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离骚与人生
离骚与人生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屈原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诗人。而且他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新诗体——骚体诗,同时他又是一个报国无门的爱国者。两千多年来,人们对屈原的死深表同情。至今人们在端午节用吃粽子与赛龙舟的形式来祭奠他。
关键词:屈原,人生,离骚,生死。
司马迁引刘安说:“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原的后半身一直都在痛苦中度过的。他的不得志,不能精忠报国是他极为痛苦。
一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索”成为了多少文人骚客绝唱。他的《离骚》更是流芳百世,在我的脑海里至今久久不能忘怀。也许他的死是后人无法了解的。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想想就会发现,如果不是一个人哀莫大于心死的话,那么屈原也不会自投泥罗江。
《离骚》注定是美好的,但是现实的确很残酷。一.屈原的一生
屈原的一生,是不得志的一身,又是悲惨的一生,同时也是精彩的一生。正是因为他的凄惨,才会让我们更加的了解当时他那种想精忠报国而又不得志,受到小人所迫害的心情。
屈原出身在中国的一统的前夕,也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他是一个很好的文臣,楚王同姓贵族,在楚怀王时,曾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他对内主张变法图强,对外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达到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可惜好景不长,他的提议遭到上层腐朽贵族集团的妒忌,而且又有小人的迫害,楚怀王又不听屈原的劝解,致使屈原被流放。
楚怀王不听屈原的劝解,导致他也客死他乡。待到楚怀王的长子顷襄王继位时,就更不喜欢屈原了。而那些诽谤他的小人更加变本加厉的诋毁屈原。从此以后,屈原的赤子之心变得十分落寞。踏上流放的旅途,屈原只能寄情诗词,聊以忘忧。他的诗词表达出他那精忠报国的情感,他盼望着有朝一日可以有翻身的机会,他希望登上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但可惜他注定无法实现。
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楚国城。屠杀数十万兵民,致使百姓流离所失,无家可归。楚国的政权犹如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去不复返。屈原没有逃跑,他一个人默默来到尼罗江,举身赴江水。只留下那些千古绝唱的诗词,让后人为他默默的感慨。二.《离骚》
《离骚》是一部真的不可多得的好诗词,它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它的文中对采用美人,香草来指代自己与楚怀王。鲁迅先生评价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能把《离骚》这首诗词与《史记》相提并论,可想而知它有多么的不俗。刘安对《离骚》和屈原的评价是崇高的,也是中肯的。继刘安之后,班固评价《离骚》:“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模仿)其从容。自宋玉、唐勒、景差之徒,汉兴枚乘、司马相如、刘向、扬雄,骋及文辞,好而悲之,自谓不能及也。”王逸评价《离骚》:“智弥盛者其言博,才益多者其识远。屈原之辞,诚博远矣”。“《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乌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求)龙鸾风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刘勰(斜)评价《离骚》:“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惊才风逸,壮志烟高。山川无极,情理实劳,金相玉饰,艳溢锱毫。”
《离骚》一首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高度结合的伟大诗篇,是一篇热爱祖国,伸张正义,鞭挞黑暗,追求光明的杰作。《离骚》的美是不可多得的,它的押韵,它的音律是后世的我们没法再创造出来的。《离骚》是一首自叙体抒情长诗,也是一首政治抒情诗,深刻地反映了屈原的生活和斗争,反映了屈原的心理和社会的矛盾,反映了屈原的爱与恨,是一首爱国主义的颂歌,一个爱国者的内心独白,一篇向腐败政治挑战的宣言书,一篇讨伐奸党谗佞的檄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开山之作。引用刘安的话:“《国风》好色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库),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皎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作者把自己的理想与抱负都寄托在《离骚》之中,作者用自己出神入化的文笔描绘出了自己的美好梦想。第一次读它感觉就是在写美好的事物与理想,但仔细一读,却又慢慢的体味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离骚》的凄美体现出现实与梦想的差距,这是不可泯灭的。在现实人生中,我们是不是也有这种精忠报国的赤子之心呢?我看不然啊~现在的人们,一个个的只顾得自己,更本没有想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更别说“国家兴亡,我的责任”了。在这一点上我就觉得我们的爱国情操,没有古代人的强,更别说和国外人相比。远的不说,就说日本人,想当初在二战日本人被美国在长崎与广岛上放了两个原子弹,被迫投降而耿耿于怀。而我们呢?就连我国的传统节日都没有保住,还让棒子国家给抢去了端午节,真是叫人心寒啊!!人人都说我们国家有渊源流畅的华夏五千年文化史,但是当今社会哪一次处事不叫人心寒!就连路上遇见一位受伤的人都要躲得越远越好,深怕别人扼住。更不要谈爱国了。古人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者也’我们目前是没有办法体会到了。因为我们都缺乏一种爱国的精神,难道不是吗?在我看来,一个名族的伟大不仅仅需要看他的表面,而更多是要了解内在的情操,与个人的集体意识观念。在《离骚》中,我们就能更好地看出古人有多么的伟大,他们的爱国情操就比我们现在人强上百倍。不要和我说那时的中国还不是一个完整的国家,还是各国战乱的时代。起码古人的爱国情操还是有的,和古人相比我们真的很羞愧,愧对于中华上上下下。古人真的教会了我们很多东西,虽不能身教,却以诗词歌画的形式来表达出他们那时的心情与体会,让我们后人能够更加的了解到当时的情景。
回头想想,屈原的《离骚》无疑是一部伟大的存在,它的美好,它的向往,都需要我们现在人去学习与揣摩,模拟与练习。而屈原的伟大,并不只只在诗人这个角度,而需要把他升华为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学习我们当今所缺乏的精神。
爱国~我觉得这两个字在我的心理面真的很重,尤其是我们这代人,更本就没有爱国的理想,如果我们人人都爱国家,那还会出现什么台独啊,新疆**啊等等一些事吗?那还会出现见死不救的人吗?不会的!只要人人都爱国,那么我们的国家还会不强大吗?为什么现在不论是知名演员还是有钱的人都要出国,办理别的国家的国籍,还不是因为我们国家不强大吗?为什么有钱人都买国外名牌名车,而打死也不会买国产货,还不是因为我们国家不强大吗?为什么我们国家的工作人员在国外每次出事,国家总是不了了之,还不是因为国家不强大。人们都说,什么国富则民强。那国家怎么能更强大起来,还不是需要我们自己强大起来,才能使国家更好。所以说是该变变了,民强则才国富。同时我们也学会了在面对困难与挫折时,应该有感奋勇拼搏,越挫越强的精神情操。屈原,我们真的应该感谢这位伟大的代爱国主义浪漫诗人,从他的作品里我们学会了很多东西,是他教会了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自己的人生,如何判断自己所作的对与错,如何理解生命的短暂,并且在这短暂的一瞬间如何放出最灿烂的光芒!
http://blog.renren.com/GetEntry.do?id=446022924&owner=255417513
第二篇:离骚(节选)
2、离骚(节选)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楚辞”这种诗歌样式及屈原与楚辞的关系。2.体会骚体诗的节奏。
3.了解《离骚》所体现的积极浪漫主义创作精神。4.理解并背诵课文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借助注释,较为准确的理解课文。
2.能够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并背诵课文。3.培养初步鉴赏《离骚》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通过了解屈原的生平及鉴赏《离骚》优美的诗句,感受诗人的忧伤心事、高尚情操、纯洁德行、政治理想和嫉恶如仇的品性。【重点、难点】
《离骚》是我国诗歌史上首次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抒情诗。屈原以他思想的博大、构思的奇特,利用和借鉴当时南方楚国民歌,多用“兮”字的句式及方言,大量运用比喻,难字较多,意思也较艰深,极大地增加了理解诗歌的难度。因此,疏通诗句,准确诵读,把握诗人情感,就成了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解决办法】
1.疏通诗句,反复诵读,体悟情感。
2.鉴赏诗歌是艺术手法、人物形象和思想情感。
2.学习屈原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接受高尚情感的熏陶。【学生活动】
1.第一课时,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句,反复诵读,熟悉骚体的体例。2.第二课时,鉴赏诗歌是艺术手法、人物形象和思想情感。【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预习
借助注释,读准字音,尽量疏通诗句。
二、导入
我国文学“风骚”并举。风:《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源头,其中成就最高的是“十五国风”,简称“风”; 骚:《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源头,其中成就最高的是《离骚》,简称“骚”。简介屈原、《楚辞》与《离骚》:
屈原名平,字原。相传是现在湖北秭归县人。年轻时辅助楚怀王,做过左徒、三间大夫。主张变法图强,革新政治;东方联合齐国,西方抗击强秦。后来因有人挑拨而被怀王疏远。楚顷襄王时进一步受到排挤,被长期流放在沅湘一带。秦国攻占楚国首都郢之后,他悲愤绝望,相传于公元前278年旧历五月初五抱石跳进汩罗江中。这一天就成为后世纪念他的端午节。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楚辞》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一起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它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不愧为我国最早的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典范。
三、感知、理解课文 1.范读——让学生耳顺
放课文朗读磁带或老师范读,学生感受,正音。2.诵读——让学生口顺
指导学生朗读,注意情感和节奏,逐步积淀语感。3.解难、疏通
这首诗古奥难懂,应当先扫除语言文字障碍,然后再欣赏诗句。课文注释较为详细,而且句句有翻译,这对学生读懂诗作是一大帮助。但学生在自习中会遇到不少困难,可以提出讨论,老师作一些点拨。4.整体理解课文
据王泗原校释本,《离骚》有372句,分93节,共2464字。这里节选的是《离骚》前面一部分,共46句。按习惯,《离骚》以节论,每四句一韵节,课文前44句为前11节,最后两句“曰黄昏以为期,羌中道而改路”历来被认为后人添加的。课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帝高阳”到“曰灵均”)诗人自述家世、出生年月日和名字由来。前一节(四句)自述家世、出生时辰,后一节言皇考为诗主人公命名。从远古帝颛顼帝说起,显示诗人与楚国同姓宗亲的血缘关系,既表现了诗人对祖先的崇拜,又表现他贵族出身的优越感和责任感。自述出生于寅年寅月寅日,诗人以为这是包含特殊文化内涵的吉宜时日;加上他出生时器度非凡,又获嘉名,诗人认为这正是他高贵血统和得天独厚的内在美质之所在。这既是他日后存君兴国、变法图强、热爱宗国的思想感情的原动力,又是他的悲剧的根源。第二部分(从“纷吾既有”到“先路也”)诗人通过“扈江离”“纫秋兰”“朝搴”“夕揽”等比喻,自述一生不断追求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养的嘉德懿行;由其自身深感时不我待,推广开来,言及国家的命运,恐君王年老迟暮,表达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进而提出“抚壮”“弃秽”和任用贤才的政治主张。节末用比喻的手法,表示愿做革新强国的先驱者,为楚王和国家献身,一往无前。诗人有着美好的品德,又积极进取,而且胸怀大志,愿为国家效力,按理应得到楚王的了解和信任,这就为下文诗人良好的主观愿望与残酷的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诗人所遭遇的挫折作了铺垫。第三部分(从“昔三后”到“而改路”)。诗人先回顾历史上兴衰成败的教训(前八句),而后联系楚国的黑暗现实,反复申诉自己的謇謇忠心和事君不合的悲惨遭遇(后十四句)。诗人赞颂先古三王和尧舜时代的政治清明,重用各种贤才,表达了他举贤授能、革新吏治的政治理想。同时痛斥桀纣,批判党人群小,委婉地劝告怀王莫蹈昏君亡国的覆辙。他希望楚王仿效明王圣君,而怀王却被小人包围,听信谗言,致使诗人忠而被谤,信而见疑。他指天为证,耿耿忠心。最后又以婚约失败为喻,表达了变法革新所遇的挫折,委婉地发出对楚王昏庸无能、反复无常的痛心。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课外阅读《离骚》的其他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齐读课文。
二、鉴赏课文
引导学生欣赏:一是艺术手法,二是诗人的可感可触的艺术形象,三是诗人内在的深厚的思想感情。
1.品味诗歌的艺术手法
在写法上,以抒情为主,描写和叙事为辅,但抒情又不空洞苍白或呐喊狂叫,而是用美丽的想像和诗化的语言表现出丰富的内心世界。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诗中比喻用法,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用荃草比喻现实中的君王,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用黄昏婚期而中道变卦比喻君王失信„„这里面有描写,有叙事,但描写和叙事的目的还是抒发感情,因而全诗的形象化特点非常鲜明。另外,每两句都有“兮”字做停顿,抒情性也非常鲜明。2.分析诗中屈原形象 他血统高贵,器宇不凡。(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他身披香草鲜花,具有美丽的华彩。(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他勤勉修行,自强不息。(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他赤胆忠心,胸怀炽烈。(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他嫉恶如仇,鄙视群小。(唯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他为实现理想,不惧个人危难。(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3.欣赏诗人内在的深厚的思想感情。
课文节选部分的诗句,突出表现丁诗人的忧伤心事、高尚情操、纯洁德行、政治理想和嫉恶如仇的品性。
三、背诵前6节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字句含义,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在熟读之后,获得了良好的语感再背诵。可以创设竞赛氛围,看谁背诵最快最好。
四、引申、拓展
1.赏析屈原名句,诸如——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2.屈原的地位和影响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开创了诗人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屈原以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贵品格,以他创作的光辉灿烂的诗篇,对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对我国文学优秀传统的形成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我国文学史的发展上有着崇高的地位。屈原首先是作为一个爱国者、爱国的诗人为后世所景仰的。汉初,遭遇与屈原相似的贾谊,他写过一篇《吊屈原赋》,表示了对屈原的崇敬,并寄托了自己的感慨。司马迁也是真正理解屈原的人,他不仅在《史记》中为屈原立传,极力赞扬屈原,并且以“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的精神鞭策自己,以完成《史记》的写作。以后,屈原精神在许多作家身上得到进一步发扬,李白、杜甫都景慕屈原之为人。李白“一生傲岸”,不向权贵折腰,却深深敬佩屈原。他说:“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肯定了屈原的不朽。杜甫的忧国爱民的思想是屈原精神真正的继承者。他的诗歌也努力向屈原学习,所以他说:“穷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从古至今,在我国还有不少诗人在民族危亡年代写下激昂慷慨的爱国诗篇,现在仍感召着一代又一代。
屈原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同样是巨大的,从形式上看,他打破了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特别是楚声形式,创造了一种句式参差灵活的新体裁,是诗歌形体的——次解放。在文学创作上,他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把原来的比兴材料,如草木、鱼虫、鸟兽和风云雷电都赋予了生命,让它们活动,甚至让它们有人的意志,用以寄托诗人的思想感情。这些对我国古代文学影响极大。如张衡《四愁诗》、曹植的《美女篇》、杜甫的《佳人》等。还有屈原所运用的大胆幻想和夸张的手法,对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也有很大影响,像李白就认真学习了屈原的作品,把握了楚辞的精神,因此在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的诗歌创作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唐代另一浪漫主义诗人李贺所受屈原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
《诗经》和《楚辞》所开辟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二千年来一直为我国优秀的作家所继承和发扬。
3.研究性学习选题设计——屈原人格之研究
研究屈原,不能不涉及屈原的人格,即其思想、人品、情操和情感的综合。要全面研究屈原的人格,应从古今文献资料的记叙中,尤其是他的文章作品中寻踪访幽、探情究事。要全面地了解屈原、有独创性地认知屈原,不能人云亦云,鹦鹉学舌,而要从众多的文献资料中探求人所未见、人所未识的东西,当然,这不能凭空设想,一定要有理有据,能自圆其说。参读书目:(1)《史记•屈原贾生列传》。(2)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3)《楚辞直解》,浙江文艺出版社。
五、布置作业
课外选读屈原《涉江》、《国殇》等诗篇。
第三篇:离骚
离骚(《思美人》电视剧片尾曲)-易烊千玺 词:金玟岐 曲:金玟岐 编曲:颜小健 日与月 夏与冬 更迭难休 草与木 盛与衰 问美人依旧 流言四起的风 撩拨君臣异梦 问天可否为明心而见证 浊与清 美与陋 颠倒众生 芷与兰 蕙与荃 难吐芳馨 何故逆流而上 何为孤芳自赏 无人知晓故乡变他乡 乱世而不群 谁可解君意 云游而远去 心却系故里 饮一句离骚别愁 醉一世报国春秋 奈何长路漫漫上下难求 哀民生几多忧 唱一句离骚别愁 叹一生知己难留 心之所善无悔 终化作灰 此梦若颠沛 留给后人玩味 浊与清 美与陋 颠倒众生 芷与兰 蕙与荃 难吐芳馨 何故逆流而上 何为孤芳自赏 无人知晓故乡变他乡 乱世而不群 谁可解君意 云游而远去 心却系故里 饮一句离骚别愁 醉一世报国春秋 奈何长路漫漫上下难求 哀民生几多忧 唱一句离骚别愁 叹一生知己难留 心之所善无悔 终化作灰 此梦若颠沛 留给后人玩味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求索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 九死其犹未悔 既莫足为美政兮 吾从彭咸所居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求索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 九死其犹未悔 既莫足为美政兮 吾从彭咸所居 饮一句离骚别愁 醉一世报国春秋 奈何长路漫漫上下难求 哀民生几多忧 唱一句离骚别愁 叹一生知己难留 心之所善无悔 终化作灰 此梦若颠沛 留给后人玩味
第四篇:离骚
五、课前预习要求(30分钟)
1.认读词句,了解特殊句式。2.了解本文写作背景。3.走近作者,了解 作者生平及楚辞特征。4.走进文本,熟读 课文及郭沫若译文。5.自我解读,体会 作者品格,把预习中的 疑难问题写下来。
六、教学过程
(一)对话导入 1.导入:屈原以 他的理想、遭遇、痛 苦、热情以至整个生
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离骚》,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 辉,光耀千古。
2.以屈原《离骚》等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叫 《楚辞》。《诗经》与《楚辞》并称“风骚”,成为中国古典诗歌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
二、初读感知 1.初读《离骚》。(速读)同学们课前已经做了“《离骚》预习学案”,对课文的字
句、背景、作者和译文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继续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2.二读《离骚》。(听读)(1)朗读指导:①《离骚》要读出分句的节拍,押韵的字 要重读。②上分句的“兮”(啊)字,是楚地方言,也是《楚辞》 的语言特征,读的时候可以拖得稍微长一些,给人一唱三叹的 感觉。③诗歌节奏,要注意停顿。如(多媒体演示下文): 扈 / 江离与辟芷 / 兮,纫秋兰 / 以为佩。(2)听读要求:读准节奏。
请大家听范读,一边用耳仔细听,一边用口轻轻哼,一边用手 标出节奏。(口耳手并用,是叶圣陶先生倡导的语文学习好方法。)(3)听多媒体范读课文。3.三读《离骚》。(自读)
要求把诗歌的字词和节奏读准。
(三)品读领悟
1.揭示“离骚”的4种解释。(设疑)(多媒体演示下文)①司马迁:“离忧”说。(离骚者,犹离忧也。——《史记· 屈原列传》)②班固:“遭忧”说。(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 辞也。——《离骚赞序》)③王逸:“别愁”说。(离,别也;骚,愁也。——王逸《楚 辞章句》)④近人:“牢骚”说。(“离骚”即“劳商”,相当今语“牢 骚”。——游国恩《楚辞论文集》)
我们再读文本,结合文本语句,感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
情,并联系预习时所了解到的屈原写作的时代背景,谈谈你认 为上述对“离骚”意义的理解,哪一种比较正确。2.探究交流:
(1)屈原是怎样一个人?(外貌、气质、品格等)
明确:屈原在《离骚》中抒写了自己的“内美”和“修能”,由内至外,不懈地追求。A明确:“内美”,是指一种庄重自爱、忠君爱国,一种责任 感、复兴祖国的使命感。出身高贵:“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降生祥瑞:“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名字美好:“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请两组同学读“内美”上半部分诗篇。)B修,可理解为美好的(形容词),修饰、打扮、修炼(动 词)。如果作“修炼”解,那么,下文的诗歌中,屈原作了哪些 “才能”的“修炼”呢? 明确:“修能”,是指修炼才能,修身养性;表明了屈原的人 格追求。品格高洁:“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 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体现自我:“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日月忽 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忠贞爱国:“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 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请另两组同学读“修能”下半部分诗篇。)屈原其人
出身高贵、降生祥瑞、名字美好、品格高洁、体现自我、忠贞爱国
(2)身遭流放之难,屈原最担忧的却是什么?他是如何面 对流放困境的?
明确:①屈原所忧患的不是私人,而是忧国忧民,是忧患
他的“美政”理想不能实现,国家改革不能继续,楚国将要为秦 所灭。
②屈原在他的“美政”理想不能实现的情况下写了这首长 诗,表明他面对忧患时的那种执著,那种追求,那种崇高的理 想,那种峻洁的人格:“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多媒体演示下文)面对困境
忧患、执著、追求 3.读《离骚》。(再品)让我们齐读《离骚》,把对诗歌的深刻理解读出来,把对 伟大诗人屈原“崇仰真理、矢志报国”的高尚人格品味出来。(多媒体演示下文)
抒情主人公——屈原:理想崇高,人格峻洁,感情强烈,以身殉道!
4.谈谈对“离骚”意义的理解。(解疑)
通过品读、对话文本和作者,对“离骚”的4种解释,结合 “预习学案”背景,现在你认为哪一种解释比较正确? 明确:“离”,通“罹”,遭遇。诗歌《离骚》中“遭遇忧 患”,忧国忧民是主要的情感,因而,班固的“遭忧”说更加符 合诗歌本意,比较准确。
(四)赏读体悟
1.我们通过阅读文本,和文本及诗人屈原进行了心灵对
话,和诗人屈原有了心灵沟通。下面我们更进一步赏读文本,理 解《离骚》的比兴艺术手法的运用。2.赏读提示:
比兴艺术手法,比,即比喻;(“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即起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离骚》中多处写到了香草、美人,如课文中的“江 离”“辟芷”“秋兰”“木兰”“宿莽”“美人”。一般来说,“香 草”象征诗人的高洁,“美人”比喻自己或君主。这种艺术手法,就是比兴。
比兴手法在《诗经》中已有,例如《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中的比兴还比较 单一,比兴的事物只是独立存在的客体,比兴只是为了引起 下文。《离骚》的比兴却与所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把原来 《诗经》中的比兴材料,如草木、虫鱼、鸟兽、风云雷电都赋 予了生命,让它们活动,甚至让它们有人的意志,用以寄托人 的思想感情。更为重要的是,《离骚》中的比兴形成了一个系 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抒发起到很大的作用,使得诗人感情 的表达更加深刻、深厚、强烈,使得全诗显得生动形象,丰 富多彩。
3.小结:我们进行了多重对话,通过初读,读准字词,把握 节奏;通过品读,领悟了文本抒发的思想感情和屈原高尚的人 格;通过赏读,了解到作者发展了比兴手法,使得诗人情感抒发 更为淋漓尽致。这对我们学习鉴赏《离骚》全诗和学习其他古 代诗文,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五)对话拓展
1.延伸拓展:和屈原对话。(多媒体演示下文)对话屈原
“天问千声悲故国,江咽万语吊斯人。” 屈原的《离骚》,光耀千古。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绵延不
绝。千古往来人,其中有你我。作为学生的你,学习了本文,一 定有许多感慨。请你课外查阅相关资料,认真研读《离骚》全 诗,写下你的人生思考(300字左右)。(多媒体演示下文)
题目 :1.今天的你,最想对千年的屈原表达些什么? 或 2.千古的屈原,可能会对今天的你说些什么? 2.对话提示(价值引领):
有的同学曾经这样对屈原说:既然你怀才不遇,楚王听信 谗言,不重用你,你就不必自沉汨罗江。“留得青山在,不怕没 柴烧”;“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你屈原完全可以保全自 己,别寻他途。
我想,同学们读了全诗,就会明白,屈原是那么的忧国忧 民,那么的坚守节操,那么的热爱楚国,那么的崇仰真理。“路 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会不“殉道”吗?他虽死犹 生,他的人格光辉,永远照耀千秋!3.学生合作交流读后的人生思考。(课外)
第五篇:离骚
《 离骚》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了解浪漫主义诗歌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高贵的个人品格和忠君爱国的思想。【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含有丰富感情的句子。【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
一、导入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毛泽东《沁园春·雪》)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在毛泽东看来,古代帝王缺少“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也有必要补充一些“风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关于作者及《离骚》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那么“离骚”是什么意思呢?离通“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离骚》前半部分,作者反复倾诉其对于楚国命运的关怀,表达了他要求革新政治、与权贵集团斗争的强烈意志;后半部分又通过神游天上、追求理想的实现和失败后欲以身殉的叙述,反映出他热爱楚国的思想感情。作品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的精神,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全诗 372 句,93 节,2464 字,课文是节选。
解题:——离骚
司马迁:离骚者,犹离忧也。“离”同“罹”,即遭受;遭受忧愁困厄之意。王逸:离,别也。骚,愁也。离骚者,别愁也。就是“因离别而心中愁思” 钱钟书:“离骚”,就是要摆脱忧愁、告别忧愁,而不是因离别而忧愁。郭沫若:“离骚”就是“牢骚”。
游国恩:“离骚”是“劳商”二字的异写,“劳商”是古代楚地的一种歌曲名称。
三、指导朗读
1.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朗读。要求读出语气。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划分朗读节奏。
明确:(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婷/以轨羁兮,謇/朝谇/而夕替。(2)注意延长 如:悔相道之不察兮—— 忽反顾以游目兮——
“兮”字,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语气词“啊”,因此读音要延长一些。齐读时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注意重音,注意感情 第四遍:表情朗读
在理解诗句含义的基础上注意读出感情。诗人在感叹时要读得深沉而有力,诗人在充满理想时要读得激越而昂扬;读出诗人在遭受屈辱之后的悔恨和愤懑;还要读出诗人在“众女”种种丑态面前所表现出的高昂气节,在崇高理想面前所表现出的一往情深。
四、疏通文言,掌握字词 1.学生自读自译课文
2.请学生找出以下语言知识点,教师疏通重要词语(1)通假字(2)同类活用(3)特殊句式(4)一词多义(5)古今异义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文本解读
分析、讨论、概括:
1、(1-7): 述怀,揭示“朝谇而夕替”之因,表达“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意志。
2、(8-13):反省,表现为追求美政、美德“虽体解吾犹未变”的高尚节操,抒发忧 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怀。
二、研读课文
1、研习第一节:这一层作者自述遭贬的政治原因
A、提问:第一节中,诗人“太息”“掩涕”,为什么?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诗人是因为“哀民生之多艰”,即同情人民生活艰难。这两句承上,形象地概括
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余虽好修姱以羁鞿兮,謇朝谇夕替 ”两句启下。
B、提问:屈原一生“好修姱以鞿羁鞿兮”,却为什么“謇朝谇而夕替”?有哪三个原因? 明确:小人投机(“众女”“谣诼”);君王“不察”,自己不愿同流合污。
C、屈原怎么对待这种不公平的待遇?(用诗句回答)屈原是什么态度?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表现了屈原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以及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做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D、小结:第一部分自述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2、研习第二节
A、讨论诗人追求的理想
明确:总的理想是希望楚王能任用贤能,楚国能繁荣富强。具体表现:(1)热爱祖国、忧国忧民。(2)坚持正义,坚持真理,不同流合污。(3)加强自身修养,追求美好的品德。
B、节选的这部分里第一节先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第二节接着却又说“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其未远”,前后是否有矛盾?(讨论)第一节写的是诗人因正道直行,不同流合污,而遭小人诬陷,君王是非不分,疏远了他。虽遭多方沉重打击,但他心志弥坚,毫不退缩。第二节里写诗人打算全身而退,高洁自守,不再在政治活动中积极进取,谋求变革。远离政坛,并不意味着放弃操守,因此并不矛盾。
3.把握主旨
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明确: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三、归纳诗中的主人公形象 诗人有什么样的内在品格? 明确: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疾恶如仇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忠贞不移
诗人的品格是高尚的,意志是坚定的,节操是清白的,才华是横溢的。
四、欣赏品味
1、品味赋的写法
本篇的赋既用于叙事,也用于抒情,使人感到真实而易于接受。如用于抒情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如用于叙事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2、品味 比兴手法。
屈原比兴手法的运用,较《诗经》亦发展了一大步。(重点分析“比”)(幻灯打出)(1)王逸《楚辞章句》评《离骚》:
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 于 君„„
(2)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评《离骚》:
其行洁,故其称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
思考:王逸、司马迁是如何评价屈原在《离骚》这首诗中所运用的比兴手法的? 讨论,明确:
王逸把《离骚》的意象体系分为三类:社会性的意象群,自然界的意象群,神话
界的意象群。课文中的意象体系多为第一、二类,即主要以“香草美人”为喻(蕙,茝,芰荷,芙蓉,蛾眉等),表达自己高洁的胸怀、美好的心灵。正如司马迁所说的那样:“其行洁,故其称物芳。”屈原借助“香草美人”托物喻志的手法,为后代诗人作家所普遍借鉴,成为我国诗歌的抒情传统。借景抒情、托物以讽、悲秋伤春成为唐诗宋词的主调,正说明了这种艺术创造的深远影响和巨大生命力。此外,屈原善于运用打比方来说理,如:“鸷鸟之不群兮”说明自己不同于世俗小人;“何方圆之能周兮”比 喻 君子与小人不同流合污;“ 偭规矩而改错”比喻“党人”破坏法制,等。研读诗句,指出下列诗句中使用的艺术手段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1)“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明确:用“蕙纕”、“揽茝”比喻自己的美德,反衬奸佞小人的嫉恨,揭示自己的高尚道德。(2)“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明确:用“绳墨”比喻准则、准绳。整句诗在于揭露趋炎附势之徒的丑态,比喻的运用使这种表达更形象生动。
(3)“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明确:全句诗均在暗喻诗人自己在刻意追求完美的外形。这种用“服饰”与“佩饰”的描写,暗示自己品行、道德的追求的手法,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地展示出诗人的内心世界。
3、把自己想象成屈原,再读课文。文章如此动人,除了真情实感,还得益于语言,你认为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①浪漫主义手法的巧妙运用。诗人尽情地发挥出他那神奇的想象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志。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②比喻手法的运用。如:蕙纕、兰茝、峨眉—高尚德行,灵修—怀王,众女—小人,绳墨—准则,等。③对偶句式的运用。在诗中大量锤炼的对偶句,是时诗歌语言发展的重大贡献,对后来的诗赋词曲等各种文学样式的语言运用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五、拓展探究
1、《离骚》中的两类意象
《离骚》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两大意向——香草、美人
《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或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美人喻君王),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可抒难抒之情。
如:“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唐朝杜甫这两句诗借用对柳絮与桃花的描写,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及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痛苦和愁闷。
又如,苏轼的《蝶恋花》词:“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其中一句“天涯何处无芳草”,表明了作者相信天涯海角到处都有春天,不管被贬去什么地方,也能处之泰然。但最后“行人”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满怀烦恼,因为他正被贬到远方去。
2、你赞成屈原投江自杀这一举动吗?(在班内辩论,言之成理即可。)
六、小结
课文节选部分的诗句,突出表现了诗人的高尚情操、纯洁德行、心忧天下和疾恶如仇的品性。这些情感具有深远宏大、剧烈震荡的特点。在写法上,以抒情为主,描写和叙事为辅,但抒情又不空洞苍白或呐喊狂叫,而是用美丽的想象和诗化的语言表现出丰富的内心世界。
布置作业
1、下列这副对联说的是哪一位作家?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2、你最喜欢《离骚》中哪两句诗,哪句或哪几句诗引起了你的共鸣,屈原的爱国 思想感情对你有什么启发?请写一篇 400 字左右的短文,只要能抓住一点即可。