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掐尖”掐不成世界一流大学
掐尖‛掐不成世界一流大学
2009年12月04日 11:00中国青年报
近来出尽风头的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终于有了结果,39所中学推荐的90名学生的名单开始公示。按照北大官方的说法,被推荐的这90名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学科特长突出,是普遍公认的优秀学生‛。再细看每个学生的推荐理由,都足以让天下父母捶胸顿足,怎么才能生养出这么出类拔萃的孩子啊?人家不光学习成绩好,还都有特长,而且性格阳光,热心公益。
鉴于此,我们首先要祝贺北大此次提前‚掐尖‛活动圆满成功。虽然北大招办为‚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打出了‚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新模式,逐步影响乃至改变高考‘一考定终身’的现状‛的旗号,但其根本目的还是抢生源,《瞭望东方周刊》的报道说,这‚是应对清华‘五校联考’的‘制胜奇招’‛。北大招办自己也表示,此举就是要让‚那些综合素质更加全面、学科特长更加突出的优秀学生有更多机会进入北大接受教育‛。招揽偏才、怪才不过是公众的一厢情愿。
其实,北大‚掐尖‛本也无可厚非,哪所大学不想‚揽尽天下英才‛?只不过,北大在绞尽脑汁‚掐尖‛的同时,是不是也该好好想想,把这些全中国最聪明最优秀的孩子招入门下之后该如何培养,才能打造出温家宝总理和钱学森先生所说的‚杰出人才‛。
要知道,自从提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后,得到了国家资金和政策倾斜的北大、清华,在‚掐尖‛的战场上早就铸就了‚霸主‛地位,不光学校、尖子生和家长一心痴恋北大、清华,很多省份还为这两所超级名校‚掐尖‛提供方便,让两校‚零批次‛录取,在其他高校录取之前,先来挑选一番。其他高校只能望其项背,以至于中国科技大学前校长朱清时院士都忍不住抱怨:‚清华、北大把尖子选完,剩下才轮到国内其他一流大学选择。‛
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是大学的3个基本任务,那么,‚掐尖‛掐了十多年,招揽了全中国最优秀的学子,并得到了国家重金投入的北大、清华,又为社会培养了多少‚杰出人才‛呢?在科研上又取得了多少成就,为国家做了多少贡献?朝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又迈进了多少?
可能是我孤陋寡闻。这10年来,我还没听说过这两大名校有哪些闻名于世、响当当的科研成果。在人才培养上,虽然北大、清华的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一直高奏凯歌,可这是得益于名校的光环还是自身的能力使然?如果说人才培养是成功的话,那为何钱学森先生临终前还念念不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对于北大的教育教学,北大的学生最有发言权。笔者常常听到北大的学生抱怨学校是‚一流的学生、二流的老师,三流的管理‛,并且自嘲是‚自学成才‛,是一帮优秀聪明的同龄人在碰撞交流中相互学习。学生的说法或许有片面之处,但至少反映出,这些被北大掐来的‚尖子‛对于学校给他们提供的教育是不满的。
看来,把‚尖子‛掐来之后,该如何浇水施肥,倒是值得北大认真思考的问题。这十多年来的事实证明,单靠‚掐尖‛,建不成世界一流大学。
如今北大能拥有‚武林霸主‛的地位,一是靠国家的大力扶持,二是靠门下一群有过人天赋的弟子,自身倒不见得有多么高深的武功。但因为自身能力有限,让众弟子也难成大器。北大如果不认同这种说法,不妨招一批成绩中等的学生,把他们培养出来,把自己的能力证明给纳税人看。
当然,能想出‚中学校长实名推荐‛这一奇招来‚掐尖‛,说明北大还是有能力的,只不过,北大人把劲儿都用在了‚掐尖‛上。北大是时候该练练内功了,近两年,国外名校纷纷来中国‚掐尖‛,一些优秀的高中生早就放眼世界了。如果招不来‚尖子生‛,北大离世界一流大学的距离只能越来越远。
第二篇:兰州市中考满分作文-高校掐尖
而近年来,“高校掐尖”愈演愈烈,手段更是层出不穷,除了各高校普遍的降分录取和高额奖学金鼓励措施,又出现了“签订预录取协议”政策,学校在高考后提前与高分考生接触承诺,签约考生在填报志愿后100%被录取,甚至有些高校与政府联合,以游说、威胁等手段迫使考生填报该校打成自己的目的考试对于人才培养和选拔的作用是有限的,如果无限的夸大考试的作用,不仅无助于“尖儿”的正常培养,反而会真正把“尖儿”给掐了。“高校掐尖”的现象无限放大考试与分数的决定性作用,折射出的是教育的急功近利。大学将招生指标放在首位,陷入比拼录取状元多少、录取分数线高低、招录优质生源数多寡等指标化陷阱,以此当成学校炫耀的教育资本,建设“面子工程”,提升“分数化政绩”,而忽视了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
“高校掐尖”现象的造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存在有其必要的发生条件。自高考恢复以来,统一的分数标准便成为衡量人才的标尺。诚然,应试教育有其不可避免的弊端,但却是适应中国这一人口大国国情的度量衡。虽然在同一科目傻瓜有几分的差距是合乎情理的,并且临场考试包含着众多机遇因素,并不能反映考生之间真实的实力差,但正是因为这样的不确定因素的机遇性造成了社会人才标准的考分依赖症,而社会的具体时间操作中的条条框框更加剧了名校文凭崇拜现象。如此,无论学校还是学生都有了“高校掐尖”现象愈演愈烈的充分条件。
但大学实力的证明究竟是依靠吸收新生中高考“状元”的多寡还是通过大学的教育培养粗的高素质毕业生对社会的影响和贡献呢?答案是无可非议的。“高校掐尖”有失教育公允,失效应对必须“标本兼职”。虽然教育部在近几年已经要求各地教育部门不要对高考考生成绩进行排名,不要公布高考状元,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考生的隐私,给“高考掐尖”造成了阻力。但随着高价购买、窃取、哄骗考生信息等手段的曝光,也让公众意识到仅是见招拆招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唯一的出路还是要破除教育本身的等级制度,批次录取模式。“高考掐尖”的解决依旧任重而道远。
但是,存在即合理,真的有必要对“高考掐尖”进行彻底的根除么?学校采用各种手段吸引优秀学生其出发点毕竟还是单纯的,只是希望自己的大学能够依靠这些新鲜血液更上一层楼,在学校竞争中占据优势。虽然有以分数一刀切的弊端,但在应试教育大背景下这确实是不可避免的,而且相当一部分学校也在对“一刀切”现象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比如以学生在中学的能力和奖励为参考标准,为学生在踏入大学的校门时适当的调低门槛。如果说仅仅是依靠吸纳“尖儿”来提升大学的名声,这显然是不合理的,但是一个学校的名声和荣誉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不可能仅靠一年两年就马到功成,所以高校想要获得长期的“掐尖”权利无疑要在自身的硬件设施、师资队伍等各方面进行长时间的调整和提升,而这恰恰是提升了学校的档次,加强了学校的内部组织建设。
另外,从学生角度来讲,如果高校青睐,首先证明自己有这个能力和市场。“高校掐尖”能够成功实现,除了学校本身长期客观存在的吸引力,也要开出能够让“尖儿”接受的优惠条件,从学生角度来叫,这样的“买方市场”增加了自己的选择空间,可以在选择的过程中找到最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生活环境又何乐而不为呢?
“高校掐尖”之所以能够引起社会的广泛争论,正是因为它有利有弊,众说纷纭,那就让时间来证明它的存在是否合理。
招生“掐尖”反映了高校办学思想的错位,弄不明白反映大学实力的是新生中高考“状元”的多寡,还是毕业生对社会的影响与贡献;是新生考分决定大学地位,还是大学教育提升学生的素质?生源质量对大学是重要的,但是重要到需要不择手段网罗“状元”的地步吗?
就我们的考试形式而言,一门课程差几分应该说没有质上的差别。学生的发展更取决于包括非智力因素在内的全面素质、对所学专业的志趣,取决于大学文化、学科总体水平和教育质量。抗战时期的高考比起现在来简单、粗略得多,但是西南联大仍然培养出了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等享誉中外的大师。自恢复高考以来,高考设定的满分很快拉高,考分差距拉大,筛选越来越细,可是前辈学者仍然感慨,我们为什么培养不出大师级人才来。
更有常年从事高校招生工作的专家指出,招生“掐尖”也映射出大学文化的缺失,是急功近利倾向的集中暴露,根子在社会人才标准的考分依赖症与名校文凭崇拜。
第三篇:售票员掐死了女乘客
售票员掐死了女乘客
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女,跟随身为清华大学教授的父母在乘公交车时,因为被售票员要求重复买票而对售票员出言不逊,却因此遭致了售票员一双冷漠之手的扼杀……她死在了那个血色的下午,死在素质低下的售票员的手里,更死在一整车人的良知麻木之中……
2006年3月24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此案……
2006年4月的一个傍晚,一对哀伤的老年夫妻相扶相携地来到一个披挂着黑纱的装有一张美丽少女照片的镜框前,一边擦拭着镜框上的灰尘,一边对着镜框里的照片低语轻诉:“女儿啊,我们不该带你去乘公共汽车的啊,不然,那个凶恶的售票员也不会为一句话而掐死你的!都是我们害了你呀!”话没说完,他们悲伤的泪水已经模糊了自己的视线。
这两位悲痛的老人,男的是清华大学物理系已经退休的74岁教授晏思贤,女的是他的妻子,58岁的副教授郑丽,而那个镜框中的女孩是他们刚死去半年的年仅13岁的独生女儿晏继勤。谁能想到,这个孩子的死竟然是因为在乘公共汽车之时,自己说过的一句孩子气的脏话而遭致了售票员的疯狂掐颈,最后窒息死亡。
近日,记者前往清华大学采访了仍未走出失去爱女的痛苦中的晏思贤夫妇,他们向记者讲述了事情的经过:
售票员狠命掐住她的脖子
一切都来得太突然。
2005年10月4日上午,晏思贤教授一家三口高高兴兴地乘车到北京西单图书大厦购书。中午12时许,他们从图书大厦出来乘105路公共汽车到平安里站下车后,在护国寺花店对面的一家饭店美美地吃了一餐。因为好长时间没有带女儿出来玩过,饭后晏教授夫妇又陪着女儿逛起了商场,他们边走边看,不知不觉就到了豁口。继而逛得有些累的他们便上了726路公共汽车,准备回蓝旗营的家。
晏思贤教授有离退休证,按规定不需要买票,所以郑丽只掏出2元钱来递给一个青年售票员,给女儿和自己各买了1张1元钱的车票。谁知就在她刚买完票时,有一个40岁左右的、坐在右边第一排老人座位上的中年售票员却指着她和女儿对那个年轻的售票员说:“她们在新街口上的车,再给他们撕两张票。”(新街口豁口到蓝旗营是10站,新街口到蓝旗营是11站。)
郑丽听了那个中年售票员的话之后,感觉很委屈,于是跟售票员辩解起来:“我们是从豁口上的车啊,你怎么说我们在新街口上的车呢?”继而又想到多补两张票也就是多花2元钱的事,所以她一边辩解一边委屈地掏钱补票。
但是此时,站在司机后面的晏继勤却看不下去了,她冲着妈妈抱怨起来:“她们真不讲理,我们是从豁口上的车,为什么还要补票?”
说完这句话后,她又压低嗓门愤愤不平地说道:“这帮人什么玩意儿!真不是东西!”这句话本是自言自语,哪知那个中年售票员听到后却猛地站了起来,一只手揪住她的头发,另一只手使劲掐住她的脖子:“你找死啊!你骂谁不是东西?”
这突如其来的一幕让晏思贤夫妇顿时傻眼,晏思贤赶紧上前拦阻并大声地对售票员喊道:“你们干什么呀?她还是一个孩子呀7别打我的女儿,要打你就打我吧。”儒雅的老人拼命地护着晏继勤,那个售票员才松开手。
想到自己只说了一句话却遭来售票员如此报复,气坏了的晏继勤在那个售票员松开手之时,顺势用脚朝售票员踢了过去:“我只不过说了一句话呀,你干吗对我这么狠!”
见小小年纪的晏继勤还敢踢自己,那个售票员顿时火冒三丈,再度一跃而起扑向晏继勤,双手死死掐住晏继勤的脖子不放。
虽然老教授夫妇在不停地拉扯着售票员的手,可因为年老体弱,却怎么也拉不开售票员掐着女儿脖子的手。于是,在众目睽睽之下,他们看到自己的女儿被中年售票员掐得瘫软了下去。
见女儿快被掐得没命了,晏思贤和妻子哭喊着对整车乘客请求帮忙。然而,满车的人只是看稀罕,虽然责备售票员的人有,却无人站出来帮他们拉开售票员铁钳般的大手――也许他们还没搞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看晏继勤已经连挣扎的力气也没有了时,那个掐住她脖子的售票员才放了她。扶着奄奄一息的女儿,老教授夫妇又继续向整车人求救,但车上的人仍然置身事外。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他们只得向一脸漠然的司机求情,请司机停车让他们将晏继勤送到医院抢救。
然而,此时的汽车司机却冷冷地对他们说:“你们以为补了票就行了?那可不成,我得拉你们去总部交罚款!”面对命垂一线的女儿,老教授夫妇顾不得自尊,继续哀求司机送女儿上医院,可是,司机却对他们理也不理。
看到倒在地上的晏继勤脸色青紫,那个年轻的售票员似乎意识了问题的严重性,连忙建议司机停车扔下晏继勤,司机回头一看也觉得有些不对,于是不情愿地停下车来。
车门终于打开了,老教授夫妇却因为抱不动女儿,下车的过程非常艰难,拖了好半天才费力地把晏继勤拖到车下。
见两个满头银发的老人抱着昏迷不醒的孩子哭泣,好心的路人们围了过来,又帮他们叫来一辆出租车,连忙赶往附近的二炮总医院……
老教授夫妇肝肠寸断
然而,在二炮总医院,在抢救了近16个小时之后的10月5日早晨7时许,医生还是宣布晏继勤不治而亡。
健健康康的女儿说去就去了。晏思贤、郑丽夫妇无论如何也承受不了这个沉重的打击,双双昏了过去。
晏思贤是清华大学物理系有名的教授,他一生在清华大学从事教研工作,在物理系他有一个很大的光学实验室,还带着好几个研究生。他家住在清华园西南小区,房子并不大,室内布置相当简陋,家具也是十几年不变。
虽然退休了,但淡泊名利的晏教授仍热衷于普及青少年科技知识。几年前他还创建了一个科普实验室,把很多物理知识用实验的形式生动地展示给大家。北京市有好多所中学还专门组织学生前去参观。
晏教授夫妇曾经有过一个非常漂亮聪明的女儿,可她却在上高中时不幸夭折了。后来几经努力,好不容易才怀上第二个孩子,此时晏思贤教授已年愈花甲。
怀上晏继勤后,郑丽已是高龄,妊娠后的各种生理反应比年轻妇女要严重得多,承受的痛苦也比年轻妇女要多得多。
虽是老年得子,夫妇俩却一点也不娇宠孩子――晏继勤比同龄的孩子更懂事,学习更努力。孩子从小学毕业又考入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成绩也越来越好,个子越长越高,人也越来越懂事,每年参加国际夏令营,英语口语远近闻名,又喜欢做物理实验,还是有名的钢琴才女……他们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好不容易有了第二个女儿,夫妇俩只希望能够省吃俭用把她顺利抚养成人。可哪里知道,正当他们为自己爱的付出而备感欣慰之时,女儿却因为乘坐了一次看上去一点风险也没有的公交车,竟然丢了无辜的生命……
10月5日上午,晏继勤所在清华大学附中的部分老师和同学闻讯后纷纷来到了二炮总医院,他们本是来看望晏继勤,希望她能够早日康复的,谁知当他们
到了医院得到的却是噩耗。看到昔日聪明可爱的她突然之间就离开了人世,师生们都忍不住哭了。
“晏继勤,我们知道你最聪明最善良了,你平常总是替别人着想,给贫困地区的失学孩子捐款,你也总是捐得最多,可你为什么就这样说走就走啊?”晏继勤的好朋友牛思丽哭着说。
“勤勤,我们本是带着《祝福》的歌来看你的,希望你早日康复,可是你却这样走了。”晏继勤的好朋友赵红看着晏继勤的遗体哭得泣不成声,“你说过我们要做一辈子好姐妹的,可是从来不撒谎的你却骗我了。你怎么能这样就走了呢!”
“我的心像刀割一般痛,老师们常常教我们要坚强,我也从来没有看见过他们哭,但今天我看到了,同学们都看到了,看见他们为你哭得很伤心……”
“虽然晏继勤再也听不见我们祝她早日康复的《祝福》了,但是我们还是要为她唱她喜欢的歌,我们要祝孤独的她在天堂里一路平安……”同学魏明芳拉着晏继勤尚有余温的手哭着说。说完,她悲伤地唱起了晏继勤最爱听的一首在网上很流行的《丁香花》……
魏明芳悲泣的歌声流淌在每一个人的心中,于是哭成一团的师生们都跟着唱了起来。顿时,医院里成了一片悲伤的海洋……
哭得死去活来的郑丽一边抚摸女儿,一边旁若无人地对着女儿说:“女儿啊,你知道爸爸妈妈生养你不容易,孝顺的你曾经说过,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读研、读博,然后挣很多的钱来孝敬父母。可是,你为什么就这样离开我们啊?你知道不知道爸爸妈妈的心已破碎了、死了啊!”
晏继勤离开人世后,晏思贤夫妇的心一下子被掏空了,仿佛自己也跟着女儿死了一样。那天,夫妇俩一直在太平间守着女儿的遗体不肯出来,他们怕孩子孤单,也担心孩子害怕。
想到自己唯一的希望就这样去了,晏思贤夫妇绝望透顶,他们真想追随女儿而去。但是就在他们想着怎么才能跟女儿而去之时,售票员掐死女儿的情景一次又一次出现在他们脑海中,让他们恨得咬牙切齿,因而他们冷静了许多:是哪,如果自己就这样死了,谁来为无辜的女儿申冤?为了这唯一的信念,他们决定坚强地活下去――他们一定要为女儿讨回一个公道。
之后,他们拨打1lO向公安局报了案,虽然只知道是726路公共汽车,却不知道具体是哪一辆车,但当他们出示了自己购买的车票时,公安局民警还是迅速根据车票上的信息找到了那辆公共汽车及相关责任人。
誓为无辜亡女讨公道
晏继勤在公共汽车上被售票员活活掐死后,她那远在外地工作的舅舅听到噩耗迅速飞回了北京。当他来到外甥女所在太平间,抱着外甥女的遗体时,悲恸不已的他怎么也不敢相信几天前在电话中还亲热地喊他舅舅的外甥女就这样突然离开了人世。为了留住外甥女的遗容,他坚持要与晏继勤合影,同时也为晏继勤拍下了一张又一张照片――他要用无助和悲凉的画面将晏继勤最后的面容留在世上。
之后,他坚决支持姐姐、姐夫为无辜而亡的晏继勤讨个公道。
为了寻找目击证人,2005年10月11日上午9时许,晏思贤教授在国际互联网上贴出了一个题为《紧急寻找目击证人,恳求善良人们的帮助!》的帖子,他在帖子中阐述了事情的经过,之后请求当时与自己一家人同乘726路公共汽车的市民、目击此事件的人们以及送他们前往二炮总医院的好心出租车司机勇敢地站出来,帮助他们伸张正义,为逝去的孩子讨回公道。
众目睽睽之下,柔弱女孩竟被售票员残忍地掐死了。晏教授的帖子发出后,有人买上水果、鲜花等礼物专程前往二炮总医院看望因为失去爱女而几度昏厥的正在输液的他们,对他们给予声援;也有的人打来电话安抚他们,叫他们节哀顺变。
也许是从报上看到了关于此事件的前因后果,所以,从晏思贤教授在网上发布那条求助信息后,他们陆续收到了几个跟他们同乘一辆车且目睹事情经过的乘客的电话,他们在电话中表示如果此案诉诸法律时将出庭作证。
他们在接到对此事件愤愤不平的人们的大量安抚电话的同时,也接到一些律师的电话。有的律师还直接来到他们正在接受点滴治疗的二炮总医院,给他们提供法律援助;有的律师告诉他们说,其实他们没必要寻找目击证人,因为公交公司那个售票员已经承认了自己的所作所为。而且,晏继勤被掐死的事实也是不容置疑的。
事件发生后,北京巴士股份有限公司双层客运分公司总经理徐凯及书记来到医院,在晏继勤父母的病床前鞠躬“请罪”。徐凯称,掐人的女售票员不是该趟车的在岗售票员,事发时她只是搭726路公共汽车顺路回家。对于公司员工与乘客发生争执,并致人于死地的事件,他惭愧地称那是“非常恶劣的事情”。最后,他表示,他们公司会积极处理善后事宜。
但是就在那段时间,公交公司也提出了一种令晏思贤教授夫妇无法容忍的说法:晏继勤不是被售票员掐死的,而是她身体有先天性疾病,因为在与售票员发生争执时精神受到强烈刺激从而导致先天性疾病发作而死。
然而事实胜于雄辩:2005年11月9日上午,晏思贤夫妇刚刚为逝去的女儿晏继勤打扫完她曾经居住的房间,门外便响起了敲门声――北京市公安局向他们递送晏继勤尸体检验鉴定结论通知书。鉴定结论是:
1.晏继勤符合受他人外力作用,致使颈椎过屈及颈部被束缚和压迫,造成窒息缺氧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2.晏继勤左颞颥部头皮下片状出血系被钝性外力(如拳头)打击所致。
公安局的同志解释说,这个结论排除了晏继勤死于特殊体质的可能。
尸检报告是由国内权威神经科专家共同参与论证的,鉴定结论的科学性和公正性不容置疑。
2005年11月10日,经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批准,北京市公安局以涉嫌故意伤害罪将掐死晏继勤的北京巴士公司那个名叫朱玉琴的职工依法予以逮捕。
2005年12月6日,公安机关在对此案的侦查工作终结之后,将此案移交到了北京市检察院一分院审查起诉。
当记者联系北京巴士股份有限公司总部时,公司党委工作部杨部长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说,晏继勤事件的发生,引起了北京巴士股份有限公司总部的高度重视,为了表明公交集团将以此为契机,对公司的管理进行整改和对公司从业人员素质进行强化教育的态度,集团已经将双层客运分公司从党委书记、经理,到726车队负责人,全部“就地免职”。不仅如此,公司还对全体职工进行了职业教育。
记者在采访晏思贤教授夫妇之时,晏教授说,他已向检察官提了三个请求:一是请求检察机关以“间接故意杀人罪”的罪名起诉犯罪嫌疑人;二是要同时起诉案发时同车的司机和另一名售票员,因为他们不仅没有尽到抢救的责任,还阻止他们下车去医院,耽搁了抢救时间,应该受到惩罚。三是朱玉琴虽不是当班售票员,但行使的是售票员职责,因此巴士公司应为此承担责任。
2006年3月7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首次开庭审理此案,因晏继勤父母提出其在诉讼中身份变更
请求,庭审未进入实质审理阶段即告休庭。
2006年3月24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再次开庭。开庭后,郑丽坐在离朱玉琴大约一米远的地方。她大约在法庭上待了40分钟,诉说事件经过和回答询问时一直在哭泣。她所叙述的事情经过与朱玉琴以及其他多名证人所述基本一样,只是在一些小的细节方面略有不同,如上车地点,郑称是离“新街口豁口”站牌还有一二十米的地方,而朱玉琴则指是“新街口”。
在法庭上,郑丽的叙述让旁听的不少人三次落泪。她说,当天一家三口在一家有竹楼的饭店吃饭,并约定20天后在那里为晏继勤过14岁生日,请其同学及亲友吃饭。“没想到生日那天是她的‘三七祭日’。”这是第一次让人流泪的地方;“朱玉琴打我女儿时,我站在中间阻拦,我女儿当时叫了声‘别欺负我妈’,这是她留在世上的最后一句话啊。”她泣不成声的诉说让人第二次落下了眼泪;她说,我想拦阻朱玉琴别再打女儿晏继勤时,试图抓朱玉琴的胳膊,却怎么也抓不动。“我怎么那么没用啊,拉不动她啊。”她懊悔不迭的自责让旁听者第三次落泪。
朱玉琴在庭上的第一句话是确认检察机关所指控的内容与收到的起诉书副本一致,同时辩称她和晏继勤打架的时候,没有用拳头打晏继勤。但她在随后的庭审中接受公诉人询问描述事件时却自述:“左手揪她的头发,右手打她的头部。”
公诉人在问及朱玉琴是否有掐脖子行为的问题时,她起初称只是揪晏继勤的脖领子,但没注意是否有领子,至于掐没掐脖子记不清楚了。但公诉人追问是否接触到晏的颈部时,她又承认接触到了。
朱玉琴证实,在整个揪打过程中,当班售票员和司机没有制止行为。当晏继勤倒地后,面对其父母“快救救孩子”的哀求声,她站在原地没有挪窝的原因是“脑袋一片空白”,此时售票员和司机也没有’帮忙。有乘客帮郑女士将晏继勤抬下车,而当时司机一度坚持要拉她们“去总站罚款”。
在庭审过程中,朱玉琴两次向受害者家属道歉。第一次是在公诉机关宣读完对她涉嫌故意伤害罪的指控后,朱进行辩解时表示:“我想对被害人说一句对不起,这可能很轻,但是我是在用心来说的。”第二次是庭审即将结束前的最后辩解时,朱玉琴表示:“一时冲动造成现在的后果,我不该动手打小孩的,对她的父母说声对不起。”
法庭从上午9:30开庭到12:50休庭,庭审共历时200分钟,法庭宣布择日宣判。
2006年5月12日,法院一审认定,朱玉琴的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且犯罪性质极其恶劣,情节、后果特别严重,依法应当严惩。鉴于朱玉琴主动到公安机关接受讯问,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实,属有自首情节,决定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清华老教授夫妇的幼女晏继勤因为一句话而被公交车售票员掐死这件事本身值得我们思考:如果晏继勤在售票员要求重复买票时没有出言不逊,如果公交车售票员在听了一个正处于叛逆年龄段的小孩子的话之后没有那么暴跳如雷,失去理智并走向极端。这件令人叹息扼腕的事还会发生吗?
(文中郑丽为化名)
(责编:吴为)
第四篇:掐芝麻叶周记
今天天气很凉爽。吃过早饭,妈妈就带我去姥姥家玩。可奇怪到家没见着姥姥。赶紧给姥姥打电话,原来姥姥在芝麻地里掐芝麻叶。
我问妈妈:“掐芝麻叶干嘛?”
妈妈反问我:“你说芝麻油香不香?”
“香啊!”可我还是想不通,这跟掐芝麻叶有什么关系?
妈妈说:“芝麻油香。芝麻叶子也很香,但生芝麻叶不能吃。把生的芝麻叶子掐回家,用水煮熟,然后再晾干。吃的时候用水泡一下,再拌上香油,盐,做芝麻叶面条,吃着可香了!”
正在心里馋着呢,到地头了。看姥姥掐芝麻叶那么简单:就是把芝麻叶子从芝麻身上拽下来。我也帮着干起来。我“逮”住一棵和我差不多高的芝麻,把她身上那个的叶子从头到尾给她拽了个精光。
姥姥一看就笑起来:“芝麻叶可不能这么掐?你那是拽,不是掐。掐芝麻叶应该顺着芝麻的生长方向向上掐,只掐叶子,不能往下扯。这样把茎扯断了,它就不会再生长了。还有不能从上到下把芝麻的叶子全掐完,长在下面的叶子老了,吃着费牙。顶上的叶子太嫩一煮水就烂了。只能掐中间不老不嫩的叶子,而且还不影响芝麻再生长。”
哎呀!掐个芝麻叶也这么大学问,看着简单的事情做起来也这么难,看来做什么事都要虚心呀!
第五篇:掐丝画兴趣小组活动总结
掐丝画兴趣小组活动总结
本学期的掐丝画兴趣小组活动已经顺利完成。在活动中,我们主要让学生动手、动脑,让他们进行合作学习,注重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和创造精神。学生对这项活动很感兴趣,在活动中他们的积极 性很高,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他们学得也非常认真,都有很大的收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在活动中他们体会到了掐丝画制作的乐趣,所以对掐丝画的兴趣更浓了。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们切身体会到了这一点,每次活动,他们做出的手工都很出乎我们的意料。
2、学生的动手能力比以前都有明显的提高,他们现在都已经自己动手完成部分作品的掐丝工作了。
3、在活动中我们还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给他们感悟艺术品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评价,他们的审美能力比以前也有很大的提高。在活动过程中,有些地方掐丝做的不是很好时,他们能及时改正。
4、在活动中我还注意培养他们的互助精神,当他们有不会的时候旁边的同学就会主动帮助他们,现在小组中的学生都已形成互相帮助的良好品质。
在本学期的掐丝画兴趣小组活动前期中有收获,也有很多的不足:如有的学生在活动时会不注意卫生,把一些垃圾扔到地上;有的学生在活动前不能把活动所需要的东西准备好;还有的学生掐丝比较粗心,掐出来的丝不够平整等等。在后期的活动中,我们会更加努力争取把工作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