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一些思考
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一些思考
学校正在开展新一轮教育思想大讨论,围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研讨“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华中科技大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等问题。教育部和财政部关于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继续实施“985工程”,要支持走“有特色、高水平”之路,办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学科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是知识创新的起始源头。建设世界一流的学科是创建一流大学的基础,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学科。如果我们学校每个学科达到高水平,我们有一批世界一流学科,学校自然就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是院系中心工作,每个院系都应该思索如何把自己的学科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学科。
一、认识与世界一流学科相比存在的差距,更为重要的是分析我们落后的原因
一流大学尽管不可能使其每个学科都成为世界一流的学科,但必须有一个或几个学科是世界顶尖的学科,一批学科是世界一流水平的学科。一所大学,如果有一个或几个一流的学科,或独具特色的学科,这所学校就会在国内乃至国际产生影响,就能在社会上立足,同时,也可能使其他学科的教师感受到什么是一流水平,什么是特色学科,从而带动整个学校学科的发展。806 208
第二篇: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军队
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治国理
政新思想新实践)
——关于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对话
《 人民日报 》(2016年11月08日
09 版)
主持人:
本报理论部高级编辑 叶 帆
嘉 宾:
国防大学副校长 毕京京
军事科学院军事战略研究部部长 苏 宏
西安政治学院院长 李昆明
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建设同我国国际地位相称、同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着眼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出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开辟了党的军事指导理论新境界,使中国特色强军之路越走越宽广。今天刊登的理论对话和“大家手笔”,围绕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这一主题进行阐释。
——编 者
牵住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这个“牛鼻子”
主持人:建设强大的人民军队是我们党的不懈追求,是维护国家安全的保底手段。当前,国防和军队建设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同志纵观全局、审时度势,提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一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我们应如何深刻认识这一强军目标?
毕京京:梦想铸就目标,目标凝聚力量。习近平同志以强烈的忧患意识、清醒的底线思维,运筹强国强军大业,提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一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这是中国梦强国梦在国防和军队建设领域的具体化,是我们党新形势下建军治军的总方略。提出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吹响了强军兴军的时代号角,得到了全军官兵的衷心拥护和全国人民的高度认同。其中,听党指挥是灵魂,能打胜仗是核心,作风优良是保证。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统一,是对强军要义的精确提炼,是对强军本质的深刻揭示,是对强军实践的科学引领。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牵住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这个“牛鼻子”。这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强军目标指明了当前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聚焦点和着力点,按照强军目标要求建军治军,就能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我们必须着眼建设世界一流军队,自觉用强军目标统领军队建设、改革和军事斗争准备,以大国军人的抱负奋力实现强军目标。二是要坚持用强军目标审视、引领、推进改革。当前,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千头万绪,必须把握关键,这个关键就是牢牢把握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抓住强军目标,就抓住了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要领、要义,就既能确保改革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又能把握衡量和检验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切实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改革强军之路。
苏宏:首先,强军目标是党对军队建设目标任务的新概括新定位。我军建设的一条宝贵经验,就是党根据不同时期形势任务的变化,明确提出人民军队建设的目标要求。习近平同志着眼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以及国家安全与发展的总体 要求,明确提出了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这一强军目标与我们党不同历史时期的建军目标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科学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什么建军、怎样建军治军的时代课题。其次,强军目标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战略支撑。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我们已经越来越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目标。但历史告诫我们,任何国家的崛起都会面临巨大的阻力和挑战。尤其是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越发展壮大,遇到的风险和挑战就越大,就越需要强大的人民军队作支撑。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顺应了我国由大向强迈进关键阶段对人民军队的时代要求。最后,强军目标是强军兴军的总布局和路线图。当前,我军现代化水平与打赢信息化战争、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还不相适应的矛盾仍比较突出。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形势,如何确保军队坚决听党指挥?面对新的战争形态,如何使军队做到能打胜仗?面对社会环境变化,如何永葆我军性质、宗旨和本色?这些都是当前我军建设必须回答的时代性课题。强军目标正是抓住了我军建设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重大问题,明确了军队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努力方向。
李昆明: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也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内在要求。强军目标是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着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立足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作出的战略筹划,是党的意志主张在军事领域的集中体现,深刻回答了建设一支什么样的人民军队、怎样建设人民军队这一根本问题,鲜明标定了军队建设的目标任务、发展道路,科学揭示了我军建设发展的客观规律。目标规划未来,目标引领发展。强军目标作为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建军治军的总方略,是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根本引领和行动指南。其中,听党指挥是我军的建军之魂、强军之魂和命脉所在,是党和人民对军队的最高政治要求,决定着军队建设的政治方向;能打胜仗是核 3 心,是军队履行职能的根本要求,体现了军队作为战斗队的本质属性,反映了军队的根本职能和军队建设的根本指向;作风优良是强军兴军的重要保证,是我军的鲜明特色和政治优势,关系军队的性质、宗旨和本色。三者是一个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统一于建设强大人民军队的伟大实践。
政治建军为强军兴军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主持人:政治建军是我军的立军之本。当前,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怎样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和本色,怎样确保全军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些都是军队政治工作亟须回答的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强调政治建军方略,具有什么重要现实意义?
毕京京:当前,军队思想政治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任务。习近平同志深刻阐明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政治建军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确立了政治建军的大方略,这对于实现强军目标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一是固本开新,确立起党从思想上政治上建设军队的新起点。长期以来,人民军队始终高擎“党指挥枪”的军魂,思想政治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但是,由于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军队思想政治建设方面也积累了诸多问题。习近平同志在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要把“四个带根本性的东西立起来”“五个着力抓好”,这就确立了政治建军的新起点。二是明确主题,开辟了政治工作服务保证强军兴军的新境界。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把“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提供坚强政治保证”,作为军队政治工作的时代主题。担负起服务保证强军兴军的重任,既给军队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为其创新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三是直面问题,揭开了我军以整风精神革弊鼎新的新篇章。一个时期以来,由于相对和平环境容易使官兵忘战懈怠,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军营容易受腐朽思想文化侵蚀,由于军队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容易使腐败在内部滋长,加 上过去一段时间军队政治工作不够有力有效,我军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强调政治建军,就是要抓根治本,向顽瘴痼疾开刀,为强军兴军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苏宏:政治工作在人民军队的建设发展中发挥着生命线的重要作用。政治建军的核心在于确保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政治工作的实质就是党领导和掌握军队的工作,就是要确保军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面对西方敌对势力鼓吹的“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错误观点,我军一定要在党对军队绝对领导这个根本政治原则问题上保持清醒头脑,决不能有任何动摇、含糊,确保党领导军队的一系列制度贯彻到部队建设各领域和完成任务全过程,确保党指挥枪的原则落地生根。政治建军的关键在于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政治工作是培养人和塑造人的工作。新形势下合格革命军人的标准就是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政治建军要使官兵铸牢军魂,打牢听党的话、跟党走的思想根基,牢固树立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政治自信和政治自觉;要培养官兵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解决好官兵当兵干什么、练兵为什么的根本性问题,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荣誉感激发官兵时刻准备为祖国和人民去战斗的意志和信心;要继承和发扬我军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教育引导官兵崇尚英雄、学习英雄,培养官兵爱军习武、忠贞报国的热情和激情。
李昆明:强调政治建军方略旨在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是我军的最大特色、最大优势。时移世易,曾经的优势不代表永远的优势。同时必须看到,我军的优势正是敌人进攻的焦点。面对境内外各种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军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实施网上“文化冷战”和“政治转基因”工程,企图对我军官兵拔根去魂、把我军从党的旗帜下拉出去的险恶用心;面对长期和平环境下部队中 特别是领导干部中存在的理想信念淡化、党性原则弱化、革命精神退化、组织纪律软化、思想作风虚化等突出问题;面对近些年一些国家和地区在“颜色革命”中败下阵来的深刻教训,我们绝不能高枕无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强调政治建军方略,不仅具有极端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而且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这既是对我党建军治军经验的深刻总结和时代传承,也是对历史和现实重大政治变局中所蕴含的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更是对我军面临的严峻挑战的清醒认识,体现了我们党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建军治军的政治智慧、政治自觉和政治定力。
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一场整体性、革命性变革
主持人:人民军队发展史,就是一部改革创新史。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要求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智慧和勇气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习近平同志对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作出许多重要论述,强调“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一场整体性、革命性变革”。我们应如何深刻理解、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
毕京京:我军能够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与不断推进自身改革密不可分。我军创建89年来,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止过。但是,无论是百万大裁军,还是后来的历次编制体制调整改革,总体上都是在机械化战争理念、传统大陆军体制、国土防御这个大框架下进行的局部改革。面对信息化战争新形态、世界新军事革命大潮、国家安全与发展需求新拓展,我军只有进行整体性、革命性变革,才能解决长期制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真正成为能打胜仗的强国军队。除此之外,别无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围绕实现强军目标、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战略部署。这次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强调要牵住强军目标这个“牛鼻子”,做到“六个着眼于”,从领导管理体制和联合作战指挥体制等各个战略层面进行全面改革。这标志着当代中国的军事 改革已经迈出了关键性一步。随着改革设计的全面落实,我军履行使命的能力一定会发生实质性跃升。广大官兵要从旧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中跳出来,从单位利益、部门利益的小格局中跳出来,从个人进退得失的“自我设计”中跳出来,以强烈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积极作为,为打赢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这场攻坚战贡献力量。
苏宏: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对人民军队未来的主动设计和塑造。当前,我军正在推进的国防和军队改革,是着眼实现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而提出的,谋的是民族复兴伟业,布的是富国强军大局,立的是安全与发展之基。它所要解决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是我军建设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的、从根本上制约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新一轮国防和军队改革聚焦于领导管理体制、联合作战指挥体制、力量结构、政策制度等事关军队未来的重大方面,将极大地改变我军“两个能力不够”“两个差距还很大”的现状,全面提高我军打赢信息化局部战争的能力。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贵在转变思想、把握原则。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改革对于全军官兵来说,也是一次思想上的革命。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切实从一切不合时宜的思维定势、固有模式、路径依赖中解放出来,防止穿新鞋走老路。思想要解放,行动也要讲原则,必须坚持用强军目标来审视、引领、推进改革。
李昆明:格局决定高度,站位决定眼界。读懂吃透改革精神,关键在于端正观察问题的立场、调整思考问题的视角,不断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用党中央、中央军委决策部署和习主席重要指示精神统一思想、凝聚意志、引领行动。思想的变革是最根本的变革。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全军上下都要主动来一场思想上的革命,自觉从过去的思维定势、固有模式、路径依赖中解放出来,破除守旧观念、守常思维、守成思想,适应新体制、履行新 职能、完成新使命。要转变“置身事外看改革”的观念,克服与己无关的思想;转变“以单位调整议改革”的观念,克服“本位主义”倾向和“小团体”情结;转变“用个人得失论改革”的观念,克服狭隘的个人主义倾向,真正把自己摆进去,积极投身改革、主动融入改革、大力支持改革。要恪守“三严三实”,改进工作作风,脚踏实地干好本职工作,聚精会神履职尽责,争做改革的促进派和实干家,为改革顺利推进作出我们这一代革命军人应有的历史贡献。
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
主持人:军无法不立,一支现代化军队必然是法治军队。国家要依法治国,军队要依法治军。只有依法治军,才能从严治军。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必须牢固树立法治思维,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法治化水平,为推进强军事业提供重要保障。
毕京京:法治是国家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化军队的鲜明特征。我军要适应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必然要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必须紧紧围绕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着眼加强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战斗力标准,坚持官兵主体地位,坚持依法和从严相统一,坚持法治建设和思想政治建设相结合,创新发展依法治军理论和实践,构建完善的中国特色军事法治体系,形成系统完备、严密高效的军事法规制度体系、军事法治实施体系、军事法治监督体系、军事法治保障体系,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法治化水平。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核心是要按照法治要求,推进治军方式深刻变革,努力实现“从单纯依靠行政命令的做法向依法行政的根本性转变,从单纯靠习惯和经验开展工作的方式向依靠法规和制度开展工作的根本性转变,从突击式、运动式抓工作的方式向按条令条例办事的根本性转变”。实现了这“三个根本性转变”,就能 在全军形成党委依法决策、机关依法指导、部队依法行动、官兵依法履职的良好局面。实现“三个根本性转变”,首先要强化全军官兵的法治信仰和法治思维,让法治精神、法治理念深入人心,使全军官兵信仰法治、坚守法治。
苏宏: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是建设强大人民军队的必然要求。我军是唱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走向胜利的,也是秉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的理念走向现代化的。在信息时代,军队建设分工日益精细化,军队管理日益标准化、规范化,作战组织实施更加强调科学化。这些都要求军队在由大向强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对各方面严格规范,用一整套符合现代军事发展规律、体现我国特色的组织模式、制度安排和运作方式来推动军队正规化建设迈上新台阶。依法治军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该作为全局性、基础性工作长抓不懈,尤其是要通过强化法治观念、转变治军方式,实现“三个根本性转变”。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必须切实巩固扩大国防和军队改革成效,增强军队履行使命任务的能力。说到底,就是要紧紧围绕“提高战斗力”这一根本标准,确保军队改革和军事斗争准备顺利推进。
李昆明:法治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是我们党建军治军的基本方略。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与法治国家相适应的法治军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显得如此重要而紧迫。这既是国防和军队建设适应国家步入法治新时代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强军实践、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必然要求。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最重要的是让法治的种子深植于官兵的内心,让尊崇法治、信仰法治、坚守法治内化为官兵的政治信念和基本素养,转化为基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要从兵之初、干之初抓起,把培育法治精神作为强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融入日常战备、训练、工作和生活,不断强化官兵的法治思维、法治素养;要从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严起,坚决纠正和克服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就是“领导治部属”“上级治下级”“官治兵”的错误观念,使领导干部带头敬畏法 治、厉行法治、捍卫法治,带头依法用权、谨慎用权、干净用权,带头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进一步营造法治军队、法治军营的浓厚氛围。
第三篇:建设世界一流创新型大学
建设世界一流创新型大学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禀赋之一。创新不断推动现代大学走向经济社会大舞台,在服务国家发展、引领先进文明、增进人类福祉等方面承担起重要使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理念和战略选择,也是我国高校提升国际竞争力、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作为贯通科技、产业、社会创新体系的枢纽,创新型大学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建设创新型大学,前提是准确把握时代赋予大学的新功能与新定位。
我国正处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进程中,需要一批高水平创新型大学作支撑。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我国高校应认真对接国家“双一流”建设方案和实施办法,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发动开放创新的强大引擎,主动担当起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使命责任,统筹谋划创新型大学建设。
一、培?B拔尖的创新创造型人才,引领高等教育改革创新
习近平同志指出:“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高水平的创新呼唤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应树立全人教育的培养目标,促进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人格塑造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具备宽厚基础、卓越能力、综合素质和健全人格的杰出人才。创新全方位育人的培养模式,推动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交叉培养、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完善交叉复合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优化整合人才培养政策环境。构建全过程的教育生态圈,推进“四个课堂”衔接融汇,即发挥好“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丰富“第二课堂”校内实践,拓展“第三课堂”境内社会实践,加强“第四课堂”海外交流研修。
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创造高水平科研成果
当前,我国正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校应依托自身科研优势,对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求。促进学科、人才、科研良性互动,以构建高峰学科为牵引构筑科研高地,以汇聚一流人才为抓手激发科研活力,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推动关键领域实现突破。构建完善的创新网络,推动校内创新网络与校友联系网络、社会服务网络、国际创新网络的连接互动,形成多网融合的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提升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对接服务国家重大科技发展战略,主动支撑区域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创造新的理论、思想和文化成果,建设高端智库,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贡献智慧和方案。
三、改革创新大学治理架构,营造包容共享的创新生态
治理能力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创新型大学,需要深化大学治理架构改革。改革创新大学治理架构,构建责权统一、各尽其职的大学治理体系,完善以“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为核心特征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营造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完善评价与激励机制,构建公平宽松、相互合作、和而不同的创新生态圈。打造接轨世界的国际合作模式,通过开放发展融入全球网络、汇聚国际资源,提升我国高校的国际影响力。
(作者系浙江大学校长)
第四篇:建设世界一流国际化催化剂公司
建设世界一流国际化催化剂公司
祁蕾
中国石化的综合竞争实力和国际影响力:2011年,中国石化在《财富》全球500强企业排名中跻身第五位,炼油能力位居世界第二,千万吨级炼油基地达13个,乙烯能力位居世界第四,百万吨级乙烯生产基地达8个……过去10年,伴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中国石化企业规模和盈利能力实现较大跨越。然而,中国石化并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2011年,中国石化提出建设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的核心目标。围绕这一目标,中国石化正用实际行动开启跨越式发展新征程。中国石化提出建设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核心目标之后,公司战略发生了细微变化,绿色低碳发展首次提升至公司战略层面。在中国石化看来,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国际公司竞争的新领域。在实施绿色低碳战略之前,中国石化已经开始做了一些尝试。
一、问题分析
催化剂分公司是国内最大的炼油化工催化剂生产商和供应商。催化在满足国内的市场需求的同时,产品还远销亚洲、欧洲、美洲、非洲等国际市场。随着市场的要求不断的提高我们要生产出更加绿色的环保型产品才能迎合世界的发展步伐。
1、我们生产出催化剂是为了炼油装置服务的,为了生产出符合国际标准的产品我们单位上了S-zorb装置,为炼油装置可以生产出好的油品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生产清洁的油品,而我们生产过程当中又带来了些什么我们生产过程中有大量粉尘的形成造成空气的污染。在生产当中尾气的处理若是不当还会造成NOX污染,会对呼吸
道造成伤害。为了生产出符合国际水平的催化剂产品而以破坏环境为代价那就太不值得了。
2、一个企业最为重要的就是人,一切的产品都是人类的结晶。人才是建设
一流催化剂所必须的,企业的竞争力要想提高就是要建设人才的队伍,虽然国内很多企业都认为事业的发展人才是关键,也是高度重视人才建设但是多数还是停留在口头上,实际工作还远远的不到位。人才的紧缺还是很关键的,现在的人多数都只是纸上谈兵而实际有用的人才是区区
可数的。
二、思考与对策
问题总结出来不是用来看的,关键点是有了问题我们应该怎样的去解决问题,我们生产出的产品越来越面向国际化,要求也是越来越高的,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严格要求自己达到标准。
1、我们单位的生产粉尘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的减少粉
尘的产生,针对粉尘的产生原因采取除尘的措施将粉尘截取下来,避免扩散至空气中造成呼吸道的污染。只对我们员工自我防护也是很重要的要带好防护的口罩尽可能的隔绝粉尘进入呼吸道。至于NOX要加强尾气
处理的进度,将NOX气体充分吸收,避免空气中的污染。
2、在选拔人才的工作上,必须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坚持从政治
上、知识上、能力上、业绩上进行科学合理的考核及评价,同时结合岗位的政治素质要求、知识要求、能力要求、业绩要求以及个人的感知、思维、想象、观念、情感、意识和兴趣等多种心理素质、思维类型和个性特征,择优选拔、聘用上岗。合试的人要放在合适的位置,针对不同的人安排不同的工作。人才的合理利用是企业必胜的基础。
三、结论部分
环境问题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人类日益对环境的破坏让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不堪重负,我们在破坏过后想到去弥补改善我们的环境。我们生产的产品是为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程度,那就让我们在生产过程中做到清洁生产,这样才能保护环境,而不是一边破坏一边说着保护环境。建设一流国际催化剂公司就是要做到绿色生产这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如果可以做到我想我们离世界会更近一步。
第五篇:中央企业如何创建世界一流企业的若干思考
中央企业如何创建世界一流企业的若干思考
2012年11月20日 11:00 来源:《中外企业家》2012年第7期 作者:赵斌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09 摘要:“十一五”期间,央企的综合实力和国内外竞争能力显著增强。但是在科技创新、国际化经营、风险管控、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与世界顶尖企业仍存在差距。结合国务院国资委及其试点单位的前期研究成果,提出关于央企创建世界一流企业的几点思考,以期为央企更好地明确工作目标、细化工作措施提供参考。
“十一五”期间,中央企业(以下简称央企)的综合实力和国内外竞争能力显著增强,逐步成长为国内同行业排头兵,在某些领域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是,在科技创新、国际化经营、风险管控、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与世界顶尖企业仍存在差距。国务院国资委针对央企的共性问题和不足,把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作为“十二五”央企改革发展的核心目标,进而提出了“四强四优”、“五大战略”、“十三大特征”等基本要求和落实途径。这就需要每一家央企在科学分析、准确定位的基础上,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及时把握机遇,查漏补缺,进行本地化的分解和贯彻。本文结合国务院国资委及其试点单位的前期研究成果,提出关于央企创建世界一流企业的几点思考,力求为央企更好地落实国务院国资委的新要求、新部署,明确工作目标,细化工作措施提供参考。
一、创建世界一流企业的意义
(一)创建世界一流企业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求。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于经济上的竞争,而经济上的竞争主要表现在大企业之间的竞争。央企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承担着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历史使命。
(二)创建世界一流企业是进一步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巩固基本经济制度的根本要求。央企作为国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无论其所占比重,还是涉及的行业与领域,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010年,央企实现营业收入、利润、所交税费分别占全部国有企业的63.3%、67.5%和75.35%.因此,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必须创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三)创建世界一流企业是跻身国际先进水平的现实需要。央企经过多年改革发展,国有资本布局结构调整取得了重要进展,企业活力、综合实力和国内外竞争力显著增强,许多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提出打造世界一流企业的愿景目标,这些为创建世界一流企业奠定了重要基础和有利条件。但从整体上看,央企与世界一流企业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企业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全球知名品牌亟须建立等,因此,需要央企通过创建世界一流提升国际竞争力[1]。
二、创建世界一流企业的原则和方法
(一)创建世界一流企业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央企改革,世界一流,对标
创建世界一流企业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求真务实。创建世界一流企业要以实际效果为基础,重在工作质量,关键在于能力的提升。二是坚持开放透明。创建世界一流企业要勇于暴露矛盾,敢于面对问题;培育分享经验,共享成果的氛围。三是坚持传承创新。创建世界一流企业要注重继承企业优秀经验和管理成果;同时,发扬创新精神,通过内生和外延两种途径寻求企业提升路径。四是坚持循序渐进。创建世界一流企业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分阶段选择适当目标,遵循从企业一流到国内一流,进而实现世界一流的上升路径,循序渐进。同时注意巩固工作成果,防止出现较大的波动和反复。
(二)创建世界一流企业的工作方法
创建世界一流企业首先要明确工作方法,寻找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突破口。一是以对标管理为创建世界一流企业的实施手段。央企从自身实际出发,按照内部一流、国内一流、世界一流的工作顺序,分别以标杆企业为标准开展对标,找差距、定措施、补短板,赶超标杆企业,加快促进央企跻身世界一流企业。二是以能力建设作为创建世界一流企业的落地载体。通过对标改进,提高央企协同运营能力、资源配置能力、自主创新能力、风险管控能力、国际化经营能力等,提升央企国际竞争实力,确保在国际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三是以全员参与作为创建世界一流企业的实现路径。树立“争创世界一流”的理念,动员系统内各级干部员工积极参与,培养主人翁意识,注重激发自下而上、自动自发的工作活力。
三、创建世界一流企业的指标体系
创建世界一流企业最重要的环节是建立一套指标体系,通过与同行业中世界优秀企业的指标进行对比,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经过深入研究,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逐步改进,进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一般而言,指标体系要体现可比性、独立性、通用性、代表性,力争较为全面地反映企业总体情况。
1.可比性原则。选择目标企业和指标时,应与本企业具有可比性,或经过技术处理后大致在相似的环境下。
2.独立性原则。各指标应相对独立,减少指标间的耦合现象和重复现象。选择指标时应尽量避免各指标间互相影响,降低指标间的相关性。描述一项特定的内容和对象,应尽量选择最能反映该项内容或对象特点,又不受其他指标影响的单一指标。
3.通用性原则。选择的指标应为业界所熟悉,是行业内通用的、常用的、易于获取数据的指标,指标值的计算应遵循行业统一和通用的标准、方法和口径,便于行业内各企业间的比对分析。
4.代表性原则。开展创建世界一流工作不宜设定过多的指标,应选择最有代表性的指标[2]。
(二)指标体系的设计
通过对高绩效企业领先实践的研究,分析其取得成功的关键驱动因素和主要特征,发现世界一流企业不仅要实现优秀的经营效益,而且要积极打造和发挥卓越的核心能力并切实践行社会责任。综合起来,经营效益、核心能力、社会责任是创建世界一流企业的核心指标,具体见下表。
四、创建世界一流企业的实施路径
(一)统一思想,营造创一流氛围
1.加强领导。成立组织,明确职责,落实责任。按照“统一部署、总体规划、分层管理、逐步实施”的思路,充分调动各层级、各业务条线的积极性。
2.动员发动。一是发出号召,提出倡议,明确重点工作任务。组织召开“创建世界一流企业”动员大会,统一思想,全面启动创建世界一流企业活动;制定各单位创建世界一流企业实施方案,定目标、定任务、定方法、定责任人、定时间,确保工作落到实处。二是建立宣传报道平台。通过网站、报纸、电视、杂志、简报等途径,对创建世界一流企业工作进行广泛宣传,营造“全员参与,争创一流”的文化氛围。
3.开展专项活动。与成本控制、“创先争优”等专项活动紧密结合,全面支撑创建世界一流企业工作。长期的垄断经营使部分中央企业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缺乏竞争活力和技术创新,缺乏追求成本最小化的外部压力,使成本控制始终处于被动,以致现实的生产效率低于在现代科技水平下可能达到的生产效率。中央企业应从整个企业成本控制的高度出发,建立和完善机构设置和制度配套,确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模拟市场独立成本核算系统,实现生产领域和非生产领域的成本数据连接,制定整个企业管理流程各环节的成本控制指标。由此在成本控制管理中贯彻统一监控,分级实施,抓住重点,兼顾全局的方针,从而实现企业总体成本的有效控制。“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央企要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为契机,努力用创新的理念谋划发展。围绕坚持科学跨越发展、优化结构质量效益的主题主线,央企党组织既要引领企业立足当前,抓好生产经营目标任务,又要着眼长远,注重培育核心竞争能力,努力为企业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奠定基础。
(二)开展对标找出差距
1.搭建数据的收集与发布平台。统一考虑对标数据获取渠道建立工作,建立数据定期收集与发布机制,确保收集与发布的数据及时、准确。一是打通内部数据获取渠道,建立定期数据上报、汇总、查询机制,设计对标模板,逐步实现对标工作信息化。二是建立外部数据获取渠道,积极与外部单位建立合作,结成对子;依托行业协会,发挥中介机构优势,获取行业相关数据。
2.开展对标工作。明确具体对标方法、甄选标杆企业,制定详细的对标方案。按照“先内部,后外部”的对标思路,全面开展对标工作。一是内部对标。收集最近三年指标数据,进行数据分析,查找差距,形成各单位内部对标报告,评选出内部一流的车间(矿、厂),营造“内学先进”的氛围。二是外部对标。外部对标分为争创国内一流和争创世界一流两个层次进行。首先将评选出的内部一流的车间(矿、厂)同国内一流车间(矿、厂)进行对标,找出与国内一流企业的关键差距,评选出国内一流单位。再将企业整体及评选出来的一流车间(矿、厂)同世界一流企业进行对标,找出与世界一流企业的核心差距,形成“外创一流”的工作机制。
(三)发现“主要短板”,明确“关键任务”
1.提升能力。各单位分别总结出最核心的能力差距,以能力建设为落地载体,发现各型存在的差距和问题,抓住主要矛盾,提出“主要短板”与“关键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提升方案及下一工作计划,并逐步消除与世界一流企业的差距,渐进式地提升竞争能力。
2.总结经验。明确典型案例的申报、评选、奖励机制,鼓励各单位,积极总结先进经验,逐步建立典型经验库,并通过经验的推广,形成合力,达到共同提升的目的。
3.跟踪改进。不定期进行跟踪改进,督促改进措施切实落地,防止反复,巩固效果。
(四)健全机制,抓好考评引导
1.建立长效机制。健全对标一流、改进实施、过程监控、综合考评的闭环提升机制,发挥监督激励的引导作用。增设有关处室配备专职人员,分层级制定对标管理办法,推动创建世界一流企业工作深入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实现创建世界一流企业工作的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定期进行对标管理总结考核,力求工作实效。建立对标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针对每一项对标指标科学合理地制定改进措施,对照对标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一月一分析,一月一对比,及时查找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找出产生差距的根本原因,限期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实现对标管理的动态实时控制,使对标管理工作稳步走上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在企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成为促进企业发展的工作主线。在具体措施上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利用多种载体广泛深入发动全员,深入树立全员参与对标管理的意识,逐步形成创建世界一流企业文化。
2.突出过程监控。定期对对标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对对标过程中发现的重大问题不定期进行抽查,保证改进措施切实落地。找准要因,细化分工,严格责任落实。对标管理的关键在于找到落后的主要原因。在找到要因的基础上,要研究分析应对的办法和策略,将要研究的复杂问题,尽量分解为多个较为简单的问题,逐一地分开解决。在查找差距和问题背后的原因时,不能仅仅从事物外部还要从内部出发去查找。企业要从经济指标的变化追溯到生产经营指标的变化,围绕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用数字说话,用事实证明。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明确部门分工,落实职责,做到职责分工明确,工作目标具体量化。将对标管理全面渗透到各项工作和任务之中,形成长效的管理机制和模式。要明确责任主体,将指标尽可能分解细化。要严格绩效考核,让员工明确如何开展对标工作,怎样提升个人能力。同时,要坚持全面对标、全员对标、全程对标的理念,将持续改进、不断超越的要求融入各项常规管理工作中。
3.树立正向激励的考评导向。积极鼓励组织开展创建世界一流企业活动,引导各级干部员工勇于暴露问题,营造共享经验成果的氛围,激励基层单位积极总结典型经验,逐步将追求一流的理念深入到每一个管理环节和企业文化中。坚持对标措施不细致不放过、对标措施实施不到位不放过、对标指标完不成不放过、原因分析不透彻不放过,真正实现“对标—分析—改进—提升”的良性循环,确保工作取得实效。突出抓好实施阶段的各项工作,统筹兼顾,相互促进,实现各相关管理工作的有效结合。一是与班组建设相结合。切实把各项生产、安全等指标分解落到班组、个人,将班组对标管理开展情况、指标完成情况纳入优秀班组考核,以班组对标工作的开展进而促进企业大指标的实现。二是与全面预算管理相结合。要以全面预算管理为基础,细分各项对标指标,逐项分解落实到各责任主体,使对标管理工作结果显性量化。三是加强与整体经营指标控制的结合。要加快对成本费用对标管理中暴露问题的整改,进一步完善成本费用对标考核体系,同时,加大成本费用对标指标完成情况与工资挂钩比例,将成本费用对标完成情况与工作业绩考核联挂,确保效益目标的实现。
4.依托绩效考评体系,发挥激励作用。针对创建世界一流企业过程中发现的主要短板,设置考核指标,探索对标业绩考评体系;针对组织领导、规划计划、实施效果、分析改进、总结交流等工作进行评价,结果纳入绩效考评体系。
总之,央企应以对标一流为实施手段,通过“内学先进,外创一流”的思路,逐步提升国际竞争能力,弥补管理短板,缩小硬件差距,借助国务院国资委大力培育世界一流企业的有利时机,赶超国外顶级企业,增强中国企业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国资委。推进央企做强做优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总体工作思路的意见(征求意见稿)[Z].2011-09-30.[2] 熊华文,周伏秋,刘静茹。浅议能效对标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中华能源,2008,(11):27-31.[3] 藤本隆宏。能力构筑竞争[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