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时间:2019-05-15 14:14: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第一篇: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十八中学麻海英

近期发生在石河子高中某学区的恶性伤害事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人才,更重要的是注重品质的塑造.人才人才,没有“人”何来“才”?德育教育任重道远,它需要各科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抓紧每一个契机,如春风化雨般徐徐渗透,绵亘不断,语文老师更是首当其冲.

语文教材中,每一篇文章、每一句话语,甚至每一个汉字、标点都蕴含了丰富的内涵,彰显了炎黄子孙的想像力与创造力,是我们进行德育教育的载体.如小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为消除他们的畏难心理,我举了一个例子:思念远方的亲人好友到了很深恨深的程度,现代汉语千言万语的表白比不上短短的四个字“望穿秋水”.多令人感慨啊!发现汉字的美感,感受汉字的魅力,进而热爱祖国的语言、热爱祖国.都德的《最后一课》中写道:忘了国当了奴隶的人们,只要牢牢记住祖国的语言文字,就好像拿了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培养学生爱汉字、爱祖国历史悠久的文化,是提高学生个人道德修养的第一步.语文教学是一种人文熏陶,它改造着学生的意识与心灵,积淀着价值规范,丰富着思想感情,提升着道德品质.如讲《大道之行也》时,文言文的一些表达方式固然要讲解,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古人“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政治理想,古人在战乱年代尚有这种胸怀,对于太平盛世、坐在课堂里的学生来说,又有什么不能珍惜、不能谦让的呢?郑愁予的《雨说》,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美好的意境,与诗人产生共鸣,产生对宁静美好生活的向往.一些文质兼美的课文,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深远的影响,是语文教学加强德育渗透的必要之路.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使学生在充满父子亲情的篇章里体会危难时刻人间真情,激发爱亲人爱生活的情感..《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中运用反复、排比、反问等修辞,强烈抒发了印第安人对故土的眷恋,对自然的尊崇.一个原始部落的酋长尚能如此,现代人又应如何面对生态恶化等问题?从而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热爱祖国的情怀.作文、周记也是德育渗透的平台.教导学生有感而发,我手写我心,写出新颖的有独特见解的文章,再加上老师的评改、评语指导,就可鼓励学生树立信心,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将其转化为学习进步的动力.此外,老师的一言一行、工作作风、生活态度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着德育教育.总之,语文教师应立足本学科,发挥语文教师的优势,激发学生心底最真挚的情感,把他们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人.2012 年2月

第二篇: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作者介绍:黑龙江省教育学院 语文教育研培部刘峻峰

我们在学校教育中都知道以德育教学为首,但是很多人都认为德育教学是班主任或者政治老师的事情,但是我们却忽略了再课堂上的德育渗透,尤其是语文课堂是一个很好的德育渗透的平台,我们不应该把学科教学和德育教育割裂开。语文教材含有丰富的德育因素,语文课堂是学生德育的重要阵地,语文教师承担着在课堂教学中渗进德育的重要职责。只要教师能结合教材,针对学生特点,抓住有利时机,坚持教学和德育“双轮驱动”,就一定能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情感,高尚的品德修养,让课堂绽开德育之花。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时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呢。

利用教材的实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语文教材中每篇文章基本上都是作者和编者的绞尽脑汁而写出的,都渗透着作者和编者的情感,尤其在新编教材中增加了许多爱国主义教育以及介绍英雄人物、科学家事迹的阅读材料,更有利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德育。例如学习《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指导学生纪念刘和珍及死难烈士的英勇事迹,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及反动文人的无耻,教育学生牢记烈士的鲜血,珍惜幸福生活,并学习烈士们追求真理、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和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

课文作为语言文字学习的范本,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有利资源。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的美景,让人顿生山河壮丽的爱国豪情;史铁生、马丁·路德·金等感人形象,使感恩、奉献等在学生心中生根;“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等古训,可以培养学生的勤俭美德;还有反映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发展、民族大团结大融合的优秀篇章,有歌颂追求真理、不畏艰险的壮举的动情文字,有赞扬反抗侵略,维护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的佳妙文章等等,无不在字里行间处处渗透着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是与非、好与坏的认识和判断。这些都是学生正确观察、认识和分析社会,接受美德教育,形成良好品行的好材料,都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好内容。教师要善于利用课文,引导学生学透教材,充分发挥课文的的德育作用。

利用作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作文是联系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中心环节,是学生多方面素质的综合展现。因此,教师在指导、批改、讲评作文时,将德育与写作方法和技巧的传授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想和写作能力。首先,教师在指导作文时应注意选择典型的正面材料教育学生。当今的中学生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好奇新鲜,都在竭力猎奇,对事物的看法也各有己见。对此,教师能以正确的观点积极引导,寻找好的典型材料进行作文指导,学生就会受益匪浅。其次,对学生作文中反映出来的缺点和错误,在批改讲评中着眼于疏,致力于导。例如在分析金钱与幸福的关系时,有的学生误认为“金钱就是幸福”,这当然是片面的说法。有些学生分析金钱与人的关系时,则表现偏激情绪,说什么“一切向钱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金钱关系”,这当然是错误的。有的同学则走上另一个极端,把“钱财”说得一无是处。于是笔者在作文讲评时,启发学生:要学会辩证法,用全面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明确指出,正当的劳动所得是无可非议的,但幸福决不能单纯地建立在金钱基础上。

课堂上活跃的、容易为学生接受的德育气氛,能让德育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的心灵。灵活的方法是营造氛围的良方,例如对于某些课文,通过诸如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和高贵独立的人格。再如,增加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互动的频率,与学生进行平等、真切、和谐的交流,容易使学生模仿老师的行为和体会到老师在课堂上想要通过课文传达出来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追求,从而形成无形的道德力量感染学生。除课堂外,语文教师还可以充分发挥优势,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辩论、实践和写作等活动,丰富对学生的德育方式。

德育中要重视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由于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的形成中,各种语文信息中的美与丑、善与恶、健康与腐朽经常错综交织,对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都会产生一定影响。所以,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清良莠,辨别精华与糟粕,在“分析”上多下功夫,并对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健康的个性品质及时加以诊治,促其转化。这要求中学语文德育中必须注意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这种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目标,应该包括诸如热爱生活、热爱人民,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富有社会责任感、正义感、集体荣誉感、民族自豪感等品质在内的情感目标构建;包括积极进取、勇于探索、自尊自强、谦虚谨慎等品质在内的性格发展目标构建;包括吃苦耐劳、顽强勇敢、知难而进等品质在内的意志目标构建。

教材中体现积极的人生观的内容有很多篇。如《十三岁的际遇》讲述了中学生田晓菲十三岁靠自己的努力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北大,启发学生早立大志,为理想而奋斗。《贝多芬传》通过贝多芬在逆境中仍然执着的追求,讴歌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教育学生面对挫折和困难如何坚定自己的意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敬业和乐业》则告诉学生如何对待生活,才能实现理想。总之,教材中到处渗透着优秀的品德的光芒,只要利用好,学生自然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提高人生修养。

德育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内容,德育在教材中的体现也很多,只要恰当利用和引导,会使语文教学事半功倍,培养的学生不仅有更高的文化素养,也有更高的道德修养。

德育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事情,教师还应当举办广泛的、经常性的德育活动,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不断地发展、完善和创新德育的方式和内容,增强德育的强度和力度,并形成德育的日常意识和习惯,使德育持续不断地 进行下去,持续不断地滋润学生的心灵,从而打牢学生的道德根基,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

教育为本,德育为先。语文课堂既要教好学,也要教好人。语文教学只有坚持语言文字学习和思想品德教育辩证统一这一基本原则,既结出学科教育之果,又盛开品德教育之花,才是真正成功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第三篇: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内容提要:

道德是一个人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处于改革与开放的社会中,青少年面对的是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接受着广泛的社会影响。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已经渗透到了孩子们的心灵,这一切很不利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我们教育机构有必要采取措施应对这种不利态势。我们社会主义教育的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各方面都得到发展。本文结合教育教学的实践谈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几点做法。

关键词: 德育 渗透 高中语文 学生 正文: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思想品德的好坏,不仅影响到社会风气的好坏,也将影响到国家、民族的前途,每一个成年人,尤其是学校教师,具有不可推御的责任。因此,培养教育青少年,使之成为国家的栋梁,成了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作为一门基础学科,高中语文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课标提出:要“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要“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可见,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机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在语文课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优秀作品都体现着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反对剥削压迫,解放全人类的共产主义思想,无私忘我献身人民的高尚情操、认识世界观点、方法等,都具有教育作用。这些作品不同程度地体现着情感熏陶的力量,能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优势,将这些作品蕴含的有价值的成分挖掘出来,与学生共同分享。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历史背景的简介,作者生平事迹的了解、课文内容的小结等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良好教材。如在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时,介绍作者李白的生平事迹可以用 “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去领会他浪漫、豪放、潇洒的情怀,学习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岸人格。在教学《我有一个梦想》和《纪念刘和珍君》时,可以给学生播放马丁路德当年的的演说片段和1926年“三﹒一八”惨案的电影片段资料。这些视频资料能够形象直观地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激发学生与作者共鸣的情感,增强学生对反动派的增恨和对烈士的怀念崇敬之情。

在《小狗包弟》中我们感受到作者勇于自我解剖、敢于讲真话的精神和勇气,这种特殊的反省能够唤起人们的良心、良知。学这一课应让学生我学习巴老的自我解剖的精神。《囚绿记》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的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陆蠡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讴歌。读他的作品,还要学他的为人。讲解《离骚》,不能不让学生知道爱国诗人屈原的高蹈出世的品质,不仅要让学生领略作者的生平理想,了解楚辞体的文体特点,同时也要让他们铭记“虽体解吾尤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些有名的诗句,理解屈原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爱国主义情感,理解屈原为解决人民的疾苦而不屈不挠的精神。教学这些课文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能力的培养,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多让学生对照名人检查自己的言行。

二、在课外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所必需的,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德育渗透的机会,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意志、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都有不同,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列出相关书目,如《老人与海》《巴黎圣母院》《艰难时世》《繁星 春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悲惨世界》等,并指导学生如何读,必要时让他们写出读书笔记和读后感。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有关文艺理论的书籍,引导学生了解作家及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和所生活的时代的特点,比如:海明威的名言:“一个人生来不是北大白的,他宁可被打到也不被打败。”如果让学生学习并落实,那将受益匪浅。我们还可以让学生知道片面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是不可取的,重要的是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探讨作品的深刻的社会意义,从而在形成品德时受到启发。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可以培养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提高思想觉悟。因此,我们应积极倡导学生多读书,多看报,了解国内外大事,端正自己言行。

三、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和思想水平的综合体现,而且,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也一再地强调:“作品的思想内容、立意要做到思想健康、立意深刻”,也正是这个原因,在酷热的高考作文批改室内,忙碌的老师最关注的还是立意、思想,这也自然而然地成为打分高低的最重要的标准。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更应当重视德育教育,因为它体现这作者的思想境界高于低。在写作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养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使他们的思想健康发展。充分发挥作文教学的特殊功能,作文教学中必须自觉地有计划地渗透马列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渗透给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而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我经常利用片段作文和整篇作文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并做一些分类的作文,内容上基本有这些类型:诚信、坚强、乐观、细节、亲情、友情、爱国等等,形式不拘一格,批改时注意观察学生的思维动向,以做到有的放矢。同时作文批改与讲评也很是重要,这也是对学生德育渗透的一个广大天地,作文批改的形式多样,无论那样都能让学生受到应有的教育,使学生在作文中赞扬真、善、美,分辨假、恶、丑。这些年来,我在作文教学中坚持有计划地,有的放矢地对学生施行德育,对学生的思想起到了启迪、激励、矫正、改正等作用。

四、以多种形式向学生渗透德育 在教学中,我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外貌特征,理解性格形成的时代背景,进而得到思想的启迪和教育。《孔雀东南飞》让我们深深感到封建的思想、伦理道德,对人性的摧残是无以复加的,它极大的阻碍,甚至是牢牢地捆绑着中华民族追求解放的手脚。通过表演课本剧学生深刻理解了文章的深刻性。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也可以通过表演课本剧的形式,把封建卫道士别里科夫的形象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加深了学生的印象,让他们对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紧密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内外活动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途径,如举办诗文朗诵会,举行作文、演讲竞赛和辩论会,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并进行影评比赛等。这些活动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了德育教育。

“文因道存,道以文显”,文学内容因其道德意义而存在,德育因素借助于文学形式间接地表现出来。作为数千年来中华文明的载体,高中语文教科书中所选取的课文,汇集了历代名篇,是实施德育渗透的有效资源。在文言文教学当中实施德育渗透,使民族精神得到培育和弘扬,是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注重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还要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培育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正确把握语文与德育的关系,是教师必备的素质。特级教师于漪说:“学语文不是只学雕虫小技,而是学语文学做人”。她要求“教之不顾此失彼,真正肩负起教书育人的使命。”各级教育领导部门都强调必须全面培养人。只要适当的把握好时机,利用语文课堂阵地,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就能使学生既学到文化知识,又能提高道德水准,成长为真正的“德才兼备”的有用之才。

参考资料:

1、王义洲《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的做法》(2001年《中国教育报》)

2、朱永新《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简论》2004年

3、钟声辉《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4、《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被动接受。在新的课改形势下,倡导自主、合作、创新为主要学习方式已经成为热点话题。于漪老师认为:“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创新 ”。可见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新课改形式下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本文旨在探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条途径。

关键词:质疑 创新 自主

正文:胡锦涛说:“科技人才是自主创新的主体。要大力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人才在自主创新中的能动作用。”这句话极具前瞻性的话道出了国家兴旺发达的决定性因素——创新型人才。知识经济时代,竞争更加激烈,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在创新型人才,为了学生的长期发展,我们要把教育的重点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上。因此,教师应在推进素质教育中,应致力于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放在首位,为民族的振兴作出贡献。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条途径。

一、教育者必须是创造者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要想学生具有创新能力,教师应先有创新意识,因循守旧的教师永远是扼杀学生创新思维的“别里科夫”。我们应转变传统观念,认真学习新课改理念,多思考多研究,全新的教育理念,全新的教育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努力营造民主、宽松、和谐、平等、合作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敢想、敢问、敢说,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教学中我们应正确对待学生的创造欲,鼓励学生的个性见解,允许学生讨论甚至争辩,真正以生为本地实现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关于《长恨歌》的主题,有多种说法“爱情说”、“讽喻说”等,让学生去探索,鼓励新鲜见解,张扬个性,才是真正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佳径。《雷雨》中的周朴园这个人物是比较难分析的。近年来关于他性格的研究颇有进展,认为“虚伪”说是最不合理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讨论周对鲁究竟有没有感情,这出戏的矛盾冲突的实质是什么?这两个都是开放题,不求统一答案,鼓励学生有不同的理解,关键是做到有理有据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出现百花齐放的景象。这样,课堂上的教师将会充满激情,学生兴趣浓厚,处处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创新意识随之增强,从而收到最佳效果。

二、把时间还给学生,实现他们的自主阅读

自主阅读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规律,落实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将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知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提议和理解。”而我们现在阅读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如教师一言堂,教师的讲解完全代替了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了追求课堂形式上的活跃,在学生没有完全把握文章内容的情况下,就让学生小组讨论某些问题等等。在这样的环节中,表面上课堂是活跃的,学生是积极的,实际上学生是被动的,无所适从的,这能使学生真正把握文章的内容,写作方法吗?因此,我们积极倡导“自主的学习方式”,把阅读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通过多种方式阅读文本,理解文本,在充分把握文本的前提下,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被极大地调动出来,自我意识被唤醒,潜能被发掘,为创新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兴趣让创新的种子萌芽

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前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认为:教育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学生有没有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进一步创新做好充分准备。如精彩的导入,挖掘教材本身意蕴魅力,教师富于情感的语言,给诗词谱曲,排课本剧,举行课堂辩论会等等都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讲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就先放《三国演义》的片头曲录音,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在这种情境中理解词的意蕴就容易多了,于是学生带着激情深入到诗词中,走进词人的情感世界,产生共鸣,有了自己的主观感受,在谈到苏轼的积极与消极思想时,大家都争先恐后的发表见解,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兴趣正浓。又如讲授《囚绿记》一文时,我饱含深情地朗读了几个片断,学生们被我的情绪感染着,也试着朗读,感情很投入,有的将自己的朗读录下来,反复纠正,有的自发组织学习小组,探讨朗诵技巧,通过反复品读,学生深入到了作品中很快投入到学习中,掌握了课文的重点。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探索,创新的种子就在这里萌芽

四、想象是创新的翅膀

联想和想象是创造的重要因素,是创新的翅膀。它能使人打破一切传统观念和思维的束缚,产生创造的幻想,从而形成新的见解。有人说:“文本给读者留有不确定性的空白,在阅读活动中等待读者用想象去填充。”语文特级教师于漪也曾指出:要真正使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得以拓展,就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想像力。的确,有丰富的想像力的人,他的创造力就强,因此,我们应着意于唤起学生想象力,从而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探究创新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也让学生根据文本信息发挥想象,从声音、颜色、形体、味道等方面去感悟和解读文本。如读《故都的秋》时,我让学生根据文中的描写对象进行联想,描绘出一幅幅秋景图,并给每幅图起名,如“小院读秋”、“清晨踏秋”、“残声鸣秋”、“佳果映秋”等,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北平浓浓的秋味。如《荷塘月色》中的比喻运用得贴切生动,匠心独运,简直令人拍案叫绝。将出水的荷叶比作是“亭亭的舞女的裙”,把荷花比作是“星星”、“珍珠”,把月光比作“流水”,突出了荷叶、荷花的风姿绰约,写出了月光的轻盈而灵动。我请学生根据画中或生活中所见,想像朱自清笔下的荷叶荷花和月光,体会作者的高超技巧,作品在想像中得到了复活。很多美文都需要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有了它,我们的课堂才更生动,学生的兴趣才更浓厚,创造意识才更强。

五.质疑是创新的途径

教育专家文兰森说过,最不完美的创新要比完美的守成伟大100倍!可见创新的重要意义。阅读中的质疑,使读者处于积极思考状态,有了积极的思考,才会有深入的发现,才会有创新的灵感产生。我们阅读一篇文章往往满足于不求甚解,领会不了文章的深刻内容,把握不住文章的精妙之处。但如果从文章的思路、主旨、意图、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探究,多问几个为什么,问题就出来了。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读、精读课文,通晓全文,抓住关键语句,整体把握,由表及里,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如讲韦庄的《菩萨蛮》这首诗,反常的叙述:“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品读之后就会发现其不合常例,多问几个为什么,诗句表达的对中原战乱的担忧的主旨就水落石出了。我们应启发学生注意发现课文的规律性的问题,如:题目如何理解?写了什么,为什么?结构怎样?哪段吸引你,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这些问题都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助于进一步探究。如学习施耐庵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上述问题,经过小组讨论总结后,大家交流,进一步研究观点的正确性,思辨性,从而真正把握小说主题,理解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和意义。质疑是探究的前提,为下一步创新奠定了基础。

六.有比较,才有鉴别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所谓比较阅读就是把内容上或形式上有一定相似点的文章加以对比,分析而进行的阅读。这种阅读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人物形象、结构层次、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等诸方面的理解。在比较中的研究对深入理解作品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至关重要。比较的方法有很多,内部比,如王熙凤与贾宝玉出场有何不同、横向比,如陈焕生与阿Q身上的相同点等,都能在开启学生创新思维中起到重要作用。事物的特征在与另一事物的比较中显现出来。可以大到作家整个作品风格流派的比较,如李白与杜甫;小到某篇作品遣词造句的比较,如:“月光如流水一般,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中的“泻”字与“流”字的表达效果;如增加一个情节阶段,如《项链》叙写结尾;增加一个论据,如给《咬文嚼字》一文在添加一个推敲实例;删去一个对象,如删去《纪念刘和珍》的结尾;删去一个细节,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删去墙上挂着酒葫芦的细节;删去一个事件等等。还可以改换人称,改换结构如《纪念刘和珍》结尾两段换位;改换写法如《祝福》倒叙换成顺序;改换标题等等。通过这些修改,学生认真比较改后的文章与原著的不同,体会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那么学生会很容易把握作者的情感,主题凸显出来,这利于创新,创新思维从这里产生火花。

“科学的教育的任务是教学生去探新、创造”(恩格斯)。我国的腾飞要靠人才,成为人才的关键是创新能力,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可能在科研领域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培养这样的人才要求我们必须“放下包袱,解放思想,开动机器”,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以人为本,将新的教学理念注入课堂,给青年学生营造创新的适宜的环境,并通过对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个性心理和民族文化等多方面的素质进行培养,使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和高尚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个性修养和踏实的科学态度,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这样,我想我们的教育必将给语文教育带勃勃生机。参考资料:

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陈玉秋、广西师大出版社

2、《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万福、于建福、和平出版社、2005

3、《中学语文创新教育初探》、浙江、马伯成、人民教育出版

第四篇: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什么是德育?简而言之,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是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学校以教学为主,学生在学校大部分时间上文化课。因此通过思想品德课之外的其他各科教学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最经常的、最基本的途径。学科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是紧密相关的。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呢?我的体会是渗透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体现在课文的学习里。

一、教学活动中的德育渗透

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本身也具有教育意义。民主和有效的教学形式既鼓励学生追求真理、积极参与,又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纪律,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完成作业。

首先,课堂上要使学生主动学习,还必须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以使学生肯于思考,乐于参与。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提高。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认识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只有当学生真正喜爱自己所学的东西,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真正学好它。学生是教师工作的特殊“产品”,学生的心理、年龄决定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更需要别人的爱,特别是教师的爱,这种爱无疑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推动力。教学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学生反过来也会给教师以相应的积极情感回报,会更深深地热爱教师,敢于和善于在教师面前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学习上表现更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当学生对教师的这种爱达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情感迁移现象,即由爱教师进而爱及他教的学科,对他所教学科产生兴趣,这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多一些鼓励,促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在课堂上,要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创设不同的氛围。教学中,我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堂上常常让学生的座位编排形式来一次“变革”:让学生围成几个小组,分组学习,分层指导,走到学生中间,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在多向交流中参与。实践表明: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学得非常主动、积极,都感到无比高兴,这样求知的课堂变成了学生思考的天地。

其次,真诚的赞赏。“人的深层需要都有被别人赏识的愿望。”小学生更是如此。卡耐基也曾说过:“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赏和鼓励。”赞赏是一种由衷的真情的表扬。在语文课堂中有的教师吝惜赞扬之词,即使学生回答得完全正确,也只是用“说得还不错”“是的”“对”等稍作肯定。须知,学生与教师原有的知识基础差异较大,所以,对学生到位的回答、精彩的朗读、独到的想法,教师应该给予出自内心的赞赏,这可能对学生是一次终身难忘的鼓励。我认为,每一个孩子都应得到属于他(她)自己的那一份赞赏。如:当孩子比我说得有道理时,我会说:“你比老师还行!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简单哪!”当孩子有声有色地朗读后,我会说:“你的声音真好听,就像百灵鸟一样。谢谢你用朗读给大家带来了美的享受。”当孩子有独到的见解时,我会说:“你的想法真是与众不同,令老师惊喜!”„„每听到这些真诚的赞美,孩子们总是带着会心的笑靥,犹如一朵朵绽放的花儿。是啊!这激动人心的赞赏,怎能不让学生深受感动和鼓舞,进而热情高涨,更加努力?正如盖兹所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第三、委婉的批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犯错误是偶然中的必然,更多的学生是在一次次犯错中找到前进的方向与动力”。那教师如何牵引着学生“在一次犯错中找到前进的方向与动力”呢?我想:教师的批评是明智的,而委婉的批评则是机智的,它昭示着一个教师开阔的胸襟、无私的真爱、灵动的智慧。

作为学生,他们在回答问题时肯定会有不足之处或犯错之时。面临此种情况,有的教师也许会简单粗暴地给学生当头棒喝:“错了,你怎么不会动脑筋?”“不知道就别开腔!”“没想好就别举手!”„„如此一来,答错的孩子满心愧疚,无地自容,正想举手的孩子立刻打消了念头,举着手的呢,犹犹豫豫打算抽回手去。这种“棒杀”的结果是课堂上的一片萧瑟景象。

委婉的批评——化解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尴尬,小心翼翼地呵护了学生的心灵。学生在这样一个老师和风细雨的帮助下纠正自己的错误,他们还会害怕什么?他们自然会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投入学习了,自然会争先恐后地发言了。

第四,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德育教育。

第一,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以身作则。我上课收发作业时,总把一个词说上几遍,那就是“谢谢”,感谢帮助老师工作的同学。叫学生回答问题时,我会说“请”。

第二,榜样示范对学生具的巨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易于为学生所领会和模仿。特别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的心理特点之一就是特别希望找到具体的人物去学习,去模仿。因此,我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不足,寻找相应材料,让学生去学习。例如在开学之初,为了给学生树立榜样,我给学生学习肖清的材料、神六英雄费正龙、聂海胜的材料。为了指导学生学习,帮他们提高学习效率,给学生学习了“怎样学好语文”、“怎样学好英语”等系列材料,这些材料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学生的知识,促使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学习。

我想,我们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应该是渗透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在不经意间受到教育。二.体现在课文学习里的德育教育。

语文课的许多内容思想都很强,通过分析课文中事物和人物的是非、善恶、美丑,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品德的感染和教育。

语文“新课标”上提出“培养学生的情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我们把这项工作放在语文课文的学习中进行。

学习《吃水不忘挖井人》一文,我把德育教育的重点放在体会毛主度“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让学生讨论“现代社会还需不需要这种精神”,并请学生举身边或听说的类似的事例,讨论“我们应该怎么做”。话不说不明,理不讲不透。在讨论中,同学们明辨了是非,受到了教育。

学习课文《家》一文时,我让学生感受我们和祖国主像白云离不开蓝天,小鸟离不开树林,鱼儿离不开小河,种子离不开泥土一样,相连、相息,密不可分,又结合五星红旗和祖国的名字,使学生的感情在朗读在升华。进一步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同是,也培养了学生的想像力。

由此可见,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必然是广泛和深刻的,因此,我们要重视语文课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作用,努力实践语文课之目标:情感教育,努力完成我们的职责:教书育人。

第五篇: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教育,存在一些不同意见,主要是用正面进行方法,还是用渗透穿插方法。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具体、灵活而有效地穿插德育教育,妥善地处理好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达到良好的效果。以渗透的方法进行德育教育,似乎更符合语文教学的实际。

一.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和兼顾到一些道德和思想品质教育,是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与义务。然而,语文教学毕竟应该以语文教育为主,我们不能因为强调德育而冲淡了语文教育的本色和主体。在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只能是一种渗透,以自然的穿插形式出现。既然是渗透,那就一定要讲究一些艺术性和操作方法。笔者通过20多年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和理论探讨,感到以下三点是切实可行的。1.抽出格言式的句子重点讲解

在人类历史上,曾留下过许多晶莹璀璨、光芒四射的格言,这些格言使许许多多青少年走上成功之路,取得令人瞩目的业绩。许多古今中外、历久不衰的格言或名言,是人们从文学作品中挖掘、摘引、精选出来。现在语文课本所选的许多文学作品,不论诗词、散文或小说,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不仅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出类拔萃的文学特色,而且往往含有一些文情并茂、短小精悍、意味隽永的名言名句。有些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时就是通过其中的一段话来体现的。对于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我们应紧紧抓住,围绕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和中心,加以重点分析和讲解。

我们在讲解《岳阳楼记》时,不仅要让学生领略作者对洞庭景色的出色描写,同时也要让他们铭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名句,理解范仲淹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讲解鲁迅小说《故乡》,不仅要分析闰土的艺术形象,同时也要学生理解和背诵最后的句子:“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鼓励学生:在未来的生活道路上,应有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讲解《生命的意义》时,不仅要让学生体会到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同时也要让学生感悟到生命的神圣,要珍惜生命,让生命放射光芒。小说主人公保尔那段“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的至理名言,最集中地体现和概括了他为全人类利益而生存的博大的人生态度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不仅影响了整整几代人,而且会永久地流传给我们的子孙后代。

由于作品中格言式的句子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学生易记、易背,把它抽出来重点讲解,这对学生思想健康成长,无疑是注入了有益的营养。2.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 进行德育渗透要结合学生的具体特征。现在的学生在正确对待人生和刻苦自律、热爱劳动、服务集体等方面,都比较欠缺,他们看问题往往偏重于表面而忽略了本质。

教《列车上的偶然相遇》一文,学生们对西蒙·亚力山大·黑尔的成功,产生了两种看法:一部分同学认为老黑尔的成功,改变命运得助于列车上的偶然相遇;一部分同学认为,老黑尔之所以成功,是他本身素质即认真、执着起决定的作用。同学们争论热烈,那是他们在阅读时思考的结果。这是一篇课内的阅读课文,是以学生自读为主的。我在引导学生思考时,抓了一对反义词:偶然与必然,偶然只是一种机遇,真正起作用的是老黑尔本身具有的良好素质,即使没有“列车上的偶然相遇”,凭着做人认真、执着,凭着对目标的追求,“好运”会再次与他有缘,这是必然的。这篇课文的精华在于:改变命运的实质是一个人的素质。而素质是我们学生时代应该培养和训练的,这种具有针对性的德育渗透,对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远远超出了课文语言文字本身。3.把握课文中德育渗透的重点

有时候,一篇课文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存在着多义性。此时,语文教师就要突出重点,抓住中心。在此,可以用综合、对比、选择的方法,找准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突破口。

选入语文教材的文学作品,虽然都有其闪光的思想和精神,但侧重各有不同,有的是爱国主义,有的是集体观念,有的是自强不息,有的是舍己为公„„,当我们教完一篇课文时,完全可以把课文中高尚情操和闪光思想联系起来,综合在一起,让学生们进行一些热烈的讨论,甚至是争议,最后让他们作出选择。尽管选择各有不同,但无意中却让学生们进行了思想交流,互相取长补短。这种方式,对德育渗透来说,是极其自然地突出了重点,有机地统一了课文的文学性和思想性,最终达到作品与学生心灵产生共鸣的效果。

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与政治教育的区别

在语文教学和政治教学中,虽然都涉及德育教育,但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与政治课程中的政治教育显然是不同的。这种不同,不仅表现在各自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要求、教学目标上,而且表现在不同的教学方式上和不同的教学步骤上。一般说来,有以下几个区别。

第一,政治学科中的德育教育目的是直截了当的,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因为向学生开设政治课的目的,就是为了要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水平,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它强调的是一种思想方面的教育。因而可以直接地向学生灌输思想品德方面的内容,并且越明白越好。而向学生开设语文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和阅读分析能力的水平,它首先强调的是一种语文方面的基础训练,而不是一种思想方法的训练,或单纯的思想教育。因此,它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一些德育教育,不应该象政治教育那样明确和直接,而应该结合课文实际,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出现,这是由语文教材本身的内容所决定的,这样也较能为学生们所接受。

第二,政治教育主要是观念型的,以理性化为主;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则是感情型的,以感性化为主。在学校开设政治课,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水平,而且要让他们从小就形成一定的政治观念,关心政治,并不断把他们从感性认识提高和上升到理性认识,逐渐培养、诱发和训练他们在理性方面的思考能力。而语文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大多是古今中外的著名文学作品。凡文学作品,不论诗文、小说,都是感情的产物,其中都含有丰富的感情色彩和内涵,与理性颇强的政治教材区别甚大。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往往就是通过或抓住其中一些带有感情色彩的典型事例和人物来打动学生,震撼他们的心灵,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第三,政治教学中所选用的教材,并不强调文学性,也不以文学性为标准,有的甚至根本谈不上文学性,所以它的教材本身决定了它的德育教育只能是正面的、直接的。而语文教学中所选用的教材,都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学性,有的甚至还带有趣味性,这种文学语言往往本身就充满着感染力,再由语文教师加以分析和讲解,其感染力就更强。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往往就是通过这种文学性、或带着笑意的趣味性,或带着哀婉、悲壮的情感,传递到学生的心灵中去。我们找出以上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与政治教育的区别,并不是说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优于政治教育,而是找出二者之间的特点和差异,以便各自更好地加以发挥,取长补短,同时,也为了进一步证实,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一种“渗透式”的德育教育,似乎更符合语文教学的特性,如果说,学生有了明确的政治目标和远大理想仅仅是一个骨骼,那么,只有通过高尚的道德情操的陶冶和净化,才能使他们成为丰满红润有血有肉的人。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对政治教育的一种补充和延续,完成这一任务,语文学科具备了特殊的条件和功能,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这得天独厚的条件,加强德育渗透,有效地做好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工作。

从总体上来看,人们还是比较注意在语文教学中贯串和兼顾一些德育教育的,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目前还是一个有争议的命题,我们之所以把它详加论述,并不是要削弱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更不是把它与德育教育对立起来,而完全是为了更合理、更准确地处理和把握好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关系,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但在具体操作方法上,却与以往贯串的德育教育还是有区别,它更讲究艺术性和语言的特殊功能,是一种“渗透式”的德育教育。

下载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案例

    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案例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

    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工作总结本学期我结束了我的班主任生涯,开始了单纯的教学工作,我觉得德育工作好像离我远了,当我真正作为一名科任教师走进课堂的时候,我才明白,教育和教学是分......

    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汇编)

    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五年级组李英屏 开学后,我力求通过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创设优美、恰当的课堂情境,使用多样、实用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以文激情、以情......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岑江小学龚美唇 小学语文教材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长期以来,一直传承着中华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己任。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文道统一,以文载......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 语文教学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任务。同时,由于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在发挥语文教学德育功能时,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可以取得良好的......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

    一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一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潘厝小学 蔡巧艺 2013年春季 一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更是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无论什么样的孩子,他们在写作入门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