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世界一流的大学都在做什么
世界一流的大学都在做什么
我国没有一所大学排名进入世界前100。上周,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发布了世界一流大学竞争力排行榜,北京大学排在第192位,清华大学排在196位。排名前10位的除了日本的东京大学之外,其余9所全部来自美国。(4月9日《中国青年报》)
如果提拍奥斯卡级影片的口号,肯定会有很多电影人不屑一顾;但提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怕是没有几个大学不趋之若骛的——我们和世界一流大学的爱情高调地谈了很久,弄得国人都误以为快和世界一流领“结婚证”了。国内大大小小的大学排行榜几乎成了口水榜,往往是为了争个国内一流而喋喋不休,奇怪的是,当各种国际大学排名把我们挤在一流的身后(甚至连港台大学都骄傲地自称跻身前列)的时候,我们那些众声喧哗的一流大学不约而同地集体沉默了。那么,世界一流大学的绣球为什么不抛给我们?它们究竟都在做些什么呢?
它们肯定不在忙着盖大楼。哈佛、或者麻省理工等等,我们还真说不上这些世界一流的大学究竟在干什么,但有一点,他们的校舍校门看起来一应地似乎年久失修,比不上我们的气派豪华、动辄百万的出手阔绰,香港科技大学丁学良博士有一段十分尖刻但并非离谱的说话:“中国大学是食堂比图书馆和实验室好——中国大学里的那些好食堂跟国外大学的食堂相比,办的还是挺不错的。”关于大学和牌坊的关系,清华老校长梅贻琦早就说过:“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乃大师之谓也。”而我们的大学,既然出不了大师,似乎也只能转而求其次,寻求大楼之大、电梯之大、面积之大了。
它们肯定也不在抄袭论文或者创收。当年王铭铭剽窃事件震惊全国,后来又有法学院长朱苏力招生舞弊事件、美联储首席经济学家周春生事件等等。世界上怕是没有哪一所一流大学会有如此之多的剽窃舞弊,世界上更是没有哪一所一流大学在被揭出了这么多的学术失范后依然话语暧昧。至于人家麻省理工学院因为发现有一个副教授伪造实验数据,就把他给开除了,在我们的学界怕是可以算正常误差了。世界一流大学还比较死脑筋,没几家会像我们般聪明地与朝市显学攀亲,譬如上北京大学完美女性高级研修班,最后还发给你钢印毕业证呢;譬如大学的招牌争着当驰名商标的,都较着劲儿比谁兑换货币的能力强呢。它们肯定也不在锻炼“哭穷”的本领。中国大学教育资源配置的天平是明晃晃倾斜的,这点本身也不算太奇怪,奇怪的是很多重点大学在招生谈硬件的时候似乎永远国际领先,但一到向财政伸手的时候又似乎比非洲水平还低,这个悖论已然被一个我们无法解释的历史事实归谬了:在中国引进西方现代大学制度的一百多年来,高等教育界人才辈出的时期有两个,一是五四前后,一是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偏偏那都是些国难当头、最为穷苦的时期。就在剑桥大学一个叫卡文迪什的大学实验室: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考克拉夫特和沃尔顿发明了静电加速器,布拉开特观测到核反应……是学术大师、而不是美圆,让它成了世界物理学的圣地。
二战期间,法西斯德国在对伦敦狂轰滥炸,惟独没有践踏牛津与剑桥,盟军在轰炸德国时,同样避开了德国的大学城海德堡。这就是大学的力量。它们从不急于物质化地言说,但它们借由世界的口碑把其强势影响力渗透到人类的进程里。有人戏噱地称北京飞离最近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日本东京大约4小时,所以我们离世界一流大学约4小时机程。看看世界一流大学都在干什么,再看看我们的一流大学都在忙什么——这中间才是我们真实的距离吧。(邓海建)
第二篇:世界一流大学
世界一流大学
著作孙威《世界一流大学挑战与途径》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9年王琪 程莹 刘念才《世界一流大学国家战略与大学实践》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钱理群 高远东 《中国大学的问题与改革》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论文冯倬琳,刘念才.世界一流大学国际化战略的特征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3,(第6期).2朱善璐.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步伐[J].中国高等教育,2013,(第6期).3张新培,赵文华.世界一流大学战略联盟的组织管理特征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3,(第4期).周凌.如何打造世界一流大学[J].看世界,2013,(第15期).陈吉宁.全面提高质量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J].中国高等教育,2012,(第22期).6希拉姆·拉马克里斯南.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加坡的经验[J].世界教育信息,2013,(第5期).7郭婧.国际教育规划研究所会议聚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J].世界教育信息,2013,(第4期).8刘育光.中国台湾地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之政策分析[J].世界职业技术教育,2013,(第2期).9刘春荣,李红宇.“质量”抑或“一流”:从“985工程”透视中国式“世界一流大学”的功能性与竞争性[J].中国高教研究,2012,(第1期).10刘慧梅.休闲价值观与世界一流大学[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1,(第y5期).
第三篇: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
作者:刘 鹏
来源:《教育与职业·综合版》2010年第07期
近几年,国内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呼声甚高,教育界的众多有识之士都在探索建设一流大学的途径与道路,丁学良先生就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代表。丁先生是香港科技大学教授,研究领域涉及转型社会、比较发展、全球化以及大学制度等,但在公众层面上,近年大家对他认识更多的,也许还是他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论断,其演讲曾被400多家报刊媒体转载。
第四篇:论世界一流大学
论世界一流大学
摘要:尽管学界对一流大学的本质内涵、共性标准等问题做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但对一流大学本质内涵的认识还不够准确和深入。我从逆向思维的路径对一流大学的概念进行了阐释,提出一流大学不等于学科齐全的综合大学,不等于英美模式的一流大学,不等于学术性研究型的大学,不等于多元巨型大学。
关键词:一流大学;综合大学;多元巨型大学
众所周知,创建高水平的一流大学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选择。
一、世界一流大学≠学科齐全的综合大学
世界一流大学不仅具有举世公认的精神气质和独特的办学理念,从学科建设来看也呈现出文、理、工等学科交互融合、协调发展的特点。从牛津到剑桥,从哈佛到耶鲁,莫不如此。历史地看,大学作为知识的场所,经历了从对自身社会的知识体系进行整理、传递与丰富,到不断融入整个人类知识系统并进行传播和创新的发展过程。而一流大学的产生就是这一过程的结果。人类知识进步的内在力量也推动着社会的大学走向同质化。因此一流大学综合化的学科设置布局正是适应知识和科技发展的趋势所做出的必然反应。但是,并非所有的一流大学都是学科门类非常齐全的综合大学。比如哈佛大学就没有工学院,而麻省理工则没有医学院,这是因为两所大学近在咫尺,短期之内新建学科很难超越对方,因此他们各自都放弃了对新学科的建设,而且后来的发展实践也证明这一举动是他们做出的最为明智的战略选择。大学的学科建设要遵从学术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任何学科的生长、发展乃至卓然超群都要遵照其内在理路。大学固有的保守文化使大学必须按照学术的规律来适应其外部激烈变革的环境,借助大学之外的力量或是人为的移植和干预学科的发展都很难取得成功。
二、世界一流大学≠英美模式的一流大学
众所周知,当今世界的一流大学大多在欧美国家,它们在学术水平、培养方式、经费筹措和管理模式等方面都对我国大学具有启示和借鉴的作用。因此,有人认为,我国建设一流大学,就要以西方一流大学为模本和蓝图,研究它们的学术成果、师资队伍、研究经费、师生比、学生规模等指标体系,以此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就可以建成我国的一流大学。毫无疑问,这种思想和行为的西方中心主义立场非常明显,对民族文化也持虚无主义的态度。在经济制度、文化背景、价值取向等各方面都与西方有较大差异的中国,要照办西方一流大学的指标体系是不现实的。因为指标体系只是大学外在的表征性的东西,而一流大学真正内在的本质特征如办学理念等是无法量化的。所以这一做法无异于舍本逐末、缘木求鱼。
三、世界一流大学≠学术性研究型大学
从目前情况来看,世界一流大学的类型大都是功能卓著的研究型大学。因为研究型大学凭借强大的科研实力在经济、社会中发挥了巨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功能,正因为它在国家和社会事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才成为一流大学。但笔者在这里提一流大学不等于学术型大学并不是要否认现有一流大学的学术性,也不是要质疑或否定我国选取学术性或研究型大学作为创办一流大学的努力方向。从现实情况来看,我们鼓励和资助研究型大学争创世界一流大学是明智的选择,因为其它教学型和职业型的高校更不具备走向世界的实力。提出这一命题对于建立功能完善的高等教育系统具有现实意义。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面对多样化的社会需求,高等教育系统也开始呈现出多元和多样的特征。但高等学校并未出现功能渐趋分化的情况,反而出现了“同质化”的趋势。高等学校在定位不清,分类不明的情况下,出现了严重的办学趋同现象,导致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实际上,一流大学的概念并不是僵化不变的,“一流大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可比性概念,它可以是高等教育
机构各类型的比较,也可以是地理范围之内大学间的比较,也可能是学科等层面上的比较。”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同类型的院校都有可能成为一流大学。各类高职院校和教学型等中间层次的高校“与其奔学术性研究型大学的独木桥,不如根据社会需要,自身优势,办出特色,在同类型中争创一流。”所以,在学术性研究型大学之外,其他类型的高校完全有可能成为一流大学。
四、世界一流大学≠多元巨型大学
虽然现在大多数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多元巨型大学,但这并不意味着两个概念有相同的内涵。其实,一流大学和多元巨型大学都没有非常精确的定义,人们对这两个概念本质内涵的认识也还处于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从概念提出的范畴、概念的所指还是两者的目标都有较大的差异。
以上是从反面来阐释一流大学的本质内涵和特征的,这一方法对认识事物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它启示了事物的性质和某些方面,而这些方面也正是正的描写和分析所无法说出的,但仅仅停留在负的方法上还是不够的。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是学术自治、大学自由等经典的大学理念,这是一所大学基本的价值目标和追求,也是保障大学在政府、市场和社会中相对独立的合法前提。第二层涵义是对学校办学特色的认同和对办学目标的定位,这是走特色办学之路所必需的理念;第二,一流大学要有社会公认的大师。这些大师不仅在学术上有重要的成果,而且也能为社会做出突出的贡献;第三是培养出了高素质的学生,毕业生不仅受到社会的承认,而且能够在本领域有出色表现;第四是有科学的内外部管理模式,等等。总之,一流大学的概念不是僵化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的,这需要我们在改革实践中不断发掘、不断超越,从更为宏观和理性的层面来把握一流大学的本质内涵,从而推动建设一流大学的实践。
参考文献:
[1]克拉克·科尔。大学的功用[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10,43.[2]张汝伦。经济全球化和文化认同[J].哲学研究,2001,(2).[3]李猛。如何改革大学:对北京大学人事改革草案逻辑的几点研究[J].世纪中国,2003:8.18.[4]甘阳。华人大学理念九十年[J].读书,2003,(9).[5]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三联书店,2001:12, 171.[6]转引自许纪霖。上半个世纪的自由主义[J].读书,2000,(1).[7]谢作栩。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道路的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178.[8]王站军。目标与途径:世界一流大学与研究型大学建设 [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3).[9]潘懋元,吴玫。高等教育分类与定位问题[J].复旦教育论坛,2003,(3).
第五篇: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最缺的是什么?这是媒体和社会对大学校长们经常性的拷问。我认为,关键还是缺“三大”——大师、大策和大件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最缺的是什么?这是媒体和社会对大学校长们经常性的拷问。我认为,关键还是缺“三大”——大师、大策和大件。
大师是根本。这里说的大师,不仅包括屈指可数的学界泰斗,还要有一批世界一流的教授。世界一流教授,就是受到国际同行认可和尊敬的教授。具体一点说,就是人家对你做的工作是否感兴趣,是否愿意掏腰包大老远地坐飞机,来参加你办的学术会议;或者愿意买好飞机票请你过去做讲演。如果一个大学里相当部分老师,享有这样的待遇,那么这个大学即便不是世界一流,也离世界一流不远了。如果限于各种条件,无法做到这一点,那么至少也得知道世界一流大学的同行们已经做过了什么,正在做些什么。哪个学校能够把这个大“缺”补得差不多了,不用声明也就是世界一流了。
大策要搞好。大策就是学校的政策,实际上也就是学校的管理和服务。学校的管理工作有许许多多方面,但是,最关键、最核心的就是两件事:一是招到好老师,二是把好老师用好。我国的招聘入门关并不严,进来之后也没有办法退出,结果就是参差不齐。所以,当务之急是严把入门关;把好老师用好,就是让老师们心情愉快地、富有成效地工作。这需要充分尊重他们,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工作氛围,提供一个与其贡献相称的比较合理的收入水平,等等。没有哪个大师的重大成果,是靠严酷死板量化的考核制度压出来的。
大件很重要。大件是个统称,包括所有教学研究工作的物质条件。有大件,没大师,大件就是个摆设;有大师,没大件,大师也会成摆设。大师和大件的关系,不是对立的,也不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尤其是对自然技术类学科来说,没有适当的仪器设备,没有一定的实验场所,即便招来了大师,那也是对人才的浪费。即便是社会人文学科,也是需要一些条件的,包括良好的办公条件,畅通的网络服务,完备的图书文献和数据资料等。近些年来,不少大学硬件条件大大改善。但也有不少学校,包括中国农业大学,尽管条件也有很大改善,但仍然面临教学科研设施条件的严重短缺。
平心而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已经相当快了。近年来不绝于耳的批评之声,实际上代表着的是一种社会期盼。那些在建设世界一流之路上孜孜以求的大学,不要因外部的急躁批评声或浮夸欢呼声而丢失了理性。世界一流的路仍远,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