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论鲁迅作品中女性的反抗精神
试论鲁迅作品中女性的反抗精神
一、麻木和愚昧――逃避的反抗
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妇女,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受着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的残酷压迫。她们必须恪守封建礼教及其道德标准,因而所受的苦难最深重。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和感受,中国文化革命主将鲁迅,在对封建主义进行顽强而坚韧的战斗的同时,始终关注着被压迫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作品描写了一些麻木和愚昧的女性,但这也是当时一种特殊的反抗形式――逃避的反抗。
华大妈是《药》中一个“小人物”,鲁迅将她置于一种凄凉、晦暗的场景中,让她背负人生的重负,在穷困、失意、不幸中艰难地挣扎,暴露出的是那骨子里的麻木和愚昧。为了医治儿子小栓的病,倾其所有,买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病。但是,病魔还是无情地带走了年轻的小栓。鲁迅在《药》中还设置了华大妈与夏妈妈在坟场颇具讽刺性的相遇,道破了这两个女性因为自己的愚昧、麻木、安与现状而遭人利用,走向悲剧性命运的必然性。
与华大妈一样,鲁迅作品《明天》中创作的第一个妇女形象――单四嫂子,她也有着勤劳善良的品行,溺爱自己的孩子,全心全意为他们打算。她是一个在社会里受多重压迫并很符合封建规范的“节妇”,是广大妇女生活和命运的代表。
鲁迅就是要通过单四嫂子的不反抗,或者说是逃避的反抗,让世人警醒,是妇女争取、反抗的时候了,文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是多么的希望她能有一点觉醒啊。
二、顺从与自杀――无奈的反抗
鲁迅在《随感录?四十》中指出,妇女“是做了旧习惯的牺牲”。单四嫂子对封建道德教条的一味遵从,对自己的命运甘心情愿地任人摆布,这就意味着等待这个愚昧无知的可怜寡妇的,只能是更沉重更无穷尽的痛苦和悲哀,是更漫长更黑暗的无情岁月。而像单四嫂子一样的祥四嫂子、爱四嫂子还在层出不穷。
《祝福》中的祥林嫂,这位勤劳善良的普通村妇,是一个温顺、善良、无知的普通农村妇女,是在封建伦理包围和影响下土生土长的,一直受到封建政权、皇权、族权、夫权和神权等等的“熏陶”。封建社会的买卖婚姻使祥林嫂嫁给一比她小十岁的男人,丈夫死后,其婆婆又将她像牲畜般的卖给贺老六。但第二次婚姻更不幸,夫亡子丧,大伯收房,将她赶出贺家。当走投无路的她再次到鲁四爷家作佣工时,她已被封建礼教判定有罪:寡妇再嫁,伤风败俗;克夫克子,更是不祥之物。为赎罪名,祥林嫂用光她的工钱,到土地庙里捐了一条门槛,当做自己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然而,不管她怎么为自己的命运竭力挣扎,她的种种努力始终得不到人们的许可。最后,在人们喜气洋洋的祝福声中,祥林嫂结束了自己悲惨的一生。
祥林嫂是有一些反抗觉醒意识的,鲁迅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个受到强烈压迫的妇女悲剧典型形象,给我们揭示了广大农村妇女悲惨的命运及其社会根源,表现了鲁迅对妇女的深切关心,也从这里看到了进步和希望。
三、权力和平等――主动的反抗
如果说祥林嫂的反抗是被迫的,被动的,那么爱姑的反抗则更多的带有主动和强势的成分了,而且她还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离婚》中的爱姑,是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出现的。爱姑与单四嫂、祥林嫂一样也是普通的劳动妇女,但是她的反抗更主动,而且也更长久和猛烈,在初期也取得了一点胜利。这个善良的农村女性,当丈夫另觅新欢,要遗弃她时,她却变得异常的泼辣,勇敢,并进行了坚强和持久的抗争。爱姑的反抗,首先的原因是丈夫要遗弃她,而她本人在施家又是符合传统妇道标准的,这就是她奋起反抗的直接原因。而爱姑毕竟也只是一个没有文化,没有见过世面,缺乏社会经验的农村妇女,她在斗争中我们看到了她的局限性。爱姑的斗争,比起祥林嫂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她有不示弱的勇气,这对她来说都是难能可贵的。鲁迅先生塑造的爱姑形象,是一次大的突破,是女性争取自身权利和平等的一大尝试,但也反映了农村妇女命运的悲惨和反抗的艰难。
四、希望与新生――觉醒的反抗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国家,自奴隶社会以来,男尊女卑的思想就一直存在,到进入封建社会,这种状况尤为突出。“女子无才便是德”成为至理名言,“三从四德”为教女之道。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女子被剥夺了与男子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便是偶尔有那么一两位幸运者多读了几本书,那也只能秘而不宣,只有自己知道罢了,否则定会惹人非议。因此,才情皆高的林妹妹明明满腹诗书,可长辈问及时回答仍是:“不曾读,些许认得几个字。” 海棠社众姐妹的佳作也是不能流出府外的,否则会引人笑话且名声不好。由是,古代女子的教育可见一斑,此种状况一直到十九世纪才有所改变,进而开始了近代女子教育艰难的发展历程。
子君是《伤逝》中的女主人公,是知识型的妇女形象。她不同于祥林嫂、爱姑等无知农村劳动妇女,她是受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有知识的女性,子君的反抗和觉醒,是鲁迅在探索女性问题上的另一思考和另一方面的探索发现,而且子君的觉醒有了更深入的表现,更具有主动意识和理论指导,是妇女解放的另一新台阶。
子君虽然成为追求个性解放的牺牲品,然而,她毕竟从封建桎梏中冲出来了。她与封建道德礼教毅然决裂的呼声将会成为时代的强音,她那凄丽的悲剧形象将使中国妇女从中受到启发和鼓舞。
虽然单个人的反抗以失败告终,但子君的可贵之处是她敢于反抗,并有强烈自我觉醒的意识,积极接受进步思想,敢于朝着自己的理想抗争。
妇女要获得现代意义上的解放,而做出最根本的手段,则是扫荡封建制度。因此,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中,倍加赞赏刘和珍精神,“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时,这是怎样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女性临难竟能如此的从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诡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这就是鲁迅笔下的刘和珍,这已不是娴雅温柔的东方女性,刘和珍这个青年女学生在向社会发动主动进攻,虽死犹未悔。中国女性,正是到了刘和珍这一代才算觉醒了,中国女性的三从四德,被冲的干干净净,个人的独立反抗再刘和珍等人身上被唤起,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我们今天看鲁迅作品,看为革命牺牲的刘和珍,仍被她的精神所感动,在中华民族危亡时刻,她以自己瘦弱的臂膀挑起解救祖国的重担,她的勇毅与坚决永远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结语
毛泽东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以其敏锐的观察、缜密的思考将那些受尽欺凌和压迫的劳动妇女的形象用其犀利的笔锋塑造出来,体现了他对妇女出路的不断探索,不断思索。鲁迅给我们揭示了要想战胜封建势力,就要从根本上摆脱封建反动思想的束缚,反抗封建势力。这一个个典型的具有反抗精神的女性形象就是一篇篇讨伐封建专制文化的檄文,是呼唤中国妇女解放的宣言书。
(编辑/刘佳)
第二篇:鲁迅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从《祝福》中的祥林嫂看女性的悲剧人生
权
颉
[摘要]: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是中国文学史上严重关注妇女问题,尤其是农村妇女,并把她们作为小说的主要艺术形象加以描写的作家。鲁迅在他的作品中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思想和封建势力对旧中国农村妇女在精神上的严重摧残与毒害,表现了鲁迅对被奴役、被压迫的旧中国农村妇女悲惨命运的严重关注和深切同情。其中在作品《祝福》中,通过对祥林嫂这一农村妇女形象的成功描绘,反映了在封建统治压迫下辗转哀鸣的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探索批判了“国民劣根性”。对他笔下不觉悟、处境悲惨而精神麻木的人物,鲁迅持“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关键词]:祥林嫂 悲剧人生 社会地位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一生始终以抨击旧势力、揭露社会中的黑暗现象为己任。他的笔端时时触及社会现实,贯穿着始终如一的革命民主主义人文精神。尤其是对处在封建社会最底层,最易被伤害、被侮辱的中国妇女,鲁迅给予极大的关注和同情。对千万这些妇女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鲁迅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挖掘,表现出作家对妇女问题的深切关注和对中国社会问题的独特见解。
他在《祝福》中成功地塑造了生动、深刻而富有典型意义的祥林嫂形象,正是通过对祥林嫂的描写,将中国文学史上描写妇女悲剧命运的主题,推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
一、个性特征造成的悲剧命运
祥林嫂是一个富有个性色彩的人物形象。她勤劳、善良、朴实、安分、倔强,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中国农村妇女的典型。尽管她受压迫,受剥削和受奴役,封建伦理道德和宗法思想的重压,命运极其悲惨,但她的倔强性格赋予她不轻易屈服命运对她的安排。她反抗过,挣扎过,但她的反抗、挣扎是局限的,仍然超不出封建礼教的范畴,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愚昧、麻木的表现,是封建礼教毒害的必然结果。
为了争到起码的人生权利,为了避免那个饱受虐待阴冷的“家”,祥林嫂逃到鲁镇当佣人。但她的“逃”,只是想做奴隶而做不稳“奴隶”。祥林嫂在被变卖到山里的过程中,在被逼与贺老六拜堂的日子里,人们“一不小心„„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祥林嫂这一撞,是“节烈”的思想驱使的结果,不过是为了“守节”而已。年轻守寡,带着唯一的儿子艰苦度日,儿子就是她生命的全部,而要使儿子在那个社会上过平稳的生活,做母亲的就必须严守“贞节”,这是几千年来封建思想对女性的明文规定,其实也是封建思想中的一个毒瘤。但是“贞
老六死后,“大伯来收屋,又赶她”,族权逼得她走投无路,现实使她无法活下去,世界没有祥林嫂的位置。“祥林嫂始终没有挣到一个‘人的资格’,却像一个赚钱的货物一样被卖掉了。”[4]
夫权,要祥林嫂守节。在旧社会,依照旧礼教,“女子一而,不得再嫁”;“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所以,祥林嫂在她前夫祥林(一个比她小十岁的男人)死后,不肯再嫁;被婆婆抓回去逼嫁贺家坳,“在花轿上,她一直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坳,喉咙已经全哑了。拉出花轿,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的捺住她也还拜不成天地。他们一不小心,一松手,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这是夫权要祥林嫂守节造成的后果。再婚后,丈夫死于伤寒,她又要为后夫守节,只能跟儿子阿毛相依为命。
神权、政权要惩罚祥林嫂不守节,她是神权摧残下的殉葬品。千百年来,阎罗王、土地庙组成鬼神系统,支配着中国人的精神,左右着中国人的灵魂。祥林嫂再嫁虽非自愿,但毕竟是再嫁了,就是“不守节”。“不守节”就是大逆不道,罪孽深重,不是小罪,而是“大罪”,就要受到惩罚。柳妈因受了封建迷信(神权)的影响和毒害,无意之中成了统治者的帮凶,她那有关“阴司”的话(“这种人活着要受苦,死后还要受刑:阎罗王将她锯开,分给前后两个男人”)使祥林嫂在精神上蒙受极大的压力。而政权的逼害尤烈,“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的代表,是政权的化身,他支持或利用其他三种权力迫害祥林嫂。祥林嫂第一次来鲁镇做工时,鲁四老爷知道她是寡妇后就“皱了皱眉”,不愿意留她。但祥林嫂凭着自己的刻苦耐劳、能干,还能分配祭祀用的酒杯和筷子;当祥林嫂再婚再寡后,即第二次来鲁镇做工时,她的遭遇就大不一样了:她不但不能再碰那“神圣”的酒杯和筷子,而且成为人们日常的笑料;更为甚者,当她到土地庙捐了门槛,神气舒畅、坦然地去拿酒杯和筷子时,四婶慌忙大声喝道:“你放着罢,祥林嫂!”一句话彻底地对祥林嫂“判了刑”,“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地看着。直到四叔来上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可见,此时的祥林嫂所受到的打击是何等之巨大!就这样,勤劳、善良的祥林嫂被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地主阶级迫害得精神失常,丧失了劳动能力,又被一脚踢开,沦为乞丐,最后倒毙在漫天的大雪之中。
封建“四权”的绳索有如千斤铁链,紧紧地捆缚着祥林嫂戕害着祥林嫂:夫权要她守节,族权不允许她守节,政权和神权又惩罚她的“不守节”。这深入骨髓的苦楚,使祥林嫂求生不得,求死不能。鲁迅抨击的予头直指封建制度,具有鲜明的独创性。
这种鲜明的独创性,体现在鲁迅刻划了祥林嫂的几个“不甘于”:祥林嫂不甘于受婆家虐待,逃跑出来到鲁镇做工,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来争得做人的资格;祥林嫂不甘于被人强逼改嫁,用生命来抗婚。在逼嫁的路上,她不但又哭又闹,拜堂时还用头撞香案角企图自杀。虽然没有死,但也撞
负担,使她欲生不能,寻死又不敢。
祥林嫂一生受尽压迫侮辱,在精神方面所受的毒害尤其厉害,虽然她不甘于屈服,然而她面对的是青面獠牙,一望即知的恶霸,它所处的环境甚至充满了“平和”的祝福之祥气,正如“四叔”书房装饰的朱榻大“寿”字以及对联所显现的“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的祥和气氛一样,她所处的环境很具虚伪性,可谓杀人不见血。
鲁迅在小说中展示了整个农村以至整个社会复杂的阶级关系,通过这些典型环境的描写,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指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祥林嫂不仅经济上受剥削摧残,而且又受到了肉体上,精神上的折磨。从小说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她反抗的性质以及悲剧色彩是不同的。
祥林嫂是鲁迅塑造的“熟悉的陌生人”。“熟悉”是指:这个形象具有概括性、普遍性,看起来似曾相识;“陌生”是指:这个形象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
祥林嫂的一生是苦苦挣扎的一生,其结果,却被地主阶级诬蔑为“谬种”。鲁四老爷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个谬种!”“地主阶级年终祝福”,作为酬神祈福的盛举,是要“吉利的”,他们厌恶穷人在这时死去。鲁迅在刻划地主阶级丑恶嘴脸的同时,也深刻地写出了祥林嫂是被黑暗势力吞没的。鲁迅不但写祥林嫂在物质上、肉体上的被剥削、摧残,而且写她心灵深处的痛苦。通过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作品深刻地揭露旧社会、旧制度的黑暗。祥林嫂的死,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对黑暗的封建制度、残酷的封建礼教血和泪的控诉,她的悲剧更代表着封建宗法社会里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命运。可以说,在中国文学史上,无论哪一个时期的作品,还没有像鲁迅这样真正写出一个中国农村妇女的灵魂。因而,鲁迅在这方面的成就是前无古人的。
注释
[1]鲁迅.《坟·我之节烈观》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25页
[2]李明军.文化蒙蔽.《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精神桎梏》.第98页 [3]李新宇.《鲁迅的选择》.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版.第33页
[4]陈涌.《论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六十年来鲁迅研究论文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9月版.第78页.151页
[5] 前郭蒙古族师范分院语文研究小组.《为什么说祥林嫂是被四条绳索绞死的?》.吉林师范大学松原分院前郭蒙古族师范分院网.《走近鲁迅》.第26页
参考文献
①叶开.《鲁迅小说里的人物形象分析》.网易网《文化频道·非常文青》
第三篇:论《喜福会》中女性的反抗精神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埃德加•爱伦•坡小说《黑猫》的写作技巧应用分析 On Diversified Application of English Euphemism 广告中的熟语模因探析 文化差异在商标翻译中的体现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看校训的汉英翻译原则 对中英组织文化差异的跨文化研究 English-Chinese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 论《在另一个国度里》中的象征主义 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的逃离与守望 美国牛仔和牛仔文化 Naturalism in Sister Carrie 反思女性主义作家对莎士比亚作品的研究 目的论指导下《页岩》英译汉中的词类转译现象 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学反馈的调查与反思 论英语演讲开场的决定性因素和相关策略 艾米丽狄金森和李清照自然诗写作风格对比分析 试析英汉颜色习语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异同 南方时代变迁中的胜利者与失败者——《飘》中主要角色的性格与命运对比 通过《荆棘鸟》来探究考琳麦卡洛的内心世界 影视作品中的中英电话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The Use of Symbols in A Farewell to Arms On Pragmatic Failur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商务信函中的语气结构分析 交际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批评与重新解读《日瓦戈医生》 英汉委婉语的文化对比研究——以“死亡”委婉语为例论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 英语语义歧义分析及其语用价值 The Same Experience, Different Life—The Comparison between Jane Eyre and Lin Daiyu Sister Carrie—A Woman Lost in the Material World On the Tragic Death of Martin Eden 《我,机器人》中苏珊•卡尔文的女性角色分析 从关联翻译理论看《圣经》汉译过程中的关联缺失 从文化角度浅析中英姓名的异同 功能对等视角下记者招待会古诗词翻译策略研究 儒家文化与和谐世界的构建 体态语和跨文化交际—体态语在国际商务中的重要作用 Advertising and Its Application 译者主体性对翻译风格的影响分析 An Analysis of Feminism in The Scarlet Letter 艾米丽的心理性格分析
如何培养大学生英语阅读理解技能
英汉典故及文化内涵的比较分析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中肉体与灵魂的平衡
从跨文化角度看导游词翻译的词汇空缺现象
外贸企业的汇率风险规避
The Positive Impact of English Movies on Oral English
英汉委婉语比较研究
中美谈判商务礼仪之比较
从《荆棘鸟》中三个女性形象解读女性主义发展
浅谈中西婚俗的文化差异
A Lonely but Strong-willed Soul A Character Analysis of Ellen Weatherall in The Jilting of Granny Weatherall
Exploration of Improper Criticism in Middle School Education
试论金融英语词汇的特点与翻译
中西方婚俗文化及差异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of Flower Image in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从社会符号学角度浅谈汉语“一”字成语翻译
《嘉莉妹妹》中女主人公的服饰所反映的女性意识
浅议英语广告的翻译
英语新词汉译原则研究
埃德加爱伦坡短篇小说中美女的命运
论自然主义在《野性的呼唤》中的体现
英汉工具类名转动词实时构建的整合分析--基于网络论坛语料
论汉语景点名称的英译
剖析《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对自由的追求
约翰•多恩诗中女性歧视现象分析
从委婉语看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
Personality that Matters: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Misunderstanding between Elizabeth and Darcy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的叙事艺术
论《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的二重世界
主位推进模式在语篇翻译中的应用
英语X-ful词的形态与认知构建
从语言的角度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儿童形象
试比较中美中学历史教育中历史思维的培养
从传播美学分析国内畅销知名化妆品广告中的译文
英汉颜色词 “红” 与“白”的文化内涵研究
浅析《红字》中的象征意义
《动物农庄》的极权主义的研究
浅析嘉莉妹妹成功的原因
电影《美丽心灵》男主人公形象分析
执著——赏析《暮光之城》女主角Bella的爱情观
论电影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以《肖申克的救赎》为例
Difference in Chinese and Western modes of Thinking and Its Influence on College English
Writing
浅析莱辛在《屋顶丽人》中的女权主义思想
浅析《飘》中女性主义的萌发
中美婚姻价值观对比
紫色中女人意识的觉醒
英汉恭维语语用对比研究
商务英语和普通英语对比浅析
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中的反战情绪
从语境角度分析英语歧义
玛丽•巴顿的女性意识
古诗词英译关于夸张的翻译策略研究
商务合同英语的语言特征
通过巴丝谢芭看哈代的宿命论
On the Importance of China English as an English Variant
情景教学法在大学新生英语口语教学课堂中的实施
从功能对等的角度分析《红楼梦》中的习语翻译
从《老友记》看美国幽默
中美文学作品中乌鸦意象的对比——以爱伦坡“乌鸦”与唐诗宋词为例
美国犹太文化与传统犹太文化的冲突——浅析《再见吧,哥伦布》
回译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
An analysis of Female Images in The House on Mango Stree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
跨文化交际下的中英文禁忌语的对比研究
《海的女儿》中安徒生的悲剧情结分析
从《哈利波特》看儿童的成长
奉献与救赎:浅谈欧•亨利小说的宗教精神
意象图式研究
Symbolism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英文商标名翻译的原则与策略
探究《紫色》中的妇女主义者形象
On the Fighting Spirit of Buck in The Call of The Wild
次贷危机对广东珠三角出口贸易的影响
分析《女勇士》中的女性形象
从后殖民主义看《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成功
On the Causes of the Tragedies of Tess and Jennie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and Jennie Gerhardt
Developing University Students’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in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119 论《都柏林人》中的情感瘫痪
从文学作品中透析东西方女性异化现象
挣扎与妥协——浅析达洛维夫人的内心矛盾
汉英翻译中文化传递的可接受度
从英汉广告语言特点分析中西方文化价值观
An Analysis of English Movie Title Translation
谈西方婚姻文化对当代中国女性婚姻观的影响
论中美商务谈判中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冲突及对策
How to Arouse the Students’Interests in English Learning
艾米丽•狄金斯诗歌死亡主题分析
英汉超音段音位的对比分析
从《小王子》看成人世界的身份危机
言语行为理论在意识流作品中的应用——以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为例 132 浅析亨利•詹姆斯小说《螺丝在拧紧》中的哥特成分
英汉谚语的文化对比分析
134《尤利西斯》与《春之声》中意识流手法的不同
数字“三”的文化意蕴及其翻译方法
论《哈姆雷特》和《麦克白》中的超自然因素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人物性格分析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蝴蝶梦》
英汉“悲伤”情感隐喻认知对比分析
An Analysis on Teacher Talk in EFL Classroom Context
从关联理论看商务信函的礼貌策略
论希斯克利夫出走的必然性
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之对比研究
The Comparison of the Chinese Spring Festival with the Western Christmas Day 145 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Animal glossari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146 美国电影所体现的时代精神——以《阿凡达》为例
中西思维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呼啸山庄》中凯瑟琳的悲剧分析
论《绯闻女孩》中的美国社会文化特征
试析中英婚姻生活差异及其原因
151 《飘》中斯佳丽的人物形象浅析
152 An Analysis of Fagin in Oliver Twist
153 游戏在小学英语词汇学习中的运用
154 目的论与对外传播翻译
155 当女人成为男人--试析《紫色》中西莉的性向转变
156 论乔治•艾略特《亚当•比德》中的道德冲突
157 Doomed Tragedy out of Desire-Driven Morbid Personalities in Nabokov’s Lolita 158 网络环境下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策略研究
159 涉外商函的特点及其翻译
160 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冲突--解读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
161 美国情景喜剧《老友记》中幽默的翻译研究
162 论《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中昌盖茨“美国梦”的转变
163 对公共演讲课堂中大学生课堂表现的心理分析
164 中英文旅游广告语言特点对比研究
165 从功能翻译理论分析高校网页的汉译英
166 英语姓名的文化内涵
167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圣经原型人物解析
168 论《格列佛游记》中的讽刺
169 跨文化交际中的母语文化研究
170 从隐喻视角解析《黄墙纸》的疯癫意象
171 东西方隐逸文化对比——试比较梭罗与陶渊明的作品
172 合作性学习在教学中的作用
173 广告英语的语言特征
174 李清照词英译研究
175 英汉“走类”动词短语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176 On the Irony in Pride and Prejudice
177 汉英亲属称谓词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178 浅析《喜福会》中的母亲形象
179 论《简爱》中的女性意识
180 析《狮子和宝石》中拉昆来失败的原因
181 中美大学创业教育的比较和启示
182 化学专业学生英语阅读策略研究
183 论《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性格的双重性
184 浅谈自有品牌在中国零售企业的发展
185 《到灯塔去》的象征性隐喻分析
186 从《祝福》的英译本谈文化空缺词的翻译
187 旅游景点名翻译的异化与归化
188 《洛丽塔》—时间的悲剧
189 浅析《老人与海》中的悲剧色彩
190 Comparison between High and Low-context Culture in Language Expression 191 浅谈唐诗中颜色词的英译
192 On the Violation of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in Advertising English 193 英语专业学生课外网络自主学习问题研究
194 中英文求职信中言语行为对比分析
195 《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的资产阶级特征
196 文学再创作的范例—《简•爱》的汉译本
197 一位《飘》不去的女性—《飘》中斯佳丽的女性主义性格特点成长分析 198 《榆树下的欲望》中艾比•普特曼悲剧的根源
199 从《法国中尉的女人》看约翰•福尔斯的女性主义思想及其局限性 200 论《喜福会》中女性的反抗精神
第四篇:论鲁迅作品中表现的女性形象
论鲁迅作品中表现的女性形象
聂婷 文学院08级汉语言文学1班 20082430
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堪称中国的民族魂。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出了那个时代的民族精神,可谓整个时代的缩影。尤其是鲁迅的小说作品,深刻反映了民国时期黑暗的社会制度,吃人的封建礼教。在整个民族被压迫阶级及少数进步人士与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做斗争的时候,鲁迅用他的笔写出了赤裸裸的现实、血淋淋的人吃人现象,用他的文字给黑暗的统治阶层沉痛一击。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
鲁迅先生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对中国封建吃人的礼教进行过尖锐的批判。他的第二本小说集《彷徨》与第一部《呐喊》不同的是作品中的“不幸的人们”,主要是农村劳动妇女和新知识分子。在这些作品中,尤以《祝福》《离婚》《伤逝》中对妇女形象的创造更为典型。祥林嫂,爱姑,子君,作为三个悲剧妇女形象,她们对封建主义的压迫有过反抗的行动,但最终都失败了。她们悲惨的结局,深刻展现了妇女在封建制度下被绞杀的过程。鲁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刻探索,表现了他对妇女问题的独特见解。
下面我主要谈谈鲁迅小说集《彷徨》中所表现的女性形象。以《祝福》《离婚》《伤逝》中祥林嫂、爱姑、子君三个形象为典型代表。
祥林嫂,是一位善良勤劳的农村妇女,也是一位对命运历经抗争但最终仍被封建礼教吃掉的弱小者。《祝福》高度概括了“政权、族权、父权、夫权”四条绳索对中国劳动妇女的折磨。可以说,祥林嫂是被封建社会政权、族权、夫权、神权这四条绳索活活勒死的。当她的丈夫死后,针对是否守节四权有不同的要求。不管她怎么为自己的命运竭力挣扎,她的种种努力始终得不到人们的许可。最后,在人们喜气洋洋的祝福声中,祥林嫂结束了自己悲惨的一生。鲁迅抨击的矛头直指封建制度,具有鲜明的独创性。
鲁迅在揭示封建势力对祥林嫂迫害的同时,也挖掘在她身上的反抗因素。但她这种反抗意识是朦胧的。祥林嫂由于长期以来,受着封建反动文化思想的毒害,所以本能地以封建文化所规范的行为准则,作为自己的处世为人的依据和标准,故她的反抗是受封建思想意识支配的。她临死时发出的关于地狱的疑问虽然是她对封建社会有所怀疑。但她的反抗也具有强烈的封建迷信色彩。祥林嫂这一系列的挣扎和反抗,是不自觉的,其力量是微弱和苍白的,她最终还是被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所吞噬。
爱姑是鲁迅妇女题材小说中颇具反抗性的农村妇女形象。爱姑的被迫离婚,说明当时在农村处在中产阶层的妇女,处境仍然是悲惨的夫权、族权有绝对的权威。爱姑从敢于闹事到妥协,从“母夜叉”、撒野、泼辣到唯唯诺诺。爱姑的悲剧,说明了处在中产阶层的妇女,逃脱不了遭人践踏的悲惨命运。尽管她的反抗激烈,为了不离婚作出一系列抗争行为,但其实她的灵魂深处还是被封建伦理道德中“从一而终”的观念牢牢统治着。因为女子被休在她的潜意识里是比做寡妇还耻辱的,所以她的抗争意义有很大的局限性。
祥林嫂和爱姑虽然反抗方式不同,但最终都失败了。她们的悲剧,深刻表现了封建势力的强大,对妇女压迫的惨重,启示人们反封建的重要性及长期性,艰巨性。同时,也表现了祥林嫂和爱姑都还没有摆脱封建礼教的精神枷锁,她们的反抗缺乏清醒的意识和明确的目标,启示人们妇女解放,必须自身冲破封建思想的束博,才能进行有效的斗争。
子君是现代文学作品中具有反抗精神,最终被旧制度吞噬的女青年知识分子。她与祥林嫂爱姑不同的是,她受过知识的熏陶,是受新文化运动洗礼的知识女性。她敢爱敢恨,具有叛逆精神。她为自己的爱情和婚姻争取自由,对封建礼教制度和婚姻观念采取蔑视和挑战的态度。她试图通过背叛封建婚姻制度来争取女性自由,通过资产阶级个性主义的新式武器来与封建制度做抗争,这是中国妇女的一大解放,也深深震撼了封建制度牢固的根基。然而子君的反抗最终由于自己的软弱性及未褪尽的封建观念而走向了失败。她的反抗虽然坚决,但不持久不彻底,脱离了经济改革谈妇女解放只能是空话。这说明离开了社会改革,妇女追求个人的自由幸福,是很难实现的,个性解放思想虽然有一定的反封建作用,但不能解决妇女解放的问题。没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地位,没有独立自立的意识,只能依赖他人的女性,是注定要在家庭和社会中遭遇不幸的。子君的可悲之处,在于其自身的思想局限与认识局限。
鲁迅通过祥林嫂、爱姑、子君这几个任务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在封建礼教制度下被压迫的妇女悲惨不幸的命运。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愚民政策所造成的罪恶。小说中对女性悲惨人生的讲述使得当时的世人纷纷反思社会吃人的现实。如何让女性获得解放和自由,使其拥有做人的权利及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摆脱被压迫的命运,是鲁迅先生一直思考的问题。鲁迅一直以来主张与封建社会及制度进行坚决的抗争。小说中的女性主人公形象也一直在为争取做人的权利作出反抗与挣扎。而之所以她们都失败了,鲁迅认为,妇女要获得解放,必须把妇女解放运动融入社会革命大潮之中,只有解放了社会,妇女才能最终解放自己。
第五篇:在绝望中反抗的鲁迅
看《野草》时觉得里面蕴涵的意思很多,看着看着也有所领悟,似乎对鲁迅也有更深的了解了,可是当要落笔把这些想法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时候,却发现写不出来那些感觉,当然最后写出来的就更是形不成系统的语言了。这大概就是鲁迅在《〈野草〉题辞》里所说的“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鲁迅是一个战士,一个反抗绝望放抗黑暗的精神领袖,这一思想在《野草》中有着鲜明的体现。
“死火”的意象深刻体现了反抗绝望的哲学。面对这个冰冷残酷的世界,人生的本质是悲剧性的绝望,每个人都必须在“冻灭”和“烧完”之间作出选择。鲁迅文章的阴冷之气来自于他的生活经历,更深刻地来自于他个人的精神体验。鲁迅部分接受了尼采的思想和达尔文主义,所以才崇尚历史中生命的绝对的力,生命世界里,除了生命外没有别的意义。在鲁迅看来,生命力的证明不是有待外求的,而是真诚的生者面对死亡发出的呐喊,乃是绝望地反抗,鲁迅绝望于意义的虚妄,一生反抗的则不仅是虚妄的世界,也包括绝望感本身的虚妄。中国人的生命力似乎变得异常脆弱,民族性格流于圆滑、伪善,而鲁迅的“死火”精神,无非把最原初、朴素的生死问题重新提出来,而这就足以彰显鲁迅的意义。正因为“死火”精神的支撑,鲁迅的反抗之路才走得如此决绝,对于这个冰冷残酷的世界,才能表现出如此冷峻的热情。如今,世界依然充满了残忍和无序,鲁迅的呐喊依然在我们耳边回响中声嘶力竭。鲁迅所奋笔疾呼的“刚健不挠、抱诚守真”的精神界战士依旧寥寥。所以,鲁迅魂灵中的死火还在延续,死火的种仍在流传。
在《这样的战士》中,战士要灭毁一切虚妄——慈善家、学者、君子、道德、民意、公义等一切名目与虚伪。虽不惧诱惑而“偏侧一掷,却正中了他们的心窝”,然而击毁的“只有一件外套,其中无物。无物之物已经脱走,得了胜利。”这样的战士在毁灭了虚妄的表面后无法找到其中虚无的存在,一个无法找到敌人而又知道敌人仍旧存活的战士注定是失败的战士。战士如果失去的对象,就意味着战斗行为本身的无意义。虚无,在这里是战士之所以成为战士的原因而又在战斗中剥夺了战士战斗行为的价值。战士而后“在‘无物之阵’中老衰,寿终,他终于不是战士,但无物之物则是胜者”。人类终究无法探索超越虚无之后的人生意义,这是鲁迅在战斗中所感到的绝望与巨大的虚妄感。同时,战士还是举起了投枪,哪怕在寿终后,哪怕在虚无获得恒久存在的胜利后,鲁迅还是要反抗绝望,反抗虚无。
影子的形象集中体现了反抗黑暗的层面。在《影的告别》中流连于影的世界里,我担心被“黑暗”所吞并,或者被“光明”所消灭。因为影“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所以它“不想跟随你了”。然而现实又是那样的无奈,处于一种生存困境中,它“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这样,不管是人,或者是影,出路只有一个,那就是反抗。于是,它反抗黑暗,因为反抗黑暗,故为黑暗所不容“黑暗又会吞并我”,可它的生命价值正在于反抗黑暗中。当黑暗被消灭时,光明真正来临之日,却又是影消亡之时,“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 鲁迅先生写道“我愿意只是黑暗,或者会消失于你的白天;我愿意只是虚空,决不占你的心地。”影的价值在于反抗黑暗,当自己辛苦奋斗得到的光明来临之时,却又甘愿于消亡。
《野草》中关于虚妄和反抗绝望间的挣扎,是鲁迅作为先觉者孤独的挣扎,也是所有人类内心深处对于生命意义的挣扎。矛盾过后,鲁迅把希望悬置起来,不抱任何幻想,开始了对绝望和黑暗无畏的反抗。此时在鲁迅的心里,除了反抗,反抗,还是反抗。这是一种没有任何前提的反抗,是勇往直前,义无返顾的,带着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大无畏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