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方案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⑴。家庭作为组成社会的一个细胞,其是否和谐直接影响到社会能否和谐。因此,构建家庭和谐是保证社会和谐的一个最基本的要素之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从这个表述中,我们不难看出语文教学除了应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外,还应注重语文的“人文性”。只有二者的有机统一才是完整的而不是片面的语文教学。本文试从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也即着眼于学生的精神领域)这一角度从现行初中教材(人教板)七年级上册语文选的当代作家张之路先生写的《羚羊木雕》一文谈起,说一点语文教学应重视渗透构建和谐思想教育的看法,以期专家学者和同行们的赐教。
一、常见教学资料对《羚羊木雕》中人物的评价
二、(一)、人教版两个版本的不同分析评价:
人教版1992年11月第1版,1999年5月云南第7次印刷的初中语文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第十八页倒数第2和3段的部分分析是:
……“我”被迫对朋友反悔,心灵上经历了一场巨大的痛苦。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孩子健康的天性被扭曲,孩子只能成为心胸狭隘,淡于人际交往的人。课文赞美小朋友们真诚无私的友爱,告诫做父母的理解少年之心,尊重他们的友情。
……含蓄的指责了爸爸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道理是多么片面,课文写了6个人物,妈妈、爸爸和万芳妈妈都是同一类型的人,……
下面是人教版2001年7月第1版,2004年第4次印刷的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第206页的分析评价:
整体把握:论是非,父母心目中珍视的是羚羊木雕,“我”心目中珍视的是友情,由此而起冲突。应该说,父母是有欠缺的,彼此都做得周到一点,就不至于发生这样不愉快的事情。
子女靠父母培养,父母是主导的方面。子女的缺点也是父母的缺点,与其怪孩子自作主张,不如怪自己事前没有讲清楚。作者的倾向主要是批评父母的。若从“我”这一面去看,也有教训可以吸取。小时侯毕竟幼稚,做什么事情跟大人商量商量是十分必要的。
在问题研究中,针对内容,该版本编者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并做了研究分析:
1、怎样才能避免这一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2、女儿既然已经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事情怎样处理才更妥当?
3、作者的感情倾向是怎样的?课文的思想感情怎样理解?
研究第一个问题,应该进行评论性阅读。不难看出,如果当初父母讲明白羚羊木雕怎样贵重,叮嘱女儿好好保管,女儿就不会轻易送人。当然女儿拿来送人,也是意想不到的,但是羚羊木雕给女儿时,讲讲这件工艺品如何名贵,让女儿增长点知识,防止损坏,也属常理,再则,倘若女儿事先征求一下父母意见,也就没事。可见,小朋友还不大懂事,凡是应该征求父母意见,可以避免做出幼稚的行为。推而广之,包括大人在内,有事同人商量,都是必要的。由此还可以明白,凡是考虑不周,就有隐患,要清除隐患,就要尽量想得周到一点。
研究第二个问题,先要看看父母的做法有什么不好。他们这样做,使女儿非常伤心,从开头“我的心怦怦地跳了起来”,到结尾为反悔而伤心之至,始终被父母逼得难受。事情有没有别的处理办法呢?……例如:万芳妈妈说“你怎么能拿人家这么贵重的东西呢”,据此可以设想,“我”的妈妈如果委婉地跟万芳的妈妈说这件事,劝万芳的妈妈不要责怪万芳,好好跟万芳说,万芳就会把羚羊木雕还给”我“,这样既可以保护孩子的感情,又可以让孩子更董事。
研究第三个问题,应该从文本中感受作者的感情倾向。应该抓住几个关键,例如作者借奶奶之口,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结尾说,“这能全能怪我吗,言下之意“我”是被逼的,怪只怪父母。父母的话,特别是妈妈的话,句句生硬。课文叙述“我”和万芳的友谊是多么真挚深厚,着力渲染童心的美好,父母的威逼有如无情的风雨摧残娇艳的鲜花。作者的倾向很明显:儿童心灵多么美好,尽管他们幼稚,但是不能粗暴地伤害他们的心灵。孩子的心灵比任何贵重的东西更加贵重,只知东西贵重,不知孩子心灵贵重,是一种愚蠢的行为。
作者的褒贬倾向很明显,但是,我们不能认为大人总是不理解我们,由此产生代沟。应该承认孩子总是不大懂事,一方面,要从小学会思考,有主见,但是另一方面,做事情要跟大人商量了在做。自以为是,自作主张是不对的。推而广之,一家人多商量,就可以避免许多矛盾。
任志鸿主编的初中新课标七年级语文上册《优秀教案》(南方出版社2005年7月第4版,2007年5月第四次印刷)的设计也大体跟人教版版2001年7月第1版,2004年6月第4次印刷的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师教学用书》第206至207页的分析大体一致。
(二)、从以上教学资料的引述中,我们可以发现,人教版1992年11月第一版,1999年5月云南第7次印刷的初中语文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对《羚羊木雕》的分析,其立场完全是站在“我”一方的,对妈妈、爸爸和万芳的妈妈是持批评态度的。用今天的眼光看,无论是全站在“我”的一方,还是对妈妈、爸爸和万芳妈妈的批评,都是片面的,不公允的。而人教版2001年6月第4次印刷的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师教学用书》对《羚羊木雕》一课的设计分析,笔者认为是较为公允合理的。同是人教版出的《教师教学用书》,为什么会前后分析设计的理念不同?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社会认知的理性回归,大家都知道,中国人虽然很早以前儒家就提出了“中庸之道”,但在实际中常常是走极端的。
就拿对孩子这一问题来讲,在解放以前,强调的是家长权威:即孩子必须绝对服从父母,没有述说理由的权利,一切事情家长说了算!解放后的一定时期内,为了达到推翻家长专制的目的,于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特别是严格实施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今天:孩子的权利最大,是小皇帝。父母是大臣,是奴仆!于是形成孩子中心论。父母唯孩子的需要是从!再如教育制度,封建时代老师的话是权威,学生必须听老师的,为此,老师甚至可以体罚学生。可到了上世纪60年代后期的“文化大革命”时期,老师不仅没有权威,并且稍不慎就要被学生随便找个理由批斗,因此教师是人人自危。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社会认知终于迈人了一个崭新的时期﹗第二、编者的认识也是发展变化的,这些变化肯定会在编者所编的书中。
原来《羚羊木雕》在初一(人教版)语文上册中是自读课文,现在七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中是讲读课文。同是一家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前后编排的目的不同,体现了编者认识的发展变化。因此,前后两个版本的分析评价不一样也就不足为怪了。此外,人教版2001年6月第4次印刷的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师教学用书》对《羚羊木雕》一课的设计分析,笔者认为虽然是较为公允合理的,但编者只注重事情本身的处理,没有设计如何防范类似事情发生的举例讨论教学,因此笔者认为对于教育学生构建和谐社会而言是不够的。
二、语文教学应重视给学生渗透构建和谐思想的教育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当今社会最迫切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催化剂。纵观古今中外历史,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是建立在吸收中外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的,因此是非常及时和英明的:
(一)、从中国历史上看,社会不和谐的教训是深刻的。
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不和谐现象就是战争,战争成了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家都知道,战争是无情的,其破坏是无法估量的。然而中国历史上的战争次数及规模都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按理说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且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保存语言文字没有中断沿用至今的国家,并且有儒家的“中庸之道”的论述,哪为什么战争却频繁发生呢?笔者认为不和谐的等级制度、儒家思想中不合理的成分,是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甚至内战的根本原因。在不和谐的等级制度中,处在上一级的根本不把下一级的放在眼里,甚至连最基本的人格尊重都做不到,反过来,下一级对处在上一级的必须百依百顺,不管对错,为命是从。这种不尊重人的等级制度怎么会使社会和谐呢?
笔者认为儒家思想中最不合理的就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过分抬高读书人的身份,导致读书人就连农业生产者也看不起,更不要说让读书人这一点在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和鲁迅先生的《孔已己》中表现最为突出。此外,儒家思想中的男尊女卑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社会矛盾的产生和激化。
(二)我国目前虽然提出了和谐思想,但完全实现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其原因如下:第一、历史上不和谐的等级思想和儒家思想中不合理的成分在短时间内不会消除,并且在一定范围及领域内的影响还较为突出。
其主要表现有以下不和谐现象:部分干群关系紧张,部分领导干部官僚作风严重,有的办事要求有尝服务,甚至腐化堕落,违法犯罪,此外。家庭离婚率也呈上升趋势。第二、祖国还没有完成统一大业,台海局势还存在不稳定因素,并且台独势力分裂活动还十分猖獗。
此外,西藏藏独分子也还没有停止分裂活动,这些问题处理稍微不慎,就有可能发生战争,后果当然是非常严重的。(三)、世界上,目前美国和日本是头号强国,然而只要读世界历史就知道:美国和日本是世界上发生内战很少的国家。
美国从独立后,国内仅出现过一次南北战争;日本国内战争也仅有几次,并且规模都不大。这里特别值得提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天皇及其军国主义者发动侵略他国的战争,最后战败,然而日本人民并没有起来推翻天皇的统治。试想,要是在中国,不发生内战才是怪事。按理说,日本文化跟中国的渊源最深,而日本国民为什么比我们做得更好呢?笔者认为,日本除了特殊的地理位置外,日本人对中国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和墨家思想中的“尚贤”研究及运用是非常成功的,这就是日本国民为什么会原谅发动侵略战争的天皇和军国主义者的原因。此外,日本历史上的几次成功的改革,非常值得我们深思借鉴。从以上可以看出,美国和日本虽没直接提和谐思想,但实质上两国历史以来就是比较重视和谐文化建设及应用的,故其国内就很少有内部战争,因而现在国力为世界最强也就顺理成章了。
综上所述,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有力于国内的团结与稳定,更有利于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构件和谐社会,必须要求全社会成员有和谐思想意识,且体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要达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除了在社会上要有较为完整的法律保障体系和利用媒体广泛宣传外,最有效的是在教学中加强渗透和谐思想教育。公民从小受到构建和谐思想的熏陶,潜移默化,扎根于心中,在社会上就能形成和谐思想文化氛围。学校教学中,能更好体现构建和谐思想教学的又莫过于语文教材教学。因为“文以载道”,所以笔者斗胆建议专家们在选编初中语文教材时尽量选能体现和ఐ思想的文章。楤外,应大力加强初中语文教嘈对语文教学中渗透构建和谐思想的认识。然而,目前初中的语文教材虽然对构建和谐思想有所体现,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认识不到位,还沉湎于围绕考分敉学的怪圈丬。因此,加强教师构廲和谐思想认识的力度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三、《羚羊木雕》一文渗透构建和谐思想教学的尝试
笔者在教《羚羊木雕》一课时,除了按常规教学外,将教学设计重点放在体现构建和谐思想的问题,注重培养学生防范类似事情发生的能力:
文中人物言行有哪些不妥?
2大家回忆一下,自己是否有类似的经历?当时是怎样处理的?
3在我们周围是否有类似文中的现象发生?
学了本文后,我们从构建和谐家庭这一角度,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第一个问题,通过讨论得出:父母的不妥是给“我”羚羊木雕时,没有讲清楚不能将羚羊木雕转送给他人;“我”的教训是在送羚羊木雕给万芳前,没有跟父母商量。
第二问题,大家踊跃举手发言,其中一个学生动情的说了这样一件往事:
有一回,我跟几个同学利用星期六不上课,去丹霞山(盘县水塘佛教名山)玩,去前没有跟家人讲,结果父母不知道我去哪里,到处找。我回来就被(父母)暴打一顿﹗
第三个问题,其中一位女同学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她家的一户邻居,男主人经常不跟媳妇讲就拿钱给自己父母亲用。为此媳妇经常跟男主人吵:“你太看不起我了,我又不是不给﹗”
笔者引导学生讨论,学生都认为,如果该邻居的男主人拿钱给自己的父母亲前先跟自己的媳妇讲一下,可能就不会发生吵架了。
第四个问题,大家一致认为,做子女的做事也好,还是给别人送东西也好,一定要先跟家长讲,得到父母的同意后才去做或送。
笔者肯定了学生的看法,然后接着补充道:“不仅作为子女的做事或给别人送东西要跟家长商量,就是成人做事或给别人钱财,也应先跟家中的主要成员商量,相互尊重,才能避免家庭矛盾的产生。再扩展开来,就是工作中,有许多事也要跟自己的同事商量或自己的下属商量沟通,尽量取得支持或谅解才能较好的开展工作,否则形不成合力,很被动”。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