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牛津,世界一流的“穷”大学
牛津,世界一流的“穷”大学
5月2日,牛津大学校长安德鲁·汉密尔顿在南京“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语惊四座:“中国高校的新楼,牛津快比不上了,我们最特别的优势———昂贵的导师制遇到财务的挑战,但是我们不会因此放弃传统,我们可以停止投资楼房和设备,也不会停止投资导师制。坚持对人的投资,并事事做到优秀,是最根本所在,无论是教育理念、招生还是教师团队的建设。”
堂堂的牛津校长竟然跑到南京“哭穷”?这座有着900年历史,至少产生过25位英国首相、30位外国首脑、4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6位国王的世界一流大学,真的“差钱”差到要停盖大楼的程度?
千真万确。让我们回溯到去年10月1日,汉密尔顿出任第296任校长的就职典礼上,前任校长约翰·胡德的离职演说吧———“牛津预算连续四年亏损,面临严重财务危机,未来10年需要超过10亿英镑的投资将学校„不合需要‟的设施提升到世界一流水准。”而最近《泰晤士报》也印证,“牛津大学每年的财政赤字约2000万英镑,幸好它拥有年年赚钱的牛津大学出版社弥补”。
事实上,牛津拥有完备的筹款制度,在英国大学中“吸金”向来首屈一指。仅前年就进账了1.2亿英镑的捐款,近五年不算国家拨款,单捐助收益就高达7.7亿英镑。那么,这些钱都流向何方?真的是只投“人”不投楼,再穷不穷教学?
汉密尔顿校长给我们算了几笔花销账———
一为学生提供英国高校中最高奖学金。牛津为本科生每年提供10550英镑的助学金。汉密尔顿上任后提出“零需求”奖学金制度,即根据学生的学术能力招生,不让任何一个达到牛津入学标准的学生付不起学费。“必须让任何有学术能力、潜质的学生上得起大学”是他就职时的承诺。
二是学费多年“不涨价”。牛津本科学费上限一直是3225英镑。而其他英国名校都希望学费与美国大学“齐头并进”。因为,美国常春藤名校每年收取五万美元学费,约3.1万英镑。但历任牛津校长“从不屈从于经济利益诱惑,既不大幅提升学费额度,也不大幅扩招国际付费生”,若与国内高校学费20年增长25倍相比,汉密尔顿真有点“死脑筋”。
三对本科生的投入居英国高校之首。“我们培养一名本科生每年要花1.6万英镑,4年下来就是6.4万,其中导师制是„大头‟。”汉密尔顿骄傲地说,这是牛津延续700多年本科教育的“珠宝”。每位导师每周“一对一”地辅导1至4名学生,而每堂课给导师的报酬就达40多英镑,若加上教学管理的成本,代价更高。据测算,牛津每年对每位学生的教学费用投入,比学费、政府资助收入平均要高出8000英镑。
四是金融危机后政府拨款有所减少。去年,英国政府宣布未来三年高等教育开支将削减6%。目前,英国政府每年拨给牛津大学的教学资金约5200万英镑,平均到每个学生约合4000英镑,扣除3225英镑的学费,学校每招一人每年要“亏”8775英镑。尽管政府拨款不溢反损,汉密尔顿还是否决了下属学院“要求将学费上涨到每年5000英镑,另加5000英镑左右的伙食及住宿费”的申请。
“穷”大学、富教育,从汉密尔顿身上,我们能强烈感受到一种高贵的“大学精神”,这与清华老校长梅贻琦的“大学在大师,不在大楼”的至理名言,何其相似,又何其发人深省?有趣的是,在这次论坛上,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预言:“25年内,中国将有7所名牌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我不知道莱文的放言是否有恭维的成分,我能确认的是,25年后,我们一定有一大批仪器设备、校舍大楼世界一流的“富”大学,甚至让牛津自叹弗如,但在那些举世无双的大楼里,极可能独缺世界一流的大师和拥有批判性思维的学生,从而沦为世界一流的美丽“空壳”。因为,“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代教师的质量”———让我们记住与牛津不分伯仲的哈佛校长科南特的话。
朱清时 “另类校长”南下
2009年12月下旬又一波冷空气南下,入冬以来深圳最冷的一天,路人少见地穿起棉袄。朱清时独居于闹市区一家政府宾馆的套房,未来大半年,他很有可能以此为家。去年,62岁的他从任职10年的中国科技大学校长职位上退休,本可以重拾学者生涯,清静地度过退休生活。但一所全新的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的校长人选,却悄悄锁定了这位中科院院士、国际知名化学家。
全球遴选历时一年,朱清时从200多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获得遴选委员会全票通过,成为我国首位由国际猎头公司全球选聘的大学校长。2009年教师节,他从深圳代市长王荣手中接过聘书,正式成为南方科技大学创校校长。
这一重任落在朱清时肩上,与其说是机遇和幸运降临,不如说是使命和责任降临。若单纯从名利考虑,他已当过中国科技大学校长,在中国,还能有多少大学超过中国科大?
在朱清时心中,一所真正的大学应该彻底“去官化、去行政化”,而“官化、行政化”正是中国教育最大的积弊。
任中科大校长期间,朱清时直陈现行大学教育弊端——“大学像官场”,“应试教育阻碍创新人才培养”;当许多大学不惜举债大兴土木之时,中科大顶住压力不建新园区,同时还是2000年以来全国惟一没有扩招的高校;他还多次呼吁终止行政主导的高校教学评估。他说,“我们都是坐在火车里的人,突然发现火车走错方向了,但是这个时候谁都不敢跳车。”与多数高校反复动员、轮番演习甚至造假迎评不同,中科大“原生态迎评”,没有手捧鲜花迎接教育部的专家评估组,甚至没有在课堂上给评估组安排听课坐的凳子。
受制于强大的行政体制,朱清时去年卸任时依然有太多遗憾。获聘南方科大首任校长后他提得最多的就是“去官化、去行政化”、“教授治校、学术优先”。“教授治校的本质就是崇尚真理,真理在谁手上就听谁的,因为它往往在不引人注目的小人物手上,往往在年轻人手上。”他接受采访时说,“南方科大不会设任何行政级别,我们在章程中将写上,我们的理念是一个学校,学校里的每一个教授,他受到社会尊重,要靠在科研教学工作中的水平来得到,绝不能靠他的行政级别、官位来得到。这其实是回到大学的本来面目。”
第二篇:建设世界一流创新型大学
建设世界一流创新型大学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禀赋之一。创新不断推动现代大学走向经济社会大舞台,在服务国家发展、引领先进文明、增进人类福祉等方面承担起重要使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理念和战略选择,也是我国高校提升国际竞争力、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作为贯通科技、产业、社会创新体系的枢纽,创新型大学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建设创新型大学,前提是准确把握时代赋予大学的新功能与新定位。
我国正处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进程中,需要一批高水平创新型大学作支撑。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我国高校应认真对接国家“双一流”建设方案和实施办法,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发动开放创新的强大引擎,主动担当起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使命责任,统筹谋划创新型大学建设。
一、培?B拔尖的创新创造型人才,引领高等教育改革创新
习近平同志指出:“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高水平的创新呼唤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应树立全人教育的培养目标,促进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人格塑造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具备宽厚基础、卓越能力、综合素质和健全人格的杰出人才。创新全方位育人的培养模式,推动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交叉培养、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完善交叉复合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优化整合人才培养政策环境。构建全过程的教育生态圈,推进“四个课堂”衔接融汇,即发挥好“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丰富“第二课堂”校内实践,拓展“第三课堂”境内社会实践,加强“第四课堂”海外交流研修。
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创造高水平科研成果
当前,我国正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校应依托自身科研优势,对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求。促进学科、人才、科研良性互动,以构建高峰学科为牵引构筑科研高地,以汇聚一流人才为抓手激发科研活力,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推动关键领域实现突破。构建完善的创新网络,推动校内创新网络与校友联系网络、社会服务网络、国际创新网络的连接互动,形成多网融合的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提升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对接服务国家重大科技发展战略,主动支撑区域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创造新的理论、思想和文化成果,建设高端智库,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贡献智慧和方案。
三、改革创新大学治理架构,营造包容共享的创新生态
治理能力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创新型大学,需要深化大学治理架构改革。改革创新大学治理架构,构建责权统一、各尽其职的大学治理体系,完善以“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为核心特征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营造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完善评价与激励机制,构建公平宽松、相互合作、和而不同的创新生态圈。打造接轨世界的国际合作模式,通过开放发展融入全球网络、汇聚国际资源,提升我国高校的国际影响力。
(作者系浙江大学校长)
第三篇:世界一流企业的企业大学战略规划
世界一流企业的企业大学战略规划
在以紫禁城为标记的中轴线上,坐落着一所有着诸多辉煌史的研究院:中国航天事业的发源地、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摇篮、中国最大的战略导弹和运载火箭研制生产基地。
1957年,周恩来总理签署国务院令,任命钱学森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同年11月,国防部五院又成立两个分院,钱学森兼一分院院长,负责导弹总体设计和弹体、发动机研制——这就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又称‚航天一院‛)的前身。
作为航天一院首任院长,钱学森开启了新中国火箭、导弹技术发展之门,点燃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星星之火‛。为传承钱学森精神,并为航天人才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2009年12月,航天一院专门成立了长征学院。成就国际一流宇航公司的企业大学,正是它的战略目标。
战略规划的四个维度
‚每个企业大学的建立都有其内外原因,战略规划与系统分析是首要工作。‛长征学院校长罗晓阳说。
他指出,尽管近年来企业大学建设风起云涌,80%的大型企业集团都纷纷筹建企业大学,但在航天领域,探索建立以世界一流企业大学为目标的学习发展平台,长征学院尚属首次。
实际上,早在罗晓阳任一院人力资源部长兼党校副校长的时候,他就已萌生一个想法:把企业大学建设成为决策和执行部门之外的智囊团。这样,干部‚能上能下‛,并且,退居二线的干部还可以借助这个‚外脑‛提炼出自己的经验,有所作为,成就一笔新的财富。
‚从内部来看,如何将五十多年的航天发展成果沉淀下来,将优秀的技术知识、文化遗产、思想理念传承下去,是我们的永恒课题。‛罗晓阳说,‚从外部来看,其他企业大学的相继建立对我们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航天一院的目标是要成为国际一流宇航公司,通过自筹资金建立的长征学院就是要成为研究院的大本营。‛
在罗晓阳的眼里,企业大学是对知识管理的补充和支撑。他认为,长征学院是一个培养航天人才的不可取代的重要平台,从教育培训中心到企业大学,将是一次重大转型。
于是,2010年6月,在《关于成立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长征学院的决定》文件的基础上,战略规划项目《长征学院学习与发展白皮书》正式立项,标志着企业大学战略规划行动浮出水面。
规划的总体思路是这样的:按照企业大学成长的一般规律,结合航天事业自身的特色和航天一院长期积淀的深厚文化,引入麦肯锡‚金字塔‛原理,以结果为导向,对长征学院建设一流企业大学的方法和实现途径进行结构化分析,梳理出支撑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框架图,以‚一次规划、分步实施‛为原则,从战略定位、运营管理、发展目标、功能规划四个维度(见副栏)来明晰学院的文化理念、业务边界、运营模式和发展方向;最后,制定学院未来三年行动纲要,明确近期重点推进的工作。
立项后,‚内外结合、优势互补‛的项目小组从长征学院抽调部分熟悉业务、了解实际情况的骨干担任项目小组的核心成员,并从凯洛格公司邀请一批拥有十年以上研究或从业经验的资深人员担任小组工作人员,共同组成项目开发小组。
期间,开展白皮书的起草和推广应用等工作会分别经历起草、发布、宣贯、应用、研讨、总结等步骤。
「长征学院战略规划的四个维度」
1.战略定位:为航天一院‚铸就国际一流宇航公司‛提供人才支撑。
将创新研发作为立院之本,整合行动学习法、案例教学法、混合学习法、跨界学习法等多样化形式,形成特色的领导力培养模式,并将学习嵌入到组织工作流程与实践中。
2.运营管理:作为航天一院人力资源体系的重要构成,直属的全预算非法人机构。
做法一:通过建立校董会与专家顾问委员会,密联航天一院发展战略与业务要求,保持与高层的良性互动。
做法二:采取培训项目经理负责制的思路,在大项目策划及实施过程中,由项目经理串起所有人,进行任务专业分工。
做法三:采取实体课堂面授和虚拟在线学习相结合的运营模式,针对全员开发构建3D虚拟学院及在线学习的平台,提供体验式和网络化的在线学习方式。
做法四:联合国内外知名商学院、著名企业大学、权威研究机构,博采众长。
3.发展目标:成为航天一院人才能力提升的培训基地和国际一流宇航公司的企业大学。
细分为起步、成长、成型三个阶段目标。
成立初期的核心任务在于构建基础体系,做好‚培训事务专家‛,比如完成关键岗位人员选拔与聘用,建成规章制度体系,开发代表性的优秀培训项目以锻炼队伍等。
成长阶段要成为员工发展助推器,比如,绘制完成以任职资格为导向的员工学习发展路径;研发出以组织领导力提升、系统工程、航天精神等为内容的精品课程及‚雏鹰计划‛‚鹰雁计划‛‚雄鹰计划‛‚鲲鹏计划‛等系列品牌项目;建立品牌讲师队伍,并健全讲师激励机制等。
成型阶段,完成从员工发展顾问向业务合作伙伴的转变,完成从提供培训课程向提供系统学习解决方案的转变,助推航天一院‚二次创业、市场化转型‛,成为业内标杆企业大学。
4.功能规划:
在课程体系上,面向经营管理团队、专业技术人员、全体员工分别设臵‚航天经营之道‛‚火箭之道‛‚航天之道‛等系列品牌课程(见图表1)。
在讲师体系上,目前学院内部讲师的来源主要包括:
一、院领导层,包括院领导、本部各部门领导、厂所领导等,传播企业文化与核心价值观;
二、型号两总(型号总指挥和总设计师)、主任设计师,担任系统工程兼职讲师,传递航天系统工程方法与经验;
三、各单位党群领导干部,担任企业文化兼职讲师,弘扬航天精神。
在培训形式上,引入3D虚拟学习技术,构建以3D虚拟环境模拟真实学习环境的3D虚拟长征学院;引入SABA 学习管理系统,构建在线学习与培训管理中心;引入知识管理系统,构建侧重于知识挖掘和积累的知识管理中心。
3D虚拟长征学院
‚没有战略的企业就像一艘没有舵的船一样只会在原地转圈,又像流浪汉一样无家可归。‛罗晓阳表示,白皮书的制定既有力支撑了‚二次创业、市场化转型‛的院发展战略,又规定了长征学院的航道,明确了下一步的具体行动目标。
比如在未来三年行动规划纲要中,如何通过技术创新促进3D虚拟学习与在线学习管理的良好应用,推动员工按需学习与自主学习,缓解工学矛盾,就被列为一项重点工作。
对于工学矛盾问题,罗晓阳解释说,一方面,在当前高强密度发射阶段,发射次数多、任务重,领导干部和骨干的工作时间与培训计划可能存在冲突,既定计划常被打乱;另一方面,各单位内部的培训资源也有待整合。此外,被公认为网络新生代的80后、90后员工,其身上具有的社会自主性强、思想表达更为自由、应用信息技术更占优势等特点,也决定了他们更偏爱在线学习模式。而近两年来,集团要求所有计划向数字化、信息化转变,这也给学院提供了一个集中展示先天优势的舞台。
为此,2010年,长征学院以新员工为培训对象,与北京航天新概念软件有限公司合作引进IBM最新的3D虚拟学习的平台技术,实施了3D虚拟长征学院——新员工入职培训项目,探索‚以先进技术理念构建高技术人才培养环境‛的实施模式和机制。
这种模式大大满足了航天一院员工跨地域、跨时间学习的需要。学习者能在任何地方、任何地点以真人形式进入系统,并利用3D替身在一个与实体学院完全一致的3D环境内和老师、同学、专家、同事一起进行实时和非实时的学习。3D虚拟长征学院还集合现有学习方式,将线上、线下、虚拟、真实、e-Learning、面授、模拟、实践等融合成无缝式的学习体系,通过3D实时互动技术实现情景学习和网络游戏的嵌入,学员可以使用文字(Chat)或语音(VoIP)实时交流所感兴趣的内容或话题,将学习者从单一无聊的学习解放出来,把被动的学习情绪转换成主动式学习。
‚3D虚拟学习将引领未来。‛罗晓阳说。的确,作为功能规划中的重要一环,长征学院就是要通过一个3D虚拟学院、两个在线中心建设(见图表2),力争解决航天一院未来70%的培训目标,为员工提供按需学习与嵌入式学习。
罗晓阳表示,3D虚拟学院是通过结合任职资格体系,根据不同岗位人员的岗位能力与知识要求来定制员工学习需求,而员工则通过3D网络考评最终获得任职资格。这样就解决了工学矛盾,降低了成本。据悉,2010年,已有近五百名新员工通过3D虚拟学院完成了培训和考核,并获得结业证书,2011年参与培训的新员工数已增至885名。
他还形象地比喻道,长征学院要像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一样,员工进去了,出来时就要成‚丹‛。‚对于企业大学,‘我们能干什么’是最大的考量点。我们的做法就是,先不求完美,而是通过先系统规划,再行动实践来体现我们的价值——让年轻人更好地继承钱学森等老一辈航天人的精神,承担起建设航天强国的历史重任。‛罗晓阳说。
第四篇:世界一流的大学都在做什么
世界一流的大学都在做什么
我国没有一所大学排名进入世界前100。上周,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发布了世界一流大学竞争力排行榜,北京大学排在第192位,清华大学排在196位。排名前10位的除了日本的东京大学之外,其余9所全部来自美国。(4月9日《中国青年报》)
如果提拍奥斯卡级影片的口号,肯定会有很多电影人不屑一顾;但提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怕是没有几个大学不趋之若骛的——我们和世界一流大学的爱情高调地谈了很久,弄得国人都误以为快和世界一流领“结婚证”了。国内大大小小的大学排行榜几乎成了口水榜,往往是为了争个国内一流而喋喋不休,奇怪的是,当各种国际大学排名把我们挤在一流的身后(甚至连港台大学都骄傲地自称跻身前列)的时候,我们那些众声喧哗的一流大学不约而同地集体沉默了。那么,世界一流大学的绣球为什么不抛给我们?它们究竟都在做些什么呢?
它们肯定不在忙着盖大楼。哈佛、或者麻省理工等等,我们还真说不上这些世界一流的大学究竟在干什么,但有一点,他们的校舍校门看起来一应地似乎年久失修,比不上我们的气派豪华、动辄百万的出手阔绰,香港科技大学丁学良博士有一段十分尖刻但并非离谱的说话:“中国大学是食堂比图书馆和实验室好——中国大学里的那些好食堂跟国外大学的食堂相比,办的还是挺不错的。”关于大学和牌坊的关系,清华老校长梅贻琦早就说过:“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乃大师之谓也。”而我们的大学,既然出不了大师,似乎也只能转而求其次,寻求大楼之大、电梯之大、面积之大了。
它们肯定也不在抄袭论文或者创收。当年王铭铭剽窃事件震惊全国,后来又有法学院长朱苏力招生舞弊事件、美联储首席经济学家周春生事件等等。世界上怕是没有哪一所一流大学会有如此之多的剽窃舞弊,世界上更是没有哪一所一流大学在被揭出了这么多的学术失范后依然话语暧昧。至于人家麻省理工学院因为发现有一个副教授伪造实验数据,就把他给开除了,在我们的学界怕是可以算正常误差了。世界一流大学还比较死脑筋,没几家会像我们般聪明地与朝市显学攀亲,譬如上北京大学完美女性高级研修班,最后还发给你钢印毕业证呢;譬如大学的招牌争着当驰名商标的,都较着劲儿比谁兑换货币的能力强呢。它们肯定也不在锻炼“哭穷”的本领。中国大学教育资源配置的天平是明晃晃倾斜的,这点本身也不算太奇怪,奇怪的是很多重点大学在招生谈硬件的时候似乎永远国际领先,但一到向财政伸手的时候又似乎比非洲水平还低,这个悖论已然被一个我们无法解释的历史事实归谬了:在中国引进西方现代大学制度的一百多年来,高等教育界人才辈出的时期有两个,一是五四前后,一是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偏偏那都是些国难当头、最为穷苦的时期。就在剑桥大学一个叫卡文迪什的大学实验室: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考克拉夫特和沃尔顿发明了静电加速器,布拉开特观测到核反应……是学术大师、而不是美圆,让它成了世界物理学的圣地。
二战期间,法西斯德国在对伦敦狂轰滥炸,惟独没有践踏牛津与剑桥,盟军在轰炸德国时,同样避开了德国的大学城海德堡。这就是大学的力量。它们从不急于物质化地言说,但它们借由世界的口碑把其强势影响力渗透到人类的进程里。有人戏噱地称北京飞离最近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日本东京大约4小时,所以我们离世界一流大学约4小时机程。看看世界一流大学都在干什么,再看看我们的一流大学都在忙什么——这中间才是我们真实的距离吧。(邓海建)
第五篇:哈佛和牛津校长眼中“一流学生”
作为哈佛、牛津这两所世界上最知名的大学,他们校长眼中的学生应该是什么样子?“创造性、广泛的兴趣、独立思考能力”,这三点必不可少。
哈佛大学荣誉校长陆登庭教授,在担任哈佛大学校长10年后去年刚刚退休。他认为,一流的学生不能仅凭数字来评估。对于学生来说,类似全国的考试是很重要的,但不能代表所有方面,还有很多内容需要考察。像哈佛,在一些特定领域对学生有自身的一套完整的评估体系。
陆登庭说:“哈佛大学招收的学生非常有限,每年只招1600多个本科生,但申请的有2万多人,另外还有2万多人我们还要劝阻他们进行这样的申请。”如何能成为一名哈佛的学生,陆登庭教授认为,不只是学习好,还要看他是否有创造性。如果仅有知识是不够的,有没有神秘的精神,探索未知的好奇心,是一流的学生所必备的素质。其次,除了关心自身专业的领域,还要看他关不关心其他领域的东西,有没有广泛的兴趣。
所以哈佛招收学生的时候要求有老师的推荐信,通过推荐信了解学生的情况。在招考时,学生要通过面试,让学校了解其更多的情况。此外还要让学生提交论文,以表明其在相关领域的兴趣。另外,如果这名学生不仅在学术上有造诣,同时如果在艺术方面有所特长,如会拉小提琴,招生将更愿意予以考虑。
陆登庭教授还介绍,哈佛在招生时注意学生来源的多元化,看他们是否来自不同的地区。正是这种地域的多元化,为哈佛的学生培养提供不同的经验。而且这些学生吃、住均在学校,相互间有一个较深的接触机会,实际上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正是这种措施,吸引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来到哈佛学习。
牛津大学校长科林·卢卡斯认为,大学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必须培养独立的思维能力。如果只是机械地将老师教授的内容记忆下来,不是真正的好学生,因为这只是机械地记忆。学生要通过学习,对某些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谈及在牛津的中国留学生的印象时,他说,中国留学生勤奋,聪明,有良好的组织能力,但希望他们能有独到的见解,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也是牛津大学的教学目的所在。
在谈到如何对大学老师进行评估时,陆登庭教授认为,哈佛挑选教师的标准,要看他有否创造精神,以推进本学科的建设。对老师的评估,主要看其在刊物上发表的文章,但看重的是文章的质量而不是数量。科林·卢卡斯说,对于牛津大学老师的评估分为科研评估和教学评估,其中科研评估主要靠同行,看他得到多少科研经费,发表多少文章,特别是在核心刊物上发表文章;教学评估主要看学生对老师课程的评价来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