有一颗恪尽职守的敬业之心,是否含有一颗表里如一的诚信之心,是否含有一颗待人如己的友善之心,关系到社会是否和谐稳定。

总之,无论是国家层面、社会层面还是个人层面的价值取向标都是紧密相连,融为一体的,能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向导,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振兴、社会的进步、民族的发展、个人的完善,这背后更是软实力的重大提升。

综上所述,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提升文化软实力,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普及并转化为实际行动,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会再上一个台阶,从而有利于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主义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9.[2] 汪早容,潘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提升文化软实力[J].黑河学刊,2014,(8).[3](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年-12-24(1).湖南农业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12QN40)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第三篇:浅谈文化软实力

《形势与政策》结课论文

浅谈文化软实力

摘要

20世纪80年代,西方学者提出了“软实力”(Soft Power)概念。软实力指的是一种能力,其对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是一个重要的参照系。表面上文化确乎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是更为特殊和重要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关键词:文化 软实力

一、文化软实力的现状分析

中国对于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介处于“原生态”状态,优秀的文化传统资源优势并未充分转化成为强大的现实生产力;文艺演出、语言文化、图书出版等文化领域面临着“文化赤字”;对于中国文化形象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忽视了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和改造。为此,就要树立“文化软实力是重要国力”的观念,把文化产业列入国家战略,大力推动和扶植文化产业。要详细制定文化发展战略目标、战略措施和文化发展政策,加快发展文化事

业和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推动其发展成为国家战略性产业,做到“国家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近些年来,中国经济日渐崛起令世人瞩目,与之相匹配的文化魅力和影响则亟待拓展。美国文化产业创造的价值早已超过了重工业和轻工业生产的总值。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我们需要培养一批具有世界眼光的知识分子和文化工作者,他们知道什么是最中国的、最优秀的、最能成为世界性的文化;知道什么是全球市场;知道谁在消费中国,谁在了解中国,否则很可能将导致文化生产过剩或者错位。1.新世纪亚洲格局重组与话语权争夺

亚洲正在崛起,其动向大致有三:一是韩国宣布将在全球一百个地区开办“世宗学院”,二是日本在海外增设“日语学习中心”欲与中国的“孔子学院”抗衡,三是印度的文化很早就输出到世界各地,似乎在“龙象之争”中印度已然高出一筹。

东亚崛起的文化格局预示着当今世界文化的重大转折:国际间的经济技术军事竞争正显现为文化竞争,或者说那种可见的国力“硬实力”竞争,已逐渐被更隐蔽的文化“软实力”竞争所遮掩。我们更应该关注新世纪文化战争与中国文化安全问题。在我看来,经济增长是重要的,但比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经济增长的方式。文化拓展是重要的,比拓展更重要的是文化的身份和文化拓展的方式。2.四大发明遭遇挑战

东亚各国对中国19世纪以前的文化佩服之至,但是对20世纪以降的文化充满隔膜,有意误读甚至敌视。中国在经济、军事、科技方面崛起的同时,在文化方面却没有跟上。

20世纪后期,亚洲各国在经济上、政治上争大国话语权,而且在文化上争首发权成为亚洲文化的新动向。近些年考古学界出现的几个重大问题,表明所谓“远东”各大国在“四大发明”和亚洲历史问题上出现了话语权力之争,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实际上,全球化中的“文化争端”是“文化冲突”的先兆。韩国质疑中国雕版印刷和金属活字印刷的发明权,直到今天仍有西方人坚持认为,活字印刷(铅字印刷术)是德国人 “创造”的。

“四大发明”中遭遇挑战的还有“造纸术”。除了一些18—19世纪西方传教士认为“纸是文艺复兴时期于14—15世纪由德国人或意大利人发明的”以外,还有造纸术是“埃及发明”的说法。近年来,韩国申遗“端午祭”以后,一些学者提出若干违反历史的论题:中医乃是韩国人发明,称为“韩医”,老子和孔子据说都是韩国人,甲骨文乃韩国人发明的,王羲之的《兰亭序》是用韩国高丽纸写的,还要改书法、书道为韩国的书艺,等等,不一而足。这种疯狂掠夺中华原创文化为己有的民族主义成为对中国文化合法性的直接挑战,也让中国文化走向海外面临了更多的危机和障碍。3.当代中国的文化安全

今天中国的崛起一方面依靠国内的和谐,一方面则依靠国际形势的稳定,但是中国所面对的世界正以异样的眼光看着我们。首先,台湾问题悬而未决,成为中国最大的不稳定因素,也成为中国文化最大的不稳定因素。其次,各类中国分裂论甚嚣尘上。身处当代世界之中的中国,其未来处境并非可以高枕无忧。在面对这些分裂舆论的同时,一方面中国应加强自身的民族凝聚力建设,建立这个时代、这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也应通过

大规模的输出有力回应各类分裂舆论。

国家分裂是民族凝聚力下降的表征,而民族凝聚力的提升正需要文化。军事强大固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历史上有很多军事强大的国家内乱不断,所以文化的重要性异常明显。

为什么这些亚洲国家先行一步进入现代化以后还要进而争夺文化领先权呢?为什么在经济领域成功后还会有对文化领域尤其是古代文化领域优越性的图谋呢?为什么有人不断想从文化上做文章大谈分裂中国的“七国论”?对此中国应该怎么办?是继续跟在别人后面作为第三世界欠发达国家?还是渐渐地学会同西方他者对话呢?是继续全盘西化使中国文化成为即将消逝的文化?还是在对话中逐渐进入国际文化共识并强调自己的文化特性,从而生出一种真正的文化精神并使中国文化成为人类精神的一部分,而不沦为博物馆文化?这些文化问题需要每一个中国人深深思考!

文化问题空前重要。如果当年秦始皇不在文字方面统一中国,在今天看来会是多么危险。科技、制度的并轨阶段都将过去并成为常态,构成我们的一种“集体无意识”。文化之道需要“大而化之”,需要去检视冲突进而化解冲突,这种工作应由未来的思想家、学者、知识分子去做。4.走出误读与妖魔化中国的怪圈

中国的经济崛起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但对这种事实的看法可谓判若天渊:一方面是中华民族自信力的提升,一方面又可能被西方认为是民族主义情绪上升。一方面是经济科技的强大,另一方面世界对中国文化依然不了解。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立场在许多地方都有所表现。长期以来,西方对于中国有定式化的“印象”,将其视为比西方要弱小甚至带有女性气质的

“第三世界”,因此尽管中国文化不乏其雄强自信的一方面,但西方很少意识到,中国也很少去展示。

二、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构建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提高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实的文化根基。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资源和重要基础。要充分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全面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时代特征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与人民的生活和国家的行为相联系,自觉实现民族文化现代化的转换。要大力推进民族文化创新工作,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加快构建文化传播体系,使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通过各种媒体传递到世界各地。

文化软实力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在国与国之间的影响也在不断地扩大,世界大国纷纷重视软实力的建设,这是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相伴随的,也是与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强盛和自信相统一的。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各国的文化也呈现出交流与交锋、合作与较量的新格局,文化已经成为西方国家颠覆和控制别国、实现自身战略意图的重要工具,文化领域已经成为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较量的重要领域。所以,大

力提升本国的软实力已在国际主流社会达成共识。

1.世博会是举办国展示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水平的窗口。世博会的价值有四个“大”,即大展示、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它对于中国的展示,既是国家形象的宣传,又是中华文化的传播。我国要借这次世博史上规模最大的博览会为载体,充分展示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改革开放以来的光辉成果和中国城市的美好生活,为未来带来信心,给未来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

2.中国通过学习世界文明使文化影响力得到提升。在展示现代中国的同时,还需要保持清醒的认识:中国目前的软实力与一些西方国家还存在着差距,相对于硬实力的显著提高,文化软实力亟待加强。所以,除了展示中国,我国也要面向世界,虚心学习,把世博会当作中国人民拥抱人类文明最新成果的一次绝好机会,展示和学习并举。

3、文化是国家的根脉,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只有认识文化的价值,重视文化建设,才能大力发展、大有可为;只有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优势,我们才能在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和碰撞中掌握主动权,有效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为此,必须从战略上思考和谋划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第一,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文化软实力的构建需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和管理体制。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改变陈旧的思想观念、做法规定和体制弊端,才能为文化的繁荣开辟广阔空间、提供强大动力支持。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增强依法行政和服务社会的观念,强化服务意识,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工作效率,为促进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提供服务。

第二,要进一步吸收世界各国优秀的文明成果以及各国人民共同接受的一些基本价值。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政治价值,公共服务、终身教育、生活质量、生态文明等社会文化价值,去粗存精,去伪存真,为我所用,促进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升。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一直影响着国人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与人生追求。首先应摒除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创造性地吸收、消化传统文化的营养。其次要通过“走出去”战略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输出能力,使我国在经济总量列为世界强国以后,自觉转型为价值和文化意义上的强国。

第四,着力增强硬实力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又好又快发展。一方面,增加商品和服务的文化含量,努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另一方面,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文化产业展现了蓬勃发展的生命力,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

第五,大力开展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教育工作,促进公民素质的提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中之重,要做精雕细刻、潜移默化、入耳入脑、深入人心的工作,并以此带动社会道德规范、法制规范和行为规范建设,促进全党全民族素质的提高。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要掌握民族文化的灵魂和核心要素,立足本国、本民族的文化,保持本国民族特色,才可能借助独特的民族文化使世界认识自己,从而走向世界。如何在对外文化传播和交往中既体现中国文

化的民族特色和精神,又符合世界的视角,成为了中国在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所面临的必须解决的问题。

三、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1、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提升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

我国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全方位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特别要重视国内政策和外交政策的统筹协调。一方面,和平的国际环境是国内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和谐的国内社会是对外展示的最好形象。现在,对外文化交流工作和对外宣传工作的最重要任务,是要把科学发展观有关国内的“和谐发展”与国际的“和平发展”的丰富内容,准确有效地传递给外部世界。要让尽可能多的人们理解,中国已经取得和将要取得的发展成果,不仅意味着中国越来越“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而且意味着中国越来越“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近几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出访的时候,身体力行地宣传“和谐世界”理念中蕴涵的中华文化思想,充分展示社会主义中国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形象,恳切表达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美好心愿,为提升我国的国家形象的亲和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提升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不仅涉及国家行为,也涉及公民的个人行为。中国的科学家、艺术家、体育明星都是很有影响力的形象大使。中国游客、留学生、商人、官员等在其他国家的言行举止同样也会被看作是中国人的文明水平的代表。努力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不仅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

设的核心目标,而且是提升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当务之急。

2、结合传统智慧和现代文明,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努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这是增强国际社会对我国的理解、信任和尊重的重要途径。

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的一个基础性工作就是弘扬中华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具有历史文献和文明遗产的价值,也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并以包容性的特征彰显其全球性价值。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挖掘和保护各民族文化遗产,在国内进行教育传授,去国外参与文明对话。

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必须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在信息社会,文化的传播能力已经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决定性因素。一个国家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独特魅力的文化内容,也取决于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目前,要做大做强主流媒体,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舆论力量,同时高度重视互联网的运用与管理,使之成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新引擎。

3、推进文化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仅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任务,也是文化多样化背景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工作重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是物质生产领域资

源配置的有效手段,而且是精神生产领域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作为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文化产业的成长和发展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作为一种以文化为内容的现代产业,文化产业的拓展和提升则有助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加强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和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为了完成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双重任务、实现提高硬实力和提高软实力的双重目标,文化产业的发展应该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的新的政策空间和经济动力创新是文化的灵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提高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文化领域的创新,首要条件是形成一个使尽可能多的人们竞相迸发创新智慧、使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的制度环境、文化环境和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艺横《文化主权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http://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

作 者:文件起草组 编著

《 软实力与文化力管理》王超逸 主编 出 版 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第四篇: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

当今世界,软实力问题已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点关注,文化软实力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而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我国也将文化软实力作为重大课题提了出来。

在国际政治中,一个国家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获得它想要的结果:其它的国家追随它,欣赏它的价值,模仿它的榜样,热衷于它的繁荣和开放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国际政治中设置吸引其它国家的议程,其重要性不亚于通过军事或经济力量来迫使别人改变。这种让别人想你之所想的力量,我们称之为软实力,这种力量吸引人,而不是压迫人。

“软实力”一词是来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西方词汇,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国际问题专家约瑟夫.奈提出此概念。1990年,他在《外交政策》杂志发表《软实力》一文,首次提出软实力概念,并对其基础地位和作用做了详尽的论述,这标志着一种新的国际政治理论的诞生。同年,他在《政治学季刊》上发表《变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质》等系列论文,并出版了专著《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对软实力进行了初步地研究。

软实力这一概念虽然不是由我国提出的,但对软实力的描述确是自古有之,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在《道德经》中曾说过的一段话对于我们理解软实力的作用不无启发。他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意。”老子的意思是说:天下最柔软的东西,能战胜天下最坚硬的东西。无形的力量能穿过没有间隙的东西,我因此知道无为的益处。再就是在中国传统战略思维早已认识到了国力构成中非物质力量要素,例如儒家对“仁政”和“王道”的倡导,对“贵和慎重”思想的阐释,把道德伦理上升到治理国家的高度;兵家之集大成者孙子提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大战略理论,据此提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著名军事论断,从而把战争中的非物质因素提高到大战略的高度,以上表明我们的先人在很久以前就意识到软实力的存在和力量,并且十分重视软实力的作用。

在“软实力”理论中软实力存在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与以物理资源等为代表的硬实力相对的柔性力量。第二个维度是软实力以国家为载体存在的。前者规定了软实力的内涵,后者使软实力与国家权力相结合而成为软权力。并且软实力是由文化魅力、政治价值观、制度、外交等因素整合完成的,而文化是软实力构成因素整合的纽带,因此,文化软实力不再仅仅是软实力的一个子概念,它也已成为软实力问题研究的核心内容。

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和竞争力。也就是说,文化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精神以及文化的视域、气魄等形成的独特魅力对物质世界产生独特的感召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它的最大特征就是它非强制性的吸引性,本质就在于人的发展,在于培养且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全面发展的人。

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这说明,文化软实力已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衡量国际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指标,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体现。对中国而言,文化软实力就是中华文化和国家意识形态的创新力、凝聚力、传播力和感召力的共同集合体,这涉及到传统思想文化观念的吸引力、亲和力以及文化产品的传播

力、核心价值体系与传统文化关系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胡锦涛同志也指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是人类生命繁衍、财富创造的物质文明发展史,更是人类文化积累、文明传承的精神文明发展史。人类社会第一次进步,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镌刻着文化前进的烙印。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的创造力之中。”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文化力的积极引领,就没有精神世界的极大富足,就没有文化创造力的充分发挥,就没有文化的向心力与影响力,这样的国家和民族就不可能长期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必将战胜种种困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重要贡献。

当前,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而我国国民文化意识的缺失便是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而实践文化自觉是突破这一瓶颈的内生性动力,就是在文化价值选择和建构过程中,人们的价值取向在理性原则的基础上更好地认识自己文化的过程,更好地处理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过程,这是一个熏陶和积淀的过程,一个修养提升的过程,更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只有率先提高文化的自觉意识,才能为进一步提高文化软实力打下坚实的思想认识基础。

近年来,人们欣喜地看到党和国家已将提高文化自觉上升到了国家战略来对待,这标志着我国从思想观念方面对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了新的更深的认识。胡锦涛在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同时,更加自觉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的讲话又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十七大报告则全面体现了文化自觉在全面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指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从某种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文化软实力理论体系,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文化自觉的实践总结与升华。

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为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把握方向和提供坚实的基础。历史经验表明,任何一个国家要把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都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鲜明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用什么样的精神旗帜团结带领全体 人民开拓前进、中华民族以什么样的精神风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大问题。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任务。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充分发挥其在凝聚力量、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方面的重大作用,努力把它转化为广大群众的价值取向、愿望何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思考要求和自觉行为,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由于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在文化产业增长值、文化产业从业人数、文化消费结构等方面还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要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我国文化总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中国发展模式正在引发全球性争议和辩论,并毋庸置疑地转化为中国的重要软实力,根据历史经验,中国发展模式将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中国软实力能否持续

提升并且最终获得普世意义。中国模式显示了我国发展的独特性,但我们应该意识到中国发展模式的内在缺陷也是十分明显的,中国已经为此付出了环境污染、发展不平衡、社会不稳定等严重代价,中国决策者也正在实施应对其负面效应的经济社会战略。中国模式还是一个崭新的发展模式,处于不断创新之中,迄今我们对它的认识才刚刚开始,需要进一步的思考和总结。

所以,清醒地认识中国模式所存在的各种严峻的问题和潜在的风险并对此加以重点研究,优化和完善中国模式,事关中国软实力的未来。

第五篇:浅谈文化软实力

浅谈文化软实力

什么是文化软实力?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最先提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即一个国家在意识形态、文化魅力和道德诉求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力量。”基于约瑟夫·奈,与美国不同的概念,我国在党的十七大正式从宏观决策层面提出文化软实力,可以简单理解为源于某个地区特有的文化资源所形成的对内发挥凝聚力、创新力,对外产生影响力、吸引力和辐射力的综合能力。

在这个注重经济发展的时代里,或许很多人会质疑文化的力量。或许在星光璀璨的物质生活里,文化似乎并不闪烁:或许它像是深海中的某种物种,你只其存在却不知其力量有何其强大;或许在你认为文化只不过是路边的一朵习以为常的野花,存在只是点缀路边的风景,就算没有也无伤大雅。但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却远远大于我们的想象。十八大中明确地指出,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其中一项重点工作便是发展文化事业,提升文化软实力。也许很多人会质问,为何文化软实力在今天会被赋予如此重要的地位。

当今世界,经济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是不可分开而论的。文化软实力或许不像经济实力那么显著的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不像科技那么深入人心,但是它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却越来越重要,如今,众所周知未来的斗争主要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

在中国人过了几千年的“端午节”被韩国人所抢走专利后,中国亦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国家开始挽救千千万万临走在消亡边缘的那些璀璨文化。因为历史证明大国崛起的过程,不仅仅只是经济力、军事力不断兴起的过程,更是文化软实力不断成长的过程。而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未来格局由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决定着。

过去的一百年里,各国为追求物质文化疯狂的发展经济,而如今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市场竞争的表面是经济之争,深层次是文化之争。过去的“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早已被如今“市场搭台,文化唱戏”所替代,这便体现了文化软实力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生活的物质世界。

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文化便是精神的血脉。邓小平曾说:“无论是白猫还是黑猫,能抓到老鼠的便是好猫。”所以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新文化,对于我们的社会主义特色道路上,能指引我们的便是是优良文化,便是我们精神世界里不可缺乏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在精神上也体现出了独特的重要性。

中国虽然拥有了千年传统文化的底蕴,但在反正文化软实力中也应当结合当今国情更好地发展我们的文化软实力。

现今,我们国家人口众多,民族丰富,经济社会加速转型,人们的思想认识、道德选择、价值取向的独立性、多样性和差异性日益明显,所以我们需要有一种价值观来凝聚人民的思想和行动,使之为国家的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意识形态理论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条件。所以,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提高国民综合素质。

而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充分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全面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时代特征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中华

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要好好利用这个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

解放生文化产力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不可忽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我们要用法律的手段保障文化发展体系的权威和公正,制定和完善扶持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因此,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必经之路。

创造文化固然重要,但是若是缺乏有力的传播手段,那么即使在黑暗的夜空它也无法尽情闪烁出它的光芒。所以增强文化软实力还需要提高文化传播能力。

我相信,文化软实力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而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我们应当从自身做起,以增加我们整个民族的力量。

下载文化软实力视域下的核心价值观培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化软实力视域下的核心价值观培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文化软实力

    浅谈文化软实力09金融 曾小芬“软实力”是近年来风靡国际关系领域的流行关键词,它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是与“硬实力”相对应的。“硬实力”是指领土、军备、武力、科技进步、......

    文化软实力(范文模版)

    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摘要】 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目的是充分运用传统文化的底蕴向世界展示"中国品格"和改善自鸦片战争以来被世界扭曲了的中国形象,......

    文化软实力

    提升文化软实力有重大战略意义。第一,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软实力,创造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引领世界潮流的先进文化,能增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

    文化软实力(范文大全)

    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和内涵是什么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软实力——国际政治的制胜之道》一书中,首先提出软实力概念。他认为,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维护......

    文化软实力

    当今时代,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作为思想文化重镇,肩负着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服务社会的职责和使命,在......

    文化软实力5篇

    论文化软实力 [摘要]软实力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是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系。表面上文化确乎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

    国家文化软实力

    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任重道远 单位:政法学院 姓名:顾敏玉 摘 要:软实力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是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系。表面上文化确......

    文化软实力[五篇范文]

    文化软实力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是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系。表面上文化确乎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