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设世界一流创新型大学
建设世界一流创新型大学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禀赋之一。创新不断推动现代大学走向经济社会大舞台,在服务国家发展、引领先进文明、增进人类福祉等方面承担起重要使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理念和战略选择,也是我国高校提升国际竞争力、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作为贯通科技、产业、社会创新体系的枢纽,创新型大学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建设创新型大学,前提是准确把握时代赋予大学的新功能与新定位。
我国正处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进程中,需要一批高水平创新型大学作支撑。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我国高校应认真对接国家“双一流”建设方案和实施办法,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发动开放创新的强大引擎,主动担当起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使命责任,统筹谋划创新型大学建设。
一、培?B拔尖的创新创造型人才,引领高等教育改革创新
习近平同志指出:“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高水平的创新呼唤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应树立全人教育的培养目标,促进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人格塑造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具备宽厚基础、卓越能力、综合素质和健全人格的杰出人才。创新全方位育人的培养模式,推动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交叉培养、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完善交叉复合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优化整合人才培养政策环境。构建全过程的教育生态圈,推进“四个课堂”衔接融汇,即发挥好“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丰富“第二课堂”校内实践,拓展“第三课堂”境内社会实践,加强“第四课堂”海外交流研修。
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创造高水平科研成果
当前,我国正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校应依托自身科研优势,对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求。促进学科、人才、科研良性互动,以构建高峰学科为牵引构筑科研高地,以汇聚一流人才为抓手激发科研活力,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推动关键领域实现突破。构建完善的创新网络,推动校内创新网络与校友联系网络、社会服务网络、国际创新网络的连接互动,形成多网融合的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提升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对接服务国家重大科技发展战略,主动支撑区域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创造新的理论、思想和文化成果,建设高端智库,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贡献智慧和方案。
三、改革创新大学治理架构,营造包容共享的创新生态
治理能力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创新型大学,需要深化大学治理架构改革。改革创新大学治理架构,构建责权统一、各尽其职的大学治理体系,完善以“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为核心特征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营造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完善评价与激励机制,构建公平宽松、相互合作、和而不同的创新生态圈。打造接轨世界的国际合作模式,通过开放发展融入全球网络、汇聚国际资源,提升我国高校的国际影响力。
(作者系浙江大学校长)
第二篇:调查:建设国家一流创新型科技园区(120221)
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建设国家一流创新型科技园区
——大庆高新区以创业创新创优推进科学发展的调查
省委政研室调研组
编者按:
日前,省委政研室调研组在《决策参考》第1期上刊发调研报告,介绍大庆高新区以创业创新创优推进科学发展的经验做法。报告认为,高新区的发展实践,对于推动龙江大建设快建设、大发展快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按照市委主要领导要求,日报今日予以全文转发。希望各县区、各部门以高新区为榜样,勇于超越权威、超越前人、超越自我,不断创业创新创优,全力推进大庆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建设进程。
大庆高新区历经近20年的成长历程,承载着实现大庆科学发展新跨越的领军重任,高擎“三次创业”大旗,积极开展“三创”活动,促进了大庆经济更好更快更大发展。2011年实现产值435亿元,同比增长35%;工业增加值365亿元,同比增长45%;利税72亿元,同比增长20%。在全国84家国家级高新区排名中,综合实力居第29位,可持续发展能力跻身第19位,向着建设国家一流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宏伟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
大思路——谋划宏伟蓝图
思路决定出路,高新区把谋划宏伟蓝图视为科学发展的引领。在国际新一轮产业和科技革命蓄势待发,国内加快转型、竞相发展的大趋势下,大庆高新区以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为切入点,以建设国家一流创新型科技园区为目标,以创业、创新、创优精神为动力,以引领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为已任,不断超越权威、超越前人、超越自我,努力打造全国和区域性的科技创新引领区、高端产业集聚区、可持续发展示范区、现代都市核心区。一是打开空间,构建国际竞争大舞台。聘请国际大师策划空间布局,加快园区深度整合,大庆市委、市政府为拓宽高新区发展空间,决定将经开区划入高新区。现高新区面积已由1992年建区时的6.8平方公里,扩展到574平方公里,形成了新兴产业城、经开区、化工城三大板块,构筑了各具特点、各占优势、互助互补、互促互动的园区发展新格局,为参与国际竞争、实现再次腾飞拓展了广阔空间。二是抢占高地,聚集高端产业大发展。紧紧盯住高端产业发展动向和国家产业政策扶持方向,根据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瞄准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集中力量发展石油化工、汽车制造、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三大高端产业,打造产业聚集高地,提高产业竞争力,引领产业发展。到2015年,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和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收入分别超过1000亿元,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三大高端产业收入分别超过500亿元,基本形成“三主三高”的产业格局,总收入达到4500亿元。三是开拓进取,强化科技创新大动力。站在产业发展前沿,聚集储备科技资源,着力激发创业创新创优“三创”活力,建设产业集群、创业孵化、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和金融保障“五大”服务平台;打造领军型、创新型、管理型、技能型“四型”人才队伍。到2015年,高新技术企业、新型
1商业模式企业、价值链高端企业总数达到1000家,在孵创新型企业1000家,授权专利1500项,“四型”人才1.2万人,建立起国内一流的成果转化基地和创新型园区。四是凝心聚力,营造创先争优大氛围。以营造不为任何艰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创业文化;敢于创新的人受到尊重、善于创新的人得到实惠、创新失败的人得到宽容的创新文化;善于学习、崇尚竞争、追求卓越、敢为人先,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创优文化为核心,引导人才创业、支持人才创新、鼓励人才创优,让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得到充分释放,创造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创造动力得到充分涌流。
大气魄——打造高端产业
气魄决定层次,高新区把打造高端产业视为科学发展的支撑。大庆高新区“一次创业”是创接续产业发展之业,“二次创业”是创传统产业转型之业,“三次创业”是创高端产业聚集之业,抢占发展制高点,构筑新一轮产业竞争优势。一是无中生有,培育新兴产业。高新区坚持把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紧紧盯住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和环渤海等区域,新材料、新能源、新型环保、生物和高端制造等新兴产业,中石油、中铝、吉利等大企业大集团,高起点谋划、高强度推进、高水平建设,大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近两年,先后引进沃尔沃汽车、忠旺铝材、新华(大庆)国际石油资讯中心、联想科技园、北国之春梦幻城等投资几十亿、几百亿高端产业项目10余个,总投资1323亿元,初步形成了具有竞争力、集聚力、辐射力和带动力的高端产业集群。二是小中生大,扶持成长产业。在培育引进高端产业中,高新区以敏锐目光,从小信息中捕捉大项目,从小项目中培育大产业。在得知国家为维护经济主权,启动实施新华(大庆)国际石油资讯中心项目后,大庆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做出全力争取该项目的决策,高新区组织专业团队谋划项目、倾力争取,使这一项目由单一资讯功能扩展为集石油报价交易服务系统、商品交易所、产权交易所、论坛和会展“四大板块”于一体的大型高端服务业项目,总投资由10亿元扩大到30亿元,建成后可实现年收入100亿元,成为我国在国际石油和能源领域争得话语权和定价权的权威平台。高新区利用新华社全球信息收集、发布平台的优势,为我省粮食、木材、煤炭等优势资源、大宗商品报价、交易开辟了大通道。高新区在抓每个龙头项目落地生成的同时,还千方百计促进项目扩张生产能级、延伸产业链条,沃尔沃汽车由单一零部件生产变为30万辆乘用车生产基地,北国之春梦幻城由单一旅游项目变为投资600亿元的集大型游乐、休闲娱乐、旅游度假、生态居住等为一体的大型旅游服务综合体,忠旺铝材由年生产200万吨高精铝、销售收入650亿元,扩能为年生产300万吨、销售收入1500亿元的国际一流铝合金材料生产基地。三是大中生强,壮大优势产业。高新区因油而生、因油而兴。依托石油石化大企业的原料、技术、人才和市场优势,努力改造提升石油石化传统产业,做大做强成为优势产业。大力建设专业特色产业基地,辟建了宏伟、兴化、林源三大专业园区,形成了以石油炼制、油田化学品、天然气化工、石化产品深加工和精细化工为主导的特色产业基地。三大园区现有企业281家,2011年又有36万吨发泡聚苯乙烯等12个项目开工建设,实现销售收入640亿元。大力发展石化产品深加工、精细化工产业,延伸树脂改性、塑料加工、石油化工助剂三个产业链,发展油田助剂、石化“三剂”、乙烯深加工、医药和农药中间体等石油化工产品。大力培育引进龙头企业,大庆
2中蓝石化、华科、久隆等代表行业先进技术的28家龙头大企业,发挥了牵动集聚作用,石油化工企业达到174家。到2015年,石油化工企业达到450家,实现工业增加值29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努力建设世界级石油化工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和化工新材料产业重要集聚区。大手笔——建设现代城区
手笔决定品位,高新区把建设现代城区视为科学发展的平台。大产业发展聚集人气,带动城市扩张,大手笔城建集聚要素,支撑产业壮大。过去高新区发展存在误区,重视产业项目多,忽视城区建设,核心区发展滞后,形成巨大反差。高新区在发展壮大产业的同时,积极开展现代城区建设,使得产业借势发展,百姓安居乐业。2011年,新开发土地8.5平方公里,在建面积达527.7万平方米,完成投资36.7亿元。城市功能大幅提升,城区形象明显改善,初步建成现代城区,向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一是树立新理念,构筑现代城区形象。适应时代变迁,高新区确立了以人为本、以业为根、以水为魂、以绿为美的新城区建设思路。依据辖区周边良好的自然环境禀赋,建立科学的人文景观与草原、湿地、湖泊、林地相融相谐的嵌入机制,形成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生产与生活和谐发展的生态环境。以水养城,引红旗水库、滨州湖水源进入主体区,分别在中部和东部打造两个环状水系,依托周边水源优势,营造滨水亲水景观氛围。以绿护城,2011年投资5266万元,栽植树木9万余株,新增绿地面积68.3公顷,累计完成绿化面积481公顷,完善世纪大道、翔安路沿线等四条绿化廊带,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50%,打造一条主体区外围绿色景观环,构建了现代城区绿化景观空间构架。以亮美城,投资1.5亿元,实施建设路、湖滨大街等主干街路优化,开展两侧建筑立面改造,推进街路亮化、楼宇亮化、节点亮化和广告、牌匾亮化,提升城区景观品位。以形塑城,大庆歌剧院、博物馆等一批标志性工程陆续投入使用,成为大庆新景观、新地标。建设美丽新城使高新区面貌焕然一新,鳞次栉比的建筑群、宽敞平坦的街路网、一座座现代化的企业,处处彰显现代新城魅力。二是创建新载体,提升现代城区功能。针对脱胎于生产区、服务功能单一的实际,高新区近两年先后投资64.5亿元,建设重点工程46项,力促服务功能大升级,筑牢发展之基。实施旧城改造工程,启动建设新兴产业城,打造四大组团式功能布局:以大学园、科技园为核心,构建技术研发、科技创业、教育培训于一体的科技创新功能区;以滨州湖、黎明湖、三永湖、龙凤湿地及黎明湖水系景观组团,构建呈C型布局的休闲居住片区;以沃尔沃汽车产业园、高端装备制造园、新兴产业园、现代物流园等组团,建设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以金融产业园、商务核心区、服务外包产业基地等组团,建设高端服务业集聚区,推动城区向产业集聚、综合服务、生态居住、科技创新、管理中枢统筹发展跨越。实施基础设施配套工程,投资23.6亿元,铺设给排水管线50公里,已开发的53.6平方公里城区基本实现了“七通一平”。为满足产业发展和园区扩张需求,规划建设日供水能力20万吨东城水厂,配套新建热电厂、天然气供应站和220KV变电所等战略基础设施。实施道路交通畅通工程,投资近5亿元,以火炬新街、新风路和翔安大街作为发展的“十字型”主轴线,构建了由世纪大道、翔安大街、经九街和建设路等主干路形成的环形对外放射式道路交通网络,打通了对外联络大通道。三是实施新举措,创新现代城区管理。成立高新区城市管理委员会,整合建设、规划、城管、交警、物业等多个部门,实行区、街道、社区三级管理,3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域覆盖、无缝对接,实现体制科学化。打破城区管理的条块分割,将全区划分为1000多个网格,落实定人员、定区域、定路段、定目标、定责任的“五定”措施,消除管理盲区盲段盲点,提高城区精细化管理水平,实现管理网格化。按照数字高新区的发展理念,利用物联网基础工程,建立城市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城区管理、城区安全和社区服务实时监测和动态控制,实现手段智能化。购置道路清扫车、多功能清雪车等现代化装备,实现效率、质量双提升,实现装备现代化。建立城市经营管理公司,进行道路维修、路灯维护、节点绿化等日常养护工作,实现运行常态化。
大力度——推进科技创新
力度决定效果,高新区把推进科技创新视为科学发展的动力。大庆高新区把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把创新作为第一战场,坚持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宗旨,整合科技资源,聚集创新要素,促进产业升级,科技实力明显增强,被国家确立为全国第11家、东北首家创新型科技园区。一是抓源头,聚集科技资源。先后引进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3所高校,每年培养毕业生近2万人,源源不断为企业输送人才。先后成立黑龙江科学院大庆分院、农科院大庆分院等13家科研院所,目前已有31家省级以上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聚集大批高端人才进区创业。以高新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依托,与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哈工大等10所院校鼎力合作,为企业攻克重大技术难题26项。依托科研院所,近两年先后引各类人才874人,其中博士20人、硕士68人,形成了强劲人才支撑。加快福瑞邦生物科技园、新能源产业园、大豆工业园建设,引进一批高精尖项目。福瑞邦生物科技园按照引进成熟高端产品、具有国际领先地位、填补市场空白的定位,现已引进3家企业,掌握了国际市场26种研发单克隆抗体药物中的20种研发生产技术,并将率先在国内实现产业化。二是抓关键,促进成果转化。高新区以不断完善资金、技术、培训、中介和信息五大要素有机联系为核心,以构建“产学研政金介”一体化为重点,加快促进成果转化。每年都定期组织开展“院企科技成果对接会”、“百名创新型企业家进校园”、“科技创业大赛”等系列活动,促进技术与产业对接,提升科技合作交流层次和水平。积极参与和组织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承办国内知名创新论坛和产业发展论坛,提高科技合作成效和影响力。目前已有100多家企业与50多所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稳固合作关系,推进了高纤维亚麻系列生物产品、黑蒜、单克隆抗体等重大科研项目产业化进程,无毒升华剂、钢骨架复合管、锌铝稀土合金等230项科研成果实现了产业化,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72%。三是抓保障,优化创新体系。强化载体建设。新建新兴产业、化工专业、文化创意等各类产业孵化器,孵化场地面积近50万平方米,引进上海食为安等科技企业和项目近200个,文汇金融等37家科技金融中介机构,在孵企业达到300多家,累计孵化企业近400家。强化资金投入。建设金融产业园,引进金融服务和风险投资机构,促进产业与金融相结合的“财团式”发展;组建高科技风险投资公司,设立技术创新基金,财政每年投入近亿元资金,重点支持高新技术项目研发和转化;积极组织企业申报和设立重大科研项目,努力争取国家、省、市资金支持,近两年先后获得国家和省重点科研项目资金2.3亿元。强化体系建设。以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为基础,整合吸纳区内金融、会计、审计、资产评估、律师、税务、咨询、研究中心等60多个各类中介机构,辟建创业广场,为
4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和市场服务,加快专利变产品、产品变企业、企业变产业的“三次放大”步伐。
大提升——优化服务环境
提升决定形象,高新区把优化服务环境视为科学发展的保障。大庆高新区注重软环境建设,把培养树立“三创”精神作为动力,把提高执行力作为主题,把转变服务方式作为重点,努力创建全国最优发展环境。一是强化服务意识。高新区大力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努力打造严要求、快节奏、高质量的工作氛围,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按照“三创”要求,每年确立一个主题,通过领导示范、专家讲解、典型引路等多种方式,激发干部员工干事创业、争先创优的工作热情。在此基础上,高新区提出坚持是非面前看党性、困难面前看精神、矛盾面前看能力、名利面前看胸怀的干部用人导向,树立以科学发展论英雄、以项目建设论政绩、以贡献大小论奖惩的政绩取向,把提高服务意识落到实处。现高新区已形成大力弘扬雷厉风行、立说立行之风,力戒等待观望、疲沓应付之气;大力弘扬敢作敢当、敢闯敢试之风,力戒胆小怕事、畏首畏尾之气;大力弘扬一马当先、亲历亲为之风,力戒推诿扯皮、旁观论道之气的高昂向上精神症态。二是强化服务能力。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提高干部素质,近两年与清华大学培训中心联办高级管理人才培训班,共培训高新区中层以上干部、著名企业家200人;采用上挂、下派、外输、轮岗等形式,先后选派近百人到国家部委、一流高新区、重点项目指挥部、驻外招商代表处进行实践锻炼,开拓视野、丰富阅历、增长才干。高新区围绕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成立了由19个团队组成的专题推进组,负责项目谋划、招商引资、施工建设等整体推进,采取专题组定期与全体干部职工面对面的方式,讲清产业面临形势、发展趋向、扶持措施等,接受质询和检验,使每个干部由被动到主动、由外行到内行、由宏观到细节,都成为产业发展的行家里手。三是强化服务效率。高新区以团结干事为核心,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狠抓执行力,全力提高服务效率。按产业发展需要,重新划分职责,从领导班子成员到普通工作人员全部竞争上岗,实施扁平化、市场化、企业化管理,权利到位,责任到人,一季一考核,半年一评比,全年一总结,进一步增强了干部职工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在具体标准上,高新区提出“五个零”标准,即服务态度零距离、服务过程零故障、服务效率零时差、服务行为零事故、服务体系零空缺。领导班子成员率先垂范,“五加二”、“白加黑”成为工作常态,推动工作效率大提速,企业全部证照由原来30多天压缩到3天内办结。
大庆高新区紧紧围绕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科技创新、环境优化等方面,大力开展创业创新创优活动,积累了新经验、铸造了新优势、促进了新发展。高新区的发展实践,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生动诠释,是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创新举措,对于推动龙江大建设快建设、大发展快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建议省直有关部门加大对其宣传推广力度,促进全省“三创”活动深入开展。
第三篇:创新型班组建设
创新型班组建设
江泽宇大学本科毕业后第一份工作就是在东莞移动电话营销室做一个普通的话务员,由于他的出色表现很快他就提升为班长,但是从校门刚刚走向社会大浪潮的泽宇根本不懂得如何来管理一个团队。他单纯的认为,只要他的能力比大家都强,别人就能服他。可是事实证明,他个人的出色才干并没有为班组带来出色的绩效。泽宇非常苦恼,他开始认为需要培养几个能力也很强的班员才能将班组的绩效提升上去。可是每当他培养出一个更为出色的班员,这个班员总是被调配到更为重要的岗位。泽宇连续培养了三个班员都被调离了自己的班组,泽宇真的非常困惑,他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提升自己的班组管理水平。在泽宇担任班组长的第三个年头里,广东移动针对基层班组建设,大规模的开展了活力100班组建设的主题活动。在100的系列活动中,中心聘请八九点公司进行了《活力100班组管理技能提升》系列咨询式企业内训,在整个培训的过程中,泽宇终于找到了自己前进的方向。他将培训中的笔记和课程课件仔细的进行了复习和再度消化,并针对培训后持续开展的特色班组建模辅导的热潮,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班组。他发现,其实自己所在的班组是一个非常好的团队,大家在个人能力和集体进取心上都非常好,并且由于电话营销室本身的人员知识水平结构偏高,自己小组内的人才还是很多的,经常会有一些非常好的火花迸发自组员。于是,泽宇感到虽然现在自己的班组其实已经比较好了,但是面对全中心正在如火如荼开展的班组建设水平大提升的局面,如何使班组能够更上层楼,正是当前自己亟待面临解决的问题。在经过认真分析后,泽宇感到:要想提升班组管理水平,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必须通过规范而有特色的班组管理模式建设,找到一条适合自身班组特点,而又独具特色的班组管理模型,进一步彻底提升自己班组的各项业务指标,形成班组管理规范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帮助自己和自己的组员找到自身工作的价值和提升的通道。经过深入的思考和细致的研究,最终泽宇决定根据自己组员能人辈出的特点和八九点老师的指导,建设起属于自己班组特色的创新型班组管理模型,为班组管理的真正起步做出勇敢的探索。第一节 什么是创新型班组所谓创新型班组,八九点给出了如下内容的阐释:(1)创新型班组建设是以创新为典型特色的班组建设(2)创新性班组具有卓越的挑战精神,他们勇于挑战新高度、新事物、具有不断超越、追求卓越的精神。(3)创新性班组成员的思维方式具有鲜明的个性,易发散、突发奇想、总是不满足现状、具有一定的创造力。(4)以创新为班组的根本思维方式而建起的鲜明人格的团队。(5)企业创新的源头是班组,人们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欲望十分明显,是一种慎中有始的思维模式。1.创新型班组建设的基本特征
(1)以问题为师(2)以战胜自我为品格(3)不断创标(4)每人都是创新者(5)激情工作者队伍(6)轮值创新委员带领(7)创新的典型特征—每日一升(8)将自我否定修炼成班组品格(9)具有强烈的挑战精神(10)常常打破常规(11)总有惊人的奇思妙想(12)思维活跃(13)进步速度惊人(14)天天都进步——每日一题(15)日日都创新——每日一新(16)事事都提升——每日一问(17)事事都总结——日清日高(18)事事都对标——天天创标(19)事实都好奇——每日一奇(20)人人都是星——每日一人(21)人人都有标——每日一例(22)学哲学(23)多学习(24)多实践(25)多反思(26)多激励(27)整合多(28)多交叉(29)多出奇(30)多难题第二节 泽宇创新型班组建设创新型班组最大的特征就是多实践、多反思、以问题为师、日日都创新、人人都创新。于是在建立自己班组特色管理模式的第一步,就是要针对目前班组管理过程中最大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全员思考、全员创新,将问题共同解决。于是,泽宇立即召集班员开展班组管理问题讨论会,找到目前在自己的班组管理过程中大家认为的最棘手的几个问题,并经过全体人员的共同智慧,得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经过激烈的讨论,全体班员达成了共识,得出了目前班组管理过程中最突出的三个问题,即:
如何精确指导新人,快速融入团队;如何精细完成工作,提升绩效创造价值;如何精心培养人才,积累良好工作品质。面对问题的解决,大家也给出了较为明确的解决方案:即:针对精确指导新人的问题,就要基于班组文化、理念,指导新人快速融入团队和班组文化,建立新人的团队感和归属感;基于日常工作的操作规范,指导新人快速胜任岗位工作要求;针对如何精细完成工作的问题,就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班组日常工作管理的规范与标准,使员工的工作行为有章可循、有标可参,提升绩效创造价值;而面对如何精心培训人才的问题,则要让全体成员参与工作规范、标准的制订与实施,实操性、参与性更强,锻炼自身的同时,为团队成员贡献经验,团队共同成长。于是经过激烈的讨论,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方法,就是依靠团队的力量,将自己班组信奉的理念、团队的做事风格、典型的业务案例、日常的管理制度、标准的作业流程和行为规范等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归纳,并在不断的完善过程中逐渐下放组长的权利,使每一个团队成员都有机会参与到班组的管理过程中来,真正体会作为管理者的难处和应具备的思维模式,形成人人都是主人翁、人人都是创新者和管理创意的实践者的良好局面。
半个月后,经过全体班员的不懈努力和不断创新完善,最终完成了泽宇班组的《班组日常工作手册》(见附件),为移动东莞中心的班组管理手册体系进行了很好的补充和丰富。在整个过程中,每一个班员通过班组日常工作手册的制作和学习,在个人技能上都有了一些提升,泽宇也感觉自己比过去轻松了一些。一次泽宇要到省公司去参加一个会议,临出发前他都非常的不放心。以前他只要离开班组一分钟马上就会有电话打过来,总是有事情不断发生。泽宇出差第一天,他不断的看手机,虽然调成了震动,但是一天过去了班组里居然一个电话都没打过来,他简直在怀疑手机是不是坏了,给家里打了个电话试验出很正常,泽宇心里开始七上八下的。到了第三天泽宇该返回班组了,明天就是他的轮班,坐在返回的火车上,他接到了班员的一个电话,电话内容很简单,只是说了和他接班的相关事宜。泽宇强忍住没有追问班组这三天的情况,第二天他来到班组发现大家的工作一切正常,没有出现以前的忙乱和不断的问题,晚会上,他激动的和大家说,我们的《班组日常工作手册》太有用了!大家的努力没有白费!这样一支永远都在不断探索中的发展的基层队伍,这样一支不断迎接挑战、不断寻求解决方法、不断战胜自我的团队,实践中演绎着创新型班组的核心,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泽宇的班组一定会成为创新型班组管理模式的典范,为全中心特色班组管理模式的建设和推广复制做出巨大贡献的。(未完待续,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enmclxl
第四篇:建设创新型班组
建设创新型班组,打造智能型工人
--------水工分厂观测班
水工分厂观测班,现有员工8人,平均年龄36岁。其中,工程师师2人,高级工3人,大专以上学历7人。班组拥有5台由瑞士生产具有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TCA2003电子全站仪及两台DNA03D电子水准仪。担负着莲花、镜泊湖两厂的水工建筑物变形监测工作,是全厂技术含量较高、外业工作量大、测量工艺最为复杂的生产班组。
长期以来,我们始终把激发员工的技术创新热情、保持班组的技术创新活力作为班组建设的首要工作来抓,打造出一支作风顽强、技术精湛、勇于创新的智能型员工团队,代表着当前大坝监测技术应用的最高水平,不仅满足了企业生产经营工作的需要,同时为电厂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以下是我们在班组建设中的一些做法:
一、提高素质 增强技能
今年,本班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完善班组学习环境和内部机制,努力营造学习氛围,调动员工学习积极性,不断改进创新培训方式,将培训的重点放在关键岗位和问题设备上,对员工进行全方位、分层次培训,不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每位员工都能熟练掌握本岗位操作技能,熟知各项应急预案,掌握应对突发事故的方法,保证员工100%持证上岗,100%掌握应知应会操作知识和技能,100%参加培训学习考试,考试合格率100%。在培训学习期间,本班从调动员工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员工综合素质两方面入手,在班组中推行“天天半小时培训法”,将专业知识量化分解,使学习内容与生产实际灵活地结合在一起,强化员工实际知识掌握能力,有效提高学习效率,使员工间形成“互帮互学”的良性学习环境;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教育工作,解决个人实际工作的瓶颈问题,使员工培训更具主动性和操作性。
二、共享生产实践经验,传承专业岗位技能
班组骨干把多年来在生产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展示出来,毫无保留地与班组成员进行交流和分享;师傅将自己所掌握的岗位技能以及绝招绝迹进行公开,手把手地地传授给徒弟们,这是班组多年来形成的一种技术传承机制和职业道德文化,同时也是总厂“改革创新,敢为人先”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三、树立持续学习理念,营造技术创新氛围
近些年,为了满足总厂发展的需要,分厂对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线工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一方面危机感和紧迫感与日俱增,一方面渴望提升自己的岗位技能却不知从何入手。
针对这一情况,班组首先加强对员工的社会经济和企业发展形势教育,帮助大家正确认识自身的岗位技能水平,树立“终身学习,持续改进,不断充电”的理念,坚定“人人都可以成才,人人都是可用之才”的信心,消除了班组员工中存在的自我满足、茫然焦虑、被动观望等消极现象,在个人岗位技能提升方面从被动的“要我学”转变到主动的“我要学”,员工们的学习潜力被空前开发,整个班组呈现出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刻苦钻研岗位技能、踊跃投身技术创新活动的喜人景象。
四、搭建专业技术提升平台,促进员工个人发展
班组密切关注员工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通过各种方式为员工技能水平的提升搭建有效的平台,最终促进员工个人事业的进步。
首先,“一刻不学就慢步,一时不学就停步,一天不学就退步。”这是每天的班前会大家都要重复的一句话,目的就是提醒和激励班组员工时刻坚持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增强自己的择业竞岗能力。
其次,在经验交流和技术探索方面,班组内形成了一种良好的风气,就是徒弟尊重师傅但不迷信于师傅,师傅为徒弟补短同时从徒弟中取长,年长的员工不耻下问向年轻的员工学习理论知识,年轻的员工虚心好学向年长的员工请教实践经验,班组员工之间技术上相互切磋、经验上相互学习、遇到问题不怕争论以寻求破解之法。力求达到人员的最优组合,实现相互间的取长补短,既能完成新技术改造任务,又能提升员工的技术水平,锻炼员工队伍。
五、利用集体协作力量,解决生产技术难题
班组广泛组织员工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发掘员工的潜能,利用员工的智慧,发挥集体协作的力量,对生产现场遇到的技术难题进行攻关,帮助厂里打通阻碍生产的“瓶颈”,推进班组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
每周召开的班前会,是班组例行的技术分析和交流活动时间。针对生产技术上存在的问题,班组成员不断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虽然有不少表面看象是难以付诸现实的奇思妙想,但却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旁人的思维和想象力得到进一步激发。有些想法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小点子,而且是很多人都意想不到的,但大家进行分析并进行试验后效果却不错,大家都会感到恍然大悟;有些建议是很多人都想到过,但却因为过于简单没有勇气提出来,最后有人提出来,却解决了大问题。始终坚持开展多种形式的QC小组活动,调动了小组成员的工作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水工建筑物监测的管理水平,并且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小组多次荣获牡丹江水力发电总厂优秀QC成果奖;2001、2003、2006年荣获黑龙江省电力公司优秀QC成果二等奖;2002年荣获黑龙江省电力公司优秀QC成果一等奖;2001、2002、2006年荣获全国电力行业优秀QC成果二等奖。
六、工作反思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通过对总厂构建“五型班组”简短回顾,充分认识到学习是基础、安全是关键、清洁是窗口、节约是功德、和谐是目标的重要性。我们将扎实做好下面几项工作,来推动班组建设下一阶段的工作:
1.班组员工对学习型班组建设的意义没有深刻的理解,个别培训只停留在形式上,部分员工存在参与积极性不高,学习方向不明确,参与程度不高存在应付考核的现象,未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学习”的氛围。
2.班组员工安全劳动纪律需要加强,安全活动缺乏丰富的内容,全员参与
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估程度有待提高。
3.班组建设需要完善,明确各项管理标准,严细考核制度,做到有据可查、有理可依,严格兑现奖惩,形成动态考核,把班组管理的压力层层传递,让员工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班组的管理水平。
第五篇:建设创新型国家浅议专题
建设创新型国家浅议
摘要:创新型国家的特征大致体现在四个方面: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在30%以下。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具有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但要建成创新型国家,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为此,我们必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为企业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夯实自主创新的人才基础;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
关键词:建设;创新型国家;浅议
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顺应了时代潮流。必须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意义,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把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努力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2002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意味着未来15年,我们必须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和可持续增长,GDP年增长率要超过7%。要实现这一目标,归根到底还是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有力支持。据测算,如果我们继续保持40%的投资率,要如期实现翻两番的目标,科技进步贡献率则必须由当前的39%提高到60%[1],不断向创新型国家行列迈进。
(二)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突飞猛进,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但总体上依赖资金高投入、资源高消耗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每创造1美元GDP的能源消耗量是它们的4~10倍,33种主要产品的单位资源消耗量比国际平均水平高出46%[2]。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这样的发展难以为继;牺牲稀缺而宝贵的资源环境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这样的代价过于高昂。目前,中国已是主要资源消耗量的世界第一大国。国际能源机构预测,从2002—2030年,全球新增能源需求的21%来自中国[3]。
(三)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历史证明,得科技者得天下,哪个国家占据科技发展制高点,哪个国家就是世界的历史中心。15世纪前是中国,在世界重大发明300项中,中国占了170项。1661—1796年间康乾盛世时,产值占世界1/3;18世纪是英国,瓦特发明了蒸汽机; 19—20世纪是美国,爱迪生发明了电动机,美国还生产出了原子弹,月球上打上了美国人的足迹,电脑在1982年即已担起4 000亿人脑工作,家庭也进入了鼠标器时代。一切国家后来居上的秘密是以科技自主创新为杠杆作历史的跳跃。当今时代,科技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近年来,虽然中国制造的商品销往全球,但实际上,这样的“制造”赚取的利润很低。目前,世界上每生产4台电脑,就有1台出自中国的江苏。但1台电脑只能赚10个苹果的钱。原因是利润的大头被英特尔、微软等公司拿走了。目前,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美国、日本仅为5%左右[4]
总之,建设创新型国家,既顺应了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也体现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必须贯穿于我们事业发展的全过程。
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科技基础和面临的挑战
(一)我国具有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
1.我国拥有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了一批重大的自主创新成果:“两弹一星”横空出世,神舟飞船遨游苍穹,超级杂交稻成功培育等等。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起来,研发投入总额已经跃居世界第六位,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生物、纳米、航天等重要领域的研发能力已经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
2.我国有充足的科技人力资源。13亿人口既是压力,也是优势。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同时具有丰富的科技人力资源。我国现有科技工作者2 174万人,其中研发人员120万人,分别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位[5];教育系统还在不断为科技队伍培养强大后备力量。这些都是我国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的最大人力资源优势。
3.我国已具备了比较强的科技实力。国际经验表明,在人均GDP1 000美元—3 000美元的发展阶段,经济社会结构变化最为活跃,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出现递减趋势,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明显上升。我国正处于这一阶段,而且科技创新综合指标已相当于人均GDP3 000美元—5 000美元国家的水平。可以说,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我们已经具备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和良好条件,有信心、有能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
4.中华民族重视教育、辩证思维、集体主义精神和丰厚的文化积累,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宝贵财富。建设创新型国家,我国还具有政治优势和文化优势。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我国科技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近些年来,尊重科学、鼓励创新的先进文化已经融入了我国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传统文化之中,并正在形成一个有利于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文化氛围。
(二)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面临的挑战
1.投入不足。在科技投入方面,我国的投入实在太少了。2004年,我国在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只有1.23%,低于有关法规规定的1.5%。关键是没有形成稳定增长机制,以政府为主体的投入增长滞后于发展需要;同时,投入不足和浪费低效并存。日本制造、美国制造称雄全球的核心是技术、产品的创新,而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低成本制造。它们的大型企业研发费用通常占销售收入的5%—10%,而大部分中国企业还不到1%[6],很多中小企业甚至没有研发经费。
2.创新能力不强。目前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近年来我国设备投资的2/3依赖进口,光纤制造装备的100%、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的85%、石油化工装备的80%、轿车工业设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的70%被进口产品占领;中国每年要花费6 000亿元从国外进口重大设备。全国生产的3万多种药品,95%以上为仿制品;中国市场所需芯片与电子元器件85%以上依靠进口,高端核心芯片与电子元器件99%以上依靠进口。我国发明专利总量仅占世界总量的约2%,只相当于美国和日本的1/30,韩国的1/40。我国大约90%的企业甚至没有自己的专利[6]。
3.对自主创新认识不深。最近,九三学社中央提交的一份调研报告中的资料令人吃惊:引进同等的技术设备,中国用于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费用只及日韩的千分之七![7]也就是说,每引进1元的技术,日本、韩国会花费近10元去消化、吸收、再创新; 形成了“引进—吸收—试制—自主创新”的良性循环。而中国却仅仅为此付出7分钱。科技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使许多企业陷入受制于人的被动境地。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的经费投入比例,我国为1:0.07,韩国和日本分别为1:5和1:8。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
提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涉及到体制、机制、文化、国民素质等诸多方面和层次的复杂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和实现自主创新,需要国家、企业和全社会共同努力。
(一)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
1.要确立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自主创新是全社会各方面的责任,政府、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等“一个都不能少”。
2.要重视市场在创新中的导向作用。先进的技术不等于市场需求,所以创新成功与否,要最终在市场上体现其价值和效益。如果不是市场肯定了微软,谁也无法塑造出成功的盖茨。
3.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之路。多年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已经积蓄了深厚的科技力量,不仅是科技人才的集散地,也是科技力量的“中心地带”。
(二)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为企业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
1.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的法规体系,以保护和规范企业的创新行为。近年来,从创新政策的角度,确实有不少的进展,有些方面还可以称得上是突破。
2.制定一系列鼓励和支持自主创新的具体政策措施。科技与经济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两个轮子。科技与经济结合,与社会发展的结合更主要的还是要通过政策的协调。
3.加强自主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对涉及产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自主创新项目进行筛选、整合与投资。
(三)要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
创新文化建设是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的关键。应创造一种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政策环境和文化氛围。一方面要鼓励创新人员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力戒急功近利;另一方面要改革人事制度和教育、科研体制,创造一个公平、竞争、合作的创新环境。创新不仅是一种行动和方法,而且也是一种思想和文化。只有优秀的文化才能引导产业向优秀的方向进化。一个国家的文化,同科技创新有着相互促进、相互激荡的密切关系。只有在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文化氛围中,才能培养造就一大批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人才。如果对创新过程的每一步过分苛求,就容易压抑甚至扼杀创新精神。
创新,说到底就是对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或者一般认为是正确的东西的否定或突破。它需要我们打破常规,对自己进行否定,对权威的意见提出质疑。在这个意义上说,任何创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都需要巨大的勇气和魄力。因此,有没有一个鼓励创新的良好文化氛围,至关重要。我们的一些科研机构,硬件设施都是世界一流的,科研人员素质很优秀,待遇也相当高,但科研成果却不尽如人意,这与不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有很大关系。要改变这种状况,当前最重要的是在全社会大力倡导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风尚,努力营造生动、活跃、民主的创新氛围。要引导人们破除那种只防出错、不求出新,只求保险、不担风险的思维定式,克服那种唯书唯上、崇洋崇古、照搬照套的行为惯性。要鼓励冒尖、宽容失败,提倡竞争、倡导合作,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冲
破成规。同时在全社会提高知识产权意识让保护知识产权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文化是“软”的,体制是“硬”的。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根本措施之一就是要着力通过制度机制的完善,保证各种创新活动的开展。特别是要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大力提高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运用的能力。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依法严厉打击和有效遏制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犯罪行为,为鼓励自主创新和维护权利人合法权益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关键是要政府带头,发挥示范作用,建立和完善向自主创新产品倾斜的政府采购制度,引导群众的消费心理和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