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考34首诗词赏析知识点
中考诗词赏析知识梳理
一、《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诗圣”杜甫并称“李杜”。
2、“杨花落尽子规啼”在这首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点明暮春时令,包含着飘零之感、离别之恨;渲染了凄凉感伤的气氛,衬托了离别的愁绪;奠定全诗伤感的基调。
3、简析“过五溪”的表达效果。
答:“过五溪”说明被贬之地的荒远、道路的艰难,表现出作者对友人被贬遭遇的深切同情。
4、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答: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与无奈,抒发了对友人因被贬而远行的忧虑、关怀之情。
二、《望岳》
1、杜甫,字子美,号杜陵布衣、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其诗风沉郁顿挫,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 他亦被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并称“李杜”。
2、赏析“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答:设问,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突出泰山雄伟高大的山势和绵延不断的气势。
3、请你发挥想象描绘“齐鲁青未了”的景色。
答:泰山横亘于齐鲁大地,连绵起伏,满山苍松翠柏,绿意葱茏,一望无际。
4、请简要分析“钟”和“割”字好在何处? 答:“钟”聚集之意。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大自然人的情感,大自然把所有神奇秀丽的东西都聚集在这里,突出了泰山神奇秀美的特点,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割”分割之意。运用夸张手法,突出了山南山北的晦明变化,表现了泰山的高峻奇险的特点,抒发了作者的惊喜之情。
5、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运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典故,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小”在此处是 “矮小”的意思,它不仅形象地写出可泰山巍然高耸的气势,同时象征性地表达了诗人攀登绝顶、俯视一切雄心和气概。)
6、在诗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请结具体诗句简要回答。答:一是“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泰山苍翠的山色掩映着齐鲁大平原,借齐鲁两地烘托泰山参天耸立的形象。
二是“阴阳割昏晓”写泰山横空出世,遮天蔽日,山北山南,一阴一阳,一昏一晓,实写泰山雄伟高矗。
三是“荡胸生层云”写细望泰山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凸显泰山的高峻。
四是“一览众山小”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一个个都显得那么矮小,虚写泰山之高。
三、《钱塘湖春行》
1、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魔”“诗王”。2、“水面初平云脚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春水初涨,湖水才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3、请你用自己的话描绘“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早春场景。
答: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来的黄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去唱歌,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不停地啄泥衔草筑建新巢。4、“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争”和“啄”两个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答:一个“争”字,妙在想象地写出了黄莺争着挤上向阳之树的情景,准确地描绘了初春独有的风貌;一个“啄”字,美在写出了燕子啄泥衔草,营造新巢的情景,准确传达出初春时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特点,也传达出人们乍见新燕的愉悦之情。5、第二联中的“谁家”如改为“数家”,似与“几处”对仗更工整,效果更佳,你认为如何?请说出理由。答:仅就对仗而言,“数家”比“谁家”更工整,但从表达效果看,“数家”却不如“谁家”有韵味;“数家”用语直白,韵味索然,而“谁家”似问非问,机巧俏皮;故用“谁家”诗歌更富情韵,更彰显了诗人对早春钱塘湖的喜爱之情。6、“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请你从具有表现力的词上加以品析。答:“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渐欲”写出了野花次第开放,渐渐使人眼花缭乱的情景;“才能”生动地写出了小草刚刚萌发的情态,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生机勃勃。7、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抒发了诗人对钱塘湖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
四、《夜雨寄北》
1、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山,又号樊南生,唐代诗人,与杜牧并称“小李杜”。
2、“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看似平淡,实则精妙,试选任一角度作简要分析。
答:诗人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设想妻子(或友人)思念自己、询问归期,从而更强烈地表达出诗人期盼早日归家的心情。
3、简析诗中“涨”字的妙用。答:“涨”字一词,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既写出了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
4、“秋”字在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 答:既点明了季节,又烘托了人物孤寂落寞的心情。
5、请发挥想象,描绘诗歌三、四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几年之后,诗人和妻子(朋友)终于重逢,在西窗前秉烛夜谈,一边剪着烛花,一边回忆当年在巴山雨夜的所见所感,倾诉浓浓的相思之情。
6、诗中两次写到“巴山夜雨”,请简要分析它的表达效果? 答:使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两次写到“巴山夜雨”,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第一次实写,点明巴山环境,渲染凄凉孤苦的气氛,第二次虚写,写想象中重逢的情景及谈话的内容,营造了一个温馨浪漫的场面;表达了诗人对妻子(友人)强烈的思念之情。
五、《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王勃,字子安,号文中子,唐代诗人,初唐四杰之一(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和“望”字。
答:“辅”字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
“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友人的惜别之情。
3、为什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会成为千古名句?
答:这两句语言形象而凝练,包含深情而富于哲理,一洗以往送别诗中伤感、低沉的情调,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成为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句。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抒发了诗人与友人的惜别之情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六、《登飞来峰》
1、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世称“临川先生”,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闻说鸡鸣见日升”。
答:虚写,巧妙地展现了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
3、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不畏艰险、不屈服于旧势力、勇往直前的坚定决心,以及自信向上、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
七、《泊秦淮》
1、杜牧,字牡之,唐代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2、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体现的画面。答:轻薄的烟雾和朦胧的月色笼罩着冰冷的河水以及水边的沙滩。
3、简析两个“笼”字写景的妙处。
答:用了互文的手法,两个“笼”字将轻烟、寒水、月光、细沙四种景物和谐的融合在一起,构成一幅淡雅的水边夜色,营造了朦胧冷寂的气氛,4、试简析“夜泊秦淮近酒家”一句的作用。答:这一句承上启下,网络全篇。“夜泊秦淮”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使之更具典型意义,同时也照应了诗题;“近酒家”又引出“商女”“亡国恨”“后庭花”。
5、第四句中“犹”字意味深长,蕴含那些丰富的内容? 答:“犹”字意味极为深长,形象地表现了晚唐统治者重蹈覆辙,正沿着亡国道路走下去的情形,把历史的教训、现实的情况和注定灭亡的命运联系起来,以辛辣的嘲讽,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也蕴含着对世道的愤慨。
6、“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请从写作手法角度进行赏析。
答:这两句采用了双关曲笔的写作手法,以台上清唱的“商女”,反衬台下依然沉迷酒色、不思进取的达官贵人的可怜和可悲,从反面着笔,更见讽刺的辛辣,增强了诗句的表达效果。
八、《游山西村》
1、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诗人。
2、请你说说“足”字好在哪里? 答:“足”,足够、充足,表达了农家待客倾其所有的盛情。赞誉可憨厚农民的热情好客。
3、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答:这两句既写出可山西村明媚绚丽,变化万千的自然风过,同时又包含着人生的哲理:困境中也往往蕴含着希望,不论路途多么艰难坎坷,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因此成为广为传颂的千古名句。
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你认为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它?为什么。答:(1)面对困境时,因为这两句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不放弃希望,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新的出路,进入新的天地。
(2)描绘或赞美山水美景时,因为这两句诗描写了山环水绕,柳暗花明的美丽景色。
5、赏析“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答:运用对偶的手法,通过对乡村祭祀的描写,既表现诗人对古老淳朴的乡土民俗的赞美,也表达了对乡民的热爱。
九、《使至塞上》
1、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人称“诗佛”。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2、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答:比喻、对偶,以“征蓬”“归雁”自比,写出了诗人内心幽微难言的苦闷孤寂。
3、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答:“直” 表现孤烟之高,“圆”表现落日之低之大。这两句极富画面感,营造了塞外“苍茫”“空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孤寂的情感。
4、请你结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奇丽壮观的边塞景色。
答: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烟,直上高空。绵长如带的黄河边,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照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
十、《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刘禹锡,字梦得,唐代的文学家、哲学家、诗人。人称“诗豪”,世称“刘宾客”。
2、颔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运用典故,“闻笛赋”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怀念;“烂柯人”暗示自己被贬时间太长,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无限惆怅之情。
3、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示的画面。
答: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
4、赏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答:比喻,以“沉舟”“病树”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千帆竞发,“病树前头”终究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同时也借助自然景色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肯定比现在好。
5、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试做简要分析。
答:表达了作者忧伤中更显客观豁达的情怀。作者虽以“凄凉地”“弃置身”“闻笛赋”“烂柯人”“沉舟”“病树”写出了内心的凄苦,但“千帆过”“万木春”更表现出作者乐观和豁达的情怀。
十一、《饮酒》
1、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田园诗人。
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答:“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热,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3、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示的画面描绘出来。答: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印入眼帘。
4、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现了作者悠然自得的心境,抒发了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官场的鄙弃和厌恶。
十二、《渔家傲·秋思》
1、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
2、分析“塞下秋来风景异”中“异”字的表达作用。
答:统领下文景物的描写,突出边塞的秋天与中原的不同;渲染了边塞环境孤寂荒凉的特点。
3、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将“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画面描绘出来。答:站在山头,放眼望去,戈壁延绵千里,大漠中蒸起腾腾水汽似烟若雾,飘散开去,已是夕阳时刻,荒芜的大漠里只有一座孤城镶嵌其中,禁闭的城门隐隐中透出将士们内心的无奈。
4、“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两句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复杂感情?
答:这两句包含着作者虽然思念家乡,但是因战事未平,功业未成而欲归无计的复杂感情。
5、分析“羌管悠悠霜满地”的作用。
答:借边地的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抒发了他们因功业未立,归期无计又思念家乡的复杂感情。
6、请从修辞的角度对“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所表达的情感作简要赏析。
答: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表达出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也含蓄地表达了他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十三、《浣溪沙》
1、晏殊,字同叔,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向被词评家赞赏,请简要赏析。答:从意象上赏析,“落花”这个意象写出了暮春之景,表达了惜春之意,“归燕”这个意象写的事旧燕归来,表达的事 时光易逝、物是人非之感;
从修辞上赏析,运用对仗的修辞手法,把诗人对时光易逝与物是人非的感慨融于诗句中,“无可奈何”对“似曾相识”,“花落去”对“燕归来”,这样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委婉,具有音乐美。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告诉我们怎样的生活哲理?
答: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4、“小园香径独徘徊”的“徘徊”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留恋和对年华易逝、美好不再的怅惘、伤感及孤独寂寞之情。
5、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并简要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答: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春色飘零的怅惘、物是人非之感和孤独寂寞之情。作品始终贯穿着一种对时光年华易逝难留的愁苦与无奈,但是也从另一个角度警醒后人,应努力抓住今天,不要给自己留下日后的无奈和哀愁。
十四、《己亥杂诗》
1、龚自珍,名巩祚,字璱人,号定庵,清末思想家、文学家。
2、作者是如何写“离愁”的?
答:用“浩荡”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特定情境烘托离愁。
3、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流传的原因是什么?
答:这两句诗以“落花”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含哲理,格调昂扬向上。
十五、《过零丁洋》
1、文天祥,字履善,号文山,南宋文学家。
2、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答:运用比喻,把危亡的国势比作风中柳絮,把坎坷的身世比作风中的浮萍,生动形象地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3、赏析“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答:双关,用“惶恐滩”“零丁洋”两个地名既表明形势的险恶,又说明作者境况的危苦。诗歌很巧妙地表现了诗人当时的心情,将昨日的惶恐、眼下的零丁之感渲染的淋漓尽致。
4、赏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答: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以死明志的决心和甘愿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十六、《无题》
1、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山,又号樊南生,唐代诗人,与杜牧并称“小李杜”。
2、请简要分析“东风无力百花残”的作用。
答:情景交融,紧扣暮春时节的景物特点,渲染了当时离别的气氛,使人有凄楚的感觉,此时之景也正是抒情者痛苦心境的反映,4、请你从内容、情感、语言或写法四个方面,任选两个角度对诗句“春蚕到死 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进行赏析。
答:内容、情感上,本句表达了诗人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爱情。
语言、写法上,用比喻表达对所爱的人无尽的思念和至死不渝的爱情。表现了对爱情的坚贞,意境新奇,诗味隽永,成为千古名句。
5、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所展现的情景。
答:清晨,对着镜子梳妆,唯恐如云的双鬓改了颜色,唯恐在和情人还未相见之时便已老了;静静的夜里对着月亮低声吟诵,却觉得此情此景太过凄惨。那心里想着的人儿呀,在哪里呢?
6、诗中的“改”字与“寒”字,都用的好,试说说好在哪里。答:“改”字传达出苦情密意,“愁”“云鬓改”极言担心别离日长会使自己容颜衰老,难以取悦心上人,表现了她思念男主人的心情。“寒”字并不只是指所有的月夜都是月光清冷,还指男主人公的心境:此刻,心上人不在身边,倍感孤单,才觉月光寒冷。此二字,把一对真心相爱的恋人分别后的痛苦情状表现得十分真切。
十七、《赤壁》
1、杜牧,字牡之,唐代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2、简要谈谈你对“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诗的理解。
答:这句话的意思是倘若东风不给周瑜方便,助他火烧曹营,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人物的成功都是有某种机遇。从而抒发了作者对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的心境。
3、这首诗歌以“折戟”开篇,以“二乔”收尾,用特殊的写法表达了作者与众 不同的历史观。试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你对这首诗写法上的认识。
答: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写的却是通过“小人物”“小事”来显示的。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之战的风云人物。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可谓“以小见大”。
第二篇:中考34首诗词赏析知识点新
十八、《关雎》
主旨:这首诗通过描写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个采摘荇菜的姑娘,对姑娘产生了爱慕之情,充分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表现了青年男女健康、真挚的爱情。
1、文学常识
①《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故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也称“诗三百”。收录西周初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按音乐分“风”“雅”“颂”。十五国风160篇,雅有大雅(74)和小雅(31)105篇,颂有周颂(31)、鲁颂、(4)商颂(5)40篇。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和“风、雅、颂”合称诗经“六义”。
②《诗经》作品形式多以四言为主,常以重章叠句,加强抒情效果。③“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2、评价
《关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诗是《诗经》的第一篇。古人把它放在三百篇之首,说明了它的重要性。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此后,历代学者评《关雎》皆“折衷于夫子”
3、诗的前两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有什么作用?
答:采用的是“兴”的手法,以雎鸠相互应和的叫声起兴,渲染和谐悠扬的气氛。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点明恋爱的 主题。
4、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引用“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成双成对的雎鸠鸟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由雎鸠鸟的和鸣联想到君子对淑女的思念。
5、请对“优哉游哉,辗转反侧”作简要赏析。答:既有直接的心理描写“悠哉悠哉”,写其缠绵情意,思念不绝,又有动作描写“辗转反侧”,突出其内心状态的不平静。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主人公求之不得的忧思和深深的思念之情。
6、诗中运用了大量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请你找出一处加以分析。答:《关雎》巧妙地运用重章叠句,例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几句中只换用了“流、采、芼”三个字,使诗的内容递增,逐步深入地展现了“君子”炽热的情怀,起到加重情感,增强节奏感的艺术效果。
7、本诗“重章叠唱”,有何作用?
答:重章叠唱,反复吟唱,便于抒发作者的情感,增强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美,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关雎》是一篇男女言情之作。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这个过程显得美好、喜悦而又不低俗,所谓“乐而不淫”;写求之不得的焦虑、苦闷而又想象求而得之的热闹情景,所谓“哀而不伤”。
8、参照相关链接,简析《关雎》的意境美。
【意境】是诗人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诗经》中的许多诗歌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
景物的描写,描绘出一个优美的意境。答:《关雎》从触动情怀的景物写起,“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那成双成对的雎鸠在沙洲上嬉闹戏逐,华羽流光,声音婉转。听着它们悦耳的叫声,不禁引发了年轻人的联想,拨动了心中的琴弦,于是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感慨。赋中见兴,景中见情,意境优美。
十九、《蒹葭》
主旨:本诗通过叙写主人公反复去寻求“伊人”,而“伊人”也只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恍惚迷离,可望而不可即。主人公没有就此罢休,决定冲破天堑,追求伊人。表达了男主人公对女子的思念,对爱情的追求,从而赞美劳动人民对自由和爱情的追求。
1、请你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优美画面。答:河畔芦苇碧色苍苍,深秋白露凝结成霜。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2、自选角度,赏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句话。
答:运用起兴的手法,引出下文。描绘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既点明了地点和景物,又点明了时节,渲染了凄清的气氛,烘托了主人公追求伊人不得的惆怅之情。
3、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情感? 答: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向往。
4、请简要赏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答: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5、诗中运用了大量重章叠唱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请你找出一处加以分析。
答: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起到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这是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显主人公执着精神。
4、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答:营造了飘渺朦胧的意境,这种意境与苍苍的蒹葭茫茫的霜露十分协调,把主人公迷茫而伤感的情思衬托得生动感人。
5、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
答:①他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②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
8、你认为《关雎》和《蒹葭》有何异同? 答:《关雎》着重叙事,《蒹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蒹葭》比《关雎》的情感韵味更浓郁些。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境界。
二十、《春望》
主旨:本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生活的愿望。
1、杜甫,字子美,号杜陵布衣、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其诗风沉郁顿挫,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 他亦被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并称“李杜”。
2、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的好?请作简要赏析。答:“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2、本诗首联写作者春望所见,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融情于景,奠定全诗感情基调。国家山河依旧,可沦陷后的国都残破不堪,乱草丛生,这与昔日的繁华形成巨大的反差,形象地表达出了诗人忧国伤时的强烈感情。
3、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历来有不同的解释,你的理解是什么?答:一种解释为,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想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本诗含蓄之丰富。
4、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花鸟落泪惊心的悲凉情景,表达出作者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内心极度悲伤之情。
6、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答: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在战火连绵不断的日子里,消息隔绝,用“抵万金”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诗人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容易引起共鸣。
7、试分析一下颈联的“三”和“万”两个数词的表达效果。答:“三”和“万”两个数词都是虚指,极言数量之多。“三”字突出了战事的持久,“万”字则突出了家书的珍贵,从而写出了战争的破坏作用,为下文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做铺垫。
8、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答: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的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感。
9、古人作诗十分讲究炼字,本诗尾联的“骚”字锤炼得好,请问好在哪里? 答:“骚”字是诗人想解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思家之情。二
十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主旨:全诗以雪为线索,生动地描绘了唐代西北边塞冰天雪地的绮丽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惜别和惆怅之情;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西北边塞军旅生活的情景,烘托出边塞将士和诗人自己的豪迈气概和壮烈情怀。
1、岑参,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岑嘉州”。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与同代的高适并称“高岑”。
2、分析“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一句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答:“卷”席卷。“即”就。这两个词准确贴切地表现了边塞风狂雪早的奇异风光。
3、请结合诗句的内容,说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雪给树木披上银妆,仿佛突然刮起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催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
4、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答:比喻,以春花喻冬雪,新颖别致,想象奇特,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壮观景象,给萧条寒冷的边塞平添了无限的温暖与希望,表达了诗人乐观、豁达的情怀。
5、“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答:天寒地冻,沙漠上厚厚的 坚冰纵横交错,阴云密布,凝结满天,仿佛一层层挥之不去的愁绪。
6、分析“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在结构和写法上的妙处。答:结构上:承上启下,由咏雪过渡到送别;
内容上:用对偶、夸张和寓情于景的写法,写出了天寒地冻,愁云满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担忧之情。
7、赏析“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的妙处。答:
8、赏析“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的妙处。
答:运用夸张和反衬的手法不仅写出了边塞之寒,而且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象征了边塞将士不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9、“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这一画面。答:我在轮台门外送你归去,离去时茫茫大雪封住了天山道路。道路沿着山势转弯,终于望不到你的身影,雪地上空留着马蹄踏过的蹄印。二
十二、《相见欢》
主旨:词人描绘登楼所见之景,抒发了自己沉痛的亡国之思。
1、赏析“月如钩”妙处。
答:比喻,以“钩”喻月之形,营造了凄清冷寂的氛围。
2、赏析“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一句中“锁”字的表达效果。
答:用“锁”字把秋色比为可锁之物,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梧桐深院萧瑟的秋意和凄清的气氛,表现了作者的无奈孤独寂寞之情。
3、赏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的妙处。
答:比喻,将抽象的愁绪比喻为具体的丝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词人愁肠百结难以排遣的心情。二
十三、《次北固山下》
主旨:诗人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全诗和谐优美,意境开阔,既写出了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又写出了放眼山川的博大情怀。
1、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答:江水浩淼,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岸齐平,顺和的江风中,一叶白帆端端正正地高悬在开阔无边的江天上。
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一句。答:“阔”字用的好,“阔”字写出了涨潮时长江的气势,表现出水面的辽阔。“悬”字用的好,“悬”字体现了一帆风顺,行船平稳的特点。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舒坦的心情。
“平”字写出了春天将至之时,江水上涨,水面开阔的特点;“正”字则表明作者是顺风行船,这两个字既写出了景物的特点,也衬托出了作者喜悦欢畅的心情。
3、如果把“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的“风正”改为“风顺”好不好,为什么? 答: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风顺远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
顺,却很猛,那帆就有可能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因为“悬”是端端正正搞挂的样子。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正”写景致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脍炙人口,“生”和“入”用得很妙,请说说妙在何处。答:“生”和“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中孕育哲理。
4、请你从内容和情感的角度,谈谈你对诗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理解。答:诗人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二
十四、《天净沙•秋思》
主旨:这首曲描绘了一幅秋郊黄昏图,渲染了悲凉的气氛,抒发了天涯游子思念故乡的孤寂愁苦之情。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第一句所呈现的画面。
答:枯藤缠绕的老树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走来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
2、“小桥流水人家”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答:以乐景写爱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孤寂愁苦的思乡之情。
2、简析“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效果。
答:点明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氛围;同时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这首小令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举出其中一点简要分析。
答:①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景物,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充分表达了诗人飘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
②运用了静景与动景相映衬的手法,如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这种安适幽静的环境,使沦落异乡的“断肠人”,更添悲愁。③运用大量的名词,即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组成一幅苍凉的深秋晚景图,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的思乡之情。二
十五、《山坡羊•潼关怀古》
主旨:作者通过描写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提示了封建政治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表达了作者对统治阶级的不满,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
1、散曲开头描写潼关的地势,作用是什么? 答:
2、“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一句写得生动形象,请你加以赏析。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潼关的险要。
2、如何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
答:一个朝代兴起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这两句议论揭示了封建统治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3、“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现了怎样的思想主题? 这两句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揭示了封建政治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表达了作者对统治阶级的不满,对百姓的深切同情。二
十六、《早春呈谁不张十八员外》
主旨:这首诗通过首都长安早春景色的描写,抒发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有评论指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两句表达到“摄早春之魂”的效果,分析一下。答:“天街小雨润如酥”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早春小雨比作酥油,形象地写出春雨滋润的特点,而“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写出早春草色极淡极淡、似有似无的特点。
2、“草色遥看近却无”是历来被受称道的名句,请谈一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答:一场清新的春雨过后,原野上绿意融融,远望可知是春草出露嫩芽,清新可爱。又因是早春,草还没有长高长大,走近再看,才见稀疏的嫩芽,并不能形成一片绿色。诗人观察细致,表达生动,语言自然,感情纯真。
2、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所展示的画面。答:长安街上,绵绵细雨滋润着大地。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青青草色,走近了,却极淡极少,似有似无。
3、简析“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一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答:诗歌最后两句用“最”和“绝”两字,将象征大地回春的淡远草色与晚春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进行对比,突出早春草色的可爱。二
十七、《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主旨: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的悲惨遭遇和痛苦生活,表现了对处于战乱中人民的同情和济世救人、舍己为人的崇高理想与博大胸怀。
1、诗的第一节是怎样描绘风雨肆虐情景的?诗人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描绘? 答:“风怒号”从听觉上突出秋风之狂,“卷”从视觉上形象地写出了秋风之肆虐。“飞、渡、洒、飘转”等词写出了秋风对茅屋的破坏。这样描绘为后文写屋漏遇雨、自己的境遇之惨蓄势。以小见大,推己及人,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2、分析“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写景的作用?
答:渲染了凄苦的氛围,衬托诗人愁苦的心情。为下面内容作铺垫。
3、赏析“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的表达效果。答: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雨细密连绵。二
十八、《雁门太守行》
主旨:这首诗描写了艰苦卓绝的边塞战斗,表现了守边将士视死如归、精忠报国的英雄气概,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立志报效国家的愿望。
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答: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都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2、赏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答: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渲染了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
3、分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中加着重号的字的表达效果。.答:“满”字从听觉角度表现出战争规模之大,守军面对强大的敌军士气高昂。奋力反击。
4、请你把“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两句进行想象,描写当时情景。答:号角声声,响彻秋夜的长空,晚霞映照战场,塞外的土地如胭脂凝成的紫色,更显浓艳。
5、“半卷红旗临易水”这句诗中“临易水”有何深意?
答:引用典故,表现将士们为了国家都有战死沙场,一去不返的英雄气概。
6、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答: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显出来。
7、“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历来为人传诵,请对它进行赏析。答:运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一招纳贤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8、本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表现了守边将士什么精神? 答:表现了守边将士誓死报国、英勇赴战的精神。二
十九、《观沧海》
主旨:本诗通过登高览胜描写所见山水的壮丽景色,热情歌颂了包罗万象的辽阔的大海和生机勃勃的山岛树木,抒发了自己气吞山河的豪情壮志,表现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宏伟的政治抱负和奋发乐观的精神。
1、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2、“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开篇点题,交代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体现了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2、赏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答:“澹澹”形容水波荡漾的样子,“竦峙”写山岛高高挺立的形象。动静结合,写出了大海的威严和辽阔,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3、赏析“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答:“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写的是静景,是特写,显示了树木小草的勃勃生机;“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两句写的是动景,是远观所见之景,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描写由近及远、一静一动,有力地刻画了大海的壮阔形象。
4、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
答:树木凋零,一阵萧瑟秋风吹过,呼呼作响,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万顷波涛,汹涌澎湃。翻卷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诗人站在辽阔的海边,面对汹涌的大海,心潮涌动,感慨万千。
5、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答:虚写,诗句借助奇特的想象,运用夸张手法,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诗人开阔的胸襟,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豪迈气概及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三
十、《行路难》
主旨: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情怀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情感大起大落,但基调豪放乐观。
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什么作用? 答: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2、赏析“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中加着重号的字的表达效果。“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3、展开合理想象和联想,描绘“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所展现的画面。
答:诗人端起酒杯,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又把筷子撂下了。因为精神苦闷,所以眼前摆着这么美味佳酿也难以咽下,他离开坐席,拔出宝剑,举目四顾,流露出不知所措心中茫然的样子。
4、赏析“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答:比喻,照应试题“行路难”又抒写诗人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自己的政治出路被权贵堵塞的痛苦心情。
5、赏析“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答:运用典故,以姜太公、伊尹自比,表达了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
6、赏析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答:反复,写出了世路的艰难和作者思想的苦闷。
7、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加着重号的字的表达效果。..答:“破、挂”富有动感,充满气势,充分表达了作者的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8、在诗歌中诗人的思想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答:从怀才不遇和仕途不顺的茫然苦闷变为对仕途前程的期盼再到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一定能实现理想和抱负的坚定信念。
9、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三
十一、《破阵子·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主旨:这首词通过对早年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激励和慰勉之情。
1、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
2、“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一句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醉梦里挑亮灯油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响彻号角的军营,诗句描绘了一幅军旅生活,蕴含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回复祖国河山、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2、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
答:士兵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将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接受将军的检阅。
3、赏析“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答:对偶,描写了士兵们欢欣鼓舞分吃牛肉,军中奏起战斗乐曲的场面,突出表现了雄壮的军容和士兵高昂的战斗情绪。
4、赏析“沙场秋点兵”中“秋”的表达效果。答:既点明季节,又为战士出征增添肃杀气氛。
5、赏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答:比喻、夸张。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紧张激励的战斗场面。进一步刻画了冲锋陷阵、杀敌报国的英雄形象。
6、词末“可怜白发生”一句凝聚着怎样的人生感慨?请做分析。
答:写出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抒发了作者年岁渐老而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
7、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加以解释。
答:①从题材上,绝大部分篇幅描写军营中紧张而又激烈的战斗生活。②从思想感情上,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
③从语言风格上,语言壮丽洒脱而不纤巧,所以叫作“赋壮词”。三
十二、《水调歌头》
主旨:这首词以月抒情,表达了词人对其弟弟子由以及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词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再现了他心胸旷远、毫不悲观的性格。
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词人、诗人、书画家。2、赏析“我欲乘风归去”中“归”字的表达效果。
答:回去之意,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超脱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词人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来自词人对显示生活的不满。
3、赏析“又恐琼楼玉宇”中“恐”字的 表达效果。答:“恐”字把作者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
4、请就“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内容质疑。答:①是在月宫起舞,还是在人间起舞。
②“何似在人间”是说在天上号,还是人间好。③“清影”是月亮的影子,还是人的影子。
5、赏析“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中“弄”得表达效果。答:“弄”既反映了词人内心无法排遣的孤独感,也反映了词人孤芳自赏,矢志不渝的政治抱负。一个“弄”字,包含了词人的惆怅知心、孤独知之心和赤诚之心,情真意切,含蓄隽永,唤起我们的无限遐想。
6、简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答:“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经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
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蕴含的哲理。
答: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必然也有离别,这正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规律。
8、赏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答:这几句流露出词人悟透人生的洒脱和旷达的性格,也是对人生无奈的一种感叹。词人以大开大合之笔从人生写自然,将各种生活加以提炼和概括,包含了无数痛苦、欢乐的人生经验。
9、如何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答:惟愿(兄弟)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月色。既写出了作者对亲人的美好祝愿,也写出了天下离人共同的心愿。
10、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答:从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和美妙境界结束全诗,表现了词人乐观的情怀,及对远方亲人的祝福。三
十三、《江城子·密州出猎》
主旨:通过对出猎场面的描写,表现了词人渴望身临战场为国杀敌、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词人、诗人、书画家。
2、赏析“老夫聊发少年狂”中“聊”字的表达效果。
答:姑且之意,含蓄的表达出词人欲为国效力而不得的激愤之情。
3、描述“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千骑卷平岗”所展现的壮观场面。答:我带着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肩擎着苍鹰,随从出猎的武士个个戴着锦帽,穿着华丽的貂皮猎装,纵马驰骋,浩浩荡荡的队伍如同一阵疾风骤雨,从地势平缓的上岗上席卷而过。
4、“亲射虎,看孙郎”运用典故的作用。
答:以孙权自比,突出展现了作者虽然年纪已经不小了,但仍有少年的狂气和豪情。
5、“鬓微霜,又何妨?”表达了词人什么心境?其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表达了词人不服老的心境,其言外之意是我虽然年纪大了,但仍能跃马疆场,迎击来犯之敌。
6、“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运用典故的作用?
以魏尚自比,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强烈愿望。
7、“会挽彫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运用典故作用?
表达了作者要报效国家、抵御进犯者、建功立业的决心和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8、从词中“狂、卷、挽”中任选一个,说说这个词怎样体现豪放的。答:“狂”激情奔放,统领全词,无不展现粗犷豪迈的风格。
“卷”字体现出出猎场面盛大,人数众多,行进速度快,更体现出了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挽”拉满弓的姿态强劲有力、信心百倍、激情无比。三
十四、《观刈麦》
主旨:本诗通过写作者的所见所感,反映了沉重赋税给劳动人民造成的极大痛苦,寄托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1、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魔”“诗王”。
2、分析“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的作用。
答:交代了诗歌内容的时间及背景,表明五月是麦收的农忙季节,为下文写农民麦收做铺垫。
3、赏析“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中“蒸、灼”的表达效果。准确形象地写出了劳动人民辛苦劳作的情景。
4、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所展现的劳动场景。答:一望无际的麦田里,农民顶着烈日劳动,脚下是烈日熏蒸的暑气,弯下的赤裸裸脊背,被灼热的太阳烘烤的黝黑闪亮。
5、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答:“惜”字用得好,有“珍惜”之意,酷热难耐,筋疲力尽,农民们却不敢懈怠,抓紧时间抢收,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劳作的辛苦和悲壮。
6、有人认为《观刈麦》的感情基调是“悲怜自责”,你同意这种看法吗?结合诗句加以分析。答:“悲怜”是指看到农民的苦难生活寄以同情。如“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自责”是看到农民的悲惨生活想到自己“无功”而拿俸禄,深感惭愧之情,这些都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7、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全诗通过描写农民辛苦的收割和贫困妇女的悲诉,反映了沉重的赋税给劳动人民造成的痛苦。
第三篇:中考诗词赏析
《观刈麦》
1.对比的手法是这首诗的重要艺术特色,这首诗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其作用是什么?
在这首诗中,诗人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在繁重的赋税压迫下的农民们生活的艰难,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用对偶手法,具体描写农民辛勤劳动的情景,表现农民生活的艰苦、痛苦,以及诗人对他们的同情,侧面表现天气之热。
3.“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与《卖炭翁》中“心忧炭贱愿天寒”有异曲同工之妙,已然“力尽”,却不曾“知热”,只希望夏日更长一些,矛盾的手法刻画农民的心理,只为更深刻的表现农民生活艰辛,劳苦.《过零丁洋》
1、诗中第二联 , 运用比喻的方法 , 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 , 无可挽回 , 以“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 , 时起时沉。
2.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2.(3 分)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1 分), 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1 分), 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1 分)。
3颈联句写的很是巧妙,试作分析。
答: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的险恶来暗示诗人处境的艰危。
1.《己亥杂诗》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和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感情。政治抱负 个人志向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作者以花自喻,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山坡羊*潼关怀古》赏析:
1、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群峰众峦好像在这里聚集,黄河的波涛好像发泄着愤怒,依山傍河的是地势险要的潼关道路。“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山本是静止的,“聚”化静为动,写出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表达出了地势的险要。“怒”,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汹涌和澎湃。整句话写出了潼关雄伟的气势和地势的险要,为怀古铺垫。有力地烘托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悲愤伤感之情。
2、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点出无限伤感的原因,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
3、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封建王朝建立,百姓受苦。封建王朝灭亡,百姓还是受苦。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他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的道理。表现了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同情和对统治阶级的愤慨。
1.《使至塞上》颔联诗人以“”、“”自比,表达了的感情。征蓬 归雁激愤抑郁和孤独思乡
2.颈联中的“直”、“圆”两字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它们的好处。“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 “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
5.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所展现的画面。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远处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云霄。黄河如带,从天边汹涌而来,那一轮圆圆的落日静静地悬挂在天边。《泊秦淮》
1.仔细品味诗句“烟笼寒水月笼沙”,说说连用两个“笼”字好在什么地方。
运用互文的写法,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融合在一起,点出朦胧凄凉的气氛。2.诗人写“商女”“隔江犹唱后庭花”,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作者借陈后主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班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蕴含着对世道的愤慨。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诗句以“蚕丝”喻“相思”,以“烛泪”喻”相思痛苦之泪“,运用比喻、双关,形象贴切地表 明对意中人的至死不渝的爱情。现在人们用来赞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1.《浣溪沙》一词中徘徊小园香径,精心选择了优美的画图。把自然的春光和人的青春年华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情怀,这是运用了的表现手法。夕阳落花归燕感时伤春以景传情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试简析这两句词好在哪里。
2、两句话(1)对仗工整,音调和谐,画面生动,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2)抒发了对青春易逝的感慨,感情浓郁,(3)寓意深刻,发人深省,揭示了人生易逝,轮回无穷的人生
哲理,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千古奇偶)。
3、“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寓情于景,请简要分析此句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3、抒发了词人民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寂寞,叹惜年华将逝的情思。《水调歌头》
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句意思是人世间的悲伤分离、欢喜聚合是自古常有的事,就如月亮也总是有圆有缺,想要使人永远团聚,月亮永远是圆的,这是自古以来都很难的事情。
这句话富含人生哲理,表现了作者对自己不顺境遇的释怀,超然解脱的心境。2.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
这一句是苏轼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的祝愿。表现了东坡不计个人得失,祝愿天下人的旷达胸襟,是点明主旨的句子。《钱塘湖春行》
5、诗的颔联“几处早莺争暧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非常精美,请你任选角度(或内容,或炼字,或修辞,或情感)对此联进行赏析。
①内容:从动物的变化,写出了早春景色。
②炼字:A“争”、“啄”: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春天的活力;B“几处”不是“处处”,“谁家”不是“家家”,准确地表明季节是早春;
C“早”、“新”:准确地表明季节是早春。③修辞:对偶:使用对偶句,句式工整,琅琅上口。④情感:表达了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6、“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
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浅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破阵子》
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怎么解释?作用是什么?
在大醉后,拨亮油灯,抽剑抚摩观看,一觉醒来,只听到营地里嘹亮的军号声。渲染了浓厚的战斗气氛,表达了词人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军营生活的?从中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和精神?
从军中用餐、演奏军乐、检阅军队三个方面具体描写了军营生活。表现了词人豪迈的情怀和乐观的精神,既展示出一幅壮阔的画面,又渲染了悲壮的气氛,同时表露出作者壮心不已和杀敌报国的昂扬斗志。
3.“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描写了怎样的场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在谴词造句上有什么特点?
描写了想象中的战斗场面,前句写骑马驰骋,后句写弯弓射箭,从形象(视觉)和声音(听觉)两个方面,抓住特点,极其概括而生动地写出战斗的激烈紧张,表达了自己能够驰骋沙场而冲锋陷阵的强烈愿望和战斗激情。
上句用典,下句夸张,用对偶的形式,句式工整,含义丰富。4.“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了却”后是什么样的心情?有什么深刻含义?
写了自己凯旋而归,了却心愿的快感,表达自己恢复中原的壮志,使词的感情上升到了最高点。5.“可怜白发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最后发出这样的感慨?
诗人从想象幻境回到眼前现实,从激昂豪壮跌落到深沉痛苦,既是对岁月易逝壮志难酬的悲叹,也是对统治者重用奸佞排斥打击主战派的愤慨,表达了对朝廷屈膝投降苟且偷安的强烈不满。7.赏析“沙场秋点兵”一句的表达效果。
五个字紧凑有力,写得肃穆威严,展现出一位豪情满怀、临敌出征的将军形象,渲染出战争浓烈的气氛。其中“秋”字,既点明了季节,也为将士出征增添了肃杀之气。《 江城子密州出猎》
2、上阕描绘这样盛大的出猎,目的是什么?
上阕写出猎的盛况,表现了他英武的身姿;进而又将自己与孙权相比,表达了词人非凡的气概。同时也为下阕抒情作了铺垫。
3.“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这是词人以魏尚自喻,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起用自己呢?(1分)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
8、画线的句子勾勒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勾勒了一个英武豪迈,气概非凡的英雄形象。抒发了渴望立功报国的豪情壮志。
1、《行路难》中“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2、请你赏析“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中动词的妙处。
停、投、拔、顾一连串的四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理想不能实现,内心苦闷、压抑的心情。
4、“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沉舟梦日边”两句写得好,请简要分析。
运用典故,以“垂钓”自比姜尚,以“梦日”自比伊尹,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盼望得到朝廷重用,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
6、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运用比喻,生动地表现了作者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破”“挂”富有动感、充满气势,生动地表现了作者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第四篇:中考诗词赏析考点
1.划分节奏
节奏划分方法有两种:一种按音节划分,一种按意义划分。按音节划分的话,一般五言诗每句可以划分为三个节奏,七言诗每句可以划分为四个节奏。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而按意义划分则有所不同,同样以这两句为例,则可划分为: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同学们应该注意的是,不管是按音节还是按意义划分,最基本的原则是不允许将一个联系很紧的音节擅自读破。这类题一般在中考题中比较少出现,要出现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或者在给出的句子上直接划分。
2.诗词基本常识考查
诗词基本常识一般是一些识记性的内容,包括诗词的作者、朝代及代表作品;还包括诗词的一般知识,如诗一般分类(古体诗、律诗、绝句),律诗中四联(首联、颈联、颔联、尾联),词的知识(词牌名、豪放派与婉约派等)……
【真题再现】
(2008南充中考题)赏析下面一首曲,完成后面题目。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此曲中“山坡羊”是,“潼关怀古”是。
【简析及备考】试题考查的是古诗词的基本知识,针对词曲的标题,同学们要明确它一般包括两部分,即词(曲)牌名和题目。只要知道这一基本常识,就很容易答出来。另外大家也要积累一部分词(曲)牌名,如念奴娇、沁园春、水调歌头、菩萨蛮、浣溪沙、江城子、武陵春、望江南、卜算子、山坡羊、朝天子等。在中考试题中,这类题一般较少,且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只要大家积累和掌握了古诗词的基本常识,是很容易得分的。
3.分析诗词内容,包括诗词思想内容,作者思想感情及生活态度
诗词的内容是诗词鉴赏中不可或缺的一题,那么如何准确地把握诗词的内容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㈠看标题,初步感知诗歌内容,如《钱塘湖春行》就交代了诗人描写的对象和季节㈡看注释,扫除字词障碍,明确诗歌的背景和写作缘由。这主要是一部分考课外古诗词的省市,为了减轻考生对诗词的理解难度,从而以注释的形式提供一部分信息,因而同学们不要认为注释是可有可无的,一定要加以重视,以助更快把握诗词的内容和思想感情。㈢看意象,领悟意境。意象,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意境,指多个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鉴赏诗歌时,一定要仔细揣摩品味诗歌意象,这是迅速走进诗歌的关键。同时对常见的“月”、“柳”、“雨”“酒”等意象所包含的情感要有一定的掌握,从而能进行迁移联想。㈣看诗眼,把握情感。诗眼可以是一个传神精炼的字或词,还可以是一句画龙点睛的话。把握住诗眼,就能大致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如《望江南》中“肠断白蘋洲”一句就把青年女子等待丈夫归来的惆怅情怀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真题再现】
(2008江苏泰州中考题)阅读李白的《秋登宣城谢朓北楼①》,完成下列三题。(6分)
江城②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③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注]①谢朓,是李白很佩服的南齐杰出诗人。谢朓北楼,即谢朓楼,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是宣城的登览胜地。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三年(754),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弃官 而去,政治失意,漂泊流荡。②这里的“江城”,泛指水边的城。③“两水”,指句溪和宛溪,“两水夹明镜”,是指两水绕城,水如明镜。
(1)这首诗中,最能体现秋天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2)联系学过的《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说说尾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析及备考】这一题主要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第一题是对写景句的理解,这一题相对较为简单;第二题是对思想感情的领悟,解题时就可以结合注释①提供的写作背景,联系前面的写景句和学过的《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所蕴含的情感,揣摩出诗歌的思想感情。对内容的理解一般以主观题为主,因此需要同学们掌握一定的方法,多练习,多思考。
【参考答案】(1)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2)诗人政治欠意的苦闷与寂寞之情。诗人找不到出路,只得寄情山水缅怀古人,这种复杂的情感却无人理解。(本题2分,答“苦闷”、“愁闷”、“郁闷”或“寂寞”、“孤寂”、“寂寥”给1分,答“寄情山水,缅怀古人,复杂的情感无人理解”或“无人理解其思想情感”再给l分。)
4.诗词语言理解,包括语言的形象性、情感性、含蓄性,语言的主题风格以及艺术魅力
诗歌的丰富情感和深刻主题的表现依靠的是精炼概括或生动形象语言的表达。揣摩语言之精妙,就是要把诗歌语言的形象性、情感性、含蓄性准确的展现出来。请看下面一道中考题:
【真题再现】
(2008浙江宁波中考题)古诗文阅读
(一)从军行 李白
百战沙场铁以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 注释】 呼延:匈奴贵族,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
1.诗中哪些词语反映了眼前这场战事的严酷?(2 分)
2.一个“碎”字和一个“独”字刻画出了一位怎样的将军形象?(【简析及备考】宁波题主要从词语的角度来考查学生对内容和人物形象的理解,虽然是个别词语,但考查的是学生的鉴赏能力的高下。除此之外,中考题中一般是要求同学对名句进行合理的赏析,说出名句的内涵,品出语言的精彩,并常常以问答题的形式出现。
【参考答案】1.“数重围”、“残兵千骑” “独(领)”
2.“碎”、“独” 两字刻画了-位身经百战、出生入死、骁勇无比的悲壮英雄形象。
5.艺术特色欣赏,包括修辞的运用及作用、效果,表达手法的作用及效果
诗词赏析时,同学们首先要辨识诗词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什么样的表达手法,然后针对性地进行赏析。其格式为:修辞(表达手法)+抽象作用+结合诗词具体分析。
【真题再现】
(2008山东潍坊中考题)阅读下面诗歌
夏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①簟(diàn):竹席。②觉(jiào):睡醒。
诗歌运用了反衬的手法,创造了优美的意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简析及备考】考题主要是对“反衬”手法进行定点赏析,因为这首诗是一首写景诗,考生只要抓住写景的特点,分析景物所营造的氛围与意境就可以了。中考题很多时候都是没有直接指出采用的修辞或表现手法,在分析时,一定要先明确采用了何种修辞、手法,然后抽象地说出相应的修辞、手法的作用,最后要结合诗词本身的内容和主旨赏析。
【参考答案】
前三句用“夏簟”“石榴”“树阴”等景物,写出了“别院”的清幽(1分),而流莺偶尔的一声鸣叫以动衬静,更加突出了这种宁静幽深(1分);全诗在景物描写中流露出恬淡、自在的情趣(1分),营造了一种清爽明丽、闲适幽静的意境(1分)。(4分)
6.诗词的意境的理解与感悟
意境和意象是相连的,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样来说,我们把握好了意象,就对意境的理解、感悟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
【真题再现】
(2008浙江杭州萧山区中考题)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20—21题。(7分)
西江月(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4分)
我的描绘:
【简析及备考】
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描绘不等同于简单的翻译,它需要考生对诗歌的意象、意境、作者思想感情的正确解读,还要加入合理的联想、想象,再用优美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一类题在今年中考题中较受青睐。笔者在《诗词素描:古诗词的另一种表达》中有较为详细的解说。
【参考答案】
示例: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点飘落下来,词人知道骤雨将至,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词人此时的心里是何等的高兴呀!
7.诗词的异同比较
诗词的异同比较一般从内容、语言、手法等方面着手,有的是整首诗之间的比较,有的是单句真题再现】
(2008四川眉山中考题)试从含义及作用两方面比较分析下面两句诗中“风雨”的异同点。(4分)
①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②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简析及备考】考题明确指出要求从含义和作用的角度进行比较,并且异同均比较,要求明确,具有一定的方向性。考生要明确“风雨”的双层含义,然后针对环境的烘托作用进行解答。在诗词的备考中,同学们遇到同样题材的诗歌,均要从不同的角度辨析异同,这样既能提高鉴赏能力,又能提高迁移拓展能力。
【参考答案】
(1)含义:都是指自然界的风雨(1分),陆游笔下的“风雨”不仅如此,还象征人人生路上的坎坷、挫折、困难等(1分)。(意思接近即可)(2)作用:都起到了烘云托月或反衬的作用(1分),但烘托的内容不同:陆游以“风吹雨打”的恶劣环境反衬梅花的高洁、坚贞的品格;杜甫以“秋风破屋”“屋漏偏逢连夜雨”烘托诗人推己及人
诗歌鉴赏六种题型
中国是诗的国度,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古典诗歌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和审美价值,古代诗歌鉴赏越来越多地成为各地中考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2007年中考诗歌鉴赏最后一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赏析。
一、领悟情感型
【热度指数】 ★★★★★(2007年有江西、云南、广东梅州、浙江嘉兴等地的10多份试卷设计了此类试题。)
【中考再现】(2007年浙江嘉兴)阅读《山中与幽人对酌》,回答问题。
山中与幽人对酌
⊙ 李 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最后一题:“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技巧点拨】 诗歌是最适合抒情的一种文学体裁,因而理解一首诗的思想情感就显得十分重要。据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一考点的热度指数最高了。那么,我们怎样把握诗歌的情感呢?一是知人论“诗”,在平时阅读中多注意了解诗人的身世经历;二是借助诗歌的意象去领悟;三是注意题后的注释和题干的提示。
【参考答案】 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热爱之情和朋友之间的深情。
二、综合检测型
【热度指数】 ★★★★★(2007年有山东腾州、山东济宁、辽宁沈阳、江苏无锡等地的10来份试卷设计了此类试题。)
【中考再现】(2007年山东滕州)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题目。
雪 梅
⊙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最后一题: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法?包含了怎样的哲理?
【技巧点拨】 很多时候,命题人往往会在最后一题中设计出综合性较强的题目。这种题目初看较难,其实仔细分析便会发觉很容易。只不过是在前面分类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番综合罢了。
【参考答案】 运用托物言志(或类比)的手法;一个人应看到自己的长处,但也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更要看到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
三、赏析评价型
【热度指数】 ★★★★(2007年有河南、浙江杭州、四川成都、江苏泰州、山东滨州等地的试卷设计了此类试题。)
【中考再现】(2007年浙江杭州)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题目。
兰 溪 棹 歌
⊙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最后一题:“半夜鲤鱼来上滩”一句极为精彩传神,营造出优美活灵的意境,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请作简要赏析。
【技巧点拨】 这是难度较高的一种题型,但命题人员对它却十分青睐。此种题目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同学们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说出其妙处和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鱼抢春水,涌上溪滩,啪啪蹦跳,看到这一情景,令人荡漾起欢乐之情。
四、分析技巧型
【热度指数】 ★★★★(2007年有河南非课改区、浙江温州、四川安岳、广东广州等地的试卷设计了此类试题。)
【中考再现】(2007年河南(非课改区))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面题目。
钱塘湖春行
⊙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最后一题:诗歌第二联中“几处”“谁家”用得极其精妙,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
【技巧点拨】 几乎可以这样说,大凡考到诗歌鉴赏,写作技巧(艺术手法)是必考内容之一,它很少在盛宴上缺席。这种题型涉及的面很广,如:词语锤炼、诗眼寻找、对比的手法、象征的手法、虚实的结合、动静的结合等。
【参考答案】 “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达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之情。如果改为“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五、描绘画面型
【热度指数】 ★★★(2007年有湖北黄冈、贵州铜仁、四川内江、江苏盐城等地的试卷设计了此类试题。)
【中考再现】(2007年江苏盐城)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列题目。
西江月
⊙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最后一题: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技巧点拨】 在平时的阅读活动中,要学会运用自己的想象去欣赏、品味每一首诗歌,有意识地调动自己的想象。如欣赏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你可以闭上眼睛,想象出这样一幅图画:浩瀚的戈壁滩上,烽烟孤直上升;奔腾的黄河之上,一轮夕阳悬挂。
【参考答案】 乌云骤起,月光消逝,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飘落下来,词人知道骤雨将至,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词人此时心里是何等高兴呀!
六、诗意理解型
【热度指数】 ★★★(2007年有浙江丽水、广西梧州、四川乐山等地的试卷设计了此类试题。)
【中考再现】(2007年浙江丽水)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题目。
竹枝词
⊙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最后一题:诗的三、四句语带双关,明说天气晴雨不定,暗指什么?
【技巧点拨】 古诗词诗意理解这一考点主要考查同学们在阅读古诗词中通过联系写作背景,作家风格,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内容,概括诗词的大意,领会诗词的意境。因此,对于作家、作品,同学们一定要非常熟悉,这样才能准确理解诗意。
【参考答案】 暗指人物迷惘、忐忑不安的心情。
中考诗歌赏析的复习策略
作者:郭凤彩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一、考点透视窗
“新课标”规定:“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纵观近年来全国各省市的中考语文试题,诗歌赏析题考查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有三个特点:课内为主,课外为辅;古代诗词为主(唐诗宋词),现代诗歌为辅;主观题为主,客观题为辅。
常考知识点:
1、理解诗意。对诗句意义的理解,对诗中景物、形象和情感的理解,对全诗深沉含义的领悟。
2、品味语言。品析生动、典型的词语,理解它们的表达效果、作用,体味诗句语言的精妙,品味全诗语言的特点。
3、分析技巧。分析诗中修辞手法的含义及作用,赏析重点语句(如一语双关、或含义深刻、或蕴含哲理等)的含义及表达作用,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如写景方法、抒情方法、借物咏怀、象征手法等。
4、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揭示的社会问题。
5、结合作者遭遇、社会背景及写作目的,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体味作品的意蕴。
二、诗歌赏析的常见题型
1、主旨情感类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主题思想和作者情感态度的领悟。解答这类题目,要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并根据所描写的形象特点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
常见提问方式: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或者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题格式:这首诗通过()形象或景物,写出了()的情境或氛围,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应答材料:(情感类)忧国忧民,或怀古伤今,或建功立业,或忆友怀旧,或思念亲人,或寄情山水,或怀才不遇,或蔑视权贵,或相知相见,或离情别恨。
例1:(2006年潍坊中考题)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绝句两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山青花欲燃”这句中“燃”字有何妙处?试结合本句作出分析。
(2)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参考答案:(1)暗含了山花的颜色:在青翠欲滴的山岭衬托下,红色的花朵就像一团将要燃烧的火焰一样,画面感强烈,生动地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2)一种漂泊在外的孤独感和强烈的思乡之情。
例2:(2006年连云港中考题)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2)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2)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2、表现手法类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从诗歌的整体构思上来把握,不能只答其中一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找出全篇诗歌所用的表现手法后,还要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一下运用的好处。
常见提问方式: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或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答题格式:这首诗运用了()的手法,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应答材料:比喻、拟人、借代、对偶、夸张、对比、象征、比兴、托物言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小中见大、虚实相间、怀古伤今、借古讽今。
例3:(2006年河南中考题)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题目。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问:“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参考答案: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例4:(2006年成都中考题)阅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按要求回答问题。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问: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表现手法上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3、想象描述类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诗化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主要提问方式: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你的话把诗中的画面描绘出来。
例5:(2006年南通海门中考题)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问:结合诗题,展开合理想象,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诗歌前两句呈现的画面具体描绘出来。
参考答案: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
例6:(2006年资阳中考题)阅读《山居秋暝》(王维),完成下面题目。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问:用几句话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展示的画面描绘出来。
参考答案:竹林里传来一阵阵欢歌笑语,那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衣归来了;荷叶纷纷向两边摆动,那是打鱼人收起渔网,划着船穿过荷塘顺流而归了。
4、品味炼字类
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练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上去把握它的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是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常见提问方式:这首诗中“某”词为什么不能换成“某”词?这个词为什么用得十分传神?这个词在诗中有什么特定的含义?你最欣赏的是哪个字?请赏析。
例7:(2006年嘉兴中考题)阅读(宋)周敦颐的《题春晚》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花落柴门拾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问: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
参考答案:因为诗人写的是晚景,天色昏暗,加上距离较远,望过去,昏鸦自然更像“点”,用“点”比用“只”更形象。
例8:(2006年温州中考题)赏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按要求回答问题。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诗中哪两个字写出了花的繁盛?
(2)第三句中“留连”改为“翻飞”好不好?
参考答案:(1)满压(2)不好,“翻飞”只写出了蝴蝶嬉戏花间的情状,而“留连”不仅写出蝴蝶留恋花间的情景,还流露出诗人对花的喜爱之情,做到情景交融。
5、名句赏析类
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意图。
常见提问方式:这句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原因是什么?如何理解画线的千古名句?你从这句名诗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这句话在现在赋予了什么新的含义?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说明理由。
例9:(2006年河南中考题)阅读杜甫的《望岳》,完成题目。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问:谈谈你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这句话表达了希望登上绝顶、俯视群山的意愿,或表现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或抒发了攀登人生顶峰的凌云壮志。
例10:(2006年扬州中考题)阅读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答问题。
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问: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请结合画线句,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②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渡,“病树前头”,必然有“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
三、应考方法帖
应考中,具体解题时,应仔细体味试题的要求,理解试题的侧重点,把握试题解答的切入点。从关键词语、诗句及作家、作品的背景入手,仔细品读、辨明题旨(试题重点)、纵横联系(课内外知识)、前后比较(语体风格)、结合要求(试题问题)多向思维(逆向、发散)、选准角度(准、新、小、巧)、审慎作答(满足试题各项条件),反复检查,订正修改。
解答诗歌赏析题的一般步骤
1、精读诗作(这是基础)。诵读全诗,要抓住所描写的意象,整体上准确把握其主要内容,感悟作者蕴含的情感,以获得整体感知。
2、知人论世(这是关键)。只有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性格、气质,结合作者所处的人生阶段、时代特点、文艺思潮等因素,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旨趣。
3、审题寻点(这是核心)。分析题目要求,揣摩命题人的意图,审清题意要做到对命题者的指向了然于心,明白该题是要鉴赏修辞手法还是抒情方式;是鉴赏表现手法还是诗人的感情,从而确定解题的范围,寻找答题思路的切入点。
4、组织答案(这是重点)。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回答问题,答题要点要到位,语言力求诗化。答题规范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根据题意问号数,弄清有几个问题,从而确定答题的层次。最忌讳眉毛胡子一把抓;二是要根据分值确定是简答还是分析,最忌讳繁简失调;三是分析题要有观点、有分析,最忌讳不切实际的架空分析或者观点不明。要在句中尽量输入关键词,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郭凤彩,男,教师,现居江苏扬中
诗歌鉴赏技巧谈
兰州十中 蒲涵云
诗歌鉴赏题自2002年作为主观题进行考查至今,已成为近几年来高考的必考题。从题目的选定、分值的设置,对很多学生来说,都是一道必须重视的题型。但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定,学生在做这种类型的题时,都存有畏难情绪,如何才能让学生信心百倍地去应对鉴赏呢?通过对教学实践的总结,我有了一些心得。现将认识总结中如下,希得同仁的批评指正。
首先我认为做任何一类高考题型都先要具有一种思路。我是以下面这种步骤去引导学生完成诗歌鉴赏训练的。
一看类型。
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
①送别类。以抒发离情为主。
②怀古类。以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之情为主。
③思乡怀人类。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
④战争或边塞类。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对和平向往或对国家的忠勇之情为主。
⑤闲适类。表达清闲恬淡心情或对田园、隐居生活向往之情为主。
⑥借景抒情类。借景物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借景物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为主。
⑦托物言志类。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之情为主。
⑧爱情类。
⑨民生类。抒发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为主。
以上九种类弄,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类型。
二找意象。
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因此我将诗歌当中较常出现的意象的喻意给学生们做了一个小结,作为一种诗歌鉴赏必须积累的知识进行归纳。
比如说梅的清高芳洁、傲雪凌霜、坚强、不屈不挠;兰、荷的高洁;笛声的思乡怀远;竹的气节、劲健、积极向上;菊的高洁、脱俗、隐逸;松的坚贞、傲雪斗霜、有凌云志;柳的柔情、惜别怀远;梧桐的凄凉、悲伤;桃花的美人之喻;杨花的离散、漂泊之意;杜鹃的凄凉哀伤、有归家之意;牡丹的富贵、美好;禾黍代表国家昔盛今衰之悲情;青鸟往往与男女恋情与婚嫁有关;鸾鸟、凤凰喻忠臣、贤士;鹧鸪、寒蝉喻离愁别绪、羁旅伤感之情;鸿雁借指书信,也表思乡之情;鸿鹄骏马大鹏喻志向远大之人;月喻思乡怀远;飞星传恨;日落、夕阳、秋天、流水代表生命短暂,时光飞逝;灞桥易水多怀送别有关;夕阳、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命运,也代表历史的沧桑变化;《阳关三叠》多写故人友谊;《关山月》《梅花落》多指乡思乡愁;杜康喻酒;贾生、屈原指怀才不遇之人;陶朱、猗顿喻富商巨贾;琴瑟喻夫妇感情和谐,也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三定感情。
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能够表现诗歌感情色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四找技巧。
一首诗歌写的好坏,与它所采用的表达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表达技巧又要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去分析。
⒈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议论、说明等五种。
⒉修辞手法:夸张、拟人、对比、比兴、比喻、借代、设问、反问、对偶、反复、重章叠唱等。
⒊表现手法:象征、烘托、对比、想象、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虚实相生、卒章显志、明贬实褒、由远及近、由外而内、即事抒怀、欲扬先抑、以乐景写哀情等。
五下结论。
即确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同时也是诗歌鉴赏的核心。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反对战争、追求和平、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亲、别恨离愁等。
六品风格。
诗歌鉴赏的最后,或者说到了细微之处,要让学生体会出作者的语言风格及语言所要达到的表达效果。而与相关的一些术语有:刚健、雄奇、悲壮、旷达、苍凉、沉郁、飘逸、含蓄、缠绵、清新、明丽、秀丽、恬淡、凄美、明快等。
语言表达效果:真挚感人、动人心魄、催人泪下、意境高远、情景交融、耐人寻味、言有尽而意无穷。
以上六点看起来很分散,似把诗歌给拆开来读了,但实际情况绝非如此。这正如我们常说的一句话,不过我把它稍做了一点修改:“师傅引对门,修行在个人。”只有让学生懂得了诗歌鉴赏的门道,才能使学生建立一种赏析的思路,进而在不断的赏析中培养起一种属于自己的赏析风格。
不同题材的古诗,评价其思想内容的侧重点各有不同。所以同学应按题材给诗歌分类,并掌握不同题材诗歌的特点,正确揣摩诗歌的主旨。
1.写景诗:揣摩诗人于山水景物之中寄托何种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抓景物的物象特点,分析意境,可以探知诗人蕴藏其中的情感。“见景生情”,写景往往为后一两句的直抒胸臆打下基础,从直接抒情句也可概括诗歌主旨。
2.咏物诗: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此类诗经常使用托物言志、象征手法,揣摩诗人在描摹“物”中所托之情,所言之志,或者将物赋予什么象征意义,挖掘人们所赋予物象的内在品格和精神。如陶渊明咏菊,抒写悠闲舒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不谄媚世俗、坚守正义的气节。
3.边塞诗:表现军旅生活的诗作,其主旨或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奇特风光;或抒发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报效祖国的奉献精神;或表现出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或表达边关将士对月思乡和家中妻子的离愁别恨;或反映沙场征战的艰辛悲壮、连年征战的残酷、对边疆和平的向往,往往回旋着爱国的主旋律。其风格豪迈旷达、慷慨雄壮。
4.怀古咏史诗:此类诗以某一历史事件、某一历史人物的事迹为题材,或怀古伤情,对历史事件抒发思古之幽情(如感慨岁月倏忽变幻、感慨朝代兴亡盛衰之情);或怀古论事,对历史兴亡作出思考、对历史事件作出评论,如杜牧《题乌江亭》“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为项羽自刎而惋惜;而王安石《题乌江亭》“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却感到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或怀古讽今,借古讽喻当时社会现实(如讽刺当政者的荒淫奢侈)。
5.即事咏怀(感怀、抒怀)诗:作者往往因一事由有感而发,抒写心中的感慨,即为抒怀。内容包括怀乡思亲、离别送友、表达人生感悟、抒写闲情逸趣等。其中“事”与“怀”应紧密结合、自然熨帖。
一、反复诵读、激发想象: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韩愈在《进学解》中也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由此可见,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读之同时,还需展开想象。想象是引发情感的桥梁,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这样,作者就把我们的精神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二、积累、运用鉴赏知识
1、文体知识:
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鉴赏古诗,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诗词文体知识,就有可能盲目而被动。首先,应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流变有相当清晰的认识,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发展的脉络;其次,还应对诗词的格律知识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诸如句法、用韵、对仗、词牌、曲牌等知识。再次,还要充分把握诗词特点: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
2、诗歌内容
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按语言,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
①、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陶渊明、谢灵运、谢脁、孟浩然、王维、杨万里等。当然,李白、杜甫、苏轼等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如王维的《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通过对山间清幽美景、山村淳朴民风、乡间勤劳百姓的描述,诗人勾勒了心中理想的社会境界,表达了对目前隐居生活的满意之情,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②、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鉴赏咏物诗,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我们在读解时用心体味。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③、边塞诗: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一往无前,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而宋代的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代表人物如范仲淹。边塞诗歌的特点在于从不同角度展现时代的风貌,鉴赏时应首先把握时代的特征,然后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思想感情。如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反映戍边将土思亲的心曲,事情虽小,情意却深。
④、咏怀诗:如果说写景诗是借景来抒情的话,咏怀诗的特点就是即事抒怀。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即为抒怀。鉴赏这类诗词,首先要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事,然后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的形式和对眼前环境的叙写--这就是“即事”,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这就是抒怀,后两句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是进一步抒怀。
⑤、咏史诗: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或感慨岁月瞬息变幻,或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咏史诗的代表人物是刘禹锡、杜牧等。苏轼的《念奴娇o赤壁怀古》堪称咏史诗的典范,诗人站在浩浩古战场、滚滚长江边,抒发了对历史、人生的深沉感慨。时光不再,英雄易逝,而那潇洒儒雅、指挥若定的周郎,更激起诗人双鬓染霜而功业未就的伤己之情。
3、诗人风格
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三曹诗风的苍凉雄健;张九龄诗风的委婉蕴藉;孟浩然诗风的语淡者味重、恬静浑健;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王昌龄诗风的雄健浑厚;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高适、岑参诗风的雄浑奇拔;韦应物诗风的清新典雅;韩愈诗风的气势磅礴、奇特新颖;贾岛诗风的萧瑟悲愁;李贺诗风的忧郁激愤;元稹诗风的艳丽浅近;白居易诗风的平白清新;刘禹锡诗风的清峻明朗;李商隐诗风的清丽俊逸;杜牧诗风的含蓄绰约;李煜词风的伤感细腻;欧阳修词风的清丽明媚;范仲淹词风的苍凉悲壮;晏殊词风的明朗疏淡;苏轼的旷达豪迈;柳永词风的缠绵悱恻;黄庭坚词风的自然流畅;秦观词风的情真意切;李清照词风的婉约凄切;杨万里词风的新鲜活泼;陆游诗风的雄浑奔放、明朗流畅;辛弃疾词风的气势雄壮;姜夔词风的精心刻意、清妙秀远等等。我们应通过自己的鉴赏活动,加强对作家作品的感性认识,从而归纳出各个作家的风格。了解诗人的风格,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4、语言特点
语言是诗歌的载体,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重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2)平淡,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4)明快。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5)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6)简洁。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5、诗歌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作者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指导学生把握形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这是鉴赏成功的重要因素。例如,我们可以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中所描绘的“孤帆”“远影”等意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尽,而自己仍然依依不舍的深沉而浓郁的绵绵友情。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所传达出来的伤别情怀,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等。另外,还须明白我们传统的审美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诸如此类的符合我国传统的审美特点。
6、表现手法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的分别。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等。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等,其他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学生对这些手法都应了解,以便在鉴赏时得心应手。
7、抒情方式 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三、灵活运用答题技巧
学生在回答主观鉴赏题时要重视“三注意”:
首先要注意题目,有些题目本身就具提示性:象杨炯的《从军行》、李白的《越中览古》《送孟浩然之广陵》、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杜甫的《春夜喜雨》等等。
其次要注意作者,一般考试出题选取诗文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诗作,例如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柳永、秦观的婉约词,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的“ 诗中有画 ”等等。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
再次要注意注释,注释虽短短一二句,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有时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时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所以,我们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
可以这样说,做到了“三要”,诗歌鉴赏就成功了一半。
四、强化书面表达
经过一定的鉴赏训练之后,学生对于一首诗歌,往往会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感悟。但是,一旦述诸语言,学生的思维却往往大打折扣,写出的鉴赏文字缺乏逻辑性、条理性,表达不出自己的想法,成为思想表达的瓶颈。从阅卷效果来看,阅卷教师也往往喜欢那些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的答卷。因此,书面表达的训练要求就是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
卷面清爽的要求不必细说。虽然鉴赏的文字较作文少很多,但是考生也一定要遵循“意在笔先”的原则,先构思后再落笔,避免涂涂抹抹。卷面清爽,阅卷教师自然心情愉快,考生在无形中得到了一个较好的印象分。
表述严密,指的是在行文中注意表述的严密性,无论是前后的照应,还是起、承、转、合等环节都能有所注意,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前后矛盾。
条理清晰,是结构方面的要求。一般来说,采用一、二、三、四或者首先、其次等标志明显的样式,往往会得到条理清晰的评价。
逻辑合理,指的是即便你的见解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高论,也应当能够自圆其说。
中考诗词赏析题考点、题型及解题方法
钟禧金霞(湖北省孝南区实验中学)
目前,多数地区中考诗词赏析的考查以课内基本篇目为范围,题型以理解、赏析的客观题为主。明确诗词赏析的考点和题型,进而把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对于师生备考十分重要。
一、考点
1.理解诗意
包括对中心思想的理解,对所抒感情的理解,对抒情主体形象的理解,对象征意义的理解。如:
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赏析有误的是:
A.首句写景,诗人撷取“杨花飘落”“子规啼叫”两种景物加以描写,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情在景中,情景交融。
B涕二句间接叙述事情,紧扣诗题。“过五溪”写出迁谪之艰难、道路之荒远。并能从中见出诗人对朋友的关切之情。
c.
三、四句抒情,虽人隔两地,心情难达。而明月在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D.
三、四句将客观景物人格化了。月亮本是无知无情的,但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赋予了月亮以人的情感色彩,将月亮人格化了。这样把客观景物和人的主观感情融在一起。2.分析技巧
包括理解所用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分析诗词表达方式,如写景方法、抒情方式、修辞方法等。如:
读《观书有感》,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的感受。
B.诗歌用“半亩方塘”比喻书,“天光、云彩”比喻书中的内容,运用比喻表现诗人读书疑惑不解而徘徊思考时的境界。
c.
三、四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这样才能达到新境界。
D.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两句议论,暗含哲理,给人启发,只有思想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才能才思不断、新水流长。
3.理解语言
包括从遣词用语、修辞等方面揣摩、推敲、理解诗词中重点词语、重点诗句的含义;从作家作品的语言风格、运用技巧中,品味诗词在语言上所寄寓的深意;从用韵、节奏、音调等方面去诵读、品味诗词的音乐美、节奏美和韵律美。
例如上文《观书有感》的B项就是对语言的理懈。
4.理解意境
如《使至塞上》要求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的意境。
二、题型与解题方法
1.赏析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对诗词曲的词、句的含义,作品的意境,作者的情感和态度的分析与评论、鉴赏。如:
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郭山村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A.第一句从整个江南春色着笔,“莺啼”状春之声。“绿映红”状春之色。寥寥数字惟妙惟肖地勾勒出了江南的无限风光。
B.第二句的描写更加别致,用名词构织了一幅江南美景。在这幅画面中,有流水,有村庄,有青山,有城郭,有春风,还有迎风招展的洒旗。
C.诗的三四句描写的对象是掩映于春雨中的寺院、楼台,使江南春色呈现出烟雨迷茫的神秘芙。
D.这首诗以感慨作结,表现了诗人对江南如此美丽的春景的赞叹和向往。
2.判断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对明晰信息的理解或对隐含信息的发展、阐述、概括结论的正误及恰当与否。如: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题: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的是六月里一个黄昏西湖的美丽景色。
B.送别诗一般都是抒发诗人送别之情的,这首诗却以写景代替送人,构思别致。
c.诗中“莲”“荷”指的是同一事物,诗人把二字错开使用。是为了避免重复。
D.这首诗从大处落笔,着力渲染,描绘了一幅天空日丽、红碧交辉的彩色画面。
3.识记型选择题:主要考查相关作家作品的基本知识,以及考查诗文名句的积累情况。诗词赏析选择题判断选择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看是否曲解原意、张冠李戴,有时出题人故意扩大原意,往往把部分说成整体,把特殊说成一般,把动态(景)说成静态(景),反之亦然。
(2)看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命题人往往利用学生的思维定势,把浅显易明的道理表述得深奥莫测,或故意添加一些本不属于诗歌的内容或故意漏掉一些相关内容,或故意拔高(贬低)诗歌内涵。
(3)看是否以假乱真,鱼目混珠。命题人往往把正误表述内容糅合在一起,并用表示否定或肯定判断的词作结,如“不”“是”“都”等。
(4)看是否无中生有,横生枝节。选择项的结论,在诗中找不到根据,以偏概全,将某句诗的特点说成全诗的特点,或故意反说,将委婉含蓄说成直抒胸臆,把视觉说成是听觉。4.主观题型
例:
①对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略作赏析。
②读《游山西村》,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③读《春夜喜雨》,今天,人们用到“春雨”“润物细无声”时已赋予它以新的含义,请用一个简短的事例来表现“春雨”或“润物细无声”的含义。
解题时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材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
(2)从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等)和语言特征(简约、含蓄、质朴、华艳等)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及表述的情感。
(3)从关键词语着手,如抓住诗词中关键动词的用法、含义及作者去赏析。体味诗歌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来考虑用词的精妙之处。
(4)从关键句(如主旨句、哲理句、情感句)着手,分析概括,推理解答。
(5)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着手,品味语言,想象意境。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想象和联想把握诗歌所抒写的情怀。
(6)从诗词内容的全面理解着手,把握各类诗词(送别、咏物、爱国、思乡等)的思想内容。从中体味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旨趣。
对于主观题型的解答,自己在归纳总结或进行文字表述时应简洁明了、一矢中的。复习时如果能按解题方法、技巧有针对性地去理解,做好课内58首古诗词中的基本篇目的准备工作,应该不易失分。
中考古诗赏析复习题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6——7题。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诗中“”一句,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2分)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一简短赏析。(2分)
(二)阅读王维的《使至塞上》,完成9——10题。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注】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1.从景物描写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说说你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理解。(4分)
答:这两句诗写
2.用自己的话,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千古壮观”。(2分)
(三).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4分)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本诗颔联所写的景象。(2分)
(2)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四).对《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
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C.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
(五).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①初中三年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唐诗:有的咏史,有的咏物;有的描写清新美丽的山水
田园,有的刻划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上面这首诗属于哪一类?这类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欣赏下列诗歌,完成7~8题。(4分)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全诗以“行”为线索,从“”起,到“”终。以“”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最后两句中的“”两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2分)
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2分)
(七)品读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然后完成第6题。(3分)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①词的上片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限2个字)。(1分)
②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主要描写了塞下秋景之“异”;词的下片集中抒情,主要抒发了征人思乡爱国之情。
B、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
C、词的下片中“管悠悠霜满地”,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D、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
(八)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2分)
2.从本诗中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九)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5—16题。4分
溪居即事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1.这首诗勾画了一副恬静、平和的水乡春景图:临水的村庄,疏疏落落的篱笆,,奔跑的儿童……和谐而富有诗意。2分
2.三、四句中“疑”“急”二字,描绘出一个怎样的农村儿童形象?2分
(十)菊花
元镇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第二句中“遍绕”“日斜”表现了怎样的情景?(2分)
2.诗人喜爱菊花的原因是什么?这首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十一)诗歌鉴赏。(共4分)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蕴涵了什么哲理?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3分)
答:
2.有人评价说这首诗除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其他诗句都是多余的,没有写的价值。请谈谈你的看法。(1分)
答:
(一)18.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19.忧国思家的情怀。
评分标准:第18题2分。第19题2分,意思对即可。
15.悠悠飘荡的小船波光粼粼的溪水掩着的柴门
16.热情淳朴天真可爱
5.(1)示例:春花秋月柳暗花明水光山色风平浪静
(2)近水远山皆有情(意)。(3)略。
1.这一句说明事情到了最糟糕的时候往往出现转折。联系实际只要符合诗句所含这里即可。
2.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观点鲜明、说理详细即可。(1分)
9、(1)蝉鸣、鹊啼、蛙叫、人声。第二问:一方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另一方面夜行人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
(2)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飘落下来,词人知道骤雨将至,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词人此时的心里是何等的高兴呀!
11、(7分)(1)①另一个树枝,②出现(2分,每句1分);
(2)上片写诗人在夏夜看到明月高照,山林明亮,听到鹊声、蝉声、蛙声,闻到稻花芳香,景色清新,在这个时候还听到出来纳凉的人谈论着今年的丰收,身处其中,作者感到闲适、快乐。下片写作者夜行遇雨,要找地方避雨,忽然见到了曾经见过的茅店还在老地方,流露了作者的惊喜之情。(上下句内容的转述各1分,上片转述扣住清新,下片转述突出“忽见”;上、下片表达的心情各1分;叙述有条理1分)
18、(1)“极写饮酒之多”或“极写饮酒之痛快”。
(2)“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热爱之情”或“朋友之间的深情”
16.⑴楚江、帆、鸟、海门、浦树。
⑵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
6.(3分)
(1)动景: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静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动景静景
各写一点即可,写错一处本题即不得分)(1分)
(2)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
(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意对即可)(2分)
8.词人梦回南国,抓住江山、芦花、孤舟、明月、笛声等景物,描绘了江南清秋凄寒的景色;词人借景抒情,抒写出自己囚居生活的孤寂难堪之感。扭分。景色2分,情感2分,意思对即可)
ll.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似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诗人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以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真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四)19、睡觉(2分)20、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2分)
21、上阕侧重于描写,下阕侧重于抒情。全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力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答对一种表达方式给1分,后一问意思接近即可给2分。共4分)
4.C5.C
(一)7、B8、此句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2分)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1分)
5.B6.B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迷津指点
古诗词鉴赏是文学作品欣赏的内容之一,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成为中考常见的一种题型。这类题目的一般特点为:一是所选古诗词以课本所学的为主,侧重于七言绝句的送别诗、咏物咏史诗;二是考查的内容较多是常识记忆、内容感知,就情感把握、技巧分析、语言品味等做一些理解分析;三是题型以选择题居多,不少已由客观题开始转向了主观题,多了一些鼓励创新、弘扬个性的开放题,复习时应加强有效训练。
一、复习指要
(一)鉴赏字词
1、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注意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2、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3、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1)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其一》刘禹锡)
(2)表颜色的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3)虚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二)品鉴思想情感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
忧国伤时:如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建功报国:如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
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
(三)赏析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具体地说,就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结构形式: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
4、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
2006年中考诗词赏析题荟萃
1.(湖北省黄冈市)阅读下面的古诗答题。
春 望
杜甫
国玻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①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 ”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
到。
②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答:
2.(广东省课改区)品读下面诗歌,你会得到很多启发,请你从下面题目中任选一题,也来创作一首小诗。
供选题目:微风 惊雷 浪花 落英
细 雨 题目:
朱自清
东风里,掠过我脸边,星呀星的细雨,是春天的绒毛呢。
例7:(2006年嘉兴中考题)阅读(宋)周敦颐的《题春晚》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花落柴门拾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问: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
参考答案:因为诗人写的是晚景,天色昏暗,加上距离较远,望过去,昏鸦自然更像“点”,用“点”比用“只”更形象。
例8:(2006年温州中考题)赏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按要求回答问题。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诗中哪两个字写出了花的繁盛?
(2)第三句中“留连”改为“翻飞”好不好?
参考答案:(1)满压(2)不好,“翻飞”只写出了蝴蝶嬉戏花间的情状,而“留连”不仅写出蝴蝶留恋花间的情景,还流露出诗人对花的喜爱之情,做到情景交融。
5、名句赏析类
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意图。
常见提问方式:这句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原因是什么?如何理解画线的千古名句?你从这句名诗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这句话在现在赋予了什么新的含义?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说明理由。
例9:(2006年河南中考题)阅读杜甫的《望岳》,完成题目。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问:谈谈你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这句话表达了希望登上绝顶、俯视群山的意愿,或表现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或抒发了攀登人生顶峰的凌云壮志。
例10:(2006年扬州中考题)阅读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答问题。
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问: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请结合画线句,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②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渡,“病树前头”,必然有“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
三、应考方法帖
应考中,具体解题时,应仔细体味试题的要求,理解试题的侧重点,把握试题解答的切入点。从关键词语、诗句及作家、作品的背景入手,仔细品读、辨明题旨(试题重点)、纵横联系(课内外知识)、前后比较(语体风格)、结合要求(试题问题)多向思维(逆向、发散)、选准角度(准、新、小、巧)、审慎作答(满足试题各项条件),反复检查,订正修改。
解答诗歌赏析题的一般步骤
1、精读诗作(这是基础)。诵读全诗,要抓住所描写的意象,整体上准确把握其主要内容,感悟作者蕴含的情感,以获得整体感知。
2、知人论世(这是关键)。只有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性格、气质,结合作者所处的人生阶段、时代特点、文艺思潮等因素,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旨趣。
3、审题寻点(这是核心)。分析题目要求,揣摩命题人的意图,审清题意要做到对命题者的指向了然于心,明白该题是要鉴赏修辞手法还是抒情方式;是鉴赏表现手法还是诗人的感情,从而确定解题的范围,寻找答题思路的切入点。
4、组织答案(这是重点)。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回答问题,答题要点要到位,语言力求诗化。答题规范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根据题意问号数,弄清有几个问题,从而确定答题的层次。最忌讳眉毛胡子一把抓;二是要根据分值确定是简答还是分析,最忌讳繁简失调;三是分析题要有观点、有分析,最忌讳不切实际的架空分析或者观点不明。要在句中尽量输入关键词,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郭凤彩,男,教师,现居江苏扬中
诗歌鉴赏技巧谈
兰州十中 蒲涵云
诗歌鉴赏题自2002年作为主观题进行考查至今,已成为近几年来高考的必考题。从题目的选定、分值的设置,对很多学生来说,都是一道必须重视的题型。但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定,学生在做这种类型的题时,都存有畏难情绪,如何才能让学生信心百倍地去应对鉴赏呢?通过对教学实践的总结,我有了一些心得。现将认识总结中如下,希得同仁的批评指正。
首先我认为做任何一类高考题型都先要具有一种思路。我是以下面这种步骤去引导学生完成诗歌鉴赏训练的。
一看类型。
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
①送别类。以抒发离情为主。
②怀古类。以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之情为主。
③思乡怀人类。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
④战争或边塞类。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对和平向往或对国家的忠勇之情为主。
⑤闲适类。表达清闲恬淡心情或对田园、隐居生活向往之情为主。
⑥借景抒情类。借景物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借景物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为主。
⑦托物言志类。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之情为主。
⑧爱情类。
⑨民生类。抒发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为主。
以上九种类弄,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类型。
二找意象。
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因此我将诗歌当中较常出现的意象的喻意给学生们做了一个小结,作为一种诗歌鉴赏必须积累的知识进行归纳。
比如说梅的清高芳洁、傲雪凌霜、坚强、不屈不挠;兰、荷的高洁;笛声的思乡怀远;竹的气节、劲健、积极向上;菊的高洁、脱俗、隐逸;松的坚贞、傲雪斗霜、有凌云志;柳的柔情、惜别怀远;梧桐的凄凉、悲伤;桃花的美人之喻;杨花的离散、漂泊之意;杜鹃的凄凉哀伤、有归家之意;牡丹的富贵、美好;禾黍代表国家昔盛今衰之悲情;青鸟往往与男女恋情与婚嫁有关;鸾鸟、凤凰喻忠臣、贤士;鹧鸪、寒蝉喻离愁别绪、羁旅伤感之情;鸿雁借指书信,也表思乡之情;鸿鹄骏马大鹏喻志向远大之人;月喻思乡怀远;飞星传恨;日落、夕阳、秋天、流水代表生命短暂,时光飞逝;灞桥易水多怀送别有关;夕阳、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命运,也代表历史的沧桑变化;《阳关三叠》多写故人友谊;《关山月》《梅花落》多指乡思乡愁;杜康喻酒;贾生、屈原指怀才不遇之人;陶朱、猗顿喻富商巨贾;琴瑟喻夫妇感情和谐,也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三定感情。
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能够表现诗歌感情色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四找技巧。
一首诗歌写的好坏,与它所采用的表达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表达技巧又要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去分析。
⒈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议论、说明等五种。
⒉修辞手法:夸张、拟人、对比、比兴、比喻、借代、设问、反问、对偶、反复、重章叠唱等。
⒊表现手法:象征、烘托、对比、想象、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虚实相生、卒章显志、明贬实褒、由远及近、由外而内、即事抒怀、欲扬先抑、以乐景写哀情等。
五下结论。
即确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同时也是诗歌鉴赏的核心。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反对战争、追求和平、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亲、别恨离愁等。
六品风格。
诗歌鉴赏的最后,或者说到了细微之处,要让学生体会出作者的语言风格及语言所要达到的表达效果。而与相关的一些术语有:刚健、雄奇、悲壮、旷达、苍凉、沉郁、飘逸、含蓄、缠绵、清新、明丽、秀丽、恬淡、凄美、明快等。
语言表达效果:真挚感人、动人心魄、催人泪下、意境高远、情景交融、耐人寻味、言有尽而意无穷。
以上六点看起来很分散,似把诗歌给拆开来读了,但实际情况绝非如此。这正如我们常说的一句话,不过我把它稍做了一点修改:“师傅引对门,修行在个人。”只有让学生懂得了诗歌鉴赏的门道,才能使学生建立一种赏析的思路,进而在不断的赏析中培养起一种属于自己的赏析风格。
不同题材的古诗,评价其思想内容的侧重点各有不同。所以同学应按题材给诗歌分类,并掌握不同题材诗歌的特点,正确揣摩诗歌的主旨。
1.写景诗:揣摩诗人于山水景物之中寄托何种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抓景物的物象特点,分析意境,可以探知诗人蕴藏其中的情感。“见景生情”,写景往往为后一两句的直抒胸臆打下基础,从直接抒情句也可概括诗歌主旨。
2.咏物诗: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此类诗经常使用托物言志、象征手法,揣摩诗人在描摹“物”中所托之情,所言之志,或者将物赋予什么象征意义,挖掘人们所赋予物象的内在品格和精神。如陶渊明咏菊,抒写悠闲舒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不谄媚世俗、坚守正义的气节。
3.边塞诗:表现军旅生活的诗作,其主旨或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奇特风光;或抒发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报效祖国的奉献精神;或表现出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或表达边关将士对月思乡和家中妻子的离愁别恨;或反映沙场征战的艰辛悲壮、连年征战的残酷、对边疆和平的向往,往往回旋着爱国的主旋律。其风格豪迈旷达、慷慨雄壮。
4.怀古咏史诗:此类诗以某一历史事件、某一历史人物的事迹为题材,或怀古伤情,对历史事件抒发思古之幽情(如感慨岁月倏忽变幻、感慨朝代兴亡盛衰之情);或怀古论事,对历史兴亡作出思考、对历史事件作出评论,如杜牧《题乌江亭》“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为项羽自刎而惋惜;而王安石《题乌江亭》“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却感到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或怀古讽今,借古讽喻当时社会现实(如讽刺当政者的荒淫奢侈)。
5.即事咏怀(感怀、抒怀)诗:作者往往因一事由有感而发,抒写心中的感慨,即为抒怀。内容包括怀乡思亲、离别送友、表达人生感悟、抒写闲情逸趣等。其中“事”与“怀”应紧密结合、自然熨帖。
一、反复诵读、激发想象: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韩愈在《进学解》中也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由此可见,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读之同时,还需展开想象。想象是引发情感的桥梁,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这样,作者就把我们的精神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二、积累、运用鉴赏知识
1、文体知识:
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鉴赏古诗,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诗词文体知识,就有可能盲目而被动。首先,应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流变有相当清晰的认识,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发展的脉络;其次,还应对诗词的格律知识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诸如句法、用韵、对仗、词牌、曲牌等知识。再次,还要充分把握诗词特点: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
2、诗歌内容
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按语言,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
①、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陶渊明、谢灵运、谢脁、孟浩然、王维、杨万里等。当然,李白、杜甫、苏轼等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如王维的《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通过对山间清幽美景、山村淳朴民风、乡间勤劳百姓的描述,诗人勾勒了心中理想的社会境界,表达了对目前隐居生活的满意之情,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②、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鉴赏咏物诗,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我们在读解时用心体味。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③、边塞诗: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一往无前,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而宋代的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代表人物如范仲淹。边塞诗歌的特点在于从不同角度展现时代的风貌,鉴赏时应首先把握时代的特征,然后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思想感情。如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反映戍边将土思亲的心曲,事情虽小,情意却深。
④、咏怀诗:如果说写景诗是借景来抒情的话,咏怀诗的特点就是即事抒怀。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即为抒怀。鉴赏这类诗词,首先要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事,然后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的形式和对眼前环境的叙写--这就是“即事”,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这就是抒怀,后两句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是进一步抒怀。
⑤、咏史诗: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或感慨岁月瞬息变幻,或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咏史诗的代表人物是刘禹锡、杜牧等。苏轼的《念奴娇o赤壁怀古》堪称咏史诗的典范,诗人站在浩浩古战场、滚滚长江边,抒发了对历史、人生的深沉感慨。时光不再,英雄易逝,而那潇洒儒雅、指挥若定的周郎,更激起诗人双鬓染霜而功业未就的伤己之情。
3、诗人风格
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三曹诗风的苍凉雄健;张九龄诗风的委婉蕴藉;孟浩然诗风的语淡者味重、恬静浑健;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王昌龄诗风的雄健浑厚;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高适、岑参诗风的雄浑奇拔;韦应物诗风的清新典雅;韩愈诗风的气势磅礴、奇特新颖;贾岛诗风的萧瑟悲愁;李贺诗风的忧郁激愤;元稹诗风的艳丽浅近;白居易诗风的平白清新;刘禹锡诗风的清峻明朗;李商隐诗风的清丽俊逸;杜牧诗风的含蓄绰约;李煜词风的伤感细腻;欧阳修词风的清丽明媚;范仲淹词风的苍凉悲壮;晏殊词风的明朗疏淡;苏轼的旷达豪迈;柳永词风的缠绵悱恻;黄庭坚词风的自然流畅;秦观词风的情真意切;李清照词风的婉约凄切;杨万里词风的新鲜活泼;陆游诗风的雄浑奔放、明朗流畅;辛弃疾词风的气势雄壮;姜夔词风的精心刻意、清妙秀远等等。我们应通过自己的鉴赏活动,加强对作家作品的感性认识,从而归纳出各个作家的风格。了解诗人的风格,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4、语言特点
语言是诗歌的载体,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重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2)平淡,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4)明快。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5)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6)简洁。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5、诗歌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作者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指导学生把握形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这是鉴赏成功的重要因素。例如,我们可以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中所描绘的“孤帆”“远影”等意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尽,而自己仍然依依不舍的深沉而浓郁的绵绵友情。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所传达出来的伤别情怀,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等。另外,还须明白我们传统的审美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诸如此类的符合我国传统的审美特点。
6、表现手法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的分别。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等。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等,其他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学生对这些手法都应了解,以便在鉴赏时得心应手。
7、抒情方式 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三、灵活运用答题技巧
学生在回答主观鉴赏题时要重视“三注意”:
首先要注意题目,有些题目本身就具提示性:象杨炯的《从军行》、李白的《越中览古》《送孟浩然之广陵》、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杜甫的《春夜喜雨》等等。
其次要注意作者,一般考试出题选取诗文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诗作,例如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柳永、秦观的婉约词,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的“ 诗中有画 ”等等。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
再次要注意注释,注释虽短短一二句,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有时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时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所以,我们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
可以这样说,做到了“三要”,诗歌鉴赏就成功了一半。
四、强化书面表达
经过一定的鉴赏训练之后,学生对于一首诗歌,往往会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感悟。但是,一旦述诸语言,学生的思维却往往大打折扣,写出的鉴赏文字缺乏逻辑性、条理性,表达不出自己的想法,成为思想表达的瓶颈。从阅卷效果来看,阅卷教师也往往喜欢那些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的答卷。因此,书面表达的训练要求就是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
卷面清爽的要求不必细说。虽然鉴赏的文字较作文少很多,但是考生也一定要遵循“意在笔先”的原则,先构思后再落笔,避免涂涂抹抹。卷面清爽,阅卷教师自然心情愉快,考生在无形中得到了一个较好的印象分。
表述严密,指的是在行文中注意表述的严密性,无论是前后的照应,还是起、承、转、合等环节都能有所注意,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前后矛盾。
条理清晰,是结构方面的要求。一般来说,采用一、二、三、四或者首先、其次等标志明显的样式,往往会得到条理清晰的评价。
逻辑合理,指的是即便你的见解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高论,也应当能够自圆其说。
中考诗词赏析题考点、题型及解题方法
钟禧金霞(湖北省孝南区实验中学)
目前,多数地区中考诗词赏析的考查以课内基本篇目为范围,题型以理解、赏析的客观题为主。明确诗词赏析的考点和题型,进而把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对于师生备考十分重要。
一、考点
1.理解诗意
包括对中心思想的理解,对所抒感情的理解,对抒情主体形象的理解,对象征意义的理解。如:
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赏析有误的是:
A.首句写景,诗人撷取“杨花飘落”“子规啼叫”两种景物加以描写,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情在景中,情景交融。
B涕二句间接叙述事情,紧扣诗题。“过五溪”写出迁谪之艰难、道路之荒远。并能从中见出诗人对朋友的关切之情。
c.
三、四句抒情,虽人隔两地,心情难达。而明月在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D.
三、四句将客观景物人格化了。月亮本是无知无情的,但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赋予了月亮以人的情感色彩,将月亮人格化了。这样把客观景物和人的主观感情融在一起。2.分析技巧
包括理解所用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分析诗词表达方式,如写景方法、抒情方式、修辞方法等。如:
读《观书有感》,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的感受。
B.诗歌用“半亩方塘”比喻书,“天光、云彩”比喻书中的内容,运用比喻表现诗人读书疑惑不解而徘徊思考时的境界。
c.
三、四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这样才能达到新境界。
D.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两句议论,暗含哲理,给人启发,只有思想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才能才思不断、新水流长。
3.理解语言
包括从遣词用语、修辞等方面揣摩、推敲、理解诗词中重点词语、重点诗句的含义;从作家作品的语言风格、运用技巧中,品味诗词在语言上所寄寓的深意;从用韵、节奏、音调等方面去诵读、品味诗词的音乐美、节奏美和韵律美。
例如上文《观书有感》的B项就是对语言的理懈。
4.理解意境
如《使至塞上》要求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的意境。
二、题型与解题方法
1.赏析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对诗词曲的词、句的含义,作品的意境,作者的情感和态度的分析与评论、鉴赏。如:
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郭山村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A.第一句从整个江南春色着笔,“莺啼”状春之声。“绿映红”状春之色。寥寥数字惟妙惟肖地勾勒出了江南的无限风光。
B.第二句的描写更加别致,用名词构织了一幅江南美景。在这幅画面中,有流水,有村庄,有青山,有城郭,有春风,还有迎风招展的洒旗。
C.诗的三四句描写的对象是掩映于春雨中的寺院、楼台,使江南春色呈现出烟雨迷茫的神秘芙。
D.这首诗以感慨作结,表现了诗人对江南如此美丽的春景的赞叹和向往。
2.判断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对明晰信息的理解或对隐含信息的发展、阐述、概括结论的正误及恰当与否。如: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题: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的是六月里一个黄昏西湖的美丽景色。
B.送别诗一般都是抒发诗人送别之情的,这首诗却以写景代替送人,构思别致。
c.诗中“莲”“荷”指的是同一事物,诗人把二字错开使用。是为了避免重复。
D.这首诗从大处落笔,着力渲染,描绘了一幅天空日丽、红碧交辉的彩色画面。
3.识记型选择题:主要考查相关作家作品的基本知识,以及考查诗文名句的积累情况。诗词赏析选择题判断选择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看是否曲解原意、张冠李戴,有时出题人故意扩大原意,往往把部分说成整体,把特殊说成一般,把动态(景)说成静态(景),反之亦然。
(2)看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命题人往往利用学生的思维定势,把浅显易明的道理表述得深奥莫测,或故意添加一些本不属于诗歌的内容或故意漏掉一些相关内容,或故意拔高(贬低)诗歌内涵。
(3)看是否以假乱真,鱼目混珠。命题人往往把正误表述内容糅合在一起,并用表示否定或肯定判断的词作结,如“不”“是”“都”等。
(4)看是否无中生有,横生枝节。选择项的结论,在诗中找不到根据,以偏概全,将某句诗的特点说成全诗的特点,或故意反说,将委婉含蓄说成直抒胸臆,把视觉说成是听觉。4.主观题型
例:
①对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略作赏析。
②读《游山西村》,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③读《春夜喜雨》,今天,人们用到“春雨”“润物细无声”时已赋予它以新的含义,请用一个简短的事例来表现“春雨”或“润物细无声”的含义。
解题时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材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
(2)从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等)和语言特征(简约、含蓄、质朴、华艳等)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及表述的情感。
(3)从关键词语着手,如抓住诗词中关键动词的用法、含义及作者去赏析。体味诗歌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来考虑用词的精妙之处。
(4)从关键句(如主旨句、哲理句、情感句)着手,分析概括,推理解答。
(5)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着手,品味语言,想象意境。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想象和联想把握诗歌所抒写的情怀。
(6)从诗词内容的全面理解着手,把握各类诗词(送别、咏物、爱国、思乡等)的思想内容。从中体味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旨趣。
对于主观题型的解答,自己在归纳总结或进行文字表述时应简洁明了、一矢中的。复习时如果能按解题方法、技巧有针对性地去理解。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迷津指点
古诗词鉴赏是文学作品欣赏的内容之一,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成为中考常见的一种题型。这类题目的一般特点为:一是所选古诗词以课本所学的为主,侧重于七言绝句的送别诗、咏物咏史诗;二是考查的内容较多是常识记忆、内容感知,就情感把握、技巧分析、语言品味等做一些理解分析;三是题型以选择题居多,不少已由客观题开始转向了主观题,多了一些鼓励创新、弘扬个性的开放题,复习时应加强有效训练。
一、复习指要
(一)鉴赏字词
1、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注意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2、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3、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1)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其一》刘禹锡)
(2)表颜色的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3)虚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二)品鉴思想情感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
忧国伤时:如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建功报国:如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
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
(三)赏析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具体地说,就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结构形式: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
4、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
第五篇:中考古诗词赏析知识点汇总
【绝密★内部资料】
中考古诗词赏析知识点汇总
内部资料
【七年级】
《观沧海》——东汉、曹操(乐府诗体)
1、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观”字统领全篇。
2、本诗描写实景的句子,体现出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次北固山下》——唐、王湾(五言律诗)
1、这是一首写景诗。
2、诗中的千古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3、尾联的意思及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让我把家书托给谁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封家信到洛阳。表现了作者的思乡之切。
4、全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既写出了作者可访他乡的羁旅之情,又写出了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七言律诗)
1、本诗是写早春景色,是一首写景诗。
2、本诗的线索:游人的游踪。
3、本诗进行景物描写的方法:(1)在行进途中展开景物描写。孤山寺——贾公亭——白沙堤。(2)选取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进行景物描写。
4、最能体现出早春景色的句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西江月》——宋、辛弃疾(词)
1、这首词的题目及词牌名
2、侧面烘托丰收在望的欢乐的句子: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3、本次上片写晴,下篇写雨。用了侧面烘托、动静相映等表现手法,生动、活泼、欢快、灵活,给人以相当丰富的美的享受。《天净沙 秋思》——元、马致远(曲)
1、这是一首散曲中的小令。
2、作者用景物创造了一个十分典型的环境,前三行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
3、结尾卒章显志,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是全篇的主旨。
【八上】25 杜甫诗三首
望岳(杜甫)古体诗
这首是的早期作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近望所见。写泰山的高大,实写。“割”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后两联为第二大层,是诗人的感受。“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实景,细望所见。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然后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春 望(五言律诗)
这首诗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对偶)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虽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对偶)有两种解释:一种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诗人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这两种解释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对偶)“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白头”是写实。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归园田居(其三)(晋陶渊明)
诗人在南山下种豆,“草盛豆苗稀”,很显然他不善于种田,但是早出晚归,不辞劳苦,在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裳,而他毫不在意,“但使愿无违”。表面写田园劳作之乐,其实是写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用语十分平淡自然,朴素如随口出,“种豆南山下”“夕
露沾我衣”不见丝毫修饰,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一起来,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形成陶诗的艺术特点。
使至塞上(唐王维)
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要走多远呢?“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山高路远,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经过长途跋涉,诗人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见将官。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诗歌却于此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千古壮观”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那茫茫无边的沙漠,只有用一个“大”字才能状其景观;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是多么醒目,“孤烟”正能状其神韵。“孤烟”后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直入人心。“长河落日圆”,苍茫的沙漠,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长”字便自然涌上作者心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圆”“直”用得逼真传神,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
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记下了他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表达了浓浓的乡思。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直扣诗题,交代此行目的(叙事).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这是由抒情主人公的视点(李白坐的船在前进)不断移动形成的。长江滚滚远去着“入”字,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辽阔的原野,流入大海之外(远景。)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通过两幅美丽的画面形容江上的美景: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都用了比喻)(近景)尾联“应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抒情)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还是故乡的水好啊,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还不忍分别。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将全诗用一根无形的线收束在一起,意得象外,余音袅袅,富有情趣。
游山西村
节令诗,也是纪游抒情诗,写春社将至,诗人游赏山村,见到山村应接不暇的秀美风光与村民们迎接春社到来的情景,赞美淳朴可爱的田园生活。
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村民的淳朴热情,殷勤好客。“莫笑”表达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农民忠厚性情的由衷赞赏,“足”农家待客情意之深厚。“足鸡豚”渲染出丰收之年山村一片宁静欢悦的喜庆气氛。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对偶)写诗人漫步山间水畔,领略山村秀丽风光,流露出无限欣喜之情。“疑”字写出了诗人留连郊野、陶醉山水的沉迷自失的神态,“又”渲染出诗人沉醉之中突然发现眼前这个绿柳成荫、山花娇艳的秀美村庄时的喜悦心情。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颈联“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对偶)写民风民俗。诗人对古老淳朴的乡土风俗的赞美,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也是他对尔虞我诈、污浊丑陋之官场的厌恶憎恨之情的曲折流露。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触景生情,表达月下叩门、与农民交游的愿望。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全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层次清晰,语言生动。中间两联对偶自然工整,显示出诗人锤炼语言的非凡功力。
【八下】25 诗词曲五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
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首联抒情: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写自己无罪而长期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了愤激的基调。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典故)一是“闻笛赋”,一是“烂柯人”通过对受害战友的悼念,以及自己回到故乡竟然恍如隔世的情景,使愤激之情进一步深化。颈联承颔联比喻: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对偶)。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尾联: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赤壁(唐杜牧)
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两句写兴感之由,“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发议论感慨。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本诗还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要有机遇。
过零丁洋(南宋文天祥)
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因科举而走入仕途和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记叙)。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比喻、对偶)描写国事到自身艰辛危苦。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对偶)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的险恶来暗示诗人处境的艰危。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直抒胸臆,表明以死明志的决心,为千古传诵。前六句从纵横两方面构思,从自身到国事,又从国事到自身;从实到虚,由虚到实,反复渲染了忧愤悲苦的情调,到结尾两句,却转而逼出激情慷慨的绝唱,完全是至性精神的自然流露。前六句是铺垫,后两句才是主旨。前六句悲苦欲绝,后两句高亢振拔。
全诗概括了作者一生中的重大事件,熔叙事和抒情言志为一炉,慷慨悲凉,感人至深。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
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表达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也显露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更深一层。“归去”,作者交将那美好皎洁的月亮,看作是自己精神的家园。然而真要弃绝人世,飘然仙去,却又有些犹豫,“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遐想愈来愈飘渺,而终不忍弃绝人世;“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飞天探月,出尘之思,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片紧承上片最后两句的入世情怀和月色描写,写月光移动和月下不眠之人。“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转入抒发怀人之情。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宕开一笔,表现了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放达宽慰之语。
全词乐观旷达的情怀和深邃的哲理趣味,在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和美妙的意境中,自然呈现出来。
山坡羊潼关怀古[元]张养浩
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第一层:“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写潼关的雄伟气势,“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写出潼关的险要,后用“表里山河”收住,暗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由此自然引出下一层的感慨内容。写景是为写情。第二层:“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都城长安由盛到衰过程的真实写照。伤心的是朝代在不断更替,百姓的痛苦却没有改变。暗喻,含蓄地表达了对劳动人民无比同情,对统治阶层无比失望的复杂感情,情调压抑低沉。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第三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判:作者以满腔义愤揭示了封建社会对人民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语言刚正率直,说理入木三分,表现了深刻的思想性。
这首小令,语言形象生动,感情宕荡起伏,将描写抒情议论融汇贯通,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曲调抑扬顿挫,风格高昂壮阔,转换自然顺畅,是难得的怀古写实的篇章。诗五首
饮酒(其五)陶渊明(五言古诗)
这一首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况。他并没有隐居山林岩穴或寄身庙宇不食人间烟火。凡是在有人群的地方,也就会有闹市,人来车往,喧嚣不绝于耳,可诗人却说“而无车马喧”。这是为什么呢?三四句自问自答揭开了谜底。“问君何能尔”转换叙事角度,将抒情主体客体化,颇富情趣。“心远地自偏”极为精练的回答: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诗的前四句通过叙事和议论,定下全篇的基调。
以下几句主体隐去,进入“写景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妙手偶得之笔,不经意中道出的“绝妙好辞”,浑然天成,不工而工,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抒情主体又渐渐浮出,写眼前景物,脱口而出,不事雕琢,自有神韵。最后两句,写出了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暗用《庄子·外物篇》的说法:“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
行路难(其一)李白
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开头以极为夸张的笔法领起,仿佛在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似乎是一首“祝酒歌”。三四句急转直下“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强烈的反差衬出诗人内心的悲苦。当精神苦闷的时候,美味佳酿也难以下咽。以乐景写哀,强化了哀的程度。“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比喻对偶),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世途的艰难,寓含着无限的悲慨。“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用典)诗人多么希望像姜太公、伊尹那样,有为于当世。但理想不能征服现实,现实也不肯认同理想。这样的痛苦交织于诗人心中,他终于发出“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抒情)境界顿开,高昂乐观,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歌行体古诗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记叙描写秋风破茅屋的过程,反映诗人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记叙描写群童抢草。(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蹋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比喻)记叙描写屋破雨漏。“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议论抒情)表现了作者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抒发了诗人的理想和希望,这是全诗最重要的部分。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歌行体送别诗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突出西北边疆环境气候的特点:风雪来得早、猛。“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喻)这个春意盎然梨花满树的春天景象,是他的想像和主观感受,可是却把雪的洁白、鲜润的特点揭示出来了,为寒冷的边塞增添了无限春意。“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侧面描写漫天大雪所造成的酷冷气候和边塞将士生活的艰苦。“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对偶夸张)承上启下,由咏雪过渡到送别。“愁云”既写景也写情,自然引出送别。把边塞将士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奇异壮伟的深刻印象。“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以下八句写送别。点明了饯行地点、原因。饯别酒席上演奏的仍异乡的乐器,思乡之情委婉流露。“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旗帜凝住不动。“掣”精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最后四句写雪中送友的情景:“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顶针)前两句诗写送友人去时的情景,后两句诗是写友人离去以后的情景。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乡之情,都通过“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表达出来了。这样的结尾,真如撞钟,清音有余,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想。
这首诗表现的情调是豪放的。诗人描绘了边塞的大风雪和气候的早寒,可笔下着重表现的不是将士生活的艰苦,而是西北边塞奇异雄伟的雪景;诗中虽然写了惜别之情和思乡之情,却丝毫没有伤感的情绪。在西北大风雪背景下,送别场面带有雄浑悲壮的色彩。在艺术上,起始四句写风雪是外景,接着四句诗描写军营中内景,进而又由内到外,用两句诗写军营外的冰雪世界。前十句诗重点在咏雪。后又由外景转向内景,写饯别筵席,再由内转向外,写送别时情景,画面一个接一个推出,如此大开大阖,奔腾跳跃,形成了诗的意境的波澜起伏。“全诗关键在四个‘雪’字,一送别前的雪景,二饯别时的雪景,三临别时的雪景,四送别后的雪景。”故虽全诗转折突兀,结构错综变化,但以雪为中心线索抒情写景,章法严谨。
己亥杂诗(近代龚自珍)绝句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抒情叙事(多层次描写),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 8
有一番作为。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落红”喻辞官,“春泥”喻平民百姓,“花”喻朝廷)“化作春泥更护花”,表达了诗人的一腔爱国热忱。花落归根,化为春泥,不正可以孕育新的春天,色彩、芬芳,不正可以献给后之来者吗?诗人从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中得到启发。从愁思中摆脱出来,带着时代的使命感,上升到一种庄严神圣的境界。
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九上】 25 词五首
望 江 南(花间鼻祖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清晨起来梳洗完毕,在楼上凭栏眺望。“独”简明地写出这一女子孤单寂寞的生活处境和盼望心上人归来的殷切心情。同时又自然引出一悬念:行人到底归来没有?“过尽千帆皆不是”作者通过她看遍一艘艘驶过的客船,来写她的一次次失望,充分地体现了她从希望到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与内心的痛苦。“斜晖脉脉水悠悠”写夕阳即将西下,江水不断东流的自然景象,同时也是在表达这一女子的思想情绪。她从清晨到黄昏已等待了一整天,结果“过尽千帆皆不是”,思念的人终究没有回来。江水悠悠,预示着她明天、后天还要不停地等下去,也预示着她的孤独生活也将不断地持续下去。“肠断白洲”她把视线从“千帆”“斜晖”和江水那里收回来,集中在“白洲”,那是她当初同爱人分手的地方,当然更是使她因相思而愁肠寸断的地方。
时间:清晨写到黄昏;景物: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洲;人物内心情感:从希望到失望到最后“肠断”。景物层出,情感起伏。全词没有粉饰刻板之语,多用白描、直叙,却又含蓄、细腻。风格清新、明快。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词的上片重在写景,描写塞下秋景。“塞下秋来风景异”点明时间地点。“异”字,以统领全部景物,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不同。下面分描“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秋天边塞的大雁过早飞向衡阳,且毫无稍事逗留之意。实际上写塞下极寒,与家乡吴地大不相同。
“四面边声连角起”,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构成塞下特异的“边声”也是中原所没有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闭城门,和内地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景象迥然不同。点明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下片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核心。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思念家乡,却无法回去,因为还没有建立军功、勒石燕然(典故),这种爱国、卫国的精神正是他虽然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根本原因。所以只能用一杯浊酒来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寄托他对成就功业的向往。“羌管悠悠霜满地”,夜寒霜浓,又传来了悠悠羌笛之声,更加重了征人的愁思。“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将军和征夫都难以入睡,因守边辛苦,思念家乡,将军征夫白了头发,流下了眼泪(互文)。这里的悲怆情调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词中反映自己身临目见的景物,表达自己和他所理解的征夫们的感情,全词读来真切感人。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
《江城子 密州出猎》(宋 苏轼)
这首词通过冬猎盛况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关心国家的完整统一、反对敌人入侵的强烈愿望。上阕写出猎的壮观场面,下阕向朝廷请战,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跃然纸上。刚四十就自称“老夫”,显然有“时不我待”、“功业未就”的迟暮之感。但“老夫”并不服老,“牵黄”“擎苍”勾画出一位赳赳武夫的形象。“卷平冈”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亲射虎,看孙郎”是倒装,作者以孙权自比。“鬓微霜”与“老夫”照应,“又何妨”表示不服老的精神状态。“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是倒装。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而被贬的苏轼,拿魏尚自比,也希望朝廷能派人来赦免他的罪名,让他有机会到西北边防抵抗外敌入侵(用典)。“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把目标瞄准了宋朝西、北方的西夏和辽国。天狼星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表达了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作者在最后为自己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不凡。
这首词由描写打猎场面引向抒发爱国豪情。风格是粗犷、豪放的,与温庭筠的《望江南》格调截然不同。
武陵春(李清照)
词人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的是季节特征,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残留些花的芬芳,说明这时已到了暮春时节。“日晚倦梳头”通过日色已晚而作者仍无心梳洗打扮来表达内心的哀伤。下面叙述哀伤的原因和程度:“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并没有新的变化,而人却与以前大不一样,国破、家亡、夫死,她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自己的遭遇和心情,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这比“声泪俱下”的描写更深入了一层。她的悲哀是不可触摸的,不能说,而且不能想,一想到就会泪如雨下。“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下片另辟蹊径:“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诗人也曾产生了去那里泛舟消除愁苦的念头。可转而又否定了自己的计划。“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人们总把愁怨比做连绵不断的流水,斩尽还生的野草,而李清照却另寻一个新思路,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又用“也拟”“只恐”等虚字把自己的思想活动层次清楚地表露了出来,像这样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实在很新鲜、奇特,所以被词论家称赞为“创意出奇”,“往往出人意表”。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这首词是词人被人弹劾罢官,不得已在上饶带湖赋闲家居时寄给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志同道合的朋友陈同甫的。“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
上片描述军旅生活。
一、二句写作者夜里酒醉后挑亮灯芯观看宝剑;早晨醒来时听到了众多军营里传来的号角声。头两句便把镜头定在了军营之中,作者曾经历过而今已失去的生活情景。三至五句每句写一事:在军营里与部下分食牛肉;听乐器翻奏出塞外的歌曲;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军队,指挥战斗。看宝剑,听号角,分麾下炙,听塞外声,沙场点兵都是极雄豪、壮美的行事,都是作者热爱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记忆,被削去官职退居山林的作者仍十分企羡军中生活,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立功业。
下片前四句描写战斗场面。作者骑着飞快奔驰的的卢马,猛力拉满霹雳作响的雕弓。马快弦急说明战斗的激烈和顺利。他要为朝廷完成北伐金人、收复失地的大业,以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率师北伐,统一南北,这是作者的最高理想,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结语“可怜白发生”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历现在只是一种追忆。一方面说明自己已年近半百,两鬓染霜,还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所以最后一句也是壮语,只是它已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作者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
两片共十句,前九句每句咏一事,节奏紧凑,写声绘色,形象鲜丽、生动。最后结句戛然而止,但却遗音缭绕,余味无穷。用典贴切而寓意丰富:“八百里分麾下炙”“马作的卢飞快”“五十弦翻塞外声”
【九下】24 《诗经》两首
关雎
《关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诗,《诗经》的第一篇。古人把它放在三百篇之首,说明了它的重要。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其文、义、声、情俱佳,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
首章见物起兴,直写自己的爱情和愿望。次章写自己的寤寐不忘。三章则写愿望实现时的欢乐之情,实际上是向往之辞。诗中这位男子在河边听到鸟鸣,顺着鸟声走去,看到沙洲上有成双成对的鸠鸟,因而引起一种美好的联想——淑女是君子的佳偶。因此,诗的第一章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他听着鸠鸟和鸣的时候,有一个姑娘在河边左右采摘荇菜的美好姿态给了他一个难忘的印象,爱慕之情油然而生,并使他醒时梦时都思念着她。“关关雎鸠”写听,“在河之洲”所见,“窈窕淑女”是对自己倾心人所思,“君子好逑”,是主人公强烈的向往,默默的自我祝愿。短短四句,却极有层次,语约义丰。“求之不得”以下四句,总括地写出这种强烈激动的感情。但因为追求这个姑娘没有达到目的,所以“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第二章的八句,写这个男子日夜不安的苦闷和焦灼的心情。最后一章,进一步表达了这个男子对采荇菜的姑娘的深切思慕和美好愿望。“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写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也就是他想像结婚时的热闹情景。本诗重于“叙事”,感情率直、淳朴、真挚、健康,正是一篇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
蒹葭
《蒹葭》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诗分三章,每章八句;首二句写景,后六句抒情。全诗熔写景、抒情于一炉。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茫茫的秋
水泛起浸人的寒气。在这一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在思慕追寻着一个友人。“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崇敬和热爱而未曾须臾忘怀的人。“所谓”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断念叨着的,然而现在却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沿着河边小道向上游走去,道路艰险,且又漫长,即使花费很长时间也难到达;如果径直游渡过去,尽管相距不远,但眼前秋水茫茫,思之可及,行之不易,仿佛看到了伊人的身影在水中央晃动。诗人尽管立于河边,但他那恍惚迷离的心神早已飞动起来,思见伊人而不得的如醉如痴的形象栩栩可见。
二、三章只换几个词,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苍苍”“凄凄”“采采”,写出芦苇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方”、“湄”、“汜”三字变换,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拓宽了诗的意境。“长”、“跻”、“右”和“央”、“坻”、“”的变换,都从不同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想见友人心情急切的情景。
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
课后】
《观沧海》(东汉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建安十二年,曹操远征乌桓,大获全胜,基本上平定了中国北部。这首诗是曹操在行军途中经过碣石山时所作,写沧海的广阔浩大,显出一种奇丽之状,也反映出作者宽阔、雄壮的情怀,是我国写景诗中最早的名作。
开头两句,叙写游览的地点,一个“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写观海所见景物。
从“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写诗人观海所见。一个“何”字写出了游客惊叹的神情;忽然一阵秋风吹来,掀起连天巨浪,其声势更是令人惊心动魄。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互文见义,是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观海时的感受。这吞吐宇宙的大海,不正是诗人博大胸襟的象征吗?
最后两句是合乐时加上去的,与诗的正文没有关系,但有加强表达感情的效果。
这首诗的重要特点是借写景来透露感情。全诗写景,没有一句是直抒胸臆的,但我们能从实景的描绘中感受到诗人非凡的心胸气魄。
二、《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唐 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诗中抒发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苦闷,盛赞汉代文章、建安风骨及谢眺诗歌的豪情逸兴,最后流露出消极出世的情绪。
诗的开头显得很突兀,为什么这么写?因为李白当时很苦闷,所以一见到可以倾诉衷肠的族叔李云,就把满腹牢骚宣泄出来。李白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时间不长便弃官而去,过着飘荡四方的游荡生活。十年来的人间辛酸,作客他乡的抑郁和感伤,积聚在心头,今天终于可以一吐为快了。
“长风”两句借景抒情,目接风送秋雁之境,精神为之一振,烦恼为之一扫,感到心与境合得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油然而生。
“蓬莱”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以“建安骨”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中间”是指南朝;“小谢”是指谢眺,因为他在谢灵运(大谢)之后,所以称小谢。这里李白是自比小谢,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抽刀”一句用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显得奇特而富有创造性。“举杯”一句道出了他不能解脱,只能愁上加愁的不得志的苦闷心情。
最后两句是诗人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词。李白长期处于不称意的苦闷之中,不得不寻求另一种超脱,即“散发弄扁舟”。逃避现实虽不是他的本意,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他不愿同流合污的清高放纵的性格,都使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唐 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漳江边。
韩愈由于上书谏迎佛骨,触怒唐宪宗,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左迁即是下迁,古代贵右贱左。韩愈在上任途中,到达蓝田关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于是写了这首诗给韩湘,抒发忠而获罪的愤慨、为国除弊的决心和眷恋朝廷的心情。1、2句中的“九重天”是指朝廷,朝奏而夕贬,而且是远贬八千里之外,处罚如此迅速无情,皇上的盛怒可以想见。3、4句写本想为圣明天子消除弊事,结果反而获罪,不说怨情而怨情自现。但作者并无悔意,表现出他刚正不阿之态。
前四句皆叙“左迁”,后四句转写“至蓝关示侄孙湘”。
“云横”两句借助景语表达情思。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家何在”喻将远走,“马不前”喻前途艰辛。冰天雪地之中,诗人立马蓝关,不独心系家人,更多的是伤怀国事。景物描写中流露出英雄失路之悲情。
最后两句,诗人向侄孙韩湘托付身后事,凄惶伤感、痛苦不堪已到极点。
这首诗叙事高度概括,写景境界雄阔,抒情真挚感人,三者融合为一体,形成了悲怆壮美的艺术效果。
四、《钱塘湖春行》(唐 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是一手观赏西湖风景的诗,是白居易写景诗中的名篇。此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早春的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前四句写湖上春光,先点明环境,然后写景;后四句专写湖东景色,然后点明环境。
第3、4句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争暖树、啄春泥既说明天气乍暖还寒,又写出了春光给自然界带来的活力。诗人用“几处”、“谁家”而不用“处处”、“家家”,是因为初春时分黄莺、燕子还不多。5、6句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迷人眼”是说游人看到各色美丽的野花,为之着迷。“渐”字含有野花渐开渐多之意。“没马蹄”三字,既写出了草浅,也体现出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
最后两句中的“最爱”两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迷恋。“行不足”是爱的体现,也照应了题目中的“行”字。
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到白沙堤终。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