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国防教育

时间:2019-05-14 13:59: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国防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国防教育》。

第一篇: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国防教育

论文评选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国防教育

全民国防教育,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意识保障;学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基础。作为中小学语文学科任课教师,要从战略的高度领会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国防教育的必要性,并以此为出发点,探究如何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发挥课文内在的思想性,将国防教育进行有意识、有步骤的随机渗透,使之水乳交融,达到自觉和不自觉的教育目的。

中小学生是未来国家的建设者和保卫者,他们国防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着国家、民族的兴衰安危、生死存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应当设置适当的国防教育课程,或者在有关课程中增加国防教育的内容。”因此,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机渗透国防教育是语文任课教师的法定义务。我们应该潜心研究语文学科中的国防教育因素,发挥教学艺术,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相应提高国防教育素养。

一、立足课文阅读渗透国防教育

语文教材大多是思想性很强的课文。学生除了学习和掌握字词、语言、结构外,还要通过阅读去领悟课文的内涵。课文阅读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主要手段之一。而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是反映军事、国防、爱国题材的文章,有的介绍英雄人物、伟人的事迹,有的记述历史事件的过程。在这一前提下,国防教育的渗透理应立足于课文阅读教学,通过阅读教学对

那些蕴含国防教育因素的课文进行深入的剖析,既引导学生学习一些优美词句,又将学生带入作者所描述的军事或国防情节之中,或以山河的壮美使学生产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感;或以时代英雄可歌可泣的事迹让学生坚定保家卫国的雄心。

二、开展专题写作渗透国防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作文教学的目的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更能够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发展学生的情感个性。所以,我们应该在作文教学中,专题设计一定量的有关国防、爱国题材的作文训练,于专题写作训练中渗透国防教育,弘扬爱国情怀。比如,我们结合五四运动纪念日、八一建军节、国庆节等与国防有一定关联的节日,让学生课前去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与节日有关的信息,以自己感兴趣的文体和独特的立意尽情发挥,写出自己的随想、感受和体会,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深的国防意识与爱国注意烙印。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些富于启发性、利于进行国防教育的作文题目让学生去思考、去写作。在南海诸岛被外部敌对势力逐步蚕食的状态下。我们提醒学生关注事态的发展,要求学生作文。让学生在作文过程中思考如何增强我国的国防力量、保卫经济建设的伟大成果,并希望通过此类作文题的写作训练不断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进一步激励他们为祖国的强大和安全而努力学习。

三、运用电教手段渗透国防教育

中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而抽象思维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直观形象。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对于课文文字材料的描述难以身临其境,单靠教师采用传授、口述等方式设境进行教学,不可能给学生足够的感性材料,学生难免觉得枯燥、难以理解。电教手段打破时空限制,使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图像等直观媒体信息传输同步进行,以直观动感、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强大的交互性,满足了学生的年龄心理需要,展示给学生一个多姿多彩的国防教育天地。让学生能眼见其形。耳闻其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生在学习语文活动中形成深刻的国防意识。在进行《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教学时,我们给学生播放了纪录片《惊涛百年》中的相关视频片段,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带领学生在爱的情感中走进圆明园,在由恨而生的使命感中走出圆明园。让学生感受毁灭前圆明园的美丽、毁灭中圆明园的惨烈、毁灭后圆明园的肃杀,激发起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爱,对侵略者残暴和野蛮的恨,深化了学生的国防意识,增强了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通过课外活动渗透国防教育

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国防教育,教师除了要利用好课内教学外,还应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实践活动向学生渗透国防教育。比如,我们可以聘请解放军官兵举办“国防知识讲座”,开展国防知识竞赛、演讲、征文,让学生树立起“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热情和牺牲精神,确立国防意识,强化国防观念。我们也可以结合学生课外阅读,引导学生阅读《兵法三十六

计》《战争之魂》等军事题材书籍和《国防天地》《兵器知识》等国防科普资料,让学生明确“国无防则不安”和“居安而思危”等深刻道理。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铁道游击队》《地雷战》《血战台儿庄》等爱国主义军事影片,通过观后的讨论和分析,让学生懂得“落后就要挨打”,领会“警钟长鸣,勿忘国耻”的重要性。

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国防教育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潜心挖掘语文学科蕴含的国防教育因素,相应捕捉教育时机,运用正确的方法,因势利导地实施国防教育渗透,让学生的国防意识与语文知识水平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长足和均衡的提高。

第二篇:浅谈地理教学中的国防教育的渗透

也谈地理教学中国防教育的渗透

边院镇过村初级中学

李来强

也谈地理教学中国防教育的渗透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这两大主题不仅在短时间内难以解决,而且随着美国新冷战思维的抬头,世界局势新的动荡,这两大问题更有加剧的趋势。如中韩渔民事件、中国渔民缅甸遇袭事件及随后发生的一系列摩擦,再次给我们敲响警钟。

今天的中学生,出于和平年代,且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生活环境相对优越,受教育的程度较好,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依赖性强意志薄弱、耐挫折力差等等。然而,三五年之后,他们将成为保卫国家的主要力量,因此,无论从国家安全环境考虑,还是从目前的状况分析,必须及早开展对学生的国防教育。地理学科在这一方面一定的优势,本人结合地理教学作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交好的效果。

第一、运用兴趣小组活动渗透国防教育

通过让学生观看电视、录先像、报告等活动创设导入情景,了解我国国防情况与地理知识间的联系,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结合地理知识来准备国防教育材料办板报、办展览等,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受到教育。

第二、运用焦点热点渗透国防教育

焦点热点信息时效性强,学生感兴趣,也是中考考试“切入点”。中东问题、印巴问题、朝鲜半岛的问题等热点。因此,利用时事热点信息渗透国防教育可起到一箭双雕。热点信息的收集可利用报刊、电视、广播、上网等进行收集,要注意资料的时效

性、敏感性、典型性,师生均可收集。然后共同讨论评析。如我国西部大开发,其近期目的在于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缩短东西差距。从长远来讲,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西部边疆安全。再如经常提到海峡两岸的问题。美国经常擦手国内事物,既充分体现了美国霸权主义的嘴脸,更警示我们国防建设的紧迫性。

第三、充分利用地理课堂渗透国防教育

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意图的主阵地,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适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起和爱国主义情感,有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使他们有危机感、责任感、紧迫感。地理课的教学内容可进行国防教育的材料非常丰富,如在学习“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权益”一节时,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到我国一些海域存在的划界和岛屿归属的矛盾和争议。在岛屿归属上,我国海洋权益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比如,南沙群岛中的岛屿已被一些国家大量侵占,由此可使学生感到我国国防建设的紧迫性,也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

总之,对青少年进行国防教育意义重大,事关国家安危,民族命运。广大地理教师要积极行动起来,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优势,不失时机地搞好国防教育。

第三篇:浅谈如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国防教育

浅谈如何在中学

数学教学中渗透国防教育

新乡市第三十中学

贺领

浅谈如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国防教育

【摘要】: 国防教育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对全体公民进行具有特定目的和内容的普及性教育活动。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必须加强中学生国防教育。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参透国防教育,对培养合格的接班人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国防教育 途径

从火烧圆明园到甲午海战,从八年抗日到台海危机,从帝国侵略到和平演变,历史在时时警示着我们:“国无防不立,民无防不安。”在当今和平年代仍然需要对国民进行国防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规定:“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初级中学应当将国防教育的内容纳入有关课程,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

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结合自己教学实践,本文就数学教学中的国防教育谈一点粗浅认识。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国防教育的背景与意义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在我国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今天,对初中阶段的学生实施国防教育有着特殊的重要性。

1、发展的需要。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发展只能在和平中发展。但是目前地球上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世界大战可以避免,并不意味着战争的危险已经根除、并不意味着天下太平。2001年的撞机事件、2012 2 年越南、菲律宾等国频频在南海制造事端,近期日本针对钓鱼岛又大放厥词,自以为有美国撑腰,不断挑衅,已经造成中日存在“擦枪走火”的危险。这些问题既关系着中国的主权,也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发展。

2、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内容、方法上与国防教育密切相关。《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自主探究数学规律, 并根据规律来解决社会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无论是航空航天、国防工程,还是人防建设、军事演习等,都离不开相关的数学专业知识,国防教育应用到大量的数据和数学方法。因此,数学课堂应该渗透国防教育,让学生学习国防知识。

3、现实的差距。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国防教育,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比如规定每年9月第三个星期六为全民主国防教育日。但是,从有关的统计资料和实际调查不难看出,作为初中生群体,他们生于和平年代,长在红旗下,对国防有所了解,但缺乏科学的认识。国防意识还比较模糊,因而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要加强国情教育和国防教育,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使其与现代国防教育相适应,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 充分挖掘新教材中的国防教育因素

数学教材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的具体体现,是学生学习新知的基本线索和教师赖以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新教材中出现了许多和国防教育有关的内容。以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1版教科书为例,每学期均出现与国防教育相关内容,初步统计为:七年级上册有我国陆地和领水面积等;七年级下册有部队行军内容;八年级上册 3 有海岛测量、船只与灯塔等;八年级下册有海岸线、炮弹落点等;九年级上册有病毒感染等;九年级下册有飞机滑行距离、飞船飞行、飞机探测目标等内容。

实施国防教育的途径

中学数学教育有其自身的教学规律。国防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一个方面,其实施过程应当遵循教学规律,与传授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技能及兴趣相结合。

1、寓国防教育于数学教学之中。

课堂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形式和主要途径。实施国防教育同样离不开课堂教学。教学前可以采用“自主思考-集体讨论-确定教案”的方式进行备课。学期开始教师对新课程标准要深入学习,对教材进行认真分析,根据教材内容疏理出国防教育渗透点,考虑采用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的内容,寻找实施环境教育的途径,有目的地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揭示数学与环境的关系。

例如在学习二次函数时,利用飞机滑行距离练习题,给学生讲解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舰载机的成功试飞,可以使学生关注的航空母舰发展,理解发展海军的迫切需要。

在学习全等三角形时,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南海、东海诸岛等情况,关注钓鱼岛事件,增强他们学好知识将来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利用数学课题、活动、纪念日进行国防教育,增强国防意识。学科教学和课外活动作为教育整体的组成部分,都能使学校教育功能得到提高,二者具有优势互补、相辅相成的作用。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 4 与计算机的结合,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数学课外活动中,让学生利用《flash》、《几何画板》等软件,制作动画,模拟军事对抗。通过这些动手动脑的数学活动,既让学生掌握了数学知识,又锻炼了其实践和思维能力,还增强了其国防意识,起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利用“九一八”、“一二九”等纪念日,在课堂上进行重温历史事件,达到明史知耻,明史知义的教育目标。

3、利用习题、插图来渗透国防教育

在作业中布置和国防教育有关的习题,在考卷中编写试题,既可以巩固环境教育的效果,又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的国防意识。还可以利用教材中战机、地图等能够给学生带来视觉刺激的插图,渗透国防教育。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国防教育,要把“传道”寓于“授业”之中,使之浑然一体。教学中要有国防教育的意识,并使之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思想、心理实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倾注自己的情感,把国防思想教育适时、恰当、有机、适度地渗透到数学知识载体中和教学的各个环节,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第四篇: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内容提要:

道德是一个人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处于改革与开放的社会中,青少年面对的是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接受着广泛的社会影响。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已经渗透到了孩子们的心灵,这一切很不利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我们教育机构有必要采取措施应对这种不利态势。我们社会主义教育的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各方面都得到发展。本文结合教育教学的实践谈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几点做法。

关键词: 德育 渗透 高中语文 学生 正文: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思想品德的好坏,不仅影响到社会风气的好坏,也将影响到国家、民族的前途,每一个成年人,尤其是学校教师,具有不可推御的责任。因此,培养教育青少年,使之成为国家的栋梁,成了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作为一门基础学科,高中语文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课标提出:要“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要“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可见,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机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在语文课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优秀作品都体现着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反对剥削压迫,解放全人类的共产主义思想,无私忘我献身人民的高尚情操、认识世界观点、方法等,都具有教育作用。这些作品不同程度地体现着情感熏陶的力量,能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优势,将这些作品蕴含的有价值的成分挖掘出来,与学生共同分享。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历史背景的简介,作者生平事迹的了解、课文内容的小结等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良好教材。如在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时,介绍作者李白的生平事迹可以用 “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去领会他浪漫、豪放、潇洒的情怀,学习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岸人格。在教学《我有一个梦想》和《纪念刘和珍君》时,可以给学生播放马丁路德当年的的演说片段和1926年“三﹒一八”惨案的电影片段资料。这些视频资料能够形象直观地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激发学生与作者共鸣的情感,增强学生对反动派的增恨和对烈士的怀念崇敬之情。

在《小狗包弟》中我们感受到作者勇于自我解剖、敢于讲真话的精神和勇气,这种特殊的反省能够唤起人们的良心、良知。学这一课应让学生我学习巴老的自我解剖的精神。《囚绿记》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的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陆蠡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讴歌。读他的作品,还要学他的为人。讲解《离骚》,不能不让学生知道爱国诗人屈原的高蹈出世的品质,不仅要让学生领略作者的生平理想,了解楚辞体的文体特点,同时也要让他们铭记“虽体解吾尤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些有名的诗句,理解屈原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爱国主义情感,理解屈原为解决人民的疾苦而不屈不挠的精神。教学这些课文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能力的培养,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多让学生对照名人检查自己的言行。

二、在课外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所必需的,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德育渗透的机会,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意志、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都有不同,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列出相关书目,如《老人与海》《巴黎圣母院》《艰难时世》《繁星 春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悲惨世界》等,并指导学生如何读,必要时让他们写出读书笔记和读后感。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有关文艺理论的书籍,引导学生了解作家及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和所生活的时代的特点,比如:海明威的名言:“一个人生来不是北大白的,他宁可被打到也不被打败。”如果让学生学习并落实,那将受益匪浅。我们还可以让学生知道片面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是不可取的,重要的是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探讨作品的深刻的社会意义,从而在形成品德时受到启发。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可以培养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提高思想觉悟。因此,我们应积极倡导学生多读书,多看报,了解国内外大事,端正自己言行。

三、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和思想水平的综合体现,而且,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也一再地强调:“作品的思想内容、立意要做到思想健康、立意深刻”,也正是这个原因,在酷热的高考作文批改室内,忙碌的老师最关注的还是立意、思想,这也自然而然地成为打分高低的最重要的标准。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更应当重视德育教育,因为它体现这作者的思想境界高于低。在写作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养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使他们的思想健康发展。充分发挥作文教学的特殊功能,作文教学中必须自觉地有计划地渗透马列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渗透给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而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我经常利用片段作文和整篇作文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并做一些分类的作文,内容上基本有这些类型:诚信、坚强、乐观、细节、亲情、友情、爱国等等,形式不拘一格,批改时注意观察学生的思维动向,以做到有的放矢。同时作文批改与讲评也很是重要,这也是对学生德育渗透的一个广大天地,作文批改的形式多样,无论那样都能让学生受到应有的教育,使学生在作文中赞扬真、善、美,分辨假、恶、丑。这些年来,我在作文教学中坚持有计划地,有的放矢地对学生施行德育,对学生的思想起到了启迪、激励、矫正、改正等作用。

四、以多种形式向学生渗透德育 在教学中,我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外貌特征,理解性格形成的时代背景,进而得到思想的启迪和教育。《孔雀东南飞》让我们深深感到封建的思想、伦理道德,对人性的摧残是无以复加的,它极大的阻碍,甚至是牢牢地捆绑着中华民族追求解放的手脚。通过表演课本剧学生深刻理解了文章的深刻性。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也可以通过表演课本剧的形式,把封建卫道士别里科夫的形象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加深了学生的印象,让他们对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紧密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内外活动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途径,如举办诗文朗诵会,举行作文、演讲竞赛和辩论会,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并进行影评比赛等。这些活动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了德育教育。

“文因道存,道以文显”,文学内容因其道德意义而存在,德育因素借助于文学形式间接地表现出来。作为数千年来中华文明的载体,高中语文教科书中所选取的课文,汇集了历代名篇,是实施德育渗透的有效资源。在文言文教学当中实施德育渗透,使民族精神得到培育和弘扬,是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注重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还要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培育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正确把握语文与德育的关系,是教师必备的素质。特级教师于漪说:“学语文不是只学雕虫小技,而是学语文学做人”。她要求“教之不顾此失彼,真正肩负起教书育人的使命。”各级教育领导部门都强调必须全面培养人。只要适当的把握好时机,利用语文课堂阵地,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就能使学生既学到文化知识,又能提高道德水准,成长为真正的“德才兼备”的有用之才。

参考资料:

1、王义洲《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的做法》(2001年《中国教育报》)

2、朱永新《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简论》2004年

3、钟声辉《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4、《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被动接受。在新的课改形势下,倡导自主、合作、创新为主要学习方式已经成为热点话题。于漪老师认为:“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创新 ”。可见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新课改形式下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本文旨在探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条途径。

关键词:质疑 创新 自主

正文:胡锦涛说:“科技人才是自主创新的主体。要大力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人才在自主创新中的能动作用。”这句话极具前瞻性的话道出了国家兴旺发达的决定性因素——创新型人才。知识经济时代,竞争更加激烈,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在创新型人才,为了学生的长期发展,我们要把教育的重点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上。因此,教师应在推进素质教育中,应致力于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放在首位,为民族的振兴作出贡献。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条途径。

一、教育者必须是创造者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要想学生具有创新能力,教师应先有创新意识,因循守旧的教师永远是扼杀学生创新思维的“别里科夫”。我们应转变传统观念,认真学习新课改理念,多思考多研究,全新的教育理念,全新的教育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努力营造民主、宽松、和谐、平等、合作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敢想、敢问、敢说,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教学中我们应正确对待学生的创造欲,鼓励学生的个性见解,允许学生讨论甚至争辩,真正以生为本地实现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关于《长恨歌》的主题,有多种说法“爱情说”、“讽喻说”等,让学生去探索,鼓励新鲜见解,张扬个性,才是真正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佳径。《雷雨》中的周朴园这个人物是比较难分析的。近年来关于他性格的研究颇有进展,认为“虚伪”说是最不合理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讨论周对鲁究竟有没有感情,这出戏的矛盾冲突的实质是什么?这两个都是开放题,不求统一答案,鼓励学生有不同的理解,关键是做到有理有据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出现百花齐放的景象。这样,课堂上的教师将会充满激情,学生兴趣浓厚,处处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创新意识随之增强,从而收到最佳效果。

二、把时间还给学生,实现他们的自主阅读

自主阅读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规律,落实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将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知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提议和理解。”而我们现在阅读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如教师一言堂,教师的讲解完全代替了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了追求课堂形式上的活跃,在学生没有完全把握文章内容的情况下,就让学生小组讨论某些问题等等。在这样的环节中,表面上课堂是活跃的,学生是积极的,实际上学生是被动的,无所适从的,这能使学生真正把握文章的内容,写作方法吗?因此,我们积极倡导“自主的学习方式”,把阅读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通过多种方式阅读文本,理解文本,在充分把握文本的前提下,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被极大地调动出来,自我意识被唤醒,潜能被发掘,为创新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兴趣让创新的种子萌芽

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前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认为:教育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学生有没有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进一步创新做好充分准备。如精彩的导入,挖掘教材本身意蕴魅力,教师富于情感的语言,给诗词谱曲,排课本剧,举行课堂辩论会等等都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讲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就先放《三国演义》的片头曲录音,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在这种情境中理解词的意蕴就容易多了,于是学生带着激情深入到诗词中,走进词人的情感世界,产生共鸣,有了自己的主观感受,在谈到苏轼的积极与消极思想时,大家都争先恐后的发表见解,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兴趣正浓。又如讲授《囚绿记》一文时,我饱含深情地朗读了几个片断,学生们被我的情绪感染着,也试着朗读,感情很投入,有的将自己的朗读录下来,反复纠正,有的自发组织学习小组,探讨朗诵技巧,通过反复品读,学生深入到了作品中很快投入到学习中,掌握了课文的重点。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探索,创新的种子就在这里萌芽

四、想象是创新的翅膀

联想和想象是创造的重要因素,是创新的翅膀。它能使人打破一切传统观念和思维的束缚,产生创造的幻想,从而形成新的见解。有人说:“文本给读者留有不确定性的空白,在阅读活动中等待读者用想象去填充。”语文特级教师于漪也曾指出:要真正使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得以拓展,就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想像力。的确,有丰富的想像力的人,他的创造力就强,因此,我们应着意于唤起学生想象力,从而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探究创新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也让学生根据文本信息发挥想象,从声音、颜色、形体、味道等方面去感悟和解读文本。如读《故都的秋》时,我让学生根据文中的描写对象进行联想,描绘出一幅幅秋景图,并给每幅图起名,如“小院读秋”、“清晨踏秋”、“残声鸣秋”、“佳果映秋”等,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北平浓浓的秋味。如《荷塘月色》中的比喻运用得贴切生动,匠心独运,简直令人拍案叫绝。将出水的荷叶比作是“亭亭的舞女的裙”,把荷花比作是“星星”、“珍珠”,把月光比作“流水”,突出了荷叶、荷花的风姿绰约,写出了月光的轻盈而灵动。我请学生根据画中或生活中所见,想像朱自清笔下的荷叶荷花和月光,体会作者的高超技巧,作品在想像中得到了复活。很多美文都需要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有了它,我们的课堂才更生动,学生的兴趣才更浓厚,创造意识才更强。

五.质疑是创新的途径

教育专家文兰森说过,最不完美的创新要比完美的守成伟大100倍!可见创新的重要意义。阅读中的质疑,使读者处于积极思考状态,有了积极的思考,才会有深入的发现,才会有创新的灵感产生。我们阅读一篇文章往往满足于不求甚解,领会不了文章的深刻内容,把握不住文章的精妙之处。但如果从文章的思路、主旨、意图、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探究,多问几个为什么,问题就出来了。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读、精读课文,通晓全文,抓住关键语句,整体把握,由表及里,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如讲韦庄的《菩萨蛮》这首诗,反常的叙述:“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品读之后就会发现其不合常例,多问几个为什么,诗句表达的对中原战乱的担忧的主旨就水落石出了。我们应启发学生注意发现课文的规律性的问题,如:题目如何理解?写了什么,为什么?结构怎样?哪段吸引你,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这些问题都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助于进一步探究。如学习施耐庵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上述问题,经过小组讨论总结后,大家交流,进一步研究观点的正确性,思辨性,从而真正把握小说主题,理解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和意义。质疑是探究的前提,为下一步创新奠定了基础。

六.有比较,才有鉴别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所谓比较阅读就是把内容上或形式上有一定相似点的文章加以对比,分析而进行的阅读。这种阅读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人物形象、结构层次、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等诸方面的理解。在比较中的研究对深入理解作品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至关重要。比较的方法有很多,内部比,如王熙凤与贾宝玉出场有何不同、横向比,如陈焕生与阿Q身上的相同点等,都能在开启学生创新思维中起到重要作用。事物的特征在与另一事物的比较中显现出来。可以大到作家整个作品风格流派的比较,如李白与杜甫;小到某篇作品遣词造句的比较,如:“月光如流水一般,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中的“泻”字与“流”字的表达效果;如增加一个情节阶段,如《项链》叙写结尾;增加一个论据,如给《咬文嚼字》一文在添加一个推敲实例;删去一个对象,如删去《纪念刘和珍》的结尾;删去一个细节,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删去墙上挂着酒葫芦的细节;删去一个事件等等。还可以改换人称,改换结构如《纪念刘和珍》结尾两段换位;改换写法如《祝福》倒叙换成顺序;改换标题等等。通过这些修改,学生认真比较改后的文章与原著的不同,体会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那么学生会很容易把握作者的情感,主题凸显出来,这利于创新,创新思维从这里产生火花。

“科学的教育的任务是教学生去探新、创造”(恩格斯)。我国的腾飞要靠人才,成为人才的关键是创新能力,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可能在科研领域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培养这样的人才要求我们必须“放下包袱,解放思想,开动机器”,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以人为本,将新的教学理念注入课堂,给青年学生营造创新的适宜的环境,并通过对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个性心理和民族文化等多方面的素质进行培养,使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和高尚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个性修养和踏实的科学态度,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这样,我想我们的教育必将给语文教育带勃勃生机。参考资料:

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陈玉秋、广西师大出版社

2、《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万福、于建福、和平出版社、2005

3、《中学语文创新教育初探》、浙江、马伯成、人民教育出版

第五篇: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可见,中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为此,我们应该在重视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同时,加强德育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使德育工作与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同步协调发展。那么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语文教学如何进行德育渗透呢?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增强德育教育性。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能激励学生积极进取的文章,教师应适时给学生以点拨,让学生从中感悟,进行思想的熏陶。身残志坚的霍金能给学生以思考与启迪; 至诚友爱的韩愈,给学生以思考与启迪。屈原的《离骚》让学生知道了高洁自守,爱国忧民,学生的德行深受其影响;李白的《蜀道难》让学生不再厌学,在任何时候都不放弃对理想的追求,这些文章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品德内涵,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品味,从中受到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感染和熏陶,从而获得品德教育。

二、教学中注重素质的提高和情感的培养,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语文课堂应注重“写作教学”,语文活动是一个由认知到实践,从实践中学会做人的教育过程,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也就随之而提高。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要为文,先做人”,这是文道结合原则的基本要求,在写作教学过程中要教育学生做真人,说真话,1

写真事,抒真情。因此批改、评讲作文,我不仅着眼于写作技巧的批改和评讲,更注重通过批改和评讲作文,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人生坐标。写作中让学生通过自己写作充实学生精神,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在教学中我根据他们不同时期的思想状况,针对一些不良现象的影响,让他们通过写作进一步去剖析,去了解,端正人生态度,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走出教材,加强阅读,多形式强化德育教育。

书,益人心智,怡人性情,滋润心灵。教师一定要积极地引导学生阅读那些充满人性、关注人类命运和地球家园的书籍,通过与大师、与名人、与哲人对话,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真假、美丑,具有正义感,爱好和平,拥有爱心和温情。因此,可以借助“读书活动”为载体,内化传统美德教育。①阅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定书目,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他们的爱国热情。②鼓励学生读《二十六史》、《诗经》、唐诗宋词、现当代散文等,引导学生学习经典,让学生沉浸进去,从阅读中懂得礼仪、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诚实守信、清正廉洁,并获得美感,产生愉悦之情,引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③挖掘本地德育教育资源,如名人、名胜等作为校本德育教材。我以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为本校德育教材,让学生了解白求恩烈士革命的一生,从而培养起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四、在学生的学法上加强引导,深化德育教育。

语文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学法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实效性。其方法中蕴涵着丰富的德育成分,让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去感受德育魅力,明白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所以方法的掌握非常重要,教师应引导学生探究学法,鼓励学生从德育的角度去置疑问难,竭力挖掘语文学科中的思想品德内涵和源泉,从而整合自身与文本以及作者与文本及学生学习之间的关系,学习文本中所折射出的文本中的人物以及编者、作者的思想品德,从学法上去感受其德育内涵,使学生自然进入一片充满美好的德育氛围中,且在这样和谐的氛围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使自身的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行和素养自然形成。

总之,语文教材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在教学中自然渗透德育内涵,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思想教育,才能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德育的情感熏陶,语文教师不仅仅是“教书”,更要“育人”,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真正寻找到自身的精神家园。

下载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国防教育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国防教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教书育人是教育的主旋律。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学科,有着非常丰富的人文教育因素。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比其他教材有着得天独厚的育人......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教育,存在一些不同意见,主要是用正面进行方法,还是用渗透穿插方法。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具体、灵活而有效地穿插......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 摘要:德育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小学阶段是学生德育的启蒙阶段,搞好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五年级组李英屏 开学后,我力求通过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创设优美、恰当的课堂情境,使用多样、实用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以文激情、以情......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岑江小学龚美唇 小学语文教材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长期以来,一直传承着中华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己任。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文道统一,以文载......

    《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方案》

    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方案“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⑴。家庭作为组成社会的一个细胞,其是否和谐直接影响到社会能否......

    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工作总结本学期我结束了我的班主任生涯,开始了单纯的教学工作,我觉得德育工作好像离我远了,当我真正作为一名科任教师走进课堂的时候,我才明白,教育和教学是分......

    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内容摘要 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纷纷沓至而来,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